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2024-09-03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精选8篇)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第1篇

孟海小学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教育活动安排

1、保护花草树木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我给小树写首诗”活动。

(3)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5)各班开展“种植区”的实践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四项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做好定期进行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的情况调查工作。(调查表各班根据班情自制)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学校。(学校根据种植实践区情况,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评比。)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三、家庭、学校教育做到“八不要”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

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四、总结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根据总结情况,学校处评选“孟海劳动好少年”。

孟海小学2013年9月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第2篇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把我校创建成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为了有序、有效推进工作实施,实现既定的劳动教育目标,决定成立胜利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坚持基本原则,发挥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教育活动

1、学习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学习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利用这个寒假学会1―2项,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2、协助家务劳动,减轻家长负担。引导学生结合疫情期间的特点,协助家长开展家务劳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习做好清洁卫生,消毒防疫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好孝老、敬亲、爱老等活动。

3、开展兴趣劳作,体会劳动乐趣,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兴趣劳动,创作各种手工作品,促进手眼协调、手脑协调能力,体会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

4、利用家访,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劳动成果展示,评选劳动达人

1、确立学生劳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把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通过撰写劳动叙事作文,制作手工作品,拍摄劳动实践照片、小视频等方式展示交流劳动教育成果。

2、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家务劳动小达人”、“手工达人”“种植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在全校进行展示评选出学校的“劳动小能人”。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第3篇

在初中阶段,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初中实施这门课程的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 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采取随机抽样法, 对石家庄市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 其中教师调查选取了20所学校, 学生选取了20所学校, 调查发出问卷75份, 其中, 学生卷40份, 回收30份, 回收率为75%。教师卷35份, 回收有效问卷份30份, 回收率为85.7%。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基本信息。

本次调查中, 男女比例为1:5, 女教师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的年龄在26~34岁的占40%, 35~45岁的占40%, 46岁以上占20%, 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的为60%, 所教的年级包括了三个年级, 其中初一20%, 初二60%, 初三20%。学生中初三年级为50%, 初二年级为40%, 初一为10%, 也涵盖了初中各个年级。

2.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教师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只有20%的老师知道, 20%的不清楚, 多达60%的老师不知道。并且8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说明劳动与技术教育没能得到重视, 教师都无法清楚地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 所以根本也就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方面:50%的学生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包括的内容, 20%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班团活动, 剩下的30%的学生虽然对此有一些了解, 但是也没有正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部分内容, 更不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1) 课程的设置。在教师调查中显示60%的学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 但是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校都没有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 只有20%的学校选择有这门课程。结果表明学校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是脱节的。教师调查中, 60%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中, 67%的学校不具备条件, 基本没有办法开设。并且开设学校的课表上规定每周一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 但是67%的学校基本不占用课时, 而是在课外进行。

(2) 课程内容的选择。《综合实践指导纲要 (试行) 》规定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为7个部分: (1) 劳动实践活动; (2) 技能练习活动; (3) 工艺制作活动; (4) 简易设计活动; (5) 技术试验活动; (6) 发明创造活动; (7) 职业体验活动。在调查中发现, 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 67%的学校是劳动实践活动和工艺制作活动, 33%的学校开设了简易设计活动。其他的内容在本次调查的开设的学校中没有涉及。可见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单一, 不能根据以上规定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3) 课程评价方面。参与评价的人员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等, 有的只是教师为评价的主体, 有的是学生为评价的主体, 有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 有的还包括家长。总而言之评价的主体单一, 不能很好地把各个主体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形式,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依据单一, 评价的方式33%是书面考试, 33%是档案袋评价, 34%是学生自评。

(4) 师资水平。调查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任教的老师67%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开展。这门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 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要热爱这门课程。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经常是让教副科的、年龄大身体不好的教师来教, 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5)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专门的费用, 然而调查显示67%的学校经费不足, 而且在教师的调查中, 90%的教师认为无法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 这也是制约这门课程开展的一个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 这门课程便无法顺利开展。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 石家庄市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 存在很多问题, 如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 课程的内容单一, 评价体系不健全, 师资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解决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下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四、实施的建议

1. 转变观念, 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

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切实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加上实习才能树立劳动观点, 养成劳动习惯, 掌握劳动技能, 提高劳动素养, 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 还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 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改变那种应试教育“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模式,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2. 改变单一的课程内容。

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方面。所以, 课程内容要涉及到规定的每个方面。首先, 课程的场所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内, 要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然后, 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要相互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不能独立地进行, 要和其他活动相互促进。最后, 劳动与技术教育内的内容如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也要相互渗透和融合, 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3. 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构建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办法时, 要遵循发展为本的原则, 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办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 自我评价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 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可以采用产品展示、开展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4. 加强师资建设。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 因此要求所任课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首先, 所任教的教师是要受过专门的培训的, 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熟知, 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具有一定的阅历。然后, 挑选的教师要喜欢并且热爱这门课程, 只有这样, 才能积极地投身教学之中。

5. 加大经费的投入。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的话, 劳动与技术教育便无法顺利地开展, 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 学校要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资金, 设立教学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 条件允许的话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 这样, 才能在硬件上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7-9年级) [z].2008.

