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变幻美术教案

2024-09-05

光影变幻美术教案(精选10篇)

光影变幻美术教案 第1篇

《光影变幻

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尝试体验用铅笔的轻重变化与线条的的组织变化来表现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题

1、看教材23页到25页色彩斑斓的光影图片《热闹的船舶交易市场》、《玻璃杯》、《沙漠之鸽》。

2、揭示课题。

二、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提出思考,观察图片上的物体存在着哪些明显的明暗变化,怎样用线条来表现明暗效果。(师出示一幅素描静物画,让学生明确可用铅笔线来表现明暗效果)

2、3、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参与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教师板书:用笔轻则淡,重则浓;线条疏则弱,密则强。

4、教师用纸在黑板上演示。

5、学生尝试用铅笔画出浓淡强弱的线组合。

三、画一画

1、教师出示一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的位置最多能画出几个面。怎样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来表现这几个面。

2、教师出示两幅石膏几何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静物上的光影变化。

3、学生动手画,可参看教材,教师指导。

四、作品展示

五、总结评价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黑板上,可自由欣赏各组作业,与身边的同学说一说、评一评。

六、想一想

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同学们:

绘画表现事物的基础是光,如果没有光,我们就无法看到客观世界,更别提作画了,光使物体呈现在我们面前,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展现物体明确的轮廓线,使人们见到了变幻的光影现象。

光影变幻美术教案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下册:08课 光影变幻绘画表现事物的基础是光,如果没有光,我们就无法看到客观世界,更别提作画了,(小学美术教案六年级下册:08课 光影变幻)光使物体呈现在我们面前,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展示物体明确的轮廓线,使人们见到了变幻的光影现象。而这些正是我们在绘画中所要捕捉的东西。

本教材在内容的选择组织方面,关注六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和成长需要,关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和色。用铅笔皴线,尝试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与线条的组织变化来表现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效果和立体层次感。本课并非专业的素描课,而是让学生体验到在丰富的明暗变化中特有的艺术魅力。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编排上从欣赏画家的作品进入,创设了光影变幻美丽的情境。为便于学生理解光影变幻,教材引导学生把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看成一个由各种奥妙影调和各种形状组成的单色体,让学生自主发现在平面上存在着的明显的明暗变化。然后使学生了解用笔的轻重、疏密会影响到物体的明暗变化。在教学中可将以上基本原理、知识浅显地渗透到学生的游戏练习中,更强调造型的层次性和创意设计。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画一组几何图形,运用铅笔皴线的方法,想像画出几何图形的明暗效果,表现层次感。教材的左上角有几幅范画作品,是用心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边形、圆形以及不规则形重叠并皴上深浅变化的线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层次关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创作思维,展示学生个性,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争取作业百花齐放。

“活动二”: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教材从欣赏画家作品入手,让学生看到《沙漠之鸽》作品正是通过不同明暗的交替反衬表现出了物体强烈、清晰的立体感,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然后通过在建筑物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强到弱、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进行涂画,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体验到明暗、光影的变化所带来的奇妙变幻。

教材力求呈现学习活动的难易层次,从对平面几何图形的感知、创作,直至立方体的------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

--1--

形体组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光影变幻下形体的明暗、层次感的皴线方法和形体空间的造型能力,探索光影下的各种美妙效果。

2.感受明暗的深浅、强弱、浓淡,增进对形体美的审美体验。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探索美的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课学习内容和任务相对独立、复杂,应以探索体验为重点,注重快乐教学。在欣赏、游戏、观察中学习绘制明暗效果。掌握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自主拓展,开发求异思维,创造性绘制有意味的素描作业。在教学中要将技术意识和人文意识尽可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目的。教学过程可做如下安排。

“活动一”:欣赏感受——交流探索——绘画体验——巧妙联想——设计制作——欣赏评析。

在教学实施中先欣赏教材的图片,了解光线的变化使物体产生不同的明暗,然后引导学生讲讲生活中你见到的光影变幻的情景。有了感性认识后,学生尝试用铅笔皴线,自由探究皴线的方法以及轻重变化。最后由学生个体自主创作表现。教师应加强个别辅导和经验提示。

“活动二”:玩一玩——看一看——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美术活动与游戏有着内在联系,想像和自由创造是美术活动与游戏的共同特征,作为美术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开创自由、活泼、生动的绘画气氛,有效地培育兴趣的幼苗。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从玩积木导入,为学生的体验创设一定的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体验建筑物造型。知识的探索可让学生看一看石膏立方体,把师生的交流活动当做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结成“共同体”。接着让学生画一画,鼓励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力的发挥。在评价过程中不局限于学习结果,其内容可多样化。最后提出问题,升华感受。

------小学资源网投稿邮箱: xj5u@163.com-------2--

良好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不是一日可成就的,教师要俯下“身”来,以心灵贴近孩子的心灵,心灵的互动才可能使创作的火花得到激发,教师既要明确本课整体的美术课程目标,又要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既要有充实的教学内容,又要有活泼、新颖的教学方式,在良好的绘画氛围中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健康活泼地发展。

四、教学选择

本课学习内容要准备的学习用具比较简单,主要是铅笔和素描纸。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彩色铅笔和彩色卡纸。考虑到本课教学活动的单一性和知识性,各个环节设置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可以在如下方式中完成教学任务:观察欣赏——讨论构想——绘画表现——相互评议——探索创造——交流评价。也可是“玩一玩—看——看——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课堂可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布置一个光影场景,让学生观察,交流,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学习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长久的情感态度。创新精神是现代化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而不能简单地以“立方体”作为唯一的作画对象,要让学生大胆实践各种其他方式的造型表现活动。

五、教学建议

1.课堂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局限于窄小的教室,我们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也应让课堂走近生活,把课堂搬出教室,搬出校园,在自然界中感受光影变幻。

2.上课之前可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大师的作品,用于观摩学习并交流心得体会。3.针对对立方体等透视缺乏必要认识的学生,可进行个别辅导。

4.教师的观念要适应时代需要,不应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要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勇于尝试

光影变幻中的《花样年华》 第3篇

一、特色造型蕴含人物个性

人物造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影的基调和人物性格, 化妆造型和服装造型对影片非常重要, 《花样年华》中的人物造型, 既符合20世纪60年代的特征, 又能显现人物的独特性格。

旗袍是近代中国女性常见的着装, 穿上旗袍后女性的贤良、含蓄、大方等特质被无限放大, 除此之外还能反映出20世纪60年代都市女性的潮流风尚。这种雅致的服饰被导演王家卫拿来成为女主人公的独一装束, 真可谓匠心独具。让服饰同身段和环境相调和, 穿着旗袍, 对白的声线、举止等都和平日有较大出入, 贴合的衣饰让她连步履都小心翼翼, 这般装束又能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女性的柔美, 并以压抑的形体动作表达受抑制的内心束缚。

传统服装旗袍, 暗喻了苏丽珍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老旧的观念自始至终都像旗袍一样紧紧裹着她的欲望, 无法冲破心的藩篱, 注定了这场爱情的悲剧结果。香港著名影评人洛枫认为, 在这部影片中, 旗袍不仅代表怀旧的符号, 同时也是苏丽珍自我庇护的一种无形的身体语言。紧紧包裹出张曼玉玲珑曼妙曲线的旗袍, 像一把道德尺度贴在人物的身上, 没有丝毫的宽松, 也不允许任何的放纵和出格。因此, 观众见到的苏丽珍, 总是谨言慎行、安分守己, 但在款式各异的旗袍的包裹下, 却充满挥之不去的女性诱惑。

