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2024-08-08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精选17篇)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1篇

在我们呱呱坠地时,是他们接住了我们;当我们咿呀学语时,是他们给予了我们爱的音符??

父亲、母亲,是您们将自己的心血全部寄予儿女们身上,我们用什么才能与其平衡?没有,那就留一点愧疚给自己吧!

记得在上五年级时,

我得了一场重病,患上了严重的腮腺炎,具体病状是全身酸痛,嘴巴无法大幅度张开。当时正值烈日炎炎的夏季,因这场病,我的40天长假都是在家中度过。每天早上,母亲总会为我倒好热水,为我洗脸敷面,那一丝丝热气,穿过皮肤,温暖着我内心荒凉之角。母亲为了让我早上吃一顿营养早餐,每次都是家里起得最早的,磨好豆浆,又去街上买我爱吃的“里脊肉夹饼”。吃饭时,我总会发现不见了母亲的踪影,向客厅一看,却见母亲趴在桌面上睡着了。这一刻,心中一股暖流从心底汩汩流出,却又沉沉的。

在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的病好了许多。一个月后,我随好友们到济南参加了一场全省青少年足球赛,因病情未愈,只能当后卫,本信心满满地以为会赢,但上天又一次向我的身体出示了“红牌”,我不得不离开球队到宾馆休息。夜晚,病魔又一次缠上了我,病情再一次加重,再回宾馆休息时,无时无刻地想起父母,这时我

母“远游”啊!凌晨我发现自己趴在父亲背上,旁边还有母亲的反复叮嘱“轻点儿。”原来,父母连夜赶到了济南,他们正背着我赶去医院。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2篇

时光如流水,不断地冲刷着我的记忆,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多都被冲刷掉了,只有这件事令我难以忘怀。

我们班孙老师对我十分信任,推选我作了班级里唯一的一名共青团员。当时,我心花怒放,心里不停地鼓励自己:“我能行,我不会让孙老师失望的,我一定会做一名优秀的团员!”

今年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团委组织了纪念活动,我们学校的鼓乐队要参加演奏,我被选上去打镲,别提有多高兴了!

3月4日这天,学校进行演奏前集训,可偏巧我下午有奥数课,不能参加集训,唉!真可惜呀!

我到了奥数班,老师竟然批准我们去集训,我快活极了!忙拉着韩孟言飞快地向西楼跑去取镲,到了库里,鼓乐队指导老师王老师说:“你俩来晚了,没有位置了,去打鼓吧!”这一句话,打消了我的兴致,我是一心想来打镲的,没有一丝打鼓的念头。我们看王老师不注意,不管三七二十一,找了两个镲就溜了。

跑到楼下,张天尧扬起一支镲热情地同我们打招呼,我们心里憋着气儿,顶她一句:“哼!别炫耀了,我们打鼓,你满意了吧!”

不大一会儿,王老师下来了,说:“你们四个打镲的,哪两个来打鼓?”我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作声地随着指挥棒打起镲来。王老师急了,说:“你们石头剪子布,输了的去打鼓,怎么样啊?”我们同意了。两局下来,还是我和韩孟言输了,可我们不甘心,站在那里哑然了。

这时,大队辅导员刘老师来了,她心平气和地说:“光打镲不打鼓也不行!应该全面发展!”我们不说话,泪珠却象一个个调皮的小男孩,不听话地顺着脸颊滑了下来。“别哭,眼泪就这么不值钱?用不用给孙老师打电话,让她做动员工作?”我们还不作声。刘老师火了,说:“曹冰,还是团员呢!怎么不听指挥?”刘老师又问:“曹冰,到底去不去?”我羞愧地低下了头!呜咽着:“去!”眼泪又不知不觉地从眼睛里溢了出来。“是啊!我是团员,应该做出榜样!”便不声不响地去取鼓了……

直到现在,每当我回想起这件事,就有一种愧疚涌上心头,也一直害怕见到刘老师。但是,通过这次打鼓的事,使我懂得了作为一名团员,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听从老师的安排,处处给同学做个表率,尽到一个团员应尽的责任,更应该对班级、对学校、对国家……多一份责任感,这样我就会做好每一件事,成为一名优秀的团员。

愧疚的事

在我的童年里,有过许多的事:比如高兴的事啊、烦心的事啊、悲伤的事啊、愧疚的事啊,还有痛苦的事和难忘的事……,但如果这些事论记忆深刻的话,还是那件愧疚的事莫属了。

记得四年级上学期的一天,我们班曹老师破天荒的只布置了一项作业,那就是背书,我们班的同学是高兴的“唱歌”,兴奋的“跳舞”,开心的“打鼓”。全班里一下子就传的沸沸扬扬:“啊!今天只要背书,不用‘废寝忘食’喽!”。这也把我激动地不得了,因为在以前,曹老师不是让我们抄生词六遍,就是中午回家后要抄生字十六个,并且组两个词,抄一排字。我的天!这次真得好好感谢曹老师了!

作业少虽然好,但我心里的“小懒虫”可是会“发威”的,这不,我一回家,就把书包放下,然后对老妈说:“嘿!老妈,我们今天没作业。”

“怎么会没作业?你们老师不是天天给你布置那么多的作业吗?难道你是撒谎?”妈妈用质疑的眼神望着我。

“信不信随你便。”我对老妈冷冷的哼了一声。

“唉,这孩子,真是……”妈妈叹了口气,然后过身,走到厨房,继续做起来她的事。

我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但好景不长,我那庄严的爸爸回来了,他严厉的问我:“今天怎么没作业?”

“作业全给做完了。”我说道。

“那你赶快去看书,别看电视,省的你对学习心不在焉。”

“好好好!我去总行了吧!”我小声嘟哝道。

唉,“小子”抵不过“老子”,我只能慢吞吞的走向那我最讨厌的书房。接着我抽出了“数学奥数一点通”这本书。没过多久,我注意力就不集中,一会儿玩玩悠悠球,一会儿就摆“小兵”,玩“打仗”,嘴里还不停的说道:“噢耶!干掉他喽,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咋这么快就被干掉了呢?……”一时恍恍惚惚,马上就到了睡觉的时间,但我很担忧:今天背书没完成,明天曹老师会不会……,可时间又被我玩掉了,哎呀!这可怎么办?最后,我还是抵不住疲惫睡着了。

第二天,我走进教室,刚好发现曹老师在抽查,这心里一急,身上便冒出了一颗颗豆大的冷汗,手脚也不停地哆嗦,走起路来都一扭一扭的难看极了。曹老师眼睛尖,一望便知我有问题,于是,他点了我的名字。我像个木头似的呆在座位上,半天挤不出一句话来,老师狠狠地批评了我,当然,我的心里有一种强烈的自责感和愧疚,最终,我流出了那懊悔的泪水。

