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2024-06-22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精选18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1篇

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题目

1、第一段描写,写出了()

A、“我”对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

B、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热爱。

C、表现了对书塾生活的厌恶。

D、写出了“我”对要被送进书塾的种种原因的猜测,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和惜别之情。

2、作者把有无限趣味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段,把“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并列在一起是使用了____________修辞方法。

4、填空。

(1)从结构上看,第一段文字在全文中起到__________作用。

(2)第一段文字中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_。

(3)文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选择正确的一项()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做什么,尽管“我”喜爱这些动物、植物,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应该与他们告别了。

B、“我”有着天真活泼的性格,尽管“我”要离开百草园了,但“我”还会回来的。

C、“我”与百草园中的动、植物已结下了朋友般的感情,我舍不得,但又不得不离开他们。

5、第二段主要写“我”在课堂上__________,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_的厌恶。

6、鲁迅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那样憎恨是因为()

A、他当时年纪小,不知道学习的重要,认为学习限制了他的自由。

B、老师教学生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教学方法也不好,用戒尺、罚跪来对付学生,他很反感。

C、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少年的求知欲,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古书堆中,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改革旧的封建教学制度。

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1、D

2、写百草园里有无限乐趣,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热切追求知识的思想感情;写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流露出作者的不满情绪。这样对比着写,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排比

4、(1)过渡(2)排比、拟人(3)B(4)C

5、分心封建教育

6、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2篇

2.鲁迅一直很尊敬他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请从选段中找出能表达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3.同样是读古文,作者写孩子们读书的内容没有用标点,而写先生读书的内容却不但用了标点,还加上了“呢”、“噫”、“嗬”等语气词,这是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

4.如果你刚上学,老师就让你学像文中学生所读的内容,你会感兴趣吗?为什么?你又会对教育部门提哪些建议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3篇

但是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课无视学生的阅读起 点差异,把学生对文 本的理解 导向僵化 与人云亦 云的模式。学生没有主动阅读文本的热情,也体会不到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愉悦。

积极语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快乐地阅读和主动 地表达,给我们很大启发。我们认为,理念更新是基础,回归文本是关键。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探究文本。

一、基于文本,激发学生阅读动机

美国凯勒教授在 他的“ARCS学习动机 模型”中指出,动机的激发包括四个部分:注意、相关性、自信和满意。这四个部分代表了一组激励个人的必要 条件。首先,这课程要吸引学生注意;其次要建立起相关性,即使好奇心被唤起,如果内容与学生没相关性,动机也会丢失;第三是自信,自信来自于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成功的积极的期望;但要维持动机,第四个条件就要起作用,那就是满意,满意是指对自己的成就的一种积极的情绪,它意味着学生的成功得到了认可和认证,而这种成功支持他们内在的满意的情绪。经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课前要求学生写好读后感是激发他们阅读动机的好手段。课堂上我们就读后感进行小组以及全班分享。

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我们印发了《朝花夕拾·小引》,要求学生熟读此文,再反复读课文,完成600字以上的读后感。

课前,检查学生们的读后感,大家对于 百草园的 看法是一致的: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我”获得了无限乐趣的所在。鲁迅先生把美丽的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写出了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

但是对于三味书屋的描述,大家有不 同看法,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枯燥陈腐的,严重妨碍儿童身心的发展,表现了作者对它的不满和厌恶,以及对封建私塾的批判。另一种认为,三味书屋 和百草园一样,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写出儿童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课上,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感,并挑选两 篇认为最值得交流的,在全班进行讨论。读后感的分享交流非常重要,可以激发学生认真地阅读文本,努力地写好读后感。教师可从学生的读后感中发现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程度,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二、基于体验,提高学生探究兴趣

从读后感可看出 不少学生 的初体验 还是浅层 的。很多学生受课后三种主题影响,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有的甚至是先选择一种,然后再去印证。在小组分享读后感时,持不同看法的同学争论不休,谁也不服 谁。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以读后感为基准,把学生分为两大组(四小组),探究作者写三味书屋到底是不满批判还是甜蜜的回忆。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然后分组讨论。

这样的探究不同于对教师课前预设问题的探究,因为这是源于自己的体验,源于不同体验对照,源于学生的好胜和进取,所以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认真阅读并思考讨论。归纳学生意见:

(一)认为三味书屋束缚了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腐败的批判。其证据是:

1.文中,鲁迅逼真地描写了三味 书屋的陈 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再拜先生。2.童年鲁迅请教先生“怪哉虫”一事却碰壁,说明老师迂腐,也扼杀学生兴趣;课程刻板,只读经书;书塾设有打人戒尺和罚跪规则;师生关系不亲密。3.读的书晦涩难懂,大家课上 常溜去后院玩,或画画。总之,三味书屋是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气氛压抑,学生不自由,是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漠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这与百草园快乐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二)认为三味书屋依然是作者对童年甜美的欢 乐的回忆。其证据是:

1.书屋的环境是 庄严、幽雅的。2.记忆中的 老师“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他对学生的态度在总体上是和蔼 的。“他有一条 戒尺,……但也不 常用……”这说明他对学生是温厚的。先生读书情景更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老师是个可敬可爱的人。3.师生关系不很亲密和谐,但也没严重对立。“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学生跑出教室玩耍时他只在书房“大叫起来”,学生没感觉到恶意,所以对他还是尊敬的。文章结尾,作者还以 自己在三味书屋画画成绩而充满自许,为卖掉这些画而充满怜惜,从这我们也可看出作者的留恋之情。这些叙述都充满童真的生活乐趣。

在这些基于文本的讨论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积极主动的钻研,进入到作者所呈现的精神世界中,他们所获得的体验远胜于在最开始写读后感时的体验,这种体验更真切更丰富更有价值。这样的探究,对于那些缺乏文本阅读兴趣、只流于浅层次阅读的学生,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而深入地思考。

三、基于探究,重视教师引领启发

学生的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及对文本达到深层 理解的程度都有差异,这就要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用自身的丰富积累、开阔视野、独到见解引领学 生。对学生的探究结果,教师要正确评价激励,引导和帮助学生进入文本,把握作者渗透于文中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是对文本有效解读的过程,才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我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我组织学生更深入地研读:

