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

2024-07-05

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精选10篇)

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 第1篇

护理缺陷预防及管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23-02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对护理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期望值的今天,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减少和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近几年协助护士长参与科内质量控制管理,针对科内工作中存在一些护理缺陷问题,提出护理缺陷质量持续改进建议,在科内得到有效落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收集整理平时质控检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1.1 收集整理检查中发现缺陷

1.1.1 床头卡无,执行诊疗操作时,核对病人信息带来不便,出现不核对现象,查对制度不严。

1.1.2 器械、敷料、消毒溶液未定期检查,有过期现象。

1.1.3 术后病人饮食指导不到位,发生饮食不当。

1.1.4 引流量记录不准确。

1.1.5 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医学术语不当,项目填写不全,不签名等。

1.1.6 手卫生执行差,院感控制意识不强。

1.1.7长期卧床病人发生压疮,昏迷老人对热敏感性差,用热水袋发生烫伤。

1.1.8护理和记录方面:管道脱出,如胃管、尿管等滑脱。三班交接不认真,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未按要求巡视病房或观察不到位,记录不及时。等等。

1.2原因分析

1.2.1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质量意识淡漠,工作中思想不集中,上班玩手机,主观臆断,凭印象工作。

1.2.2 业务水平差,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1.2.3 护理三班制,有时得不到及时休息,身体不适或过度疲劳,职业压力大,职业倦怠。

1.2.4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严,各班职责落实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得力,工作量大,工作积极性低。

1.2.5 合同制护士较多,工作不稳定,不安心工作。

1.2.6 2-5年护龄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工作中缺乏经验和计划,不能统筹安排,分不清轻重、缓、急,没有形成良好习惯。

1.2.7 病人的心理因素影响,有些病人的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不信任医生、护士,有护理隐患,同样会引发护理缺陷。

1.2.8 护士配制不能满足病人需求,护士超负荷的从事繁重的工作,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

1.2.9 护士长的管理由于目前护士长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从事大量锁碎的行政管理,所以护士长管理职能受影响,使得有些工作难以有效完成。

1.2.10 社会及病人对护理要求提高,护士工作压力大,工作锁碎,责任心重,易发生安全隐患。制定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2.1 加强学习,增强护理队伍的内涵建设。

护理部、科内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三基”理论,操作考核和院内业务讲座。科内针对临床疑难、危重、特殊疾病及较大手术,实行科内、院内病历讨论或术前讨论,组织开展护理查房。经常外派护士长、业务骨干外出学习,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外学习和自学考试,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平时苦练基本功,加强各项护理技术的学习,要清醒地认识到护士要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患者提供服务,用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

2.2 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护理安全。

2.2.1 加强思想教育,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树立“以病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2.2 护理部和科内组织学习《护理纠纷防范措施》、《护理风险管理》等专题讲座,树立抗风险意识,提高依法行护的意识和水平。

2.2.3 针对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护理部及科内定期召开会议,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2.2.4 科内质量考核小组每天对护理工作自检,把科内的急、危重患者作为检查的内容之一,做好环节质量控制。

2.3 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

2.3.1 严格缺陷报告制度

严格缺陷标准,建立缺陷不良事件上报、登记、讨论、分析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陷登记本及时登记,包括发生的经过、人、处理结果、分析原因、改进措施,并按时上报,缺陷一周内上报护理部,一月讨论,严重缺陷及时上报。

2.3.2 建立各项护理制度、护理常规、岗位职责,并组织学习,人人知晓规章制度。

2.3.3 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确保每一项工作始终在医疗核心制度的约束下执行。

2.4 优化护理管理程序

2.4.1 合理排班,弹性排班,注意新老护士搭配及能力强弱互补。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制人力资源。努力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维护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4.2 鼓励护士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管理,让护士理解自身服务的价值和其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自觉地寻求更完美的工作方式。

2.4.3 丰富护理人员的业余生活,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激情。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演讲、文艺演出、党员义工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激发她们奋发向上的激情,立足岗位,爱岗爱业。检查反馈

护理部、护士长、临床组长、临床护士做到每季、每月、每日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杜绝护理缺陷发生,同时结合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随时反馈到个人。针对重复、普遍出现的问题,科内组织安全讨论分析,并作为日常检查的重点,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安全隐患及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反馈。对已发生的护理缺陷事故要加强自省和通告,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做到敬警钟长鸣,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学习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责任心。结果

护理质量及护理人员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护理工作中得以体现,科内全面落实优质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工作时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护理行为逐步规范,护理缺陷发生明显减少,病人满意率明显提高,护理投诉率几乎为零。

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 第2篇

1、加强责任心,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事实证明,有相当数量的护理差错事故是由于责任心不强造成的,做为管理人员要对护理人员加强责任心教育,使之认识到自己的职责。

2、管理人员要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护理人员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帮助和教育,把预防差错事故的思想工作落到实处。

3、落实护理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使各项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化。

4、抓好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关键环节,预防为主。

易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薄弱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人员方面:新护士;有思想问题未得到解决的人员;基础训练不够、技术不熟练的人员,平时工作自侍资历老、对年轻管理者的管理软抵触的人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

②时间方面:护士人手少时;快下班时;节假日;病人数多,特别是重病人多时;抢救工作紧张时;护士长不在班时;新护士或实习护士多时;人员不团结时等等。护士长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醒或采取必要措施,以防止护理不良事件及护理缺陷的发生。

