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2024-05-27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精选6篇)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1篇

第九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有关作者的作品,开展读书报告会,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学习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情况,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导入: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之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思想。

2.授新课

本课主要是介绍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情况,从课文结构上可以看出是由三个代表人物和三个代表内容组成的。在教学中,以代表人物为基础,讲清人物与事件的联系、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利用这一时期文字资料较丰富的特点,组织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当时的重要作品,开办讨论会,让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一段历史的感受,并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西方国家的思想启蒙运动,加深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认识。

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1.介绍当时中国社会的情况,说明为什么会出现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对其产生的原因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第一,中华民国虽然建立,但是袁世凯篡权以及后来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使得中国社会的基本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封建思想仍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第二,当时有些知识分子接触了西学,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看到了西方世界的那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得到了借

鉴;第三,中国没有一个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间隙中不断挣扎着的中华民族主义,也要求有一个思想上的启蒙运动为它开辟道路。

2.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时间、地点需要学生掌握,要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内容和意义。

3.小字部分的处理。陈独秀的介绍、 “双簧戏”的内容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情景、社会影响等。

4.讲述新文化运动的口号,结合课后的“每课一得”进行,便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二.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重点知道胡适是提倡白话文的代表人物以及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对这八项主张的具体内容了解即可。

小字部分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胡适及其主张。教师适当介绍胡适的第一首白话诗。

三.新文学的巨匠——鲁迅

1.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和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先让学生谈谈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了解,然后指出他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写了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通过对小字中三枚图章的介绍,强调鲁迅的革命性。

3.介绍《狂人日记》的内容,以便学生理解。

4.突出鲁迅利用文学作品对封建礼教抨击的力度。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2篇

目标导航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知道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内容,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2.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和影响,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阅读文学革命中的典范白话文,理解文章内容反映的实质和作品的背景。

3.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追求科学与民主的意识,从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的斗争事迹中,学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1.新文化运动最早的倡导者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2.新文化运动以《青年杂志》创刊为兴起的标志,因为它()

A.率先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B.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反对“尊孔复古”思潮

3.新文化运动斗争的目标是()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孔教

D.维新思想

4.新文化运动中,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胡适

D.鲁迅

5.新文化运动中,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树立新文学典范的作品是()

A.鲁迅的《狂人日汜》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D.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6.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

B.深刻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C.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

D.要求学习西方的民主运动

7.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因为它们()

A.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B.都主张推翻清朝统治

C.都以“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

D.都以“三民主义”为根本宗旨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1)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能扫除“一切黑暗”,陈独秀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2)陈独秀所领导的运动分别在政治上、道德上和思想上等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该运动影响如何?

活动探究

过去我们的书面语采用文言文,比较难懂,断文识字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近代以来,要求简化文体,使用口语化的白话文的呼声越来越高,出现了一些宣传白话文的报纸,如《无锡白话报》等。官方告示也有采用白话文的,但总的来说,白话文不是很普及。经过新文化运动,白话文逐渐普及起来。

请思考:以文言文为书面语,造成的影响怎样?为什么使用文言文流行时,报纸却用白话文?在新文化运动中,哪几位为普及白话文做了哪些贡献?现在我们白话文已很普及了,为什么义学习文言文了呢?

视野拓展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他们逐渐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l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热情宣传:请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为了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年底,李大钊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从此,中国的先进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答案: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选择题

1.A

2.A

3.C

4.C

5.A

6.B

7.A

二、非选择题

8.(1)民主与科学。

l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立《新青年》。后转到北京,在北京领导新文化运动。

(2)政治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道德上,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上,反对封建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3篇

以歌曲《兰花草》导入, 歌词略。

设疑导入:胡适借物抒情, 此花是民主之花, 富强之花, 为什么在中国的大地上却是“看得花时过”“苞也无一个”呢?