苏丽珍高贵而典雅, 除了绮丽的旗袍外, 爱思头和浓妆最能反映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时髦女人的特质。苏丽珍的妆容优雅, 风情万种, 时尚又不风骚, 黑色眼线笔将眼角勾得微微上扬, 别有韵味。她的整洁、优雅无不彰显着她是一个极其精致的女人,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层面都要求尽善尽美, 这也为她实在不能容忍丈夫的出轨, 最后和丈夫离婚埋下伏笔。影片最后, 当苏丽珍重新出现在狭窄的楼道时, 挺立的鬈发已然如果实熟透般静静垂下, 和房东太太曾经的发型一样, 暗示她的心境已归于平静, 再无波澜。

梁朝伟更多是用眼神在表达思想和情绪。他的眼睛没有做过多的修饰, 眉毛稍稍描黑, 显得稳重又从容。周慕云油亮的老式三七分“大背头”一丝不乱, 面容沉静, 黑色皮鞋一尘不染, 和他的好友阿炳形成鲜明的对比, 凸显出他绅士的品格。也正是这种毫无个性特征的造型设计, 让人觉得周慕云的性格上缺乏勇往直前的阳刚之气, 透露出胆怯的心理。

除了主角之外, 还有其他配角的化妆造型也与人物性格匹配。孙太太的的发型和服装都很夸张, 在整部影片中, 她总是用女人最好自尊自爱, 不要越过雷池, 要把自己的丈夫放在首要地位等话语来劝诫苏丽珍, 充分表现了她亮丽而成熟的个性。

二、色彩变化传递人物情感

悠扬的小调, 湿漉漉的青石板, 哒哒的高跟鞋在巷子里踩出的回声, 穿着旗袍的少妇身段凹凸有致, 摇曳生姿, 少妇苏丽珍身上的旗袍毫无疑问是最具色彩张力的元素, 人物情感的波澜被旗袍的色彩演绎得恰如其分。乔迁时, 陪丈夫打麻将时, 叮嘱丈夫带包包时, 去工作时, 往往都是白配黑、白配蓝和浅黄加白色相衬的旗袍。这些全是素净的色彩, 和四周环境很相衬。苏丽珍去小摊买云吞面, 身上却屡次出现灰暗的色彩, 引人猜想她灵魂世界的孤寂。宾馆里的相逢, 苏丽珍穿赤色的旗袍, 这不是她的色彩喜好, 和她平时的着装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实是隐喻了爱情的产生。绿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当苏丽珍思忖良久, 而后想告诉周慕云要跟着他离开时, 她就穿了绿色的旗袍, 这隐喻了孤独的苏丽珍渴望一个新的开始。然而, 周慕云早已离开, 绿旗袍与赤红窗帘、赤红大床、深赤的墙面, 绿色在这些绚丽色彩的映衬之下, 尤其彰显失意和无奈。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 能传递感情, 表达情绪。苏丽珍身上不停变换的色彩, 一方面体现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另一方面强化了影片的抒情意蕴。

王家卫喜欢把很多镜像都拍得很晦暗, 《花样年华》也不例外, 营造了一种既灰暗又伤怀的氛围。在这部电影中, 灯光是不可或缺的背景, 它永远都弥漫着淡淡的忧郁, 缓缓的哀伤, 让故事在半明半暗中缓缓发展。楼梯、走廊、租房和街道, 由于色彩比较灰暗, 呈现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气息, 朦朦胧胧的色调流露出男女主人公感情上的若隐若现和捉摸不定。明暗交替, 昏暗的色调也突出了主人公内心的感伤。当男女主角擦肩走过, 然后微微颔首于漆黑的楼梯时, 观众不得不关注那盏路灯, 这时的荧幕是阴郁的, 隔着些微的黄光, 有一种死水微澜的氛围;当画面中出现路灯的时候, 镜头停了很长时间, 仿佛黑暗笼罩之下酝酿着的是狂风暴雨。灯光突然大亮, 滂沱大雨, 也让观众得以在光亮之处喘一口气, 无力感以及窒息感得以纾解。

光彩的变化是颜色为影片勾画出的, 带给我们视觉上的盛宴, 是王家卫独有的叙事方式, 浓墨重彩与淡雅浅描交替进行, 厚重、幽深、压抑的主题凸现出来, 让我们预感电影的悲剧结局。

三、场景设计渲染迷离氛围

王家卫为了营造他所想要的氛围, 特地择了寂静的街道、狭窄的过道、楼角低暗的灯光、简陋破败的墙壁等场景, 里面都冰冷的存在物, 毫无家庭的温暖, 这些处所狭窄、拥堵、晦暗, 透着暗淡、局促与了无生气。

租房是苏丽珍和周慕云相识的地点, 应该是私密性很是强的处所。张爱玲曾说过:“中国人是没有隐私的, 门上有帘, 挑开就看到窗上的纸, 一捅就破。”这个好像私密性很强的空间因为房主、佣人、麻将桌的进入, 成为了一个相当开放的地方, 毫无隐私可言。苏丽珍和周慕云住在一屋檐下, 却把自己的心幽禁在灰暗的角落里, 留下的只有不甘与犹豫, 因为腐旧的观念、世俗的歧见, 而酿成了一杯香浓而又荡气回肠的苦酒。

幽静的街道经常出现在电影画面中, 男女主人公在光线昏暗的路灯下靠着铁栅栏互相交谈着, 这幅电影场景的美术设计十分贴合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发展, 低沉音乐的响起更加渲染气氛, 将女主人公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 让观众欣赏到20世纪女性的独特性。

同周慕云的情绪世界的喜乐一致的是“烟”:在知道妻子的出轨之后, 和苏丽珍在旅店中难得的相聚时光, 在办公室里一个人默默坐着面无表情地冥想, 宣泄情绪的最佳选择便是烟了;青蓝色的烟巧妙地和女主人公的蓝色旗袍形成一致风格, 那一缕缕青烟像一张网, 网住了这对苦情的男女。只因不愿意污染了灵魂深处中的那难得的洁净和矜持, 正像烟会消散一样, 两人拒绝了也许美满的结局, 等待最后对这段美好时光的追念。

王家卫擅长拍萍水相逢后的水到渠成, 相爱过, 纵使最后分离也是回味。在他影视世界, 感情没有对错, 只是相遇的时机不当。王家卫强调用这些道具、场景暗示剧情的发展, 渲染缠绵压抑的情感纠葛, 形成了“王家卫式”的电影风格, 犹如散文诗, 诗意盎然, 让你回味无穷。

王家卫的作品《花样年华》的视听元素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色彩。特别是对于光的运用, 光和影的变幻都极其具有个人意象和韵味。影片中一件件充满东方色彩变易的旗袍, 迷离多姿的灯光, 幽暗暧昧的场景, 塑造了一个怀旧的世界, 上演了一场苦乐参半的爱情梦幻。

摘要:《花样年华》是至今欧美电影界综合评价最高的华语电影之一, 美术设计在电影《花样年华》的创作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王家卫充分利用化妆和服装造型来凸显人物形象, 通过色彩多变的旗袍来呈现女主人公独特的韵味, 简单的场景设计渲染了迷离的情节氛围, 使得这部电影艺术感觉更加浓重和细腻。

关键词:《花样年华》,美术设计,色彩,光影,场景

参考文献

[1]姜天宇.再论《花样年华》的叙事结构与隐喻内蕴[J].电影文学, 2014 (19) .

[2]张桂红, 王雪涛.电影《花样年华》中色彩赏析[J].电影文学, 2014 (3) .

