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2024-08-30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精选9篇)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1篇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营造既满足交通需求又赏心悦目,同时具有个性特征的道路绿化景观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该文从现状分析人手,对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件作用作了重点阐述,指出现状分析是营造个性化景观道路的重要途径,并就现状分析的基本内容及设计思路(包括道路等级、功能;道路两侧用地性质;重要节点;城市树种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讨论.

作 者:廖炳英 丘承斌 赵俊 Liao Binying Qiu Chengbin Zhao Jun  作者单位:攀枝花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刊 名:城市道桥与防洪 英文刊名:URBAN ROADS BRIDGES & FLOOD CONTROL 年,卷(期): “”(4) 分类号:U418.9 关键词:道路景观   现状分析   设计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2篇

一、英语语法在英语中的重要性

1. 语法对一门语言的学习必不可少

语言自诞生开始就有了语法,只是开始的语言都是用语言习惯来替代语法,语法就是经过人们系统的总结得出来的语言习惯。我国的学生学习英语是没有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的,所以通过熟悉语言的习惯来获得语法的熟练使用是极度不现实的。一个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会令其中的语言学习者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也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这个巧不但代表词汇量的积累,同时代表对语言使用习惯的熟悉与了解。既然国内学生得不到最便利的语言学习环境,语法的学习就势在必行了。如果英语学习只是单纯的词汇积累,我们学得的只能是哑巴英语,甚至是会产生歧义的英语。英语的学习之所以分为听说读写这四个部分是有其道理的,一门语言的学习,不能是片面的,这样会对语言的各个方面的使用造成一定障碍,缺少了任何一方面,这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不全面的,而全面的学习一门语言却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比如通过写作可以巩固词汇量,通过听可以提高说的能力。而语法之所以被总结出来,就是为了方便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虽然这种语言习惯的学习可以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来代替,但我国中学生绝大多数是不具备这种环境的。为了学到地道的英语,语法必不可少。英国语言学家Widdowson认为,交际的胜败决定于用语法去实现不同语义的表达。由此可见语法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有可无。

中文的语法和英语的语法本来就是差异巨大的,许多中国式的英语,在英语本土使用者看来根本无法理解,会造成沟通障碍。同样,用中国的语法来理解英语的句子,产生歧义是必然的。如我们中国的名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用词汇的直接翻译就会变成“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这么一种可笑的形式。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语言的`学习远没有外门人士看来只是词汇的掌握这么简单,语法的学习更加必不可少。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开始就忽略了语法的学习,后续学习的时候在增加词汇量的时候,由于开始的语法就是错误的,就算是掌握了词汇的意思,也还是没有办法理顺句子的意思,对于整篇文章就只有一种如一头乱麻的感觉了。

2. 语法是夯实基础,再创高分的必要条件

就像现在小学不教音标一样,中学老师也开始不教语法了。这种做法是极度不负责任的,音标对于英语而言,就像拼音之于汉语。不懂音标,就算是碰到生词难词,查字典也不能自己弄懂它的读音,只能主观臆测地想象单词的读音。这对学习一口纯正的英语是一个极大的弊端,也是我国现今哑巴英语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语法在语言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诞生就是以教学为目的的。 Canale and Swain认为,交际由语法、策略、社会语言学和话语能力组成,语法的学习对英语的交际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对于不学习语法的学生,在最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他们眼中的英语就是一堆词汇的组合。就算是理解了词汇的意思了,也没有办法掌握词汇意思的组合,好比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却不知道自己对语言翻译之后的意思掌握的正确与否。而语法在这个时候的作用是给学生提供一个翻译的标准,一个词汇意思组合的准则,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记忆,跨过长时间高频率的英语使用时期,快速掌握英语的各种语境之下的词汇的意思的选择与组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和美国兴起了关于英文文法在教育体系中存在与否的激烈讨论。而之后在中小学的教育里面就排除了英文文法的教育,但是去除了教学略显麻烦的英文文法之后,反而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降了。其中的原因是教育过程中用于词汇的积累虽然增多了,但是英文文法的教学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对标点以及英语标准句式排列的了解和应用一塌糊涂,写作能力自然也就不能得到提高了。

二、语法在高中英语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

语法是快速掌握和使用语言的基础,我们可以在高中的考卷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题目。其中对词汇的考察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语法的分析,也就是对语言习惯的掌握的考察。高中英语试卷中对于语法的考察是渗透在整张试卷中的,无论是完形填空还是写作,都对学生的语法使用能力有一个充分的考察。为了更好地解决试卷的试题,扎实的语法功底是极其必要的。高分的获得不但在于整体上的优秀,还要在于试题上各个方面的追求完美。而其中的重头语法,是不容忽略的。就夯实基础,再创高分而言,高中老师应该着重于语法的教学,并设计出适合的教育方案,以图使学生对语法更感兴趣,并更快速地掌握语法的使用,只有让学生打好基础,才能为英语冲击高分做好准备。

在现实中,高中英语的学习已经开始进入一个较深的英语学习层次。题海战术要获得成功,纠错并分析错题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经过语法的学习,很多句式上的错误根本就无法分析,也就无法知道出错的原因所在。只有学习好英语语法,打好基础,才能做到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对题目做到更好的把握,为再创高分留下先决条件。所以语法在高中英语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容忽视。

三、总结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3篇

在我国众多的农产品中, 西湖龙井、东北大米有着很好的口碑, 但是当消费者真正选购这些产品时, 面对众多龙井和东北大米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在名叫“西湖龙井”的茶叶中, 有着不同的价格, 产出时间、产地不同而决定了“西湖龙井”的价格由每斤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消费者选择时, 只能自己品尝后购买。而东北大米给人同样是困惑, 面对众多的品牌的东北大米, 消费者只能赌博式的购买回家。一方面, 在如今品牌时代, 农产品很少有在全国都出名、让绝大多数消费者都相信的品牌, 农产品的品牌对消费的指导作用几乎是零。 另一方面, 各地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但品牌集中度不高。

