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读后感高中

2024-08-10

名著读后感高中(精选14篇)

名著读后感高中 第1篇

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题记

我读过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清高自傲的妙玉,柔弱多病的秦可卿,泼辣大方的王熙凤,孤寂深宫的贾元春,聪敏能干的贾探春,木愣呆傻的贾迎春,看破红尘的贾惜春,落魄村庄的贾巧姐,大大咧咧的史湘云,初嫁守寡的李纨,但她们的美丽才华都在岁月的沉淀中慢慢消逝,只有薛宝钗的唯美高贵依然在我心中传来空灵的回响。

暗自祝福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美好姻缘的人,多多少少对断送了这份爱情的薛宝钗有些怨恨。但我看见的是一个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也许她是有城府的女子。书中写她“挑贾母爱看的几出热闹的戏点,贾母见了,更是喜欢。”可是,我赞赏她懂得在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为人处事是一门哲学,那么薛宝钗可是小小年纪便精通这门哲学的。元春省亲时发下来的灯谜,即使她觉得并无什么新奇,嘴上也止不住的夸赞灯谜新颖精巧。有城府又怎样,我喜欢的便是她那恰到好处的城府。

也许她是个可怜而朴素的女子。就算贵为大家闺秀,房间里也“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古朴的定窑花瓶,供着数枝菊花,并两本书,茶奁茶杯而已。”不过,这是衬托出了她的超凡脱俗。不喜用那些庸俗的胭脂古董来修饰自己,即便如此,也丝毫掩不出她的大气。她不会浪费,她可以坦然穿着半旧的家常衣裳和身为宝见华贵的贾宝玉交谈。她可怜嫁进家门三月就被迫守寡。就算贾宝玉不爱她,为什么也这样决然而去独留她一人?是岁月无情还是天意弄人?

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知道史湘云没钱请诗社作席,就把哥哥的螃蟹宴搬来替史湘云解围;史湘云送了绛纹石戒指,便给袭人也送去一份;夏金桂独独欺负香菱,她便把香菱要来跟在自己身边;林黛玉身体不好,她给黛玉送燕窝,送一瓶儿蜜饯,还开导她爱惜自己身体和读正经书。这般的善解人意,更是红楼梦中无人可比肩的。

论相貌,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不知是哪一点比那“倾国倾城貌”差了些。论才学,她“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痕”,也不比那“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差。论女红,她“坐在床边纺织女红”远超林黛玉的“丫鬟紫鹊坐在风口做针线活”。论道理,宝钗心胸开阔,黛玉那小心眼儿远不及她。

某日,蓦然在一个午后胡思乱想:如果宝玉先遇到的是宝钗,那会不会没有这个结局?而后,我便释然了:宝玉黛玉纯真的爱情岂是时间可以决定的!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最后受伤的那个人是宝钗。那个朴素却超凡脱俗,善解人意又有城府的女子。

任他宝玉弃你而去,你依旧是《红楼梦》中最美的那一朵花,跳一曲最美的独舞,爱上那座盛世的空城。

让我跨过千年来爱你,背对阳光的薛宝钗。

名著读后感高中 第2篇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名著读后感高中 第3篇

笔者对所任教班级的126名学生做了个调查, 有63%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 而主动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的却不到8%, 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当代出版的作品、同龄人的作品, 校园文学、青春小说更是他们的最爱。在“你最喜欢读什么书”的调查中, 学生们爱读的作品涉及古典、现代、世界名著的仅有10人, 其余的全都将目光投向了“快餐文化”。

那么, 经典名著缘何遭遇冷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使然。当下, 整个社会风气过于浮躁, 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笔者常常去新华书店或图书馆看书, 注意到在文学名著的书架前异常冷清, 翻书的人寥寥无几, 而那些畅销书架前却异常热闹, 尤其是摆放着神魔小说、推理小说、言情小说等的书架前更是人头攒动。人们对那些经典名著视若无睹, 除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些市场外, 其余很多经典著作无人问津。据调查, 世界上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以色列, 每人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64.5本;其次是俄罗斯, 每人每年的平均读书量为54本。在这些国度里, 读书几乎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在候车大厅里, 在地铁车厢里, 在公共汽车上, 随处都可以见到手捧一册书看得津津有味的“书虫”。正是因为爱读书, 这些民族在近代、现代才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思想家、文学家、发明家……也正是因为爱读书, 这些国家的公民们才举止文雅, 谈吐得体, 彬彬有礼。反观我们的国民, 阅读兴趣逐年下降, 人们花在阅读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而花在电视、网络上的时间却越来越多。整个社会执着于物质的追求, 读书无用论充斥耳边, 这就直接导致人文价值的日渐失落。如果一个家庭中没有阅读名著的氛围, 我们的下一代又怎么能受到耳濡目染爱上名著呢?

