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概论范文

2024-09-03

文化旅游概论范文(精选6篇)

文化旅游概论 第1篇

二、旅游文化

1、文化类型:文化类型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生存方式差异,以及观念、信仰、兴趣、行为、习惯、智力发展方向和心理性格不同而形成的具有相似文化特征或文化素质的地理单元。

不同学者根据所采用的指标,可划分出不同功能的文化类型。如以文化变迁和精神素质为基本依据划分出两类主要文化类型:农业文化型和游牧商业文化型。前者体现自给自足、安定保守型的文化素质特征;后者趋于流动、进取和机敏型的文化心理。

世界文化类型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与岛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类型:礼乐文化,伦理型文化,宗法文化,农业文化,大陆型文化

2、文化: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3、跨文化: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

4、文化丛(文化集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又称文化集丛。(如茶集丛,即有关茶的文化集丛,以茶为中心,包括采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活动及所使用的工具、活动的规则等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总合起来,称为茶集丛。)

文化集丛有简繁之分。比较复杂的文化集丛包括数量很多的文化特质在内,如婚丧嫁娶都是一种文化集丛,或是一种制度。简单的文化集丛如笔、墨、纸、砚等,即关于书写的文化集丛。

5、文化遗产的评定标准:

1)遗产项目如果要列入世界遗产,必须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遗产项目在一定的时期内或者在世界的某一个特定的文化区域内,它反映了建筑艺术或者这种纪念性建筑物的这样的一个艺术,包括城镇规划景观设计方面,所体现的这样的一种人类观念的转变。

3)是人们面对的这个遗产项目它能够成为一种已经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传统,它能够提供这样的一种见证。

4)是它可以作为人类一个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的一个典型的一个代表性建筑,能够反映这个时代,是这个时代的建筑或者景观的杰出范例。

5)是我们所面对的遗产它可以作为人类传统的寄居地和怎么样使用土地,人类怎么样居住这样的一个杰出范例。

6)与有特殊意义的世界或者现行的这种传统、思想或者文学艺术有直接关系。

6、文化遗产的分类:

1)历史纪念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考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3)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

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7、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5年12月,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从2006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历年活动主题

2006年: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2007年: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08年:“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2010年:“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2011年:主题:“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宣传口号:

1、文化遗产无价 保护行动有我;

2、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3、相约文化遗产日 品读中华五千年;

4、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 心连心构建和谐社会;

5、珍重文化遗产 共筑幸福家园。

8、文化的结构:

1)根据文化学家的研究,所谓文化结构,是指文化的架构,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不同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之间具有一定秩序的关系;二是文化结构由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区、文化模式等概念构成。

2)此外,还有文化三结构说:(1)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物质性,基础性,时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强制性,权威性,缓慢变迁性,相对独立性。(3)精神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类文化心态在观念心态上的反映:书面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艺术文化。

9、文化层次论是叙述文化的一个理论,包含企业文化、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

10、关于文化的结构,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合、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等等。我们在这里以四层次说展开论述。

(一)、物态文化层:是由人类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物态文化以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把握、利用、改造的深入程度,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制度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

(三)、行为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规范。

(四)、心态文化层: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心态文化又可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

11、马林诺夫斯基(1884~1942)Malinowski,Bronislaw Kaspar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波兰,卒于美国。1908年以全奥地利最优等成绩获得物理学和数学博士学位。马林诺夫斯基最大的贡献在於他提出了新的民族志写作方法。从马林诺夫斯基起,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必需到自己研究的文化部落住上一年半载,并实地参与聚落的生活,使用当地的语言甚至和土著建立友谊。而这些,都为了完成一份马林诺夫斯基式的民族志纪录。

他的《科学的文化理论》(中译本名为 《文化论》)一书是他的功能主义理论的比较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他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实地调查的方法论,对西方人类学和民族学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和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起创立了英国功能学派。他去世后,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界专门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林诺夫斯基奖。我国德高望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1936年底赴英国伦敦经济学

院学习社会人类学,师从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

马林诺夫斯基在学术观点上对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都持反对态度。他认为,物质器具和社会思想只有在具有满足人类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时,才能存留和传播,若失去这种功能,便会在历史上消失。原始文化,例如宗教和巫术,对原始居民具有心理的和社会的需要,原始的氏族和部落机构,适应原始居民生活实际。因此他建议英国殖民当局采取保持原始居民机构的政策,通过原始居民的首领对原始居民实行长期统治。其著作还有《野蛮社会的犯罪和习俗》、《西北美拉尼西亚的野蛮人性生活》、《自由和文明》等。

