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2024-08-05

创新教学走出困境(精选6篇)

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第1篇

文章题目:《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作者姓名:张永红

单位:凤庆县马街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通信地址:云南省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学

邮政编码:675909

联系电话:***

个人简历:本人于1993年7月毕业于临沧师范学校,同年8月被分配到马街学区任教,于1997年9月被云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录取,脱产进修两年后,到马街中学任教,曾担任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导主任,现任马街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积累了一些中小学教育教学经验,撰写并发表论文多篇,曾多次获得市、县、镇级表彰和奖励。

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晨听

摘 要:面对我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落、不知所措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学生听不懂,读不会,讲不出,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单词记不住、词汇量太少,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大量单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实践,我们把“十六字教学法”与“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山村中学英语教学之路。

关键词:晨听整合集中反复循环因材施教

每天早晨6:30,校园里就响起了一首首熟悉的英文歌曲,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当学生站好早操队形之后,取代英文歌曲的是我校教师自己录制的英语听力内容,有单词、短语、句子以及作文。此时,同学们开始全神贯注的英语集中识词,这就是我校这一年多来进行的英语晨听。

我校进行晨听的背景

近几年来,我校的英语教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它是我县薄弱学校的薄弱学科。部分学生因为学不好英语而自暴自弃,发展到躲学、逃学,继而沦为双差生;有的干脆辍学,过早地进入了社会。每到考试,都会见到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英语考试刚开始,许多考生就已无所事事,不用说,他们的ABCD填得比谁都快,甚至部分学生还出现听力还没开始播放,答卷的听力部分就填得满满的,弄得教师哭笑不得,考试成绩可想而知。面对这种现象,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英语教师商讨对策,寻找英语教学的出路。

为摘去薄弱学科的帽子,2008学年初,在凤庆县教育局指导组的帮扶下,通过与教师交谈,深入分析原因,切中问题要害,给我校

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全体师生深受鼓舞。面对我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落、不知所措的现状,我们意识到学生听不懂,读不会,讲不出,学不好英语的原因是单词记不住、词汇量太少,因此,如何让学生快速掌握大量单词,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之一。

引入新教法寻找新出路

如何改变以往的观念和教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个难题。首先我们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让英语教师集中起来学习张思中老师的“心理优势教学论”和对其“十六”字教学法的理解,认识到“适当集中是关键,反复循环是保证,阅读原著是目的,因材施...............教是核心”。然后以张思中老师的“十六字教学法”为指导,提出突.

破英语教学的三个步骤:

一是营造气氛,树立信心。为了营造学生学习英语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校通过校会、班会等形式做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组织了英语歌曲比赛,英语作文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给予充分的肯定。

二是整合集中,反复循环。这一步骤主要是对教材要求识记的单词、词组和句子的整合和录制。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将下一周的任务布置到年级备课组,由备课组长带领着本组的英语教师对下一周的集中识词内容进行分类、删减、增补和录制。对词、句的处理,我们使用了几种做法:第一种是归类识记,第二种是将单词、词组、句子串连起来识记,第三种是词连句,句成篇地进行识记。

三是因材施教,分层落实。各科任教师及时进行检查,每班抽查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各3-5人。

我们的具体做法

1、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在前一天将晨听的内容录制好,并把重点内容出示在英语学习专栏中。

2、晨听内容采取先单词,后句子,再作文,先易后难,滚雪球

式地层层递进。在录制时,通常要求男女教师搭配,读2-3遍,做到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在早操前的5-10分钟,先向学生播放1-2首英文歌曲之后、再播放5分钟听力材料,学生边听边记。

4、每天“晨听”结束,由科任教师检查、批改落实。对共性的易错点进行收集整理,把它加到下次的晨听中。真正做到整合集中,反复循环。

5、科任教师把抽查的结果公布在校园的英语学习专栏里。进行及时反馈,这样既训练了的听力,也积累了词汇。

我们的收获

1.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晨听”已成为我校集中识词的主阵地。先学词汇,后教教材,这种自主学习模式,消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感到英语学起来有意思,从而愿学、乐学,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观念的转变,树立了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学起来就有了劲头,学生成绩得到了大面积的提高。

2、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校三个年级的英语成绩从原来全县20多名上升到前10名,为我校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给我校的英语教学作出了一个肯定的回答。2008学年,我校英语教研组被凤庆县教育局评为“十佳”教研组。

3、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把“十六字教学法”与“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适合山村中学英语教学之路。

总之,晨听使我校迈出了英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步,营造了教师学习教法的氛围,兴起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高潮,树立了教师教好英语和学生学会英语的信心。在晨听过程中,我们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完善。

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第2篇

历史告诉我们,人们很容易取得成功,却很难坚守,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里,仅有不足1/3的新企业能够生存下来;而能生存下来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则更少,大概只有10%。但是,一旦这些企业(或者产品、服务)能够存活下来,是不是就意味着它们可以稳健地发展下去,并持续取得成功呢?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来思考问题,世界“财富500强”就应该是一个很稳定的“财富500强”组合,但事实上从1955年首次公布“财富500强”到现在,“财富500强”中仅有一半存活了下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美国领导企业的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 index)以及1984年推出的英国富时指数(FTSE 100)中。