设置情境:一位农村少女绝望地伫立在田间, 她的祖祖辈辈都坚守在这块土地上, 过着贫穷又落后的生活。随着近代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 她的生活越来越艰难。

地主阶级给她带来了新巧的饰品, 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她的困窘生活。 (比喻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分别拿来了西方贵妇的裙裳和时髦大方的洋装, 可惜不合尺寸且不伦不类, 无法穿着。 (比喻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

这时又来了一些年青人, 他们积极探索, 想要她走出去见识广阔的天地, 学习西方文化, 从根本上改变她的行为及思想…… (比喻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耳熟能详的歌曲, 引导学生思考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实, 走近那个时代, 从而认识到思想的解放是时代进步的前奏。

二、明确目标

出示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两面大旗、内容。2.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3.学习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状况将教学目标以学习目标的方式呈现, 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及要达到的要求等。

三、学习过程

(一) 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后完成下列问题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2.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在哪里?3.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是什么?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思考知识目标中的问题, 对新文化运动有初步认识。

(二)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活动一]

情境一:他们请来了两位外国专家———德先生和赛先生, 他们告诉她人跟人都是平等的, 要反抗专制压迫;还有月亮圆缺不是因为被天狗吃, 而是因为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

情境二:小品表演“马桶将军”杨芳的故事。

问题设计:1.新文化运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2.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3.为什么要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活动二]

情境一:他们让她读《狂人日记》, 只见她时而眉头紧锁, 时而一声叹息, 最后感慨道:“是啊, 封建礼教害死人, 三纲五常要不得!”

情境二:出示三从四德、裹小脚的图片资料。

问题设计:1.新文化运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2.你能举几个封建礼教害人的例子吗?

[活动三]

情境一:他们要求她多读书, 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可她抱怨说:不是我不想读, 而是读不懂!要是都像《狂人日记》那样容易看懂就好了……

情境二:小品表演胡适与黄侃的故事。

问题设计:1.新文化运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2.为什么要提倡白话文?

设计意图:学生分组表演, 展示本组学习内容, 就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探讨。

(三) 拓展延伸

出示材料:1.韩国将中华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认为韩国人的祖先。2.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并经“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3.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4.韩国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的。

讨论: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猛烈抨击旧文化, 而现在我们却提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和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 传统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 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化是反封建的需要, 为辩证地看待新文化运动打下基础。

(四) 点拨提升

出示材料:她知道了民主权利, 关心国家大事, 参加一些进步的团体活动;她上了学, 还看了许多书籍, 全是用容易懂的白话文写的。有人说她“太离谱, 应早点回家嫁人、烧火做饭、生儿育女、伺候公婆!”她说:“Oh, no!我要过全新的生活!”

说一说:通过思想改造, 这位少女发生了哪些变化?你认为她身上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对新文化运动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有功, 但是否定一切传统文化也是错误的。

(五) 练习巩固

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 第4篇

一、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因素,都会受主体情绪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会无所顾忌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进而迸发出创新火花。例:在教学《火车开啦》时,我先让学生听《火车开啦》的音乐,拍手活泼地走进教室,再让学生畅谈火车的话题:你们见过、坐过火车吗?火车开动时发出怎样的声音?这一问,同学们可来精神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说: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要坐火车到你非常想去的地方,当火车咔嚓咔嚓地开了的时候,你的心情怎样?你将做些什么呢?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在融洽的氛围中随心所欲,敢动、敢想、敢问、敢创。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心理教育家陈尔寿说:“教无定法,人各有法,引起兴趣,就是好法。”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必须要深入领会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征,不断地采用灵活多样、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考空间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例:教学《星星与灯光》时,我采取“以听领先教学”,同时增加所教歌曲听赏的分量,让学生完整充分地聆听歌曲,体验和感受音乐的美,并充分展开想象,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和理解,从而减轻学生学习歌曲的难度。听赏第一遍,我采用了“情境法”,精心设计导言,将学生引入宁静优美的夜晚,带学生走进银河里,感受歌曲的美。听赏第二遍,我采用了“闭目法”,由教师范唱,让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听完教师的范唱,再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小白兔在桂花树下游玩”,有的说:“我看到了星星正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还有的说:“我看到了一朵朵美丽的云彩向我飘来了”……听赏第三遍,我采用“律动法”,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并和着节奏自由地进行律动。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不断激发学生创造的冲动和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设计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例:教学《叮叮咚》这一单元,在制作和试奏玻璃杯琴时,我将学生分成八个组,每个学生把带来的水杯放在课桌上,各组围坐在一起,让学生你敲敲我的,我敲敲你的,听一听不同分量水的玻璃杯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请各组得出结论并选派代表说一说。有的说:不同分量水的玻璃杯,发出的声音不一样;有的说:水越少,声音越高;……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探索过程,激发了学生对声音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接着,我放手让学生制作并演奏音阶,再一次证明顾水的多少与音的高低的关系。这一过程,充分挖掘了学生自身的潜能,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音乐课程的创造价值在实践中得到了体现。最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带来的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创编不同的音色、节奏,并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找一首最喜欢的歌曲唱一唱、演一演,把各自的教具编成节奏,为这首歌曲伴奏。整堂课,我自始至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放在首位。