光影变幻中的西部图腾 第4篇

要探讨电影创作的场景处理,首先需要谈及电影的空间思维。马塞尔-马尔丹在其著作《电影语言》中说:“在作为电影世界支架的空间——时间复合体(或空间——时间连续)中,只有时间才是电影故事的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始终是一种次要的、附属的参考范围。……我们可以谈到影片的空间,这种空间只是影片的空间,也就是说,在剧情中展开空间,戏剧世界的空间。”很显然,马尔丹过于强调电影作为时间的艺术而将电影空间仅仅作为展示戏剧的环境而存在的。面对着现当代电影丰富的作品及其对于空间形式的种种探索,对于电影空间应该产生一些新的思考,而电影的创作者理应重新认识电影的空间在创作中的意义。对时间的压缩、延伸、变形和蒙太奇处理固然是电影思维的题中之意,寻求空间场景的多元化表现也是影视创作中不可忽视的命题之一。场景内各种元素的设定以及对于影像空间的处理能令影片叙事和审美意蕴表达产生更为充盈的艺术张力。

与美国类型电影的西部片不问,中国西部电影更多是作为一个地域性的划分。因此探讨其场景的意义与表现手法似乎更有必要。以黄土高原、浩瀚沙漠、苍凉群山等西部场景为背景的影片,具有浓郁的原始野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其他地域影片所没有的粗犷、雄浑、凝重、苍劲的审美意蕴。“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的延伸。”从现实中的空间到作为影像的空间,似乎包含无限审美意蕴的西部场景对于影片的意义生成其价值不容忽视。

一、西部风景的意象呈现

“意象”一词最早可上溯于《周易·系辞》,“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意象”作为概念最早出现于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此处的“意象”以“熊糜之象”来象征王侯贵族的威严,已经成为严格意义的观念意象。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的最后一章中讲到“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而意象则是实现象征的重要手法。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风景“能有力缩短观众心灵的冗长道路,只用一两个景象的变换就勾划山一个完整的生动现象”。

西部场景的表意性使其风景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背景”而存在,而是成为一个特定的、独立的具有审美意味的空间。《红高梁》中那一望无际的红红的高粱地凝结成大片的红色,抒写了人性的光辉与生命力的张扬。《黄土地》中风景呈现的象征与隐喻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全片的549个镜头中,黄土地、黄河与窑洞的数量占到大多数。仅表现黄土地和黄河等自然环境的空镜头就有20多个。浑浑的苍天,茫茫的黄土,缓缓的黄河,阵阵的腰鼓,这一系列银幕形象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贫瘠博大厚重的黄土地创造了也凝滞了中华文明和民族性格,既表达对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命、青春和自由的礼赞,也加重了影片的悲凉情绪。荒凉、沉重、绵延不绝的黄土高原不仅仅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而存在,正是因为有了对于黄土地酣畅淋漓的表现,翠巧的悲剧才能具备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影片对于黄土高原的表现掺杂了明显的主观因素,包含了对于中国漫长历史的沉重的思索。

“一切景语皆情语”,风景决不仅仅是树木、湖泊和山峰的图表,甚至具有音乐般的表达情绪的能力。观众的这种感受来自于场景内的风景与物件的气氛营造。诸如《东邪西毒》中荒凉的大漠、孤独的客栈、飘摇的旗帜,这些场景元素虽然没能直接参与叙事,影响故事的进展,但是却为影片增添了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意蕴,《东邪西毒》中欧阳锋孤独、自负、冷酷,其性格呈现与影片中的西部大漠息息相关:无边的大漠使得欧阳锋在空间上远离人群,同时暗喻着自己对于往日情感的远离,封闭的酒馆、飘摇的旗帜则映衬其孤独阴郁。其间妙处值得反复品味。

二、西部空间与“时空结”

“时空结”是巴赫金在研究长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和结构的时候提出的一个概念,指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交叉的区域,他把这一时空关系称为时空结。在艺术和文学的理论研究中,时间和空间的定义往往是分开的。固然,用抽象分析的方法也可以思考被切割过的时间和空间,并将作品的情感与价值成分剥离开来,但是,生动的艺术直观同样充满着思想且有血有肉,浑然一体并与大千世界息息相关,直观完整而充实地把握着时空关系,即包含着价值的“时空结”类型。中国西部电影对于地域概念的依托使其产生了诸多具有代表性的“时空结”类型,实现了影片场景元索审美意蕴的拓展。

或许是西部独有的苍茫气质的狂野本身就给人一种萧索、荒凉的旅途气质。作为地域性时空结的代表便是作为旅途的荒漠与黄土高原。作为旅途的时空结,在流动的空间之上,更为强烈的是对于时间的印象与感觉,而且是情感价值的浓缩。这一点在王家卫的《东邪西毒》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时间仿佛注入了空间并在空间中流动。”电影中黄药师始终处于漂泊流浪的状态、负气出走的盲剑客也是旅途中的过客。如同西部片的牛仔总是处于流浪之中,《双旗镇刀客》孩哥是旅人,不同于小镇居民的固守,孩哥从远处而来,最后还是消失在未知的远处。而影片中的反派“一刀仙”以及假英雄“沙里飞”更是处于流浪和旅途的状态。西部高原独有的苍凉萧索的气质使得作为旅途的时空结具有了一种半现实半隐喻的价值。既是空间上的旅途也是时间上的旅途:甚至是人生境遇、命运遭际的旅途。

旅途的时空点上通常交汇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像是由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信仰的人汇聚一堂。在旅途中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比与冲突。人物不同的命运也在“旅途”中交汇、碰撞而别有一番意蕴。在李安的电影《卧虎藏龙》中,作为旅途的沙漠也成为罗小虎与玉娇龙命运的转折点。而在影片《黄土地》中,黄土高原是顾干事漂泊途中的一个驿站,作为一个时空结,凝汇了顾干事与翠巧旅程,才有了翠巧对于自身命运的反思。在作为“旅途”的黄土地这一时空结中,旅途自身的隐喻功能被强化、被丰富了,它与人的命运轨迹之改变、与人生关要处的巧遇相连,甚至从更高层面上还可以作为历史之旅的借喻与解读。

三、西部场景的仪式化处理

充分运用电影语言,调动场景内的视觉与听觉元素的时候,往往可以形成一个“场面”。而富有动作感的场面不仅可以成为重要的叙事或表达情绪的段落,甚至可以演变为一种“仪式”,达到超越故事叙事层面的情感力量。

如巴西电影《中央车站》中,老女人追小男孩的段落堪称经典,对着耶稣深切的呼唤的人群涌动着,朵拉和小男孩则在拥挤的人群中来回穿梭,人群的情绪越发高涨,在狂热的情绪之下渐渐迷失乃至于迷乱。最后朵拉终于晕倒在朝圣的人群和影影绰绰的蜡烛中。宗教信息的积累使得场面负载着强烈的文化冲突内涵,人物情绪在仪式化的场面中达到高潮。在杜琪峰的新作《文雀》中,同样有着对于雨夜街道这一场景的仪式化处理。

中国西部除了拥有辽阔壮观的场景之外,还拥有极其厚重的民俗文化,场景之内融入民风民俗、并以影像的方式呈现仪式化的场面在中国西部电影的创作中大量存在,如电影《黄土地》中,翠巧出嫁以及腰鼓、求雨的场面,以及《红高粱》中著名的颠轿场面等。以翠巧出嫁为例,这段戏可以分为三个场景。一是黄土高原迎亲队伍,二是房屋的外景,三是洞房内景。很显然,此处导演的意图绝不仅仅是完成故事的讲述,而是直接借助于场景的仪式化处理表现一情绪张力:在外景和内景切换中间掺人了一个空镜头,镜头内容是黄土)高原上孤零零的、不起眼的一棵树。这棵树与迎亲本身的仪式感所造成的对比能够令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情绪,黄土地上的鲜活生命在面对命运安排时竟是如此的孤苦无助。仪式的再现、营造和视听表现往往成为一种影像奇观,甚至成为戏剧高潮和主题升华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叙事的角度而言,《黄土地》中腰鼓、祈雨的仪式化场景由于打破了叙事,造成叙事节奏的停顿。相比之下《中央车站》中的仪式化场面则因其更自然、紧凑更值得在电影创作中借鉴。

