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2024-05-12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6篇)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结合“次次不落”等重点词句批注、想象,了解小男孩们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2、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表达作者态度转变的原因。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做一件事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有坚持不懈、自强自立的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收易拉罐的小男孩》。

一、复习导入,建立联系

学习课文前,咱们也来收收易拉罐。提醒你:集中注意力,看好后大声叫出它的名字。

1、出示词语:拖摞拉追

附近折腾

唧唧喳喳整整齐齐蹦蹦跳跳

你收了多少个易拉罐?你们真棒!

看!易拉罐们排者整齐的队伍又来了,再读读。

2、回忆全文,感知大意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打开书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说说,把课文主要内容说得简练一些。

(打出填空提示,再指名说一说。)

课文讲的是:

小哥俩每个星期天,次次不落。他们想靠(),拥有一辆汽车是小哥俩的一个梦想。

提问过渡:他们想用收易拉罐的钱买汽车,当你第一次听到这件事时,你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怀疑?课文中的“我”和你一样,也很怀疑,快读读课文,找一找,哪句话写出了我此时的想法?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整体感知,品情感变化

1、怀疑

出示句子:

卖易拉罐买汽车?这中间的距离在我看来无疑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

(1)读一读,读出不可思议的感受。

(2)说说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比从地球到月球还远”,谈感受,指名读。

(3)我知道,在美国回收易拉罐不会比中国更赚钱。

在美国1个易拉罐最多也就1角钱,一辆的汽车约3万左右。这哥儿俩要收集30多万个易拉罐。30万多么惊人的数字呀!

出示课件:展示易拉罐。我怎么能相信呢?读:

过渡:我的态度一直都是怀疑的吗?后来我什么态度?

2、支持

出示句子:

突然,我涌上一个念头,于是追上这哥儿俩,冲着他们说:“嘿,男子汉们,将来你们这辆车就叫‘易拉罐号’吧!”

对比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过渡:从开始的怀疑、不相信,到后来支持他们,是什么打动了我的心,让我有如此大的转变呢?

1、默读课文6-10自然段,找一找。

预设一:朋友讲这是哥儿俩,就住在附近,每个星期天收集邻居家的易拉罐,已经一年多了,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飞,次次不落。

(1)默读这句话,谈理解。(抓重点词句“每个星期天”“已经一年多了”“无论”“还是”“次次不落”,体会小哥儿俩坚持不懈的精神。)

(2)小哥俩们,你们在这种恶劣的天气下,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课件:听!大风呼啸而来,路边的小树被吹得东倒西歪。此时,你们会遇到什么困难?

外面又下起了大雨,雨点不住的打着大地,打在你们的身上。此时,你们会怎么想?再读一读。

(3)每个星期天,其他小朋友在做什么呢?

课件出示图:他们有的在公园里玩耍,有的在游泳,有的在跳舞,有的画画……

引读:而你们无论是刮风……

(4)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作者,改变了当初的看法了呢?(毅力、坚持不懈、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精神)

预设二: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1)你们知道美国驾车的的法定年龄吗?(16岁)

对比句子:

他们说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他们说是仔细算过的,哥哥达到驾驶车的法定年龄时就能买上车了。

(抓重点词句“仔细”“算”,体会小哥儿俩计划的周密。)

(2)读一读,想想如果你们就是小哥俩,小哥俩你们都会算什么?互相说一说。

出示:他们仔细算过(),还仔细算过()……

你有什么体会感受?(为了梦想,定了周密的计划)

(3)小结:看来,这哥儿俩做事并不盲目,而是经过周密计划的。

(4)如果妈妈给小哥俩钱,他们会要吗?为什么?(靠自己,相信自己)

(5)想看看这小哥俩吗?(出示图片)他们拉着装满易拉罐的车,多么辛苦,为什么还这么高兴呢?从哪儿看出来的?读一读第10自然段。为什么这么高兴?(收获的喜悦追求梦想的快乐)想象当时的情景,再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引读:课件出示

我看着他们的背影,想起了朋友的话:朋友说……

哥俩的梦想在我心中是那么不可思议:他们说……

但当我听到小哥俩清脆的童音在静静的街上回荡时,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于是冲着他们说:嘿,男子汉们,……

2、听到哥俩的用易拉罐买汽车的梦想,作者前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呢?

