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2024-06-25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精选10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1篇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元谋县物茂小学:雷永林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是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学与教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堂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崭新的支撑,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发挥多媒体及网络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感知语言,培养语感。启发想象,培养创造性,激发审美情趣,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结合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方式。“信息技术和课程结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它要求教师能从自己的学科教学过程中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对这种“结合”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实施将会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良好的基础,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的结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下面仅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几条有效途径:

一、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生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观潮》一课,作者在课文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和录象,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授《夜莺之歌》一课时,教师三次出示夜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每一次出现各有作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以声音、图形创设课堂情境,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圆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必将是促进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拓展与革新的一个主要因素。

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课前应用多媒体等网络技术搜集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更能把课文了解透彻。然后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然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在教学《开国大典》时,出示当时的影片资料,同样能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实物投影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投影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三、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朗读、阅读能力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就是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这些环节都不能忽视。朗读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小学低年级小学生来讲朗读很重要。利用信息技术练习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

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计算机的“录音”功能将学生自己的朗读录下,由学生自己从中去发现问题,找出自己在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矫正读音及情感的处理等。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获取信息,拓宽素材积累空间,促使学生建立素材“信息库”,对素材分门别类收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搜集、贮存、加工、处理能力。在阅读教学预习中,采取单元整体预习的方法,利用已有资源如网络、杂志、书籍等,在作者、背景、知识、出处及相关方面查找整个单元的资料。课堂教学中,学生随时提取适合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资料并转化成自己的语言适时补充。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学生的阅读对象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使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得心应手。

四、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能够写作、轻松愉快的写作,有事可写,有话可说。运用声象媒体,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作文课堂,课堂便活跃起来,学生在找到写作材料的同时,又了解到课堂以外的“大千世界”,“人物写真”,“风土人情”,“人与自然”,“各地揽胜”,“名山大川”等,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现实生活甚至更远的时代或地方。如:“熊猫”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动物,可由于生存环境决定它们只能生存在祖国的西南地区,不冷不热,箭竹丛生的地方,这便是我们无缘与熊猫相见的原因。然而,通过多媒体作文,学生不但见到了熊猫,而且还了解到关于熊猫的许多方面的特点。如熊猫的生性孤僻,活动范围小,喜欢在树上活动。繁殖,发育慢,以箭竹为食,有人的灵性,是残存的古动物,更主要是直接观察了熊猫的活动形象。再如“孔子”,“哥白尼”古今中外著名人士,学生对他们的详情了解甚少,可是对媒体作文满足了学生的欲望,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五、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有机结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在一个“用”字上。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要点。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内学习活动的质量,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每一项活动,都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完整的系统性。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容量,加快了教学的节奏,这样就能节约出宝贵的时间,我们将这些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运用。其次,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不能搞闭门造车,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练习途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去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者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课程整合无疑是将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转化为信息技术的传授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已阔步进入了语文课堂。应该说,“善假于物”的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其产生的能量和蕴含的潜力都是传统语文教学难以企及的,它必将结出丰硕的实验果实。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必将对教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会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特点与作用》.李永前

4、《小学语文教师》2002年第2期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2篇

宁陵县高级中学

翟亚薇

在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总体背景下,多媒体在英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正在逐渐影响着教育教学观念,改变着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技术的利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给老师和学生新的感受,是一种颇具模拟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手段。他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的看见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语言形象化,深奥的道理具体化。他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已成为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并已逐步走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好多媒体这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呢?我就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看法:

一、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英语是一门外来语言,有着与本国语言的一些异性,从而导致有些学生不能适应,致使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多媒体教学的形、声、色、光等表现法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克服传统教学弊端的全新的教学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别扭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所学内容。我们在给同学们观看视频材料---马丁·路德《I have a dream》演讲的真实场景,视听结合,声形并茂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历史,实现了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优化了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有利于强化感知,突出重点、难点。

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一般是从感知开始的,感知丰富,就能为进一步形成概念,理解知识和掌握学习的规律打好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这一认知规律,运用好多媒体这一有效教学手段,就不仅避免了以往在教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教学用语言表达较为困难的矛盾,而且预先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这样教学既延长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时间,又从中受到启迪,深刻理解了所学内容,从而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3、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一方面,多媒体技术集文体,图形,图像,动画影响于一身,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多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提高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条件。

4、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

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最大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式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从而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的学习过程。我通过实践,运用多媒体比不同多媒体平均要节约15分钟。省下的时间,我把它用于加大练习量,也就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到了实处。

