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2024-09-13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精选7篇)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第1篇

《新闻周刊》新闻策划文案

第一板块:一周新闻回顾

新闻一:上海女游客在马来西亚酒店被劫持

4月2日晚,马来西亚东部沙巴一酒店遭遇武装人员袭击,1名中国上海籍女游客(高华云)和1名菲律宾籍酒店员工被劫持。沙巴警方目前认为实施绑架的是菲律宾“专业绑架组织”,人质或被转卖给其他组织以获取更多赎金。事发时,酒店有60名中国游客,有老人、小孩,当时现场一片混乱,酒店员工称有武装人员靠近,所有人立马趴在地上,情况很紧张。晚上11点左右,当地武装警察接报警后赶到酒店。华西都市报记者正在当地旅游,不想遭遇这一突发事件。

理由:马航客机MH370失联第26天,又发生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同是发生在马来西亚,同样有一名中国籍女游客遭劫持,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与最近的马航具有相关性,所以有必要提出来思考一下。

新闻二:茂化PX项目引争议

茂名市部分市民上街游行反对PX(芳烃)项目事件,引发关注。截至4月2日晚,茂名市公安机关依法共查处3·30事件违法犯罪嫌疑人44人,其中刑事拘留18人,行政处罚26人。被刑事拘留的18名犯罪嫌疑人。4,3日,广东茂名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有多家媒体及部分特邀市民网友代表参加。发布会持续了约30分钟,茂名市副市长梁罗跃介绍了本次事件的总体处置情况,公安局副局长周沛洲和教育局官员梁旭全分别回答了两家媒体记者的提问。

理由:化工项目,因为对环境和人都会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大家反对,这是有关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又接连发生在此次游行事件中,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实施违法犯罪。“小部分闹事者的暴力违法行为及网络谣言、虚假图片传播已对市民正常生活造成影响。”爆出此条新闻正好消除误解,正确对待,并且进行评论:公众对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表达关注和焦虑,完全可以理解。但也应承认,很多这样的焦虑,更多是从个人主观的判断、先入为主的经验而来,并不一定正确。实际上,关于PX项目的重要性和安全问题,已多有讨论,PX并非危险化学品,相同浓度下,它对接触者可能产生的健康危害,还不及醋酸和尿素。” 同时,在表达诉求时,需要坚守一个“法”字。“少数人浑水摸鱼,无端让冲突加剧、矛盾升级,已经触碰到法律的底线。

新闻三:浙江宁波奉化房屋坍塌

4月4日早上九点,位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大成路居敬小区的一处5层居民房发生倒塌。至15时许,已有5名被困群众被救出,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目前还有2人被困,现场施救正在紧张进行中。

理由:宁波奉化一小区五层居民楼倒塌。事发居民楼建成比较早,有居民居住。据最新消息,一名女性伤者被救出,此前已经救出6名居民。经紧急排摸,倒塌单元共15户人家,目前仍有4人被困于废墟中,抢救正在紧张进行当中,倒塌楼房都“粉碎性”了。而这已不是第一次,早前也是在浙江一样就发生过楼房坍塌的事故。在中国这样的楼房还有不计其数,而现在同时也在给未来建造这样的“不计其数”的房子出来。既然是生活资讯类的电视杂志类新闻节目,那么播出的新闻一定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房子突然坍塌不可思议,想到的人们生命与财产安全以及之后的处理问题,但更让我笔者觉得讽刺的是:房子是坍塌了,但房价没跌。当这被废墟清理干净,其它边上一样有危险的房子一样有价可卖,而且还不会很低。

当然,奉化倒塌的房子可能会惊醒一些人,但也难惊醒所有人,因有太多的无奈被控制了生活,太多无奈房子塌了,价格还在。其中的各种因素冷暖是数不清的,只有自己身处其中才能体会。在此我只能再三提醒盲目过分投资地产的风险,但同时也给大家提醒地产的另一个机会。那就是别墅。不得不反思,谁来为质量报复买单。

第二板块:本周视点老人的“特权”

1、女孩给老人让座后嘟囔一句 遭老人一家暴打

只因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时嘟囔了一句,沈阳29岁的女孩被老人家属暴打,当场受伤流血,鼻骨骨折。记者了解到,目前警方已就此事介入调查,将根据伤者情况对涉事者予以处理。据女孩妈妈谢女士介绍,3月30日14时30分,母女二人乘坐215路公交车,坐在前后相邻座椅上。公交车行驶途中,女儿小朱(化名)低头玩手机时,有人说“老人有心脏病,给让个座”。“我女儿一看是个70岁的老大爷,就起身让座。只是嘟囔了一句“怎么这么多人偏让我让座呢”,结果就被老人家属打骂。”

2、4月2日,南京也发生了一起“让座纠纷”。

在当天早高峰68路公交车上一位六旬大妈看到车上没有座位,就坚持要求坐在“爱心专座”上的小学生,该名小学生没有同意也没有吱声。这位大妈见状,就开始骂人,说她没有家教不要脸。过了一会儿,小学生孙丽看到车上有了其他的空座位,她哭着起身换了座位。而要求让座的那名大妈坐下后还是喋喋不休。

3、南京公交7学生“集体不让座” 学生反驳自己更累

2010年11月5日早上,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该张照片被发到了网络上,受到了近2万名网友关注。有网友说“90后没素质”,有网友说“让座不是义务”,还有学生上网跟帖说“我们比他们这些老人累多了”!记者随机采访了三名中学生,他们的态度一律是不愿意让座:“我们书包很重的。一路到学校大概要二三十分钟,如果站着,肩膀上压着包带,还挤来挤去,头都晕。”

4、苏州女生公交上未让座 竟遭老人掌掴

2013年5月27日早上7点,一名苏州大四女学生因在公交车上没有给老人让座,双方发生冲突,老人一开始用腰两次撞向该名女孩,随后对女孩掌掴脚踹被人拉开。就在女孩掏出手机欲拍摄证据时候,老人再次上前殴打女孩,随后被人拉开。被打女孩事后报警,她称,因为要参加毕业考试在座位上专心看复习资料,并未注意到旁边站着的一位约60多岁的白衣老人,没想到却因此遭到了对方的殴打。

5、七旬老人闯红灯被拦下 殴打交警质问你才活几岁

据天津卫视报道,上海一位七旬老人强闯红灯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后恼羞成怒,动手打交警一拳并称“你才活几岁”。现在老人已被警方依法取保候审。理由:

同样是让不让座的问题,不过与之前的情况不同的是,女孩只因起身嘟囔了一句而被老人家人暴打,不让做被打,让了座了也被打,该事件一出,立即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有网友表示:“让座不是法律义务,只和尊老爱老道德相关。打人者可能涉嫌故意伤害罪!为何如此野蛮?”看到此类事件也让人想到一部由高圆圆主演的《搜索》,同样是因为没有让座然后引发一系列“搜索”,这让人反

思,让不让座只是道德的问题,或许因为自己心情不好或其他原因,不想让座,但这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引发一系列争吵与谴责。直至发展到如今的让座了也早人打,礼貌了也遭人骂。难道这就是作为老人的特权?觉得现在的老人也不好惹。

第三板块:一周人物回顾

人物一:吴平

3月31日,一封矛头直指浙江大学副校长吴平的公开举报信在网上热传。该信作者系浙大兼任教授朱冠,他称吴平的“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博士学位”涉嫌造假,而涉事机构亦证实:“我们不能授予学位”。当事人吴平对此回应,学校有关部门已开始调查此事,在调查报告出炉前,他个人不便回应此事。理由:

平心而论,在时下学术界生态中,“学位造假”已非稀奇事儿。可这类传闻跟“浙大副校长”身份搅到一块,仍颇具眼球效应。就眼下看,这起**,仍聚讼纷纭。说起来,吴平学位问题,早在去年年底,就有人在网上揭露。如果说,当时浙大未作出反应,是因它没激起一阵波澜,那如今,它已因“局内人”爆料,而成为舆论焦点。在此情境下,期待浙大、相关教育部门等在缜密核查基础上,尽早释公众之疑:若发现问题属实,就依规溯责;若有不实,就及时澄清事态,给公众个明白,也还吴平以清白。

人物二:连恩青

2014年4月1日下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温岭杀医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驳回被告人连恩青的上诉,维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连恩青的死刑判决,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理由:已经有一些人在网上问:“为什么耳鼻喉科医生被杀害最多”。答案似乎是明显的:因为等离子等微创消融鼻甲手术的普及,提高了空鼻症的患病率,给医疗纠纷造成隐患。

理由:

但这样的寻根溯源,又几乎从未被做过。因为中国的医生对“敏感事件”讳莫如深、三缄其口;因为医疗仲裁机构被认为缺乏中立;而一位空鼻症患者也坦陈自己不希望空鼻症被关注:“其实,这些病人不太愿意提醒政府去让医生不再切人的下鼻甲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病一旦没有人得了,那么,已经得了这些病的人就只有被边缘化了。因为这个下鼻甲好切,但是,你要给还原就太难了,也就是说,可能就是无药可治。这个群体少了之后,政府就不会给得了这些病的人治,然后,又没有新的空鼻症的人加入。那么,已经得了这些病的人就可怜了。人有时候是自私的。” 我觉得我们不仅要看到连恩青杀了医生,还要知道他为什么会杀医生,医生可怜,可能像连恩青这样的空鼻症人更可怜。

人物三:卓伟

内地第一狗仔:文章曾找我买照片 说价格随便开不还价

卓伟,原名韩炳江。报道“文姚恋”的记者。被媒体称为“中国内地第一狗仔”。在过去的两年中,他先后曝出张艺谋超生、董洁出轨、顾长卫车震、高圆圆赵又廷姐弟恋、章子怡和撒贝宁、汪峰的两段恋情等重磅新闻。他创办的风行工作室,几乎包揽了内地一半以上的重大娱乐八卦新闻。

理由:

作为一名娱乐记者,他能很好的定位出自己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他认为狗仔队这份职业,新闻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狗仔队,它

是一个男子汉的工作,它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它能给我一种刺激的快感。可能在别人眼里累、苦、危险,在我们眼里这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干这份工作,我们觉得还可以实现新闻理想,这一点很卑微的新闻理想。我们的工作对娱乐圈的明星还是能产生一定的监督作用的,我们的新闻能够被很多人看到。我们最大的成就感来源于被关注。以此来正视新闻工作者的本职所在。新闻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真新闻和假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第一标准。我们用照片来反映这种真实。这是我们的工作原则。

人物四:天天

天天留遗愿:我想救妈妈

荆州男孩前日离逝,生前留遗愿救患尿毒症母亲;右肾和肝脏同时捐给两名重病患者,据新华社电 “妈妈,你要坚强一点。”湖北荆州患有脑癌的7岁男孩天天在弥留之际,要把自己的肾捐出来,换回身患尿毒症母亲的生命。2日凌晨,天天在武汉安静地走了,他把左肾给了母亲,右肾和肝脏也挽救了另外两名年轻患者的生命。

理由:

看到的是感动。天天重新点燃了3人的生命之光。2日中午,其他两台移植手术也成功完成。天天的右肾捐献给了21岁的襄阳女孩冯晶(化名)。冯晶患尿毒症两年多,一直没有等到肾源;另外一名受捐者是27岁的武汉小伙文军(化名),他患有严重的乙肝肝硬化。它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

第四版块:本周人物章开沅

中国请辞资深教授第一人:请辞是自我革命

章开沅 88岁,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资深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等多个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2014年寒假前递交书面申请,请辞“资深教授”待遇。

理由:

新闻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作为中国请辞资深教授的第一人,这说明这是教育体制的一次革命性改变,就像记者采访他所说的那样:这次我不怕,我是拥护院士制度改革、打破学术头衔终身制,是“自我革命”了。希望通过此事中国这些院士制度,终身制度能够翻开新的篇章。

第五版块:本周特写:中国人去韩国考驾照

【大量中国人韩国考驾照:时间短、费用低、换照容易】在中国,学车的人可能要等上一年的时间才能拿到驾照,而且考驾照的费用非常高,相当于韩国同等费用的两倍。因此,一些中国游客千里迢迢跑到韩国考驾照,然后回国后再转换一下驾照。据统计,去年在韩国考驾照的中国人达到了2.3万人。有网友说,在韩国考驾照7天就能拿到本本,然后再将韩国驾照带回国内转成国内驾照,这种曲线拿驾照“能够挽救好多挣扎在驾考上的同学”。这事儿真的靠谱吗?理由:

最近,去韩国考驾照成了微博上最热门的话题。随着赴韩旅游的势头渐长,去韩国考驾照的中国人也多了起来。除了跟风,我们应该思考为什么会有大量的中国人选择去韩国考驾照,本国考驾照费用高,时间长,这些都是原因,这值得我们思考,反思。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第2篇

关键词:杂志型新闻栏目,媒介融合,《新闻周刊》,传播特点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 媒介融合成为杂志型新闻栏目发展变化的大背景。所谓媒介融合, 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的, 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1]媒介融合把纸质媒体同电子媒体的传播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 通过资源共享对信息进行集中处理, 从而衍生出多元化的信息产品, 最终利用不同的传播平台传播给受众的动态过程。

