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古诗词范文

2024-07-24

拓展古诗词范文(精选6篇)

拓展古诗词 第1篇

音乐拓展课《古诗词吟唱》

课题:《在吟唱中探究古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送元二使安西》等几首古诗词的复习和新授《游子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诵读和吟唱的知识与技能。

2.学生自主学习,用诵读、吟唱、演奏、肢体语言等表演形式体验和表现中国优秀古诗词的美感,探索古诗词的意境。

3.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分层递进”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差异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参与,在此基础上能较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并掌握古诗词诵读的基本方法,进而能准确表达古诗词意境并通过各种表演形式进行表达,逐步形成“吟——唱——演”教学模式。

一、导入:

教师: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古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明珠,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学校的《古诗词吟唱》音乐拓展课活动已开展一年多时间,同学们已经学会吟唱不少古诗词。我们中预年级同学自开学以来,也已经学习吟唱了几首古诗词。在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说一说,我们已经学习吟唱了哪几首古诗词?

学生:我们已经学习吟唱了《咏鹅》、《送元二使安西》、《木兰辞》和《满江红》。教师: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徜徉在古诗词文化的长河中,通过对诗人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探寻,来品味古诗词的意境。在吟唱古诗词之前,我们首先要学会有表情地诵读。请同学说一说,诵读和吟唱古诗词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疾徐有度、声情并茂……

教师:并且不仅要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疾徐有度、声情并茂,而且要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现在,我们就请各小组同学来复习已学会的古诗词。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木兰辞》、《满江红》 1.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2.⑴ 诵读

(先播放示范录音,学生再模仿录音有表情地诵读)

⑵ 吟唱(由同学弹奏古筝伴奏)

教师:这首歌曲的曲调来自古琴曲《阳关三叠》,音乐风格典雅古朴,很好地体现了诗歌的内涵,词曲相得益彰。

(唱两遍,第一遍集体吟唱,第二遍由部分同学来表演吟唱。)⑶ 同学们谈对该首诗的理解及所表达的意境。

[关键词:朝雨浥尘,柳色一新,充满诗情画意。殷勤劝酒,诉说衷肠,与友人难分难舍,对友人远赴边疆的体贴关怀。以景衬情,情切景真,离席送别中的千古绝唱。] ⑷ 教师讲解、概括: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依依惜别的情谊,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3.复习《木兰辞》

教师:《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依依惜别的朋友情谊,北朝民歌《木兰辞》则表现了一位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⑴ 诵读:

木兰辞(北朝民歌)

⑵ 同学谈对该首诗的感受和理解及所表达的意境:

[关键词: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端庄从容的风姿。] 教师: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表现出木兰对父母的关爱和孝敬,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一代巾帼英雄南征北战英勇杀敌,表现出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抗敌御辱的爱国精神。

⑶ 吟唱(由同学或老师钢琴伴奏)

⑷ 并用肢体语言(自编舞蹈)表达《木兰辞》的意境。

3.复习《满江红》

教师:《木兰辞》既体现了古代中国妇女的英雄形象,又表达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我们吟唱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首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古诗词? 学生:《满江红》。⑴ 诵读:

满江红(宋)岳飞

⑵ 同学谈对该首诗的理解及所表达的意境。

[关键词:“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浩然正气、英雄气质,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收复山河的宏愿,艰苦的征战,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历史已把《满江红》词铸成岳飞爱国精神的载体。] 教师: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在吟唱中,我们要唱得铿锵有力,把诗词中气势很好地体现出来。⑶ 吟唱(由同学或老师钢琴伴奏)

(第一遍集体吟唱,第二遍请几位男同学来表演)

三、新授《游子吟》

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的复习展示只能暂告段落。上节课老师布置了同学们预习(唐)孟郊的《游子吟》,今天我们来学唱这首诗。这首诗的曲调是老师根据诗歌的情绪和意境,运用中国民歌音调来编配的。

1.(先听范读,再集体有表情地吟诵《游子吟》。)《游子吟》(唐)孟郊 2.教师简单介绍《游子吟》: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缝制着游子身穿的寒衣。临行前一针一针细密细密地缝,生怕儿子迟迟不归。小草向着太阳,就象儿女心向母亲。儿女小草一般的情,哪报得了母亲太阳般的恩。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3.学唱曲调。(哼唱或带唱)

4.学生有表情地吟唱的同时,请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这首诗的意境。(一男一女两位同学扮演游子和慈母表演小品)。5.教师和学生对表演点评。6.集体充满激情地吟唱《游子吟》。

7.教师:母亲对我们的的成长付出了她们全部的爱,请同学们说一句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同学自由发言)

四、教师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已初步掌握有表情地来诵读和吟唱古诗词,并且怎样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境,大家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希望在今后的《古诗词吟唱》音乐拓展课活动中,每一位同学都有新的收获和进步!

