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2024-06-30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精选6篇)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第1篇

我对班级管理制度的看法

-------读魏书生班规的感想

纵览若干班级管理的理念和制度之后,对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印象颇为深刻,个人非常赞同这种管理模式。下面谈谈我对班级管理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一些浅薄认识及设想。

民主管理

班级是一个团体,实行班级管理的民主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态度,进而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

1、班主任要持为学生服务之心。班级要实行民主管理,关键在班主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班主任不能高居学生之上,否则学生很容易形成敬而远之的心态,更别提民主了。

2、建立师生互助关系。师生关系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互相帮助的关系:教师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完成美好人生;同时学生也在帮助老师进一步发展,完善自己,是人生更有意义。师生互相帮之会减少很多麻烦,甚至是斗争,师生关系和谐了,班集体就能克服前进中的阻力,稳步向前发展。

3、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班主任除较好功课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在于育人,努力引导学生发展优良的人格品质,并因势利导,发展学生个性,使班集体的民主气氛得以升华。

4、发挥学生主人翁的作用。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发挥他们的作用,坚定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心,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的作用,提高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规定和活动,都有学生自己制定、安排、组织、学生表决通过后执行,每个学生都有表决权、建议权和批评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

科学管理

管理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和习惯,因此科学管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在研究规律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制度和班规,并认真落实,班主任才可以避免失误,学生也就避免了行为偏差。个人觉得科学管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建立民主的决策系统。通过班会,班委制定出一系列的计划、规矩,班主任、班委会全体成员、每位学生都必须严格遵守。

2、建立检查监督系统。班集体成员都是班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又是检查监督者。通过以下四种方式实行监督:自我检查、互相监督、班干部监督、班主任监督,最大限度的减少“违规”行为。

3、建立反馈系统。反馈系统是对决策、检查监督系统的完善,对执行过一段时间的班规进行总结,不合理的加以修改,不完善的给予补充,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进行反馈: 学生反馈学生经常的讨论班级制度,发现不妥就及时提出;

班委会成员反馈班委会自觉讨论班规、制度,使班规逐渐趋于完善;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和家长会等形式,征求家长的意见,采纳家长好的建议,更加健全完善班规和制度。

周密的计划,较完善的班规,建立科学民主完备的管理系统,班集体的管理就能基本步入科学轨道,学习气氛就能有所提高,从而形成一个有条不紊,团结友善,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以上仅仅是我作为一个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的看法,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看法浅薄,有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探索和完善。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第2篇

二、广义的德育概念可以定位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德育的内涵:第一,德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第二,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德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四、道德教育的内涵:是指关于个体和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五、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六、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人生观、、价值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即“三观”教育。

七、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个性心理由两方面组成:一是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它是人的行为的潜在动力;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

八、古代德育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九、现代德育体现出民主化、世俗化、科学化等特征。

十、德育的社会性功能:(简答)

1)德育的政治功能。(首要的)政治关系再生产;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政治机构的充实与更新;政治行为的引导。

2)德育的经济功能。体现在生产、经济形态、生活和消费等领域。3)德育的文化功能。具有保存和传递文化,选择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十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简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形式结构和能力形成的形成、发展上。

2)德育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德育对认知活动的支配与控制,对认知能力的强化与抑制。

3)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拥有积极、健康、向上的姿态,拥有朝气蓬勃的精神等。

4)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即德育可以使每个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十二、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起点,也是归宿。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的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明确德育目标、理解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德育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辨析)

十三、德育的目标既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始发点,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

十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简答)

1)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爱国主义认识,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行为,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个传统教育;是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使青少年拥有人生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

3)集体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4)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就是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

5)纪律与法制教育;是指用法制和纪律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是让学生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7)文明礼貌的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懂得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8)个性心理品质教育,让学生形成对世界和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性心理品质的教育,表现为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等。

十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集体主义教育就是用集体主义观点对青少年进行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的情感和善于在集体中生活、在集体中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教育,它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核心。包括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热爱集体的精神和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十六、学校德育内容的拓展:

1)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金,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2)生活教育;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现生活过程,并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美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3)生命教育;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尊重、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的发展。

4)安全教育;其主要内容摆阔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外上海,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等六个模块。

5)升学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

第一节 德育规律 一 德育规律的含义

1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德育规律不同于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1)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 2)活动和交往时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3)思想品德的矛盾运动是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4)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长期积累,螺旋上升的过程 二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的含义与作用

1)知—道德知识,是对现实社会道德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准,规范的认识(含义)

道德认识是基础,是产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首先,道德认识是人们确定对待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或产生道德情感的内因;其次,道德意志的形成也离不开道德信念的支撑;再次,道德认识对于道德行为也起

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2)情—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道德原则感知,理解,评价现实时所产生的一切情绪体验(含义)

道德情感对于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一方面,它可以使人的情

感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另一方

面,情感本身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即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此

外,由感情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恒常心理背景

3)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包括毅力和

自控力(含义)

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促使人们的道

德动机斗争和把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转变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4)行—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为(含义)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道德道德修养水平的客观指标或重要标志,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

2德育要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1)注意全面性

2)注意针对性和多端性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与交往的目的性,多样性,集体性,公益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选择)矛盾表现在诸多方面:1.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之间;

2.德育过程内部各要素之间;

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自身的各种要素之间;

矛盾可概括为:1.外部矛盾(学校德育与家庭影响,社会影响的矛盾)