但是, 地方品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让不少农民获益。比如, 德庆是国内知名的柑桔生产大县, 其贡柑2006年初在北京参与“中国首届品牌水果擂台赛”并当“擂主”, 夺得“中国柑王”桂冠, 售价最高达5元/斤, 农民仅柑桔一项收入人均就达1600多元, 仅贡柑、沙糖桔一项就为农民带来4亿元的收入, 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2 农业品牌化的现状及成效

1999年《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下发以来, 各地把发展质且效益型农业作为最佳切人点和突破口, 积极引导农村经济由数量型、传统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品牌开发为重点,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以品牌效应拉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 到目前为止, 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了362个, 其中全国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的19个 (啤酒、葡萄酒、味精、肉制品、乳制品、酱油、饲料、人参) , 占驰名商标总数的5.2%;全国农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383个 (选自《中国驰名商标、省、自治区、直辖市著名商标名录》) ;2004年, 中国名牌产品认定了272个, 其中全国农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的57个, 占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20.9%;2004年, 获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4710个, 有机食品AA级662个, 无公害农产品9917个 (截止到2004年6月, 摘自《农业质量标准》2004年第6期,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马爱国文章) 。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国农业品牌化建设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 有效带动了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推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了农产品国内外的竞争力, 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

3 我国农业品牌存在的问题

目前, 我国农业品牌化发展虽然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国家缺乏农业品牌化战略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品牌战略应该覆盖经济活动的全领域。目前, 有些地区已经开始将品牌战略从工业领域推向农业领域, 但是, 国家尚缺乏农业品牌化战略的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农业部虽然在1999年就颁布了《农业部关于创名牌农产品的若干意见》, 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各地, 但对于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应该如何统一规划实施却没有相关政策。另一方面, 重评定轻培育, 一些部门和机构热衷于品牌评价格排序。既有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各行政区域内的评选, 又有中介机构的类似评选, 缺乏全盘统一规划。

(2) 农业品牌管理体制不顺。国务院相关部门及一些行业机构, 例如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和商务部以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 都根据各自职能定位提出了名牌产品的评价制度和管理办法。但在国家层面上没有形成必要的综合协调机制, 政出多门, 造成了部分地区对农业品牌化、农业品牌认识混乱。并且, 由于农产品的生产由不同环节组成, 不同的环节又由不同的部门监管, 以致监管部门总多、职能交叉, 造成多头管理, 效率低下。

(3) 主体品牌意识淡薄, 推广措施不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是农产品品牌化的推行主体, 品牌意识虽然比改革开发前有所提升,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①重生产, 轻品牌。②品牌运作简单化。许多地方还停留在取个名字注册就算一个品牌。而品牌创立是由诸方面要素构成的系统工程, 由市场用户、产品质量、形象设计、广告宣传等方面组成, 在这个系统中产品质量是基础及中心环节, 其他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建立农产品品牌时需以质量为中心, 全盘考虑, 多方合作。

(4) 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力量薄弱。农业品牌化战略中, 龙头企业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力量薄弱难以担任重任。

一方面, 龙头企业数量少, 辐射带动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国家级龙头企业少, 其他龙头企业规模都较小, 因此带动当地农户能力有限, 不利于品牌成长。另一方面,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农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在运行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农户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还很浓厚;②会内部管理上多以协会领头人的威望维持着协会的运转, 协会和果农呈现出一种及其松散型的组织关系③协会缺乏足够的资金, 除能确保农户不误农时和保证生产资料的质量外, 并未给会员带来经济上的实惠;④协会领头人在多年的组织活动中没有领取报酬或者领取的报酬抵付不了他在组织活动中的支出, 从长期看, 难以使协会领头人对协会事业保持长久的热情, 使果农协会发展缺乏后劲;⑤协会不是一个法人组织, 资金实力小, 签约的可信度低, 承担违约赔偿的能力十分有限, 使得协会普遍的抗风险能力低。

(5) 农业品牌资金投入不足。好的品牌, 从其设计、注册、宣传、保护, 到最后形成品牌资源优势, 需要一格积累过程, 从中要发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要继续保持优势, 还要再不断投入资金。而我国的现状, 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分散的小农户经营, 资金积累相当有限, 大部分地区集体经济名存实亡, 农业合作组织也不完善, 发挥不了作用, 导致各地农产品以及一些地方特产、名产形成不了品牌优势, 在国内国际市场上不能形成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并且政府的支持不足, 2005年政府主管部门对农产品的促销活动的资金不足5000万元。

(6) 农业品牌宣传贫乏、保护力度不足。农业品牌的宣传不足, 农业品牌缺乏整体策划, 传播范围不大, 缺乏地域品牌、国家品牌的宣传, 品牌整体运作能力差。虽然出现一批区域性名牌, 但其中的国家名牌较少, 国际农产品品牌就更少, 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 品牌附加值不高。政府对地域名牌, 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地方特产品牌引导保护力度不够, 而且部分法律内容缺失, 受名牌信誉度较高带来的超值利益驱使, 假冒品牌行为屡禁不止;另外, 执法单位较多, 没有形成合力, 对这些行为缺乏有效打击。

4 对政府在我国实施农业品牌化政策的思考

“三农”问题的难点在于农民收入低且增长缓慢,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插, 农业名牌少, 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不强。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则可解决这一问题。为此, 政府部门需要在宏观层面上理请思路、理顺机制, 进一步研究农业品牌化战略。完善相关法规, 加强引导和推动, 制定相应措施, 在培育、扶持和保护、发展农业品牌等宏观环境上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的实施。

(1) 制定农业品牌化的指导意见和协调机制。

制定和建立推进农业品牌化的指导意见和协调机制, 进一步理顺农业品牌化推进的工作机制, 提出科学的农业品牌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拟订合理的实施步骤和阶段性目标, 明确农业领域品牌发展方向和重点, 形成国家、地方、区域、行业、企业、产品的多层次战略品牌体系。并进一步借鉴和引用国外的经验推进农业品牌化。