一直到现在,我的脑海里依旧清晰的浮现这件愧疚的事。

在愧疚中珍惜

躲在流年的缝隙中,回眸岁月的画卷。一丝愧疚涌上心头……一一题记

她,一身浅紫色的收腰短裙,扎着马尾辫,一双晶莹剔透的眼睛嵌在白皙的脸上。尤为突出的是她那嘴角微微上翘的樱桃小嘴,特别惹人喜爱。

她,就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每天都一起迎着晨曦上学,沐着晚霞回家。一天,她来找我玩,我把我最宝贝的生日礼物给她看,她盯它如同一只凶猛的狮子盯着一只娇弱的小鹿般。盯的我心里直发痒。她还一直说:“这好漂亮,好精致啊!我也好想要一个。”忽然,妈妈叫了我一声,我把礼物收起来就出去了。接着,我就和她一起去玩了。

傍晚,我打算拿出礼物准备细细观赏时,却发现拿没了。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一定是她偷了我的礼物,一定是她。我刻不容缓,一拿起电话就约她出来。我约在了一座小树林,那是我和她的秘密小天地。

到那时,太阳已坠到天边,晚霞染红了天空,一丝幽风拂过,一丝悲愤涌上心头。不久,她来了,满脸通红,上气不接下气。我想也不想,单刀直入,看门见山。“今天,你去我家找我玩,是不是偷了我的生日礼物,快点还给我,你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但除了那个。”她一听,有点不知所措,但还是定了定神,心平气和的对我说:“你的生日礼物丢了?我知道你现在的情绪很不稳定,但是,我真的没有偷,请你相信我,好吗?”

我一点也不客气,“不是你,会是谁,难道会是我自己吗?那时你一副饿狼吞虎的样子,我现在想想就觉得恶心。”她好像被我气哭了,双眼通红,原本白皙的的脸上现在却淌满了泪水。她一下子冲出树林,跑没影了。

这时,太阳也没了踪影。剩下我一个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想起她以前对我的好,一丝后悔涌上心头。记得以前,我打碎她家里的花瓶。她都没有责怪我,还主动把罪责揽了下来。第二天,我就看见了她身上的伤痕。想着想着,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回到家中,看到妹妹手上拿着我的生日礼物。原来,是妈妈看小妹妹哭闹,才把生日礼物给小妹妹玩。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3篇

仁爱英语以话题为主线进行编写。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都离不开单元话题的复习。在传统的单元话题复习过程中, 存在着满堂灌、快讲一遍课本等做法, 耗费师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且事倍功半。《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英语课堂教学应以“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三维目标,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课堂学习氛围,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 单元话题复习过程中不能偏离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一) 加强预习指导, 编制预习导纲。

预习就是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 只有预习充分, 才能提高听课效率。预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明确当堂课的学习目标。预习很难坚持, 原因是多样的, 主要原因是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方法和内容上存在误区, 只是布置诸如“预习Topic 1 Section A“或者“预习Topic1的单词”的作业, 内容泛化, 没有具体的指标。如何更好地预习, 编制预习导纲是指导学生预习的有效方法。预习可以根据要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实际, 安排在前一天或课前几分钟。

(二) 注重互动学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体现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面。在初中英语课堂上, 生生互动最常见的是操练对话、角色扮演。在理解语言点、语法等教学环节, 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实现兵教兵的结果。师生互动的环节通常是在生生交流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处教师进行精解、启发、点拨。交流是互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互动学习中,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说的习惯, 还要通过让学生复述、评价,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论是“互动”、“合作”、“交流”, 都必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以独立思考为基础。

(三) 重视当堂检测, 及时反馈矫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 争取堂堂清。通过精选、编制检测题, 进行当堂限时检测, 并及时反馈矫正。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单元话题复习环节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我们探索出单元话题的复习步骤, 即课前预习→激情导入→学案导学→小组合作→展示提升→教师精讲→当堂检测→反馈矫正→布置作业九个步骤。下面以复习仁爱英语八年级Unit1 Topic 1“I am going to playbasketball”为例, 说明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四、结语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4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以愧疚为话题作文1000字 第5篇

因为工作和交通的关系,一年之内我只能回家几次看望母亲。所以每次回去母亲都张家长李家短的和我聊个没完,直到我打起了嗑睡,母亲才想起铺被睡觉。可这一次回家,才吃过晚饭母亲就关起了门,神秘兮兮的说要给我看点东西,然后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小纸包,里三层外三层的打开,里面竟是存折。“给我看这个干啥。”我不解的问?“妈是想让你知道,妈有钱了。”我不禁笑了起来:“就你那两个打踢不倒的钱还叫钱哪。”母亲象没听到我的话一样,接着说:“儿呀,妈知道你委屈,没上上大学是妈没供到,前些日子妈看电视现在上大学不卡岁数了,六十岁多岁的老头也可以上呢!所以我就寻思,只要你想上,妈还供你,妈欠你的……要是上上大学也不会窝在农场里。”母亲的一番话说得我眼泪都快下来了。十年前,我高考只差几分落了榜,原本打算去补习,可家里的承包地连年亏损,母亲一个人也伺弄不过来,还有大哥结婚也需要钱。我实在不忍心母亲为我们苦劳苦作,便回家帮助母亲料理承包地。刚回家时我的心情糟透了,只是默默的干活,几天也不和母亲说一句话。母亲可能也是因为焦燥,牵牛时没小心,被牛踩了脚,脚面子肿得老高,根本穿不上鞋。我看不下下去,劝她休息几天。她只是摇摇头:“节气不等人哪。”母亲就这样趿拉着鞋,一瘸一拐的和我一起下地拔大草。九月的太阳威炎逼人,空气仿佛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一样。母亲穿一件蛋青的衬衫,后背上的汗水溻过的.地方析出一道道盐渍……母亲的脚实在撑不住她竟跪在地上……我的泪只是默默的往肚里流。我分担不了母亲心里和身体上的痛!

一开始我还雄心勃勃的想自己挣够学费再去上大学,可是半年后,我做了生产队的农业技术员以后母亲就反对我再去考大学,她劝我现实一点,再加上我每月只有百十元的工资,等攒够了补习费和上大学的学费,已过考大学的年龄,所以那个梦成了永久的遗憾。也许我读了大学生活展示给我的会是另外一幅画卷。但是这么多年的拚打我的心早已归于平静,甚至认为这些坷坎本来就是我该承受的,也许正是这此坷坎才让我的生命里有了一些内容,才让在往事的回想中有了几分自豪。失去的终究是失去了,时光不会倒流,生活也不会重来,何况我已经有了妻女,我也真正的理解了父母的心,并为父母的心而感动。据说在非洲的海域里有一种马哈鱼,它的孩子出生最先得到的食物是母亲的肉体。在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撕咬吸吮自己的肉体时,马哈鱼只是痛苦的翻腾,从不作丝毫的反抗。这就是母性,天下母亲共有的牺牲精神。

