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24-07-22

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精选6篇)

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1篇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分析

一、整体评价:

2012年河北中考文综历史试卷的难易适中,较之2011年难度有所下降,试题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在总体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从题型变化、情境创设、主题立意、设问角度、答案设置、情感体验等方面增强试题的探究性,考查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从试卷内容来看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导向性的原则。从试题所引的材料、内容和形式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新材料、新情境、新角度、新问题。

二、试题特点:

1、适当调整试题“题型”“设问”,加大探究性试题的比重 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模块的22个学习主题,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在确保稳定的同时,本次试题进行了调整。

选择题部分由27个小题减为25个小题,历史部分倾向于中国近现代史。

非选择题部分,探究性试题位置凸显。具体表现为:

(1)题型的调整。依据《考试说明》中的题型示例,在非选择题的排列上,将探究性试题放在相对重要位置。如非选择题29题“读图,回答问题”,代替了过去的 “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占

了6分;30题为“学以致用,解决问题”,分值为9分;31题题目直接确定为“探究问题”,分值为12分。这就加大了探究性试题所占比重,体现了用探究性试题引导教学,实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图,推动教学理念与方式的转化。

(2)试题设问的变化。30题根据需要由两问调整为三问。每一问分值不等,分布为2、4、3分,这就加大了试题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多角度答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可见,试题通过呈现方式的调整,引导教学不再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是更多地关注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目标的教学。2.试题创设探究情境,考查多种能力

试题依托教材但不依靠教材,选择了更广阔的领域,即创设新情境,达到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多角度探究问题提供条件。

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过去性。客观的历史事实无法重演,也不可能借助实验加以再现,后人只能通过前人遗留下的文字、图片、实物等资料了解历史。如:13题中国共产党人数变化统计图、15题申报图片、19题历史漫画、23题毛泽东的题词等,既有文字类,也有数据类等,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版面,而且联系了生活,使材料情境更加鲜活,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试题利用大量新的情境材料,对考生的历史学习能力进行了全方位考查。试题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让考生观察与感知、阅读与思考、判断与作答。这种方式,引导教学不再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要努 2

力拓宽教学的视野,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信息、洞察历史表象、分析历史问题等能力。

3.试题采取“新的主题”立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本次试题以人类社会和我国当前关注的重大问题为主题,对知识进行新的主题设计,重点考查自主探究能力。

三、今后教学的思考: 1.更新观念,改进教学

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对教材知识点设计多个角度、多个层次的练习题,组织答案需要对教材知识进行多次整合,进行取舍和添加,练习过程中注重对知识点的分析、理解和运用,真正理解知识内涵。

2.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注重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强调学以致用。注意对目录、单元题目、每课引言框的重视、讲解和运用;让学生对知识整体、系统掌握,这样对历史事件可以加深印象,便于知道来龙去脉,熟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学会合理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材料。

3.强化解题能力的训练(1)审题、读题

一是文字型材料,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相关时间、地点、历史人物、观点等基本要素有个初步了解,对材料出处、按语、说明等情况一个都不能放过,从中发现蛛丝马迹,联系教材所学知识,分

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一般来说,许多材料源于教材或高于教材,但其承载的信息总是显性或隐性地表现出与课本知识的联系,这有助于对材料的理解。

二是图表型材料,一般有人物图像、事件图像、地图、文物图、美术作品、表格等,随着课改的深入,图表型材料的内容和形式日渐丰富多彩,不过它比较直观,属感性材料,一般都有说明,解读不是太困难。(2)组织答案

材料解析题答案的基本原则是论从材料中出。答案取自于材料,要充分利用材料的有效信息进行概括、提炼。有些题目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或个人认识(价值观)去解答,这类题目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得出与材料中心话题相联系的结论,同时表述时注意概念正确,试论结合,意思明确,最重要的是要答到点上。另外,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分值,结合分值作答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清楚答案是不是漏掉了,以防失分。

(3)把握基本方法,规范答题

认真阅读──仔细分析──提炼关键词──联系课标和教材──看分值,确定答题几个角度(基本2分一个要点,尽量多想一个角度)──准确作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只要学生拥有了扎实的基础,把握了解题方法或思路,掌握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一定能取得满意成绩。

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2篇

定州花张蒙中学

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试题,集中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总体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突出提高自主探究能力,推动课改深入发展的命题思路。