四、营造团结和谐的评价气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的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营造团结和谐的评价气氛,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怀和尊重,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例:教学《杜鹃圆舞曲》时,我先问学生:谁来介绍一下杜鹃?有的说:杜鹃也叫布谷鸟;有的说:杜鹃的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还有的说:杜鹃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你们还知道杜鹃的另一个名字吗?”课堂里一片寂静,这时,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起了手,我立刻让他回答,他轻声地说:“杜鹃也叫子规、杜宇。”我及时抓住他敢于发言的时机,面向全体学生说:“他回答得多棒啊,让我们大家增长了知识,请用我们最热烈的掌声向他表示祝贺。”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使他感受到老师、同学对他的激励性评价,对他的关爱,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他的发言踊跃多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高了。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第5篇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由文字到图像,再由图像到文字而达到与作者感情共鸣的过程。所谓图像,就是人们在阅读文本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定格的画面,只有借助这样的画面,才能形成自己对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创造性地解读文学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尝试将图画引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教学实践证明:图画教学法能够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实现阅读课堂的高效。

一、自创图画,可视阅读过程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评判学生阅读能力高下的依据主要是口头或书面的表达,且一直处于“文字一图像一文字”阅读过程的终结性环节。教师在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往往是由学生这种终结性的文字表达与文本文字直接对应,而在试图还原学生阅读思维的过程中,忽略了极其重要的环节――画面定格,所以往往很难找到学生阅读时问题的症结所在,导致对学生思维的训练缺失,流于形式上的核对答案。

用图画的形式将头脑中定格的画面呈现出来,这是对文本文字的第一次表达,既可以将学生的阅读思维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检验、审视自己的表达与头脑中定格的画面是否一致,又可以帮助教师准确地还原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为教师的阅读指导明确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借助文本进行图画创作的过程中,会兴致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学生看着自己的创作,会有一种成就感,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在与师生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会产生思维碰撞,引爆心灵的火花,使阅读走向深层,思维走向深入,自然就实现了课堂的高效。

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我借助课后的相关链接材料,请学生选择一件令自己动情的细事进行构图,在课堂上请学生围绕动隋点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自己创作了图画并进行了附图说明。―个学生这样写道:“从震川先生用文字所营造的意境中感悟他的情感,呈现在我脑海中的,就是这一棵枇杷树和那贮藏了太多情感的南阁子。这幅图,虽然为了表现震川先生对妻子深沉悠远的爱恋已经竭尽了我的所能,但我还是感觉震川先生文字中蕴涵的深情,远非我这区区一张理解图所能囊括的。尽管如此,画图时的感觉以及面对图画的感觉,真的很好,让我回味不已。”还有一位学生的图画说明是这样的:“创作这幅画的时候,内心总涌动着说不出的悲伤。我觉得我已经走进了项脊轩,震川先生的文字让我感受到无尽的苍凉;合上书,留在我脑海中的就是这样一幅画面,这就是我头脑中的项脊轩。”

再看看几个学生的课堂感言: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古文也能这么读,而且这么读很有意思。同学创作的图画引导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品味。平平淡淡的文字间,竞蕴涵着如此深的内涵,我的头脑中竟然也有画面在定格了。

正如学生所言,图画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使我们的阅读课堂弥散着语文的芬芳,使学生的心灵满浸着诗意。这样的阅读课堂,不仅高效,而且影响深远。

二、借助插图,深化文本解读

教材中的插图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是插图创作者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我尝试借助插图进行设问,让插图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让学生读得有兴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我们的阅读课堂始终洋溢着鲜活的生命力。

如在学习《项脊轩志》时,我请学生给课本插图配上文字。学生齐答:“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然后设问:“这棵枇杷树能够承载作者对妻子深挚的感情吗?请对插图做出评价。”

