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化教学计划

2024-07-07

湖南文化教学计划(精选10篇)

湖南文化教学计划 第1篇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七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李琳20120208

一. 教学指导思想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弘扬湖南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目的学习了近代史中湖南的优秀人物以魏源、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们在禁烟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历次革命斗争中的优秀事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以家乡为荣的思想情感,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增长才干,长大后报效家乡。

三. 教材分析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七年级下册)为学生们呈现的是湖南的禁烟运动、洋务运动、五四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湖南的解放等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史实,展现了湖南的革命先辈们在面对各种危机的思考和抗争,鞭策后人们时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永恒的真理,发愤图强,将祖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

四. 教学安排

本册教材共14课,计划每节课完成一课。

第一课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一课时

第二课太平天国在湖南的斗争和湘军的创建一课时

第三课湖南人的洋务运动一课时

第四课最富朝气的维新实践一课时

第五课探索资产阶级革命道路的湖南志士一课时

第六课五四运动和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一课时

第七课国民革命的风风雨雨一课时

第八课星星之火燃三湘一课时

第九课红军长征在湖南一课时

第十课湘江东岸的抗日烽火一课时

第十一课日军在长沙的暴行一课时

第十二课湘西北的抗日斗争一课时

第十三课湖南的解放一课时

第十四课湖湘文化的渊源与特征一课时

湖南文化教学计划 第2篇

李琳

20120630 本学期我担任了七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的教学工作,在领导的关怀和同事的协助下,在同学们的努力配合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常规教学工作。具体来说,这学期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我的工作:

1.做一个有心人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的教学没有现成的资料,没有现成的教学设计,什么东西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干。在平时的时候我注意搜集身边的有关地方史的资料,比如说搜集我县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查阅茶陵县志等地方史,参观茶陵县革命纪念馆,搜集有关谭思聪、陈韶等革命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依据学校的有关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努力探讨和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路子。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湖南文化教学计划 第3篇

10月21日, 湖南省第四届“新课程、新理念”中小学音乐教学竞赛在常德落幕, 来自全省的4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现场观摩。代表湘西参赛的龙山县第五小学彭大卫, 凭借独特的教学风格和课堂上淋漓尽致的发挥, 在众多优秀选手中脱颖而出, 赢得了各界教育同行和评委们的一致认可, 短短40分的课堂上响起了12次掌声, 获一等奖的第一名。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 龙山五小的《土家神韵》, 在了解土家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学习土家族特有的打击乐器, 司刀和铜铃的过程中, 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 以审美体验为音乐教学最高目标、把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入实践体验, 激活了音乐课堂, 充分展示出了新课改的丰硕成果, 让音乐教师成为了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尝小吃 品文化——湖南篇 第4篇

湖南人爱吃辣椒,湖南人很热情,而湖南人的爱吃和会吃,更是在全国都出了名的,湖南的小吃以油重色浓为标志,以酸、辣、香、鲜见长,满城遍地都是好吃的餐馆。有人说到了湖南可以不逛景点,但美食小吃却一定要吃个遍,才不妄来一趟湖南。

在上了点年纪的长沙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足可见这三样小吃在长沙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除了“徐长兴的鴨”现已更名为其它字号,寻不见当年“北有全聚德,南有徐长兴”的繁荣景象,令人着实有些遗憾。另外的两样小吃,“杨裕兴的面”和“德园的包子”依然是长沙地标性的特色小吃。

“德园”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最初为一唐姓人士在现如今的长沙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名为“德园”,是取自《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德园”的生意并不尽如人意,经店家几经易手也算是能够维持经营。直至民国初年,几位失业的官厨共同集资盘下这家生意并不算太好的德园,并把店铺迁到黄兴路樊西巷口,主营官府菜。官府菜的取材常用到海味鲜货等上乘食材,而剩下的余料丢弃实在可惜,厨师们便将余料剁碎拌成馅芯,制成包子出售。本来是为了打发余料、无心插柳的举动,却让“德园”名声大振。用海味鲜货做馅制成的包子风味异常鲜美,备受吃客们喜欢。德园的掌案师傅全部都是手艺精湛的老师傅,做出来的包子皮薄馅大、颜色白净,面皮质地松软、富有弹性,口感极佳。包子的馅芯选料也十分精细,糖馅用白糖、冰糖、玫瑰糖或桂花糖混合拌成,香甜爽口;肉馅则选用优质猪前夹缝肉,拌以香菇、冻油等调料,香而不腻。不多久便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菇爽鲜嫩”的民谣来称赞德园的包子。

“德园”在1938年那场全城毁灭性的“文夕”大火后,原班师傅再度建店,取名为德园茶馆,经过一批烹饪名厨和白案高手长年不懈的努力,使德园的美食形成了五大系列,三百多个品种,其中就有在长沙颇有名气的“八大名包”。“八大名包”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如此品种繁多的包子和面点,不叫人动心也难啊!“德园”的百年老店位于长沙的繁华地带,每天早上,买包子的人都会排成长龙,也算是长沙街头一景,想必找到排着长队的人们,也就找到“德园”的包子了。

包子富含碳水化合物,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供给,还有提供膳食纤维、调节脂肪代谢的作用,同时还能缓解因脑部葡萄糖供养不足而出现的疲惫、健忘、烦燥、沮丧等症状。德园的包子馅芯种类繁多,有荤有素、有甜有咸,给不同体质的食客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让食客们充分享受美味带来的快乐。