一、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总体相对稳定。

1.试题命制依据。试题的命制严格依据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河北省2010年中考文化课历史学科说明》(以下简称为《学科说明》)。不依赖、不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反映了考试与教学要求一致、考查目标与备考指向统一的原则,使得广大一线教师复习备考工作目标明确,同时,也减轻了广大师生的课业负担。

2.试题知识覆盖率。试题紧紧围绕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进行考查,试题涉及中国、世界近代现代史四个板块的20个学习主题,宏观知识覆盖率达到66.7%;考查了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主题9个、世界近现代史学习主题11个;考查的具体知识点达82个之多,广泛的知识覆盖率、密集的考点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点内容考查的均衡分布,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

3.试题呈现形式。在题型和题量上,历史单科选择题9个、非选择题3个;综合选择题侧重历史的4个、非选择题1问。试题呈现图文结合。如:12题饼状数据图、14题股票图、31题重庆谈判合影等,既丰富版面,又联系生活,使试卷更加鲜活。

4.试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表现在试题的整体文字阅读量和答案书写量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同时,试题设问简洁,指向明确,答案设计明了,全面公正。

二、2010年河北省中考历史学科试题的适度创新。

1.试题体现时代性、发展性,引领教学关注知识的现实意义与教育价值。

加强历史教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是历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2010年中考历史试题通过大视角着眼,小切口入手,热点问题隐性考查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引导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实现了知识的教育价值。在试题19、20、22、24、31、33等中体现明显。

例1 20.下列“双百”人物中,为我国科技强军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A.雷锋 B.王进喜 C.袁隆平D.邓稼先

例1从我国“双百”人物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入题,在感受祖国强大的国防力量的同时,应牢记那些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

例2 33.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3)请据当今中国、世界发展的趋势,用一句话预测百年后中国的整体状况。

例2以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为时代背景,把上海作为中国发展的缩影。问题(1)考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问题(2)考查世界发展的趋势,从中国走向世界,从近代走向现代;问题(3)考查对中国未来的预测,从历史走向未来。以上问题层层递进,从考查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到知识迁移,历史想象力,要求的能力呈递进状态。同时以发展的眼光,预示了未来中国必将实现民族复兴,让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充满信心,也明确了他们肩上的使命和责任。该题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试题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引领教学关注学习兴趣的培养。试题力求在材料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上最大限度地促进思维的活跃,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明确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将历史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在试题11、12、13、14、16、17等中都有体现。

例3 13.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曲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广为传唱的是 A.“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 B.“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C.“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例3为不同时期的歌曲,可以从侧面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革命斗争和人们的精神风貌。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传唱于20世纪20年代的歌曲。题肢提供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及抗美援朝时期的四首歌曲,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歌词即材料。该题要求首先通过歌词内容判断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再断定这一事件发生的年代。此题意在培养关注身边历史的学习习惯,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例4 17.德国入侵波兰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指英国、法国)扔出了两个‘小孩’(指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再扔出另一个‘小孩’(指波兰)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材料中的“政策”应是

A.殖民扩张政策 B.委任统治政策 C.绥靖政策 D.“冷战”政策

例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活灵活现地将二战爆发前和战争初期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描述出来。题干中把法西斯德国比作“狼群”,将受害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比作“小孩”,而英法两国则被比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满足法西斯德国侵略野心,以求躲避灾难的元凶”,绥靖政策的丑恶本质昭然若揭。从而,将枯涩难懂的学术概念转变为通俗易懂的描述,这样,更容易透彻把握问题的内涵。

例5 16.贝多芬为拿破仑创作了《第三交响曲》并题字“献给拿破仑·波拿巴”。1804年,当他听到一个消息后,愤然将题字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这一“消息”指

A.拿破仑发动政变 B.拿破仑称帝 C.拿破仑下台 D.拿破仑病逝

例5呈现的材料为一情境故事,通过拿破仑称帝后贝多芬愤然修改《第三交响曲》题字的故事,折射出当时法国人民反对专制统治维护民主共和的强烈愿望。试题以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以拿破仑帝国成立为故事转折的诱因,以贝多芬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鲜明个性为故事发展的隐性主线,给学生准确获取信息提出了较高要求,准确把握材料含义成为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

