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数学而精彩作文

2024-08-26

生活因数学而精彩作文(精选4篇)

生活因数学而精彩作文 第1篇

生活因数学而精彩作文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是由一个个数字编织起来的美。每一个数字背后,总会有它鲜为人知的秘密。

每一串数字,都演绎着不同的结果;每一个结果,都有属于它的意义;每一次计算,都富有情趣;每一个图形,都拥有线的美感,每一个公式;都包含辛苦的汗水;每一道题背后,总有它不为人知的秘密。

无趣时,它可以当做解闷的朋友,生气的可以把它当做发泄的工具。每个数字,都有属于它的美丽。“1”拥有挺拔的美感,“3”又有弯曲的新奇;“5”是一个挺着肚子的胖子,“7”又是一个瘦小的孩子;“8”是一个沙漏,“9”又是用来喝汤的勺子。每一个数字,都是韵味十足的`艺术。几何,一种曲线的美。点构成线,线构成面,面又构成体。点像白纸上的墨滴;线拥有曲伸之美;面是一幅幅美丽的图案,体就是一个个富有情趣的艺术品。

数学,在生活中也教会了我们许多道理。

数学,它并不简单易懂,然而不懂的,就要一起探讨,解决问题。我是课代表,所以小伙伴们常常来找我探讨问题。我们相互帮助,一起努力,一起学习。

然而,有些人,他们不愿去帮助他人,他们觉得,别人的困难是他们自自己的事,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公共汽车上,没有年轻人愿意给老人让座因为他们想让自己多坐一会;公司中,没有人愿意分享经验,因为他们想让自己先完成任务;排队时,总有些人往前挤,因为他们想让自己先来。

现在的社会,或许已经有许多人都不愿再去帮助他人。而我觉得,就算他们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他们的生活也不会很精彩,因为他们不会帮助他人。而我,我可以说我的生活是精彩的,因为我愿意帮助他人,虽然只是数学上这点小事。是因为数学,是它让我的生活精彩的。

生活,因数学而精彩!

生活因数学而精彩作文 第2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情境,探究,思维,能力,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类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 教育极其广阔自由, 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 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 如同一个鸟关在笼子里.“生活即教育”, 是教育从书本的到人生的, 从狭隘的到广阔的, 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 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

一、源于生活, 创设轻松情境, 让学生想学

数学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有活力的数学教学应扎根于生活的土壤.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让数学教学因生活而精彩!

如在生活中创设数学问题:

问题一 统计连续抛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

问题二 若在n张票中有1张奖票, n个人按照排定的顺序从中各抽1张, 那么先抽还是后抽 (后抽的人不知道先抽的人的结果) 的人中奖概率高? (中奖概率相等Ρ=1n)

在考虑这些问题时, 学生成天琢磨, 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自信心相应增强.

问题三 用数学的观点解释广告:如“考试要成功, 少不了脑灵通”, 它的逆否命题是“少了脑灵通, 考试不要成功”.显然, 后者是谬论, 那么, 前者也是荒谬, 因为它们等价.

二、高于生活, 创设激励情境, 让学生乐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巧创激趣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产生学习动力, 乐于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四 甲实行有奖销售:特等奖10000元1名, 一等奖1000元2名, 二等奖100元10名, 三等奖5元200名;乙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问哪个给消费者的优惠大? (生活中与经济相关的利润、统计、优化已成为数学课程中的“座上客”)

解 1.当人数少于213人, 甲优惠大.

2.若优惠一样14000元时, 乙营业额为280000元.

①当营业不足280000元时, 甲优惠大.②当超过280000元时, 乙优惠大.

三、用于生活, 创设建模情境, 让学生会学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因此,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使学生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可见, 让学生去理解、自主探索发现数学问题, 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 然后进行合作交流.

问题五 把长度为L cm的线段分成四段, 围成一个矩形, 问怎样分法, 所围成的矩形的面积最大? (要求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方程、函数模型)

解 设围成矩形的宽为x cm, 则长为12 (L-2x) cm.

建立模型:矩形面积, 即S=12 (L-2x) x=12Lx-x2.

用二次函数最值或求导数为零, 得x=14L, 即L分成四段相等时面积最大.

问题六 若1株水葫芦每5天就能新繁殖1株 (不考虑植株死亡、打捞等情况) , 第5天共有2株、第10天共有4株、第15天共有株、第50天共有株、第5n天共有株.

解 从第5天有21株、第10天共有2×2=22株、第15天共有4×2=23株……

建立数列模型:21, 22, 23, 24, …, 210, …, 2n.

所以第15天共有23株, 第50天共有210株, 第5n天共有2n株.

四、勇于实践, 创设探索情境, 让学生创新

探索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体验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数学问题到抽象数学概念, 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理, 给他们讲的应该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问题七 已知在三棱锥P-ABC中, PO垂直平面ABC于O, ……

求证:点O为△ABC的垂心.

请同学们补上适当的条件, 使命题成立.

学生1:PC⊥AB, PB⊥AC.

学生2:PA, PB, PC两两垂直.

