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郑成功范文

2024-06-07

苏教版郑成功范文(精选8篇)

苏教版郑成功 第1篇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郑成功

读题,提问:通过上节的学习,你对郑成功有哪些了解?对课文呢?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课文主要讲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两件事。)

读板书

过渡:让我们一起跟着郑成功走进各他收复台湾的历史画卷中。

二、阅读“收复台湾”

读书:读课文第3-6小节,边读边想,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哪几幅画面?

1、概括交流:眺望、出征、战斗、欢迎。 板书(读一读)

2、眺望画面

(1)指名朗读,思考:郑成功在厦门临风眺望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文字展开想象(台湾美丽、台湾人民正遭受外来侵略者的迫害……)

(3)教师总结:郑成功是在用心看着台湾(海峡两岸相隔300多公里)

(4)指名读,边读边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坚定的决心)

(5)齐读最后一句话(坚定地)

(6)郑为什么要下定这样的决心。你们从哪里读出来的?

(7补充课外知识……想到了荷兰侵略者的残酷奴役、郑成功该怎么说这句话?(慷慨激昂)

教师可范读、再让学生读。

3、出征画面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幅画面中,哪一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体会到郑成功部队的准备充分,体会郑成功必胜的信心。

(3)指导看图,描述一下郑成功的样子。(从上到下的顺序)。

(4)指导读文。

4、战斗画面

(1)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五小节,想一想,你眼中的郑成功部队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英勇)

(2)细读课文第五小节,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郑军官兵的英勇?边读边划。

(3)交流:

A、“英勇的郑军………向敌舰队冲去。”

B、“郑军官兵……一个个跳上去。”

C、从敌人的狼狈的表现也可以说明了郑军队的英勇。

(边交流边朗读。)

(4)关注“原来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

“刚巧”是什么意思?是碰巧还是有这个实力。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关点。

(5)朗读这段话,读出郑军的英勇善战。指名读、集体读。

5、欢迎画面

就是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终于迎来了解放台湾的欢快场面。

(1)读读这段课文,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高兴、拥戴)

(2)想象说话:在台湾,老人、青年、孩子都抓住了郑成功的手,心里有多少话要说呀。请你从人群中选择一个角色,写上一句话。

(3)交流。

6教师总结。

三、建设台湾

如果郑成功仅仅是收复台湾,那么他就不会在台湾百姓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当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马上投入到台湾的建设之中。

1、读课文7-8小节,郑成功为台湾人民做了哪些事情?

2、交流。

3、从郑建设台湾的事迹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4、再读课文。

四、总结

[《郑成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苏教版郑成功 第2篇

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文中并没有多么深奥的词句,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这篇课文应该并不难。只要学生能抓住围绕中心的重点词句用心去读,必能有所悟,有所感。通过全文感受的变化过程,就有最后的收获――爱国情感和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敬仰之情。

[设计理念]

1、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

2、语文能力――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

3、理解文中重要词语。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郑成功

2、简介郑成功

三、初读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划出课文里的生字词

②联系上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残酷、奴役、慷慨激昂、允许、铁甲船、街头巷尾、融洽、酋长、负隅顽抗

③给自然段写上序号,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出示本课生字词读准字音

②学生解释词语,老师确定答案

③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④齐读课文

3、通过昨天的预习,同学们对郑成功已有一些了解。但我相信同学们把《郑成功》这篇课文再认认真真地、仔仔细细地读一篇,你对他肯定有更深刻的认识。你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读。(学生自由地读课文,教师巡视中听个别学生读书,加意指导)

①谁能说说自己的读后收获?

②同学们只把课文读了一篇,就有了这什么多收获,值得表扬!其实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读读看,看谁先找到它?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节

④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⑤教师板书: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⑥再读读,看书中哪些地方是写“收复台湾”的,哪些地方是写“建设台湾”的?

⑦给课文分段。

3、指导生字书写,并用钢笔描红、临写

①教师范写,揭示注意点

②学生动笔描红、临写,老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③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四、作业

1、抄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

2、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敬仰之情。

3、小练笔:以“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为开头,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续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敬仰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幻灯出示郑成功图片和一段历史资料。

2、学生阅读资料。

3、读了这段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4、你们想想,课文中哪一节概括了你们的想法?(齐读)

5、那么郑成功他对此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二、精读课文

1、郑成功是怎么说?学生读,出示:“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决心之大)

3、让我们一起慷慨激昂地读这句话。

4、郑成功又是怎么做的呢?