例6 14.右图所示的“江苏省江宁县公私合营股

票”,其印发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B.满足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D.实现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例6用一张文物图片再现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情景,图中蕴含着“公私合营”、“合营棉布商店”、“一九五六年”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获得这样的感性认识:即国家对私营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以折价入股的方式进行“赎买”,私营资本家转变为合营企业的股东,从而实现公私合营,达到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试题以原始图片作为素材,增添了浓重的历史感,将理性思维与感性认识协调起来。

3.试题重点考查学习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引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标准》要求要特别重视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法,努力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科说明》也强调“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而非浅层次的识记方面的考查。”试题通过创设新的情境,给学生更多的挑战,让其利用积累的知识,借助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通过重新认识、独立思考、做出判断,解决新的问题。这一思想,在所有试题中均有体现。

例7 18.“美国为支持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总共支付了125亿美元。这一巨大的投资和 欧洲的人力物力一起,使欧洲能够迅速复原,这一复原使欧洲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超过了战前的水平。”材料论述了

A.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 B.西欧经济恢复的影响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的背景 D.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

例7基于所学的西欧经济恢复的相关知识,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通过阅读、分析、理解,得出正确结论。该题重点考查论从史出的能力。它以逆向思维的方式跳出了以往试题编制的模式,引导教师应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例8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 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 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例8提供的材料传递了明确的信息,即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这是探究式学习能够得以开展的前提。(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

三则材料线索清晰,由于立场不同,不同的群体对列宁产生了不同的评价,考查了阅读材料、提取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

此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出“俄罗斯”及“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判定出苏联解体、俄罗斯现状是这些群体做出评价的相同背景。这就提示评价历史人物应放在一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了历史的思维。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

此问提供了一个论点,即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构建(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推演等,得出结论,同时,还有意识地考查了准确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

该题整体上是要引导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看法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例9 31.读图,回答问题。

例9选用了一幅历史老照片,主要考查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是谁?

此问联系近代社会生活,考查了图中人物所着服装的创制者。

(2)图中人物共同领导了哪一反侵略战争?这一战争有何重大国际意义?

毛泽东、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的合影 此问立意深远,因为基于孙中山先生对民主革命的追求,国共两党在抗战时期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就寓意着国共两党合作、和谐,有利于国家的进步。后一问巧妙地将中外历史有机结合,考查了横向联系、全面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中国抗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贡献,从中感悟出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4.试题注重情感体验过程,引领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历史教育要启迪学习者的心灵,引导他们自觉地走向人类神圣的殿堂,这就要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他们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试题如:11、13、22、31、33等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它们避免了生硬的结论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着重强调了它们的自然生成。

例10 11.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10从社会生活角度入手,通过普通老百姓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让平面枯燥、遥不可及的历史变得立体鲜活、触手可及。拉近了试题与学生的距离。同时,试题通过情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屈辱和约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折射出当时宏观的历史背景,认识到国富才能民强,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例11 19.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不仅使非洲国家失去了经济资源,也使非洲国家失

去了政治尊严,那就是民族的独立和平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的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例11考核了非洲国家最终找回“政治尊严”,即获得民族独立和平等的标志。学生读

取材料的过程就是体会非洲受奴役的历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历史的正义感,实现了感情升华的过程。同时,也使考生认识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

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3篇

一、第一部分:考查范围扩大

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的题型保持稳定, 依然为填空、选择、问答。然而, 分值在2010年增加3分的基础上, 又增加1分, 达到24分;选择题由以往的两道变为三道;考试内容涉及古诗文默写、字音字形、近义词辨析、排序、标点、图文转换六个方面, 较以往多了一个方面。其中, 近义词辨析为新增题型, 考查了“逐步”“逐渐”“反映”“反应”“过度”“过渡”这些中学生常见又易误用的近义词。古诗文默写以补写上下句为主 (四道) , 这其中仅有一道是给上句, 接下句;其他三道均为给下句, 补上句, 较之2010年难度增大。最后一道是默写题是写含有“霜”的完整诗句, 给了考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难度不大。总之, 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的第一部分从多个角度充分考查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增加了语文试卷的难度, 有效拉开语文成绩档次, 体现了2011年语文考试说明中提出的“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的意向。

可见,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注重基础知识的整合、训练。

二、古诗词阅读:难度提升, 更重内容理解

2011年沿袭了2010年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 考查范围由2010年的十首增加为二十首, 难度较2010年也有所增加。2010年考查了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011年考查的是宋词———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篇幅加大。考查内容由2010年的一类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转为“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和“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这样的二类名句。这就有效地避免了老师猜题押宝, 杜绝了学生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的情况。题型除简析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常规题外, 还有新题型———要求学生“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 (只提一个问题, 不作答) ”。这道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还考查了学生探究新知的能力。

