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标教学导学案

2024-09-18

音标教学导学案(精选9篇)

音标教学导学案 第1篇

“导学案”及“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 “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自学导学:自学导学的设计,要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具有引导性、兴趣性、启发性、可操作性。预习导学在量上要适当,预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有对自学情况的检查方法、反馈信息等,为后面精讲提供问题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导思路、导方法、导能力”,并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也要预设问题,问题就来源于自学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同时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

4、课内训练检测:要体现教学重点,扣紧课标,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要以培养双基为重点,设计要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有训练检测方法、训练检测情况反馈方式,并依据反馈信息做好纠错,加深知识的理解。

5、课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要立足于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展延伸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完成或留作家庭作业,第二天上交。拓展延伸内容要重视预设生成而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同时,还要有方法的梳理、思想和思维的发展。

6、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评价,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后记,便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在《研修手册》上,也可记在《活页教案》上。

学后记:学生通过撰写学后记,达到思考学习过程,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目的,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五、导学案编写的一般要求:

1、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及检测方法。

5、注意“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6、《导学案》一定要明显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内容。

六、“导学案”需要新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操作: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集体备课,修订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导学案→交主管领导或备课组的把关教师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备课要求:

主备教师(导学案编制者)认真阐述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阐述每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设计编制讲学稿等。

主备老师发言后,每个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最后形成统一的师生共用的导学案。

七、“导学案”的使用:

1、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提前一天拿到导学案→按导学案要求及指导自学课本→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课堂学习时可以在导学案空白处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八、“导学案”课堂环节: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环节。

“导学案”课堂应做到“七放手”:

1、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

2、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3、重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

4、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5、结论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表述。

6、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

7、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导学案”课堂可分为四块:

学生自学----小组探究----教师讲解----当堂训练。

1、学生自学,以案导学。

提前一天(或上课后),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和指导,自学教材并完成自学习题,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遗留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并进行学法指导,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互助合作,研讨交流。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的办法予以解决。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主要讲学生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此过程要充分重视“兵教兵”)。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完成课内训练题,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或训练,把未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达到提高的目的。

九、课后作业:

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体现什么? 《导学案》成为详案后,流程可以简写。

流程设计主要凸显教师课堂行为:

1、如何组织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查,怎样实施,怎样纠正、弥补。

2、如何组织课堂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用什么措施保证学习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成果,如何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启发,哪些需要讲授;

3、小结课堂,怎样检测学习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及思想、思维发展;

4、如何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

该流程中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求:

1、学习方法必须交代清楚如何操作,尤其是新方法开设运行时;

2、具体学习任务只需表述出“导学案学习目标‘几’”即可;

3、讲授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内容)至少需要写出提纲,但一节课中的讲授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导学案》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标注在教材上,也可标注在《导学案》上,不必写入流程中;

5、检测题可以在各种教辅资料中遴选,也可以自己编制。

音标教学导学案 第2篇

导学案作为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形式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学案”导学是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教学而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所谓“学案”,是教师在充分了解了学生情况、教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

回想一年来所听的一些的导学案的示范课,结合自己上课的体会,我对于导学案教学方式有了一些自己的感受:

一、导学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通过导学案的定义不难看出,导学案真正实现了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的目的。

二、导学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导学案的设计理念要从知识梳理型转变为问题探究型,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往讲课往往是将书上的知识点罗列在黑板上,对于重难点老师就在讲课过程中强调一下,学生对此记忆并不深刻,尤其是难点,教师只是总结出结论,致使学生并没有通过所谓的教学难点而掌握解决此难点方法的目的,而导学案通过自身问题的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掌握处理难点的方法。

三、导学案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导学案的设置往往从最简单的自主学习部分开始,这适宜基础较差的学生,之后再针对基础实际进行深入探究,这就锻炼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如此一来,导学案就满足了教师分层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在同一节课上依据自身能力掌握到应有的知识,同时增强了教学的双向交流性。

音标教学导学案 第3篇

一、角色转变, 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要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主体参与性, 首要任务就是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这便要求语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模式, 在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的编写和应用秉持的正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生本”理念, 在实践中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更主动地融入课堂, 进而提高学生对语文教学的主体参与性。

在学案编写过程中, 我始终注意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心理、情感等为参照, 力求让学生在学案学习中展现自己的个性, 收获学习的愉悦和成就感。例如, 我在编写每课的学习目标时, 将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我的目标”两类。“基础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预设的学习目标, 而“我的目标”则由学生自己填写, 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为自己定制的学习目标。设置“我的目标”使学生体会到自我个体的存在感, 意识到自己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性, 从而产生了主动参与教学的意愿。此外, 在实施学案教学时, 我也常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师融入到学生集体中, 与学生合作完成学案任务, 一来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 把握课堂节奏;二来也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总而言之, 学案的编写和实施都坚持“生本”原则, 有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进而提高其主体参与性。

