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先进性材料

2024-07-11

十一五先进性材料(精选6篇)

十一五先进性材料 第1篇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开创安义县残疾人事业新里程

“十一五”以来,安义县的残疾人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讲求实效、打好基础”的发展方针,坚持社会化管理的工作方法,围绕加强基础工作和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这一目标,积极开拓创新,努力推进残疾人康复、就业、扶贫解困、教育、宣传文体、法制维权等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我县的残疾人工作“十一五”任务指标。在全市残疾人工作目标考评中,我县2006、2007、2008、2009年连续四年获得先进单位;2007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开放型经济工作达标县、2009被省残联授予民生工程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其主要做法及成效如下:

一、强化政府主导,在综合协调上求新突破

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残疾人事业当作一项长期的中心工作来抓,采取“343”工作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在组织领导上实行“三加强”。首先,加强领导,安排一名县委副书记和常务副县长分管残疾人工作,成立了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等专门机构,成立了残联党组和纪检工作组,配备了一正两副理事长,精心挑选了6名大中生充实到残疾人就业服务所和康复指导站,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县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是全县机构改革中唯一增编的单位。其次,加强管理。县委常委会、县长办公会坚持每年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两次以上,协调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重大问题30余件。再次,加强协调。成立了县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并将原部门副职为成员调整为主要领导担任,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广大残疾人自立自强四级互动的协调运行机制。二是在操作上实行“四纳入”。第一,把残疾人事业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制定了《安义县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计划纲要》、《安义县残疾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等,五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下发19份文件,内容涉及残疾人工作的各个方面。第二,纳入部门工作计划。县残工委每年召开成员单位协调会议2次以上,各乡镇、县直各部门都做到了有计划,活动有场所,工作有专人,目标有考核。第三,纳入县、乡财政预算。从2006年起,县政府每年安排20万元残疾人事业专项资金,每年为残疾人办1件实事,写入人大工作报告。各乡镇按年人均10元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第四,纳入目标管理。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层级负责制,制定发展残疾人事业考核办法,县政府与各乡镇、部门签订责任状。三是在措施上实行三配套。一方面,政策配套。出台了《安义县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若干规定》、《关于县残联等兴办社会福利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的规定》、《关于在文明安义行动帮扶贫困残疾人生活困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12个。五年来,共为745名贫困残疾人子女减免学费52万元,发放残疾人个体从事经营、销售应税劳务优惠证300个,五年减免税费200多万元,免费为736名残疾人配偶、子女办理投靠城镇户口并解决低保。另一方面,设施配套。县政府在县城中心地段无偿划拨土地2.5亩,投资200余万元,兴建了全省一流、功能齐全的残疾人综合大楼,投资120万元完善了康复训练、电脑培训、盲人按摩培训、文体活动室。再一方面,资源配套。为掌握全县残疾人基本情况,对残疾人资源进行整合,县政府安排专项经费5万元,从全县抽调了16名干部、组成调查组,用3个月的时间,对全县1万余名残疾人进行入户调查,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源,分类建档立卡,为3349名有康复需求和2894名求职及就业培训需求的残疾人建立了康复计划、求职信息、残疾人才库和婚姻特殊档案等。按照自立型、救助型、供养型制定了救助计划。结合残疾人普查,换发残疾证9256个,完成任务90%以上。

二、强化医疗救助,在康复训练上求新突破

围绕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实行“三抓一普”,全面完成残疾人康复任务。一是抓基础。成立了县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社区康复训练与技术服务指导组,乡镇建立了康复指导站,村、社区残协建立了康复和助残志愿者联络站,形成了县乡指导、村区联动、社会参与的残疾人康复与训练服务体系,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圆满达标。二是抓培训。五年来,全县举办各类培训班5期,培训骨干500多人次,提高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康复工作人员125名,其中管理人员占10%,专业技术人员占60%,志愿者及残疾人家属占30%。三是抓落实。通过组织实施“安义光明行”、“精神病防治”、“普及型假肢装配”等重点项目,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五年来,全县共完成肢体康复训练85例,智残儿童康复训练73名,脑瘫儿童康复训练14名,白内障复明手术1300例,聋儿语训及家长培训各26名,普及型假肢装配65例,用品用具供应1723件;使3286名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各项康复任务。

三、强化培训服务,在劳动就业上求新突破

针对全县残疾人就业群体中“三偏一大”(大龄人员偏多、技术专长偏少,文化素质偏低、安置难度大)现状,采取四种形势,拓展就业渠道。五年来,全县共安排残疾人劳动就业2604人。一是加强培训扩大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订单技能培训。累计举办职业和实用培训20期,培训各类残疾人1268名,916人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二是政府买单安排就业。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42余人。另一方面,全面依法实施按比例就业,不断加大“安人收金”力度,对全县行政、企事业单位保障金实行由财政、地税部门统一代扣代征,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五年共收取保障金300万元,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197次。三是积极推进市场就业。通过举办残疾人就业招聘会,提供就业平台,不断拓宽就业门路。同时,县政府明确规定:将县城、集镇适合残疾人岗位的书报亭、电话亭,街面小百货亭和自行车修理摊、理发摊、冷饮摊等优先安排残疾人上岗。四是鼓励和发展个体就业。采取“

十、百、千”方式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实行政策优惠、实物投放。每年从残保金中安排10万元经费,用于购置理发、修鞋、餐饮、书橱、家电维修等工具各100套。通过个人自荐、残联核准,统一发放到残疾人手中,使1000余名残疾人既有了合适的岗位,又不用投入启动资金,每人月收入在900元以上,多的达2000元。

