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

2024-06-09

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精选8篇)

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 第1篇

对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几点看法

复习课是数学总复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我经常听到数学教师这样感叹,“复习课难上”、“除了练习还是练习”、“学生无

生气,像木头人,教师提一下,动一下。” 确实如此,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因此上好复习课显得既重要又困难。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在总复习中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试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学生应当是课堂上一切活动的主人,也是数学复习课的主人,他们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协商探究者。因此,我们要求毕业班教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复习课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复习课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理解学生间的差异,培养和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实现“班级里能够创设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与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只有把学生的想法、意愿和经验考虑进去,只有得到学生的参与帮助,才能设计出高效的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方案。总之,教师不再是数学复习课中的“专制者”、“讲学者”、“供应者”、“评判者”,而是复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与促进者,是学生复习过程中的伙伴与朋友。

二、了解复习课的一般程序:

1.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哪些?其中的哪些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哪些知识我们不知道或我们还想知道其相关的内容?

通过设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充分暴露掌握知识技能的实际情况,说说哪些知识掌握得比较好,哪些知识还存在缺陷。然后教师分析哪些知识缺陷属于大部分同学的,哪些缺陷是部分同学或个别同学的,以及产生缺陷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了解学生复习的起点,才能做到从实际出发确定复习内容进行复习,从而使复习课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

2.本节课的这些内容我们将如何进行合作探究复习?

课堂上动员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宽松的复习活动中去。这时,学生们看、想、说相结合,在程序(1)中对自己产生的问题或同学们所提出的若干问题会比教师直接提出的问题感兴趣。此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商讨问题,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共同探究。这样,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索的机会,使学生在参与中求索、在参与中发展。其间,浅显的问题同学们合作探究、互相帮助解决,这里关键的是指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归纳,如把最主要的内容摘录下来,编写成复习提纲,编成练习题或编成问题的形式,揭示它们的内在联系,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不再是分散孤立的,加深了理解,又便于记忆。学生在编写提纲、练习题或问题的过程中,抽象、概括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学生结合具体例证,对于重要知识加以说明或进行编题训练、一题多解的训练,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3.我们将怎样反思复习过程和展示我们的复习结果?

复习告一段落,结束前让学生回忆复习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已经掌握了,怎样掌握的,还存在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展示自己的复习成果。这样学生不但将学到的知识有条不紊地储入到“知识库”,而且培养了探究精神,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增加了合作精神,促进反思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加强。

各个复习程序中,教师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量创设“协商”情景,创设“问题”情景,创设“合作探究”情景,力求每堂课从复习目标、复习内容到复习方法,师生能共同商量,统一意见,力求形成这样的复习课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与反馈也不再限于教师,而是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纵向、横向的多元反馈评价网络,每个学生都成了复习的主人。

三、力求“保底”,力避“超限”:

既要保证合格率,又要避免因刺激过程多、过强而引起的心理烦躁或产生逆反心理现象的发生。

1、课前进行食打底,提高课堂参与率: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常常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相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2、调整心理状态,引导积极参与。

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认真研究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对那些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的学困生,通过友伴引导、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在复习中也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建立求助机制,拓宽求知渠道:

学生们由于受知识、经验等的限制,在开展复习时,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我们一般引导学生从如下两方面科学地向他人求助:

⑴、广泛求助。首先要求学生们转变观念,摒弃 “老师是万能的,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唯一的咨询者”等观念,树立起“能者为师”的观念;其次,要拓展“求助空间”,要走出学校去求助,能主动向家长、高年级的学生请教。总之,只要能有助于困难解决的就是我们的求助对象,就是我们的老师。

⑵、合理求助。当学生们开展复习时,教师就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向他人求助。但是,在求助时,一定要注意适度、适时和适量:

一要适度。不能把碰到的所有困难都向他人求助,只有那些通过个体深思熟虑、小组集体讨论或查阅资料等方法仍无法解决的困难才向他人求助。

二要适时。在求助的时机上,不要一碰到困难就不论困难的难易程度,在主观不作任何努力的情况下立即向他人请教,这样比较容易造成依赖性心理,不利于健康成长。

三要适量。在求助时,一定要注意适量,不要把求助当成解决主题的主要途径。否则,最后虽然解决了主题,但是自己思考所得的东西却廖廖无几,使自主性复习成了“他人复习”的代名词,本末倒置。