总之, 2011年的古诗词阅读篇目增多, 篇幅加大, 非常灵活地考查了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知的能力。这启示我们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复习工作中, 一定要避免教师一味讲解名句, 学生死背名句赏析的做法, 要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把握, 以不变应万变。

三、文言文阅读:课内、课外“两张皮”

2011年的文言文阅读, 沿袭2010年一篇课内文言文、一篇课外文言文的做法, 依然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翻译文中句子,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等五项内容。其中实词考查依然是以填空方式解释文中重要词语。课外文言文解词“未冠”因课内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中的“既加冠”, 并不使学生陌生。虚词依然采用选择题的方式, 选项均来自课内不同的文言文篇目;句子翻译依然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各出一句。

与以往不同的是2011年单独考查了课外文言文 (“岳飞年少有志”) , 没有和课内文言文 (《桃花源记》) 相连接, 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两张皮”, 而且课外文言文字数由2010年的69个字增加为109个字, 篇幅由2009年的一句话变为一个较长的文言段落。

这一切都带给我们一个明显的信息: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 防止老师猜题押宝。联系2011年中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中文言文阅读只考课外不考课内的新题型, 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复习中要重视学生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与运用, 适当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练习, 让学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四、现代文阅读:稳定中略带新奇

2011年中考现代文考查的是议论文、写人记事类散文两种文体。文章极具教育意义, 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能吸引学生读进去,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题型上, 议论文稳中有新, 除了考查归纳论点、调换论据顺序、补充论据这些常规题外, 还考查了“分析第5段论证思路”这一较新奇的题型。这一题型在考试说明的议论文阅读示例题型中出现过, 但在平常的阅读练习中比较容易被忽视。记叙文依然考查了筛选信息、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欣赏语言、表达技巧这些常见题型。其中第22题要求“结合选文, 为温丝莱特写一个简短的获奖感言。”这道题将口语交际和现代文阅读巧妙结合, 扩大了试卷的考查范围, 是一个较新奇的题型。

可见, 初三老师们在进行现代文阅读训练时要稳扎稳打, 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规题的答题技巧, 同时, 要注意研究考试说明中出现的新题型和生僻题型, 力争没有“漏网之鱼”。

五、写作:作文淡化审题, 强调真情实感

2011年中考作文依然是命题作文。“陪伴”这个题目, 没有审题障碍, 不易写跑题, 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感可发, 记叙文、议论文两种文体均可成文, 体现了考试说明中“写作不设审题障碍, 淡化文体要求, 鼓励学生抒发真情实感, 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 是一个理想的考试作文题目。

在今后的作文训练中, 教师也要淡化文体要求, 重在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 抒发真情实感。

201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第4篇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

1.近代历史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其中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协定关税②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③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A.①③② B.③②① C.①②③ D.②③①

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洋务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

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天演”、“淘汰”、“物竞”、“天择”等术语铺天盖地,许多人甚至用这些词汇给自己或儿女取名。这反映了下列哪位历史人物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 )

4.“1926年,是你拉着我的手,在村口的大树旁,一同告别了咱娘,踏上北上的战场”,这是一首描写国共关系的网络诗歌,诗中国共两党这次合作的目的是 ( )

A.推翻袁世凯的反动统治

B.同北洋军阀抢夺地盘

C.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D.共同抗日,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5.电视剧《西安事变》再现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历史。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有利于 (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中华民族

D.日本侵略者

6.学术界普遍认为,毛泽东的诗词是一部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的雄伟壮丽的史诗,反映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下列描写解放战争时期气势恢弘场面的诗句是 ( )

A.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C.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7.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哪两个事件有关 ( )

A.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二大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三大

D.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

中共十五大

9.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10.伏尔泰说:“这无疑是我们地球上的头等大事,因为在这以前,地球的一半对另一半一直是一无所知,迄今为止任何伟大业绩在这一新的创举面前都相形见绌。”这件“头等大事”是指 ( )

A.文艺复兴 B.新航路的开辟 C.美国独立 D.工业革命

11.有人说他是疯子,也有人说他是英雄,但谁也无法否认他对欧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他因战争而起家,也因战争而倒台。这位名震一时的枭雄是 ( )