(一)让学生再回到文本。找出文中描写先 生的句子,大声朗读,再赏析。找出文中对三味书屋的 细节描写,大声朗读,再赏析。

(二)提供几个材料供学生研讨、拓展。

1.关于写作背景。赏析任何文学 作品都离 不开作者所处的特定时代,及他当时的心境和生存状态。本文是《朝花夕拾》第六篇。《朝花夕 拾》文集写于 鲁迅辗转流徙从北京至厦门之时,当时,鲁迅先生见多了军阀政府的凶残,“正人君子”的下劣,他对世事感到厌烦,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来排解心中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这在《朝花夕拾·小引》(已印给学生)中也有说明:“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2.关于寿镜吾先生。在最爱的三位老师中,鲁迅对寿先生饱含着亲人般的感情。寿先生为人正直,甘于淡泊,不愿做官。他和蔼可亲,关爱学生,很少体罚。先生常帮助学生,鲁迅父亲 病重,亟须一种 “三年以上 陈仓米”,多方搜求未果便告知了先生。几天后先生自己背了米送到鲁迅家里。1897年离开三味书屋,鲁迅去南京东京等地求学,每次回绍兴时,都去拜见先生。1912年进京工作后仍保持书信联系,1915年底寿夫人病逝,鲁迅送挽幛致哀。

文中,鲁迅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 心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如果说有不满和批判,那也是针对封建教育下先生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3.关于三味书屋。私塾乃我国古 代私人所 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对于传播文化,培养启蒙儿童等起过重要作用。三味书屋那时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之地。鲁迅12岁那年到 这上学,在这度过了人生重要的6年。多年后,他对书屋的陈设对后花园的玩耍记 忆犹新,对老师的 “和蔼”、自己的 “恭敬”历历在目,这是不满和批判吗?

师生基于文本的解读、研讨之后,得出结论如下:鲁迅先生童年时期,家庭生活从小康落入困顿,很遭了一些人的冷眼,甚至被目为乞食者。但无论如何,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他却有着极为特别的意义,那是他心灵中可自由停泊的两 处港湾,在那他保 留了纯真 烂漫的童心、诚挚自由的人性,这对他以后成为伟大文学家至关重要。三味书屋生活在鲁迅先生的心里,早已充满理想化色彩,早已超越了它的有限性和无意义。文中,鲁迅先生亲切回忆了童年生活的美好情趣,叙述格调前后和谐统一。《从百草园 到三味书 屋》的纯朴自 然、善良美好,与眼前世界的 矫饰做作、邪 恶丑陋恰 成鲜明对 照。“显而易见,鲁迅先生自由自觉地超越了现实,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童真童趣,引为精神的依托,渡向世界的彼岸。”

综上所述,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是语文阅 读教学得以成功展开的前提;而学生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动机,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使学生每次上课之前,都怀着期待的心情。而 这种期待的心情,正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得以最充分展开的前提。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应在教师引领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的主体,乐于感受、探究文本。在积极语用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基于文本—基于体验—基于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为例,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具体阐述。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第4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第5篇

①确凿②菜畦③桑葚④臃肿

2.选文①中“似乎确凿有一些野草”,“似乎”和“确凿”连用是否矛盾,为什么?

3.选文②中作者从视觉、听觉、味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描写百草园的景色。请举出具体的例子。

①视觉②听觉③味觉

4.选文②段中描写了哪几个季节的景色?请举例说明。

5.“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这种修辞方法的好处是什么?

6.选文①段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选文②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7.请仿照选文②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个句子。

8.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色,融入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第6篇

1.①确实。

②菜地。畦,园里划分的小区。

③桑树的果实。 ④这里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2.不矛盾。从“最末次相见”来说,已经隔厂七八年,印象有些淡漠,所以用“似乎”一词。而追忆儿时的百草园确有一些野草,因而用“确凿”一词。

3.①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臃肿的根②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

4.春、夏、秋季节的景色。桑葚、菜花是写春末,鸣蝉在树上长吟表明是在盛夏,蟋蟀们呜叫意味着秋天来临。

5.拟人。充满童真、意趣,蕴含着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6.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7.不必说雄伟的中山陵,明孝陵,秀丽的玄武湖,莫愁湖,也不必说凌空欲飞的燕子矶,霜叶红艳的栖霞山,单是城西三座小公园——清凉山、乌龙潭、古林就使南京够迷人的了。

8.融入了作者儿时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充满着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之情。

1.B

2.C

3.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难舍难分,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孩子的语气显得天真活泼。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答案 第7篇

2.写百草园里有无限乐趣,表现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自然奥秘、热切追求知识的思想感情;写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流露出作者的不满情绪。这样对比着写,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3.排比

4.(1)过渡 (2)排比、拟人 (3)B (4)C

5.分心 封建教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8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是什么? 说法不一,传统的说法是: 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腐朽的、脱离儿童实际的封建私塾教育。通读全篇,仔细体味,这种说法有它不合情理的地方。

从人的成长历程这一角度分析,从幼年时的玩耍阶段到童年时接受启蒙教育阶段,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两个阶段,两者互相映衬,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表现鲁迅童年时期成长历 程的纪实散文,作为作者回忆中的一朵“朝花”,全篇洋溢着无限的童真和无尽的童趣!

无限的童真体现在幼年时作者眼中的百草园里,虽然“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孩子眼中,一块块菜畦,光滑的古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已经是美丽的风景,加上其间鸣蝉长吟,黄蜂采蜜,叫天子窜向云霄,一颗善感好奇的童心该是多么满足啊! 然而更有趣的还在后头: 泥墙根一带油蛉蟋蟀的音乐会上, 偶有蜈蚣、斑蝥长驱直入。而传说中那块长得像人形、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根,委实让幼年的我心驰神往,间或还可以尝尝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般的覆盆子的果实。而那条未曾谋面的赤练蛇以及长妈妈讲的美女蛇的 故事又给百草园平添了几分令人兴奋的神秘色彩。可见百草园是“我”幼年时名副其实的乐园,舒荡其中的无限童真唤起了多少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重温和留恋。

然而伴随着成长的脚步,这些梦幻般的童真将成为成长的印记,转眼一个懵懂的顽童要结束幼年的游戏去接受儿童启蒙教育了。带着对百草园的百般留恋,也带着全家人的希冀和对知识的渴求,鲁迅进入了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去接受启蒙教育,迎来了一种新的生活。在作者的笔下,三味书屋的气氛并不森严,既没有孔老夫子的牌位,也没有令人望而生畏的各种戒律。他对老师的评价是: 方正、质朴、博学。当他天真的提问遭到老师的拒绝后,他并没有在心存怨气,而是从方正的角度理解老师: 这不是正课范围的问题,所以老师不愿回答罢了。

