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8-04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9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1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姓名:张 传 杰

单位:龙江县第一中学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江县第一中学 张传杰

摘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很多问题不断涌现,如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学生学习方式的问题、教师教学方式的问题等等,而这些问题又汇集于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上。因此,本文从转变历史教学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的角度论证这一问题,与同仁共勉,不正之处请指教。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观 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而“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因此,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具体、能力要求泛化、情感目标缺位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政治思想教育拓展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了历史教学中学生知识学习,能力提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统一。

2.教学过程:教师中心,以本为本,模式化备课

当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 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二、转变历史教学观

1.树立新的教学目的观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了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我们常常能在启人心智、促人感悟的历史中寻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我们可以从原始人钻石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的历史场景中体会到劳动的伟大;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事迹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从苏轼一生虽然宦海沉浮,但身处顺境,不骄不躁,陷入逆境,不恨不怨;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的心态中感悟到为人应有的达观、充实与平和。我们认为,一个现代的中学生去阅读一本历史书,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感到他所读的是一本对他当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阅读下去的兴趣,由“论他”变为“论我”。同时,中学生只有从史学中领悟到真实深刻的人生,只有从对历史的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和笑声,只有通过史学拨动自己的心弦而把个体有限的生涯化进无限的永恒中,他才能体验、领略到历史的风采。当史学成为人对自己生命的领会和意义阐释时,知识就会与热烈的人生相结合,就会带来极高的学习热情。

2.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重结论,轻过程”是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过去,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记诵“标准答案”。历史教学的确需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确的历史结论,但如果不经过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即没有一个丰富的思维过程,没有多种史学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真正理解。可以说,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 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使“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那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3.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显身手

知识是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知识最终是在使用中获得其意义、效果和价值的。实际上,对社会有用的并不是我们头脑中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恰当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遗憾的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是否拥有知识,拥有知识的量有多大,并没有关注拥有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只关注知识的静态存在,而没有注意到知识的动态运转。同时,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无法从实际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和激发洞察力,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失误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学习,难以带来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跃升。

4.关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彼种教学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故巴班斯基认为:“有关最优化地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的概念永远是具体的(不是包罗万象的),那些对于一些条件来说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对另一些条件、另一些专题、另一种学习形式来说就可能是不适应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广大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应是广大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三、探索历史教学方式

1.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和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对讲授法的躲避及对讲授法低评价的现象。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 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认为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应是对之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

2.再现历史的情景复现教学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试图借助于现代教学手段,如音像器材、实物投影仪、多媒体电脑、多功能教室等来复原、营造历史场景,让学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历史图片、历史档案材料、历史电影的丰富,给开展这种教学方式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模式”是指在一定问题情境的支持下,师生从背景提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方面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的一种教学范型。这一模式的教学进程往往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来进行,并且是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动态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问题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同时,课堂上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连续不断的,学生由“问题”学习始,终于更多的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注重消灭问题”是我国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判断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是以有无问题为标准的,判断教学成功的标准则是学生没有问题。然而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产物,结束问题则意味着停止思考。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始于新问题。知识发展的推动力正是来自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因此,成功的教育是使学生在存疑、思疑、质疑、解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4.理想的“无模式”境界

以往的教改经验告诉我们:历史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可以使历史教师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摆脱单

一、传统、粗放型的教学手段,合理地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并寻找到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由于诸多原因,也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模式化教学现象,使一部分教师患上“模式瘾”,随之出现所谓的“模式化教学”(所谓“模式化教学”,一般是指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或简单套用某些教学模式,或缺乏合理、有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模式,而形成的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聂幼犁先生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认为:(所有历史教学模式)“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一个个的‘招式’,是分散的而不是组合的,是‘标准’的却又是‘静止的’,要使一招一式在真正的‘实战’——也就是教学中发挥效用,就离不开‘活动’的因素——人的因素,也就是学生和教师的活动。因此,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出发,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原则出发,从‘一切为了学生而教’的目的出发,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模式作及时的调整。‘组合拳’和‘随心剑’的比划,真所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教育在发展。历史教学模式也正以动态、开放的形式不断向前发展,他们在不同的教学时期,在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着不同的使命。教学模式的发展折射出课程改革的步伐,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教师成长的轨迹。在当前的历史教学改革实践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动态、开放、发展、多样的特征给新时期历史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历史教学模式也必将伴随着新时期历史教师的成长而发展。我们坚信:这个过程虽然艰辛而又漫长,但我们必然会走向理想的教学“无模式”境界。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2篇

