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旧时光初一作文600字

2024-05-16

记忆里的旧时光初一作文600字(精选6篇)

记忆里的旧时光初一作文600字 第1篇

流年那么快,在不知不觉中万千事物伴我成长。但在年少的日子里,爷爷的秋千和屋后的那座“小山”是最珍贵的。

爷爷在老屋旁的树荫里,挖了两个小坑,埋了两根木杆,用绳子和木板绑了一个“秋千”——打我记事开始,爷爷就这么做了。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很高大,也许是因为经历过那缺衣少食的年代,爷爷整个人都透露出精干的气质。现在他儿孙满堂,却也仍放不下那颗操劳的心,总想要做点什么来让自己的儿孙们开心。

爷爷的秋千很高,能荡得高过那老屋的矮墙,能看到对面人家院里的那棵棵梨树。家里的小孩很多,每次回到家后,总是要争着去坐爷爷的秋千,于是坐前总是要通过猜丁壳的方式来决定谁先谁后。在夏日炎炎的午后,我们坐在秋千上,将秋千荡得老高,嘻嘻哈哈的笑声伴着麻绳与木桩的合奏,小狗懒洋洋地躺在地上,时不时去喝两口水,而花猫也静谧的躺在爷爷婆婆的身边。“小心点儿,孩子们”——爷爷说。“知道!”“唉,天色不早了,我去做饭了。”——婆婆说。“诶,诶!婆婆,我要吃作文wWw.ZuoWenWang.Net/……”于是,我们终于愿意从秋千上下来,兴冲冲地跑到了厨房。

老屋的后面有一座小山。山上种满了果树。特别是在春天时,山上的桃花都绽开了,一枝枝桃树枝花团锦簇。仔细看看,在那粉红的花瓣下还有丝淡淡的白,风一吹,花瓣们翩翩起舞,落在了我的心头。可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更有趣的还是摘桃子了。这可不,三下五下地,我们便爬到了树上,看着一个个又大又鲜的桃子落入自己的囊中,心里可别提有多美呢!

岁月无痕,时光总是不动声色地流动着。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不再争着坐秋千了,桃花林似乎也有些逊色了。可是,当我看见五六岁的小孩看见那片桃林时,眼中有放射的光芒,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了我小时看到的桃林;当他们坐上秋千时,更是爱不释手,别提有多喜欢了!刹那间,我明白了——最美的事物只会展现在最纯粹的心中。

春去秋来又一年燕子总把旧巢寻,大雁总往南方飞。我想,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回到老屋,细细的去品尝我记忆中的美景,去重新开启那风藏在岁月深处的旧时光。

记忆里的旧时光初一作文600字 第2篇

“丫头,快来看看这几本书!”爷爷刚迈进院子就开始喊,语调里抑制不住的欢快。“又买书了啊!”奶奶凑上去:“《百年孤独》?这也太孤独了,可别让丫头看。”奶奶一边嘟囔着,一边把书塞到围裙下。一时间,院子里充满了爷爷的笑声。

那一幕是我孩童时最快乐的记忆,现在想起仍会忍不住笑出声。那也是,我再回不去的旧时光。

爷爷是个极爱读书的人,我的读书习惯就是他培养起来的。从小我的床头就被爷爷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童话书,《格林童话》《林格伦童话》,都是我的挚爱。尤其是每篇末尾的一句:“从此,王子和公主在城堡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总是令我小小的心灵觉得安慰而又满足。

虽然小时候的我痴迷童话故事,但我最喜欢的地方不是梦幻的城堡,而是盛夏时分爷爷院子里的那棵老树。在老树下,顶着满天的繁星,伴着蛐蛐的鸣叫,听爷爷讲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从七仙女到红军长征,再从高尔基到托尔斯泰再到巴尔扎克,天南海北、从古至今,我听得如痴如醉。我想,城堡里的公主都不会有我这般快乐。乡间的小路很崎岖,绵延的时光很漫长,我以为爷爷的故事会伴我一辈子。