作为电视新闻报道的形式之一, 杂志型新闻栏目是指形式上固定化、板块化、杂志化, 内容上集新闻信息、新闻评论、 新闻专题于一体, 利用多种传播方式引导舆论的综合性电视新闻栏目。杂志型新闻栏目最早出现于美国, 我国第一个杂志型新闻栏目是上海电视台1987年推出的《新闻透视》, 1993年开播的《东方时空》引发了受众对电视新闻“杂志化”的广泛关注。如今, 《第一时间》《天下足球》《新闻周刊》等杂志型新闻栏目在荧幕上掀起了全新的浪潮。由其借助媒介融合之势不难看出, 电视新闻杂志化使中国的电视新闻由“默片时代”进入“报人电视时代”的深度化阶段。[2]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是典型的电视新闻杂志栏目, 自2003年5月开播以来, 节目以一周新闻回顾的形式, 对热点话题、焦点新闻或新闻人物进行大盘点, 将过去7天发生的新闻浓缩为一档45分钟的电视杂志栏目。以该栏目为例, 来呈现我国杂志型新闻栏目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 与其他同质节目的优势所在和独特的传播特点。

一、媒介融合:搭建多元传播平台

杂志与电视的传播形态相结合, 彰显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混搭”。杂志以其深度化的文字、严肃性的话语模式, 深受精英群体的追捧, 而受众接触电视的“门槛”相对较低, 使其日渐成为草根和大众文化的代言人, 电视声画兼备与杂志的深度性完美融合, 为《新闻周刊》提供了完备的节目样式。而网络时代传播价值的重构给《新闻周刊》带来了新的机遇, 中央电视台组建网络电视——CNTV、《新闻周刊》加入新浪微博和互联网主页的评论版块等都为《新闻周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传播平台, 突显了网络时代受众的主体地位, 打破了传统电视节目的时空限制。为此类节目的发展营造了全新的传播平台和模式。

二、结构上:编排技巧突显版块形式的统一

《新闻周刊》共设置五个版块:“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和分析, 节奏较快;“本周视点”是对一周中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评析, 挖掘新闻的深层信息和传播价值;“一周新闻人物回顾”是对一周内出现在镜头上典型新闻人物进行报道和评析;“本周人物”也是一种点评性质的版块, 主要对一周内呈现在镜头上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评论, 更侧重深度报道;“本周特写”所占时间较短, 采用快节奏的播报形式显示多元的舆论氛围, 以故事化的语言揭示与新闻相关的背景或微观事件。

三、内容上:报道整合新闻资源

不同于讲求时效性的动态新闻报道类节目, 杂志型新闻栏目在内容上更具广泛性和多元化色彩, 不仅要以选题的丰富性为基石, 还要将复杂的信息有效地整合。在“内容为王, 渠道并重”理念的指引下, 杂志型新闻栏目除了在编排上满足受众的需求外, 还要从内容上迎合受众的品位。

(一) 故事化的叙述

美国CBS的《60分钟》栏目将节目的内容定位为“讲给观众一个不知道的故事”, 由此可见故事性是杂志型新闻栏目的制胜关键。《新闻周刊》的“本周视点”版块极其注重故事化的叙述, 在2016年1月9日播出的“为生育服务”中, 画面从2016年1月1日降生的婴儿为切入点, 介绍了国家全面放开实施二孩的政策。同时将镜头对准想要二孩的备孕妈妈, 通过对她们的采访了解他们想要二孩的原因, 增强新闻的故事性。

(二) 广泛性与导向性并重

杂志型新闻栏目的选题坚持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原则, 在新闻性的基础上, 兼顾社会性、评论性、趣味性和服务性等,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卫生、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 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同时, 在报道中要善于及时引导公众对事件的看法朝正确的方向转变, 将“新闻汇编”和“舆论引导”有机统一起来。

四、报道方式上:深度剖析评论挖掘独到见解

总体而言, 《新闻周刊》以关注百姓生活的硬新闻为主要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 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节目, 其本质在于深度评论。“本周视点”和“本周人物”则是体现深度、注重评论的重要版块, 深度剖析新闻事件, 从多方观点看法着手, 深入挖掘节目与众不同的见解。 由白岩松担纲领衔, 以个性化的风采和综合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 以其独树一帜的个性化评论和解读, 成为这档节目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五、结语

杂志型新闻栏目自创立之初, 就具备了内容广泛而深刻、 形式自由而灵活、传播手段多样等特点,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 此类栏目经历了挑战和冲击, 也获得了机遇和发展。在众多电视新闻栏目的竞争中, 它以自己独特的传播优势和节目风格引领受众的新闻生活, 在引导公众舆论、把握时代潮流方面深入人心。凭借受众意识的增强、品牌战略的实施和整合营销的施行, 相信杂志型新闻栏目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途。

参考文献

[1]陈国权.报业媒介融合的价值辨析[J].中国记者, 2009 (5) :54-55.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第3篇

获取海量数据是数据新闻生产的前提。从国外的新闻业界实践来看,海量数据获取的有效渠道主要是从政府、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等公开的数据库中抓取的二手数据和由媒体自己调查获取的一手采访数据。例如,《卫报》关于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报道的数据新闻,除了从政府的公开数据库中抓取有效的二手数据之外,还主动策划利用官方网站进行有效用户调查以便获得第一手的真实数据。但是,在我国,由于媒体自身搜集数据能力还有待提高,多是将数据获取和分析交给大数据公司去做。

借助数据公司完成数据加工

拥有海量数据对于数据新闻仅仅是第一步,零散的、隐匿的数据没有价值,对数据的加工和处理,将零散的数据有效分类整合,从庞杂数据中分析提炼有用信息,才能为观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以及鲜活并具有可读性的新闻故事。

《“两会”大数据》的第一集《“两会”脉搏全球跳动》中,“中国召开‘两会’,哪个国家最关注?”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过去可能无法明确解答,只能以“全球高度关注中国‘两会’”类似的模糊文字给观众一个描述。通过抓取全球89个国家的网民对中国“两会”浏览、关注、评价的数据,对最关注中国“两会”的国家进行排名,结果出人意料:印度尼西亚高居第一,美国列第四。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和理解,排行榜上的国家,大多位于亚太地区,如今他们与中国各行各业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关系。让世界对中国“两会”的关注由过去的模糊变成精确,关注的内容和视角更加客观。这一切,如果没有对巨量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根本无法实现。