拓展古诗词 第2篇

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

【三问“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 捷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难教,难学,难有收效。我在小学高年级推行“现代经典篇章听读实验”,于《中国教师》发表了阶段总结──《听读,为阅读打开一扇窗》。受到该实验的启发,我又尝试以听读的方式推行“古诗词拓展教学”,也收到切实有效的效果,参与实验的儿童皆感受益。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教什么? 首先澄清两个概念。其一,听读。让儿童对照文本静心倾听示范朗读的音频信号。耳入后心意通。听读数遍后,儿童能对文本有直观的听觉感受,能形成信息转化,将优质的音频信息转化为储备的语感。随后进入模仿诵读,将储备语感和文字信息融合,听者能形成对文本鲜活的感受,体悟,最终能走进文本,通达意境。其二,古诗词拓展教学。所选的古诗词来源于两个部分,《课程标准》中的“优秀诗文推荐背诵篇目”和有口皆碑的古诗词经典篇目。常规教学中的“课文”不在此系列。同时,尽量下载,收集著名播音员或者是标准规范普通话录制的,配合背景乐的朗诵音频资料。这样的遴选标准意在尽可能地拓宽儿童课外古诗词阅读视野,积累名篇佳句,亲近经典,促进语感形成,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怎么教? 听读古诗词的基本流程为六步教学法。选择好篇目后,要求听者同步下载该篇目的纸质文本,包括诗词内容,关键字注解,全文析意三个部分。在进入课堂前,儿童需先熟悉文本内容,自行通读一两遍。此后正式进入听读程序。(1)视文本长短,难易等具体情况,播放音频两三遍,听者静心倾听的同时提笔做好标注。此步骤旨在通过听获取音频信息,初步感受优质的示范朗读,标注并发现朗读中涉及的轻重音,长短调,停歇,平仄变化,语气语调,颤音技巧等。(2)听者配合文本,再次听读。这一步意在对接文本信息和音频信号,调动,激活听者的视觉和听觉共同参与,介入全脑式学习。(3)依照文本的逻辑停顿,以随机暂停的方式播放音频,要求儿童配合资料中的“关键词注解”,在暂停时师生互动,尝试将古典诗词翻译成白话。(4)通篇播放,轻声跟读,反复感受。(5)关闭音频播放,模仿朗读数遍。(6)畅谈听读学习的感受,尝试记忆并模仿示范进行诵读。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每一次的听读都要按部就班执行六个步骤,具体操作时可以依据不同的听读课型有选择,有侧重进行。 按照听读素材的不同,听读教学有七种不同课型。 (1)听记课。播放音频,倾听多次就为熟悉,记忆,背诵服务。此类课型重在训练儿童记忆背诵古诗词的能力。机械记忆是古诗文学习的法宝,也是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手段。但现实情况是儿童不喜欢这类型的记忆方式,单纯地让儿童背诵,很容易产生厌烦感,这正是以往简单化教学挫伤儿童学习积极性的表现。我们引入听读训练,即训练了机械记忆这一不可或缺的能力,又使儿童在全过程中不感觉厌烦。优质音频是诵读声,背景乐声的结合体,本身这样的结合就能消除疲劳,再加上艺术家诵读时很好地把握押韵,平仄,间隙,轻重,气息,语势,语调,发现并体验古典诗词,篇章中“起”“承”“转”“合”的变化,这些因素使得聆听诵读成了艺术享受。如果适当配合教师的讲解,师生互动的文本翻译,加上音乐的起伏节奏,就为“机械”二字添加了润滑,让背诵记忆变得简单,有动感,有趣味。我们曾播放文意相对浅显的《陋室铭》,儿童听读数遍后就自然跟读,下课前几乎全班都能自由背诵,而且语调也毫无往日拖沓平白之感,原来他们在自然地模仿着音频中的优质范读。听得入耳入心,读得入情入境。 (2)听趣课。播放音频,按步骤倾听后只为对古诗词产生趣感,以趣为“敲门砖”,带儿童入门。古诗词的面孔一直有些生冷,因为“文以载道”的思想根深蒂固,许多篇章几乎都带着教育意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病梅馆记》《劝学》……单看篇目名就已经知道意欲何为,如果教师教学过度,古诗词中原有的文学价值就可能被淹没,教化功能被扩大,直至以儿童视之生厌,避而不及。在古诗文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有意选择带有趣味性,幽默特质的篇章让儿童倾听,目的就是让儿童感受其中真趣,进而因趣生爱。例如清代林嗣环的《口技》一篇,文章特别有意思,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宾客听口技表演时的种种表现,文章的布局安排,这些都可以构成“趣点”。我们选择的音频版本优质,虹云老师的诵读张弛有度,节奏随故事情节而变化,制作者配上同样变化的背景音乐,风声,火声,呼喊声,口技中描绘的情境杂声,再加上贯穿全文的或轻或重的锣鼓喧闹哗笑声,简直是一台精彩听觉大戏。孩子听到“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时笑声渐起,到“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笑声扬,“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时笑声盛,到“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更已是满座欢颜了。初学古文就进入这样的课堂,古文感染力,学习延续力可想而知。 (3)听赏课。播放音频,多次重复倾听只为欣赏优质的朗读。古诗词中蕴含的音律,节奏,气韵,平仄,声调,这些审美需求都可以通过倾听得以传递达成。儿童在倾听的过程中接受美的浸润渗透,其效果远比教师条分缕析地介绍,费劲卖力地讲解好之千百倍。例如欣赏诗经中的名篇《伐檀》,我们不求儿童理解诗歌中蕴含的道理,表达的情感,思想。既然是课外拓展教学,教师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针对不同文本内容,不同学习对象,教学能有所侧重。《伐檀》的句式组成极为有规律,三小节诗歌以相似的句式反复出现,典型地展示了先秦时代民歌的创作特色,诵读能明显表现语句的节奏,能让听者体验到极富音乐韵律的美感。我们采用的是配有钟罄敲击背景音乐的音频素材,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男声诵读配合悠扬古朴的钟板绕耳,听者瞬间穿越到先秦时代,眼前仿佛能出现“坎坎伐檀”的劳动场景,也能依稀感觉诗句中透露出来的些许叹怨,这是教师个人即兴朗读所不容易达到的。