(2) 为农业化创建和发展提供适当的支持条件。

近年来, 个部门、个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 为农业品牌化的实施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政出多门、资源分散, 不利于政策资源的集中与有效的发挥作用, 国家和各级政府层面应该集中必要的政策资源, 制定并形成配套的政策体系, 为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创造适当支持条件。

(3) 进一步规范农业品牌的评价和认定活动。

目前, 我国存在在乱评比的现象, 许多品牌认定机构因利益驱使不能进行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另方面, 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法制不完善等原因, 消费者很难在众多品牌中进行合理选择。政府作为法定管理机构和公共利益的代表, 其组织的评价认定更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因此, 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健全农业品牌的评价认定制度, 尽快建立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与推进农业品牌化紧密相关的市场中介机构, 创立有关农业品牌培育与发展的咨询服务机构。对于已参加的团体和机构, 加强其培育、扶持和管理, 并实施资质认证, 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透明度、权威性与公信力。

(4) 创造公平的农业品牌的市场竞争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着力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 大力营造有利于农业品牌创立和发展的市场环境;加强依法行政意识, 通过组织实施《产品质量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 加大打假治假、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查处虚假广告工作的力度, 充分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市场监管作用, 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 规范市场竞争, 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 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品牌的市场环境。

(5) 大力组织宣传推介, 做大做强优势农业品牌。

政府的宣传和推介是农业品牌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农业品牌的公益性宣传, 强化对品牌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 使生产者创品牌、消费者识品牌用品牌的意识增强, 以提高农业品牌的社会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 引导和促进农产品的健康消费。

(6) 整合区域优势特色品牌, 提高品牌知名度。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目前, 我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多杂乱和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十分突出, 极大削弱农业品牌的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加强指导与协调, 在自愿的基础上, 采取企业兼并、资产重组、股份制等形式, 引导弱小品牌整合于名牌, 形成整体优势, 不断提高竞争力。同时, 组建行业协会, 规范行业行为, 充分发挥自律作用。

(7) 立足资源优势, 建立主导产业和主导品牌。

各级农业部门要从实际出发, 广泛开展调查研究, 立足资源优势,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种, 明确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 逐渐树立和创造本地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 最终形成“一村一品”、“一地一特色”的农业区域性布局和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格局。

立足市场需求, 树立主导产业, 才能形成一个地方的农业主导品牌。培育主导品牌.一要“精炼”, 即精心提炼优良品种, 为品牌打好基础;二要“精选”, 即在众多品牌中, 精心挑选一个或少量的有发展潜力的品牌进行培育, 让其成为真正的主导品脾;三要“精心”, 即通过品牌的精心运作, 整合分散资源, 提高主导品牌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白光.中国要走农业品牌化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4篇

关键词:造型基础;设计教学;思维能力

当前在设计专业教学中,高等学校尤其应该注重和设计行业的需求相结合,行业反过来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更多的要求,造型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设计表达和设计思维能力。同其他纯艺术门类不同,设计学专业的知识观念更新快、对于形态感知和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更高,所以要求教师在对课程体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训练环节的设置进行深入的设计和思考。

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设计与艺术从来都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从设计构思到设计完成的过程依靠的是造型元素中的形象思维,是设计师合理地运用技术和材料进行的有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创造过程。从设计专业培养体系中,造型基础课程始终是处于重要的、最早接触的课程。无论是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或是环境设计等等,其都要依存于视觉造型形象的表达,形象和色彩的思维训练是造型基础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其在设计专业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尤为重要。在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设定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具有一定的设计表现技巧、在设计过程能整体和科学的观察和感受设计对象的本质。让学生通过了解和表现结构的方式掌握表现对象的内在构成规律,掌握设计所需要的基本的对物象形体认知,提高其点线面构成元素、空间与体量的视觉感受。同时,造型基础课程在创意思维和创意方法上进行有益的尝试,从对物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训练内容设置首先应该考虑与专业课程的交融与互补,侧重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训练和正确的观察能力的培养,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感受和体会视觉形象中线条的节奏、黑白的对比以及色彩的韵律,学生在造型表现的同时注重作品的个性化展示。

造型能力对于一名成熟的设计师也是其首先要掌握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手绘方面,设计师能用最快的时间构思设计对象大的感觉及细节表现,手工描绘的过程本身也是进一步加深思考的过程,设计对象的构成、色彩的运用、材料和工艺的实现等都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型。在设计的开始阶段,设计师要有较高的对设计对象的观察和构思、提炼概括设计基本元素的技巧,这些是创意思维在过程中逐步展现的必要条件。设计的表现能力目的是可以任意的描绘出设计者的奇思妙想,将脑海中的设计图形、视觉形象通过表现技巧呈现出来。另外,手绘能力也可以作为设计师的素材收集、思维训练等的手段,在观察对象或随意性表现时,画出的对象结构与色彩关系、空间与质感的体现都能引起设计师的联想与共鸣,就是到了后期运用计算机作为深化设计工具时,这些感受也会影响到设计师并使其将这些感受附着于作品。在教学中强化造型基础训练,无疑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训练能提高学生其他课程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型的审美标准也在专业课程中得以运用。

“设计服务生活,设计引导生活”,优秀的设计在满足人们对物象的形式美和功能合理的同时兼具引导人们生活中对美的趋从,从设计这一特性来看,设计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对形体结构、色彩的再现能力,更主要的是设计美、创造美,造型基础课程绝不简单的是对客观对象的描摹和表现方法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挥艺术想象力解决设计问题的方法。在训练中鼓励学生站起来甚至走出课堂,采用主动的方式通过身体全方位感受对象在自然中的形态,进一步尝试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材料描绘对象,注重形象间的构成感觉对视觉的影响、色彩的归纳与整理基本方法的运用等,分析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内涵。

