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2024-09-21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精选9篇)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1篇

(一)、工作压力大。

1、公安工作的特殊性

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有特殊而严肃的职责,警察权在运用过程中常常和公民权发生激烈冲突,警察的一举一动容易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于公安工作涉及面广,处在对敌斗争第一线,接触的社会阴暗面多,执行任务高度分散,受腐蚀的可能性大。警察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必定面临众多的诱惑,容易出现越轨行为,使警察经常处于高度警惕状态而导致警察心理压力过重。

2、公安工作的危险性

“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当今世界,受国际环境和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负效应影响,我国刑事犯罪日趋复杂多样,犯罪活动呈现多元化、集团化、国际化、智能化趋势,黑社会及暴力犯罪形势严峻,处在斗争第一线的人民警察很难避免流血和牺牲。据统计,在我国警察伤亡率是每天1.6个。可以说,我们的民警是“天天在牺牲,时时在流血”,这一工作现状使公安民警精神上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3、公安工作的繁杂性

中国现有警察160万人,平均每万人才有12名警察,警力配置仅仅是西方国家的1/3。由于现有警力和繁重的公安任务形成巨大的反差,警察只能超负荷的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无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还要经常应付一些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吃无定量,睡不应时,有时几天几夜风餐露宿,使自己的生物钟遭到破坏。此外,公安工作范围很广,除了维护秩序,打击犯罪,更多的还要为公民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使公安民警总是有做不完的事而心力交瘁,产生厌倦、烦躁的不良心境。

4、公安机关内部矛盾压力

公安机关是国家的准军事力量,因此,民警个体所体验的心理压力与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以及上下等级的严明制度是分不开的。公安机关内部有特定的组织纪律性,民警必须服从上级的命令,而这种绝对服从关系,易滋长领导的粗暴与专横,使民警在工作中处处感到压力,难以适应。近年来,治安形势严峻。交警、刑警、派出所等一线民警的工作强度更大,在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应付频繁的考核、检查;在疲惫不堪的工作中还得保持昂扬的精神面貌以经得起纪律监察、督察和随时随地的明查暗访。

(二)社会压力大。

1、社会舆论压力

由于警察这种职业在职业群体中地位显要特殊,必然受到社会的广泛监督,警察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公安工作特有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极易造成人民群众对民警产生误解和偏见。严格执法往往会引起社会上的某些非议;维护公共秩序常常使警察站到了某些群体的对立面;发生重大案件一时侦破不了,便遭到社会的责难。公众对警察不信任,抱怨指责的多;对警察工作不支持,旁观回避的多;对社会治安不参与,躲闪的多;对公安工作不满意,评头论足的多。在我国,警察往往被“神化”,不能犯错。过高的正面宣传,既增大了群众的期望值,也为民警树立了难于企及的榜样;而过多的负面报道,则损害了警察的整体形象,使民警自尊心受挫,警民之间产生隔阂。

2、执法环境压力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观念转变的特殊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尚不健全,使人民警察的执法环境大打折扣,“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受现行公安体制的制约,使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公安机关在执行法令、政令、警令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一些地方政府随意动用警力,如指派警察参与催粮、催款、征税、计划生育等大量非警务活动。有些地方甚至硬性给公安机关下达创收指标,利用公安职权滥收费、乱罚款,导致执法工作受利益驱动,引发种种冲突和消极腐败现象。

3、社会生存压力

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为进一步锻造高素质公安队伍,不断探索、大胆改革,制订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等级评定、全员竞聘上岗、末位淘汰制等等。部分公安民警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执法水平有限,加之身体素质不好以及各种职业病缠身,往往导致工作业绩不理想,觉得自己的晋职晋级无望,在名目繁多的管理措施前自感“我不如人”而产生强大挫折感,久而久之,造成严重心理负荷。此外一些民警家庭经济困难、无住房、家属下岗、子女就业困难等一系列生存困难也对民警造成了强大心理压力。警察职业外在的辉煌和警察社会生存的巨大压力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成为公安民警心理不堪承受之重。

(三)家庭压力大。

公安民警作为社会中平凡的个体,既有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既有铁骨铮铮的威严,也有柔肠百转的内心。就危险紧张的工作性质而言,警察更需要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然而公安工作的不规律性导致民警无法与家庭正常生活起居的规律相协调,妻儿入睡才归家,家人未醒又出门,普通人的天伦之乐成了警察的奢望。随着工作压力的加重,心理消极因素容易被带入家庭生活环境,一些民警在家庭生活中情绪低落、倦怠懒散、缺乏耐心,或是由于繁忙、疲劳而难以融于家庭生活,对家庭成员粗暴冷漠,久而久之,造成了家庭关系紧张、夫妻难以沟通、家人隔阂严重的消极家庭氛围。