3、小结:作者眼前的小男孩也变成了男子汉,还给小哥俩的汽车起名叫“易拉罐号!”咱们也来给他们的车取个名字吧!特殊的名字融入了特殊的感情,这里有祝福、有赞美、有敬意,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四、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2篇

1、认读4个字。

2、默读课文,说说太空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3、将《太空人的生活》与《机器人》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4、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教学重点:

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巩固总分的文章结构及围绕特点从不同方面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打写创编。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以前的学习表现作出的

1、学生能借助课件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能根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积累归纳语言,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3、学生对发明创造很感兴趣,对于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乐于阅读。

4、大部分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进行画批,完成表格任务,并能在小组活动时进行交流。

5、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大多数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拓展阅读要求,并能够进行简单复述。

6、学生能够通过打写来表达自己发明的心愿。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多种创新识字,画批、小组讨论、打写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写法,培养学生在网络上阅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写作表达,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资源:

1、跨越式语文资源。

2、语文书、表格、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回忆学法

1、《嫦娥奔月》的故事同学们一定听说过,故事中的嫦娥因为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而飞上了月球,而今,许多宇航员则借助科技的力量登上了月球,太空对于人类来说已不再神秘。那么,宇航员在太空上是怎样生活的,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学习32课《太空人的生活》。

2、看到课题旁边的星号,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该怎样学习?

出示投影:自主学习,了解课文。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梳理结构,总结写法

这节课,我们要运用这种方法自学两篇略读课文,有信心吗?

二、学习课文,梳理结构。

《太空人的生活》

1、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

2、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那么太空人的生活究竟与我们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深入的学习。

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太空人的生活,用~~~画出来。

(2)、太空人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区别。

独立思考后同桌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4、回顾课文,梳理结构。

(1)、师: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概括了同学们刚才汇报的内容,赶快找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这一段中哪些词最能说明太空人生活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概括地说了太空人生活的特点,也就是先总写,3——6自然段围绕这从不同方面具体描写了太空人的生活,再分写,这种文章结构叫总分。

(3)、这篇课文运用了总分的结构,从衣、食、睡、洗等几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太空人的生活)。

师: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今天,不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们发明、使用机器人也已不再是梦想。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篇文章《机器人》。

1、这篇文章中也蕴含着总分结构,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用——把总写的句子画出来。

2、默读4——6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围绕重点句从哪几方面描写了机器人的本领,用~~~画出来。

3、比较:两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三、拓展阅读,领悟写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增长了不少的知识,在资料城中还有许多这样这样有意思的科普文章,让我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出示阅读提示:

1、边读边将前三篇文章的内容按要求填写在表格中。

2、想一想:这几篇文章在结构和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写法课文《奇妙的音乐建筑》《“鸟巢”式国家体育馆》《有趣的机器人导游》

概括一个特点(总写)

从哪些方面把

特点写具体

(分写)

结构类型

四、尝试运用,打写创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阅读,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一定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未来的为题,采用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围绕主题从不同方面将自己的想法或愿望打写下来。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3篇

一、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意义

1.让学生达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了要扩大阅读面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规定了具体的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 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 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 万字。学生现在严重缺乏课外阅读,目前在小学六年中合计的阅读课文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没有得到落实,造成学生缺乏自主的整体的阅读。

2.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开放式的思维与创造力发展;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文本,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语文味是指学生能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与韵味,而且能旁征博引论证自己的观点。当学生眼睛只盯着课本看时,思维便受到了限制。给学生更多的材料支撑,学生在表达观点时才会滔滔不绝,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学生学语文首先要学好这些范文。再者,教师由教材作迁移,由点及面,要让学生凭借课堂学习中认识的规律,掌握的方法,形成的技能,在课后纵向延伸,由一篇带一批,或体裁相同的,或内容相关的,或写法类似的,大量进行课后阅读,既可在延伸阅读中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可扩大视野。