如何预防木材干燥缺陷 第3篇

关键词:干燥,缺陷,防止方法

木材质轻、强度高、美观、易加工、加工能耗小, 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 (钢材、水泥、木材、塑料) 中唯一可再生和可循环利用的绿色材料和生物资源。在木制品加工过程中, 干燥是必不可少的工艺环节。如果没有一个技术性能优良的干燥室和一套先进, 合理的干燥工艺, 木材在干燥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各种干燥缺陷。从而降低了木材的力学强度和利用率, 也影响了木制品的美观性和质量。木材由各种不同细胞组成, 细胞中又含有水分和化学抽提物, 在贮存和干燥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及真菌、细菌的影响和侵袭;又因木材是各向异性体, 在干燥过程中会产生干缩, 且不同方向的干缩数值时不同的;再有木材干燥过程中, 断面的含水率分布是不均匀的, 内外层的干缩也是不均匀的;加之木材构造本身的缺陷等等;因此木材贮存和干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种种缺陷, 从而引起木材的降等损失。其主要缺陷有:开裂、变色、弯曲变形、皱缩、炭化和终含水率不均匀。

1 木材开裂

木材在室干过程中发生的开裂有外裂、内裂和端裂。

1.1 木材外裂

木材外裂也称表裂, 是指木材干燥前期木材表层因拉力超过木材横纹拉伸极限强度发生的裂纹。它多发生在木材干燥过程的初期阶段或前期, 若裂纹不太严重, 到干燥的中、后期可完全闭合, 肉眼一般不易察见。这是由于干燥前期木料表层受拉力, 且弦切板正面拉应力最大, 而湿木材的抗拉强度较低, 故最易出现表裂。到干燥后期, 木料断面上的应力发生转换, 内部受拉应力, 表层反而受压应力, 在压应力作用下, 初期不大的表裂到后期就闭合了。但一旦木材发生开裂, 木材纤维已受到破坏, 木材的强度也受到影响, 且在空气湿度变化的环境中使用时, 这种开裂还可能会再现。轻度的表裂对质量影响不大, 但在加工成为成品后涂漆时, 裂纹处会渗入油漆而留下痕迹, 影响美观。对于承受剪切力的构件, 可能会降低顺纹抗剪强度。外裂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干燥前期干燥基准过硬, 使木材表面过分强烈地蒸发水分, 造成内层水分向表层

传导和扩散, 不能和表层水分蒸发速度协调起来, 致使木材表面应力过大。防止外裂的方法: (1) 当木材含水率降至纤维饱和点时, 应暂时停止蒸发表面水分, 对木材进行处理, 使表层吸湿, 调整表层和深层水分分布, 减小含水率梯度, 使已产生的应力趋于缓和, 控制干燥应力的发展, 以避免木材表裂的产生[1]。 (2) 干燥初期采用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干湿球温差, 以有效防止外裂。在气干时已产生外裂的木料, 在随后的窑干过程中, 不宜多次喷蒸处理, 以免外裂扩大和加深。

1.2 木材内裂

内裂是在木材内部沿木射线裂开, 如蜂窝状, 也称蜂窝裂。一般发生在木材干燥过程的后期阶段。外表无开裂痕迹, 只有锯断时才能发现。但通常伴随有外表不平坦或明显皱缩, 或炭化, 或质量变轻等。内裂发生的主要原因有木材干燥前期的干燥基准工艺条件偏硬。使木材容易向表面硬化趋势发展;木材在干燥过程中没有进行中间处理或中间处理的温湿度条件不合适;木材后期的干燥基准偏硬 (一般是干球温度偏高) 。防止内裂的方法: (1) 适当放慢初期的干燥速度, 防止锯材表层塑化固定; (2) 适时地进行中间喷蒸处理; (3) 待锯材中心层的含水率也降到纤维饱和点之下, 才能大幅度提高干燥温度, 降低空气湿度。

1.3 木材端裂

端裂在木材的两个端头形成, 多发生在木材射线粗的硬阔叶材或髓心板上, 会影响木材的出材率。端裂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木材装堆时, 板材的端头与垫条没有齐平摆放;长度方向上材堆之间的衔接空隙过大, 造成干燥室内气流短路循环, 板材的端头始终处于强气流的循环中;所选择的干燥基准整体偏硬, 干燥速度过快;干燥基准中某一阶段的温湿度条件偏硬 (通常干球温度容易偏高) ;对易端裂的木材没有涂封不透水的涂料。防止端裂的方法是在木材端头涂以能耐高温的防水涂料 (高温沥青漆或石蜡油等) , 并在装堆时在板材两端放置隔条, 端头应齐整或设置挡板, 以防止室内循环气流从材堆端头短路而过, 从而有效地防止端裂产生。

2 变色

木材的变色时由于受周围环境 (阳光、空气、水分和温度) 或微生物 (真菌、细菌) 的作用, 使木材表面 (有时也深入至内部) 的颜色发生令人不悦的变化。原木和锯材都可能产生变色。木材的变色主要分微生物 (真菌、细菌) 引起的变色和化学变色两大类。

护理缺陷预防及管理 第4篇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和人们保健意识增强,人们对护理质量和服务有了越来越高期望值的今天,提升护理质量势在必行,减少和降低护理缺陷的发生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近几年协助护士长参与科内质量控制管理,针对科内工作中存在一些护理缺陷问题,提出护理缺陷质量持续改进建议,在科内得到有效落实,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收集整理平时质控检查结果,进行原因分析