(四)公安民警自身因素。不同性格、不同气质的警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承担压力时的内心体验也各有不同,有的人敏感、易受暗示;有的人缺乏自信,不能自我肯定,在受到批评或不被赞许时自我责难;有的人很固执,常常因错误的认识和偏颇的看法产生焦虑,在自我哀怨里不能自拔;有的人不敢正视困难和承担责任,并由此带来与日俱增的焦虑和沮丧;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角色转变意识不强,自身定位不准,社会交际能力不高,导致心理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有的人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特征,处处追求完美,在横比不平衡、纵比不对等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长此以往,自卑感、失落感等不健康心理也就悄然而生。

(五)公安机关管理因素。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公安机关的内部管理非常严格,自上而下都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从公安部的“五条禁令”到地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无不透着严谨的纪律要求。很多时候,思想中根深蒂固的这些纪律要求像一把枷锁一样束缚着民警的生活。即便是在下班之后,脱下这身警服,很多人还是无法马上融入社会生活中。对于民警面临的强大心理压力和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公安机关常常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化解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常常以“无私奉献最光荣”、“将压力变成动力”等空洞的政治说教来解决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一旦民警触犯了某一方面的纪律,处分、批评会随之而来,单位很少从人性化的角度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考虑民警的思想变化。

公安民警不健康心理产生的危害

(一)对民警生理的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会不同程度地导致生理上的变化,并且对身体造成关联性的破坏,不仅引发皮肤病、心脏病、消化系统等疾病,而且会干扰认知,减弱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严重者甚至致命。事实证明,警察因焦虑、抑郁、心理应激而引起的躯体化症状比普通人群严重。

(二)对民警行为的影响。心理压力容易使警察个体形成偏执型性格,出现程度不同的精神病性表现,具体表现为:(1)在认知方面:专心和注意的范围缩小,观察力下降,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组织能力和长远规划能力退化;错觉和思维混乱增加;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下降。(2)在情感方面:心理紧张感增加,焦虑、神经过敏、充满敌意。(3)性格异化:很仔细的人会变得懒散、马虎,好心肠的人会变得冷漠,民主的人会变得独裁,容易激动、暴躁、难以控制,兴趣和热情减少,萎靡不振,易悲观失望。专家指出,杜书贵开枪杀人的整个过程让人很费解,很难想象一个心理完全正常的人在一般性的争吵中会草菅人命,掏枪致人死地。如果把问题的原因仅仅归结于特权思想,道德败坏以及自身素质,恐怕不能足以完全解释杜书贵事件,也许畸形的心理状态才是真正的凶手。

(三)对民警生活的影响。过度心理压力,会造成民警缺乏耐心和不能够正确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情感上出现偏差,轻者表现为酗酒、吸烟的频率明显增多,过度的抱怨发牢骚,因小事爱与人较劲争执;主要表现为离婚率高,婚姻生活不和谐,与子女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及同事之间关系紧张。

(四)对民警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作进取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放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对群众耍特权、抖威风,态度粗暴;缺乏责任感,工作马虎应付;不愿承担新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质量不高;压力过大致使对身体产生抑制作用,有的公安民警执行任务时手脚发抖,动作失调,武器操作的准确度和速度都受到影响,技战术发挥不出来。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2篇

1、 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①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②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復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沈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③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2、 个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比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是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成了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2)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沖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①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復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③尚不健全科学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沖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4、 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①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自然便引发了心理问题。②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復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③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限制了其人际交往。

调适、缓解、消除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 公安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教育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③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公安政工部门中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

2、 社会和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道德风范,使警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2)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经济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 民警个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事各种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3篇

一、公安民警常见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 公众期望值过大

由于在影视、文学的作品当中对于公安民警的形象, 进行过分的夸大, 因此在公众心目中, 公安民警就应该是正义、伟大、刚直不阿的形象, 因此对其寄予了非常大的信任和期望, 认为他们是无所不能的, 从而为公安民警树立了难以达到的工作标准要求, 例如对于每一件案子, 公安民警必须破解;有什么困难就去找公安民警等, 这些都对公安民警造成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如果一旦有公安民警的行为和工作效率没有达到人民群众的要求或期望值的时候, 就会引发群众的不满, 再通过媒体的大肆渲染和报道, 使公安民警的形象和声誉受到影响, 同时还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另外,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 人们群众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随之增强, 在公安民警的工作过程中就会遭到许多质疑。另外, 贫富差距导致百姓把阶层矛盾的矛头直接指向执法人员身上, 因此公安民警既要忍耐某些群众的激烈言辞和过激行为, 又要随时随地的注意自身的行为举止, 因此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二) 心理不平衡

心理不平衡已经成为公安民警比较普遍的心理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公安民警因为现实与自己的期望存在着一定的落差。公安民警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 不仅要面临家庭的压力, 还要承受来自社会各界的舆论, 再加上听他们的工作强度比较大, 工作休息时间比较少, 从而降低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目前在公安民警的队伍中, 一般都是80后和90后的居多, 对这些年轻的公安民警来说, 警察和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是无差别的, 但是工作时间却比一般的工作人员要长很多, 而且加班补休等缺乏合理的安排, 同时公安民警的工资与付出不成比例。从心理的角度上来说,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付出与回报成正比”的理论为依据判断公平与否, 因此警察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较, 无论是工作强度还是职业收入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从而就很容易产生对公安民警的心理产生不平衡的问题。另外, 公安民警在工作过程中, 一般都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因此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经常被主流报道所掩盖, 导致人们忽视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努力, 使他们不仅难以得到尊重与肯定, 而且当工作对自己的个人生活产生干扰的时候, 心理的失衡程度将会提高到最大。