在三味书屋的生活中,继续延续着百草园生活中的童真,在这里有和众多同学在一起读书嬉戏的无尽的童趣! 读书之余,一群孩子在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腊梅花,寻蝉蜕,喂蚂蚁等,其中乐趣比起在百草园中的趣味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大伙儿放开喉咙读书的情景又为三味书屋的生活增添了浓浓 的人文气息,这一点不是单纯的幼年时无忧无虑的百草园玩耍生活中所能领略得到的。所以,我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是百草园生活的延续和发展。

在三味书屋,作者渐渐和老师相处得融洽起来,师生间没有对立,没有冲突,先生对“我”由最初的“严厉”, 变得“好起来了”,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可见,童年时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光阴并没有虚度,鲁迅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受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鲁迅的第一位老师影响很深。寿镜吾先生为人刚直,教学严格,但从不体罚训斥学生。当时鲁迅的父亲病倒,医生的药方中要用十年的陈米做药引,正当鲁迅犯愁上哪找如此陈米时,寿先生知道后,竟背了一袋陈米送到鲁迅家中! 寿先生还是一位生活简朴、同情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他生活简朴到和儿子共用一件缀了补丁的长衫; 他同情劳动人民,竟为了一个船工的安全,无偿赔给船工一个船篷……这些人格中的闪光点,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童年时的鲁迅,在潜移默化之中也塑造了鲁迅同样的性格特征! 这难道能说封建私塾教育是腐朽的,是脱离儿童教育的? 如果这样说,在三味书屋中生活长达六年的鲁迅难道是神童,竟能从腐朽的私塾教育的束缚中脱颖而出? 他又如何成长为今天令无数人仰视的鲁迅? 如果我们牵强地把本文主题定为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何不连带违背先生本意把这朵“朝花”改为“朝刺”,进而将这“朝刺”拔去岂不利索? 所以我想,我们不必牵强地赋予它所谓反封建的格调,将本文与先生的那些“投枪匕首”们等同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9篇

近年来,带着对教育创新的执着追求和“以多彩的活动培育人”的办学目标,学校立足广阔的农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村德育资源,在“农”字上做文章,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实践体验活动特有的育人功能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体验劳动,收获快乐,再现田园生活

近年来,由于安全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被“圈养”的现象十分突出。他们在家校的“精心呵护”下,不敢越雷池半步,使得道德教育仍然停留在品德课堂上,了无新意。因此,学校结合生活实践,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

1.整理一块荒地。一直以来,学生的实践活动局限于校园内的观察,课外的调查、参观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时间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就在两年前,学校决定把食堂东面的半亩荒地整理一下。在拉来黄泥填埋平整后,少先队大队部提出:如果在这里种上蔬菜,不是既能绿化校园,又能开辟劳动实践的基地吗?于是辅导员买来蔬菜种子和工具,利用空闲时间叫上几位六年级同学一起播撒下了菜种。当菜地长出新绿的时候,当初一起种菜的几位同学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许多学生下课后都三五成群地跑到菜地边来观看,一个劳动实践的新天地就在不经意间诞生了。

2.栽上一片新绿。为了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兴趣,一块荒地就被分成六小块,学校选择集体意识强的六个中队为“认养中队”,并要求六块地种的植物各不相同,由少先队大队部统一管理。兴趣一经激发,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到中午,总能看到一些班主任带领学生在种菜、除草、搭架子,一双双稚嫩的小手拿起了农具,菜地里不时出现一幅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为使学生尽快学会这些“农活”,学校特意聘请了一位当地农民担任校外辅导员,手把手传授知识。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收获的喜悦。随着时间的推移,奇迹出现了:紫色的茄子、红绿相间的辣椒、红灯笼似的西红柿挂满了枝头,修长的丝瓜、带刺的黄瓜在藤蔓下随风摆动。通过这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六个班级的许多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也明白了不付出汗水就不可能有收获的道理。

为营造全校学生投身劳动实践活动的良好氛围,我们又通过组织参观菜畦、评选“劳动先锋”、主题征文、现场体验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田园生活中来,经过努力,想种菜、想参与劳动实践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在这里得到了书本上、课堂中所无法比拟的收获和快乐,而一股爱劳动、讲节约、比奉献的氛围正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田园生活”逐渐成了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也给学校的德育指出了一条新路。

二、学做结合,劳动育德,散发田园醇香

体验田园生活并不纯粹是为了掌握劳动技能,而应该还原于生活的本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

首先,我们的着眼点是加强劳动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学以致用,学做结合。例如:每天观察种子的成长历程,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土地的丈量、蔬菜买卖中价格的计算,提高数学技能;每天填写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种子的生长周期,提高科学素养;用画笔描绘种子发芽、结果的过程,可以丰富想象力,更好地调动对美术的兴趣;运用网络查询菜苗、种子的生长特点,既学习了种植常识,又提高了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劳动实践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给学校教学活动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其次,努力拓展实践基地,积极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原有的劳动实践基地由于“承包者”踊跃,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学校在2007年上半年租用了校外的半亩田地,让孩子们种上玉米、蔬菜等作物。同时,我们利用双休日把食堂后面的空地整理出来,作为花卉苗圃基地,融花卉的培育、种植、养护为一体,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为了发挥劳动实践的德育功能,广大辅导员下了很大的功夫。如通过热爱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学校的情感,从而产生了绿化、美化校园的动力;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培养了坚强的性格;挖掘劳动中的科学因素,进行科技教育;研究本地区特色,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利用田园风光、自然风光,进行审美教育;了解农村环境现状,进行环保教育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学校校园面貌在“田园生活”的行进中发生着变化:一些精明的教师开始从少先队管理员处购买学生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校园环境变得更幽雅,校园内不设一只垃圾筒,但每天从早到晚都能保持干净整洁;学生的剩菜剩饭少了许多……一股绿色文化潮流在校园内悄然流行起来。而更为可喜的是,原先校园中的“调皮分子”也变成了“劳动积极分子”,班级值日、校园大扫除成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课堂的发言中也有了他们的身影。

劳动实践除了带给学生汗水与欢笑以外,还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无形中改变着他们的劳动观、学习观、价值观。在校园内,田园生活正散发着特有的醇香。

