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2024-06-05

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精选6篇)

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第1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一村一民大学生《小城镇建设》课程

论文

论文题目: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

学生姓名: 白起建 学 号: 1***6 专 业: 农村行政管理

年 级: 11秋

学 校: 云南电大红河进校

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摘要

城镇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推进,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本文从红河县城市化现状的实际出发,对红河县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利于红河县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

产业 规划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书增长。”江泽民总书记民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时也指出:“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也是个大战略”。

小城镇建设是推进云南省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强大动力,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小城镇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而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县也把推进城镇化、加速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一、红河县的基本情况

红河县地处云南省红河西南部,红河中游南岸。东接元阳县,南连绿春县,西与元江县、墨江县接壤,北与石屏县隔红河相望,地处三地县六县接合部。全县土地面积2019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迤萨镇,距县府个旧146公里,距昆明318公里。

红河县汉代属益县郡胜休县,明代属临安府的思陀甸、左能寨、落恐甸、溪处甸、亏容甸土司区。民国时期推选区乡制设石屏县第六区,区、乡制与土 乐途游民部落五周年 2007西藏圣地婚礼 航空旅行白皮书 黄金周出游全攻略 司制长期并存。1950年设红河县,1957年隶属红河县。

二、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红河县在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城镇建设从80年代初提出的“大问题”到80年代中期的“大政策”,以至到现在成为“大战略”,有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就目前看,按照笔者的理解,认为仍然存在这样几个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城镇建设步伐。

⒈ 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规模小,空间布局不合理。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都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市化水平指一定区域内城市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城乡结构失衡、城市化水平低是制约红河县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红河县的城市化水平仅为28.8%,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除个旧市区接近中等城市规模外,其余都是小城市、小城镇,而且空间分布不尽合理,城市发展不平衡,差别大。从城市化水平来看,全县只有个旧、开远接近60%。许多县城所在城镇规模都偏小,边疆的一些县城规模甚至还达不到内地一个镇的水平。

⒉ 市政建设规划滞后。

由于城市规划的不够严谨、城市形象设计深度不够、缺乏全面性的总体及详细规划、规划控制松缓、管理滞后,某些项目,尤其是较大的改造工程基本上是政府指令性的实事工程,任务大、时间紧,又没有超前的计划,而规划部门又没有对该工程整个地区的综合规划方案,使得设计部门在设计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综合的规划为依据。造成设计、规划、建设同步进行,从而使得规划方案没有经过合理的、周密的认证,刚建成的工程项目,由于缺乏总体性考虑和前瞻性研究,又得重新改造、完善配套设施,给具体实施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⑴ 不可避免地出现边设计、边施工、边预算的“三边工程”。

⑵ 项目建设单位为了开展项目建设,在计划与投资存在较大缺口的情况下,不得不相互挪用工程款,建设资金不能专款专用,也给一些违纪行为制造了借口。

⑶ 由于计划滞后,为了追赶时间加大工程成本是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一个主要因素,导致建设投资规模失控。目前很多工程总是在不断的追加投资,才能最终完工交付使用。工程进程杂乱无序,又造成了重复建设的浪费。

红河县的许多城镇是在近20--30年内发展起来的,由于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规划,管理和建设的严重不协调。在这些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规划严重滞后,不能很好地起到指导城市长远发展的作用,使城市建设重复投资,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

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整体水平较低。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基础。红河县内的许多村落用地功能混乱、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等相互交织,新旧住宅参差不齐,建筑物密布、建筑景观杂乱无章,呈现混沌无序、混乱不堪的景象。城市供、排水管网、(强)弱电管网建设不配套,电力、电讯线路走向杂乱,管道煤气无法铺设,城市的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比较低,环卫设施缺乏,卫生死角多,排水排污不畅,内涝时有发生。托幼、小学等基础教育设施规模偏小,组团绿地、停车场、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配置不足。普遍存在的违章建筑问题致使建筑密度高达60%—80%,采光通风等居住自然条件恶劣,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得不到保障。

城市道路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使城镇功能不配套,“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现象十分突出,功能分区不明显,影响了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

⒋ 城市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一批批景点的建成,一幢幢高楼的拔地而起和一条条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我们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靓丽。但是,在这些美丽景观的背后,却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事实:城市管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红河县较高水平的卫生城市太少,绿化、美化不足,“脏、乱、差”现象突出,目前尚无生态化建设的城市。环卫设施不配套,致使新房内富丽堂皇,新房外脏乱差,小城镇尤为突出。街道狭窄、布局粗糙,没有很好的挖掘城市的历史内涵,更谈不上现代时尚的树立塑造。交通管理水平相对起市政管理水平更差,狭窄的街道上,车多而堵、人多而乱。人们常说“边疆处处赛江南”,说的是边疆鸟语花香和绿色满目,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环保和卫生应该是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首选目标,不能丢掉自己的优势。

⒌ 城镇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经济活力,城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差。

红河县城市只是作为一般的人口聚集地,没有充分发挥其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笔者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

⑴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不强、二是产业不大、三是产业不发达。无论是产业的组织结构还是产业的技术结构与产业结构合理化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全县GPD构成中,三产业比重偏低,三次产业间的比例关系还不协调。从社会劳动者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来看,社会劳动力集中在第一产业,二、三产业劳动者人数比重较低。从全县经济总量的发展看,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全县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和资源浪费、环境恶化而取得。从1978年到2003年间,全县每增加1元的GDP,就需投入2.3元的固定资产投入,以原材料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中资源浪费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仍十分突出。

⑵ 制约农业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因素比较多。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余地日益减少;二是农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以及落后的生产力与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三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四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在全县固定投资额中,农业的投资比重由1990年的12.8%下降到1995年的5.1%和2003年的3.6%。

