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的教案设计

2024-07-06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的教案设计(精选13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的教案设计 第1篇

斧头使树木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等,而由于洪水的来临,使这一切以及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谈体会,也可以说说手中的资料。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的教案设计 第2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小村庄前后样子的对比,体会作者的心痛、惋惜之情

3、认识“郁、葱、澈、湛”等字,指导写好以“木”字为偏旁的字

教学重点:

1、通过小村庄前后样子的对比,体会作者的心痛、惋惜之情

2、学习用“题目扩展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小村庄先前的美丽和一无所有的心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信导入

1、出示来信内容

前几天,老师收到了一位丢了孩子的母亲的来信,我们一起来看看信的内容

2、预习了课文,想必你们已经知道了答案。谁能把小村庄的下落

告诉他的妈妈?

生答

3、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准音通句,注意带拼音的生词。边读边想:这篇课文

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能读通吗?老师这有一些难读的词语,先来考考大家

3、指名当小老师带读词语,相机指导正音

4、读准了词语,读准课文就不成问题了。我请几个同学分段读读

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会来评一评

5、前几天老师教了通过概括“六要素”的方法来总结文章主要内

容。今天老师还要教大家一个新的方法——题目扩充法。顾名思义,就是把文章的题目加以扩充就可以了。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来总结本科的主要内容。

6、指名填空

三、感受小村庄昔日的美丽

1、师配图介绍: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有郁

郁葱葱的森林,村前有清澈见底的河水。那里的天空是那么的湛蓝深远,空气又是那么的清新甜润。相机指导朗读短语,认字“郁、葱、澈、湛”组词辨析

2、浏览课文,课文的第几自然段讲了小村庄的美丽?(第一自然

段)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另一张图片,填空:用自己的话介绍一下美丽的小村庄

5、学写“森、栋、柴”

山上曾经是郁郁葱葱的森林。“森”就是我们要写的字,观察三个木字在不同的方位有什么不同?引导发现:三竖的不同

要写的字里还有两个以“木”做偏旁的字,有什么发现?(“木子头、木字旁、木字底”

四、感受小村庄消失的心痛

1、导语:昔日如此美丽的小村庄消失了。浏览 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语句之间告诉我们小村庄消失的命运,用“-------”勾画

2、交流

3、相机指导

(1)“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a、出示

b、看图

瞧,汹涌的洪水来了,人们从梦中醒来,甚至老不及躲避。想想他们会听到什么样的声音。

是呀,这声音震耳欲聋,向车上,就像猛兽在吼叫,听的人毛骨悚然。指名读,感受洪水的可怕。

理解“咆哮”

多么可怕的声音呀!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感受洪水的可怕。

C、读完,除了害怕你还感受到什么?(惋惜、痛心)

引读

d、短短一句话却用了两个都好做停顿。让我们在一字一句的读一读 f、曾经如此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多么令人心痛呀!读——

(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子。”

a、出示句子

b、看书上的图,看看到底有什么没有了?

C、引读:多么痛惜呀!读——

d、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

e、这句话好像再向我们控诉,那毁掉小村庄的罪魁祸首就是“斧头”。真的是这样的吗?

五、总结

小村庄消失的元凶真的仅仅是那些锋利的斧子吗?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

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树木

美丽--消失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备课思考 第3篇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中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 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 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故事。整篇课文以“保护环境”这一主题展开, 警示人们: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要从爱护自己的家乡, 爱惜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

本文语言朴实、含义深刻, 以一把斧头为线索贯穿全文, 就是这把斧头, 它砍掉了原来美丽小村庄的一切。全文无一处直白谴责人们滥砍乱伐树木的行为, 而是把抽象的含义化为具体的物象, 让读者从这些可视可感的画面中去领悟、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1.对这样的课文,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但是, 文中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与学生的人生体验有一定距离, 理解有难度, 教师要注意引导, 使其深思明理。2.学生已掌握一些识字方法, 可以鼓励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识记生字词。3.学生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 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阅读感受, 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引发理性升华。

教学目标:

1.自读自认9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 摘抄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并体会其表达方法和效果, 同时在读书过程中积累语言。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多读和合作探究,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

一、选段精读

1.关于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就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中涉及的环保内容, 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环境保护, 特别是树木在保持生态平衡中的作用等方面的资料, 初步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课前预习是中年段学生应培养的一种学习能力, 恰好本单元又设立了综合性学习这一环节。将两者合二为一, 既能促进本课学习, 又把整个单元学习连贯起来, 使知识融会贯通。)

2.关于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

(1) 课件显示:郁郁葱葱的森林, 清澈见底的小河, 湛蓝深远的天空, 袅袅炊烟的小村庄。

(2) 过渡导入:这么一个恬静而美丽小村庄, 后来怎么样了呢?请同学们齐读: (幻灯片出示)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板书课题)

