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2024-09-21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精选8篇)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第1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情况汇报

枣乡市山乡区职业中专是我区唯一一所国有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坐落于山乡经济开发区牛角岭路北,学校占地面积190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一座办公楼,五座教学楼、六座宿舍楼、两座餐厅、一座实训楼,一座学术报告厅,除学术报告厅外,其他2018年投入使用;投资1.7亿,实训、实操设备总价值2200万元。学校现有学生1897人,在职在编教师72人,专任教师62名,双师型教师15人。现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动漫设计、电子商务、汽车运用与维修、幼儿健康管理、医护、医药、现代农艺技术等多个专业。

山乡职业中专立足山乡本土,围绕山乡经济社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挥学校专业优势,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发展作出了努力。

一、学校做法

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促进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学校利用坐落山乡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厂矿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实地感受企业发展的现状。三年级学生每年的实习,学校首先安排驻地企业前进实业、金进电子、晴云科创园、马电科技等企业进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宣传,学校、企业和学生家长签订三方协议书,安排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驻企业进行实习,由企业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培训。每年毕业季,学校联合区退役军人局和驻地企业等深入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毕业生双选会和校园招聘会,让学生直观感受本地企业,搭建企业和学校毕业生的平台。通过多平台的搭建,企业对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有了基本的了解,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达成就业意向,促进了学生对口就业。合作企业普遍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高,专业强,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2021年,我校有多名学生被山乡国企等录用。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瓶颈,尽管区里拿出指标进行招聘,但很多岗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两年来,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让一批上进心强,专业进取精神足的青年教师,利用寒暑假和带领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到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实践锻炼,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参与技术改革,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技能。通过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教师找准了企业需求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丰富教学案例,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从合作企业发现引进人才,引进专业师资,作为学校专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产教深度融合,促进专业发展。学校原来开设汽车维修和运用、机电技术运用等专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原有专业远远不能使用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山乡马电科技主要生产各种新能源电动车,这与传统专业有较大的区别。学校与企业交流合作中,依据企业用人实际,设置了水电焊、氩弧焊等专业实训课程和新能源电路等理论和实训课程,满足马电企业新能源发展需要。学校在与企业不断深化交流中,学校依据企业用人要求和人才成长规律,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主辅修制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重视市场、服务企业、行业和产业的意识;此外,结合山乡的康养产业,学校依托枣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参与养老护理的社会化培训,2021,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300人次,取得了省人社厅颁发的养老护理资格证书。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双方主动融合的自觉度不够;

2.多数安排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

三、建议意见

1.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

2.优化实训前教育,保证实训前的有效指导。

3.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第2篇

最近我阅读、并且了解了了产教融合的相关要点,据我所了解的产教融合,主要的内容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把学校办成及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相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这一体系有助于保障跨界合作,协同育人,专业共建的构成,培养未来年轻人的能力、以及可发展力。

以我看来产教融合的最主要性关键在于实体项目,学到最后的成果积累的够不够丰富,以及被学者是否积极配合产教融合内容,并且是否有累计一定的经验。这一体系对于构建专业发转方向提升专业品牌、提高就业质量与精度、提升专业技能推动项目建设、融入地方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现在基本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才更加适合。或者说只有小部分专业才能进行产教融合。若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在先进的产教融合的知识下达成共识,是在这一体系中最只要的一个环节是我们在产教融合里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认为产教融合的专业性领域再大大拓宽是有必要的。

产教融合主要是将人为的目的,以及团队的组织相结合以最终收获成果为最终效果的一项有水平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活动主要以质量和效益为衡量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意义在于以模仿为主的技能的实训实习,它是在真正的环境下认真的、真实的工作和学习、不仅仅是教学计划的组成部分。

产教融合心得体会

今天,我了解了产教融合,我了解后的产教融合是指职业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相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及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这一体系有助于保障跨界合作,协同育人,专业共建的构成。

我认为,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实体项目究竟到底能不能让学生在实习中又能学习到东西,并且累计一定的经验。这一体系对于构建专业发转方向提升专业品牌、提高就业质量与精度、提升专业技能推动项目建设、融入地方与文化传承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目前学校存在的几个校企合作都是比较好的,但能影响到的专业太少了。基本只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才更加适合。或者说只有小部分专业才能进行产教融合。但是,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协作、达成共识,是在这一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将他的专业性领域再大大拓宽。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第3篇

