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教育公共平台

2024-08-09

吉林省教育公共平台(精选9篇)

吉林省教育公共平台 第1篇

附件1:

吉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认定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和《吉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吉政发[2010]4号),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产品质量和有关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目标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是指建立在行业、产业、中小企业集聚区、产业集群等服务于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研发设计、试验试制、检验检测、质量管理、设备共享、技术咨询、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服务,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应具有开放、资源共享、公共服务等特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服务机构。

第三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本着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管理规范有序。加强对“服务平台”的指导和管理。

第四条 各市(州)工信局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区“服务平台”的申报工作,并配合省厅对平台进行指导和管理。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五条 “服务平台”应有较完善的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服务的企业应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区域、产业优势。申报“服务平台”名称须反映其服务特点。

第六条 “服务平台”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服务于产业集群、特色优势产业的中小企业,主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具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有与所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工作场地、仪器设备和人才团队,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低于60%。

(三)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质量服务能力和组织社会资源能力,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四)从事技术服务业务两年以上,年服务中小企业不少于30家,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0%,具有可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经营规范,服务收费合理,有较突出的服务业绩和较强的影响力,用户满意度高,在促进区域中小企业发展作用显著。

(六)对所服务区域、行业、产业的中小企业在提升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创造力等方面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第三章 申报和认定程序

第七条平台的申报,由“服务平台”服务机构填写吉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申请表,向各市(州)工信部门申请,由各市(州)工信部门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各市(州)工信部门在确认资料齐全、真实有效后,提出意见,上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第八条 申报材料

(一)申报材料包括:

1.申报服务机构所在市(州)工信部门的上报文件和意见。2.吉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申请表。3.“服务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4.反映“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情况、服务效果的文字说明材料。

5.“服务平台”服务机构的法人证书复印件。

6.省级以上部门颁发的从业资格、资质证书(证明)复印件。

7.上公共技术服务项目收支情况和专项审计报告。8.能够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其他材料。

(二)申报材料要求一式两份并上报电子版。吉林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申报表(见附件2)。

第九条 考核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实施对申报材料进行复核和实地考察,被认定的“服务平台”,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和中国中小企业吉林网公示,时间15个工作日。

第十条 冠名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符合条件的“服务平台”冠予“吉林

第四章 跟踪指导

第十一条 “服务平台”每年1月30日前将上一运营服务情况和本工作计划,由市(州)工信部门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二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平台实行动态跟踪,依据平台运营服务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复核,对不合格的取消冠名并公布。

第十三条 “服务平台”名录将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网站和中国中小企业吉林网公布,并适时更新。

第十四条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对“服务平台”运营发展情况予以重点指导和支持。

第十五条 对已经冠名的平台,如发现弄虚作假,除撤销冠名外,暂停所在市(州)下一的申报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各市(州)工信部门、可参照本《办法》,组织开展平台工作。

第十七条 《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十八条 《办法》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创业服务处负责解释。

吉林省教育公共平台 第2篇

1技术路线

1.1客户端技术路线

支持个人电脑设备:在目前的个人电脑用户当中,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瘦客户端与富客户端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目前成熟的展现技术,支持个人电脑设备的接入与使用。兼容个人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中,谷歌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统、苹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Phone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市场。系统的展现层建设需要考虑对这三大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兼容与支持。

1.2服务端技术路线

鉴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采取统一的技术路线:系统建设基于以XMLWebService为核心的当前最先进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Microsoft.NET,同时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标准。系统采用多层服务结构体系,表示层、业务层、服务层、组件层、数据层分开,以满足系统松耦合性、位置透明性以及协议无关性要求。

1.3基础设施技术路线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采取云计算技术,实现对服务器、存储等资源的统一管控,形成资源池,做到基础设施的最大化利用及智能调度,形成按需交付的IT能力。

2功能设计

根据职业教育资源产生的基本流程,设置了个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展示中心、市级资源管理中心、智能搜索引擎四个功能模块。

2.1资源建设流程

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构想了资源构建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录播教室录课:教师登陆资源公共平台录制课程;第二步: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到私有资源库;第三步:各学校将资源汇总到武汉市资源公共服务总平台,形成资源云;第四步:资源云在人人通、班班通平台中的多种实际应用。

2.2个人资源中心

普通教师个人设有私有资源库,用于普通教师管理自己的资源。教师可上传资源,上传后可以暂时不发布(保存),也可以发布资源,发布后由学校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的资源可以供共享范围内的人员下载、预览、评分、评价。还有我的工作室功能,用以发布个人动态、公告、接收消息。