《光影变幻》教学设计 第5篇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光和影的现象并运用于简单的绘画作业 2.发展学生立体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3.感知能力,想象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光影现象的认识及其在绘画中的初步运用 教学难点:光源方向的区分和立体感的表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照明器、苹果实物、示范用纸,铅笔、范图等导入课题 教学过程: 玩一玩

1.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等描绘建筑物的画,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建筑物是由哪些立体形构成。

2.每小组分发积木玩具,分小组自由活动,用积木建房子,教师提出要求:(1)建筑物要美观,有特色;(2)建筑物要有稳定性;(3)给建筑物取一个名字;

(4)观察建筑物各个方面的明暗变化。3.请小组派代表介绍“建筑物”。播放课件《沙漠之鸽》,积木玩具、话筒。看一看

1.教师出示~个石膏立方体,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能画出几个面及其透视变化。2.学生交流观察结果,自主总结。3.课件播放几何形体在光影中的塑造方法。4.教师总结:成角透视、明暗变化。石膏立方体.课件板书成角透视、明暗变化。画一画

1.让学生尝试画出一立方体,按照左图的顺序,用铅笔皴线画出不同面上的明暗变化,将图例中三个图形对照,看看立方体的立体感有什么不同。

2.教师总结:明暗变化能突出立体感。

3.让学生画一组立方体构成的建筑物,在每一块面上运用由弱到强、由淡到浓的明暗画法绘制,表现出建筑物的立体感。

立方体、铅笔、纸。说一说

1.同学相互交流在绘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会与经验。2.采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说说生活中的光影变幻。录音机、话筒。想一想

1.提问:物体的明暗、光影是由于什么变化而产生的?物体的形体会不会发生变化? 2.课件:用三维动画演示,用一盏灯从不同角度照一个圆球,观察其明暗变亿。课件演示圆球在不同角度光照下的明暗变化。

板书设计:

光影变幻的评课稿 第6篇

这是一堂以绘画技能为主的立体造型的课,造型手段接近成人技法,但李老师运用简单、有趣的教学设计,使孩子们学的很轻松,在闯关的趣味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学习任务。这堂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和鼓舞,让我受益匪浅。

一、教学过程安排巧妙合理。

首先从感知导入揭示课题,投影出示白纸条,问学生看到白纸想到什么?(一道光)看到光想到什么?(影)然后老师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层层递进,从学生了解并感兴趣的原发知识区域切入,自然的引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一张纸条怎样看起来使它有光影效果?”这时学生上展示台试着使纸出现光影效果,同时教师在示范纸上把投影仪上出现的光影效果画出来,这样李老师就很巧妙的完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传授美术基本技能知识的这一重要环节。

紧接着。安排学生完成一个闯关游戏,在闯关中通过学生绘画提高了美术绘画技能和创造能力,最后通过孩子们对作品的分享,给孩子们展示作品的机会,提高了孩子的欣赏水品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师专业素养高,专业术语丰富,课堂气氛张弛有度。

李老师课堂上对孩子进行大量了美术熏陶,很多专业术语出现在她的课堂,例如:视觉感受,美术就是视觉语言;绘画除了点线面之外还有色彩也可以提高美术感受;有了明暗层次感更强立体感更强等等。

三、对教材二次开发。

课前进行了大量准备。李老师并不满足于教材提供的素材,在把握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抛开教材中的枯燥的写生,采用有趣的纸条转折产生的光影变化结合游戏连接,作品设计有从易到难的梯度提升来完成教于学。这些灵活的教学手段的采用是与老师平时有意的生活积累也是分不开的。

四、课堂结构组织非常的紧凑有趣。

教育的最大成功就是引起学生们着迷般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巨大的内在潜能。李老师做到了这一点,在课堂上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表扬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李老师的“好!”“真棒!”“了不起!”等激励性语言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老师也没忽略美的形式的熏陶,例如:背景的复杂会喧宾夺主影响画面效果;光源多我们可以从情感出发等。

五、作业评价鼓励有创意。、

评价中将评价要点渗透给学生再经由学生之口传递给全体同学。真正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变幻的色彩教案 第7篇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发现漂亮的颜色.2.认识三原色,了解三原色的重要作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对色彩敏锐的感受力和运用色彩大胆表现的能力.4.让学生充分体验美术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魔术表演(看我变变变)。

1、师:出示红、黄、蓝三色“饮料”。同学们,大家认识这三种饮料的颜色吗? 生:认识

2、请学生说出颜色的名称。生:红色、黄色、蓝色。

师:大家说得非常准确。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这个魔术的名称就叫变变变。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来变的。(将红色“饮料“和黄色”饮料“各倒一半到另一个瓶子里摇匀,)

问:这瓶饮料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出来的?

生:变成了鲜橙多的颜色。是用红色和黄色混合在一起变出来的。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今天呀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第4课变幻的色彩(出示课题),刚刚老师用红色加黄色变出了橙色(板书)同学们想不想跟老师一样也学着变变这个魔术呀?(请学生上台)依次“变出”绿色,紫色

你能说说新色彩的名称和调色的方法吗?

学生总结:说出调色的方法及新色彩的名称,教师板书。红+黄=橙 黄+蓝=绿 蓝+红=紫

3、二、突出教学重点,加强学生对三原色的认识与了解

1、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中的儿歌。

生:朗读课文:红黄蓝,三原色,摇身变个小魔术。左变变,右变变,变出彩虹挂天边。师:请记住它们的名字:红、黄、蓝。

师:刚刚老师教大家的小魔术神奇吗?它神奇在哪里? 生:因为它们可以调出很多的颜色。

师:对!因为红色、黄色、蓝色本领高强,可以调出很多的颜色,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板书)用两种原色调出颜色叫间色,如我们看到的橙色、绿色、紫色。又称为三间色。(板书)三、三原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师:你能说说生活中我们见过的三原色吗? 生:国旗是红色的。天空是蓝的。我的书包也是蓝的。还有红花、黄花和蓝色的花。我有一把黄色的雨伞。我们教室的窗帘是蓝色的

我的裙子是红色的他的运动服是黄色的 红色的苹果红色的太阳 „„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色彩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

(课件展示生活中的色彩,绚丽的画面让学生惊叹不已,深深地被这些美丽的颜色感动了)。

四、动手实践亲自感受。师:用两种颜色调配,看看调出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生: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师:你会调出橙色、绿色、紫色吗? 生:会。

师:谁能调出红色,黄色或者是蓝色? 生:不能。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是三原色。师:三原色有什么特点?

生:。三原色可以调出别的颜色,别的颜色是调不出三原色的。讨论:为什么每个人调出的橙色、绿色、紫色不一样?

结论:原来是用的颜料分量不一样。形成色彩的差异。

师:刚刚我们一起学习了三原色的有关知识,那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屏幕上有一个简单的加减法,谁愿意上来试试?

五、尝试用水彩颜料来画一幅画并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1.作业:将原色,间色任意画在画面上,再用别的颜色铺在空白处,展开你的想象力,看看它们像什么?