4、构建主体参与,提高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研究性学力,解放学生的眼、耳、口、手,让多种感官参与到复习的行列中来。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看、思、说、做、评”活动,参与到主题式复习中来。

1、看,即观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观察,课中呈求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形象直观的表象,为开展复习提供相对清淅的表象,为提取和组合表象奠定良好的基础。

2、思,即思考。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地思考,分析解决主题的方法,理清解题思路,明确解题方法。

3、说。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组内认真地交流自己的思考所得;或者在组间交流本小组研究的结晶,使复习的思路越辩越清。

4、做。让学生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分工与合作,自己动手操作,解决研究主题。

5、评。让学生参与到复习的评价活动中来,使学生们在评价他人的时候,得到启迪,受到鼓舞。同时,对自己的研究行为进行相对公正、客观、合理地评价。

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 第2篇

一、明确目标,提高复习效率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对复习不确立目标,不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不去吃透新课程标准精神,不去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式的复习,肯定是耗时多,效果差。其结果直接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为此我们在复习课前首先应当收集和了解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再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做一番综合整理,系统归类,纵横沟通,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易错易混之处。同时要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做一个切实的估计,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还没掌握,是多数没掌握,还是少数没掌握,掌握的程度如何,是否形成了能力等。将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确定哪些知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知识需要重点复习。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复习课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全面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整理,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课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过程,其目的是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形成知识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起到“查漏补缺”的效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回顾与整理是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的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教学必须务实,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掌握得不牢固或者比较含糊的知识清晰化。将所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行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使之“竖成线”、“横成片“,作系统的整体综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复习课中,有些教师往往先进行一大段的复习讲解,事实上好比是压缩饼干式的新授课,把前阶段的教学内容电影似的重新回放一遍,结果是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复习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应当注重提供学生复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的全过程。在复习课中力求做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网络让学生建构,对错让学生判断、成功让学生体验!

三、合理设计,注重练习实效

练习是数学复习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复习课练习的设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复习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合理设计练习,及时对知识查漏补缺。设计好的练习,是提高数学复习课效率的重要一环。

1.趣味练,激发学习欲望

一个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复习课上的练习往往都是学生已经见过和练过的,因此,往往缺乏新意,学生提不起精神,毫无兴趣可言。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

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应用性的练习,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练习题融入到故事情境中,采取游戏练习法等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练习中去。例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中,教师创设了小军和爸爸做鱼缸养金鱼的一个情境,学生不仅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而且因为小军的挑战而兴趣盎然,很快就把这道题中所涉及到的两个知识要点掌握:一个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一个是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求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对比练,防止知识混淆

平时,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很快理解掌握刚学的新知识,练习的正确率很高,专项的知识点掌握得很好。可是,在做测试综合题时,不少学生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前后的对比联系和区别,往往受到知识之间的互相干扰、互相混淆。因此复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对一些易错、易混淆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知识应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并且注重练习的典型性,让学生从比较中区分掌握知识,从而领会知识的实质,提高练习的实效。例如,复习表面积和体积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具体应用哪个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对这两个知识比较容易混淆,教师设计了两组练习。

第一组练习:

①一个长30cm,宽2ocm,高18cm的鸡蛋面包装箱,它的体积是多少?

②李阿姨包装一个棱长为12厘米的正方体礼品盒,至少需要彩纸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组练习:

①做一个长80厘米,宽70厘米,高60厘米的电视机机套(没有底面),至少用布多少?

②工厂要建一个长30m,宽25m,深2m的水池,需要挖多少土?