2.内部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道德内容及方法的矛盾)(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材料分析题)德育过程的长期性与反复性主要取决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品德的形成和完善要经过长期培养,多次反复,才会有所进步,不断前进。

首先,品德的形成不易,从具体的德育过程和某一品德而言,由于学生在知情意行发展 方向和水平上的不平衡,学生要形成良好行为与品质,就需要较长时间,同时,必须经 过长期反复的锤炼,将所遵循的道德规范锤炼成支配行为的一种信念和品质。从思想品德的形成来看德育过程并未终结,它总是通过矛盾的解决形成新的品质,在新的活动中产生新的矛盾,再产生新的品质,循环往复。

其次,不良品德的矫正更难,矫正不良品德既要改变,消除已形成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又要形成新的思想观点习惯性格特点等,实际上是一个再教育的过程。教育易,再教育难,因此教师要持之以恒,反复引导。

综上所述,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者一方面要坚定教育的信心,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每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另一方面,对于问题学生,要做到对症下药,抓反复,反复抓,细心疏导,使其改邪归正。

第二节

德育原则(要求为主)——材料分析题

一.疏导原则:1.晓之以理,启发自觉(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2.树立先进典型,运用榜样示范

3.以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

二.知行统一原则: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提高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上升到理性高度)

2.组织实践活动,培养道德行为

3.言传身教,知行统一(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道德规范,同时,身体力行)

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1.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使之成为教育力量

2.有的放矢,加强个别教育

3.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四.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1.爱护,尊重,信任,理解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3.民主平等,一视同仁

4.爱之有度,严而不苛

五.长善救失原则:1.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学生(对学生保持全面,公正的看法)

2.发扬优点,客服缺点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正确认识评价自

己,从而不断超越自己)六.导向性原则(不考)七.因材施教原则(不考)

第四章 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模式

一.国内外主要德育模式及其代表人物(选择)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无律阶段(0~4岁)又称前道德阶段,此时儿童无道德意识。无自我意识

2)他律阶段(4~8岁)又称权威阶段,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判断行为好坏,不考

虑动机

3)自律阶段(8~10岁)类似柯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

又称可逆性阶段,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不盲目遵从成人规则 4)公正阶段(10~12岁)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趋向于公正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1)继承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 2)柯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表(书本99页)

3.体谅模式

英国学校教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托马斯,查普曼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4.价值澄清模式

提出人——路易斯拉斯

代表人物——哈朋,西蒙

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 二.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简答)

1.反对道德灌输

反对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无论哪种德育模式,都应反对强制性的道德灌输,新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自主性,能动性,选

择性。新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对传统德育模式只重视德育内容的传递进行批评,新模式强调

学生品德的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传统德育模式往往更重视道德知识的传递,忽略对学生行为习

惯的培养和训练。新的德育模式强调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带

有明显的行为培养取向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

是由知到信转化的中介,又是道德行为的动力。新模式强调对

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第二节 德育途径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二.有几种德育途径以及其基本途径是什么?(简答)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

2)其他各科教学(如在体育教学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社会实践途径

1)劳动

2)社会公益活动

3)社会调查 3.校园活动

1)校园团队活动

2)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5.心理健康教育

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6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其他德育途径不能替代

第三节 德育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类型及要求(简答)

1.说服教育法

类型:讲解,谈话,讨论,指导阅读

要求:针对性,感染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2.榜样示范法

类型:革命导师,英雄模范人物

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科学家,艺术家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同学中的好人好事

教师和家长

3.情感陶冶法

实施途径: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际锻炼法

实施途径:执行制度,委托任务,组织活动

具体要求:要明确锻炼目的和要求

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实际锻炼要反复进行,做到持之以恒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5.品德评价法

目的:让学生从评价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调控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

第五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特点(简答)

1.班级是以育人为己任的教育组织:学校是一个专门性的教育组织,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依托的基础就是班级,班级就应承担这一使命。

2.班级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班级是典型的学习型组织。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实现学习目标。

3.班级是一个不成熟但不断成长的组织:班级是非成人组织。班级的主体是学生,相比于成年人,学生的思维不够发达,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也正是因为班级学生的不成熟,才促成了班级不断的成长。

4.班级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班级是一种具有教学作用的特殊社会组织,具有社会性的特殊结构。提供学生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成熟。二.班级的构成要素:

1.硬件条件:教师和学生、教学场地、教学设施等

2.软件要素:班级班风、班级活动、人际关系、班级目标等 三.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简答): 1.松散的群体阶段:班级组建初期,班级成员的关系处于孤立期,学生、师生之间相互不了解。班级共同价值目标和规范尚未形成,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尚未建立,不存在学生骨干。学生缺乏自律性要求,学生群体缺乏教育能力。

2.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班级成员的关系开始进入同化期。学生中的主导者和积极分子开始涌现并形成骨干,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组建班级委员会,发挥组织管理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开始建立适合本班的规范要求和必要的规章制度。班级工作逐步步入正轨。

3.初级班集体阶段:初步形成了班级的核心和骨干。班级规范要求和制度开始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自觉要求。班级是非观念增强,在大多数情况下有正确的集体舆论。班级成员也形成了集体归属感。教师作为统率者直接与学生建立纵向联系,班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稳定的班集体阶段:班级有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且成为了成员的个人目标。班级有了坚强的核心以及健全的组织结构。团结、融洽的班级风气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班级有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成为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教育主体。5.优秀班集体阶段:班级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在扩大。优良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进一步得到巩固,班级既有民主又有集中。组织纪律严明,有班级发展的明确目标,对内友好互助,对外团结一致。在学校活动与工作中表现优秀成为楷模。四.班级管理的概念(判断):

