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即语文读后感

2024-07-16

我即语文读后感(精选3篇)

我即语文读后感 第1篇

从教近八年,也可说是青年教师中的“老”教师了,然而说实话感觉自己还只是初出茅庐,并没有做到“老”,老教师所具备的教学经验、教法作为晚辈还是望尘莫及的。读过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虽不能将其全部吸收,但也收获精华,虽暂时不能做到我即语文,但会在语文这条路慢慢摸索、探究……

一、有关教法

陈老师有言“语文教学法必须尚简,以简驭繁”。作为具有工具性的语文,学习它本应该是方便简易的,但是根据目前实际教学,学生学习语文出现厌烦、倦怠甚至放弃的现象,无论如何下苦功也还是在及格线左右徘徊,让人甚是头疼。在语文课堂不论是现代文、文言文还是诗歌,作为老师,我们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方法的讲授,将本应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课硬生生变得枯燥乏味,背离了初衷。而陈老师在书中指出,我们应通过活动去学习掌握它,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以直接实践语言的机会,同时要有足够的语言积累,熟读精思,不可浅尝辄止。语言学家告诉我们:越是生动的语言越难以使人意识到“语言”。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必然是在语感的不断丰富和敏锐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的。熟读精思虽仅仅四字,却可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手段。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少一些滔滔不绝的讲授,多给学生一些实践思考的机会,或许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课堂体验。

二、有关教材

教材重要吗?当然重要,那么教材的重要性究竟体现在哪里?目前我们只是把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工具,学习教材中的课文和知识,然而教材仅仅是让我们传授其中的内容吗?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教师我们要多从读书习惯和方法上给予培养和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或举其一端,不及其余,或取其小半,遗其大半;或一次阅读若干篇,只抽出异同之处进行比较,做到“材”为“教”而用,而不是“教”为“材”而施,要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讲求实效。

三、有关教学

教法、教材最终都是为教学服务的,那我们究竟如何进行教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学生自身不能解决疑问,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并点评,在每一节课我们都应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从有所不知到有所质疑到有所领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过本书,我渐渐明白,自己的教学哪里出了问题,教学的盲点在哪里,同时我对未来的语文教学充满了希望,即使路途是坎坷的,但我坚信,做到“三教合一”,必将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我即语文读后感 第2篇

陈日亮老师说:“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是勤于教书、能够教好书的指导者,还应该是既能体验语文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者。”

语文是什么

“语文究竟是什么?学习语文是怎样一个过程?我们每天都在接触语文,却没有对这两个根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陈日亮老师说,“从教40余年,我在做的,其实就是探索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学语文的特殊规律。”

在他看来,语文首先是一门心灵的学科。“语文与人的心灵关系太大了!”他举例说,当年教朱自清的《背影》,发现其中流淌着淡淡的伤感情绪,正应着一句古语“多情自古伤离别”。祖母去世,父亲赋闲,父亲来信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矣”,都是一个个“别离”„„只有把文章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自己置于作者身处的境遇中,才能理解作者为何3次流泪。文章不厌百回读,每读一回,都可能品出不同的意味。只有进入文本深处,深入人物的内心,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你才能体会到语文之美妙。

语文还是一门行为的学科。即使你一句话也不说,你的头脑仍在进行语言思维。语文须臾不可或缺或离,它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

语文也因此是一门身教的学科。语文老师要在语言行为规范、语感养成等方面,给学生以垂范。在日亮老师的作文课上,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学生在伏案写作,日亮老师则手捧一本书潜心阅读,手中一支笔,不时在纸条上记着什么。平时遇到情文并茂的文章,他还会来一番密咏恬吟。读书时常须读出声,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日亮老师多年的习惯。学生则因耳濡目染,发现了读书之乐、思考之趣,也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了阅读。

