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2024-06-19

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精选5篇)

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第1篇

6月5日至10日,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我们在支部组织员王老师的带领下,到江苏省太仓市、昆山市、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大家通过看现场、听介绍、谈体会,一致认为感触很深、收获很大,很受教育、启发和鼓舞,可以说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发展课、开放课。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太

仓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面积823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辖7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太仓市发挥紧沿长江和紧靠上海的独特优势,做好“以港强市”和“接轨上海”两篇文章,突出提升开发开放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环境建设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百强县(市)第九位。2003年完成GDP210亿元,人均超过5500美元,分别列江苏省第七位和第三位;实现财政收入21.6亿元,人均4800元,分别列江苏省第七位和第五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0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9元,均居江苏省第四位。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126家,投资总额近100亿美元,注册外资50多亿美元,其中太仓港口开发区、太仓经济开发区进驻项目投资55亿美元,建成项目投资27亿美元,总投资18亿美元的玖龙纸业和总投资120亿元的环保电厂先后落户太仓。2003年底,共引进外来民资项目220个,投资总额87.2亿元,实际到帐56.8亿元,兴办私营企业4146家,注册资本51.2亿元,名列苏州各县市第一。形成了石油化工、造纸、能源、再生资源、环保、旅游休闲六大特色产业和欧美、日韩、高新技术三大特色企业群体。同时,高标准实施了沿江、邻沪433平方公里的规划编制,200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太仓首届郑和航海节,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致力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主题教育以及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二)昆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昆山市东靠上海,西临苏州,面积927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2003年全市完成GDP430亿元,财政收入66.25亿元,进出口总额139.25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近年来,昆山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先后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其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GDP、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均占全市的50左右,2003年在全国4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三;全市共批准外资企业3400家,合同利用外资190亿美元,实际到帐74亿美元,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IT生产基地之一。

(三)薛城区促进农民增收情况。薛城区是山东省的南大门,面积420.5平方公里,辖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0.8万。近年来,该区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破解“三农”问题。2003年,全区新增财政、信贷支农投入1.5亿元,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获国家和省、部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2个;发展畜牧小区167处、私营养殖场284个,生猪存栏量14万头,长毛兔存养量258万只。先后引资2亿多元,新建、扩建了金虹食品、捷利木业、申济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向区外输出劳务人员2.3万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7.4万人,2001年以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达6以上。

(四)浦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上海市浦东区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1994年规划建设了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区域面积12.03平方公里,累计投资3亿多元,开发面积近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0多家,每年接待外来人员20-40万人次。目前,开发区已完成1平方公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了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温室工程安装制造、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被批准为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之

一、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绿色蔬菜温室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几点启示

太仓、昆山、薛城、浦东等地加快发展的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经验可贵。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重要启示:

(一)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太仓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他们每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当前,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就需要认真做好中央精神和

本地实际结合的文章,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破解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考验为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好开放型经济的文章。大家在学习考察中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开放型经济的差距,开放

型经济的竞争关键是开发区和园区的竞争。太仓、昆山等地经济的崛起,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抓得早、干得好、上得快。昆山市建立了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一批功能性特色园区,太仓市突出太仓港口开发区、太仓经济开发区“两区”开发,引进了一批跨国公司的旗舰型项目和龙头型企业,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和聚集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取了主动,赢得了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国家土地、信贷政策调整的新形势,更要突出园区的龙头作用和聚集效应,主动承接国际、国内资本的转移,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激活民资,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三)加快区域发展,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太仓、昆山两市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了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太仓市提出优势和特色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着力培植石油化工、造纸、能源、再生资源、环保、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以德资为主的欧美企业群体、以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产业为主的日韩企业群体、以同济科技园为载体的高新企业群体等三大特色群体。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聚集。他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特色、促进产业升级的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加快区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太仓、浦东、薛城等地的实践表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跳出农业调整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资产性收入;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扶持壮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巩固农民生产性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主攻农民创业性收入;四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是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民福利性收入;六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确保农民政策性收入。