学生3:PA=PB=PC, △ABC为等边三角形.

……

(学生思维活跃, 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

思考 若结论改为:“求证:点O为△ABC的重心.” (涌现出新的想法, 探索、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亲身探究活动,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 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因此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跨世纪的中学生, 不仅学会数学知识, 而且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课堂因数学而精彩 第3篇

关键词:课堂;思维;精彩

教师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把知识与技能传播给学生,更要传递给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多在教学研究上下工夫,创造有魅力的课堂。因为只有精彩的课堂教学才能带给人沁人心脾的震撼。近几年我们的课堂教学在不断地追求提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走进我们的课堂,丰盈着我们的数学世界。

一、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

知识本身是静态的,怎样让静态的数学文字、符号动起来,活起来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巧设数学情境。有一些数学知识是比较枯燥无味的,教师在讲课之前,要认真思考,把数学问题转化为生活问题。如,在讲解用方程解决问题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首先借助于母亲节这个节日,设计了一个小问题,关于母亲节的鲜花如何购买。这样的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在问题情境之中,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情境。

情境创设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班级环境的创设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班级墙壁文化的创设过程中,有一个展示园地,我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空间。每个星期从学生的作业中选出优秀的作业,展示到园地上。那平整的作业纸就仿佛是一面写满荣誉的小旗帜。连续三次登上展示墙的学生,就把自己的励志座右铭写在展示墙上,这样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极大地促进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激励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教师不是诗人,不会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理想的课堂,但是我和众多同仁的共同心声是,希望课堂上传递着愉快的幸福的声音。研究问题时的低声交流、讨论问题时的思维碰撞、讲解问题时的大声说明、还有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和认可。在课堂上,我比较习惯于使用课堂评价,因为良好的、及时的、恰当的课堂评价,不仅能给学生指出学习数学的问题所在,更能给学生以信心和支持。

在初中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我积极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疑难问题的讨论,对于每一个勇于表达观点的学生,我都会给予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学习数学。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我会调整评价方式,强调数学的解题规范,对于能够遵循题型特点,规范解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在疑难问题的剖析中,我把积极的课堂评价送给那些乐于思考的学生。在复习课中,我把赞许的目光送给那些善于总结、运用的学生。我通过恰当的课堂评价,激发起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他们认识到每一个学生只要愿意去探索,就都可以学好数学,课堂就会是他们成长和进步的舞台。

三、巧用电子媒体教学

随着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现代化的教育资源走进了课堂,我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一套电子白板设备。这项技术的应用,为课堂互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为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奠定了基础,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首先,白板的使用优化了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将熟悉的生活画面,有趣的数学问题制成课件,有形有声的画面使数学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其次,白板技术能够较好地促进数学活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研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白板的使用,可以使知识整理更加简单和系统。同时可以设计一些链接,将网络资源引入课堂。使数学本身成为一个广大的知识库,而学生的思维可以在广阔的数学空间里得到主动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使今天的数学能够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们的数学更精彩。

(作者單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达连河镇第一中学)

数学因你而美丽 你因数学而精彩 第4篇

有人奇怪,数学教育中难道还存在无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去耗费精力吗?当然存在!君不见那些在数学课堂上刻意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数学;刻板的重复、堆砌量的训练的数学;无来龙去脉、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数学;靠人为编制追求某种“噱头”的偏题、怪题的数学;追求形式上的字眼不追求实质理解的数学;故意居高临下、让人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的数学……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呢?多次成功运用儿童文化教学的实际经验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儿童文化理念,无疑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一个好的途径!

一、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努力构建生活的课堂

构建生活的课堂,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且“还学生以儿童”。课堂要实现由知识中心向人的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就必须切切实实研究、了解、关怀这个“人”。这个“人”首先是儿童,他们是真实的、生活着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有需求的,是独立于世的,而不是成人的附庸,任人打造生产的产品;他们是虽不成熟,但并非一无所知,而且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幻想;他们虽禀赋各异,却不乏独到见解。只有让课堂成为他们学习、交往、成长的理想时空,教师在课堂中引领着他们过一种积极有意义的生活,那样才是对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课例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教学片段

课一开始,老师便告诉学生本节课是研究分配东西的问题。(板书:分配)

接着教师问:“你们分过东西吗?”

随即,教师出示一手提包,笑眯眯地问:“我请你们分这提包内的东西,你们现在怎么想?”

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想法:提包内有什么东西?有多少?是分光还是要剩下一点呢?分给哪几个人?分的一样多,还是有多有少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分东西的一般思考步骤: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样分?

板书结论,使学生明确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通俗易懂,揭示了分配问题的基本条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

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长方形,注明它表示一块土地,问题:“谁能分?”学生说:“有多大不知道,没得分。”

教师注明400公顷,“谁能分?”

学生说:“分给谁?怎样分都不知道,没法分。”(在此已反映出学生对解题思路有所感知。)

教师又说:“谁能把它平均分成5份?”

学生操作后,教师:“你们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列式解答。

教师:“这是一种什么分法?”教师板书,注明等分。

教师提出新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分配土地?”