5、学生说,出示相应课文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相机板书:准备充分)

6、在郑成功的率领下,这支纪律严明,军容整肃,充满必胜信心的郑军官在这场伟大的战斗中又是怎么做的呢?自读第五小节,画出描写郑军官兵和敌人的词句,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大获全胜)

7、正是由于郑军官兵的一片爱国之心,他们才勇往直前,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惊恐万状,乱作一团。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8、我们胜利了,台湾人民自由了。所以台湾人民个个喜出望外――(齐读第6节)

9、郑成功率领郑军官兵大获全胜,赶走了荷兰侵略者,在这最开心的时刻,台湾人民一定会紧紧围住郑成功大声喊道:您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板书:民族英雄)

10、郑成功的伟大功业不仅表现在收复台湾,还表现在哪些方面?(相机板书:发展生产、开办学校)

11、是的。没有郑成功,这一切都不可能。所以人们称他为――民族英雄!(齐说)

三、总结全文

1、出示图片,定格在郑成功。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3、这时你最想对他说点什么?

四、作业

(一) 课堂作业

1、以“敌人惊恐万状,敌舰队乱作一团。”为开头,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续写。下面词语可供选用:胆战心惊、哭爹喊娘、跪地求饶、东躲西藏、屁滚尿流、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二)家庭作业

1、简要地复述课文。

2、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描绘一个你在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战斗场面。

3、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搜集有关郑成功的事迹。

五、板书

决心之大

收复台湾 准备充分

民族英雄郑成功 大获全胜

建设台湾 发展生产

开办学校

郑成功(说课材料)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历史故事。以人名为题,点出故事的主人公。课文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围绕中心组织材料,歌颂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英雄”的气节、品格。课文第一节以一句话对郑成功的籍贯进行了交代,并以民族英雄对其加以限定,这种行文结构考虑到儿童的阅读心理。第二节开始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点出了荷兰侵略者的罪行和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这一段中全文举足轻重,它是郑成功对台湾人民的关切和收复台湾的坚定决心的情感基础。第三节交代了郑成功立志收复台湾的决心。第四节交代了战斗之前郑成功充分的准备工作,正义之师的威武雄壮以及郑成功志在必得的信念。第五节重点写了战斗的场面。第六节作者通过台湾人民的反响,写军民欢庆胜利的热烈场面和喜悦心情,揭示了台湾人民与郑成功爱国之师心心相印的紧密关系。第七、八两节写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力发展建设台湾,虽然写得简略概括,但利于学生对郑成功的历史功绩有一个全面的的认识。最后一节写人们永远不忘民族英雄的伟大功业,呼应了文章一开始对郑成功民族英雄的称谓。我在设计第二课时时,则抓住了学生的情感线路,从“气愤”-“激动”-“痛快”-“开心”。这样一个感受变化过程,让学生读有所感,有感而发,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敬仰之情。

二、基本理念

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了8年的语文教师,我认为应该把下面几种观点,贯穿于我们的每节语文课之中。(不对的地方,请进修校老师指出)

1、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课课要练。教会学生自己会学习语文。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语文阅读教学要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

4、评价要有智慧和艺术。

三、教学设计

五、导入

6、幻灯出示郑成功图片和一段历史资料。

7、学生阅读资料。

8、读了这段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阅读荷兰侵略者的罪行,从内心对其愤恨。从而引郑成功。

六、精读课文。抓住郑成功说的话,做的事。来体现他的伟大功业,民族英雄的形象。

作业设计,根据课后习题设计了相关练习,并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

苏教版四(上)“诚信” 第3篇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文章,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3.学习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并试着将学到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4.自主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梅花魂》中“忠信篇”板块的七个故事以及课外其他适合的文章。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

2.将相同主题的文章融合在一起阅读,感受不同的表达形式。

教学设计思路:

模块一:指导预习,整体感知。布置学生提前预习,特别注意搜集有关诚实、信赖、知恩图报之类的故事,为学课文作情感铺垫。

模块二:精读感悟,掌握学法。首先以《诚实与信任》一篇引路,围绕“诚实与信任”启发学生探究“我”在所发生事件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品格,让学生获得真切感受,并悟出学法;《珍珠鸟》和《九色鹿》两课,教师充分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在自学合作中解决疑难。

模块三:运用学法,自主阅读。自主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梅花魂》中的“忠信篇”这一板块的文章。

模块四:阅读汇报,提高能力。召开以“诚实与信任”为主题的交流会,升华学生的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模块五:由说到写,习作实践。引导学生合理想象,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的描述反映出卡通人物的特点。

教学流程:

模块一

一、以“诚信”为话题,导入本单元的学习

二、自主预习(见表1)

三、达标检查

学习伙伴对掌握不扎实的成员进行重点帮扶,使每个成员都能顺利完成预习案的要求。

四、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抽查,了解学习情况。

五、指导书写

重点抓住“碎”“卷”“拨”“魂”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组课文中心明确、说理性强,学生通过预习,提前进入文本,既培养了预习能力,又为精读打下了基础。]

模块二

第一课时:学习《诚实与信任》

一、预习交流

交流预习收获,提出读文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二、合作探究

1.抓住课文为什么以“诚实与信任”作题目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自主赏读课文。

2.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题目是课文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抓住“文眼”进行研读,有利于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交流点拨

1.依据学情,顺学而导。

△关于“诚实”

(1)交流有关写“我”诚实的句子。

(2)思考:有人认为,课文中的“我”撞碎小红车的反光镜,小红车的主人也有一定的责任。现在他把责任全部归于自己,是不是“太傻了”?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关于“信任”

体悟中心句“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你给我留下了诚实与信任,这比金钱更重要”的含义。

2.学生分角色表演“打电话”的情节。

四、感悟延伸

学这个故事,你想到了哪些有关诚信的成语或格言?

[设计意图:巧妙地与练习中的“读读背背”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诚信”的认识,使“诚信”理念扎根于学生内心。]

五、归纳学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2.抓住文章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六、拓展练习

背诵关于诚信的成语或格言。

第二课时:学习《珍珠鸟》《九色鹿》

一、交流故事,导入新课

人与人之间需要诚信,人与动物之间也需要诚信。下面,我们学习《珍珠鸟》和《九色鹿》的故事。

二、学案导学,小组交流

1.《珍珠鸟》学案(见表2)

2.《九色鹿》学案(见表3)

三、班组交流

(一)《珍珠鸟》的学习

1.(相机出示:“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结合课文内容解释:“美好的境界”指什么?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在《让世界充满爱》的乐曲中,读、背第4自然段。

(二)《九色鹿》的学习

1.自选角色,在小组内演演文中的故事。

2.请1—2个小组向全班展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学案的设计、小组的学习、班内的交流,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和合作的机会,旨在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表现力。]

四、创作格言

学生即兴创作格言。

五、推荐阅读

模块三

一、故事导课

1.读“练习6”中《卖酒》的故事。

2.理解什么是“红火”,怎样才叫“物美价廉”。

3.“我们最值钱的东西”指的是什么?结尾弟弟会说些什么?

4.小结: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诚信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诚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之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将练习6“处处留心”中的故事作为这节课的引子,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重申了本单元的“诚信”主题。]

二、自主阅读

1.回顾常用的阅读方法。

2.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

三、合作阅读

由阅读组长组织协调阅读活动,做好分工,加强合作。

[设计意图:拓展以“忠信”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主题阅读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其阅读的能力。]

模块四

一、汇报展示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内容汇报。

2.相同内容补充汇报,不同内容依次汇报。

二、展示形式

1.讲故事。同桌之间讲“忠信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

2.说人物。小组内说“忠信篇”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或该人物的其他相关事迹。

3.背经典。背诵自己从中积累到的经典语句或片段。

4.演故事。选择特别精彩的故事或片段,感兴趣的同学或小组上台演一演。

5.做书签。书签的内容可摘录主题学习丛书“忠信篇”板块的好词佳句,也可写上自己对读书的感悟或格言。

6.写笔记。围绕“诚信”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悟,将优秀的文章张贴在作文展区进行展示。

7.办小报。编手抄报展现自己的读书成果。

三、奖励形式

结合学校的“读书星”评比,评选班里的“阅读之星”。班里设立“阅读之星”专栏,要求每位“阅读之星”既要写出个人对读书的理解与认识,还要提供自己的照片和经典读书成果。

四、推荐阅读

[设计意图: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既促进了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引发出新的期待。]

模块五

一、引入主题,激发兴趣

出示卡通人物图片,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讲一讲它们的故事。

[设计意图:说卡通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卡通故事”所包含的写作元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二、范文引导,教给写法

出示范文(略),赏析写法。

1.自读范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适时总结如何写好卡通故事,如:

(1)故事要新鲜、生动、完整。

(2)主题要积极向上。

(3)人物要特点鲜明。

(4)想象要丰富。

[环节解析:学习怎样构思、描写、运用语言,这是本次习作的一个关键。借助范文的品读,指导写作方法,为学生的表达引路。]