四、强化扶贫解困,在脱贫致富上求突破

县政府把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将残疾人温饱问题纳入政府扶贫、救济工作全局,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在工作中坚持物质帮扶与思想帮扶相结合、“输血”帮扶与“造血”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切实为残疾人解决难题。全县特困残疾人基本纳入社会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共投入扶贫资金165万元,为22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在全县“ 一帮一”结对扶贫中,共有236户残疾人家庭得到扶持。县残联通过自筹和向上级争项等方式,投入扶贫资金78万元,扶持26户农村残疾人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投入资金30万元,利用春节、助残日等节日走访慰问残疾人1500余人次,五年来,累计扶持1200户贫困残疾人基本解决温饱。

五、强化机制创新,在整体推进上求突破

一是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对贫困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子女“两免一补”优惠政策。县残联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开展助学活动,认真实施了“长江新里程盲童入学”、扶残助学“春雨行动”、“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等项目。其中马关嘉隆家酒厂每年出资3000元扶持10名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就学。通过多形式扶持,全县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5%,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子女入学率达95%,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

二是维权工作扎实有效。“十一五”期间,全县每年开展1-2次行政执法检查,由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带队,信访法制局、财政局、劳动社会保障局、税务局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对《用人单位使用残疾人情况等进行检查。通过检查,促进各项残疾人工作的依法开展。县残联和各乡镇均设立了残疾人维权工作站,法律援助站和信访室,落实了领导接待日,建立了信访受理和反馈等工作机制。五年来,全县共受理来信157件,接待处理来访300余人次,开展法律咨询援助200余次,为残疾人节约法律服务费3万余元。举办法律讲座19次,残疾人接受法律教育面达92%,使全县残疾人工作连续多年无群体越级上访、无重大案件、无纠纷械斗,维护了社会稳定。三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一是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全市残疾人运动会、职业技能竞赛、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展示了我县残疾人精神面貌,并获得两次优秀组织奖;二是县残联每年组织残疾人开展一次书法展览,组织26名有书法能力的残疾人上街为民写春联,在全县105个乡村腰鼓队、民间唢呐队中,有316名残疾人参加,展示了残疾人才艺,增强了他们自立、自强的信心。四是社会助残广泛开展。各乡镇都设立了志愿者联络站,有残疾人的家庭都设立了1名联络员,建家做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五是组织建设健全规范。县残联按机构设置配齐了人员,同时新成立了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全县11个乡镇都建立了残联并配有专职理事长和50平方米以上固定场所,121个村(居)委会都成立了残协,志愿者联络站,全县县、乡、村共有残疾人工作人员208人,残疾人工作志愿者502人,残疾人工作迈上正轨化、法制化轨道。

十一五先进性材料 第2篇

材料

[ 发表日期: 2010-4-13 文章来源: 学校工会

作者: 编辑: 凌万刚

阅读人数:

571 ]

与时俱进 凝心聚力 科学开展基层工会工作

——记云南省林业技工学校工会委员会

云南省林业技工学校工会委员会是一个由以一线教师为主要委员组成的基层工会组织,现有的5名工会委员均是教学一线骨干教师。“十一五”期间,学校工会在林业工会的正确指导下,在校党委、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围绕学校“三个文明”建设和申报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求真、务实、和谐、争优过程中开展工作:一是以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为基本点,为工会工作的开展奠定扎实基础;二是以规范职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为切入点,保护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三是以服务职工为立足点,为职工办实事、解难事,当职工的贴心人;四是以提升职工整体素质为落脚点,组织引导职工开展“一创两争”、“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和“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立功竞赛活动,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十一五”期间,学校工会曾获全国“巾帼文明岗”、两届云南省“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先进集体,林业工会目标责任考核两次考评一等奖、三次考评二等奖,工会工作赢得了学校全校职工的拥戴,赢得了上级的认可。

一、加强工会自身建设,为工会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学校工会始终把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放到工作的重要位置,为工会工作的开展奠定强有力基础。一是加强工会干部的业务知识学习,定期组织工会委员学习《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云南省职工劳动权益保障权益条例》、《安全生产法》等;组织委员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领会科学发展观精神,为工会工作的开展,提高办事效率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工会作风建设,坚持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提高工会亲合力,扩大工会在职工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了纽带作用。三是不断增加新会员,做到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群众团结到工会中来,增强工会的凝聚力和覆盖力,切实履行工会的维权职责。四是加强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工作,用最少的钱为职工办最多的事。

二、维护职工合法利益,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学校工作的不断开展和申报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工作的启动,学校工会站在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大局上,坚持工作开展既促进学校的发展改革,又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利益的原则来开展工作。

(一)密切联系职工群众,起好桥梁纽带作用。

申报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学校发展的必然,学校工会积极倡导职工艰苦创业、勇于奉献,为申报工作建言献策;在促进学校有序、平稳发展过程中,工会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反映职工的呼声和要求,维护职工权利,及时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鼓励职工积极投身改革,从而营造出“心平气顺、和谐发展、心情舒畅、共谋发展”的和谐校园环境。

(二)以发挥职代会作用为重点,在源头参与中做好维护。学校工会在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职代会在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抉择、民主监督中的作用。在审议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的改革举措和制度建设过程中,工会、职代会代表充分表达职工的利益诉求,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引导职工正确处理好个人和学校、眼前与长远、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三)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加强工会维权机制建设。

学校工会在密切关注职工普遍关心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同时,努力扩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制定校务公开的原则、内容、方法,得到了学校党委和行政的认可,增强党政决策结果的透明性和决策过程的透明性,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学校的有序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实现了零上访、零劳动争议调改。

三、强化服务意识,切实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关心群众生活,为职工排忧解难是工会工作的基本职责。具体体现在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帮职工之所需,满腔热情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十一五”期间,学校工会为职工办理医疗互助共900余人次,受益60余人次,共5万余元;建立困难职工档案8人,筹集困难补助金1万余元慰问困难职工;为女职工及职工女家属办理安康保险共165人次;组织全校职工体检和女职工特殊体检5次;看望生病职工60余次;申请办理家属遗属低保6人;办理满80岁老人高龄补贴 4人;办理65岁老年人办理优待证80余人次;提合理化建议百余条,多数得到落实;组织职工切身利益讨论10余次。