创新者的困境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Clayton Christensen所写的《创新者的困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哈佛商学院出版)一书可以提供答案:新产品的成功出现可以为企业带来顾客,为了维持这些现有的顾客并发展更多的顾客,企业要不断地满足他们的需求。要满足顾客,企业需要继续完善现有的产品及服务平台,这就为一些市场挑战者带来了机会,他们通过改良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新的功能,进而达到攫取市场份额、实现消费者转移的目的。但是,这个解释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它肯定了消费者对新事物的渴求,因此,无论是创造型企业还是市场挑战者,都同样可以不断地寻找新机会和新想法。

但是,对于企业来说,持续创新同时也存在缺点:其一,研发成本高;其二,大多数新产品、新服务因为不适合市场需要而失败;其三,带来全新产品、全新服务的企业,很少能够取得长远的成功。事实上,在《意愿和愿景:后来者如何统领市场》(Will & Vision: How Latecomers Grow to Dominate Markets)一书中,作者指出,截至,在66家创造型企业中,仅有6家企业为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产品品类,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可口可乐公司、索尼公司、英特尔公司等,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企业要成功,重点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做一个懂得营销的跟随者。这个跟随者甚至可以不是一个快速反应的跟随者,截至20,某些领域的领导者是在该品类出现了后才进入相关领域的。

产品创新与营销创意

企业要取得长远的成功,没有捷径可以走。重视创新的大公司面对众多挑战者会陷入创新者的困境中,而拥有营销创意的挑战者可能又会被消费者定义为跟风。只有能够同时做到重视创新而又富于营销创意的企业才能够真正取得长远的成功。

用创新走出当前的困境 第3篇

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总统奥巴马说:“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 思考敢于不同, 大胆得足以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以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 而且聪明得可以做到这一点。”盖茨说:“全世界少有人像他一样的创新能力样的创新能力, 他的影响力将持续未来数个时代。”乔布斯本人生前也很自负地说过,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乔布斯身上拥有的诸多特质乔布斯身上拥有的诸多特质, 都是中国社会近年所推崇但践行起来却很难的, 如个性张扬性张扬、追求原创、不妥协等等。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 创新不够是当代中国的一块硬伤伤。中国舆论在对乔布斯的悼念潮中表现突出, 与苹果在中国的普及率很不相当,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当下一些现实不满意的心理反弹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当下一些现实不满意的心理反弹。

说到创新说到创新, 我们并不陌生, 甚至喊得比任何人都响, 但实际上却是雷声大雨点小, 远不尽如人意不尽如人意。一方面, 我们的航天技术、杂交水稻技术、超大型计算机技术、高铁技术等, 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迅猛前行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迅猛前行。另一方面, 也有一些科学家忙着写那些跟风重复的论文文, 做容易获奖而又不费劲的课题;一些发明家把人家的东西拿过来, 稍微动动, 改头换面面, 就去申报专利;一些企业家最擅长的就是仿制, 不断推出山寨产品, 来钱快还省劲, 大家谁也不肯在创新上真下工家谁也不肯在创新上真下工夫, 真去投入。尽管这样也可以发表大量论文, 通过课题鉴定定, 可以创造可观利润, 创造高GDP, 但自己没有核心技术但自己没有核心技术, 没有产权专利, 没有拳头产品品, 最终只能给人打工挣点加工费, 这是既没出息又没前途的做法。

苹果苹果始终扮演挑战者的角色, “向那些疯狂、特立独行、想法与众不同的家伙们致敬敬。或许他们在一些人看来是疯子, 但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而这在我们的文化里往往显得咄咄逼人显得咄咄逼人, 显得没事找事。搅局者和破坏者, 全是贬义。如果中国不花点时间重新去改变这个文化去改变这个文化, 那我们教育出来的人, 大部分都会没有创新能力, 不是没有这个智力, 是没有颠覆的胆量和环境是没有颠覆的胆量和环境, 即使有少数漏网之鱼也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被扼杀了。

正如乔布斯所说的正如乔布斯所说的, 苹果的药方不是消减成本, 是用创新走出当前的困境。创新与你拥有多少研究经费无关你拥有多少研究经费无关。当苹果推出Mac时时, IBM至少花费了100倍经费在研究上倍经费在研究上。这与金钱无关这与金钱无关, 它决定于你的团队, 你的领导能力以及你能获得的东西。

创新教学走出困境 第4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英语教学现状 主动 创新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为:“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并且,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市场融合、接轨,英语这门国际性的语言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尤其是在国外先进生产设备、先进生产工艺引进并应用等方面,英语知识表现出其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因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英语教学显然要以服务为宗旨,并为学生今后就业打基础,培养学有所用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但当前职业技术学校的英语教学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

近年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英语基础更是普遍薄弱,英语学习环境差。根据有关教育方面的资料显示: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75%以上的学生英语基础差、单词读、写困难;20%的学生基础一般,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只有不到5%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受到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的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并且,实际上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英语基础比统计的还严峻。如这几年笔者所担任的班级中,甚至有连26个英文字母都写不全的学生,更不用提其他的听说读写了。