3.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由于网络文化的冲击和很多家庭缺乏读书的氛围,以及外在读书环境的影响,相当多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阅读量极小,阅读面很窄。很多经典课外书目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接触过,有些只听过书名,不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不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他想知道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需要给学生提供名家名篇名著的片段或者节选,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才会逐步感兴趣。

二、四种路径,找准整合的结合点,使课内外融为一体

单元主题并不是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唯一参照,而是在重点照顾到单元主题时,还要根据选文的特点、内容、作者等,选择最具学习价值的主题,可以是文章思想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表达方式方面的,还可以是作者主题,主人公主题等。“主题”有“学习的主要问题”之意思,与我们一直所强调的“教学重点”的概念相似。要确定合适的学习主题,教师自己需要先全面解读教材,确定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匹配的主题阅读名著节选,还要根据各课文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

1.以单元主题为基点,向同主题的名著名篇延伸

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既定的主题,单元中的课文都是根据本单元中主题的不同层面的意思来选材的。如在四(上)第二单元主题为童年的纯真,选择了《男生贾里》让学生体验童年的欢乐;第六单元主题为走进故乡,选择了《城南旧事》,让学生走进故乡的故事;五下第五单元主题为“与美德同行”,因此为学生选择了乐于帮助别人,不惜牺牲自己的《快乐王子》;第八单元主题为“成长足迹”,因此选择了《中国兔子德国草》以及《我要做好孩子》这两本儿童文学著作,幽默风趣的写法、贴近学生现实的情节、活泼伶俐的主人公都深深吸引了成长中即将毕业的学子。

2.以课文为中心,向同类文章扩展或向相关联的内容延伸

小学课文多以叙事为主,多为赞美主人公的宝贵精神,其中主人公多为名人,名人的故事在一篇课文中显然是写不完、道不尽的。如《鲁迅与时间》这一课,讲到了鲁迅先生,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鲁迅的作品《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学生读完后对于鲁迅先生的了解也更加深刻与全面。在这课中,主要讲了先生善于抓紧时间和挤出时间来读书和写作,因此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文中还讲到“时间给懒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因此在这里还可以引入朱自清的《匆匆》强化学生时间匆匆而过的意识,此时,珍惜时间的观念就油然而生了。

3.以节选课文为基点,向整个作品延伸

语文课文中多选择一些名著节选,一是因为作品本身经典,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促使学生去阅读整本名著。如,五年级下《关羽刮骨疗毒》节选自《三国演义》,因此让学生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故事《赵子龙千里走单骑》,阅读完之后让学生通过四字词语来刻画自己所了解的三国中的英雄人物的性格,学生积极性高涨。再比如《斯塔笛的藏书》节选自《爱的教育》,因此节选了《爱的教育》的其他几个故事,学生们对其中鲜明的人物个性,吸引人的故事情节感到很有兴趣。

4.以作者为基点,向作者的传记或其他作品扩展

教材中的课文的作者部分是名人,他们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或者有着经典的代表性作品,因此以作者为基点,向作者的传记或代表作来扩展。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作者是郑振铎,他还有很多其他的作品,其中有一篇适合小学生读的作品《蝉和纺织娘》;再如《母鸡》《养花》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朴实,平易近人,为学生选择了老舍的《我们家的猫》,同样的朴实无华,却将猫的可爱和憨厚写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对老舍先生的文笔有了更多的了解。

三、基于单元主题的课外阅读与教材整合的教法

1.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上实、上活课内阅读课是前提

课堂上少一些面面俱到的提问,就多一些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少一些面面俱到的提问,就多一些学生读书、讨论的时间。如教学《科学奇才霍金》一文,我重点放在让学生思考霍金在不同阶段身体的情况、如何应对以及取得的科学成就上,除此之外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结合拓展材料回答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佩服霍金的什么品质?这个品质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学生有的说“乐观向上的精神”,有的说“幽默的人生态度”,有的说“关心青少年,撰写科普读物《时间简史》”等,这些都给了学生充分的表达材料和表达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找准结合点是关键