马林诺夫斯基手绘的库拉圈分布图。从库拉圈向外推展,所有的文化项目像家庭、巫术等,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个别需求如果腹、性欲、嬉戏、信仰等。因为如此,所有文化项目彼此互相整合,也不相互违背,所以整体文化应为平和而稳定。

由此衍伸,马林诺夫斯基以为多数稳定的“野蛮人”文化正快速被西方文化取代。身为人类学家,必须尽快以田野调查将这些文化纪录在民族志之中,才能“抢救”这些“未受污染”的文化身影。因此他强调“抢救人类学”的重要性,并成为他积极送学生到世界各地研究的理由之一。

12、背包旅游:是自助旅游的一种很形象的称呼,指自由旅行者,一般这种自由旅行者会背着一个大包,包里放有旅行中使用的东西,旅行者自行安排交通,住宿,如果是露营,则需要背上相关的帐篷、睡袋等物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并参观的景点。

13、自助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就比如自选商场,所有产品(服务)都明码标价,由游人根据自身条件(包括时间、预算、身体状况等等)自由选择服务组合的旅游类型。

14、旅游文化: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是以旅游主体为中心,以区域文化生态为对象,以跨文化交流为媒介,在丰富多样的旅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形势复杂多样的各种文化行为表征的总和。

简答论述:

1、旅游对旅游地社会文化影响:

1)积极影响:如促进旅游地的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旅游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与科技进步;

2)消极影响:第一,旅游地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第二,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逐渐消失。第三,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舞台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第四,旅游地“文化设限”宽松化,社会道德观念扭曲,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2、跨文化的研究方法

跨文化研究

即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形式,组织员工探讨东道国文化的精髓及其对管理人员的思维过程、管理风格和决策方式的影响。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促使员工积极探讨东道国文化,提高他们诊断和处理不同文化交融中疑难问题的能力。

跨文化研究所面对的是如下三个方法论问题:第一,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交互主体性;第二,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互文性;第三,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交互解释话语。

3、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的关系:

1)生活世界与旅游世界既是相互分离又是不可分离的两个世界。旅游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逸出与独立。对于个体而言,当他以旅游者的身份脱离了日常生活的边界,他确实进入了自己的旅游世界。在这种意义上,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但无论个体如何脱离,总是落脚在他者的生活世界。因此对于人类群体而言,其实只有一个生活世界,不存在旅游世界。旅游世界只是旅游视角下的生活世界。

2)谢彦君从两个角度将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予以区别:其一,旅游世界总是生活世界的一种暂时的隔离,先是离开它,然后回归它。在这个背离与回归的过程中,旅游者发生了变化。其次,在时间上,旅游者在异地上度过的时间,相对于日常生活世界所拥有的完整的时间,将是永久性的逸出或漏损

3)生活世界的有限空间、单调重复的步调,以及现实生活中的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的淡漠、理性和制度所造成的压抑、情感的失落和精神世界的迷失„„现代性赋予生活世界的阴暗已经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使其埋下了旅游的种子,激发了人们冲破日常生活的“铁笼”,走进旅游世界。

4、从逆工业化与逆城市化角度分析乡村旅游等现象:

1)逆工业化:又称非工业化、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去工业化表现为制造业或其生产环节在国家间、地区间的转移,是制造业生产率更快提高、消费需求模式变化、国际贸易以及公共部门快速扩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逆城市化: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利用“逆城市化”的力量发展村镇,即小城镇的规划、建设、发展应注重与中心城市“对接”。同时,提高小城镇的吸引消费的能力和消费力,就是吸引中心城市的人流、物流和产业流,为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坚实而深厚的基础。

5、文化商品化的利与弊:

利:(1)民族文化商品化可保护民族文化,促使民族文化健康发展;(2)民族文化商品化有利于民族地区走向现代化

(3)民族文化商品化可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增强民族自信

(4)文化商品化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竞争力

弊:(1)文化商品化迎合着价值失范、金钱崇拜与娱乐至上的浮躁社会风气,各种文化垃圾由此催生,低俗、恶俗充斥文化生活。

(2)商业化使得耐得住寂寞、潜心守护学问的真学者愈加艰难,而使急功近利甚至品行低下者耀武扬威。

6、旅游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的区别:

旅游团体的人际关系特点:

1)相似群体:个体间亲和性强,心理相容性和协同性较高,行动一致,关系融洽。

2)混合群体:相互冲突的因素较多,要小心协调各种关系和要求。

3)有导游群体:心理上的安全感,游览轻松愉快,有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4)无导游群体:自行解决诸多问题,增加团队成员的心理负担,但有的人也会从中得到积极的心理感受。

旅游接待双方的人际关系的特点:暂时性与不稳定性,个体与群体的兼顾性,非平等性,营利性,主观性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7、乡村旅游如何保存乡土性?