1.1 收集整理检查中发现缺陷

1.1.1 床头卡无,执行诊疗操作时,核对病人信息带来不便,出现不核对现象,查对制度不严。

1.1.2 器械、敷料、消毒溶液未定期检查,有过期现象。

1.1.3 术后病人饮食指导不到位,发生饮食不当。

1.1.4 引流量记录不准确。

1.1.5 各种护理记录不准确,医学术语不当,项目填写不全,不签名等。

1.1.6 手卫生执行差,院感控制意识不强。

1.1.7长期卧床病人发生压疮,昏迷老人对热敏感性差,用热水袋发生烫伤。

1.1.8护理和记录方面:管道脱出,如胃管、尿管等滑脱。三班交接不认真,病情变化发现不及时,未按要求巡视病房或观察不到位,记录不及时。等等。

1.2原因分析

1.2.1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质量意识淡漠,工作中思想不集中,上班玩手机,主观臆断,凭印象工作。

1.2.2 业务水平差,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1.2.3 护理三班制,有时得不到及时休息,身体不适或过度疲劳,职业压力大,职业倦怠。

1.2.4 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严,各班职责落实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得力,工作量大,工作积极性低。

1.2.5 合同制护士较多,工作不稳定,不安心工作。

1.2.6 2-5年护龄护士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主力军,工作中缺乏经验和计划,不能统筹安排,分不清轻重、缓、急,没有形成良好习惯。

1.2.7 病人的心理因素影响,有些病人的心理承受力差,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易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不信任医生、护士,有护理隐患,同样会引发护理缺陷。

1.2.8 护士配制不能满足病人需求,护士超负荷的从事繁重的工作,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环节质量无法控制,服务不到位。

1.2.9 护士长的管理由于目前护士长要花大量时间与精力从事大量锁碎的行政管理,所以护士长管理职能受影响,使得有些工作难以有效完成。

1.2.10 社会及病人对护理要求提高,护士工作压力大,工作锁碎,责任心重,易发生安全隐患。

2 制定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

2.1 加强学习,增强护理队伍的内涵建设。

护理部、科内制定学习计划,定期进行“三基”理论,操作考核和院内业务讲座。科内针对临床疑难、危重、特殊疾病及较大手术,实行科内、院内病历讨论或术前讨论,组织开展护理查房。经常外派护士长、业务骨干外出学习,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外学习和自学考试,提高自身业务知识水平。平时苦练基本功,加强各项护理技术的学习,要清醒地认识到护士要用扎实的理论知识为患者提供服务,用精湛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

2.2 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护理安全。

2.2.1 加强思想教育,以思想教育为先导,树立“以病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2.2 护理部和科内组织学习《护理纠纷防范措施》、《护理风险管理》等专题讲座,树立抗风险意识,提高依法行护的意识和水平。

2.2.3 针对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护理部及科内定期召开会议,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2.2.4 科内质量考核小组每天对护理工作自检,把科内的急、危重患者作为检查的内容之一,做好环节质量控制。

2.3 建立健全护理工作制度。

2.3.1 严格缺陷报告制度

严格缺陷标准,建立缺陷不良事件上报、登记、讨论、分析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陷登记本及时登记,包括发生的经过、人、处理结果、分析原因、改进措施,并按时上报,缺陷一周内上报护理部,一月讨论,严重缺陷及时上报。

2.3.2 建立各项护理制度、护理常规、岗位职责,并组织学习,人人知晓规章制度。

2.3.3 严格执行各项核心制度,确保每一項工作始终在医疗核心制度的约束下执行。

2.4 优化护理管理程序

2.4.1 合理排班,弹性排班,注意新老护士搭配及能力强弱互补。根据每个科室的具体情况合理配制人力资源。努力解决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维护护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2.4.2 鼓励护士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管理,让护士理解自身服务的价值和其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自觉地寻求更完美的工作方式。

2.4.3 丰富护理人员的业余生活,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激情。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演讲、文艺演出、党员义工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激发她们奋发向上的激情,立足岗位,爱岗爱业。

3 检查反馈

护理部、护士长、临床组长、临床护士做到每季、每月、每日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查,杜绝护理缺陷发生,同时结合护理满意度调查情况,随时反馈到个人。针对重复、普遍出现的问题,科内组织安全讨论分析,并作为日常检查的重点,护理部每季度对全院护理安全隐患及质量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总结、反馈。对已发生的护理缺陷事故要加强自省和通告,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做到敬警钟长鸣,对容易发生护理缺陷与差错的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学习安全防范措施,增强责任心。

4 结果

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 第5篇

一、护理缺陷分类

1、轻微不合格:护理缺点、一般差错。

2、严重不合格:护理严重差错和事故。

二、性质分类

1、间接责任:规章制度落实不严,没有严格按照医疗护量操作常规工作,没有严格执行医嘱,护理记录不及时,专业技术不熟练。

2、直接责任:

⑴护理人员工作中具有极端不负责任的事实行为,但没有造成严重损害后果的。

⑵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病人造成不良反应或严重不良后果的。⑶由于护理不当引起褥疮或护理原因引起输液、输血反应等。

三、控制及纠正和预防措施

1、轻微不合格控制及预防措施 ⑴及时填写在护理缺陷登记本上。⑵科室在三天内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措施。

