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

2024-07-15

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精选8篇)

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 第1篇

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

近年来,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警力不足的难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明显改善,各地均招录了很多新警,并基本充实到基层一线,为基层实战单位补充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公安机关的活力和战斗力。然而,经过几年基层单位的工作实践,不少民警逐渐显露疲态,缺乏年轻人应用的激情和朝气,工作拖沓,作风懒散。

笔者结合日常业务指导,通过个别访问的形式,调查分析新警角色适应遇到的问题,发现造成新警工作积极性受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警察职业属性的片面认知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新警在入警之前,对于警察职业的认识大多来自电影及其他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宣扬的警察大多是智勇双全、雷霆出击的热血刑警,或出生入死、以一敌十的威风特警,等到一些新警通过一年左右的岗前培训后,被安排在基层派出所从事社区民警时,既没有荷枪实弹地侦查破案,也没有刀光剑影地冲冲杀杀,而是日复一日地从事巡逻防范、基础信息采集、纠纷调解,面对的都是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不少民警由此感觉职业选择错误,产生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法实现自己抱负的失落。

二是对警察职业担负的责任缺乏认同造成自我评价错误。一方面,社区警务工作要求民警开展人口管理、治安管理、安全防范和服务群众的等警察基本基本职能,现有的警力配备不足,工作要求高,标准严,使得社区民警疲于应付吗,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做得好是本份,做不好就有可能受到倒查责任追究,很难通过扎实的基础工作获 1

得专项表彰奖励;另一方面,社区民警还要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综合治理工作。包括矛盾排查化解、协调重点人员、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控、甚至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诸多案事件处置过程中,必然会代表政府面对面地向群众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疏导工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群众的不理解,抵触,甚至人身攻击,民警遇到类似侵权行为时,为了防止引发其他事端,避免事态复杂化,往往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经常听到社区民警感慨最多的就是,别让社区民警流血又流泪,社区民警的迷茫困惑和无奈由此可见一斑。

三是对警察工作方式的畏惧抵触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和心理异常。社区民警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与人打交道,平时工作中既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安全防范,定期开展安全检查,还要周期性地到居民家中进行户口调查,不少民警遇到一些居民不合作,拒绝开门的情况,即便开门,大多是敷衍应付,“进不了门,说不上话,办不了事”的现象对新警造成了心理障碍,一些民警因此害怕到群众家中走访,警民关系日渐疏远。

为切实解决新警遇到的问题,笔者建议对新就业的社区民警要通过多种途径,适时予以心理干预:

一是加强社区民警的专业培训,增强自我价值认知。近年来,公安部对社区警务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我省建立了社区警务一系列制度规范,内容涵盖了社区民警日常工作的所有细节,明确了社区警务工作的目标、任务,但是,在社区警务工作具体推进过程中,民

警下不去,待不住,干不好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是社区民警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到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性,不能自觉地融进社区,做一些具体细致的社区警务工作。笔者认为,要推动社区警务工作,提高民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解决的是民警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结合新警培训、战训、警衔晋升培训,加强社区警务专业教育,将世界警务四次革命的利弊、我国社区警务发展历史透彻分析给社区民警,让民警了解社区警务工作是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警务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警务改革的必然发展方向,以此引导民警重新认识当前社区警务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重要地位,使得民警对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要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能有效强化社区民警角色认知,减少心理抵触情绪。

二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社区民警很难因基础工作成绩突出受到表彰奖励,一些社区民警面对刑警破获大要案后的欢庆场面感到委屈愤懑。笔者认为,要针对不同警种不同岗位的目标任务,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奖惩工作制度,尤其是要针对社区民警的工作特性,将社区警务的过程性、结果性工作纳入考核内容,给予防范工作成效突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高的社区民警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要充分考虑社区民警基数大的现实,适当增加表彰奖励的比例,切实将那些默默无闻,安心基层,扎实从事基础工作的民警列入奖励对象,通过表彰奖励,激发广大社区民警工作热情,引导民警对社区工作的积极评价和自我肯定。

三是建立落实维权机制。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

种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社区民警始终站在维护社区治安秩序稳定,保障经济建设的前沿,劳资纠纷、拆迁补偿、医患纠纷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处置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民警被伤害的案件频发,各地都在探索建立民警维权机制,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应该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启动维权机制快,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启动维权机制,组织人员开展案件调查。二是慰问安抚要及时,要对受伤民警第一时间给予慰问,安抚情绪。三是处理要果断严肃,对侵害民警的违法犯罪嫌疑人要依法从严从快处理,确保每一起侵权案件的当事民警能及时得到心理上的安慰,精神上的支持。

四是加强警营文化建设。要针对警察职业的特点,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教育人为基本原则,要在组织、规章制度等手段对人实行硬性的管理的同时,采取启发、诱导、对话与示范等方法对人进行软性管理,以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民警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主体意识、形象意识,增强警察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在具体实践中,除了开展一般的集体文化活动外,还要针对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采取特定的心理辅导或干预,尤其要加强对新警的调查跟踪,发现新警对工作环境不适应、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焦虑、情绪异常的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尽快适应环境,克服困难,重塑自信。

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 第2篇

——黄育宏

通过长时间观察,我发现新民警由于经验、相关知识和工作经历不足,面对管教一线工作困难重重,很多新民警开始干劲十足,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遇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困难和难题后,他们中的极个别就会对自己、对管教工作失去信心,无论是在整队、队前讲话,还是在日常管理学员、处理学员反映问题时,都显得底气不足,顾虑重重。生怕自己管不好闹笑话,生怕自己做错事而丧失威信等等,这些都是新民警没有真正进入工作角色的表现。