三、田园耕读,书香飘溢,升华校园文化

劳动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面向全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新型课程范式。它需要文本、课堂,但又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强调首脑并用的实践。学生通过参与活动,立体式地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多方位地展示能力、发展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在加强劳动实践基地自身建设,彰显它的育人功能的同时,又把文章做在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媒介——书本上,尝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逐渐形成以“田园耕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使校园书香氛围更浓,学校着力加强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介绍读书方法,并在教师中开展了以阅读课程为主的教学研究。学校还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演讲、写读书体会等,以学生劳动实践为素材的“田园文学社”、“野风摄影小组”也正在专人的负责下积极筹建。

在完善学校图书配置的同时,我们发动学生参加“为学校捐一本书”的活动,把学生捐来的书经过筛选统一编入图书库,使书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较好的保证。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学校经过精心设计,在合理调整教育用房后,创建了六个快乐书吧,分别取名为“名人阁”“童话屋”“科幻苑”“名著林”“休闲吧”“智慧树”。在教师的积极配合与指导下,书吧由不同年级的学生专人管理,定期开放。学生可在书吧内自由阅读,享受一种随意放松的阅读氛围。

近两年来,学校开展以“田园耕读”为主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从课堂的樊篱中走出来,学会了求知,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共同生活,学会了生存;让教师从传统教学的禁锢中学会放眼世界,考量实践;让校园里有了乐学的少年,多了绿色的生机。

(作者单位:浙江长兴县第五小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10篇

1、在甲乙两文中分别选择适当的形容词、动词填在横线上(填序号)

【甲文】 A.肥硕 B.肥胖 C.轻捷 D.轻快 E.短短 F.长长 G.莲房 H.肥大 J.拥肿

【乙文】a扫开;b打扫;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

2、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样一组关联语句,其用意是什么?你能用上面的句式造一个意义完整的句子吗?

3、在甲段文字中,作者用欢快的语言追忆了在百草园的趣事,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他们概述一下吗?

4、在乙段文字中,开头为什么先强调“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

5、甲乙两段文字都是写百草园,体现百草园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答案:

1、B,C,E,G,J

2、将整体的景物略写,而祥写局部景物,通过整体和局部相结合,重点突出局部景物的方法写出百草园景色的丰富多样,点明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中心。不必说那些怪模怪样的英语单词,也不必说那些抽象难懂的定理公式,单是那些艰涩拗口的文言文,就有无穷的烦恼。

3、百草园中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带给“我”无穷的趣味。

4、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了突出捕鸟带来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11篇

1.“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比较的无味”是无味吗?“可”字有什么用处?去掉它行吗?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2.“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有人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这句话的意思比较多,要注意“所以”、“只好”两个词,说说这句写了什么?

3.“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养不过夜的。”这三句写捕鸟的过程,都有哪些记叙的要素?找出来。其中第2句用了多少动词写人的动作?有什么好处?如果将第2句改成:“在没有雪的地方,用秕谷做诱饵,用竹筛子扣鸟。”好吗?

4.此段各句间有什么关系?

5.总结一下这段话写了什么?

答案

1.“比较的无味”不是无味,是和热天的百草园比,差一点。“可”字强调了感叹的语气,用在句中表示了对雪天百草园的喜爱。去掉它语气平淡,感情也就一般了。这句话写了雪天的百草园是有趣味的。

2.这句话写出了儿童的心理:要么让人鉴赏,要么自己玩得开心。在百草园捕鸟就能使心理得到满足。

3.写了时间(“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地点(“雪地上”)、事情(开始,扫开一块雪,发展,支筛、撒秕谷、系长绳、拉绳子;结果,罩住了鸟。)三个要素。其中第2句用了“扫、露、用、支、撒、系、牵、看、拉、罩“10个动词,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人的动作。捕鸟过程具体细致,显示了捕鸟人技术灵巧,也流露出回忆者的愉快心情。改成概述,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4.第一句总写雪天百草园也有好玩的。第二句是分述,把两种好玩的比较了一下,捕鸟更好玩。第3、4、5句写捕鸟的过程和结果。这三句是承接第2句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第12篇

整本文集用词简洁,是鲁迅先生平易近人的体现。读这本文集像是一个朋友在与你聊家常,那么的亲切。

在《从百花园到三味书屋》中,我看出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天真和淘气。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因听别人说吃像人型的何首乌根,可以成仙,就常常把何首乌连根拔起而弄坏了泥墙。因听别人说在夏夜的院子里纳凉会遇到美女蛇而感到害怕。

枯燥、严厉,是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感受。稍微偷懒一下,就会被喊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回来了,还是读书,了无生趣。

书卷中传出的天真烂漫深深的把我给感染了,或许这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文章的魅力吧。

《朝花夕拾》里面的散文就如名字一样那么脍炙人口。迎着清晨开放的鲜花,是娇艳的,是美丽的,而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摘鲜花,会失去原先的娇艳和芬芳,却在晚霞的照射中平添了一种不一样的美,余下的淡淡清香在空气中弥漫,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品尝一道佳肴,细细品尝里面的味道;像是在读一本具有历史的书,慢慢回味里面的话语;像是在喝一杯咖啡,苦涩中残留着一点香浓。鲁迅先生童年的味道在心头慢慢的散开散开。

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会不会写,就要看他这篇文章中注入了多少感情。还有人说,真正的好文章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我得佩服鲁迅先生,他的一切话语看起来虽然平淡,但他炙热的感情却展露无疑。

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也有很多的经历。喜欢观察着蚂蚁搬家,喜欢拿着昆虫抓来抓去。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上,尽情的欢笑。喜欢观察着镜中的自己,想着会不会有另外一个自己出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13篇

生态写作, 是作文最本真、最自然的状态, 是教师作文教学困顿之后的超越, 是学生课堂写作山重水复之后的柳暗花明。

本着这一理念, 我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实践, 努力让学生走出“三味书屋”进入到写作的“百草园”中。

一、生态写作, 要让百草园物趣入眼———拥抱生活, 积累 素材

清晰地记得,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是一方儿童的乐土。这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酸酸甜甜的覆盆子, 有长吟的鸣蝉、弹琴的蟋蟀、蹿入高空的云雀、喷烟的斑蝥……这一方乐园, 盛满儿童对大自然无尽的遐想和渴望。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学生的“百草园”, 如何让学生自觉地走进这些精神乐园, 让那些新奇、充满乐趣的事物在笔尖倾泻、流淌……