二、内容丰富, 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童年期向青年期的过渡发展阶段,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又具有较强的突破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便使得他们更热衷于多元互动型的学习模式。学案的编写原则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 自然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和心理诉求, 突出教学内容的多元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在这个层面上, 语文课程导学案的意义就在于为学生定制了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 使课堂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从而有助于提高他们对语文教学的主体参与意愿程度。

例如, 在为八年级上册《芦花荡》一课设计学案时, 我将学习内容分为了三个板块:其一, 基础学习。主要包括理解字词、自读课文、概括文章情节等, 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准备;其二是整合学习板块, 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梳理课文的叙述脉络, 并进一步总结文章的主旨思想;其三则是自主积累板块, 要求学生挑选出文章的精彩语段, 比如对芦花荡优美风景的描写, 或者是对民间英雄的传神勾勒, 然后分析语段在语言表达、艺术效果等方面的成功之处,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积累和分享学习收获。三个板块在知识内容上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在学习方式上有自主阅读, 有教师指导, 还有团队学习。这不仅明确了知识学习的重点, 而且给予了学生必要的发挥空间,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导学案的确能够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关注个性, 课堂表现更加自由

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认识到初中学生尚处于思想和人格的形成阶段, 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常常会出现两种极端的性格特征:要么个性张扬而叛逆, 要么性格内向而害羞。在导学案的教学实践中, 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 教师也要编制不同的导学案, 并以此为依据,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在具体的导学案教学中, 很多方法都能够达到彰显学生个性的效果。例如, 在设计导学案时, 我常常会设计“学习园地”板块, 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疑惑、体会和想法等记录下来, 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学习感受。有时我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 比如谜语、诗歌、电影视频等,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将所思、所想填入“学习园地”中, 作为自己学习过程的点滴积累。又如, 在进行学案导学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性格羞涩, 在交流讨论中表现得过于谦卑怯弱, 不敢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 我就会在组织活动时专门照顾到他们的感受,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并且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总而言之, 在导学案的指导下, 教师可以更周到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 并借助适当的策略来鼓励学生多读、多想、多说, 进而达到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度的目的。

四、方法指导, 自主学习更加有效

在进行导学案教学时, 我们必须明确“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设计, 重点在于规划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导学案”重在于“导”, 旨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在预习、交流、讨论、实践等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最终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的确, 导学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点拨。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时, 由于得到方法上的充分指导, 在遇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时, 便不至于犯难, 因而也就更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

综上所述, 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确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合理、恰当地运用导学案开展语文教学, 能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 使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进行,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生本”理念。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学生的心理、个性、能力等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因此更加乐于学习, 也更加善于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的主体参与性自然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所以,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有必要继续探索和完善导学案教学的方法策略, 争取使它在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摘要:近年来, 导学案教学法在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普及, 成为体现新课程“生本”理念, 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 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导学案教学法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助于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 有助于营造自由自主的学习氛围,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总而言之, 导学案教学法的确在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语文,主体参与,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平.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写的意义和原则[J].考试周刊, 2014 (2) :23.

[2]季敏.高效课堂从导学案开始—-对初中语文导学案编制和使用的思考[J].阅读与鉴赏 (上旬) , 2011 (11) .

[3]刘芹.导学案对初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调查与研究[J].文教资料, 2010 (34) :59-61.

音标教学导学案 第4篇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导学案教学反思 第5篇

高县四烈中学李远芬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县本学年在全县初一年级推行了“导学案教学”。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以学案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进而提高教学效益。从8月23日开始,我参加了全县统一组织的、为期两天的初一年级教师“学案教学”培训,开学后就开始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探索,已有近2月,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思索、认识、体会及迷惑、彷徨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分享、共勉。

一、我的认识与体会

1、抓好小组建设及学法指导,是搞好“学案教学’的基础。

“小组学习”是“学案教学”的主要形式。抓好小组建设是搞好“学案教学’的基础。小组建设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考虑成绩搭配、男女性别平均、学生的意愿;要通过小组文化建设增强小组团结协作的凝聚力;更要做好小组长的培训,明确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职责,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学案教学”应注重“学”法指导。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每节课知识学生掌握的如何,学习方法的指导起到了关键作用。要让课堂教学充实,尽然有序、效果好,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随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由“学会”变为“会学”。学法指导不仅仅包括学习方法、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提示,还应该包括学习态度的引导、学习心理的疏导、学习兴趣及理想的培养,特别是在初期,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如何做好展示汇报”、“如何设计板书”、“如何进行点评”等相关内容的指导。