进入工作角色需要的首先是一个身份定位,要时刻明白自己是劳教人民警察,时刻明白作为一名劳教人民警察应该履行的职责,这样在管理中才能坦然。但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自己深入的实践。下面我将对新民警如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谈谈我个人粗略的意见,供大家批评讨论。

一、新民警应主动学会用正确的理论来武装头脑。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理论的总结。新民警只有拥有了相当的理论素养才能更好的实践,更好的开展管教一线工作。首先新民警应该加强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以了解国家对劳教(强戒)工作政策;其次是经常对法律法规的常学习、常复习,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国务院597号令)、《贵州省禁毒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更好的引导被管教对象的法律意识,也确保规范管理、文明执法的落实,为更好开展工作打好基础;三是加强对业务理论知识拓展学习,如心理学、犯罪学、管理学等的学习提高,以逐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对于业务理论的学习不仅要从

书本上学,也要经常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多向老民警和有经验的民警学习。

二、新民警应主动接受、配合老民警“传、帮、带”工作。

老民警在管理过程中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问题,他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拥有相当多的经验值得新民警借鉴学习。虽然这些经验也不一定就会完全适合每个人,但却是新民警学习的不可多得的材料,是书本上不可能找得到的。因此,新民警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时刻尊重老民警,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要做只会做事不会想事的“机器”。对于老民警所传授的经验要懂得去吸收,使他人的东西在自己身上也同样能发挥作用,甚至作用更大。

老民警作为新民警进入管教一线工作的导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好每位新民警。老民警要在充分分析新民警个性特点基础上,量体裁衣的传达一线工作不同时期不同的工作任务。如刚到一线的民警,要求掌握清人数、队列秩序、巡查、监控、钥匙、开关铁门等每日的基本工作流程,接下来应该充分给予新民警信任,敢于放手让他去干,如包组、包线,给他们分任务、定目标。最后通过积极引导,使他们真正掌握本组(线)人员情况,掌握与学员谈话、谈心技巧,同时更应该把培养他们树立安全首位意识贯穿于整个对新民警的“传、帮、带”过程中,切实预防好“四防”事故的发生,这很需要老民警的耐心、细心,新民警的恒心、信心。

三、新民警应主动关心学员、逐步树立威信。

威信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生敬畏、尊敬、崇拜,从而从心理上愿意服从对所追崇者的一种现象。树立威信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一旦威信树立,也不会无故消失。很多新民警在面对“威信”这个词的时候心里有些疑问。认为“威信是不是就是

要别人怕你,见到你就马上两腿发软,从而被迫服从”。“威信是不是就是我说什么别人就必须要去做什么,不管对与错,只有说是不能说不,只要说了不就没有威信了。”等等,往往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新民警都无所适从。

而学员普遍存在有对新民警工作经验不足的心理,有些学员新民警喊不动、听不进,甚至有部分学员还轻视、不尊重新民警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多进宫学员,他们往往认为“姜还是老的辣,新民警好对付,”当新民警对他们实施管理的时候,他们总是阴奉阳违。面对这样的事有极个别新民警便会冲动,从而做出不规范管理的行为,那样正中了不良思想学员的下怀,借题发挥来闹事,局面弄得相当糟糕。因此,在认识威信这个问题上,新民警应不用着急,多跟老民警学经验,在实践中“多看、多做、少说”,在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多跟老民警沟通、交流。在人格上对待学员要树立“宽容而不纵容,满足而不放纵”,"大事不计小,小事不计细”的大将风度,在生活上要学会用“学员无小事”、“管理即是服务”等理念来指导实践,原则性的满足学员的合理诉求,让学员有被关心、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但一切必须在“度”的范围内,这点就需要新民警有很强的判断力。久而久之,学员便会从心理上彻底被新民警征服,慢慢地他们会认同新民警的管理方式、方法,从而最终树立威信,工作开展便会很快进入一个新台阶。

浅谈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第3篇

随着政府自身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功能定位不断明晰, 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政府功能的发挥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主题。理论上, 社区服务中心这一惠民利民工程在方便解决居民实际问题、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但笔者在实地调研时听到的大多是居民的不满声音。诸如服务中心内部娱乐设施的实际使用较少、社区服务偏向于业务办理而疏于日常社区娱乐开展等问题较多被提到, 而资金来源困难是产生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这不禁令笔者产生疑问, 由区政府作为试点并投资建设的社区服务中心, 为何会存在资金来源困难问题?如果社区是自治性组织, 政府与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该如何把握、如何有效为其提供服务并监管?如何来保障政府对于自治组织的引导?在当代政府职能转型时期, 政府在社区服务中应扮演什么角色?

二、政府的三种角色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 不难发现各国的社区管理的体系往往都是由政府、社区民众、社区服务组织三部分组成。其中, 社区管理的组织者基本由政府担任, 社区管理的参与者则是有民众组成, 社区服务组织则往往作为社区管理的提供者。正是基于三种主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因此他们在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政府、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服务机构之间不同的合作方式也决定了现代社区管理模式的差别。

作为社区管理的组织者的政府, 承担着宏观指导、协调, 规划的职能。由于政府本身作为行政机构, 如古德诺在《政治与行政》一书中提到的, 存在着“国家意志的表达和国家意志的执行功能”因此一方面政府要提供或支持社区服务, 另一方面需要引导社区居民, 确保其各项政治权利得到落实。政府对社区的参与或控制程度以及政府关于社区的公共政策、发展规划, 决定了社区管理模式是政府主导模式、社区自治模式, 还是混合模式。由此可以看出,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基于政府社区管理模式的不同, 我们不难提出一个问题, 政府主导、社区自治或是混合模式这三种现存的模式, 哪一种是适合当今中国政府职能转型时期国情的模式?到底政府在社区服务提供过程中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三、现存问题

