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2024-06-08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精选8篇)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第1篇

《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教材位置

《荷塘月色》位于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希望能够用这堂课的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唤醒重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意识,让这堂课成为一次成功的精神历程、一次成功意义探寻的过程。

为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教学重点及难点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从生命教育的立场出发,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列有以下三项重要内容:

一、课堂有师生全部身心的投入,二、课堂有师生情感世界的融通,三、课堂有师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细腻、传神,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认识通感的修辞手法等是本课的重点。找出作者与历代文人在精神内涵的相通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四个阶段。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法中抓写景角度、分析行文线索、通过“通感”揣摩语言等方式抓取关键语句。

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依据“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原则,本文准备采用讲解

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品味作者的深层情感。

四、学法:

本课重在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1采用朗读法文章基调、读出感受、读出节奏。把握基调对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读出文章的内蕴情感,必须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引导学生以作者之心去感受。朗读基调确定以后,还要仔细揣摩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并由此获得自己的真切感受。有了一定的感受,再去朗读,通过有声语言表现出自己的感受来,便会进一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2、讲解过程中示范和点拨。

3、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悟和总结。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一些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实现探索性的学习。

4、练习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迁移。

五、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2释题,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3诵读: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设计意图:涵咏法要求学生调动有关知识(社会背景、写景状物的要求等等),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描述的情景,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整体感知:我感悟到这里的美,并说出自己的依据。

设计意图:课堂上创设话题情境,通过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相互撞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训练创新能力。回答可以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用自己的阅读敏感去体味,获取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的,作者在写这样的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的?学生回答可能涉及课文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

三、研读:结合时代背景,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明白作者的情感发展过程。

找出文眼,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

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四、讲读: 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一、不得志于世而忘情于山水。

二、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柳宗元《渔翁》诗中“岩上无心云相逐”,无心的既是云更是人,是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是他们所追求的那种自在适意的人生境界。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如处子的荷月图,作者勾勒月色下田田的叶,袅娜的花,缕缕的清香和凝碧的荷波,与他另一散文佳作《绿》迥异的是,作者本人全然隐于画图之外,淡淡欢喜淡淡愁,近乎不动声色。《荷塘月色》是诗人在现实的苦闷彷徨中寻求精神安慰的产物。荷花,就是作者追求的洁身自爱,与世俗不染的人生理想,而弥漫在荷塘上的薄雾轻云,淡淡月色,未尝不就是弥漫在作者心头挥之不去的淡淡抑郁和忧愁,是传统知识分子对现实失望而又迷惘的心境的反映。在这里,荷塘月色与人生是相通的,荷月的素雅美,也就是人生返朴归真的理想境界,惟此,这篇散文才写得这样清新淡远,博得后人不绝美誉。

三、惦起江南,实是一次忘情的精神漫游。那夜月色下的作者,经历的实是一次渴望忘情又终忘情无方的精神漫游。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体会本文运用了什么方法把荷塘月色写得那样美?找出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谈一谈好在哪里。

《荷塘月色》板书设计

心情: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荷塘荷叶荷花荷香 荷波

荷塘月色月色正面写反衬

荷塘四周静态动态

远景仰视平视

主题:想到六朝采莲的风俗,朱自清先生从古代百姓那里找到了人生的导师,他的心里终于恢复了多日不见的宁静。于是,他“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平静地结

束了这次心灵的洗礼。

在于对现实与人生的思考之中。在如诗如画的荷塘边,作者远离外界的浮躁与喧嚣,独辟一角宁静的天空,在荷花、荷叶前面,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作者得到一次顿悟,看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高贵,意识到了人的自尊、自信和自由。荷花在黑夜之中,依然如此美丽;我们的民族从古至今,经历了多少劫难,但生命依然源源不息。

在读这篇散文时,我仿佛能听到朱自清先生悄悄地告诉自己:黑暗和丑恶是暂时的,生活和生命是永恒的,美丽的,若能师法先民,就能获得力量战胜迷惘,获得心灵的宁静。这就是《荷塘月色》一文的“真意”所在。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学目标

高中与初中相比,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由于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因此,这篇文章事实上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篇现代文。《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重点:

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

2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三、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四、说学法

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分析。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这么多时间,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

(3)再次自读 听完范读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课文,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设计几个问题:“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这只是事先的一种设想。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位,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赏析语段,品位语言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

(4)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5)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6)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必须紧紧扣住语言,切忌架空)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3、完成课后习题二

第二课时继续品位语言,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争取当堂背诵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3、讲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4、背诵四、五、六段

5、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椭圆,标准方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椭圆”是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第三版)第5章第6节的内容,在直线方程和曲线方程的知识后,有别于圆方程的一节内容。它是曲线方程的进一步特殊化,是归属于圆锥曲线的第一个既特殊又常见的图形,学好椭圆能为学生后面学习双曲线、抛物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将来在物理学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的精髓。本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几何问题代数化等解析几何思想方法及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定为:

1. 准确理解椭圆定义。

2. 掌握椭圆标准方程。

3. 会初步从椭圆的定义出发求解标准方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掌握椭圆定义和根据条件确定标准方程。

2. 难点:根据条件确定标准方程。

二、学情分析

我校中技生尽管在初中数学的成绩大多属中下游,但椭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曲线图形,而且刚刚学了圆的方程和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坐标轴的引入和点轨迹方程有一定的了解。按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和桥梁。“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其实质就是要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从本节内容看,椭圆的知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念的渗透,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不会存在太多的障碍。

三、教法分析

中技生虽然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中技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多媒体说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四、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最主要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法。运用迁移的方法,学生能逐渐掌握并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根据解析几何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教给学生“动脑想,会变形,能证明,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有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需要。

本节内容沿以下的脉络学习,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有关概念的领会和公式的记忆以及思想方法的把握。

新课引入→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或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特征。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入新课

1. 认识椭圆(4分钟)

首先我拿出一根胡萝卜和一把小刀,说要给学生做油焖胡萝卜,开始竖着切几片,发现切出来的萝卜是圆的,问学生还可以怎么切,学生说斜着切,斜着切起来的萝卜是椭圆的。这时我向同学展示竖着切出来是圆,斜着切出来就成椭圆状了。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来严肃的学科变得生动起来。

2. 请学生举出所看到的有关椭圆的实例

目的:使学生对椭圆的认识能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在学生的举例中也能澄清椭圆与椭球这两个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有同学认为鸡蛋是椭圆形的,实质上它为椭球形的)。

3. 提出问题

正当他们沉浸在观察鸡蛋、鸭蛋中的时候,我提出问题:怎样画出椭圆呢?椭圆在直角坐标系下是否可以像圆一样用方程来表示呢?学生开始沉思,我拿出准备好的椭圆画法教具开始新课教学。

(二)画椭圆求定义(画椭圆)(6分钟)

拿出两块小黑板,其中一块的两个钉子是纵向的,叫两个同学上来,一左一右,老师站中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画椭圆。画时一定要跟同学反复要求拉紧绳子用光滑的曲线连接。画后点评,指出那个竖起来的形状是不是也是椭圆。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直接观察能力,也能为后来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讲解埋下伏笔,还能使学生对椭圆的定义有了一种感性认识。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椭圆定义,教师用圆的定义适当启发,由学生讨论归纳。最后教师规范他们的语言,共同得出椭圆定义,并引入焦点和焦距、定长的概念,然后板书椭圆定义。这在我们的学法指导中也提到过。

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提问:

设问:为什么|MF1|+|MF2|>|F1F2|?反之,若|MF1|+|MF2|=|F1F2|、|MF1|+|MF2|<|F1F2|会怎样?