5、利用多媒体可优化老师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备课,整理知识点,上课时写在黑板上,学生边看边记录到笔记本上,黑板空间有限势必要边擦边写,不仅浪费时间,使课堂气氛紧张而死板。而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彻底改变了粉笔教学法,把知识直观地投影在大屏幕上,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而且节约了时间,使教学气氛相对轻松活跃。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增加多种新颖的练习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和补充,扩大课堂知识容量,加快课堂节奏,督促学生学习态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的最大优点在于:随时更新知识的同时也不会查找不到旧知识,不像黑板那样擦掉就没有了,这样学生会把知识点深深地记在脑海里面了。

二、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几点注意。”

在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让我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节能等许多甜头,但也要注意的是

1、多媒体英语教学中的课件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提供的外部教学活动与学习者的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教师传授的知识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我们制作的多媒体英语课件在整体课件上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且还要使课件的展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已成为英语课件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

2、注重多媒体课件风格和教师风格的一致性,避免把英语课堂变成课件展示课。教师通过课件按照自己设计的逻辑进程,选用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有效的地组织教学,因而课件必须充分展现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在设计课件过程中,教师应亲自创作,自然的把自身风格融入到课件中,体现自己的教育思路,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但是过多的依赖多媒体,会将教师成放映机,有些老师为了突出课件的作用,使用了长时间大容量的教学课件。由于课件太长,以致于取代了常规的英语教学,而使英语教师变成了课件的展示者,这样看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其实只有老师一人在忙,而学生只是看表演而已。长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如同放映员,其威信将大为下降,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偶尔借用多媒体课件是可以的,达到的效果也很好。但一味的依赖其效果将发生反作用,3、多媒体英语教学不能忽视常规教学媒体和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许多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因为其它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也是无法取代的。如常规的备课、批改作业、板书设计等。所以英语教师不要一味的赶时髦,应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让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有机配合,合理运用,发挥其长处,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3篇

1. 采用情境教学法。

采用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语文学习所必需的情境进行教学。或播放故事,或配乐朗读,或呈现图形图像,或观看动画,或观看视频等。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图形图像,图文结合,使学生直观感知课文的情境。句段理解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难点,用动画、视频等再现文本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雷雨》的起始阶段,笔者播放视频,让学生边听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动机。为使学生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笔者再次让学生观看视频剪辑:屏幕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学生观看视频剪辑的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满天”是什么意思?(2)“黑沉沉”写出了乌云怎么样的变化?(3)“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4)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场景,品词析句。

2.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学科教学,至少可以使语文教学在以下方面得到优化:利用计算机支持协同分组学习,有助于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方面的类别;利用多媒体演示增强教学信息的表现能力;利用自动化学习手段,可以提供及时反馈;利用网络支持教学通讯,可以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以文字课本为主要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必将被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传播媒体的新型模式所取代。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可以体现以下几种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特性,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3)多媒体系统的超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的最有效的组织和管理;(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因此加快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技术的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仅课时容量大,而且生动形象,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省时高效;许多美文的阅读教学,经过多媒体视听技术处理的音像资料,声像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寓意拓宽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为发展求新思维创造了环境,备受学生欢迎。例如在我讲读《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通过播放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同学们细细聆听优美而动听的歌声,配上美丽动人的草原风光画面,使死板的文字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并通过配乐朗读使学生对文字形成了永久性的记忆。又如,我在教学《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时,通过对朗读、欣赏、情境、体会、扩展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把音乐、语言、动画及其他信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加强交流合作,促进资源共享。

由于缺乏简洁易操作的课件制作平台,笔者始终觉得为一堂课专门制作课件是相当费神费力的事情,待用完之后,这曾凝聚了自己大量心血的课件也只能搁置一旁。如果能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则无论是对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还是课件的使用率都将大有裨益。国外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已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丹麦、美国、澳大利亚已研制出了许多教学软件。

4. 信息技术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便利。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一些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华山、黄帝陵、兵马俑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5. 借助信息技术,拓宽加深知识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的不断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在教学中,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资料,搜集数据,在网上进行作文阅读……满足了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在学习《拉萨的天空》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拉萨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了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了大量有关“拉萨天空”的一手资料,又对拉萨的天空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新课改

信息技术是现代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中心的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现代新型工具。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已经规定在中小学阶段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可以把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从而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美的因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语文学科中越来越凸显其优越性。下面,我就自己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切身感受来谈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丰富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的学习情境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动态呈现、形象直观等特点,它能对学生产生外部刺激,符合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十分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和构建,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以及教学的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从而充分地去体验和感悟。在美好的情境中进行研读、发现、思考、探究,领悟文章的内涵,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媒介”