⑶当月发生的护理缺陷问题在每月的科室工作会议上讨论,提出纠正和预防措施。

2、严格不合格控制和预防措施

⑴发生严重不合格时,发生者和知情者必须立即口头报告护士长。⑵发生严重不合格时,护士长立即在24小时以内口头或电话通知护理部。

⑶如有意隐满、知情不报者,将按情节轻重予必要处分和扣奖。⑷发生严重不合格时,要积极采取挽救或抢救措施,以减少或

消除由于严重不合格引起的不良后果。

⑸发生严重不合格后当事人及时填写差错事故登记表,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及补救措施,护士长及时检查核实,提出科室处理意见,并上报护理部。

⑹发生严重不合格的有关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造成事故的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鉴定研究之用。⑺对发生严重不合格应及时进行调查研究,并及时组织科内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讨论时当事人参加发表意见,以利于弄清事实,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 第6篇

在多层和高层建筑中,框架柱或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接多采用电渣压力焊接连接,施工简单,操作方便,造价低。但是,在施工中受操作方法、电压、电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造成焊接接头质量缺陷,例如轴线偏移,接头弯折,焊包有不匀,气孔夹渣,下淌等现象。而钢筋焊接规范规定:焊包应均匀,突出部分至少高出钢筋表面4mm;电极与钢筋接触处,无明显的烧伤缺陷;接头处的弯折角度不大于4°;接头处的轴线偏移不超过0.1d(d为钢筋直径),同时不大于2mm。为了避免上述缺陷,我们采取了相应的

预防措施,效果较大。具体做法如下。1.上下钢筋轴线偏移

产生原因:焊接钢筋端部有扭曲变形现象或夹具安装不正确,没有夹好钢筋;夹具挤压力过大,造成钢筋错位;焊前晃动已夹好的钢筋,使上下钢筋错位;夹具本身已变形或扭曲。

预防措施:焊前应仔细检查钢筋端头,不顺直的部分应切除或矫正;安装夹具要正确,待上下钢筋同心后,上下夹钳才能同时均匀夹紧钢筋;夹好钢筋后严禁晃动钢筋,以免上下钢筋错位或夹具变形,扭曲;操作前先检查夹具是否变形及夹钳是否紧固,不能用的夹具,夹钳应及时更新或修理。2.接头处弯折

产生原因:焊接后夹具卸的过早,接头处熔融金属没有完全固化,接头的强度和刚度还都很小,不能支撑上部钢筋。焊接时未注意扶持上部钢筋,在焊接或卸夹具时,上部钢筋晃动而造成接头处弯折。

预防措施:一套电渣压力焊机应配置5-6套夹具,目的是保证接头焊接完毕后停歇30s以上再拆卸焊接夹具时增加一定强度和刚度,避免上部钢筋向下歪斜。另外,焊接时或卸夹具时应用手扶持好上部钢筋,以免上部钢筋晃动,造成接头弯折。3.焊包薄而大

产生原因:挤压过程中,挤压速度过快且压力过大,把熔融的金属液体过快地挤向四周。焊接电流过大或挤压过程的时间过长,使钢筋熔融的金属液过多,从而造成挤压后焊包薄而大。

预防措施:挤压时应逐渐下送钢筋,使上部钢筋把熔融的金属液体均匀地挤到钢筋周围,形成厚薄均匀,大小适中的焊包。因电渣压力焊的热效率较高,其焊接电流比闪光对焊的电流小一半,宜按钢筋的截面面积确定焊接电流(一般取0.8-0.9A/mm2)。如果电流过大,会造成钢筋熔化过快,金属溶液过多,所以要选好焊接电流。另外,焊接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参数。一般焊接直径16mm的钢筋,焊接时间为18S;钢筋直径每增加2mm,焊接时间相应延长2S,如果焊接时间太长,也会导致钢筋融化过量,造成焊包过大。4.接头结合不良,焊包过小或无包

产生原因:焊接前没能调整好夹头的起始点,使上部钢筋不能完全下送到位,与接头处不能完全结合;下部钢筋伸出钳口的长度过短,使熔融金属液体不能受到焊剂的正常依托;焊剂盒下部堵塞不严,使焊剂部分泄漏,金属液体流失;焊接时间短,焊接电流过小,顶压前过早断电,都会造成钢筋熔融量过小,使钢筋不能完全结合,有效排渣,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焊包。

预防措施:焊前应调整好夹头的起始点,保证上部钢筋能完全下送到位;安装夹具时,下部钢筋伸出钳口的长度不小于70mm,保证伸出焊剂盒底部不小于60mm,使熔融金属液体有足够的焊剂托裹,使上下钢筋能够正常结合;填装焊剂前焊剂盒底要用布堵塞严实,以免焊剂从缝隙泄露;焊前选好焊接电流,并控制好焊接时间,应在挤压过程开始的同时截断电流,保证钢筋能够足够熔化。5.焊包不匀,偏包或无包

产生原因:钢筋端面不平整,在挤压时不能把熔融金属液体均匀向四周排挤,焊剂填装不均匀或焊剂内有杂质,不能形成均匀的渣池;电弧电压过高,产生偏弧现象,使钢筋的端面不均匀熔化,没有呈微凸形,钢筋熔液一侧偏少或偏多;焊接时间短,钢筋熔化完全,部分钢筋端面熔化量不够,焊剂盒堵塞不严,熔化金属流失,形成焊包不匀,偏包或无包现象。