三、放飞想象,新编故事

1.独立思考,确定思路。

2.小组交流,畅谈故事。

3.班内交流,集体评议。(如:你觉得他的故事立意新鲜吗?他的故事讲得完整吗?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促其有个性地表达。其中,独立思考、自由创编是基础,交流评议是关键。]

四、自主习作,记录故事

学生重新整理自己讲述的卡通故事,自主习作。

五、习作赏评,修改补充

1.自主评改。(主要是针对字、词、句的修正,基本要求是“文通字顺”)

2.学习伙伴互评互改。(根据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从字、词、句、立意、结构、表达等方面进行评改,写出评语,将修改意见与学习伙伴交换,并共同再作修改)

3.学习小组评改。

4.班内讲评,学习方法。

苏教版郑成功 第4篇

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新教材以“化学是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为核心科学思想,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有机整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统一。新教材中强调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对所有学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的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获取经验性材料(或科学事实)的方法和理性思维的方法两大方面。

一、获取经验性材料的方法

1.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经验性材料的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认知活动。因此,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要多思考、多提问,要多交流、多讨论,要及时记录、有时还需要测量,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新教材中的观察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观察模型、观察图表等方面。如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学习,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并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与等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情况;选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H2O2溶液在室温下分解时c(H2O2)与时间(t)的变化及N2O5在四氯化碳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时N2O5、NO2、O2三者浓度与时间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计算、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又如同分异构体概念的学习,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戊烷的三种结构模型和分子组成为C2H6O的两种有机物(乙醇和二甲醚)的球棍模型及结构式;选修教材中要求学生观察三组有机分子结构:①分子式为C4H10的烷烃②分子式为C4H8的烯烃③乳酸,在学习了解戊烷的三种同分异构体的基础上,对同分异构现象(碳链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有更新的认识,对同分异构体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观察法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经验的不断丰富和认知的不断发展。

2. 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人们从自然现象中提取所期望的东西,是在观察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的主要方法,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求明确的特点,以实验建议、信息提示、思路启迪、技术支持等方式增强了实验的选择性、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增加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中既有独立思考、又有集体协作,既有个人发现、又有共同分享。在实验的设计和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巧妙地渗透了科学实验的对比思想和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溶液、胶体在光照下的现象对比,溴水在加入四氯化碳前后溶液中的现象对比等生动的实验事实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素养。又如反应热的测量,新教材中假设溶液的比热与水的比热相等,溶液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等,忽略量热计的比热,根据溶液温度升高的数值来计算反应热的大小,强调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探索仅靠观察所看不到的未知的过程中,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为控制或施加某种影响。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思想在选修教材《实验化学》中有更充分和真实的体现,强调化学反应总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突出人在科学研究中主观能动性的独立性和有限性,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学科的特点和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

3.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调查时需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采取合理的调查方式,记录、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新教材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会基本的调查方法,如原子晶体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应用,各种维生素的生理、营养功能和溶解性,纺织品的品种、性能和价格,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建议和利用二氧化碳为人类服务的方案,居室空气中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家用燃料的燃烧效率以及水的饮用等化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访问、咨询、试验来获取感性认识,并能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的体验有效转化为经验。

4. 模拟法

在科学研究中,有时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进行控制,需要设计和构想研究对象的替代物,通过研究替代物来获取经验性材料,这种方法称为模拟法。如氯化钠在水中的电离过程、氯化钠中离子键的形成、熔融氯化钠通电前后离子的运动、氧化镁的形成过程及分子碰撞等微观过程,新教材引领并要求教师能用动画模拟的方法来展开教学;对映异构、晶体结构等一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可采用比较手的镜像、乒乓球的堆积来展开教学。模拟法可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认识微观世界,从具体形象的角度来理解所学的知识。

二、理性思维的方法

1.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要素、阶段和层次,并分别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因素分析、可逆分析、结构分析和元过程分析等诸多方面。如学习氯气的性质,可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方面来分析,物理性质又可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和熔沸点等方面来分析,化学性质又可从氯气与金属、非金属、水、碱、盐溶液等角度来定性分析。又如学习分散系时,可从溶液、胶体、悬浊液和乳浊液等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来定量分析。再如学习有机物的推断和合成时,可从有机物的结构角度来分析,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分析。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把事物分成一段段、一层层地去研究。如果分析得当,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如果分析不当,容易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综合是指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方法。如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时,可从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几个方面联系起来分析研究化学反应的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特点可以灵活地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明确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甚至是相互转化的。