大音希声,美是不需要多费口舌注解的,我们能分明地发现儿童在欣赏诗歌时脸上的形色变化,他们已自觉从倾听中模糊领会诗歌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听《望岳》,诗句不多,但儿童分明从专业的朗诵中感受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些诗句,诗人杜甫在平仄,押韵等处理上的匠心,教师随机点拨出诗需要讲究对仗工整,平仄相对,读起来方能富有节奏感。听赏课上,儿童可以轻声附和,跟读,可以边视文本边听音频,也可以静默伏案,侧颈聆听,心动即可,点到为止。 (4)听仿课。播放音频,倾听多次后模仿诵读。不少儿童将古诗词读成了平淡无味的白话,有的也拿腔拿调地唱读,虽也能一字不差,但毫无雅致意趣在其中,听起来味同嚼蜡。这些误读其实是糟蹋了富含音韵美的经典辞章。古诗词是可歌可泣的,可吟可唱的,可以激昂高亢,可以婉约叹息,亦可以声断而气丝相连,不同意味的诗词要用不同的音调来诠释根植于文字间的意境。教师个人的理解以及朗诵水平可能对儿童造成限制,听读正能弥补此缺漏。我们选择的音频资料皆源自朗诵专家,如:张家声,丁建华,乔榛,曹灿,鲍国安,濮存昕……他们对古诗词的解读以及声音的表现力是非播音专业的教师所能及的,但由于资讯的发达却可以为我所用,为教学服务。听仿课重在“仿”:仿专家诵读时的语速,语气,语调,气息,停顿,重音,轻声,咬字,平仄等,“仿”更要求“真”,尽可能读得和专家范读一模一样,甚至是一些泣声,拖音,嘶哑的模糊发音也仿到位。例如我们以曹灿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听仿课素材,先请儿童听两遍,之后提笔在范读特殊处理处做好标记。听数遍后,儿童逐渐能捕捉到专家诵读时雄浑豪迈的发音主旋律,当同时也关注到一些不同的处理节点。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属于高亢激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属于平缓轻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又可以略显低沉悲凉。随后轻声跟读直至自由诵读,儿童乐在其中的同时,课堂直逼无师自通的有效教学最佳境。 (5)听赛课。播放音频,倾听多次后与原声赛读。此举意在利用儿童好胜心理,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听读训练后,以赛促进儿童朗诵古诗词水平的提高。记得我们首先挑战的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家声的诵读作品,高起点带来赛事的高潮迭起,促成高诵读水平的形成。事先我们收集了张家声的系列古诗词诵读作品,如:惠崇《春江晚景》,《江南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作品都很短,但其完整和谐的音韵美,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质感都极具艺术魅力。赛前先介绍张家声的朗诵艺术成就,这是在亮明挑战对象;随后播放他的原声配乐音频资料,这是“对手展示”;之后展开形式多样的赛读,可以是个人和专家赛,集体和专家赛,还可以邀请教师和专家赛。赛读的结果是为了提升儿童的诵读水平,因此不简单评选一二三等奖,而是分项评奖:金嗓子奖,最佳表情奖,最佳体态语言奖,入情入境奖,勇气可嘉奖……总之,每个参加的儿童都能在自己最为突出的优势上获奖。短篇福的现场赛,长篇幅的回家准备后专门找时间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进步,效果很明显。更妙的是,赛后知不足,儿童会自觉地在听读训练中标注专家诵读的停顿,重音等技巧运用处,赛后自学训练。问其故,答曰:屡战屡胜,胜而不骄,君子有所不战,战必胜矣。 (6)听译课。播放音频,按六步骤倾听后,特别强调第3步,尝试集体合作翻译成白话。学习古诗词,翻译是必过的“坎”,也是教学难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变义,生僻字词翻译,视读直译……记得我们在中学学习古文时,最害怕的就是翻译。然而参与听读试验的儿童能比较轻松地参与集体翻译,学习效果大为改观。原来,翻译之所以难,除了语法,词性,句式组合等多方面古今差异造成困难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译者否能准确断句,合理归并词组,借助汉语一脉相承的发展关联,靠语感和用语习惯大致翻译。示范朗读中的标准停顿,逻辑重音设置,诵读中的情感渗透等因素都能给听者带来启发,辅助其“不求甚解”地粗鄙翻译。例如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文中描绘的情节新奇趣味,能引人入胜。听读数遍后,我们在每一分句子的标点停顿处暂停,让听者即兴翻译分句。在互动中,儿童互相借鉴他人见解,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尝试,翻译成了趣味游戏。儿童在好胜心,模仿特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普遍获得成功体验。此案试验中,唯有“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成为翻译难点,原来是儿童对于“秦,汉,魏晋”这样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了解欠缺。此时配合上教师适当讲解以及材料中的注释,也能解决。全篇通译后,全班古文学习的信心大增! (7)听评课。播放音频,按六步骤倾听后,师生互动展开评议。古诗文的意味悠长,如果能借助听读的信息储备,增加自由评议训练,这无疑是教学的有效增值。特别是对小学高年级儿童进行辩证的思维训练,阐述观点以及批驳争论的言语表达训练,都是提升个体文化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有益行为,也属于教学的必须范畴。听评课的侧重点就在于“听明白后思考,想清楚后发表”不但要能自圆其说,还可以与之辩驳,思维碰撞,引经据典,言语互动,以求共同进步。例如听读北宋学者周敦颐所作的一篇议论散文《爱莲说》后,可以让儿童谈谈自己所爱的“草木之花”。有的说爱荷花,因为它与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有的爱竹,儿童能自觉援引郑板桥的《竹石》中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有的同学认为爱牡丹不是错,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很多家庭中就有牡丹图;一些预习充分的同学则提出:爱什么花是次要的,作者要通过爱莲花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文章中的花都是人品质的代表,莲花就是洁身自好的代表,也是作者自己的代表。