预防措施:施焊前应注意检查钢筋端面是否平整,不平的应切除或矫正;安装焊剂盒时应保持钢筋居于焊剂盒中心,钢筋四周均匀填装焊剂,对回收的焊剂应除净杂质后再用;焊前选择好合适的的焊接参数,控制好焊机的电弧焊压,一般在进入电弧稳定燃烧过程时,电压为40-45V,当进入造渣过程时,电压为22-27V,掌握好焊接时间,使钢筋完全熔化;填装焊剂前,要把焊剂盒底部与钢筋之间的缝隙堵严,以免焊剂和金属熔液流失。6.焊包有气孔,夹渣

产生原因:焊剂受潮,焊接时从焊剂中排出的气体进入金属熔液形成气孔;挤压过程时间长,上部钢筋端面不能呈微凸形,端面上不能形成由液态向固态转化的薄层,挤压过程中不能顺利排渣;焊接过程结束时没有及时进行顶压,造成部分钢筋熔液固化,使焊渣不能排出;焊接部位埋入焊剂的深度不够,使焊渣不能通过焊剂顺利排出,并且金属液体与空气接触易形成气孔。

预防措施:焊接前应先把焊剂烘干,掌握好焊接断电和挤压时间,断电应与挤压同时开始,此时上部钢筋端面上形成一层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薄层,通过挤压排出焊渣和其他杂质,填装焊剂时应把焊剂盒装满,以使焊接部位埋入焊剂深度满足要求(60mm)。7.焊包下淌

产生原因:焊剂盒底部缝隙堵塞不严,致使钢筋熔液顺缝流下,焊后回收焊剂过早,熔液还未完全固化形成焊包。

预防措施:装焊前应把焊剂盒底部缝隙堵严;每个接头焊完后应停歇20-30s(寒冷地区可适当延长),待熔液稍冷后固化后再回收焊剂。8.钢筋(电极钳与钢筋接触处)烧伤

产生原因:电极钳没有夹紧钢筋,接触不良;电极钳与钢筋接触处已锈蚀或有泥污,导电不良。

预防措施:焊接前应检查电极前是否夹紧钢筋,发现没有夹紧的应夹紧;夹电极钳前应先把钢筋上的锈和泥污除净。

焊接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取得有效的焊工上岗合格证并能熟练操作;焊接夹具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在最大允许荷载下移动灵活,操作方便,所选焊剂要合格,一般应采用431型焊剂,因该焊剂含高锰,高古硅与低氟,除起隔绝,保温及稳定电弧作用外,还能起补充熔渣,脱氧及添加合金元素的作用,使焊缝金属合金化。

电渣压力焊接头取送样和拉伸试验情况记述

1、试件检验批划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2003)5.5.1条规定每不超过二层中的300头同牌号钢筋电渣压力焊接头,作为一个检验批,做一组(3根)抗拉试验。

2、填写见证送样单

送样前应填写见证送样单(1式5份),随试样一起送到试验室,加盖“有见证取样”菱形章,试验室留1份、监理单位取走1份、施工单位取回3份。见证送样单主要内容:工程名称、委托单位、取样部位、样品名称、取样数量、取样地点、取样日期、见证、材料名称、焊接日期、送样日期、钢筋生产单位、代表接头数量。见证人签名,证号,取样人签名,证号。常规试验可不填写见证送样单。委托单: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品种栏填“电渣压力焊”、变筋填“25~20”,数量300头,焊工姓名、证号。见证人签名,证号。取样人签名,证号。以上这些是现阶段银川地区的通常做法。

3、试验液压拉力机平稳加载到钢筋母材颈缩,读取对应荷载值,量测颈缩长度。如右图所示,某工程项目一组试件系25~20,3根见证试件2005-3-30加载到开始颈缩的荷载分别为177 kN、178 kN和179kN,且颈缩区域距接头70~170mm。母材发生颈缩了,接头仍无恙,这说明接头强度高于母材强度,结论:合格。这3个接头母材的颈缩前强度分别为563、567和570N/mm。

不同直径合格荷载参见下表:

直径(mm)10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荷载(kN)43.19 62.20 84.67 110.58 139.96 172.79 209.07 269.98 338.66

4、不同直径钢筋焊接的直径差

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 第7篇

山东省某高速公路第十合同段起止桩号为K60+550~K77+250,路线全长16.700km。全线设有互通立交2座,大桥2座,分离立交5座,中桥2座,小桥4座,涵洞18道,通道32道,其中钻孔灌注桩共计1195根,桩径分为+1.2m、+1.5m和+1.8m三种,设计桩长为8.5m―28m不等,地质情况从上至下依次为粘土层(局部含有砂层)和石灰岩层,在桩基施工过程中,不免碰到桩基工程质量缺陷问题,如何预防和处治桩基工程质量缺陷,加快工程进度,文章结合工程实例加以阐述。

2.几种缺陷桩的形成与处治

2.1钻孔桩塌孔分析

2.1.1钻孔桩施工中塌孔的原因分析

在开始钻孔施工前,埋设护筒时造成孔周边土质产生松动;护筒埋设的长度不符合规范设计要求,钻孔时供水水头压力保持不够,而且地下具有较高压力;施工时配制泥浆比重不符合设计要求;沉放钢筋骨架时碰撞护筒,使护筒产生沉降,或沉放钢筋笼时骨架碰撞孔壁造成坍塌,破坏了孔壁使之产生松动塌落。