二、.学生的学习习惯没培养好,厌学现象严重

近年来,来职业学校学习的大部分学生是在中学里面文化课基础比较差、普高落选的学生,他们有的来职业技术学校的目的就是在学校再呆个两三年,为自己的青春找个临时避难所;有些只为拿个文凭,能混就混。他们就把在初中养成的不良习惯继续带到了职业技术学校里,厌学现象严重。

三、认识程度不够,不重视英语学习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而言,各种各样的市、省、国家级的技能大赛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学校强调专业课的重要性,在课时安排上,英语课的教学时数大大少于专业课。甚至,有时还取消了英语课,在无意中给学生一个印象: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能学好知识,干好工作。另外,对于现在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对技术人才在英语上的要求不了解,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因而造成对英语学习的误解,认为英语这门课可有可无,学不学无所谓。

四、教材枯燥,教法传统

中职技术教育英语的教材内容实用性不强,不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相呼应。有的教材内容与普通高中的相类似,枯燥、繁多的单词、语法、时态变化,使得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厌倦情绪更浓,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而受传统的英语教学的影响,老师一味的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听写单词、背课文、做练习、考试测验,形成了程序化的教学,课堂没有生机和活力,给学生上课成了完成任务,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面对这些困难,应从哪入手解决才能走出英语教学的困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不是一种简单的应付手段,而是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去探索,语言学家亚历山大曾指出:“The teacher is just a facilitator. teachers cannot teach anybody anything. The student is not an empty glass that will be filled with liquid with knowledge and with wisdom. The teacher can only facilitate, make it possible to motivate students.”这段话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精辟的分析,充分说明了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给学生施加压力,而应当更多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的兴趣。”英语学习的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Learning is fun,引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开端。兴趣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是推动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强化因素,是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

1、用生活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某种语言的学习,就是要懂得如何自如运用它。通过至少三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后,学生对英语基本上有个印象,在这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简单的对话,能够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看一些比较浅的小文章,如书信等。而要培养学生具备上述能力,应把平时所学的知识及时间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英语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时刻注意贴近生活。如教英语单词时注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所在的东西形象对号入座。这样,学生即能全面掌握,又能迅速扩大词汇量。因为,词汇量是一个语言能力水平的标志。如在教对人及身体各个部位的单词时把它们归类并连成一串:

①people, man, woman, baby, child, the part of the body hair-head-eye-face-nose-mouth-tooth-eye-neck-chest-arm-hand- leg-foot

②worker, player, writer, singer, drawer reader, farmer, soldier, policeman, lawyer, student, etc

2、以示例证明英语单词,词义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例如:A: 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B: The little child can can a can a fish

(这个小孩会开鱼罐头。)

C: 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3、以竞猜谜语来提高学生的兴趣。谜语既绕有兴趣,又可以启发心智,增进思考和想象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身的幽默感,深受学生的欢迎。如:

①我站在鼻子的中间(noise)

②他把帽子戴破(cheap)

③What makes everyone old?(Y与why同音)

④What is always full when it is used and empty while are rest? (A pair of shoes)

通过猜谜,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培养了他们逻辑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课后,老师与学生一起散步、聊天,可尽量插入英语,课堂所学的内容。如询问时间、问路、一天人的日常生活情况、卖东西、借东西、请求部门、监狱做某事、陶器等日常 用语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融洽师生情感,创造和谐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是情感的“激发者”和“维护者”。离开了教师的情感,学生的心理之这“车”就不能驰骋。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无意中起着信号、感染和动力的作用,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以及心理催化作用。因此,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表露情感教育,对学生巧妙疏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教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心,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或虚荣心,他们渴望成功,渴望被重视,这是学习好的动力,但由于都活泼好动,好参与,自控能力差。要使他们信其师,从而信其道,体罚或一味的严词正语只能起反面作用。对他们的管教以情感疏导最巧妙。在课堂上要以良好的情感感染学生,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想和说,积极参与,多说Good! Wonderful! Great! You are better. I’m sure you can do much better next time.等鼓励与表扬的话,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方法与心得,给学生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学生才会放开自己,大胆开口。其次,在课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间的感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在学习上更积极的表现和投入。甚至,他们的心理活动也愿意与老师分享。

三、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美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学生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在讲授 “population”时,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进行生动、直观、动静结合的图文资料展现,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和世界发展的趋势,说明中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既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陶冶。“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在教学中可结合情景给学生一些名言,让学生铭记在心,时时刻刻用来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如:

No pains no gains.(不劳无获)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乃成功之母)

Nothing is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间和机遇不等人)

告诉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该如何寻找勇气和力量继续奋斗。

总之,培养学生是教师应尽的义务,教师应培养学生改变旧观念,纠正坏习惯,认真学习,积极向上。教师自己也应博采众长,不断积累,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用真诚无私的爱培育下一代,努力使职业外语教育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祖国现代化培养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美平, 谈中专英语教学改革, ﹝J﹞忻州师范学院报, Vol.19 N0.6 Dec. 2003

2.吕中舌、范红等《清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J﹞《教学与教材研究》

走出写作教学的困境 第5篇

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说:有多少未被关注的问题,也就会有更多的尚未尝试的办法。在这方面,许多一线教师做过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也在不同层面上取得了成功,只是没有受到业内的充分关注。本文试图从寻找对策的实践层面,略谈一些体会,和同行交流。