摘 要:历史是高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教育改革的方向对历史教学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调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改的实施,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笔者将根据高中历史的实践总结出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问题;措施;探究;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意识到制约历史教育发展的原因。除了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目标的有待升级,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也有待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对教学进行着积极不懈的探索,希望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实现教育的目标,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仍存在问题。

一、当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

历史不仅仅反映的是过去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当代人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因此历史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而事实上,高中历史教学明显地与现实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即使学了历史知识,最多也就是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并逐渐产生“学习历史就是浪费时间”的思想,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失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够认真学进去的前提就是要有浓厚的兴趣,否则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

(二)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有待提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多年,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表现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仍未全面实现。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压力的影响,学生与教师都有着极大的升学压力,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仍然是考试的分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历史学习效果的标准,而极少有教师关注到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历史学习能力等历史素养。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一门琐碎的学科,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记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以及时间,同时,历史也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科目,历史成绩确实关乎着学生的升学与未来。但正是因为历史学习的枯燥性,教师才应该改善机械的教育模式,使学生提起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亟待合理化

多年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一个热点话题。通过观察不难发现,高中历史与初中的历史课程在衔接上十分地生硬。考虑到升学后的衔接问题,如此生硬的衔接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效果。通过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笔者发现,不少在初中历史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初期的历史成绩都不是很高。原因总结起来就是学生难以适应高中历史教材的突然转变,这打乱了学生一直以来的学习体系。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设置也是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探究

(一)教师应当改变落后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育观念的落后会伴随着错误的教学目标,到时教学效率的低下。这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改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真正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同时,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互动,增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将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习历史增添动力。

(二)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并能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事件进行历史的分析。而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并运用知识,同时应当将历史观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当重视历史观念的灌输,使教学目标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此外,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创新教学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通过鼓励学生阅读课外历史读物,分享历史典故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历史学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

三、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丰富的表现形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要结合教学需要,积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把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任务式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多种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积极构建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同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创设情景,促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C合性等特点呼唤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密度与容量,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别化分层递进教育,真正实现学科教学的优质高效。

总之,对于历史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应当重视高中历史教育的改革。通过改革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保证学习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作者简介: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3篇

一方面,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记记背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

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教学方面

(1)更新备课方式。有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简简单单地去应付学校的各项教学检查,对于教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基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授课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学生的历史学习的兴趣。这种想法固然错误,备课是老师精心准备授课的体现,在备课时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其次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再次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在精心充足备课的基础上传授知识,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

(2)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教师已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提高。

(3)架设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结论性内容较多,这是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部分老师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

2. 生活方面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乐”学。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在于吸取历史教训,更好地推进今天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历史。所以,教师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从而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布置有趣味性的作业,化知识为能力。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让他们觉得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只有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关爱学生。人心都是肉长的,当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时,他们也会回报你同样的爱。同时,一旦他们喜欢你,也必然会喜欢你的教学,这就是“爱屋及乌”的道理。课后花一两分钟时间与不同的学生聊天,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爱好等,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可以交心谈心的朋友。长期坚持下来,必然会赢得学生的欢迎。老师的亲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你教的课的兴趣。但要注意的是,跟学生的关系不能好得没有距离,要把握分寸,要让你的学生对你既敬又爱。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问题 解决对策

现在教学当中,尤其是历史经常作为副科,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主科上,并且高中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学会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现在高中生听历史课的时候不太会提出历史问题,教师教学历史课的时候不太给学生提设问题,致使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课,没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那应该怎样提升学生提问能力?怎样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对备课方式进行创新

现在高中历史课堂枯燥,关键在于教师的备课方式。大部分教师认为备课就是很简单地把课上需要讲的内容整理一下,对课堂讲课没有太大帮助,根据以往教学经验给学生授课,只有好的开始才能让整个课堂更精彩,并且课本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课前精心备课非常有必要。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备课的时候添加学生不理解的历史知识,给学生查漏补缺;观察学生特点,根据学生爱好精心备课,调查学生希望学到什么样的历史知识,对什么样的历史内容比较感兴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和认知到历史是非常有趣的一门学科。