2.1.2钻孔桩塌孔预防措施

首先,在开始钻孔桩施工前,对处于旱地的钻孔桩采取清除杂物、换除软土、整体夯实方法对钻机的作业面进行处理;对处于浅水中,宜采用筑岛法施工,岛面标高高出最高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0.5~1.0米,水面以上部分的填筑应分层夯实或碾压密实,以确保护周边土质不宜松动,满足施工载荷的要求。

2.2断桩

2.2.1形成断桩原因分析

(1)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现象形成夹层断桩。特别是钻孔灌注桩后期,超压力不大或探测仪器不精确时,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

(2)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在提升导管时提不动甚至拉断而导致断桩。

(3)卡管现象也是诱发断桩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机械配料不及时校核,随意性大,责任心差,造成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

2.2.2断桩处理的几种方法

(1)原位复桩。对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超声波检测出的断桩,采用彻底清理后,在原位重新浇筑一根新桩,做到较为彻底处理。

(2)接桩。如K65+179.5峄城沙河大桥0#-5桩在灌注过程中发生卡管,设计桩长为19.6m,当时水下混凝土已灌注14.6m,为确保工程质量,停止混凝土的浇筑并提前拔出导管。

(3)桩芯凿井法。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边降水边采用风镐在缺陷桩中心凿一直径为80cm的井,深度至少超过缺陷部位,然后封闭清洗泥沙,放置钢筋笼,用挖孔混凝土施工方法浇筑膨胀混凝土。

2.3缩颈

在钻孔过程中,’由于钻锥磨损或焊补不及时,再或地层中遇到膨胀的软土、粘土、泥岩等,容易产生缩孔现象。预防缩颈的有效方法就是成孔后缩短下钢筋笼和灌注时间,处理缩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回填后加大钻头反复扫孔,扫完后及时下钢筋笼进行灌注。

2.4施工机具掉入钻孔桩的分析

2.4.1产生施工机具掉入钻孔桩原因

在钻孔桩施工时,均是连续作业,机具的维修、保养跟不

上,该换的零件未及时更换,该加固处理的.未处理,以至在连续施工中造成钻机零部件,老化松脱、断裂以及操作不当而掉入孔内,造成钻孔桩无法施工。

2.4.2防止施工机具掉人钻孔桩的措施

在施工前,机长、技术人员应要求所有操作人员按机械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做到机械勤检查、勤维修、勤保养、做到万元一失,对于钻杆的连接螺栓要经常检查,如有破损异常要及时更换,对于定期更换的零件要及时更换,在操作过程中,人不离机,以避免有异常情况时无人在现场造成事故。

2.5钢筋笼骨架上浮分析

2.5.1产生钢筋笼上浮的原因

在砼灌注过程中,首批灌注砼数量不足,浇筑下料速度过猛,导致砼面上升较快,从而冲动钢筋笼骨架上浮。浇筑砼时对导管未及时上拔,埋设较深,拔管时,导致上浮的浮动范围过大而带动钢筋笼骨架上浮。砼塌落度较小,不符合设计要求,气温过高,砼凝结快,从导管底上浇砼有可能将开始结硬的上封层砼连带钢筋骨架托起,发生上浮。一

2.5.2防止钢筋笼骨架上浮的措施

为防止钢筋笼骨架上浮,在钢筋笼顶端用4~8根钢管套在钢筋笼的主筋上,采用反压阻止其上浮,上口钢筋笼主筋四周与护筒用钢筋焊牢,保证对中。钻孔桩灌注砼时,要根据孔深、孔径等计算出首批砼所需的数量,施工中正确操作,确保钢筋笼不能自由下沉、左右摆动,更不能上浮。浇筑过程必须连续作业,下料要均匀,不要过猛,确保钢筋笼骨架要固定砼均匀上升,以减少砼对钢筋笼骨架的上浮力。在拔管时,要根据砼浇筑方量,控制和保证导管埋入孔内砼深度2~6米,及时提拔导管,减少钢筋笼骨架和上浮砼的作用。

3.钻孔灌注桩的质量控制

(1)对质量控制应注重预防为主,即在施工前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责任到人。(2)严把队伍进场关。“一流队伍投标、二流队伍进场、三流队伍干活儿”的现象在建筑市场上仍然存在。(3)严把检测关。桥梁钻孔灌注桩无破损检测是确保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检测手段,我们的做法是:(1)对承担本工程桩基无破损检测任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资格审查;(2)逐根桩作超声波法检测;(3)对处理后的缺陷桩做二次声测,若声测仍有缺陷,则该桩再辅以承载试验(大应变),以确保成桩质量及工程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GB5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如何预防护理质量缺陷 第8篇

在对施工质量要求精益求精的今天, 不仅要对混凝土的内在质量指标严格控制, 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也需达到规范规定应有的要求。由于现浇混凝土的现场浇筑方式, 无论管理者如何严格要求, 混凝土的施工都不可能在非常理想的条件下进行, 往往受制于种种客观因素, 或者是结构型式的特殊, 或者是所在地区施工工艺的落后, 或者是商品混凝土供应商的失误等等, 很容易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或刚刚施工完不久产生表面缺陷。再者, 即便本身施工过程非常规范, 工艺、质量均很好, 但成品保护意识不强, 也可能造成成品混凝土表面缺损。所以, 这就需要找到混凝土产生表面缺陷的成因, 在施工中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避免大面积缺陷的产生, 并对已产生的局部缺陷, 加以必要的修复处理, 从根本上提高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1 混凝土外观缺陷种类