春节期间,“百度迁徙图”对于春运回家的流入和流出的实时呈现,“丈母娘的礼物”等热搜词,让不少观众大开眼界。百度的优势就在于搜索信息的抓取和分析,做“两会”热点调查是个好方法。百度新闻热搜榜、百度热词榜自然成为央视《“两会”大数据》栏目与其合作的一种。依托于百度指数,《“两会”大数据》栏目又对相关的搜索词汇进行了深度分析与扩展,比如针对一个热词,网民搜索的其他相关词汇的需求图谱和短期趋势,百度数据就为搜索网民迅速提供群像描述。

腾讯微博和新浪微博一样,国内覆盖人群也在数亿人以上,微博的话题活跃度高,能够提供对网民话题的深度了解。亿赞普是一家全流量数据分析的公司,通过构建不同的抓取和分析维度,就可以让“两会”新闻内容有深度,有细节。比如,《政府工作报告:谁在看?看什么?》这一期节目中,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问题,同时亮出了三张榜单,腾讯微博的话题榜、亿赞普的热度榜、百度新闻的热搜榜,从中很容易寻找出重合的关键词,这样梳理出来的关键词,自然就是网民对政府工作报告最关注、最真实的热议话题。

多元创新呈现数据

数据挖掘、分析的结果,需要借助可视化技术加以呈现。“数据可视化”是要将大量的数据组合构成数据图像,同时还要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方式呈现,使观众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从多个不同维度观察数据及其结构关系,清晰发现和理解数据中隐含的信息。

海量数据组合构成的数据图像,主要是通过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动画、视频等,将某些单靠数据或文本很难表达和解释的信息之间的关联表现出来,化繁为简,兼具形象化与趣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逻辑关系可视化。央视的《“两会”大数据》栏目,作为电视数据新闻,充分发挥电视媒体视听兼备的媒介属性,注重音频的解读元素和动画、视频等视觉工具的使用。与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的静态图表相比,电视数据新闻可视化特征表现出连续的、动态的逻辑连接性。电视音视频的逻辑连接功能,通过非线性编辑技术用各种元素在“时间轴”的概念上将文本内容形象化、信息秩序化、时空层次化,并最终通过动态的视频形式表现出来。

二是利用虚拟演播技术,将指标和指标值可视化。指标图形化就是用形象化的图表来显示数据所描述的事物。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仿影图形,顾名思义,就是仿照投影的造型所创造的图形,再经过省略、归纳的处理,最终以条理化和几何化的造型轮廓呈现。虚拟演播室内,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可爱的男女生卡通图形,贴合了新闻的主题。虚拟的动画司机驾车呼啸而来,向主持人挥手示意,点头微笑,这是《“互联网金融”成网络讨论热词》这一期的场景;《环境与食品安全最受百姓关注》中,主持人手指一点头顶旋转的视频片段,便切换到“舌尖上的安全”中虚拟动画人物热烈讨论的视频,主持人很自然地坐下来,端上一盘虚拟的“菜”,与他们讨论起来,就势引出关于这一话题的数据分析。

三是凸显电视媒介特性,使用交互式动态信息图表。《“互联网金融”成网络讨论热词》这一期,充分运用了动态信息图表(Motion Graphic)。红蓝绿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在网民和微博对政府工作报告最关心的三个问题,即:互联网金融、舌尖上的安全、黑名单制度。下方用时间轴标示“两会”期间的每一天。主持人手指移到某一条曲线所在的位置时,图上就会立刻出现当天这一话题的微博发帖量,从而可以看出“两会”时期这三大话题的关注数量对比,非常直观清晰。交互式动态信息图表和静态图表相比,交互式图表能够通过一个简洁界面向观众传递大量有用信息。这种呈现方式更具参与性和个性化,可以由观众自行点选所关心的内容进行了解,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推送信息。

2014年央视的《“两会”大数据》深刻地说明:大数据正在改变着电视媒体固有的新闻报道方式,但是,这一改变只能是渐进而缓慢的。在我国电视节目的数据新闻报道中,观众的参与缺位显得十分明显。观众仅仅作为被动的数据产生者,观众在“两会”期间对“两会”的关注与搜索行为数据被百度、腾讯、亿赞普等大数据公司挖掘、分析。而观众利用政府公开数据库分析、理解“两会”中提到的社会现象,制作数据新闻的意识还很欠缺。这固然与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尚未健全完善有关,也与我国受众数据意识不强,数据分析、制作能力相对欠缺有很大关系。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赋予受众与专业新闻媒体平分秋色的新闻生产模式,开拓数据新闻生产的新流程,尚有待探索。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第4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舆论引导,引导机制

1 新闻事件概述

1.1 事件经过

2015年4月,央视先后报道微商毒面膜致人毁容,接着又对俏十岁、思埠两大微商品牌的产品质量存疑,涉嫌造假点名批评。此新闻一出便开始广泛传播,各大媒体新闻评论纷纷聚焦于此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舆论倾向,故本文关注的焦点是新闻评论如何逐步影响并引导舆论。

1.2 舆论走势分析

在央视批评报道之前,俏十岁、思埠两大微商品牌备受好评,但消费者并不知道该品牌产品质量、原料构成等环节的不合格甚至危害健康现象。央视及随后的媒体揭露后,舆论一边倒地批评这两大品牌面膜。

2 电视新闻评论对新闻事件的舆论引导机制分析

丁法章将新闻评论定义为:“一种对于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是就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1]”?振宇进一步论述:“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2]”?管这两个定义仍存在争议,却揭示了新闻评论的一个重大特征:指导性。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有形的意见,以其尖锐、独到的特点成为影响舆论的旗帜和灵魂,故在央视对微商品牌点名批评后,原本舆论一致好评品牌开始受到观众的批评和反思。

2.1 新闻评论通过设置议程引导舆论走势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3]”?视批微商后,各媒体迅速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受众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对消息的判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只能选择媒体设置的议程并进入媒体的议程范围内参与事件讨论,无形中对媒体设置的议程产生共鸣,转而对微商持批评态度。

2.2 新闻评论通过建构框架引导舆论

“媒介框架就是进行选择的原则——是强调、解释与表达的符码……在形成受众的解码活动上还可能发挥某种关键性作用。[4]”?闻评论对事件的解释就是以一种强调符码的方式将新闻事件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新闻媒介构建出某种特定的框架时,观众就会根据这一框架做出认知判断。故当新闻评论揭示了微商品牌产品质量、价格、原料构成、销售方式等多个维度的缺陷,新闻文本中就开始呈现出否定俏十岁、思埠等微商品牌的框架,这样的框架引导受众对该微商品牌的不足之处进行解读和反思,从而达到新闻评论的框架化目的,改变受众原有的舆论态度。