古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诗词的意境也是深远的。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感悟作者语言的凝练、体会诗词的意境呢?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就能解决这个难题。我设计并制作了能体现本诗情境的课件,还下载了一段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上课之前,我先用一张配有诗文的幻灯片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在独具古风古韵的音乐声中,我先诵读全诗。这种直接而又独特的导入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氛围变得异常紧张而又活跃。在感悟诗词情感的同时,我演示了精心准备的课件,当男主人公在秋风萧瑟、一轮残月高挂天空的背景下独酌的情景出现时,我看到学生眼神中透露出惊讶与欢喜,可以肯定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已经了然于心。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一点在讲古诗词时也很明显,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东西,学生很难体会诗人的写作风格,要深刻地领会诗词的意境美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以多媒体作为工具就大不相同了。如讲授李白的诗歌《蜀道难》时,我就利用了多媒体课件。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不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此外,这种方式还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也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的地位和老师在教学中“导”的地位。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增大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仅仅依靠课本、教师和参考资料这些有限的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现代信息技术体现出强劲的网络优势,能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还能将老师、学生、图书馆以及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了语文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教学资源。师生双方还可以利用电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讨论、质疑、解答等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储存。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占主导地位: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策略再到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学生完全是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彻底打破了这种局面。在利用多媒体所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学习资源的共享,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方式、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学生在这种自由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就获得了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天地。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强、感情色彩强的特点,作为社会交流工具它还具有实用性强的优势,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空间,提供许多课本上所没有的资料,为学生深入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并解答疑难提供了可能。整合前,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整合后,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我们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将教学手段、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融入信息技术中,做一个有时代精神的语文教师,这也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点。因为作为一名新型的站在时代尖端的语文教师,要能吸引学生,并能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最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袁凤芳.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下,2011(6).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5篇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延伸至各行各业。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促使学校教学在方式和理念上有了全新的改变,丰富了教学的内涵,提升了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教学为关注点,将分析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有机结合,并重点围绕“七新”之法展开论述,希望找到一条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七新 初中科学 信息技术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融为一体,与科学密切相关,非常适合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我也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通过摸索与实践,笔者总结出“七新”之法,下面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对“七新”之法展开论述:

一、学习新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教育同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时刻关注教学的发展,关注国家关于教育的一些相关政策,关注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新理念,不断转变教学思想。对于初中科学课程来讲,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而不是让学生做对多少道题,得多少分为目标,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要敢于突破原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认识科学,掌握科学,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去看待和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作为教师,应该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改变初中科学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从思想上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有过了思想这道坎,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新课标的实现。

二、掌握新技能,提升教学能力

俗话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各行各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从业者都不能掉以轻心,要坚持“学”字当头,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当今社会,教育事业日新月异,对于教师来讲,更要一刻不停地进行学习,唯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紧跟教育发展的步伐,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好老师。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涵盖多方面的知识,要想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只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才能灵活的.将其运用到教学中。笔者之前对信息技术也是一窍不通,后来为了在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专门学习了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软件,而且还学会了视频和音频的剪辑,为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新手段,引起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综合、系统的课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教师喜欢运用多媒体播放图片和视频,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也有的教师会针对某个学习要点,制作动画,生动地给予展示,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还有的教师,喜欢通过多媒体进行一些课堂游戏,将知识的学习融入游戏当中,吸引同学广泛参与。通过这些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科学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就一直在尝试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比如,在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动画向学生生动演示了日食和月食的整个形成过程,并一步步进行讲解,消除了学生单纯看图片带来的困惑。此外我还经常在课堂上运用电脑抽奖类游戏,将全班同学的名字放到游戏中,抽中谁,谁回答问题。同学们对于这种提问方式,非常感兴趣,表现非常踊跃,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拓展新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初中生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多时候,他们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希望老师能够讲解并传授更多的知识,然而,教师的知识量毕竟是有限,精力也是有限的。以初中科学为例,其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科的内容不是简单的基本教材就可以囊括的,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课外知识,作为教师,适当对这些课外知识给予讲解,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于初中科学课程的喜爱。笔者经常会在讲课前进行一些课外知识的准备,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有意无意的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课外知识,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五、引进新激励,激发学生潜力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非常特殊的年龄段,他们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尤其是现在的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关爱和呵护之中,更加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在教学中,教师表扬和认可学生的方式有很多,如口头表扬,发奖状,发奖学金等等,很多教师也非常善于运用各种表扬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潜力。笔者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的教学中,会经常运用一些答题软件,设置各类基础知识题目,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答对,电脑会说:“你真棒”、“非常棒”、“继续加油奥”等,如果答错了,电脑则会说:“太可惜了”、“要努力奥”,在答题时,同学们都希望听到电脑的表扬,表现十分踊跃,在电脑的激励声中,同学们牢牢掌握了各个知识点。