[2]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08) :46-47.

[3]叶德芙.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1, (3) :145.

[4]薛烂.初中劳动与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方法交流, 2013, (05) :154.

[5]陈志敏.当前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教学研究, 2012, (03) :131-132.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第4篇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所谓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就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充分利用、创造教学条件,去选择组织和传递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经验的过程。

(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设计的依据

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设计要以国家课改指导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宗旨,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使设计具有可操作性。

1.综合性。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指定性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要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体现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发展学生综合学习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性。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规律,这是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主要以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从事实际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和基本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突出教学实践的设计,注重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要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使整个教学设计以操作训练为主,在操作活动中增强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体悟。以操作训练为主线,这也是劳动技术教育教学设计区别于其他学科设计的最重要的标志。

3.可行性。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注意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和基本教学环节(诸如准备器材、导入新课、讲解演示、学生实践操作、总结评价、布置作业、整理器材等)加以具体分析,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拓展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经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亲身参与和经历劳动过程,进行愉快的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追求工具价值与发展价值的统一。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程序

依据教学设计的理论,根据学生的特点,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本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采用诸如参观、故事、实物展示等布置学习任务。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实践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状态,在自我学习、合作学习基礎上,归纳出问题之所在。

2.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了问题之后,学生就要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在开放的情境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和思路点拨,促使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沟通,以科学的态度从不同角度认识自我,形成多种形式的“作品”。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3.表达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之后所取得的“作品”(实物或有关材料)进行交流、研讨,与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模式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基本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主题。这与一般程序大致相同。

2.激趣导入。可以由实物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亦可由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相关活动,还可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感受和探究的欲望,引领学生进入实践活动环节。

3.启发探索。教师集中或小组合作进行,安排活动时间,提供活动相关资料和工具,通过引导确定活动具体内容、开展形式、实施进程、方式方法等。

4.实践体验。活动实施阶段,多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进行,具体方式可以是个人、小组、集体活动等。有些活动可以采取师生或学生与家长、学生与校外指导者合作的方式进行,但教师主要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活动中,只是在学生迫切需要时才给予适当的方法、资料、工具等辅助性指导。

5.总结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在感受与体验、展示与表达、讨论与评价,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提倡鼓励、肯定、积极和发展性评价。

6.拓展提升。提出一些活动后进一步思考、探索或需要延伸训练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引导活动向纵深拓展,提升活动水平。

这6个步骤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灵活安排的,但不论如何,整个过程都应体现学生是课程实施主体、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的课程理念。这个模式的重点在于突出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学生自主实践活动的性质,但也没有忽略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参与和促进的作用。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激发、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实物”作品,诱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2.正确处理好教师的示范、讲述与学生的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突出对技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

4.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通过“公正”、“合理”的评价,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都能成为活动的受益者。

5.根据中小学生的性别差异控制好学生的劳动强度,做好劳动保护。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安全。

6.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在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新的资源,尤其要注意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作者单位

昆明市盘龙区教育科研中心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5篇

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活动措施

一、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黑板报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二、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班级黑板报、专栏、等都可以围绕热爱劳动的内容。班里可开展一些有关劳动的活动,如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我不甘落后”等活动。种种实践活动,会使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再也不娇气了,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儿童。同时班上还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三、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会中人,因此他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和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家长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1、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2、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3、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很重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劳动的空间。比如低矮的家具放置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发挥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4、给孩子良好的心里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

5、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6、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7、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四、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第6篇

一、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活动时间:xx年4月23日下午1:30开始

三、活动地点:xx中心小学校园

四、参加人员:全镇教职工

五、活动内容:文艺表演

六、活动主持人:

七、活动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精心准备,确保活动效果,学校校长、工会小组长要亲自组织排练活动,各校工会小组长请于4月15日前交本校节目报名表及有关节目音源发送到邮箱,以便于活动节目编排。

2、全镇所有工会会员都要按时参与(要求4月23日下午1:20前到会场),如无十分特殊不能缺席。除白沙、满堂、新龙、新成、景乐学校准备两个节目外其他每间学校准备一个节目,参加表演的队员要准时到位参加表演。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7篇

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响应学校弘扬劳动精神的号召,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引导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总体目标

结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色,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具体的劳动实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在劳动中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原则

1、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

2、自觉培养劳动获得感和自豪感。

3、全员参与提升活动影响力。

四、时间安排

20xx年3月-20xx年12月

五、实施过程

1、三月至四月学习雷锋活动月

(1)美化校园系列活动——校园道路落叶清扫。

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做好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志愿开展清扫校园落叶活动。清扫各路段落叶,美化校园环境。此次校园落叶清扫活动不仅为校园的环境保洁出了一份力,同时也增进了班级同学的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弘扬雷锋精神一直在路上。今后生科院全体师生将继续从我做起,以劳动为荣,继续用自己的行动为和谐美丽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2)美化校园系列活动——种下一棵树。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第8篇

一、小学劳技教育的尴尬现状

1. 劳动与技术教育跟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几个领域共用1个课时, 实际操作时如何把握?