学生甲先把插图涂上色彩,然后进行说明:“课本插图是黑白的,我把它变成了彩色的,枇杷树亭亭如盖涂成绿色,象征着作者对妻子怀念的深情;树干涂成红色,是因为作者睹物思人时内心伤感,红色表示作者的心在滴血。这一红一绿就把作者怀念妻子时深挚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了。总之,这是托物怀人,作者借枇杷树含蓄地表达对妻子的深情。树已长大,人却早已不在人间,此情此景,怎么能不伤感?可为什么不写不画与妻子一起植树的情景?只是怀念,提却不敢多提。他简约,是因为欲言又止;他含蓄,是因为他不敢面对。”

学生乙则由枇杷树展开联想,深化了认识:“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让我想起了《人琴俱亡》中的琴,想起了宝玉哭灵所见的琴,想起了史铁生的合欢树……移情于物,睹物思人;琴已非琴,树已非树。琴是子猷深爱着的子敬,是宝玉深爱着的林妹妹;树是史铁生深爱着的母亲,是震川先生深爱着的妻。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啊,缠绵绕骨,摇曳着震川先生绵绵不绝的思念,也揉搓着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让它始终充满皱褶,不得舒展。”

学生要想把插图转化成准确生动的文字,就必须认真研读,不断思考。这种转换激发了学生内在的驱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把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求知,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图式板书,凝练思想内涵

板书是课堂上亮丽的风景。好的板书不仅是对一堂课主要内容的凝练和升华,更是师生智慧的艺术呈现。在各种形式的板书中,图式板书以其形象性和艺术性备受青睐,它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在师生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以苦字为整体框架的形式新颖的.导图式板书,达成了深入解读文本的目标。教师并附上生动的板书说明。“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点明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图中上方中间两个圆的交叉部分表示了孔乙己身份的特殊和尴尬。图下方的“笑”口是从文中人们的十几处“笑”而来。整个图形是一个“苦”字,恰应了鲁迅先生意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话;同时,封建科举、自身性格和社会环境又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主要因素。

再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在课堂上,我和学生集体创作了图式板书。我们先从课文中找到标志渔人行踪的六个词语,再以直线为界,将图形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面为和乐安宁的世外桃源,下面则是战乱不断的黑暗的现实世界。在色彩和线条形状的选择上,选用粉色的状似桃花花瓣的弧线,上面标示出渔人的行踪。在我们师生共同绘制此图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可以用一条线隔出两个世界,也可以把箭头的形状设计成弧线,像桃花瓣的形状……

这正是图式板书的魅力所在,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师生的思维形成碰撞,能外化思维碰撞的过程,能展示和固化思维碰撞的精华,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升,能使学生收获阅读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解放思想开启改革开放历史航程 第6篇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改革开放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共产党人在本质上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体现在共产党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上,就是她的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行动必须时时处处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从中找出事物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来,并用之作为自己行动的向导。

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必须从思想源头解决问题,必须从完整准确地认识毛泽东思想入手。在如何认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他反复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9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这是很重要的。”到了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则被写入党的思想路线之中。这就为有效克服当时存在于党内的“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等错误思想倾向,进而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局面,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耄耋之年的邓小平同志“南巡”,主要针对思想理论领域“左”的干扰,重申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又一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驶过发展的激流险滩,继而成功迈进新世纪。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以改革开放为根本标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路走来,40年风雨兼程、40年接力以进,在邓小平理论之后,相继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将这些本身可以独立成篇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系列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是因为它们有着竖立其上的共同社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也是与贯穿始终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不开的。

从文献学的角度看,“实事求是”一词最早是出自东汉班固所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其中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论述。从党史上看,毛泽东同志写于1937年的《实践论》《矛盾论》,已经为后来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1941年,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则对实事求是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在延安整风中,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最终确立下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航船劈波斩浪进入21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生产方式、社会经济结构、就业主体、思想观念等日趋多样化的客观现实,重点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时代主题,毅然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前提下,面对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深刻影响和制约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析和观察当代中国国情,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从而把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历史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着力解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从而在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开辟了新境界、树立了新典范。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努力做到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邓小平同志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灵?就在于它对事物自身运动变化规律的真正尊重,在于它从实践的高度要求人们对待各项工作的求真务实精神,更在于它以唯物史观的立场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归根结底在于它代表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彻底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字句有所变化,不变的是党的宗旨和使命,还有为此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时刻牢记并切实履行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努力做到毫不动摇、一以贯之。