目的:通过上述的实验操作后,先请学生大胆探究、想象,再由教师动画演示,学生发现|MF1|+|MF2|=|F1F2|为线段,|MF1|+|MF2|<|F1F2|的曲线不存在,从而加深对椭圆定义条件的理解。

(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0分钟)

为了搞清楚神奇的椭圆,我们用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方程,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上。

设问1: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是哪些?此处可简单回顾圆标准方程的引入过程。

(建系、设点、列式、化简)

设问2:本题中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从而让学生对观察椭圆对称性开始了解)

建系:以F1、F2所在直线为x轴,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点:设M (x, 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F1、F2距离为2c (c>0) , 则

又设|MF1|+|MF2|=2a (a>0)

列式:由椭圆定义, 椭圆就是集合P={M||MF1|+|MF2|=2a}

化简:该式

说明:考虑技校特点和教学要求, 此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探讨。而教师可提示:先移项, 再两边平方, 再移项, 再平方。

教师引入:先说明焦点概念, 然后得

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为

焦点为F1 (-c, 0) , F2 (c, 0) , 焦距为2c。重点说明关系式是简化方程措施。

(四)判断椭圆焦点位置(5分钟)

得出焦点在x轴和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后,让学生先观察两分钟。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这两个方程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这个过程能给学生接受新知识一个缓冲的机会,有些学生会利用这段时间理理思路)

通过学生思考,教师语言引导,确定如何判断椭圆的焦点在哪条轴上。

(五)例题讲解(15分钟)

例1:设椭圆的焦点为F1(-3, 0), F2 (3, 0), 2a=10,求椭圆标准方程。

目的:(1)进一步熟悉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2)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时强调“二定”即定位(焦点位置)、定量(a, b值);(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设椭圆的焦点为F1 (0,-3), F2 (0, 3), 2a=10,求椭圆标准方程。

目的:通过本题的例题,使学生能加深对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时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本题由学生上台板演过程,教师讲解。

目的:熟悉、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六) 课后小结 (5分钟)

(整理知识, 形成网络)

1.一个定义 (椭圆定义) 。

要点:PF1+PF2=2a>F1F2=2c, a>c

2.两个方程 (从几何到代数转变) :

关键:先确定焦点落在何坐标轴上, 以分母大者为准。

3.布置作业:

(1) 设椭圆的焦点为F1 (-5, 0) , F2 (5, 0) , 2a=26, 求椭圆标准方程。

(2) 设椭圆的焦点为F1 (0, -4) , F2 (0, 4) , 2a=10, 求椭圆标准方程。

(七)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荷塘月色》说课稿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领导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学习本文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3、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判断什么是通感,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二、教学重点:

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要作为一个重点来讲。这两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朗读式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重点训练学生精读的方法,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进入高中阶段,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尤其是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本文语言优美,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本文采用以朗读式的教学方法。

四、学法:

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写景抒情的散文,如何品析作品的语言。

五、课时:

拟定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品析作品的语言,比喻、通感、叠字的运用,感受语言的典雅和充满诗意。

第一课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在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轮圆月,我们的主人公心情郁闷,想散散心,于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样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静谧、安详、优美的图画。作者将这幅画给我们描摹了下来,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们读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画一样。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

二、释题,简介作者,并范读课文。

要求:

1、标出自己读得不准字音。如曲,读第一声;似,与似的在一起时读卷舌音。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主要在哪几段写荷塘和月色的。

2、其余段落起什么作用?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

1、课文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四、五、六三个自然段。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

第四段:主要写荷塘。作者哪几方面来写的:从荷叶、荷花、塘上的微风、塘下的流水。

第五段:主要写月光。有没有写荷塘?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但作者通过写荷叶、荷花、写树影等,将月光写得可知可感。月光与荷塘融合在一起。

第六段:主要写荷塘周围的树。好象没有写荷塘和月色?树是月光照耀下的树,写荷塘里的蛙声,写树上的蝉鸣。此段即是写荷塘又是写月色。

2、其余各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段:交待时间及写荷塘的缘由。是夏季,月圆的夜晚,作者心情欠佳,想去荷塘看看。

第二段:写去荷塘的小路。荷塘的四围是树为下文第六段做铺垫。同时点出月光是淡淡的月光,为后文做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去荷塘的目的是散心,享受荷塘月色。

第七、八段:作者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并想起江南来。与段与主体有何联系?荷塘月色具有诗意,使作者想起与荷塘相关的诗来。联想自然。结尾照应前文。

四、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抒了什么情?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那些景色体现了这种情?