从培养兴趣开始

日亮老师说:“学习任何知识都要有兴趣,但学语文兴趣似乎特别必要。因为它所强化的学习效果,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学生对数学不怎么感兴趣,也许并不影响他正确地完成一道练习题,而对语文学得乏味的学生,大有可能整学期学完了,却近乎一无所得。”

上世纪80年代,日亮老师在福州一中开展一轮6年的阅读教学改革实验。他首先做的,就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兴趣与习惯。开学的第一节课,日亮老师板书了一个三角函数公式tgα=sinα/cosα,问学生这是什么意思。学生有的猜是英语单词,有的当成拼音来读。接着,日亮老师诵读了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个著名段落:“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让学生说说这段话的含义。很快就有3个人举手发言,尽管表达不尽准确,也都说个八九不离十。他就用这两个例子比较着告诉学生,语文比数学具有更多自学的可能,学起来也更有趣味。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日亮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他说,预习不仅仅是把课文读一遍,借助工具书解决一些“文字障碍”,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发疑问难。他于是开设了“预读课”,集中训练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教欧阳修的《卖油翁》,到快下课了,还有一位叫姚丹的女同学举手发问:“最后一句‘康肃笑而遣之’,他的‘笑’究竟是怎样的笑?”他的学生总是习惯于这样的咬文嚼字,上他的阅读课是饶有兴味的。《黔之驴》中有一句“虎见之,庞然大物也”,日亮老师问:“庞然大物”怎么翻成口语?学生大多说是“很大的动物”。一位学生独出新意,站起来说:“好大的家伙哟!”立即博得众人的赞赏。对于学生能如此设身处地地体验语文,日亮老师总是给予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镜头,几乎每堂课都可以看到。期待着对文本有自己新的发现,是日亮老师的语文课能够让学生乐学不倦的根本原因。

与鲁迅“结缘”

日亮老师喜欢鲁迅,从中学时代到现在,他对鲁迅作品始终怀着亲切的感情。

他迷上语文,是因为他上中学的时候,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到了鲁迅语言的魅力。他的老师张振纲,教鲁迅的《故乡》常喜欢自己朗读,读得很投入很动情。《故乡》开头“我冒着严寒”的那一段叙事写景,经张老师用浓重的福州腔大声朗读之后,他少年浮躁的心顿时平静下来,自己仿佛也坐在了回到闽侯故乡的船上,开始了悠远的回忆„„

从那时起,日亮老师开始阅读鲁迅的作品。上大学的时候,每积攒些零钱,就去买一册《鲁迅全集》,终于在4年里买全了整套10册的《鲁迅全集》并通读了一遍。鲁迅的作品,帮助他形成了丰富敏锐的语感,尤其是养成了他独立思考和思辨的习惯。

1959年,在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举办的一场纪念鲁迅的晚会上,陈日亮表演的单口相声,竟然是鲁迅的杂文《牺牲谟》。看完他的精彩表演,观众不禁赞叹:背诵一篇2000多字的杂文已属不易,还能惟妙惟肖地表演出讽刺、幽默的韵味,真是不简单!“文革”浩劫,日亮老师失去了数百册藏书和读书笔记,所幸在烧书时,一位老师说了一句“鲁迅是毛主席肯定过的,不是‘四旧’吧”,才使得他多年节衣缩食凑齐的《鲁迅全集》得以幸存。此后下放到顺昌两年,《鲁迅全集》成了日亮老师唯一的精神慰藉。在“战天斗地”之余,他又逐卷一篇不拉地重读。每有会意,便欣然动笔,照***惯,读完十几篇就做一次摘录。日积月累,有了3本共1000多条。他把它们装订成册,做成正规出版物的模样。这本“私家书”被他命名为《鲁挹》,他在“题记”中解释道:“鲁迅是海。语云:挹一勺而知大海之味。”

见过这本《鲁挹》的人,都说这就是日亮老师所主张的“身教重于言传”的鲜活例证。

做个性情中人

日亮老师说,语文教师最好是个性情中人。他既要博学多闻,还要多情善感,能经常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在如今浮躁、热闹、忙碌的外部环境下,需要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和纯正高雅的情趣。