四、提高职工整体素质,为“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建功立业

“十一五”期间,学校工会紧紧围绕上级指示精神,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一创两争”、“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等系列活动,过去单纯的文体、娱乐活动的开展到注重道德教育、文化竞技、技能提高和经济技术创新的开展,使职工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得到增强,为“建立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争当云岭优秀职工”和“保增长、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证。

(一)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树立良好形象。

1、一是在各科室内开展了以“文明礼貌、爱岗敬业、遵守劳动纪律、工作效率高”为标准的职业道德创优创先活动。二是在各部门开展了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劳动竞赛:如学校驾驶培训站在教练员中开展节油、安全行车、车辆修理费节省活动;在办公室开展驾驶员出车率高、安全、节油活动;在全校职工中开展节水、节电、节约纸张、节约办公用品等活动。三是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开展“弯腰行动”、“微笑活动”和“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对各项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职工予以宣传和表彰,为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卫生先进单位创造了条件。

2、发挥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工会在教师中起到弘扬先进模范、促进奋发向上、崇尚爱岗敬业氛围,开展了“劳动者风采”系列活动:如在教学场所制作并悬挂国家高新技术人才人物宣传图片;拍摄制作了一批体现一线职工风采的照片进行宣传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掀起了比、学、赶、超的氛围。

3、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助活动。近年来共组织捐款十余次,收到职工捐款数万元,衣物5000多件,为贫困地区和灾区人民献上了学校广大师生的一份爱心。

4、充分利用专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学校工会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近年来出专刊70多期,内容涵盖了理论性知识、国家政策、会议精神、学校改革开放发展以及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使要事、热点问题、安全知识、健康问题等,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二)加强职工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校工会成立了经济技术创新领导小组和技协组织,制定职工学习和技能提升计划,在抓好职工学习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开展形式多样、积极有效的各类活动。

1、园林教研组开展铁皮石斛育苗繁殖项目。近年来,在园林教研组老师的不断研究、探索、创新下,铁皮石斛育苗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由原来简单只能满足学生实习的实验室扩建成现在能生产100万瓶苗以上的生产规模,不但经济效益快速增长,还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组培生产技术管理人才。此外,园林教研组还开展了山茶花引种栽培项目,从引种试验开始,已由原来的苗木40株扩建繁殖成千余株20多个品种的茶花,目前学校苗圃已是一个小型茶花园,可供学生实习和师生观赏,经济效益也有了回报。

2、机修教研组随招生学机械学生增多,现有教师、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有限,通过教研组长张本林积极调动本组组员精心研究,不断整合、合理安排、学校补充,现不仅能满足教学需求,还为学校新形势下生源需求提供了保障,也为学校经济效益发展创造了条件。

3、微机教研组在满足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和教师需要提高电脑知识的情况,积极主动开办了电脑培训班,提高了师生的电脑水平,也为学校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4、基础教研组不断探索教学科目的合理安排和课程设置,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做了更好铺垫,并积极开办辅修班和兴趣班,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5、在职工技能提升上,要求职工制定自学提高计划和技能提升计划,引导他们自学、岗位训练,为职工争取技能培训、进修机会;积极开展技术练兵比武活动,在教师中开展论文、教案、授课、普通话演讲、粉笔字、插花、汽车修理及拆装技术比赛;在驾驶员中开展安全行车及驾驶技术比赛;在女职工中开展心灵手巧、厨艺比赛比赛;在全校职工中开展书法绘画、摄影、百科知识竞赛等,全面提升了职工对新技术、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的能力。通过“一创两争”活动,树立了职工终身学习的理念,推动了职工的知识化进程,营造了“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氛围,建立了长效机制、工作制度和检查制度。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出发展”劳动竞赛中,为实现学校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学校工会还积极引导职工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深入开展多种形式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促进职工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多种途径,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努力培养更多知识型职工和一线创新人才。

6、开展团队野外拓展训练活动,使广大职工的集体主义意识在活动中得到自由升华,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团队意识。

7、加强人际交往,弘扬了先进文化。工会每年都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了先进文化,加强了人际交往,营造了和谐校园氛围。目前,一些活动项目已形成学校的传统,如“五四杯”足球赛、“红烛杯”羽毛球赛、“团结杯”拔河赛、教工的“卡拉OK”、“双抠”、元旦文艺晚会等,做到了活动年年都开展,水平年年都提高。

8、积极开展“安康杯”竞赛,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坚持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原则,不断提高师生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群众监督、职工安全健康教育,工会每年均组织师生员工参加“云天化杯”知识竞赛;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利用简报、网站、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组织职工参加安全生产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积极开展“一发三卡”学习、宣传、建卡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安全隐患大检查、大排查活动,进一步推动学校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十一五”工作期间,云南省林业技工学校工会在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在工会会员的共同参与下,与时俱进,凝新聚力,不断创新,科学开展各项工作,为实现“当好主力军,建工‘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可喜成绩。

云南省林业技工学校工会委员会

十一五先进性材料 第3篇

本刊讯为鼓励先进, 推动全省交通战备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日前, 四川省国防动员委员会交通战备办公室发出了《关于表彰“十一五”期间全省交通战备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的通报》, 对2 9个先进单位和5 1名先进个人予以通报表彰,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战备办公室被评为交通战备工作先进单位。