要权衡三种模式以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首先需要清楚的是:在现阶段社区服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围绕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政府的参与才有的放矢, 参与的程度才便于衡量。

1. 居民需求——更加多样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消费观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住房、养老、医疗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 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冠以日益金紧密。居民对于现代社区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在调研时笔者看到, 一些社区内设有音乐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娱乐设施。理论上中心可满足人们广泛的社会参与需求。但是在参观时笔者发现, 许多如跑步机、台球案等设施虽购置多年却仍是崭新的, 很难看出其被多次使用。有些物品如钢琴并不适合该小区居民日常娱乐。在调研时笔者也了解到, 由于设备维护资金庞大, 现阶段服务中心内部诸多活动室只对团体开放, 多数居民也表示从未使用过中心内设施。

2. 社区服务——侧重业务而疏于服务

随着社区服务理念的回归和便民利民的考虑, 各地相继开展以整合社区服务项目为特点的“一站式服务”。这种做法对于缩短居民办事时间、减少居民出行麻烦、提高日常业务办理效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建昌道社区服务中心一楼办事大厅在笔者多次走访时, 前来办理业务的居民络绎不绝, 这也证实了这种“一站式服务”确实在实际生活中发挥重要影响。同时, 也与中心二楼娱乐设施的疏于使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笔者所见到的进入服务中心的居民, 绝大多数是去办理业务的。少数去二楼的居民也是去社区医院寻求治疗。设施使用申请的不便甚至导致了“娱乐也不去中心里娱乐”这种看法。是“不想”还是“不能”?这种“一站式服务”是否偏重于对业务的办理, 或者说只侧重于政府职能的发挥, 而缺少对于居民日常生活娱乐需要的考虑?政府在履行其服务职能的同时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缺失”?

四、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对政府在社区服务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并结合现今状况, 不难总结出产生诸多现象的根源。随着自身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正寻求一条有序的从一些领域退出直接参与、转为以引导和监督为主要功能的有效方式。而以建昌道社区服务中心为例在社区管理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正是这种在转型和探索时期不可避免的状况。

政府该参与什么, 参与多少?这个问题反映了政府在当今公共管理中的困局。一方面, 政府寻求降低在一些领域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 “有事找政府”的这一深入人心的理念又促使政府难于抽身。而如果过度强调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直接责任, “不仅加重了政府工作的负担, 而且也容易使本来存在于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对抗转变为社会主体与政府的对抗。它不仅使政府无暇顾及那些真正应当由政府直接干预的冲突, 而且会使政府丧失公信力, 失去处理重大公共事项的权力资源。”

如果就目前社区自我组织和管理能力还很薄弱的中国来说, 似乎这种“不放手”不无一定道理。政府作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之一, 有义务也有能力承担起对于社区自治的引导和培训功能。但是政府不能永远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中扮演主体角色。社区组成的主体、参与与建设的主体都应该是社区居民。关键是政府如何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成熟的公民社会以解决政府职能调整后社会的接管问题, 如何合理退出, 这是如何培育成熟的社会自治、合理进行政府定位所要面临和解决之处。

1. 服务的提供——鼓励社会多方的参与

社区服务是社区管理中重要的方面, 现阶段也存在一些公共服务到底应由哪些相应的主体提供这一方面的不明确。但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由谁供给公共服务的问题, 而是如何有效培育市场以及公民社会力量的问题, 以及对于另外两种主体, 政府的主导、协调、监管作用如何有效发挥的问题。政府公共服务的提供都是针对公共需求的满足。在保证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的前提下, 完全可以探索新的供给模式, 并非由政府成为单一供给主体。可以引导社会其他力量参与其中, 而政府在把经营权与供给权交给社会时, 其责任并不因此结束。政府也许不再直接提供服务, 但仍然要在监管、提供保障等方面发挥作用。

美国政府社区服务的提供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在社区卫生方面, 回收废品成绩最佳的西雅图市把它的成功部分归功于街坊的志愿服务队队长, 这些人帮助他们的邻居想出办法在路边人行道进行废品回收;在社区治安方面, 旧金山利用社区委员会形式, 通过志愿调解人员来平息那些常常产生暴力事件的日常争端;在医疗保健方面, 基于“慢性病的医疗保健需要一种根植于社区、家庭和朋友意义上的、爱抚的反应”这样一种理念, 到家庭住所提供医疗保健的服务迅速发展。

2. 责任的明确——做好社区管理模式的选择

对于社区和居委会的定性也极为重要。居委会是不是一级政府?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居委会的定位决定了它不具有一级政府应有的功能, 其基本职责就是为社区居民服务。但是, 居委会应不应该以政府的方式加以运行和管理?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看法, 对于居委会能否当成权力机构, 能否将权力实化等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 居委会管理和运作方式的选择, 直接关系到政府的一些工作可不可以下放到社区来这一问题, 也是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定位的依据。

具体哪种模式在实践当中更为有效, 可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并不一定要在统一的标准下执行。目前的行政架构以“二级政府, 三级管理”为主,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 如果强调社区管理的自治性, 就要明确自治组织对于政府在社区工作的开展仅仅发挥协助性作用, 这种协助也只限于一般工作的开展。在社区服务中心一楼综合服务大厅参观时笔者看到, 业务的办理限于社保、老龄、卫生、计生等方面, 而有关民政、司法等工作需要每周固定的时间区政府有关部门到社区开展。