其次是学生缺乏阅读名著的内在需求, 阅读过于功利化。阅读原本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 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求应该是学生阅读的不竭动力源泉, 然而应试教育使学生课业负担不断加重。阅读需要兴趣, 同时也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高中生要面对残酷的高考, 学习压力大, 疲于应付各种考试, 花费在阅读上的时间本来就少, 加上名著大多是大部头的著作, 学生不能坚持阅读, 常常半途而废, 久而久之丧失阅读名著的兴趣。没有内在的阅读需求, 学生怎能主动阅读, 提高修养呢?即使是主动阅读, 也是迫于无奈。在回答“为什么要进行课外阅读”的问题时, 有80%的学生称是为了应付高考、提高语文分数, 而选择开阔视野、发展自我、提高自身知识内涵的只有15%的学生。学生阅读名著的动机不是陶冶情操, 提高品位, 而是应付考试, 获得高分。目前, 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中增加了名著阅读的考查, 许多学生没有认真读过原著, 而是从各种名著导读中删繁就简, 获得对名著的理解和认识。可想而知, 这样的认识是机械的、教条化的, 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本应花近一个学期潜心研究的名著就在这样的学习中被肢解得面目全非。试问, 如此功利性的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少价值呢?一个学生在语文高考中取得了140分的成绩 (总分160分) , 却说自己从来不喜欢读书, 这对于中学语文教育该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呀!

最后是教师缺少有效的指导, 学生盲目阅读。高中生喜欢阅读当下的青春小说, 是因为它们更贴近现实,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经典名著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 学生与经典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距离。因此, 需要以多种途径来拉近距离, 其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要想指导好学生的名著阅读, 首先自己要热爱名著, 成为一个读书人, 才有可能指导学生读好名著,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精神底色。然而现实却是不少教师自身的名著阅读都很有限, 又哪里谈得上指导学生的名著阅读呢?学生的阅读不得法, 不仅会浪费时间, 而且还会挫伤阅读名著的兴趣。相反, 倘若教师能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 站在更高的层面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 将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多大的影响呀。很多学生爱上名著就是受到教师的影响, 得到教师的帮助。我曾听过一位与我共事的老教师的名著赏析课, 赏析的是《红楼梦》。老教师在学期伊始就开始精心准备《红楼梦》的系列教学,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的分析、场面描写等多个角度赏析《红楼梦》, 以此作为范例, 教会学生如何赏析名著。他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穿插了对《红楼梦》的赏析, 而生动的讲解、幽默的语言、精辟的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对《红楼梦》都爱不释手, 班里立即掀起了一股阅读《红楼梦》的热潮。有了阅读的兴趣、科学的方法, 学生又怎会不去亲近名著、热爱名著呢?

高中“名著导读”教学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名著导读 导法 读法 有效性评价

“名著导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必修)的重要栏目,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而成为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尤为重要。

1、教师的“导”法

首先,要用好教科书。教材中每部书前的“导读”分为三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通过这些导读,一方面能拉近学生与名著的距离,为他们打开一扇认识和了解名著的大门,激起他们热爱名著、阅读名著的兴趣,另一方面,能为他们欣赏和阅读名著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导。思考与探究 有的侧重于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意义。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要把握好“导”的时机。什么时候“导”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不好时机,往往让学生感觉没时间读、没兴趣读、读而难入、读而无果。实践中证明,在国庆节前,“五一”放假前,寒暑假前等时间导读,时机最好,如能恰逢课文的自然进度导入,或各种媒体相关内容的热播,那将是最佳时机。对于较短小的名著,能粗读一遍;对大部头,能较为从容地观其大略。只有建立在大体了解、把握的基础上的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有的名著不易读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先播放根据名著改编的影片,看过影片后再让学生阅读文本,这样可以使抽象难懂的东西具体化。如果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阅读的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课外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内在动力。

2、学生的“读”法

高中生处于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时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有限。为了尽可能地扩大阅读面,可采用“浏览式读书法”:有的文章属资料性质,只要翻阅一下,知道大体内容就可以了;有的文章,虽然重要,但目前力所不能及,记下一个纲目和出处即可。还可采用“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读一本书时,有选择地读,重在有用,保证读的数量。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灵活的阅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时间、条件限制对课外阅读的影响。学生只有能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在课外也能自主阅读,语文学习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亲身的阅读实践中领会汉语言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课外阅读要做到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学生才会获得广博的知识,才能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