让写作成为心灵的歌唱

写作是自我生命的活动。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在教学中贯彻就更难了。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总是得想,这次写作要达到什么目的,体现什么样的能力要求,期待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文章,等等。而学生未必会这样去想,对他来说,每一次作文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验,他要利用这次机会,反映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想象与创造,他要借这个题目,表达自己的追求和寄托。看起来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活动完全可以统一起来,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活动。

作文要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关注自我,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关注自我”。学生最重要的写作资源是什么?毫无疑问,是他的个人生活,是他所熟悉的事物。

作文是精神的活动。学生不是机器,机械地按标准复制产品;学生也不是政治家,总是要倾诉经世济民的宏论。没有必要让学生反复地在上下五千

年中寻找民族自豪感,没有必要让他们把“08奥运”说成生命中的头等大事。事实上,真正会写的学生,尝一脔而知味,他们能从柴米油盐一类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发现,从里巷俚语中观察世相人情。写作者是享受生活百味的智者,不懂生活之美,一味地论证人生目标,远离自己的世界,必然笔下无物,面目可憎。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目光引向丰富多彩的生活呢?一个善于思考、发现的人,在写作上能“一触即发”,他的笔下,永远会有新奇的体现人的智慧的事物。在起始年级的写作课中,就应当启发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

这种关注首先在于发现并丰富自己的生活。应试教学造成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确是事实,但某种程度上,一些学生缺乏想象力,不善于观察和联想,也会使他们感受不到生活中蕴藏着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发现其中有价值的事物。多年前我曾在作文课上要学生写出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的价格,大部分学生回答不出来。有学生认为这个问题没多大意思,回答不出来也没关系。我只说了一句:“回答不出来也没什么,只是这关系到你们的父母每天劳动的价值”,学生很受震动。1986年我教高二,有一次在作文课上给学生每人发一张白纸,要他们“把爸爸妈妈的生日写出来”。全班近一半学生写不出来。那一次我的作文题是两题选一:“我是怎样记住父母生日的”,“我为什么忘记了父母的生日”。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那次作文写得特别好。看似单调乏味的生活其实有许多有待我们去开掘的富矿。囚徒的生活更是真正的单调乏味,可是十九世纪以来,许多作家在监狱中都能写出不朽的作品。这从另一面证明:只要你能想,就不愁找不到值得思想的事物。

我常对学生说“你的生活很重要”,但我们不是为了写好作文才去关注生活的,实在是因为生活在显示我们的生命价值,生活太值得我们热爱。我在10多年前的一次作文课中,让学生写过“没有意义的一天”。之所以那样命题,是想到学生学写作以来,总是有教师和他大谈人生的意义,总是要他写“有意义的事”;而他的平凡的生活令他自卑,于是他不得不说假话;他认为社会的一切都重要,而自己不重要,他的生活没有价值,他的生命也没有什么价值。好吧,既然他已经说“我的生活没什么意义”,那就写一写这种“没有意义的一天”如何?然而结果很有意思——有些学生把每天那种“没有意义”的日常琐事描绘一番堆砌成文,发现这就是通常说的“日子”和“岁月”;不会写的学生说,连“没有意义的一天”都写不好,那的确是我的写作能力差了。有学生后来看到陈村的《一天》,感慨地说,过去太重视“意义”了,而生命中有许多事物是不能用简单的“意义”去认识的。

写作应该是个人情感活动的一种表达方式。可在什么情境下,学生写作的激情会“一触即发”?一些教师的体会是:一定要让他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想写的欲望,那才是最好的教学。我虽未必愿意接受“情商”一说,但坦率地说,由于各种原因,作为写作者生命中不能没有的“感动”,在青少年身上日渐淡漠。我在不同的教学班试过,每次板书巴尔蒙特的诗句“为了看看太阳,我来到世上”,写完回头,总能看到两三位同学激动得热泪盈眶。——你可以相信,能被这样一句诗感动的学生,他的作文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写作应当成为心灵的歌唱,教师为什么不注意创设激发学生想象、触动他心灵的情境呢?

要熟悉学生的写作状态

何谓写作状态?对一个写作的学习者来说,它包括:是否有写作的准备;在写作过程中,他的思想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他有什么样的表达习惯,他的表达技巧在哪些方面还需要提高;他对哪一种文体更加感兴趣,他的写作积累有什么特点;他是否愿意写,他喜欢写些什么题材,他写作的主要困难在哪里,等等。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的写作状态没有足够的了解,其作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是难以想象的。

在一个教学群体中,学生会有不同的写作状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随笔和其他交往途径,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

有经验的教师接手一个新班,只要写过两次作文,他对全班的写作就会有数;一个学期下来,看了每个学生的10多篇文章,对每个人写作的长短,也就基本了解了。谁长于议论,谁长于记叙,谁说话简明扼要,谁常能有诗一般的语言„„

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能帮助教师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例如,面对一道作文题,学生可能想起什么?他思考的范围有多大?他会如何选择?他会不会扬长避短?他有没有进一步调动写作资源的意识?如果选择某类题材,会出现什么障碍?行文中,他有可能在什么地方被“卡”住?„„如此,教师才有可能把握作文教学的规律,才可能不断地有“新点子”和新思路。