一是自觉运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党的十九大在新修订的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本身既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新的、锐利武器。

二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须臾不可或缺,根本在于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查,一味盲目执行”,这“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全党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屡屡加以强调,针对的就是现实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目的就是在于通过扎实的工作作风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真正做到研究情况、解决新问题。

三是狠抓落实。重在落实!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不仅是确保中央各项战略部署“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客观要求,也是验证党员干部党性原则的根本标准。习近平同志指出,“抓落实来不得花拳绣腿,光喊口号、不行动不行,单单开会、发文件不够,必须落到实处。”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畏浮云遮望眼,阐明了我们对于形势的基本判断,表达了我们应对各项挑战的基本立场,开具了一系列趋利避害、化险为夷的科学举措,为确保做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十九大开局之年的诸项工作描绘了蓝图、夯实了定力、指明了方向,关键就看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将中央的战略决策与本地、本部门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能否创造性地予以推进。

【思想宣传范文】二

内容提要: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伟大征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搭建了基本框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周密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并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这一发展奇迹的决定性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体现之一,是通过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研讨重大改革问题、指明改革方向并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举措与路线图,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一步步向前推进,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会议《公报》提出,“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1978年末,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大包干”,以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至全国,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1979年起,改革进一步推开: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动农民生产和出售农产品的积极性;试行企业扩大自主权,国有企业开始具有一定活力;兴办经济特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随后,农村集市贸易陆续恢复,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市场供应状况迅速好转。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才能把经济真正搞活,促使各个企业提高效率,灵活经营,灵敏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而这是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所不能做到的。”这一《决定》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市场化改革随后迅速启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此后,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在各个领域迅速展开。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搭建基本框架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同志的谈话回应了来自改革实践的呼声。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定后,我国市场化改革快速推进,并于20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经济运行初步实现由计划主导型转为市场主导型。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大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路径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提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决定》对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市场体系等11个方面作出周密部署,提出具体措施。

20以后,改革继续推进,取得积极进展。如起,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起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之前几次三中全会作出的都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不同,这一《决定》是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经过近40年改革发展,改革需要从主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改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最大亮点是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20多年来沿用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提法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要作这种发展呢?第一,新提法更加确切和鲜明地反映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支配作用,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第二,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凡是依靠市场机制能够带来较高效率和效益并且不会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都要交给市场。市场机制这只无形的手,促使各个市场主体遵从市场规则开展公平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这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有很好的条件使价值规律的作用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不重视政府作用,而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进而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处于攻坚克难、啃硬骨头阶段。这就不仅要有改革的顶层设计,还要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是我国到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重要保证。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引下,经济体制改革在各领域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等等,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思想宣传范文】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前,中国共产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清醒和自觉,坚毅地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帷幕,坚定地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基础上

40年来,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哪里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从实质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需要正确认知三对关系,即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远景的关系。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两个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二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资本主义并不是人间天堂,但它也不可能迅速崩溃;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但它不可能迅速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改革不能停顿,开放不能止步,同时,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与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它决不允许后发展国家与其并驾齐驱。这些年一路走来,“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和遏制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他们没有认识到“西方之乱”的根源不是别的,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出了问题。他们始终把我们的发展壮大视为对资本主义道路和制度的挑战,并把矛头引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从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至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两种制度的较量就没有停止过;两条道路、两种制度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将伴随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整个过程的始终。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选择了社会主义这条正确的道路,并不等于解决了所有的认识问题。中国共产党系统、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不具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设想的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所准备好了的物质经济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的回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也有新的认识,认为各国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因为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5来,从空想走向科学、从一国实践走向多国发展,社会主义虽充满曲折,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告,社会主义没有灭亡,也不会灭亡,而且焕发出蓬勃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