2.3学校资源展示中心

以校为单位建立的资源集中管理和展示的平台,可以管理教师提交的资源信息,建议校级管理员按照市级资源目录来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便资源继续上传到市级展示平台使用。

2.4市级资源管理中心

各个学校上传的资源如果设置为完全公开的,教育局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的资源列表界面,批量选择资源,采集到教育局资源分类下。教育局管理员统一管理全市资源目录,将所有资源汇总展示。

(1)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支持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资源进行多种分类管理,一个资源可以属于多个分类,用户按照每种分类依据均可以查找到资源。系统不但支持资源分类的增、删、改操作,而且支持资源分类的`合并、分拆、层级移动、排序等操作。

(2)课程管理系统资源建设以课程为中心,管理员可以增、删、改、检索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标准。同时还可以将课程同文档、案例等参考资料的进行关联,设置课程的相关试题、试卷,设置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查看、填写课程评估结果,查看课程评分等级。系统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同一门课程学习信息可以被不同的培训项目共享,又可以根据各培训项目自己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即支持一门课程包含在不同的培训项目中,在一个培训项目中学习完毕,则其他培训项目中的学习状态也同时变更。系统创建课件上传工具,使课件管理员可以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将课件内容上传到服务器上,即使是包含视音频的大容量课件也可以直接上传,并自动将流媒体文件分拣到流媒体的发布目录。整个课件内容上传过程就像给邮件添加附件一样简单。

(3)参考资料管理增、删、改、参考资料基本信息,上传各种格式文件的参考资料文件,同可以统计参考资料的被查看、下载的次数和学生对参考资料的评价。系统支持大文件参考资料文件的直接上传。

2.5智能搜索引擎

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 第3篇

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是在政府指导和支持下建立的吉林省首家面向社会的公益型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是刀片架构的计算机集群, 主要计算设备采用AMD 4路8/12核CPU, 计算能力达到50万亿次/秒, 存储能力100TB, 计算网络采用Infiniband QDR技术的40GB网络, 管理网络采用千兆以太网, 3台精密空调采用电脑控制轮换工作, 最大限度的确保精密空调及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配置基本的工具类软件、科学计算类软件、CAE应用类软件、渲染类软件等。主要应用领域有CAE应用、信息化、科学计算等方面。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积极开展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合作及应用推广, 与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了“吉林省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院士工作站”, 与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及中科院长春分院合作建立了“吉林省——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 与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合作建立了“高性能计算及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教育科研基地”, 在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了“吉林省高性能计算工程研究中心", 在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平台作为一个区域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集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于一体, 围绕现代先进计算理念, 以共建共享、服务吉林为己任, 努力成为融合多种功能的创新型计算平台, 提升吉林省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计算平台对吉林省企事业单位及各大高校免费开放高性能计算资源, 并寻求科技技术项目合作伙伴。平台还为培养高性能计算方面人才建立了“高性能计算及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教育科研基地”, 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及高校培养高性能计算的人才, 使企事业及高校提升科研技术能力。围绕平台工作的开展, 我们建设有三个技术团队, 即:“云计算关键技术团队”、“C A E关键技术团队”和“软件开发技术团队”, 以确保平台在为社会提供计算资源的同时, 能进一步提供高技术服务, 解决企事业、高校等单位在科研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此外, 平台借助“吉林省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院士工作站”建设, 得到了由汪尔康院士技术团队为平台优化和算法研究提供的技术指导、支持和帮助, 保证平台运维和服务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将进一步与省内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通力合作, 更广泛的实现硬件、软件、人才的共享, 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服务创新的需求。同时, 中心聘请5到10名客座教授和专家组成高性能计算专家委员会, 参与到平台的项目规划和实施当中, 指导并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开展。作为吉林省唯一一家面向社会公共开放的公共计算平台, 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利用高性能计算资源, 我们感到肩负的使命重大, 我们有信心在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 以职能工作为事业, 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高水平的资源服务和技术服务, 为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贡献推动之力。联系人:霍老师电话:15943052744

吉林省教育公共平台 第4篇

摘 要: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决定实施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信息化平台试点项目,经过1年的建设该试点项目业已建设完成,进入试运行阶段。为做好试運行工作,我们对教研平台的内涵、建设背景、平台框架以及运行机制的思考加以梳理,以便于试点单位更好地应用教研信息化平台,不断总结经验,为该项目的推广奠定基础。