二、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教学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新课改的规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转变教学方式,由传统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学习历史,用心创建历史讨论环境,精心设置命题,保证学生讨论质量,历史教学中打破传统观念,不能为了考试而考试,因考试而教学历史,教师要本着提升学生素质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历史精髓,理解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把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发现历史中的乐趣,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指导学生想问题,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在课堂中多勤动脑、多思考以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自己发现不懂的问题,展开与学生的合作讨论,教师可以在一边指导和点拨,最后讨论结束的时候给予学生点评,并给予学生激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历史讨论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时刻教师还可以多利用现代技术,更新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平时的历史积累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视野非常开阔,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在生活或交流中多积累历史知识,更需要教师平时积累知识。如果想让学生在课堂中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需要教师讲一些课外话题,调节课堂氛围,增长学生见识,拓宽学生历史视野,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的能力,并养成习惯时时留心相关历史知识。

四、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教师平时要多关注时事政治和一些热点,并把这些热点和过去历史串联在一起,把一些相关历史转化成现实,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大部分非常遥远,学生学起来感觉很没意思,但是学生很喜欢时政热点,每次给学生讲一些刚发生的新闻时就会立刻打起精神认真听,因此,教师要学会把枯燥的历史知识变成学生熟悉的知识,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相关事件。如果教师在讲授历史课的时候能恰当加入一些实时热点,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注意力,还能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师要多关爱学生的感受

教师教学历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记住以前的事情而已,而是让学生吸取教训和经验,让学生了解发展到现在是非常不易的,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述的是历史在现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并且,教师可以在课下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聊聊天,关心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爱好,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验学习历史的感受。教师教授学生历史知识时一定要告知学生历史并不是要考试才学习的,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是有用武之地的,学校应注重营造学校历史氛围,帮助学生记忆和学习历史知识。关爱学生感受的同时,增加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了,才会有精神学习和琢磨历史问题,还可以积极主动地搜索相关历史信息,才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体验学生的感受,精心给学生备课,注重对学生历史品德的教育,培养学生积累习惯,把历史枯燥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相结合,开阔历史视野,增加历史知识储备,要想在历史课堂中游刃有余,必须增加教师的历史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丽娜.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04.

[2]朱翠平.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鲁东大学,2015-06.

[3]田磊.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回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4.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5篇

常言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如今,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初中生,学好历史这门学科无论是对于个人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如今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改中教师对历史教学研究不足

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往往存在着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这种观念往往过于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一切都要以教师马首是瞻,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下面认真的听,拼命地记,学生完全沦落为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学观念下,学生完全处于一个被动的局面,主观能动性几乎得不到什么发挥,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了。与这种教学观念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完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持有这种教学观念的教师往往以年轻的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上课的时候更加注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感受。这种想法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一些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在上课的时候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而忽视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由于学生本身知识面窄小、零散,而所学的知识分散,历史时间跨度大,教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会出现教学内容偏离轨道、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教学活动流于形式等。

2、缺乏专业的历史教师 一直以来,历史课都是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副课”,历史课也往往被安排成上午最后一节课和下午第一节课,这是历史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心知肚明的一个问题。所以,很多学校也不重视历史专业老师的配备,很多历史老师,全是半路出家。我校历史教师搭配就反映出这个现象,全校几个历史教师只有的两个是历史专业的,别的都不是历史专业,都是因为本校历史教师紧缺,接下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自己对一些历史知识都弄不明白,于是上课就只有照本宣科了,下课就逼着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堂不存在任何的趣味,这样的课学生肯定是不喜欢。

3、对于历史学科的看法存在误区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唯有历史是固定不变的,毕竟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是可以改变历史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很多过去认为是史实的东西也有可能会被推翻,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第五课教材中就认为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叫司母戊鼎,但是随着考古学、历史学的不断发展,现在的新教材就推翻了这一观点,而是把把它改名为后母戊鼎。相较于具体史实,历史观念的变化往往会更加频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历史观念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即使是在同一时期,站在不同的立场,采用不同的视角,结果也会导致观念存在差别,因此,历史观念也像其它事物一样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例如在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时,在早期的观念中,往往把它的性质一分为二,即在初期,二战是属于帝国主义之间的利益争夺战,而到了后期就演变成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然而现在史学界更为普遍的观点则是把二战的性质统统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由此可见,历史学科并不是人们观念中的“古董”,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4、教学模式存在弊端

目前,我国的教学模式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应试教育,很多学科在开展过程中,都是围绕着各种考试来进行的。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具有客观、公正、可控性强等优点,在教学评价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如果单一地地依赖考试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容易产生很多负面效果,例如,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教师过分强调考试重点,学生学习时总是盯着考试内容不放等等。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学好知识、培养能力是很难的。

针对以上这些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来加以解决呢?