⑶ 工业的集中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一是组织结构不合理;二是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到目前,真正成为全县经济主导产业的有烟草、有色、以制糖酒业为主的食品工业、化工、能源、建材六个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71.4%;三是企业亏损面大,非烟工业生产经营状况仍然不好;四是工业技术进步缓慢,技术装备水平低;五是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需求结构的要求。

⑷ 第三产业发展落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一是整个第三产业发展落后以及内部结构不合理;二是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卫生、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四是市场化程度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⒍ 社会保障实际运作上存在不少问题。

⑴ 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从城市现有的保障范围看,大量的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职工、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和进城农民工仍未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远远不够宽。而在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制度还处于探索阶段,大部分地区还是空白。

⑵ 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目前,红河县的保障基金正处于由“国家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负担的转变时期,由于思想观念、企业效益等多种原因,逃缴拖欠保费的现象严重。再加上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不够,对中央财政依赖性较大,一些补充社保基金的渠道尚未落实等原因,造成目前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

⑶ 多头管理、体制分散。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协调,缺乏整体性、规范性。社会保障的领导、管理、经办、服务、监督分散,形成了多头分散管理的格局。管理体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红河县小城镇建设方略初探

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红河县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全国各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笔者认为可以在借鉴其他省市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红河县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寻求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以推动红河县的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⒈ 高度重视城镇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⑴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在城镇数量的布局、城镇规模的把握、城镇功能的定位上,需要很好规划,防止遍地开花、盲目铺摊子、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土地等公共资源。

发展的重点首先应放在以个开蒙城市群为主的中心城市建设上,尽快使其达到经济规模、壮大经济实力、增强经济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其次,要以现有的县城和部份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为重点,使之尽快完善社会经济功能,增强吸纳人口和扩大就业的能力,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逐步形成一批各具风格和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群。

⑵ 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全县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争取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12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8.7%,建成继昆明之后的云南第二大城市。城市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⒉ 依法加强规划管理,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依据,也是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主要手段。

⑴ 城市的规划要有科学性、前瞻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城市建设管理中的诸多问题就容易解决,城市特色就能较好地体现。所以无论是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房地产开发建设,都必须按照城市规划部门综合性的统一规划进行实施,从而起到规划部门的牵头作用。

首先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城市格局,完成分区规划、专业规划、重要地区和主要路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其次是要狠抓城市形象设计,打造太原城市品牌。通过公开招标、邀请高层次专家论证定位,完成市区主要街道、主要地段的景观设计。

⑵ 要认真编制或修订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小城镇的总体规划。规划的编制要有丰富人文内涵,能充分体现红河县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注重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名胜古迹以及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区,使之能够延续历史文脉。

⑶ 做好不同级别城镇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的衔接。提高城镇规划制定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和透明度;增强前瞻性和科学性。建立规范的城镇规划制定、批准与修订机制,强化法律地位,保证城镇规划的有效实施。

⒊ 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⑴ 合理调整政府投资领域,以人为本,逐步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城镇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发展文化产业,丰富文化生活,强化城镇的文化中心功能。

⑵ 积极开展面向城镇迁入人口的各类社会服务,为迁入人口提供创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条件,并在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服务。各级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小城镇的道路、市场设施建设、供排水、垃圾处理、绿化、环境整治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争取达到以下目标:全县县以上的城市共计供水能力达到41万吨/日以上、人均日综合用水量350升、供水普及率99%、城市污水处理率平均达到40%;城市垃圾处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城市使用燃气、炊用电用户人数达到7万户,用气普及率达70%以上;道路总长度达608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9平方米;合理规划城市动、静态交通设施,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⑶ 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逐步建立以物业税为主体的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完善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中心城市及重点城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实行特许权经营,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和吸引国内民间资金、境外资金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⑷ 进一步完善城镇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交等的价格形成机制,取消政策性亏损补贴,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建立必要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扶持资源枯竭工矿城市进行功能调整。

⒋ 彻低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不断加强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⑴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努力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运行环境。

⑵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投资环境,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市民素质高低的标志。

因此,只有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强化城市管理执法,加强规划管理,不断提高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文明程度,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具魅力和竞争力。

⒌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⑴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中,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大力鼓励新型、清洁、符合生态平衡的产业发展,防止和减轻公害,避免出现不顾客观环境,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现象。红河县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和热区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源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象红烟、红酒、红果一样每个特色产业或特色产品,能有充足的资源支持,并发挥其带动作用和效应,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⑵ 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层次。随着全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技术进步为基础,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改变目前依靠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路子。通过多年的发展,红河县已建立起了资源性比重较高的经济比较优势产业。比如:烟草、葡萄酒业、有色矿产的采选冶炼、制糖、化工、能源、生物资源的开发创新、旅游、边贸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今后,全县应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对落后的产业进行改造的步伐,以增加企业技术含量为宗旨,促进科技成果向产业领域的转化,通过技术进步缓解资源、环境的制约,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⑶ 坚持三次产业并重、协调发展。第一产业,重点是围绕提高产业化程度,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重点是推进工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产业,重点是加强基础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做大旅游业。

⒍ 建立小城镇保障体系,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⑴ 逐步建立社保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鼓励农民进镇创业,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必须解决进镇农民在基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

首先要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为解除失地农民后顾之忧,保障长远生计,采取土地换社保的办法,由征地单位一次性缴纳社保资金,设置专户,封闭运行,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各级政府也应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其次要对到小城镇创业人员应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强化社会保险资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的覆盖面,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确保进镇创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顺利实施。