关键词: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框架;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81-05

2014年,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财政厅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校本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的服务与支撑作用,有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为城乡同步备课提供硬件及软件保障,探索实施省、市、县、校四级网络教研中心建设的途径和办法,决定实施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信息化平台试点项目(以下简称“平台试点项目”)。经过1年多时间的建设,该项目已经建成并上线试运行。为做好教研平台常态化应用工作,充分发挥教研平台的作用,积累和总结经验,我们对各实验区进行了一些实地调研和理论思考,现将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问题作一探讨。

一、关于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平台研究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受到了经济学界与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平台在上世纪90年代首先成为美国管理学者研究的重点,在本世纪初被法国学者引入产业经济学而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平台理论初成体系,并且成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双重研究热点[1]。一般来说,对平台通常的理解是指一种基础的、可用于衍生其他产品的环境,这种环境可能只用于产生其他的产品,也有可能在产生其他产品之后还会是这些衍生产品生存的环境。由此可以认为教研平台是为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广大基层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提供相应的工具,并对由教研活动产生的成果进行存储与分享,供不同群体应用的环境要素总和。

1.教研平台建设与运行基本要素

教研平台的建设与运行需要一些基本要素:

(1)硬件环境,包括服务器存储、信息采集与处理设备、网络带宽等;

(2)软件环境,包括支撑网络教研平台运行的软件以及相应的政策、章程、管理办法、运行机制、投入机制等;

(3)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的知识、技术、管理等。

2.教研平台特征

教研平台是由承担教研功能的教师进修院校以及基层学校教研机构等组成的研究联盟,应具有提供教研课题设计、承担教学研究、实施教研成果推广等教学研究基础条件,是服务广大教研员履行职能、中小学校教师日常研修的载体。除了具有其他交互性平台具有的特点外,教研平台突出体现在集聚教研资源和提供公共服务上,同时,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集聚性。集聚性要求平台建设以开放的思路集聚和配置教研诸要素,使平台在该领域该区域的教研资源配置最优,服务水平最高。

(2)公共性。公共性要求平台建设以普惠性教研为导向,建立教研资源共享机制,高效利用各级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的教研资源,提供教研服务,开展协同教研,不断提高全省教研工作的水平。

(3)方向性。方向性要求教研平台建设有明确的建设规划、发展目标和重点内容,要有明确的教研服务对象和教学研究任务,规范的规章制度和机制保障,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4)开放性。开放性要求教研平台建设实行迭代开发、滚动发展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教研平台拥有的设备设施等教研资源效益,允许外来资源接入平台,丰富已有的资源。

(5)服务性。服务性要求教研平台向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及广大基层学校提供教研咨询服务,帮助广大基层学校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6)创新性。创新性要求平台建设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原则,把提高教研员的教研能力、促进教研工作转型摆在平台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平台集聚全省教研人员及优秀教师的优势,带动全省教研工作的进步。

二、建设教研信息化平台的背景

1.国内相关情况

通过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省内教师进修院校与基层学校之间的教研合作、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通是国内许多省份的共同做法。当前,但各省在具体建设与运行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其成功经验对我省教研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运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1)典型个案

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以及南京美若普科技共同研发的《教学新时空》教研平台于2010年10月试运行[2]。《教学新时空》重点提供了全省“优质教研活动”,地方或学校“特色教研活动”和“名校课程”、“名师课堂”等现场直播内容,更有全科联网教研、远程菜单培训、网上专题研修、专家在线辅导等功能,向教师提供名师课堂、大家学堂、教研沙龙、优秀课展评、网上实验室、网上教师学习型社区等资源。

浙江省教研室与省教育技术中心研发的学科协作组网络平台于2010年建成[3],覆盖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特殊教育20个学科,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平台实现了信息获取、资源下载、学科教研、业务进修、在线学习、展示交流等功能。

福建省网络教研平台于2013年上线,是由福建省教育厅办公室、信息中心承办,开设教学研究交流新空间,发布最新的教研动态、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教学视点和教学资料,并将开展名师在线访谈等活动,为教师的备课教学、听课评课、资源建设与共享、成果展示等提供方便。

(2)经验借鉴

1)购买服务。上述教研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均采用与信息技术公司合作的方式。教研平台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到程序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平台建成后的运行与维护,教研平台中往往涵盖了大量的教师信息,信息安全以及平台运行的流畅性均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加以维护。