设计思维的形成除了天赋以外后天的训练更为重要。笔者曾经在一次教学交流会议上听过王雪青教授关于创意训练的内容设置,王老师在课程中安排运用“鱼”作为视觉表现元素,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方法以较快的速度描绘出多达十余种鱼的形象,这些形象并不要求具体化,仅仅能让人联想到甚至是语言表述出来就成。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完成后王老师对学生的描绘出的各形象作出分析,指出哪些形象可以放弃、哪些需要修完善改进、哪些形象可以继续深化等等,师生间的课程讲授从简单的技巧指导上升到方案的精彩分析,课堂时间安排非常饱满且效果远远好于普通教学方式。这种启发式教学在相对宽松和谐的环境下进行,任务布置、教师点评、教学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比较轻松的学会知识、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使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在这里的关键是以内容设置组织安排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命题遵守诱发性原则,能唤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创意思维有许多具体的形象或形式存在,结合这些特点可以做出更多的设计选择,这些选择都能使更加设计多样化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创意思维训练的目的也基于此。

在造型基础课教学训练过程中适度介绍展示当代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开拓学生视野和眼界,以多途径、宽口径的创作方式完成课程训练作业内容无疑能激发提高学生的艺术原创力。教师应该把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课程中主要的内容,当学生在训练中产生问题时,教会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找答案的同时就是开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训练中得到最真实的视觉感受。寻找学生作品个体的差异性并使之具有一定的规律化是教师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过程,注重学生自我意识的建立会让学生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的现象。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在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多方位的研究与探索,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训练内容,突出设计专业特点,在教学中要立足于解决对设计师造型能力的要求培养更要强调创意思維能力、审美能力、艺术修养的提高,为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打造技巧能力和思想基础。创造性思维能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程中注意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能让学生的设计绘画作品更有个性和思想。审美能力和个人修养的培养等让学生在成长中站得更高、走得更远,使其表现手段更加丰富和具有内涵。造型基础课程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专业课程学习的保证,教学中体现形式美与理性美的过程,也是创造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5篇

城市道路是整个城市的“动脉”和“生命线”, 道路绿化则是城市的绿带, 以“线”的形式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化, 构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中, 常常要求“点、线、面”相结合。其中“线”就是以道路绿化为主的绿化形式, 然而, 在规划中我们不应仅将“线”视为一种平面形式的构成, 而要将其理解成为一种具有空间意义的“绿色走廊”。

首先, 道路绿化利用城市道路形成一个城市的绿色框架;其次, 道路绿化在不同的方面上连接城市的点状绿地, 构成网状绿地与点状绿地相结合的绿化体系;最后, 道路绿化在城市绿地系统中还具有最大的接触覆盖面, 起着联系和沟通不同空间界面、不同生态系统、不同等级和不同造型绿地的重要作用, 是城市绿地能够形成系统的关键要素之一。

道路绿化在一般意义上包含行道树、交通岛绿化、分隔带绿化以及街景绿地等, 究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环境保护功能

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加, 噪声、废气、粉尘、震动等对环境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加强对道路绿化的比重和合理配置, 保证必要的建筑间距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措施之一, 其主要功能有:净化空气、降低噪声、调节改善道路小气候、保护路面和行人等等。

1.2 安全功能

(1) 在车行道之间、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广场及停车场等处进行绿化, 可起到引导、控制人流和车流、组织交通、保证行车速度、提高行车安全等作用。在交通岛、中心岛、导向岛、立体交叉绿岛等处常用树木作为诱导视线的标志。

(2) 道路绿化可以防止火灾蔓延, 树体储藏大量水分, 能使燃烧减缓, 另外植物也可以使风速降低, 减弱火灾的扩大。

(3) 北方地区冬季风大, 可将树的枝干吹到道路上, 会造成交通阻碍, 因此, 常在道路两侧结合行道树种植防雪林。

(4) 道路绿化有助于增强道路的连续性和方向性, 并从纵向分隔空间, 使行进者产生距离感。

(5) 高大的树木可将一元化的空间一分为二, 对空间起到分隔作用, 同时通过绿化可以使视线集中。

1.3 景观功能

(1) 城市的面貌首先是人们通过沿道路的活动所获得的感受, 一个城市的园林绿化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行道树, 行道树是城市道路基本绿化形式, 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普遍的一种植物造景形式[1]。所以, 道路绿化的优劣对市容、市貌影响很大, 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鳞次栉比, 显得街道狭窄, 由于绿化的屏障作用, 可减弱建筑给人的压抑感。从色彩上讲, 蓝天、绿树均为冷色调, 可使人心情平静。

(2) 植物是创造城市优美空间的要素之一, 利用植物所特有的线条、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多种美学因素, 以不同的树种、观赏期及配置方式形成浓郁的特色, 配合路灯、果皮箱、座椅、花坛、雕塑等, 形成丰富多彩的街道景观, 美化街景, 美化城市。

(3) 道路绿化可以点缀城市, 烘托临街建筑艺术。利用树木自然柔和的曲线与建筑物直线形成对比, 显示建筑物的阳刚之美。同时, 还可以隐丑避乱, 将影响街景和市容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屏隔。沿街建筑物新旧、形体尺度、建筑风格等往往不一定协调, 而整齐有序、枝叶繁茂的行道树能提供视觉统一, 有的还能形成独特的街景风格。

1.4 其他

路侧绿带、林荫路、街旁游园等还可以弥补公园的不足, 满足沿街住宅居民渴求绿地的需求。

同时道路绿化又是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标志, 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因此加强城市道路绿化的规划建设, 对改善生态环境, 美化城市景观, 增进居民身心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可构成优美的街景, 并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重要标志, 让道路在满足交通需要的同时, 通过选择合理的植物种类, 并运用科学、艺术的配置手法, 用生态绿色构筑起一条美丽的风景线[2]。针对道路绿化设计, 以哈尔滨市开发区为例作以简单论述:

2.1 哈尔滨市开发区道路绿化状况

通过对哈尔滨开发区道路绿化系统现状调查与研究, 认为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单调

现状开发区道路绿化多以银中杨、柳树、榆树和少量的糖槭为主, 绿化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乔、灌、草立体种植结构, 季相变化少, 不能达到“四季常青, 三季有花”的绿化效果。