六、挖掘新不足,改善教学水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肯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和差距,这也为教师不断改进,不断提升,提供了动力。但是,俗话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教师,站在讲台上,沉浸在教学当中,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虽然别人可以为自己指出,但毕竟不是亲眼所观,难免存在怀疑。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有效发现自己的不足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很多有条件的学校,会定期对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录像,让老师亲自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教学的不足,或者直接将教师的教学录像放在教研小组里进行播放,让教研小组的所有教师进行观摩和品评,如果学校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手机,将课堂教学进行录像。笔者在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时,也经常进行课堂录像,回家后反复揣摩,发现不足,及时改正。

七、搭建新平台,实现家校交流

初中生非常有个性,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时期,初中阶段的教育问题对于一个人来讲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对于一名初中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同样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因此家校互动是做好初中生教育的前提。过去,有条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与家长一个学期难得见上几面,除了每个学期的家长会,教师与很多家长不可能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家校互动成了一句空话。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为家校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作为一名初中科学教师,笔者也非常了与运用网络工具等信息技术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一方面笔者专门设立了家长微信群,可以随时与家长朋友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通过网络工具,我可以对学生在假期期间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笔者专门开通了微博,定期发表初中科学教育话题,了解家长朋友的心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搭建起来教师和家长有效沟通的平台,推动了初中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科学的教学需要更多的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趣味化、互动化。当然,作为教师,不能单纯为了信息技术而去采用信息技术,不能仅仅把信息技术当成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一定要有高度,要站在改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效果的全局上,牢记“七新”之法,运用信息技术。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入运用,初中科学教学必将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樊青凤.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

[2] 蔡仙明,李国良.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思考与对策[J].考试周刊 23期

[3] 沈利峰.浅谈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J].浙江教育技术. (03)

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6篇

随着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和“减负提素”工作深入开展,使传统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引教育工作者深思。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下面就中学数学教学,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其教学中的积极应用。

作为一门中学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学科形象、生动、具体。难怪学起来有点枯燥无味,从而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身为数学老师也不得不苦思瞑索,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往往是美中不足,事与愿违。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数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值得数学教师积极推广。

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动画模拟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又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台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二、分层显示

利用多媒体的视频、音频技术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显示,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揭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效果。例如:在数的分类、多边形分类、四边形的分类以及三解公式复习等都可以编制带有提问与引导解答相结合的`课件,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这特别适宜于学生自我复习。

三、演示实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加以示演比较,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如:在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中,就要引导学生用代数中因式分解、不等式有关性质等知识来解或用一元二次函数图象来解。又如:求过两点直线的解析式时,也有一般式、顶点式、两点式等多种解题方法。

四、控制模拟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例如:一元二次函数中的各参数与其图象的关系,圆与椭圆关系,方程、不等式与有关函数图象关系,锥体与柱体的关系等等。通过带控制性的模拟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五、影视演播

利用多媒体的摄像、声像结合功能,可以采集有关宣传材料,加强学生学科学、爱科学、讲科学的正确世界观。如:对每章的有关阅读材料中进行切实宣传,特别是有关数学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充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六、练习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身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7篇

摘要:文章以物理?n为例,研究分析了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板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1-0201-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介入,把课程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公式、模型等生动、直观和具体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近些年多媒体愈发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传统的板书教学基本被摒弃。笔者现在就读高二,从高一开始,学校进行课改,大部分课程都单纯用多媒体技术授课,开始感觉到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具新鲜、直观、易理解,比起初中阶段的板书教学来说,多媒体更受欢迎。经过一年多的接触,感觉单纯的多媒体授课或是单纯的板书授课都存在缺陷,不同的教学内容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讲解,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会更好。