而如果强调社区管理应采取政府化的模式, 就应该重视是否充分发挥了街道的法理性权威。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政治法律对于街道法定的功能定位是一种制度保证, 但其自身缺乏必要权力的支撑, 权力虚空、管理事项芜杂, 至使其存在的合理性遭受质疑。如何真正消减、转化行政机构不必要的职能, 强化应有的行政职能及公共服务职能, 涉及法律的调整和变更。

无论采取哪种管理方式, 其共同点都是要明确居委会的职权责任, 从而明确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如果居委会被赋予了不应有的职能和权力, 承担起本来不该承担的职责, 就可能导致社区组织过多地干预居民的生活, 使公共权力渗透到人们的私生活领域, 由此而引起纠纷。同时政府虽然减轻了负担, 也容易产生工作人员散漫、不作为等现象。这将直接影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良好实现。

本文通过笔者对一些社区服务中心调研后一些实际问题的发现与思考, 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 试图寻找社区居民自身对于管理与服务的需要, 并以此为依据对于政府的角色定位提供了一些建议。在社会和政府职能转型时期, 如何有效的做到政府职能的重新构建是一个还需深入、全面分析的问题, 在政府主导的同时, 居民、服务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样至关重要。在社区管理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有关经验, 结合现今中国国情与地方发展情况, 因地制宜, 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真正做到社区管理与服务目标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美]戴维·奥斯本.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市政协编译组编译, 1996 (6) 第一版.

[2]张沥丹.中国国情下政府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管理观察, 2010 (8) 中旬刊.

[3]韩雪.基于城市社区服务的政府功能定位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 2009 (10) 第11卷第5期.

[4]常健.中国公共管理冲突的困局和突破[J].杭州 (我们) , 2011 (01) .

[5]肖方仁.国外社区服务经验简介[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 (7) .

[6]高灵芝.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服务的基本定位与发展走向[J].甘肃社会科学, 2004 (3) .

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 第4篇

学呢?

关键词:新教师;社会角色;转变;适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谓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了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当一个人从一种社会角色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角色时,难免会有一些紧张、困惑与彷徨,因为在你面前已经或即将开始的一切或许都不是你所期许的那样简单与轻松,新的环境、新的角色会改变你以往的生活习惯、心理感受、情感态度。那么,如何找到方法适应这种转变,快速地融入自己所处的状态,以下便是我作为一名新教师的一些感悟。

一、做一个有准备的新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学教师是孩子从呱呱坠地后除父母外最重要的启蒙人,这一阶段的孩子对知识有一种浓厚的探求欲,那么教师作为这样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首先必须要让自己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一名新教师,不仅要建构好自己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教材,还要不断学习课外知识。因为你要相信,孩子对未知的探求欲是永远都不会满足的,只有不断地充实自我,才能随时准备迎接他们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新教师要努力积累教学经验。新教师必须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学习,多听课、多观摩、多实践。新教师应该多写一写教学案例反思和随笔,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寓教于法,得法而不盲目崇拜教法。

二、做一个有韧性的新教师

在没有成为教师时,我一直认为教师是一个轻松的职业,可事实并非如此。当我第一天踏入教室时,内心十分紧张,想想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你,有那么多双耳朵即将聆听你的话语,自己的神经就突然绷得很紧,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状况,也不知道如何掌控课堂。但是,即使你心中再怎么慌乱,当你进入教室的那一刻起,一切都必须埋藏在心中,因为,你是一名教师。要知道,你的学生也很紧张,他们会很好奇新来的教师是什么样,会对你心怀一份期许,在孩子们心中,教师是神圣的。这时的你需要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你的自信与魅力,因为这份自信会感染到下面坐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期待与你一起学习的时光。除此之外,新教师还会承受一些压力,首先,作为学校新进的教职人员,对学校的一切都不熟悉,而你又必须尽快开始你的日常工作,不仅如此,家长通常对新教师抱着一种观望态度,当学生的成绩有所波动时,他们会直接将其与你的教学能力划等号,这无形中又是一种压力。那么,如何才能很好地解压呢?

首先,你必须明白,人的生活环境是变化的。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积极改变自己,努力使自己适应新的环境,从以前懒散的生活中走出来。其次,同样的环境,既然别人能适应,你就没什么理由后退。新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与学生和同事交流,与他们建立友谊,逐渐喜欢上新的环境,从而积极健康地对待生活。

三、做一个有情商的新教师

都说孩子是“天使”,可是不得不说,这些天使们常常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如何招架这些“惊喜”,就要求你有较高的情商。

1.你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新教师到底应该严肃冷漠一些,还是友好和蔼一些,这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一开始,许多老师都告诉我要严厉地对待学生,可我觉得一直这样会让我和学生无法交流。于是,我开始接触他们,与他们打成一片,可事实效果却更差,学生开始不害怕我,不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新教师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呢?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生活中的朋友。新教师要做到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做到课堂上是良好纪律的组织者,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者,良好学习方法和过程的引导者;课外是学生生活的帮助者和心灵的倾听者,既要做严师,又要做益友。

2.评价机制不可或缺

孩子是需要被鼓励的,因为他们相信老师,他们通常会因为老师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感到欣喜,他们觉得那是代表老师注意到并且喜欢他们。评价机制不仅适用于低年级,新老师一定要善于及时表扬,有效批评,善于在学生面前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

新教师刚刚踏入学校,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较快地进入角色,适应教学,抱着奋斗的信念,热爱学生、热爱岗位,踏实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浅谈社区民警调解工作方法 第5篇

调解矛盾纠纷是社区民警的一项基础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纠纷,就极易导致矛盾激化,引发民转刑案件甚至是群体性事件;同时,还有可能导致矛盾转移,引起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不满,造成投诉、上访,破坏警民关系,影响公安形象。因此,社区民警掌握一定的纠纷调解技巧十分必要,这里简要总结了十种纠纷调解方法,供工作中参考。