“杨裕兴面条”在湖南小吃中算是发展得较为出色的一家,从1894年建店至今,在长沙乃至全国开了很多家分店,用连锁经营的方式,传承并发扬着湖南面食的传统。“杨裕兴”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本来是家米粉馆。名号中的“杨”自然取自店主杨心田的姓氏,“裕兴”是取“富裕兴盛”之意,希望能讨个好彩头。开业之后,由于老板经营有方,生意日渐兴隆起来。大约在1934年,杨心田病重,便将店面交给其子杨菊村经营,并于1937年开设了分店。“杨裕兴”同样也避免不了“文夕”大火的噩运,苦心经营的两家店均被焚毁。大火之后,老店重整开业,在原本汤粉的基础上扩大了经营范围,增添了汤面、卤味、腊味、蒸饺等食品。其中质优味美的汤面,让“杨裕兴”盛名传于长沙,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面馆。

“杨裕兴”之所以能成为享誉百年的老店,自然有它独特之处。首先是汤面的用料非常讲究,煮面时讲究宽汤、清水、滚开;汤料是用猪棒骨和老母鸡炖成,口感清新、独特,味道香而不腻。除此之外其首创的“鸡蛋面”更是为食客称为其“一招鲜,吃遍天”的独门秘籍。鸡蛋面质地均匀柔软,味道鲜美,被顾客常喻为“神仙难吃刀下面”。鸡蛋面是用优等的面粉按特定比例加入鸡蛋和水精制而成,较南方的细面粗些,蛋味浓郁。下锅之后不像其它面条那样容易发胀,不粘不稠,入口不滑不腻,软硬适中且富有韧性,口感一流。

“杨裕兴”的油码也是美味绝伦,最经典也最受欢迎的油码有五种:酱汁、肉丝、酸辣、牛肉、杂酱。就拿酱汁码来说,酱肉炖得酥绵软烂,入口即化,非常入味,与强韧的面条产生强烈的口感冲击。面汤的味道非常浓郁,是典型的湘式口味。再撒上一把新鲜的葱花,使整碗面的香气整体提升。湖南人爱吃辣是人尽皆知,餐桌上摆放的自制剁椒千万不要错过,加了剁椒的鸡蛋面风格骤变,原本的平淡温和中经过了湖南香辣气息的冲撞,吃起来口舌生烟一般,却教人欲罢不能。除了这五种经典的油码,从大众化的酱汁面、酸辣面到高档的蟹黄面、瑶柱面,一应俱全,完全满足了众多食客的不同口味需要。

在长沙吃面还要听得懂当地面馆业的专门术语,也就是面牌。“轻挑”、“免青”、“免椒”等就是吃面、吃粉时的专用术语。“轻挑”就是分量要少一点;“免青”就是不要放葱、蒜;“免椒”就是不要放辣椒。除了这些之外,还有“落锅起”、“带迅干”、“溶排”、“过桥”等,将近一二十种。这样一连串的吃面术语,像极了爱吃面的老长沙人的接头暗号,其间的奇妙感受,新生一代的确很难品味到其中的精髓。它是老长沙人因对面条的共同喜爱而产生的亲切和共鸣,是对文化、对逝去的生活的回忆。杨裕兴面馆的装修也颇具古风和民族特色,店中的服务员口齿伶俐地报着面牌,身手敏捷地用面板一端就是十多碗面条,热闹而亲切的环境绝对令人食欲大开。

面条中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且易于消化。杨裕兴面条以口感筋道著称,口感筋道的面条中所含的蛋白质更多,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足够营养。再搭配上丰富的油码,使得营养十分均衡。此外,面条中含有B族维生素,对大脑有刺激作用,所以午餐吃一碗营养搭配合理的面条是不错的选择。而早餐建议吃些蛋白含量较高的食物,晚上吃面则不利于消化吸收。

湖南的小吃遍布大街小巷,臭豆腐、姊妹团子、糖油粑粑、馓子、酸梅汤、口味虾、嗦螺、热卤等等多的数不盛数,随意走在街头,就能轻松遇到一场与美食的惊艳邂逅。对于那些以食物为线索前往湖南旅游的人们,只要心中有着爱吃的信念,张大善于发现美食的眼睛,再准备好一副良好的肠胃,美食带来的惊喜无处不在。

湖南文化教学计划 第5篇

白水镇中学奉迪芳

2018年5月我参加了湖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络培训,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中的优秀成果,探究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独特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了以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案。

一、每天坚持学习半个小时的相关传统文化的视频,及时写相关的听课随笔;

二、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研修活动的讨论;

三、在学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修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助解决问题;

四、积极参与研修沙龙;

五、按时完成研修作业;

湖南贵太太企业文化 第6篇

企业精神:山不辞土 故能成其高 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深

员工精神:动力比能力重要 方向比方法重要 做人比做事重要、工作精神:做好每一个细节 要做就做最好

团队气氛:爱微笑 爱生活

经营理念: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顾客理念:用更高的价值回报消费者

产品形象:天赐精华 点滴高贵 依山傍水生产 远离城市污染 品牌形象:系出东方 茶油皇后

品牌传播口号:油中贵太太 贵太太生态茶油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 第7篇

1、地理位置:湖南位于祖国的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南岸,是祖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由于大部分地区位于洞庭湖以南,故名湖南。北邻湖北省,东邻江西省,南邻广东省,西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邻贵州省,西北邻重庆市。