一、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运用的优势

(一)多媒体化难为易,板书浓缩重点

高中物理知识更加难懂、严谨,知识面也比初中更加广泛,而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但并不是每一个物理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实际例子,比如一些物体运动原理、实验模型、物质结构等,虽然现实生活中接触过一些,但仅知道些表象,对实质不能完全靠主观的联想想象出来,从而造成思维障碍。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障碍,将复杂的原理简单直观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学习加速度的时候,尽管老师讲解了很多,但是我们就是难以想象出来,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物体运动的轨迹,并对每种运动轨迹进行概要的讲解说明,最后介绍根据轨迹推导公式的最佳方法,并以板书的方式进行具体的讲解。这个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抽象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了原理。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老师不停地操作着多媒体,学生像看电影一样不停地盯着视频,稍微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错过某些重要环节,一节课上总是留有知识盲点。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老师在放视频或图片时,如果将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关键的、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重要的概念公式、重点原理写在黑板上,效果大有不同。老师在板书的过程中,把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逻辑推理条理性地呈现给学生,不仅吸引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加深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对于课堂多个平行的知识点,运用多媒体直观再现,运用板书归纳整理,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概括总结、独立思维的自学能力。

(二)多媒体活跃气氛,板书强化学习过程

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一是有利于学生视角和听觉结合。有研究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来接收信息,板书是老师把章节的重点难点知识内容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突然而至的灵感系统性地讲解以刺激学生的听觉,有助于学生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获取信息。二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动静结合”。物理课堂教学工作量大,单一的教学方式会使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呈现原本枯燥的知识内容,从“动”的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板书从教师的表情、语言、姿态和动作等艺术角度凝聚学生的注意力,从“静”的方面启迪学生思维,减少学生接收新知识的压力。三是有利于板书教学的被动和多媒体教学的主动有机结合。板书授课中,老师虽然用最丰富的语言表达公式的推导原理,但对一些物体运动轨迹虽然能想象出来,但却用语言无法形象地表达出来,多媒体教学则能够弥补语言的缺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传授知识者,老师如何用最佳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等,是课堂的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打破了多媒体技术“机器本位化”现象,增强了学生和老师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如果全堂课都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老师就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者”,快节奏无缝隙的“满堂灌”,学生在接收新知识时,往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对比、记忆、理解和运用等等,而在这种快节奏的机器式的“一言堂”灌输过程中,学生只能同“搬运工”一样不加仔细思考的记笔记,一堂课下来学习效果甚微。这样的课堂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于分离状态,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适当加入板书教学,有助于巩固学生观看课件后形成的初步的知识框架,可以给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想象和理解的时间,也有了和老师探讨问题的机会,因此,板书和多媒体结合利于调节课堂节奏和增加师生互动,便于形成教学信息与教学情感的互相渗透,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创新思维。

二、多媒体技术与板书结合的不足

一是二者结合的度不好把握。多媒体仅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存在,并不是使用得越多越好,板书能够浓缩主题,但比较费时,课堂使用多媒体和板书分配时间的度难以把握。二是学校要完善课堂评价体系。在课堂质量评价中,不能单一评价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是需要评判学生是否主动参与进来、是否将教学内容的本质揭示出来以及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等。三是多媒体课件的质量需要审核。老师在做课件时,参考或者拷贝网站上一些课件,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和验证,直接应用于课堂,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三、结语

课堂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建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的表情、动作、声音和姿势对师生双方都很重要。作为学生,我不喜欢老师不停地讲或者一直播放课件,这样感觉课堂很枯燥乏味。课堂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气氛活跃了,我感觉对学习更有激情,也觉得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特别是老师提问问题时,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得很清晰,能听懂对人更是一种鼓励。总之,老师在授课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板书两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8篇

一、运用链接思想、建立高度的整合方案

到目前为止,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领域中, 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 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 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 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此需要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比如可以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 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 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 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 为教学服务。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 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等放在该网站中, 同时还把其他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 以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 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 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他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 这样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 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

因此理科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 运用链接思想, 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 从中选取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课件, 从而适应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 彻底改变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 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课堂实验与课件演示实验相结合

1.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 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 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 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且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 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 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由此可见, 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科实验的整合, 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 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 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 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 并与常规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 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 许多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 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 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网络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 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 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 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 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促进课堂教学

进入网络时代后, 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 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 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 通过下载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 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 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9篇

摘 要: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内容里有许多繁杂、不好阐明的历史知识点,只凭借老师单一的言语分析是难以奏效的。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契机,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填补了以往教学的缺陷,使学生获得更形象、更直观的历史知识。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科目有机结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结合

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致

兴趣是学好历史科目的前提。在初中的历史授课中,唯有创设优良的学习情境,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科目的有机结合,可以应用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示出来。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诱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致。例如,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播放《鸦片战争》电影的相关情节。如此,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沉重的历史情境,而且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当时情势下,林则徐是如何销烟的。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其效果更加明显。