2.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生:彩虹桥、五彩云、彩霞、花布、北极光、水面的阳光„„ 师:请用带色彩的词语把它们形容出来。

生:美丽、鲜艳、五光十色、色彩斑斓、五颜六色,万紫千红,眼花缭乱„„

六、拓展创造空间,给学生提供发展的舞台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赫赫有名的三原色。它们是—— 生:红、黄、蓝。师:我们还学习了用两种原色调出的另一种颜色——间色。它们是—— 生:橙、绿、紫。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也很动脑筋。老师表扬你们。关于色彩的知识还有很多,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色彩知识。

这里有一个课外作业:试试用色彩来表现天气、季节、味道或心情。,很有意思的。你会发现色彩还有很多的用途。

变幻的色彩教案最终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使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体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认知目标: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

3、能力目标: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二.教学重点:

⒈学习色彩的知识,认识什么是原色,什么是间色。

⒉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大胆运用喜爱的色彩,培养运用色彩的能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寻找色彩,认识色彩,表现色彩。体验色彩所表达的不同感觉。

2、学会色彩的调配,能用原色调配间色。三.教学准备: 的画、双面胶学生:颜料,水,毛笔,调色盘等

老师:颜料,水,水杯、课件(内容包括三原色和间色的定义、轻音乐等)、色水、画彩虹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试问同学们假设我们的生活没有色彩将会怎样? 出示试管:三原色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色彩的世界:变换的色彩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都喜欢看魔术,今天老师也当一回魔术师跟大家变一变魔术。同学们都看到了,老师手里拿着试管架上面放着三根试管,那这三根试管里盛的分别是什么颜色呢? 生依次回答:红色 黄色 蓝色

2、现在老师跟大家变一变魔术,红色和黄色的水混合会变成什么颜色,睁大眼睛看好了它会发生什么变化。

开始魔术,提问它现在变成了什么颜色? 师板书小结:红+黄=橙

3、那蓝色和黄色的水混合会变成什么颜色,咱们通过实验验证咱们的假设。师板书:蓝+黄=绿

4、现在有那位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表演一下魔术,红色和蓝色的水混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上台表演

师小结:红+蓝=紫

那红色、黄色、蓝色能用其他的颜色调配出来吗?生回答

那红色、黄色、蓝色它们三个的能耐大不大,本领强不强。生回答

师板书三原色定义:不能用其他颜色调配出来的颜色。三原色:红色 黄色 蓝色 三间色:橙色 绿色 紫色

5、同学们调配出来的绿色和橙色能再调配吗?如果再调配的话会变成什么颜色?咱们请同学上台通过实验来看一下。实验:绿+橙=棕色

棕色再跟其他颜色调配就分不清具体是什么颜色了。

6.动动手。老师出示十二色相环。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补充完整。通过自己实际的操作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认识。

三、课后拓展、能力提升

1、你能把所学的色彩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中吗?

2、色彩感受,三原色不仅在调色中具有魔力,在生活也具有神奇的作用。师展示一组由三原色绘制成的抽象和具象画,帮助学生理解色彩能够表达感情。

3、教师展示一些运用原色和间色创作的作品,进行欣赏、启发和激趣。

4、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伴着快乐歌曲进行创作。

五、作业巩固 :

1、作业布置二选一 1利用三原色及间色画一道彩虹。2自由调色画一幅画

五、作业评价自评、互评、师评。选出你心中“色彩最美的作品”“最有创意的作品”。

六、小结:

光影变幻美术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气象灾害及其危害,增强避险意识。2.认识相关气象灾害的预警信号,学会区别。

3.掌握如何科学应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并学会区别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掌握如何科学应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丽的。春雷唤醒了沉睡许久的大地,夏日的雨送来了丝丝清凉,秋风吹熟了甜滋滋的果实,冬日的雪花带给孩子们无限乐趣。我们总是在四季的美景中享受生活的美好。这一切,都让我们对大自然心存感恩。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当台风怒吼、洪水咆哮、暴雪来袭、雷电肆虐、雾霾笼罩时,一切的美好都忽然变了模样。这些灾难,每年都会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我们无法阻挡自然灾害的降临,但是,如果灾难真的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二、了解气象灾害

1.你知道什么是气象灾害吗?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甚多、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2.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 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雷电、暴雪、干旱、高温、雾霾、冰雹等。气象灾害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甚至造成人员伤亡。3.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共同了解气象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三、认识预警信号

1.为预防气象灾害,减轻其带来的损害,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气象站台会适时发布预警信号。共有台风、暴雨、暴雪等16种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2.出示台风、暴雨、暴雪三种气象灾害的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

总结:预警信号的图标和名称非常好认,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

四、科学应对气象灾害

学生认真学习“防护点点通”,结合图片、文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科学应对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灾害。

(一)台风

师:台风脾气可大了,面对它,我们该怎么办呢?看看下面的图,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1.台风一级预警时,尽量不要外出,在室外的人不能躲在广告牌下,要谨防高空坠物。

2.台风特别严重时,要检查家中太阳能热水器和空调室外机是否牢固;3.检查家中电路、炉火和燃气是否出现故障,避免引发火灾。4.准备好应急物资,有备无患。

(二)暴雨

1.师:连续两到三天的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洪水就像猛兽一样可怕。洪水来袭时,怎样自救呢?快来读读这首儿歌吧。2.出示儿歌

洪水来,速转移,上高处,暂躲避。洪水涨,谋逃生,漂浮物,扎成筏。被围困,求救援,报险情,发信号。卷入水,莫惊慌,善抓物,巧脱险。

3.洪水还可能引发次生的地质灾害,如山泥倾泻、山体滑坡等。我们该如何防护,同学们也能学着编一编儿歌吗? 学生小组讨论编儿歌,推荐代表交流。

(三)暴雪

师:观察书本上的漫画,看了这组漫画,你知道如何应对暴雪了吗? 预设:

生:1.做好个人防护措施,戴好帽子、围巾和手套。2.老年人年老体弱,避免出门活动,注意防滑。

3.行车时,在车轮上加上防滑链,增加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打滑。开车时一定要减速慢行,避免急转以防侧翻,避免急刹以防打滑。

(四)雷电 出示课本对话:

“小天,雷电的危害不容小觑啊!如果遇到雷电,你会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保护自己吗?” “能啊,不信,你考考我!”

师:让我们和小天一起来判断一下,以下防护措施对不对。1.在户外遭遇雷电(判断对错并指出错误之处)(1)雷电交加,有人躲在树下,有人躲进附近商店。

(2)四周很空旷,一学生在打手机;一学生蹲下,原地不动,同时将双脚并拢。

(3)有人躲在汽车,有人撑着金属杆的伞站着避雨。(4)雷电天气,有人在游泳,有人在钓鱼。2.在室内遭遇雷电(判断对错)(1)站在阳台上。(×)(2)在家看电视。(×)(3)开着热水器洗澡。(×)(4)打固定电话。(×)

(五)雾霾

1.师:近两年人们谈雾霾色变,那雾和霾是一回事吗?经常听到的PM2.5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小资料吧。2.出示小资料:

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是悬浮在贴近地面的大气中的大量微细水滴(或冰晶)的可见集合体。霾又称灰霾,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的现象。我国一般把阴霾天气同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3.雾霾对人体有危害,我们该如何自我防护呢? 做到一停二戴三洗四调,就可科学防护哦。(1)停止户外活动(2)出门佩戴防护口罩(3)回家注意清洗(4)调理作息饮食

五、课堂活动

1.组织一场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抢答题,比一比哪组认得又快又准。2.每组模拟演练一种气象灾害来临时的应急措施,比一比哪组措施考虑得最周全并运用得最恰当。

六、作业布置

1.回家考考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看看他们是否了解家乡最常见的气象灾害,该怎样有效防御,并给他们的表现打打分。如果他们不是很清楚,那就请你当当小老师,教教他们吧!