班级管理是以班级为载体,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地处理班级内各项事务,以达到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

六.班级管理的内容(简答): 1.班级的组织建设:通过班级组织建设,使一个学生松散的群体转化为班级集体。班集体建设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阶段性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组织的初始阶段、组织的稳定阶段、组织发展的最高阶段——班集体阶段。2.班级的常规管理:主要是对班级每一天所进行的日常性事务进行规范和管理,要求教师、事、物等因素不断融合,使教室成为适合学习的环境,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行为准则。班级常规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班规的制定。3.班级的教学管理:

⑴课堂教学管理:班级教育与活动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整个班级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与发展。包括课堂气氛、课堂纪律、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等。

⑵作业管理:加强对作业布置、收集、批改与订正的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精选作业内容,突出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每次作业应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实施分层作业,促进学生差异发展。七.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教师主导理论:在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着主要的职责。班级管理中,教师的多种权力:法定性权力、奖惩性权力、专家性权力。教师的多种风格: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2.学生主体理论: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班级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基本要求。

3.群体动力理论:主要探讨群体的性质、发展的法则以及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间的相互关系。

群体凝聚力是使群体成员形成和谐、轻松的氛围,使群体巩固发展的一种心理力量,包括群体中个人间的人际吸引、群体目标与活动对所属成员的吸引以及群体领导对群体成员的吸引等。

八.班级管理者主要包括:

班主任:主要负责人、主导地位

任课教师:重要作用

学生:主体

九.班级管理策略的四个主要的特点

1.管理目标递进化:目标、任务呈递进化趋势

2.管理形式多样化: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突触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家庭育人、社区育人等形式

3.管理操作规范化:制定目标,规范学生行为 4.管理落实自主化: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十.班级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

1.班级目标管理策略:通过具体的目标确定班级的活动方向和发展趋势,以目标达成度来评价。遵循可实行性、激励性、方向性原则。

实施主要包括:制定目标管理计划、形成可控的目标管理实施程序、评估反馈。2.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在管理实践中采用激发和鼓励的手段。遵循的原则 ⑴.树立激励源——班级的管理部门与管理者的权威

⑵.明确激励所要达到的目标

⑶.激励的形式要系统、可行

⑷.注重激励策略的稳定性 激励策略的实施 ⑴.榜样激励

⑵.目标管理,指导学生

⑶.合理运用奖惩激励

3.班级制度规范策略:遵守的行为规范、奖惩规定 遵循原则 ⑴.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

⑵.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行为实际,具可操作性、实践性 实施 ⑴.班主任加强管理和监督,适时调整

⑵.适当运用奖惩措施 4.班级弹性管理策略:在基本规范制度下灵活运用管理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十一.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制度管理法:制定并运用相关的规章制度管理班级 关键在于制定规范、合理的好制度 规章制度层次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据上述制度制定的校内规则

班级内部制定的各种管理制度

要求 ⑴让每个学生都了解规章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⑵严格要求,认真检查监督

⑶执行制度要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2.民主管理方法: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参与班级建设的权利,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要求 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⑵民主选举、评议班干部

⑶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3.目标管理方法:以目标为中心进行管理活动的新型管理法 过程:目标确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考评阶段 要求 ⑴发动全体班级成员共同制定目标

⑵实施过程中,需要班级管理者积极组织、协调、调整和督促,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的自觉性,班级成员和各方面教育力量齐心合力,朝目标前进

⑶通过对目标考评,增强班级成员的信心,并能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便吸取教训,对班级的管理具有导向和示范作用

⑷不断提出新目标,激励班级成员不断成长

第六章 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1.“班主任”的产生:1872年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2.班主任的“角色规范”: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我国教育部门首次对班主任承担的角色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概括而言主要指出了班主任的组织者、指导者、教育者、协调者角色。2009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规定》则提出了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将“人生导师”作为班主任应当承担的一个角色提出来,是对班主任角色认识的深化,是对教育者意义的关键性的理解。

① 班主任是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

② 班主任是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区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③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陪伴者” ④ 班主任应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3.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① 全面了解学生

全面了解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 a.调查法。班主任接受一个新班之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调查了解班级整体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通过访谈的方式调查,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b.观察法。是指班主任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展开观察,主要是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一边对学生有更为深入的了解。c.档案分析法。班主任可以对学生过去的成长资料进行分析,也要养成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的习惯,以便通过积累的资料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了解。

②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班级工作计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a.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b.拟定班级建设目标,包括总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目标。

c.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指为完成班级目标打算采取的办法、手段。这些措施包括完成计划的具体责任者、活动范围、活动时间、活动方法以及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要求等。d.实施计划的检查和评估。

③ 班级常规管理 ④ 班级集体建设 ⑤ 个别教育 个别教育方法: a.赏识教育法,是指通过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以激发学生前进动力的方法。

b.谈话法,即班主任用语言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帮他们分析学习、交往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c.行为契约法,是指班主任通过与学生口头和书面的奖罚约定,以根除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方法。⑥ 指导班级活动 ⑦ 与家长沟通合作

⑧ 班级工作总结与学生“操行”评价

班级工作总结从时间上来说包括阶段性总结和学期学年总结,从形式上来说包括专题总结和全面总结、口头总结和书面总结。4.班主任的专业素质 ① 职业道德素质

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中,热爱学生是核心。② 知识能力素质

班主任的知识能力素质包括:一是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哲学知识。二是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三是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尤其是建设班集体的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