练习时注意让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楚题意,想清楚所求的是表面积还是体积;教师应该多问学生这道题求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求表面积时可以结合直观图想清楚要算几个面;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关键字眼入手来确定求的是表面积还是体积,如第一组练习中的“体积”“平方厘米”。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做题的经验和易犯的错误,说说应该注意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上面这两组对比练习,能较好地掌握表面积和体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联系与区别。

四、复习提高,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活动是数学学科的特征,任何数学教学活动都不能缺少思维活动,复习课同样不例外。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同时注重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善于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问题。通过设计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形式的练习题目,在课堂上充分地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与提高。例如,在解“南北两城的铁路长357公里,一列快车从北城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南城开出,两车相向而行,经过3小时相遇,快车平均每小时行79公里,慢车平均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公里?”学生可能会先算出慢车总共行驶的路程,再求出慢车的速度去解答;也可能会用方程先求出慢车的速度去解答;也可能直接用综合式79-(357÷3-79)去解答。……在这种一题多解的训练中,让学生体验解题的灵活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当某种思路受阻时,可以换一种思路来解决问题。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第3篇

一、系统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数学教材作为一个整体, 各知识、各单元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在进行复习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 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将平常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理, 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 站在更高的层次, 从总体上把握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发掘其中蕴涵的规律, 形成知识网络, 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如在复习“单位”这一内容时, 我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回顾并写一写学过的有关单位的知识;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 引导归纳有关单位的知识, 由各小组的选派一位学生负责整理;再次,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 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进行补充, 归纳整理, 板书出: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 (容积单位) 、时间单位……并引导分析各单位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相邻间的进率, 最终形成知识网络。

二、查漏补缺, 完善知识体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复习课的教学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目标, 不仅要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进行查漏补缺, 还要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查漏补缺, 使其不断完善。通过复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例如, 在“比和比例”的整理和复习中, 教师为了改掉学生“重算法, 轻算理”“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病, 可以设计如下习题, 这样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又加深了对数学理论的理解, 完善了知识体系。

1. 把2.25×0.4=0.45×2改写成比例是___, 依据是_______。

2. 用10以内的四个数组成比例是____, 并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______。

三、加强训练, 提高解题能力

复习课中加强学生的训练十分重要, 学生只有在系统梳理并完善知识体系后通过训练, 各种能力才能得到提高。所以, 复习内容要有的放矢, 教师在设计复习训练时要设计一些能体现巩固基础知识和拓展训练相结合的练习, 此类练习才能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 也拓展和提升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首先要精心选题, 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 注重题型新颖、开放以及平时学生的易错题, 能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 注意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 学生就会感觉很轻松、快乐。

如复习“倍数和因数”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天, 老师到一个单位去办事, 只知道这个单位的电话藏在一个数字谜语中, 请同学们帮忙猜猜。第一位数字既是偶数, 又是质数;第二位数字既不是质数, 也不是合数;第三位数字是最小的质数;第四位数字是最大一位数;第五位数字是第一位的最小倍数;第六位数字是最小质数的2倍;第七位数字是第六位的最大因数。”面对这样的题目,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巧用多媒体, 提高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 传统的数学复习课一般知识容量小, 进度慢, 效率不高, 复习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课本内, 学生总是会觉得单调, 乏味, 从而导致其积极性不高, 影响了复习的效果。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 提高复习效率, 就不能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它不仅使教学轻松, 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富有效果,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特别是在当前“减负”的形势下, 科学、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失为打造高效复习课堂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 在复习前我一般都会把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重点、典型例题、易错题等整理出来并用课件做好, 在复习时就可以让学生较好地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起大量以前学过的知识, 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让学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 通过采用多媒体的教学,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作用, 而且可以在一节课有限时间里,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 从而提高课堂复习效果。

五、反思评价, 发展创新思维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先人老子也说过:“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由此可见在复习课中, 教师要把握时机,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通过反思评价, 及时地反馈矫正, 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与教训。对学生在复习中提出的不同见解、新思路都要加以鼓励, 鼓励他们标新立异、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 特别是对一些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的题目, 教师要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如在复习“百分数应用题”时, 我让学生练习:某服装厂要生产1000件衬衫, 前5天完成了25%。照这样计算, 完成这批衬衫要多少天?学生列出了: (1) 1000÷ (1000×25%÷5) (2) 1÷ (25%÷5) (3) 5÷25%;有的学生还采用了解方程或按比例计算的方法:

解:设完成这项生产任务一共要x天。

然后我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对比, 优化最终算式为5÷25%。

如何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性

复习课通过对知识的重新回顾、综合梳理、结构重组、构建知识框架的过程,使学生达到知识内化,形成技能的目的。那么,如何上好一节复习课,如何才能提高一节复习课的有效性呢?