(3) 自主学习: (1)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画出描写小村庄美丽的词组或句子; (2) 指导理解词语, 并在摘抄本中摘抄好词好句; (3) 感情朗读指导和练习; (4) 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标出自然段序号, 画出生字新词, 读通句子, 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字词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4) 看图质疑: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 说说你看见了什么。问题预设: (1) 小村庄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课文是怎么写的? (2) 这么一个美丽可爱的小村庄, 为什么最后会消失了呢?操作:画出那些能说明这个小村庄消失原因的句子, 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相应的句子或词语旁边, 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用课件导入, 旨在通过生动形象的视觉刺激, 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 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 巨大的反差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自主学习时, 学生独立读书、思考, 提出问题, 再交流心得感受。这一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关于生字新词的理解和书写。

(1) 需要注意读音的字:斧、造、栋、柴、洪、裸露、扩大, 尤其要注意多音字、平翘舌音的读法指导。 (2) 需要注意字形的字:盖、犁、黎、冒, 重点指导写“冒”字, 这个字是上宽下窄, 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 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 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同时要求注意“会写字”各笔划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新词理解:应注重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 如“郁郁葱葱”、“清澈见底”可以先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然后再查字典中的解释。

二、理解重点句

1.“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1) 这里的两个“谁”是“任指”, 表明这里的人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和限制, 去山上砍树非常随便, 因此, 森林被破坏也就不可避免了。 (2) “拎”字, 字义与“拿、带”相近, 但为什么不可以换成后两者呢?这个“拎”字表现了人们非常随意的心态, 它把村民那种把砍树没当作一回事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 (3) 表达这种随意乱砍滥伐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 它表示被砍伐的树木很多。 (4) “出现”和“裸露”, 表明小村庄周围的环境开始发生变化了, 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这预示着环境必然继续恶化。

2.“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1) “一年年, 一代代”指的是很多年, 很多代, 长年累月, 一直这样。 (2) 这句话里有两个“不断”表明了人们对森林的破坏正在继续。句中的省略号意味深长, 它虽然省掉了文字说明, 但是比用文字说明更有韵味——森林遭破坏还在继续着。同时, 这里的两个“不断”和一个省略号, 动态地、含蓄地表明了过度砍伐造成的恶果是如何一步一步显露出来的。 (3) 这里连用了三个“变成”, 构成排比句, 表达了作者对人们只顾眼前利益, 恣意破坏环境的愚昧行为的痛心和谴责。

3.“不管怎样, 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 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是对当时情况实实在在的说明, 其中的一个“还”字, 表达出一种较为勉强的味道 (试着去掉“还”字, 意味大不相同) , 实际上是对人们行为的嘲讽。

4.“可是, 小村庄, 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咆哮”本来指野兽的吼声, 这里用来形容河流的波涛声, 它生动地反映了小村庄在失去树木保护之后, 洪水是多么的肆虐, 这灾难归咎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的错误行为。

5.“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一切”, 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获得的所有物品。这一句明白道出了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揭示了人类如果不热爱自然, 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文本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阐述自己的想法, 如谴责人们的愚昧行为, 或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 或表述自己对环保提出的建议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 生发问题, 以质疑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对村庄变迁原因的感悟, 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揣摩, 对关键词句多角度的分析, 加深对课文内容内涵的理解。这也就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使学生受到心灵和语言文字的双重震撼。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探究体验, 交流汇报, 或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 或发表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体现了将人文熏陶融于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之中这一语文教育理念。)

三、拓展延伸

1.你还搜集了哪些类似小村庄这样的悲剧故事呢?请你展示一下。

2.这么美丽的一个小村庄消失了, 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说什么?请你动笔写写自己的感想。

3.课后请你对周边的生活环境进行调查, 与同学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并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图片、资料, 自编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手抄报, 在班上与同学分享。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语文;小学;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词析句,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2、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中表达的效果。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小村庄消失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题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小村庄。用一个词说说你的感受。(美丽)就是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不知在多少年,多少代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知道为什么吗?(揭示课题:《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二、品读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并体会优美的词语: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2.读出小村庄的美丽。(多种形式朗读)

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可是最后却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那是为什么呢?

(二)请学生读第5自然段。(出示课件:一片荒芜的场景)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同桌交流)(借此引出第2-4自然段)

(三)默读第2-4自然段。思考:这个小村庄到底是被什么毁灭的?画下不懂的词句,小组讨论。

1.学习第2自然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因为村里人砍树,山坡上才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你从哪些句子知道是村里人砍树的?(课件出示句子,板书:随意砍树)

2.学习第3自然段。

师: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人们在拥有了这些东西后并没有停止砍树、课文中说: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1)理解“不断砍树”(板书:不断砍树)

人们把这些树木砍下来后干什么了?这里指树木被人们砍下来,用来生火做饭、取暖。

(2)指导朗读。

3.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我们虽然生气、难过,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可是最后,那个小村庄却被一场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1)理解“不错”是真正的不错吗?