母亲现在一身的毛病,(尤其是腰尖盘突出,让她承受了许多的痛触,但她从来不在我们面前提起和表现出丝毫的难过,每次给我们打电话也都是报平安。)那都是年轻时出过了力找来的后帐。让我记记忆最深刻的是母亲经常下了班经常去地里背麦秸和豆秸,那时连队有专门的马车给职工拉柴禾,但母亲是舍不下那几元钱。有的时候我也跟着去,但回来时我都是坐在母亲背着的豆秸之上的。现在想起来真为小的时候不懂事而懊丧。母亲把她所有能给我们的都给了我们,虽然在她力所不能及的时候留下了一点遗憾,但却耿耿于怀,自责不已。这时候我也明白了母亲这多年拚命挣钱的原因了。母亲的心是天底下最慈爱、最辛苦、最沉重的心了……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 第6篇

二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面朝着黄土背朝着天,他膝下无儿无女,一生都未结过婚,一直住在他弟弟的家。

二爷年轻时出的劳力活是为了他弟和弟媳,年老时出的劳力还是为了他弟和弟媳,说到底,他们的孩子都是靠二爷挣的血汗钱养大的。直到二爷无法劳作时,大妈(二爷的弟媳)开始讨厌起二爷了,说他不出一丝活还在这个家白吃白喝,一有点小事就对二爷发脾气,性格内向的二爷总是一句话也不说,以沉默来应答大妈的无理取闹。虽说大伯是二爷的弟弟,可他不但不帮助他,还和大妈一个鼻孔出气,想方设法地将二爷送走。二爷的身体也渐渐出现些小症状,可他没有在意,直到有一天,爸爸回老家看望二爷,二爷说他这几天肚子疼得厉害,于是爸爸立马将二爷送去了医院,检验结果出来后,让人大吃一惊,二爷得了胃癌,而且是晚期,化疗已没有用了。爸爸恳求医生不要将真实结果告诉二爷,然后骗二爷说只是胃溃疡,随后爸爸便将二爷接到四妈家住,想让四妈好好照顾二爷。大伯和大妈一听二爷要到四妈家住高兴地不得了,连夜就将二爷的所有衣物和日常用品都送来了。四妈是个好人,她尽心尽力地照顾二爷,她的儿女也对二爷特别好。可不久二爷的病情又恶化了,二爷开始走几步就要喘半个钟头,发展到后来,已是大小便禁失了,可四妈仍尽心尽力地照顾二爷,替二爷洗衣服,从不嫌二爷脏(世上还是有好人)。结果那一天清早就听到消息说二爷去世了。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去看望二爷,可一切都没有用了。看着躺在棺材里穿着黑衣袍的二爷,就很自责,想哭又哭不出来。这时大妈也在嚎啕大哭,别人都在说“:哎呀你看他弟媳人真好!”有谁知道真相呢?有谁知道隐藏在好人面具的背后有一张恶魔般狰狞的面孔?没过几天,大妈就用二爷余下的钱办了一桌好菜邀亲朋好友来吃了。

(谁知她有无愧疚之心?二爷已走了一年,不知在那边快乐不快乐?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 第7篇

这时,有两位白发老人上车了,他们手里拎着一大蓝菜,还有一把雨伞。看他们瘦弱的身子,在车里晃晃悠悠地,我正准备让座时,我忽然想到;我还要坐好几站,路又不好走。车里这么多人站着太挤。再说,还有那么多同学呢,让他们让座吧!我坐一会儿,等待会儿再让。

过了一会儿,真的又来了一位老人,这回我必让无疑了,谁知,在这短短几秒钟内,我正准备起身让座时,竟然另外一位同学抢先让座,我不好意思地环顾了车上的座位,发现只有我一个人还坐在座位上,其他同学都把座位让给了老人。

我深深地感到这时候,好像别人都用赞扬的目光望着他们,而望着我的却是批评的目光,当时的我,脸涨得通红,真想挖

个洞钻进去。差点忍不住下去了。

下了车,雨越下越大,仿佛连老天爷都在惩罚我,我冒着大雨,上学校去了。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8篇

毋庸置疑, 《归来》绝对是2014上半年受关注度最高的影片, 它所引发的“井喷”式的社会话题形成了热点文化事件。近几年的国内电影界, 有一批中小成本电影登上大银幕, 创造了始料不及的高票房, 并引发了热烈的反响。如《失恋33天》《泰囧》《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现象电影”。作为一个新生概念, “现象电影”的内涵和外延相对混沌, 缺乏清晰的界定。广义来说, “现象电影”就是指“影片上映以后, 因各方面的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电影现象”。这种解释意味着, 凡是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争议的影片, 都可以纳入“现象电影”范畴。但与此同时, 也有评论者对其进行了狭义界定, 认为其“特指那些引起的轰动效应与资本投入、艺术品质、制作方原先设想、以及业界专家的评价形成鲜明强烈的反差, 而且常常是无法预测、始料不及、几乎令人‘大跌眼镜’的那些电影”。

一、话题的选择:轻松与深刻并存

影迷选择影片自然受观影舆论的效应, 而扫描近几年的几部现象电影的主题及风格, 发现它们具有普遍的特质, 即时尚感、都市性、轻松表达、团圆结局。这些主题的选择和风格的体现源于一批年轻导演的上位。现象电影的导演群体年龄在30—45岁之间, 与第六代导演崇尚小众品位的“作者电影”不同, 他们回归了电影的大众文化本性, 摒弃了上一代导演都市作品中常见的沉重和灰暗, 代之以蓬勃和欣欣向荣的青春气息;他们不再涉足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领域, 避免直面惨淡的人生, 而是更倾向于以一种“轻构述”的话语表达演绎身边生活;他们力求拍摄更时尚的电影, 以适应新型的电影市场, 更善于与投资方积极配合, 做好营销策略, 精准瞄向目标观众群, 正视新青年一代的亚文化价值观。

比如《泰囧》, 以搞笑不断的手法表现社会底层青年梦想的达成, 为荧屏前的“屌丝”们注入了强心剂;《失恋33天》中黄小仙与男闺蜜的唇枪舌剑, 引爆了异性闺蜜这一时尚热点等等;现象电影仿佛一个造梦机器, 让观众暂时脱离开日常生活的烦忧, 进入一种被“催眠”的状态, 在电影里获得梦想的实现, 得到成功的快感。虽然片尾字幕升起时, 一切假想都化为泡影, 但观影的几百分钟里, 是身心愉悦的, 是不需要多做思考的。

而张艺谋, 毕竟是“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他身上有挥之不去的“黄土地”和“红高粱”精神, 再怎么去和时代接轨, 也逃不掉血脉中宏大叙事的基础因子。与近年现象电影的主题不同, 《归来》的时间语境距离当今社会较远, 选题本身也过于沉重, 即便是张艺谋已经在努力摆脱故事中的时代枷锁, 将主要脉络凝聚在亲情的融合上。可历史的荒谬、人性的扭曲、病痛的无奈让观众不得不时时游离电影之外, 频做思考。因此, 看《归来》的过程并不轻松, 费心也费脑。