(三) 逆反心理的产生

逆反心理的产生是在社会正常运行状态过程中, 对其产生怀疑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主要是由于社会风气不良、利益分配不匀、性格偏激、思维顽固等所造成的。

公安民警因为自身工作的特殊性, 经常接触、目睹社会的阴暗一面和丑恶现象, 长期以往就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 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性格和情绪等产生不正常的变化, 甚至还会产生“辛苦工作不如尽情享受”的享乐主义思想。除此之外, 公安民警在工作过程中, 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逼供、刑讯、串供等恶劣手段, 长期下来就会使自己的性格变得专断、多疑、暴躁。同时由于公安民警的工作时间比较长、不固定, 与家人的感情不能完全融合, 从而缺乏坚强的支持后盾, 每当负面情绪对自己造成影响的时候, 就会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或是宣泄的出口, 从而使公安民警产生逆反心理。

二、提高公安民警心理素质的方法

(一) 优化警务工作的配置

公安民警的工作效率及成绩一般都是通过长时间的加班而取得的, 这在根本上就不能为社会长期的稳定和谐发展提供足够的保障, 同时公安民警的工作时间经常被考核考评、非警务工作以及会议接待等占据, 从而出现警力不够的现象。因此, 首先就是必须要转变公安民警思想观念, 让他们树立起工作效率的意识, 合理的调整警力部署, 优化警务工作的配置;其次就是提高警务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从而避免公安民警出现身兼数职的现象;然后就是增强公安民警工作中的信息技术、监控技术, 同时判断其的作用, 并在高发案的时间、地段、案件类型中投入优秀的警力, 从而避免公安民警由于人手不够而打疲劳战;最后就是调整警察队伍的精神状态, 减轻民警的工作负荷。

(二) 合理的调整工作岗位

由于不同的公安民警有着而不同的性格、经历、专长,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这些差异并结合各个民警所负担的工作任务, 合理的调整工作岗位, 科学的使用警力, 尽量的使公安民警的工作岗位与心理特征相符。例如将有专长的警察安排在宣传部门, 将机动性强的警察安排在刑侦部门, 将沟通能力强的警察安排在社区与接待部门, 从而提高民警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

(三) 为公安民警减轻负担

(1) 保障公安民警的经费, 尽量的把警力从非警务工作中解放出来, 让其用在公安工作上。 (2) 保障公安民警的休假时间。由于公安民警工作的特殊性质, 因此公安部门可以在案件高发时期少量排假, 在案件比较少的时候可以多排假, 这样就可以在保障公安民警休假的同时还能确保工作效率。 (3) 增加警力编制。从目前来看, 中国公安民警人数的比重水平比较低, 因此公安部门应该积极增加公安编制, 增强警力, 这不仅能保障公安民警的休假时间, 还能保障警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4) 争取社会支持。公安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对公安民警的正面形象进行宣传, 使人们群众消除对公安民警的负面印象, 从而为公安民警的工作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四) 建立公安民警的心理档案

公安民警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 心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 但是从表面上是看不出征兆的, 只有当危机来临时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公安部门对公安民警的心理监控尤为重要。在公安民警入职前需要建立个人的心理档案, 主要包括:个人身体状况、性格特征、个人基本情况、抑郁自评、焦虑自评等, 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行动态的检测, 对心理有轻微压力的公安民警进行及时的疏导;对心理压力比较大的公安民警, 除了疏导以外还要合理的调整工作岗位;而对于那些心理已经产生障碍的公安民警, 公安部门领导不仅要将其调到压力小的工作岗位之外, 还要给予一定的假期进行疗养。

(五) 学会自我调整心态

1. 公安民警要全面的了解自身情况, 一旦察觉自己出现心情烦闷、精神难以集中等现象要学会及时调整, 避免自己的身体在透支的情况下继续工作, 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增加自身的心理疾病。

2. 公安民警要明确认识自身的工作能力, 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立一个目标, 做到有目的的工作, 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热情。

3. 公安民警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 能够客观正确的分析形势, 并不断的调整心态, 在困境中重新认识自我, 做到不放弃不灰心, 努力解决好眼前的问题。

三、民警自我调整的方法

(一) 健全完善心理防御机制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 一般防御的机制有:抵御、退行、升华、认同、代偿。 (1) 抵御就是指“硬碰硬”机制, 这种做法常常会带来无法挽回的结果, 因此是最不可取的。 (2) 退行就是指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采取退缩逃避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有助于压力的缓解, 但是不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 (3) 升华就是指在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 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而尽情展示。 (4) 认同就是指安于现状, 对不合理的对待及现象解释为合理, 从而平衡自己的心理。 (5) 代偿就是指个体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 寻找其他领域来满足自己的心理缺陷。例如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找事情来做或是找朋友聊天。