(2)情境再现美丽的村庄,想象: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的含义。观看自然灾害录像。

(2)讨论交流: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做?(紧扣“我们该怎么做?”这个话题,让学生知道立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4)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课件出示)

三、总结全文

四、延伸作业

做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参考文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设计 第5篇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复述课文内容。

3、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4、能懂得故事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套。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试着把故事内容复述一下。先自已复述一遍,然后复述给同桌听。

二、品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认真写好批注,等一会我们交流。

三、讲述故事。

请同学们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再加进自己合理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先自己讲一遍,然后讲给同桌听。可以一个人单独讲,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讲。

四、拓展阅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它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再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我们将自食其果,自我毁灭。

21世纪,人类面临许多环境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这则材料,读后说说你的感受。

五、环保行动。

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第6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趣。

二、在阅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_小学课文精选 第7篇

当肆虐的洪水来临的时候,小村庄的人们选择了四处逃避。洪水过后,幸免于难的人们携老扶幼回到了小村庄原先的位置。

然而,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残破的画面:什么都没有了――连同那些锋利的斧头,小村庄变成了一片废墟。村民们开始分省:是谁毁掉了他们可爱的家园?是洪水吗?不!是他们自己!是他们的贪欲和无知,是他们肆意破坏大自然的行为,是他们的一味索取和乱砍滥伐,遭到了大自然的惨烈报复。人们意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于是,人们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开始重建家园。他们投亲靠友,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筹资购来树苗,重新栽种,精心护育。一天天,一年年,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一点一滴,做着同样的努力。

多年后,他们的付出没有白费,小村庄又变成了原先的样子。树木还是那么郁郁葱葱,村前的河水还是那样的清澈见底,天空还是那么的湛蓝深远,空气还是那样的清新甜润,家园还像往常那样美丽。不同的是,小村庄的每户人家没有了锋利的斧头,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也多了起来,连熊大熊二也来了,和人们一起守护这片可爱的家园。

词句理解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人们通过砍伐树木所获得的所有的物品。“什么”,这里不是用来提问,而是用以“任指”随便的一个什么东西、物品。一个可以概括任意一件事物的词语“什么”的运用,突出乱砍滥伐树木所引发的惨重后果,同时也衬托出灾害的无情,人类如果不珍惜热爱自然,自然会对人类进行残酷的惩罚。这句话含义深刻,发生在小村庄身上的故事也非常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最后学习伙伴吐了一个泡泡“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阐述自己的想法:可以谴责人们的错误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同情之心,可以对人们今后的生活提出建议等等。

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它是有用意的。“锋利的斧头”代表着人们对树木森林的无情的、残酷的破坏、短视的利用,甚至可以说是那些无知的人们的一种象征。“锋利的”,更突出地表明了破坏的残酷、无情。

上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教材当中通过学习伙伴的泡泡作了相应的提示,试图通过举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比如,一个学习伙伴说“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这里的“大雨没喘气儿”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大雨连续不断、几天没停。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的教案设计 第8篇

一、对比想象:追溯事情的缘由

1.导入新课。首先出示下列两句话, 让学生朗读想象:读了句子,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什么呢?

(1) 山谷中, 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

(2) 可是, 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通过对句 (1) 的朗读想象, 学生眼前会出现小村庄山水环抱、山清水秀, 山中枝繁叶茂、花开草长, 村民生活幸福、家庭和睦的景象。对这样的山村, 大家一定非常向往。通过对句 (2) 的朗读想象, 学生眼前会出现洪水汹涌湍急、奔流直下, 村庄房倾屋倒、瞬间消失的场景。面对这样的景象, 他们一定很是惋惜。这样引导, 能让学生在画面的对比中, 初步感受村庄过去的美好以及对村庄消失的痛惜。

2.想象思考。教师接着这样引导:早先美丽的小村庄, 怎么会遭受灭顶之灾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读后交流并引导梳理:不断砍伐树木→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大雨不断地下→小村庄被冲毁了。弄清前因后果后, 让学生说说想法, 从而明白山洪摧毁小村庄是现象, 村民砍伐树木自毁小村庄才是实质。

二、拓展形象:凸显砍伐的无度

1.边读边想。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勾画出描写村民昔日生活的句子,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村民们“靠山吃山”, 享受幸福生活的画面。

(1)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 谁家想造犁,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2)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 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了。

2.想象叙述。在学生朗读想象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说所想象到的画面, 突出村民“不错”的生活并以具体的形象来展现。为了让学生说有内容, 说有条理, 可出示下列范例引导学生想象叙述。 (横线上的内容让学生叙述)

通过这样想象表述, 让学生既能感受村民们“靠山吃山”的无忧无虑, 又能感受他们“靠山吃山”的无度, 并突出地感受作者对村民这种无度砍伐的担忧和不满。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借助朗读, 展示画面, 既看到村民们昔日的心花怒放, 喜气洋洋;也想象到村民们未来的措手不及, 自食其果。