2、现行行政区区划:湖南现有13个省辖市、1个自治洲(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洲)。省会城市——长沙市。与我市(永州市)相邻的有:邵阳市、衡阳市、郴州市。

3、地势特点: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西、南三南峰峦起伏,山岭相连。东有幕山脉和罗霄山脉,西有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南有南岭山脉,中部是低山和丘陵,北部是以洞庭湖为中心的广阔平原,即洞庭湖平原。全省地势恰是一个三面高中部低,朝北开口的马蹄形盆地。雪峰山是湖南东西两部分自然和经济的重要界线。

4、主要的地形区:湖南地形大致可分成四部分:①西部是湘西山地分布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②南部、东部分别为湘南、湘东山地。湘南山地包括南岭的主体部分及其附近的山岭。南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③中部是湘中丘陵。④北部是洞庭湖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

5、亚热带季风气候:湖南大致位于北纬25度—30度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丰,雨热同期。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壤为主。

6、洞庭湖位于湖南的北部,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昔日号称“八百里洞庭”而现在的洞庭湖面积缩小了很多,对长江的调节能力也大大减弱。(洞庭湖较面积缩小的原因有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治理措施:主要有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和洞庭湖水系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淤积。)

7、湘、资、沅、澧四水:湘江发源于广西东北部的海洋山西麓,主要流经湖南东部地区,流域面积约占湖南总面积的40%,是湖南归重要的河流。资水发另有所指于桂东北和湘西南地区。有“滩河之称”。沅水发源于贵州东部云雾山,是湖南水力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先后在干流用支流上修建了凤潍水电站和五强溪水电站。五强溪水电站是湖南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澧水发另有所指于湖南西北部,是四水中最短的河流。

8、湖南的主要自然灾害:山地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湖南主要的气候灾害有寒潮、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大风和冰冻等。

9、人口与民族:湖南省人口数量多。湖南省人口数量排名全国第7位,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不平衡,人口密度约为320人/平方千米,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湖南省民族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等。

10、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①湖南的地方剧十分丰富,有湘剧、花鼓戏、祁剧、辰河戏等约20个剧种。湘剧的剧目有《琵琶记》等。花鼓戏的剧目有《刘海砍樵》等。②女书:女书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女性文字,只在湖南江永县上江圩一带妇女之间传承使用主。③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

11、铁路干线:四纵四横:四纵是指焦柳线、京广线、洛湛线、武广客运专线。四横是指浙赣——湘黔线、湘桂线、石长线、渝怀线。主要铁路枢纽有株洲、怀化、长沙、衡阳等。(“火车拖来的城市”是指怀化)穿过永州市的是:洛湛线和湘桂线。

12、高速公路:长永高速公路(长沙——浏阳永安)、衡枣高速公路(衡阳——永州枣木铺)、常张高速公路(常德——张家界)等。(永州境内的高速公路-衡枣高速、二广高速)113、湖南航运的北大门——城陵矶。城陵矶位于岳阳市区的北端,洞庭湖水在此汇入长江。它是湖南航运的北大门。

14、主要旅游景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南岳衡山,国家地质公园邵阳崀山,伟人故里韶山,人间仙境桃花源。(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区因有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和保护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国家地质公园——崀山景区位于邵阳新宁县,属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因独特的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伟人故里——韶山。韶山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是中国著名的革命纪念地之一。)

15、永州的主要旅游景点:祁阳浯溪碑林,零陵柳子庙、朝阳岩、萍岛、香零山、回龙塔等,东安舜皇山,双牌阳明山,宁远九嶷山,江永千家峒(瑶族女书)。

16、国家历史名城——长沙、岳阳。全国文明卫兵城市——常德。烟花之乡——浏阳。

17、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建设:长株潭是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简称,它们地处湘江下游。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内容:实施以三个城市的交通、电力、信息、金融、环保等建设为重点,融合三市要素,实现立体交通和绿化带相连接,形成以三大城市为核心,周边中小城市和一批中心城镇组成的现代化、生态化的网状城市群。意义:长株潭一体化有利于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辐射并带动全省加快发展。

18、长株潭城市群在建设“两型社会”方面的主要举措:A、以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为目标,提质改造传统产业; B、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重点发展生态农业;D、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E、依托城市群现有文化基础,重点发展广电、出版、报业、娱乐、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优势文化产业。

19、地洼学说是中南大学教授陈国达创立的。地洼地学说开辟了大地构造研究的新领域。指导了找矿及其他生产实践,被告广泛应用于水文工程、地质、地震及找油、煤、金属矿产等方面。

20、农业:以水稻为主的种植业、生猪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和淡水养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是主要的传统农业生主部门。还盛产棉花、油菜等。湖南被称为“鱼米之乡”。

21、有色金属之乡:湖南素称“有色金属之乡”。现已探明钨、锑、铋储量居全国榜首,钒、铷列全国第二,锡、汞、铅、锌居全国前列。常宁水口山和冷水江锡矿山分别有“铅都”、“锑都”之称。“世界锑都”是指锡矿山。有色金属博物馆是指郴州柿竹园。

2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建立了长沙、株洲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3、湖南在全国的地位:湖南幅员辽阔,物产富饶,素有“鱼米之乡”、“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矿产之乡”、“旅游胜地”的美誉,湖南大力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发展逐步加快,湖南的经济实力位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论内藤湖南的“文化论” 第8篇