“十一五”期间, 四川管局认真贯彻新时期的交通战备工作战略方针,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战备应急通信建设, 单设了战备办公室, 并配备了4名专职干部, 负责全省战备应急通信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工作;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通信网络能力建设, 强化应急物资储备, 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 出色地完成了抗击特大冰雪灾害通信保障、“5.12”汶川大地震通信保障和抢险恢复、支援青海玉树地震通信保障、支援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通信保障以及历年藏区维稳、防汛抗洪、森林防火、西博会等重要通信保障工作, 为全省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一五先进性材料 第4篇

随着《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正式公布,全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总结“十一五”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的成绩,找出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力争在“十二五”规划中再上新台阶,实现转型升级,是我国钢铁行业必须承担的责任。

21世纪初,我国政府正式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2002年,辽宁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鞍钢作为国内钢铁企业第一个全面开展编制循环经济规划、系统设计、项目落实等系列工作。2005年济钢、莱钢、鞍钢、攀钢、包钢等钢铁企业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点工程单位。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的不断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节能减排水平提高,综合利用成果显著

“十一五”是我国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的5年,我国粗钢产量由3.53亿吨提高到6.27亿吨,年均增长12.2%。钢铁工业的发展有力地满足了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与此同时,钢铁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始注重钢铁制造流程新功能的发挥,即钢铁企业不仅局限于冶金材料制造功能,而且在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方面担当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能源综合利用、节水和水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

1.钢铁产品制造功能得到优化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产品总量满足国民经济需求,品种质量明显改善,钢材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92%提高到2010年的97%。到2010年底,在统计的22大类钢材品种中,有17类品种自给率超过100%,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热轧薄宽钢带、冷轧窄带钢、镀层板带5类品种自给率超过90%。高磁感取向硅钢实现批量生产,2010年市场占有率超过50%;高强度汽车板市场占有率达到70%;核电用钢实现了国产化。钢材品种质量的提升增强了下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高,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90平方米及以上烧结机产能所占比例由67.9%提高到80.5%,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吨及以上炼钢转炉产能所占比例由44.9%提高到56.7%,热轧宽带钢轧机由26套增加到72套,冷连轧机由16套增加到50套。国内一批重点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吨钢综合能耗大幅下降

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由694千克标准煤下降至605千克标准煤,“十一五”期间下降了12.8%,实现节能总量4800万吨标准煤,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指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主要生产工序能耗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稳步下降,2010年与2005年相比,重点钢铁企业焦化、烧结、炼铁、转炉、电炉工序能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节能措施得当,成效显著。“十一五”重点钢铁企业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变化。

(3)二次能源回收及循环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2005年到2010年间,占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回收总量70%的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利用量逐年提高,损失率逐年降低。“十一五”期间,焦炉、高炉和转炉煤气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8%、3.8%、5.85%,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从47.5立方米提高到81立方米,企业自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增长了4.6%。说明我国二次能源的循环利用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水资源利用再上新台阶

(1)取水量逐年下降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高速发展,粗钢产量增加了77.6%,年均增长12.2%。而钢铁行业取水总量却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30.38亿立方米下降到2010年的25.77亿立方米,年均下降3.03%,累计节水91.01亿立方米。

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吨钢取水量也逐年下降。由2005年的吨钢取水8.6立方米下降到了2010年的4.11立方米,年均下降10.44%。

(2)水资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

新水利用系数和重复利用率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钢铁行业“十一五”期间水重复利用率逐年提高,新水利用系数逐年上升。水重复利用率由2005年的94.04%提高到2010年97.2%,提高了3.16个百分点;新水利用系数由2005年的0.44上升到2010年的0.58,上升了31.8%。

(3)节水技术措施多样化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在基本实现以直流改循环、建污水处理厂等粗放式的节水措施的基础上,随着节水工作的深入,逐步发展到采用节水工艺、节水系统及设备、水质稳定等措施。污水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处理回用、利用非常规水资源等成为了主要途径。

目前钢铁行业普遍采取的节水技术、装备及措施主要有: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包括高炉干法除尘技术、干熄焦技术、转炉干法除尘技术、高炉渣粒化技术、钢渣滚筒法液态处理技术和钢渣风淬技术;废水处理技术,包括焦化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冷轧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综合污水处理与回用技术等;冷却过程节水技术,包括高效空冷技术、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连铸喷雾冷却技术、蒸发式冷却塔等;科学合理的用水系统,包括分质用水系统、串级用水系统、循环用水系统、污水回用水系统等;采用非常规水资源,包括开发利用厂区雨水、城市污水、苦咸水、海水、矿井水等。

4.强化固体废弃物消纳功能,更加注重资源化回收利用的产业化和增值化

“十一五”期间,重点钢铁企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2005年的89.4%上升到2010年的96.1%,增加了6.7个百分点。分类利用率统计。

“十一五”期间,不仅固体废弃物利用率普遍提高,综合利用的产值也有较大增长,说明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附加值在提高。

二、制约因素仍然存在,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我国钢铁行业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按照“资源化、无害化、最小化”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不断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全行业旧有工艺装备仍占较大比例,环保治理、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的历史欠帐多,这些因素阻碍了行业循环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1.循环经济标体系尚未建立

早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部和统计局已下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提出了宏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衡量钢铁行业循环经济

的指标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时至今日,钢铁行业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仍未建立,这对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水平,促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2.循环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部分企业工序能耗未达到国家标准《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限定值。2010年,全国焦炉、高炉及转炉煤气放散量折合标准煤约454.5万吨标准煤。余热资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中低温余热资源利用方面仍有潜力。能源管理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差距。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虽然上升较快,但利用技术水平偏低。冶金渣和各类尘泥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技术和水平有待提高。

绝大多数企业节水只停留在水循环使用、污水回用等常规的利用方式上,缺少对各系统进行水质监管、用水定额标准的完善,以及开发利用非常规水资源。

3.钢铁行业与其他行业及社会之间的循环有待加强

我国钢铁行业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行业内的循环再利用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是,钢铁行业与原料供应、产品深加工等上下游循环经济产业链尚未完全建立;与建材、化工、电力等相关行业之间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建设仍属起步阶段;与城市、社会之间的大循环还处于试点探索。