2)责任明晰。技术部门承担技术保障与运营安全,而具体运行由相应的业务部门承担。省教研室是教学研究的牵头部门,承担引领全省各级教研部门参与网络教研的职责。

3)共建共享。上述省份均采用与辖区各市州及区县共建的方式加以运行,以市州为单位承办全省性的课堂教学直播,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4)经费支持。教研活动在线直播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仅涉及到聘请专家,还涉及到相应的技术保障,确保教研活动顺利开展。上述各省在教研活动直播方面均有专项经费支持,例如江苏省教学新时空,省教育厅每年均向教研室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在线教研直播活动。

2.省内相关情况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如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的信息化工作,网络建设已经进入到全省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吉林省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全省长途光缆长度已超过 21843 公里,本地网中继光缆长度超过134009 公里。长途网与本地网光缆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网络整体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宽带业务和信息化的发展[4],为全省广大教师日常研修提供了方便的条件。但是,也存在着制约教育信息化的各种体制机制因素,其中包括下列几个问题:

(1)如何减少重复建设,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当前,我省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种层次的研修平台逐年增加,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不断增多。但是,存在平台投入分散、重复建设、配置不当、共享机制缺乏、相应政策法规不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使得教研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长期存在,已有的教研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这种状况,不仅造成了国家投资的巨大浪费,还为老师们的日常学习带来了负担。

(2)如何强化专业性,提供优质的公共教研服务。当前,全省的教育类网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宣传区域教育进展为主的门户信息类网站;一类是以提供互动交流的社区类网站。这些网站基本是由成熟的商业化网站程序搭建的,同质性较强。缺乏针对我省实际的、服务于教研专业性平台。教研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它的建立可以向全省广大教研员、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专业化的工具。通过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联合攻关。教研信息化平台可以帮助广大学校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成为广大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的依托。

(3)如何集聚优质教研资源,形成教研合力。当前,我省网络教研资源分散,条块分割,各自所有,无法形成教研合力,利用效率不高,是教研服务不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要改变现状,必须要提供一个有效的制度性安排,建立有利于集聚教研资源,形成教研合力的体制和机制。教研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可以较好地实现上述要求。

三、我省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基本现状

根据“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全省共建设省级教研平台(1个)、市级教研平台(2个)、区县教研平台(4个)、学校教研平台(20个)。经过近一年的建设,各级教研平台硬件及配套软件建设基本完成。

1.平台建设总体架构

与其他省份相比,我省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具有完整的“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系统;二是在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之前,已经建成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有了完整的用户体系。因此,我省的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其他省份的平台结构有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我省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总体架构主要包括四级教研平台以及相应的教研工具两个部分构成。

(1)四级教研平台

教研平台的建设机制是将学校作为信息的采集与接收、区县负责信息的加工与处理及区域活动的协调与组织及区域内数据中枢、市州及省负责教研活动的协调,打通由学校到省的通道。鉴于教研活动地点的分散及优质教研资源的不均衡,扩大教研成果的影响,在教研平台的设计中,依托我省完善的省、市、县三级进修院校,精心设计省级网络应用软件,并根据预算资金为省、市、县和学校实验区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备:学校配备了移动录播设备、区县提供了信息采集设备及服务器和相应的信息处理设备、市州配备了服务器及电脑、省级教研平台配备了录播教室、服务于全省的数据中枢平台和信息分发平台,构建一个相对封闭的大社区,使全省教研员、教师通过一个大平台开展各种研修活动。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促进优质资源的流通,把原来的信息孤岛通过教研平台的建设机制,连接成网,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资源的效益,促进全省教育均衡的发展。

1)省级教研平台。省级教研平台承担主体教研平台软件系统功能的设计与提供,全省各级教研平台优质资源的存储与调配,协调各级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全省教师提供研修场所及资源。在教研平台项目建设前,学院建设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主要服務于院内的教师培训工作,已经具备创建培训项目、培训项目管理等功能,但是功能比较简单。为了盘活已有的存量,实现与已有的数据互联互通,及时服务于全省教师,教研平台采用边开发、边上线、边应用、边修改的建设模式,与原有的培训平台深度融合,以提高用户的体验。在各项功能上线运行的过程中,结合广大教师的需求以及国家提出的“互联网+”战略,对原有的功能设计做了一定的修改,使之更符合当前全省的教研特点。其中省级教研平台开发完成“个人中心-教师工作坊-学校联盟-教研社区”四级体系建设,并开发了统一认证模块、资源中心模块。