在我大些的时候,就随着爸爸妈妈搬到了小镇上,因为这样上学会方便些。我常常会在课堂上托着下巴望向窗外,因为老师讲的成语我都在爷爷送我的《成语故事》中都已看过。我时常会去想念爷爷,还有床头那些没顾得上带走的书。爷爷有没有又买新书呢?不知道没有我这个小小的“同道中人”爷爷会不会孤单?奶奶会不会替我继续盛夏的“故事会”?这些胡思乱想甚至让我连最爱的动画片都看不下去了。

我的小忧伤没有持续多久,因为爷爷是最了解我的,他开始当起了“送书员”,引领我在书中进一步探索。漫画版的.《论语》让我爱不释手,带有生动人物插画的《鲁滨孙漂流记》不再枯燥,偶尔的一两盒有声读物的光盘带给我内容和声音的双重享受。读书对我来说简直“一发不可收拾”。每当看完一本书,我都会更加期待着下一本,也期待着爷爷在扉页上留下的导语。虽然爷爷是个地道的农民,在我心里,爷爷已经是我读书的启蒙老师了,他领着我一步步的去了解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如今上了高中,课业再繁重,我也会抽出时间去细细品味一本书。我尤爱在雨天读书,伴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去静静地读。雨,有爷爷的味道,不久前的一场秋雨,带走了爷爷。

这时的书已经将世界朦胧而又立体地展现在我面前,我也知道生活远没有童话的美好。爱不再是王子公主的幸福生活,而是不指望回报的奉献,是长久的陪伴和等待,是火车上费雯·丽带着泪的送别,是春花树下李察·波顿越来越模糊的挥手的特写。哪怕知道这个书中的情节是爱情的分别,我还是忍不住会想到爷爷,想到我离开大院时他拿着我留给他的童话书向我挥手。我也开始去读那本记忆中的《百年孤独》:“人的内心苦楚无法言说,人的举措无可奈何,百年一参透,百年一孤寂。”我无法深刻读懂这本书,如果扉页还有爷爷苍劲有力的钢笔字,我想我会不会理解的更好。我想一定会的。

爷爷就像一个时光掌管者,当他留在旧时光里,书中的主人公都成长起来,仿佛他们经历了一帆风顺后必须接受命运的坎坷。我读的散文和小说中也都带着几分严肃和沉重,在感叹中继续读下去,似乎我也长大了。

小城里的旧时光散文 第3篇

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很小,就像内蒙古高原上的一粒沙,静静地晒在阳光底下。

一座小小城市,只有三条街道,方圆不过几十里,骑上自行车,大概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从城南到城北,将小城逛遍。街道不宽,两边的房屋,一律青砖砌墙,青瓦扣顶。房顶有高高的斗拱,房脊的两侧常常镶着砖刻的兽或者鸟,显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多的房子还会探出长长的屋檐,虽然不是什么恢弘的建筑,却也有一种斗拱飞檐的气势。街道两边的房屋很整齐,都用高高的墙围着。院墙也是清一色的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墙上还戴上“帽子”。顺着街道看过去,古朴典雅,像舞台上的布景,具有鲜明的清代建筑风格。

街道很整洁,行人不多,车辆更少,见不到摩托车,偶有人骑自行车从身边经过,感觉那是一种很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足以令人羡慕。地处塞外,交通不是很便利,虽然大小算是一座城市,但仍然显得很闭塞,几十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建筑老了,街道逐渐有了沧桑古老的意韵。这里的人,居住了几十年或者几代,已经熟悉了整个小城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就像熟悉自己手掌心里的纹路。这里的人和这座塞外小城,已经融为一个整体,在这蒙古高原上,繁衍生息,经历沧桑。

一座坐落在蒙古高原上的小城,好像不曾受到草原文化的熏陶,房舍建筑,街道布局,典型中原文化的风貌。行走在小城里的街道上,觉不出自己就行走在塞外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边缘,虽然城外的山野里到处是成群的牛羊,虽然不时有蒙古牧民牵着骆驼进出小城,感觉城里的气息还是中原的。杨柳依依的时候,断断续续的羌笛声,从城外传来,冲淡了从那些雕镂的窗子传出的圆润的京剧唱腔,才恍惚觉得,这是塞外的小城,这里的土地,与那辽阔的草原有割舍不断的联系。