(2) 道路绿化质量不尽人意

目前哈市公共绿地实行分级管理, 管理费用偏低且难以保障, 造成管理者视养护为包袱, 很难维持较好的绿化效果和质量。

(3) 道路各区段未能因地制宜进行树种选择

哈市的道路绿化在一条路上基本采用一种绿化配置手法, 在特殊用地附近如医院、交通干道、工业用地等未能按杀菌、吸尘、防护等主要功能种植不同的树种, 绿化不能充分发挥环境效益。

(4) 道路绿化面积少, 且个别地段存在着视距三角型内栽植乔木, 影响司机行车安全。

2.2 规划目标及原则 (1) 规划目标

在规划中处理好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 创造健康有机、具有鲜明特色的城市环境。通过道路绿化将公园绿地、绿化广场等主要城市景观要素有机联系起来, 并形成网状的城市绿化系统, 充分展现哈尔滨市城市文化, 塑造城市形象。

(2) 设计原则

针对哈尔滨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 在开发区这一新城区的道路绿化建设中提出以下几个规划原则:

a.在树种配置上坚持以本土树种为主, 兼顾外来树种, 使城市道路绿化丰富多彩

本土树种对本地自然环境条件适应力强、易成活、生长良好, 就地取材, 既能节约绿化经费又易见效果, 但只采用本土树种则难免有单调不足之感, 因此也应适当引入优良的外来树种, 以丰富树种的选择, 满足城市绿化多功能要求。

b.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道路绿化的生态功能是设计的重要标准, 诸如覆荫、净化空气、调节气温、湿度、吸尘以及美化观赏等, 但也应与树种本身的经济利用价值相结合, 考虑经济效益。

c.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随着现代化的建设发展, 城市道路的改造日新月异, 因此, 道路绿化系统的任务也在不断增加, 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大量新开辟的道路急待栽植行道树进行绿化点缀, 许多老的道路改造后也需进行新的栽植设计, 这样我们就需采用近远期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的策略, 在尽快达到绿荫效果的同时, 也要考虑长远绿化的要求。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认识到道路绿化作为城市中道路景观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 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 使城市道路成为现代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

道路绿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因此, 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问题越发引人关注, 只要规划人员能在这个方面多加努力, 我国的城市绿化建设将出现崭新的面貌, 城市景观也会得以发展, 城市内涵必将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仁元, 金涛.城市道路·广场植物造景[Z].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农村;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0—0195—02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具有鲜明的开放意识和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政策的调整,教育思维观念的转变,使我们尽快地融入世界经济,文化大家庭,并更好地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建设服务。

教育的发展,必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在《论语·子路》中有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的观点,即是说一个国家人口多了,就应当使他们富裕起来,百姓富裕起来之后,就还要使他们接受教育,有钱,当然是要搞文化建设,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其实古人早已经看到了经济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了。

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理念,要适应本民族的传统和特点,目前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这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上,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它符合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它重视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强调道德建设,是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形势;而素质教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并发展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办得好坏,决定并影响到一个国家国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它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目前,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面积大、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均衡,既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化都市,也有相对落后的传统农村经济地区,既有发达的沿海地带。也有未走出大山的农民。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各方面都有待于完善,需要花大力气,形成一种各地区之间稳定,平衡发展的局面。既然我们人口多,首要解决的就是发展经济,办好教育。我们有9亿多的农村人口,其中又有两亿多农民工,因此,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农村教育上是最大的一块,尽快解决农业现代化,加强广大农村的现代文明,我们的现代化国家在综合评价上才更具有现代文明的意义。

在城市,一般的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放学后,周末和假期,家长为孩子们选了许多的辅导班,学各种特长:学音乐,学舞蹈,学下棋,学书法,学武术等等。不一而足;家长为孩子教育投入大量的金钱和心血,甚至到了盲目的地步。孩子走出这个补习班,就又匆匆忙忙地赶往另一个特长班,家长也跟在后面筋疲力尽,所以我们的媒体和社会才呼吁,给孩子们减负,并为此吵吵嚷嚷,在诸多的报刊和杂志上探讨儿童的教育问题,诸如教育心理、教育方法等等;这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教育出现的问题。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则是在农村,还有许多孩子上学都成为困难,他们连能够走进学校,坐在教室里都成为一种奢侈,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特长教育。

那么,中国当前的素质教育,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村基础教育;使国民普遍接受教育,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文化教育和道德建设,而且将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农村基础教育尽快解决,将会影响到以后几代人的教育。

2001年5月29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文件(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这体现中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而且,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在农村,在各个方面才能够得到切实的解决;对于农村孩子,主要的问题,不是教育心理和教育方法的探讨,而是是否有条件,使他们能够接受教育,这是我们城乡教育差别之所在;除了经济上的,就是由于经济影响而带来的文化教育上的差异。

基础教育办得好坏,影响到国民普遍受教育的程度。农村基础教育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若想缩小城乡差别,文化教育问题解决不了,是终究办不到的。《决定》第6条中指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是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基础薄弱,任务重,难度大,是实施义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各级人民政府要牢固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牢固树立解决好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要依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思想,切实重视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决定》第7条又指出:“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乡(镇)人民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责任,根据国家规定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

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原因很复杂,既有地理因素,也有历史原因,当然也不排除人为的因素;如何使广大农村都普遍接受教育,并切实有效地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质量,采取何种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发展状况究竟有多大的力度来扶持教育,都是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

现在我们有许多毕业的师范学生,宁可在城市里打工、待业、改行也不愿到偏远的地方去就业,问题就在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差,生活上诸多的不便与困难,使毕业生望而退步,甚至仍存在着工资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在城市,一方面我们直喊教师饱和,面临上岗竞争的问题;而在遥远的老少边穷地区,却有无数双渴望的眼睛,期盼着有一名老师的到来。当我们看到电视上报道的那些教师和大学生们,来到偏远的山村去教孩子们,拿出自己毕生的积蓄去建校舍,为孩子们买书和文具,真是催人泪下;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度,确实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正如国人所谓“亏了谁,也不能亏了孩子。”这话令人深深感动,其中也有辛酸,也令我们深思,倘若这些地方不是这样困难,这里和城市环境相差无几,我们还会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报道吗?换句话说,我们宁可所有的中国孩子都能幸福地学习和生活,也不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付出这样的代价来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恐怕也是局部和暂时的,只有我们共同富裕,大家共同努力,才会从根本上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决定》第13条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