2.3 新闻评论使得媒介拟态环境环境化

拟态环境环境化的观点认为拟态环境并非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媒体工作者经加工后对事实的再现,但人们往往把这种“拟态环境”当作客观现实来对待,“所以它的结果是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5]?媒体对现实环境的拟态化不仅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更是大众传媒提供拟态环境的重要舆论场,如果说央视对微商的批评得到了主流媒体的认可和报道或评论,那“微商不可信”这一短语便逐渐形成拟态环境并蜕变形成一个官方词汇而深深地烙于人民心中,媒介提供的这种拟态环境反过来制约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使受众头脑里形成了“微商产品质量差、可信度低”的印象。

2.4 新媒体时代的网民特征使新闻评论充分发挥了意见领袖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判断主要依赖于新闻媒介的引导,当央视批评微商后,受众对该事件的价值评判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于是媒体开始通过新闻评论解读事件并为其“赋予意义”从而使受众易于理解,而新闻媒体所赋予的意义便是“微商产品质量差、可信度低”。

3 结语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新闻评论日益成为舆论的强大引擎,尤其是在社会热点问题上,通过发表对事件的认知进而影响舆论走势,能够充分发挥电视新闻评论的舆论导向价值。

参考文献

[1]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12.

[2]赵振宇.一项需要普及和提高的公民素质——关于新闻评论的三点理性思考[J].新闻大学,2007,(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1:194.

[4]约翰·费克思.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词典研究[M].2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1.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第5篇

“时事”造英雄

就在《时代》周刊创刊十周年之际,国际部主任托马斯•马丁突然辞职,他决定接受麦克劳—希尔出版公司的邀请,效仿《时代》周刊,创办一本新的时事新闻类周刊。1933年2月17日,新鲜出炉的《新闻周刊》创刊号被摆上了报摊。它的封面让人印象深刻,是根据当周最重要的七则新闻,精选出的七幅新闻图片。这本新杂志的定价不贵,零售每期10美分,只要花上4美元就可以订阅一年。经过一段时间打拼,《新闻周刊》有了一批固定读者,发行量从5万份增加到25万份。

然而,作为“复制品”,《新闻周刊》一直无法走出《时代》周刊的影子,虽然经过改版,甚至改过名字,境况却一直不好不坏。1957年,当本•布莱德利——这个未来的著名报人——走进《新闻周刊》的办公室时,似乎看到了一个“商会的附属机构”:主编“整天没精打采”,作为一刊之灵魂的社论版“没有活力,也没什么长远目标”。所以,当布莱德利听说母公司准备卖掉《新闻周刊》时,并没有像同事们一样惶惶不安,而是给《华盛顿邮报》的发行人菲利普•格雷厄姆打电话,鼓动这位精明能干的出版人收购《新闻周刊》。1961年3月,《新闻周刊》得遇明主,华盛顿邮报公司为其重新打造了一支编辑与经理团队,这一举措使它走上了通向成功的应许之路。

《新闻周刊》的崛起,最应该感谢的还是被称为“狂飙时代”的1960年代。马丁•路德•金和肯尼迪先后遇刺,猫王、摇滚乐、性解放、越战……美国社会陷入了罕见的纷乱而多元的状态。此时,以梳理头绪、提供观点见长的《新闻周刊》进入了黄金时代。《新闻周刊》正是因为在越战和美国流行文化上的表现而被贴上了“自由派”的标签,他们常常制作出有关越战、民权和流行文化的封面吸引当时的年轻人。早在1964年,《新闻周刊》就很“前卫”地以“披头士”做封面。在越战的问题上,《新闻周刊》以批评的态度来对抗赞成越战的《时代》周刊;在新闻报道和评论上,《新闻周刊》也更为犀利、更有深度,并且一改《时代》周刊墨守了数十年的“不署名”行规,开始刊登署名文章,把编辑与记者“明星化”。

就这样,《新闻周刊》大肆侵蚀着《时代》的读者与广告商,到上世纪60年代末发行量已逼近200万份!而《时代》周刊与《新闻周刊》的“较劲”也一直持续至今。今天的美国人,每个周一都会眼巴巴地等着看《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如何“斗法”。

“自由派”的历史初稿

菲利普•格雷厄姆有一句传世名言: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如果把这句话用到《新闻周刊》上,则应该改成:新闻,是“自由派”眼中的历史初稿。

菲利普•格雷厄姆在收购《新闻周刊》时便立志让它能与《时代》抗衡。当时的《时代》周刊将读者定位在倾向保守主义的中上收入者,而《新闻周刊》想与《时代》周刊分庭抗礼,就必须另寻出路。为此,格雷厄姆特意聘请了美国当时最著名的政治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为《新闻周刊》写稿。李普曼早年曾创办自由派报纸,后来直接参与了许多重大的国务和外交事件。正是像李普曼这样“高质量”作家的加盟,大大提升了《新闻周刊》的品质,也使《新闻周刊》在自由派知识分子中声名鹊起。

《新闻周刊》倾向民主党的基调,也是20世纪60年代确定的。直接促成《新闻周刊》易主的本•布莱德利,不仅是民主党的铁杆粉丝,更与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的交情非同一般。当布莱德利的第三个孩子即将出世时,肯尼迪总统甚至派了白宫特工到他家充当临时保姆。布莱德利任《新闻周刊》部门主管时,给杂志带来了其活跃的个人风格,他厌恶纯粹的资讯,更厌恶沉闷刻板,整天督促年轻的记者写出“好玩的东西”。布莱德利在回忆录中说:“仿佛就在一瞬间,《新闻周刊》清洗了所有亲共和党、重商主义的成员,开始走上全新的发展道路。”

《新闻周刊》从不掩饰自己的自由派倾向,所以当《新闻周刊》遭遇“新保守主义”的小布什,就如同“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

就在9.11事件一周年之际,《新闻周刊》别出心裁地做了一期封面文章,采访了13个普通美国人的“一年之后”,通过美国人受到9.11影响的生活细节,思考全球反美情绪日益高涨的原因,狠狠地批评了布什政府所奉行的单边主义。而在伊战打响后,《新闻周刊》还报道了美国“黑水”公司保镖在伊拉克滥杀无辜的消息。《新闻周刊》还指出:“如果说萨达姆是个恶魔,那也是美国制造的。”

这些一马当先的左翼言论,也让《新闻周刊》栽过大跟头。2005年5月9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引用“消息人士”的话,称军方即将公布一份报告,指出古巴关塔那摩美军基地中有审讯官把《古兰经》撕碎丢入马桶。这种亵渎《古兰经》的行为,立刻引发了穆斯林世界的震动。