“内藤史学”所提出的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如中国近世始于宋代说、文化中心移动说等理论, 和注重材料批判、原典阅读、考辨实证等方法, 以及史学研究要注重经世致用的治学态度等等, 开启了京都学派的学术特征, 形成了一代学风, 其影响甚至超出了日本, 也超出了当世。

内藤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这个民族的知识、道德和兴趣等组成的, 它并不一定非要适合某一历史时期的人民大众的需求, 不能因为对现时无用就抛弃, 更不能杜撰文化。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传统文化, 对其起源和发展过程要有一说一, 有二说二, 不可任意捏造。这是内藤湖南作为一个学者的客观、严谨的态度, 值得称赞。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大国, 对周边弱小民族和国家的方方面面的影响都很大,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用内藤的话说, 甚至正因为有了强大的汉文化的影响才促进了大和民族的形成。他认为, 古时的日本民族并不具有很强的民族意识, 由于大陆强势文化的刺激才使人们觉得有必要结成一个民族, 组建一个国家。这就好比制作豆腐, 在点卤水前, 只有豆腐的成分而无豆腐的形状, 经卤水一点, 才形成了豆腐。内藤的这一比喻恰当与否姑且不论, 假设这一说法成立, 那问题就在于豆腐形成之后怎么办:是对给自己点卤水的“大豆腐”感恩戴德, 还是跟所有的“豆腐块”和平相处?抑或不安于做一块“小豆腐”, 想办法成为一块“大豆腐”?

纵观历史可知, 日本自汉代就开始对当时的汉王朝进贡, 承认强大的汉王朝的领袖地位, 同时学习其先进的文化;到了唐朝盛世, 更是顶礼膜拜到了极点, 甚至连长安城都要原封不动地搬回京都, 其他方面的崇拜和学习就更不用说了;及至宋代仍屡屡派遣遣宋使、僧侣入宋“求经”。这上下一千多年, 可以说是“小豆腐”学习“大豆腐”的时期, 也是对“大豆腐”感恩戴德的时期, 经过这一时期的可以说是锤炼吧, 日本作为一个成熟的民族、一个国家渐渐独立起来。从日本的武士将权利从天皇手中夺过来统治日本人民开始, 某种程度上就说明了其民族的进一步完善。从这时起, 日本进入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完全封建时期, 也可以说是跟其他“豆腐”的并立时期。历史发展到内藤这一代, 又会怎么样呢?

二、内藤文化论产生的缘由

内藤湖南生活在明治时期, 当时的日本由于实行明治维新,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变得强大起来。而当时的中国则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内忧外患, 正节节败退, 今不如昔。趁中国气运衰败之际, 日本伙同其他资本主义列强一道, 对当时的中国统治者施压, 以期获得一杯羹。内藤湖南时任日本内阁智囊团第一人, 专攻研究大陆政策, 并多次来大陆满州 (今东北地区, 后被日本长期占据) 考察民政, 考察当时中国政府的财政等, 而他本人又是历史学家, 对中国的状况了如指掌。可能正因为如此, 他有能力对当时的中国的决策者们提出建议, 而且也这么做了。不仅做了, 还做得有声有色。从当时中国的财政, 到行政, 再到军队编制, 可以说面面俱到。当然, 所有的这些建议的提出都是“有根有据”, 否则怎能被当时的统治者们当作朋友呢?内藤的《文化是什么》这篇文章以及陶德民所著《内藤湖南〈支那论〉之形成》前半部分中, 内藤对当时混乱的中国局势提出改革意见并表示对改革派的支持, 说明内藤湖南不愧为一个学者, 评价客观, 有知有识, 一针见血。但如果仔细分析的话, 会发现不只是如此:

(一) 在说到“支那时局之发展”时有这么一句:

“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若此问题可巧妙解决, 则东洋之和平永存, 众所揣测之日美战事亦可避免, 孰需当心!”然后又从财政出发, 认为应该放手边塞之领地。

(二) 在《革命之第二争乱》 (《支那论》附录) 中提到:

“支那若保不全, 则我们就会拥有最大的权利, 有分享利益的实力, 有发言权”, 并对美国进驻当时中国之腹地而深感忧虑, 怕自己的利益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 内藤如此关心当时中国之时局, 并屡屡以“友人”之身份劝当局领导注意列强扩张, 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日本的利益。或许有人可以说, 没有读过完整的《支那论》, 没有对内藤湖南其人的资料进行调查了解, 就不能如此武断地下结论。诚然, 不可过早下结论, 但透露于字里行间的有些东西, 自己是会跳出来的。现在再回头认真想想《文化是什么》, 有些东西就渐渐清晰明了起来了, 也就是前面所说“豆腐”形成之后怎么办的问题。

三、内藤文化论的实质

内藤认为支那文明起初发源于黄河流域, 后来渐渐移至长江沿岸, 并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 统一了大江南北, 形成一个更大的民族, 这就是汉王朝。而北部的少数民族匈奴族受到这一大民族的刺激, 也渐渐强大起来, 并屡屡侵犯汉王朝土地并建国。朝鲜民族和大和民族也因汉民族而逐渐兴盛起来, 尤其是大和民族, 不仅兴盛了, 而且在明朝时候已经开始像匈奴族那样“反弹”了。这里用“反弹”是因为我觉得按内藤所说的意思将其比喻成弹簧比较好, 即日本等弱小民族原来只是一根铁丝, 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弹簧。这根弹簧在外力和内力的作用下慢慢收缩, 积聚力量, 而外力的很大一部分则是汉文化施加的。这样, 等弹簧反弹时首当其冲弹中的就是外力施加的方向了。不过, 内藤愿意用“豆腐”, 那我们在这里也姑且用“豆腐”来做说明吧。