2)市级教研平台。市级教研平台承担着辖区内区县教研活动的协调与运行,存储区县优质教研资源,与省教研平台互联互通,通过省提供的平台软件开展工作。

3)区县教研平台。区县教研平台承担辖区内学校教研活动的协调与运行,存储、加工辖区学校推送的资源。与市州教研平台互联互通,通过省提供的平台软件开展工作。

4)学校教研平台。学校教研平台承担辖区信息的采集与接收功能,与县区教研平台互联互通,通过省提供的平台软件开展工作。

(2)教研工具。教研工具主要包括教研活动组织工具、研修档案管理工具、信息发布与管理工具、教研评选工具、研修监管工具、课堂观察研究工具、教研工作笔记、教研课题管理工具、研修问答工具等,为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提供工具支持。

2.平台建设试点进展

2014年,按照“試点先行、总结经验”的平台建设基本思路,开展了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选取长春市、吉林市以及长春市南关区、九台市,吉林市昌邑区以及永吉县。建设“省-市-县-校”四级平台。目前,四级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行,运行效果良好,在提供教研活动相关的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资源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平台建设紧扣教研工作需求。平台建设紧密围绕教研员“研究、管理、指导、服务”工作职能[5],提供方便快捷的教研工具,支持全省各级教研员开展教研工作。例如教研员可以利用统计工具对区域内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评估、利用评选工具方便快捷地组织评选活动、利用教研活动组织工具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利用社区对教师进行专业化的教学指导……教研信息化平台试运行以来,受到了广大教研员的欢迎。

(2)平台服务成效日益显现。教研服务是我省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教研平台试运行期间,已经有吉林市、白山市、松原市以及26个区县开通了本地教研社区。其中有4个区县在教研平台开展教师全员研修活动。

(3)教研资源共享和利用程度提高。教研资源的联合和共享,实现教研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决定教研信息化平台能否发挥作用的基础。我们与中国教研网、学科网、超星图书馆以及继教网、奥鹏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师研修网等机构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为全省教师教研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同时,全省各地教师进修院校通过平台制作的网络课程、发起的教研活动以及教师研修中生成性资源等,有力地促进了平台资源中心的建设,达到了资源共享的建设目标,真正实现了高效和有机的资源整合和优化。

四、关于教研信息化平台运行机制的探讨

教研信息化平台建设与运营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既不同于以前单纯的网站建设,也不同于一个部门业务的简单运营,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需要围绕教研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优化,提高教研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效益,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建立和不断完善平台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针对平台建设的实际,应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对平台建设的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若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便统一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平台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

1.平台建设的投入方式

教研信息化平台的定位是服务于全省教研工作的公益性平台,既涉及硬件的扩容、软件的开发与完善,又涉及到服务器的托管与软件的安全运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加以保障。对于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投入,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调整优化投入结构,又要多渠道多层次筹措平台建设和运行经费。参照国内成熟经验,与平台比较类似的许多公共服务机构,大都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对于教研基础条件平台,以政府投入为主。如果教研信息化平台采用平台盈利的方式运行,MOOC平台的盈利模式可资借鉴[6]。Coursera、edX、Udacity是世界上流行的 MOOC 三大共享平台,其主要商业运营模式主要采用结业证书、学生推荐、教材广告、版权收费、学位收费,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大规模的数据带来的额外信息附加值。教研信息化平台的发展,通过为用户提供增值与差异化的服务获取利润,为教研信息化平台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可能也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2.平台组织模式

教研信息化平台是有效整合教研资源的载体,需要有效组织全省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改善教研的条件,提供教研服务。平台的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技术层、管理层、应用层。技术层是指技术人员参与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平台建设承担单位。管理层则是提出需求、出台管理文件制度,对平台的建设运营提供建议。应用层是指由平台的服务对象构成的服务群体,包括各级进修院校的教研员和广大基层学校的教师。可以说,平台的组织层次是灵活和多样的,在最大程度上整合资源,提高教研协同的合力。

3.平台运行机制

要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提高平台的创新和服务功能,除了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还须构建资源共享、高效灵活、自我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只有当教师之间充分地建立了联系,网络教研的应用价值才能得以彰显,为同行借鉴, 或演化出合作的可能,或激发出新的想法等。[7]从省外教研平台运行的现状来看,一般采用两种运行模式:“志愿者”运行模式和“教研室”运行模式。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志愿者”模式能在全省更大范围内召集平台建设者,有利于草根教研的开展,但难以调动各级教师进修院校教研员的积极性;“教研室”运行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广大教研员的积极性,有组织、成规模的教研活动开展相对容易,但不利于草根教研活动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推动平台建设和发展,需要吸收这两种基本组织模式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以“志愿者”与“教研室”结合的方式,即教研室要强化自己的教研领导力,组织大规模、区域性的网络教研活动,又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确保网络教研的常态化。