这里离北京不远,离草原更近,应该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

城市的东边,是一座通体赤褐色的大山,当地人叫做“红山”,是小城的象征。小城因此而命名为“赤峰”。后来,在这一地区发掘出来的史前文化遗址,统称为“红山文化”。这座塞外小城,也因此名扬海内外。据史料记载,“红山文化”所包含的内涵非常丰富,境内被国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类文化类型有距今8150--735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7150--64的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3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等,从考古发掘出来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8千余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原始农耕、渔猎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纪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余年前的大型玉龙,更在全国引起轰动,被誉为“天下第一龙”。证明赤峰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区一样,是远古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城市的南边,也有一座山,相比红山而言,就普通多了。算不上雄伟,却也连绵不断,多土,少山石,因此生长有许多树木。现在已经被开辟为生态园,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去处。那条著名的西拉木伦河从城西逶迤而来,沿着城市的北边缓缓流过,在红山脚下与北边过来的阴河相交汇,形成一条更大的河流,叫做“老哈河”,从红山脚下出发,滚滚东去。流向了辽阔的辽沈大地。

两条河流从蒙古高原而来,带着历史的沧桑,带着草原风情,在红山脚下交汇。千百年来,日夜不息地流淌,孕育了这座塞外小城,也孕育了悠久的红山文化。

在我的记忆中,小城就是一幅老照片,古色古香的建筑,古色古香的人,生活在旧时光里,过一种与世无争的悠闲日子。

小城里的日子好像永远那么宁静,悠闲。就像西拉木伦河的流水,每天都潺潺流动,却从来没有掀起过什么大风大浪。

三条街由北向南依次排开,最北边的,靠着西拉木伦河,人们叫它“头道街”。是小城里最古老的的街道,街道上标志性建筑是一座清真寺。也是青砖青瓦,高高的围墙,高高的台阶,整日里紧闭的大门,给人一种很神秘、很神圣的感觉。街上居住的大多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男人们头戴白色小帽,颇具明显的标志,来来往往,寒暄致意。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社交圈子,与汉人交往不是很密切,更不允许与汉族通婚,所以,感觉这是一个很神秘的民族。每到春节,这条街就不如其他地方热闹,虽然他们也燃放烟花鞭炮,但家家户户大门口缺少了红红的春联,就缺少了许多喜庆的气氛。

大桥头是一个农贸市场,因为紧靠桥头,城外的农民过河就可以直接进入市场交易,城里的人也可以不用出城,就可以买到所需的农产品。因此,这里算是一个很繁华的场所了。每天大清早,城外的农民就会肩挑背抗,条件好的,就会赶着马车,将自家的农产品送到市场叫卖。大桥上、通往农村的路上很热闹,熙熙攘攘的行人,鸡飞狗跳的喧闹,与城里的安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是每天上午城市节奏最快的地方。一个上午,进城的农民把货物卖出去,多多少少都有了些收人。农民们就草草吃过午饭,有的`踏上归程,有的则消散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小城又恢复了原有的宁静。

城市的中心是三道街中段,有一家三层的百货大楼,是全市最高也是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买比较贵重的商品,无论是城里的人,还是城外的人都一定会到这里来。在百货大楼不远处,耸立着一座高高的铁塔,当地人称它为“望火楼”,应该比城东的红山还要高。据说这座望火楼是伪满时期日本人修建的,铁塔的顶部修有观测点,是用来观察t望的,日本人自然是用作军事目的。解放以后,就改做消防队用来观察火警的哨所。离铁塔不远处有一排平房,是消防车的车库,现在已经改建为商铺,还是老样子,估计是为了增加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吧。