(五)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太仓、昆山等地认识早、行动快,统筹发展的思想已经贯穿于工作实践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太仓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同步推进新港区、新城区、新社区建设,营造了最宜人居、最宜创业的人文环境。昆山市推行征用土地补偿“年薪制”、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三道保障”,建立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村村通”、扶贫济困等民心工程,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注的吃水、就医、行路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他们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六)加快区域发展,必须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太仓、昆山等地的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必须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来抓。要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方便群众,着力打造“有限政府”、“透明政府”、“便民政府”,努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要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努力营造稳定乐业的社会环境。发展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太仓、昆山等地工作创一流、发展高速度、城乡大变化的背后,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超常规的辛勤付出。必须始终抓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事业选人,凭政绩用人,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群众争先创优的干事创业环境。

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第2篇

考察情况的报告

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6月5日至10日,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我们在支部组织员王老师的带领下,到江苏省太仓市、昆山市、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和上海浦东开发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大家通过看现场、听介绍、谈体会,一致认为感触很深、收获很大,很受教育、启发和鼓舞,可以说上了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发展课、开放课。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太仓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面积823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辖7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太仓市发挥紧沿长江和紧靠上

海的独特优势,做好“以港强市”和“接轨上海”两篇文章,突出提升开发开放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环境建设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列全国百强县第九位。完成gdp210亿元,人均超过5500美元,分别列江苏省第七位和第三位;实现财政收入亿元,人均4800元,分别列江苏省第七位和第五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0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89元,均居江苏省第四位。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126家,投资总额近100亿美元,注册外资50多亿美元,其中太仓港口开发区、太仓经济开发区进驻项目投资55亿美元,建成项目投资27亿美元,总投资18亿美元的玖龙纸业和总投资120亿元的环保电厂先后落户太仓。底,共引进外来民资项目220个,投资总额亿元,实际到帐亿元,兴办私营企业4146家,注册资本亿元,名列苏州各县市第一。形成了石油化工、造纸、能源、再

生资源、环保、旅游休闲六大特色产业和欧美、日韩、高新技术三大特色企业群体。同时,高标准实施了沿江、邻沪433平方公里的规划编制,成功举办了中国太仓首届郑和航海节,扎实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致力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主题教育以及建设学习型机关活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昆山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昆山市东靠上海,西临苏州,面积927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全市完成gdp430亿元,财政收入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近年来,昆山市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先后建立了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特色园区,其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gdp、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均占全市的50%左右,在全国4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三;全市共批准外资企业3400家,合同利用外资190亿美元,实际到帐74亿

美元,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it生产基地之一。

薛城区促进农民增收情况。薛城区是山东省的南大门,面积平方公里,辖6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万。近年来,该区积极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着力破解“三农”问题。,全区新增财政、信贷支农投入亿元,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获国家和省、部级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2个;发展畜牧小区167处、私营养殖场284个,生猪存栏量14万头,长毛兔存养量258万只。先后引资2亿多元,新建、扩建了金虹食品、捷利木业、申济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5万人,向区外输出劳务人员万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万人,以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达6%以上。

浦东区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上海市浦东区坚持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1994年规划建设了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区

域面积平方公里,累计投资3亿多元,开发面积近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60多家,每年接待外来人员20-40万人次。目前,开发区已完成1平方公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形成了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技术、温室工程安装制造、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等六大主导产业。先后被批准为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之

一、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绿色蔬菜温室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成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二、几点启示

太仓、昆山、薛城、浦东等地加快发展的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经验可贵。对于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重要启示: 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太仓等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他们每

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当前,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针对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就需要认真做好中央精神和本地实际结合的文章,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破解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考验为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好开放型经济的文章。大家在学习考察中普遍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开放型经济的差距,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关键是开发区和园区的竞争。太仓、昆山等地经济的崛起,无不得益于开放型经济抓得早、干得好、上得快。昆山市建立了以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的一批功能性特色园区,太仓市突出太仓港口开发区、太仓经济