我们认为,不管能说到这份上的儿童有几多,哪怕有一人足矣。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互相浸润影响,我们追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 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教学有效么? 听读古诗词教学的优势显著。推崇古诗文教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苏霍姆林斯基说:不怕学生做坏事,就怕学生不去做好事”。接触古诗文经典,不管是听读还是视读,本质就是好事。对儿童的终身发展而言,其优势更是明显可观。 (1)拓展空间。听读古诗词有益于儿童增广见闻,开拓视野。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说:我们传统的启蒙教育,发蒙时老师不作任何解释,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抑扬顿挫之中自然领悟经文中某些无法或无须言说的神韵,然后再一遍一遍地背诵,把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观念,像钉子一样地楔入学童几乎空白的脑子里,实际上就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读书人的心灵深处,然后老师再稍作解释,要不厌其烦地点拨,孩子自然就懂了。即使暂时不懂,已经牢记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一定阅历,是会不解自通的。真是至理名言。我们知道古典诗词洋洋大观,浩如烟海,璨如星河。我们也知道所实验的“古诗词拓展听读教学”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即便这样,于个体,集体均已受益匪浅。它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能有效拓宽儿童的课外阅读视野,通过“经典古诗文”这个渠道通往更为广阔的国学,人文,艺术,美学,宗教,哲学的空间。 (2)变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气质变化要靠海量的阅读和生活阅历的累积。古典诗歌的阅读正是气质变化的重要因素。我们让儿童听读这些篇章优美,语质绝佳,千古流传的文本,它就能调整儿童的审美取向;我们推荐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让儿童吟诵,记忆,自然能让其性灵得以滋长,身心变得愉悦,审美品味得以提高。此外,听读经典古诗词还能有效培养儿童的耐性与毅力,消除浮躁心态,这也是一种品性的陶冶。自古以来就是文以载道,经典的古诗文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好载体,蕴含着儿童成长处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修之伦理。所以,听读,记忆,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开放眼界,开拓胸怀、浩养正气、培育品格等都极为有益,能有助于儿童的气质变化。 (3)提升素养。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项评估报告: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因为古诗文在遣词造句中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古典诗词的内容多样,春、夏、秋、冬,写景、咏物、抒情,应有尽有。让儿童听读古诗词,一方面可以培养语感,锻炼清晰、准确、流畅的诵读表达,同时还可以积累大量经典的词汇,丰富自身的语言表达,提升语文素养。此外,听读时的专著,记忆时的投入,翻译时的思索,背诵时的喜悦,长期坚持的恒定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儿童的人格修养。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多听读古诗词,能为儿童今后形成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辉的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切实为语文综合素养提升服务。 (4)训练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到了儿童时期发展极快,13岁达到高峰。而小学高年级进行听读古诗词实验,正是因循了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配合进行适当的提升型训练,以期达成最佳效果。于儿童而言,这个阶段大量的背诵记忆正是他们的强项,但也容易被其自身的惰性所掩盖。所以,我们要通过听读这一独特的方式来降低记忆难度,提升训练效果,让处在记忆黄金阶段的儿童多背经典著作和篇目,多接受有效训练,这将成为其终身的文化储备。 (5)培养情操。经典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精神和儒家道德情操,听读有益于其高尚道德的养成。国家科技部研究中心曾对开展“古文诵读”工程的试点校进行评估,报告指出:73.1%的家长和8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诗文能够起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其实,诵读也好,听读也罢,其对象──古诗文,正是我们苦苦找寻的文化根源,民族的归属,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光荣与自豪的最佳载体。让儿童自小就扎根在本土文化的经典中,扎根于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土壤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儿童徜徉于经典的聆听,诵读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着古老的中华文明精髓,其一生都将受益。 衷心希望您和我们一起推行古诗词拓展教学的听读实验。让儿童在聆听诗词韵律中亲近母语,在诵读的声韵起伏中发展语言,在接触经典中感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让我们帮助儿童释放双耳,成为一个有根的中国人。-05-14  人教网 