1.班主任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班主任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是班主任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在面对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突入起来的偶发事件,能做出正确、迅速、敏捷的判断,并随机应变的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处理的能力品质。教育机智是班主任各种教育才能的综合表现,特别是在教育方法的灵活运用上是教师之爱与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实践熔铸的合金,能全面地展现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③ 个性心里素质 第二节

班集体

1.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的核心工作。2.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由整个班级所组成,以完成学校教育任务为共同目标,有一定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学生共同体。3.班集体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① 共同的奋斗目标 ② 健全的组织机构 ③ 有效的集体规范 ④ 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 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班规的制定,班规应该由学生自主制定,而且,学生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

2、班干部的选拔方式

传统的班干部的选拔主要是班主任直接任命方式。随着班级教育管理中的对学生主体性的彰显,学生干部选拔的形式开始多样化,有学生自荐的方式,有民主选举的方式,有先选拔班长然后由班长进行组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荐竞选与民主选举结合的方式等。一般而言在班级建立之初学生还未完全熟悉的情况下,班主任可先指定部分学生暂时负责班级各方面任务,一段事件后在逐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采取多种形式选拔班干部。在选拔班干部时,班主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担任干部的学生应该具备一些必要的品质,如乐意为同学们服务,有较强的责任感,努力上进等。担任主要任务的学生让干部则要具备更多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整合班级资源:

① 整合科主任教师资源 ② 整合学生家长资源 ③ 整合社区资源

第七章

班级活动设计与实施

一、班级活动的特点(选择)

1、自愿性

2、生活性

3、教育性

4、体验性

二、班级活动的主要内容(选择或简答)

1、思想品德教育

2、劳动教育

3、科技教育

4、文体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三、班级活动的组织形式(选择)

1、讨论

2、竞赛

3、表演

4、参观

5、调查

6、报告

7、综合

四、班级活动的组织原则(简答)

1、活动主题的针对性与教育性

2、活动设计的整体性与灵活性

3、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自主性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第3篇

一、班级管理可以拓宽德育教学的视野

(一) 班级管理为德育教学提供感性素材

班级管理的事务繁杂, 大到学校及两院的大型活动, 小到学生的个人卫生、穿衣打扮, 事无巨细, 统统包揽。这就决定了班主任对该班的所有学生都应有很深的了解, 对德育教学提供很好的条件。德育教师备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备学生, 分析教学对象, 根据所教授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制作教案, 选择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比如, 本学期我带的班是电气机控G3151, 我班的112宿舍, 自入学以来一直被评为优秀宿舍, 是全校的标杆, 我数次查宿, 对宿舍的6个学生加以鼓励, 并利用班会的时间让该宿舍的宿舍长及其他同学发言, 把他们的经验介绍给其他同学, 我在《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的德育教学中讲到第三课《职业道德》的内容时, 就以此为例, 说明道德修养是从日常小事做起, 保持个人及宿舍卫生, 搞好宿舍同学的相互关系, 是进行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二) 班级管理拓展了德育教学的空间

班级管理的很多工作是在日常的8小时之外, 每天24小时之内随时都有可能接到关于学生的电话, 我每次接到学生及家长的电话, 感觉都是在上德育课, 每一句话都字斟句酌, 随时都在考虑如何表达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学生是单亲家庭, 与家长一方或双方的关系紧张, 这时我要努力化解其家庭矛盾, 促成更和谐的亲子关系。班上一个学生, 父母离异, 他与母亲打电话的过程中使用了不礼貌用语, 我专门与该生单独谈话, 告诉他这样与母亲讲话是不对的。经过我的提醒和劝说,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表示一定要改正, 我在与其母亲联系时, 告诉她孩子很心疼她, 很理解母亲的不容易, 他的母亲也很感动。我相信我的努力会对母子关系的改善起到正面的作用。班上还有一个同学, 父母对他的管教很是无奈, 母亲因此得了癌症, 我一方面通过电话和微信安慰这位母亲, 同时找该生单独谈话, 向其摆事实讲道理, 寻找他的优点并抓住机会让他展示自己, 他在去年元旦文艺演出中被选中, 参加了全校及两院的演出。我多次与他的母亲联系, 告诉她孩子在这方面有特长, 我们要帮助孩子成长, 他的母亲积极配合, 我还邀请他的母亲来观看演出, 我还拍了很多该生演出的照片, 通过微信传给她。这对孩子是一个鼓励, 对母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也是一个促进。班上还有的同学会把他的烦恼甚至不愿对父母敞开的事情告诉我, 我感觉到学生对我的信任, 这些事情虽然琐碎, 但德育的真谛恰在其中, 它使德育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的空间。

(三) 班级管理丰富了德育教学方式

在班级管理中, 学校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 这些活动为德育教学改革、创新德育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比如, 学校每年一度的运动会、五月鲜花、法制教育等活动, 对德育教学改革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以五月鲜花活动为例, 今年我的班级与另外的班级合作参加五月鲜花活动, 此时, 我配合我的学校课题《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把五月鲜花活动作为一个德育项目, 运用到《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第三课《职业道德》的内容讲解中, 对该部分内容的讲解, 不再沿用传统的讲授法, 而是使用项目教学法, 实施步骤如下: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 让学生在“做”中“学”, 亲身体验集体的力量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二、德育教学可以为班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滋养