五、对教研信息化平台试点工作的思考

1.成立试点单位工作领导小组

各试点单位应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网络教研工作的规划与设计,促进网络教研与校本教研的深度融合,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加强对“互联网+”背景下教研工作特点的研究

应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工具开展研究工作。例如通过调查问卷工具,获取教师群体对某些事件的态度和看法;通过课例研究,开展基于实证的精细化课堂观察;通过教研统计获取区域内教师基本信息统计。采用“线上活动前预热-线下网络公开课-线下总结”三段式教研方式,确保教研活动的质量。应采用大家参与的方式,即由教研员的独白转向群体参与。应充分利用平台资源,由教学研究转向课程研究。应调动各地教师进修院校的积极性,采用轮流坐庄的方式,合理调度,围绕主题,开展探究式、研培式、竞赛式、观摩式、指导式以及自修式等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3.应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探索工作坊教研的机制和方法,促进网络教研常态化。

4.探索区域资源中心建设的建设机制,保证资源的质量,促进优质资源的流通

吉林省基础教育教研信息化平台的建成,对于我省教研工作者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改变了我省没有专业化教研平台的历史,使“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形成合力,为全省广大教师提供优质的教研服务的平台保障。

参考文献:

[1]钱平凡,陈光华,温琳.平台研究国际进展与侧重点及政策含义[J].发展研究,2014(5).

[2]倪娟.深入推进江苏教育现代化 构建面向全省师生的现代化教研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2).

[3]浙江省学科协作组网络教研平台管理员工作会议在杭召开[J].浙江教育技术,2013(5).

[4]聂爽.吉林省信息化发展情况的评估与分析[J]. 统计与管理,2013(5).

[5]陈娴.教研员职能定位的研究与实践[J].贵州教育,2015(6).

[6]马新强,黄羿,蔡宗模.MOOC教育平台技术及运营模式探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4(1).

[7]李琳,孙卫华.网络教研活动的社会网络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0(6).

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培训 第5篇

首先打开一个网页,百度和360浏览器都可以,输入延边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然后进行搜索,搜索后点网页上第一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入后,在空间登录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和密码稍后给大家下发),登陆成功后可以点账户管理进入个人中心修改你的信息,如果不用修改信息,可以在登陆成功后在页面上半部分有资源按键,点入可查找小学阶段的各学科的资源(各学科都有但不全可选择使用),有的资源尚在建设中。

还可以点家校帮和教学助手,按要求用电子白板下载pc版(教师使用)手机下载手机版家校帮(适用于教师学生和家长使用)。教师下载后可以实现手机与白板互动,成为移动讲台,可以脱离讲台束缚,打造高校教学课堂。

班级管理,先进入账户管理在账户管理中找到我的班级,这里可以对学生下发班级通知,学生成绩,书写教师寄语,根据学生的提问进行问题解答以及班级资源管理,班级成员管理,班级社交圈管理,家校留言管理班级课程表的制定与发布。

另外还有我的教学,我的管理,我的研训及更多应用的功能,可以自己添加应用和上传资源等。

在我的教学中可以自己上传教学资源用于班级学生的学习中,新建课前导学,进行同步备课新建课件,互动课堂中安装教学助手开始授课,在线检测中可新建习题,课后作业中可以针对学生布置一些作业,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账号里看到你发布的所有东西。

参加一师一优课晒课的老师进入自己的账户后,再进入到一师一课晒课平台点击后先完善个人信息,再点活动报名然后点学科教育,完成后和我说一声,然后我会及时审核,等学校审核通过后方可参加晒课,有部分课在平台上就已关闭,不能晒课,进入晒课页面后先看看哪些课可以晒(可以晒的是蓝色的,不可以晒的是灰色的),就晒这些课中的一课就可以。晒课时要有教学设计、课件及实录。

晒课上传时间:4---6年级3月16日---4月30日

1---3年级3月16日---5月31日

吉林省教育公共平台 第6篇

一、简答题

1.简述政府在公共管理中的主要职能。

2.简述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及其特征。

3.简述执行力的概念及其特征。

4.简述客观责任的概念及其形式。

5.简述制度与德性在公共权力异化治理中的作用。

6.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7.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

8.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9.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10.社会公共事务具有层次性的特征,那么,它具体能够划分为

哪些层次。

11.作为两种不同的公共权力制约方式,请论述德性与制度在公

共权力异化治理中如何达成统一与融合。

12.国际组织供给公共物品主要有哪些基本特点。

13.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公共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就当前来看它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

14.“能力人”假设的含义是什么?