一、“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即以地方高校为主体, 以政府为主导, 以行业企业为平台, 共同完成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任。

地方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全方位良性循环;培养模式也要有所更新, 加强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应用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特点;专业设置要灵活, 数量适中, 并且要以技术活动为主线, 以行业为中心;强化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建立健全的人员分层管理, 才能促进应用技术大学的最终建立。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 学校建立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由校领导牵头制定“‘1333’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应用技术人才培养, 探索在产教融合下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新途径。同时, 与各类院校切磋经验、交流成果, 并将先进经验应用于学校的管理与运行当中。2015年, 校长于凯生、副校长杨永清参加了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十五次工作研讨会, 会议主题是深化产教融合, 推进校企合作, 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政府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城镇化进程, 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发展的要求下也要实现转型发展。在此大前提下, 地方政府与高校应互为动力, 互相支持。地方政府主动为高校提供政府支持:设计转型发展路径, 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 共建资源库, 共享人才、文化、技术, 加大政策侧重和资金支持。高校则应为地方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技术支持, 将高校的教育能力、科研成果、科研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 最终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共赢。2015年5月, 黑龙江省鸡西市科学技术局联合黑龙江工业学院举办了2015年鸡西市科技活动周暨科技合作对接会。对接会上, 黑龙江工业学院与国家石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4家单位签订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合作协议, 与鸡西市一批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一批科技专家与相关领域企业签订科技服务协议。

行业企业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 是高校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在产教融合发展的过程中, 高校应利用行业企业自身的特点, 让行业企业参与到高校发展中来, 行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加强人才需求预测, 开展质量评价等方式, 为高校行为提供支持和指导。发展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探索双元制培养, 支持企业参与高校运行, 参与定制专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交换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联合科研以及共建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应该支持教师实践和学生实训实习, 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到合作院系兼职, 支持在互利的基础上实行技术和知识共享, 充分重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把更好履行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二、四种模式

四种产教合作模式:专业共建, 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 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如黑龙江工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百世汇通哈尔滨分拨中心合作共建“百世汇通班”, 共同制定校企合作计划, 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及培养物流行业综合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同承担专业教学, 共同实施教学考核与质量监控。联合办学, 培养实用型人才;实训基地, 培养复合型人才;国际合作, 培养国际化人才。如黑龙江工业学院和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俄罗斯国立太平洋经济大学、俄罗斯国立海参崴经济与服务大学、俄罗斯国立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等院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以上四种模式形成立体式的多角度的合作, 培养应用型人才, 从而适应各类经济社会需求。

三、“六个融入”

从宏观规划、设备设施、技术、保障、人员、创新创业等方面与行业企业深入融合。为了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宏观规划相吻合, 如黑龙江工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结合鸡西地方特点, 为开发石墨产业培养材料专业人才, 为发展矿山经济培养矿山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高校进行的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项目与企业的应用挂钩, 科研项目的开展中要更多体现并强调企业平台上的科技创新, 只有创新, 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科研才更有成效, 也才能发挥出人才真正的作用, 进而更好地挖掘人才的潜能;学校实验设备设施的建设与企业的生产设备挂钩, 实验室、实训中心的软硬件与企业实际的生产一线互为借鉴, 拉近课堂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距离;在人员管理上, 让企业的“能工巧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通过企业人才与教师之间的长期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 同时, 也能从不断的实践中深化自己的理论水平, 对于企业来说也是颇为受益的, 进而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鼓励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为之提供保障, 并且在工资、待遇、保险等问题上, 切实保障学生利益, 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保障体系;鼓励大学生创业, 有效利用政府部门对创业大学生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学校并给予最大的支持。如根据毕业生去向, 向当地用人市场进行推荐等, 切实做到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曲殿彬, 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 2014, 12

[2]于春雨.地方高校转型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分析---以黑龙江工业学院为例[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5, 10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第4篇

在经济结构调整关键期,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准确定位,发挥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社会培训"四位一体"的功能,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加大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加快产教融合,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一、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