(一) 德育教学为班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

在本学期的班级管理中, 学校在五一假期布置了作业:让学生观看《大国工匠》系列片, 然后提交几篇观后感。我利用假期从网上搜索下载了《大国工匠》的全部视频, 结合《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的第三课《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 把这些视频纳入《职业生涯规划的项目教学》 (实施步骤或参考下图) , 在课堂上, 我穿插播放或使用大国工匠的内容, 把这些内容与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下改革开放的进程相融合, 让学生从中体会这些人身上的职业道德, 提醒学生这些人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也是大家未来职业发展的空间及自己的使命, 据此, 让学生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该堂德育下课后 (上午11点50) , 班上的叶慕达和王洪利同学没有去食堂吃饭, 趁热打铁, 立即拿起笔写下了他们的《大国工匠观后感》。

(二) 德育教学为班级管理提供精神滋养和理念升华

在本学期学校组织的五月鲜花合唱项目中 (见表一) , 共演唱两首歌曲, 一首是学校指定的, 即《首钢技师学院校歌》, 另一首自选, 经过与李宏义老师协商, 我们选择了《潜伏》的主题曲《深海》。为了提高合唱的效果和层次, 我亲自为这两首歌撰写了朗诵词:

校歌朗诵词

甲:追往抚昔, 历史的传奇在这里绽放

乙:继往开来, 时代的巨轮在这里起航

甲:首钢技师的莘莘学子用如火的生命铸造大国工匠

乙:2025中国制造, 这是首钢技师追逐的梦想

甲:首钢技师, 勇敢担当, 百炼成钢

乙:让我们为首钢技师学院放声歌唱

《深海》朗诵词

甲:我需要一个信仰, 以使我不再迷惘,

乙:纵使黑夜, 依旧梦想着光

甲:纵使孤独, 依旧爱意高昂

乙:纵使悲伤, 依旧温暖似幸福天堂

甲:生命只为一个信仰

乙:相信无尽的力量

甲:让我们手握信仰的接力棒

乙:共筑诚真和善良

其中“首钢技师的莘莘学子用如火的生命铸造大国工匠”及“2025中国制造, 这是首钢技师追逐的梦想”, 是对校歌的提炼和升华;《深海》的朗诵词则提炼了这首歌的精髓:信仰的力量, 结合当下中国信仰的迷茫和缺失, 呼吁信仰的力量, 让中国的年轻人接过信仰的拉力棒, 共同追逐诚真和善良, 这是社会的正能量在呼唤, 这两首朗诵词对合唱效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和提升, 使得学校的五月鲜花活动有了灵魂和精神支柱, 这对该活动质量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德育教学与班主任工作密切关联, 相辅相成, 联动互进, 共同维护着班级管理和德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 二者又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或厚此薄彼, 只有二者分工合作, 才会达到最佳效果。班主任要加强德育理论修养, 德育教师要积极配合学校的相关活动, 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德育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生忠.中学班级管理中自助合作模式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第4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班级管理的作用日益突显。尽管人们对农村中学班级自主管理已有研究,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对石滩镇五所农村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实施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推动农村中学初中生“自主管理与教育”德育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农村中学;自主管理与教育;管理模式

很多农村地区中学因受地理位置所限,在校生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在学校,因而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知识面窄、见识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加之受家庭教育不合理等因素影响,一些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处于被动盲从状态,缺少自主意识和远大志向,成长动力不足。学校对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发展缺乏科学的引领,教师潜能的激发与自我价值的提升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班主任虽然能够开展活动,但班级管理比较单一、片面,缺乏自主和积极品质的培养,限制了学生自主发展和身心素质的提高。

班级自主管理就是班主任把握大方向,学生自主管理,互相监督,共同促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它是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班级价值、发掘班级潜力、确立班级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一、石滩镇农村中学班级自主管理的现状

当前,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我国大多数地区中学教育已经能普遍运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仍然处于主体地位,掌握着班级管理的绝对话语权,学生的思想、愿望往往得不到尊重。并且大多数班主任还抱怨:“现在的孩子太调皮了,既不能打,又不能骂,不好管啊!”我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的性格也越来越怪异。(2)很多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存在着误区:要么管得太多,统得过死;要么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应该采用一种怎样的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呢?无疑,需要运用现代的班级管理模式。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班级自主化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精神和民主的作风。现今的班级管理已不需要高度集中的思想控制了,班主任要适当放权,要解放自己,放开学生,不应限制学生个性发展。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也就是说,班级管理追求的不是他治,而是自治;不是他律,而是自律。所以,班级自主管理模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农村中学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班级自主管理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从生理上来看,中学生的行为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思维水平也更加完善,心理上也逐渐变得成熟起来。这个阶段学生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希望自己的事情自己来管,这正是我们提倡和奉行自主化管理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同龄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概率最高,根据我的观察发现——初中生往往很在意同伴的意见。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初中阶段也是个体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推进班级自主化管理有利于形成自信的个性品质,因为自我管理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充分地展示和发展学生个性特征和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2.班级自主管理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推进班级自主管理,可以提高初中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从根本上说,青少年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引导初中生自我管理正是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和谐民主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行自我管理,有利于青少年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培养“社会化”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行班级自主管理的措施

1.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宽中抓细

班主任不能一味地放權,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应该具有在必要时能组织班级的能力。

班主任要亲近学生,研究学生;展现自我,树立威望。班主任要善于接近,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对他们的要求本着工作上严格要求,品质第一,生活上关心照顾,安全第一。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尊敬与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树立起班主任崇高的威望,这样能使你的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主管理。