3、创新阅读评价,确保“导读”的有效性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定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每学期1~2部为宜,要求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不仅注重“质”上的评估,而且要注重“量”上的评估。教师应定期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检查,建立一些可行性的奖惩措施,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

评价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时间往往是最大的问题。教师可以将读书活动纳入到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来,化整为零,将读书活动和评价常规化是解决时间问题的一个好方法。比如,在班上实行“课前五分钟”活动,请同学来介绍最近看过的书和文章或者对其做些评价、谈谈自己的感想等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学生讲过之后老师还可以作一个简短的评价,对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可以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实时的掌控。

积极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既能使学生及时记录和反思自己的阅读活动,也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评价目的方面,要强调促进发展,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确保每一位同学阅读能力有实实在在的提高;要强调阅读过程,评价应侧重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及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自主性,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课外阅读,有效地扩大阅读面,从而取得最优化的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维贤.高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DB/OL],中华语文网.

[2]刘虹.高中生名著导读综合实践活动初探[J].《教育导刊》,2009年12期.

高中必读名著读后感 第5篇

书源自于母子之间三年的书信往来,共三十五封,每一封都感情真挚,发人深省。安德烈的观念现在看来与当下的我们并无差异,渴望独立的人格,对前途的茫然,对政治事件的批判,对东西方文化的感知,对父辈观点的质疑等等。我不知道如果是我向母亲提出这样的疑问,她会如何回答我,也许根本没有提出的一天。他们正在老去,而他们所经历的也许比龙应台更多,感触更深但却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而对孩子的关切与教导就变成了枯燥的说教,或者是野蛮的强制。安德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睿智的学者母亲,可以将自己的思考化作一封封书信。或许,这些书信的意义在 于,她写出了许多人想到却道不明的思考。

书中母子间对于各种事物的讨论,颇有争锋相对的意味,也许正是需要这种相对才能让隔离的两代人相对的迈出步子,向了解靠近。安德烈如此幸运,他的妈妈愿意放下中国人所强调的身段,来与他对话;愿意放开中国人所强调的母亲的权力,来与他对话;愿意试图站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与他对话,甚至愿意因为他不同意而不去做让自己觉得应该是由母亲这个身份来做的事情。

一遍遍的阅读也使我一遍遍地思考。在家里,没有知识分子的说理和教条,也绝不是走温馨的母女与父女路线,更像最近播得很火的那则中国移动广告,除却最后那句“不是离不开手机,是离不开你”的煽情桥段。更多时候,是隐藏在说笑和打闹外衣下的交流。

名著《简爱》高中读后感 第6篇

《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然而,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所带来的种种不幸的一切,相反,换回的却是简.爱的无限信心,却是简.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感到自惭性秽,同时对她肃然起敬,并深深地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后来,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了妻子,她的自尊自重再次出现,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他,她对爱情的专一,让我敬佩。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样,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句提出精神平等的著名独白,初也令我为之一震。同时,贫穷低微的女家庭教师与桀骜富有的男雇主突破传统的爱情,也似乎确实昭示着主人公的`不拘世俗。

然而,这闪光之处同样伴随着来自作者的俗套。曹雪芹对妙玉之判词为“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此话同契合于简爱,口口声声追求高洁、平等,终不过是无力反抗命运而自欺欺人的庸俗女子。

此书最令人莫名的,乃简爱知晓罗切斯特本有妻子后毅然出走一节。所谓简爱追求地位平等,不甘心做情―妇是也。试想,既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既为精神与精神间的爱情,又何惧婚姻制度与世俗名义?又何来妻子、情―妇之分?正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怜男女主人公突破阶级地位的伟大爱情,竟又倒于世俗的婚姻名义,真真可笑可叹!

另一处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简爱获赠大笔遗产后终以“平等地位”回归男主人公身边。此处的“平等地位”又是世俗社会中所谓之地位。夏洛特在高歌精神后安排此趋同社会规范、符合大众情理的结局,实为一大败笔。可见她依然局限于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和道德规范。

四大名著读后感高中 第7篇

上学后发现小时爸爸买的书竟是四大名着,便来了兴致,随手拿了一本《水浒传》看看,却一下被吸引住了。小时的零碎记忆在一页页纸中被重现,记忆也随之深刻起来。当合上最后一页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灵久久地被那一个个英雄豪杰所震撼着,感动着。