进一步引导:“假如这4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5个耕作小组管理,你们说好吗?”

学生说:“不大好,因为可能5个耕作组的人数有多有少,大家都种80公顷有点不公平。”

教师:“那么假如等分成5份后,种5种作物,如第一份种青菜,第二份种葱……这样行吗?”

学生说:“也不太好,好吃的会不够吃的,要合理安排才行。”

教师:“从这个例子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得出结论: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不符实际情况的。所以还得有其他分配方法。

教师予以肯定,进一步要求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应该怎样分配才合理?”

学生纷纷提出:“按耕作组的人数分配任务;如果种各种作物,需要量多的多种几份,需要少的少种几份。”

教师水到渠成引出课题:“按比例分配。”

[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后,教师从分配一块长方形土地入手,引导学生练习解题思路,从中发现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分配方法,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设想出不同的分配方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数学课堂应该敞开胸襟,把生活拥入自己的怀抱,课堂是儿童生活的课堂,它所探索的问题应从儿童生活中来。儿童对现实生活是充满疑问的,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践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本着与儿童一起探究的目的结合儿童生活,研究从他们生活中来的问题,用生活来解释数学知识,努力使儿童体味到数学与世界万物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从整体上增强儿童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素质。

二、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

儿童的成长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程。以往我们的教育,总是过多地关注儿童的知识学习,而忽略了儿童的情感体验。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教育应是一个让儿童精神世界富有和生活品质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关注和丰富儿童内心情感世界的过程,它是智慧的生成,是愉悦的表达和拥有。我们说关注儿童的真实需要,实际上也就是在尊重儿童独特生命的存在,必须了解儿童到底怎么想?他们内心渴求的是什么?

课例2:《圆面积 通过圆周长求直径,再求面积》的教学片段

教师先征求学生意见:“在上一节课,大家通过探究发现了圆面积的求法,今天有一件事要请大家帮忙,行吗?”学生很乐意地接受。

教师:“事情是这样的,百家湖广场上的圆形花坛内杂草蔓延,开发区现在想重新铺成草坪,但不知道花坛面积,究竟该买多少平方米的草皮,同学们能帮上忙吗?”

学生甲:“这好办,算算它的面积就行了。”

学生乙:“没那么简单吧!对了,我们又不知道花坛的半径。”

学生甲:“用尺子量一下不就行了!”

学生丁:“不行,这个花坛的圆心又不会标在那儿,怎么量半径呢!”

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去帮政府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儿童,竟然可以参与社会的建设,在被需要的感觉下极有兴趣地投入问题的解决之中,思维的积极性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讨论中,学生甲:“我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卷尺一头固定在花坛栏杆上,拉紧卷尺走到对面,量出栏杆间最长的距离就是这个花坛的直径,用直径除以2得到半径,从而算出面积。”

学生乙:“这个办法不行,花坛中有高低不一的小树,卷尺会被拦住,根本拉不直卷尺,量到的数据也不够准确。我想可以在花坛的左边紧靠花坛画一条直线,右边也画一条直线,量出这两条直线间的距离,就是这个花坛的直径了。”

学生点头称是,却又有一生皱着眉头:“那怎么知道你画的这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的呢?要知道在圆的两边作出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才是圆的直径呀!”

学生再次投入更为激烈地讨论,学生丙欣喜地叫道:“我知道了,只要拿卷尺量出花坛的周长,圆周长不是直径的π倍吗,用周长除以π就可求出直径了,再除以2就是半径,然后就可以求面积了。”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赞成。教师评价:“同学们为解决这个问题,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很好,更可贵的是大家联系了实际情况,选择了合适的方案,真了不起!”

[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轻信,不盲从,敢于怀疑,善于发现,不断激疑,不断解疑,这是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学生在不断地超越与完善自我。]

生活的课堂看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但更重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情感是心理生活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一切创造都是情感的激励,是情感的抒发。热情所产生的积极力量,是人之向上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沉思着、争辩着、焦虑着、苦恼着、陶醉着,表现出极大的探究热情,而正是这种探究热情,将不断推动着学生走向人生,走向生活。

三、关注儿童的思维特点,积极开展活动课教学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其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着显著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这种匹配性是客观存在的,与此相适应的,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也应经历不同的阶段性,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应当有适合他们自己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学习素材,应当经历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

例如,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如玩具、故事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其他学科)和生活中的应用(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重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小学高年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就使教师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探究性问题,开放性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

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果能做到这样,抽象的数就会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内容也会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会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会不断地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同时也会不断地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促进他们自身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甚至还会迸发一些灵感和创新火花。

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儿童学习的“服务者”,关注儿童的参与热情,关注儿童合作与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关注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数学学习也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真正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才能让数学的课堂更加美丽!学生也只有走进数学,亲近数学,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中,才会实现自己的精彩!

参考文献:

袁建中.浅谈数学课堂中有效教学的实施[J].学周刊,2012(28).

上一篇: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下一篇:美文阅读跟自己较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