一、重视知识的梳理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和连贯性很强的学科,虽然每个知识点看似分散,但其实是有联系的。要想上好复习课,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到“胸中有丘壑”,要有对教材全局性、整体性的把握,以教材为准绳,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组成块,构建体系和框架。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中心,有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如,“平面图形的面积”这一内容,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教材都有所涉及。三年级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四年级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五年级是圆的面积。先是用摆方块的方法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再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探究出平行四邊形面积的公式;再通过用两个三角形或梯形拼出平行四边形,探究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最后再把圆形剪拼出近似的长方形来探究出圆的面积公式。环环相扣,层层铺垫,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所以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要给学生一个整体的认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弄清知识的演变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背熟公式,做题目。

另外,在对知识进行梳理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梳理的过程,给予学生独立回忆思考的时间,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其用绘图法、列表法、口诀法等方法整理知识点,培养学生自己综合归纳知识的能力,形成综合驾驭整体知识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分层练习

有了知识的系统框架作依托,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复习课上的练习要精心设计,合理分层。在设计复习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针对性。如,在进行概念复习时,针对一些学生对某些概念混淆不清的情况,在设计题型时侧重于有辨析性的判断题和选择题。又如,进行计算复习时,可针对学生计算的错误原因设计改错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的计算方法,又变换了形式,不至于产生计算疲劳。

2.层次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时存在差异,接受能力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所以复习题的选择力求从易到难、由简到繁,阶梯排列。教师要对学困生加强基础训练,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学优生增加开放题,一题多解等,着重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综合性。复习课毕竟不是新授,只要求掌握某一个知识点,它更突出的是各个知识之间的综合联系,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周长和面积”时,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用20厘米的铁丝可以围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包括正方形)?怎样围面积最大?这道题既练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还能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联系,知道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三、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从生活中来,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新授课中学到的数学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是有用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在复习课中显得尤其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的生活情境,指导和帮助他们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能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来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中渗透合作意识、增强社会交流能力,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能力培养”的转变,使数学学习向生活延伸,向社会拓展。

四、总结评价,反思质疑

在每一次复习课的结尾,评价和反思非常重要。我们都应该和学生一起问问: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对于所学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一节复习课的结束,并不表示学习的终止,而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新课标强调从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所以教师不要只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成长的“坐标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方法,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将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作为学习中的重要一环,使评价和反思成为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一种有效手段,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反思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我们常说,上好新授课是“栽活一棵树”,上好复习课却是“种好一片林”,栽一棵树容易,育一片林却要花更大的功夫。只有认真地研究教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切实提高复习课的效果,才能让复习课焕发活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 第5篇

提高政治复习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 叶思奕

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最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是启发教学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如果运用不当,整节课的有效性则大打折扣。

本人在高三多年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在复习课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提问”,如:一、“提问”缺乏问题情境,直接从课本知识中提出,提问方式单一,答案现成,求解的思路现成的,一问一答,仅要求课本知识的再现,引发学生思维倦怠,效率低下;二、课堂“提问”随兴而发,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的答案与教学目标偏离或者无关,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着急;三、教师提出问题后,为节省时间,自问自答,使政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提高政治复习课堂“提问”效率?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设置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是为了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全国考试大纲说明(广东卷)》的考核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顺畅的评议、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要提高政治复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清晰性、层次性、逻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逻辑性。 今年有幸去观摩东莞市优质课的决赛,我听了三节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比赛课。我发现三位老师的教学情境设置不约而同都涉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三位老师问题设置都有共性,那就是注重层次性和逻辑性。如光明中学刘利玲老师的课堂设置的问题是:“关于老人跌倒,1、该不该扶?2、敢不敢扶?3、怎样去扶?”三个问题简洁明了,目的明确,第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判断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完这几个问题后则可以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结构体系理清楚,课堂教学高效率得以体现。我在自己的政治复习课堂教学中,也是遵循着这个原则,要求自己的问题精确而有层次。例如,讲到《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时,为构建知识体系,提了三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时代性特征?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和重要性)3、怎么样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然后通过主观题训练,重点突出结构中“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运用,把整个结构清晰理顺。其他细节知识则通过一些选择题加以突破。