拓展古诗词 第3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它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 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 诗文对照, 情景同现, 是培养学生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下面我以在这篇课文中进行拓展语言空间的教学为例, 谈谈我的做法。

一、拓展问题走进故事

从阶段教学目标考虑, 各个学段都要求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 体验情感。古诗的词语凝练, 跳跃度大, 写法夸张, 具有丰富的意蕴, 如果仅停留在字面的讲读上, 跳不出翻译诗意的框框, 就不可能领略古诗的韵味, 也无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要在古诗的关键处进行恰当的拓展, 架设起理解文本的桥梁, 情感上才能与诗人引起共鸣。

题目是一首诗的灵魂, 隐藏着许多内涵。一开始我就牢牢抓住本诗的题目, 抛出了一个引爆点“: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个个由“题”而生的问题相继产生了“:谁送谁?“”在哪送?“”何时送?“”怎么送?“”送到哪?“”为什么送?”通过穷根究底地追问, 学生自主设置一系列问题, 引发了一场强烈的“头脑风暴”, 课题中的疑点迅速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和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课文的内涵。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文, 从诗文中逐步找到答案。此外还借助课前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李白的生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交往的逸闻, 获得了更为具体的认知, 大大充实了古诗的内容, 这样学生很快就读懂诗题背后的故事。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从拓展课题入手, 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文中的故事, 为理解诗意, 体会情感这一核心教学目标服务。

二、拓展想象走进古诗

古诗的主题, 是语言和情感的聚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别名人“孟浩然”前往名地“广陵”, 表达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这两位不同寻常的风流潇洒的浪漫派诗人的离别, 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送行地点与友人欲前往的繁华的目的地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 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与众不同的诗意。表现了一种得意之人充满诗意的离别, 充满喜悦的离别, 充满向往的离别。

本课的阅读指导向着体验情感的终极目标, 以语言训练为凭借, 借助课件、表演引导学生想象, 丰富古诗内涵, 充实文本形象, 促进情感感悟。这样依托学生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 形成富有情感色彩的画面。可以这样教学:

师:诗中写的是什么样的三月?

生:是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是什么样的图景?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些PPT, 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好词来描绘?

生:是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三月。

生: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三月。

师:此地黄鹤名楼, 天下绝景, 令人浮想联翩, 此时春光烂漫, 令人陶醉, 此刻两个浪漫的诗人依依惜别, 请反复朗读诗句, 头脑里浮现出这一番别样的情景, 再到学习小组里交流读后感受, 然后试着演一演他们话别的细节?

生:李白拱手道“:孟兄, 江南的美景如画!您这一去, 我好生羡慕, 又万分不舍啊。”

生“:贤弟不用不舍, 扬州离这儿并不远, 要是想念我, 就快快来扬州与我聚聚吧。”孟浩然紧紧地握着李白的手。

生“:孟兄, 咱们后会有期!”李白满眼期待。

生“:贤弟, 请留步, 来日再聚!”孟浩然昂首阔步。

师:从你们的汇报中, 我看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是那么不舍, 那么潇洒, 那么豪迈。

这样引导在读中想象, 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形成画面, 把想象到的画面表演出来, 想象中的表达就促进了文本语言形象的拓展, 加深了对语言情感的感悟, 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的融合。

三、拓展积累走进名篇

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之外的“点缀”, 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不应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科书”的封闭式教学, 而应营造开放式的学习氛围, 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 让学生以更广博的知识去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有了学习本课的铺垫, 学生对送别诗渐生兴趣。于是, 我趁机鼓励学生阅读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些都是盛唐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 堪称感人肺腑的名篇佳作。试图以兴趣开启通往名篇阅读的大门, 进一步感受友情的温馨, 再运用所学的方法学习, 体会到送别诗表达的是“世间离别情万种, 多有诗人诉心声。”