2.和父母一起展开相关学习:雾霾是怎么形成的;缓解雾霾,我们每个公民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板书设计:

风云变幻 科学应对

气象灾害:台风、暴雨、暴雪、雷电、雾霾

光影变幻美术教案 第10篇

发布者:牛牛 创作者:牛牛 来源:原创 点击:120 时间:2007-09-28 10:28:36

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和观念。2.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3.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形貌发展其独特的绘画形式的。2.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将景物人格化的表现手法。3.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区别。4.东西方园林营造理念的差别。5.西方艺术中对“光”的认识。教具与学具

教具:幻灯机、幻灯片、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工具。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导入:教师展示南北方不同地域的一些风景照片,指出: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艺术家们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自然”的主题。

2.教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溪山行旅图》以及《潇湘图》,请同学们分辨哪一幅表现的是北方山水,哪一幅表现的是江南山水。

3.教师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请同学们思考并且回答。

4.教师总结:中国艺术家们在长期的观察与表现自然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域的自然形貌总结出了不同的表现方法,这些表现方法很好地概括出了各个地域的特征。5.请同学们阅读并且分析教材的第90~91页,看一看中外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注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提出如下问题。①中国的画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北方地区、江南地区、东北地区)②古代巴比伦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③克利特岛上的艺术家是如何表现自然的?

④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景色的时候,有什么独特之处?

6.学生阅读、思考并且回答。教师进一步提问:你认为为什么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的时候,会将景物人格化?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复习第二单元的第5课《审美自律》中关于文人画的论述。7.学生思考并且回答。

教师总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由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中国画家对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②中国画家借助对自然物象的表现来抒发情感。8.阅读教材第92页,请学生简要叙述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历史,主要是风景画如何一步一步走向独立的。

9.讨论:你最喜欢教材列举的三幅风景画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10.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完成“活动建议一”。

第2课时

1.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指出东西方艺术家在观察自然的视点和表现自然的方法方面并不完全相同。

2.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以及一幅自然风景照片。请同学们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3.教师总结,指出:园林是一种理想化的人工造景,它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

4.教师展示康斯泰布尔的《威文荷公园》以及苏州拙政园的图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3页,比较东西方园林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比较内容可以按照下表:

5.教师总结。指出东西方园林的差别,并且结合文徵明的作品《东园图》分析中国的园林与中国的山水画以及个人修养之间的关系。

6.展示作品《后赤壁赋图》、《基督下葬》以及《雾中的国会大厦》这三幅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比较这三幅作品是如何表现“光”这一主题的。7.教师建议同学们在比较的同时,阅读并且分析教材第94页的内容。8.教师总结,并且指出,中国传统绘画不太重视光的表现,而西方绘画比较重视光的表现。提问:西方绘画为什么重视光的表现? 9.学生结合教材以及自己的感想来回答。

10.教师总结,指出西方绘画重视光线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在西方的宗教信仰中,把对光线的表现给神圣化了。②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的绘画方法是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比较客观的观察与表现上的。11.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活动建议二”。

教学建议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个主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贯穿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在美术作品的创作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当然这些作品在与自然产生关联的时候角度并不完全一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教师首先要对本课教学的切入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教学要紧紧围绕“艺术中的自然”这一主题来讲述。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重点放在一两幅作品上,而是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和概括,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艺术家观察自然时的视点,以及他们表现的侧重点主要放在什么地方。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分析,比如中国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江南的景色的,而生活在北方的画家是如何表现北方的景色的。此外,也可以进行东西方艺术之间的对比,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到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

3.教学内容不宜太过理论化,而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展开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4.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教师可以找一些录像资料直观地展开教学,特别是教材中关于“园林”这一主题的一些内容。

本课建议用2课时来完成教学。第1课时分析中西方画家表现自然的方式及其不同的观念。第2课时分析园林这种独特的“人造自然”的形式,以及东西方艺术家对光的表现。

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外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了解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以及对园林的表现;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的理解和表现。

学习活动分析

本课共安排了两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内容以及“思考与交流”来组织完成。这两个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对艺术表现自然的多种手法有一个大致的认识。第一个活动是比较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之间的异同点。这个活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条件来进行,最好组织学生多搜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这个活动可以采取图表的形式来完成,要求学生将所观察到的内容归纳到图表中。在完成过程中要注意,李唐的作品《万壑松风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它所采用的媒材是绢、毛笔和墨,在笔法方面运用的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皴法,构图上追求一种全景式的效果,有一种大山大水的气势。在自然观念方面,中国的山水不同于西方的风景,它不是对自然的客观描摹,而是强调艺术家把对自然的感受综合地表现到画面上,追求一种独特的意境。杜比尼是19世纪的法国画家,他的作品所采用的媒材是画布和油画材料,在构图上遵循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方法,强调对自然场景的较为真实的再现。而在审美观念方面,杜比尼的作品追求一种静谧的、牧歌式的情调。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体验艺术家视点的不同:中国山水画讲究“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就是说要求观赏者进入到画面里慢慢欣赏,甚至假设自己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与自然十分贴近;而西方的风景画似乎是以一个旅行者的目光观看一片陌生的景物,虽然也很优美,但多少缺乏一点人与自然的融洽。实际上在17世纪以前,西方对风景画是排斥的。

关于颐和园和拙政园的对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园林的两大类别——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规模、形制、营造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这个活动可以分小组去查阅资料,也要求学生用列表的形式来完成。这两座园林都是非常有名的,因此资料也比较容易找到。这两座园林中,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之一,它是专为皇族服务的。因此它的规模与拙政园这一私家园林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在建造的理念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在比较的时候,可以结合教材与所查阅资料尽量比较得细致一点。

第二个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光线的变化对物体的形体与色彩的影响,在这方面研究得最深入的莫过于法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印象派画家们。所以这个活动可以结合本教材第二单元第5课《审美自律》的内容来进行。建议在活动之前,先回顾一下上述课程的内容。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通过列表的形式来完成这种比较。如果学生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补充一些关于冷、暖色调的内容,以及印象派的基本观念。由于只对光色现象感兴趣,以一种科学而又虔诚的态度来记录瞬间的色彩,所以印象派画家都不太重视形体的刻画。这种态度也可以跟中国山水画来比较。

教学基本思路 人与自然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们是如何运用丰富多彩的美术形式去表现自然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并加以条理化,使学生能够根据教材内容举一反三。最好先从表现我们经验世界中的自然入手,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艺术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特征概括出不同的表现方法的,而西方的艺术家又是如何看待并表现自然的,以及中国画家对自然的独特处理手法——将景物人格化。接着分别围绕园林、光线以及幻境中的自然来讲述。在教学过程中,对涉及东西方艺术形态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比较性的教学。

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的画家是如何根据自然的不同形貌来表现自然的。2.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看待并表现自然的。3.中国所特有的将景物人格化的处理方法。4.东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与对它们的表现。5.中西方艺术家对光线的认识与表现。

本课主要分析了中西方艺术家对于自然的多种认识角度和表现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议学生对教材进行较为深入的阅读与研究,但关键是要能使学生对教学材料举一反三。因为教材中针对如何表现自然这一主题,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门别类地讲述。比如教材所讲到的中国画家根据不同的自然地貌特征在山水画领域发明出了不同的皴法与处理形象及用色的方法就是较有普遍意义的事例。而将景致人格化、拟人化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绘画领域也是比较典型的。这是因为中国人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自然有着特别的感情,人们(特别是文人)把亲近自然作为一种舒缓情绪或者提升人格的方法,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获得了一种生命力。