15公共管理环境有哪些基本特征?

16.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特性有哪些?

二、论述题

1.能本管理作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念,它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才能在组织中得到有效的落实。那么,组织进行能本管理的制度安排主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2.请论述能本管理与执行力提升的相关性

3.请论述我国公共管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吉林省教育公共平台 第7篇

一、概念

地方预算部门预算单式预算分类分成收支大包干

二、简答

简述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简述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功能。

简述如何加强预算管理。

简述影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收支划分的因素。

三、论述

1、试析公共预算编制的改进途径。

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 第8篇

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是在政府指导和支持下建立的吉林省首家面向社会的公益型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是刀片架构的计算机集群, 主要计算设备采用AMD 4路8/12核CPU, 计算能力达到50万亿次/秒, 存储能力100TB�计算网络采用Infiniband QDR技术的40GB网络, 管理网络采用千兆以太网, 3台精密空调采用电脑控制轮换工作, 最大限度的确保精密空调及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配置基本的工具类软件、科学计算类软件、CAE应用类软件、渲染类软件等。主要应用领域有CAE应用、信息化、科学计算等方面。吉林省公共计算平台积极开展高性能计算领域的研究、合作及应用推广, 与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团队合作建立了“吉林省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院士工作站”, 与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及中科院长春分院合作建立了“吉林省——中科院超级计算中心”, 与吉林大学数学学院合作建立了“高性能计算及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教育科研基地”, 在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了“吉林省高性能计算工程研究中心”, 在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平台作为一个区域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集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于一体, 围绕现代先进计算理念, 以共建共享、服务吉林为己任, 努力成为融合多种功能的创新型计算平台, 提升吉林省的科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计算平台对吉林省企事业单位及各大高校免费开放高性能计算资源, 并寻求科技技术项目合作伙伴。平台还为培养高性能计算方面人才建立了“高性能计算及网络安全核心技术教肓科研基地”, 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及高校培养高性能计算的人才, 使企事业及高校提升科研技术能力。围绕平台工作的开展, 我们建设有三个技术团队, 艮卩:“云计算关键技术团队”、“CAE关键技术团队”和“软件开发技术团队”, 以确保平台在为社会提供计算资源的同时, 能进一步提供高技术服务, 解决企事业、高校等单位在科研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此外, 平台借助“吉林省计算中心高性能计算院士工作站”建设, 得到了由汪尔康院士技术团队为平台优化和算法研究提供的技术指导、支持和帮助, 保证平台运维和服务一开始就站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将进一步与省内各大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通力合作, 更广泛的实现硬件、软件、人才的共享, 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并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服务创新的需求。同时, 中心聘请5到10名客座教授和专家组成高性能计算专家委员会, 参与到平台的项目规划和实施当中, 指导并确保相关工作有效开展。作为吉林省唯一一家面向社会公共开放的公共计算平台, 如何更好的发展和利用高性能计算资源, 我们感到肩负的使命重大, 我们有信心在科技厅的领导和支持下, 以职能工作为事业, 为全社会提供公益性、高水平的资源服务和技术服务, 为吉林省的科技创新贡献推动之力。联系人:霍老师电话:15943052744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搭建 第9篇

摘要:“三通两平台”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性工程,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着教

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资源 公共服务平台 空间 建设

一、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并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具体要求,这对进一步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的搭建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所有开通空间的学校、教师、学生既能在这里下载使用免费资源及应用,也能选购付费资源及应用,还能销售或分享自制的资源。平台以政府投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市场提供增值服务为辅、个人资源自由分享与交换等多种运营模式来促进教育资源灵活应用,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空间的建设

此平台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建立空间,包括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机构空间、班级空间以及教育企业机构空间,成为人人学习的空间。打造出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在网络上从事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一个集教学应用、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交流于一体并可定制、可编辑的个性化信息门户。

1.机构空间

教育行政机构空间:教育行政部门机构空间与下级机构空间之间建立联系,机构空间之间通过自动获取相关机构门户网站或由机构管理员在机构空间上发布相关信息,下级机构会自动看到上级机构空间所发布的信息,其他用户空间访问机构空间查看信息、留言,或在线互动解决问题。