4.减量化生产任重道远

精料是钢铁行业减量化生产的基本保证,然而,“十一五”期间受到原燃料供应紧张大环境的制约,全行业减量化生产效果不明显,甚至一些指标出现倒退。2005年至2010年,高炉冶炼入炉矿综合品位由58.02%下降到56.16%,渣铁比由此每吨增加23千克;炼钢冶炼金属料消耗虽有所降低,但由于铁水脱硫、炉外精炼处理工艺的增加,吨钢冶炼渣量还是上升了3千克。

三、拓展循环领域,推进绿色发展

1.拓展循环经济功能

科技进步有力地推动了钢铁行业产品制造流程的不断优化,使其向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和绿色钢铁制造发展。如何认识钢铁企业的社会经济角色,特别是如何发挥钢铁制造流程的功能,是未来五年钢铁行业的重要实践课题。钢厂的功能不能仅局限于钢铁冶炼与钢材生产,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资源、环境、生态、循环经济社会领域之中。

“十二五”期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钢厂产品制造功能的局限性,充分拓展钢铁企业的三大功能,发挥其在经济和社会中的更大作用。

(1)拓展钢铁产品制造功能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变。目前,我国钢铁行业受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制约,以资源消耗和资本投资为主的传统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在钢铁产能和产量基本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上升和效益下降的困难局面。钢铁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节能型钢材和资源节约型钢材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减少社会能源消耗的同时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2)拓展能源转换功能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副产煤气、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技术进步仍有很大空间。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企业能源转换功能将提出更高要求,在能源高效利用、高效转换和尽可能回收大量的余热,避免能源放散和浪费方面仍有潜力可挖。进一步节约能源,改善环境,增加效益是今后拓展能源转换功能的重点。

(3)拓展废弃物消纳处理功能

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除可实现能源转换的副产煤气外,还有冶金渣、含铁尘泥、氧化铁皮、粉煤灰、废酸、废油、废水等物质。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将对内部废弃物循环利用提出更高要求,含铁尘泥回配钢铁生产中循环使用应更加讲求高效,废渣将作为水泥、建材行业良好的原料,废油、废酸、废水,经技术处理后,返回工序循环使用。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基本上做到实现副产煤气、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等物质“零排放”。此外,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高温和还原性的特点,回收利用、消纳处理社会的废钢、废塑料、废橡胶等社会废弃物;对剧毒铬渣等有害社会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利用;对城市废水可以集中处理。进一步挖掘钢铁企业社会废弃物处理功能。

2.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回顾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有一个从不自觉到逐步自觉的过程,从不认识到逐步认识的过程,从单一问题解决到逐步重视系统研究解决的过程。通过对国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分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其共性的做法,基本思路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把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开发钢铁新品种等紧密结合,达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目前国内已总结出了针对以矿石为主要原料的传统长流程和以废钢为主要原料的短流程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模式,如:

长流程模式以国家法规政策、科技进步、优化钢铁结构、科学管理等为支撑,拓展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三大功能,推进铁金属元素、能源、水、固体废弃物各方面循环,从而实现钢铁制造水平、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企业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短流程模式与长流程模式具有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其特点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低投入(人、财、物)、低消耗(能源、水)、低排放(三废)、高效率(生产运行、资源利用)、高附加值产品(高质量、高性能、高技术含量、深加工)的优势,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

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已有十年,就总体看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十二五”期间须进一步深入发展,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循环体系有待向更高层次推进。

3.完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发改环资【2007】1815号),提出了国家宏观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钢铁行业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了科学评价钢铁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首先要掌握反映发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数据。用统计数据来描述、检测、评价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反映评价钢铁行业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这是发展循环经济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工作。

“十二五”期间,开展《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专题研究,根据钢铁行业工艺流程特点、资源能源消耗水平、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尽快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十分必要。四、以规划为指导,引领产业升级

2011年11月3日,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规划对未来五年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均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它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

1.总目标展望

力争到2015年形成企业内部、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多层次的循环经济体系。按照建设“两型”企业要求,企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物明显减少,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以钢铁行业为主的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基本形成;钢铁与城市、钢铁与社会之间循环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比较完善的行业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并完善钢铁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总结和提升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带动全行业循环经济大发展。“十二五”末,我国钢铁行业预计循环经济主要指标见下表。

2.节能目标和措施建议

吨钢综合能耗预计下降至580千克标准煤,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全部达到《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的限定值。建议“十二五”节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措施:

(1)大力推广和开发节能技术。普及和推广干熄焦、烧结余热回收、干式TRT、高效喷煤、蓄热式燃烧、热送热装、全燃煤气发电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煤调湿、烧结漏风改造、烧结余热发电、高炉脱湿鼓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技术;研发和关注非高炉炼铁、炉渣余热回收利用、煤气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前沿技术。

(2)提高二次能源利用效率。二次能源回收利用高效化,实现“零”放散;提高二次能源转换效率,实现气转电高效转换、气转汽由中温中压向高温高压转换。加强低品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提升转炉、轧钢加热炉余热蒸汽的回收利用水平。

(3)强化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提高电炉钢比例,降低铁钢比;优化高炉炉料结构,提高球团配比;进一步提升热送热装比,促进轧钢工序生产紧凑化、连续化。大力推广能源管理中心,以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节能,加强能源统计和计量基础建设,开展企业能源审计,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推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3.节水目标和措施建议

2010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取水量已经降低到4.11立方米,接近国际钢铁先进企业的吨钢取水3.6立方米的水平,考虑节能减排措施及深加工用水增加的因素,钢铁行业吨钢取水指标进一步下降的潜力有限。通过加大城市中水利用和企业综合污水回用力度,到2015年吨钢取水量有望降到4立方米,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7.5%。