1.学校素材, 同中求异。学生一天中大半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 只要留心, 就能捕捉到身边鲜活的写作素材。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本练笔本, 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然后顺势给他们一个题目, 让他们把零碎的素材加工成活色生香的作文。比如在练笔本中看到以下这些描写时:大扫除中, 劳动委员拖地时大汗淋漓的样子;数学课上时, 班主任侧着身粉笔在黑板上潇洒地挥舞着;运动会上, 班里的体育健将200米冲刺时的模样;课间, 班里调皮男生喜欢做的那个经典搞笑动作, 我给学生一个作文题《最__的姿势》, 于是题为《最温暖的姿势》、《最潇洒的姿势》、《最感人的姿势》、《最可爱的姿势》等作文精彩纷呈。对住宿的学生, 可引导学生体会集体生活, 如《上铺的她》、《302的疯丫头》、《我的铁哥们》等一段段生活的真实写照常流淌在学生的笔下, 大家毫不费力地完成一篇篇真实感人的习作。

2.家庭素材, 朴中见奇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乐园 , 那里有一家人共享的天伦之乐和亲情关爱, 有居家环境的变化和变迁。但某些学生因每天都和父母接触, 麻木了和父母的情感, 找不出让人激动的事情。这时, 我就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他们动情的东西, 试着回家参加家务劳动, 学习劳动技能, 与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时, 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 或以肺腑之言表达感恩之情;每周和父母谈一次心, 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 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 享受到亲情, 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 习作《童年时光》拴住了美好的回忆, 《妈妈的手》总是呵护着我, 《门口等候的奶奶》那么可敬可爱, 而《又搬新家》记录着岁月留痕……一篇篇作文精彩动人。学生从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的尴尬局面中成功突围。

3.社会素材, 真中显智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异常发达 , 社会动态、热点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思想、生活。我们决不能让学生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成长, 而应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

环保问题是当前社会的热点, 与其在教室里和学生大谈道理, 不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亲眼观察, 亲身体验, 亲自发现当前的环境问题。于是, 我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考察长江、香山、暨阳湖、双山岛、东渡古遗址、杨舍老街等。在随后的环保征文竞赛中, 《让长江水更清》、《最美暨阳湖》、《双山岛———家乡的明珠》、《保护东渡古遗址之我见》等真实感人的作文纷纷得奖。汶川、雅安大地震、地球1小时活动、世乒赛、禽流感的来袭、母亲节活动等都能成为学生笔下感人的文章。我认为只要教师精心设计, 用心指导, 帮助学生寻找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镜头, 那么平凡的生活就可以成为灵动的写作素材。

所以说作文“百草园”里处处皆成景, 写作素材无处不在, 只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去思考、去体验, 充分挖掘生活中亮点, 就会像鲁迅一样沉醉于“百草园”中。

二、生态写作, 要从千姿百态的活动开始———体验活动, 激发兴趣

回头再看“百草园”,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 趣味从何而来? 缘于我不仅站着看, 俯身听 (油蛉, 蟋蟀) , 还用手按 (斑蝥) , 用力拔 (何首乌) , 放嘴里嚼 (覆盆子) ……有动有静, 有声有色, 有高有低, 我调动了各种感官投入自然中, 作文教学不正是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吗? 如何让学生尝到写作的乐趣? 不妨通过各种形式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

1.在口语表达课上叙述、表达。“口语表达”是在作文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鼓励学生摆脱各种束缚, 主动表达, 自由表达。如开展“我给自己做广告”、“为义卖做宣传”、“我是解说员”等活动, 通过这些口语表达的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规范的用语和表达的风格, 让表达成为每个学生的常态, 这种常态的表达是生态写作最坚实的根基。

2.在随笔长跑赛中练笔、提高。无论是对于生活还是对于语文, 随笔都是一道风景, 值得细细回味。我鼓励人人记随笔, 天天写随笔, 写真情随笔, 写生活随笔, 写成长随笔。长期坚持写随笔, 对锻炼自己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3.在活动体验厅里体验、激发。“生态作文”提倡把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纳入课程, 通过游戏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 净化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 可以根据文本和教学内容设置各种各样的情景感受、活动体验, 引导生生、师生展开对话, 例如语言描述、角色表演、实物演示、情境还原、现场采访等。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 学生交流的主动性最易被调动, 在爱说、乐说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在创作大比拼中写作、成长。创作中不限制文字句段的小节, 更注重表达的淋漓酣畅;不强求篇章语法的指导, 更注重生命情态的激发。文章可长可短, 随意随心, 只要叙述生动, 富有灵动感, 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独到的感悟即可。

当写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滋养时, 作文已经成为个体生命观察、感悟、思考、倾诉的第一需要, 写作文已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自然状态下一种自发的生命需求。形式丰富的写作活动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最好的平台。

三、生态写作, 要有“美女蛇故事”一样的手段———激励评 价, 无穷诱惑

鲁迅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 我的蟋蟀们!Ade, 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百草园让我留恋, 让我难以割舍, 因为百草园不仅美丽而且神秘, 美女蛇的故事让我心有余悸而念念不忘。

如何让学生写完作文后还牵挂不已? 就这涉及作文评改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 不必死守教师指导、评改的传统形式, 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采取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 如自主评改、小组互评、全班探究评改、版主评改等。

1.自主评改。自主评改绝不是让教师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学生, 而是教师在认真评判、分析学生问题的基础上, 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 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指点, 教师应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原则。

2.小组互评。在小组互评作文时 , 应以两面性为原则 , 即无论是优秀作文, 还是“差生”作文, 都要从优点和不足两方面评判。评论优秀作文时, 既要让同学们学习优秀作文的长处, 又要鼓励学生大胆“挑刺”, 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修改意见。评论“差生”作文时, 让学生用“放大镜”找“闪光点”。一个准确的词语、一句精彩的句子, 都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在这样的评论中, 可以对后进生产生极大的鼓励, 增强他们写作的信心。

3.探究评改。这就是作文评改前教师对全体学生的作文进行通读, 挑几篇具有代表性的作文, 全班评改。评改时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 一个组的学生共同评改一篇文章, 组长集合大家的意见写习作评价单, 再进行全班交流, 这个组长是轮流当的。