采访过程中,日亮老师递了一张特别的贺岁名片。名片正面是由“爽”、“庚”、“寅”3个字构成的虎首形象,落款是“日亮贺”。名片的背面,是一句寓意深刻的话:“剥离成何物,堪笑作大旗”,下方印着他的联系方式。日亮老师说,每到年底,他都会自己设计贺年卡。从生肖构图到选定贺词,再亲自操刀,写画完毕,交付工厂印刷出品,颇费心思,但也乐在其中。他说,这也是个尝试创造的过程,满足了他的审美愉悦和小小的表现欲。福州一中的一些老师知道他的这一喜好,每到新年,都会向他索要贺年卡,这也成了他们过新年的一个小小期盼。

我即语文读后感 第3篇

初看书名《我即语文》, 觉得作者有点“狂”的味道, 但细读全书, 比照语文教育的现状, 对陈日亮老师“我即语文”才有了深入的理解。当下的语文教学, 各种流派、教学法、教学模式、新术语、概念层出不穷, 表面上语文界热热闹闹, 但其实离语文的本质却越来越远。陈日亮老师《我即语文》的出现, 为我们浮躁的语文教改注入了清醒剂。钱理群先生如是说:陈老师是语文教育默默坚守者与探索者的一个代表, 一个典型。他的最大特点, 也是最可贵之处在于, 他不“保守”, 又绝不“趋时”。跳出了语文教育观念的“两极对立”的模式, 他对语文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思考, 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当人们冷静下来, 面对语文教育的真实问题时, 就会更感到他的清醒之可贵。

什么是语文

什么是语文?陈日亮老师作出了准确的概括:语文是重在心智体验和技能经验的学科。基于这样的认识, 他说:“语文应该成为学生内心体验的源泉, 课堂上要有情感生活, 有心智的活动, 语文教学如果不能让学生凭借语言通灵、感悟、移情、益趣, 那就是失败了的教学。”陈日亮老师特别强调情感和心智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这是深得语文教学精髓的, 如果不深知这一点, 语文教师可能成为别人所戏谑的“为师不识语文味, 教尽经典也枉然”的教书匠。如果语文教学不注重“心智体验”, 就会如同陈日亮老师所说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认知害处, 就是“把精美的文字成品拆卸成了零星的标准件, 有血有肉的文章变成了学生做分析实验的死的语言标本”。这样的话语掷地有声, 因为似乎我们正在课堂上犯着类似的毛病, 语文作为最有灵性、最有生活气息、最能接近生命本质的诗意学科, 却让学生昏昏欲睡, 提不起兴趣, 最关键的是语文教师通过拆卸、分析将优美的文字变得面目狰狞, 毫无美感。

有了这样的认识, 陈日亮老师形成了自己的“语文观”:“语文一词, 是教师的专用词。它不仅仅是课程的代称, 而应该表示着一种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独特理解。这种理解要比语言学家和作家都更深切明了, 更富有睿智和创造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使自己成为语文学家, 而不是矻矻穷年的教书匠。”在这样的语文教学观的指导下, 才有了陈日亮老师对语文的独特理解。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独特理解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常态, 而不是忽略, 任何忽视语言训练的语文课都可能因为缺乏“语文味”而异化成文学鉴赏课、思想政治课, 离语文课将愈发遥远。语文的本质是重在对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独特理解过程中的心智体验和技能经验的学科, 就如陈日亮老师所说:“没有语言 (言语) 训练的语文教育, 和没有生命情感体验的语文训练, 同样都是一种伪教育或伪圣教育。”

怎样学语文

在《我即语文》一书中, 陈日亮老师对怎样学习语文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 在《断想》这篇长文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对语文教学永久性的怀疑———必须用相当‘巨大量’的读书代替课文讲授。语文应该更名为读书课, 或实质上已成为读书课。文章无需教, 文章不可教。大量阅读、思考而内化、外烁, 语文教学之功毕矣。练习, 也只为上述考虑。”