吨钢外排废水量逐渐减少,2010年已经下降到2.04立方米每吨,预计“十二五”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综合污水处理厂的普及率可以提高到75%,处理后的水大部分回用,减少外排废水量,预计“十二五”末吨钢废水排放量可以降低至1.3立方米。

水循环利用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灭直排水,杜绝跑冒滴漏,减少新水补充量;二是采用先进工艺技术,不用水或降低生产用水且三是对废水进行优化处理提高回收循环利用率,钢铁企业废水种类很多,水质参差不齐,应分别采用不同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进行优化处理并回用;四是推行水资源合理分配、串级利用的方法,实现水系统的串级利用;五是实现企业和周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作为工业中水回用。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目标和措施

2010年钢铁行业高炉渣利用率达到97.6%,利用率相对已经较高,“十二五”提升空间有限,预计可以达到98.5%。2010年钢渣利用率达到93.6%,随着钢渣利用技术不断成熟,钢渣利用率将进一步提高到97%。

钢铁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分为:含铁元素废弃物,如高炉渣、转炉渣、氧气铁皮、含铁尘泥等;以及粉煤灰、废耐火材料、非含铁除尘灰、工业垃圾等。经过多年的发展,钢铁企业绝大多数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建议“十二五”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主要措施如下:

(1)推进冶金废渣资源化利用。重点解决冶炼废渣、粉煤灰高附加值综合利用问题。探索钢渣磁选后尾渣等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途径,大力推广钢渣预处理热焖、钢铁渣微粉技术,加大海边海床覆盖剂、钢铁渣余热回收、钢渣陈化等技术及钢渣微粉设备的自主研发力度。

(2)加强钢铁企业含铁除尘灰、尘泥综合利用。做好除尘灰精选回收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效率。推广除尘灰除锌提纯及还原造球技术,开发氧化铁粉、氧化铁皮深加工和废油、废酸再生综合利用技术。

十一五先进性材料 第5篇

推荐对象公示

经中央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决定表彰一批“十一五”全国节能减排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主动接受监督,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现将“十一五”全国节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名单予以公示。如有不同意见,请于2012年10月3日17时前,以电话、传真或信函等形式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反映(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

联系方式:(010)68505857,68505870(兼传真)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38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

邮 编:100824

全国节能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推荐评选

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八日

“十一五”全国节能先进集体推荐对象名单

(共280个)

北京市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应对气候变化处)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基础与新材料产业处

北京市统计局能源与资源统计处

北京市朝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首钢矿业公司

北京市琉璃河水泥有限公司

天津市

天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天津市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天津市河东区商务委员会

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

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振兴水泥有限公司

河北省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运行监测协调局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

河北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河北省承德县发展和改革局

河北省沧县发展和改革局

河北省高阳县发展和改革局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发展和改革局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节能环保部 河北中煤旭阳焦化有限公司

山西省

山西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约能源处

山西省财政厅经济建设一处

山西省统计局能源与资源统计处

山西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处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五阳煤矿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动力总厂

山西焦化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技术处

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股份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监察中心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

内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棋盘井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赤峰中色锌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巴运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省

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

辽宁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处

辽宁省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辽宁省鞍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辽宁省铁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吉林省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吉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吉林省白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吉林省吉林市统计局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

吉林科龙建筑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省节能监察局)

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产业政策处

黑龙江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处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

黑龙江省计量检定测试院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三采油厂

上海市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绿色建筑及新能源研究中心

上海安悦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省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

江苏省无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江苏省南京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江苏省扬州市节能监察中心

江苏省电力公司营销部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

南通醋酸纤维有限公司

浙江省 浙江省能源监察总队

浙江省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处

浙江省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浙江省绍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浙江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

嘉兴新嘉爱斯热电有限公司

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安徽省

安徽省淮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中盐安徽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欣创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六安江淮电机有限公司

福建省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

福建省厦门市节能监察中心

福建省南平铝业有限公司

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龙麟集团有限公司

南安协进建材有限公司

江西省

江西省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

江西省鹰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新余市财政局

江西省萍乡市节能监察中心

新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烧结厂

山东省

山东省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资源节约处

山东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山东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山东省青岛市节约能源办公室

山东省淄博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潍坊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烟台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山东省德州市节能监察支队

泰山石膏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融世华租赁有限公司

河南省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社会发展科技处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河南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政人民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监督管理处 河南省节能监察局

河南省电力公司发展策划部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安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能源环保管理处

湖北省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湖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湖北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湖北省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处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襄樊安能热电有限公司

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

湖南省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环境和项目前期工作处 湖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湖南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湖南省长沙市能源局

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

湖南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省

广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一处

广东省节能监察中心

广东省财政厅工贸发展处

广州造纸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佛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茂名石化分公司

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生技安监部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循环经济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学技术处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海南省

海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处

昌江华盛天涯水泥有限公司

重庆市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

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建筑节能处

重庆市统计局能源资源统计处

重庆市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重庆市涪陵区节约能源办公室 四川省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四川省统计局能源环境处

四川省节能监察中心

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

四川省自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内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发展和改革局

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贵州省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处

贵州赤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合成车间

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瓮福磷肥厂

云南省 云南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云南省节能技术服务中心

云南省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云南省玉溪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云南云天化国际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节能减排中心

西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西藏自治区财政厅经济建设处

陕西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陕西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陕西省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

陕西省榆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兴化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省

甘肃省节能监察中心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动力能源处

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

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业公司

腾达西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

青海省

青海省经济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

青海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

西宁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

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宁夏伊品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宁县嘉盛实业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后勤综合管理处(新疆自治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办公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伊犁南岗建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央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设备保障部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工业采访室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服务管理处