(一)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结构雷同、档次低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

(二)保持本色,突出特色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投资商在开发中要注重对原汁原味的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因而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强调天然、闲情和野趣,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

总之发展乡村旅游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性和地方特色,走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一体化的道路,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化的基本目标,最终实现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概论 第2篇

2012132 20122402 李志康 *** 很幸运的抢到了杨老师的《中国旅游文化概论》这节课,我想班里的很多同学和我一样都是慕名而来,上第一节课我收获最大的就是尊重,这也是杨老师的课如此备受追捧的原因了。杨老师上课很幽默诙谐,但这并不会让我们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学生轻视,而是发自心底的敬意。杨老师的渊博和阅历让我们大开眼界,在他的课上很轻松。就像一个长辈在给孩子讲他曾经的故事。

与其说这门课程是‘《中国旅游文化概论》倒不如说这是一次生活艺术的感染。在课程上,杨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旅游的体验,这让我对旅游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之前的旅游带给自己的更多的是累,黄金周随着人潮辗轧于各个“知名景点”之间,程度仅限于到过。而没有去用心听聆听山川草木的声音,也没有在意过那流淌在飞檐琉璃瓦之间的沧桑,没有到当地居民家里吃一顿从他们祖辈就一直吃的平淡的饭菜。只不过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到别人活腻的地方逛逛,还美其名曰增长见闻。

文化旅游概论 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高低语境文化,对比

高语境与低语境概念系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l首次提出。这一理论对跨文化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许多学者运用此理论研究文化冲突和如何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依存互动进一步增强,带来了包括思维特征、生活方式、人际交往、语言规范、价值规范等方面的变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中会反映出自己的背景文化,文化差异的存在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对双方的文化交际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采取有效的交际模式,灵活动态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冲突和障碍,从而提高交际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学者霍尔(Hall, 1959)指出了文化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或者说,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正是这些在一般情况下十分明显,习以为常,然而很少加以研究的文化方面,以最深刻和最微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1]霍尔进而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提出了一种研究文化异同的有效方式,他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所谓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它包括使用语言的一切主客观因素。他认为:“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的特征。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信息中。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处在传递的信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依赖性较强,而低语境编码则主要体现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通过对比研究霍尔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二、不同的文化渊源导致高低语境文化交际模式的差异

高语境文化可以溯源到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源流之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德为核心,倡导仁爱和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2]孔子的论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大,使得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格:内敛而含蓄、敏感而善感、谨慎而不张扬、自省而睿智。总之,“和”是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国文化在交际时以建立和维护和谐关系为宗旨,强调集体主义,这就使得中国文化成为高语境文化。佛教在社群伦理上主张:中和礼让、社群为本,在经济伦理上主张义利统一、以义生利。具体地讲,中国人是把利益建立在人情关系的基础上,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的最终目标在于追求人际和谐,尽量避免公开冲突,回避言辞角逐,遵循“和为贵,忍为高”的处世原则。道家的核心是仁、义、礼,人与人交际时讲究仁道,注重礼节,当利益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以义为先。所有这些使得高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注重和谐、内隐而含蓄。

低语境文化发源于古希腊的“逻各斯”,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理性与辩论术。很多西方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在思想上集中体现在人道主义的传统上,在行动上集中体现在自由竞争上,突出表现为对个人的人格、价值、尊严等多方面的肯定,对人的个体独立性的尊重与倡导。[3]西方人有较强的竞争精神,在处世上追求独立、自由、平等。这使得低语境文化的人在交际中说话明了,反应外露,而不受太多的规范的限制;他们注重的是交际中平等,如果双方存在利益分割,则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获得利益,而不是追求人情关系。

三、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差异导致人际交流上的冲突

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深层文化的极大影响。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着整套的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正是这些决定了语言的使用。这两者的关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1. 对沉默的态度。

在低语境文化中,人际交往主要通过语言来实现。沉默是需要填补的空间,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人们对于交谈中出现的沉默会感到尴尬。西方有的学者甚至将东方人的沉默视为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信心”、患有“交际恐惧症”甚至是“精神病”的表现。美国人乐于侃侃而谈,崇尚能言善辩,尽量回避沉默,一旦出现,人们就会竭力用语言来填补。而高语境文化的人们却认为沉默具有交际功能,并不是交谈中的空缺。中国人十分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又可以是欣然默认、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又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恰到好处的停顿能产生惊人的效果,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因此有人称它为“默语”,认为它是超越语言力量的一种高超的转换方式。[4]沉默代表有涵养、谨慎、稳重。总之,在高语境文化中,保持沉默是得到赞扬的。