三、情境对话:显化内心的忧虑

1.默读想象, 走进情境。为让学生具体感受村民无度的砍伐对树木以及对山岭、对自己的伤害, 感受他们为自己种下的苦果, 埋下的祸根, 要引导学生默读课文, 勾画出写村民们砍伐树木对山岭伤害的句子, 想象山上的惨状, 并让学生反复朗读“就这样, 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一年年, 一代代,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 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等句子, 读出语言画面, 感悟语言内涵, 进而走进情境。

2.深度对话, 自由表达。

(1) 山上的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一样样工具、一件件家具、一缕缕轻烟, 可一场灾难就在人们的“无忧无虑”中悄悄逼近。走进山上看一看, 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描述, 感受山上的惨状。) 看到这样的画面, 你心情怎样? (自由表述, 表达心中的惋惜。)

(2) 看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山上剩余的树木心碎了。这天夜里, 树木纷纷哭泣起来。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棵树, 会对同伴说什么?会对村民说什么? (设身处地, 叙述心声, 对身处环境、自己未来的担忧, 对村民举动不满、劝他们手下留情。)

(3) 看到山上的惨状, 听到树木的呼唤, 你可能会在第一时间找到村民, 跟他们说说心里话, 想说些什么呢? (教师可以下列问题现场采访:请问你小朋友, 你有什么对村民们说呢?你要说的是什么呢?你想提醒人们什么呢?你可能与他们说的不同, 想说什么呢?……)

3.丰富语言, 仿照表述。教师可出示下列俗语、名言、范例供学生选用, 让学生朗读体会, 进而仿照表述。

(1)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山上树木光, 山下走泥浆;亡羊补牢, 犹未为晚;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熟视无睹;后患无穷;防患未然;坐吃山空;福兮, 祸之所伏……

(2) 乡亲们, 俗话说:“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说的是人要有长远的考虑, 要有忧患意识, 不然会带来麻烦的。我们村的人祖祖辈辈靠山上的树木过日子, 过得还不错。大家在享受树木带来的幸福生活时, 不要忘了那些裸露的土地。那些树桩就像一只只愤怒的眼睛瞪着我们。如果大家仍毫无节制地砍下去, 会带来灾难的呀!

4.指导朗读, 表达心声。在学生领悟语言后,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 从“不断减少”、“不断扩大”中读出内心的焦急, 从三个“变成了”读出心中的不满, 从“消失在天空中了”读出心中的遗憾, 从而借助朗读表达心声, 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情景对话, 让学生走进山中看惨状, 走近树木听心声, 走近村民表心迹, 从而促进学生与文本、与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 真切地感受到村民无度地砍伐树木对山岭、对自己的伤害, 为痛惜小村庄最后的消失而奠定基础。

四、真情表达:体会无限的痛惜

课文4、5自然段, 主要写了小村庄被洪水毁灭的过程。为让学生具体真切地感受到山洪的无情和对村庄消失的悲哀, 教师可借助朗读来展示形象、表达情感;借助想象来丰富形象、诱发情感, 让学生在真情表达中体会作者对小村庄最后的消失所表达的无限痛惜之情。

1.借助想象, 表达情感。可这样引导:小山村的人年年砍树, 代代砍树, 日子过得还不错。终于, 不幸的事发生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4、5自然段, 边读边思: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到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如何? (让学生描述从语言文字中看到的画面, 并结合文中插图, 展开想象, 让形象丰富起来。如:天空乌云密布, 黑压压的一片, 像打翻了墨汁瓶。雨点像筛豆子一样哗哗地落下来, 天地间像挂了一条无比宽大的珠帘。山谷里的小溪水位猛涨, 山体不断滑坡。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 小村庄淹没在河水之中。)

2.借助朗读, 表达情感。想象展示后, 引导学生借助朗读展示形象, 表达情感。 (1) 读:“然而, 不知过了多少年, 多少代, 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 大雨没喘气儿, 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到第六天黎明, 雨才停下来”, 要读出心中的恐惧、担忧, 为小村庄的人捏一把汗; (2) 读:“可是, 小村庄, 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 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语速要慢些, 再慢些, 语调要低些, 再低些, 最后一句话几乎是一字一顿。要读出心中的惋惜, 从心底里为小村庄的毁灭痛心不已。

3.借助心语, 表达情感。

(1) 面对日夜不停的暴雨, 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 那些曾经靠着自己的斧头享受树木恩赐的人们, 心中会想些什么呢?面对突然暴发、席卷全村的洪水, 他们心中又会说些什么? (设身处地, 叙述心中恐惧, 悔恨自己的当初。)

(2) 在村子消失之前, 他们会对其他所有山村的村民, 对所有的地球人提出怎样的忠告? (要接受惨痛的教训, 决不让悲剧重演。)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9篇

【教学目标】

1.会写“森、郁、葱、湛、盖、犁”等13个生字,能够认读“山谷、森林、锋利、盖房、裸露、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各式各样、应有尽有”等词语。

2.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3.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准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理解“咆哮”“裸露”“郁郁葱葱”“湛蓝深远”等词语的意思,感受小村庄前后的巨大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请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一起读课题。

生:边写边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师:在这个小村庄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读通课文。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中该课文,这篇课文有5个自然段,我想请五个同学来读一读,谁愿意?

