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翁登泰山的文言文翻译

2024-07-06

二翁登泰山的文言文翻译(精选6篇)

二翁登泰山的文言文翻译 第1篇

导语:二翁登泰山讲述的是两个年近六十的老翁不以年老而互勉登泰山的故事。表现了一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二翁登泰山文言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二翁登泰山

未知:佚名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关系和特别好、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去世了、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巴蜀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吧、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今日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坐大山、注释

1、昔:以前、从前

2、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3、妻子:妻子和孩子

4、叟:老头

5、(唯叟一人)而已:罢了

6、携:携带

7、第:房屋、宅子、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承担。

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此指代“我”

35、自:从

36、至:到,达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经

40、去:离开

41、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2、是:这

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寓意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二翁登泰山的文言文翻译 第2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p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nǎng,第三声)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向:以前

吾:我

远游:到远处游玩

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曩:以往,过去

年:年龄

参考答案

9、(1)超过(2)横渡(2分)

10、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他们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2分)

11、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或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2分)

参考译文

浅谈文言文的翻译 第3篇

关键词: 浅谈;文言文;翻译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一般而言是;准确、流畅,既能体现原文语言特色,又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在学习和工作中我总结出文言文翻译的两种方法,既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是指运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这两种翻译方法各有利弊,在翻译时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但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我认为应该掌握以下十个要点;

1.凡属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物名、日期、国号、帝号、年号、称号、谥号、官职、科举、典章制度、度量单位、学术用语、专业用语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直接沿用。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中“太行”、“王屋”都表示地名,“山”表示物名,所以直接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即可。

2.在文言文翻译中一般都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准确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才美不外见”(《马说》),直译为“才能和美丽无法表现在外面”,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现出来”。

3.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子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比如《鱼我所欲也》中“行道之人弗受”,“行道之人”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走在路上的人”。因为从全文看上下意思不连贯,因此“行道之人”应是“路上饥饿的行人”。

4.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如翻译《愚公移山》中的“年且九十”,关键是弄清“且”字,这里的“且”不能译为“而且或并且”,而应该译为“将要,快要”。又如“惩山北之塞”中的“惩”是关键字,这里的“惩”不能译为“惩罚”,而应该译为“苦于”,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5.文言文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如“子贡问君子”(《论语十则》)译为“子贡请教孔子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这里的“问”后应补译上子贡问的对象“孔子”,否则这个句子就会误译为“子贡问君子”这样就无法正确理解了。又如“太行、王屋二山”(《愚公移山》)译为“太行、王屋两座山”,这里“二山”之间省略了量词,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注意补充出它的量词“座”,这样就准确了。

6.有些词在翻译时可以不译。在文言文中,有的助词只起表达语气的作用,有时可以不译;有的助词只是表示停顿,也无须译;有的字在句中没有意义,只是为凑足字数,可略去不译;有的字只是起某种连接作用,也可不译。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章节的作用,无须译。

7.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表达顺序相同。如介宾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等。如“何以战”(《曹刿论战》),翻译时要调整语序,应译为“(君王)靠什么作战?”

8.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地应译成疑问语气。如“其真无私马邪?”(《马说》)译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翻译时语气保持一致。

9.平时在学习文言文中学会自己归纳一些常见的一词多义。如“之”、“其”、“焉”、等。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之”是代词,指代千里马,译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此处的“之”是音节助词,用在句中起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10.重点积累古今异义的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要求准确记忆。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中“反”是通假字,通“返”,意思是“返回”。又如“虽”译为“即使”,“蚤”译为“早”,“走”译为“跑”,“河北”译为“黄河以北”等。

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归纳出了一些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只要将以上和翻译要领应用到自己平时的预习、学习、复习中去,并且在学习中善于总结,掌握规律,就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的翻译能力。参考文献

[1] 芮阿生.准确到位地翻译文言文语句[J]. 文教资料(初中版) 2002年S1期

[2] 桂小成.怎样做好文言文翻译题[J]. 语文天地 2008年16期

[3] 裴雅琴.例谈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J]. 考试(中考版) 2011年04期

[4] 赵国芝.关于文言文的意译[J]. 语文天地 2009年03期

[5] 康哲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 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 2007年05期

阅读《二翁登泰山》并赏析 第4篇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①吾远游冀②、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③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④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

1,昔:以前,从前

2,里:乡(古代居民行政组织的一种,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3,妻子:妻子和孩子

4,叟:老头

5,(唯叟一人)而已:罢了

6,携:携带

7,第:房屋、宅子、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承担。

22.差矣,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以往,过去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此指代“我”

35.自:从

36.至:到,达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经

40.去:离开

41.何老之有:即为“有何老”;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2.是:这

【翻译】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城市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早离开了,只有他自己罢了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河北陕西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心中很悔恨,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很陡峭,我也没有登过,总想着他,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了”乙翁说:“你的话错了。

,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多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横渡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的北面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赏析】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确定了目标,又付诸行动,就一定能成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甲翁之妻子去乡 去__________

(2)是山余亦未登 是__________

(3)愚公年且九十 且__________

(4)翌日,二翁偕往 偕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差矣,汝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参考答案:

1.(1)离开

(2)这

(3)将近

(4)一起,一同

2.(1)你的话错了(不对)!