一、有的放矢法。所谓的“有的放矢法”是指民警召集双方当事人调解之前,分别对各方当事人进行摸底和谈心,从而正确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态和真实要求,使下步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和有的放矢,为成功调解打下坚实基础。它是解决纠纷案件常用方法之一。

二、邀请名人法。调解工作中的邀请名人法,是指邀请当地“名人”(德高望重的老人、当地在外的商业人士)、当地村委会干部负责人、双方当事人都熟悉的朋友参加调解工作,利用这些“名人”、干部、朋友的影响力,对当事人进行疏导、规劝、批评,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隔离冷静法。在调解过程中,由于当事人双方本身就已存在激烈的情感冲突,因此在受到来自对方或其他方面不良信息的刺激后,极易使冲突进一步升级或矛盾进一步恶化。此时应及时将双方当事人隔离,以控制、稳定情绪。多

位民警分工合作,借助人员优势,防止双方继续接触,避免双方当事人受到对方或其他方面不良信息的刺激。待双方当事人冷静下来后,再进行有关法律、公德教育,让当事人理智地分析和面对眼前的问题。

四、避实就虚法。矛盾纠纷发生后,有些当事人不愿理睬对方。这样就缺少了沟通,不利于调解工作的开展。因此,在调解工作中,让双方当事人坐在一起谈,将憋在肚子里的怨气发泄出来甚至吵起来也是有必要的。但要注意争吵尺度,民警一定要在场控制大局。待双方不愿再吵了,再进一步作调解工作。

五、反客为主法。有些纠纷发生后,先分别摸底,打听双方调解的意愿,赔偿的差距。如果双方赔偿差距较大,就不要急于调解,先做好调查取证工作,暂时不着手调解。待双方都急于调解,请求民警帮他们主持协商时,再开展调解。这样一来我们就占据了调解工作的主动,工作开展起来就会顺利很多。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时效问题,不能超出治安调解时效。

六、引导感化法。调解工作中的引导感化法,是指民警运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当事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引导当事人之间情感的相互沟通,从而使矛盾、纠纷得到化解。在人的心理结构中,情感与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事人之间情绪障碍消除,才能使人恢复理智,才有利于调

解信息的输入。

七、案例震慑法。案例震慑法是利用当事人的趋利避害心理,“明之以害”,唤醒恐惧,使其心理受到震慑,从而使某些当事人履行其角色义务或停止侵害行为。民警通过现实案例讲解或有关法律使用解说,使当事人感到,如果不接受调解人员的劝告,一意孤行,将导致“苦海无边”;而如果接受劝告,则“回头是岸”。通过震慑达到使当事人听从调解人员的劝告,避免震慑后果发生的目的。

八、实事质证法。俗话说:“理不说不明”,通常纠纷当事人在互相对质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将事情反映清楚,让调解参与者听清实事真相。同时,通过双方当事人类似于法庭辩论的当场质证,使调解参与人清楚双方矛盾的焦点,就有利于找到调解的最佳结合点。

九、寻主调解法。有些案件发生后,大部分当事人的本意是服从派出所调解工作的,但是有些当事人听从“主人”的误导,比如赔偿方面,狮子大开口。这样一来就阻碍了调解工作,因此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尽可能找准当事人的“主人”,对其进行说服教育,并通过他(她)做当事人的工作,使调解工作取得成功。

十、正反暗示法。一是正面暗示。在调解工作中,民警对当事人直接发出语言或行为的暗示,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使其改变错误认识而接受调解意见。如有的当事人对于

浅谈社区民警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第6篇

常到基层辖区走访调研,发现一些群众抱怨某些社区民警缺乏工作协调能力,遇事不冷静,抓不住要害。一经了解,问题清楚了:群众工作做不好的原因是不善于协调沟通,工作定位和方法不准,运行机制不畅通。

“群众利益无小事”,“国家安危,公安系与一半”,基层基础工作是整个公安工作的根基,而群众工作则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公安工作的基本方针就是专门机关与广大群众相结合,社区民警处在直接面对群众的最基层,各项工作的开展尤其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现就社区民警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谈一些粗浅看法,供大家相互交流。

一、把握社区警务的定位,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开展群众工作中来。

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新历史条件下,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使之自觉自愿地协助、参与公安工作,已成为民警开展群众工作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而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耐心做好群众工作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深入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耐心做好群众工作,打牢群众的思想基础。一是要把握社区警务的定位,大力推行警务公开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全方位了解公安,为开展群众工作提供机制保障。二是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用群众的语言与群众沟通,学会发动群众、鼓动群众,组织、带领

群众积极开展各种群防群治活动。三是要加强法制宣传和防范宣传,在提高群众自防自卫意识的同时,增强群众参与治安工作的自觉性。

二、改进社区警务的运行机制,使社区民警真正走进社区,融入群众。

一要实行弹性工作制。社区警务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案件高发以及群众最需要的时段和地段,特别是错开社区居民上下班的时段,实行群众休息、我上班的灵活机动的弹性工作制,分别满足于警务室接待群众,入户走访、重点地段徒步巡逻等工作内容,打破以往群众上班警察上班,群众下班警察下班的工作模式,从时间上满足民警开展开展群众工作的需求。