(二) 增加情绪锻炼的强度

掌握自己的情绪对公安民警而言, 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任务。有些公安民警在面对蛮不讲理的嫌疑犯或者群众的时候, 一旦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就会对他人的安全及生命产生危害;有些公安民警由于前途感到渺茫, 看不到希望或者是不能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杀的过激情绪。因此公安民警应该加强自身的情绪锻炼, 找一个健身房或者是活动场所消耗自己的体力, 使自己的身体处于疲惫的状态且心理比较平静的时候, 再思考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然后想办法解决。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还可以与经验丰富的前辈机进行交谈, 学习他们好的心态, 同时还可以利用休息的时间培养自己的爱好, 从而有益于身心的成长。

(三) 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缓解压力的最佳方式之一就是寻找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网络主要包括信赖的人、愿意倾诉的人、提供帮助的人。一个人的朋友稀少或者是没有朋友, 这在情感上就是孤立的, 因而缺少了重要的社会支持资源。另外当人的社会支持比较少的时候, 压力、冲突以及损失等就会相应的增加。因此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社会中都应该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从而增加社会的认同感, 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珍贵的精神力量。公安民警作为特殊职业的人群, 更需要健全社会支持网络, 从而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张勉之:重视公安民警的健康问题 第4篇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警察与人口的平均比率是万分之三十五,而中国仅为万分之十一左右。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巨大的身体和精神压力,致使广大公安民警尤其是一线公安民警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堪忧,但一线民警的心理疾患问题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此,张勉之建议加强对民警的心理咨询工作,并尽快建立民警健康档案数据库。

张勉之认为身体上的疾患比较容易发现,但心理疾患问题却在很多民警身上潜伏着。接触的这些民警发现,许多民警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状态,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患,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显然,无论从政府、单位还是个人角度,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显然,简单地提高公安民警工资福利待遇并不能解决这些难题。想强调的是,警察的健康查体不应该仅仅是‘单位的福利和关怀’,而应该上升成一种强制措施,应该成为其所在单位或地区日常工作中必须做的一部分。”

张勉之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民警身心健康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完善民警健康档案数据库,对民警健康状况及时追踪,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

(张勉之: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常委)

Q&A

《中华儿女》:您怎么看待青年人创新创业?

张勉之: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代热门话题。我认为,做事做学问离不開做人,只有人做好了,才可能谈其他。青年医生尤其如此。故教育应以此为核心。仅医德教育是不够的,要想造就医学人才,还应注重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使之乐观、客观、有责任感、谦虚、独立、是非分明、有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病人看病喜欢找“主任”、“专家”,然而塔尖再高、再尖,也需要底石的支撑。青年医生就是底石。青年医生要具备吃苦耐劳精神。客观来讲,有许多工作是压在青年医生身上的,他不吃苦、不耐劳就完不成工作;从主观来讲,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吃苦耐劳地工作能让其在治愈病患的同时,增强技能,提高业务水平,这对青年医生来说也是进步的动力。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5篇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

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

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6篇

摘 要:“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公安民警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过大的心理压力会对警察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近些年,公安民警因为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工作失误甚至犯罪的情况逐渐增多,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警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急待解决的课题。针对目前公安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及其影响,提出增进警察心理健康的策略。

关键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原因;对策警察心理问题及其危害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和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相对生理健康而言的。健康的心理一般是指一种内心世界平衡稳定、人格健全、能以社会认可的方式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及其 发展 的良好精神状态。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心境良好、意志坚强、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等。

具体来说,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七要”标准:要有正常的心理过程和积极的情感;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自信心;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冷静和稳定的情绪;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要有对周围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控制能力;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2 警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危害

公安民警的心理问题,是指从事公安工作的民警,其心理状态由于自身或者外界环境等因素的作用所受到的影响,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范围,以致引发的某些反应与变化。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民警的生理、心理和行为造成不良影响。①导致生理疾病。国内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调查结果表明,民警一边要全天候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要疲于应付一些“非警务活动”,其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疾病的比例要远高于其他职业。②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和认知障碍。在长期或强烈的压力状态下,民警极易产生愤怒、焦虑、压抑、无助感等不良情绪反应。此外,民警还会因过重的心理压力出现认知活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思维肤浅、狭窄;思维缺乏预见性和灵活性;思维缺少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不恰当等。③导致行为偏差。心理问题易导致民警的行为发生偏差,并且行为偏差会波及民警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公安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剖析

2.1 公安工作所具有的危险、艰苦、繁忙的特殊性质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①公安工作具有高危险性。警察是和平时期最危险的职业。“天天有牺牲,时时有流血”是对警察工作危险性的形象概括。我国从事公安工作特别是一线公安工作的民警随时要置身危险的现场、时刻要应付不可预防的危急情况、面对各种暴力行为、面临负伤致残甚至死亡的威胁。公安工作异常危险的特点决定了从事这项工作的民警承受心理压力的必然性。②公安工作量多面广、辛苦复杂,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是我国公