2. 螺旋式思维和直线式思维交流。

高低语境的文化特点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汉文化”的螺旋式思维特点决定了其语言是归纳型语言,[5]人们通常要等到高语境的发话者把话说完才能了解会话意图。英美文化的思维特点是直线型的,因而英美语言是演绎型语言,几乎没什么客套语,即使有也非常简洁。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对外交流中,中国人给西方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好摆弄虚话、空话。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曾对这一现象有生动的例述:“很多商务代表团招商引资时仿照国家领导人出访说话,如首讲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季节来到美丽的塞纳河畔,再讲勤劳智慧的法国人民如何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三讲中法友好,四讲华夏有5000年文明,等等。招商内容却置于末尾,匆匆带过。还有的代表团在交流中照稿宣读:‘我们正在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我市是一块投资热土,商机无限。我们会采取平等互利原则,实现双赢。我们工业门类齐全,人力资源雄厚,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我们欢迎大家到我市投资……’”[5]以上发言,使法国人如堕五里雾中,他们不知道何谓热土,商机如何无限,何谓平等互利,双赢目标是什么。中国人以大观小,先铺垫后切入正题的思维方式,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交际环境,以免单刀直入显得突兀。西方人预热阶段短,开门见山,是典型的低语境言谈方式。因此,中国人营造的这种高语境的氛围,对西方人来说,多属冗余信息,真正需要的信息量却远远不够,不仅套话连篇,而且环境氛围提供太多,所以西方人觉得不着边际,不知所云。

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通过以上部分对交际差异的分析,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一些高低语境文化交际的应对策略。

1. 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在与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进行交流时,要注意彼此在交流理念、言语风格、会话方式、礼貌客套和写作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面对交际模式的差异要求同存异包容理解。当高低两种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一定要用对方的交际思维来阐释对方的交际行为,在翻译时要注意两者的转换。比如:中国的诗句要翻译成英语,就需要用很多英语来阐释其中的意境。相反,把英语翻译成中文,则要注意用词精炼、恰当。[6]谈判时,如果对方是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那么双方交易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合同内容。

2. 因为来自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人在交际上存在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所以交际者应了解不同地区交际者的言语交际方式,以及语气语调语音习惯,从而减少由于地区差异导致的高低语境文化差异。比如,中国的北方人说话相对硬气直爽,而南方人则说话柔气委婉。

3. 对于交际中的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具体到每个交际者,他们的交际模式不尽相同。来自低语境文化的某个交际者也许说话直接,开门见山,这时高语境文化的交际者不要因此而认为对方不注重礼节或不注重情面。来自高语境文化的人也许说话含蓄,这时来自低语境文化的交际者要理解对方的说话模式,进一步领悟对方的意图。

4. 高低语境文化中分别存在两种不同的交际方式,这种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高语境文化下的中国,人们有可能采取高介入的谈话方式,而在低语境文化下的德国,人们有可能使用高体贴时的会话方式。相似的,在低语境文化中也发现高语境文化的渗透。[7]

五、结语

虽然高、低语境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我们可以在高语境文化中发现低语境的行为,而在低语境中也可以发现高语境的行为,但文化的高、低语境属性是整体上客观存在的,它们的不同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是必须面对的问题。高、低语境的研究让我们对交际过程中人们注重什么、忽视什么有清楚的认识,并对不同语境文化中交际的模式和差异有总体的认识。而对它们各自的成因和特征的探究则可以提高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相互理解和预测能力,并增强我们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从宏观的角度了解中美文化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 Edward.T..The Silent Language[M].Garden City N.Y..Context and Mean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 Read-er, 1976.

[2]叶碧.从“仁”“礼”“和”的关系看孔子的和谐思想[J].浙江社会科学, 2007, (2) :133.

[3]胡超.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文化渊源[J].宁波大学学报, 2009, 22, (4) :51-53.

[4]李杰群.非言语交际概论[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报刊文摘[N].2003-05-27 (B1) .

[6]张春星, 张春月.高语境信息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 2008, (3) :123.

[7]马识途, 唐德根.试论如何在高语境与低语境间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J].云梦学刊, 2003, (5) :118-119.