二要建立“以房找人”的实有人口管理模式,以适应动态社会治安的特点。“以房找人”,需要切实建立长期、日常性的社区民警入户查房工作机制,形成惯例、促成规范。

三要建立社区人口管理责任倒查追究机制。从追逃、抓获暂住流窜犯罪嫌疑人等方面扩大责任倒查的渠道,提高社区民警走进社区,融入群众,落实实有人口管理的责任心。

三、构建和完善社区民警绩效评价体系,调动社区民警做群众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评价社区警务工作的标准应该是围绕公众的反应而制定的。第一是群众的认同满意程度。第二是刑警破案中真实感受程度。因为,社区发了案,有没有线索,除了运用科

学手段,主要就看社区民警基础工作扎不扎实,这一点刑警最有发言权。第三是发案的升降程度,即群众的安全感。构建和完善社区民警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社区工作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实行单列指导、单列考核、单列奖惩的模式,不仅把社区的基层基础业务有效地划分出来,还增强了社区民警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制定社区群众工作评价指标时,既要考查工作过程,也要注重实现结果。在考核形式上可以采取定期考核与即时监测相结合,保证公开、公平和透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业务培训,切实提高社区民警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社区民警的工作包罗万象,但概括起来必须基本具备三种能力。一是群众工作能力。即组织发动群众,带领群众维护治安、创建和谐社区的能力。要想群众配合工作,必须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创造警民合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有较强的工作魄力,当机立断处理问题,协调各方,找准结合点,使问题圆满地得到解决。二是要有较强的执法办案能力。社区民警服务是主业,但必须具备办案所需要的基本法律素质和办案技能。三是宣传服务能力。社区民警既是信息员、宣传员、又是战斗员,社区民警的宣传服务能力可以理解为在社区法律的普及和实施,并应当贯穿于社区民警工作的始终,培育社区良好的法治环境。

五、学会协调沟通,及时把握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做好群众工作,处理社区邻里纠纷,这就要求社区民警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社区民警首先考虑的是大家的共同利益是什么?其次是找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为纠纷各方找到共同的利益,千方百计找出对大家对双方都有利的切合点,这样,协调沟通就有了基础。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做到一视同仁,办事公道,不能有任何偏心,如果站错位置,有一方不服,反而导致矛盾更加复杂,处理问题会更加棘手。只有找准矛盾的结合点,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注意言语的修饰,这样沟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个优秀的社区民警只有善于协调群众工作中各方面环节,才能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事业才能成功,才能为共筑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 第7篇

——浅谈派出所民警如何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

[摘要]在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政府职能转变基于本国国情及其历史发展阶段而有所差异;在当前形势下,公安民警尽快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坚持‚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但目前,由于受旧的传统管理理念等原因的束缚和影响,公安民警普遍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不能顺利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派出所民警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努力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关键词]先进典型 派出所民警 角色转型

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长期以来,公安机关重管理、轻服务,‚管理型‛执法思维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近年来,公安机关大力革新执法理念,努力实现由传统的‚管理型‛向惠民的‚服务型‛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已经成为各级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的共识。市委书记***提出全面建设雷锋式警队的要求。要求我市公安民警心系百姓、扎根群众、竭诚服务、为民奉献,亲民爱民为民。从中涌现出了以汪绍敏、骆科盛、张小军等同志为代表的先进典型,他们用青春热血铸 就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和价值取向,用拼搏奉献彰显了对党、对人民、对政法事业的无限忠诚。他们是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当代公安政法队伍的杰出楷模。作为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向先进典型学习,立足本职岗位努力工作,实现从管理到服务角色转变。

一、公安派出所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角色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公安派出所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角色转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制度的不断健全,随着全民普法活动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过去那种以‚人治‛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现代法制讲的是人权意识,一切法律的基础,都应该受到尊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府的政治职能也体现了并服务于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因此,公安行政管理工作应该跳出专政的‚框架‛,走向管理与服务的‚天地‛,不断寻找公安社会效能提高的途径。

(二)公安派出所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角色转型是坚持“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

基层派出所是公安机关建立和谐警民关系的最前沿,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密切群众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之一。***同志曾指出,‚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公安民警的基本行为是执法行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公安 工作,具体到公安队伍,就是要坚持执法为民。‛坚持执法为民,对公安派出所民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执法工作中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

(三)派出所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角色转型是顺利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只有尽快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将自己置于‚服务者‛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做到‚打击犯罪更有力,服务群众更直接‛,才能在执法中真正体现‚执法为民‛。同时,作为基层派出所只有实现角色转换,才能和广大人民群众建立起密切的血肉联系,才能更好的顺利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工作和执法任务。

二、公安派出所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角色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学习先进当标兵,立足岗位争一流

在先进典型代表中,九龙坡分局交巡警支队民警骆科盛同志,一个普通社区民警二十余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做亲民爱民的好事,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先后资助贫困学生10余人,帮扶重病患者、贫困群众100余人,捐助钱物10万余元。在工作上兢兢业业,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先进,每一名基层民警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提升宗旨意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多谋爱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多推服务之举,走一方水土、服务一方群众,全力打造亲民爱民的雷锋式警队。以他为榜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坚持“三个转变”,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

1、牢记宗旨,转变服务观念

为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公安民警执法观念的转型。多年来,派出所民警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一直以管理者自居,高高在上的角色定位使得服务无从谈起。因此首先要进行一场深刻的执法思想革命,摒弃陈旧落后的执法观念,牢固树立全新的执法理念。

2、以人为本,转变旧的管理模式,从单一的管理者逐步过渡为综合型的服务者。

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对派出所服务对象人性化管理是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最突出的表现,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要从过去单一的以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过渡到以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新模式,过渡到人性化管理上来。过去,社区民警都是在所里等群众来办事,等居委会、治保会到派出所来上报信息材料。现在,社区民警走出办公室,主动深入辖区,入户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失业群众联系工作,帮助群众调解纠纷矛盾等等。派出所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等 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积极研究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政策措施,加快办事效率,减少办事流程,使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公安机关执法为民带来的实惠。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的协调解决,让和广大人民群众逐渐建立起密切的血肉联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3、转变机制,激发民警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的动力。