此外,园林这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也是人们亲近自然的一种重要方法。围绕园林这一主题要让学生了解:园林是一种理想化的自然之景;中西方园林的营造理念并不相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这实际上与东西方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趣味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画家在绘画中表现的园林实际上就是一种理想与人格的体现。还有对光线的认识和表现也是艺术表现自然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中国的绘画不太重视对光线的表现,而西方艺术在对待光线的问题上,最早是从一种宗教的角度来认识,把“光”给神圣化了。而印象派的出现则可以说在西方艺术史上还光线以本来面目。

教学资料

伊斯塔尔门(古巴比伦)

新巴比伦王国在美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建筑方面。巴比伦城以其豪华壮丽而著称于世。巴比伦城北城墙大门上华丽的琉璃砖装饰,世称“伊斯塔尔门”。实际上是座四方形的高大望楼,望楼与望楼之间用拱形过道相衔接,使它显得更为壮丽:共有两重城墙,高达12米,两旁有突出的塔楼。城墙与塔楼的墙面砌的是藏青色琉璃砖,整个墙面嵌饰着瓷砖制成的野牛和龙兽形象浮雕共575个。通贯这条伊斯塔尔门的,是一条呈南北向的城内大道,这条大道也非常壮观,古代隆重的盛典游行行列都要通过这条大道,故称“圣道”。它用1.05平方米的石灰石砌成,中央用白色与玫瑰色石板镶拼,两边以红色石板镶拼,石板上还刻着楔形文字的铭文。巴比伦城的八道城门全用八个神的名字来命名的。北门所称的伊斯塔尔,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巴比伦英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中司爱情的女神。整个北门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各种金色的动物塑在藏青色琉璃砖上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它是那样高雅、素朴而又光彩夺目。这种墙面装饰与古代亚述宫殿内的装饰浮雕相比,显示了古代艺术智慧的一大跃进。以后西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新巴比伦的装饰风格。在琉璃砖的采用上,东方阿拉伯建筑从古代巴比伦建筑中获得了启迪。

基督下葬(意大利)卡拉瓦乔

卡拉瓦乔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后,他的画上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更强烈了。往往背景的空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没,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于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来表现。这种手法被称为“黑暗法”(意大利语为tenbroso)或者叫做“酒窖光线绘画法”。这幅祭坛画最初是圣玛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十字架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哥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一张留短黑须的脸十分安详。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惟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形象。并把他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为了加强整个形象的稳定性,这两只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面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心向下的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中间一个玛利亚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紧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画家是做了一番精心构思的。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高度的艺术修养。

圣特列萨(意大利)贝尼尼

乔凡尼·贝尼尼是17世纪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为一位受宠的雕塑家,他的艺术道路是一帆风顺的。1615年,他为大主教萨道尼制作肖像雕刻,其时才十七八岁。自此以后,他一直受到教廷的保护。此件组雕完成于1652年。与他前期那种歌颂性雕刻迥异其趣。特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侍奉上帝。每当病发时,人就失神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此事在民间深有影响。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特列萨作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她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这是特列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笔记中还写道:“我感到这枝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像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特列萨在雕塑家手下成了一个象征性形象。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志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的心灵底蕴,但这一切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下被伪装了。这确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的作品。在意大利,当时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着无数渴求幸福的少女。贝尼尼洞察到这个“圣女”心灵深处的欲望。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特列萨,他与特列萨的仰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观者如了解这一点,鉴赏时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贝尼尼领悟到特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贝尼尼那圆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圣特列萨》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标志着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林阴道(荷兰)霍贝玛

霍贝玛(1638~1709)是鲁伊斯达尔的学生,在技法上受到业师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最后形成的艺术风格并不相同,也没有如鲁伊斯达尔那样多产。一般说,鲁伊斯达尔的风景画情调倾向于忧郁和悲凉,而霍贝玛的画面则显得明朗和素朴些,也洋溢着一种较为欢快的气氛。这主要是,前者多描绘荒丘与沼泽,银灰色的天空和苍茫的平原;而后者的每一幅画,就像一首牧歌,有淡雅的泥土气。乡间的宁静别有情趣,令人陶醉。尤其是这幅《林阴道》(又称《米德哈斯尼斯的小道》),在这方面发挥得更加精心、细致,也最为人们所称道。它描绘的是一条极为普通的泥泞村路,上面印着许多深浅不同的车辙,两旁排列着细而高的树木,彼此参差错落,既是十分对称的又是富有变化的。小道的另一头,一个村民正牵着一头牲口站着,在右边的一条叉道上,有两个一边谈话一边走着的农村妇女;右侧近景上是一块种植园,一个农妇在修剪枝条。地平线较低,天空留出的位置就多了,画家有更多的可能去描绘云蒸霞蔚的美丽的上空。这样一幅看来平淡无奇的画面,何以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呢?凡是一幅好的风景画,总是情与景相交融的。霍贝玛是一位对故乡怀有浓厚情感的田园风景画家。他一生的作品虽然不多,可是对每一幅画,他都做实地观察,认认真真地去体验大自然的美与诗意。《林阴道》展现了一种乡野景色的平远透视美。画家用诗的语言再现了这种具有强烈透视感的田园景色,给观者心灵以舒畅的美感。极目远望使人心旷神怡,两边是那样的对称,显得很平稳,可是那细微的、有节奏的、多样又统一的各种细节,却像钢琴上发出的跳跃的强弱略有变化的音符,丝毫也不平板单调,相反,显得轻松愉快。你看,成行的树木是错落有致的,近景的深色树丛与种植林疏密相间,在远处,左旁有一座教堂的尖顶,右旁是两幢高顶茅舍,这一切都经过画家的精心构思。严格的透视消失点,把观众的心情也带向远处。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来作为古典的示范作品。

孟特芳丹的回忆(法国)柯罗

从1828年起,柯罗开始在法国各地旅行。这时他所创作的风景画无论在诺曼底、庇卡底,还是勃艮第以及巴黎附近所撷取的风景题材,都充满着一种抒情味。许多作品显示了写生准确、调子明朗的特色。但这些风景佳作一度也不受沙龙的欢迎。学院派的传统审美观是偏嗜历史寓意的,景物中要求有严肃的人为的暗影,色彩可以虚构。而柯罗所强调的是个人对景物的亲切感受。无论景与人在他的画上,都具有梦幻般沉思的特色,一切自然之物都被笼罩在透明的薄雾之中,这一幅《孟特芳丹的回忆》,就是他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罗当年曾涉足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汽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根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如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的。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平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细细品味此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细枝与树叶的瑟瑟声。这种大自然的情趣绝不是梦幻却胜似梦幻。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是难以给人们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印象的。这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柯罗的风景画,在色彩运用方面,用得最多的是银灰色和褐色调子,因这类色彩具有宁静感,能使灿烂的阳光或弥漫的晨雾展现得更富诗意。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艺术就是爱”,“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叫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这简短的几句话,也许正是柯罗的风景画的全部秘密所在。