内藤认为到了明治时期大陆的文化中心又有所转移, 转到长江流域下流———广东一带, 并且已经有很多人到日本留学, 学习日本的东西。就像佛教从印度传来经汉文化洗练之后才传到日本一样, 大陆到日本的留学生到日本就算很大程度上学习的是西洋文化, 那也是经过日本人之手的西洋文化, 带了日本色彩。这样留学生带回的就不仅仅是西洋的东西, 还有日本的文化和影响。换句话说, 也就是到了日本影响大陆的时候了。这应该才是内藤“文化论”的中心意思。

但是, 支撑内藤文化论的还有一个因素, 那就是承认母文化的来源和影响。内藤甚至用尖刻的语言批评那些认为日本文化是固有的、甚至认为正是有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才使日本发展如此缓慢的学者, 强调了日本文化的确是汉文化的延续。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实在可敬, 尤其在主张以自我为中心的日本帝国主义年代里更是难能可贵。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内藤如果不说明这一点, 那他的文化论就不可能成立, 也无法表达他的中心意思。“影响”和“反影响”二者是内藤言论的骨架, 缺一不可。少了“影响”, 何来“反影响”?没有“影响”, 日本民族就成了一个没有历史渊源的民族, 有从其他民族迁徙而来之嫌, 反而更加不利。是接受别人的“卤水”自己形成“豆腐”, 还是从别的“豆腐”上切下一块,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当然, 不排除内藤是从治学严谨的立场出发的, 但这对他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没有丝毫影响。

前边我们说过, 内藤举汉王朝和匈奴之例, 来说明被影响的后起势力对母文化的反刺激或者说兼并。不仅如此, 还举古罗马和古希腊来说明这并非偶然, 而是规律。这一上升到规律那可就不得了了。规律可不是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不做就是违背规律, 是要受到惩罚的。而做则是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支那的留学生已经来日本留学了, 开始学习日本的东西了, 说明日本文化已经在“反弹”了, 对母文化的大规模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了。不管其言外有没有统一支那之意, 但在告诉大家:这是规律, 不管以后发生多么“壮观”的事情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可比成天只从损益角度去鼓动大家做某事要强了不知道多少倍。它可以打消人们的一切顾虑而不必为责任担心。因为它是规律呀, 有什么东西难道比它更强大?

不仅如此, 内藤通过对比东洋文化同西洋文化, 按上述规律, 在西洋文化最终吃掉东洋文化、还是东洋文化最终吃掉西洋文化的问题上, 斩钉截铁地说是东洋文化吃掉西洋文化。为什么呢?因为明治维新学习的是西方技术, 靠的是西洋文化发家的, 也就是说, 日本近现代化这块“豆腐”也是借了西洋文化的“卤水”才形成的, 所以, 等这块“豆腐”慢慢大了后, 根据规律势必对“卤水”产生反刺激甚至吞并都不稀奇。这里所说的东洋, 字面上看是东南亚之意, 但很显然并不包括当时的中国在内。因为当时的中国被列强瓜分得四分五裂, 一片狼藉, 眼看就要灭亡了, 况且日本帝国主义也要抢着分一杯羹, 还谈什么吞并西洋文化。假设内藤是想通过帮助当时的支那, 共同来影响西洋文化的话, 那又跟上边他所说的话不相符, 所以可以排除这种假设。至于其他的东南亚小国那就更没有可能了, 那只能是日本帝国主义一个国家了, 可见内藤的志向多么远大!内藤的这一言论可见对当时的日本国民在精神上有多么大的影响, 不啻于一次洗礼, 大大加温了当时高涨的日本帝国主义情绪。内藤的这一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要说没有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内藤不是基于这个目的的话, 且不说他本人愿不愿意费力去写, 就算写了, 在帝国主义情绪高涨的当时有没有人愿意接受还是一个大问题呢。全民上下正在想方设法怎样同西方列强一起分享支那这块大蛋糕, 你在这里大谈文化支那来源论, 对支那感激不尽, 不被骂才怪呢, 哪里还给你一个“智囊团第一人”的位子坐?

四、结语

以上是我看了内藤湖南所写的《文化是什么》及结合陶德民所著《内藤湖南〈支那观〉之形成》后, 对内藤文化论的一点看法, 不见得完全正确。内藤湖南作为一个学者, 能够批评伪学者, 能够对历史做出如此公正的评价, 使我们不能不首肯。而且, 在对当时的中国时局进行分析的时候, 有一些问题提的还是比较正确的。比如说:当时的中国统治者及民众缺乏责任感;革命党不应该忽视普通人民大众的力量等等。其思想倾向于帝国主义思想, 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时代局限性造成的, 就像孔子再怎么圣贤也不可能提出男女平等的观念来一样, 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苛刻地批判过去的人, 只能要求我们自己有选择地传承前人的思想, 使之有用于当今社会。

参考文献

[1]金基赫.近代日本人の中国史観[A].人間と文化[C].東京:三愛會,1984.