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的共产主义的远景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对于共产主义的认知,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发展。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许多代人、经历许多阶段不断奋斗的悠远的历程。在理想实现的路途中,既不能落后于时代,也不能超越阶段。同时,还要认识到,无论革命、还是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都不会平坦而笔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总览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这样一个一步一步在实现着的、具体且内容愈益丰富而深刻的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的理想虽然遥远,但它同样也是一步一步正在实现着的愿景。因此,坚持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坚定性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之,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别的什么主义,是真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与成果。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与科学判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创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它意味着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手的那副“一穷二白”的烂摊子永远留存在历史的记忆中。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它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就是进入到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它意味着中国的探索和成就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还彰显着“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升华,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唯物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同时告诉我们,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新时代,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又要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造福中国人民。继续扩大开放,既要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又要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就此而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宣言。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站在21世纪的今天所能达到的高度回望,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就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思想宣传范文】四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广东考察时指出,党中央一直重视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一点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创新创造创业离不开中小企业,我们要为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对于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新发展,在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国梦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必然是中国梦的重要参与者和书写者。实现中国梦,既需要非公有制经济的广泛参与和积极作为,把自身的发展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圆梦征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又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视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及其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续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一项大政方针”“两个毫不动摇”,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高度,指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

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表明,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前提。这样的所有制结构,不仅彰显了公有制的优越性,而且充分发挥了非公有制的优越性。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在市场竞争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产生出互补和合作共生等效应。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功能性分工和协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效应。又如,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的平等竞争的效应。再如,在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过程中,通过“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所形成的“共生”与“融合”效应。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举措。事实表明,只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但不会削弱,而且会不断增强,我们党执政的基础不但不会动摇,而且会更加稳固。

其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充分就业。要实现这个目标,也离不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摒弃所有制歧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不仅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成为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能够直接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大量的新增就业机会,而且能够为企业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下岗职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尤其是非公有制经济由于具有门槛较低、机制较活等特点,成为人们获得发展机会、展示创新能力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民营企业家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人力资本支撑

“中国梦”是国家和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要如期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当然也离不开敢于冒险、勇于担当、长于创新和善于组织和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的企业家。改革开放40年来,一大批优秀民营企业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企业家精神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现实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对外开放面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任务,急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动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大、机遇更多。激发企业家精神,增强民营企业内在活力和创造力,既能促进民营企业更好发展,也能推动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着眼未来,随着中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将全面展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必须看到,行百里者半九十。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还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内外部环境越是复杂多变,越要重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越要激发企业家精神。这是因为,企业家具有敏锐的市场感觉、冒险精神和执着顽强的作风,在把握创新方向、凝聚创新人才、筹措创新投入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必须重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磨炼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这支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标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作用,以“创新”这一法宝应对外部环境的风险和挑战。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要重视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新型政商关系、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进一步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民无商不活,国无商不兴。无论是百姓安居乐业、地方经济发展,还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都离不开“商”。自然,建立良好政商关系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建立良好的关系,需要双方厘清边界、各司其职和鼎力协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清”二字,形象地道出了两者相处“亲密”而不失“分寸”的良好状态。一方面,领导干部要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上主动作为,既“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又能做到“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掏真心、用真力、谋真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排忧解难。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家不仅要“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而且“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通过双方携手共建交往有道、公私分明、廉洁互信、相敬如宾、各尽其责、共谋发展的良好政商关系,推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夯实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其次,积极营造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指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保护产权不仅包括保护物权、债权、股权,也包括保护知识产权及其他各种无形财产权”。这无疑给非公有制经济吃了“定心丸”。要加快落实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还要坚决铲除乱收费、乱摊派、乱评比、乱作为现象,进而为非公有制经济长远发展提供稳定的“长期预期”。

其三,积极营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要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减少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营造各类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共同履行社会责任。

其四,要积极营造尊重和激励民营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要对企业家给予更多包容和鼓励,完善企业家的容错机制和帮扶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的正面宣传,加快构建诚信制度体系,培育尊重合法致富的商业文化和价值观念。尤其是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守法诚信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创业创新、回报社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家“实业报国”的价值追求。

【思想宣传范文】五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地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巨大内需潜力,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通过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与经济活力:实现了GDP年均9.5%、人均GDP年均8.5%的增长,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由1.8%上升至15%;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内外环境重大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今天,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实践,不是为了简单地彰显过去,而是为了实现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突破,以赢得国际竞争合作与国内稳定发展的主动。

(一)

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在于改善实体经济发展的大环境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实现从工业化前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跨越,主要得益于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的市场化改革;得益于打开国门积极融入全球市场。当前,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任务。