这样通过拓展课外阅读以丰富积累, 不仅扩大了学生阅读量, 还能迁移学法, 巩固学习效果, 真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古诗的语言浓缩、意味深刻, 常让学生止步不前。因此, 我们必须合理挖掘教材, 有效拓展语言空间, 展示语言内容的情趣, 把凝练的语言变成有趣的故事, 把平实的语言化成生动的画面, 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卓有成效、兴致勃勃地参与语言实践, 而且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灵动飘逸。

摘要:古诗言简义丰、语意跳跃、意境深远。只有合理挖掘教材, 有效拓展语言空间, 丰富古诗内涵, 充实文本形象, 开辟出便捷的阅读通道, 才能引领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文本, 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促进情感感悟。

关键词:拓展,兴趣,情感,想象,积累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4

高职语文拓展课程“古诗词赏析” 第4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打下基础。笔者以《蜀道难》一课为例,在教学方案上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以期共同进步。

一、教材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心灵共鸣。《蜀道难》一文是李白在长安时为送友人入蜀而作,属于一篇古体诗。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李白豪迈飘逸的诗歌特点,整体感知诗歌寓意。2. 反复诵读,鉴赏诗歌的意境美,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为:把握与体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

二、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会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授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我所任教的班级属于音乐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所以,学法上,我坚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本课根据诗歌的特点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手段上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由引导学生回忆李白的诗句导入,大多数学生可能会想到“床前明月光”“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诗句,由此得出李白诗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奇特的想象,夸张的表现手法。从而引出《蜀道难》。此环节意在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引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环节二:认识李白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完成。

教师提问:“同学们最早接触李白是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各不相同,有的说在初中,有的说在小学……教师导入李白生平“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了解李白的生平之后,教师继续发问:“同学们心目中的李白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回答:豪放、胸怀壮志却又随心所欲、不把权贵放在眼里……

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是从哪些诗歌中感受到李白的这些性格特点的?”(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内容)同学们纷纷说出:《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登金陵凤凰台》中“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样一来,在课前教师带领学生重温了李白的作品,学生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学习一篇新的文章就会对李白其人有更加立体、客观的认识。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理清学习思路。

环节三:诵读感悟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所以,此环节首先设计由学生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师生共同欣赏flash配乐朗诵《蜀道难》,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此时,笔者注意到学生的身心都是放松的,上课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此时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由于本班是音乐专业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很强,这样一来更容易让学生置身其中,加深感悟和理解。

环节四:讨论文本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地感受诗歌,已经对诗歌有了较深的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启发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技巧。新课标对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教师会鼓励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讨论解疑。把提出的问题交给学生解决,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师在这个环节要给予正确的点拨。

例如,在艺术技巧上,学生对夸张这种修辞很了解,所以会很容易发现原文有多处采用夸张手法。而对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手法,则需要教师点拨。例如学生提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时,教师要适时地补充虚实结合的手法。这样,看似无序的提问,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

再如,当学生讨论本首诗歌的主题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的说法:“关于此篇,前人有种种寓意之说,有人断定此诗是专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李白‘自为蜀咏‘别无寓意;今人也有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阻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同学们学习过本文之后支持哪种看法?或者有没有不同于以上这些的看法?”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为自己的观点找论据的时候也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章的认识。

教师最后总结,告知学生一种最有据可循的说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又使理解不发生偏差,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评析诗歌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并且与《蜀道难》进行比较阅读。《送友人入蜀》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首联平实,颔联奇险,颈联转入舒缓,尾联低沉,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笔力开阖顿挫,风格清新俊逸,后世誉为“五律正宗”。诗中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而《蜀道难》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地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此环节意在扩展学生课外知识,同时深化对教学重点的理解。

环节六:趣味小故事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李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纷纷表示好奇。有学生说:“因为李白出生前,他的母亲梦到了太白星。”教师此时向学生介绍,关于李白名字的由来,第一种说法是: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儿子起个正式的名字。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知道父母故意留下最后一句,希望自己接续下去。他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父亲灵机一动,决定把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选作孩子的名字。

第二种说法: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也就是李母梦到太白金星之时生下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一梦境得来的。

对于高职语文拓展课程,重在赏析和感悟,让学生感知语文之美,达到陶冶情操、热爱生活的目的。除了学习诗词鉴赏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情,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

拓展古诗词 第5篇

地址:浣江小学教育集团安平小学

电话:***

姓名:卞一飞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延伸

单位:浣江小学教育集团安平小学 卞一飞

邮编:311800 地址:诸暨市安平小学

联系电话:*** [摘要]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一般形式短小,内涵丰富。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学生要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就需要教师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 同主题

同题材

同诗人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古诗文教学与一般阅读文章教学比较,有其特殊性。古诗文富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博大精深,灿若星河,语言精炼,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