卢昂大教堂(法国)莫奈

莫奈曾经围绕卢昂大教堂创作了二十余幅不同色调、不同情绪的作品。在画卢昂大教堂时,莫奈有时把画架放在卢昂时钟大街一角的一幢房子里,有时就干脆在大桥的马路上,面向教堂的西大门。从黎明的薄雾画到昏昏日落,不断在好几幅画布上记录建筑物在阳光下的反射光变化。庄严的哥特式教堂在他的眼里,成了一簇充满着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人们已经看不到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只有一层刺眼的复杂的反射光。他自己说:“我曾画了一辈子塞纳河,在一天每一个时辰,在每一个季节„„我从未对它感到厌倦,在我看来它总是变化着的。”法国作家莫泊桑在一封信中曾记述了他所目睹的莫奈在绘制“连作”时的情景:“我常常跟随莫奈寻找他的印象„„说实在的,他不再像是画家,倒像是一个猎人。孩子们跟在他后面,携带五六幅取材相同,但表现着一天中不同时间和不同效果的油画。他根据天色的变化,把这些画布接过来轮流地画着。画家就这样坐在对象前,等待着阳光和阴影„„”壮观的建筑形象,完全被强烈的反射光冲淡了,看了令人目眩。建筑物本身的结构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光所包裹。其实,他是在深思熟虑中完成的。

溪山行旅图(宋代)范宽

“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倾倒”,相信每一位有幸欣赏此图者,均会产生与徐悲鸿同样的观感。这幅被董其昌誉为“宋画第一”的名作,突出的特征即为在雄强浑厚,峻重苍老。《溪山行旅图》一改常规构图,迎面耸立、雄壮浑厚的大山头被置于画面的主要位置,顶天立地,极具质量感,生成一种撼人心魄的视觉效果。山巅茂林密树,山谷飞瀑如练,直落千尺。山下空濛一片,衬托出怪石嶙峋的冈丘;丘上杂树丛生,树隙间楼阁隐现。山脚流水潺湲,山路上驮队纡行。在画幅右下角草丛间,有“范宽”二字款,诗塘有董其昌“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题字。作品中,山如铁铸,山石轮廓以颤涩的侧锋线条确立体势,用线有断有续,如同铁条。内轮廓石纹用匀直方硬、短条子式的雨点皴点簇而成,把秦陇一带山石粗糙厚重的质感表现出来了。画风严谨写实,笔法雄伟老硬,墨色厚重沉稳。北宋中期著名画家王诜曾同时观赏李成、范宽的画作,认为恰好是“一文一武”。因为李成的作品“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范宽的作品则“如面前真列,峰峦浑厚,气壮雄逸,笔力老健”。范宽此作正是“武”的代表。顾复以为:“谛视此本,则举世所谓宽者,不足记也。”范宽,一名中正,字仲立,因为性情宽缓,故以“宽”名。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山水初学荆浩与李成,后有所领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深入终南、太华一带的崇山峻岭,“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难状之景,默然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成为与李成、关仝齐名,“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的大师。

禽兔图(宋代)崔白

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熙宁元年(1068)应征入画院,与艾宣、丁贶、葛守昌等合画殿庭屏风,得到神宗激赏,神宗诏令留于画院,因“白自以性疏阔度,不能执事,固辞之”,特许“非御前有旨毋召”。崔白初任学艺学,继升待诏,活跃于仁宗到神宗元丰时期。崔白工画世俗人物、道释鬼神、山林走兽,创作过不少壁画,而以花鸟画成就最高,作品最多。宣和内府收藏其作品241件,绝大多数为花鸟画。崔白秉性疏放,以画残荷凫雁、野情逸趣闻名,与流行的“黄家富贵”画风大异其趣,打破了在画院里保持了近一个世纪的黄体画风的统治和垄断,给宫廷绘画创作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养分。崔白所作花鸟多处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花鸟草木之间,有着一定关联。《禽兔图》描绘秋冬之交的山野情景。旷野风急,枯木荆枝摇曳劲挺,衰草小竹瑟瑟作响,一只山鹊闻声惊飞,另一只栖于枯枝,站立不稳,对着树下的野兔喳喳叫唤。土坡上出洞觅食的野兔悚然受惊,轻举一足,蹲伏于地,回首仰望,姿态生动有趣。画面上禽兔刻画细腻,严谨而又灵动,工细而不呆滞。枯树、败草、细竹、坡石工写结合,笔墨酣畅雄健,充满肃杀凄凉的气氛,令人联想到欧阳修《秋声赋》中对肃杀秋色的精彩描绘。

后赤壁赋图(宋代)乔仲常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官黄州,秋冬之际,两次夜游赤壁,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前后《赤壁赋》。《后赤壁赋图》长卷分九段,以连环的、演进的、图像的形式展示了《后赤壁赋》的内容。每一段中都用秀雅的行楷题相应赋文,形断而气连。第一段绘黄泥坂上,枯树萧索,东坡携二客到江边,书童与舟工交谈,江水浩淼。为了表现“人影在地,仰见明月”,作者特意用淡墨绘出人影,这在中国古代绘画中极为罕见。第二段绘院落廊庑,苍松虬劲,东坡“归而谋诸妇”,“携酒与鱼”辞妻而去,院前有一山道通向山中,院后杂树丛林、巨石怪崖。第三段,东坡与客“复游于赤壁之下”,置酒携樽,坐悬崖峭壁之下,共赏“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美景。第四、五、六三段相连,绘东坡独自“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巨石壁立,深林茂密,“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第七段绘江天空旷,一舟中流,孤鹤横江飞来,掠舟而过。第八段画东坡“就睡”,“梦一道士”,依然是前面那个院落,东坡曲肱高卧,而榻前又画出东坡与两位道士对坐谈话,现实中的东坡与梦境中的东坡同时出现,令人产生庄周梦蝶、恍惚迷离之感。最后一段画东坡“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惟有山水树石,东坡怅然若失。此图无作者款印,从题跋中知悉作者是乔仲常。乔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济)人,活动于北宋后期。

万壑松风图(宋代)李唐

李唐(1066~1150),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年他在宫廷中的翰林图画院作画。后又入南宋画院任待诏。《万壑松风图》描绘的是中国北地山水雄浑壮丽的景色。画面上部,一主峰迎面屹立于中央,山形凝重,气势撼人。山腰有云气缓缓浮动,与岩石的坚实峥嵘相映成趣,也更见山峰的高耸劲拔。紧靠主峰,影影绰绰直立着几座远峰,传达出一种千山万壑的不尽之意。画面下部,画幽深的山谷,其间盘根错节,长满松树。它们三五成群,错落有致,盘虬之势,历历可见。谷间的青松与山头的密林相互呼应,给峰峦上下带来了苍翠的色彩,也带来了蓊郁蓬勃的生气。山坳深处,有清泉逶迤盘旋,时隐时现,转到山麓,汇成了湍急的溪水,于乱石丛中奔流。画中景物如此真切,如此富于感染力,以至于观赏者觉得仿佛置身山间,听见了潺潺流水和阵阵松涛,呼吸到带有松树清香的新鲜空气。当然,这幅画最动人之处,还在于它能将常见的高山、流水、白云、青松等景物营造成一个宁静似太古的艺术境界,让人们深切地感知和体悟到自然界的永恒和伟大。此画面章法上讲究宾主、虚实、藏露等的辩证关系,因而给人的感受是堂堂正正、气象森严,同时又不乏生动之致。笔墨的运用能依据物象形态、肌理的不同而变化。如对山石的皴擦勾斫,或似刮铁,或似斧劈,或似马牙,路数虽多,却能转接自如,浑然天成。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于此可窥见几分。观者若稍加注意,还可看到画面一座远峰上有“皇宋宣和甲辰春河阳李唐笔”的字样。这表明此画为1124年的作品。其作品构图多用截景之法,笔墨更趋简括豪放,并独创大斧劈皴。他新创的水墨苍劲的画风几乎笼罩了整个南宋画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流风余韵后来传入日本画坛,还形成了不小的势力。正因为如此,人们不仅承认李唐是一位大画家,尊他为“南宋四大家”之首,而且还认为他是一位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绘画大师。

风景(法国)克劳德·洛兰

上一篇:泄漏电流下一篇:公司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