⑵ 逐步建立医保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病有所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发展小城镇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保体系,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和有利于小城镇发展的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⑶ 统筹城乡教育经费,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城镇建设应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既可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又可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扩大小城镇的消费,促进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各级政府要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事业发展计划,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在收费方面要对农民工子女和市民子女一视同仁。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城镇是城市建设的补充,是地方乡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在新形势下,小城镇规划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小城镇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笔者认为应从本地实际出发,提高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面对目前红河县的城镇化建设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镇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城镇用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方面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会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红河县小城镇建设进程,以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笔者相信: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红河县的前程似锦,红河人民的小康之家一定能建成。

参考文献:

1. 方克立、陈东琪,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406-428。2. 陈晓杰、徐辉,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137-157、242-252。

3. 王梦奎、冯并、谢伏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83-90、276-287。

4. 叶连松、鲁译,中国特色城镇化[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77-221。

5. 袁中金、王勇,小城镇发展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3~24 6. 程政宁, 加快云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 期,200303 7. http:///

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第2篇

一、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被放在了“五个统筹”的首要位置,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中央还明确提出了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既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致富农民的重要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

小城镇是城乡共融的对接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教育、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小城镇是繁荣农村市场的有效途径。是继续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需要。农村非农产业以及小城镇的发展虽然有效弱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甚至一定时段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缩小城乡差距、改变二元格局的根本途径是减少农民增加市民;发展小城镇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小城镇具有聚合辐射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能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起来,将生产与消费结合起来,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商品生产和流通,建立各具特色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小城镇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是提供各种服务和信息的基地,发挥着纽带作用,有效地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将城市与农村连接起来,把封闭和分散的农村市场纳入到以城市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中。小城镇是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城镇化,尽早改变我国城镇化滞后的状况,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社会已形成共识。而通过大中城市来吸纳农村人口,其潜力是不大的。如果以小城镇的人口占我国城镇总人口的比例作为小城镇对城镇化贡献率,可以看到小城镇对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对城镇化的贡献率发挥着重大作用;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内需的需要。小城镇的发展能够带来农村人均占有资源的增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务农农民的收入有较快增长,从而最终缓解我国内需不足的矛盾。发展小城镇是农民集中到小城镇居住,有利于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小城镇改变了农民的居住方式,打破了一村一族的居住格局,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法制意识、道德意识、开放意识,养成讲卫生、爱清洁、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发展小城镇,拓宽了农民就业空间,有利于减少农村纠纷,净化社会空气,维护农村稳定。

二、XX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历史回顾(3个发展阶段)

(二)现状分析(国际、国内城镇化水平发展,目前正进入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加速时期,如何把握机遇、审时度势,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

XX区1989年拆县建区以来,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有进城求发展的迫切要求,农村城镇化的条件已经成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为XX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提供了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要“搞好小城镇建设”,十五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江泽民在十五届四中全会闭幕会讲话中又强调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拿出方案,加紧实施”。2000年,又颁布《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省、市、区党委、政府对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都高度重视,建立了由主要领导参加的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了对这一工作的领导。他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搞好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研究解决。所有这一切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经济结构调整,为XX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提供了前提。在结构调整中,城市较小城镇而言,土地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高,于是就将一些产业转移到农村小城镇;而许多富裕起来的农民又到小城镇兴办企业,发展二、三产业;一些传统的产业,也转向发展二、三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于是作为乡镇企业载体的小城镇就发展起来了。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为XX区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小城镇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为XX区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到2001年底,XX区共有建制镇(不包括三个街道办事处)25个,镇区人口达万人,特别是中心镇发展较快,一些条件较好的中心镇被区上作为发展重点,在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了优惠政策;住宅建设稳步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到2004年底,小城镇人均建设面积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远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建住宅中,楼房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到2004年达 %。住宅内部设施日益配套,功能趋于合理,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生产设施、教育文化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大,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到2004年底,小城镇人均公共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建制镇用上了自来水,全部建制镇通了电,部分小城镇建起了液化气供气站和有线电视。涌现出了一批规划合理、特色突出、环境优美、卫生整洁的小城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也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是中国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战略的不竭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广大农民要求进城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由于政策鼓励,一些在农村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以求在城市作更大的发展,有的在城市买房、买车,把子女送到城镇接受教育,享受城市的现代文明;有的农民,由于农村耕地少,就业困难,就到城市打工,每年上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就反映了就种状况;还有农民自己起来建造城镇,广大农民这种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城和造城,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不竭的动力。

(三)存在问题

1、思想不解放。XX区在小城镇建设上长期走一种固定保守的建设模式,没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没有认识到小城镇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是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的根本途径。

2、规划不严肃。XX区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因时制宜地对小城镇规划进行深化,规划随意性大。

XX区在小城镇建设中没有因时制宜地对小城镇规划进行深化,规划随意性大。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政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规律不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小城镇规划单纯地就城镇论城镇,忽视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当前的小城镇规划,往往只从小城镇本身出发来考虑问题,忽略了其所在县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各个小城镇过分扩大各自的中心地位和对外所产生的吸引力,导致各个小城镇性质相似,毫无特色可言。并且,由于缺少宏观调控,小城镇内部基础设施呈现“小而全”的局面,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小城镇的盲目建设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质量难以保障。在目前我国西部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这一问题表现地比较普遍。过境公路穿越镇区,“马路经济”较为普遍。从我国西部现有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多数小城镇往往是沿过境公路两边逐渐形成的,形成了明显的“马路经济”。这在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中也比较普遍。在这种情形下,公路与小城镇之间并不分设,也没有明确功能分工,过境公路既是小城镇内部的主要交通性道路,也是小城镇内部的主干道,逐渐形成了小城镇公路两侧商业服务业集中、行人密集、交通拥挤等混乱现象。究其原因,这些类型的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是因为小城镇在建设中资金紧缺,而过境公路无疑是利用国家投资、搞活本地经济的切入点。这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盲目沿过境公路进行小城镇建设的行为,在建设初期,无疑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相关产业,为小城镇提供了商品交易机遇,传达了外界需求信息,使小城镇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密切。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轴向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过境车流的通达性,给小城镇布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造成了资源的更多浪费。过分强调小城镇的轴向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对小城镇核心区的建设,使商业、服务业集中于国境公路两侧,忽略了小城镇内部居民的生活需求,影响到小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此外,这类建设用地多是夹公路建设,纵深不足,致使小城镇内部市政工程措施无法开展,各项市政工程也无法发挥其正常的功能。