4.版主评改。结合学生喜欢上网 , 喜欢网络语言的特点 , 可以在班中开展“我的地盘, 我作文”活动, 在班上公开招聘版主:评改其他学生的作文。当然, 在他们评改前, 要对这些小版主进行岗前培训。当学生写完作文后, 直接交给自己喜欢的版主评改, 老师对版主的评改意见加以审视后再返回给版主, 同每个版主进行点评, 期末评选最佳版主。

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第14篇

“啊,这是我们可爱的校园———港闸区实验小学!”“瞧,宇涵在观察日月广场的花儿!”“快看,这是我在放风筝呢!”学生们一边饶有兴致地观看着在校园、田野、公园实地拍摄的录像,一边欣喜地小声议论着。看完了录像,我面带笑容地问:“小朋友,在春天里你们有哪些新发现呢?”学生们都把小手举得高高,抢着要说自己在春天里的新发现。

镜头二:

“小朋友,万物复苏之时,春暖花开之际,春天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你们想怎样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呢?”“我想唱春天的歌”、“我要画一幅春天的图画”、“我给大家背春天的诗”……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个个畅所欲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组合,相互合作,尽情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学生们纷纷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一个男孩即兴给演唱《春天在哪里》,同伴们伴舞,动作虽不优美,但真情令人感动。

上完了“我心中的春天”这节公开课,许多老师认为课堂设计颇具匠心,从赏春到话春再到颂春,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们对春天的喜爱,对自然的钟爱,对生活的热爱也溢于言表。反思自己的教学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种生活是关键所在。枯燥抽象的知识学习,抹杀了学生作为人而拥有的基本人性和个性,像一个典型的过滤器,生产出一批批在知识学习面前丧失信心的学生。因此,教学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和来源,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常识等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理性思维,又同时具备感性挥洒的新一代学生。

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遵循鲁洁教授提出的“生活德育”的理念,带领学生从教室———这小小的“三味书屋”走出来,走进大自然———这广阔的“百草园”中,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感官功能,亲身体验生活中潜藏的乐趣,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大自然的美丽。难忘学生们走出校园时那银铃般的笑声,难忘学生们快乐探究时那绽开的笑脸,更难忘学生们七嘴八舌争论时的那股认真劲儿。是什么让学生们如此愉悦?

1.课堂的自然延展

在蓝天白云下,在田野边,在公园里,我把学生带入了他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充当他们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促进者;学生们在美丽的蓝天下,尽情观赏大自然的神奇和瑰丽,身体与心智全部投入,他们是观赏者、探究者、抒发者、学习者、创造者。我和学生们一起呼吸清新的空气,共同经历探究知识的历程,感受发现的挫折与惊喜,享受着生命发展的乐趣这样的生活课堂是多么的美好与惬意。

2.知识的自我建构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人的知识建构放在了生活情境之中,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为素材,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建构来发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时,并非如洛克所言,是一张丝毫没有涂抹的白纸,他们已经通过社会融入和活动积累了许多经验和知识。而且,他们还能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经验水平进行事实推论和预测。有了课前的活动铺垫,有了生活的积累,难怪学生们在课堂上说“春天里的新发现”时个个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因为这一切都是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他们自己在活动中探索与发现的。

3.关系的自由融洽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情感上的相互渗透、相互传输、相互理解、相互包容,能够以爱滋养学生的心灵,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活动中,我是学生们的学习伙伴,是一起分享成功喜悦的朋友。学生可以用自由、无拘地探究自然,可以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激动,也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分享发现、探索、成功的喜悦。

4.教育的生命意识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因此,课程不应仅仅理解为教材,而应看作是有计划安排儿童学习机会的过程,使学生参与活动,增加体验,获得发展。新课程中“参与、对话、交流、互动”等表述学习目标的词汇正是这种课程生活化观点的例证。课堂上,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难怪学生会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新课程的改革为“生活化”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实施的舞台。我们只有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与课程的联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习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教学评价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主动发展。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第15篇

百草园是鲁迅儿时的乐园。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他无限的乐趣。之中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玩伴,陪着他吹秋日的微风,然后静默着小憩。口渴时可以摘珊瑚珠般晶莹剔透的覆盆子,含在嘴中是满满的甜蜜。即使是萧瑟无味的冬日也如梦幻般,可以在冬季白色的纱裙中穿梭,可以支起架子捕鸟。那些无忧无虑的生活,没有忌惮,没有焦愁,没有痛苦。仿若一个悠然的梦,而鲁迅则是梦中人。这么多年后他仍然没有忘记那个梦,他仍然把那个梦编成书签夹在日记中,在闲暇时可以翻开悠然地浏览,时光似乎就可以一下子倒退二十年,他似乎还可以回到那一年的百草园,回到那一年他美轮美奂的梦。

后来他去了三味书屋。他开始了自己的学业。每天都要和厌烦绕嘴的古文打交道,而百草园则早也就丢在那里渐而荒芜起来。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趣的,可是在多少年后,这本书中,鲁迅先生还是很怀念那个“让人生厌”的地方。那里的寿镜吾先生也成为了鲁迅一生所铭记的人。

鲁迅的童年生活是愉快的无虑的。而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我们也曾走过那段懵懂的时光,也会在之后去怀念那时还带着稚气的自己。自己儿时走过的街,穿过的巷,巷弄里留着长胡子卖冰糖葫芦的老头子,院门口缠绕的老树根,还有树根上自己刻下的歪歪扭扭的字迹,在多少年后还是依旧清晰可见,似乎多少年的光阴都不曾打乱他的章节,多少年的风雨都不会吹散他的印迹。他还是那样分明地站在那里,当光线都昏暗时他还是那样散着微光,那样毫发毕现地站在那里。那些童年的故事也刻画在心房壁上然后就慢慢风干成图腾,像是一座横亘在过往和现在两个彼岸的桥,成为心中魂牵梦绕的想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第16篇

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形象合二为一的理由,似乎在我第四次正式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鲁迅才用一段过渡描写道明。

鲁迅对百草园的描述结束之后写道:“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鲁迅的暗示模棱两可的程度,使他在此的陈述成为了否认,他在暴露依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借口”表达内心时,又在试图掩盖隐藏中的事实。而“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中的情感,则有着挥手告别的惆怅,然而实际情况是,这句以省略号结束的抒情,犹如鲁迅亲手撒下的尘土,埋葬了百草园,使百草园成为了鲁迅回忆中的过去。

应该是在三年前,我在东莞打工的时候,听一位老人眉飞色舞地谈论了鲁迅将近两小时之久。这位身材臃肿脑袋谢顶的老人,是一名共产党员,知青年代干过秘书,九十年代当过村委书记,至今是一位文学爱好者。这老头身上差不多集聚了文人所有的毛病,他表达自我感想和道听途说时不容置疑的口吻,显然不是由于心情的激动。现在我只记得他的一句鲁迅在谈论写作时说过的一句话。

“鲁迅的文章,”老头声音洪亮地说,“你不能删一个字或加一个字,不然意思就变了!”