如梁晓声的《母亲》一文,写作者向妈妈去要买书钱,看到妈妈工作的环境恶劣和艰苦,便给妈妈买了罐头,妈妈知道后又给作者钱买书的事情。我选择了老舍的《母亲》一文,让学生对比阅读,结合点就是母亲的共同点都是那么善良,都有辛苦自己为孩子买书的情节,两篇文章如此地息息相关:课内是课外的前奏,课外是课内的后续。

3.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扎实开展读书活动才能显露成效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都将最终目标指向增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学生切实去拓展读书的基础上。每学期,我除了给学生一本自编的与教材同步的课外阅读教材《小学生阅读导读手册》,让学生每天预习时将相对应的阅读篇目读完并且回答提出的1~2 个问题,每一本课外教材为14 万字左右,每次的寒假和暑假,还会列出3 本与下学期教材相关的名著,让学生完整地阅读和摘抄,真正做到了扎实阅读。

4.课外阅读与教材的整合,实现读写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巩固读书效果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4篇

一、出现瓶颈现象的原因

1.教材内容由具体变为抽象,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物质构成的奥秘”研究的是物质的微观世界,这对学生来说具有极大难度。与前两章相比,这一章有以下特点:一是概念抽象空洞,学生很难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教材对于化合价的描述就让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质,“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概念更不易被学生理解,因为在现用教材中对核外电子排布知识要求非常低,学生不能理解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意义,也就不好理解元素概念,再者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抓不着看不到,学生甚至怀疑这些微粒是否真实存在,这些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判断。二是化学符号抽象,学生难以用符号表达化学原理。不能正确书写元素符号就会影响化学式的书写,化合价不能理解或使用不正确也会影响化学式书写,化学式不能正确书写则会严重影响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化学计算。

2.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健全,学习化学的兴趣减退

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新课程,加上之前两章内容浅显易懂,实验又多又精彩,学生的好奇心强烈,兴趣浓厚,即使是学困生也能学得很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等到学习本章内容时,学生的新鲜感过去了,兴趣降低了。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未完全形成。对于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学生普遍感觉难理解,对元素、化合价、化学式的概念意义书写及有关计算,有的学生认为简直就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样一来导致一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甚至可能因此而彻底放弃化学学习。每年中考化学成绩在十分以下的大有人在,主要原因就是在这一章起埋下祸根。

一、采取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瓶颈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对策。

1.分散重点难点,降低本章难度

在前两章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本章内容,降低本章难度。在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记忆和书写上,可以在前面每学习一个文字表达式就在其下面注出对应的化学式,并指出其中含有哪些元素,从而分散记忆化学式;在学习水的组成时,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各有哪几种,元素种类是否一样多,适当介绍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规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采用记顺口溜的方式记忆化合价;有的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加强记忆;有的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有的内容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别,如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化合价与离子表示方法及意义的区别等等,教师把这些作比较来讲解,可以使学生明辨它们,记忆也会更深刻一些。

2.化抽象为具体,保持学习兴趣

多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如利用模型、挂图、投影、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和方法继续从感官上刺激学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微观世界中,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微粒。利用实验室的球棍模型使学生感受到物质构成的奥秘,利用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和氯化钠的形成示意图等挂图让学生体会化学变化的本质,再利用投影、多媒体让学生观看苯分子图像、48个铜原子的图像、硅原子排列成的世界上最小两个汉字中国。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到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人们凭空想象出来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为今后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发掘课本上的实验,对于其中的一部分尽量采取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来保持学生的兴趣。比如课本上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简单易做,把它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谓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综上可知,第三章造成的瓶颈现象是学生学习化学中第一次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把握好这一关,我相信学生会走出第三章的阴影,突破瓶颈,走上化学学习的自由之路。