1.学校自建实训基地。接轨市场,创新机制产教融合发挥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功能,实现培养技能人才目标。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实训基地主任负责制,实训基地承担企业产品初加工生产任务,推进消耗型实训向经营型、生产型实训转变,产教融合以此来降低专业实训教学成本、提高实训效益。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的机械、电子、服装、涉农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均采用该模式。

2.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引入主要加工摩托车和汽车配件合悦机械厂,为产教融合结合、工学交替搭建平台,为机械加工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作了卓有成效的尝试。通过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机械专业一年级下期学生实训课在车间现场进行,推行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中教、做中学,实现生产过程与教学的统一。生产实习融产学于一体,并以面向市场的摩托车和汽车配件生产、装配为主线,安排教学实习任务。

学校借助入驻企业这个理想的、对口的、先进的实习基地实施产教融合,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对边生产、边上课、边考核的教学和评价方法非常认同;学生经过生产实习的历练,夯实了职业意识、素养、能力,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接轨";同时学生实习创收减轻家庭负担。教师在生产实践中提高了工程实践能力,成就了双师型教学团队。

3.与企业行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实施产教融合。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与珞璜工业园区的威马农机、茂松农机、重庆建工等公司合作,学校与企业联合招生,学生集中在企业实训利用企业的实训场所、技术指导资源,产教融合共同培养企业需要的具备良好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共赢,充分发挥了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降低了实训成本、创造了经济效益,有效的保证学生的技能的形成。

二、校企合作拓展办学功能

1.校企合作订单培养。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根据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园区企业合作实施"订单培养"。与企业共同制定、研发课程,制定培养计划。引入威马农机、茂松农机、富士康、金考拉等公司的生产线作为学生实训设施设备,集中实训借助企业的设备和场所,师资、教学组织管理主要由学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与企业协商由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兼任,有效的保证了培养人才的针对性。

2.校企合作抓培训。毗邻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的珞璜工业园是我区的三大工业园之一,拥有纸业、建材、服装和机械制造类企业近300家,企業生产人员素质和技能亟待提升,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送教下乡、送教入园", 学校、企业、员工三方互动,与园区和企业联动组建园区技工学校和重庆市农民工培训集团,与园区和企业合作开展职工和失地农民培训,提高珞璜工业园区的人才规格,提升园区的竞争力、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稳定就业。

3.与行业合作抓培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重、难点在农村,着眼点在农民,科学发展、富民兴渝,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增收,助推江津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与区农委和行业合作,以送教下乡的职业培训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以花椒、富硒农产品为代表的现代绿色种植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对留守农民实施花椒、富硒农产品种植技术等培训。富硒农产品种植技术已累计培训15期逾1800人,他们成为江津发展富硒种植业的"领头羊"。与行业联手抓培训成就运用科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打造花椒、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品牌和产业高地,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让数十万农民增收致富,给农村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并拉动了我区经济的发展,推动江津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型。

三、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以培养初、中级实用性技能型人才为主,为满足需要,除开设就业班以外,另开设了职业农民中专函授班、对口高考班、中专套读大专班、"3+2"高职对接班等,完善了为农服务培训体系。

重庆市江南职业学校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开拓创新、把握机遇,顺应经济结构调整脉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服务中实现自身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的正能量,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好务、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第5篇

---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与京东集团校企合作新闻报道

12月7日上午9:30溧水中等专业学校曾宪生副校长、吕栋山副校长,文经部储海平主任和江京东农村电商生态中心运营总监杜彪先生对建设溧水中等专业学校京东电商学院进行初步洽谈。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高素质、精技能、善管理、会经营的电商人才,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溧水做出新贡献。

会上储海平主任介绍了目前学校所办的电子商务专业情况,介绍了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办学现状,以及目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学生技能培养缺乏适应市场的,针对性的辅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战经验,课堂教学说服力不够。

杜彪总监介绍了:京东在2015年大力推进农村电商,通过与三到六线城市的线下IT数码或家电零售店面合作,以“京东帮服务店”的形式帮助传统零售店面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型企业转型。农村电商推广过程中,配套人才的巨大缺口问题凸显。

吕栋山副校长表示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这种紧密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中职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

曾宪生副校长说: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水平特色中专学校的办学定位,京东集团是中国收入规模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是国内第一个成功赴美上市的大型综合型电商平台;与京东集团合作,将有利于突出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特色,有利于建立创新型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我校教学科研与地方政府产业紧密结合,逐步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