以产权保护为重点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改革开放40年的重大成果,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撑和支持。目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压力和挑战,这种状况不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也不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既需要采取强有力的举措,应对民营经济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更需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民营经济稳定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基础。

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重点重塑“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过去40年,“中国制造”依托低成本优势快速崛起;今天“中国制造”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中国制造”要重塑新的综合成本优势,关键在于通过系统的制度变革,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着力大幅降低企业税收负担、社保费用负担,以支持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发展壮大;二是着力解决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相匹配的普惠金融问题,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三是着力破除能源、交通等领域的垄断格局和利益藩篱,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以激活创新要素为重点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当前,制造业向服务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迫切需要加大创新发展力度。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人才规模和世界第二的研发投入,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人才规模和研发投入规模优势还难以充分转化为自主创新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这就迫切需要把提高科技要素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推动科研领域不断深化改革;迫切需要采取员工持股等多种形式激励科技创新,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激励机制;迫切需要鼓励科研机构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以科研为中心的创新管理新体制和激励创新的新机制;迫切需要推动教育改革,推动开放型、创新型教育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二)

我国进入消费升级新时期,释放巨大内需潜力,关键在于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释放市场活力的同时,注重协调利益关系和增强改革普惠性,实现了从短缺经济社会到消费升级新时期的历史性提升。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转型升级,并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预计到2020年,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将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50%左右。以服务业市场开放为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全社会服务型消费需求的重大举措,也是把巨大内需潜力转化为产业变革新优势的关键所在。

把服务业市场开放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在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的条件下,我们预计到2020年,我国居民消费需求规模将由20的37万亿元左右增长到50万亿元左右。我国日益扩大的巨大消费潜力是未来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看到的是,当前,由于服务业市场开放滞后,服务型消费“有需求、缺供给”的矛盾较为突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关键要以服务业市场开放释放市场化改革的新红利。特别要打破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与市场垄断,推动服务业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形成市场决定服务价格的新机制。

在政府保基本的前提下,公共服务领域要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教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等服务型消费都是消费升级的热点领域,都带有公共服务的属性。在消费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今天,这些服务领域的市场放开后,可以创造巨大的细分市场,成为新的增长动力。为此,要在突出强调政府保基本公共服务的同时,在公共服务领域尽快、尽量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环节,引入竞争性供给主体,形成多元供给主体、多元主体竞争的新格局;改革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政策体系,尽快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范围,以降低成本,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加快利益结构调整。2020年到2035年是我国由中高收入阶段迈进高收入阶段的关键时期,要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需要从现在的30%左右提高到50%以上。为此,要把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并形成推进改革的行动路线。比如,尽快建立并完善有利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激励约束机制,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在条件成熟的企业实行规范的员工持股,让更多有能力的企业员工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管理获得财产性收入,并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重要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增加农民财产收益,使部分农民和农民工逐步成为“扩中”的生力军,等等。

(三)

我国开始进入对外开放新阶段,应对经济全球化新变局,需要坚定推进以自由贸易为主线的全面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历史机遇,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今天,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这是我国融入全球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突出优势。立足近14亿人的内需大市场,保持战略定力,以高水平的开放倒逼高难度的改革,我国就有条件、有能力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

建立与主动扩大进口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以往在快速工业化的过程中,进口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脱节,进口不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尤其是服务型消费现实需求的状况较为突出。比如,有报告指出,我国进口总额中,消费品比重不足10%。伴随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日渐强烈,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与政策体系,可以更有效、更直接地增加相关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未来几年,如果消费品进口比重达到20%的水平,不仅会给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创造市场条件,而且每年将给其他国家带来约4000亿美元的出口机会。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从实践看,以金融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较为滞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更加注重推动服务贸易合作,提升产能合作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实行服务业产业项下的自由贸易政策。从不同区域的独特优势出发,重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以教育、健康、医疗、旅游、文化、金融、会展为重点的服务业项下的自由贸易试点。

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比如,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促进国内自贸试验区转型升级,不断创新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更大范围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着力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体制无缝对接的突破;以服务贸易为重点,以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为引领,着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探索形成海南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新高地。

上一篇: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三年级组工作小结下一篇:幽默节目―我的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