2.让学生在班级中有存在感

现代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做班级的主人。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束缚,学生已经习惯于做一个在家服从家长、在校顺从老师的乖孩子,主体意识严重缺失。因此,要实现班级管理自主化,首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明确“这是我的班级”,应该“我做主”。

3.让学生自主管理及班规的制定

在实践管理中,很多班主任为图省事,将所有事务都包揽过来,形成了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即使班团干部,其定位也只是老师的助手。要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必须建设一个学生自主管理型模式。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集体参与,让学生自己定班规,在制定班规时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要求和意愿,全班表决通过,在此基础上建立班级制度。增加班团干部的编制,建立班团干部轮换制。班级应建立内部例会制度,初中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并不强,需要有目的地培养。班团干部上任后,应立即建立班干部例会制度,一般每周一次,参与者为全体班团干部,内容包括:班团干部工作理论学习、工作情况讨论、困难的解决、相互经验交流等等。力使班干部例会制度化,迅速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自主管理虽然存在一些缺陷,但班级自主管理是一种最优化的班级管理模式,推进班级自主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实行班级管理自主化,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思想端正、工作负责、学习优良、能力较强的班队干部队伍,同时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主人,同时也是自己的主人,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我们要坚持推进自主管理,不断地探索、改进自主管理办法,师生相互配合,进而达到“‘管是为了不管,‘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袁川.班级自主管理结构模式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9(27).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小课题《农村中学“自主管理、自主发展”德育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GDXKT4529)的研究成果。

德育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第5篇

本课题是以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实行的班级自治,让学生当家作主,民主管理班级,从而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合格公民为研究内容的德育研究课题。一年多来,我们紧扣课题研究目标,坚持科学性、实践性原则,从自主管理、自主养育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纯正了校风、班风,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益。2002年7月,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评估验收组,对我校的德育科研工作作了高度评价,我校顺利通过了省三级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成了浙江省首所民办重点高中。9月上旬,省民办教育工作座谈会代表考察了我校,省教育厅副厅长黄新茂对我校的德育工作作了充分肯定。

我们认为,“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一个大课题,仅仅一年的研究只能是粗浅的,今后我们还将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的科研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东阳市中天高级中学于1995年10月由浙江中天集团创办。经过七年多时间的努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有24个班级1300多名学生,百余名教职工,总建筑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省内规模最大的全封闭寄宿制民办重点高中。1999年上学期我校被评为东阳市行为规范达标学校、东阳市文明学校、东阳市文明单位、金华市治安安全单位、省A级普通高中,2000年2月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优秀民办学校”的光荣称号。近几年来,我们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1999年9月份制订了《中天中学“主体参与德育模式”总体规划》,并组织分步实施。“主体参与德育工作模式”的成功构建,增强了教师的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调整了学生心态,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了学校的文明层次。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德育科研氛围,许多教师已撰写并发表了一些有相当深度的德育工作研究论文,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春,学校引进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包括德育工作)向社会作出了承诺。为了实现培养“有强健的体魄,有求知本领,有审美的能力,有创造的精神,有完善的人格,有个性的魅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育人目标,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充分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参与性,进一步发挥班级自我管理功能,我们开展了学校“主体参与德育工作模式”课题下的“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子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依据

所谓“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就是以班级为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通过班主任的有效组织放大班级德育管理的功能,实现班级的“自主”管理,以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德育工作范型。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核心是管理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班级自主管理”就是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实行的班级自治,就是学生当家作主,民主管理班级。它是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从而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合格公民的策略。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树立主体性教育的理念,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分析当今学校教育管理的弊端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学校、班级管理效益低,重要的原因是权力过分集中,领导事无巨细,统统亲自出马,亲自决定,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最后集烦于一身,集怨于一身。的确如此,传统的班级管理,班主任权力过分集中,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往往只是作为消极被动的对象或客体在班级中接受“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不是主人,不是主体,而是一个“受教育者”或“旁观者”。魏书生认为,由集权制向分权制发展是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应该彻底转变观念,把民主与科学作为管理的根本。民主管理,就是人人参与的管理,是使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构成一个立体的管理网,在管理中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管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和行为上已经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完全有可能让他们实现从“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让他们自己直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成为班级的主人。同时,我们学校的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完全有能力、有水平适应新的教育管理改革。更重要的是我们民办学校,具有自主办学、自我调控的灵活机制,完全有可能“自主”地建立起德育工作的新机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目标是制订本课题研究目标的重要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力求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 性、学校发展的整体性、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充分反映学校的个性特征。所以,本课题研究的目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首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学校德育工作要着眼于面向未来,要体现国际化视野和城市化、信息化的时代特点,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气息与特征。

其次,要符合中天中学的整体办学目标。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天中学校本德育工作目标必须结合中天中学正在进行的ISO9001质量认证、符合民办性质和整体办学目标的要求。

再次,要切合学生的发展。社会正处在转型期,面临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非智力因素制约着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等实际,更需要我们对学生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根据以上思考,我校将“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目标确定为:2001学年,由学校政教处制定班级学期(年)管理目标和“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全体班主任老师参与“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争取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天中学实际的德育工作新模式——“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规范性、实效性、主体性和创造性。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

1、“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适应时代要求,体现民办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原则,有利于“生本位”观念的倡导,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是建立在一切为了学生、一切通过学生、一切相信学生、一切依靠学生的思想基础上的,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这一条教育真理。“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把责任交给了老师,把权利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被尊重、被关心、被保护的情感体验中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