重视问题设置的层次性、逻辑性,可以防止很多新教师常常出现的误区,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一节课设置了很多的情境,设置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绕了多个圈圈、多重难关解决了各种提问后,整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却摸不得头脑,不得而知。

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具备“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政治教学论文 )因此,我尝试着采取另一种方法,提供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时,我先引用了一材料:“据报道,一辆运煤车行驶至山西岚县境内时被交警拦下,在收取了货车司机100元人民币后,交警未开任何单据便放行。当该运煤货车行驶至山西盂县境内时,同样的情况再度发生。在没有罚款理由、没有收据、没有罚单的情况下,交警收取了车主50元人民币。针对吕梁岚县运煤车无故被罚、阳泉盂县交警双向拦车罚款不开票和高速交警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山西省公安交警系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纪律作风整改活动,对公路“三乱”实行零容忍。目前,岚县、盂县公安局长等相关责任人已被免职。”学生看完材料后,我要求他们自己创设问题。由于之前先进行过一些提问技巧的训练,学生很快就提出各种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权力被滥用的情况?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又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对题目进行规范解答。经过教师补充、纠错后,最终进行结构小结: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度和监督?2、怎样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较高,而且复习效果明显较好。

引导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么去设置问题的同时,本身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在对话式提问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考试大纲》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获取的有关信息,而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些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培训和形成,在研究课堂“提问”效率的过程中,发现“对话式提问”在与学生的对话、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有效。

例如,在讲解收入分配的“公平”概念时,我曾试过与学生对话:

师:“有人认为公平就是消灭差别,平均分配才是公平,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平均分配并不公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平均分配就是多干少干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样会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

师:“很好,所以平均分配其实是奖懒罚勤,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有人认为只要按个人的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收入差距再大,也是公平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生:“不赞成吧?”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收入差距太大了,也是不合理的,这样很多人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师:“很好。所以,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让你给公平下定义,收入分配怎样才算公平?”

生:……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比起很多老师常用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的这种单一的问题,对话式提问则更有思想交锋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能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共鸣,使课堂精彩而高效。在讲解哲学概念,如“世界的物质性”、“意识”、“规律”等,通过对话式提问,引导学生对概念加以分析、推导,比单纯的灌输、背诵知识的效率要高得多。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引导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在高三政治课堂中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又可以助长学生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与认识,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

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 第6篇

摘 要:小学数学复习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节好的复习课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小学数学复习课是对学生某一阶段所学数学知识的归纳总结,让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有效性

一直以来,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受应试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把数学复习课变成是对旧知识的再现和重复,在数学复习课教学的过程中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原有的热情。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小学数学教师在复习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中,从而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复习效率。下面我简单地向大家介绍几种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有效性的方法。

一、系统梳理,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复习课之前,应当对之前所讲过的数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梳理,把学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将所有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数学教师在进行系统梳理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自身的年龄以及学生自身学习的特点,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中的重、难点采取合适的复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复习。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四边形的面积”这节内容时,就可以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逐步推导出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在复习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新的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又如,教师在课堂上对“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的时候,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箱子作为复习课上的教学道具,让学生讨论箱子的特点、箱子的制作过程以及箱子的体积和面积,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加深对正方体与长方体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二、拓展提升,提炼学生数学思想

每个人都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每个人都能获得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复习课教学的时候可以对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让每一个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提高。例如,数学教师在对“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体积”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复习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之后再把长方体转变成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让学生求解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并找出他们的内在联系?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想办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得出圆柱体体积的求解公式,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的求解公式,并得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内在联系,最终得出结论:圆锥体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练长方体与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转变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科学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练习,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通过对综合性问题的解答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复习“两位数的运算法则”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他们练习,观察练习的效果,以此对练习题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样练习的内容就不会过于简单或者过于难,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并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出解题技巧,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自我反思,培养良好的复习习惯