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助于正确判断他们的写作状态,帮助他寻找发展的机会。我曾注意到有几位学生几乎永远不会描写。这些学生性格沉静、内向,他们似乎不关注形象与细节;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发议论时颇有精神高度,善于分析事理。反过来,也有些学生,什么记叙文题目也难不倒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和安排结构的能力,但是如果让他说明一

件事,往往颠三倒四,语焉不详。不了解这些,往往也就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这些,都应当是写作教学要关注的问题。

学生不愿意写,未必是没有可写的东西,也未必是不会写。他或许是在等待,或许是“不在状态”,或许仅仅是不喜欢这个题目。但教师无论如何

不要低估了学生的判断能力,不要把学生想得太幼稚,同时不能自以为是,高估自己。有一年江苏省作文竞赛,题目是“猜一猜,我有多爱你”,有评委担心学生去写早恋。这是很典型的一种教学自扰。结果选写本题的37名学生,没有一个去写男女恋情,而且立意新颖,境界高。学生未必那么俗,他们有自己的追求——他们最怕的是遇上一位自寻烦扰的教师,如果不幸让他遇上了,则有可能自我压抑,长期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教师应当想方设法让学生享受写作的愉快,让他能自觉自愿地写,高兴地写。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好的作文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教师经常地命出让学生“眼睛一亮”的新题,必定能有效地调动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请看下面这道题:

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来自清字佩弦,钱锺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精神追求或自我期待,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取一个宇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个性和精神追求的一个,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学生见到这样的题目,不可能没有反应。他在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中接触到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可是他自己竟没有想到过可以为自己取一个字(或号),姓氏依宗族沿袭,名为父母所赐,现在,他有了一次选择的权利与自由,他当然会有自己的思考。这次作文,很多学生绞尽脑汁,因为他知道,字号有可能流传,他必须郑重其事。我的班做完这篇作文后,在讲评中介绍了一些学生的字号,此后有些学生便以字相称。这道题来自一线教师的创造,现在已经编进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模块。

了解了学生,“点拨”才是有效的。

20多年前,有位高一的学生在随笔本上写了篇短文《信》,叙述的是在传达室接到一封信的经过。作者性格温和,写文章一向平实,习惯于平铺直叙。我问这位学生能不能改得有些吸引力,她没有信心。我建议她把这五六段文字调整一下位置,用独立的短语插入过渡,结尾不要有结果,留点空间让读者去想,可能会很有趣。这位同学用了一小时改了一遍,自己看了也吃了一惊,说:“怎么像小说了?”后来《语文学习》等多家刊物转载了这篇作文,于漪老师还专门写了评论。这位学生从此对“一波三折”、“尺水掀波”、“文似看山不喜平”有了深切的感受,不用我再教她了。

经常有同行谈到高中生的记叙能力往往不如初中生。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比较复杂,应当注意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多高中生追求理性思考,忽略了形象思维,他们的作文缺乏想象力,特别是无法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联想。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思维练习。以下是几年前的一个课例。

师:现在我们来看窗外,那儿有一棵松树。你第一次注意到它是什么时候?快,快说!

生8:到这间教室以后,上课分神,看过它。

生9:记得是我站在树下等同学时,那是一年多前的事,站在它下面有20分钟。

师:想过什么没有?

生8:想过,觉得为什么只有这一棵树,孤零零的。

师:还有谁想说?

生9:我前些天想到这棵树,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人侵犯了自然要遭报应,我觉得应当说“教学楼离这棵树太近了”,而不是像有人说的“这棵树离教学楼太近了”。当时我想这句话应当这样改一改。

师:很好,善于推敲,这是语文学得好啊。还有吗?

生10:我忽然有些害怕,——我刚刚注意到这棵树。

师:是吗?那你想了些什么?

生10:我在想,树就在我身边,我竟然麻木到这种地步,一年半了,还没发现它,我因此在想:我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

师:比如班上的同学,和他们都说过话了吗?全问过好吗?和每个人交流过吗?

生10:想想是有点问题,我自己的问题。

生11:我看到这棵树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它有没有100岁;如果有,那它就比我大爷活得还长。

师:看,南面那一棵,100多年了,鸦片战争之前就站在那里了。

生11:我想,如果它有思维和情感,那我们今天从课本中学的历史,都在它眼中。

师:想一想,在这棵树下,发生过什么事?

生11:可以有很多。也可以编出很多。

师:“编出很多”?你所谓的“编”,也有许多事是可能发生的,这就是所谓“文学的真实”。

生11:很多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是这样。

师:比如,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时候了,喜欢吗?

生:(众)喜欢。

师:很多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有哪位同学不喜欢桂花香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几棵树是谁种下的?栽树人是位什么样的人?他种下了这些桂花后 到哪里去了?他种下这些树的时候凝望过它,并有过遐想吗?