生:分段读课文(师适时评价)。

师: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己再读一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要读准生字,读通句子,并画出生字词,对不理解的词语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可以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体会)

生:自读。

2.分组学习生字词。

师:现在,老师要来考考你们,有信心吗?现在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会读吗?

第一组词

课件出示:

郁郁葱葱;清澈见底;湛蓝深远;清新甜润

师提出要求: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想象词语描述的画面(树木长得高大茂密;河水很清,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天空是深蓝色的,很高很高;空气很新鲜)

(4)美吗?喜欢吗?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课文。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前面一部分,学生读后面部分。

师:谁会说这样的词组?彩虹——五颜六色,露珠——晶莹剔透等。

第二组词

课件出示:

锋利;斧头;盖房;造犁;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

师提出要求:

这些词语中藏着好多个生字,一起读一读吧。课件展示要求认的生字:盖、犁、裸、扩、栋。

师:既然是生字,应该加深印象,跟老师写“裸”字,“裸”字左边是衣字旁,右边是果字。在这里,老师还想分享另一个字“裹”。请你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发现?

生1:都有一个果字。

生2:都有一个“衣”字。

……

师:把衣服包起来就是裹,把衣服脱下摆在一边就是裸,好奇妙的中国汉字呀。

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词语说话。

第三组词

课件出示:

喘气儿;黎明;咆哮;洪水

师提出要求:

在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哪些词语要特别注意呢?那“咆哮”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师:谁读懂了“咆哮”这个词的意思呢?

师:那其他词语的意思你们都明白了吗?

以上的词语又让我们想到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边想象画面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同学们真棒,已经和生字交上朋友了,请你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填空题)

2.课文读完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村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的故事。(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怎么样)(课文写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滥砍滥伐,在一场暴雨中,小村庄被冲得无影无踪了)

3.设置悬念。

多媒体视频出示: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后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最后一段。(学生朗读,教师板书: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师:原来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什么都没有了呢?

师:文章开头写“早先是个美丽村庄”,结尾却写“后来什么都没有”,这是多么明显的对比呀!可见,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太重要了,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探究一下。(板书:为什么?)

四、指导书写,练习巩固

1.重点指导写“喘、黎”。

(1)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一边示范写,一边引导:“喘”字左短右长,口字要写好,注意上大下要小。“黎”字注意中间的“撇和捺”像女孩张开的裙摆,舒展开来,十分漂亮,而“黎”的上半部分要注意“禾”字最后一笔要短,不能把捺伸到右边去,这是互相谦让、和睦相处的一家人。

(3)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4)展示学生作业,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2.观察其他生字,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地方,练习书写,师生点评,修正提高。

【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为什么?早先,美丽村庄────→后来,什么都没有

参考文献: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第10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交流资料,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班内汇报: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填补空白发展思维,培养想象,锻炼口头表达。

1.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三、学习课文2—6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1.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计板书,练习表达。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一个板书,然后给大家讲解自己所设计的板书。

板书一:

树木被斧头一棵棵砍倒,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柴火等。突然有一天洪水来临,使人们辛辛苦苦用树木换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板书

(二)斧头使树木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等,而由于洪水的来临,使这一切以及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谈体会,也可以说说手中的资料。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

◆[2004-03-23]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第11篇

罗田小学

向承椿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盖房、裸露、扩大、一栋栋、各式各样、应有尽有、锋利、喘气儿、黎明”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所蕴涵的深刻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准备新课

1、课件出示新词

森林郁郁葱葱

河水清澈见底

天空湛蓝深远

空气清新甜润

裸露的土地

扩大

一栋栋房子

各式各样的工具

应有尽有的家具

咆哮的洪水 锋利的斧头

喘气儿

2、复习要求:小组长带领本组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词语,遇到有困难的同学,请小组长帮帮他。比比哪个小组开得又快又准。

二、齐读课题

引入新课1、2、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齐读课题)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出示课件(小村庄原来的面貌)

②、师: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村庄?(板书“美丽”)看到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你想到了你们刚才读的哪些词语?你能选用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词语把你看到的说一说吗?

③、师:同学们即兴写作的能力提高了,想知道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④、课件出示第一小节(齐读)

⑤、师:喜欢这个美丽的小村庄吗?你喜欢它的什么?