安民警工作的现实特点之一。节假日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一种象征。长时间的快节奏、高强度、超负荷地工作,必然对民警造成一种沉重的身心负担,使一些民警陷入精神紧张、身心疲惫的境况。③群众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群众工作是公安工作尤其是基层警务工作的生命线。一些民警反映,现在部分群众对公安民警在维护社会稳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代价不以为然,对民警执法不理解、不支持。个别人甚至指责刁难,恶意举报,使民警在执法时处于“弱势”,受气、挨打,受到不法侵害后往往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2.2 个人和家庭生活压力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1)在个人欲望方面存在心理受挫感。作为社会成员的公安民警也有他们的个人需要,比如晋职晋衔、进修深造、情感婚恋、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问题。但是有些个人需要却长期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他们形成心理受挫感,成了民警心中挥之不去、排之不掉的心理困扰,容易导致民警的心理不堪重负而压力倍增。(2)对家庭易产生愧疚感。经常加班加点工作的民警许多时间不能与家人相聚和分享生活,就是在有限的家居生活中,有时也难免把工作中的压力带回家,因此和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难以完成作为丈夫、妻子、父母、子女应尽的义务。久而久之,民警在心灵深处埋藏着愧对家庭的强烈情结,心理极易被愧疚的阴影所笼罩而难以自拔。

2.3 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民警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①高付出、低收入的职业状况与社会现实相比造成心理失衡。警察职业的低收入状况与其他职业的高收入相比存在着较大反差,这种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民警心态失衡,出现不正常的心理问题。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带来心理压力。民警接触的社会阴暗面较大、诱惑较多、人际关系较复杂。他们还得抵御社会上“灯红酒绿”、“一切向钱看”、“权钱交易”、“攀比斗富”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③尚不健全 科学 的社会评价易演变成心理压力。警察是与社会各层面有广泛接触的职业,警察所受到的冲击与影响,评价与抨击,误会与谣传、怀疑等等要远甚于其他职业。不科学的、欠公正的社会评价容易使民警产生心理挫折,进而演变成心理问题。

2.4 自身因素是民警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本原因

①身体、心理素质欠佳。高强度的工作量,对民警的身体健康直接构成了威胁。如果民警身体素质不好,加之心理素质欠佳,使民警做事感到力不从心,加之无法变压力为动力使自己总是处于紧张与应激的状态之下,这些心理活动的作用很 自然 便引发了心理问题。②知识、能力缺陷。面对日趋复杂的治安环境和高质量的警务要求,大多数公安民警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直接影响了民警个人的发展需要,诱发了民警对前途的担忧,滋生心理焦虑,进而产生心理问题。③人际协调能力差。公安民警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而现实生活中竞争机制负效应的渗透所造成的人际交往距离的扩大,使沟通难度增加,再加上一些民警习惯了以管人者自居,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调适、缓解、消除公安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3.1 公安机关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激活内在动力,解决实际困难。要在公安人事管理工作中融入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机制。①通过 教育 疏导、环境优化等方式,激发民警内在动力。把准民警的思想脉搏,孜孜不倦地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教育,激励他们为人民的利益、为公安事业无私奉献;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肯定民警工作中的成绩,在侧重精神鼓励的同时不忽视物质鼓励;创造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工作环境,形成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②公安机关各级领导应把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民警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 政治 工作出发点,使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又使其排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从而全

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2)营造压力小、效率高的工作环境,缓解民警心理压力。①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要懂“指挥”。以爱护警力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配置、运用警力,杜绝民警参与非警务活动,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轻易浪费警力资源。②要会“管理”。全面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严谨科学的决策制度、公正客观的用人制度、公开透明的办事制度、公平合理的考核制度和严格明确的责任制度,使公安队伍管理尽快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的轨道,从而缓解民警工作压力,预防民警心理问题的发生。③要推行民警心理保健制度。实施“民警心理健康工程”,在公安政工部门中设立心理保健部门,设置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民警心理咨询热线,强化民警心理素质,有效地帮助他们疏导在情感、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滋生的不良情绪。3.2 社会和家庭解决民警心理问题的对策

(1)开展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争取社会支持。各级公安机关应该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充分发挥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宣传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颂扬人民警察队伍中涌现的英模人物,以强大的舆论弘扬人民警察的道德风范,使警察得到社会和群众的认可与支持。同时在民警中加强职业道德 教育,整顿公安队伍,清除害群之马,纯洁公安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2)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劝导必不可少。民警的家庭成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民警在保卫 经济 建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们的贡献感到自豪,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慰问,让他们少一份心理压力、多一种工作动力。

3.3 民警个人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事各种 体育 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以适应公安工作对心理产生的压力。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多种心理品质的协调 发展,使人感知敏锐、观察能力增强;消除孤独、抑郁的不良性格,形成朝气蓬勃、开朗、乐观、愿与其他人交际的性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增强果断性、持久性、毅力等;消除身体和心理上的疲劳,为警察提供一个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基础,为对付心理压力奠定良好生理基础。

(2)更新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减少承受心理压力的机会。目前,对业务能力的要求是民警心理压力形成最为突出的原因之一。公安工作不只是“打打杀杀”,更重要的是具备与岗位相一致的业务技能,并能合理运用,工作才能得心应手,而不致于力不从心、困难重重。