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对策 第一,改变教育理念 我们教师在面对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时,首先是要积极学习;其次是要全面准确理解;最后是要有科学批判精神,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吸纳,不要盲目模仿。

第二,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多的人会把目光盯在能力的培养上来,包括现在的考试制度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像是历史科目,已由过去的死记硬背改变为能力的考试。然而无论是什么能力的培养,都要以基础知识作为根基,这就与盖再高的高楼大厦都需要把地基打好是一个道理。因此,要想学好历史,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只有牢牢地把握住基础的知识,接下来才能谈得上能力的培养。

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很强的年龄阶段,那种照本宣读的枯燥的教学方法当然无法吸引他们,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使学生参与教学,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

第四,提高自身素质

无论秉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的直接实施者就是教师,因此只有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只有拥有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历史教学质量才有不断提高的可能性。

总而言之,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必修课,无论是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还是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我将在本次继续教育学习中,努力学习,认真和其他老师探讨,争取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太原市第四十七中学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6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在进行了新课程改革之后,一些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关注。其中有一门学科,它的形象高大,研究它的都是在学术界十分有成就的科学家们,对于学生来说它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需要精准的分析能力,它就是物理。这一门高深的学科正在快速发展,本文就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物理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涉及许多方面。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大力推行,物理受到各个学校和老师的重视。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对学生充满挑战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学生无法理解一些物理知识,便会对它产生厌烦情绪,进而导致厌学。老师在讲课中存在一些问题,无法抓住学生的眼球,无法清楚地讲解物理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高中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急需解决。

1.物理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物理教学对于学生和老师都充满了挑战性,考验老师的讲课水平,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门高深的学科,经过时代的更替,产生了极大影响,不管是哪一个领域,都离不开物理中的原理,但是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育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仍存在许多问题。

1.1教师讲课形式不够新颖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直都是老师们所奉行的标准,老师认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同学们带来好成绩。传统的教学并没有错,但是时代在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传统的教育形式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科与学生的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要注入新鲜的元素,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在课堂上不走神,一直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更何况,物理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对于学生也是一个难点,更需要老师新颖的教学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对它产生兴趣,从而努力学好物理。

1.2学生的学习方法不恰当

物理这门学科很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并不是只需要学生上课听讲就能够完全学会的学科。很多学生认为物理学的公式很多,所有知识点都离不开公式,所以他们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死记硬背物理公式上。物理中的公式是很多,而且每一道题都会用到物理公式,但是仅仅记住物理公式是不行的,还需要学生敏捷的思维,所有物理题目都需要学生动脑思考,需要学生通过对物理题目的分析决定使用哪些公式进行求解,如果没有理解题目就盲目使用公式,那么答案一定是错误的,所以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要背公式,最重要的是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2.解决物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对于上述面临的问题,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很好地进行物理教学。

2.1课堂的活跃与新颖的教学

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是这不代表他们能够很好地在课堂上听讲。不管是什么年龄段的学生,每节课45分钟时间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漫长的,所以老师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就成了关键。老师要保持课堂的活跃度,吸引学生的目光,而且要有新颖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呆板,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保持兴奋状态,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比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验。物理中有很多小实验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在进行浮力这一物理问题的讲解时,老师可以对班级的同学进行分组,然后每组分发一些不同的材料,如泡沫、纸张和塑料,再用这些材料制作小船,让每组的同学进行比赛。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记住浮力的知识点。

2.2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物理这门学科,不是老师在课上就能完全讲清楚的,学生课下的学习也十分重要。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物理知识,课下他们应该如何进行复习与总结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手段。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是由于没有掌握好学习方法,导致他们的成绩并不理想,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记忆力不太好,老师就要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比如让每天抄写当天所学的公式五遍,然后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近一段时间抄写的公式进行测验,成绩好的给予奖励,不好的给予惩罚。还有一些学生分析能力特别强,但是动手能力不足,我们要培养这些学生的动手能力,经常给他们留一些课外的小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的学习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效果也不同,但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很好地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3.结语

物理虽然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学科,但是并不代表我们无法解决,事在人为。虽然当前我国的高中物理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们都在努力地克服并解决这些问题,我国的教育政策也在不断进行改革,都在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学校、老师和学生更应该努力,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相信我国的物理教育事业在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7篇

东营市胜利第十中学

迟全

摘要:新一轮体育课改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带来了许多深刻而可喜的变化。体育教学中的足球课教学,也与过去老的足球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上课学生的变化,都对新课改后的足球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提高选足球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课学生的技术水平,使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怎样形成新型的、更融洽、更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现在的足球教师应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关键词:高中足球课