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 其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据笔者和部分小学相关教师所作的初步探讨, 大部分学校对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安排的“不合理” (注:此处仅是个人观点) 仍然大量存在着。按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的规定,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是每周3课时, 但许多学校往往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把这3课时这样设置: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信息技术1课时, 班队活动1课时。班队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却占着每周1课时的时间, 四大领域之一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占1课时, 而唯独传统的劳动技术教育却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三大学习领域共用1个课时。这样的课时量能保证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正常开展吗?事实上, 在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是可以比较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的, 但以劳动操作性与技术性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却与其较难整合, 这样共用1个课时, 劳动与技术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人人要获得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这一学生的基本权利能得到保证吗?试想:当大多数学校依然热衷于分数,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停留在口头上居多的今天,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就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吗?难怪有教师这样问了:小学劳技还开不开?这样的课时设置, 对一线老师来说确实存在着操作上的难度, 盼望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建设性意见供大家参考。

2. 和传统的劳技课程相比,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有被弱化的倾向, 这是不是我们认识的狭隘?

劳动技术教育在过去一直以课程形态设置, 在过去肯定是必修课。而在新课程中, 劳动与技术教育只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 虽然在目前国际性的课程综合化的趋势中,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综合形态推出, 无疑是顺应了改革的潮流, 它必将使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综合性能和实践品质得到展示, 使课程的内容得到结构性重组, 更有利于建构富有弹性的目标体系, 也拓展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空间。对此, 我们毫不怀疑把传统的劳技课程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价值, 但从原本一门独立学科转变成一个学习领域, 不免让人有被“弱化”的感觉, 而且在实际操作时又没有硬性、统一性地规定它的具体课时。就算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比较正规、常态的学校, 劳动与技术教育这一块对它而言能分配的课时也是十分有限的。笔者观摩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 也阅读过很多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大多没有把劳动与技术教育融入其中,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似乎很难找到其踪迹, 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在我们看来, 新课程无疑是削弱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这是有违新课程的初衷?还是我们狭隘的认识所致?

3. 劳动与技术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劳动教育或科技活动, 又该如何找到一个合适的支撑点?

在人们的观念中, 把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看作是动手劳动的课, 学生能动手就行。有的老师认为, 劳动与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比如打扫卫生等, 现在的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 回到家能帮父母干点家务已经蛮不错了, 如今许多父母都没事做, 泡在麻将里, 叫孩子能做点什么呢?也有的老师认为, 现在的孩子应该让他吃点“苦”, 适当的劳动是必需的, 作为教师在帮助学生提高自理能力的同时, 也应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 可以和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结合起来。笔者认为, 这个想法确实有一定的新意, 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相同之处都是讲技术。其二者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是可行的, 至少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实现让学生获得操作与体验的学习经历。但劳技教育和科技教育毕竟是有区别的。劳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 而科技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两者不能相互代替。

事实上, 新课程理念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既包括传统的劳动教育 (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 , 也包括技术教育 (技能练习、工艺制作、简易设计、技术试验、发明创造、职业体验等) , 它是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整合。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必须突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技术性”, 增加教学内容的技术含量, 把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技术应用、技术评价和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因而, 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科技教育都不能替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功能, 都不能涵盖它的全部。面对劳动与技术教育, 我们又该寻求一种怎样的突破?

二、困惑中的思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 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作为最能体现新课程亮点、最能体现素质教育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却在推进的过程中困难重重, 其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小学的新课改中却可有可无, 走在消亡的边缘, 这实在有违新课改的初衷。该如何规范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课时?如何有效操作?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1. 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调整原先的设置, 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四大学习领域, 既然信息技术能单列安排每周1课时, 那何不效仿把劳动与技术也安排每周1课时?剩下的1课时就是常规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 取消传统上单独设立的班队活动课。师资的安排也要考虑同一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技术由同一教师来指导。这样有了课时的保证, 又落实了指导的教师, 劳动与技术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实施起来, 不至于这一“人人都必须经历的学习领域”出现可有可无的尴尬,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浙教基[2005]36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若干意见》, 其中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开足开好体育、艺术、品德、社会、劳技等课程, 严禁利用这些课时补习其他文化课”, 从中看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不能减, 而且要做足加法。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推进, 特别是对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作必要的宣传, 以便更好地指导学校开足课时, 在开足课时的基础上努力开好劳动与技术教育,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计划的真正落实, 以确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推进和顺利进行。