白宫的反应竟比穆斯林更为激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赖斯表示“很愤怒”,五角大楼更是两手一摊,说没找到报道中提到的报告。陷入尴尬之中的《新闻周刊》只得派记者重新核实这条报道的真实性。当记者再次找到那位“消息人士”时,对方却突然改口,这使《新闻周刊》陷入了“死无对证”的境地,主编也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发表了致歉信:“由于五角大楼的否认和消息来源改变立场,惟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不再坚持我们的报道。”

这是《新闻周刊》创办以来遭遇的最大的信任危机,而白宫与五角大楼在此事中的过度反应,让很多人慨叹《新闻周刊》是不幸撞在了“派系斗争”的枪口上。

美国的大众报刊发端于形成两个主要政党的时期,虽然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很快就结束了赤裸裸的“各为其主”的功利做法,但时至今日,政治派系的影响依然若隐若现。1972年,与《新闻周刊》同出一门的《华盛顿邮报》,凭借对“水门事件”的跟踪报道扳倒了共和党总统尼克松。而20多年后轮到民主党总统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发生时,《新闻周刊》就“宽容”多了。

1998年初,《新闻周刊》记者艾西科夫追踪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已近一年,眼看着一篇有可能使白宫易主的稿子即将与读者见面,但《新闻周刊》高层竟在付印前的最后一分钟把这篇稿子给“毙”了。执掌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凯瑟琳•格雷厄姆对此的解释是:“因为我们无法在杂志截稿前直接与主要知情人谈——包括克林顿总统本人……在情况明晰之前,我们不作超前报道。”

盛怒之下,艾西科夫和编辑部同仁拿着稿子另寻出路。1998年1月17日,名不见经传的博客写手德拉吉发布了那条震惊世界的帖子——“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一夜之间,“德拉吉报道”这个博客网站成了全美最红的媒体,后来这件事甚至被认为是新媒体崛起的里程碑。直到此后四天,《新闻周刊》才通过AOL(美国在线)发布了这个消息。

不过,虽然《新闻周刊》有点儿偏袒民主党,却从未因此丧失基本的新闻原则和职业道德。1977年,卡特当选总统后曾召集《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的编辑们举行会议,他想让华盛顿邮报公司为他指定一个可以“告以真相”的人,在这个人面前,他可以完全放松,不管说了多么过火的话都不用担心会在《华盛顿邮报》或《新闻周刊》上披露出来。这个要求被当场拒绝,以至于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无奈地对丈夫说:“看到了吧,吉米,我说过他们是不会帮我们的忙的。”

数字化时代里的“全媒体”转型

当Yahoo、Google向纸媒步步逼近的时候,人们依然觉得,一个普通人+一台个人电脑就能播发震撼全美国的独家新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很快,德拉吉就以这种方式曝光了克林顿的性丑闻。单就这件事而言,可以说是当年《新闻周刊》高层的决策失误,给了新媒体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

时光荏苒,又是十年。媒体已不再是具备大量资本、技术和专业工具才能从事的行业,甚至连电脑都不用,只要有一部手机,任何人都能变身为记者。

新媒体的冲击,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期刊业陷入了寒冬:与《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鼎足而立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由周刊改成了月刊,老牌的《大西洋月刊》则变成了双月刊,《商业周刊》以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彭博传媒公司,《电视周刊》以象征性的一美元易主,《读者文摘》更是由于对新媒体的挑战无动于衷而最终破产。重压下《新闻周刊》不断改版、几度裁员,但仍没能挽回颓势,发行量一路下滑,到2009年已经跌至260万份。

在一片愁云惨淡中,《经济学人》的发行量却以秉持“内容为王”的主旨逆市上扬。《新闻周刊》不愿坐以待毙,决心向《经济学人》靠拢。2009年6月8日的《新闻周刊》,请喜剧演员斯蒂芬•科尔伯特做客座主编,负责当期的伊拉克专刊。《新闻周刊》主编对全新改版的杂志似乎颇有信心,他说,《新闻周刊》带给你智慧上的满足和视觉上的飧宴,而这种体验,原本只能由优秀的月刊来提供。

这期伊拉克专刊在网络上反响甚大,杂志的零售销量也上升了一万多份。然而在随之而来的征订季,《新闻周刊》的发行量却跌至150万份。有媒体人评论,《新闻周刊》立足高端的改版方向虽然走对了,但为时已晚。至此,《新闻周刊》已经连续三年亏损。华盛顿邮报公司在反复权衡之后,最终决定丢卒保帅。目前,《新闻周刊》已收到约70份收购请求,其中也有来自中国的南方报业集团、成都博瑞传播公司等,虽然最终“因为国籍而非价格”遭拒,但这是中国媒体首次参与竞购西方杂志。

《新闻周刊》的老对手《时代》周刊,虽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却走出了一条“全媒体”之路。《时代》周刊的网站十分富有吸引力,首先,在其网站上可以浏览自1994年以来《时代》周刊的所有内容;其次,网站还以举办类似“20世纪最具影响人物”的评选吸引眼球。《时代》周刊还非常重视与电视等大众媒体的合作,与CNN等媒体共同策划制作电视节目。而就在前不久,被认为可能改变出版业的iPad也被《时代》周刊“抓”住了,借机推出了《时代》iPad版,在新老媒介融合之路上又迈进了一步。

更重要的是,作为营利性的商业机构,媒体的命运与其背后是否拥有实力雄厚的媒介集团息息相关。

1996年美国通过了新的通信法案,允许电子媒介相关产业涉足大众传播媒介,从此美国的媒介集团便“一发不可收拾”,纷纷向大规模、高垄断的“超级媒介集团”迈进,《时代》周刊所在的时代华纳集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早在1989年,以《时代》周刊为基础的时代公司,就与搞电视制作的华纳兄弟公司合二为一,成为一家传统媒体的航空母舰。此后,CNN、美国在线(美国当时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公司又陆续加入,到2000年前后,时代华纳集团终于成了美国传媒业的一艘旗舰,其业务包括网络服务、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出版、影视娱乐和音乐等等。事实上,《时代》周刊对整个集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时代”这个名字,说到利润,杂志出版部只占到了5%。

《新闻周刊》所在的华盛顿邮报集团同样是一个“跨界”的多面手,除了《华盛顿邮报》和《新闻周刊》所属的杂志部,集团在全美的六个城市经营电视台,还拥有一个有线电视网,其旗下的卡普兰教育中心在教育领域也颇有声望。然而,整个集团一年的利润只有两亿美元,《新闻周刊》一家杂志就亏损两千万,而且历经裁员、改版仍然不见好转,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新闻周刊》是本好杂志,但对于集团来说,《新闻周刊》却成了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第6篇