2. 归纳与演绎

归纳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而演绎是根据一类事物都有的一般属性、关系、本质来推断这类事物的个别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关系和本质,归纳和演绎是一对思维方向相反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化学知识的学习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归纳而完成的,而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演绎来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如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是运用归纳法的典型事例,新教材中引导学生学习元素周期律也是采用了归纳的方法,而学习盖斯定律及应用则是采用了演绎的方法。化学平衡常数的建立采用了归纳法,而以后的电离平衡常数的学习则采用了演绎的方法。新教材的设计可谓煞费心思,一方面尊重科学事实和科学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归纳与演绎各有优势,也各有有限性,二者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从近代科学到现代科学,以观察(实验)-归纳为主的方法逐渐让位于以假说-演绎为主的方法。现代科学从总体上来说,已经不是处在经验材料的收集阶段,而是处于高度的理论概括和演绎的阶段。人们能够凭借数学、计算机等工具来提出假说,然后演绎出理论体系或具体推论,再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检验。因此,在应用假说-演绎法时,仍需要以经验归纳法做补充,以一定的实验事实为依据。

3. 比较与类比

比较是找出研究对象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是一种学生应知应会的基础思维方法。新教材中广泛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如四种无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比较、两种盐(NH4Cl、CH3COONa)水解过程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防止钢铁的腐蚀方法比较、化学键类型的比较、晶体中原子的堆积方式比较、1 mol气体的体积与一只篮球的体积比较、晶胞与晶体的关系与砖块与墙的关系比较、合成有机玻璃的两种路线比较、工业生产异丙苯的两种工艺流程比较等多种比较,运用表格、图型、实物、模型等多种比较方式,来帮助引导学生在求同、求异的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本质理解。又如大理石与盐酸的反应,比较你与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如有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亚硝酸钠的鉴别,在你和同学设计的各种实验方案中,哪一种最简便、实验效果最好?如上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经验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及能力的提升。

类比是一种以比较为基础的逻辑推理方法,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一致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从特殊到特殊、一般到一般的一种非必然性推理。类比推理的学习活动就是将要学习的信息与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联系,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类比使学习者自动地搜索类似的已有信息;②类比激发学习者搜索自己认知结构中的类似信息;③学习者使用类比可以生成类似的信息。如在物质的量浓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可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把质量百分比浓度与物质的量浓度联系起来,将相似的数量关系进行类比,从而加快、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学习了从海水中提取镁后,可启发学生从金属活动性及金属冶炼方法的角度来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等知识内容。再如学习了工业上制备硫酸后,可启发学生从制备原理与方法的角度来学习工业上制备硝酸,新教材中先后呈现的两个流程图给了我们以较好的启示。总之,类比是提出化学假说的重要手段,是探索未知事物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有力武器。

4. 联想与想象

联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表象的联络过程,想象是许多表象的融合形成新表现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部分,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等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更给予了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机会。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何启迪、受何启发等一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的培养成为了现实。

5. 假说方法

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的关于未知事物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定性说明。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必有阶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假说的结论不一定正确,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加以证实或证伪。如在学习配合物的形成时,要求学生先比较两个反应,后提出设想,再进一步研究四氨合铜离子的形成,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又如,在学习影响酶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时,从实验结果提出假说,而假说有待进一步的验证,从而得出结论。从发现问题到提出假说,从验证假说到得出结论,假说中常采用归纳与类比的方法。学生了解了假说方法,且在探究性学习中多次体会假说的意义。

6. 数学方法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了数学之后,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化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数学方法与化学问题的内在关联,将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形结合、对称分析、等价转化、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排列组合、不等式、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的化学问题,才能使化学学科发展到新的层次和高度。如化学平衡常数(K)和电离平衡常数(Ka)的建立与应用,中和滴定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滴定曲线、研究滴定过程中的pH值的变化,同分异构体的分析与判断,图表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等实际化学问题的解决无不在考查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

7. 模型方法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以简化和直观的形式来显示复杂事物或过程的手段。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三种。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结构模型、实物图片、照片、示意图、流程图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模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函数图象中化学量之间的关系。

8.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是指在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要素、层次结构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系统结构进行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分析法,是一种现代的科学方法。限于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新教材并不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的系统分析法,而是重在领悟方法的思想,初步学会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如模块学习、专题和单元学习等,分析整体与局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新教材在建构科学方法体系的同时,充分考虑化学学科的特点,广泛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结构与性质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特殊和一般相结合等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强调学以致用和可持续发展,将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化学学科成为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另外,新教材中蕴藏着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内因与外因共同影响事物的发展,量变会引起质变等丰富的哲学思想方法,有效指导着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智能与情意发展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苏教版郑成功 第5篇