2、“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德育方法、手段、机制的创新,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特色。德育工作的活力在于创新。要把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真正进入学生头脑,就必须对德育的方法、手段、机制等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坚持规范德育的前提下,渗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努力体现ISO9000(2000)标准中的八项基本原则。

3、“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加快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建设者,在班级自主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学校给班级放权,班主任的管理权利大了,责任也重了。所以班主任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管理特长取信于任课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生本位”的思想构建班集体,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取信于学生。班级与班级间的竞争促使班主任全身心地投入班级管理工作,千方百计地调动任课老师、班级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形成班级管理特色。

总之,“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在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五、研究途径与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实验主要途径

1、形成共识。结合贯彻全国、省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加大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向科研要质量,从而形成中天中学德育工作的新特色。

2、建立组织。成立由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3、统筹规划。制定学校“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方案后,动员广大班主任老师积极参与子课题的研究,形成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德育研究群。

(二)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综合运用。

六、研究的过程及成效

我校“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1年5月——2001年8月)前期准备 ★学习有关文献;

★学习领会东阳市教育局《一个市整体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模式的 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学习领会《中天中学校本德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讨论并形成《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方案; ★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学习并落实本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组成员确定本课题的子课题。

第二阶段:(2001年9月——2002年5月)实践研究 ★分年级指导; ★调整监控; ★积累资料; ★加强商讨;

★形成阶段性成果,撰写子课题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2002年6月——2002年10月)形成本课题总成果,写出结题报告。

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1、“班级自主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班级自主管理”是通过班主任、任课教师、班级学生实行的班级自治,而班级自主管理的主体是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管理的参谋者、指导者。学生自治和直接参与班级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不仅是加快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一种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策略,关键是要转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观念,大胆放手切实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让学生自定目标。学校将新学年第一个月(9月份)定为目标教育月,各班根据学校、年级组的整体目标分头制定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每个学生又根据班级目标制定个人具体目标,自我加压、自我激励。高一年级新生根据“尚德求真,自立自强”的校训,确立三年奋斗目标,并紧紧围绕目标制定分年级的阶段性目标及措施;高二年级紧紧围绕既定的总目标努力完成子目标;高三年级对照总目标寻找差距,全力冲刺、实现高中阶段的总目标。

(2)让学生自订班规。各班以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每一位同学直接、民主的参与下制定集体生活的则规,让学生用自己制订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不断培养自我调控、自我管理的能力以达到自主管理的目的。(3)试行“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值制”。通过自荐和他人举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候选人,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后,再由全班同学投票产生班委会,班委会通过班干部轮值制度对班级实施管理。“班委竞选制”、“班干部轮值制”的实行,从机制上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主体意识、提高服务能力的舞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学会做人”。

(4)班级事务实行“包干负责制”。每个班级的事务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班级卫生工作、服务工作岗位明确、责任到位。

(5)实行“学生品德行为规范考核制”。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委具体实施对全班每个同学的品德行为规范考核工作。班干部根据分工对每个同学的学习、纪律、卫生、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进行周考、月考、学期考评、学年考评。班干部接受同学和班主任的考评。

(6)实行“班主任坐班办公制”。即要求班主任除上课、接待家长、身体等特殊原因以外,白天在班级办公,深入学生了解班级动态及时指导学生更好地实行“自我管理”。

(7)加强完善“班级教导会”制度。班主任通过定期召开(二周一次)由本班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班级教导会分析学情、教情、班情,及时反馈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意见、建议,形成民主、团结的班集体。

2、“学生自主养育”的研究与实践

只有使教育者的教育与学生的自主养育协调发展、形成“共振”的时候,教育才是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创设发展学生个性的环境与氛围,应是教育者最关注和首先要做的事。自主养育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延伸和深化,也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归宿和落脚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让学生自己设计班级教育活动方案。班级活动方案、主题班会的方案都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以往班级活动、主题班会“我说你听”、“我讲你做”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1学年,学生自行设计并组织了《老师的目光》、《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强身健体与班风建设》、《实“试”求是》、《在同一片蓝天下》、《心灵之约》、《从小事做起》、《共表团,一个光荣的名字》、《奋起拼搏,实现理想》、《感恩中天》等许多富有创意、极具针对性的班团活动。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感体验中自我认识、自我觉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2)让学生自己主持班级重大活动。在班级活动过程中,我们积极鼓励、引导班主任大胆放手,尽可能让班干部来负责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总结,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能让学生说的道理就让学生说,能让学生做的事就让学生做,使之在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受到教育和锻炼。

(3)在经常性的自我考评中接受自我教育。学校政教处要求各班以《中天高 级中学学生品德行为规范考核细则》为蓝本,结合本班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生品德行为规范考核标准与办法,对本班每位学生进行周、月、学期、学年考评。学生品德行为考核实行积分制,按学生实际得分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各班成立由学生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在班主任指导下具体负责对本班学生的每周品行考核,一月小结一次;以月考核为基础,一学期作一总结。累积两学期的考核情况作为学年考核结果。考核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考核、自我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经常性的自我考评中寻找差距、接受自我教育。同时,学生品德行为规范考核结果和“十佳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的评比紧密挂钩。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年级组和学校的各种竞争。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必须让学生经常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体验到团结的力量,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年级组和学校的各种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班兴我荣、班衰我耻”的主人翁精神,这是学生自主养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5)让学生在经常性的讨论、争论中接受自我教育。经常组织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一些专题讨论和争论,通过讨论和争论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一种重要的自我教育力量。2001学年,各班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先后开展了“‘9.11’与世界形势”、“加入WTO的利与弊”、“当代中学生的形象”、“大家谈‘早恋’”、“中学生与网吧”、“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我是班主任”、“假如我是班长”等专题讨论,同学们在激烈的争论和热烈的讨论中受到了深刻的自我教育。