二、话题的展现形式:文化引发的持续发酵

一部影片的舆论效果如果, 不仅仅从账目上得以反应, 还能从诸如文化、社会等领域得以反应。如果按照对现象电影的广义解释, 《归来》引发的热点文化“现象”, 让它成为绝对的“话题电影”“现象电影”。这部作品可以说像一把“铲子”, 深掘出埋在故纸堆和记忆中的“文革”遗存。虽然影片中, 时代只是背景, 缺乏时代深度, 但它出乎意料地调动起了人们的批判意识和反省精神。民众纷纷拿它与原著相比, 指认不足和缺憾, 并摆出各种历史事件, 拓宽认知和思辨的广度。

现象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观众对电影的关注并不完全在影院里进行。在电影上映前、观影中、观影后, 全媒介的舆论空间包围了受众的日常生活。新媒体的快速便捷和自媒体的日渐成熟, 公共话语空间被不断拓展, 知识分子无法再掌控独门话语权, 电影本身的“多重性”迎来了更多元的解读。“话题”依赖于“发酵”, 需要在对抗中激发, 它产生在充满矛盾的、真假难分的语境。《归来》用影像重现了一个历史切片, 有着“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的意味。它让观众无法再回避那段集体往事, 并由此拷问内心的良知, 询问大环境中个体的尊严与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归来》已经超越了一个电影所应承载的娱乐功用, 是一次人文精神的回归。它不仅突破了“影院观赏行为”, 更将诸多话题抛给了社会。这种传播是呈波浪式的, 是非封闭的, 具有延续性和碎片化特征。

有的业界人士认为, “现象电影”称得上是一个贬义词, 因为其艺术品质与其票房、话题性似乎缺乏直接关系, 甚至是相悖的, 因为一些根本谈不上有艺术水准的小成本影片也能获得超高的票房和轰动效应。比如影片《泰囧》, 在叙事结构和美学呈现上几乎乏善可陈, 仅凭着“傻乐”般的搞笑就获得了惊人的高票房、高回报;《小时代》更是如此, 一方面是苍白的故事和物欲的价值观引人诟病, 一方面是不断飙高的票房神话;《天机富春山居图》更是奇迹般地利用“负口碑”将票房拉到3亿元, 因为观众很好奇这部影片究竟有多“烂”……似乎现象电影的出现在预示着:国产电影的艺术、语言、形式等电影本体在消散。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归来》打破了这种贬性说法。虽然影片只截取了原著《陆犯焉识》的最后30页改编而成, 故事格局和人物关系存在根性问题, 导致叙事张力不足, 逻辑频现漏洞。但从整体制作上来讲, 4k高清影像的使用让画面更具质感, 观众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特写, 每一个层次, 将场景、道具、氛围这些属于画面质感的东西将观众带入到时代情境中去;巩俐、陈道明入木三分的表演堪称是戏剧学院的表演课讲义, 更细腻地传递了人物的心理变化, 女儿丹丹的“文革表情”有如鲜明的符号, 刻画出时代塑人的可怖与可悲。通过《归来》, 张艺谋也在回归, 摒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消费化美学和炫耀性美学, 力求返真归朴, 回归“良心主义”。

三、话题的类型片破局:文艺片的新境界

从电影观众的视角, 商业片相较于文艺片更受欢迎, 而相应的在舆论效应中, 观众对商业片的兴趣更甚于文艺片。但是从影片《归来》分析, 可以发现其他几部现象电影是典型的“爆米花电影”, 而《归来》虽秉承着商业电影的制作流程, 但与前者相比, 其商业味道少了一些, 代之以“文艺片”的身份。出品方乐视影业也强调, 《归来》票房已突破国产文艺片新纪录。而这恰恰在观众的舆论场形成了一个感兴趣值得探讨的领域, 并且直接了影响观众现实观影行为。

和“现象电影”类似, “文艺片”这个概念也具有多义性和多解性。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对“文艺片”曾有一番阐释:“文艺片在题材上缺乏明显的视听奇观性, 元素上缺乏明显的市场号召力, 制作上缺乏明显的工艺感, 风格上缺乏类型模式性, 而更主要侧重的是传达创作者对人性、社会、历史的关怀、呈现和阐释。文艺片并非没有商业性, 只是通常不以商业性最高、最终创作目标, 其商业性更多地体现为小众性或者体现为对观众高层次精神需求的满足。”无论采用何种表现手法, 文艺片最终是要表达作者的批判意识, 对人性的拷问和对历史的反思。

很多评论者认为《归来》规避了历史流变给人带来的命运无力感, 轻慢了畸形社会对人的改造异化, 弱解了原著丰满的精神指向, 但不可否认的是, 影片超乎影片之外的价值就在于, 很多被规避、被轻慢、被弱解的部分在公共话语空间被还原, 影片中“轻表述”的批判、反思和拷问也被逐渐放大。片中的笔墨更多着力于伦理亲情, 夫妻情、子女情是贯穿影片的轴线, 这也正是以儒家血脉滋养的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体现。以美辅德的美学追求让这部电影回归到艺术本身, 回归到艺术的“净化”本质。

参考文献

[1]周斌.《从“现象”电影看当下国产影片的创作发展和市场建构》.上海戏剧学院“新世纪中国‘现象’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打印版) , 引自2013.12.12—13.

[2]陈旭光.《“现象电影”启示录》.上海戏剧学院“新世纪中国‘现象’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引自2013.12.12—13.

愧疚,是为别人的痛苦买单 第9篇

愧疚?谁?我有愧疚感吗?是的,自从马云创造了双十一,全国女性被集体冠上了败家娘儿们的“美称”,买点儿啥都要被剁手,网上更是把女人购物描述得穷凶极恶,好像要卖房卖地似的。可真有几个倾家荡产地买买买啊!但是,从此女人们买东西时都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否则就得看男人的脸色,自己心里也是愧疚不安。

看看我今年的清单吧:给家里置办的锅碗瓢盆,防雾霾的空气净化器,给公婆的保健品,还有老公喜欢吃的大虾,给我自己的呢?一盒面膜而已!So,今年我特别理直气壮,老娘都是为了这个家,不是为自己,没有对不起老公,对不起家人,对不起……

另一边的老公反过来安慰我:“你又不是自己不挣钱,想买啥就买呗!”就是,女人就算为了自己,买点儿东西,怎么了?怎么就对不起别人了?怎么就非得心怀愧疚?