开发区“两区”开发,引进了一批跨国公司的旗舰型项目和龙头型企业,建立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带和聚集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取了主动,赢得了优势。特别是面对当前国家土地、信贷政策调整的新形势,更要突出园区的龙头作用和聚集效应,主动承接国际、国内资本的转移,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激活民资,努力实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加快区域发展,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太仓、昆山两市坚持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了一批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走上了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太仓市提出优势和特色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着力培植石油化工、造纸、能源、再生资源、环保、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以德资为主的欧美企业群体、以电子信息和汽车配件产业为主的日韩企业

群体、以同济科技园为载体的高新企业群体等三大特色群体。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促进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聚集。他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产业聚集、培育产业特色、促进产业升级的经验,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加快区域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太仓、浦东、薛城等地的实践表明,“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跳出农业调整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增收机制。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资产性收入;二是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生态农业,扶持壮大各类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巩固农民生产性收入;三是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主攻农民创业性收入;四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加快农村富余劳

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五是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民福利性收入;六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农业税减免等政策,确保农民政策性收入。

加快区域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太仓、昆山等地认识早、行动快,统筹发展的思想已经贯穿于工作实践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太仓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同步推进新港区、新城区、新社区建设,营造了最宜人居、最宜创业的人文环境。昆山市推行征用土地补偿“年薪制”、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三道保障”,建立了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他们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实施就业再就业、“村村通”、扶贫济困等民心工程,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注的吃水、就

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第3篇

1 双城市的基本情况

1.1 双城市的现状

双城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南端, 总面积3 112km2, 总人口80.7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60万人, 耕地面积21.93万公顷, 草地面积2.83万公顷, 辖9镇15乡246个行政村661个自然屯;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7.3亿元, 农业总产值92.56亿元, 其中牧业产值46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9.7%;奶牛存栏27.1万头, 肉牛存栏45万头, 生猪存栏100万头, 家禽存栏1 890万只。年产商品奶77.8万吨, 奶业产值25亿元, 占牧业产值54%。

1.2 奶业发展状况

双城市1991年仅拥有奶牛2万头, 以后以年均递增1.57万头的速度增长, 到2007年末达27.1万头。其奶业规模大, 发展速度快, 主要来源于以下几项有利措施。

1.2.1 经济实力的推动作用。

市政府与金融部门协调, 在全市设立奶牛周转金, 用于扶持奶农发展规模经营和建设奶牛小区。市政府每年都从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作为奶业发展专项基金, 用于乳业项目补贴、调控乳业发展风险以及对乳业发展贡献突出的集体和个人的奖励。

1.2.2 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

进驻双城市的奶业企业有双城雀巢公司、娃哈哈公司等。双城雀巢公司1990年投产, 经过3期改造, 总投资达7亿元人民币, 日加工鲜奶能力1 500t, 年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 是全国工业500强之一、亚洲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 总投资3亿元的第4期改造目前正在进行, 日处理鲜奶能力将达到2 000t。2007年, 仅双城雀巢公司一家就上缴税金2.5亿元, 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4%。

1.2.3 优惠政策的促进作用。

这主要是政府重视, 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促使奶业呈良性发展。在组织人事制度上, 规定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均可离岗发展奶牛养殖, 离岗期间, 其原有的身份、职级、工资标准保持不变;同时, 对养牛达到一定数量且符合干部管理条例的, 一般干部提拔为副科级, 副科级干部提拔为正科级;对建成奶牛专业村的村书记或村主任, 由财政为其购买养老保险, 享受退休待遇, 有的予以提职上挂乡镇党政副职。在物质奖励上, 市委市政府按各乡镇年增奶牛数量和向市内乳品企业提供鲜奶量的大小, 规定了对乡镇领导班子和党政一把手的奖励额度。