在这昏暗迂腐,官官相护的年代,无数好汉被处处欺压。但乱世出英雄,在无法忍受的情况下,他们义聚梁山泊,汇成了一股连朝廷也不敢忽视的势力。在一次次征战中,他们为了义,救出兄弟,杀除贪官,却也冲为了朝廷眼中的最大贼。在几经波折下,朝廷招了安,让他们四处奔波扫平其他势力,但结果却是,在百经沙场后散的散,死的死,就如同一部戏完结后的惨淡收幕。

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角色印我的脑海,挥之不去。急公好义的宋江,智慧多谋的吴用,豪迈大力的鲁智生,武艺高强的林冲等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他们是天上108位星辰,来到人间替天行道。他们豪气冲天,为了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宋江的带领下,他们打倒贪官污吏,济世救民,颠覆了我们心中所谓的义。何为真正的义,谁也说不清。但他们却说明了一点善、正即义,民心所向即义。他们用自己的义,反对朝廷的腐败。

但当他们实力达到顶峰时,宋江却不顾反对要朝廷招安即使有义,却依然要顾到忠。不是所有义都是大逆不道,也不是所有忠都不能与义并存。也是他们四处征伐,扫灭那些本与他们同道的贼。从那一刻开始,故事就发生了戏剧性的扭转。即使如此,朝廷依然是朝廷,它永不会为了你一点战功,而天真地以为你以忠顺。所以,当他们得胜归来时,硬生生地拆散了他们。

直到现在,我依然为他们的结局而感叹。但转念一想,觉得又能怎样呢?或许那已是最好的结局了。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们,却也毁灭了他们。但到最后,他们的情也依然存在,想起吴用、花荣随宋江自杀,我眼中便盈满了泪水。

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时间,只是为那一个个故事感叹,在书的世界中,我忘记了空间,任思绪随那些好汉心神往之。

高中简易英语名著阅读教学 第8篇

简易英语名著教学可以激发现代高中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给予信心,提高学生英语技能,增加语言知识,改进英语阅读策略,充分利用优秀丰富的资源来辅助英语阅读的教学,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的交流水平,培养现代化有价值、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才。也可了解国外的文化和渊博的知识,吸收精华,为中国的文化和教育建设做贡献。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现在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老师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还是占据了大部分。即使部分地区的高中有所改善,但并未普及。

1、课堂缺乏趣味,教育方式死板

如今,多数高中的英语课堂依旧是老师讲,学生听,甚至于老师将阅读全文翻译,同学再根据中文的思维逻辑推导来得出答案。有的同学只顾着做笔记,总结不认识的单词,错失了老师的讲解,英语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太过被动,渐渐失去对英语的兴趣,英语阅读更是一窍不通。

2、教学内容单一,口语交流贫乏

教学内容只局限在学生做的题,老师只讲解留给学生的作业,并且大多数的课堂都是中文式讲课,学生开口讲英语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口语交流的缺乏消磨了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情趣。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会越来越没兴趣和信心。

二、提倡简易英语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面对现状,现有的英语阅读教学要勇于创新。提倡简易英语名著阅读,通过让学生阅读精简内容,优美的英文版简易名著,燃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丰富课外知识,了解各国文化,全面提高综合阅读能力。

1、阅读简易文学名著,提高阅读能力

老师寻找一些课外精简并且单词和句式同教学任务相符的文学作品,节选其中一些典型的段落,要求学生对所选段落有一定的基本印象,了解这些段落的出处、背景知识、主题思想、基本情节等基本内容,将不认识的单词注明,并且在所讨论的段落之余阅读其他章节,加深对所讨论作品的理解和提高欣赏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贯彻精讲的原则,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以精读为主,“精”是把理解这些段落的方法和技巧授予学生,确保学生掌握最精华和最关键的部分,引起学生发散式的思考和坚持不懈的深究,挖掘整部作品的精髓,学习最核心的部分。这种方式安排学生在每一次课上先进行10-20分钟的阅读,然后按照教案设计进行2-3次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故事和文学阅读,首先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入手,重点关注故事大意、故事情节、关键人物的特点、事件发生的顺序、人物描写的特色,总结典型的句式并分析。对学生在大致阅读后提出的问题做精细的回答。随后在老师的指导和布置下,开展课外自主阅读。如《伴随你一生的短篇小说》,本书共收入了英国、美国、爱尔兰的19篇经典短篇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海明威、马克·吐温、欧·亨利等。