3、体制不健全。XX区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建立健全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机构及管理办法。

4、服务不到位。XX区在小城镇建设上没有研究制定更多的有力有效举措,不能及时分析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三、加快XX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领导,突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性。农村经济要发展,农民要增收,依靠农业本身提高效益的思路不足以取,要坚持思想大解放、认识大提高,针对个别基层干部在XX区小城镇建设上的错误认识,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经济作为小城镇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干部、群众认识生产力,掌握资本;挖掘生产力,积攒资本;发展生产力,增加资本;扩大开放,引进资本。要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一切以发展辨是非,以发展评得失,以发展论英雄。要大胆改革,大胆实践,坚持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做再议论,面对矛盾不回避,面对改革不动摇,面对议论不争论,允许试,允许闯,争取时间发展,让实践作结论。坚持正确的,完善不足的,引导扭曲的,改革错误的,宽容失误的。真正做到创新不跟风,争先不争论,依靠不依赖,引导不误导,使大家立足镇情心系群众,开拓创新,大胆实践,把思想集中到发展上来,把精力用到改革上去,招商引资放手发展私营个体经济。要进一步强化对小城镇建设的领导,2、因地制宜,突出小城镇建设的特色性

小城镇建设切忌“千城一面”。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镇化的进程,小城镇建设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但在小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之中,不能忽视小城镇风格特点的研究,对小城镇自身历史渊源、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等个性特质的把握。由于小城镇建设属于城市的范畴,所以规划工作者不能以大城市的规划模式来指导小城镇的建设,不能以棋盘式道路为主、小城镇中心不宜设市场、民用建筑不能般高,不能套用大城市的建筑布局。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小城镇外部交通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与心理因素的变化等因素也影响着小城镇的发展规模。一般而言,当小城镇的人口规模达到5万人以上,才能发挥集聚作用,而XX区小城镇规模大多在1万人以内,小城镇内部的生存环境、就业状况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城市;同时,小城镇内部例如住房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和社会公用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农村居民进城的门槛。因此,要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目光由大中城市转向小城镇,首先要使小城镇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带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集聚效应。

对于小城镇发展中没有特色的问题,在对小城镇进行规划时,应首先对其所处的大区域背景进行宏观分析,确定小城镇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小城镇的产业特色;其次要尽量保持小城镇原有的格局,小城镇小巧近人的规模尺度、环境优美的山水风光、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息都可以巧妙地利用以强化小城镇的建设特色。一个城市,只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城市才有了自己的个性与灵魂,才有生命力。

3、科学布局,突出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小城镇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陈怀录认为,在明确了这一点要求之后,解决目前我国西部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对于小城镇规划就城镇论城镇的问题,要重视城镇体系规划。小城镇不可能脱离其所在区域而独自发展,而必须在大区域背景下,协调好“点”与“面”的关系,才能使之健康、合理地发展。所谓城镇体系规划,就是要通过区域人口、产业与城镇的合理布局,协调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方面的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最优化,实现体系整体利益的不断增长。同时,通过城镇体系规划,综合分析小城镇所处的特定环境与其所具备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状况等特殊条件,合理确定小城镇在区域中的功能、地位与作用,进一步确定小城镇的性质、发展方向与规模,从而合理规划小城镇产业布局和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使之更好地带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

对于小城镇沿马路轴向式发展的问题,应采取“近而不进,惠而不扰”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过境公路给小城镇带来的发展机会,又要将干扰程度降到最低,避免片面回避。在小城镇规划的过程中,应当首先优化小城镇内部的路网结构,突出小城镇核心区的吸引与辐射作用,尽量将小城镇沿过境公路一侧发展,合理组织小城镇内外交通。过境公路与小城镇内部道路要做到有效的衔接与组织,充分发挥过境公路的交通职能,合理规划小城镇内的生活性主干道,尽量减少小城镇内部道路与过境公路的平交道口,可适当采取局部立交的方式,减少二者的相互干扰。同时,可以通过对小城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小城镇的实际消费水平,从而合理地确定小城镇商业、服务业规模,使小城镇各功能分区趋于合理化。

小城镇建设规划要有深度。首先编制小城镇规划要搞好“五个结合”与XX区区域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训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积极培育农村市场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理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其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第二要处理好生产与生活的关系;第三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第四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关系;其三要注意八个问题;①乡镇企业要相对集中;②居住区的按排要合理凑;③处理好交通和城镇的关系;④处理好公共设施与生活设施;⑤要注意绿化的配套;⑥要做好各专业规划的配合;⑦要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彩民族特色;⑧总体规划批准后要抓紧编制详细规划。