(3)自学必要的心 理学 知识,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系统学习心理 科学 知识,了解和掌握自身的心理活动 规律,并且运用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去预测和控制自身的心理问题发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心理品质和战斗力,形成“压力免疫”,提高规避和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并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 文献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7篇

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主力军,县级公安机关和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前沿阵地,少数民警的违法违纪问题不仅直接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近年来,涉及公安机关的举报件,在全县纪检监察机关收到的举报中占相当比例。如何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监督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有效遏制和减少民警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已成为摆在纪检监察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2008年以来被举报的公安民警违纪违法案件情况 2008年以来,全县纪检监察机关共收到举报311件,涉及公安民警的举报42件,其中违反廉洁自律规定5件、贪污贿赂4件、失职渎职31件、侵犯党员权利公民权利2件。通过调查,失实31件,给予通报批评2件,其他处理5件,转立案4件。立案查处的4件案件,其中失职3件,违反廉洁自律规定1件,给予党政纪处分5人,涉及副科级干部2人。

二、被举报的公安民警违纪违法案件特点

(一)群众举报数量大,但真正违纪违法的案件少。所收到的42件举报中,失实的31件,工作处理不当但未构成违纪的5件,轻微违纪的2件,仅有4件被立案查处。

(二)违纪民警中的中层干部居多。在给予党政纪处分的5名违法违纪民警中,4人为中层干部,另1人是普通民 1

警。违纪原因在于未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如所查处4件案件中3件为失职案件,3人被追究领导责任。

(三)基层所队民警违纪问题突出。在查处的全部违法违纪案件中,全部发生在基层派出所,一线执法民警始终是违纪违法案件的高发群体。

三、公安民警违纪违法的原因分析

(一)处理问题不及时,与群众沟通不到位。被查明失实和工作处理不当但未构成违纪的36件举报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公安机关处理问题不及时或者未及时与群众沟通,导致群众产生误解。比如曾某某反映其丈夫和儿子被恶势力殴打,向大井派出所报案后未得到处理。经查,大井派出所接警后成立了专案组开展调查,但因调查工作进展缓慢导致曾某某举报。又比如杨某某反映与周某某发生纠纷扭打后,四面山镇派出所民警接到报案后未处理,也未调查。经查,四面山镇派出所已于当天立案调查,只是鉴于该案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将征求双方意见待双方伤愈后,适时开展调解,但因没与杨某某作好必要的沟通,导致杨某某认为派出所不作为。

(二)放松学习,无视政策纪律强硬规定。有的民警对平时不爱学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对纪律条规从不放在心上。比如,所查处的五矿镇派出所所长陈某私驾公车案件。领导干部自驾私驾公车问题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省市县各级都三番屡次作出过严格不准的明纪规定。陈某却视而不见、视而不听、视而不遵,私

自驾驶警车到兴文赴宴,最终撞伤行人。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8篇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解释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重大生活逆境时, 既不能选择逃避, 又不能用通常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解决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如果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得不到及时解决的话, 就会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一种创伤, 并对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 所以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很重要的。而对不同的研究者来说, 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定义方式。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说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充分调动民警自身的潜能来获得一种心理及生理上的安全感, 来缓和在危机中自己内心产生的害怕和失措感, 恢复自身心理的平衡。这种干预主要是使民警对自己不好的状态进行及时的调整, 增进自身的主观幸福感, 从而更好地使自己适应今后的工作。

其实, 造成公安民警心理危机的因素有很多种。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社会压力, 这种社会压力和民警自己的工作压力都会对民警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就有可能造成心理危机。有些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评价, 有些人自负, 有些人自卑。在自我评价的框架中没有很好地正视自己, 这样也可能造成心理危机。在生活中或是在工作中经常会莫名地出现不安和紧张, 遇到事情的时候容易情绪失控, 不冷静, 易冲动, 这样也可能是造成心理危机的因素。

对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主要侧重于发展民警自身的潜能和积极的特质, 关注民警的积极情感和积极自我, 促进民警积极的自我改变。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原则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民警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对其心理的疏导, 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要遵循下面的几条主要原则:

(一) 预防为主的原则

这种原则是积极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这是防患于未然的原则。积极心理学在预防为主这个观点上普遍认为:积极的人类力量与美德是对抗心理疾病发生的缓冲器。通过调动和发掘人在困境中所激发出来的自身的能力, 来有效地应对危机, 减少危机对自身的伤害。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在预防为主的原则下, 主要是将在民警出现心理危机之前与一些重大事故之后民警的心理改变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二) 激发自身潜能原则

这种原则主要依靠民警自身来实现。积极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人内心积极的东西, 通过一些方法激发人的潜能, 以此来帮助人们能更好地生活与工作。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 是借助心理学的方法使民警找到自身存在的强大力量, 促进内心的成长, 进而使民警找到一种心理安全感。