⑥、指导朗读(你能把对它的喜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齐读,填空读)

2、学习第四小节

①、师:多美的小村庄啊!而现在,河水不再清澈见底,天空不再湛蓝深远,空气不再清新甜润,这美丽的小村庄去哪儿了?(课件出示小村庄现在的模样)(指名回答: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②、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片及第四小节中的一段文字(齐读)③、理解“大雨没喘气儿”(拟人句,用自己的话及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④、师:这美丽的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什么都没有了。(板书“什么都没有了”)故事讲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3、质疑问难

师:是什么原因让这个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什么都没有了呢?(板书“?”)让我们进一步走进“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再读课题)

4、学习第二、三小节

①、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的二三小节,边读边用“~~~~~”勾出相关的句子。

②、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谁家、、、、、、裸露的土地”)A、齐读 B、理解“谁家”,“拎”,“一棵一棵”,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很随便,没有人管,想砍就砍,砍的数量多)C、师:郁郁葱葱的森林在锋利的斧头下,开始出现了——“裸露的土地”(生接)(出示句子),村民们只砍不栽,你心里一定会为他们感到一丝丝——(担忧,难过)(指导朗读)

D、师:这些村民们砍树真是太随便了,不光随便,而且每次还砍得特别多,不光砍得多,而且砍的时间还特别——“长”(生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指名读)

③、课件出示句子“一年年、、、、、、消失在天空了。” ④、师:村民们对树木的破坏,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在加重,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了?(不断)(换词理解)

⑤、理解“、、、、、、”这省略号的意思是?(破坏还在继续)⑥、师生读:“人们把砍来的树木变成了——(生接),变成了——(生接),变成了——(生接),还有大量的树木——(生接)⑦、师:从连续三个“变成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句?(排比句)再读这个排比句。

⑧、师:你从这个排比句里,读出了什么?(自由回答)⑨、师:这种想砍就砍,疯狂地砍,过度地砍,毫无节制地砍,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板书“乱砍滥伐”)⑩、师:村民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木看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防洪,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课件再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5、学习第五小节

①、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②、师:什么都没有了,都没有了什么呢?(课件出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联系课文前面内容和自己想到的填空)

③、师:什么都没有了,你心里感到(难过,遗憾,可惜,失落,气愤、、、、、、)带着这些感情再读最后一节。

④、(回到板书)师:由于村民们的乱砍滥伐,不光优美的环境没有了。富裕的生活没有了,就连许多鲜活的生命也没有了,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这就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再读课题)。⑤、师:这就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个悲惨的故事,一个叫人心酸的故事,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这篇课文仅仅是想告诉我们这个悲惨的故事吗?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周围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板书。

四、总结全文

主题升华

师:同学们,只有我们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做朋友,去爱护它们,去保护它们,我们世世代代才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五、课堂练笔

训练写作

师: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些你读完这个故事后的感受。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课稿

向承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5册的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村里的人们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那个美丽而宁静的小村庄从此消失的无影无踪。它告诉了人们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整组课文都是围绕着“保护环境”为主题,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窗口,从这个窗口里他们看到了历史环境的巨大变迁,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深化了主题。下面我把它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家园、保护环境、为后人造福的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它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我们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观察法、谈话法、讨论法、随机通达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五、教学过程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实践与想象充分结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新型的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在这里,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在老师的故事中娓娓而来,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首先学生感受到“美”的氛围。然后画面急剧变化,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这个美丽的村庄,从声音、画面方面激活学生潜在的情感。让他们的思维处于一种张开的状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感受到村庄从“美丽”到“毁灭”的过程给他们带来的那种震撼心灵的感觉。第一次与大自然进行心灵碰撞为他们理解村庄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模拟调查,渗透新知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小村庄变化的原因。并且采用新颖而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情感画卷。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心里一定有很多的疑问,很多的想法,再运用模拟调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学生通过刚才的课件观看,听老师逐步深入的引导,拉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学生心里那么多的“问号”就会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显。

(三)、自主释疑,知识反馈。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这课里,要引导学生根据单元训练目标,让学生提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这样做,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个教学步骤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始终将“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激活课堂信息交流、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有效教学方式。首先是讨论前——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观察思考,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学生经过有目的地观察和有意识地思想,有针对性去讨论,对问题产生了独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弄明白“所有靠斧头得到一切”不仅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头得到的房子、家具还有靠斧头得到的所有不错的生活。讨论中——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见解,有的仅仅是幼稚的疑问。这些想法,都使学生有一种“一吐为快”的心理需求,此时,正是讨论的最佳时机。讨论时,引导学生有序地发言,特别注意让只习惯于说的学生有“听”的耐心,使羞于发言的学生有“讲”的信心,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意见充分表露,使课堂讨论呈现一种“个性思想展现,交流意识浓厚”的良好氛围。讨论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整理,对于这些意见的“联结点”,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正是因为这些村民乱砍乱伐,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最终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由此看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发展思维、深化主题

孩子们对大自然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亲近,而且还有着意想不到的创造潜能。学完全文后,采用记者采访的形式,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古人说:“感人心者,先莫乎于情”。在这种“引——放”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始终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语言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自己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

六、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非常简单但又层层进入,从直观上一目了然但又意义深远,从而深化了整个主题。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后反思