关键词:现状,深度报道,原创,目标受众

《新闻周刊》 (《Newsweek》) , 是美国三大新闻类周刊之一。《新闻周刊》1933年正式在美国出版发行, 1961年被《华盛顿邮报》收购, 其新闻范围涵盖美国国内外大事、商业、科技、社会、艺术和娱乐等方面。拥有3种英文版本和6种非英文版本, 其中除繁体中文版外, 其他语言的版本均以时政新闻为主, 其最高发行量曾经达到440万份。

美国《新闻周刊》转型的背景因素

新兴媒体的兴起导致美国报业低迷。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 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就赢得了传统媒体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它最大的优势在于其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 方便了受众, 它使得传播比过去更有效、规模更大, 速度也更快。另外, 它使得信息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网络博客、论坛等网民从过去只是新闻受众的单一角色转变为既是受众又是新闻传播者的双重角色。这样既免费又方便的优势无形中分流了传统报业的大批受众。

金融危机的冲击加速美国报业衰落。美国报纸协会 (NAA) 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8年3月, 印刷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跌9.4%, 降至420亿美元, 创下NAA自1950年测算广告数据以来最大的跌幅。9个月后的2008年12月, 报纸广告收入跌势不减, 当年第三季度下跌20亿美元 (摘自新华网《“缺钱”的不只是纽约时报美传媒应对危机面面观》) 。而在今年上半年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 有数家报纸宣布停刊或者转向经营, 其中包括全国性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丹佛市的第二大报纸《落基山新闻报》, 《西雅图邮讯报》也在3月宣布从平面媒体撤退到网络版本。

美国《新闻周刊》过去最高销售量达440万份, 但随着新兴媒体、金融危机等影响, 销售量已下降到200万份左右。目前杂志的收入和广告篇幅均出现缩水, 员工人数减少了160人, 降至约400人。

美国《新闻周刊》的转型策略

第一, 编辑策略的转变:从追逐新闻转为分析评论。过去, 《周刊》一直以报道每周的新闻为己任, 在美国国内一向以时政新闻见长。而改版后将完全放弃原来的做法, “如果没有原生的资料, 他们就不做报道, 每天追逐新闻、挖掘细节的形态将不再继续” (《周刊》编辑Jon Meacham) , 在加强分析评论的同时, 邀请名家撰写专栏。另外, 对发生的问题《周刊》将尽可能地提供解决方案, 这也是由于受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的影响。

第二, 受众定位的转变:从广大群众到精英读者。由于市场缩小, 广告的下滑以及各种费用的增加, 《周刊》认为, 大众化的运营方式已经行不通。“这些人受过高等教育, 薪资所得比一般读者较高, 是最大的新闻消费者, 以这些精英读者为核心, 建构新的营运模式, 是《新闻周刊》转变的重心。” (《周刊》执行长Tom As-

cheim) 。

第三, 版面设置的转变:改版后, 一方面, 《周刊》分为四大板块:简短报道、专栏评论、封面问题长文报道以及文化和社会新闻。另一方面, 《周刊》将以小而精的设计吸引读者。较之以前页面设计更加简洁, 采用更多的图片, 预留更多的空间, 用质量较高的蜡光纸取代原来较薄的纸张。

《周刊》转型策略给予我们的启示

《周刊》的改版策略拓展了我国新闻杂志的办刊思路。它与转型之前相比在办刊理念上, 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在报道对象上, 准确定位目标读者群, 体现分众化趋势;二是在报道内容上, 更加突出新闻杂志的特点, 发挥独特性。

受众定位准确才能“一击即中”。首先, 受众是核心。它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 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 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是新闻杂志生存发展的前提。随着社会的进步、细化, 受众的需求也越来越细化, 而包括新闻杂志在内的传媒业的分化程度远远低于市场细分的要求。因此, 要使得新闻杂志能够长足发展, 就必须采取措施以适应受众需求细化的趋势。其次, 定位要准确。受众定位是定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 传播方式由“大众化”向“小众化”、“分众化”方向发展, 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新闻杂志不可能期待吸引所有的读者。每一个读者都有其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 对一定范围内的受众的特性进行调查和分析, 可以从中发现和归纳他们共同的兴趣和特征, 划分受众群、研究他们的市场成熟程度, 这些都是我们办新闻杂志的依据。

《周刊》杂志这次改版, 将减少名人新闻的报道, 转向努力吸引那些“想从海量新闻中提取观点的有头脑、受过良好教育的读者”, 这是《周刊》为适应分众化趋势而采取的措施,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尽可能符合绝大多数读者的“口味”。“减少名人新闻报道”, 意在表明《周刊》将更加关注与普通民众密切相关的新闻。名人的新闻不是受众最想知道的, 名人对受众生活的直接影响才是读者最关心的。二是瞄准一批具有共同特征的读者。“想从海量新闻中提取观点的有头脑”、“受过良好教育”表明了《周刊》将提供更加有思想和深度的报道, 从而能够给予这些受众思考的空间, 侧重于追求目标受众的聚集和忠诚。我国当前的新闻杂志对受众定位把握得当, 比如《新周刊》, 它所影响的主要是有主见有影响力的社会中坚阶层, “我们对社会的关注是较为上层的, 是注重‘潜规则’和‘大趋势’的。这是我们要明确表态的, 我们的目标读者主要就是所谓的白领和文化人阶层。”再比如《三联文化周刊》是办给知识分子看的:有大学学历的人, 他们有比较宽的视野, 又比较敏感, 追求与时代发展同步。 (1) 但是也有相当一批新闻杂志对受众的定位仍然十分模糊, 报道内容的选取欲满足所有受众的需要, 然而同一媒体不可能满足所有受众的需求。

发人深省的报道是新闻杂志的“必备品”。从数量上看, 新闻杂志以评论为主是它的本质特点。新闻杂志与报纸相比通常都是“后发制人”, 这种“后发制人”意味着它的大量报道必须具有深刻性或者深入性。 (2) 新闻杂志上的新闻不像报纸等其他媒介上的动态新闻那么零碎。其功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新闻的综合与分析, 给人以较完整的认识;它不是一般的消息, 不是动态性的新闻, 而是能够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事件的详细情况, 了解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的“评论纸”。换句话说, 就是新闻杂志上的新闻有一个理性沉淀的过程, 是对新闻事实的再评述。