[2]千葉三郎.内藤湖南とその時代[M].東京:國書刊行會,1986.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第9篇

关键词:湖湘文化;火辣;湖南精神

说起湖南,很多人会联想到辣椒,辣椒似乎已经成为湖南的一种特有的象征符号。著名湘籍歌唱家宋祖英老师的代表作《辣妹子》,生动地体现了湖南女孩子的泼辣积极向上的性格,也是湖南人性格的一个缩影。在湖南省会长沙的老火车站广场钟楼上红彤彤的火炬雕塑常常也被人认作是火辣辣的朝天椒,虽然只是误视,但是也从某些方面可以看出人们对湖南火辣的印象有多深刻。

这些年来,火辣,已经成为外省人对湖南最直观的印象。的确,湖南的火辣是有目共睹的,近代以来,湖南人像一团熊熊烈火,烧毁了附着在中国大地上的荆棘,为中国的自由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成,都不是一瞬间形成的,都是自然与人文双重因素交互的影响而产生的。湖南的火辣文化也同样如此。

1 自然因素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这片土地所固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对湖南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湖南是一个靠近沿海的内陆省份,其地貌类型繁多,有峰峦叠嶂的山地、绵延起伏的丘陵、平坦广阔的平原、河川湖泊众多。地理环境类型丰富,异常复杂。

就气候条件而言,湖南居于亚欧大陆东南部,面向于太平洋,整体属于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全省的光、热、水资源丰富,夏季酷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尤其在夏天,湖南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温整体高,长沙也被称为四大“火炉”之一。但是在山地地区气候又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因此,湖南的气候特征也是多种多样,也较为极端。

虽然,湖南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是整体上来说,因为山地丘陵地区太多,而适合农耕种植的肥沃之地太少。人们评价湖南地理环境是“八分山水二分田”,也深刻地描述了湖南多山少耕地的地形环境特点。同时,加上湖南整体的气候特点都比较极端,夏季雨多即涝,冬季雨少即旱,这种极端天气也对人们的农耕种植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

不仅仅是适宜耕的土地资源十分贫乏,高山丘陵、急流险滩、交通极为不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样的地理气候环境下生存,条件是较为恶劣的,因此自古湖南也被称为“蛮荒之地”。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德,长期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求得生存,使得湖南人民更显得勤劳务实,孕育出了湖湘人民吃苦耐劳,泼辣向上的精神。形成了一股特有的火辣气氛和一种火辣的文化。

2 人文因素

湖南的火辣文化不仅仅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人文活动中也能看到火辣文化的影子。自古以来湖南人就推崇火神祝融文化以及湖南人的吃辣习惯。

火,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因素。希腊神话中就有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的传说,因此在全世界尤其是刀耕火种的农牧时代,火,对于人类来说,就是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早期人类对于火也是相当的崇敬的。

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当然也不例外,自古以来就是依靠农业生产来生存繁衍。因此火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史料记载,楚人的主要生计是种地,并且擅长刀耕火种,因此崇奉有“生柔嘉材”之功的祝融。湖南这个时候的文化明显倾向于一种崇火尊凤的祝融部落原始农业文化。祝融又称火正,而火正又被称为“火师”或者“火官”。在古代的农业社会中,火师一直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到战国时期,国家对于火的管理都是很重视的,从火种的采集、保存、按季节发放到回收,都由国家统一管理,而且这些步骤都属于“火正”的职责范围,当然祭祀火神和参与国家重要祀典更是“火正”的分内之事。同时火正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职责,那就是观察、记录和公布火星的运行情况,并祭祀火星。根据火星的运行位置来决定农业生产的时节,因此火正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对火的推崇,还表现于楚国的上层统治者之中。建立楚国之后,保留着对火的崇拜,他们对火的崇拜不仅仅穿透于他们的劳作生产活动之中,同时也延伸到了艺术品装饰之上,从楚国后来出土的大量艺术品文物上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楚国人对火的热爱,艺术品上都以红色和黑色为主,而红色和黑色的组合也明显是火所代表的光明与黑色所代表的黑暗形成的对比,但是整体突出的还是火。

关于吃辣椒,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叫“四川人不怕辣,云南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由此可见,湖南人对于辣椒的钟爱程度。湖南人爱吃辣椒,是全国出了名的。作为全国闻名的五大菜系之一的湘菜,也以它的香辣而著名,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糠菜半年粮,辣椒当农裳”,可以说,湖南人的饮食几乎是无辣不欢,无辣不成菜。湖南人爱吃辣,大概也与湖南所处的气候有关系,湖南的夏天非常湿热,因此,湖南人的体内湿气基本比较重,吃辣椒这一习惯,也很好的帮助湿气的排出。天长日久,湖南人喜欢吃辣的习惯不仅仅对湖南人身体的健康有帮助,更多的是对于湖南人性格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影响。