文化产业概论 第4篇

我国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是文化产业方面却落后于资方国家,逐渐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可见,文化产业对国家的文化竞争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重要途径精神文化需求多的方面,同时也促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文化表面看是软实力,实际却是硬实力。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国际经验表明,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成正比,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

毋庸置疑,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是巨大的。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是个性,创意,不可复制;工业是常见的,被复制,大批量生产。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没有被接受的理论。但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年文化产业占为支柱产业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列举新媒体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新媒体作为新型产业,对于新媒体的解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信息载体,这样的一种信息是信息的数量繁多,无论哪一个终端都可以接收到无限的信息量;在建设国家新媒体广播平台的基础上,新媒体和游戏类似的信息网络设施文化传播,将促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快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的发展,这些论点指出之间高科技与文化互动和关系的整合,同时也体现了新媒体技术在文化领域和远见的未来发展向中央政府的深刻理解应用程序。在十一五期间,随着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动漫游戏,数字应用,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试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领域,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扩大文化产业领域,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强不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要看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也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需要通过先进文化的建设,亿万人民的创造力,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向心力,为客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需求的精神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文化产业是实践基地和方式来传播先进文化,它是血肉,两者相互依存,密切相关的。与各种思想文化的互动,不同民族的国际社会,各国都是以文化变革自身发展战略的新特点。因为我们多年的人为倾向反对文化产业与意识形态的存在,实际工作中,成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文化产业的电流特性,统一的社会效益十六党代会报告。文化事业和产业分工,通过提高文化事业,丰富的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经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经济基础的一部分。这种变化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和新的意识形态的规律性跟上时代和伟大的理论创新,并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坚实的思想基础作出铺垫。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已经占到美国GDP的10%,在英国平均增长是日本的近两倍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了汽车业产值。经济资源的改造和实现的过程,是文化在其他行业的融合,或者逐渐变化的渗透元素,实现了优化升级,或改变,已成为业界和行业分会的新形式,产业结构调整显著,打破了重组完成的行业界限。访问网络行业在新技术产业的市场和销售的内容,信息文化产业的诞生;进入旅游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形成;游戏和娱乐到教育,改变传播知识的旧模式,创造新的教育,增加体育娱乐产业;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努力实现体育娱乐行业的变化;文化品位,设计,规划,建筑及装潢到城市规划,环保,环卫,广告标牌制作,汽车美容,美发,美体,大众摄影,美术,工业设计方面,餐饮业的主要形象,其他服务或花完成培养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更深的层次上,经济体制的变化,提出了经济战略,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向和选择方式的调整,还有文化因素在推动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只有坚定不移深化,切实解决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矛盾和问题,加快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促进传统文化的更新换代,摒弃粗鄙消极文化,建立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加快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加快建立覆盖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发展数字传媒和网络文化等文化新型产业,允许国际知名传媒集团进入我国传媒市场。在图书出版业方面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出版社,开展新形象产业,服务行业。充分利用自己优秀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变民族文化自恋的心态,加快文化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加快文化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渗透和融合,提升其它产业的文化含量,提高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增强我国国家实力。提倡文化产业观念政策框架驱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注重教育。强化集聚功能,从产业集群入手。政策加大力度,引进创意产业政策。所以,真正让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壮大,只有尽量让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真正的做到产业文化。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我国支柱产业,与国际接轨。

中国文化概论 第5篇

法家略述

 代表人物:管仲、吴起、商鞅

 主要典籍:《管子》、《商君书》、《韩非子》  目标:富国强兵

 对人的观点:人性恶(贪生怕死、趋利避害)

 主要思想:法、术、势

 主要成果:军事化强国、中央集权制

法家分类:齐法家与秦晋法家

思想差异

在礼崩乐坏、群雄并立、弱肉强食的东周,主张以法治国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法家自然受到了重视。

法家分为以《管子》为代表的齐法家和以《韩非子》、《商君书》为代表的秦晋法家两派。虽同为法家,但二者在对待君、民、礼、刑四个方面的看法上差异很大。

其一,就“君”而言,虽然齐、晋法家都强调君主专制,树立君主权威,但齐法家主张“令重则君尊”(《管子.重令》);秦晋法家则认为“君尊则令行”(《商君书.君臣》)。齐法家认为要树立君主权威先要树立起法的权威和尊严,这就把“君与法”的关系摆在了一个合适的位臵。由于“令重”,“令尊”在先,那么,就要求“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任法》),从而把法摆在了君主之前之上。由此可见,齐法家的“尊君”实质上是将君主的权威是建立在法制健全和君主带头守法的基础上。晋秦法家则相反,他们不认为君主的权威是建立在“令重”,“令尊”的基础上,而认为“君尊则令行”(《商君书.君臣》),即只有君主先树立起绝对的权威,法令才能推行。如商鞅主张君主应独揽大权,“权者君之所以独制也”,“权制断于君则威”(《错臣》)。韩非认为君主只有“权重”才能“位重”(《韩非子.难势》);申不害更直言不讳:“独视者则明,独听者则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王。”