向承椿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案 第12篇

一、拼一拼,写一写。

sēn lín zhàn lán kuò dà chuǎn qì

( ) ( ) ( ) ( )

kǎn fá lí míng luǒ lù gài fáng

( ) ( ) ( ) ( )

二、拼一拼,组词语

juǎn( ) dé( )

卷 得

juàn( ) děi( )

二、读一读,写一写。

村庄 甜润 锋利 应有尽有各式各样

二、照样子,写词语。

一代代 ( ) ( )( ) ( )

整整齐齐( ) ( ) ( ) ( )

三、想一想,填一填。

郁郁() 雨过()() 春()花()

()清()秀 景色()() 和风()()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

(1)、谁家想( ),谁家想( ),就( ),把树木( )下来。

(2)、一年年,( ),山坡上的树木不断( ),裸露的土地不断( )。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森林王国消失以后

森林王国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一年之后,国王去世了,他的儿子担任新的国王。新国王下令所有的大臣种植树木、花草,然后又带领全国的老百姓克服种种困难,从遥远的雪山引来了救命的泉水。希望的种子发芽了。

妖魔鬼怪气坏了。

雨妖来了。大雨倾盆,泥沙翻滚,但喝足了水的花草树木反而更加生机勃勃。沙漠变的一片嫩绿。

热魔来了,火红的太阳灼烤着大地,但充足的光照使花草树木更加茁壮的`成长。

风怪来了,它呼啸着,吼叫着------。但是,树木就象挑战生命极限似的,更加挺拔了!

沙鬼沮丧的呻吟着躲进地下,变成了肥沃的泥土。

小鸟飞回来了,它们婉转动听的歌声,唤醒了美丽富饶的森林王国。到处都是争相开放的鲜花,和挂满枝头的野果。处处欢歌笑语,动物和老百姓们安居乐业,森林王国又恢复了往日的欣欣向荣。

积累

1、抄写下列词语

无影无踪 生机勃勃 大雨倾盆 欢歌笑语

婉转动听 欣欣向荣 美丽富饶 茁壮成长。

2、写出与下面词语相近的词。

肥沃----( ) 动听----( )

充足----( ) 富饶----( )

3、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感悟

4、通过阅读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能力拓展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课文的教案设计 第13篇

生:故事。

师:关于谁的故事?

生:小村庄的故事。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

生:(齐答)想。

师:(大屏幕显示: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在这个小村庄里,有这样一些景色。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大屏幕上短语)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山村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小山村。(师板书:美丽)

生:这是一个如诗如画的小村庄。

师:在这个如诗如画的小村庄里,还可能有什么样的景象?

生:(众)树木成阴、百花齐放、鸟语花香、莺歌燕舞。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那河里还可能有些什么呀?

生:小鱼在那儿游,嬉戏。

师: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呢,打开课文,放声地去读一读。(生自由朗读课文,师行间巡视,并相机指导)

师:同学们读书的习惯特别好,腰板挺得直直的,声音特别响亮。

师:谁来读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

师:多了一个字,有没有注意到?

生:(齐答)“的”。

师:你们听得很认真。刚才他读到的这一段里面出现了这几个词,那该怎么读才好呢?(生读大屏幕上短语)

师:他一定带着自己的想象在读的。你也美美地读一读这几个短语,“森林郁郁葱葱”,带着自己的感受读。

师:这一段里面要求写的字特别多,其中有一个字它的结构很特别,“森林”的“森”,它和“品”和“亮晶晶”的“晶”结构是一样的,三个同样的部分组在一起的,叫“品字形”结构的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生书空)

师:我们合作来读读这一段,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

(师生合作读第1自然段)

师:读书就得要这样,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读。第2自然段谁有信心读好?(生读第2自然段)

师:哪个字读错了呀?同桌帮忙。

生:“谁家想盖房”,不是“房子”。

师:多了一个“子”,还有哪个音有问题?

生:“裸露”的“裸”读luó,不是lóu。

师:大家一起把这个词读一下。

生:(齐读)裸露。

生:(读错的学生重读)裸露。

师:既然是生字,咱们第一次见到它就得要加深印象。大家看老师写这个“裸”字。(师板书,生书空)

师:“裸”字是什么旁?

生:(齐答)衣字旁。

师:对,右边是个“果”。

师:老师还想到另外一个字,大家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师板书:裹)“裹”“裸”,对比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中间都有“果”这个字。

师:把“裹”中间的“果”去掉,上下一合,就是什么字?

生:(齐答)衣。

师:把衣服包裹起来,穿起来,那就是“裹”:把衣服全脱下来,摆在一边,那就是“裸”。汉字就是如此地充满着智慧。

师:这个地方有一个省略号她都读出来了。读到了省略号,多停一点点时间,得留一点想象的时间,你们读的时候也得这样。请再读这句。(生读)

师:最长的一个段落,谁敢挑战?(生读)

师:她有个词读得特别好听,“大雨没喘气儿”,儿化音读得特别好。你知道这个“大雨没喘气儿”是什么意思吗?