人民大会堂管理局机电处

全国政协办公厅服务开发中心中协宾馆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总务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调节局电力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冶金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节能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电力煤炭价格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价格检查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机关服务中心设备管理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基建处

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高技术研究发展处

科学技术部机关服务中心资产管理处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能处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产业结构处

监察部行政司房管房改基建维修处

监察部机关综合服务中心交通二处

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能源政策处

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政府采购管理一处 财政部教科文司科学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机关服务中心办公楼管理一处

国土资源部机关服务局大楼物业管理中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建筑节能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行业发展处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发展研究(节能减排项目管理)中心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战略与政策研究所

铁道部哈尔滨铁路局牡丹江机务段

水利部水资源司节水处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能源生态处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生产资料流通与物流促进处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后勤服务中心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局机关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采油厂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玉环电厂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

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山东青岛供电公司

中煤平朔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家税务总局机关服务中心设备技术处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与激光计量科学研究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局节能监管处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认证监管部二处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技术保障部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地球站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培训中心总务处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能源统计监测处

国家统计局机关服务中心房产管理处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房地产管理司办公用房管理处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推广指导处 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机电二处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工交商事法制司工贸处

新华通讯社机关事务管理局动力处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信贷管理部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及投资银行总部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江苏省电力监管专员办公室市场与价财监管处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发展战略处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空域管理中心空域管理室

中国科学技术馆物业保障部

唐山市总工会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无锡柴油机厂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硅钢事业部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环保基金部

中国青年报社物业管理处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妇女联合会

山东省淄博市妇女联合会

湖北省武汉市妇女联合会宣传部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环保节能工作委员会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行业工作部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部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科技开发服务中心电源处

中国节能协会秘书处

国家节能中心综合业务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与环境分院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经营发展处 物资节能中心节能环保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

68305部队保障部

66481部队保障部

92786部队

95026部队

“十一五”全国节能先进个人推荐对象名单

(共217名)

北京市

张玉梅(女)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

周 园(女)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主任科员

刘晓坡

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社会发展科科长 牛寅平(女)北京市建筑节能与建筑材料管理办公室节能墙改室副主任

王学斌(女)北京市平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科副科长

天津市

何 佳(女)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处主任科员

杨富利

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经济处处长

秦铁正

天津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总工程师

刘立全

天津市冶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副部长

王得蓉(女)天津港股份有限公司节能计量科副科长

河北省

赵振兴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赵志东(满族)河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副调研员

刘红斌 河北省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王素敏(女)河北省邢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王 恒 河北省唐山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主任

张振兴 河北省石家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装备处处长 张建东 河北省邯郸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办公室主任

殷国英 河北省冀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王海银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山西省

孙明霞(女)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副处长

焦有梅(女)山西省统计局能源与资源统计处处长

侯 斌 山西省长治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资源科科长

盛团秀(女)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节能办公室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贺振峰 中国铝业山西华泽铝电有限公司电解区区长

闫振武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主任

内蒙古自治区

温俊祥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工业交通处处长

杨子江(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综合利用处主任科员

唐子荣(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能源与环境统计处科员

王 月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处科员 敖 静(女,达斡尔族)内蒙古自治区电力行业协会信息统计科科长

张荣成 利乐包装(呼和浩特)有限公司工厂总监

辽宁省

孙 晶(女)常汉卿 赵 荣(女)周玉坤(女)代秀云(女)宋国金 吉林省

吕继辉 田 悦 孙志国 孙一明 宋卫东 辽宁省财政厅企业处主任科员

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学技术处副主任科员辽宁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副处长

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发展和改革局工业科科长

辽宁省营口市统计局能源科科长

辽宁山水工源水泥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部长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长

吉林省延边州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处副处长

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动力部节能科科长

吉林省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通化恒瑞城市环保节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黑龙江省

齐 颖(女)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处主任科员

李广来 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处主任科员

霍尔哲 王百涛 林国海 上海市

费 刚 郭建利 汪 昕 张惠跃 徐典国 倪建华 江苏省

张金国 黑龙江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

黑龙江省鹤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节能减排办公室副主任

哈尔滨鸿盛集团董事长

上海市财政局企业处副处长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主任科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副主任

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

上海新型建材岩棉有限公司总经理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 朱 健(女)江苏省统计局能源处副处长

赵毓仁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

吴智伟 江苏省苏州市节能监察中心主任

曹向东 陈江伟 鲁晓祥 胡济民 张文俊 浙江省

张新兴 赵燕玲(女)叶国敏 俞枢根 李炜明 王金生 江苏省南京市节能监察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江苏省扬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

江苏省盐城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处长

无锡华润微电子有限公司营运总监

常州亚邦化学有限公司董事长

浙江省湖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能源与资源处处长

浙江省舟山市统计局工业能源投资处科员

浙江省台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宁波科环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浙江华东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丽水分公司综合管理部秘书、节能主管 安徽省

杨 浅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主任科员

姚有根 安徽省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和环境资源科科长

刘 娟(女)阎春海 周传锦 陈嘉生 福建省

林 红(女)叶小明 洪国辉 方 辉 孙 鹏 江西省

洪小波 安徽省蚌埠市统计局能源科干部

淮南舜岳水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滁州热电厂厂长、党委书记

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福建省统计局能源处副调研员

福建省永安市经济贸易局局长

福建省福州市经济委员会能源与资源综合利用处主任科员

福建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青岛啤酒(漳州)有限公司总经理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章 鹏 江西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主任科员

李云珍(女)江西省景德镇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喻丹峰 江西省节能监察总队副总队长、高级工程师

山东省

赵国红(女)陈安忠 张 昊 刘学广 周昆峰 王明南 葛言凯 梁凯丽(女)张忠正 河南省

赵中友 山东省济南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办综合协调处主任科员

山东省东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副主任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山东省菏泽市人民政府节约能源办公室资源节约科科长