A.拿破仑 B.查理一世 C.华盛顿 D.亚历山大

12.马克思曾预言:“自然科学正在准备一次新的革命。蒸汽大王在前一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将取而代之。”文中“另一个大得无比的革命力量”应指 ( )

A.珍妮机的发明 B.火车机车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飞机的发明

13.如果将“义和团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归结为一个学习主题,这个主题应该是 ( )

A.社会主义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

C.改革与革命 D.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4.历史课上,九(1)班同学举行“我最崇拜的发明家”评选活动。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把手中的那一票投给四位候选人中的任意一位。投票结果如下: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家在本次评选中总得票数是 ( )

A.12票 B.22票 C.28票 D.32票

15.中国常用“饮鸩止渴”来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将来之祸患。世界史上英法把“饮鸩止渴”的绥靖政策推向顶点的会议是 (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16.右图是一枚纪念勋章,它纪念的二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

A.德国闪击波兰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登陆

17.关于苏联改革,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这句话中“改死了”即指苏联解体。从实质上分析,苏联解体是 ( )

A.国家已经四分五裂 B.国家名称发生变化

C.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D.执政党失去了政权

18.下图中的人物分别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请你给这张图片选择一个恰当的主题 ( )

A.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者 B.资产阶级民主的倡导者

C.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者 D.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与继承者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 ( )

A.苏联解体导致国家数量增多endprint

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国、欧盟、中国、日本、俄国势均力敌的格局

C.美国日益受到欧盟、中国、日本、俄国等力量的制约

D.局部战争导致世界分裂势力越来越强

20.某大学近代世界文学研究室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他们想选择一个与这个主题最相配的人物,他们应该选择 ( )

A.高尔基 B.郭沫若 C.鲁迅 D.列夫·托尔斯泰

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5分)孔子的言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精神”的重要内容。但在不同时期孔子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知及之(凭借聪明才智得到它),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孔子《论语》

材料二袁世凯窃国、登上民国总统之位,定孔教为国教,提倡尊孔读经。……陈独秀号召青年:“以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塞绝与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

材料三18世纪法国法郎士·魁奈认为:“孔子立教的目的在于恢复人类天性,不再为愚昧和情欲所蒙蔽,……应以理性为标准;凡是不合理性的,叫他们勿动,勿思,勿言。”

——材料二、三摘自张荣明教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主张。(2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袁世凯和法国人对于孔子的态度是什么?而陈独秀对儒家思想又是怎样的态度?(2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1分)

22.(5分)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49-1979年,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由此开始……多年以后,这段沉重的历史依然令人感叹,为了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年轻的共和国经历过如此艰难的历程。

1978年到今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人民从此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此时的中国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材料二进入新世纪,中国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向世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昂首前进。 (1)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了什么失误?(2分) (2)1978年后中国的发展具备了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请举例说明。(两例即可)(2分) (3)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分)

23.(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3月1日晚9时20分,8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截至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经调查,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摘自人民网 (1)“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颂扬了19世纪70年代中期哪一位英雄人物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1分) (2)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地区设立了什么管辖机构?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新疆地区实行什么政策?(3分) (3)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分裂从来不得人心。请你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24.(7分)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根据提示,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步骤一:“为独立而战”

美国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国家。组成美利坚民族的主要有三种人,他们分别来自本地的土著人、欧洲的殖民者和被贩卖来的黑奴。长时期的融合后,一个新的民族诞生了,并在同一旗号下,宣告了美国的独立。 (1)请写出一位“为独立而战”的美国英雄人物。(1分)

步骤二:“为统一而战”

北方人看不惯南方人,南方人不服北方人。他们都对这场战争跃跃欲试,充满期待,都把赌注压在自己这一方。 (2)材料中所说的南北双方矛盾的焦点是什么?(2分)

步骤三:“创新的美国”

众所周知,当今美国人才济济,全球一半多的科技发明出自美国。 (3)请分别举出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具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3分)

步骤四:“富强的美国”

二战以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其工业产量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以上,黄金储备更是达到75%。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发展有过困难,但90年代又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4)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分)

25.(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有关岛屿主权的争端日益突出。岛屿争端产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目前全球存在的岛屿争端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