足球教学

前 言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并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根据国家新课标的精神,现在的高中体育课已经实行了分专项教学。而足球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高中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普通高中开设足球选项课就一直是热门项目。但是,近年来随着各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高中足球选项课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高中足球选项课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使足球运动更好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走在体育新课改最前线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上好足球课,如何调动体育课内与课外的力量来为足球课服务,正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一、现阶段高中足球选项课的存在的问题

1、难把握“放”与“收”的度

《体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强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教师普遍对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主体性“放”与“收”的度把握感到困难。一是放开了怕收不回来;足球项目的特点是活动场地比较大,在加上选课学生众多,如果对学生活动时的限制少了,那很可能有控制力差的学生不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而是带球嬉闹,不禁有了“放羊”之嫌。二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这给一些本身足球运动技术比较优秀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但那些虽然对足球很有兴趣但过去对足球接触比较少,技术比较差的学生却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最终会是原来会踢球的踢得更好而原来不会踢球的还是不会,这样不但使学生不能学到足球技术还可能因此打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2、全班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

过去分项前的体育课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全班学生不论会与不会都是一起学一起练,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种要求下最佳的选择就是个别教学。但是根据现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配备特点,这是比较难实现的,现在的高中一个年级一般十几个班级,而一般一个项目也就两名教师,而选择上足球课的人又比较多,所以足球专项课班里学生都在30到50个人左右。在这么多人数的班级里,要进行个别教学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时候个别教学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为了照顾全体学生,所以虽然项目是独立了,可是教学方法还是延续过去的老方法。这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3、足球运动技能教学要求不明确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时下不少足球教师在足球教学计划中只字不提学习运动技能、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只是 1 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教学内容。而足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足球运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足球比赛,只进行一些容易学的、技术含量较低的足球技术的教学,学生学的是容易了,可是当学生在进行足球竞赛时,课上学的东西就显得远远不够了,因为无论是“运动员”自己,还是看球的“球迷”,都不希望看到的是一场22个人疯抢一个球的比赛。而要想在比赛中看到精彩的传球,精彩的射门,不进行相关技术的认真学习是做不到的。显然足球教师这样进行足球教学识不合适的,可是“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中的“过分”是一个什么标准,教师到底要教多少或者要教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技术?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是“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 “不过分运动技能、技术”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足球教师该如何进行评价?目前很多足球教师还很困惑。

4、定性评价具体操作难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评价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态,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在足球课中也是如此。过去学生的足球课成绩主要由一些足球技术的考试组成,不论学生平时表现怎样,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只要考试时考的好,最终成绩就会比较高。新的课程标准主张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度,还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这对于原来技术比较一般但学习很认真的同学就显得更加公平。但由于态度、情意与合作精神这三方面的定性评价很难具体量化,因此足球教师对学习评价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学生“努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就应当合格,学生体能、知识、技能技术的量化评价是不是就应当让步呢?不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的投机心理会不会滋生呢?

5、课程单位时间与总时间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新课改后,虽然体育课不同项目分开了,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课课时还是沿用过去的老规定,每周两节体育课。根据现在的课程时间,每节课45分钟,一周就是90分钟,一个学期不会超过26个小时。现在的足球班一个班一般有30-50人,在45分钟的课里,每个学生得到老师指导的平均时间是少的可怜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个学期120到140天的学习时间里,却只有26个小时的足球学习时间。在这么少的时间里,想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足球水平,难度是很大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

二、应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1、走出“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的误区

当前不少足球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下足球课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足球教师的职责就是维护好课堂纪律,别出危险,再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球自学自练。许多足球教师认为这样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忽视甚至否定了足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是不正确的。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是处于发展中极不成熟和缺乏理性的主体。学生的足球知识、比赛经验还很有限,而经验的积累还要有一个过程,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之初就立刻懂得自己学习运动技术,还有就是由于很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当中(包括体育和文化课的学习),已经习惯了由老师做主导的被动式学习,如果再足球课上一下就“放开”,很多学生可能会感觉无所适从,在课上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所以要想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渡到主动的自主探究学习就需要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独立的学习,善于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

