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棘资源利用对发展岢岚县域经济作用初探

2024-05-10

沙棘资源利用对发展岢岚县域经济作用初探(精选2篇)

沙棘资源利用对发展岢岚县域经济作用初探 第1篇

沙棘资源利用对发展岢岚县域经济作用初探

基于沙棘这种野生植物历来在黄土高原所起的防风固沙作用,以及做为优质饲草在养殖业中所处的`地位,提出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天然资源,使其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有效作用的措施.

作 者:张彦芳 Zhang yanfang 作者单位:山西省岢岚县水利局,0363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5)分类号:S-9关键词:沙棘 养羊 经济建设

信息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县域经济,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全国有70.10%的人口、94%的国土资源在县域,县域经济总量占整个经济总量的50.05%左右。可见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国际专家最新研究表明提高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有两个重点:一是依靠全球性的大企业,主要是世界500强级别的跨国公司;另一个是依靠那些扎根于中小城镇的,以网络化、本土化、创新性为基本特征的产业集群,在我国主要是由县域特色经济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先进省市之所以富强关键在于有一批强县。浙江是典型的以强县为支撑的强省型,江苏、山东都有一批强县,从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资料分析看,强县的分布强度与强省基本一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浙江27个,江苏、山东各21个。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提示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壮大县域经济。

一、信息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罗默、卢卡斯和巴罗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内生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技术的进步可以使等量的要素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因而成为适应集约化增长要求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者则倾向于直接把信息资源看作是与资本和劳动一样的经济增长要素,认为信息能强化和提高其他要素的功能、禀赋和素质,能协调和有序的组织其他要素。这就更为明确地说明了获取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信息社会的重要地位。朱幼平假设在信息化的经济中,增长函数中总产出(Y)分别与社会信息要素量(I)、社会总资本量(K)和社会劳动总量(L)相关,即Y=F(I,K,L),并根据中国1980~1992年的实际指标拟合出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在这段时期内信息要素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最高(系数为0.841597),其次为劳动要素(系数为0.697838),最后是资本要素(系数为0.255566)。可以看出,信息要素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由此可见,支持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传统生产要素之外,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信息量的增加等因素在长期显得更重要。信息化通过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潜力提高;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改变;并通过增加信息的流量、提高信息的质量、加快信息的流速而使劳动和资本要素组织更有序、配置更有效率,改变经济增长函数。因此,信息化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对经济增长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县域经济信息化是信息设备、信息服务融入到县域经济第一、二、三产业中,通过改进其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甚至是组织方式,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提高增长质量。信息化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一是对资源要素投入的替代,这主要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来实现的,据分析企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投入产出比可达1∶4.2,个别可达1∶100。通过引进这一新技术,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消耗,同时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使各种物质投入减少。二是进一步使资源要素的配置趋向合理。网络技术提供的准确快捷的行业信息可使盲目投入的现象逐渐减少,重复投资也趋于下降,使有限的物质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以上两点都是实现资源节约型增长的前提。三是创造财富的速度加快。信息化提供的大量决策信息和随信息化而产生的现代生产管理手段与方便的交易手段可以使决策时间、生产周期和交易环节都大大缩短,与以往相比,在相同的时间内必然会使社会总产出增加,使社会总财富增长。

信息化对县域经济三次产业起到的发展的作用如下:在第一产业,信息化对农业经营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解决其信息不通畅上。首先,在网络上可以及时地获取多方面的需求信息,使农业生产的盲目性降低;其次,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新的交易方式,使远距离交易既快捷又方便,弥补了传统集市贸易的不足,也改变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必须依据中间商的定价才能批量销售的状况,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第二产业,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全部运行过程中的效率提高上。第一,计算机技术使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二,实行计算机系统管理使生产中各流程不确定性减少,各流程的产量和质量、原材料消耗以及生产时间都可以得到准确测算,因而减少物耗,减少库存量,加快资金周转速度;第三,在营销方面,EDI等技术提供了新的交易手段,网络上企业主页的宣传作用增加了潜在客户(特别是地理空间相距较远的)的数量,使成交机会大大增加。信息化给第三产业带来的影响与第一、二产业类似,主要有:市场环节减少,效率提高;提供新的交易和支付手段,节约交易成本;此外,由于信息化带来了新的传输平台,提供了远距离信息双向传输的方式,使得以客户为中心的“定制服务”等新的服务理念得以实施,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效率。

综上所述,信息化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持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直接扩大市场带来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可以直接面向更大范围内的市场中的客户,使得这些市场中的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需求增加导致增长。二是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电子信息技术促使新生产方式和管理技术产生并广泛使用,享受创新带来的增长的利益。三是通过信息数量和质量提高、信息流通速度加快,使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带来的增长。四是通过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实现结构转变带来的增长。以上四个方面的支持直接促进了现实的增长,此外,通过改善农村地区的后天禀赋,如改善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还缩小了县域地区与大城市在拥有信息、知识方面的差距,提高了当地人才素质等,使增长潜力得到提高。

二、以信息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加强政府在县域经济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

要从农业信息化入手,加强县级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目前县级政府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还未提到应有的高度,因此,首先要提高对信息化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县级信息化工作机构应强化职能,开展宣传和推动工作,以农业信息化作为县域经济信息化的突破口,用信息技术引导农业生产和宏观调控,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各县市应尽快抓一些信息化推动项目,有条件的县市可以设立一定的信息化专项资金。

(二)以特色产业园区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县域经济信息化。

特色经济县一般都建有特色产业园区,这些工业园或专业镇企业集中,“三通一平”等基础条件较好,因此,可以选择以园区信息化为切入点,并产生外溢和辐射作用,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信息化发展。要按照农业特色区域产业格局,逐步构筑起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各种农业特色网群。建成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和为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载体,积极促进农业信息化和市场化服务。农业信息化要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农民需求实际,走低成本之路。要以较低的成本和农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加快农村信息化普及进程。多渠道、多途径培训农民信息化知识,提高农业资源信息的利用率,切实解决农业信息闭塞和技术落后的问题。

(三)加强信息基础建设。

近几年来,县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步很快,但与推进县域经济信息化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应继续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扩大通讯业务普及范围。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接入市场的竞争机制,促进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合作,鼓励邮电通信行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广播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资源,采用新技术,优化布局、完善网络结构,为县域经济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应用提供结构合理、高速宽带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进一步拓宽网络覆盖范围,引导网络运营商将互联网、接入网、城域网由城镇向乡村辐射,不断扩大通信业务覆盖范围。要结合实际,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机制,鼓励社会各类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县级财政要加大支持基础性、公益性和为“三农”服务的信息化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培养优秀信息技术人才。

(四)以区域信息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上一篇:赞歌献给亲爱的祖国下一篇:三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