在他们的影响下,晋秦之地盛行“事君以死,事主以勤”,“事君不避难,有罪不逃刑”等所谓“愚忠”。愚忠的结果是“不从君者为大戮”(《国语.晋语》)。商鞅执政,更明确规定:“有不

以王令,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商君书.赏刑》)。这就把君主专制通过法令的形式加以强化,从而彻底打碎了奴隶社会贵族专制政体中的原始民主遗存。

其二,就“民”而言,齐法家主张“富民”、“商德保民”;秦晋法家则主张“愚民”、排斥民本。

齐法家认为“ 仓廪实则知礼节”,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决定着他们对统治阶级的服从程度。老百姓衣食无着,饥寒交迫,就会挺而走险。此刻若“以法随而诛之,则是诛重而乱愈起”(《治国》),正所谓:“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戳不足以服其心,杀戳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牧民》)。因而主张先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的思想,认为老百姓富而有了体面,自然就会懂礼知耻,作为统治阶级也就容易管理了。此即所谓“富民可教”。

晋秦法家则相反,他们提出了“民愚则国安”“民农则愚,愚则易治”的观点。商鞅说:“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意志,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商君书.算地》)他因此得出结论说:“民不易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不殆。”(《垦令》)商鞅设想,治理老百姓,最好让其撑不死,饿不着,智慧无从开启,文化无从涉及,除“耕战”一事外,不知其他生活方式。这样,国家就会永远长治久安,此即“愚民易治”。周代农耕文化中的民本因素随着“封建亲戚”被带到各个邦国,与当地文化融合,在融合过程中,民本或被加强,或被削弱。具体来说,在齐,民本因素被加强,在晋,民本因素被削弱。齐地固有的东夷海洋文化对民本本身就有亲和力,所以在和周文化融合过程中,它吸收了周文化中的尚德保民。

而晋文化所吸收的来自戎狄的游牧文化则排斥民本,所以在其后的发展中,晋文化的民本成份越来越少,以至追求极端专制。因此,齐法家追求理性的君主专制,而晋法家则追求绝对君主专制,事事从国家和君主角度考虑。

其三,就“礼”而言,齐法家主张“礼、法兼容”;秦晋法家强调 “一任于力”。

齐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同时,还重视“礼”“义”的作用。比如他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认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四维张则君令行”(《牧民》)。

另外,在人性论上,齐法家认为人性可以通过教育可以改变,统治阶级只要做到“教训成俗”,就可“刑罚省数”(《权修》)。齐法家还认为,治天下应“重法”,但不能“重力”,不能一味“以力使”,而应“以德使”,才能做到“民从之如流水”(《君臣下》)。由此可见,齐法家的“法治”思想吸收了儒家提倡的“德主刑辅”的思想。

与齐法家不同,晋秦法家认为“德治”,“礼治”是上古时代的产物,那时,“人民少而财富有余,故民不争”,故用“德”,“礼”就能治天下。而现在“人民贫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蠢》)。况且东周时期,国与国争战不休,“强国事兼并,弱国务力守”(《商君书.开塞》),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以法为本”,“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任其力不任其德”(《错法》)。否则,只能走向“奸民”横生民疲国弱的道路。

其四,就“刑”而言,齐法家主张“宽刑省禁”;秦晋法家强调“严刑峻法”。

管仲主张对人不能滥施刑罚,即使对犯有“不用上令”,“寡功”,“政不治”等严重罪行的人,也可以给予两次改正悔过的机会,即所谓“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国语集解.齐语》)。管仲甚至还主张人犯可以用“赎刑”的办法获得免刑。他任相后的改革措施之一就是下令重罪者“甲赎”,轻罪者“盾赎”,从而使齐国一时“甲兵大足”。这种观点与齐法家的“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戳不足以服其心”的观点是一致的。

晋秦法家则不然,他们坚决反对赦罪和减免刑,再三强调“不有过,不赦刑”。认为“赦死轻刑,社稷将危”,因而坚持“有过不赦,有善不遗”的原则。在他们看来,采取“有过不赦”政策,并不在于惩罚本人,目的在于起威慑作用,即“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商君书.爱臣》)。若对犯人进行赦免或减刑,就起不到”止邪的作用。

基于此,晋秦法家基本都主张“轻罪重判”原则。商鞅说:“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商君书.靳令》)由此可见,晋秦法家是典型的“重刑”主义者。

知识点:

A、目标:富国强兵

一、时代的呼唤强力政治

1、德治误国 

2、智谋不决定成败 

3、凭实力说话 

二、强国的途径 

1、农耕

2、兵战

3、思想管制 

4、集权

一、人性的证明 

1、人人为己 

2、人人求利 

二、人性的利用 

1、诱之以利 

2、分而治之 

3、利益捆绑 

4、自立自强 

一、君主之德 

1、公 

2、明 

3、慎 

4、信 

5、勇 

二、君主之才 

1、无为 

2、变通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B、人性恶 合格的君主  《韩非子〃五蠹》  

3、用人

D、君主眼中的臣民

一、臣子

1、忠贤之臣不理想 

2、争权之臣最危险 

3、对付臣子的原则 

二、民众

1、良民 

2、奸民 

3、对付民众的态度

法家之流派

尚法派:以商鞅为代表,主张信赏必罚,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

 尚势派: 以慎到为代表,主张秉权立威,尊君卑臣,令行禁止。 尚术派: 以申不害为代表,主张循名责实,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术)

E、法治与赏罚

一、法治

1、法治的必然性 

2、法治的益处 

3、法的时代性 

4、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5、执法严明 

二、赏罚

1、赏罚的必要性 

2、赏罚的一般原则 

3、赏罚的从重原则 

4、以罚为主 

5、毁誉

F、势

 势:强力、阳刚  术:谋略、阴柔

慎到重势

1、势:权位与威力 

2、势与法治 

3、势专属于君主

G、术

1、术:驾驭臣子的计谋 

2、自神术

3、观察术

西方文化概论(精选) 第6篇

英国的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纵观其发展史,英国王朝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特殊的,它与中国封建王朝王朝对于中国的统治有着极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的封建王朝有着3千年的历史,经历了许多的改朝换代,皇室的血统和民族也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而英国王朝表面上看上去由最初的统一英格兰诺曼王朝到如今的温莎王朝,不到1000年的发展史竟然也有了8个王朝先后存在,但是这种王朝的更替却与中国王朝的更替有着极大的不同(注:诺曼王朝之前的王朝并没有实现对英国的统一),从诺曼王朝开始,英国王室的血统再也没有中断过,其王朝名字的更替也只是因为继承王位的人员所在家族的改变而发生的,这也是由于英国允许王室女性继承王位的缘故造成的。所以说英国的改朝换代只是在自己的大家族里发生的,与中国有着本质不同。

不过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动宫廷政变废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惨剧。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兰开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这个王朝历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约克公爵的后裔推翻。这两个家族本是同根,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号,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标志。两家争夺王位的战争就叫作“玫瑰之战”。这与中国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有着一些相似性。

最初的诺曼王室是以征服者的角色来到英国,王室的的母语是法语,这与中国的满族统治的清朝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不过这两者也都相似的向民间主流语言低头,英语最终成了英国的主流语言。

英国王朝与中国王朝的不同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宗教信仰。

由于宗教的原因,欧洲几乎所有的王朝都受罗马教廷的约束,最初的英国也不例外。在英国,国王一直以来都没有对国家的绝对统治力,中央集权程度远远及不上中国。国王对于王室人员的裁决,对外的战争,甚至是婚姻问题,都会受到罗马教廷的影响。教皇甚至有直接罢免国王的权利。而民众普遍的宗教信仰对于国家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显然比中国封建王朝的愚民政策的效果要好的多。

直至都铎王朝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因不满罗马教廷对其婚姻问题的干涉,脱离罗马教堂,成立了英国自己的教会——圣公会,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教。这是一场十分大胆的革命,一旦与罗马教廷决裂,虽然国王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性,但是同时也失去了罗马教廷的庇佑。

都铎王朝(英语:Tudor dynasty)(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伯爵亨利·都铎于1485年8月,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经118年,共经历了五代君主。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选自百度百科)

都铎王朝的来临使得英国王朝和中国王朝的区别渐渐拉开,都铎王朝时期因为宗教问题造成了很多的问题,首先,玛丽一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其在位期间大规模迫害新教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但是她一生共处决过三百多人,跟中国的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还是有着天壤之别的。而都铎王朝最著名的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在玛丽一世在世期间,也一直谎称自己是天主教徒。在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之后,她甚至也处决了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都铎王朝之后的斯图亚特王朝发生了著名的光荣革命,这不仅是英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壮丽的一笔,这一次的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统治地位。光荣革命也因为它的和平转折而饱受赞誉。英国由此告别了封建主义的时代。英国王朝也由此和中国王朝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登基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并没有完全完善,理论上英国皇室只作为凝聚国家力量的象征,并不具备实质性权力。国王不是实际上的统治者,由世袭产生。英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是首相,通过民选产生。首相可就重大事项与国王磋商,但最终决定权由议会和首相做出。但是实际上到了汉诺威王朝国王依旧对政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能会觉得不能理解,一个已经失去实权的王室如何影响政局,这在中国王朝似乎是不大可能的。这主要是由于英国王室多年来在英国民众甚至国家大臣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使得最初君主立宪制确立后,虽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首相手中,首相仍然要事事向国王请示。