线索即是这样一种情绪。也是全文的基调。

五、简介写作背景。

六、布置作业:

《荷塘月色》说课稿 第6篇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特点及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认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②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是月下荷塘,荷上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幽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生要学习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③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什么是通感以及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文第4,5,6自然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这里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1.诵读法。教学中要加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诵读习惯,训练美读。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散文重在写景抒情,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中体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说学法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第一,课前要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知作品。

第三,深入研读课文,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语言。

第四,拓展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拟定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一)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造情境入手,采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春江花月夜〉〉,同时展示几幅荷花图。通过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欣赏完毕,我问:“从以上的音乐和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畅谈感受。最后,由我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从题解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课文分析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采用“中间开花”形式,首先研读4、5自然段,带领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

首先播放范读录音,示范学生听读。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4、5自然段,指导学生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2.怎么写?3.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第一步:解析第4自然段

1、本段写了月下荷塘。按“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的观察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引导学生分析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各有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住静与动的结合,把荷塘写“活”。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如,把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等。

②抓住可见与可想的结合,通过合理想象,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如最后一句:荷叶田田看不到塘水,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是脉脉含情的,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

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来欣赏作者如何描绘荷塘之后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四自然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这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第二步:按照前面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第5自然段。

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月光,青雾,花叶,树影,光影)

2、怎么写,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通感句。

3、解决什么是通感,明确通感的定义和用法。

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文学和音乐可以产生共鸣。分析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用三段音乐来给这两段文字配乐,让学生判断哪一段音乐可与荷塘月色产生共鸣,从而体会文章柔美,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体会平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附板书:

荷叶

荷花形态美

月下荷塘荷香动态美柔美恬静

荷波静态美

流水

月光

青雾

塘上月色花叶素雅朦胧

树影侧面描写

光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首先由我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第4、5自然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主要表现他在得到片刻宁静之后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板书:“观荷塘得宁静”

之后,我接着说:“接下来,我们看文章中还有怎样的情感。”

(二).具体分析,主要采用设疑讨论法。

1.对比分析2、6自然段

在这里,我假设异议,认为朱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处败笔,即,他在观荷塘前写了四周,观后也写了,重复而多余,删掉会更好。问学生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说理,明白这是一种详与略的对比。

2.对比分析3与7——9自然段

此部分,我将联系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解决: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对比起来写呢?它反映了作者心情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第三段主要写了内心的苦闷、不自由。正因为这种苦闷,所以作者想出来寻找宁静,暂时逃避一下。

板书:踱小路寻宁静

但观荷塘之后,作者有没有逃避、超脱?从哪看出来?

板书:赏四周失宁静

3.对比分析1、10自然段

先从第1段中找到文眼“这几天颇不宁静”,通过文眼捕捉到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它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观荷塘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屋子了很宁静,妻儿都睡熟了,从而反衬出自己心里的苦闷,茫然和矛盾。

板书:出家门不宁静

最后总结: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塘月色》的结构是环形的,内外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正常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也构成一个环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理历程。

附板书:

出家门

不宁静

得宁静

观荷塘

(三)、解释文中的疑难问题

①朱自清面对白色恐怖,苦闷徘徊,为什么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来向敌人宣战呢?

提示:个人的顾虑和羁绊,个人的两面性。

②课文还有哪些写作特点?

提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多角度描摹景物,优美生动的语言,遣词生动精确,叠词大量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探究性学习

学习了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欣赏了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和共鸣,然后让学生来练一下笔,模仿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一个“景”体现自己的“情”。在此,我设置了两种情,一种是愉快的,一种是失落的。比如考试不理想或文艺汇演得了奖之后的心情等。让学生用几句话来描绘景物,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五、自我评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 第7篇

一直以来,我认为讲课如同旅游,课堂是一个景点,文章便是景观,学生就是旅游团而老师则是导游,他的职责在于让学生读懂会意每一个景观.今天我将带大家去领略《荷塘月色》的幽美景观.