(三) 把问题淡化的原则

其实所有的心理危机都是从一些心理暗示开始的, 有人会把一些“我有病”等问题看得太重, 不断给自己心理暗示, 使得自己无法从困境中脱离出来。运用干预的手段, 不能只在个体的表面上、个体的缺陷上做文章, 要更多地关注民警的心理层面, 关注他能够做好什么, 尽量避免他自身不好的问题或有意识地淡化这种问题。

(四) 团结合作的原则

在工作的时候, 也要注重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 既要有很好的指挥性, 又要有好的合作性, 使得形成一种统一指挥、密切配合、运转高效的机制;同时在团队合作中要积极鼓励队友, 使他找到一种心灵慰藉。也可以让亲朋好友帮助他找到积极生活的意义, 从而摆脱心理危机的束缚, 顺利解决心理冲突。

(五)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原则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 没有危险、危害、损失。安全是指在人类生产过程中, 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当发生心理危机后, 心理医生要从专业的角度对民警心理是否正常、是否还能正常地执行任务、是否还能持枪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 并且要做出相应的措施。如果真的出现问题, 那么就该对民警做出调离岗位、放松休假, 最重要的是接受心理治疗的措施, 这样才能减少危机对民警心理造成的伤害。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来解决心理危机, 应面向全部公安民警。面对不同类型的民警应采取不同的措施, 而且都要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并且以易在重大事情面前受刺激的民警为重点中的重点, 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 遭遇重大事情变故的民警。比如说:失去亲人、家庭破碎等。

(2) 在执行任务中遭到重大事故刺激的民警。包括亲眼目睹战友死亡、经历重大枪战事件和非常恐怖的灾难现场的, 在执行任务中受到重伤和精神伤害的民警。

(3) 性格孤僻, 不爱和同事沟通, 具有完美主义倾向又没有社会支持的民警。性格孤僻, 不爱与别人沟通, 什么事情都喜欢藏在心里, 敏感多疑, 心理比较脆弱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在遭受重大挫折和对自己强烈不满时, 容易出现自我攻击的现象, 更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自杀行为。

(4) 出现异常的情绪波动、异常行为的民警。情绪突然变化, 异常的焦虑不安, 脾气狂躁;情绪长时间的低落, 常跟朋友说一些“不想活了”或者“活着没意思”的话;将自己平时最喜欢的东西扔掉, 陷入极度哀伤中无法自拔的人等。

(5) 由于被突然产生的危机吓到, 出现极度恐慌、担心和焦虑的民警。比如当自己比较熟悉的战友自杀或者在一次任务中死在自己的身边, 这不仅会造成死者家属的负面心里影响, 对于有这种情况的民警来说也是一种心理伤害。如果对这种心理危机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有可能会对他们以后的人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6) 患有严重疾病, 自己觉得非常痛苦的民警。任何人知道自己得了重病特别是绝症都会无法接受, 肯定会特别痛苦, 这种人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 所以家人朋友要很小心地照顾患者。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应对方法

(一) 改善民警的工作环境

积极心理学强调最重要的就是预防为主的原则, 所以要事先防患于未然。民警大部分的工作压力都来源于社会, 所以解决这种压力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社会给你带来的压力。机构应该多关心民警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需求, 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二) 培训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提高民警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很好的人, 在碰到一些大的突发事情的时候, 可以很好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警察在人民的心中就是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巨人, 不管什么事情都可以找警察来寻求帮助。

(三) 积极关注民警内心情感, 使他们感受到幸福

当民警发生重大事件之后, 机构、同事朋友、家人要多鼓励他, 和他沟通。所在单位的心理工作者要找他谈话, 开导他, 帮助他把紧张、焦虑等不好的情绪消除, 避免他对自己的症状过分关注, 激励他尽快从危机带来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四) 完善民警的社会支持体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系统在构成人可持续发展总能力的五大系统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有了社会的支持, 民警们办起事来才会有安全感, 并且这种支持可以有效地调节民警的工作压力和工作懈怠的产生。这种支持会使民警深切感受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 这是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的有力保障。

五、结语

近年来, 各级公安机关在系统内部都加强了对民警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关注, 并且相应地做了很多工作。其实作为警察来说, 他们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 他们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所以关注民警心理健康也成了当下比较重要的事情。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需要公安各个部门的配合, 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这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才可能实现公安民警真正的身心健康。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并且为公安名警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 其中当然也包括公安民警。公安民警心理健康是从事公安工作的前提基础, 在工作中会影响一个人的发挥能力, 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公安民警的心理危机也很重要, 并且构建民警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是新时期公安系统的责任。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危机,干预

参考文献

[1]谢守成, 徐刚, 李炎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中的贫困研究生心里健康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高教版) , 2010 (8) .