2、观赏英文原声电影,提高学习兴趣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纸质的教材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学生的要求。电影和文学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大量的国外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这促进了文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学名著的兴趣。通过英文原声电影展现一个直观的场景,可以使学生直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描写,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电影艺术中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场面感染着英语学习者,是更为鲜活的语言学习范本。例如《傲慢与偏见》文中:“Mr. Bennet was so odd a mixture of quick parts, sarcastic humor, re-serve, and caprice,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hree and twenty years had been insufficient to make his wife understand his character. Her mind was less difficult to develop. She was a woman of mean understanding,little information, and uncertain temper. When she was discontented, she fancied herself nervous. The business of her life was to get her daughters married;its solace was visiting and news.”这段对人物外貌和性格特点的描写就能通过这部改编的电影直观地展现,并且电影中人物对话的口语化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学习起来更加便捷。直观地感受文学名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等,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阅读过的名著的印象,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名著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内涵。

3、举办英语相关活动,加深学生英文交流

我校的英语爱好者协会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该协会每两周就会于周六晚举行英语角活动,学生在英语角上用英文讨论他们最近阅读的英语名著,通过多次的英语名著讨论活动,学生可自由分享各自对所阅读的文学作品的感受,这既加深了对该作品的理解,又体验了英语交流的成就感,对英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使更多的同学愿意开口说英语了,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英语舞台剧比赛,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学名著中的人物。例如莎士比亚的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学生分配角色演出,每个学生都需记住自己的英文台词并且要投入感情,这就促使学生在课余和排练之余深入研究这部著作,把握人物性格,切身体会到名著人物在相关情境下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这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舞台剧的通力合作也能加深学生之间的交流,锻炼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城市结合乡镇,提升乡镇文化水平

高中简易英语名著教学在城市展开的同时,也应在其周围的乡镇选择几所学校同时展开。这样既能了解并提升乡镇学校的水平,也能促进城乡的交流,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1、城乡交换学生互取经验

这种阅读教学的方式要同时在乡镇展开,选择几所乡镇的高中,用尽可能拥有的条件展开,并且以一个月为限,一个月之后随机选几个学生交换,由于乡镇甚至是山区的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城市和乡镇的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差距,可以让已经爱上阅读英语名著的城市学生带动羞涩的乡镇学生,从对这个世界不同的认知角度和认知深浅来进行交流,同时也能检验这种教学方式的可行性。

2、举办英语演讲比赛

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演讲的内容就定为学生曾经阅读过的名著选段,通过评选给予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专心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英语的交流水平,提高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兴趣。

高中语文名著教学漫谈 第9篇

【关键词】名著教学 经典阅读 组织语言

经过多年的一线教学,我发现学生普遍对名著单元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这里面除了名著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以外,我个人觉得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重要的。简单的归纳几点:

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组织语言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同样的一堂课,有的老师照着教参教,他也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真正听的人并不多,甚至有很多同学伏在桌面上睡觉。而有的老师激情飞扬的上同一堂课,却能够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流连忘返。为甚么同一堂课会产生如此悬殊的效果。如果我们把责任都推到学生不想听,没有兴趣听这个层面上来,那是有失公允的。

在生源条件同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那些活力四射,激情飞扬的语文老师,他们把上语文课当成是一种享受,他们享受着阅读带来的快乐,他们享受品尝着思维之花带来的甘甜。他们在用生命和热情诠释着语文课堂。

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一堂“名著导读”课时,我是这样开场的:

“我和《三个火枪手》《飘》洋过海,到了《巴黎圣母院》,雨果跟我诉说爱丝美拉达不幸的遭遇。《安娜卡列妮娜》给我带来了托儿斯泰的祝福。莎士比亚带我见了《威尼斯商人》。巴黎的《茶花女》带我到左拉的《小酒店》做客。。。。。。”

学生对我没有用稿件直接讲出这段文字深表佩服,我则“趁热打铁”,乘机跟学生大谈特谈名著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学生们渴求的眼神之中,我就知道,他们上这堂课获益匪浅。

二、于引导学生对名著的人物形象进行横向与纵向对比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名著之所以称之为名著,是经得起时间的洗涤与考验的。在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比如讲到《曹操献刀》这个故事情节,我们就可以把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用几个事件给串联起来,由此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形象。“割发代首”体现他的奸诈(或者说执法严明),“杨修之死”表现他的妒贤嫉能等等。。。。。。

讲到《李逵负荆》我们可以把鲁智深、杨志、武松等人的性格与李逵做一番比较,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对李逵这个鲁莽,冲动,率真的人物形象有了较为直观的了解,而且对我们以前所学过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的鲁智深,《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景阳冈》中的武松等,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与了解。