二、可以突破重点、分解难点

每当学生遇到历史知识重难点问题时,通常难以自己解决。此时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有益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分解难点。并且它可以给学生创设直观的过程,使他们的视觉、听觉有效地得到刺激,强化学生所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对重难点知识更透彻地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个重点,而战争最后是日本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让学生关注的热点。但是,单靠老师用言语讲述战争的整个过程,学生是难以理解的。要是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学生在互联网上搜索所需要了解的战争片段并让其展开思考及研究,那么,学生则能够明晰、直观地看到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而对甲午中日战争这段历史记忆深刻。并且,凭借课件交互功能,能够突破空间的束缚,动态展示历史战争的全过程。如此,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掌握战争的全过程,从而突破重点、分解难点。

总之,信息技术与历史科目的有机结合对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作用,从而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让历史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金兰.如何运用多媒体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J].考试周刊,2014(52).

[2]尹延芹,徐洪玉.以多媒体为导向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0).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第10篇

多媒体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宋水英

【摘要】在每一节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将多媒体运用到各个学科中,改变了传统的大黑板加小黑板教学模式,使课堂充满了色彩、生机与活力,弥漫着喜悦、兴趣、困惑、成功等情感体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使学生快乐、快速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有益。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展示各种用传统手段不便展示的内容,使各个环节紧凑有序,不浪费时间。因此,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导入;创设情境;图;文;声;像;追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64-01

随着电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早已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课件中的一些小动画、视频、录像等,能够营造逼真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把一些枯燥的知识,有声有色的展示出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多媒体中的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数学中抽象的知识通过形象的画面一目了然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一、巧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情景

初中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也十分丰富,他们愿意发现、了解各种新鲜事物。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只要很好地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多加入一些色彩亮丽、动态丰富的内容,会更加容易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也更易调动学生积极地讨论、交流、回答等,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喜好出发,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并茂的特点营造课堂气氛的趣味性,使他们能集中注意力,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上《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时,开始播放儿歌、配上动画: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

……

n 只青蛙____张嘴,____眼睛,_____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绪一下就被“吊”了起来,他们个个眼睛盯在屏幕上,大脑在飞速思考,不断地上演着“抢答”场景。这一小小的导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对所学内容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配上老师恰当的诱导语,对“用字母表示数” 的学习愿望油然而生。

二、巧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课件能把图、文、声、像、影综合在一起,一个优秀的课件应该是其中多种手段的运用,它能随着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声音,直观形象地展示图形的本来面目或变化过程。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在处理重、难点时,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可以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上“角”一节课时,利用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并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和这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使学生感知角的组成:“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然后再分别闪烁这个亮点和那两条射线,并配上声音“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使学生进一步直观感知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这样的教学中,多媒体直观活泼的动态演示将那些静止的孤立的东西活跃起来,更能映入眼帘,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到事物间的联系,顺利建立概念。

三、巧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巧妙追问,激活思维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人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疑问,就会自然而然地积极思考,在不断地思考的过程中才能有新想法,新观念,新思路。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是创新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巧妙追问,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求3a2b 和-4ba2 的和时,有些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发现3ab 和-4ab 是同类项,可以求得3a2b 与-4ba2 的.和是-a2b。但也有些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因此教师追问:为什么要把3 和-4 相加呢?这么一问,学生的思维出现了堵塞。这时教师在课件中用不同的颜色闪动a2b 和ba2,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它们上面,很快看出它们只是位置不同,是符合同类项概念中的“两看两不看”特点的:看所含字母是否相同,看相同字母的指数是否相同,不看系数,不看字母的排列顺序。这样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追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关键点,找到症结所在并解决了它。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让数学融入到实际生活中

数学内容十分丰富又蕴含着无穷乐趣,由于编写教材时有诸多限制,所以数学这个大花园很难在教材中全面反映出来。而在上课时利用好多媒体,就能做到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这个宗旨。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和应用性。

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一节时,为了给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生活素材,可以提前录制好学校管乐团排练之前,学生们入场的情况,再在课件中播放,让学生统计出持各种乐器的各有多少名同学。首播录像时,由于入场学生人较多较乱,学生们不能一下子统计出准确的数据,于是有些学生自觉地就进行了分工合作,分类整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优势,保证了课堂学习的高效率。

上一篇:心得体会,医学人文素养心得体会下一篇:英语函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