小城不够繁华,不够活跃,但小城自有小城的妙处。城里城外的人都过着简单宁静的生活,没有过多的需求与奢望,所以,小城里的商铺很少,每条街不过三两家,大都开在街道的交叉处或中心地段。街道两旁几乎都是一水的青砖围墙,在那些古朴的围墙上,极有规律地开着一个个大门口。差不多一样的门楼,每个门楼的两边,不是建有简单的拴马桩,就是建有青石雕刻的石头狮子,守护着这些古朴而安静的门户。门楼间两扇大门,大都漆成黑色,呈现庄严肃穆的色彩。两侧的人行道上,都栽种着排排的行道树。每条街栽种一个树种,有梧桐、槐树,柳树等等。这些树木年头都不短,年轮里记载着小城的故事。每到夏季,苍翠的树木就洒下一片浓荫,三三两两的行人,悠闲地行走在绿荫青砖间,行走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最美的当属秋季来临,树叶泛黄的时节。那一排一排高高矮矮,疏疏密密的行道树,被塞外的风霜过早地染黄了,在灰色调的底色上,涂抹上了明亮的笔触。夜里一阵秋风,早晨起来,就看见青色的房顶,院子里青砖漫地的地面,大街那长长的街道,到处都是飘落的树叶。树叶稀稀落落地铺满了一地,深绿浅黄,形状不一,疏密有致,那是秋风在作画。有三三两两早起的行人,踏在刚刚飘落的树叶上,发出轻柔细微的声响。

小城越发显得安详、宁静了。

小城就在这样奇妙的声音里张开惺忪的睡眼,慢慢醒来。

我们一家就居住在三道街一个小小的四合院里,院子里有几间正房,左右各有一排厢房,住着四五户人家。我们住在正房西边的两间,另外一家住在东边的两间。正房有长长的屋檐,高高的台阶,台阶下面是青色方砖铺地。每一排的屋子前面都栽有很多的花草树木,每到夏季,小院子里姹紫嫣红,浓荫匝地,就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乐园。那个时候,每家几乎都有四五个孩子,大大小小,男男女女,一块上学,一块玩耍。谁家的生活都不太宽裕,如果谁家改善生活了,那一定是全院子里孩子们的节日,大人们会把各家的孩子叫到一起,把好吃的全拿出来,让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顿。虽然那个时候的生活远比现在困难得多,艰辛得多,但人们的友善、友爱却远胜于现在。孩子们你尊我让,不争不抢,不会因为好东西是我家或者是他家的就不愿意与别人共享,那种互助友爱是极其自然的,是发自内心的,是那种淳朴民风熏陶的结果。每当回忆起这些,看看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免不了感叹,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

城市虽然很小,但因为所处的位置重要,这座不起眼的小城,却有着悠久的历史。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赤峰市历史悠久,早在一万年以前,赤峰地区就有人类生存。新时期时代,繁衍生息在这一带的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山文化”,是“天下第一龙”--玉龙的故乡,是辽朝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

是的,这里正是塞外与中原相连接的重镇,是历朝历代塞外少数民族向中原进军的跳板。据历史记载,赤峰地区曾是商族、东胡族、匈奴族、鲜卑族、契丹族、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夏、商周至春秋时期,活动在这一带的主要是商族和东胡族,行政区划属传说中古代中国九州中之冀州。战国初期,全境属东胡。秦初,南部属燕国和辽西、右北平郡,北部属东胡,后属乌桓。东汉中期到三国前期,全境悉属鲜卑。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属鲜卑、后属北朝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北燕和后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时期分别设饶乐都督府和松漠都督府。辽时,契丹族建立了强大的辽王朝,设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如今在小城的周边,还会不时发现历史上某个少数民族遗留下的遗迹,似乎在提醒小城的人们,这里有过曾经的辉煌,草原民族曾经从这里走向中原大地,建立过中国历史上两个极为显赫的王朝――元朝与清朝。

建国以后,这座小城因为地理的原因,曾几次变更行政区划,最初,因为与河北相邻,就划归为热河省管辖,1969年,划归辽宁省,后来又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一直到现在。一座小小的塞外小城,历经岁月沧桑,在塞外这块土地上几经归属,几番波折,一直难以改变的是那种古朴与安静。

小城里的人代代相承,繁衍生息,有人从这里走出去,有人从遥远的地方归来,出去、归来的人,都怀有共同的情感,就是对一座小城的不舍。

收音机里的旧时光散文 第4篇

周末打扫房间,我忽然在角落里看到一台落满灰尘的小收音机,打开开关,里面传出“呼呼哧哧”的声音。什么时候把它丢在这里的呢?要知道,收音机曾经是我多么亲密的伙伴啊!