***同志提出,抓好队伍建设,要以调动和激发广大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核心。这一提法抓住了队伍建设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队伍建设的本质就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把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和激发起来了,营造出一种人人心情舒畅,工作热情高涨,个人潜力和本领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尽其才‛的浓厚氛围,才能永葆队伍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形成一种人人想事干、人人争事干的良好局面,从而促进公安民警以高涨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

三、公安民警从管理到服务角色的转型成效

通过公安各级机关、民警从管理型到服务型角色的转变,重庆公安工作已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中,重庆市荣获2010全国综治考评第一名,3年从19名跃升为全国排名第一。公众安全感指数达95.89%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达到90%以上。深入开展大下访大走访活动,2008年以来,共建立各级调委会13200个累计调解民间纠纷31.41万件,成功调解30.98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8.6%。2010年全 市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造成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3.8%、22.9%。

结 语

虽然公安派出所在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型上已经取得一些成效,但在学习过程中对照先进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在学习三位先进典型的过程中,决心要牢牢把握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提升宗旨意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多谋爱民之策、多做利民之事、多推服务之举,走一方水土、服务一方群众,全力打造亲民爱民的雷锋式警队。铸造一支‚管住了自己,镇住了坏人,帮助了百姓‛的铁军。在‚平安重庆‛建设中在创新功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浅谈社区民警角色适应 第8篇

1 国外全科医学情况

在一些西方国家, 全科医学培训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如在英国和美国, 全科医生每年要完成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 且每5年要注册1次[1]。社区卫生服务人力队伍建设是源于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为代表的全科医生 (General Practitioners, GP) , 他们是病人接触到的第一线医生。在当地, 每个人都可选择1个全科医生注册。全科医生与病人之间实行双向选择, 一般是一个家庭在同一个全科医生处注册, 全科医生为每个人建立健康档案。每个全科医生平均注册1 800~2 000名病人。全科医生与当地卫生部门签署服务合同, 按照注册病人多少, 由国家财政按注册人数为全科医生划拨经费。他们有24小时为病人服务的责任, 病人通过电话联系, 由值班医生或护士用电脑记录电话内容, 按病人来电的先后顺序、病情的轻重缓急排序。然后, 他们按病人来电时身份证号码显示的时间以及病情需要, 将病人转给全科医生, 甚至直接介绍给医院及时处理, 以便为病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这样, 病人不用排队看病, 同时也可以减少全科医生的人数。会诊病人的方式有约一半通过电话, 一半通过家访, 便于提高服务效率。电脑能随时记录并保留和显示病情记录, 有责任时可以追究;同时, 卫生管理部门也可通过电脑随时抽查会诊率、诊断正确率和误诊率。当然, 也有一定的弊端, 比如在英国, 按街道和社区为各个全科医生划分了固定的诊疗区域, 只要患者不在这个区域内居住, 哪怕只有一街之隔, 医生也可拒绝提供治疗。每个居民都需要到相应的全科医生处注册, 除非他搬家或另请私人医生, 从此需固定在这里看病;另外, 他们全科医生的服务是以医疗服务为主的。但是, 它的优点同样明显。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由若干全科医生组成的服务团队, 在政府明确政策的支持保障下, 全科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直接控制, 承担签约居民临床医疗服务工作, 以及部分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工作。因此, 医疗费用控制切实有效。

2 上海全科团队情况

上海市目前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免挂号费这一政策吸引病人就诊, 期望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实现 “四个转变”, 即服务对象从病人个体向社区群体转变;服务内容从单纯医疗服务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服务转变;服务过程从断续的医院服务向连续的终身卫生保健服务转变;服务方式从被动等待病人上门向主动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转变。

全科团队建立之初, 期望通过全科医生与居民的签约服务, 解决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的诊治问题。并在需要时向区属二级医院转诊, 可全程关注到家庭成员在二级医院的治疗过程和治疗费用, 使全科医生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看门人和医疗费用守门人。但从上海市试点的156个团队来看, 也存在不少问题。每个全科团队要面对上万的社区服务人口, 却仅有1名公卫医师, 4~5名全科医生及2名全科护士组成, 显得力量不足。多数全科团队安排全天在服务站点门诊, 仅有少量时间留于家庭病床病人及需求出诊病人。同时, 公卫医生与全科医生的工作多数各自为阵, 往往因从事社区居民数据整理收集而无暇将整理的数据及时与全科团队医生沟通、分析, 导致电话咨询、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服务的时间与服务量相对较少, 仅能满足病人的医疗需求, 对于病人热切期盼的公卫系列服务根本无法满足。多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设立专门科室负责公卫条线工作, 但与医疗挂钩相关服务却无法完满。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人的健康为目的、家庭为单位、人们的需求为导向, 合理和充分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和适宜技术[2]。全科医疗包含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部分和主要服务方式, 强调是以病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一体化医疗保健服务[3,4]。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社区虽实行签约, 但形式大于内涵, 全科医生并没有与居民建立预约式、紧密的服务关系, 服务相对松散, 居民就医流动性、随意性很大;社区全科团队服务中医疗工作明显重于预防工作;现有的服务模式中, 主要的预防工作和医疗工作分属不同部门, 存在医疗和预防工作脱钩的问题;全科医生对居民医疗费用控制功能弱化, 仅在门诊均次费用上有决定权, 而无法控制居民的随意就诊和累计医疗费用。目前社区全科团队服务存在“签而不约”、“医重于防”、“医防脱钩”、“医保费用控制功能弱化”等问题。补偿机制成为制约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5]。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