2、“学案教学”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

在“学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一方面要相信学生的智慧和能力,绝对不能越俎代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生毕竟是学生,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引导、指导。试想:如果学生人人都能脱离老师而自学成才,那学校还有啥存在的必要?又何必要教师?故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一则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二则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要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全体学生,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组织学生学习,要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更要在学生产生倦怠、迷惑或感到困难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毫不吝啬的给予巧妙地引导,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获得成功。

3、实施“学案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施“学案导学”后,表面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松了,但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减轻,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提高业务素质。课下教师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要把工作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才不会将“课堂”变成“放羊”,只见热闹,没有成效。

二、我的彷徨与疑惑

1、导学案的实施对优秀学生来说的确得到了更多、更快的发展,课时对于那些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够好的孩子来讲,就是雪上加霜,原本在教师讲解、指导下尚且学得不好,更何况现在让他们自学,那就更是摸不着东南西北了。

2、“学案教学”的教学流程要求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展示汇报、点评,对于每节课短短的40分钟来说,即使我们现在每堂课仅仅只安排了一个框题的内容,还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成绩如何保障?

3、小组交流学习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内那些基础差的、表达能力弱的、不够大方的同学常常是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没有真正实现参与讨论,长此下去,他们只会越来越没有自信,表达能力也会越来越弱。

4、编写合理适用的“导学案”困难重重。我校师资力量薄弱,同学科任课

《海燕》教学导学案 第6篇

教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2.学习象征手法。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二、解题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ao4)

呻吟(yin2)

翡翠(fei3)掠起(1ue4)

困乏(fa2)

蜿蜒(wan1 yan2)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4.学习文章写作技巧(1).象征手法。

a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b象征与比喻的比较:比喻只是借助喻体形象化地表现本体;而象征不同,用作象征的事物,既是自身,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蕴含着别的意义。而诗的意图,象征的对象,恰如隐身在那别的意念之中。所以象征技巧擅长于用单纯的揭示复杂的,用形象的暗示抽象的,是一种托具体形象、寄深远意蕴的艺术手段。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创作手法。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语言优美而有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四、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2.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品味关键语句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六、联系社会生活

1、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七归纳课文。

作者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也可以从另外角度来阅读这篇散文诗,如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等。

八、布置作业

学案导学教学反思 第7篇

我校实行导学案教学模式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全体教师热情投入到这种模式中,有许多收获、《课程标准》公布后,面对新理念、新教材、大容量,很多 课堂“教与学”的状况处于一个尴尬的局面。教学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老师教得辛苦,学生记得痛苦;老师备课扎实,学生迟钝接收;学生消化不好,教与学的效率低下。这种情况值得我们深思。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课堂效率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导学案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好的方式。

“学案导学”,注重“导”与“学”

1、“学案”应注重“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课堂是充实的。因此,在使用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 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注意使用学案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

2、“学案”应注意“导”;

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 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潜力的巨大会让你瞠目结舌。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学环节安排的合理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使我们的教学有戏剧性的境界。对学生大可不必担心,放开他们的手脚,大胆的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在巡回 帮助他们时,学生绝对不会“冷 落”了你,你自己也开心的参与,忙得不亦乐乎。

3、有了“学案”,教师的任务并非减轻;

实施了“学案导学”方案后,实际上是对教师的 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加强业务素质。课堂上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不是有了“学案”就“放羊”,把课 堂教学搞的热热闹闹,没有成效。课下教师需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由此,此时教师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过都“隐藏”在课下了。课下,教师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学案导学研讨小结

通过学案导学实践操作,我校教师在使用学案时,优点很多,也暴露了许多的失误及不足之处。

1、对学生课前预习指导不到位,课前预习效果不太显著。由于本人对这一环节上疏忽,以至导致这课前预习收效甚微,对“学案”各个环节的操作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2、使用“学案”时,容易导致学生在“学案”和“课本”之间频繁转换,精力难以集中。

3、这几课,对“学案”的操作最失败的地方就是学生小组合作这一环节。由于缺乏对小组合作的重视,缺少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奖励措施,因此,在合作这一环节上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的激情。可以说,本学期学生的小组合作这一块是完全失败的。

4、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案”中的拓展延伸部分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由于操作中的失误使这部分内容大打折扣,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蜻蜓点水,点到即止,没有起到拓展延伸的真正实效。