或许有的老师会说“我的教学进度都来不及了,课文内容都来不及讲了,哪里有时间去做这些。”我想若是一味的赶进度,那就是好比记一笔流水账,学生能够记得住多少呢,即便他们能够死记硬背的记住了,就能够很好的掌握名著的精华吗,我想这是我们应该要思考的地方。

三、名著教学要保持“原汁原味”

生活是一个大语文。我们做为语文老师,不但要自己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而且还要把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在经典阅读中也是一样,不能仅仅只是单纯把课文教给学生了事。其实,教科书中所节选的片段是很不利于学生对整部名著进行把握的。教科书中的名著阅读其实就是一种快餐似的文化。可是,话又说回来,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基于学生生源较差,无法把握名著的精髓,我们可以配以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跟学生讲解名著的精神。当然我们不能用视频来代替名著的教学。

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形象,便用视频教学来代替自己的讲课,还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掌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让他们读梗概。我觉得这都是很不可取的,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是不能改写的,至于用其他艺术形式表现,自然又另当别论。单从文学这种精神产品的特殊性说来,此举便有违常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一个生气灌注的有机整体,是各组成要素之间撕掳不开的,血肉关联的组合。这种“有意味的形式”一经成形,便由不得别人来改动了。压缩了篇幅,减少了字数,不仅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异和退化,或干脆就是仅仅与原作名字相同的另一部东西。即使是极个别成功的例子,如对国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缩写改编,情况亦然。

我想文学经典其实是寂寞的。原本就是阳春白雪的东西,自然原本就可能是为一般人所疏离的东西。再说了,名著所以为名著,也完全不像言情武侠那样好读,随便谁都能拿来便读,读来入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种太功利的心理去指导学生读名著,因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和个题灵魂的升华,原本就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

在教育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的话,老师要自己准备一桶水。”我对这句话深表赞同。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他绝对不是一个呆板的教书匠,他应该有自己敏锐的目光,他应该有自己深邃的思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和假恶丑,在经典阅读当中体会人性的光辉,挖掘人性的丑恶。

品读经典,升华灵魂,尽量的利用课余时间多读经典充实自己,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常开青春之花,才会永不衰败。

【参考文献】

高中生名著读后感 第10篇

在初中读《家》,我好像只读懂了鸣凤的悲哀,她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我同情她的遭遇,她只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牺牲品,但她没有就此顺从,而是为了爱情,用自己的生命来反抗这个社会,表达对这个吃人的社会的强烈不满,虽然她的死给这个封建家庭没有带来什么影响,对这个吃人的社会更是没什么影响,但是她这种精神不得不说让人敬佩,她的这种勇气更让我敬佩,让我震撼,更是与同时代那些逆来顺受的受_的女性同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是在今天的社会像这样具有勇气的女性也是很少了,所以在我看来,她和觉慧的爱情中,她的光辉远远超过了觉慧,所以我为她后来的死扼腕、叹息但是她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我在心里深深的向她致敬。

现在再一次深入的阅读《家》,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对《家》中的每个人都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觉新明显就是一个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他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逐渐变成了一个麻木、顺从的没落家族继承者,他把他的抱负、梦想都慢慢的丢弃了,他不再去看那些化学书了,他听从了父亲的安排,每天坐在那间办公室里,一天天的消耗了他的青春,他的意志。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他为了暂时的安宁而向一切妥协,采取不抵抗主义,尽可能的陪那些姨太太们去逛街,选择牺牲一切来求取表面上的和平。他的无抵抗主义主要来自于他性格本身的懦弱。他也是一个悲哀的人物,有一个悲哀的人生,他自己也感觉到了他那没有希望的前途,他也想反抗,可是他不敢反抗,他只能默默忍受,顺从,他是一个处在矛盾中的人,他总是在自我矛盾着,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封建妥协,所以他的无抵抗主义最终成为了一个封建势力的帮手,瑞玉的死,梅表姐的死。

他们的死也带走了他的希望,他最后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希望寄托了,瑞玉的死使得他开始有了反抗,虽然不明显,但是他还是帮助了觉慧逃走,最终成就了觉慧的希望。觉新的一生就这样牺牲在了封建黑暗中,他的悲哀的一生早就因为这个社会,因为他的懦弱而注定了,他是《家》三兄弟中最不幸的一个。