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这也是农村教育所要解决的,许多农村校舍还比较简陋,有一些危房存在安全隐患,这些最基础的设施如果无法解决,基础教育质量将大受到影响。

《决定》第15条指出:“抓住西部大开发开发有利时机,推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省级人民政府也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这正是我们国家的求真务实的地方,也更需要地方政府积极思考,承担起重大责任;我们都明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区,地理偏远,交通不便,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发达,这形成了一系列的不良循环,所以需要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尤其是当地政府,在政策、经济上的扶持帮助,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西部大开发,将会提供一些就业机会,投入一些相当的教育经费和设施,改善西部教育环境和办学条件,以吸引更多毕业学生来这里工作,提高待遇,以真正解决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平衡。

素质教育的提高,全赖于基础教育办得好坏,如果我们广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根本的改变,文化教育得到落实与提高,农村的文化意识和道德素质就会大大改善,而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就会下大力气,经过几代的努力,我们的民族才会真正全体走上文明之路。

因此,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建设良好的生存空间,是任何一个国家当前绝对不容忽视的课题。首先,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有特色的区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力强农村现代化建设,都是有利于农村办学的先决条件。其次,加强地方资源和能源的发展和开发,加强与周边城镇的往来沟通,活跃农村市场经济。既可扩大收入,也开阔农民视野,接受城市文明观念和先进文化信息,在精神上确立现代文明观念。这会促使他们注重并加强教育,身体力行地提高自身素质,并支持子女教育。

这就决定了我们国家还要加大力度,搞好交通运输建设,使偏远地区的人们走出来,既有利于资源和能源交流,又便于文化教育的沟通。而且,这也是吸引毕业或就业人员能够走进山区的一个必要保证;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要使他便捷,易于沟通交流,适合发展经济,又利于办教育,适合于下一代的子女教育的解决。总之一句话,适合于生活。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7篇

一、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对学生身体素质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 其最大的难点是实践困难。在应试教育下, 学校体育并没有真正做到主动占领属于自己的教育时空, 推动素质教育的整体改革, 而是一再退缩, 素质教育难以得到实施。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 基础教育如果离开了学校体育, 必须走向应试教育或具有应试倾向的教育。毛泽东在其《体育是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 寓道德之舍”;“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 因而增知识, 因而调感情, 因而强意志”, 现已说明, 现代体育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以体育为手段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不再是书本的理论, 而是人类实践、并卓有成效的活生生的现实, 这已证明必须加强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现代体育科研证明,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 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陶冶学生的情操, 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二、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首先, 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快速灵活的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果断的思维能力。其次, 由于体育教学大部分在户外进行。无法看笔记、看材料。因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迅速的记住教学内容, 有利于记忆力的培养。第三,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时, 首先要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 形成视觉表象, 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正确的运力定型。第四、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力。所有体育项目都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和稳定的注意力。

三、体育素质的思想素质教育是学生培养主体意识的关键, 有益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需要靠整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但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特殊的作用, 承担着特殊任务。在体育教学中, 不仅要教会学生技术和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做人, 学会生活,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育可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坚忍不拔、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灵活机智、竞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开阔进取, 树立全局观念和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四、体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文明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中美的存在是客观的、内在的, 无论是身体美、动作美、还是心灵美, 都是由人体的特征和人体运动的形式产生的, 而体育的美学价值不仅仅于身体美和动作美的外部表现, 更大程度取决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个性的特点。学校体育中最重要环节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教学, 教师通过教材, 直接的间接的进行美的熏陶直观的美可, 可利用如舞蹈、艺术体操、健美等运动, 间接的在教学中感化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品质等反映出来以上两点, 教师需通过艺术本身的精湛, 在完善和练习过程中的心灵感受会收到更良好的美育效果, 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 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 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 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因此, 体育在美育和娱乐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效果, 从而使学生在美中享受到乐, 在乐中体会到美。体育也正是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来唤起人的心中美的感受, 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真正去体味“生命在于运动”这一意义的真谛, 从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综上所述, 体育教育在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中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充分学好和利用体育这一学科.全面发挥体育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体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强健身体。更要教会学生做人, 使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得到极大的发展, 才能加快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与我国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有益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 有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协同发展,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文明行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8篇

关键词:结构化;道路桥梁;设计形式

道路桥梁建设中结构化设计的应用给设计带到创新发展的空间。文章分析了结构化设计对于道路桥梁建设的重要性;首先通过对结构化设计进行了解,分析其设计特点,并列举了几点结构化设计对于道桥建设的重要作用。然后将结构化设计的各个设计模型进行分析,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设计模型,同时被应用到不同的道桥中根据结构化设计在道桥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结构化的各个作用进行合理的应用。

1道路桥梁设计中应用结构化设计的可行度

结构化设计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道路桥梁设计的可行性,它主要是综合多种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在道路桥梁设计过程中,采用结构化设计的原因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它能充分考虑道路桥梁的质量,一定时期内结构化设计都符合国家规定标准要求;二是在道路桥梁使用过程中,它能有效的应对各种安全质量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内确保道路桥梁设计的正常使用。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如何确保设计的可行性比较高,主要可以从结构构件荷载效应以及承载力这两方面加以改善,设计时必须满足这两方面的内容进行结构化设计,这也是结构化设计的重点内容,通过这两方面性能的提升不仅仅可以提高道路桥梁设计的标准,还能提高其使用性能。此外,在采用结构化设计的同时,必须对道路桥梁设计方案进行力学合理的分析,结合实际道路桥梁施工环境合理推断出道路桥梁承载力的安全系数,通过模拟技术来测定安全系数指标,从而更加安全可靠的使用结构化设计,提高道路桥梁安全性能。