“班级自主管理德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进一步纯正了我校的校风、班风,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大大提高了班级管理效益。当前,学校师生关系融洽,班际竞争蔚为风尚,学生勤奋守纪、情绪健康乐观,出现了建校以来最为理想的局面。2002年7月,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评估验收组,对我校的德育科研工作作了高度评价,我校顺利通过了省三级重点中学的评估验收,成了浙江省首所民办重点高中。9月上旬,省民办教育工作座谈会代表考察了我校,省教育厅副厅长黄新茂对我校的德育工作作了充分肯定。学校德育科研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和坚持力,越来越好的校风、学风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被评为2001学年东阳市教育质量综合考评优胜单位、2001年金华市治安安全单位。2002年省证书会考,我校的总合格率达到96%以上;高考上线人数从2001年的214人提高到了2002年的352人。学校的办学成果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首肯,学校的美誉度正在不断提高,学校正向着“争创省级名校”的办学目标迈进。

七、本课题的后续性构想:

德育与班级管理书本总结 第6篇

一、德育

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一般是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广义的德育可以定义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1、道德教育

是指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

2、政治教育

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

3、思想教育

主要是指关于三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

4、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二、古代德育及其特征

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

三、现代德育及其特征

自由平等民主代替了古代社会的人身依附、特权和专制。特点是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四、德育功能及其分类

是指德育系统内容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在众多功能中,我们认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功能最重要的体现。

1、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即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影响与作用,变现出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

2、个体性功能体现在: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功能;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第二章 德育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的含义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

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

1、符合一定的教育思想

2、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3、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中小学德育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在不断发生演变,从总体上说是从重视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转变为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统一的、政治化意味浓重的的德育目标转变为包含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个性的,具有层次性的德育目标。

特点:1时代性与继承性;2基础性与层次性;3现实性与超越性;4统一性与个体性

四、德育内容

1、含义:由政府有关部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的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

2、依据: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品德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民族文化传统。

3、中小学德育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三观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三章 德育规律与原则

一、德育规律含义

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三、德育原则

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是制定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同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必须反映德育规律,必须体现德育目标,也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第四章 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

一、德育模式

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一定德育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并由实际操作中逐步完善而形成的一种道德教育的范式。

二、国内外主要模式

1、国外: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公正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

2、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灌输式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

三、发展趋势

1、反对道德灌输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3、突出品德能力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四、德育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

3、校园活动(校园团队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

4、校园文化建设

5、心理健康教育

6、班主任工作

五、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讲解、谈话、讨论、指导阅读)

2、榜样示范法

3、情感陶冶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评价法(要求:明确目的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公正无私;重在发展贵在辩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发扬民主激发参与;多加肯定少做批评)

第五章 班级与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是指按照教育目的,将年龄相似、知识水平相仿、有着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组成在一起的同伴群体组织。(特征:成员的相似性,目标任务的一致性,相对的稳定性,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

2、特点:是一育人为己任的教育组织;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是一个不成熟但不断成长的组织;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

二、班级的功能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班集体

1、概念:它是班级发展的高级阶段。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即把一个松散的群体转变为一个具有班集体特征的健全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

2、发展阶段:松散的群体阶段;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初级班集体阶段;稳定的班集体阶段;优秀班集体阶段。

四、班级管理

1、概念:是以班级为载体,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的处理班级内的各项事物,已达到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

2、特性:对象的特殊性;不可预测性;及时性;针对性。

3、班级管理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促进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指导具体工作,明确班级努力方向。

4、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的组织建设;班级的常规管理;班级的教学管理。

5、理论基础:教师主导理论;学生主体理论;群体动力理论

6、主体: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

五、班级管理策略

1、特点:管理目标递进化;管理形式多样化;管理操作规范化;管理落实自主化

2、基本类型:班级目标管理策略;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班级制度规范策略;班级弹性管理策略。

六、班级管理基本方法

制度管理方法、民主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 第六章 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

一、班主任 1、2009年提出“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2、角色规范:班主任是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班主任是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区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陪伴者”;班主任应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3、工作内容:a、全面了解学生(调查法、观察法、档案分析法);b、制定班级工作计划(依据: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班级特点和实际情况);c、班级常规管理;d办集体建设;e、个别教育;f、指导班级活动;g、与家长沟通合作;h、班级工作总结与学生“操行”评价。

4、班主任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乐观的情绪状态,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班集体

1、特征:a、共同的奋斗目标;b、健全的组织机构;c、有效的集体规范;d、良好的人际关系。

2、教育功能:a、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b、能成为学生个性才能发展的平台;c、能实现对学生精神情感的陶冶。

三、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班级文化建设:a、通过制定班级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b、通过美化班级环境,净化班级成员的生活和心灵空间;c、通过创设班级标识,彰显班级个性文化;d、通过发展班级特色,形成班级文化传统

2、班级制度建设:a、班规的制定;b、班规的执行。

3、班级组织建设:a、班级组织机构的设置;b、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

上一篇:肉食主义与素食主义相比,我更支持素食主义下一篇:金牛区司法局关于2009年法律服务进社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