【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掌握字词 2.准确把握文章中心论点 3.辨证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中的2、3 【重要知识点】 1.重要字词

言简意赅gāi 晷 guǐ 兀wù 憔悴qiáo cuì 蓦然mò 阑珊lán shān 2.名言警句积累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教学流程】

一、导入

现在,社会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舞台越来越大,我们走向成功的野心也越来越大。我们最需要问自己的是:你准备好了吗?成功之道在哪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季羡林的《成功》来解读一下季老所理解的成功之道在哪里,和我们所理解的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小组内自主交流预习内容,教师巡视检查预习结果

三、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点拨指导

请小组代表汇报展示预习练习的讨论结果

1.请两到三名同学回答你认为本文阐述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并结合课文内容证明你的观点

本文主要阐述了成功的条件是天资、机遇、勤奋,其中最重要的是勤奋。

2.请两名同学回答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论证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作用:作者先承认有天资,但不惟天资,通过举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例子来说明对待天资要客观;接着举例和说理相结合,肯定勤奋的重要性;然后举自己的例子说机遇有时很重要;最后引用韩愈和王国维的话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件。

四、对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质疑

学生默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和提示。

预设:(1)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同桌讨论,学生大胆质疑,谈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和感悟,师评价。

师概括:“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那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在偶然中孕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王国维的“境界说”,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师概括:第一境——立志:对成功的渴望;第二境——追求:为成功付出艰辛;第三境——获得:成功悄然而至。

四、拓展延伸

你认为影响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请举例证明。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材料一:1.电视剧《我的太阳》中有位女舞蹈演员,为了艺术上有所成就,不仅天天苦练,而且到35岁还不愿生孩子,搞得婆媳关系很紧张,宁肯离婚也不让步。可是她专业成绩平平,一共也没当过几回主角,这位演员作出了这么大的牺牲,最后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舞台。

2.有人说杨丽萍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勤奋固然重要,但成功路上有时天资也不容忽视。)

材料二:1.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陈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2.贝多芬小时候弹钢琴专注时,手指在键盘上磨得滚烫。为长期弹下去,他在琴旁放一盆凉水,把手指浸在水中泡凉后接着弹,水撩在地板上积少成多,漏到楼下房东家里却浑然不知。

3.一只蜜蜂要酿造1公斤蜂蜜,必须在100万朵花上采原材料,假如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1公里,那么蜜蜂要酿造1公斤蜜,就得飞行45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行11圈。

(生物界、人类做成功任何一件事都离不开勤奋这一起码的法则。)材料三:1.比尔盖茨19岁时看到了电脑软件行业的巨大商机从哈拂辍学,后来成了世界首富。盖茨成了盖茨,我们依旧“微软”。

2.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与此奖擦肩而过。

3.秦末,刘邦、项羽先后进入咸阳,当时项羽力量明显强于刘邦,消灭他易如反掌,在“鸿门宴”上项羽不听谋士范增之言杀掉刘邦,沽名钓誉,听信项伯仁义之说放走刘邦,最后天下被刘邦所夺。

(机遇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材料四:有人认为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认为自卑是成功的障碍;有人认为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大胆的尝试、勇于面对失败。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

——爱迪生

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

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五、小结

苏教版郑成功 第6篇

教学设想

本文语言平易,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易懂的。但是从质疑角度来看,怎么解读文本?我是不欣赏这篇课文的,那么这节课我该教给学生什么?我又能给他们带去什么? 怎么让学生学有所获?我想还是以交给学生质疑的思想、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主。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品味作品中经典的文化言论和作者诚恳平实的语言,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掌握牛吃草(学会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的读书方法。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教师组织学生展开问题讨论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在勤奋中走向成功。教学重点:

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把握作者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

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常常羡慕一些成功人士。我们羡慕奥运冠军们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我们羡慕科学家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羡慕作家们写出优秀的作品……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是如何成功的呢?他们成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他们成功背后有哪些故事呢?我们除了羡慕之外还应做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道走进文学泰斗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一文。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值得掌握和借鉴的词语,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对构成成功的条件所持的观点。并能结合课文的某一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用心

爱心

专心(师生读课文,解决词语,划出相关句子,点评学生见解。)

三、交流互动

1、成功离不开天资、勤奋和机遇。(师边讲边写出:天资+勤奋+机遇=成功)那么,这三者中哪一样最重要呢?请大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辨析,要注意适当肯定、鼓励他们做到言之无据。)

2、作者对天资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讨论明确:首先承认有天资,同时,主张每个人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要脱离实际,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作者以对“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来证明自己的态度。