其实,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我们常怀有各种各样的愧疚感。

妈妈休完4个月产假就上班,不得不给孩子断奶,愧疚;老公工作忙,没时间陪老婆孩子,愧疚;儿女与老父老母身处两地,不能天天陪伴,愧疚;奋斗多年却没出人头地,面对伴侣,还是愧疚……

愧疚感是什么?我特意搜索了一下,这是一种混合了负面情绪和错误认识的痛苦感觉,如果严重,还会引发“自罪感”。愧疚感其实是 “为别人的不愉快或痛苦负责”。也就是说,愧疚,是为别人的痛苦买单。

愧疚感,源于我们的幼年。最早的愧疚对象就是父母。学习成绩不好,没有比别的孩子优秀,没考上好大学,没找到好工作,都觉得对不起父母……看到父母脸上的失望、痛苦,我们满心的愧疚和自责。明明学习、工作、婚姻、家庭是我们自己的事儿,活得不如意,最受伤的是自己,怎么反而对不起别人呢?就这样,我们活在别人的阴影中,凡事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和要求,一旦满足不了,就会因此产生愧疚感,甚至是负罪感。

其实,我们最对不起的是自己。因为在意他人,渐渐地,感受不到自己的需要和价值,内心得不到认同和满足,自己不快乐,更没法有健康的人际关系。

从今天起,别再把时间和心力浪费在负面的愧疚上了,还不如正向地想想,因为爱自己,爱家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如果一件漂亮的衣服能让你充满自信欣喜,那就买吧;如果你爱妻子和孩子,自然会想办法抽时间多陪陪他们,没必要苛责自己;如果你已经尽全力努力工作,即便不够富裕,也可以问心无愧了!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 第10篇

“为什么我没有一个陪伴在身边的父亲?”在别人眼中,我都是一个幸福的孩子,父亲从外地赶回来,总会给我带一些村中独一无二的东西,但是,他不常回来,我害怕见到亲戚,因为他们的羡慕刺痛了我,像烙铁一样烙在了我的心底。心中积压着对父亲的仇恨,在没有阳光的地方,折射成冰。

六年级的冬天,门外飘着雪花,我很早就钻进了暖暖的被窝,正睡得香甜。一阵急促而的敲门声将我惊醒。表姐让我去接电话。那是午夜一点钟,一声久违的“丫头”从异地传来。重重的拨动了我内心深处一根最脆弱的弦。委屈的泪水一滴滴的落下来,久积的怨恨使我固执的不肯回答。父亲似乎感觉到了我的冷漠,他重重的说:“丫头,过得还好吗?爸爸挺想你的,可没有时间。”“你不要再说了,你每年都这样,你在乎过我吗?你不配当我的父亲!”冲动的我一口气说完这些话,那头一阵沉默。我大伯赶紧接过电话:“别忘心里去啊,她只是小孩子。”

“我也不容易啊,”父亲的声音带着哽咽,“我在外面挣钱,不,不就是希望她能过得更。更好么?”父亲已经哽咽得没有声调。我也大哭起来,却仍是不理解的泪水,我固执的不肯相信父亲。

初中二年级,再次翻看《背影》,慢慢的品味,却发现这几行字“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时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干了许多大事。”想想竟像极了自己的父亲,我也在此刻了解父亲,了解了父亲的艰辛和对我深深的、浓浓的爱。可年少的我却误解了父亲,让他瘦削而单薄的身体,背上了亲生女儿的怨恨,让他饱经风霜的心受到煎熬。想到这儿,似乎有一道暖流,冲开了我心中的冰。愧疚和理解一起奔涌出来,可父亲却无法收到我浓浓的歉意,我只能祈祷星星,让他带去我的祝福和爱。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 第11篇

我照常挖矿,买卖,一个女的,出现在我身边,说:请和我交往。旁人等着我付钱,拿物品,那是我不说话,澹汗死自己,我从没见过这样一个女孩,不怕别人异样的眼光看着自己。看她,是如此认真,也只能勉强答应――我认为这只是一场游戏,不能认真投入――不知为什么,我在这犹如冰窖的世界中,慢慢被这个女孩的热心与爱融化,因此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她。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要写一部小说,我也不反对。他从那时起便渐渐地疏远了我,不和我讲话,我乏味的等着,知道有一天,她终于上线了,我迫不及待,说:写得怎么样了?他高兴的`说:“好了,我成了大家的偶像,高兴死了……”我也为他开心,看了一下,只记得结尾:

以愧疚为话题的高中作文 第12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事情被我渐渐淡忘。可那一次,我却无论如何也忘不了,因为,那次我感到很内疚。

那是一个星期一,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来到学校。整理文具书本时,却发现橡皮不见了。我急得满头大汗,心里满是焦急。突然,我把目光投向班上的恶作剧大王:李顺。只见他一边和同学谈笑风生,一边将眼睛的余光飘向我,见我注意到他便向我露

出一个坏坏的笑容。看见他这副模样,我就更加认定我的橡皮一定是被他拿走的。

我气急败坏地冲过去拧住他的胳膊,生气的朝他喊道:“你快把橡皮还给我!”或许是被我拧痛了,他一把推开我的手,喊道:“什么呀!我没拿你的橡皮怎么还给你呀!你不要诬陷人。”我一看他竟然不承认,更加气愤了,更加大声地喊:“ 你没拿我橡皮!那你喊什么喊,心虚了吧!最好快点把我的橡皮还回来,不然我就告诉老师,到时你就死定了。”“呜呜,我真的没拿。”也许是害怕了,我明显看到一朵朵泪花在他脸上“绽放”。

这时,上课铃响了,我回到座位,脸上满是不甘,只能勉强把心中的怒火压了下去。到了晚上我回到家中,就与妈妈说了今天这件事,妈妈听后,脸上盛满了不可思议,惊讶地说:“你的橡皮落家里了,怎么可能被人偷了呢!”“什么!”我冲回书房一看,那块橡皮好好地躺在书桌上。顿时,一股强烈的内疚感涌上了我的心头。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13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以愧疚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第14篇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格外的闷热,教室里全是同学们的汗臭味,操场有几只知了在争相歌唱。预备铃响后,我们坐在教室里等候老师来上课。须臾,一个方头大耳,矮胖结实的中年人走了进来。哦,原来是我们的语文董老师!咦,奇怪这节课不是上数学课吗?我们还沉浸在不用上数学的喜悦中,突然“明天期中考试”彻底打乱了我们的心情,更可怕的是还要接着上那恶魔般的数学课呀!