老子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复习可以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反思和总结,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上,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复习“数的乘除法”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复习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是什么?最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有哪些?复习过程中留给你们印象最深的知识有哪些?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时刻进行反思,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复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数学复习课怎么上更有效 第7篇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现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 、“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通” ,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因此,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所以,复习课要引导学生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知识条理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整理,弥补学习上的缺陷,减少记忆负担,防止遗忘,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完善,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达到温故知新,提高能力的目的。根据教学进度,可以分为单元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

二、有效复习课的一般模式

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应该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呢?我们认为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教学。

第一环节:引――创设情景,再现知识

由于复习课中的知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在复习课伊始,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复习的愿望,或直接呈现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典型问题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一般此时的知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然后提出要求,寻找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好能洞察知识结构中的断点和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二环节:理――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复习是一个疏通知识的过程,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 “理” 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能力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对学习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搜集、整理、归纳,通过开展讨论交流、分析比较等学习形式,感受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用列表式、摘录式、问答式、树状图式等,根据不同的复习内容择优选用,也可让学生体验整理方式多样化,从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好的方法整理。整理的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小组整理或各人整理后交流展示的方法。对此环节教学的建议:

①梳理归网。这是学生自主或合作,通过分类、比较进行整理归纳的再加工过程,可以当堂完成,也可课前准备。

②交流展示。这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弥补的过程。可采取两种形式:一为直接个人汇报,二为先小组交流,再小组代表发言。这里需要教师的调控。学生整理可能不甚完整,补充亦不全面、准确,教师可发挥“导“的功能,起点拨作用。使知识系统化,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相互补充、评价完成。 ③提升内化。在本环节,教师要把着力点放在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上,把知识网络的建构作为复习课的中心任务。在知识归网之后,要抓住知识间的联系针对重点或者难点内容进行复习,进一步揭示知识的本质属性以及知识间的联系。在这个

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注意到重点难点之所在,并把梳理的知识网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第三环节:练――综合练习,整体提高

整理与复习离不开必要的练习,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练习。通过学生有效的练习,切实提高整理与复习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是,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简单重复新课学习中的习题,要避免简单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练习既要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要注意综合性的练习,要有一定的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因此,复习课练习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弹性设计,培优转差。在内容选取上应考虑学生差异性,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设置一些选学内容或阅读材料,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②螺旋上升,加强整合。练习设计可以跨年级进行,如对圆的面积复习,可以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纳入其中而贯通之,从而提升学生的学力。

③针对重点,讲究第一文库网实效。有针对性的练习,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概念的复习课,知识点容易相互混淆,在题型选择上要侧重“辩析题”;计算复习课,要注重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方法的灵活性,那么改错题和开放题比较好。

④结合实际,学以致用。练习题目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开放性,以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抽取问题实质的能力。

三、探索复习课的不同形式

为更好的提高复习的.实效,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我们还探索尝试设计多种形式的复习课。

⑴开放式复习课

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们不但把生活场景带入课堂,还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操场、校园中,构建开放的数学大课堂。

例如: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复习时,我们的老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现场购物的情境。通过现实的购物,学生更加熟练的兑换人民币。购物后的回顾、整理自然的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内化。在《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一单元的复习,我们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测量,有的学生甚至走出教室,但他们的参与是积极的、投入的,因而复习的效果也很好。

⑵游戏式复习课

这一复习形式主要针对低年级而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回忆、整理、巩固、应用学过的知识,效果比较好。 例如:一年级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我们采用了投票式复习。下面是本节课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包括这样的四个环节:

①. 每人在卡片上写出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式并计算出得数。同位交换检查并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自己生成了本节课的复习材料。

②将写好的卡片贴到黑板对应的区域。(进位加、不进位加、退位减、不退位减)这是一个分类的过程,也是一个是归纳、分析的过程。

③四排同学分别检查贴得是否正确。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面向全体

④小组讨论: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法应注意什么?