3、作者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明确:“至今不解”是客气,并非是说自己孤陋寡闻,而是不屑于提那种荒谬,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不敢赞一词”,也是一种幽默讥讽的说法,意思是“不会去说”。

4、作者对勤奋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讨论明确:肯定勤奋的作用。他指出“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赞同。他认为,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作者列举了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事例,还引用了名言“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和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来证明他关于勤奋的观点。

5、作者对机遇持什么的态度?又是怎样佐证自己的态度的?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机遇因为“往往为人所忽视”,所以作者指出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指出其重要性,并以现身说法来来证明。

6、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请同学们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讨论明确:“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那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在偶然中孕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修改:“天资只能靠天吗”、“机遇未必不能创造”等方面去考虑。

7、朗读背诵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并能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体会

用心

爱心

专心

六、反馈练习

对于成功所需条件的看法,从不同的角度看可能观点未必相同,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阅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1、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 W(成功)= X(艰苦劳动 +Y(正确方法 +Z(少说空话)

2、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3、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点拨:成功离不开科学的学习方法等等,学生谈自己的看法,老师给予适当评价)

七、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与课堂同行》

2、预习下一课

用心

爱心

苏教版郑成功 第7篇

《成功》

【教学目标】

.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和写法:赅、焚、兀、晷。同时学习本文结合实例逐一剖析的写法。

2.理解作者引用的典故和语句的意义及在文中的作用。

3.明白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自身努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逐一剖析的写法。

2.难点:语言亲切自然的特点。

【时安排】一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成功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渴望的,然而通往成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创造机遇。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季羡林先生的谆谆教诲吧。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 1911生,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年秋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时注意以下要求:

(1)将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加上拼音。

(2)作者是怎样谈成功的?请找出作者的观点。

读完教师强调赅(ɡā&iexl;)、焚(fén)、兀(ù)、晷(guǐ)等字的读音和写法。同时让同学们明确作者的观点: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2把握观点,小组讨论,列出段落层次提纲,理清作者论证的思路,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4):提出成功=天资+勤奋+机遇的观点。

第1层(1):借助字典,诠释“成功”,引出论题。

第2层(2-4):用公式提出自己的见解。成功=天资+勤奋+机遇。

第二部分(-10):作者承认“天资”、“机遇”的作用,但更强调“勤奋”是决定因素。

第1层(-8):具体分析公式中的“天资”、“机遇”、“勤奋”三个因素。

第2层(9-10):强调勤奋是最根本的条,希望人们能以勤奋的精神治学、工作,走向成功。

本文层次清晰、表达周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注意前后照应。所以学生们在列段落层次提纲时,也就理清了作者论证的思路。

四、细研文

提问: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独立思考)

归纳:作者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功”的解释说起,谈到成功之道,推出简洁明了的公式,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用设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不拖沓,不啰唆。作为一代大学者,这样的开头使人觉得诚恳与平实。

2提问:作为学者,作者学识渊博善于旁征博引,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作出解答。)

讨论并归纳:用“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说明“天资”是客观存在的,谁也否定不掉。用“学术界艺术界自命天才的人”说明自己的天资要实事求是一点好。引用“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及韩愈”的故事说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用自己亲身经历说明机遇有时很重要。用韩愈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还是说明勤奋的重要性。最后引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成功必经的三种境界的阐释,指出其疏漏,再次强调了中心论点。这些事例,增强了的说服力。

(通过教师提问引领学生们注意: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就应该选取大量可以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来说理。)

3提问: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机遇是不期而来,我们无能为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说说你的理由。(独立思考,也可和同桌商量。)

归纳:“无能为力”指的是无法改变,无法强求。天资由遗传因素决定,如果不勤奋,天资再高也无用;天资低,就更要勤奋,因为勤能补拙。机遇是别人的,是不期而来的,但是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机遇对人成功的影响,其实是在偶然中蕴含着必然。作者说这两者的“无能为力”其实是为了突出“勤奋”的重要性,它对我们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天资是由天来决定,但我们可以利用勤奋来弥补。完全可以寻找和创造机遇,怎么能说是无能为力呢?