材料一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材料二 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1)材料一中的“夏日”代指日本,台湾是在哪一场战争后被日本割占的?(1分) (2)材料二从国际法的角度确定了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是中国领土。它出自哪一国际文献?(2分) (3)2012年7月1日,香港迎来了回归祖国15周年纪念。中国能收回香港主权,并保持香港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4)有人认为:“和平谈判不能收复被占领土,在领土问题上没有谈判,只有战争。”你认为这一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A 2.A 3.D 4.C 5.C 6.C 7.B 8.C 9.A 10.B 11.A 12.C 13.D 14.C 15.C 16.D 17.C 18.D 19.C 20.D

21.(1)“仁”、主张为政以德。(2分)(2)肯定、否定。(2分)(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分)

22.(1)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2分)(2)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上升;香港、澳门回归;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2分)(3)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分)

23.(1)左宗棠。(1分)(2)新疆行省(或行省)。(1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分)(3)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政策;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新疆经济发展;严厉打击分裂祖国的行为;等等。(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有理、思想观点正确即可得分)(1分)

24.(1)华盛顿。(1分)(2)奴隶制的废存问题。(2分)(3)第一次:轮船;第二次:耐用碳丝灯泡、飞机、电话;第三次:电脑、互联网等。(3分)(4)信息化和全球化。(1分)

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5篇

选择题(除22题)基本上考查的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14题增加了部分物理学史的内容。第22题是以实物图的形式呈现出的一道电学选择题,2012年的中考理综试题(以下简称“2012年试题”)的22题也是同样的模式,所以说学生看到这道题的时候并不会感到陌生。

23题仍然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去年的23题是以降落伞为背景考查了机械能的转化,而今年的23题是以三峡大坝为背景考查了电磁感应、连通器原理以及能量的转化。24题仍然是融合光学作图的一道题,难度不大。25题是一道涉及电学计算的填空题,难度适中,这和去年的题目难度设置基本一致。

32题是一道看图写出物理原理的题目,这是2012年试题中的一创新点,2013年延续了这种创新,难度不大。今年的32题考查的是压强与气体流速的关系、奥斯特实验和分子间的作用力等基础物理知识,考生见后并不陌生。33题是一道浮力与密度知识点相结合的实验题,这是一道立意很新、落点较低的试题。很好的考查了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单纯记住浮力公式是很难完成该题的,从某种角度提示了物理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浮力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是做题中学到的物理知识所不能替代的。

34题有了一定的创新。

1、以往中考试题的34题基本上都有电路的实物连接,而今年的试题并没有这方面的考查,而是直接根据电路图进行分析和研究,这是比较合理的,因为中考实验操作考试中已经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考查。

2、今年的考题并没有采用常规实验+拓展实验的模式进行考查,而是一上来就进行了拓展,考查的是灯泡的亮度和哪些因

素有关的探究实验,貌似很难,但是实际上难度并不大。学生一下会想起来:老师曾经讲过的灯泡的亮度和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但是该题目对同一规格灯泡和不同规格灯泡的亮暗原因再次进行探究这可能会让有些学生感觉有点陌生。从这道题中传递的信息是: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到一些物理原理、物理实验的细节,要将物理知识加工地更加贴近十四五岁的孩子的思维,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

37题是一道以滑轮组为背景,考查功率、机械效率和压强知识点的一道综合计算题。这道题的亮点就是第三问:求物体对地面的压强。这大大拉进了与高中物理的距离,这有利于学生向高中物理学习的过度,因为高中物理中的受力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物理技能。

38题是电路图与U-R图像相结合为背景的电学计算题。这道题的亮点是:不再需要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变量求解,而是根据灯泡的额定电流、电流表量程、电压表量程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电路的安全性对某些物理量进行求解。在今年的石家庄市初三质检理综试题的命题过程中命题组专门在最后一题(38题)设置了一道P-R图像的电学计算题和今年的中考理综试卷的38题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即将升入高中的初中生来说应该具备一定的图像识别与分析能力,这种能力在高中是非常重要的。中考毕竟是一次具有选拔功能的考试,是应该给具备优秀理科思维的学生一施展才能的舞台的,所以今年理综卷第38题给了他们这一舞台,具有较高的区分度,这会提高喜欢物理的学生的探索兴趣。该题的难度是逐渐增加的,并不是一上来就很难,比如第一小问:求灯泡的电阻,就是一非常简单的问题,然后随问题的深入难度逐渐增加。这道题还引导物理教师要深入研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电学知识的应用性更强,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分析电路从而求解相应的物理量。