通过初步洽谈,双方对在溧水区域范围内建立京东商学院达成了共识,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邀请政府指导,共同做好溧水本地的电商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第6篇

淄博市技师学院数控工程系 于栋梁

【摘要】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赢,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培养紧缺型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强劲动力。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训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1.完善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合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学校应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与许多企业确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校对多企的合作局面,逐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1.1加强校企合作组织体系建设。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深度合作的研究,根据改革发展实际建立校企合作的工作机制,确定相应管理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工作方案,为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奠定组织基础。1.2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为校企合作注入活力。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市场中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1.3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形成“产为教设,教促产兴”的良好局面。学校应以校办工厂为依托,通过不断强化教学基地的实训功能,对实习学生管理、实习教学方法、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效果评价等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完善,扩大教学基地实习学生和教师培训的规模,提高实习教学水平,强化实习效果,并认真总结和推广产教结合的成功经验,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示范田”。

1.4多层次、多形式建立与企业进行师资、设备,培训、教学相交互的校企合作体系,形成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学校应该与大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校企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责、权、利关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建立起长期、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为专业设置、课程设定、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学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不断加强校企之间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人才交流和设施交流,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建立起满足企业需要的各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专业体系和教学模式,以满足在职职工、社会劳动力、应届毕业生等多种生源的不同需要,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面向个体生涯全程开放式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不断拓展合作层面,丰富合作内容,创新合作思路,形成多种符合学校教学发展实际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合作模式。

2.1学生就业合作模式。学生就业推荐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最早、形式最普遍的合作模式,根据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议,通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实现就业。学校与各级各类用人企业形成良好的供求关系,拓宽学生分配渠道,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积极创造毕业生就业机会,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安置率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就业岗位,保证毕业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

2.2生产实习合作模式。通过校企之间建立生产实习合作模式,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一方面弥补学校在实训设备方面的不足,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实践和实训环节的教学,实现了教育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为技能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2.3企业订单培养模式。企业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招生,针对性、目的性与专业性较强,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关注度高,专门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和条件,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学校应开辟委托培养、定向就业的新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逐步实现毕业生就业从“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的转变。

2.4校企互动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培训中心或培训基地,通过场地、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各方面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利用双方共建的培训中心或基地,一方面对学校师资、学生提供专业培训条件,一方面又可用于企业技术人员培训。

2.5专业建设合作模式。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6对外技术合作模式。在引进企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发挥自身的技术和师资优势,按照“政府推动、院校主动、企业互动”的原则,从市场和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出发,成立学校技能培训中心、技能鉴定所,以多样化,多层次,灵活化的方法方式进行校企合作,从开拓企业在职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入手,为企业制订职业教育培训规划提供专业指导,开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服务,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第7篇

【摘 要】以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为例,分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课程开发进行设计与反思。

【关键词】产教融合 课程开发 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4-02 产教深度融合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途径,对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现职业教育跨越提升具有战略性意义。“产教深度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在不同场合和媒体对“产教深度融合”做出了强调和指示。最近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产教融合不仅能够加快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

一、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程的产业背景分析

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搭建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为高职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依托柳州众多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和模具企业,以此为产业背景和土壤。柳州是广西汽车工业城,2014年1~6月,柳州市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00万辆,汽车销量约占全国销量的8.72%。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东风柳汽公司等主机厂形势喜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相关的汽配行业也处于稳健发展阶段。作为汽车行业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本地汽车模具产业得到了同步发展。本地模具行业的高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如制造过程的CAPP、CAM技术、并行工程和协同设计以及虚拟制造等内容的模具数字化技术等等。这些对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有必要依托地方产业,以校企合作形式,开发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具制造综合训练是本专业的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果此课程由校方单独开发,会在师资、设备、学习项目、工作环境上与职场有明显差别。为此,我们与广西最大的模具企业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臻公司)对接,共同开发了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开发的设计