小城镇规划要着眼全局,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突出特色

要准确定位小城镇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首先,要尽快编制县(市)域内城镇体系规划,尽快形成“县城(市区)——中心镇—— 一般镇——中心村”的城镇体系新格局。准确定位中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在体系中的职能、性质。在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搞好小城镇规划。这个规划,要做好五个结合:一是小城镇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企业相结合;五是小城镇建设与调整社会结构相结合。规划要突出经济特色,突出社会发展,形成各自的特点。同时,力求从规划布局,从环境、绿化品位等方面反映出每个小城镇的个性与特色,形成自己的自然特色、人文特色和建筑特色。

在小城镇的规划中,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合理确定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既要坚持建设标准,又要防止贪大求洋和乱铺摊子。

规划中,要突出重点,重点就是中心镇。所谓中心镇,就是第二大县城,第三大县城,在一个县(市)区域内,不宜过多,两三个为宜。这些中心镇,一要地理位置适中,不能把中心镇靠近县城,也不能太边远,要分布均匀,便于群众进行商贸活动;二要在经济上能起到辐射作用,要在整个区域内能带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富裕;三要有示范作用,能产生经验,推动小城镇建设;四要交通便利,人们生产生活方便,有利于商品流通,最好靠近铁路、河流、公路。为了突出重点,湖北省撤消镇、乡办事处414个,在全省范围内对200个中心镇进行规划建设,效果比较好。

中心镇的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突出特色,适度超前。要从中心镇的辐射功能和集聚效应出发,统一规划居民小区、工业园区、商贸区和休闲娱乐区,科学布局,综合配套,注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湖北省建设厅总结出的中心镇要抓好“五个一”建设的经验,可资借鉴。即中心镇镇区要抓好建设一条样版街(山区镇一纵一横,平原镇两纵两横,每条街道不少于0.3公里,临街房屋造型新颖,有特色,各项设施配套),建设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示范居民小区(山区镇不少于30户,平原镇不少于50户),建设一个有特色的商贸小区(集聚商户山区镇50户以上,平原镇80户以上),建设好一个工业(产业)园区,建设一个布局合理的绿化体系。

红河县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 第3篇

1 濉溪县小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编制滞后

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滞后现象普遍, 全县5个乡镇尚未启动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半数以上的行政村未编制建设规划, 尚无法适应又好又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的要求, 全社会的规划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1.2 小城镇建设规划缺乏公众参与制度

小城镇建设规划领导干预过多, “长官”规划现象严重, 规范缺乏公众制度参与, 使得有些规划虽然得以实施, 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能跟踪到位。

1.3 小城镇建设亟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基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人员缺乏,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机制不完善, 直接影响濉溪县村镇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4 城镇建设规划总体缺乏环保内容

目前的城镇集市, 不论是新区还是老区, 对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的排放和处理未引起过政府和居民的重视,极大地危害了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

1.5 村镇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投资渠道单一, 基础设施方面尤其薄弱, 管理部门与基层的互动和衔接不够, 导致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配套到位, 达不到逾期目标。

1.6 城镇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地偏少

规划建设中对园林绿地重视不够, 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用绿化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不强, 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1,2]。

2 濉溪县小城镇建设规划对策

2.1 多方筹集建设基金

为进一步发挥村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带动作用, 建议根据不同情况, 围绕以下6个方面解决村镇规划编制完善和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需资金, 即“各级财政部门挤出一点, 相关行业部门扶持一点, 受益单位和个人分摊一点, 土地出让金返还一点, 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一点, 积极向上级争取一点”, 多方筹集, 解决资金问题。

2.2 做好产业规划文章

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等现有基础条件,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对县域城镇产业布局进行超前规划, 采用“点轴式”的模式, 以城镇为节点, 交通干线为轴, 产业沿轴线重点布局。调整和强化县城的区域职能, 扩大其与邻近工矿城镇的互动发展能力。重点发展濉阜铁路、202省道、101省道、宿蒙公路为主轴和泗许高速、303省道、临南公路为次轴的县域4条轴线的开放式布局框架[3,4]。

2.3 完善基础设施, 增强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

重点抓好道路、供排水、绿化、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 加强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实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 提升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 为村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载体和平台。

2.4 强化样本效应, 加快推进居民集中区建设

建设居民集中区、促进人口集中居住, 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调动和尊重群众的创造性, 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使居民集中区的建设呈现出差异化、多形式建设模式。

2.5 注重综合协调,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把扩权强镇、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 协调联动, 不断探索, 创新以城带乡发展机制, 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机制, 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等配套改革。

2.6 加大扶持力度, 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围绕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快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产业承载力, 打造招商引资的新载体和全民创业的新平台, 大力实施乡镇“六个一”工程, 以城镇聚集龙头企业, 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 走以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新路子。

3 濉溪县小城镇建设规划远景目标

小城镇建设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 根据区域特点, 全面安排工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 以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镇情为依托, 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地理结构、原有植被与建筑, 使得近期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余地, 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只有这样, 小城镇建设才会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邱清华, 邓绍云.小城镇建设的作用与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9 (1) :57-59.

[2]黄俊舟.当前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措施[J].农业经济, 2009 (3) :8-10.

[3]陶希东.转型期我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战略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9 (4) :28-32.