我实在看不惯他在文学上唯唯诺诺的姿态,就愠怒地岔道,“改写了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你可能就不会拿鲁迅的话,来赞美他自己。”

有一篇文章说,在中国有20万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研究鲁迅。这些人纷纷写下了对鲁迅作品的赏析,我想他们中间有的人写得精彩纷呈、深入人心;读书笔记有的则出于某些政治因素,或一味地将鲁迅看成战士,几乎忽略了他作家的身份,将他的作品牵强地解释成了另一种版本;另一部分人的评论则是隔靴搔痒。

关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刚说的那段过渡描写中的最后一句抒情,被蓝色波浪线标出的赏析是:“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对百草园的依恋之情。”

这位名师对这句话的赏析,不说他(她)的先入为主可能给作者的阅读理解设置了障碍,就这句点评其漂浮的程度,已然是对鲁迅作品的大大破坏和削弱;尽管一定程度上,怎样肤浅的赏析都无法削弱和缩短鲁迅作品的和意识的深远。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名师在这本文集中写下了大量的、最好不要出现在文中一旁空白处的赏析与点评?

我丝毫不怀疑是他们对文学的态度从中作祟。他们跟我曾经那位老头房东一样,对鲁迅深深的膜拜,妨碍了他们对鲁迅作品的剖析。

他们热情高涨地写出了对鲁迅作品的一段又一段话的点评,而这些被他们拿出来说事的描写,其实是一位专业作家最基本的写作技巧与文学修为。只要他们愿意,他们仿佛可以为鲁迅每一句描写写出点评。

然而,当一个于他们不幸的事实出现后,他们的点评将会在手足无措中遗失安放的角落。鲁迅的写作向来是不动声色痕迹全无的。

我愿意在此举出一个我阅读《阿Q正传》时的事例。鲁迅在其第八章中的倒数第二段中写道:

“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

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骚动的夜晚:“白盔白甲的人”来到未庄抄了赵太爷的家,无论是这些人或是“假洋鬼子”的到来,都将使未庄的人们惊恐不安。鲁迅的叙述紧跟着阿Q的活动,而这个失魂落魄精神麻木的家伙,刚不久被赵太爷劈头盖脸地教训了一顿,可是这伙计却“站着看到自己发烦,也似乎还是先前一样”。

鲁迅在此段叙述中,彰显了他的伟大,同时让我看到了伟大作家与著名作家的区别。

当他把这个骚动的夜晚,写成“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时,对未庄人们的心情紧张的突出,达到了极致;而不同凡响的是,他只用了一句话,一句平淡无奇的话。

另一方面,鲁迅在本章的叙述姿态变得柔软的时候,也就是一章节趋向完结时,按照传统小说写作的惯例进入人物内心,以推动下一章情节的发展时,他像所有伟大作家一样,在必要关注主人公内心的同时,更宏观地关注了动荡时代里的底层人们,将其小说特定的环境里的所有人物的内心笼统地进行了侧面呈现。

这段描写里的另一个意识是,鲁迅不失时机地又一次将阿Q从未庄人们中凸显出来。当未庄所有人紧张到大气不敢出时,他却“也似乎还是先前一样”。

我甚至是愤怒地感到,他们作为名师、作为读者的阅读引导师是如此地失败。他们慷慨地将自己的脑细胞给了鲁迅那些精练的肖像刻画、动作描写和反复强调的意识,而面对这类阅读时极其容易忽略的描写,他们又显得精力不足。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过程,是作者童年的一段人生距离。当鲁迅坐在某个房间回首眺望童年,用一句抒情作为对百草园的告别语时,也就赋予了百草园以时间象征意义,三味书屋则是“现在”,两者形成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间结构。趣味十足的是,“过去”和“现在”都是来自作者的回忆。

参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二)

每读完这篇文章,心中总要憧憬好一会儿,时间也似乎是停留了,停留在了那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写的是鲁迅童年的生活和学习,回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并不是简单的勾勒,却也没有浓浓的笔墨,而是流露着童年的快乐,甚是打动人心。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些景色,不仅让鲁迅回味,更让我心动。我想鲁迅的童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甚至有点怀疑鲁迅童心未泯。而当鲁迅上学后,也并非不快乐,而让人觉得是另一种趣味。“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这是鲁迅的话,让人看了,先是一笑。并不是笑鲁迅的无知,而是对他求知的肯定和赞赏吧,再者是一思,那就是对“怪哉”的思虑了。能让人深入其境地去感受这篇文章,我觉得是最大的成功。

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年过半百,可其中流露的感情,是那么真挚,仿佛就在眼前,看在眼里,刻在心里。我想,这不只是因为实有其事,更重的是鲁迅对童年的怀恋和憧憬。

扑蝴蝶、捉鸣蝉、采荷莲……这是谁没有的童年?课堂开小差、收藏爱书、问一些无厘头的问题……又有谁的童年没经历过呢?可是,又有多少童年留在心底?又有多少童年被遗忘?童年,留不住,最后只洒落在记忆的长河上。

人生固然是美好的,可怎样去感受,怎么去理解这些美好呢?文章虽然没有提到任何的观念,可是却不禁让人深思,对童年的深思,对人生的深思。或是记忆,或是怀恋,总是美好的,就算是曾经瑕疵。悠悠童年,承载着太多的美好和思念,我们真应当去好好感受。

我再次拿起了《朝花夕拾》,读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是走进了百草园,走进了三味书屋,走进了童年……