1.2.4 优质服务的保障作用。

双城市善于整合方方面面的服务资源, 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使养殖户无力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一是奶牛防疫灭病体系。2007年, 双城市政府安排400万元防疫经费, 全市各村都确定了1名个体兽医兼任防疫员, 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市乡村三级防疫灭病网络。二是奶牛风险防疫体系。建立了奶牛风险基金, 养牛户每年为每头牛交纳风险金 (20元/头·年) , 奶牛出现意外死亡的, 每头牛可得到3 000~6 000元补偿, 由免疫造成死亡的, 全部赔偿。基金不足时, 由市财政补充。三是鲜牛奶销售体系。由政府协调雀巢公司在全市建立了73个奶站, 使养殖户能就近挤奶, 公司每月按时把奶资划拨到城乡28个储蓄所, 实行电脑联网, 奶户持卡领取奶资, 从而既保证了奶资的及时兑现, 又保证了鲜奶质量。四是建立奶牛溯源系统。为了规范奶牛管理, 双城市政府投资300万元逐步在全市建立奶牛系谱档案标识, 实行动物标识和档案信息化管理, 推进奶牛生产标准化。另外, 还建立了饲草饲料生产供应体系、品种繁育改良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等。

2 红花岗区奶业的基本状况

红花岗区地处黔北腹地, 是遵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也是黔北的交通枢纽和商贸流通集散地。全区总人口54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0万人, 耕地面积1.05万公顷, 林地2.53万公顷, 牧草地2 867hm2, 人均耕地600m2。

红花岗区的乳业起步较早, 从1956年建国开始有奶牛场饲养奶牛, 但发展速度较慢,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农户养奶牛开始起步。截至2007年, 全区只有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1家, 奶农户300户, 奶牛1 300头, 这些奶牛主要分布在1个场和2个基地, 即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奶牛场, 海龙、金鼎山奶牛基地, 年产奶6 000t。有国内较先进的奶粉生产线、液态奶生产线、无菌奶生产线, 生产“遵义”牌奶粉、液态奶品种30余个, 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公司已全面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HACCP食品安全质量体系认证, 并在全省乳制品行业首家通过QS认证和市场准入。该公司在红花岗区发展奶业上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 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客观条件。

3 红花岗区奶业发展的市场分析

红花岗区的奶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 周边地区奶业发展非常迅速, 对各类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日趋激烈, 形成了不进则退的竞争态势。2008年7月17日, 《重庆商报》第21版登载了:天友乳业将斥资1亿多元接手内蒙牧场, 打造山城奶粉, 将发展重心集中在二、三线城市 (如贵州、合川等11个城市) , 主攻中低端市场。另一方面, 由于市场的原因, 养牛效益的波动, 影响了部分农户发展奶牛养殖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奶业的进一步发展。可以说, 红花岗区发展奶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必须按红花岗区政府《关于加快奶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区府办发[2008]98号) 的要求, 力争到2010年, 全区奶牛存栏达到5 000头, 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5个, 产奶量1.25万吨。奶牛养殖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税利1 000万元以上。

4 加快红花岗区奶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4.1 加强领导, 强化宣传, 营造大力发展奶业的整体氛围

加强对奶业的统一规划、统一引导和统一协调, 建议建立全区奶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由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 主管同志主持, 由发展计划、财政、科技、教育、国土、水利、电力、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参加, 定期分析奶业发展形势, 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利用各种媒体优势, 大力宣传发展奶牛业的先进典型, 定期通报发展动态, 有针对性地解除群众在奶牛养殖上的疑虑, 使广大干部群众支持奶业, 以实际行动参与发展奶业, 真正形成各级干部抓奶牛、各界群众养奶牛的强大氛围, 在全区上下掀起加快发展奶业热潮。