2、分层次教学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技术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按学生的技术水平来分班,教学效果无疑是最好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时候分班时不能按学生的技术水平来分班,所以一个班学生的足球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的班级当中,如果能根据班 2 级学生技术掌握的特点实行分层次教学,就能克服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被动局面,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足球教师在分析教材难易度与学生心理、生理、运动技术技能和教学管理目标后,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梯次较小、难易度适中的层次组合。这种组合是针对学生的足球技术水平层次而编排的,使各层次学生在时间保证和辅导帮助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管理目标。“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体育教学规律以及中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实现对中学生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实验证明,课内根据不同组别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尝到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机能,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增强足球技术“困难生”对上体育课的自信心有着显著的效果。足球课“分层次教学法”,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也充分发挥好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每个学生“反复成功”提供丰富的机会;可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足球课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3、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

有些足球教师认为,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足球选项课教学中就要淡化足球运动技能技术的教学。在足球课教学中,只要学生高兴就行,不再提足球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足球课越“乱”越好,当然这里的“乱”不是真正的纪律乱,而是只是强调学生要玩的没拘束,一味追求课堂气氛,认为学生情绪活跃,玩球玩的热热闹闹就是好的足球课,对于学生“吃得饱不饱,是否消化吸收”并不在意。实际上,虽然现在上课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主,但是体育课最主要的“育体”功能并没随着课改而改变,它还应是以引导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足球选项课上也是一样。新课标理念下的足球项目用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足球竞技,而是通过降低竞技足球项目的难度和强度,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使该项运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

4、教学评价既要重视过程评价也要注重结果的评价

过去老的学校体育教学,把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惟一指标,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一般只与几次技术考试有关,考试时考的好,则体育课成绩就很高。而新课改后则过分强调体育教学的心理和社会效益,足球课教学中也是这样。足球课上教师只求学生高兴、乐学,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已不再作为评价足球课的主要指标,过分注重过程评价,淡化甚至不计结果。淡化甚至没有了对足球技术的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上足球课时只顾着“疯玩儿”,无心学技术。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每次课踢球踢的都很开心,但是学生自身的足球技术水平提高很小,技术水平的低下,导致了足球游戏和足球竞赛的水平低下,久而久之,这种水平低下乏味的足球运动必将会反过来影响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情,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足球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过程和结果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感受到自己足球技能和体能、技术等在不同程度上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和掌握技能技术的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动的评价,使教学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促进学生健康的真正发展。

5、单次课时间的增加与课时总数增加

现在的高中足球课一般情况下和其他的课程一样,每次课45分钟,每周两节到三节课。对于上足球课的学生来说,45分钟的上课时间是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的。一堂训练课,去除整队、清点人数、宣布教学目标及准备活动等时间,真正用于学生触球练习的时间也就在25-30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每个学生接触球的时间又会打折扣。为了让学生在足球课上真正的学到东西,延长单次授课的时间及增加每周的足球课课时总数 3 很有必要。高中的足球课课时可以参照大学里足球课的课时安排来进行,每次课采用两节连上的形式,每周两次课四课时。这样,每次足球课的时间增加了,学生无论是进行技术学习,还是组织教学比赛,都会有更长的活动时间。充足的上课时间不但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指导,也使学生在运动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放松活动。这就避免了过去学生在课上玩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下课时为了多玩儿一会,就不做放松一直踢到下课甚至是快上下节课了才急急忙忙往教室跑的情况。在足球课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松时间,让学生在下课时“心平气和”的回教室继续下面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运动的开心,更保证了足球课后面的文化课的上课质量。每周课时数由原来的两课时增加到四课时,提高了学生每周的足球课运动量,使学生运动的更充分,更能达到强健身心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结

1、教师在足球课上对学生的收放程度不能很好的控制,导致了控制力差的学生不能认真练习,最后导致学生整体技术两极分化,并且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

2、现行的足球课教学虽然使项目独立了,可是却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充分享受到有针对性的教师指导,使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

3、由于态度、情意与合作精神这三方面的定性评价很难具体量化,因此足球教师对学习评价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而对学生技术考试评价的忽视,也使学生对足球技术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技术水平下降。

4、学生每周足球课的课程单位时间与总时间偏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教师应根据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的现状下,适度的逐步放开对学生的控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独立的学习。

2、足球教师在分析教材难易度与学生心理、生理、运动技术技能和教学管理目标后,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梯次较小、难易度适中的层次组合。这种组合是针对学生的足球技术水平层次而编排的,使各层次学生在时间保证和辅导帮助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管理目标。

3、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和掌握技能技术的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动的评价,使教学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促进学生健康的真正发展。