(责任编辑 黄春香)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试卷 第5篇

一、听写句子:

二、照样子写词语:

(俨)然然()然()然()然

红彤彤()()()()

端端正正()()()()

三、选词填空:

瓣辩带戴镜睛钩钓

1.陈明从小生长在农村,他能分()出田里种的是小麦还是大麦。

2.奶奶()上老花眼(),看了又看,终于发现茉莉花的花()上有一些虫子。

3.弟弟目不转()地看着天空,吃惊地说:“姐姐,月亮真的变成细()了。”

四、填表:

查带点的字

 

音序

 

部首

 

除部首外还有几笔

 

带点字意思

 

和煦

 

 

 

 

 

 

 

 

 

半信半疑

 

 

 

 

 

 

 

 

 

欲言又止

 

 

 

 

 

 

 

 

 

五、把错乱排列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完整的话:

()我们站在海滩上静静地等待。

()啊,太阳升起来了。

()上个星期五,我们一家人来到海滩看日出。

()过了一会儿,太阳像个大火球,一下子跳出了海面。

()渐渐地,东方开始发白了,还出现了一些红霞。

()我们来到了海滩的时候,天空还是灰蒙蒙的。

六、阅读理解:

(一)茉莉花(节选)

初夏的一天早上,我在阳台上惊喜地发现茉莉花长出了好多叶子,整株茉莉花都绿油油的了。枝上还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苞,它们正在贪婪地吮吸着甘甜的露水呢。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妈妈把别的花都拿了进来,却把茉莉花留在外面,原来它爱太阳。茉莉花已长出一大簇枝丫,枝尖上鼓出了花蕾。过了几天,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开放了。它们洁白无瑕,似雪如玉,绽开了张张笑脸,送来了阵阵浓郁的清香。妈妈摘下一朵叫我闻,茉莉花的香味真醉人,花香沁入了我的心田。

过了一段时间,妈妈泡了一杯茉莉花茶叫我品尝,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1.写出近义词:

焦急()盼望()照样()照料()

2.造句:

惊喜——

3.读了课文以后,你了解到了哪些有关茉莉花的知识?

(1)

(2)

(3)

4.你还知道哪些花,请把花名写下来。(至少写出五个)

()、()、()、()、()

(二)真正的好孩子

在一棵大树上,住着喜鹊、黄莺和乌鸦。她们的孩子都长大了,自己也老了,飞不动了。

一天,她们一起在一根树枝上晒太阳。

喜鹊说:“在树林里,要数(shùshǔ)我的女儿最漂亮。她穿着雪白的衬衫,乌黑的外套,尾巴一翘一翘的,又大方又好看……”

黄莺打断喜鹊的话说:“在树林里,谁也比不上我的女儿。她能唱歌,唱起歌来,连淘气的.猴子也会静下来听……”

她们谁也不愿意听谁说,都争着夸自己的孩子好。

乌鸦在一旁不说话。不过,她觉得自己的女儿也很好,因为小乌鸦最爱妈妈了。

这时,小喜鹊回来了。她已经吃饱了,停在湖边的石头上,摆弄(nòngòng)着尾巴,照着湖水看自己的影子。

老喜鹊喊到:“孩子,给我一只蚱蜢,我饿了!”

小喜鹊装作没听见,理也不理老喜鹊。

小黄莺回来了,她也吃饱了,正停在树枝上唱歌。

老黄莺喊到:“孩子,我饿了,给我一条卷叶虫吧!”

小黄莺一个劲儿地唱啊唱啊,过了好一会儿,才说□□烦死了□你没听见我在唱歌

吗□□

小乌鸦也回来了。她带来一只又肥又大的蝈蝈,喂给老乌鸦吃。她笑着说□□妈妈□您还想吃什么□我再去找□□老喜鹊和老黄莺不约而同地说“。”

1.划去文中不正确的音节。

2.填上合适的量词。

例:一(根)树枝

一()新月一()手套一()大厦

一()手表一()演讲一()葡萄

3.给最后两小节加上标点。

4.读了短文,我知道喜鹊爱吃,黄莺爱吃,乌鸦爱吃。

5.听了小乌鸦的话,老喜鹊和老黄莺会说什么?完成填空。

6.读了短文,你明白了什么?