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部副部长

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副处长 乔荣欣 河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

耿玉慧 河南省平顶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刘江武 河南省安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李世萍(女)张新领 王亚联 湖北省

李经胜 张 丹(女)李建斌 何晓蓉 吴汉新 蔡 刚 湖南省

眭善林 河南省焦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河南省三门峡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河南省工程咨询中心项目七部部门主任、高级经济师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调研员

湖北省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政策咨询部工程师

湖北省十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湖北省宜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科科长湖北省孝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湖北省黄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与环资科科长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和综合利用处处长

谭先锋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环境和项目前期工作处主任科员

李培楚 湖南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主任科员

王 伟 湖南省长沙市能源局能源节约与考核评价处科员

周维汉 湖南省衡阳市钢管(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制造部首席专家

朱星荣 湖南浏阳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生产技术部副部长

广东省

谢时超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和循环经济处处长

罗家侠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教育处副调研员

吴宏斌 广东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副主任科员

王 森 广东省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节能与循环经济科副科长

张明德 广东省湛江市节能监测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李玉忠 新会双水发电(B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林伟河 广东顺祥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

喻颍杰(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助理经济师 何 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项目促进中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员

李上鹤 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循环经济处调研员

牟才荣 广西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总经济师

海南省

潘思群 林 崴 重庆市

康忠安 杜 友 吴永远 韦 慧(女)四川省

钟成林 张 治 张 巍 海南省澄迈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华能海南发电股份海口电厂策划部主任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处副处长

重庆市能源利用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高级经济师

重庆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重庆建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副部长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一处处长

四川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处主任科员

四川省泸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何正志 四川省宜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科长

张 强 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 勇 成都丽雅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贵州省

任舟国 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科长

李显荣

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动部副部长

侯应权(白族)贵州黔桂天能焦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云南省

袁千禾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王 言(女)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节约能源处主任科员

付 晖(女)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电力保障处主任科员

段 俐(白族)云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主任科员

张良红 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分公司副经理

西藏自治区

倪卫东 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 陕西省

翟国富 陕西省节能监察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李平产 陕西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主任科员

康 成 陕西省咸阳市统计局能源科科长

韩晓琦 西安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王乃荣 府谷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董事长

甘肃省

吴国振 甘肃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循环经济发展处副处长

何 涛(女)甘肃省统计局能源统计处副处长

丁宝忠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动力能源处处长

李 梅(女)甘肃金昌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

青海省

翁 巍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主任科员

王启民 青海物通(集团)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宁夏回族自治区 马 刚(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节能与综合利用处主任科员

杨金海(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马春峰(回族)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科科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赵平乌鲁木齐市安耐洁节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蒋 红(女)

新疆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中央和国家机关、社会团体

张 岚 中共中央组织部机关事务管理局设备保障部主任

潘少军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环境采访室记者

谢宝国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处副科长

张 瑾(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关事务管理局主任科员 冯长淼 国务院办公厅行政司总务处技师

宋志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司工业投资处处长

陆新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节能处处长

吕 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节能减排处副处长

杨宏伟(回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主任、研究员

张 强 北京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副研究员

孙鸿航 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能源处主任科员

常春梅(女)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服务局物业综合服务处干部

王金明 监察部机关综合服务中心生活服务二处主任科员

查艾军(女)财政部经济建设司能源政策处调研员

栗 庆 财政部机关服务中心基建处副主任科员

魏 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国有资产处处长

田春华(女)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国土综合处副处长

胥小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建筑节能处主任科员

蔡凤田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汽车运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孟凡强 铁道部发展计划司节能环保处主任科员

于 丁 水利部机关服务局房产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张又红(女)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李婷婷(女,满族)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工业品流通处副主任科员

赵 亮 中国人民银行机关服务中心主任科员

宋和乾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综合局调研员

沈鲁锋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安全生产部运行处职员

李旺兴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郑州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史建东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北京北方节能环保公司主任

倪 明 国家税务总局财务管理司资产管理处主任科员

王忠敏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王冠宇(女,回族)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机关服务局综合办处长、高级工程师

马 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行政处处长

谢 欣 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能源统计核算处主任科员

郭海涛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司监督考核处主任科员 万 欣(女)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工交商事法制司工贸处主任科员

王立新(女)新华通讯社机关事务管理局基建工程管理处处长、高级工程师

张秉瑜

中国工程院办公厅行政后勤处主任科员

李晓文(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部调研员、高级经济师

何 勇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四川监管局助理会计师

吴 晔(女)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市场监管部发电监管处调研员、高级工程师

王晓伟 国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气司综合处副主任科员

杨 旸(满族)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火电处主任科员

左丽敏(女)湖北机场集团公司规划发展部副经理

王 巍 中国科技会堂工程部主管

赵启明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班组长

王薛钢 共青团中央农村青年工作部生态环保处干事

陈秀莉(女)北京市东城区妇女联合会组宣部部长

杨方亮 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节能综合利用部副主任

黄 导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孙伟善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产业发展部主任、高级经济师

王郁涛 中国水泥协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邵朱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科学技术部节能环保处工程师

潘 荔(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宋忠奎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赵 明(女)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

李铁男(满族)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副总经理、研究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

常 安 总后勤部司令部战勤计划局参谋

十一五先进性材料 第6篇

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林业5个集体和4位个人榜上有名 中国绿色时报3月4日报道(作者:谢春华)在近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表彰了“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林业5个先进集体和4位先进个人榜上有名,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工作计划《科技部表彰“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工作先进》。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的是:库姆塔格沙漠综合科学考察团队、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国际竹藤网络中心;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的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蒋剑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卢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姚小华;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的是: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突出贡献奖的是: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杨锋伟。

上一篇:班主任研修工作计划下一篇:大润发优鲜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