小时候没有电视机,当然更没有电脑和手机,收音机就是人们闲暇时的最爱,它不仅能播新闻、放音乐,还能说相声、讲评书。说起评书,我耳边首先响起的便是刘兰芳那高亢嘹亮的声音,她播讲的《杨家将》可谓家喻户晓。至今仍记得夏天的傍晚,吃过晚饭,一家人围坐在院里的大槐树下,大人用蒲扇驱赶着蚊蝇,孩子们则依偎在大人身边,静静地听着收音机里杨家将的故事,这时星星渐渐亮起来,月亮也慢慢爬上天空,真是一幅美好祥和的画面。

还记得一部广播剧,名叫《没有歌声的春天》,讲述了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的故事。这个小女孩有一副好嗓子,特别喜欢唱歌。可是因为爸爸妈妈离婚了,她特别伤心,经常偷偷地哭泣,也没有心情再唱歌了。后来有一天,老师想让女孩参加一场比赛,却发现她的嗓子已经哭坏了。这部广播剧我听过很多次,每一次都会情不自禁跟着剧中的小女孩流下泪来,为此还引来大人们的取笑

除了广播剧,我还听了不少电影录音剪辑,知道了很多配音演员的名字,像乔榛、丁建华、刘广宁和童自荣等等。我听过的外国电影有《罗马假日》《魂断蓝桥》《叶塞尼亚》《简爱》《佐罗》等,部部都是经典。那些美好动人的爱情故事,那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被配音演员用他们的声音一一呈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的声音或深沉或磁性,或甜美或圆润,都充满了魅力。虽然“听电影”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却让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美。受此影响,我甚至一度萌发过以后要做一名配音演员的想法。

后来上学需要住校,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我还带了一台小收音机。平时除了上课,我与收音机简直须臾不可离。记得有一次我拿着收音机上厕所,里面正播着一部长篇小说。忽然宿舍一姐妹走了进来,笑着说:“我就知道是你在里面,别人听到有男的说话,吓得都不敢进来了。” 记忆最深刻的当属《笑傲江湖》播出那段时间,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十分着迷,每天都听得意犹未尽。临近期末考试,别的同学吃完午饭便赶去教室复习功课,独有我和一位姐妹不为所动,一起呆在宿舍里听着“令狐冲”的江湖传奇。每次听完广播去教室,在同学们齐刷刷的注视下走到座位上,都好像有种心虚的感觉。多年后和这位姐妹聊起此事,她也是记忆犹新,彼此一阵开怀大笑。

走上工作岗位后,收音机仍然和我朝夕相随。坐在寝室一隅,身边的收音机里传来喜欢的歌曲,抱书阅读或执笔写字,是我那时的常态。小小的收音机,不知陪伴我度过了多少寂寞的青春时光。

沙漏里的旧时光的情感散文 第5篇

四月的花开满半夏,守着一朵花的开放,听一缕风的。阳光微斜,透过花瓣散落朵朵暖意,回忆又勾起无限遐想。我那无法重新拾回的时光,你可安好?

时光在我们长大的光景里悄然流逝。回眸曾经的点点滴滴,充满我们哭过笑过的痕迹。那些年华像指尖流过的风,剧烈并且永不复回。就如同我们走过之后留在马路上的脚印,被那些汽车匆忙掩埋,留在年复一年的咏叹之中,最终渐渐暗淡下去沉没进时光深处。

花开半夏,丽日当空,但愿你的眼睛,望得见繁花朵朵。不知还有过多少春秋,但请珍惜我们仅有的时光。因为青春只一响,所以在阳光正暖,青春正好时,去疯去爱去浪费,去追去梦去后悔。切莫等时光游走、流年搁浅时,才感叹时光易逝。

我常常想起我时光里的许多人,他们笑容明媚、笑声清澈,正循环播放在我的脑海中,他们是我漫漫年华里那抹珍贵的和煦阳光。让我在寒冷的季节,不再一无所依。那么亲爱的老朋友和亲爱的曾经心心相印的人,是不是你们也如我一样,也在想念我们曾经的青葱岁月。

是不是也在怀念那被我们挥霍的不留痕迹的芬芳年华,是不是依然感谢生命让我们曾经照耀彼此眼目、温暖彼此心灵。感谢那段年华、感谢有你们陪我长大,送我温柔和体贴,让我坚强和努力,教我成长教我爱。