4.2 进一步加大对奶业的发展扶持的政策

在用地方面, 要认真研究上级出台的养殖业用地优惠办法, 结合红花岗区实际加以落实。在融资方面, 要协调金融部门在借贷方面加大对奶业的扶持力度, 对养牛积极性高的农户, 动员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为其担保, 特别是农行、信用联社要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小额信贷操作办法, 大胆探索联保等切实可行的信贷方式, 给农民购牛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另外, 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级政府或部门争取用于奶牛发展的周转资金 (5 000头牛大约需要5 000万元的资金量) 。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 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每年拿出一定资金专项用于良繁体系建设、防疫灭病、技术培训、牧草和饲用玉米种植补贴、龙头企业贴息等公益性事业。与保险公司协商研究建立奶牛风险基金或奶牛保险制度, 切实降低农户的养牛风险。在奖励政策方面, 加大奖励力度, 设立奶牛发展专项奖励项目, 对在奶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4.3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扶持壮大现有的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在确保奶牛小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完善基础实施的前提上, 积极协调引导奶牛小区建设项目进入二期工程。二是建立竞争机制, 引进新企业。要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推进奶业对内对外开放, 积极争取区外大型知名乳品企业的投资合作, 引进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和奶业相关企业。

4.4 高标准建立规模养殖小区

加大与遵义市乳制品有限公司的合作力度, 积极协调解决占地、资金等方面的问题, 加快建设一批600头以上的高标准养殖小区, 带动全区奶牛规模化养殖;继续鼓励社会资金多元投资养殖场、区建设, 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场区标识和建设标准, 提升档次。结合规模场区和专业村、特色村建设, 积极引导养殖场区、村和个人采取多种形式发展饲草、饲用玉米种植, 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全混合日粮 (TMR) 、性别控制等技术。按照农业部《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技术规范 (试行) 》 (农办牧[2008]3号) 要求, 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积极做好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场地和无公害畜产品的申报工作, 组织商标注册, 使奶业品牌化经营实现零的突破。

参考文献

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第4篇

为进一步开阔思路,学习先进地区水务工作的经验与做法,近日我局组织系统中层干部赴太仓、绍兴考察,学习了解水利工程管理、供水管理、城市水环境治理等方面情况。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水务概况

太仓市位于江苏省东南端,长江口南岸。东濒长江,与崇明岛隔江相望,南临上海市宝山区、嘉定区,西连昆山市,北接常熟市。总面积为822.9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85.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173.9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112平方公里。拥有长江岸线38.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25公里。现有村级以上河道1594条、2170多公里。太仓属北亚热带南部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降水量1200.4毫米。拥有距长江入海口最近的港口太仓港。全市现有灌溉站683座,排涝站13座,灌排结合站45座;闸站110座,其中圩区套闸37座,圩区防洪闸24座。

绍兴市地处浙东沿海,南依天台山,北濒杭州湾,按水系分为曹娥江、浦阳江和北部平原三大块。全市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降水量1461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62.2亿立方米。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月的梅雨季和9月的台雨季,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全市现有水库547座,总库容达12.97亿立方米,其中有大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12座,小型水库530座;建有水闸245座,其中大型水闸二座,分别为上浦闸和新三江闸;全市耕地面积167.7千公顷,总灌溉面积155.4千公顷,达92.7%;二十年一遇标准堤防178.74公里,五十年一遇标准堤防36.1公里;机电排灌装机145670千瓦;围垦滩涂面积达到27194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77.26千公顷,其中小流域治理74.42千公顷。

二、两地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工程管理方面

1、加大资金投入,工程基础设施完善。

太仓市从1997年至2002年,花5年时间,分3个阶段,投入资金2.6亿元用于沿江防洪工程改建、拆建、除险加固等,建成了长江江堤达标工程,通过了省水利厅的竣工验收。近两年以来,围绕江堤创建工作开展的各类基础建设项目近30个,其中2006年财政专项拨款达1000万元,保障江堤堤顶道路修复、防汛物料及绿化提档等工程的实施,使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截止2007年12月,创建总投入达3800余万元。在工程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加强日常管理,一线管理人员认真对工程设备进行检查、检测和调试,管理处定期组织指导考核,工程面貌完整整洁,工程设备安全可靠。