以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思维。投票生活场景的选用,让本课的复习教学较好地实现了无痕。讨论的过程则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教师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复习的策略

1、情境的创设趣味性要强,信息的提供要典型

复习课中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教学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复习效果,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要富有挑战性、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是课件出示,可以是教师口头引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预设,提供典型信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复习内容,达到完整的再现知识的目的,为下一步的梳理归网奠定基础。

2、梳理沟通的空间要大,交流的时间要给足

复习课中的梳理归网必不可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再加工,将平时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旧知识从记忆的仓库中提取出来并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教师要创设一种研究探讨的氛围,舍得花时间为他们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合作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并相互受到启迪。另外,这一环节中的梳理归网不但包括知识的梳理,同时也包括对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达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刻认识和灵活应用。

3、复习内容要重在联系,综合应用重点要鲜明。

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很强,知识往往分散在不同阶段,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储备是凌乱的,相对独立的。所以,在复习课中要有针对性提出一些章节联系较紧的问题,引发学生主动的寻找知识间的联系。

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面对众多的复习内容,应用练习万不可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重点,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误区、理解困难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在紧扣基本训练,形成熟练的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适当加强变式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和带有一定程度的综合训练,达到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巩固,达到填缺补差的目的,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逐步形成技能。

4、复习过程重在内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彰显

复习经过梳理沟通环节后,只是学生头脑中记忆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一定完善,要达到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则必须使知识在学生

头脑中内化。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方面,在学生梳理沟通形成网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网络图进行反思,进一步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综合练习中要针对知识间的联系、规律设计一定练习,使学生在练中内化。

5、丰富评价形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在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的评价和生生之间的评价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感。在学习中,情感因素的参与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弘扬出来的。

提高数学复习课有效性 第8篇

众所周知, 身体要补充营养不在于补的量的多少, 方法才是关键.课堂也是如此, 再经典的例题若没有学生“欣赏”, 再精彩的课堂若没有学生“入戏”, 一切都是白搭.课堂上教师只能是出谋划策的编导, 而学生应该是数学课堂学习真正意义上的主演, 应该由他们来主演这场“戏”.现就目前的初三数学复习课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进行分析, 并提出一些粗浅的应对策略.

一、初三数学复习课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方面, 从课堂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手段着眼,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一本书, 讲与练———形式过于单一

中考复习前, 教师总会选择一本复习用书供学生学习用每天上课时老师就手捧复习书, 按照复习用书的内容安排, 上课教师讲解例题, 课后学生完成练习, 接着教师从学生的错误中选题讲解, 学生再做习题巩固, 周而复始地讲与练, 没有了新授课的情景引入、趣味游戏等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 单刀直入的实战演习让学生感到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

2. 抢时间, 赶进度———缺少全面关注

初三数学复习前, 教师往往先制定复习计划, 安排三轮复习, 以时间定内容, 力求多讲多练, 所以在初三的课堂上, 已经没有了学生积极的发言和踊跃的表现, 有的只是学生呆若木鸡的表情, 抑或是昏昏欲睡的神态.教师为了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 总是满堂灌, 一个压轴题的过程往往是满满一黑板, 不少学生思路跟不上, 只能望“题”兴叹.因此在课堂上往往出现老师站在讲台上声嘶力竭地讲解, 学生坐着只是冷漠地“看戏”.这真是难为了老师, 也累苦了学生.

另一方面, 从接受过程以及学习心理分析,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普遍存在着以下不足:

1.只求表面———不求问题实质

学生对待习题总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 粗略浏览就下结论.例如:已知关于x的方程 (m-2) xm2-2+2x-3=0是一元二次方程, 求m的值.学生马上根据m2-2=2, 解得m=2或者m=-2, 而不去思考一元二次方程还要满足二次项系数不等于0这个隐含条件.很多学生只是做题, 不懂得归纳与梳理, 更不用说发现与创新.

2.浅尝辄止———思考没有深度

学生做题都是凭经验想当然得出结果, 不作深入思考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都满足方程x2-6x+8=0, 求此三角形的周长.很多学生的答案是10, 而实际上还有6和12.这里主要是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对方程的解和三角形的边长满足方程的对应关系发生“缺链”, 从而导致漏解现象, 对此尽管教师一再强调却收效甚微.