流年穿心而过,回忆化作了血液,藏着小小满足和绵绵暖意,时光便不会枯萎,而我也会记得那个小小的我们,小小的。即使时光表示无能为力,我们也早已物是人非,我们回不去的时光也成为不可更改的宿命。但我知道我们都不会遗忘。因为都曾在青春过,我们都曾渡过那条叫“青春”的河,呼啸而来,呼啸而去。

饮一口父亲水壶里的旧时光的散文 第6篇

在我们家里,谁也不能忽略那把被父亲时时挂在腰上的水壶。和平年代,它失去了纷飞战火的洗礼,却赋予了一个普通家庭不一样的意义。

这把水壶是父亲少年时当民兵得来的,极普通的军用水壶,铝制,长长的宽黄布带子托着壶身,用来斜挎。颈口边被当兵的大手摩挲的光滑透亮,透出些古朴和苍劲来。壶身上军绿色漆面就像是褪了颜色、暗淡了繁华后的岁月一般,露出里面白色的底来,饮着光阴,寡淡而真实。

它之前的经历也许很传奇,但所有的故事已经无法考证和还原了,重生是从父亲手上开始,在我们这个家庭中演绎的。十几岁时年轻的父亲到现在五十多岁老去的父亲,这把水壶在我们家饮了四十年左右的时光,这时光里容纳着岁月沧桑,尤其是父亲的。

一把水壶失去了特殊年代的价值,它的功能说到底是什么呢?就是盛水,把清冽冽、甜丝丝的山泉水,把凉悠悠、蓝莹莹的老井水装进去;它也装酒,装我们湘西人钟爱的米酒、包谷烧还有高粱酒,火辣辣热烘烘,日子在壶里浸润着,也跟着慢慢的香起来。所以,更多的时候,它装的是日子。

而日子里有什么呢?它跟父亲形影不离,父亲上山时挎着它,下地时挎着它,赶集时挎着它,出远门时更离不了它。父亲的日子里有什么它就有什么,有贫穷有艰辛有苦难有快乐有幸福,有一切形态和色彩。所以它也装泪水,苦涩的辛酸的甜的咸的各种滋味的泪水,尤其是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的泪水。

在父亲的记忆中,最惨烈的事情莫过于那年夏天大旱,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水,到处都缺水,到处都是干涸的土地和干涸的人们,那枯黄的头发,焦灼的眼神和裂开的嘴皮。

村子上空充溢着一股压抑沉重的气息,庄稼和动物的死亡带来了恐惧和绝望。父亲说,那个时候生存成了第一需要,在这场大灾面前,土地被最先放弃,看着地里那似焚烧过的庄稼和裂开的一条条沟壑,人们大哭着而返;接着是家畜,老牛的大眼睛里淌出了大颗大颗的泪水,狗的舌头伸出来就再也缩不回去了,鸡子顶着血红的冠子大口大口的喘气……

人实在没有了办法,开始疯了一般问山要水。村子里召集了跟父亲一样的年轻人,父亲当领头,每天天不亮就进山找水源,到天黑一大截了才归家。每个人的腰间绑着几个烧熟的红薯,这是他们一天的口粮。父亲的腰间则是他那把水壶,在焦灼的大地上在熊熊燃烧像火球般的太阳下,十几个年轻人一天就只能喝水壶里的那点水,那是全村人为他们每天蓄下来装进去的,父亲把它盛在自己的腰间,他规定什么时候该喝它,喝多少。

后来呢?听故事的我们心眼儿提到了嗓子边。后来?父亲不慌不忙地啜了一口水壶里的`酒,笑笑,有它在呢。父亲把水分配的很好很匀称,他尽心的保管着水壶里那珍贵的水,不光没有多喝一点,相反还常常把自己的那一口让给了别人。水壶在,就一切都在,父亲总是有办法让他们相信水壶里的水什么时候都很多,哪怕只剩下最后一滴水了,父亲也伪装成沉甸甸的样子来。父亲的水壶是希望是信心是勇气是热血是保障。

后来,他们终于在一座深山处找到了一个隐藏很好很深的洞穴,里面是一座天然宝库,到处都是石钟乳、石钟山,石壁上滴水的滴答声像天籁,沉积的水潭幽幽暗暗……父亲说,他们跪在水潭边嚎啕了一场,然后每个人都喝了一肚皮的水回村报喜。父亲则用空荡荡的水壶装了一壶水回家,村里翘首盼望的老人在看到满满一壶清凉凉的水时,对着父亲回来的方向流下了两行老泪:“山的子民有山神保佑!”