2、抓好现代化设施建设,工程管理水平高。

从2002年起,为了与高标准工程相适应,太仓市制订 了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规划,并按计划开展实施,先后建成长江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水闸闸门自动化控制系统、浏河套闸收费系统、汛情水位采集系统等。其中,长江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以长江防洪管理处主控室为中心,通过内部光缆和租用中国电信光缆,对35个终端实施实时监控,在防汛期间,在主控室可以直观地了解工程的运行情况。这些现代化设施和系统的建成运用,使工程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3、深入推进体制改革,激发单位内在动力。太仓市完成了长江防洪管理处的改革,定性为准公益类管理单位(行政事业类管理单位),管理着38.4公里长江堤防、浏河水利枢纽工程好沿江9座节制闸的管理和维护,防洪、抗排、挡潮、灌溉、排涝、通航等任务。核定人员编制63名,财政部门将每年的管理与运行养护经费列入预算计划、并在部门预算计划中下达。内部完善管理制度,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关键岗位竞聘上岗。深入推进“管养分离”工作,逐步将内部“管养分离”过渡到市场化运作,部分小型穿堤建筑物和浮桥工段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落实有资质的养护单位,签订养护协议,管理处定期对养护工作实行考核。管养分离工作缓解了管理处人员不足,提高了工程养护水平,节约了成本,基本达到了改革的目标。

4、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涉水项目监管有序。

太仓长江管理处设立水政监察中队,水政监察员与堤防管理员形成三级巡查网络,对管理范围内的违章搭建、阻水生物、建筑物等定期检查摸底,组织清除,每年汛前汛后还进行专项检查。针对沿江涉水企业逐年增多,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规范监管程序,从项目报批、建设、竣工验收到运行投产,都能及时与企业联系沟通,签订防汛责任书与管理协议,通过监管使企业能主动履行保护占用段工程安全的义务。

(二)供水管理方面

1999年太仓市在自来水公司和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组建太仓市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划归太仓市水务局,建立了一套有效、科学的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

1、理顺镇级供水管理体制,建立各镇区供水管理站。2005年对所有乡镇小水厂进行收编,实施乡镇水利水务一体化管理。撤销了原乡镇水厂(自来水公司),组建各镇区供水管理站,统一并入水处理公司核算、管理。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分流,符合条件的人员划归水处理公司管理,根据各镇(区)供水规模、用户数量等,实行定岗定员。定岗人员从事供水站范围内的收费、维修等业务。到目前为止,太仓市水处理公司资产总额近13亿元,成为太仓市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

2、建立统一财务核算制度,收支两条线管理。

由水处理公司统一对各供水站进行财务核算,并实行“统一票据、全额上交、核定支出”的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在不断强化自来水水费回收、降低损耗的基础上,降本节支,提高效益。2007年,全市自来水损耗为16.8%,自来水水费收入15000万元。据了解,近几年来,销售收入基本上保持25%以上的增长水平,产销率平均每年提高25%以上,企业经济效益明显。

3、实施村村通工程,真正实现市、镇、村一体化管理运行模式。

2007年10月底太仓市全面完成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实现了村村通长江水的目标。据了解,该工程投入7537万元,铺设各类供水管道1875公里,使70个村14万农户吃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而且,使全市供水形成“市、镇、村”三位一体,统一供水,全方位管理格局。

(三)水环境综合治理方面

近年来,绍兴市区通过一治环城河,二拓大环河,三建古运河,四治古城河,五治新区河,重现了蓝天碧水绿地的水城美景,水城特色形象更加鲜明。

1、加强工程建设投入,完善供排水体系。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绍兴累计投入50多亿元,加强城乡水环境治理,先后实施了饮用水源开发、内河 水体保护、污水集中处理等系列治水工程。特别是近年来,绍兴在完成日供水100万吨的小舜江饮水工程和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整治工程后,完成了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使区域内的污水收集能力达到每日100万吨,较完整地构建起中心城市的供排水体系。通过对城市内河整治、集污管网建设,生活污水连片收集,使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70%。