产教深度融合实际上指的是“产业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深度融合式发展,打破职业与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阻隔”,多方融为一体,构建发展共同体,实现多方共赢。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进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重点在于凸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一)“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思路。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与就业岗位要求对接,汽车模具制造业为平台,开设模具制造综合训练课程,在新开课程中把基础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企业的生产实例中深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培养“职业素养+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我们根据在学生已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机加工单项训练学习的实际情况,依托柳州模具企业的优势资源,把传统课程从校内教室课堂转移到以企业车间为中心。课程环境为真实的企业环境,学生有了“企业员工”双重身份,承担为期六周的模具生产任务。在真实而又陌生的企业环境,学生被统一安排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感知、学习、接受新设备、新工具、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最终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技能与职业素养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凸显“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目标。职业教育映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掌握汽车覆盖件模具的开发过程及模具制造工艺流程,掌握大型铸造模具的生产特点,掌握拉延模、修边冲孔模的钳工制作、数控加工、装配、调试工作过程,初步获得模具制造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通过亲历企业生产管理模式、协作完成模具生产任务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我建构完成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社会能力。

(三)与模具生产企业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内容。按汽车模具的实际生产过程以及相关岗位职业标准来制定教学内容,共确定了三个工作岗位,分别为模具泡沫成型制作、模具组立及数控加工、模具钳工制作,此外,增加企业安全教育、企业文化体验、课程总结评价内容。以此来序化教学内容,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并进行轮岗学习。

(四)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实施。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负责课堂教学,以企业指导教师为主;校企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案、模具制造训练指导书等。学生学习的基本过程为:聆听教师讲授→模仿操作过程→独立完成工作任务。本课程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教学对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模具制造的实际过程循序渐进安排学习任务。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亲身感悟汽车模具新技术和发展方向。在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模具制造的技能和方法,还提高了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管理协调、抗挫折能力,培育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尽早融入社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企业对本课程建设非常重视,为课程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供了优秀的指导教师,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主要有:企业内部典型案例、模具结构图、常用汽车模具标准件手册、设计标准、设备说明书、生产规范、模具工作的虚拟动画、生产视频等。做到了学习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完全一致。学校回馈给企业的方式有团队教师主动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部分优秀学生毕业后会留在福臻公司工作,企业获得了长久性的技术人才资源库。这些助力校企长久深度合作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五)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参与的课程考核评价。本课程考核探索出了一套确定可行的考核体系,优化考核内容、手段,构建校企齐抓共管的考核评价机制,让企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学生三方有效参与考核评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由三方进行评价,分别是企业评价。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企业工作表现打分,主要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情况,所占比例为50%;学校评价,根据学校专业教师平时掌握的情况打分,包括工作考勤、课堂表现、学习日志的填写、学生综合测评情况等,所占比例为40%;学生自我评价,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情况自我进行评价,所占比例为10%。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课程开发的反思

依托地方产业,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遵循教学系统设计基本规律,进行课程开发,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参加生产实践学习,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课程教学标准开发的有效方法。本课程在教学实施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企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够。学生均为“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个性较强,部分学生吃苦精神不足,遇到困难会退缩,在与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因性格差异、同事关系、利益相关,易产生心理落差,不能与企业工人师傅打成一片,这给学校和企业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尽管做了大量的安全教育,部分学生的安全意识不足,安全隐患还存在。教学实施中,必须把学生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加强风险管控,按计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纪律教育、风险教育,以一些事故案例来警示学生,杜绝各种意外事故发生。每天早上班会均要强调安全问题,且现场有安全员进行巡回检查,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朱芬芳.浅谈模具课程设计体会[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2)

[2]吕玉充.《冲压模具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产教融合汇报职教 第8篇

所谓木桶效应,即说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但是,一个单位,一个人,有些 “短板”是固有的,是很难被加长的,甚至是不可能加长的,如中职教育的生源素质问题等,要改变这些因素是非常困难的。与其费尽心力去做这些难以见效的事情,不如换一种思路,变短为长或直接拿别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

变短为长,实际上是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模式,避其所短,扬其所长。如生源素质差,差在理论学习上,但其动手能力及情商还是相当高的,如果以产教融合统领职教创新,改变教学模式,贴近市场,强化操作,就可以使这一“短板”变为“长板”。

拿别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就是强调合作,优势互补,使我们的长板与长板搭配,箍出一个巨量水桶来。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之无界合作的理念,正是这种长长搭配的理念,是一种不断超越的理念,也是其快速挤入世界职教前列的重要因素。