君主立宪制的最终趋于完善是由于英国最富盛名的君主——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1819.5.24—1901.1.22)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统治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加大侵略扩张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无数殖民地。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注:来自百度百科)

维多利亚女王自幼由于父亲的去世,家中贫寒。得益于君主立宪制后严格的继承制度,1819年5月24日,维多利亚降生在伦敦的肯辛顿宫。为了让孩子在英国出生,她的父母专程从巴伐利亚长途跋涉回国。这使得维多利亚一举成为第一继承人。

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虽是君主立宪制度,维多利亚女王对大臣们的影响力依然很大。她在位期间,大英帝国极度扩张,达到空前的繁盛,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鸦片战争也是在她刚即位不久发生的。直至今天,世界上许多河流、湖泊、沙漠、瀑布、城市、港口、街道、公园、学校、建筑物等都是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包括有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加拿大维多利亚市,新加坡维多利亚纪念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香港的维多利亚公园,塞舌尔群岛首都维多利亚,非洲最大的湖泊维多利亚湖,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足可见女王在英国的权利和地位。因为她的不满迫使大臣辞职以及对中国发起鸦片战争更是说明了这一点。她的子女遍布欧洲各个王室,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就是在她的子女亲戚之间展开的。

维多利亚女王作为汉诺威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虽然由于君主立宪制使权力受到制约,但是她却将英国王室的地位拉到了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崇高地位。

英国王室在政治舞台上退居二线要归因于女王的婚姻。

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感情很好,但1861年,阿尔伯特亲王在女王中年时代去世,这时维多利亚女王受到英国人的普遍敬重,大臣们也开始主动询问她的意见。然而,丈夫的去世让女王郁郁寡欢,她曾长时间离开伦敦隐居,即使公开露面,也不戴王冠,而总是一种寡妇的打扮。由于维多利亚长期隐居,导致首相无法事事请示女王,因此首相的权力渐渐增大,促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更趋完善。维多利亚女王之后,英国王室虽然仍然在国民心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但是已经不复当年,更多的是以一种象征意义存在着。而如今的温莎王朝的地位得以保持,与现任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处事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她几乎不会公开发表任何敏感的政治意见。不过当年饱受英国人民爱戴的戴安娜王妃之死,由于女王态度消极,使得王室遭受了巨大的危机,最终女王做出了让步。

如今的英国王朝对于英国经济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英国王室经济学是指英国王室的一些重要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英国经济,产生经济价值,如女王登基、王子结婚、王妃生子等。

英国王室经济学的成因更多英国王室是英国的精神象征,古老的英国王室在现代英国社会中发挥着凝聚力的作用。高贵而亲民使他们深受爱戴,这也使得英国民众十分关心王室生活,进而造成消费。英国小公主可创造10亿产值更多在凯特王妃诞下小公主后不久,经济学家预测,小公主有望带动英国经济发展,她的一生将为英国创造10亿英镑的产值。

英国王朝还有很多的与众不同和神秘之处值得我们去探究。附:王室继承的顺位。

1.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王储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长子)2.威尔士的威廉王子殿下(查尔斯王储的长子)3.威尔士的亨利王子殿下(查尔斯王储的次子)

4.约克公爵安德鲁王子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次子)

5.约克的比阿特丽斯公主殿下(约克公爵的长女,1988年生)6.约克的欧吉妮公主殿下(约克公爵的次女,1990年生)7.威塞克斯伯爵爱德华王子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三子)8.塞文子爵詹姆士(威塞克斯伯爵的儿子,2007年生)9.路易斯·温莎郡主(威塞克斯伯爵的长女,2003年生)10.安妮长公主殿下(伊丽莎白二世的女儿)11.彼得·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儿子)12.扎拉·菲利浦斯(安妮公主的女儿)

13.林莱子爵(乔治六世的外孙,玛格丽特公主的儿子)14.查尔斯·阿姆斯特朗-琼斯阁下(林莱子爵的儿子)15.玛格丽塔·阿姆斯特朗-琼斯阁下(林莱子爵的女儿)

上一篇:求职技巧:“英语哑巴”如何巧过英语面试关下一篇:家电维修协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