2、开展环城河综合治理,创建滨水人居环境景观。从99年开始,绍兴市开展了环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财政安排、社会捐款、沿河拆迁土地开发出让、定向筹集、向上争取等渠道筹集资金12亿元,搬迁居民3000多户,对沿环城河近64公顷的违章搭建及破旧危房进行拆迁建造绿地。2000年7月,环城河整治工程历经两年完成。建成后的环城河两岸绵延近25公里,沿河修建起了西园、百花苑、稽山园、鉴水苑、治水广场等8大公园景点,建起了30-100米宽的绿化带,绿地总面积达54公顷。

3、注重水环境景观设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景观效果。环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后,沿滨水绿地500米之内,建设优美的滨水人居环境景观。滨河各公园景区都安排大面积的临水铺装广场和临水设施。如“名人广场”景区园内规划了近5000平方米的铺装广场和沿河园路;在若耶东溪滨河公园、古井园等景区、景点内,都把广场延伸到水边,做各 种标高的平台,让游人能与水亲密接触,满足人们对亲水性的要求。

三、几点启示

通过此次考察,我们感到两地的有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注重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远程监控水平。在长江堤防达标后,太仓市投资230万元,建立了远程监控系统系统,设在长江防洪管理处,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系统由35个监控点、22个内部显示器端、中央控制室、中心机房、套闸分机房组成,可监视35个监控点的情况并自动保存一个月。远程监控系统的建立为防洪网络体系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制定防汛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

太仓水处理公司制定了《水利水务一体化管理制度》,严格制定了水表抄收、水费回收、漏损率、安装工程、管网维修、材料采购、用户服务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及考核指标,计件考核、严格奖惩、当月兑现,效果不错,特别是对原刚收并的、管理薄弱的镇区供水管理站来说,效果较好。

(三)水环境综合治理要体现城市水文化特色。绍兴市区沿环城河打造了的滨水绿化景观。根据生态水利工程学设计原理,形成自然、生态、原始的湿地景观效果。运用新的工程理念,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通过发掘利用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形成历史人文景观,成为绍兴市区靓丽的风景线。

四、下一步打算

两地水务工作取得的成绩,除得益于自身的区位、经济优势外,关键是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水务发展之路。我们对照先进找差距,结合实际,对今后我区水务工作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初步打算如下:

(一)进一步加快水务基础工程,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考察,我们看到,太仓、绍兴水务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大量工程建设及资金的投入。08年我区重点水务工程计划投入近5.4亿元,较07年的1.1亿元有了大突破。我们将根据重点工程任务重、投入大的情况,及早准备,加大融资力度,保障工程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完成全年任务。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

07年我们已投入120万元,开展了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今年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投入170万元,进一步加快信息系统建设,与市水利局防汛指挥系统对接。同时,我们还将投入部分资金对水管单位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添置信息化设备,提升管理水平。

关于赴太仓、昆山、薛城、浦东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第5篇

一、融合增效, 创新教研“管理运行”机制

成立太仓市教培研中心后, 将原来线性管理的教研、科研、培训与信息四个部门拆分重组, 以条块融合的方式, 形成主任室统一领导下的一室三部 (即:办公室、中学部、小学部、信息部) 基本格局, 在此基础上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四位一体”赋予每个部门都具有教研、科研与培训的职能, 每个部门在侧重自己原有一条线工作的基础上, 融合与渗透其他二条线的功能, 这样, 在与上级业务部门工作对接时, 以一部门为主, 各部门分条线合力对接;同时各部门向基层学校和教师提供以教研为核心, 以科研为引领, 教培研一体的综合性指导、引领与服务。

二、融合提升, 创新教研“科研引领”机制

在科研的引领下, 太仓市的教研机制得到不断创新, 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科研引领的教研新机制在太仓市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中得到广泛落实, 逐渐成为太仓市教科研的一大亮点。