小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对策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其建设与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要把小城镇建设好、管理好,首先要把小城镇规划搞好。所谓“小城镇规划”是指对一定时期内的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的依据。因此,小城镇规划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是国家指导城镇合理发展和建设城镇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的今天,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因素不断涌现。小城镇规划的滞后对建设管理的制约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对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都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

1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现状

1.1小城镇的概念界定

小城镇,从字意上理解就是较小的城镇。它是城乡之间的结合部,地位较为特殊。小城镇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上小城镇是指除设市以外的建制镇,包括一般县城。这个概念比较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法定含义。广义上的小城镇是指除了狭义概念中的县城和建制镇外,还包括了集镇的概念。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建设的补充和延续,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有机实体。本文所探讨的是狭义上的小城镇。

1.2小城镇建设现状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凸显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目前,小城镇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小城镇建设起步较晚,相关建设经验不足,规划意识淡薄,以及资金、政策等因素的制约,依然存在小城镇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建设缺乏特色;小城镇的规模偏小,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小城镇建设投入渠道单一,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小城镇建设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小城镇在规划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贪大求快,致力于“物的城镇化”和“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造成了一系列弊端:城市新区商品房林立,但因缺少产业支撑,成了只有晚上有人的睡城;工业园区产业红火,但缺少衣、食、住、行、教、医等配套,成了只有白天有人的“鬼城”;小城镇规划没有特色,城不城,产不产,致使转户居民只有“离乡背井”,小城镇规划无法适应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表现在:

2.1规划缺乏全局观念,定位不清

一些地区在建设小城镇时,出现了先建设、后规划或边建设、边规划,始终是先有建设后规划的不科学现象,导致城镇功能定位不清,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为以后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2.2规划规模盲目扩大,盲目攀比

一些地方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不结合当地实际,片面追求城镇规模的大,好高骛远,盲目攀比。

2.3规划缺乏战略眼光,随意变更

乡镇一级主要领导大权在握,人事变动比较频繁,对小城镇建设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规划上,从而对原有规划进行变动,使得建设的小城镇不伦不类,规划缺乏长期性和严肃性。

2.4规划水平形式单一,风格雷同

经验主义思想盛行,不切实际,盲目套用典型规划,忽视各个城镇的个性特征,泯灭了城镇规划中的个性。导致小城镇规划趋向“样式单一、风格雷同”,毫无特色可言。

2.5规划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质量

中国式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成为领导干部升迁去留的惟一标准。导致干部在任期内偏重经济增长,忽视规划。

2.6规划资金渠道单一,政府投入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大问题,资金短缺导致乡镇政府的急功近利行为。从全国范围看,政府部门的投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

2.7轻视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恶化

一般来说,小城镇在建设前,往往先编制了总体规划,也得到了有关部门批准并通过,然后再补做环境保护规划。在建设过程中补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将受制于总体规划。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

2.8规划缺少历史延续,灵魂尽失

有的小城镇在旧城开发改造中,缺乏对历史、对文化、对文物的了解和传承,根本不重视历史文化遗迹,一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高楼林立,历史悠久的城镇面目皆非,小城镇没有自己的特色。

3小城镇建设规划推进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开始迅猛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城镇的建设重点在规划,规划是建设的“龙头”,科学规划是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小城镇规划是国家和乡镇政府关于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的具体落实,是一定时期内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是带动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助推剂。

3.1立足长远,超高标准规划城镇

小城镇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合理原则,起点要高;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必须向新型城镇化看齐,做到产城融合,完善功能服务配套。

3.2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发展规划

在小城镇的城镇规划设计中要把握好科学合理的度,结合城镇实际,把区域规划和小城镇规划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其城镇的总体取向。

3.3城镇建设,坚持规划严肃稳定

规划是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和不可替代性。

3.4城镇规划,突出地方内涵特色

小城镇规划中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应深入研究當地小城镇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民俗等各自独有的内涵,突出地方特色。

3.5政绩评价,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经济增长的考核机制,转变“唯GDP论英雄”的单一考核方式。

3.6筹措资金,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完善设市标准,严格审批程序。

3.7统筹规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在小城镇规划过程中,根据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密切结合地域特点、自然环境状况,统筹规划,着力解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8文化保护,突出城镇建筑风格

历史不可以重来,在建设小城镇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适当保留部分老区旧有的风格风貌,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和底蕴。

4结束语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谐健康发展的前提,搞好小城镇建设,必须正确认识规划的重要性。确定“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正确确定小城镇发展目标、建设方式、规模。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第5篇

——以柏塘镇为例

班级: 学号: 姓名:

内容摘要:城镇位于农村之首、城市之尾,与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又与大中城市关系密切,是大中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笔者以柏塘镇小城镇建设为例,简要阐述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柏塘镇小城镇建设现状

柏塘镇地处广东省博罗县东北部,全镇总人口5.6万人,总面积25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万亩,山地25.9万亩。近几年来,柏塘镇致力于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已初步形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工业城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009年全镇外贸出口累计265万美元。镇内村村通汽车,广梅公路贯穿全镇,距广梅汕铁路杨村站仅3公里,到河源50公里,距惠州55公里,距深圳100公里,距广州1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镇区地处赤水河、黄江河交汇处,有两座日供10万人生活和工业用水的自来水厂。11万伏变电站可解决全镇的生活用电和工业用电。位于镇区范围内有一批标准厂房可利用,现办有电子、制衣、玩具、五金、木制品等生产行业。目前正在开发的金湖、罗塘、高坳和平安兴旺工业基地也有近万亩土地可供利用。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小城镇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指导乏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些地方的党政干部没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城镇化,改善城(镇)乡居民生活质量和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层矛盾的突破口来抓;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小城镇建设思路不开阔,对小城镇的长远发展缺乏深层次思考;对如何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内在关系研究不深,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城镇建设,重经济管理、轻城镇管理,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因而未能把小城镇建设作为重要战略摆上突出位置,在认识上缺乏主观能动性,在规划上缺乏前瞻性,在机制和体制上缺乏协调性,过分强调和依赖客观条件。同时,不少地方对原有的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对已经出台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没有很好地加以落实。