我知道那个洞,叫黄龙洞对吧?父亲的感伤传染了我,我赶紧把父亲的水壶从墙上取下来送给他。父亲粗糙的大手轻轻地磨砂着水壶,仍然笑笑。父亲问,看见洞门前那三个巨大的字了么?那气势飞扬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是父亲站在高高的山梯上写下来的,在梯子上整整站了两天,陪伴他的仍然是那把水壶,父亲把它挂在腰间,里面的水是洞里汲来的。不辛苦吗?我问。父亲摇摇头,有它呢,他指指水壶。

后来呢?水壶后来的故事我知道。有着传奇经历的水壶开始伴随着父亲承载着一个家庭的责任,走过苦难岁月的父亲开始品尝生活的艰辛和酸涩的滋味。

在那个清贫的年代,为了维持全家人皱巴巴的生活还有我们姐弟几人的读书费用,父亲跟母亲日日在土地里翻找着,无论风雨,但更多的时候是顶着烈日。饥渴的土地在冒烟,父亲的喉咙更是在冒烟。在他的吩咐下,我用那把壶从远处一次次地打来甘冽的泉水,壶里残留着酒味,水里便有一种使人激奋而又沉醉的清香,能够浇灭父亲心头的火。喝水后的父亲把密密麻麻的汗珠装进壶里,再扎紧壶口,于是他全身的力气又回来了,开始以一种万马奔腾的气势从他的身上坠落,扑向土地。父亲的壶里汗水装得越多,土地就越是丰盈,红薯、洋芋、包谷……累累的果实成了延续全家人的希望。

装过汗水的壶也装泪水。那年,姐姐以几分之差没有捧上铁饭碗,本可以再读一年或者经由高中上大学,然而懂事的姐姐却把读书的机会让给了我跟大弟,回家默默地拿起了割猪草的镰刀。

姐姐停学的那一晚,我清楚记得那时的父亲站在阶沿上,披着一身的月色,静立成一座沉默的雕像。水壶在他手中紧紧地握着,似要被父亲手中的温度融化了般,衬着幽静的夜,愈加的沉痛和黯淡。水壶无言,任由着父亲对着无限的苍穹把一壶老酒一口一口地饮进了喉间。父亲在清凉如水的夜里站了一晚,想着无辜的大女儿,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自责和拔去心里的那根刺的。也许,他把最后一口酒滴进脖子里的时候也把一颗亮晶晶的泪水装进了壶里。第二天,父亲已经若无其事,他照样装了一壶水去下地,生活的悲苦就这样被那个山一般的男人悄悄地装进了水壶里,暗自吞回了肚里。

装过泪水装过汗水的父亲的水壶,慢慢地也装笑声也装快乐和幸福。在姐姐跟大弟结婚成家的时候;在我跟小弟上大学的时候;在那条父亲盼了许久的水泥公路延伸到我家门前的时候;在父亲亲手种下的那十几株山茶花开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当姐姐的儿子跟大弟的儿子争抢着摇摇晃晃把装水的壶拿到父亲跟前的时候,我看见父亲笑了。他欢快地抖动着唇边的胡须,把水壶里的旧时光一饮而尽,同时,把笑声和幸福封装在里面,等下一个季节来临的时候在启封。

父亲那把时时带在身边的水壶就像一个潘多拉盒子,它的里面装满了我们的童年更装满了父亲一生的心情故事,它在父亲的手中见证了我们全家人的生活历程。

当我们在这个世上活得越久时,也许就越会明白,岁月有时候是以一种温情的步伐在往前行走着,消磨着。相比于人来说,它也许更容易怀旧和伤感。当年,普鲁斯特仅仅靠着一小块蘸着茶水吃的甜糕点,打开了那扇神奇的时光之门,把那些温暖和美好一点点地铺张开来,写下了鸿篇巨制《追忆逝水年华》。

上一篇:我要办建设银行信用卡下一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