1. 在中心层面, 太仓市有多种形式的区域教研活动

形式,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每年一次的“聚焦课堂, 学会学习”县域大型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形成了“主题学习-集体备课-磨课研讨-同题开课-课堂观察-反思提升-择优发表”教研模式。活动的主题是“以生为本, 学会学习”, 在活动前, 中心科研部门围绕主题编写《课堂教学改革学习资料汇编》, 为活动提供主题学习资料, 各项活动都围绕主题展开, 最后经反思提升, 形成活动成果, 精选其中优秀成果发表在《太仓教育》上。

2. 在学科层面, 积极建设学科教学工作组和学科教

学实验基地, 广泛开展“以生为本, 学会学习”为主题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研究、解题交流、展示推广等系列学科科研活动, 学科教学工作组的各项教研活动都在教科研的理论引领下, 运用科研方法开展实践研究, 有效地改进了课堂教学方式,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3. 在教师层面, 一大批老师借助融入科研的教研活

动的集体智慧, 根据教学实际, 积极探寻学科教学纯净提升的增长点, 开展课题研究, 从而诞生出《有效运用学案的策略研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场的实践与研究》等高级别的优秀教研课题。这些课题产生于教学和教研, 同时也使教研的内容更明确、教研的目标更具体、教研的重点更突出, 大大提高了太仓市教研活动的内在质量。

三、融合发展, 创新教研“研修一体”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太仓市各学科和骨干老师的带头引领作用, 积极开发教研培训团队与资源, 形成本土化的教研培训团队与资源。其次是形成研修制度, 规范操作程序。如把经过修定的骨干教师考核制度的相关内容, 作为骨干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激励杠杆;修定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相关内容, 将学科教研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学分统计;形成研修一体教研活动的操作规范, 要求教研活动要有明确的研修计划和研修目标, 要有适合教师层次发展的研修内容, 要有一定形式的研修实效评价等。第三是创新研修形式。研修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专家或骨干老师讲座, 可以是专题研讨, 可以是同题课堂教学, 可以是教学安全比较分析……但所有参加活动的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证券、独立的活动评价、个人的教研反思等。

四、融合延伸, 创新教研“信息拓展”机制

在信息部门的大力协助下, 太仓市的教研信息化改革拓展到教学资源开发、集体备课、课堂教学研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等各个教研领域, 开发建设了多样化的区域性信息化教研平台, 营造了时空开放、实时互动的教学研究环境。

首先是在信息部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太仓市所有骨干教师、所有专业研究人员都在太仓市老师博客平台创建了自己的博客, 各学科教学工作组都建立了自己的教研Q Q群, 正在建设的太仓市学科教研网站为各学科提供学科网络教研空间与科学资源库平台, 部分学校正在尝试运用最新的白板技术开发集体备课平台。网上教研打破时空限制, 随时随地给每位教师的教学带来切实的帮助, 使一线老师与名师对话、与专家研讨成为现实, 这些优势都大大增强了教师参与网上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其次是构建了区域性的视频直播平台, 开创了全新的教研方式。教研活动视频直播, 打破了空间的限制, 实现了异地的教研互动。无论是聘请全国名师所上的名师课堂, 还是本市骨干教师所上的优质课堂, 中心的多媒体视频直播室都能通过网络全程呈现给全市每一位老师, 并能通过现场切换, 实现不同现场之间的, 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的互动交流, 这一平台不但免去了老师来回奔波的辛苦, 还能惠及所有教师, 成为优质资源高效分享的教研平台。

第三是搞好了科学精确的质量监控平台, 支撑了教研的分析和诊断。太仓市的教学质量监控平台通过对原有网上阅卷系统中简易数据分析功能的完善, 提高了服务于教学质量信息的分析与研究、诊断与反馈、指导与服务的功能, 为学科、教师与学生的自我诊断, 为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制定下阶段教学策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上一篇:清华大学学习感悟下一篇:中小学生书法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