学校空间:学校空间会自动获取展示学校门户网站内容,班级信息、教师空间成员、学生成员和学校应用、学校校本资源以及空间管理员发布的学校通知、公告等信息,平台自动将这些信息推送到相关教师、学生、家长手中。

班级空间:按现实班级打造虚拟的网上班级,满足班级学生、教师和家长在线上、线下、课堂内、课堂外的立体化互动交流以及共建、共享班级资源,班级空间提供班级展示、师生交流功能,以此拓展传统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更加开放的互动交流平台。

企业空间:教育企业在企业空间中发布企业所研发的教育新产品、新应用产品的详细信息、使用帮助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信息供学校、教师、家长选购。

2.用户空间

教师空间: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网络工作与学习空间,主要围绕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作业等多种场景,包装系列应用,实现云端资源直达课堂、云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常态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师的教研提供系列应用。教师空间主要展示教师所发布的资源、心得、文章、照片、作业答疑、个人作品等信息,教师登录空间后可以维护个人备课本信息,空间会同步推送当前教师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教师通过空间发布作业、通知,上传分享教学资源,让学生和家长进行查询。此外,教师还能发起一些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与家长交流如何教育孩子,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空间:主要面向中小学打造的交互式、个性化、自主性的网络学习空间,内含形式多样的学习、课外拓展和互动娱乐方面的应用,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学习主体的互动。学生进入空间能够查询、下载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方便学生学习其他名校教师的教学资源,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以及与教师交流、互动等。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家长空间:家长空间是专为学生家长设计的网络空间,家长在空间中即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查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了解孩子的成长曲线、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心得等。随时随地与教师沟通,做到真正的家校互通,实现零距离沟通。

3.专题空间

名师空间:设置名师空间专栏,组织名师团队开发各类精品资源,并向各类用户提供精品资源,平台为名师设置专用专题门户,向用户提供各名师团队详细介绍以及精品资源信息,用户使用名师空间里的精品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评价,与名师进行在线交流活动。任何教师只需要通过一台电脑和一个麦克风,就可以为省内或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在线辅导和教学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课件管理、课程教学、答疑解惑、学员评价等功能模块,从而达到让教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答疑,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信息化理念。

教研空间:教研空间是省、市、县、校教研部门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题空间,教研空间应具备建立跨区域的教研小组、设置教研课题、布置教研任务、开展教研讨论、形成教研成果等功能。

其他空间:平台应支持组织空间授权个人用户创建专题(扩展)空间,如学习小组空间、兴趣社团空间等。此类空间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管理责任人员和讨论主题(话题)、成员自愿加入(或由管理员邀请加入)、有自己独立的内部共享信息和信息发布平台。

三、空间交流共享

1.家校互通

家长通过家长空间查看孩子的个人信息、上课课表、各位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在学校的考勤情况、日常表现、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情况,接收学校、教师发布的通知公告,获取孩子最新的测试成绩,进入班级群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家长沟通,观看平台推送的名师课堂视频。学生通过学生空间来查看个人课表、任课教师个人信息及联系方式,获取教师发送的家庭作业,查看个人考勤记录、日常表现,进入班级空间上传照片与师生沟通交流,观看教师或系统推送的视频等教育资源。

2.网络云盘

网络云盘提供个人空间、机构空间的私有云、公有网络云盘服务,供各类空间用户上传自己的资源到云盘空间,用于课堂教学或与其他用户分享,用户使用离线下载资源库资源后系统会自动保存至教育机构云盘空间,如果学校接入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私有云存储系统,则自动将本校教师下载的资源保存至学校私有云的空间中就近访问,云盘覆盖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系统,方便用户分享个人资源。

3.社区生活

通过个体空间的社区交友网络功能,为各级用户提供与教育相关的社区(社交)生活功能,通过基础性的空间更新、评论、私信、话题等功能实现如个人空间展示、资讯公告、个人动态、资金账户、个人相册、网络日志、课程表等功能,以此让个人空间使用生活化、便利化、常态化。

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不仅要支持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将原有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映射到网络上,而且要能够支持、促进自组织的泛在教学,服务于教学的新体系、新模式。

四、结语

建成后的平台能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服务,利用平台空间中的教学应用系统,各类教育人群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习评测、家校互通、资源建设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装备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人人通”,实现教育部门、学校与师生(家长)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切实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上一篇: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论文下一篇:护士节防控疫情的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