2结构化设计的必要性

结构化设计不仅能够代替传统设计,还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传统设计中,其材料的选定、工艺技术及设计参数等均通过经验判断进行估算,然后分析整体结构。最后通过检验的方式进行设计检验来确定设计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传统设计中对于各项结构设计数据不够明确,设计方法过于老化。与之不同的结构化设计中,首先能够将设计进行兼顾,从各个部位向整体进行掌握。设计中的各个模块设计、结构设计等均通过先进的程序技术进行设计,从单一的结构转向多模块的形式。其设计技能满足日趋复杂的道桥建设,同时也能够带来精细化创新设计。有利于道路桥梁的可持续发展。

3道路桥梁设计中采用结构化设汁的基本原则及模型的构建

3.1结构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道路桥梁设计中,结构化设计应遵循最大程度减少结构自身的重量,且不同施工材料刚度的配比都要符合道路桥梁截面要求,在保障道路桥梁设计时一定程度上还要保障道路桥梁施工的顺利進行,在保证道路桥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省材料的使用,从道路桥梁整体结构布局出发,将各工程材料及设备的使用充分发挥在结构化设计中,不仅仅提高了道路桥梁的承载力,更加优化了施工设计方案,减少材料浪费,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一定意义上而言,这种结构化设计也满足长期运营维护的需要,最大程度的延长了道路桥梁的使用寿命,提升了整体安全性能结构。但这种方法的使用必须深入到道路桥梁设计的各个部分及细节,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3.2结构化设计模型的构建

(1)离散化结构的构建

离散化结构模型的建立主要是指在道路桥梁结构化设计时将原有结构整体设计划分成多个限制组成部分,通过这种方式的划分可以构建出新的结构化设计模型,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就可以针对每个限制部分进行合理测试分析,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且比较简单,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道路桥梁设计中。

(2)材料及荷载的简化

在道路桥梁设计中进行结构化设计时,往往会对结构材料的可塑性及弹性进行理想化假设,并相应使用有限参数对无线自由度情况下的结构荷载能力进行随机式模拟。一般选择的有限参数具有一定的概率性,当然以解析式得出的参数也是可行的。结构化设计一般会尽量简化材料与荷载等因素,从而方便施工前期进行设计优化。如果想使得结构化设计的方案同道路桥梁实际情况相适应,那么在构架模型及计算时应当仔细慎重,道路桥梁的受力情况在模型上有真实反映。在结构化设计中应用较多的常用算法包括图解法、求函数极限值法、同态设计法以及网络搜索等办法。

4结构化设计在道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1)截面形式选择的合理性;结构化设计在道路桥梁中的应用,由于道桥高速的要求,其材料使用量多,因此加重了对于道桥自身的重力。因此,在选择截面形式时,应该选择重量轻,结构符合整体性的截面,例如圆柱截面。同时将材料设计成空腹式,减少道桥自身的重量。

(2)避免“走弯路”,造成成本的浪费。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支撑力的协调性。不仅有利于力的分布均匀,同时节省了材料,有利于成本的节约。

(3)保证道路桥梁结构的连续性;为了使成本降低,增大整体结构的受力范围,结构的设计中需将各个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各个结构均匀受力。

(4)注重材料及结构的相互整合。通过对结构的分析,各个结构的形状各不相同,因此其受力的作用强度也不同。结构设计应该将各类材料进行分类,对于受力较大的结构使用相对应的形状和优质的材料;将形状与材料相整合,发挥最优作用,增强对力的支撑作用。

(5)全而掌握各个部位特征;在道路桥梁的结构化设计中,通过对工程中各个部位各个特点的掌握,能够正确分析其相对应的设计方案,将完善的设计方案对应适合其特征的道桥建设,不仅有利于对于工程的掌握,还能够在结构化设计中准确做出选择。减少工作量,使道桥建设高效性运作。

5道路桥梁结构化设计应用的要点

5.1道路桥梁防水结构设计的应用

一方面,在道路桥梁防水结构的设计中,应该确保道路桥梁路面的物理性质,通过材料和工艺的控制设计保障材料的黏结性,做到路面不起皮,混凝土不脱落。另一方面,在道路桥梁防水结构的设计中要注意路面的平整性,通过严格设计混凝土施工,将路面和混凝土铺成一个整体,以确保防水的平整。此外,在道路桥梁防水结构的设计中应该确保结构的整体性,要选用延展性好、抗拉力强的材料作为基础,通过合理的工艺实现防水结构的整体性。最后,规范排水管线、集水管道的设计,要通过严格的规范来确保排水设施安装过程,避免出现对道路桥梁结构和混凝土部位出现的渗透、腐蚀,以此来确保道路桥梁结构的强度与安全。

5.2道路桥梁混凝土项目设计的应用

一方面,道路桥梁结构设计中要重视混凝土中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应该根据道路桥梁结构的需要和混凝土施工规范,明确道路桥梁混凝土钢筋的保护层厚度,通过保护层来确保钢筋的结构功能和作用,进而实现道路桥梁结构的安全。另一方面,道路桥梁结构设计中应该重视混凝土的耐久性,要在设计中规划好混凝土材料的配比,特别是:水灰比例、水泥使用量、强度级别等,以确保道路桥梁结构的稳定与安全。最后,道路桥梁结构设计要加强构造配筋设计,要通过规范配筋的数量、形式和结构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裂缝能力,确保道路桥梁结构符合实际与使用的需要。

6结束语

结构化设计在道路桥梁设计中的广泛应用,为道路桥梁建设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约了成本以及保证了质量。为我国道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艳晖.结构化设计在道路桥梁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67.

[2]王景成.浅谈在道路桥梁设计运用中常出现的问题[J].才智,2010,(29):44.

[3]赵婷婷,孙强.探讨道路桥梁设计的现状与改普措施[J].城市建筑,2013(14):239.