(二)小城镇建设质量、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在:(1)不少小城镇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相应的水、电、路、气和环卫等配套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地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区混杂,道路、商贸区混杂,镇容镇貌改观不大。(2)不重视城镇建设详细规划,不重视特色设计。许多小城镇的街景规划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规划设计与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不相协调,显得孤单而缺乏灵气,风格品味不高。(3)开发建设方式落后。许多小城镇仍以分散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整体环境差。(4)普遍缺乏一支过得硬的小城镇“物业管理”队伍。小城镇管理人员不足、待遇差、素质低、缺手段;小城镇综合治理能力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滞后,“脏、乱、差”现象未得到根本治理。(5)由于城镇规模小,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小城镇在人才、项目引进,产品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三)科学合理的投资机制尚未形成。资金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在目前不少乡镇的财政还属“吃饭财政”的情况下,乡镇政府建设小城镇筹措资金主要采取“以地生财”、“集资建镇”和“借资建镇”三种办法。“以地生财”这种办法在当前土地宏观调控、以人为本的大环境下将越来越行不通。“集资建镇”也是小城镇筹集资金的主要做法之一,问题是这种“集资建镇”实际上有不少是变相的乱收费、乱摊派,比如向落户小城镇的农户收取基础设施配套费,向建筑施工单位收取建筑配套费等。企业主、老百姓,乃至地方干部对此颇有意见。第三种办法是“借资建镇(包括施工单位垫资开发)”,这种办法可能一时能解决暂时的困难,但发生的债务在 偿还和化解方面缺乏手段。

(四)行政区划与城镇发展不相适应。目前建制镇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不少城镇镇区无法达到最低的人口规模,要素集聚能力差,造成基础设施建设的浪费。由于行政区划的不合理,造成建制镇和重点中心镇设置与布局不合理现象十分明显,这种情况不仅在县域范围内存在,在县市、区域间也有这种情况。行政区划的不合理,严重制约着城镇的发展和功能的提高,也制约着生产要素集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小城镇发展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必须高度重视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各县(市)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市里要全面综合考虑,不应受各县(市)行政区域的限制。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随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发展战略的调整而应及时加以完善,不能始终停留在几年前业已编制的规划上。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完善的基础上,要突出抓好各功能小区的详细规划以及交通、供排水、供电、通讯、环保等公用基础设施的专业规划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及设计,充分体现出小城镇建设的地方风格和特色。市建设、规划部门要对小城镇规划体系的修编完善工作加强指导,实行规划招投标市场化运作,建立专家库,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确保规划修编质量。有了科学的规划及规划体系以后,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必须不折不扣地按规划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

(二)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适当扩大小城镇政府管理权限。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和“小政府、大服务”的目标要求,建立职能明确、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小城镇管理体制。根据城镇发展的需要,赋予城镇尤其是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在计划、规划、工商和城镇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部分必要管理权限,解决“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加强小城镇管理队伍建设,搞好对小城镇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同时要加大以集中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小城镇创卫力度,使所有小城镇能在二、三年内通过省、市卫生镇的考核验收。按照分税制原则在城关镇和重点中心镇建立新型的财政分配关系,从财政体制上为小城镇发展建设提供充足的调控资金。

(三)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多渠道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的机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国家、集体、个人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一是鼓励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带资进镇,买房建房、兴办企业、务工经商;二是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参与小城镇建设、兴办企业;三是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动员单位、企业和个人投资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四是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费应全额返还乡镇用于小城镇建设;五是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为载体实行股份合作方式直接融资;六是争取上级政府给予财政投入或财政贴息贷款扶持等。

(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最根本的是要 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否则,小城镇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出现“空城”。因此,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必须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位置。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必须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围绕建设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来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建立主导产业。农业资源优势强、经济实力弱的小城镇,应确定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个体手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把发展特色经济同建设特色城镇结合起来,把建设农业产业化同培育支柱产业结合起来,通过培育一、二个产业和几个龙头企业,建立起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有了具有特色的支柱产业,小城镇的发展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

参考文献:

1、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傅崇兰:《小城镇论》,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3、谢健:《温州小城镇发展启示》,《农村经济》杂志,2002(8);

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6篇

班级:2012春农村行政管理 姓名:李小强 学号:0941004405689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大战略,把中国特色的城市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下面是我对鲁山县小城镇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沙河上游,属平顶山市辖区西部,面积2400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现有编制乡(镇、办事处)25个,554个行政村,城镇人口2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5%,城镇人口比2000年前增加了10%,城镇化水平也增加了10个百分点。全县建成小城镇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城区10平方公里。城区已基本形成五纵五横的主干道城区大框架,城区道路总长达50公里,日供水能力5万吨,自来水普及率90%,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覆盖率99%,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40%的单位实现绿化达标。城区绿化面积达100公顷,绿化覆盖率2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平方米,城市公交线路达6条。乡(镇、办事处)区有线电视入户率60%,直拨电话入户率50%以上,户均住房面积150平方米。全县小城镇的供电、通讯、文化教育、金融保险、社会福利保障等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一批功能比较齐全,特色较鲜明且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浓郁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已初具规模。张良镇、下汤镇被命名为“中州名镇”,和“尧山镇”成为豫西南大地上的三颗璀璨明珠。