(新标要求学生在阅读后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自己的评价。这一步的设计就是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评价。)

4反复诵读王国维的“境界说”,领会其中的深意,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它在文中的作用。(同学们可以查阅工具书,然后小组讨论作答。)

讨论并归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诗在这里的意思是写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应高瞻远瞩,选定目标。这是第一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为了成功吃尽苦头,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伊”指的是自己的预期目标。为了成功吃再多的苦也不后悔。这是第二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的是寻寻觅觅,经过千辛万苦,成功却悄然而至,令人欣喜无比。这是第三境。

作者引用王国维的“境界说”,来说明勤奋是成功之道。

(设计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明确:作者基本赞成“预期----勤奋----成功”的“成功之道”,但是,对此也有保留,认为自己公式中的“天资”与“机遇”也是重要的,考虑到角度不同,不再展开论述,而是抓住了“三种境界”中最重要的一条“衣带渐宽终不悔”提醒人们:必须以勤奋的精神去做学问或是干事业。最后再次强化的中心论点。)

摘抄本文引用的古代学者治学的名言,外再收集一些,制成读书卡片。

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五、写法举要

(请同学们互助合作,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结合实例逐一剖析。作者先谈“天资”问题,接着肯定勤奋的作用,然后说“机遇”。这样层层深入,旁征博引。

2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小题大做,要言不烦。

3以谈话的方式论述问题,举重若轻,却并不随便。

六、小结

本文阐述了成功与天资、勤奋、机遇的关系,指出勤奋是成功的决定因素。本文说理充分,逻辑紧密,语言准确,值得我们欣赏借鉴。

七、布置作业

后练习一、二。

2对名言的理解具有多样性,我们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王国维的理解:高瞻远瞩,选定目标。

季羡林的理解:预期

我的理解:。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的理解: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季羡林的理解:勤奋。

我的理解:。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的理解:豁然开朗,妙手偶得。

季羡林的理解:成功

苏教版四(上)第一单元 第8篇

1.我大声朗读第一单元所有课文,连题目也不放过,对不认识的字作上了记号。

2.读完后想办法认识这些陌生的字,一个都不放过。

我看生字表认识的字有:

其中有几个字特别难写,我想办法记住它们了:_____

其中有几个字特别容易写错,我也想办法记住它们了:

我查字典认识的字有:

3.我反复朗读,直到把每篇课文读正确也读流利了。我读得好认真哦!你看:

《老师,您好!》读()遍,《但愿人长久》读()遍,

《古诗两首》读()遍,《秋天》读()遍。

[一读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自学生字的能力,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读:

1.我又默读这几篇课文,知道了这几篇课文的体裁,捕捉并画出了与主要内容相关的一些词语和句子。

[教给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即抓关键词句。]

2.我大概知道下面这些内容了:

(1)《老师,您好!》这是一首____,老师用____和____把人才塑造,让____和____在心灵闪耀。诗中“____”和“____”这两句最能体现老师工作的崇高。诗歌把老师比作____,我想把老师比作____。

(2)《但愿人长久》的题目中,“但”的意思是___;“愿”是____的意思;“长久”的意思是____。题目的意思是:____。苏轼由中秋圆月想起____的弟弟,在深深的思念中体会到“____”的人生哲理,用“____”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课文中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是先“____”,接着“___”,后来“____”。

(3)《望洞庭》是____代诗人____写的,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____美景。诗中描写了____三种颜色,将洞庭湖的秀丽娴静刻画得恰到好处。

(4)《峨嵋山月歌》是____代诗人__初离四川时写的。诗人在乘船远行,从_____出发,驶向____,最后到达____。读了古诗,我的眼前出现了____等景物。

(5)《秋天》主要采用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押的是____韵,课文中表现拟人的词语有很多,如:____等。

3.我最喜欢的课文是____,因为____。

[通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把握文中的一些重点;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阅读的自学情况,利于针对性地给学生以阅读帮助。]

三读:

1.我又默读一遍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我不懂的词语,画出来。然后我想办法自学这些词语,并把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查字典、读读课文,联系生活)

[通过表格的形式,渗透了自学新词的方法,如可以采用查字典、读课文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列出不懂的词语有助于针对性地指导。]

2.这几篇课文读完后,每一篇我都有个问题要问,而且还发现了这几篇课文的共同点呢!

[从把握词语的意思到针对文章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再到对比阅读,体现了阅读的层次性。这样的阅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预习的质量,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读:

1.我在喜欢的自然段作上记号。

2.我反复朗读,并且努力背一背。

[这四篇课文都要求背诵,设计这样的题型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朗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地背诵,从而降低背诵的难度。]

五拓展:

1.我搜集了一些词语,如:

赞美老师的成语:____________形容关系好、情意深的词语:____________

描写夜空晴朗的词语:____________

2.还搜集了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

(1)____

(2)____

(3)____

上一篇:生物化工专业毕业生英文求职信下一篇:医疗经销商的开发和管理Word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