缺陷种类总结:依据工程现场实践, 参照相关规范, 混凝土外观质量缺陷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 混凝土涨模, 错台, 表面不平整。涨模线条不畅, 表面呈波浪状, 用3m靠尺检查不符合相应的质量检验标准。

(2) 混凝土表面呈蜂窝、麻面、气泡及孔洞。表现为混凝土局部酥松, 粗骨料间砂浆缺失多, 粗骨料之间形成蜂窝状孔洞, 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降低。

(3) 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受力钢筋或箍筋没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钢筋外露降低了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 使钢筋与混凝土不能有效共同受力, 且外露钢筋很快锈蚀, 造成结构不安全。

(4) 混凝土施工缝处混凝土结合不够平顺。有松散混凝土或杂物形成于缝隙夹层, 造成结构物整体性不好。

2. 缺陷形成原因分析

2.1 混凝土几何尺寸产生变形的原因

(1) 模板安装不够稳固牢靠, 以致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发生整体位移。

(2) 振捣棒紧靠模板操作且时间过长, 以致模板变形跑模。

(3) 模板翻转使用次数过多或者模板本身刚度不够等造成模板本身变形。

(4) 支撑模板的龙骨刚度不足, 或龙骨本身不平整导致模板变形。

(5) 模板支撑系统整体刚度不足或支撑其的地基下沉导致模板变形。

2.2 混凝土表面呈现蜂窝、麻面、气泡的原因

(1) 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材料、用水等计量不准确, 或在商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私自加水, 造成砂浆少而粗骨料多。

(2) 混凝土下料不当, 如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 大体积混凝土没有分段分层浇注, 因而振捣不实或出料与振捣配合不好, 未及时振捣造成漏振等, 都会造成混凝土离析而产生蜂窝。

(3) 模板拼接缝未填补或模板支撑不牢固, 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 造成严重漏浆、“烂根”, 形成蜂窝、露筋。

(4) 模板陈旧表面粗糙或残留混凝土清理不干净, 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均匀, 致使拆模时混凝土表面粘损。

(5) 木模板浇注混凝土前没有湿润或湿润不够, 浇注时与模板接触的混凝土水分被模板吸去, 致使表面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6) 木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 浇注时形成漏浆, 沿板缝位置混凝土面出现麻面;混凝土浇筑时未按规定振捣密实, 其间气泡未排除, 一部分气泡集中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面。

2.3 混凝土表面形成露筋的原因

(1) 混凝土浇注时, 未铺设马道。工人踩踏钢筋, 使钢筋垫块移位破坏, 造成梁板底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钢筋外露。

(2) 结构断面小, 钢筋间隙小, 使粗骨料无法穿过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填满钢筋周围, 使该处产生露筋。

(3) 配合比不当或下料不当, 使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注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 造成露筋。

2.4 形成缝隙、夹层的原因分析

(1) 浇注混凝土前, 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 浇注时振捣不够。

(2) 有杂物积存在旧混凝土表面, 如果没有及时清理, 再次浇注时杂物混入其中形成夹层。

3 施工现场具体预防措施案例

过往工程实践, 混凝土外观检查过程中, 集中在墙柱脚部、墙柱接缝外侧、楼梯板施工缝, 这三个部位出现较多外观质量缺陷。

3.1 墙柱接缝外侧

(1) 外观缺陷:剪力墙柱外侧、楼梯间内侧等临边部位, 上下层接缝处混凝土产生涨模、错台、漏浆现象 (即穿裙子现象) 。

(2) 形成原因:质检人员在拆模时, 发现剪力墙柱外侧模板虽然已经按照质量通病防治办法伸过接缝100mm, 但在接缝处, 由于无法安装对拉螺栓, 仍无法抵抗混凝浇捣时产生的侧压力, 发生涨模;模板在楼层处, 无法牢固地与混凝土固定, 发生整体外 (内) 移造成错台;在墙顶部或板带处墙面不平整时, 会使墙面漏浆。

(3) 改进措施:为确保外墙边、楼梯间内侧等临边部位上下层接缝处混凝土平整顺直, 在前一层楼面浇捣时, 预埋螺栓, 并在模板上沿钉通长木条留设20mm×10mm通长槽口 (见图1) 。下一层墙柱采用夹底螺杆固定模板根部, 这样使得模板与下层梁板侧面贴合紧密, 并使模板整体于混凝土牢固连接, 不产生移位。可抵抗浇捣时混凝土产生侧压力, 不涨模、错台。接缝处预留了混凝土凹槽, 凹槽顺直平整, 解决墙面漏浆问题 (见图2、图3) 。

3.2 墙柱脚部外观缺陷

外观缺陷:墙根跑浆、露筋、模板底部被混凝土及砂浆裹住拆模困难。

形成原因:根据对未浇捣混凝土模板的观察发现, 模板根部已有混凝土表面不平, 与接触面缝隙过大。在浇捣时, 柱脚处混凝土压力过大, 水泥浆漏出包裹模板下口。如未及时清理, 硬化造成拆模困难, 不仅对混凝土外观产生影响, 而且由于模板难以拆出或拆出后破损严重无法重复使用, 造成模板周转次数大幅减少。