以上就是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第6篇

一、教材简析

课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小狗杜克是玛丽家养的宠物。在一个风和日暖的日子里,玛丽一家去野餐。当玛丽睡着时,玛丽六个月大的儿子尼科爬到了铁路上,此时火车风驰电掣地驶来,小狗杜克为了救尼科,被火车轧去了一只爪子。

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1、2、3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起因,并通过野餐时,对杜克与玛丽的欢快情景的描写,展现了玛丽与杜克的情谊,为后面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动因打下了伏笔;第4小节通过“风驰电掣、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描写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科的一系列动词:蹿、咬、拖,表现了杜克的奋不顾身,此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体悟动物与人类情感的关键小节;第5小节介绍了事情发生的结果,根据上下文进行想象说话,是对本文情意目标的升华。

课文处于第三单元,根据单元导读,我将单元目标归纳为“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边读边思,尝试解决疑问。”

二、学情简介:

学生已经明确了预习的要求,并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能够在课文中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发音,尝试独立完成课后“词句活动室”中“选词填空”的练习,但是在“大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上大打折扣,学生往往是默读,因此对课文中的一些平日接触频率不高的熟字,凭印象读,因此读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

进入了三年级,学生拥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又由于课文讲述的故事条块清晰,因此学生在预习课文后能够了解主要内容,但不能理解或关注到“杜克为什么要救尼科”,即课文所要达到的情意目标。

三、课堂教学设计目标:

1 认识生字8个,尤其读准多音字“刹”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积累并正确使用“爬、跳、奔、溜、赶、蹿”等动作词。

2 借助动词,及文中描写情况危急的语句,体会杜克救尼科的奋不顾身,并有感情朗读句子。

3 反复朗读,体会否定句中加上“怎么”,加强语气的作用。

4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四、教学难点、重点:

1 正确朗读课文,尤其是多音字“血、刹、撒”。

2 体会杜克救尼科时情况的危急,以及杜克救尼克速度的快,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3 体会动物与人类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课堂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1 渗透概括能力训练——尝试借助图表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朗读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有感情朗读。

六、主要学习板块:(分为课前预习和课堂的学习)

(一)根据要求,课前预习。

17 小狗杜克

1 “四步”预习课文。 △()

2 边读边思,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自己尝试说一说。()

3 预习完课文,哪些词不理解或哪些地方不明白,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 完成“词句活动室”!。 ()

——预习反馈:(1)所有学生按“四步”法预习课文,课文中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2)有两个学生提出了对课文的疑问“尼科为什么要爬到铁轨上去?”“杜克为什么要去救尼科?”从这两个问题分析,前者对课文并没有好好的阅读,后者的提问是有一定质量的。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预习反馈,借助板书,把握主要内容。

1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介绍印象中的小狗。

2 借助拼音,读准文中的多音字。

——一刹那、刹车、一个劲撒欢、一摊殷红的鲜血、

3 分小节读课文、集体正音,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先交流,教师梳理课文的条块,学生借助板书,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习描写杜克救尼科的句子,及描写火车飞驰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有感情朗读第4小节。

——突然,黑影一闪,小狗杜克(蹿)上了铁路。它一口(咬)住尼科的尿布,在车轮将要碾上的一刹那,把尼科(拖)出了轨道。

1 默读第4小节,用“——”划出描写小狗杜克救尼科的句子。

2 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杜克是怎样救尼科的?借助对动词“蹿、咬、拖”的理解,体会小狗杜克救尼科十分迅速,有感情朗读。

——就在这时,一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驶来。司机发现了情况,拉响汽笛,使劲刹车,可火车怎么也停不下来,一场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3 联系上下文,体会“就在这时”的意思,理解词语“风驰电掣”。

(四)联系第1小节,第5小节,展开想象,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抓住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及联系第5小节,想想说话,玛丽和周围的人看到杜克被压断了前爪,会怎么说,怎么做。

(五)语言训练。

经过治疗,杜克的伤痊愈了。虽然它失去了一只爪子,但仍快乐的与杜克一家生活在一起。此时,尼科也渐渐长大了,它会怎样向人们介绍自家的小狗杜克呢!