2. 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 创新劳技教育实践体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兼具操作性、实践性的学科, 目前由于一费制的实行, 给相应配套材料的征订等方面带来了限制。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征订, 这给教师教学、学生的操作实践带来了困难。但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挥自身优势, 结合学校特色、当地经济创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践体系:以劳技教育为平台, 充分发挥劳技教育的主体性、引领性、学科性的优势, 恰当地引进研究性学习方式, 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整合发展其他教育资源和学习板块, 以基地为载体, 重新构建劳技教育学科, 突出其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 使其更丰富、更丰满、更成熟, 进一步发展这一学习领域。

在劳动与技术实践操作过程中, 作为指导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技术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 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拓宽学生的思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其中, 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操作思路, 也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可以把作品的制作过程, 从怎样做变换成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办法把作品的质量做得更好。通过这样的引入, 使学生有主动探索、寻找资料, 创新成果的意识, 也使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有所依据, 不至于感到茫然或手足无措。例如, 指导学生设计制作畚箕这一活动时,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究:传统的畚箕在倒垃圾时, 常有被风吹走垃圾的现象, 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学生经过分析、讨论、思考, 再让学生去调查人们在防止吹落垃圾上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让学生去研究如何制作出效果更好的防风畚箕。几天后, 一个蕴含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防风畚箕诞生了。这样的整合更具有技术的成分、研究的味道, 实践的效果也会更好。

3. 整合实践资源, 开发实践内容。

(1) 与科技活动相结合。科技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在开展劳技教育时, 我们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设计方案, 自己制作, 自己实验, 然后分组总结、分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习知识, 拓展思维, 锻炼能力。

以下是我校 (注:此处指浙江省海盐县于城镇中心小学, 下文同) 3-6年级科技型劳技教育的活动板块, 可供大家参考。

(2)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可以把校园内的场地、树木花草、建筑、橱窗以及教室的墙面、绿地等划分成包干区, 让学生清理、布置与维护, 使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的实践与体验。此外,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清洁卫生工作, 学具的收拾和整理, 课桌椅的简单修理都是学生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资源。

其次, 校园内可开辟生态园。学生们根据各自班级的实际, 分别在生态园里种植了花卉、水果等绿色植物, 他们常去松土、捡石块、拔草, 播种、浇水、移栽、施肥, 遇到疑难问题时向有经验的农民伯伯请教。当植物成活时, 又分组开展护理活动, 并经常性地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过程。这样的生态园给学生提供了劳动技术实践与体验的机会, 使学生在劳动参与中研究问题、增长知识, 培养能力, 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 陶冶美好情操, 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做到的。还可在教室内开辟生物角, 在生物角里种花、养小动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与校外实践体验基地相结合。我们学校与四家农业特色种养殖大户建立合作关系, 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校外体验基地。并利用这个基地, 让学生参与一些农业劳动。适当的劳动, 不仅可以使身体形态, 生理机能得到很好的发育, 而且可以提高运动能力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而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如葡萄的栽培, 学生不仅要学习除草、疏果, 而且要采摘, 在学到栽培技术的同时, 又加强了运动, 锻炼了身心, 可谓一举两得。当观察发现有病虫害时, 还要去研究得的是什么病, 侵害的是什么虫?又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些都需要学生去研究、讨论、请教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 还能让学生认识更多的蔬菜、水果, 农具, 以及部分农具的实际操作。

(4) 与家政、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走出教室, 参与家庭劳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以获得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家长会等多种渠道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也不要只偏重学习而放松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应给孩子安排必要的家务劳动, 如洗衣、钉纽扣、打扫卫生、做菜、烧饭、整理房间等劳动。除了让孩子学会一部分家务外, 还要给孩子安排一些固定的劳动岗位。如吃饭前拿碗筷;每天晚饭后扫地、倒垃圾;每天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床铺, 折叠好被子。使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更多地学习锻炼的机会。

其次, 还可组织学生打扫社区街道卫生, 清理乱张贴与卫生死角, 到敬老院打扫卫生, 为老人做事, 给孤寡老人带去欢乐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中学会关心他人, 乐于助人的品质。

劳动与技术教育要不断地挖掘本地、本校的各种资源, 其内容的整合, 既要与本地的生产实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又要与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便于学生操作、教师指导。这样, 有利于技术探究活动的展开和学生初步设计能力的形成,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劳动与技术教育尽管目前还在在着许多困难, 但只要大家重视这门学科,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 创新操作体系, 整合实践资源, 开发实践内容, 就有可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开创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 (3-6年级) (试行) [Z].

上一篇:追思随笔文章下一篇:关于近期土地巡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