4、每周课时数由原来的两课时增加到四课时,提高了学生每周的足球课运动量,而且在足球课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松时间,让学生在下课时“心平气和”的回教室继续下面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运动的开心,更保证了足球课后面的文化课的上课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窦永涛

《多媒体技术在足球技术课中的应用》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2] 吴焱军

《当前高中学校足球选项课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3] 姜

《高中学校足球课“分层次”教学法实验研究》

灌南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8篇

我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 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改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思想也经历了激励的碰撞。现在已经渐渐地接受了新课程思想, 也渐渐领悟了新课程的精髓, 同时也渐渐地在教学中应用新型的教学模式, 但是, 像我这样的并不多, 在近来一年中, 我听过很多新老老师的课, 很多老师是打着新课标的旗子, 走着应试教育的路子, 换汤不换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思想观念没有转变, 师生关系没有明确

很多教师观念淡薄, 没有吃透新课标的精神, 同时由于受到高考制度的影响, 所以在他们的心里, 有这样的想法:只要高考制度存在, 一切新课标的东西的都是虚假的。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没有改变, 学生的客体地位没有变, 学生课堂上只有出耳朵听和出手记录, 没有师生的互动, 师生之间没有平等的地位。

2. 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

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 在课堂上, 很多历史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把一般教学手段无法表现出来的东西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很多东西可以用文字、图形、声音、录像和动画的形式来展示, 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示大量的资料, 多角度地把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 很多老师用鲜艳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 其实分散了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注意力, 同时, 师生互动在课堂上退居次要的位置。有的老师课件制作相当精美, 在里面穿插精美图画、音乐, 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 冲淡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在应用课件等多媒体的时候,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确定是否需要应用多媒体, 在什么关节上用, 画面要简洁明了, 注意科学性, 严谨性。同时多媒体取代不了传统的一些方法, 如精心设计的板书等等。

3. 课堂教学变味

教无定化, 不应该有统一的教学模式, 否则会进入千篇一律的局面, 然而, 不少历史观摩课、公开课矫揉造作。让人感觉像是在演电影一样, 让人觉得不像是上课, 倒像是演员在表演。在课堂上可以让各种手段齐上阵。异彩缤纷, 演员拼命的煽情, 从提问和回答环环相扣, 可以说是异常精彩, 让人大开眼界, 但是真正如雾里看花一样。课后问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 很多学生不能回答上来。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里面的活动已经脱离正常的教学。偏离正常的教学目标, 追求“热闹”玩起花拳绣腿。

4. 教师上课满堂游走

在教学中, 提倡老师主动走下讲台, 到学生中去, 在游动的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 很多老师做到了这点, 这是一种进步。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的做法需要关注, 老师整堂课都在下面来回走动, 其中穿插着很多动作和表情, 使得学生的精神很难集中, 其实有的问题老师在讲台上讲, 效果会更理想。我们提倡适当的游动, 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去, 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5. 教学随心所欲, 进行放羊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 要求主体参与, 有的老师却认为把教学的舞台留给学生, 自己不由自主地由主导地位走向次要地位, 甚至在教学中推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沦为放羊式教学。显得课堂无序。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地位没有了。从某种意义来讲, 教师不仅仅把舞台给学生, 还在于教师怎样去引导, 怎样去启发学生, 参与意识的产生过程, 积极探索发现的过程。认真研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规律, 按照规律教学, 真正努力实现主体的参与和发展。

二、针对灌南历史教学的现状所采取的措施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教师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历史教师需要从理念、认识、态度, 知识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面转变, 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是历史改革生死攸关的事情。下面就灌南历史教学现状谈谈自己的措施,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转变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

新时代对于人才赋予了更高的要求,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课程改革, 寻求最佳的教学体制, 寻求历史教学的新发展, 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我们不能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片面地看待新课程改革, 虽然新课程还有很多改进的地方, 但是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次新课程不是对以往课程改革修补, 而是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彻底扭转应试教学带来的恶果。

2. 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里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 这里涉及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学习态度。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地强调接受和掌握, 忽视了发现和研究的过程, 现在把探究过程凸显出来, 使得学习过程变为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开阔性、创造性。当然, 我们要根据所学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进行评价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 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分析, 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开发、鼓励和扩展。只有评价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时, 才是最有效的评价,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 教师要对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只有这样, 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大大提高。