改进措施:针对这个问题, 对竖向构件内墙 (侧) 模板底部位置切模板控制槽, 槽宽度20mm深度10mm, 槽底清理平整 (见图4) , 再用水泥钉或膨胀螺丝沿模板外边缘线固定控制板条, 再将模板放置在预留槽中。这样柱模板牢牢固定在预留槽中, 底部无缝隙, 且有控制板条对模板末端提供足够的侧向支撑力, 模板在混凝土压力下依然不变形, 不外扩, 水泥浆无法漏出, 基本杜绝了墙根跑浆 (操作示范见图5) 。

3.3 楼梯板施工缝处理

外观缺陷:施工缝夹砂、露筋。

形成原因:楼梯板施工缝处, 由于模板与钢筋缝隙狭小难以清理干净, 造成施工缝清理不干净, 浇捣后在接缝处夹砂、露筋。

改进措施:在楼梯施工缝处模板预留抽屉式清扫口 (见图6) , 指定专人在浇筑混凝土前将活动隔板抽出, 将施工缝处的垃圾清理干净, 清除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以及软弱混凝土层。并加以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 做到微露粗砂, 表面粗糙。浇筑前推回抽板, 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 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 其配合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 细致振捣密实, 以保证新旧混凝土的紧密结合 (见图7) 。

4 结语

工程现场混凝土按上述方法浇注, 避免了涨模、凹凸、漏浆等现象。工程项目减少这部分的人工修补工作, 可以降低由于结构涨模、偏位而引起的剔凿及粉刷层空鼓, 而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清运和修补的费用;使外观整治, 从根本上符合规范GB50300-200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要求, 达到工程完好的目的。工程混凝土外观质量还有一些方面的质量控制问题, 但只要在建工地全体工程技术人员与施工操作者, 共同努力, 防范为主, 严格按规程进行施工, 严格管理, 工项目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就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并取得效好的经济效益。优质的工程结构, 漂亮的外观, 使企业的信誉在用户心目中得到了普遍提高, 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临床常见的护理缺陷及预防 第9篇

护理质量管理及差错缺陷讨论 第10篇

一、原因分析:

1、管理因素

(1)各项护理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科室护理规章制度及核心制度均较完善,但部分年轻护士长对各项护理管理制度和核心制度理解不透。

(2)病区QC小组不能充分发挥质控组织的作用,不能更好的与科室护士长进行适当分工、积极合作,导致护士长工作繁忙、琐碎,工作范围点多、面广,责任重大,既要管人、管物,又要抓好护理质量。

(3)不能围绕三级质控的指标体系和控制标准,对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不能加强缺陷管理和跟踪检查。

(4)不能灵活运用竞争激励机制,激活“休克鱼”。(5)新电脑信息系统程序的不完善。

(6)工作压力较大--复杂的人际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护士与医生、患者及护理家属的人际关系复杂,处理不好就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尤其是护患关系,它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权益问题、人格和有关道德与法律责任问题。如:护士与床位比例失调,分管患者多、工作量大。

2、护士因素: 存在问题

主要原因

法律意识淡簿

年轻护士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继续教育中缺乏法律知 识教育,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性的法律问题。

安全意识不够

护士对护理工作的风险性理解不够,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不能有效的转变为自觉维护护理安全,安全目标措施落实不力。

缺乏责任心

工作中粗心大意,护理人员观察病情不细致,忽视操作中的细节问题,随意简化操作程序,未能准确及时执行医嘱,护理工作不到位,导致治疗不及时、影响护理效果。缺乏“ 慎独”精神

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不能慎独自守,抱侥幸心理。继续教育和护理质量考评都无法对“慎独”、“道德品质”做出具体的评价,各项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中,也没有针对护士道德规范的考核标准。

术操作规 程

护士未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落实护理核心制度,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违反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核心制度执行不力

不能将每一个护理环节做到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不够。

护士专科知识薄弱

技术操作不熟练,危重患者病情变化未能及时发现或对病情发展缺乏预见性,对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简易呼吸器等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

护理病历书写不规范 护理记录单中存在刮、涂、粘现象;记录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未深入病房了解患者、观察病情,凭印象记录; 护理记录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整改措施

1、增强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更新,患者的维权意识进一步增强,对医疗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从思想上适应这种变化,要主动学习与护理有关的法律法规,认真学习《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转变护理理念,规范服务言行。从思想上、行动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增强法律意识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2、培养护理人员“慎独”精神。护士长在工作中要加强监督,随机抽查: 如加药时可随机检查空药瓶内有无未完全溶化的药物;中、夜班时要不定期的查房;让护士在监督检查中养成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习惯,坚持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也要按护理规范行事。

3、针对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整改。根据护理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认真讨论分析,写出原因分析、整改措施、并落实到位;组织全院性的护理安全大检查,针对临床科室存在的护理隐患进行自查自纠;定期召开各系统的护理安全工作会,对近年来各科室己经发生的或现阶段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逐一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

4、新进护理人员加强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学习,完善的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方案,经常性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培训,定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抢救技能及较高的应激能力。

5、规范护理文件书写,病历是医疗事故争议的重要证据,完整的病历资料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应。培养护士深入病房认真观察病情的严肃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树立书写记录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上一篇:关于学案的编写下一篇:关于软件企业认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