从质量上看, 新闻杂志“不求最全, 但求最深”。新闻评论不仅要在量上做文章, 更要在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上下工夫, 评论的质量如今越发显得重要。纸质媒体无须“报道一切”, 而是需要抓大放小, 搜罗读者关心的所有重大选题, 深入挖掘, 充分利用最新消息、新闻背景、本报评论、图片、图表等多种新闻元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把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客观报道, 记者严格地原样照抄、照搬别人提供的原始记录、发言稿及记者招待会上散发的文字材料;第二个层次是靠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收材料而写成报道;第三个层次是不仅客观地再现新闻事件, 而且编辑、记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述和解释, 从而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和本质。对于新闻杂志来说, 就是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第三个层次的报道。《周刊》由过去以“新闻消息配分析评论”为主转变为“分析评论配新闻消息”。它弱化了消息报道, 突出深度的报道, 由此可见深度报道对于新闻杂志是极其重要的。我国的新闻杂志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在“量”上不够, 而是在“质”上不高。一是在前期策划上不善于在“纵深开掘”上做文章。二是在选题上不善于在“独到创新、把握大局”上下工夫。所论述的观点如“鸡肋”一般, 无滋无味, 经不起推敲和咂摸。

独家原创+权威名家。独家原创是新闻杂志生存发展的基础。“原创”的本义应该是首创、最早创作的意思。 (3) 新闻的原创性并不是对新闻的创作。它是针对现代技术条件下, 新闻从业者投机取巧, 对新闻照抄照搬或者随意引用转载而提出来的。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独家的东西, 而一家媒体新闻报道的水平、质量、品位、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有没有独家新闻以及有多少独家新闻。原创新闻可以分为首发事实构成的原创新闻和非首发事实构成的原创新闻。 (4) 新闻杂志的原创新闻通常指的是非首发事实构成的原创新闻。《周刊》注重“有独立观点、发人深思的原创性报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选取独特的视角。与众不同的角度才能阐发与众不同的观点, 切入点的选择至关重要, 它决定了新闻作品的内在张力和思想深度, 并且能够吸引受众目光、激发阅读兴趣。二是论述的观点有前瞻性。受众往往期待媒体对产生的问题能够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解决办法, 而这个办法是新闻杂志的编辑人员运用历史的观点、文化的观点、哲学的观点审度这些富有时代特点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和新闻现象得来的, 它是理性思维的展示, 代表了新闻杂志整体的思辨力。三是回归于报道的深度。新闻的原创性更体现在报道的深度上。对事实、信息进行综合、归纳、比较、提炼, 也就是对事实和信息进行深加工, 即便是对被多家媒体反复报道的新闻也能挖掘其独有的层面,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 最终在报道中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 (5) 《时代》周刊创办人之一亨利·卢斯曾说:周刊的特点是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更多的情况, 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权威名家是新闻杂志生存发展的推手。权威名家可以强化新闻杂志的权威地位。《周刊》邀揽许多名家如克里斯托佛·希金斯、法里德·扎卡里亚、乔治·威尔等人, 为《周刊》撰写专栏。名人名家对社会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因而他们有比他人更加强烈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认为, 传统报业有着自身的内容优势, 其内容和编辑水准是目前新媒体所达不到的。哪些传统报业在权威分析、精辟言论上见长, 并且把最核心的新闻和最有价值的资讯及时提供给受众, 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重要的价值, 哪些传统报业就能在内容上打造优势。所以, 在这些方面下工夫越多的报社其今后的发展前景也就越好。这对于新闻杂志的发展同样适用。在国内, 新闻杂志对专家专栏的重视程度还很不够,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版面安排不显眼。比如, 《中国新闻周刊》将“专栏”档放在刊物的最后, 很难吸引受众的眼球。二是缺少有影响力的专家写手。

明了清晰+简约精巧。版面的风格样式是由特定的读者群所决定的。不同的读者群对美的追求有所不同。《周刊》对版面的改革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首先, 就一般的新闻杂志而言, 受众期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杂志刊登的内容, 从而进行快速有效地选择自己所关注的内容。美国报业协会商务发展部高级副总裁兰迪·贝奈特指出, 通过对不同设计元素的改进, 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 并且为那些想要深度阅读某篇文章或选题的读者提供更多的“进入点”, “最终目标是全面提供更高效率的阅读体验”。其次, 针对该刊物的目标受众———精英读者, 他们作为社会当中的中上层人士, 受过较高的教育, 对夸张浮华的事物往往嗤之以鼻, 对品质往往有较高的要求, 而简单清新迎合了这一人群的审美观。当然, 这一结论是在对读者的心理进行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来的, 而不是编辑人员的恣意妄想。而新闻杂志是办给哪些人看的, 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①曾嘉:《新闻杂志的特点》, 《军事记者》, 2003 (11) 。

②曾嘉:《如何办好新闻杂志》, 《军事记者》, 2004 (2) 。

③《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

④张西可:《原创新闻:纸媒的竞争优势》, 《青年记者》, 2007 (17) 。

美国《新闻周刊》等 第7篇

MySpace和Flickr这类在线交流网站的走红,使得互联网进入了2.0(Web2.0)时代。个体的充分参与,使得网络的消息发布和沟通形式不再是单向的,进而对Google和Yahoo这些Webl.0时代的互联网大佬们发起挑战。现在,我们的网络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子。担心,非常担心

美国《时代》

担心,非常担心

地球正和“疾病”做斗争:随着热浪、风暴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肆虐,加上极地冰川的融化,全球气候正越来越濒临崩溃。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在警告人类全球气候恶化的危害,如果我们继续无节制地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科学家们的警告终将成为可怕的现实。

英国《经济学家》

如何让中国变得更富

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推行集体承包责任制以来,中国农业实现了迅猛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乡发展出现了差距。如果中国真的要发展市场经济,就不得不考虑应对这种差距,用法律保障农民的土地等财产权益。这样做不仅能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还能让农民从农业发展中获益,得到足够的资金进入城市,开始新的生活。大批农村资金进入城市,将刺激城市消费,客观上帮助城市消化农村其他剩余劳动力,保证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逐渐消除社会发展所出现的不平衡现象。此外,保证农民权益的最好办法,不是简单地将农民限制在农村土地之上,而是应该由国家向农业倾斜的政策,让农民直接享受政府的补助和服务。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

铃木反丰田

大多数日本企业都在学习丰田,但铃木汽车另起炉灶。在印度,每两台车中就有一台是铃木,在中国、东欧,铃木生产的汽车也远比丰田多。铃木的董事长出门坐出租车,上新干线坐硬座,销售手法也与丰田大相径庭,其企业生产设备更新为世界第一。

德国《明镜周刊》

能源紧缺导致新的冷战

据专家的说法,世界经济虽然高速发展,但基础并不稳固,比如能源紧缺。地球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不仅日渐匮乏,而且越来越昂贵。对能源的争夺不仅改变着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形成新的联盟,也使矛盾日益激化。争夺能源的时代已经开始。

法国《观点》

萨尔科齐:危险的时刻

上一篇:建筑大学毕业生辞职申请书下一篇: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