生12:也许是学校的一位老工人,头发花白,很和蔼的一位。

生13:也可能是青年人,比如,当年的学生。

生14:也许是个小女孩,像奥达尔卡(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禁忌》中的小姑娘),现在是位老奶奶,我能想象当年她提着小水壶看着这棵树的样子。

师:我想象,那是位老花匠,他栽下这棵树后,擦了一下汗,坐在这里吸了一袋烟,在第一次长出小小的花骨朵时,他就深深地吸一口气;也许那是个孩子,把爷爷无意中丢下的树苗随意地栽在了这里,从此就再也没有来过这里;也许,那是位穷苦人,靠栽树养家糊口,他种下这棵树,想到自己的生命根本不可能有树长久,叹息了一声离开了„„总之,飘起的桂花香,会引发我们想象好多可能的生命故事。(引自王栋生:《培养想象力:敢想会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7期。)

能不能把文章写好,首先在于思维的品质,其次才是表达能力。教师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细节上多下工夫,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之能有效地和生活契合,虽然未必能达到联想心骛八极、议论切中肯綮的境界,但是从此不怕作文,则未必是很难的事。

在“聊”中打开思路

在中学教学阶段,写作还是受到重视的,除了高考因素,更在于它毕竟是一种基本的生存能力。重要的是“怎么教”。目前,教师“不会教,教不好,不想教”成了普遍现象。有些同行认为没有单编的写作教科书,致使教学效果不好。此论恐难以成立。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写作》使用两年来,很多学校安排学生自学,没有专门安排课时。为什么会这样?是不重视吗?未必,乃是有了教科书也不会教。很多教师认为只有“多写”,在“练”中提高,不能纸上谈兵。但是,“练”也要看效果,如果学生享受不到“练”的愉快,无休止地“练”只会消磨他的写作热情。

在“写——改——讲评”的基本程式上,能不能提高效率呢?应当注意到,教学中许多学生并没有做好写作的准备,他甚至对写作还没有认识(或者

说“没有感觉”),已经被动地一篇篇地写起来了;在写了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特别想与老师沟通,了解自己在写作方面的缺点,却没有机会;有的则丧失了写作的信心。

不少教师尝试过在作文之前对学生作启发式的讲话,但那样做也会产生他预料不到的结果:他的讲话有可能干扰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构思很容易“入套”。我们经常会看到,几十名学生的作文构思雷同,只有表达上的差异。

启发式地“谈作文”是有必要的,特别是经过一个阶段的写作之后,学生需要整合写作资源,需要提高构思表达的技巧。如果能有一种活跃灵动的 对话,启示他在构思立意和表达上不断地“再朝前跨一步”,他便有可能获得新的“路数”。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这种有效的作文对话。以下是一次“谈作文”中的一个环节。

师:还有点时间,我们再来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是台湾出版的一本书中的。

上课时,教师在桌上放了个瓶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鹅卵石,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鹅卵石全放进去了,他问学生:“这瓶子是不是满了?”„„

学生:这个故事我听过。但说的不是教师和学生,说的是禅师和小和尚。

学生:我也听过的。

师:既然不少同学听过,我只需简单说了。

„„然后同学们说:“满了。”教师再从桌底下拿出一小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瓶口倒进去,摇一摇,还可以加一些,问学生:“现在是不是满了?”这时学生受到启发,纷纷说“还可以放”,放什么呢?

学生:沙子。

师:对。放过沙子之后呢?

学生:(许多同学插话)还可以倒水。

师:„„我就不详细介绍。那么请大家说说:这位教师做这个实验是想告诉学生什么?

学生:是想说“艺无止境”。

学生:我记得禅师和小和尚的对话,好像是要说“修炼是没有止境的”。

师:都对。还有没有?

学生:好像可以用来说“任何事物永远有发展的可能”。

学生:我看过原文,好像是说从利用空间得到启发,去利用时间。

学生:我觉得,虽然是同等的空间,有的可以放置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东西,有的却不一定。

师:很好,还有没有?

学生:我想到一点,不大确定,我觉得:放东西的先后是有讲究的„„

师:很好,你好像有点犹豫,大胆说,机会不多了,快下课了。

学生:如果先放的是水、沙子,最大的鹅卵石就有可能放不进去了。

师:说得真好,你的思考不同一般。但是这“先放”与“后放”给了你什么启迪呢?

学生:生活中,或者人生中有些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先要解决好。

师:这“重要的东西”、“大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先放在“瓶子”里?——我们可以把这个“瓶子”当作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当作我们的心灵。课后我们都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好吗?(引自王栋生:《思考问题的“路数”》,《语文学习》2007年第2期。)

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知道他们写作上的“长”与“短”,更有价值的是让他们积极地去想。我在教学中,每学期都会组织四五次作文对话,用整节课的时间和学生“聊”,而且并不一定是为了配合一次具体的写作。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开思路,启发他积极思考,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实践证明,“作文对话”有明显的效果。有一部分学生原本不过是听听,但后来发现他们开始主动地做笔记

他记下来的是些什么呢?一—分析问题独特的视角,他的“思维盲区”,别人的精彩表达,历史事件的启示,一个有趣的故事,某个人物的睿语,等等。学生喜欢听“说作文”。写什么,怎么写,他很愿意有个借鉴,或者想从其他人的构思与表达中获得“灵机一动”。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造成视野狭窄,而一次有趣的谈话,可以给学生打开几扇窗户,感受八面来风。这样的对话,有可能触发他的灵感,开拓他的视野,启发他的想象,进而激发他的写作欲望。

教师要善于发现,从现实生活中抓住机会展开有效的对话。学生对生活实例往往比对教科书有兴趣。下面是去年一节课的实录,那天的话题刚好是“准确而简练地表达自我”。

师:先问一件事:今天晨会上大家为什么不断地笑?