一、不断超越的办学理念:无界合作,即无界限的合作与合作的无界限

南洋理工学院的老师们认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在现代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任何一国、一单位、一学系、一个人都不可能如鲁滨逊那样离群索居、单枪匹马独自完成一个系统性的项目,所以要跨界合作。

该校的无界合作体现在多个层面,如建筑无界化、语言无界化、教学无界化、项目无界化等,使得不同学系间的教职员与学生通过联合工程项目及学系间教学活动进行交流,使得教学资源获得充分利用,促进了学院教职员工之间的团队精神和跨系级工程项目的开发,从而强化师生们的专业能力,为师生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机会,使得教师、学生、学校都能得到不断的超越。

南洋理工学院把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系间合作、教师间及师生间的相互合作通称为无界合作。就连假期,老师们之间也是跨学科相互教、相互学的。因为有了这样的合作文化,一个专科院校办到了亚洲第三,仅专利权就有近300项。我国有博士生在该校就读,亚洲许多国家的近百所职业院校到该校学习办学模式。“无界合作”的办学理念使学校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世界上所有前沿的东西都可以及时被学校所吸纳,从而不断超越自我。

当然,南洋理工学院的做法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但其无界交流、跨界合作、内外互学、同事相长、师生相长的理念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并有效利用的。砖砌的围墙我们要保留,但理念的围墙、交流的围墙、合作的围墙、成长的围墙,我们一定要拆除。

我们要借鉴引进“无界合作”的理念,转化出适合国情、校情的“合作”形态来!

二、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汇聚正能量

另一个感受很深的就是文化的力量。

从我们落地新加坡到接下来的学习考察期间,总是感受到学院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从他们真诚、开心、幸福的微笑中,我们也有所感悟。

这里的老师工作量大,必须完成三份工作:教学、带项目和学生管理,工资7000~8000新元,这在新加坡不算太高,但他们脸上却永远洋溢着真诚的微笑,何也?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林俊元主任说:为了钱的人是不当教师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为了追求某种充实和成就感而来。这里的老师,“心理收入”很高。

人们的收入一般指物质层面,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已超越这个层面,把精神层面的收益也当作收入,提炼概括为“心理收入”,也可理解为内心的愉悦度、满足度或幸福指数等。该院的院系管理者引导其教职员工在注重个人工资收入的同时,更多关注学校、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对自己的认可、赞誉程度,进而把职业、职位引导到生命价值和信仰上。试想,如果员工所干工作和个人爱好、兴趣乃至信念、信仰同向共鸣,也即心理收入满意度处于高位的话,教师、员工就不用扬鞭自奋蹄,院校管理、改革中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院校管理也就可实现无为而治了。

我们接触到的每位老师,谈到他们的同事和院长时,言辞中都充满赞赏、崇拜,老师们都在发现同事的闪光点,表明自己要学习之,并卖力地宣扬之,让人感到作为一个“南洋人”是多么自豪和幸福!

可以说,我们感受到的南洋理工文化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时时处处汇聚着正能量的文化,这样的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最具实效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

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不是校办工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把合作企业生产线置入学校供学生实习、生产的工厂,而是把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引入学校,由能做项目、能够把企业技术转化为技术产品的老师带领优秀学生共同解决合作企业需求的工厂。这是校企的深度融合,是更高水平的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是教学工厂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工程师与教师、学生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融合。通过项目研究,为教师提供与企业沟通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开发的机会。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积极超前地进行专业开发准备,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进行新专业与新课程的开发,同时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以提高,可以确保原本来自企业的老师5年或10年后回到企业仍不掉队。另一方面,可使学生体验项目开发的全过程,得到真实工作环境的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意识与创业精神,确保毕业生一到企业工作就是技术能手和骨干。

我们怎么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这个经验呢?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老师?有没有与企业接轨的设备设施?有没有适当的合作企业?有没有可以合作的研究项目?无疑,我们目前还不具备这些,但南洋理工学院一开始就具备这些优越的条件吗?我想也不是的。只要有这个目标,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想办法,就一切都会有的!