而小学古诗词教学却长期以来处在误区之中,表现主要有三:一是重现代汉语的对译,轻对诗句的品味和体悟;二是重理性分析,轻对意境的想象和体验;三是重课堂上的背诵,轻对已学诗词的反刍和涵咏。而所有这一切在教学中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堂容量小。不管是律诗、绝句,还是词曲;一般一节课只学习一首。如果是背景比较复杂,用典比较多,意思比较深的篇章,往往一节课还完不成教学任务。

二是联系拓展少。总习惯于就诗论诗,忽略了文本之间必要和可能的纵横联系,以及向课外的拓展。

为了让小学生能更多地接受传统诗歌的浸润,我认为古诗词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延伸和拓展。我在古诗词教学中注意了对文本的整合,同时加强与课本以外教学资源的联系,增大课堂容量,力求通过集约化的方式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抓住“同主题”作品拓展延伸

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以暨阳小学金萍老师在领雁工程中教学《忆江南》古词示范课为例: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读读——江南,读着江南两字,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想到了美丽的风景。

师:那你觉得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美丽的风景呢? 生1:五彩缤纷 生2:万紫千红

师:江南是万紫千红,鸟语花香,还有吗? 生3:莺歌燕舞 生4:百花盛开

师:百花盛开,如诗如画。孩子们,因为咱们江南美,所以许多大诗人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赞美江南的诗歌。

师相继出示杜牧的《江南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苏轼的《饮湖上出晴后雨》三首赞美江南的诗句,师生共读。

师:孩子们,这就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水乡——(江南)

金老师新课第一个环节,就运用“一篇带多篇”的迁移法进行延伸性阅读。用“咏江南”的同主题进行拓展,让孩子们领略各大诗人眼中的万般美丽的江南。一方面了解了诗文的意思,另一方面又拓展了课文,为学习《忆江南》做了情感铺垫,使学生的解读有一种广阔感和纵深感。

二、抓住“同诗人”作品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

再以金萍老师的课《忆江南》为例: 片段一:

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你看,红,绿,大红,大绿,孩子们,春日来临,阳光普照,红花绿水相互辉映,朝霞与江水枕夜,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么美的画面,诗人竟把它浓缩成了短短的十四个字。理解诗人思念、赞叹、感慨之情。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诗人当时所在的洛阳又是怎样的春天呢?(出示《魏王堤》)师范读。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师:大概读懂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吗? 生1:是一个一点都不美丽的春天。生2:是一个很寒冷的春天。师:你是从哪里感觉到它的寒冷啊? 生3:我从花懒的开放了,鸟也不想啼了,柳枝一点力气也没有,信马也很闲。

师小结:信马闲行到日西,是诗人漫步在堤边。是啊,花儿懒得开放,鸟儿懒得慵啼,就连柳条也是无力的,多么寒冷洛阳的春天啊!而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却已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诗人身在遥远的,寒冷的洛阳,想着如诗如画的江南,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到——(江南好,风景就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师:从这几句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江南很好,风景很美,我要回忆江南。

师:我要回忆,我怎能不回忆?这是诗人的什么之情? 生1:怀念。生2:想念。

生3:我体会到了诗人对江南的喜爱之情。师:喜爱?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3:我从能不忆江南。师:还有吗?

师:江南好,一个“好”字能体会到什么啊,孩子们? 生1:江南的美。

师:诗人的什么之情?一开口就用一个通俗的“好”字,多妙啊!有人说,咱们中国的汉字啊,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而诗词是汉字中的精华,值得我们细细的去品味。生2:写出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诗歌合为事而发”。古诗词常常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金萍老师让学生与诗人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引入了一首诗人迟暮之年在洛阳写的一首春诗。通过在洛阳时写下的寒春与江南的姹紫嫣红的春天前后对比冲突,形成强烈反差,学生通过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涵和情感,顺理成章地感悟到了诗人思念,赞叹,感慨之情,此时学生情之深,意之切。片段二:

师:这是在思念中赞叹,在赞叹中思念啊,一个忆字,勾起了诗人深深地思念,于是乎,他又写了另外两首忆江南,请同学们从时间、地点、心情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体会一下。▲幻灯片出示两首《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生自由读。

师:咱们分工合作一下,女孩子读第一首,男孩子读第二首。▲男女配乐读

师:孩子们,这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最后,让我们在《忆江南》的歌声中来结束这堂课吧。

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时,金老师设计这样一个课外延伸:自学两首《江南忆》,引导学生从描写的时间、地点、心情将三首古诗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不同、时间也不同,但心情一样,都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往事的无限追忆之情。实现“教为了不教”,“语文课本只是一个范本”的教学理念,学生通过比较性学习,加深了对文本《忆江南》的理解,感悟,实现了文本与超文本的有机结合,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三、抓住“同题材”作品拓展延伸

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以浣江小学袁莎莎老师送教下乡教学古词《渔歌子》为例:

师:在蒙蒙烟雨中,在春天美景的映衬下,渔夫悠闲自得地在河里垂钓。

师:张志和笔下的渔翁垂钓是如此的悠闲自在,而柳宗元笔下的渔翁垂钓却是另一副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幻灯片出示《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师范读

师:《江雪》中描写的是怎样一个渔夫?现在,你们轻声自由读一下《江雪》,看看谁找的最快?