生:因为那位演讲的同学说话很搞笑,比上星期高一的那位还要厉害,一个腔调。

师:什么叫“搞笑”?

生:他说话太“花”。明明可以质朴一些的,他偏要追求华丽的词藻,和他平时说话习惯截然不同。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利“花”的表达?

生:现在好像流行这种形式,电视新闻和广告经常有这样的语言。

生:他肯定以为这样“很文学”。

生:“花里胡哨”会出岔子,大浮华就有些肉麻了。XXX就说他“被麻翻了”。(笑声)

师: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这个问题。没想到课前又看到这种活生生的例子。

表达要简练,倒不一定因为“言多必失”。我们讲简练,不是论文章的篇幅,而要看作者的表达是否简洁明了,是否有作用。

比如今天晨会上那位同学的演讲,意思是好的,演讲者很有激情,想打动听众,可是那个套路和浮华的语言害了他,让他失去了听众。回顾一下听报告听讲座的经历,对报告人的语言表达,你们有些什么样的体会?

生:我喜欢听生动的,风趣的,有结结实实内容的。上次XXX教授来,讲了两个多小时,不知不觉,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

生:XXX先生的报告也不错,但是他一讲到理论术语我就傻了,慢慢地也就走神了。

生:我印象最深的是XXX老师。有一次座谈会他的发言只有五分钟,说得很干净,全在点子上。

师:同学们听报告时,经常不耐烦,做小动作,讲话,有时是个人修养问题,有时也可能是报告人的表达不够简练。

生:有时未必是内容不重要,而是报告人不会讲。10分钟可以说完的话,他偏要凑满一小时甚至拖成两节课,还埋怨“会风不好”,这就很容易让我们心烦。其实我们真的是很能忍的„„

师:这样看来,你们也知道表达应当简练、准确。听别人说废话,你们不耐烦,可是为什么你们的作文起笔就喜欢说废话呢?下面读几篇作文的开头,大家也评一评„„

这是一次随机谈话,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至少以后轮到他们在会议上演讲或发言,他们会想到要追求“准确”、“简练”。

当然,怎样说,说什么,教师要有目的和计划,要依靠自己的积累,要有课堂智慧。一些教师自己不具备观察意识,让他和学生谈“观察”,除了教科书上的老生常谈,他举不出一个鲜活的例子,他自己不善于剖析身边的事,在日常生活中没有自己的发现,同时没有智慧传达自己的写作灵感,学生也就很难受到启发,进而也就无法体验“观察”和“感悟”的乐趣了。

在自由状态下写作

写作是个体生命的活动,写作教学能否为学生创造自由写作的环境,并让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获得发展,可能是现今必须考虑的问题。

学生在自由状态下写作,更能从中发现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有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学生的自由作文往往比按教学程序安排的作文更有生气。特别是“课外练笔”或“每周随笔”,因为和课堂作文相比,没有什么明确的要求,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写作空间,他能尽情地发挥。有些学生的课堂作文淡而无味,而他在随笔中却能展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因为有那个“随”,他的束缚就少得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来自广泛的阅读和自由写作。1999年至2001年,应多家出版社的请求,南京师大附中共出了五套14本学生 作文选集,入选的文章百分之八十选自学生提供的自由作文。

学生的个性与趣味有所不同,而课堂作文题目统一,有具体要求,这样他未必能扬其所长。如果能有一个自由写作的阶段,再给他一块自由写作的空地,题材放开,形式放开,字数也放开,他必定能感受到自由写作的愉快,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写作有自己的期待与渴望。在不同学习阶段(指初、高中)的第一年,可以做这样的尝试:先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让他愿意写、想写,教师再适当地教他一些文章“规矩”,效果可能会好一些。一些教科书的编写也注意适当地给学生一些自由写作空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每个专题的写作部分都有一句“从下列三题中任选一题作文,也可以根据话题范 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这种松动,既照应了专题教学目标,也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空间,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发展需求。

当然,我们不可能以自由写作取代写作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对写作能力目标的描述,教科书有统一要求,学校教学有统一要求,教师不能放手不管,什么都不教。让学生有自由写作的空间,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寻找并摸索写作的技巧,不是让他藐视写作的章法。

作文有“规矩”吗?其实没有。留传下来的前人佳作,有几篇是“课堂作文”?有几篇是“讲规矩”做出来的?作文教学要讲基本章法,让学生习得技巧,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但如果把技巧当作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那就给自己的思想套上了锁链。教师过多地指导学生按“规矩”写,学生写起 来也许会比较“熟”,比较“顺”,只是那样做非但培养不出学生的创造意识,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千篇一律的格式作文也令人生厌。又如,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文体程序”、“阶梯训练”教学?学生有兴趣选择不同文体做写作尝试,不必要等教学计划的安排。他的自由作文可以是散文和诗,可以是杂感、笔记,可以是喜剧小品、短剧,可以是自拟的广告词,也可以是小说,等等,只要他愿意,就可以选择任何文体去写作。教师要有信心、有耐心,鼓励学生放胆尝试,并允许他们失败。曾有位学生尝试写中篇小说,一个学期“连载”七八次,后来发现收不了场了,便在本子上写了个“无限期待续”。——你以为他失败了?没有。在这七八次写作中,他有了创作小说的体验,他的叙述和描写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有了文学语言的表现意识。此时如让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他会喊难吗?