觉民是封建黑暗下一个比较幸福的人,他最终得到了自己的爱情,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琴相爱,通过与封建家庭的斗争,最终还是在一起了。他接受了新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同情那些黑暗社会下悲惨的人们,但是他性格的温和也注定了他不会为此有过多的反抗,他可以马上忘记一个悲惨的故事,他也可以为了这个社会去抗争,他能够忍受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因为他知道他们的反抗是没有用的,但是在对待自己的爱情上,他还是勇于反抗最终赢得了自己的幸福。正是他性格中的温和、乐观让他获得了幸福,他也是《家》中最幸福的一个。

觉慧是一个思想先进,性格冲动的新一代青年代表,他们接受了新思想,提倡自由、平等,努力为了反抗封建势力抗争。他不畏封建势力,敢于和鸣凤相爱,他对封建礼教万分唾弃,他为了推行改革创办报刊,写文章,做一切对改革有用的事,也因此而忽略了鸣凤,最终也是导致鸣凤希望彻底破灭死亡的缘由。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对觉慧是又爱又恨的。他虽然具有勇气和鸣凤相爱,但他没有保护好她,致使鸣凤后来以死亡来寻求解脱。我觉得从这一点来看,他配不上鸣凤,鸣凤敢于为了爱情抛弃生命,他却为了事业抛弃了鸣凤,我为鸣凤不平。不过,这也是时代造就的悲惨。时代终究还是容不下他们的爱情。觉慧最后还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去了一个离改革和_更近的地方,总的来说他还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他最终的结局也还不错。

名著《呼啸山庄》读后感高中 第11篇

可是,当我看到书中的呼啸山庄时,我的感觉真是难以述说,我不能想像在这么一个人间仙境里,却坐落着一个如此恐怖的山庄,一个如此恐怖的,一个如此丑恶的灵魂……

希斯克利夫,本书的主角,一路看着这个人的生活历程,我真的是哑口无言了,主角居然是一个如此恶毒、变态、穷胸恶极的魔鬼,他让人感到恶心,他甚至连被人唾骂的资格都没有。如果说他变成这样,完全是因为对凯瑟琳的爱,那他的爱太恐怖,也太荒谬。为了报复,他愚昧了哈尔顿,他气死了埃德加,他摧残着自己的妻子和儿子,还不断的折磨身边的无辜人……

是的,他的出身是卑贱的,可是他的灵魂更是肮脏,而《悲惨世界》的男主角,岁地位卑微,甚至曾经是苦役犯,可是他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他是那么的饿让人敬佩。呼啸山庄里因为有他,所有的人都或在悲惨世界里,而在那个悲惨世界里,却因为有他而变的幸福快乐,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

高中生名著读后感 第12篇

从小听父亲说过,一百单八将上梁山的故事,那英雄好汉都上了梁山,那梁山肯定是个好地方,可书上刚提到梁山时,却称他是犯下大罪的人的避难所。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在我的心中,我总以为只有救人的人才算好汉,于是我怀着这份不解,仔仔细细的品读,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个__臣、一个个坏人、高桥镇关西、富安……他们没什么忠、更没有孝、还不懂得仁义礼智信,那他们怎么能在朝廷里委以重任呢?

更深的思想我不懂,但在我心里的那些疑问,在这里我恍然大悟,英雄好汉是为了忠义、正义而得罪了朝廷之人,被迫逼上梁山,寻求一方自由和平的水土田地,这使我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书中我看到英雄好汉的正义,看到了__臣们的老__巨猾,还看到了皇帝的昏庸无能,武松打虎,三败高俅,这些又让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勇敢与正义。在那时候,英雄好汉们只想要一个平等,他们不想要多么奢侈浮华的生活,哪怕皇帝与他们交流,也不会酿成最后的`悲剧。

谈高中文学名著的巧阅读 第13篇

那么, 如何来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呢?

一、观影视,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现在, 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改编成影视作品,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影视。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 精彩的故事情节, 个性化的人物, 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 从而为名著阅读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像《三国演义》还拍成了动画片, 重要的故事情节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 画面唯美, 战争场面宏大, 音乐动人, 肯定会吸引住学生, 激发他们去阅读原著的兴趣。通过观看影视, 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 吸收原著的精华, 能更好地理解原著。

二、制定阅读计划, 巧取时间

“凡事预则立。”首先, 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阅读计划。高一时, 时间从容些, 要将《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大块头的名著全书阅读完, 高二时可以读完鲁迅的作品及其他文学作品。高三时学生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 学习时间比较紧, 主要阅读作品中的精华部分。计划制定好, 教师则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 不可一曝十寒, 读读停停。阅读的时间不需要大块的时间段, 让学生学会见缝插针, 挤出时间阅读。如每天的午饭, 晚饭后的休息时间, 晚上临睡前的时间, 晚自习抽出半个小时。当然, 教师也可每星期抽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阅读。双休日, 五一、国庆长假, 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 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 多读书。