生:惨淡,孤独,冷冷清清……

生:“绝,灭,孤,独”都体现出了一副惨淡的景象。

师:我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奇妙。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带给我们的,可以是不一样的画面。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后,出示的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江雪》那种孤独的心情。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综上所述,在教学中适度拓展学生学习诗文空间,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诗文,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它不仅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思想,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要求。“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言志,诗传情,古诗的凝炼、意韵、其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文学修养,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咀嚼其意,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之《精讲.体会.熟读》----读“叶圣陶先生谈古诗教学”有感

课外拓展古诗教案 第6篇

一、课前交流

现在已经是第三节课了,你们累不累啊?(真棒,在坚持一会,相信你们这堂课同样会学的很认真对吗?)赵老师第一次给你们上课,心里有点紧张,你们来给赵老师打打气好吗?鼓励鼓励我。(指名对话)

二、导入

1、首先恭喜你们通过前面两节课的认真学习,掌握了一首新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背一背啊?指名背,齐背。

2、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解决下面的思考题那才叫真的掌握呢!

3、出示课件:考考你:

1、重阳节在每年的什么时候?

2、有哪些习俗?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让我们坐上时光机,一起到农历九月九日,共度重阳节,好不好? 课件出示:重阳节资料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头插茱萸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师述:据专家们说,一千多年来,重阳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有显著的不同,就是它没有什么祭祖敬神的迷信内容,无非就是登高、郊游、饮酒、赏菊罢了。

4、(再一次齐背古诗)师述: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的传统佳节又何止重阳节,千百年来,诗人谱写了多少有关传统佳节的诗歌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古诗,说佳节风俗。

三、走进古诗说传统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谁来说一说?

2、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老师给你们几个节日,和打乱的时间,谁能把它们一一对应起来呢?(端午

除夕

中秋

清明。先连线,在排序。)

3、你们真棒,排序又快又好,下面你们想从哪个节日开始呢?

4、走进除夕

a出示课件(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晚上全家人在农历一年中吃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那么正月的第一天,初一古人称为元日。

b请小朋友们看首诗,在热闹的鞭炮声中,借助注音,读一读,读通,读顺; 想一想,这首诗里写到了过年的哪些风俗?(指名读后谈)

(诗歌从新春佳节的欢乐气氛入手,抓住人们喜迎新春佳节的三件事,放鞭炮、饮屠苏酒、换桃符,来表达春节里的喜庆和人们喜悦的心情。)你读出来了吗?有谁能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朗读这首诗,读出过年的喜庆来。

C除了诗歌里说到过春节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啊?说的真好,下面让我们随着歌声一起去感受下过年的热闹气氛吧。课件播放

5、走近清明

a过完年,春姑娘也悄悄地来到了人间,万物复苏,大地一片新绿,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相约踏青、祭拜祖先,阳历四月五日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了。老师也带给你们一首清明的古诗,请欣赏哦。(课件出示清明的诗歌)

下面让我们给一段动画片来学一学这首古诗,好吗?

b这首诗理解了吗?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呢?没有关系,老师会帮助你的。谁来说一说你家是如何过清明的呢?

c小结:课件出示: 清明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说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6、走近端午

A清明节过后了,就到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是啊,你们

知道端午节又叫什么名字吗?

B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课件出示,图片展示

C这样有趣的端午节啊,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十分有趣的描写端午节习俗的古诗,愿不愿意读一读啊?(出示课件:古诗一首

端阳)

D刚刚老师已经介绍了端午节的重要的习俗,你们还记得吗?读一读这首诗,诗中提到了哪些习俗呢?(挂菖蒲chāngpú、喝雄黄酒、贴符)

E同学们读得可真仔细啊,全班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希望以后再过端午节的时候把端午节的习俗给长辈们说一说,把古诗说一说,好吗?

7、走近中秋

这堂课上我们还要再欣赏最后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诗人在中秋节所写,但抒发的却不是思乡之情,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A学完之后,你想说什么呢?

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B中秋之夜,虽然各地风景气候不同,但是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却是有共同之处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下中秋节的有关知识。课件出示:课件21张 C你们知道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吗?22课件出示:

d同学们古代文人为中秋节谱写的诗歌很多很多,他们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以月寄情,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今天我们不去一一品读了,下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不一样的中秋夜,希望他能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今后更喜欢读古诗,喜欢研读古诗,更能对我们国家的传统佳节的习俗有了更深了解,今天的课就到此为止,谢谢同学们,下课。

上一篇:《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读书笔记下一篇:房地产专用名词解释1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