下课以后,同学们的神态千姿百态啊。有的些人在哪里急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就差没哭出来了;有的人在那里鬼哭狼嚎;但是“镇定哥”占大多数,这些“镇定哥”里有些是“学霸”还有一些传说中的“厚脸皮”!我当时的学习并不可以,但是我的妈妈对我的要求更是不讲理:“必须考95——100分,如果考不到那就三天不理你还有在菜当上添一道菜‘棍子炒肉’了!”看来只可以回家尽量说服妈妈把要求降低下了,哎。回到家以后我便使出全部“功力”对妈妈猛烈的“进攻”最后妈妈禁不住我的“进攻”,“倒下了”把要求降到了不许低于90分。这也太veryeasy了,根本不需要复习!可是我不知道明天的期中考试竟然全是考课文要求背诵的内容,还乐呵呵的出去玩了。

期中考试总算到了,但我还不知道须臾我就笑不出来了。可是我还带着侥幸的心理进了考场,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真像一头“毛驴”。等到试卷发下来,我的心情从晴朗变成了乌云密布。心想“这可怎么办啊,这次考试的内容全都没有复习到,说准确点就是根本没复习!”惨了今天肯定又要被揍了!哎,我的命怎么那么苦啊!就在我刚才冥思遐想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一半了。可是我的试卷还是白卷呀,看来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蒙”。考试时间到了,虽然我交了张满是字迹的试卷,但是我错了很多。交完试卷,我失望的回到了座位哭泣了起来。当我抬起头来时,教室里已无人了;只剩我和一叠试卷……我隐隐约约的听到“来吧,把我拿下去改正确吧!”最后我昧着自己的良心把试卷给改了……

愧疚为话题作文500字 第15篇

5.以爱为话题的作文600字4篇

6.十堰中考作文题目:因为有你、愧疚

7.以关心为话题的作文600字4篇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16篇

幸福,是美好的,如果没有了幸福,世界会美好吗?会么?有的人不懂,幸福是什么,是父母养育你们的经历啊,父母为了养育你们,辛苦了多少?操心了多少?你们长大会有出息么?会向好的地方发展么?等等等,都是父母所担心的,但是,父母不会为了这些而放弃你们,因为你们就是他们的亲生骨肉,身体中的一份。有人问我,有的父母丢弃孩子,你为什么说他们善良。我会说,因为他们是在养育不起你了,只能丢弃你,因为实在没有办法了,迫不得已啊!他们想让你们快乐的成长,不想让你们受苦,所以丢弃了你们,他们也是为了你们的好,你们不要埋怨他们。 父母啊,我们要报答您们,我们要感恩,感谢您们! 幸福,幸福,父母们的爱,贯穿大地,通向天空,穿越历史,冲出海洋,在天空翱翔,这就是幸福,我们的幸福福……来之不易!!!

以愧疚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第17篇

那天邵先生详细对我的《北大回忆》作了评说。

那天还有一些闲聊,也很重要。

原来,燕祥先生伉俪都熟悉我的作品,从《青春祭》就开始了。

有一年,他们二位到水库边上去小住,还专门带着《西南联大启示录》去看。

他和我谈起发表在香港《明报月刊》上的那篇文章《季羡林——追念与思考》。

“老秘对季是有真情的。”说到这里,他抹了一下眼角。那里有依稀的泪花。

邵对李玉洁是尊重的。虽然她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后来也担了很多“不是”的自愿者。这很令我感动。在这个世上,真情,难得。

我说,关于季的内心情感世界,自己还有一些见解,没有写进去。因为写那篇文章时,想先把大节澄清了,要紧。

例如:季逝世后,小报上有人妄议他对婚姻的态度。

有说他对家庭妻子无情的;也有说他软弱无能、不能毅然了断包办婚姻。

总之两种截然相反的批评,说明这些言者之肤浅。

有秋水著文《季羡林:一个自我压抑者不幸福的人生》,贬斥季的学术与人生,并将其“罪”归于他对于旧式婚姻的容忍,下结论说季“软弱”、“暮气”、“不会爱人”。

秋水之辈,对季羡林他们整整的一代知识分子艰辛生存、执着学问、恪守正义的苦难经历,对中国社会的“前三十年”,缺乏基本的常识。

季羡林之子季承撰书回忆其父,提供了其家庭生活的具体细节与画面。夫妻不睦,父子失和,亲情荒废已久。

走下神坛,事出必然。客观上,季承的这本书也促进人们对季羡林的精神世界进行更深入一步的了解与分析。

但这本书一出,社会上对季羡林的负面反应递增。

季家父子,长期情感隔绝。我认为,季承写书的原因,正是想解释这种隔绝。但因为除了家庭内的生活,彼此很少沟通,父子间并不真正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格局。因此,只凭他这本书的材料,不足以对季羡林的历史品格定位。

季羡林是从“凡响”中走来的。家世方面没有什么“起点”。

在他的回忆里,童年愿望就是“能吃饱”。他被送到别人家里收养,失却亲情,养成他内向、谨慎、拘束的性格。

当养父母为他订婚时,他虽然喜欢的是对方的妹妹,却不能反抗,遂与比自己年长的妻子成婚。这出于“感恩”和别无选择。

考入清华,季羡林初露头角,成为少年才俊。

看他当年的清华日记,沐浴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春风,这位从普通百姓人家考出来的“学霸”,想的都是如何发挥聪明才智,如何选择进学方向与恩师,还有如何能够放纵快活地度过一生。他曾坦陈,希望与最多的女子邂逅。

如果没有留学出国,被战争隔绝于欧洲十年的经历,季羡林对待他的包办婚姻,或许会有另外处理的自由。

然而因“留学”,造成他在抗日战争年代“去国抛亲”,而令其对家与国终身抱愧。

他的人生,基调是悲苦的,是令他不能忘怀与改头换面的。

“我在清华名义上主修德文,成绩四年全优(这其实是名不符实的),我一报名,立即通过。但是,我的困难也是明摆着的:家庭经济濒于破产,而且亲老子幼。我一走,全家生活靠什么来维持呢?我面对的都是切切实实的现实困难,在狂喜之余,不由得又忧心如焚了。”

“出我意料之外,我得到了我叔父和全家的支持。他们对我说,他们咬咬牙,过上两年紧日子;只要饿不死,就能迎来胜利的曙光,为祖宗门楣增辉。”

这是离家的过程,亲人与自己俱在风雨飘摇中。而一家人又对他的“出国镀金”满怀期望,并愿意付出等待和忍受苦难。

“我终于在1935年8月1日离开了家。我留下的是一个破败的家,老亲、少妻、年幼子女。这样一个家和我这一群亲人,他们的命运谁也不知道,正如我自己的命运一样。生离死别古今同悲。江文通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他又说:‘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我从前读《别赋》时,只是欣赏它的文采。然而今天自己竟成了赋中人。此情此景实不足为外人道也。

临离家时,我思绪万端。叔父、婶母、德华(妻子),女儿婉如牵着德华的手,才出生几个月的延宗酣睡在母亲怀中,都送我到大门口。娇女、幼子,还不知道什么叫离别,也许还觉得好玩。双亲和德华是完全理解的。我眼里含着泪,硬把大量的眼泪压在肚子里,没有敢再看他们一眼——我相信,他们眼里也一定噙着泪珠——,扭头上了马车,只有大门楼上残砖败瓦的影子在我眼前一闪。”

在一家老少最需要他的苦难时段里,他为求学离开亲人,这是他永远的愧疚,必须用行为来填补,才能使自己的良心达到平衡。

邵先生同意我的分析。并赞许我道:“你对季先生感情很深,故能体会得出。”

邵燕祥先生告诉我,季羡林曾说过:“为自己不是右派而愧疚。”