4. 尊重差异, 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9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第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认识不足,仍未改良课堂教学,教学手法单一死板,没有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第二,历史学习没有受到学生及家长的重视,多数学生与家长认为历史作为副科,只要通过死记硬背即可过关,不需要教师特别的指导,课堂教学仅仅是为学生挑出重点,从而忽略历史课程的学习。第三,学生的历史基础差,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多数初中历史学习中都是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许多学生的历史基础根本不牢固,也没有及早对历史学习培养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是无从说起,导致初高中历史学习无法有效链接,教学效率自然持续低迷。针对以上几点,教师必须采取措施,改善课堂。

一、拓展历史资源,增强教学生动性

历史学科是富有浓厚文化气息的人文学科。但目前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学习仅停留在背诵阶段,在学习压力之下从未深入理解过历史文化。如此,学生自然对高中历史课堂不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只是浮在表面。高中历史学习不同于初中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某段时代背景,从中发现历史运转的规律、学习时代精神等。历史学习的主观性增强,需要学生调动自身思维,加深记忆与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历史知识进行拓展,在讲解某些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的知识时,引用背后的小故事、诗句、民间传说等拓展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比较趣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以此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时,本课所强调的知识是中国所签订的几项屈辱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并且中国自此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教师除讲解这些“硬性”知识以外,还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当时背景下的小故事,如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了解林则徐发动禁烟运动的原因、当时众多商人的反应与行为,从而分析禁烟运动到底对鸦片战争产生多大的影响。开展讨论:是否林则徐不发动禁烟运动,英国人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了呢?以此让学生更投入课堂,理解知识内容。

二、转变教学模式,增加合作及探究

转变从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大的合作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挑战权威、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标。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才是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的良方,需要学生从过往的被动学习中解脱出来,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与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改良的高中历史课堂中,不再被死记硬背的模式所禁锢,自由发表见解,如此有利于学生的主观答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课堂气氛会因为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而变得更加活跃,学生将更加享受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自主学习的课堂本来就是教育改革中所追求的课堂,自主学习的模式是被学生所接纳的学习模式。

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十二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学完基础知识,教师可以安排探究任务,让学习小组开展讨论学习。如让学生结合前面鸦片战争的学习,整理总结: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对此开展讨论,画出具体的表格,作为小组讨论成果。还可以让学生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针对其性质、组织方式、结局等方面列出详细的表格,并且总结这两次运动所带来的启示,有何意义,等等。

三、借助辅助工具,促进教学情景化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彻底融入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已然成为教师课堂上的好帮手。信息工具所具有的直观性、体验性、科学性等优势,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感受。课堂教学中仅靠教师的讲解,很容易让课堂气氛逐渐冷却,教师无法为学生展现形象的历史场景,无法突出历史事件的丰富、有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为学生展示历史照片、记录影像、录像音频等,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历史课堂学习中,对教师所播放的资源深感兴趣,积极提问。让现实与历史连接,为学生创设更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走入历史事件之中,使得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多媒体呈现比起教师板书更便捷、有趣,整个课堂氛围会因为多媒体的介入变得更现代化、多样化。

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在此单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的素材很多,包括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所有的艺术作品,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艺术品、了解艺术家,从中看到当时西方的一种人文状态,了解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明白当时的思想与精神,达到深入理解知识的学习目的。

四、改善评价机制,优化课堂教与学

高中历史学习强调学生的主观答题,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的答题更加规范与准确,教师可以从评价入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其中渗透答题方法,规范答题步骤,引导学生进行更准确的表达,同样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使课堂的教与学得到优化,教学质量与效率同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限于分数评价,而且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或者课后时间和学生一起开展互评与自评的评价活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某材料分析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材料说出材料中的内容出自什么法令?答案是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接着要求分析这次改革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自评学生要发现自己是否将题目答完整,有无错处,引用是否正确。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从同伴处发现自己的思考是否有缺陷,答题是否有漏洞,甚至能够获得完全不一样的见解,如此思维得到拓展。最终教师的统一讲解中,可以强调分析过程、答题步骤,让学生规范答题,有法可依。

课程改革是一项长久而深远的任务,教育更新的历程是人类不断探索的历程。教师对课堂教学所实施的对策,不可能一开始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在教师寻求解决对策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推动教育改革,让改革发现的问题更多。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持续观察学生群体,动态革新课堂教学。积极面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理智应对、清醒思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感受,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解决每一个学生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多的收获。教师们将在不断地实践与探索中,提高个人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打造更高效、和谐的高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萨仁图娜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5(12).

[2]陆元峰,张爱平.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5(5).

上一篇:江苏省售电侧改革试点实施细则下一篇:储物柜采购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