目前,我们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具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劳动者,就是常说的技术工人,那么,南洋理工的经验我们还能借鉴吗?毋庸置疑,完全可以借鉴!一方面,项目合作与技工培养并不矛盾,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合作的项目一定是高精尖的吗?不一定,只要有利于锻炼学生思考与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项目,如加工项目、改进项目、试验项目等都可以。至于到哪里寻找项目,怎么合作,怎样组织,怎么运行,那就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只要我们掌握了教学工厂的精髓,并凝心聚力实践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卓越不凡的师资队伍:专家型教师

在谈到教学工厂时,林靖东院长认为,其要有三:一是教师的综合能力,即为企业、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企业要主动参与办学;三是院校、学系的课程设计要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可见,教师的能力是首要的。

南洋理工学院招聘的教师不仅要有大学以上学历,而且要具备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验。这些教师不仅带来了他们的学识,带来了他们的工作经验,而且带来了企业的人脉资源,带来了企业项目。正是有了这些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才保证了“教学工厂”企业项目教学的实施。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教师的培训,坚持“六超越”的培训原则,即超越现有工作经验,超越现今的职位,超越现在所处的部门,超越现今状况,超越理工学院之外,超越国土。确立了终身学习理念,建立了一整套教师专业能力开发系统。通过实施教职员技能转型计划,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进修学习,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学院规定,20%的教师要进行专职项目开发1~2年,并实行轮换制,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保证了企业项目开发的连续性及与企业合作的延续性),使教师能力多元化,以适应新领域及多岗位的工作需求,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说起院校拿什么留住教师的话题,林先生认为,不能仅靠不断提高工资,而要把作教师当成一份责任,超越“工作”境界。由于知识日新月异,要尽到这份责任,教师就必须不间断充电,即要终身学习。所以,这里的教师如果刚工作时是本科学历的话,那么到退休时至少拥有三个本科文凭。

陈冀平老师在学院的师训机构工作多年,主要任务是把新入职者从工程师转化为一个教师,她是老师的老师。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职业院校)老师是获得学生信任的专家。所以,要想成为老师,必须首先是专家,这就是该院老师基本上源于企业工程师的原因。但仅是专家还不够,还要有获得学生信任的能力,这就要实现从工程师向教师的转变,陈老师就是帮助其实现转变的人。

当然,我们不可能把现有的老师都辞退了,按照南洋理工学院的模式来重新招聘教师。那么,怎么让我们的老师能够胜任“教学工厂”模式下的教学工作呢?知行合一、研教一体、学生信任,是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从工程师到教师的转变相对容易,从教师到工程师的转变就难了,怎么办呢?应该怎样建设我们的教师队伍呢?怎么培训?如何进工厂锻炼?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做。笔者认为,要以产教融合理念统领职教创新。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这是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所强调的原则和做法。通过新加坡的这次培训,我们对文件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决心。

五、借鉴与思考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最终要归结到我们的实践中,落实到我们学校的发展上,落实到我们的实际行动和效果上。

新加坡职教发展的位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随着本国经济发展的波动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同时,他们的中职数量相对高职是少的,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中职却是主力,这些差异与两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有关。

因此,学习南理工学院先进的办学经验,就要与国情、省情、校情相结合,并适度超前,这才接地气。只有如此,才能使南洋经验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也才能催生出新的模式、新的经验来。

与此同时,我们要思考四个问题。

第一,中职毕业生要到哪里去?是当高级蓝领,还是高职学生?比例是多少?是否让学生在学校引导下自主选择?学校该怎么引导,也即如何定位本校发展目标?

第二,校企合作怎么搞?目前我省学校的形式有三:一是引厂入校、轮岗实训;二是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三是校企共建、深度融合。至于校企合作的主体,新加坡是让学系与企业直接对接,我们是学校统一联系,如何借鉴?

第三,师资培训怎么办?学历层次提高后如何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如何提高教师服务企业的研发能力?如何加大实训设备的投入并提高利用率?

第四,我省、我校的职教发展模式如何选择并创新?

在现今国家致力于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情势下,发展职教的“道”“势”已经具备,就看各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术”了。

职教之路虽然艰辛、漫长,但成功者的轨迹已经显现,循着它,相信智慧、顽强的中原职教人定会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经验来!

上一篇:道家养生调息训练下一篇:饮料事件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