二、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鲁山县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际建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规划指导性、监督执法性不强,小城镇建设是关系到广大农村千秋万代的系统工程,必须规划先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然而在实际建设中,规划往往指导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滞后于建设,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建筑没有风格。二是规划起点低。有的乡镇把小城镇规划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环境设施都没有列入进去,使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三是规划没有特色。多数小城镇都是在政治中心、文化教育中心、工矿区、交通要道的基础上形成的。梁洼、库区、张店、团城等是矿区,下汤、赵村、尧山是旅游乡镇,张良是蔬菜产品生产、贸易集散地,马楼、滚子营、张官营是小麦、玉米、花生农产品生产、销售集散地。这些乡镇都极具特色,但个别乡镇的小城镇规划不能很 2 好的凸现其地方特色。四是规划监督执法不力。小城镇规划颁布以后,不是很好地按照规划执行,擅自改变和违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使规划成为小城镇建设的一种摆设。比如城区包括各乡镇临街门面房前的公共人行道,店主随意占用、搭建现象严重。近年来由于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去单位办事、到商场买商品找不到停车位只好乱停在街上交通问题严重,失去了规划的真正指导作用。

(二)融资能力弱。小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鲁山县本来就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财政收入增长较慢,用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金融部门又紧缩银根,大额贷款难度加大,招商引资步伐慢,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普窄,资金缺口极大。好多乡镇都是农业乡镇,没有乡镇企业,靠当地财政资金积累远远不够满足小城镇建设发展需要。资金不足严重制约着小城镇发展步伐。如好多乡镇垃圾中转站都没有。

(三)缺乏支柱产业支撑。产业强力支撑是小城镇发展壮大的前提。鲁山县的工业结构以煤、铁、采选业为主,煤、铁采矿业占工业总量的50%。近几年来煤、铁资源日益匮乏,使这一支柱受到严重冲击,对社会贡献份额减少,吸纳就业能力减退,正在培育的雨搭、鲁阳电厂等主导产业刚刚起步,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度不够。农业方面,我县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产值低。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土地不能向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快速转移。全县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农民进入小城镇就业是一大难题。因此,大多数农民还不能离 3 开土地,离开农村。有的乡镇近几年也加大了中小企业发展力度,但由于起点低,基础薄弱,再加上新上项目发展壮大需要一定周期,远水不止近渴,因此产业对小城镇建设支撑力较弱。

(四)小城镇聚集能力不强,人口数量少。小城镇本应是当地政治文化中心,但事实上一些小城镇只是一个政治中心,经济文化方面不尽人意。个别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到位,服务功能较弱,有的金融保险机构在有些小城镇没有延伸点,有的小城镇没有专业商贸市场,没有电影院、居民娱乐,购物不方便。大多数乡镇没有高中,一些乡镇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低,造成大量生源外流。个别乡镇的卫生院有名无实,医疗条件差。这些小城镇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不突出,对广大的农村及外界的吸引力不强,人口数量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

(五)小城镇建设管理亟待加强,目前小城镇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筑工程缺乏统一的制度监管约束,不执行工程申报制度,不能按国家有关规定招投标,工程不实行质量跟踪监理,豆腐渣工程时有发生,存在较多质量隐患。如修的村村通公路一年后就坑坑凹凸。另外,小城镇建设较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小城镇初具规模后,管理滞后,极易造成脏乱差现象卷土重来和有城无市现象,使小城镇失去吸引力,经是好经不能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三、小城镇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科学规划,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小城镇建设布局合理、风格鲜明。小城镇规划编绘工作要列入县、乡镇目标,严格考核,4 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和借鉴外地小城镇建设经验,提高小城镇建设规划水平。小城镇建设要有完善的城镇规划、专业规划和详细规划,特别是要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规划操作,防止规划走形式、走过场。加强规划的监督管理,以维护规划的纲领性和权威性。领导不能只坐办公室听汇报,要多深入现场走走看看,公安要密切配合对那些乱占公共道路、乱搭乱建现象要严厉打击,要长期监督,不能迎接领导检查马上打扫卫生,清理街头小商小贩,检查过后又是放松监督,顺其自然。工作要做到实处: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先报审核再施工,项目不符合规划要求的,要坚决改正,使其保持与城镇的风格完整和统一,突出当地特色。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有序进行,使小城镇建设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二)建立机制,多元化筹资,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到位。一是建立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解除金融机构对小城镇建设贷款的后顾之忧;二是要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把财政增长活力留给基层,充分发挥基层聚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地方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有钱办事”;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广聚资金,共同建好小城镇。

(三)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发展小城镇的根本举措在于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小城镇建设离开了产业支柱 5 就难以存在和发展。因此,在小城镇建设指导思想上,要选准产业突破口,形成“一城一貌,一镇一品”的发展模式。另外要制订优惠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农业企业及非公有制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聚集力。张良镇近年来围绕蔬菜、皮带发展战略是找对了方向,但是眼光还没有放开,蔬菜发展要上规模,发展成生产、加工、精包装、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公司为龙头企业。皮带厂要从商标、包装上等下功夫做强做大。让全国人民吃到张良菜、腰里缠上张良皮带,力求“张良”品牌效应,就像老年人说的一样在鲁山买张良姜是论斤卖的,在洛阳是用刀切片卖的,这些支柱行业对该镇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壮大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的。

(四)增强小城镇聚集力,密集小城镇人口数量。千方百计进一步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文化教育、金融、信息服务配套功能,改革户籍管理办法,降低小城镇准入门槛,制定农民进城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当地农民和外来人员进入小城镇居住。一是引导本乡镇先富起来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从事二、三产业。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固定收入生活来源的农民,经个人申请,户籍管理部门即可按规定办理城镇常住户口,解除小城镇入住户的后顾之忧。二是引导工业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聚集,扩大城镇人口。三是对外来人员进入城镇区从事非农产业的条件给予优惠,手续从简。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服务,对他们要前期优惠,对其子女入学、入伍、就医要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从而吸引 6 外地人口来本地发展共同繁荣小城镇经济。

上一篇:妇联工作建议下一篇:《员工手册》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