近代中国近百年来,湖南人为推进中国历史的进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湖南人有着一种冒险精神,吃得苦,耐得劳,不信邪,不信鬼,不怕死。这种性格和风气,造就了谭嗣同、黄兴、蔡锷、刘道一等革命先烈,仁人志士。近代的毛泽东以及清朝晚期的曾国藩等人,一个个也无不是湖南人中杰出的代表。在近代,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几乎处于节节溃败的状态,与是国内很多的人对抗日战争是否能取得胜利产生了动摇,甚至当时还有人大肆宣扬抗战必败的言论,使中国抗战军民的抗战决心受到了打击。当几乎整个中国都处于迷茫的时候,只有毛泽东依然坚定地相信抗战必胜。他还可观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局势,结合实际,写出了著名的《论持久战》,大大地鼓励了军民的抗战热情。湖南另一位著名代表人物,曾国藩,当年作为一介书生,根本不懂得带兵打仗,但是依然敢训练士兵,他所率领的湘军,打得敌人都是闻风丧胆。在湘军建立初期,几乎每次都是战败而归,很多顽固大臣们都冷嘲热讽,一路唱衰。但是就着一股子霸蛮劲,曾国藩依然坚持,最后训练出了一支猛如壮虎闻名全国的湘军。而这更多的是因为,湖南人骨子里“霸蛮”不信邪的性格,使得湖南人在行军作战方面显得尤为出众。而湖南人这种霸蛮刚猛的性格似乎跟湖南人爱吃辣椒的习惯有着某种习惯。

3 结语

湖南的火辣文化视一种泼辣向上的文化,是一种霸得蛮吃得苦的勤劳文化,一种不信邪敢作敢为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湖南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他省的朴实勤劳、劲直勇悍、好胜尚气、不信邪、霸得蛮,甚至流于偏狭任性的乡俗民气,是一种特殊的湖南人性格。湖南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火辣倔强。

湖南的火辣不仅仅是表面上的风风火火,更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一种泼辣向上敢问人先的湖南姿态。湖南的火辣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面貌,更多的是反映了湖南人的性格特质,而这种火辣的特质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体现。我们应该加以传承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建.湖南人的性格读解[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文德选.湖湘文化古今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湖南饮食文化特点 第10篇

湖南湘江流域的菜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地理位置上,湘东南多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珍野味。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西汉时期湘菜的烹饪技艺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对马王堆汉墓出土之烹食残留物及一套竹简菜谱进行考究,证明当时楚人已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肴。显见湘菜发展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很早以前,仅有官卫及显达之家雇请厨师为其烹制湖南风味菜肴。随后湘菜普及至寻常巷陌,平凡人家。清末,长沙城内始有营业性菜馆,分轩帮、堂帮两种,皆营湘菜,曾有十大菜馆,称之《十柱》。永庆街亦曾有一处湘菜祖师庙——詹王宫,同仁常聚於此,切磋技艺。历多代名师之努力,湘菜已具较完备的理论,并继承和创新出不少闻名于世的特色佳肴。

据《中国烹饪》上发表的吴世昌、常任侠的专家考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北菜以秦、豫、晋、鲁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羊、牛、猪为主料,家禽野味共登餐盘,喜爱鲜咸,汽汁醇浓,其典型菜点是“周代八珍”。南菜以荆、楚、伍、越为主体,波及长江流域,它是水鲜中杂以异肴。鲜咸中辅以酸甜。《辞·招魂》中描述的一份楚宫祭奠菜单中,炖甲鱼焖乌龟、煎鲫鱼、烹野鸭等可见一斑。湖南古为楚国之地,如果就今日之鄂菜源于楚菜之话,那么湘菜与鄂菜是同出一策,以楚菜为母体演化而来。

在长沙马王堆汗墓中曾出土许多被切剁的禽兽骨头。经专家鉴定,这些东西是经烹饪加工而埋入地下的菜肴。从墓中出土的部分遗策看,当时菜肴的烹调加工方法很多,有羹、炙、煎、熬、蒸、腊、炮等十余种。此外,遗策上还讲到调味品的运用。当时调味品相当丰富,有酱、盐、醋、曲、糖、蜜、姜、桂皮、花椒等。2100多年前的这些烹调方法和调味品,至今大部分仍在湘菜的烹调加工技术中沿用。仅从西汉前后这个时期算起,湘菜的发展史也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如果说湘菜挤身八大菜系其历史渊源悠久是原因之一的话,那么湖南在烹饪饮馔上有着优厚的地理条件是原因之二。

湖南因位居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全境三面环山,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湘、资、沅、澧四水自此发源。奔流会聚洞庭湖,再注入长江。葱郁的山林,蕴藏无数的资源;纵横的江河湖泊,灌溉山地;山水的滋润惠泽,形成丰饶而美丽的自然资源。洞庭湖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描述洞庭湖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江水之胜,尽在此中。历来湖面缩小,渐呈为全国著名四大米市之一,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谚。为全国富蔗之区。西部雪峰山、武陵山、重岩叠嶂,又兼具四季分明,气候温湿、物阜民丰的特点,素称“鱼米之乡”。在历史背景上,因湖南地处内陆,与外界接触较晚。就取材而方,多运用本地的农产、水产,少自外地输入。以新鲜、价廉物美为原则,依四季物产的不同,所烹制的菜肴富有变化。长期以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所以湘菜能保存其传统特色,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湘菜系统。

湖南沉浸在山情诗意之中,山的厚实壮阔练就出湘人刚强的个性和里外如一的骡子脾气。水的纤细柔美,教湘女多情;而大自然的熏息,“大块假我以文章”,更使得湖南文风兴盛。靳开湖南人武可动枪杆,文可摇物笔杆,文武兼备,刚柔并济,一如地理环境坐拥巨峰大湖的非凡气势。古称“为楚有才”,梁启超先生说“湖南之士可用,广东之商可取;湖南之长在强而悍,广东之长在富而通。”湘人具有热忱、豪爽、负责的本质,自晚清至名国实是人才济济,代有豪贤,在中国史上有主足轻重的地位,他们的饮食嗜好及其影响是使湘菜升华到全国原因之三