产生公安民警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什么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是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及心理障碍问题。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是他们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現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时,要注意两点:第一,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不是一回事。前者侧重描述一个人的整体状态,是侧重人,后者侧重描述一个人就某事而言的情况,是侧重事。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第二,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此外,心理健康状态从健康到不健康是一种连续的状态。许多情况下,异常与正常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心理健康的状态与其说是正确与异常这种类型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我国学者倾向于心理健康的生存标准,而西方学者在重视生存标准的同时,还倡导发展标准。这两种标准,在我们确定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时都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发展标准的引入,对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学生进行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一个弱智学生是无从谈心理健康的。

2.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的人能经常保持积极情绪,对生活中所遭受的冲突和挫折具有必要的忍耐力,对不良情绪能适度宣泄。

3.能够悦纳自我。心理健康的人具有积极的自我形象,能现实地评价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会过分掩饰自己,不会刻意取悦于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的评价与议论。

4.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5.有较强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人能动性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学习工作目标明确,自觉性高,能主动克服困难,有毅力。

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7.能动地适应现实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在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与生活问题。学习缺乏计划性,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焦虑,厌恶学习,逃学、旷课。2.人格问题。多愁善感,害羞,自卑,粗心大意,自控能力差,情绪不稳定。3.家庭问题。留守学生父母角色暂时缺失的影响,破碎家庭。4.社会与道德问题。说谎,不礼貌,小偷小摸,打架,欺负弱者。

他们大都有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等共性问题,这些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同时,留守儿童还伴有一些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三、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根据我国学者提出的理论和自身研究总结出小学六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方面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依赖家长或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二)人际交往方面对他人冷漠敌视。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家人又忙,对孩子自然出缺乏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慢慢地,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开始下降,不管面对什么以沉默来对待。加上家里的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算与别人交往,也是唯我独尊,不会谅解别人。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三)对周边环境适应问题、对人多疑恐惧。当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有些人能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有些人却一直对这个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愿去适应。在困难面前,也是知难而退,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不能学会正常交往。

(四)意志障碍。意志力薄弱,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中国家长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他们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

(五)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六)逆反心理严重。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原因

(一)社会层面

社会环境重视度不高,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农村教师、家长重视程度不高。

(二)家长层面

1.寄予孩子很高的期望。部分家长因为自身经历的原因,对下一代寄予过高的要求与期望,不断地施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迎合家长、迎合老师,但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这样“优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弹!随时会被引爆,不是炸伤别人,就是炸坏自己!

2.期望值过低。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经常以忙为借口,忽略孩子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我放弃现象严重。

3.教育方式冷漠。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4.過分的溺爱与保护。有些家长对孩子只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管束较少。同时,不明是非,对老师合理正确的教育方式存在不满,认为自己的孩子最好,最优秀,不可能犯错。不允许老师教育,与老师发生口角等,这也严重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进而产生不尊重老师,野蛮等行为。

5.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家长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重于身体与学习的问题,但在教育时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方法,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

(三)客观环境层面

1.家庭环境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许多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其家庭主要有“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父母遗弃”“家庭暴力”等问题,这种家庭环境都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2.学校教育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在农村地区,心理教育的实施受师资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简单,心理教育意识淡泊,教育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教学内容过难,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加之目前农村小学片面追求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给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压力。

3.发达和完善的大众传媒对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影响。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发达和完善,电影、电视、网络等,无时不把相互矛盾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传输给农村孩子,这就使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增加了许多困难。

(四)教师层面。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五)学生层面。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有个别学生因家庭和自身原因,有敏感、多疑等情绪问题,遇到为题不会合理的寻找解决办法,往往行为非常极端。

五、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措施

(一)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程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有关理论,学习和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敢于实践、探索和总结,真正做到关心、爱护学生。

(二)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意识。教师应与学生多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多给一丝微笑,多给一份关注,多给一句赞扬,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们。

(三)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加强学校常规教育,进行正面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教育,重点摆在心理行为的训练上,不要过多传授心理知识,切忌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神秘化。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矫正训练,增强其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

(四)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课,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首先是向小学生普及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正确认识自己,为此,我们小学开设了团体辅导课,每周一节,四十分钟,采用校本课程《儿童心理健康导读》为教材。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是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我校开设了“知心屋”心理辅导室,邀请心理辅导老师,每周一.二.四.五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这样的咨询针对性强,又使学生讲出了在全班学生面前不变讲的心里话,弥补了团体辅导课的不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深化了。在此基础上,我们挑选了一些学生,给他们设立类似“病例卡”的“基本情况卡”,记录学生的家庭情况、爱好、适应力、注意力、处理生活能力、处世能力、个性成熟程度、情绪紧张程度、心理障碍及原因等,在教育后进行跟踪记录,并为他们保密。

(五)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家长和教师都较为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家长往往有过高估计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倾向。谁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在学习能力上存在个别差异,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接受这种现实。

(六)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教师、家长从自己做起,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这种错误观念。

(七)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我们要学会转变观念,应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而不应包办代替,失败不可怕,摔跤也无所谓,没有挫折怎么知道疼,又怎么会成长呢?只有让孩子经历更多,参与生活,具备一些生活技能,将来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改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努力改善社会大环境改善社会的大环境,首先必须净化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

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应该说正是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既发展了自身,也使我近距离的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正是在这个摸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立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4月第三章 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要求的环境 75----78页

2.《怎样教育好孩子》王志国 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第106-----110页

3.《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熊华堂 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3月

上一篇:遗失饭卡申请下一篇:施工说明及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