三、巧用合适的阅读方式

文学名著可首先采用略读的形式。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 让学生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 注意速度, 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名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要求。然后再具体指导学生细读、精读。对于文学名著中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片段, 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使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 或者先阅读再做题目, 教师检查其阅读的效果。另外, 还可指导学生借鉴“三遍阅读法”, 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 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 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细细地咀嚼, 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 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 领会、运用, 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四、学写读书笔记, 鼓励多交流

阅读文学名著最实际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来应对考试,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写笔记, 以加强阅读的效果。

首先, 读书笔记可采取多种形式, 如写入小册, 或载之卡片等。但都要立即动笔, 看完后就要马上总结去写, 否则, 时间一长就会忘掉内容。

其次, 要指导学生写名著的读书笔记。一要做到全面而简洁地反映出所读文章的内容, 体现文章的行文脉络。很多学生在读完名著后过一段时间就记不清名著中的内容了, 人物关系, 事件总是搞混, 这就需要对所读的章节篇章列一个简单的提纲, 内容要能够反映本章节的故事情节, 行文思路脉络等。二要做到适当摘抄佳词妙句和一些重点的小片段 (细节描写) 等, 然后进行揣摩, 吟诵、领悟, 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 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 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与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 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 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名著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 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进行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 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 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 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这样, 学生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巧联课堂, 提高语文素养

名著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我们应指导学生将名著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不少便是名著节选, 教学时, 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 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在作文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广泛地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 用它们来磨快写作的刀。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有关原著, 找出自己在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指导他们学习使用在名著阅读中所积累的词汇, 学习运用在课外阅读中学到的写人记事等的方法, 那么, 学生的作文水平便会稳步提高。

浅析高中“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 第14篇

一、端正名著阅读态度

长久以来,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许多学生都缺乏名著阅读的积极性,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名著逐渐厌倦,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也因此降低。高中生的逆反心理很严重,教师越是要求学生阅读,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情况,学生就越容易反对教师。一旦逆反心理产生作用,教师的名著导读措施就很难取得成效。因此,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必须摒弃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措施,转而改变学生对名著导读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学习名著的兴趣。俗话说得好:“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只要学生对名著阅读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名著阅读的效果自然可以得到提升。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可以有效减少学生学习的无趣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名著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名著可以增加他们与同学交流的机会,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创造力的提升,让学生以端正的态度对待学习。实践证明,笔者采用的教学措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学习之后对《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有了更深的理解,学习态度转变,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浓厚。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名著导读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效率,教师有必要传授学生一些阅读方法,让学生使用科学的方法更好地学习名著。学生只有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快速掌握名著内容,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由此可见,教师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是提高名著导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需要积极尝试。

从广义上来讲,阅读方法分为泛读与精读两类。泛读指的是学生广泛的阅读之后稍微理解一些梗概,然后就依据这些梗概推断名著要表达的情感。泛读的特点是速度快,它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名著的题材,理解名著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泛读不同的是,精读很花费时间,学生需要从字词句这些方面理解文章,从厚厚的篇幅中提取最精华的部分。但精读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阅读时候发现并改正自己的缺点,从而提高他们自身的阅读综合素质。

比如,在学习《红楼梦》第三回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精读,让学生从字词句方面认真分析《红楼梦》,从而实现高效导读。实践证明,笔者传授精读方法之后,学生的阅读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不知道如何学习逐渐转变为会学习。

三、做好名著阅读计划

高中教材中有专门的名著模块,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每一个名著模块都是名著节选。为了提高名著导读的效率,教师必须将名著导读的范围扩大,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名著,还要让学生去阅读完整的名著,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每一部名著的特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学习习惯。简短的名著章节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好习惯,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开展名著导读教学的时候就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课本,课本中的名著内容很少,有的甚至缺少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些教师的教学很难取得成效。只有开展完整的名著导读,学生才能阅读完整的故事,了解每个情节发生的背景,教师的名著导读才能取得成功。

比如说在学习《西游记》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结合《西游记》原著学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本名著培养学生的兴趣。实践证明,整部名著的阅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积极,学习氛围一直非常浓厚。

综上所述,名著导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质。为了提高名著导读的教学效率,教师需要拓展名著阅读的范围,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给学生阅读方法,通过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可以认真学习名著,从而更好地学习语文。

上一篇:初一第二单元语文测试卷下一篇:经典话术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