景点的地位取决于景观的价值.《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名作,编者将其放在高一第一单元第一课其意不言而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语是非常关键的,正如我现在说课以比喻导入一样。导语的精彩可以调动学生的趣味性,可以拓展学生装的知识面。就荷塘月色一文我将以荷花月色为切入口,引周敦颐咏莲李白叹月的诗导入,这样既自然贴切,又复习了初中所学。

导语过后,继而介绍作者朱自清,让学生明白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生平、写作风格、作品集,并穿插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课堂的知识性、生动性。

现代的人都喜欢看他们看不到、想他们所不知的,所以才会有如《走进幕后》《幕后的故事》等一系列节目的诞生.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更是不可抵挡,因而介绍《荷塘月色》的写作背景是不可豁缺的。让学生知道文章创作的背景是在1927年四.一二所革命政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让学生知道文章满载着作者的苦闷与彷徨,了解了这些有助于学生把握那个时代的脉搏,并整体感知全文.

“题好文一半”因而我比较重视解题。或是分析成份结构、或是找线索,总而言之,尽所能帮助学生吃透题目内涵。对《荷塘月色》这一课题我将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再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掌握语言技巧的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揣摩语句的教学难点要在这解决;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讨论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荷塘月色》是一篇重点讲读课文,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消化知识,我将把该文分二个课时来评讲:

在第一讲,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然后在此基础上,将全文分为三部分,归纳层次大意,明确荷塘月色的内外圆型结构,并画出示意图,以便学生更清楚文章脉络。尔后再抽丝剥茧,逐个部分详细赏析。在第一部分我将沿着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感情基调,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思想走向。掌握叠词是教学目标之一,故介绍叠词形式是必要的,引领学生参透作者的用意是重要的。接着再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使学生更加明确作者语言运用的高超技巧,以提问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特定词句,这样在师生互动下完成第一部分授课。

让学生感受生活,启发学生想象。故在讲第二部分前我会给学生5分钟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谈他们见过的或想象中的荷塘景色。接下来再导向文中月下荷塘的描写,通过对动静结合手法通感修辞手法的讲解来理解作者对荷叶、花、香波韵的描绘,让学生逐步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我首先会以提问与朗诵等方式测试学生所学,再进入学习。继续采用以整化零的方式分析句与段,将荷塘月色、荷塘四周这两大块评讲完,其间我将把重点放在揣摩作者遣词用字上如“浮”“泻”把握作者写景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正侧面动静态远近景结合法,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请学生找出来加以强调。之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我们知道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因而朗诵后就要指导学生从画面上去体察作者所蕴含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从景语中去读懂情语,这也是教学中要解决的难点之一。对于第三部分我侧重揭示作者不满现实的感慨,整个文章内容分析完后再进行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归纳,最后布置作业以巩固消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 第8篇

1.解决问题策略是数学教材的课程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

我们选用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 从四年级 (上册) 起, 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 指向策略的形成, 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题材选择更加开放, 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帮助理解题意,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 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是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二、说学生

1.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教四年级这个班的学生属于城乡交界的农村孩子, 本班学生班容量也不大, 全班45人, 其中男生较多26人, 他们的优势是动手能力较强, 不足的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在低年级已经基本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教学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再者, 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时, 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样构成了本单元的学习基础。

三、说教学设计

课题: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

课时: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内容:义教第八册课本89~90页探究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画图、摘录条件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2.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3.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的能力

4.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主要以导学为主, 引导学生画图等开展活动。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学法指导:应用新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 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找出策略。

◆辅助手段: (1) 课件播放课前复习题和画示意图的过程。 (2) 学生探讨策略例题和练习用的纸卡。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有效的策略, 而学生策略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各种策略的指导, 二是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的指导。所以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设计:

(一) 引言的设计 (1分钟) (看课件)

引言:同学们,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 (全校教师听课) 。咱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动脑筋, 而且发言很积极, 这节课把你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学习的精神拿出来展示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有信心吗?老师衷心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有新的进步。

设计意图:这是一堂在校上的公开课, 所以我采用消除顾虑和鼓励的办法, 进行引言,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我没有说老师来听课, 而说这么多老师一起来学习, 这样可以减小因老师多而造成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二) 课前复习设计 (8分钟)

设计三道有关面积计算的看图计算题 (看课件) 接着引言———师:首先同学们做几道题

复习 (做下题, 说思路) ———课件播放

1. 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

2. 求下面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列式:

3. 求下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列式:

师: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知道面积和长如何求宽?知道面积和宽如何求长?