经典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要讲了:屋主寿镜吾是绍师兴城里有名的塾。他20岁中秀才,在自己家中设馆授徒,以教书为业。他制定学规,从严治教,每年收学生不超过8人。他对学生要求严而有度,待人以宽和为怀。发现有学生不认真读书,到后院去玩时,他只是大声叫道:人都到哪里去了?待到大家陆续的回来时,他也只是瞪几眼,督促大家读书而已。他也备有戒尺,但不常用,学生有违反塾师的也只是在学生手心上轻轻地打记下以示惩戒,不像别的塾师,要把学生的手心拗弯,将手背顶住桌角用力痛打,以示师威。教学之余,他常以读书自娱。每当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时,他便吟诵自己心爱的古赋,而且摇头晃脑,显得十分投入,也很有点幽默感。放学时,他会亲自把学生送出大门,站在石桥上观察良久,看学生在路上是否有打闹的情形,直到学生走远,他才放心地踱回书房

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

有空时我还要看看《诵读经典品味越韵》中还有什么有趣的童年乐趣。

模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四)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这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玩,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在天堂。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泛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我觉得,在让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玩好。

鲁迅的名字家喻户晓,读到他的文章却是在课本里,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了鲁迅的《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与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爷爷亲切地交谈。

优秀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五)

鲁迅先生写的《朝花夕拾》回忆了鲁迅以往的事,其中有一篇令我迟迟不能忘怀。这篇讲的是鲁迅小时候家有一个百草园,那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蝉、黄蜂天子(云雀)、泥墙根

鲁迅先生在描写百草园的时候,用了很多手法,比如拟人等,但是鲁迅先生用拟人的手法略多一点,比如把蟋蟀在鸣叫写成在弹琴。这样现的更美啦,令我在读的时候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当时蟋蟀在弹琴、油蛉在低唱的美丽情景,让我们有无限的向往。

鲁迅先生在文中写了长妈妈讲的一个故事,文中那个读书人在纳凉的时候被妖蛇所纠缠。后一位和尚救了他,收了妖蛇。在文末鲁迅先生还写了教训——倘有陌生人叫你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应,我绝的,虽说这个故事有点迷信,但是这样子的话,我们也就会乖乖听话了(就类似于以前妈妈总是说不听话的小孩子会被狼吃掉)。

读完全文,我不禁被当时老师觉得学生不应该问课外的问题所感到疑问,课外的疑问也是问,为什么就不能问呢?

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虽有不听话的人,但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还是蛮好的。

Ade是德语再见的意思,我不禁佩服鲁迅先生的外文水平,我合适不想也想像他那样,德文等语言样样精通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心得 第17篇

这篇文章是一篇描写作者自己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作者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有一些野草”让我觉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园,在那时,却是作者的乐园。接着,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子,写出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这些景物给人的安宁,鸣蝉、黄蜂、叫天子给人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知道的人都会向往。

这样的一个园,若许多小伙伴儿一起玩耍、追打、嬉戏、捉迷藏,一定是十分有趣的,但若是自己一个人,也并不会觉得寂寞。因为百草园的乐子能找出许多呢!像何首乌、覆盆子,都能带给“我”无限乐趣,就连冬天都有游戏:捕鸟儿在竹筛将鸟儿罩住后的那份喜悦,想必是令作者着迷的。

“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这句话写出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惋惜之情。

虽说这学堂很严厉,但先生还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惩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我们上午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并非如此。师生一起念书,孩子们就在一起偷偷做戏、描绣像。作者把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的图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童年的向往。

这篇文章的文笔十分优美,描写的都是真实的事情,给人以亲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见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园,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一个“乐”字:动物、植物、泥墙根、捕鸟儿、描绣像,无数没有“乐”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心得通用 第18篇

在教授这篇课文之前, 笔者是这样来启发学生的:文章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是他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他在文中描绘了一片童年的自由乐土———百草园, 那里有让他喜爱的昆虫、植物和有趣的游戏, 又写了与百草园截然不同的呆板、枯燥的书塾生活。这是鲁迅自己的独特生活经历和个人思想感情的如实再现。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能使文章显得分外有价值。

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 笔者抓住文中的第 (2) 和第 (7) 自然段来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分析, 启发学生认真思考。

在引导学生分析第 (2) 自然段之前, 笔者要求学生有表情地朗读, 然后思考以下五个问题:

1.怎样解释“轻捷”、“窜”和“攒”这三个词在文中的含义?并注出“攒”字在这段文字中的正确读音。

2.先把这段文字划分为略写和详写两个层次, 接着分析这两个层次的意思, 最后归纳出这段文字描写的主要内容, 并说说第 (2) 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这段文字中描写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时用到了有关声音、颜色、滋味和形状的语句, 请列举。

4.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三种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5.说说这段写景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这五道题, 将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在一起。设计这五个思考题, 是为了让学生在表情朗读的基础上, 凭语感去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他们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 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思考, 在学生各自得出答案的基础上, 笔者因势利导, 充分肯定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所得出的结果。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进行更正, 最后给出符合课文内容的参考答案, 让学生从中获益。

第 (7) 自然段是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雪后捕鸟所使用的一系列非常准确、传神的动词, 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和描写的层次。在指导学生背诵时, 先搞清楚叙述的层次, 再抓住关键性的动词, 边读边想象捕鸟的形象, 学生就会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 教会学生识记的方法, 培养学生识记的能力。按照这个要求, 在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之前, 笔者又设计了4个问题:

1.解释“鉴赏”和“人迹罕至”这两个词语。

2.说说这段文字中先抑后扬的写法。

3.找出描写捕鸟时的9个动词, 并说说使用这些动词的妙处。

4.背诵这段文字。

在学生分析、思考、表达之后, 笔者引导学生对前3题找出并归纳参考答案, 在分析讲解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完成第4题, 背诵这段文字, 水到渠成, 顺理成章。

在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时候, 笔者自始至终把教读的重点放在描写百草园的生活情趣部分, 在这部分中, 笔者又重点抓住上述第 (2) 和第 (7) 自然段, 启发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特色, 使学生从中能得到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鲁迅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 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束缚, 同时也抨击了当时在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下出现的封建复古逆流的现实。由此看来, 第 (6) 自然段是全文的难点。这一段是作者有意讽刺当时社会上那些“正人君子”的, 意义深刻、含蓄。这层含义初中生还不易理解, 省略这一点也并不会妨碍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只是粗略地提一下, 并没有作过深的讲解, 其目的是不让学生分散注意力。至此, 这篇课文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上一篇:考前六套题三下一篇:目标成就人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