季理解“右派”的价值和命运。他当年没有如别人那样直言而获罪,所以还能平安地过日子。

关于“右派”的良心内谴,只是一种知识分子道义上的“形而上”,并没有涉及实际人生,涉及个人责任,亲情的亏欠,涉及对家国的空白。

须知“家国”,在老一辈学人的心中,有极重的份量。

所以我判断:季羡林之所以没有离婚,一直维持那个包办的结合,骨子里的原因是:他在抗战八年中离开了祖国。因此他对于家人和妻子德华有沉重的愧疚之心。

“此时,我已经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介绍,胡适之先生、傅斯年先生和汤用彤先生的同意,到北大来工作。我写信给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哥廷根旧友夏伦教授,谢绝了剑桥之聘,决定不再回欧洲。同家里也取得了联系。寄了一些钱回家。我感激叔父和婶母,以及我的妻子彭德华,他们经过千辛万苦,努力苦撑了十一年,我们这个家才得以完整安康地留下来。”

nlc202309090400

以上都摘自他的《留德十年》。

他还想到,母亲的坟头,会长满荒草:

“我不但不能回到故乡去,而且带了一颗饱受压迫的心,不能得到家庭的谅解,跑到几万里的地方去漂泊。一年、二年,谁又知道几年才能回到这故国来呢?让母亲一个人凄清地躺在乡下的地下,忍受着寂寞的袭击,上面是萋萋的秋草。在白杨簌簌中,淡月朦胧里,我知道母亲会借了星星的微光到各处去找她的儿子;借了西风听取她儿子的信息。然而所找到的只是更深的凄清与寂寞,西风也只带给她迷离的梦。”

这是季羡林少有的抒情文字,少见的浪漫呈现。意境之美,亲情之真,诉尽儿女对母亲的歉疚深情。这种清冷的美感,有点鲁迅的味道。

在这个清华才子、留德俊杰和北大教授的人生中,曾经出现过机遇与倾慕者,有很多环节可以改变他自己的婚姻状况。

在季的书房里,我看到书柜的玻璃门内新增一个小镜框,位置与他的小孙子不远。那是一个异国老妇人的照片。

李玉洁告诉我,有好事者到莱比锡,依照着《留德十年》一书,造访了季羡林当年的房东家,寻找到那位当年曾为他打字的女郎伊姆加德,她竟然终身未嫁,保留着为季羡林打过字的那台打字机,和他们一起坐过的家具。

“我那真正的故乡向我招手了。

我忽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皂《旅次朔方》那一首诗:

客舍并州数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度桑乾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别了,我的第二故乡哥廷根!”

“留恋就让它留恋吧!但是留恋毕竟是有限期的。我是一个有国有家有父母有妻子的人,是我要走的时候了。”

在这些字句间藏着季羡林的异国之恋。

“她今天晚上特别活泼可爱,我真有点舍不得离开她。但又有什么办法呢?像我这样一个人,不配爱她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孩子。”

“说我不想她,那不是真话。”

舍去这样两情相悦的关系,和西方优裕的学者生活,回到国内困守自己的旧式婚姻,这种行为对于一个留洋十年的潇洒才子,在那个年代是罕见的。因为那是一个开放的年代,知识界的人们都讲究个性与自由。

这也与他年轻时在《清华日记》里面表述的愿望大相径庭,他没有再去追求那种性方面的新奇与经历。

这对于他甚至是一种人生观的转变。他决心要用自己的下半个人生来完成一项趋于完美的人生价值取向。这就是,肩负起一个中国人的担子。

然而,在格局上的承受并不意味着他心灵的屈服。于是纠结的家庭长期以来酝酿了漫长的隐患。

季羡林在劫难逃。一杯命中注定的苦酒已经酿好。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有过感情纠结,各种内外的压力,而支撑季羡林将这个不幸福也不舒服的家庭维持下来的,我认为这里头有:一种感恩的力量,和一份对历史愧疚的心情。

这种行为方式和道德观,今天的人显然不能接受也没有必要延续。但它对于季羡林而言,却是宿命的选择。

季羡林的青年与中年俱在民国时代度过。那个时代的文人,高层知识分子在婚姻恋爱中常处于多角。抛弃旧人,恐怕不仁;束缚自己,则感不公。放荡如郭沫若、郁达夫,随处情爱;而严谨如鲁迅、胡适,虽维系婚姻,亦有情爱对象。

季羡林与他们比之,存心更仁厚,牺牲自己更大,压抑更深。

1941年2月19日,季羡林通过了所有的博士考试,得了四个优秀。他写道:“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我亲爱的祖国,也可以告慰母亲在天之灵了。”

“现在多年的宿愿终于实现了,我立即又想到自己的国和家。山川信美非吾土,漂泊天涯胡不归。适逢1942年德国政府承认了南京汉奸汪记政府,国民党政府的公使馆被迫撤离,撤到瑞士去。我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离开德国,先到瑞士去,从那里再设法回国。”

“德国法西斯政府承认了伪汪政府,这就影响到我们中国留学生的居留问题:护照到了期,到哪里去请求延长呢?这个护照算是哪一个国家的使馆签发的呢?这是一个事关重大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与几个留在哥廷根的留学生严肃地商议,他们决定到警察局去宣布自己为“无国籍者”。按照国际法这是可以的。从此他们成为没有国家政府保护的人。但只能是这样,他们保住了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二战中的底线,不与汪记政府发生关系。这就是季反复强调的“事关重大”与“严肃”的关键。

“ 季羡林后来评价冯友兰:“大节不亏,晚节保住。”可见“节”是他对人生的最高判断标准。

“此时,我同家里早已断了书信。祖国抗日战争的情况也几乎完全不清楚。偶尔从德国方面听到一点消息,由于日本是德国盟国,也是全部谎言。杜甫的诗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想把它改成‘烽火连八岁,家书抵亿金’,这样才真能符合我的情况。”

日日夜夜,不知道有多少事情揪住了我的心。祖国是什么样子了?家里又怎样了?叔父年事已高,家里的经济来源何在?婶母操持这样一个家,也够她受的。德华带着两个孩子,日子不知是怎样过的?他们大概知道,自己有一个爸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他内心中永远没有原谅自己在战时没有回国的事实。

有一次他忽然发现自己住的院子里开着海棠花:

“我的祖国正在苦难中,我是多么想看到它啊!把祖国召唤到我眼前来的,似乎就是这海棠花。我应该感激它才是。”

生活在战争中的敌国,内心充满抑制与痛苦,他患上了失眠症。

“到了又一个礼拜日29日,广播却突如其来的活泼,一个早晨就播送了八个‘特别广播’:德军已经在苏联境内长驱直入,势如破竹,一个‘特别广播’报告一个重大胜利。一直表现淡漠的德国人,震动起来,他们如疯似地,山呼‘万岁’。而我则气得内心暴跳如雷。一听‘特别广播’,神经就极其紧张,浑身发抖没有办法,就用双手堵住耳朵。”

nlc202309090400

那一段离开患难中的祖国的经历,给予季羡林的痛苦是漫长的,甚至于萦绕他的一生。中国自古讲:知恩必报。还有“补过”一说。

当父母和父母之邦有难的时候,即使自己无力救助,唯一的选择就是不离开,陪伴着亲人与母土。只有这样,才能免去一生的愧疚。

省视良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功课要补。

有的事情,没有分明的过失标签,但也得“补课”。该做的事情没有做。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那一代人,是认为“家室事小,天下事大”的。如胡适、林语堂等都容忍了自己的旧式发妻。而陈寅恪亦对吴宓说过,学术要精进,家庭可苟安。