——那年我才六个月,妈妈带我去公园野餐。不一会儿,妈妈睡着了,我却爬到铁路上,这时……

七、课后反思。

(一)能力的训练,重在尝试与指导。

本课文,我尝试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指导与训练。

具体操作: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先作为预习要求提出,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为课堂学习作一铺垫。

在课堂教学朗读反馈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交流,由于课文的板块清晰,学生的回答基本说清了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就总体而言此问题涉及整篇课文,对三上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举手回答人数少,参与面狭窄。

接着,教师就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一条线索,即与故事相关的主要人物——小狗杜克和尼科;依据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整理出关键的动词“救、轧断”,让学生借助这些动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有了文字和图表的暗示,学生有了回答的信心,愿意尝试者也增加了。

最后,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小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到课文的主要人物,再运用一些关键的动词,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清楚。

此教学环节,不足之处:在课文教学之初,在没有任何方法指导的前提下,请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此问题可以作为边读边思的内容,可是让学生说,显然超出它们现阶段的.能力。进入了三年级,我想教学除了关键字词教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外,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知识的渗透,以期形成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但能力的培养应是循序渐进,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特点,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

因此,此教学应调整为读完课文,就先引导学生整理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及它们之间的关键动词,而后让学生借助板书说,在一、二个学生示范之下,同学们自由尝试,这样的流程即降低了学生说的难度,又扩展了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如果要进一步深入,也可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在原先的基础上“小狗杜克救了尼科,结果杜克的爪子被火车轧断了。”对故事内容进行再补充,如“怎么样的尼科(只有六个月大的)、杜克是怎么样的救尼科(奋不顾身)”等,使主要内容有简洁到具体。

(二)想象说话,弥补课文学习的空白点,帮助学生理解与体验。

课文的情意目标是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落实到语言文字便是课文的第1、4小节。学生从“蹿、咬、拖”“风驰电掣、怎么也停不下来”体会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及小狗杜克奋不顾身救尼科的场景,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课文描写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狗,它并不像写人文章那样,在人物的行为之前会有许多的想法,以此帮助读者体会行为产生的原因。“那小狗杜克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这是学生学习容易忽视点,但却是达到情意目标的关键点,因此要让学生去思考,联系课文第一小节句子“小狗杜克跑前跑后,玛丽不时丢一片香肠给它,惹得它一个劲撒欢。”去思考。玛丽与小狗的亲密相处,小狗俨然成为了玛丽家的一个成员,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也就是小狗救尼科的原因,也是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

课堂中,学生找到了这句话,隐隐感受到了“玛丽和小狗关系亲密”但还不深入,这是由于课文就这一方面的语句描写太少,因此我想可以让学生想象说话,“除了课文中介绍的,想想玛丽和小狗还会怎样的快乐生活?”帮助积累的感性内容,激起共鸣。

(三)课堂朗读,以生为本,层层推进。

本次教学最大的不足之处——朗读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读出情况的危急以及小狗杜克救尼科速度的快。

究其原因不是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没有理解,而是有感情朗读是建立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的,我班的学生首先语文底子差,学习上又有相当大的惰性,尤其是预习的朗读,往往以默读代替大声朗读,如果遇到不会的字也就蒙混过关,如把“碾”读成“展”,“尼科”读成“科尼”,“蹿”读成“窜”,预习的情况直接影响上课的朗读。

上一篇:读书领导发言稿下一篇:园林景观设计风格的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