音标教学导学案 第8篇

一、设置导学问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有自身学科特征, 教师要深入教材文本之中, 对文本内涵展开多重探究, 找到学生学习思维的切入点。学生学习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思考问题设计要提升覆盖面, 需要对问题难度系数有科学把握, 让不同群体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思考与学习的机会。在学习《难报三春晖》的相关内容时, 有教师在导学案中给出材料, 然后设计思考问题:小华是爸妈的心肝宝贝, 爸妈对他非常疼爱。有一天, 小华突然发高烧, 因为找不到出租车, 爸爸背着小华走了10公里到医院。爸爸累倒在地上。小华非常感动, 心想, 长大以后要好好孝顺爸妈。阅读材料后思考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写出父母关心照顾你的两个感染事例。你为父母做过哪些孝敬的事?你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对父母的祝福吗?”学生快速进入到问题讨论之中, 很快就厘清了问题要义。成果展示时, 很多学生不仅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经历, 还能够引古论今, 利用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诗句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如二十四孝故事、《游子吟》诗句, 等等。教师利用导学案给出学习材料, 给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 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 通过独立思考和多元互动, 很快厘清学习脉络, 课堂学习进入良性轨道, 这当然是导学案成功运用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材料展开思维探讨, 学生学习视野得以拓宽, 自身学习认知逐渐呈现。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 不仅要体现三维性, 还要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等多种因素展开深入探究, 找到课堂教学多种因素的融合点, 这样才能设计适合度更高的课堂学习目标。首先, 课堂学习目标要贴近学生生活, 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学习目标要体现教材文本和学生生本思维的对接, 确保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再者, 学习目标要体现层次性, 给不同群体学生指明努力方向。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 师生才会形成教学合力, 促使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教师在教案设计时有明晰的教学目标, 在导学案设计时则要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导学案设计的最基本要素体现, 也为学生指明了学习努力的方向。在学习《男生, 女生》相关内容时, 教师在导学案中给出具体学习目标: (1) 明白男生女生正常交往的意义和方法; (2) 初中学生怎样把握青春, 避免早恋的发生; (3) 积极参与互动, 认真倾听, 圆满完成课堂训练任务。在课堂教学操作过程中, 教师针对导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顺利完成导学案设计的学习目标, 课堂目标达成度很高。初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其身心都会发生巨变, 会造成更多困惑。教师针对这一现实, 在导学案设计中首先设计了男生、女生交往的意义和方法, 其针对性是非常强的, 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提到早恋问题, 很多学生会非常敏感, 教师从如何把握青春角度设计学习目标, 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多思想触动。最后一个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之中, 这样可以通过课堂训练实践活动历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三、设计训练内容, 实现认知能力迁移

导学案有思考问题、学习目标、学法引导, 还有课堂拓展训练任务设计, 以满足课堂教学学练结合的需要。在进行拓展训练任务设计时, 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学习目标, 凸显学习重点, 要将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形成性训练内容。如学习《世界文化之旅》时, 教师设计训练题目:填空题: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 有各自的 () 和代表人物。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自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不同民族的文化都蕴含着 () 的成果。我们主张各国文化相互借鉴, () 。简答题:列举我国重大传统节日的常见风俗。论述题:如果没有文化差异现象存在, 世界将变得单调而无味。你赞成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学生根据导学案训练要求, 快速行动起来, 通过阅读文本查阅相关资料, 顺利完成课堂训练任务, 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即时评价。教师设计导学案训练任务时, 利用多种题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训练。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不同题型的综合应用, 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学生在导学案训练中逐渐形成学习认知, 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促进作用。

“导学案”教学实施体会 第9篇

关键词:合作学习;错题本;教学行为

“学案导学”模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一、学生的收获

1.预习真正落到了实处

传统的预习只是一种形式,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现在的普遍问题是学生不想读或不会读,认为教科书简单,老师还会讲,不必先读,也不想读。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们的导学案设立了几个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导学、当堂检测、课后反思,通过这些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怎么学,使先学后教真正落到了实处。

2.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成长

课前学生的预习,准备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着自学、合作带来的学习的成就感;学生积极地“上黑板”,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享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3.导学案成了《错题本》

建立错题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每天光抄错题、做错题都要花很长的时间,于是我叫孩子们用红笔及时勾出错题,并把正确解答写上,记好学后记,做好反思。

二、教师的收获

1.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得到改变

使用导学案之前,授课以讲为主,由于没有束缚,教学时常常会满堂灌。使用导学案后,变多讲为精讲,变灌输为引导、诱趣。

2.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我们要编写使用导学案,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教材进行重新审视理解,这样不仅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充实,还加强了团结协作,形成团队精神。

3.不足与改进措施

(1)在“导”这一环节上还不是那么轻松自如,在“讲”的环节上还是过多,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不足,深度不够,讲解不到位,老师补充面导致浪费了时间,有的时候完不成教学任务,还需进一步加强。

(3)导学案设计上缺少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这是以后编写导学案上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4)“导学案”目标不应只停留在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与质量的提高上,应通过围绕“学案式”教材的使用使学生会学习,培养他们的主题意识及自我意识。

总之,“导学案”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结合学情实际来实施,同时,也要不断改进“导学案”,充分发挥“导学案”教学的功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步进.“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课题结题鉴定下一篇:学生思想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