作文教学有“规矩”吗?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写作是创造,写作教学也得有创新。浙江一所名校有位教师让学生自由写作,规定每学期交8篇作文,可以一次交清,也可以分批交;时间不限,可以在学期初交,也可以在期末交。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她的学生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让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第6篇

让作文教学早日走出困境

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所以,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也不堪入目: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书写潦草,材料陈旧……从初一到初三,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辛苦,老师改得更辛苦,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并没有多大提高,不少初二学生写作文与小学生相差无几,有的只能写一二百字。学生普遍反映,作文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所以,学生升中考的语文成绩也因此一直徘徊不前。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已持续多年而没有丝毫进展 , 现在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认为,要想大幅度提高语文成绩,必先提高作文的水平,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式。

一、要正视作文教学的特点。

作文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思想修养、生活体验、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等等。语文能力即一个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它是写作的基础,语文能力不高,其他方面再好也写不出像样的文章来。但是,其他方面也不可忽视,如思想修养关系到作文的思想内容、中心主题的优劣;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影响到文章材料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文化素养和写作习惯决定了文章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培养作文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去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只局限在单单重视语文能力,尤其是只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的小圈子里;要树立大语文、大作文的.观念。否则,即使学生背熟了一千条作文秘诀,或者每天写一篇作文,每篇文章老师花几小时认真修改,并且加上大段评语,学生的作文也会仍然写不好。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提高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二、要从最基本的能力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字写得太差,文章思想内容等无论多么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本人做过一项调查,在初二年级近400个学生中,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目不忍睹;有60%的学生的字写得不够整齐;只有20%的学生的字写得较工整,而这其中仅有8%的学生的字写得很美观。因此,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本人在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写字训练,考试作文分数就相对高出同类班级几分。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天的功夫是不行的,因此,有必要从初一入学时就开始训练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字写好了,学生的作文分数能够提高4 - 5分。

三、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综合训练。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全面的指导训练,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1.开源与导流。

这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源泉很多:家庭、学校、社会、世界都可能引起学生的关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只是有时视而不见,一写作文便觉得无话可说。老师的任务就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视野投向生活,主动观察生活并进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能力和习惯;不仅同语文打交道,而且能善于捕捉有意义的材料,领会其中闪光的思想道理。然后指导他们形之于文,包括观察内容的取舍、观察角度的选取和材料中心的提炼等。具体做法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布置观察任务、写观察日记,或写分析笔记。

2.阅读与吸收。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得到范例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都是典范的例文,是写作的最好范例。老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更应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可以对课文进行背诵、模仿、改编,以达到充分吸收的目的。其中,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吸收尤其应该重视。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环境描写,《孔乙己》的人物描写等。而现在有不少初中学生写作文居然很少用到初中学过的词句,更谈不上写作方法的吸收。此外,优秀作文选也是很好的范例,因为其内容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也较浅显,更易于学生模仿。只是要注意吸收的问题,即怎样才能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能力。曾有不少学生,家里有大堆作文选,可文章就是写不好,主要是没有充分吸收。老师应该在这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这也许是吸收的最好方法。

3.要求与放手。

作文有三个层次:即课内训练,课外练笔和自觉创作。课内的训练要坚持“要求”与“放手”相结合。“要求”即“绳之以法”,要学生按一定要求写文章;“放手”即“给与自由”,让学生在一定要求下放胆作文。这二者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有人形容学生作文为“戴着镣铐跳舞”,就是说学生作文既要在一定限制下写,还要写得优美;既要符合一定法则,又要有新意。学生初学写作,无法则乱,但法太严则成八股文。我们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材料、中心、表现方法等方面让学生自由发挥,使之能爆发才华的火花。

除了课内训练,还应让学生养成课外练笔的习惯,可以随时随地写,长短不限,久之可形成自觉的写作要求,从而达到创作的层次。

4。起草与修改。

在作文训练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每次作文先要列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才有“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否则,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写到哪,很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另外,写好文章,一定要修改。作文的要求是尽量完美,平时多改才能少犯错误。修改是一种习惯,又是一种能力。鲁迅说:“我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作家有25%的时间用于修改,而我们学生往往不到1%的时间。修改可培养人们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为辅。一段时间,我让学生作文写完后看三次再交给我,结果文章大有进步。我主张教师应少批多改,有时点到为止,因为批语对于多数学生无多大实际帮助。

5.训练与实用。

一般的作文无实用性,只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多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把平时训练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经常写一些书信、调查、申请书、自我介绍以及小型文学作品等。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提高对

[1][2]下一页

作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总而言之,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的研究课题,单靠训练一个方面是不行的;要从多方面入手,严格地逐步地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并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不断进行改进。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作文不是机械的,是有血有肉的,认识到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多方面去调动作文的积极性。这样,水平一定可以提高。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一篇:市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闭幕式上讲话下一篇:戒毒警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