论现状分析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基础性作用 第9篇

一、地方民间艺术的基本状况

民间艺术是在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域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文化与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山歌、器乐、手工、技艺等表演形式的综合, 是民间民俗活动中独立载体, 形形式式的民间音乐艺术就产生于这些民间民俗现象中, 从而也反映出带有泥土芳香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意识。许多民俗现象与我国传统农历或节日相联系, 如壮族“三月三”歌圩、“端五节”赛龙舟等等。而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已发生很大变化。一直以来, 民间艺术的传承方式多以口头相传、家族相传等。而今在社会商品化时代环境下, 这种传统的传授体系已变得极不适应了。再加上我国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一大批民间艺人、老艺术家相继离去。年轻一代生活方式、物质环境、思维方式、文化教育等变化很大, 更多的媒体、网络、影视、外来文化伴随他们, 对本土民族的民间艺术如对山歌、唱壮戏等很少关注。

由于科学的发达, 技术水平的进步, 许多新材料、新的制作手段取代了老的、传统的民间艺术音乐作品采集、录制等工作。这种现代化专业生产模式很大的改变了原来技术水平低的生产模式, 使之更趋于新朝、时尚的音乐艺术形式。特别是民间音乐艺术作品不再只是民族情感和艺术的表达, 而成为了各种各类歌厅、酒吧等粗制滥造的复制品, 没有了任何情感性和艺术性。这些严重滥造和大量复制, 不但影响民间艺术品的传承, 更大的是威胁着地方民间艺术品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各级政府社会专业机构有意识并努力采取相应措施, 从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共同合作, 但由于面过于大, 力量对比有限, 民间艺术的生存不被大多数人认可, 歌王或老艺人无人继承, 各种相传发展艰难, 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和发展。面对困难如何继承、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中丰富民族感情与文化内涵才能很好的保护与发扬。

二、民间艺术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西方文化大量的进入人们的生活, 动漫画、科幻、歌 (明) 星、网络等是中小学生最迷恋的, 甚至在思想审美、价值观、文化品味等都受到许多外来文化的严重影响。有的家庭和学生连饮食口味、生活方式和语音习惯都追求西方化, 以时尚的新朝的外来东西。这些社会现象在占领中小学生思想,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 而对于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感到土里土气、陈旧陌生。民间艺术特色与中小学生距离越来越远, 学生中可能不知道“壮族春锣”“京族唱哈节”是什么?可没人不知道“米老鼠爱大米”, 更没有人知道民族乐器“口笛”制作与由来。这些社会环境将影响到民间艺术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的重要思想因素。

在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 社会、学校和家长所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在社会公共方面, 民间艺术是社会和民族的希望, 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人力、财力、物力、场地等方面得到满足, 同时, 社会上认可这些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大力鼓励和支持研发民间艺术成果, 成为奉献给大众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在学校方面, 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中民间艺术的存在有许多困难和阻碍, 主要表现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师资水平、升学压力等。由于学校重视的程度等多方面综合因素制约, 农村山区学校轻视音乐教育, 更不用说民间艺术教育了, 大多数都没有按照音乐教室的要求完善配备, 由于教学设备和场地的制约, 使许多民间艺术形式很难与学生见面, 甚至了解机会极少。多数中小学音乐教师理论水平较低, 对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历史原因认识不深, 使得在音乐课堂上照本宣科, 毫无意义。许多学校领导把音乐课当作“调剂课”, 音乐课形同虚设, 没有按“课标”实质性的给予学生的内容与知识。从家长方面来看, 大部分农村家长对于基础教育中音乐课教学, 对开设民间音乐教学的认识不深, 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等教育都缺一不可, 许多家长深刻认识和理解, 但是由于社会环境, 独生子女家长期望成才的心切, 导致轻视了像传统民间音乐艺术的教育。更让许多家长不知所措的是各种钢琴、民乐、舞蹈、体操等学习班, 不顾实际、急功近利、迫切希望孩子成名成星的思想驱动下报名, 不了解这些教学机构的办学资质、办学质量、师资水平, 也不考虑孩子的兴趣和接受的情况。其实, 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歌节”活动, 大型艺术节活动, 参加现场与民间歌手合唱或对唱的艺术表演形式, 培养孩子对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浓厚兴趣, 远比报名参加两三次兴趣班更有效果、更有收获。

在现实中由于社会、学校和家长各自的原因, 制约或阻碍了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环节, 受影响的同样还有传统民间艺术教育。这种情况在边远山农村、办学水平低的学校表现由为突出。而这些地方更具有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条件和机会。可惜的是这种特殊的条件和机会, 没有引起全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思想重视。很显然, 造成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流失并不是客观原因, 而人们主观思想原因而导致我们轻视和浪费民间艺术教育资源才是重要原因。

三、民间艺术教育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渗透乡土民间艺术内容与形式, 具有现实的时代的重要作用。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多彩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音乐史宝库中晶莹灿烂, 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华夏文明史涌现的名作与多种多样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中就有民俗、山歌、戏曲、曲艺、历史等, 这些就是华夏民族的历史缩影, 灿烂的文明和优秀的传统, 在它们中蕴含着无穷无尽光彩照人的文化艺术源泉。可以肯定的说, 这就是地方民间艺术来自华夏灿烂文明历史的灵魂。这是一个民族早就为之准备了, 并全部给予了人类。为农村山区学生提供无价之宝的财富, 是学生审美教育和文化内涵的追求, 全部含盖着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的思考和追寻更高一级审美的自然需求。

在基础音乐教育中努力诱导民间艺术, 一是对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保护, 二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精神实质;是社会发展新时代的要求, 是提高全人类文化素质的要求, 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 大力推广普及地方民间艺术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在关心教育一代的过程中, 基础教育对学生性格、情感、审美等方面表现在思想取向的初级启蒙阶段, 这个阶段也是美育与德育教育最佳良机。通过地方民间艺术对基础音乐教育的渗透与借鉴, 让学生更广泛的深刻了解我国文明的悠久历史文化, 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提高审美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民间艺术,基础教育,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素霞《试论音乐教育对人们的全面素质的培养》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2].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大班雷锋的故事教案下一篇:文明创建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