生:大雨一直在下,没停。

师:在这一段里边,有一句话就说了这个意思,哪句话?

生:一连下了五天五夜。

师:真会读书。在这一段里边有两个生字组成的一个词“咆哮”。大家猜猜看“咆哮”是什么意思?

生:应该就是声音比较大。

师:怎么猜出来的?

生: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师:对,都张着大大的口。那声音怎么样?特别大。在这里,就是形容洪水的轰鸣声,一起把这个词读一下。(生读)

师:我仿佛就看到了那咆哮的洪水,读得很好。最后一段,谁来?(生读最后一段)

师: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板书:什么都没有了)你的心情怎样?

生:伤心。’

师:为小村庄伤心。

生:生气。

师:生谁的气?

生:人们。

师:既同情他们,又恨他们,是吗?(生点头)

生:悲伤。

师:悲伤。多复杂的心情啊!我理解大家。从美丽的小村庄到最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地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小村庄的变化,把这些句子画下来。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透过后面的省略号,你们仿佛能看到什么情景?

生:我仿佛能看见那裸露的土地扩大得越来越快。

生:我仿佛看到一棵棵大树都倒下了。

生:绿色在消退。

师:绿色在消退。诗意得让人揪心的一句话呀!哪儿还有变化呢?

生:“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师:这儿的变化可多啦!我们把这三个“变成了”加在一起,你就能看出小村庄的什么在变?

生:日子变得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好。

师:那我可以这样读啦。(师开心地范读)可以吗?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虽然已经把大树变成了人类的工具,但是他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正在毁灭大自然了。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为她响起掌声。

师:还有什么在变化,你还读出哪儿变化了。

生:谁家想盖房……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师:你如果是小村庄的人,你家想盖房,你就会——

生:我拎着斧头到山上把树木一棵一棵地砍下来。

师:如果你家想造犁,你就会——

生:我会拎着斧头到山上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你们家做东西需要木头的时候,你们都会——

生:(齐答)到山上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同学们,这轻轻松松地“拎”,“拎”出的是什么呀?

生:“拎”出的是悲惨。

生:还“拎”出了灾难。

生:“拎”出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师:同学们,轻轻松松地“拎”,如果让你读你还会轻松吗?

生:(齐读)不会。

师:你会怎么读这一句?(生读)

师:尽管这个“裸露”没读好,但你所有的情绪都在里边了。把这一句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这个“lǒu”和“luǒ”的确是容易绕口的,再把这个词强化一下。(师范读,生齐读)

师:你再读。(生再读,同学鼓掌)

师:(音乐,太屏幕显示: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郁郁葱葱的森林还有吗?

生:没有。(大屏幕上:“森林郁郁葱葱”消失)

师:清澈见底的河水有吗?

生:没有。(大屏幕上:“河水清澈见底”消失)

师:湛蓝深远的天空有吗?

生:没有。(大屏幕上:“天空湛蓝深远”消失)

师:清新甜润的空气还有吗?

生:没有。(大屏幕上:“空气清新甜润”消失)

师:什么都没有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造成了如此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再仔细研究。

(本课教学实录由何思源根据录音整理)

【评析】一、关注细节点,培养朗读习惯。教学中,针对学生复韵母、轻声词朗读出现的问题,骆老师予以纠正和示范。如:学生读“裸露”的“裸”(luǒ)读成(lǒu),教师适时示范、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读正确。学生读第2自然段后,骆老师提醒学生:“注意这个‘人家’的‘家’读轻声”。学生对“大雨没喘气儿”儿化音读得很正确,教师立即给予表扬,并在朗读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语句的意思,交流阅读的感受。学生读第1自然段后,骆老师说:接近完美啊,多了一个字,有没有注意到?学生齐答:“的”。教师立即给予表扬:你们听得很认真。学生读“谁家想盖房”,多了一个字,骆老师也及时给予提醒。专心倾听是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形成正确判断的重要途径。读书不添字、不漏字这是从小应该养成的好习惯。透过骆老师的教学,我们可以感觉到骆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指导。

二、找准生成点,启迪合理想象。骆老师十分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首先,找准想象的生成点。在引导学生看屏幕、读准相关词语后,骆老师说:你能想象一下吗?在这个如诗如画的小村庄里还可能有什么样的景象?并关注由词组短语想象画面,实现言、像、意的统一。关注省略号背后的意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去读书。其次,找到想象的对比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开头描述的如诗如画的美丽的小村庄与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进行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反思小村庄中人们的行为:你如果是小村庄的人,你家想盖房、想造犁、做东西需要木头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这轻轻松松地拎,拎出的是什么?”十分发人深思。

三、捕捉评价点,有效激励导引。骆老师注重通过评价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对学生正向行为的强化,更注重通过评价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与纠偏;骆老师鼓励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在学生评教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同学,指导学生如何评价,更难能可贵的是,引导学生对伙伴评价如何适时回应与悦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的。

上一篇:gre考试词汇软件测评下一篇: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