这段话里, 陈日亮老师将学语文的方法概括为“大量阅读、思考而内化、外烁, 语文教学之功毕矣。”一语道破学语文的天机。陈日亮老师非常重视阅读的积累、训练, 在《我即语文》一书中《语文教臆 (上、下) 》《得法养习历练通文》《历练自学, 高效能之本》《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语文之门》《语文之路》《断想》《闪念》等文章里就有很多篇幅在谈阅读, 阐述阅读的重要性、方法等问题。关于阅读, 他强调阅读既要“多读”还要“善读”, 这才能体现阅读对语文的积累作用。同时, 还强调了“阅读要注意让学生将其化为己有, 标准就是朱熹的一句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这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关键。”没有阅读的积累, 语文的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 但光有积累而不注重思考, 不注意总结方法技巧, 同样会使语文的学习陷入低效的境地。

“语文可以自学, 语文必须自学。”这是陈日亮老师语文教育中关于怎样学语文的一个主要思想。但自学是建立在习惯养成的基础上的。陈日亮老师在《得法养习, 历练通文》中说:“语文是一门行为课、习惯课。语文教育的全过程, 就是语言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语文是一门注重心智体验的学科, 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写作习惯的养成对学好语文是最为关键的, 所以他在《语文教臆 (上) 》中为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归纳了“十项” (要求) 以及给新生制订了一份“常规”, 每一项内容都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很实在, 从中不难看出一个深知语文学习之道的教师的良苦用心。

如何教语文

《我即语文》中有很多文章是陈日亮老师数十年语文教育经验及教学思想的深刻总结, 读来使人深受启发, 但那些文章不像某些专家学者写的那样:摆出一副权威姿态, 总想在文章里显示学问, 总是把一些教育教学问题说得复杂纷繁。读《语文教臆》《得法养习, 历练通文》《历练自学:高效能之本》《语文之边》《断想》《闪念》等有关进行语文教学的文章时, 我被陈日亮老师的文章和言论所达到的深度所折服。陈老师不是在进行着无关痛痒的说教, 不是在高喊着空洞的口号, 他就像一个与你聊天的朋友一样, 娓娓道来, 凭借其睿智的思想和对语文教育的准确把脉, 不经意间就让你明白语文教育教学中困扰你多时的问题。

在《我即语文》一书中, 陈日亮老师对如何教语文显得很谦逊, 没说过激的话语, 因为他深知教无定法。陈日亮老师在《我即语文》一书中对语文各种问题思考得最有价值的, 我认为还是《断想》《闪念》两篇长文里的一些思想, 那些文字尽管零碎, 但字字珠玑, 思想的含金量很高, 让人在阅读之后有所思, 思考之后能悟出一些语文教育中困惑的问题, 其中不乏如何教语文之类的问题。

陈日亮老师说:“教了一辈子语文, 还是只相信一句话。这句话是鲁迅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 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中不贮满‘语文的水’, 精神体内不充盈‘语文的血’, 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 并迟早会使自己陷入生存的困境。”这道出了语文教师的现状。语文教师不读书、不思考、不写作, 照搬教参上课, 不敢越雷池一步, 这种情形在现实中是存在的。语文教师长期不读书容易沦为“口头上的巨人, 精神上的侏儒”, 语文教师靠什么而存在?语文课靠什么去吸引学生?就是靠“语文修养”和“语文精神”, 如果就只知道读几篇文章, 教学生识几个字, 那样的语文教师离语文已经很远了。要如陈日亮老师说的:“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这样的坐标里:横坐标是学养的积累, 纵坐标是经验的增加。”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做到学养的积累与经验增加齐头并进, 那么对如何教语文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在话下, 他在语文的广阔天地中甚至可以自由驰骋了。

上一篇:我的榜样三年级作文下一篇:删除最近使用的Word文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