生: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学生做完练习题后设计。

教师 (过渡句) : (看课件) 刚才同学们做了几道有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题,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 有请同学们想办法。

师:学校因绿化面积太少, 要扩大学校的绿化面积, 如果你是设计师, 如何扩大?

生:……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 (或有说这种方法的学生, 如果有就将那位学生的方法一起讨论) , 要扩大绿化面积, 就将原来长方形的花园扩大, 你又要如何扩大?

生:……

设计意图:走进情境, 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我利用他们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 创设生活情境, 让他们在课上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我先设计几个问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进入学习预备状态。帮助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及有关面积计算中的其他问题。

设计过渡句。

师:刚才同学们为扩大绿化面积, 想了很多办法, 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 你们为了解决问题, 所提出的这些办法, 在数学课中也可以说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 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板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三) 授新课的设计 (20分钟)

1. 课件出示课本89页例题 (10分钟) (看课件)

师 (引言) :老师这里有一道关于学校修校园时出现的数学题, 和我们刚才某某 (假设有学生想了此办法) 同学想的办法一样, 请同学们看题卡, 能否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图1 (在后面展出) 。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卡, 纸卡上面有老师的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 写出你所得到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能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培养能力。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2) 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汇报、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3) 列式解答。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利用以往所学求面积的方法和自己的策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学生的方法交流中, 初步感受画图法的直观性。

(4) 演示课件 (放课件)

演示课件画图, 展示出题目的条件、问题。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边演示一边整理板书思路)

板书 (1) 获取信息, 加以整理。

(2) 画图展示直观性。

(3) 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想出策略。

(4) 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处理信息, 形成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题目往往提供许多信息, 要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 画图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画图整理是因为它易于操作, 适宜学生运用。通过画图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 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当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前面情境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时, 趁他们兴趣正浓, 我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 设计纸卡让其完成,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 试一试练习设计 (10分钟)

准备第二张纸卡, 自己解答, 单独抽查回答。

幸福小区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草坪。后来因修建羽毛球场地, 草坪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草坪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 现在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图2中画出减少的部分, 再解答)

师:先画图, 让学生画出减少的部分, 让学生汇报画图的过程, 在汇报画图过程的同时进行画图的规范化。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条件: (1) (2) (3) (4) ……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原来草坪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要知道现在草坪的面积, 必须知道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原来草坪与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不变?现在草坪的长如何求?___________;宽, 如何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米。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 同样设计学案导学, 主要以教材为主, 不要脱离教材, 来强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 试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四) 回顾应用 (10分钟)

1. 师:在解决刚才两道问题时, 都采用了什么策略?再次强调课题: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2. 课本90页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策略意识。帮助学生:长宽增加时, 解决画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再请学生画图解决问题。

(五) 结束 (1分钟)

同学们, 这堂课是否又学得了一种策略?我发现大家都有了进步, 尤其是XXX同学在画图、找题中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天赋, 我又发现了用画图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天才, 继续加油哦!

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还会有很多很多的策略, 下去后多留心, 下节课老师还会带你们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今晚好好预习, 老师相信你们下堂课的表现会更突出, 会有更大的进步, 还会出现几个用画图策略解决行程问题的天才。

下课时间到了, 同学们, 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 赶快休息吧!再见!

设计意图:

我用这样的结束语, 主要是肯定学生的进步, 更多的是来鼓励他们喜欢数学, 对学数学有信心, 而且, 指导孩子们预习, 为下节课成为天才而做准备, 体现了学习的连贯性。

附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获得信息, 加以整理。

2.画图展示直观性。

3.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 想出策略。

4.列式解答。

分析:原来花圃的面积=长×宽

原来宽=增加的宽=增加面积÷长

列式:8× (18÷3) =48 (平方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荷塘月色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荷塘月色205-25

读荷塘月色有感05-31

小学语文荷塘月色08-02

荷塘月色1范文05-21

荷塘月色2范文05-21

荷塘月色元范文05-22

荷塘月色自范文05-22

荷塘月色用范文05-22

荷塘月色赏析范文06-01

荷塘月色图文范文06-01

上一篇:中学教务处总结下一篇:个体户办照经营场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