3. 思维紊乱———分析缺乏条理

学生做证明题总是条件结论一把抓, 表达缺乏条理.例如:要得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结论, 就必须先写明两个条件:1.在直角三角形中;2.斜边上的中线.只有在这两个条件都成立的前提下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而一些学生在证明过程的书写中不是滥用条件乱下结论, 就是漏写条件跳跃思维.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 当务之急我们需要的是思考和改进

初三学生尽管已有足够的知识容量, 但是他们的知识仓库比较零乱, 当需要去解决某些问题时往往找不到对应的“工具”.因而在初三复习中, 重点不是多讲几个题目、多做几个练习, 而是将重心转移到通过典型例题来理清知识体系, 优化知识结构,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拓展、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与解题策略.

二、初三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引导学生探索所需的先前经验,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

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 提高自身的施教水平, 通过理论指导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1. 设计精辟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同课异构的不同效应.在上平行四边形复习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是重点.一般案例:开门见山, 教师先列表对照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进行复习归纳, 此法尽管目标明确条理清楚, 但却略显苍白, 听者枯燥乏味.优秀案例:教师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 从一组顶点处撕成两半, 要求学生根据残缺的纸片设计一个补全方案.问题马上引发学生的兴趣, 都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方法, 教师只需做适当引导即可让学生轻松回顾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判定的各种方法, 由此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加强了知识应用能力.因此, 做好对问题分析的有效展开工作, 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更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向广、深发展, 从而促进问题分析能力的提高.

2. 依仗个人魅力, 调动学生内驱力

这是一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复习的名师课堂展示中的情境引入:那是一个身材高大魁梧的东北老师, 由于借班上课, 与学生是第一次见面, 一上课老师就开上玩笑了:“看下面好多同学都在笑, 是不是因为老师长得胖啊?那有谁能猜出老师的体重呢?看看谁的眼力好, 估得准!”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抱着积极的态度, 气氛立刻活跃起来, 讨论进入正题, 一切都感觉水到渠成.

3. 探究问题迁移, 促进知识生成延伸

下面是一道证明全等三角形中比较经典的习题, 学生掌握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后能较快地找到全等的条件, 并可延伸到图形的旋转教学迁移.而本题所提供的三种变式层层递进, 条件由特殊到一般, 进而将挖掘到深层次的知识生成, 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得到提升.

例题:如图 (1) , △ABC与△ADE都是等边三角形, 点A, B, E在同一条直线上.

求证:CE=BD.

变式1:如图 (2) , 点A, B, E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其他题设不变, 那么CE=BD还成立吗?

变式2:如图 (3) , 如果把△ABC与△ADE为等边三角形, 改成等腰直角三角形, 其他题设不变, 那么CE=BD是否成立?

变式3:如图 (4) , 如果把△ABC与△ADE改成以A为顶点, 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结论还成立吗?

经过三个变式的练习, 学生已能感受到条件变化的过程中引发不变结论的原因, 从而再回顾全局分析问题, 加强了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应变能力.教学中可多采用一题多变的形式, 使学生的思维形成逐步深入, 从而得到对知识认识的拓展和延伸.

学生的内驱力需要时刻被调动, 才能激发他们潜藏的求知欲, 从而对学习充满好奇感和自信心, 进而体验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1.让学生重视思维, 推敲方法策略

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数学知识, 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但不管他们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却都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2.让学生能改擅编, 促进灵活多变

让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设计, 或改变条件或改变结论, 从而更好地挖掘问题的生长点, 获得更多的解题策略, 促进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3.让学生换位思考, 突破思维定式

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强的灵活性, 它常常要求克服思维定式, 结合题目特点, 适当调整视角, 使题目中的元素进行“角色换位”,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面临的问题, 突破思维定式, 获得解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 让学生总结反思, 养成学习习惯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对于例题的教学必须要进行解后反思.事实上, 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 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

初三的课堂复习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时刻营造和保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通过思维方法的掌握, 学会将一个生疏、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知、简单的问题来处理, 而如何把每一个具体问题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是找到正确、合理的转化途径.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作出答案或结论之前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探索问题转化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归纳能力, 让学生通过课堂的有效学习, 学一题而会一类, 进而懂一片, 从而解放教师和学生, 彻底告别题海苦战.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李求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关于评选湖南省2012年度优秀团员团干通知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数字9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