从史书了解到,早期的湖南菜,菜式简朴而保守。直到晚清1853年,太平天国革命遍及全国18个省,曾国藩湖南湘乡人,奉命在长沙督办团练,训练水师,后扩编为湘军,清剿太平军而转战江南各省。到1864年(同治三年)攻陷南京,十多年中,湘军伙食以湘菜为主,将湖南口味传布各地,受到普遍接纳,引发了湘菜的发展。接着洋务派首领左宗棠,湖南湘阴人,率领湘军转战西北边境。随着军队所至,驻军日久把湘菜带往我国西北各省。左宗棠一生以简约自奉,唯钟爱姜蒜、辣椒炒鸡的美味,乡人为表示对他的仰慕,称这道菜为“左宗棠鸡”。时至今日,这道湖南名菜仍流传在纽约、东京、汉堡、台北、吉隆坡、新加坡等各地湘菜馆的菜单上。曾国藩、左宗棠转战南北,与此同时湘军另一位将领彭玉麟湖南衡阳人,为平定太军统帅初期海军船舰,往来长江流域各省,传布湘菜并吸取江浙、川滇等菜的优点,使湘菜愈渐普及及精美。烹饪文化的主体。晚清进士谭延,湖南茶陵人,字祖庵。曾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后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及首任行政院院长。祖庵先生的军勋政绩如何,历史上自有评说。无庸置言,对于饮馔之学亦有深厚的造诣,是位当代的美食家。当时有一位烹调技术极好的厨师叫曹荩臣。因排行第四,人称曹四(曹荩臣与宋善斋、肖麓松、柳三和三人后称长沙四大名厨)曹本在清朝衙门里当宫厨,被谭相中,纳为私人厨师,曹四虚心好学,每宴必躬身向谭或是做完菜后隔屏听议,大宴时或有时鲜新菜上桌,曹四必于帏后窃听先公罪之批评,如火候到否,刀法如何,或太咸太烂,以为准则,其虚心如此(见《香港大成》杂志谭延之子谭伯羽先生文“吾家谭厨”)。高官厚禄的谭延只要吃的好,不论原料花费多贵,从不吝昔,曹所做的鱼翅最为谭先生所赞赏。曹作鱼翅,先用鸡与火腿炖个一两天才作;费钱来说,人家一桌鱼翅那时不过二、三十元,而他作一桌是一百元,人家炒一个麻辣鸡只用一只鸡、半斤辣椒,而他则要用子鸡三只(只用鸡脯肉)、辣椒十斤(专选用尖红者)。谭延不论居家或外出,必有曹四相随,曹摸透谭的食好,每次宴请他都讨教谭本人,花样翻新,极尽筹划,曹四除擅长湘菜之外,旁通粤菜后有研习江浙菜。集外地菜系这精华使谭公馆的菜为当地许多名流倍加称道,有口皆碑,称曹四为谭厨,谭家菜为祖庵大菜。

湖南人素以好客著称,尤以谭延为基,宾客们前往拜访,每到用餐时间,必定盛情款待,大家围着圆桌,热闹拥挤,为了便于食用,几经研究改良,专门定制启用大碗、大盘、长筷、大匙勺等大型餐具,逐渐蔚成风气,形成湖南饮食特点之一。由于谭延对饮食深入的探讨,以及谭厨精巧的烹调技术,创新独特的食谱,久而久之我争效法,谭家菜演变成湖南菜,命名湘菜得以独树一格,在中国地方菜中占有八大菜系才重要地位,1930年谭延去世之后,谭伯羽“以曹厨伙食太贵,无力留之,次年遣之还乡”(见“吾家谭厨”一文),谭厨(不止曹一人)还回长沙后经营餐厅,在火宫殿附近的坡子街开设“键乐园”餐馆,将谭延平时所尝之菜,皆以“祖庵”二字冠之,如“祖庵鱼翅”、“祖庵豆腐”等,大肆宣传,生意兴旺,将湘菜的口味,特大好的盘碗长筷,传播的更广,带动风气在很多省会通都大邑,纷纷开设湘菜馆,如:南京曲园、北京曲园、长沙潇湘酒家等一大批大型酒家先后开业,湘菜逐渐兴旺起来,可以说祖庵菜的相成与流传,对正宗湘菜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湖南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众多豪杰,声名卓著,丰富的自然资源,使湘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完整的体系,自然的约定俗成一个大菜系的代称。

一湖南饮食文化:嗜辣好苦

般说来,湖南饮食风俗主要有以下特征:

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据说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明末传入中国。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法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湖南人吃辣椒的花样繁多。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谓之“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辣中带咸,谓之“咸辣”;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谓之“胙辣”;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谓之“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谓之“鲜辣”。此外,还可用干、鲜辣椒做烹饪配料,吃法更是多种多样。尤其是湘西的侗乡苗寨,每逢客至,总要用干辣椒炖肉招待。劝客时,总是殷勤地再三请吃“辣椒”,而不是请吃“肉”,可见嗜辣之甚。近年来,湖南菜颇受欧、美、东南亚地区顾客的欢迎,尤以美国及加拿大人喜食味浓、香、鲜、辣的湖南菜。在美国,有的湘菜馆门前悬挂画有大红辣椒的牌子,上书湖南辣椒,馆内女招待的围裙上,也绣着大红辣椒。

上一篇:全国两会精神主要内容下一篇:那一季,太阳花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