3.2.1 认识上存在误区。

表现在:只关注到整体转型的形态转变, 忽视了整体转型的内在改革、内涵建设和客观内在动因;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中, 对全科团队服务的地位与作用缺乏深刻认识。因而, 在转型过程中, 偏重于服务功能而忽视了结构体制转变, 偏重于院外服务功能的延伸而忽视了中心内部改革与转型的内涵建设。

3.2.2 服务手段方法不足。

全科团队对于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依然欠缺, 病人流动性依然较大, 对于疾病的全程监控难以把握。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有免挂号费优惠, 但由于经济、意识等原因, 病人一得病就只想吃药, 无论是否需要, 哪里开药多就到哪里就诊。病人对于公卫、防保等综合卫生服务有需求, 想进一步了解预防保健知识, 却不知道真正需求什么, 造成怕看病更怕得病的矛盾心理, 并盲目地扩大医疗需求, 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及社区医生工作量增加、步入家庭的时间减少、选择教育机会更少的恶性循环。

3.2.3 人才瓶颈。

目前社区全科团队卫生服务人员只是简单地整合而没有真正融合。由于不同人员专业技能不同、全科医学知识水平高低和团队负责人素质差异, 加上各自为阵以块为主的服务, 难免造成卫生服务模式与社区期望模式间质量和效果差异。目前, 重视的依然是医疗素质, 重技术和知识而轻表达和沟通。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全面提高。

3.2.4 政策环境和支持平台的缺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长期以来形成了 “以医养防”的格局。全科团队卫生服务开展已近七年, 也已取得一定实践经验和运作成效, 但交流和借鉴平台匮乏, 各区政策扶持、管理方式、人员培训、评估考核和分配机制均有差异,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专业站所对基层工作按条线业务进行考核, 造成既要全科团队卫生服务有所发展, 又要兼顾各项其他工作的局面, 使具体工作人员处于两难状态。

当前, 迫切需要卫生主管部门对全科团队服务模式进行梳理和规范, 制定工作的基础框架和考核要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全科团队和家庭医生服务的作用。

4 建议

新的全科团队服务的角色重塑, 是希望能满足可及性的基本医疗、提供主动性的慢病管理、实现自发性的医疗资源节约, 成为居民首选的家庭医生。建议应不求服务内容的“大而全”, 只求切实解决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和健康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4.1 提高全科团队服务认识

为了提高全科团队和家庭医生的服务认识, 绩效分配和考核要配套, 从而引导全科医生的服务行为。要让全科医生认识全科团队服务在“以人为本”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全科团队服务不仅是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保障居民基本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和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重要平台, 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与发展可选择的方向和途径之一。要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整体转型的“外推型”模式转变为“内生型”模式。

4.2 深化全科医生服务方法和内涵

为深化全科医生服务方法和内涵, 全科团队运作的管理思路要跟上。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 先予以小范围试点推行, 如:每个医生试签约100个家庭, 结合特有的中医特色, 把政府期望的模式在此范围内完全铺开, 根据和居民签定的《家庭保健合同》, 每日半天门诊, 其余时间上门为每户家庭的每个家庭成员都提出书面的、有针对性的家庭健康指导书, 在常规用药、营养膳食、运动、心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对特殊的家庭成员予以体检免费;提供家庭全科医生手机号码并免费开展健康咨询;负责家庭成员的会诊与转诊, 即通过全科医生向区属二级医院转诊, 同时全程关注家庭成员在二级医院的治疗过程和治疗费用;以半年或1年为一个节点, 考核特色全科团队的绩效以查验实效。以上在稳步推进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到每个全科医生签约2 000人左右的水平。

二级医院参与社区全科团队和技术支撑, 通过一家二级医院与周边若干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机结合, 形成1+X的预防和就医模式, 覆盖区域内的所有人群的第一时间就诊及日常预防保健工作。

4.3加强全科医生的素质培训

全科团队成员必须加强综合业务培训, 必须实行对责任制进行质量控制, 使全科团队成员的综合业务能力得到提高。目前, 虽已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全科业务培训, 但往往注重业务知识培训, 忽略了表达、交流、沟通等其他综合素质的培训。全科医生不仅是一名医生, 更是社区居民的健康看门人和医疗费用守门人, 不但是病人的治疗者, 还是帮助者、教育者、倾听者。要胜任这样的工作角色, 全科医生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对此提供各类专项的继续教育机会。

4.4政府加强构建、完善全科团队服务的政策法规和支持平台

将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跟上。为使全科团队的工作和“六位一体”的工作相融合, 上级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全科团队服务和家庭医生模式的规范和梳理, 去粗存精, 取长补短, 使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团队能真正有效结合;加大全科团队相应倾斜措施, 制定和完善适应全科团队新模式下的考核机制, 取代原有条线业务考核, 减少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 确保全科团队在社区有效和顺利地开展各项卫生服务工作。同时, 全科团队成员在社区责任地段里工作的时间必须有保证, 使其能真正深入社区, 贴近服务对象, 解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和卫生服务问题, 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文康.统一思想, 锐意进取, 开创全科医学教育新局面[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03, 3 (1) :1-3.

[2]陈涛, 徐静罡, 王赛蘋.全科医疗与社区服务内在关系的探讨[J].社区卫生保健, 2002, 1 (1) :48-50.

[3]吕繁.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9:11.

[4]左玉华, 章辉.社区糖尿病全科医学防治模式的实践[J].社区卫生保健, 2005, 4 (1) :38-40.

上一篇:我不喜欢我的同桌作文下一篇:关爱守护儿童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