对于一个影响了时代的著名学者,家事,只是季羡林的人性之小;可贵的是,季的人性中还有家国之大,有冲天一啸的壮阔和大爱之举。

在《牛棚杂忆》“我的心像一面镜子”一节中,季直白地表白道:“我确实没有当汉奸,也没有加入国民党。没有屈服于德国法西斯。但是,当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时候,我却躲在万里之外的异邦,在追求自己的名山事业。天下可耻事宁有过于此者乎?我觉得无比地羞耻。连我那一点所谓学问——如果真正有的话——也是极端可耻的。”

“我当时时发奇想,我希望时间之轮倒拨回去,拨回到战争年代,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立功赎罪。”

这是他的刻骨铭心之言。

1998年秋,我开始拍摄西南联大的纪录片,即提出采访季羡林的要求。不料他一再推拒。他的理由是,他当时不在国内。不能谈。

李玉洁给我的解释是:抗战时期,先生在德国留学,对国内的事没有发言权。如果贸然说话,会引起那些有经历的人们不满的。

这种谨慎堪称“学养”。不过,担心自己说话会引起那些经历了国内抗战的同仁们不满,这意识本身含有一种歉愧之心。

对西南联大,他谈得非常审慎。自己的身份摆得很恰当。

先生说:“本来读书需要安静,可是西南联大在战争环境里,书却读得那么好,出了很多人才,民主运动也轰轰烈烈。这个,值得研究。”

他多次说:“这个事情很有意义。”

季羡林是战时大学的缺席者,然而他关注着这一份重要的历史档案,每次见面都问我:“做完了吗?”

当我把一套光盘送到他的面前时,他长吁一口气:“终于做完了。”

随着对西南联大历史的发掘与采访,我渐渐明白了他的心意。

那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历史氛围和追问,虽然社会后来以各种迷雾掩盖,但在季羡林心中却始终如明镜似的,没有消失。

当举国上下经历了八年之久的血与火的抗战后,无论黎民、官员与士子,都经受了严峻的洗礼、考验、付出。这是一种精神品格的提升,这是一个责任担当的过程。

而有人在胜利之后从海外归来了,大家的心中势必要潜伏质疑:

八年,世界都以为中国要亡了。在那些危亡关头,置亲人家小于何处呢?有什么理由不回来?如果国亡了,还会回来吗?

我的家乡云南到处撒落着抗战的遗迹和碑记。幼时耳畔所闻,我的父母和他们周围的人们,都卷入了这场攸关民族生死的时代风暴。作为普通学子和爱国青年,他们一无律外地参加了那些游行宣传,劳军慰问,也挨过日本飞机的轰炸。

母亲的同班同学参加了远征军。父亲在富滇银行为中缅公路集资。

对于最后的胜利,他们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视为一生的光明。

我采访过陈省身先生。

当年 ,陈省身听命于清华大学的号令,从欧美繁华和平的世界回到被战火围攻中的上海,追随学校来到战火追逼的长沙,再到昆明。

他说:“我们那个时候都痛心于祖国的弱啊,恨日本侵略啊。但是一个念书的学生,也没有什么很具体的办法。所以先回来再说了。”

这些留学生在抗战爆发的时候回国,有什么意义呢?

陈先生说:“我想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在清朝倒了之后,政府没有一点方向和目的。以后出了这一群在国外念过书的留学生,他们实际的贡献不一定都很大,但是在观念方面,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变成一个伟大的国家,独立的国家,这是非常重要的。因 日本在中国的侵略,中国很多当政的人,比如像王光敏、梁鸿志这些人就做了汉奸,汪精卫倒是相当有学问的一个人,他也要跟日本合作了。因为他们对于中国的前途没有信心了,完全丢掉信心了,就觉得中国的发展只能靠日本人的支持。但西南联大的这一群留学生,觉得中国是可以站起来的。这是很了不得的,是最基本的贡献。”

季羡林自己有一笔“良心账”。这在他的文章中时有“清算”:

“这个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回忆的过程,有日记为根据,回忆不是瞎回忆。”

“写这样的回忆录,并不是轻松愉快的事情。”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东西,为什么在相距三年之后又写成清稿?这一言难尽,不去说它也罢。”(《留德十年》)

愧疚,可以说是季羡林人格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他这里,愧疚成为通往高尚人品的阶梯。

我以为,正是这种长期的心理酝酿,造成他有一个渴望与祖国共患难的思想准备。所以他在紧要关头会做出比常人更大的担当,更无畏的行为,一反平时沉默安静的风格,立刻展示出其风风火火的别一面。

当高压来临时,学子蒙难,别人也会愧疚,只是压抑于心。

季羡林却可以因为愧疚而“自请入铁窗”。

以他的体验,“入地狱”比起“良心不安”来,更可以忍受,甚至得其所哉。

他愿用自己衰老的生命,去向那些为正义受苦的学子们表达他的爱。

而邵燕祥先生能如此理解季先生,他也是宅心仁厚之人。

前些日子读到燕祥先生的一首诗,竟然为自己活着并长寿而自责。

试摘其中如下:

一个早起的老人说

只因为当年冲决一切的洪水巨浪

我顺流而下 还自以为勇者?

而那么多人罹难的大灾祸

我得以逃生

并不是因为刚强 恰是由于软弱?

我白白活过了八十多年

却不知该怎样救赎

对我同辈先死者的歉疚!?

邵燕祥2015.12.18

这样深刻的愧疚之心,是一个人在情感道德上达到了“忧天下”的高度,才会发生的强烈情感。

比之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愧疚心又具有更加真实的自省和担当。

在季羡林和邵燕祥,都是把对道义责任的完成提高到了“生命羞耻”的地步。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在这种强烈感情的推动下,他们二位不惮年迈,头顶霜华,而做出了大勇之举。

邵燕祥一直在用诗歌、回忆录和讲述,击打着历史的良心。

而季羡林,则在风暴中挺身而出,庇护学子。

驱使他们完成这些事情的,不是万丈豪情,却是低调的愧疚心。

这就是屈原所说的“内美”,是当今中国学人丢失了的最好的东西。

今天的中国知识界,倘若人们把那些“跟风”的精力,喧嚣的渴望,转化为自省之心,面对崇高,多一点愧疚,多一点平常心,则对于后人和国人,必有更及时的救助。

责任编辑 楚 风

上一篇:蒲县国培能力提升项目管理制度下一篇:二建市政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