(2)现在(如今)我们才过60岁,有什么老呢(怎么会老呢)!(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翁登泰山》文言文解析 第5篇

1,昔:以前2,里:乡3,妻子:妻子和子女4叟:老头5,而:罢了6,携:携带7,第:住处,家8,酌:饮酒9.向:以前10吾:我11.远游:到远处游玩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13.是:这13.然:但是14.意:意愿15.同行:一同出行16.余:我17.亦:也18.未:没有19.然:然而20.恐:担心21.胜:能承受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23.曩:从前24.年:年龄25.且:将近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27.方:才28.逾:超过29.甚善:太好了30.翌日:第二天31.偕:一起,一同32.越:经过33.绝:横渡34.相:互相35.自:从36.至:到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39.尝:曾今40.去:离开解释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第6篇

文言文测试中的主观题最常用的题型是翻译。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检测考生是否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有效手段,它虽然侧重古汉语语言形式的考查,但由于同时也涉及内容,因而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题]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译文]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解析]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有四点需要遵循:

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例题](2006年湖南高考卷)奚足以语文事

[译文]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

[解析]不要误合单音词。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例1]焚百家之言

[解析]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例2]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解析]这里的“言”不是“说”,而应译为“用文字表述、记载”。

3一些铺叙繁笔,可凝缩简述。

[例题]席卷天下、囊括四海、包举宇内、并吞八荒

[解析]可缩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4遇到文言中的省略之处,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补出省略的内容。

[例1 ](2006年高考安徽卷)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表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解析]其中“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省略了主语“君王”,翻译时需补出来:“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

[例2](2006年高考上海卷)累有相示,别领收贮,然未一披

[解析]这里有多处省略,翻译时宜补出来:(有人)屡次(把他的文章)给我看,(我)另外让(人)收藏起来,但(我)没有读过(这些文章)。

“换”:文言中有不少用语,现代虽然还用,但已不是古代的意思,翻译时都应换用与之相应的现代说法。

[例1]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卑鄙”译为地位低。

[例2]见识浅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解析]“故事”译为旧事,前例

[例3](2006年高考江西卷)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旋畔

[解析]对通假字,要按本意去翻译。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句中“畔”就是一个通假字。通“叛”,这里译为“违背”。

“删”:文言中有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没有和它相当的词,或者没有必要译出,勉强翻译反而不顺,对这样的虚词就可以删去不译。例如句首的发语词、句中的语助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的助词等虚词,均可略去不译。

“调”:近年来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古汉语特有句式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的考查,翻译这些语言考查点时,都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过来。

1词类活用知识考查

[例1](2006年高考全国卷)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译文]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心性,妻子儿女挨饥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解析]“欲”,要注意其处于“见”的宾语的位置上,活用为名词,译为“贪欲之事”。

[例2](2006年高考湖南卷)而其弊常丰缛而寡实

[译文]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解析]“寡实”(寡,形容词用作动词,缺少;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实际内容。

[例3](2006年高考湖北卷)夫食为民天,民非食而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应该作动词解,为吃饭、吃粮食之意。

[例4](2007年高考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植槐一株”,数量词作定语,后置,按“植一株槐”的语序翻译。“于其下”,状语后置;“哺饿者”,使饿者哺。

[例5](2006年高考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解析]降,使动用法,让……投降。

2古汉语特有句式的考查

[例1](2006年高考全国卷)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译文]季布更加闻名的原因,是因为曹丘传播了他呀。

[解析]用“者……也”为标志的因果关系的判断句,这个句式特点要译出来。

[例2](2006年高考浙江卷)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译文]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赶快起来拿蜡烛来照照!

[解析]用“为……所”作标志的被动句,其它语言标志的以及无标志的被动句,在翻译时都要给予注意。

[例3](2006年高考全国卷)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译文]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解析]“未之有”,宾语前置,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用法,依“未有之”的顺序来译。这是文言文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倒装句,还有一些其它的类型,复习时都要给予注意。

“贯”:文言文翻译时,还会遇到一些修辞现象、委婉说法、用典用事,翻译时要灵活处理,以使译文明白、贯通。

[例1](2006年湖北高考卷)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译文]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

[解析]“庙堂”在这里代指朝廷。《岳阳楼记》中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例2](2006年四川高考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

[译文]我这个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

[解析]“万钟”,指高官厚禄,《鱼我所欲也》中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例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解析]如果硬译为“一个男子犯上作乱,七座庙都被毁坏了”,就与文意大相径庭。“一夫作难”是用典,译为陈涉起义即可;“七庙”是借代,代指整个秦王朝。

总之,类似这种语言现象,诸如:藩篱(边防),布衣(平民),三尺(法律)、会猎(会战)、更衣(上厕所)。山陵崩(死)、填沟壑(消灭)、金城千里(钢铁般城防),如果照直译出,反而不顺,甚至与原意不符,这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翻译,以使译文前后衔接,上下贯通。

上一篇:封面园林景观工程安全施工专项方案下一篇:对建立我国医学检验溯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