河北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6篇

2017年河北中考结束了,整体来看试卷还是保持了原有的结构特色,试题考查全面、布局合理、背景新颖、内涵丰富、注重能力、锐意创新。纵观整个试卷, 许多核心考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一、试题分析

第1题考察有理数的运算,难度低。是送分题。第2题考察科学记数法也是低难度的送分题。

第3题考察量角器的使用,只要平时使用规范,这道题得分没问题,同时也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一些指导,即要规范的使用教具,指导学生规范的使用学具。第4题考察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并结合乘法的定义,注重基础定义,在平时教学中要多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本源。

第5题考察中心对称,是一道中档题,需要学生自己找到对称中心,并把小正方形放到合适的位置,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第6题考察有理数的一些基本定义,本题设置的数学情景很新颖,也非常贴近生活。考察的知识点较多,综合在一起略显难度。

第7题考察相似,只是一个增加各自的10%,具有迷惑性。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在一个知识点上多开拓学生的视野思路。

第8题考察三视图,是一道常规题。难度中档。不应失分。

第9题考察菱形性质的证明,形式新颖,考察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本题也可以填空、解答的形式出现。

第10题考察方位角,也是一道常规题。班级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能得分。第11题考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是放到了边长为10厘米的铁片中,加大了思维难度,具有迷惑性,很容易让学生想到勾股定理。第12题考察二次根式的运算,结合数学情景,属于中档题。

第13题考察分式的运算,常规题。在平时训练的过程中还要加强,争取中考时不丢分。

第14题考察中位数,两组中一组的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另一组数据以扇形图的形式呈现,考察全面,形式常规常见。

第15题考察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综合问题,同时结合整点问题,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考察能力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识图、作图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图形的准确性,把握好图形的关键点,整点、与X 轴Y 轴的交点等。

第16题考察旋转,是一道能力题。旋转问题前几年的中考经常在最后的压轴题中出现,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难点。本题以正六边形和正方形为模板考察旋转,需要学生勾勒出点M 的运动轨迹,确定出使M、B 距离最近的位置,而后求出最短距离。在教学中解决这类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探究每一个环节,再得出结论。第17题考察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一道常见题,难度较低,送分题。第18题考察尺规作图和矩形的性质,题型新颖。近几年尺规作图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了河北的中考题目中,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规范学生的操作步骤。

第19题考察定义新运算,是一道常见题,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遇到,学生们感觉并不陌生。

第20题深层次考察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在授课时大多数老师只注重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而忽略了“规定”二字。启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定义的深层次的挖掘。

第21题考察概率统计,考察的知识点是条形统计图、概率、众数,与14题的表格、扇形图、中位数呼应,几乎涵盖了概率统计部分的所有重点知识。

第22题考察数理的运算与证明,用字母代替数进行一般化的证明,是从特殊到一般这个数学思想的完美体现。

第23题考察圆的相关知识,第(1)(2)小问比较常规,考察相等线段的证明,和弧长的计算。第(3)小问“若三角形的外心在扇形的内部,求OC 得取值范围”综合性很强。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把各个知识点学透,夯实。

第24题是一道一次函数和图形的面积以及图形的变换的综合题,难度适中,只要认真细心,中等以上的学生的满分10分,是没问题的。

第25题综合题,考查了图形操作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及方程思想。同时第(3)问重点考查了图形操作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及方程思想。第26题考查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提炼出数学概念,建立函数模型: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并运用这两个函数的性质,然后再通过计算才能达到问题解决。

二、整体分析

首先注重基本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和数学应用。例如第1--4、6、7、9、12--14、17、18、20、21、22题注重基础、覆盖全面,在平时训练中就可以见到,所以如果学生能够踏踏实实掌握每个常规题目,就能保证基础部分不会丢分,同时第5、8、10、11、15、16、19题除了基础部分的考查外,还有部分的创新,突出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对学习潜能的评价。

本卷也特别注重数学应用。如第10题, “甲乙两船分别从A,B 码头同时出发,为避免行进中两船相撞,则乙的航向不能是哪个方向角?”理解“两船相撞怎么会发生,也就知道了怎么不能相撞”,如果动脑不行还可以动手画一画。再有第11题“过一个边长为10cm 的正方形铁片的两个顶点剪掉一个三角形,在标有裁减线长度的四幅图中选择不正确的图形”,有同学认为是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但这和正方形的顶点没有关系呀?透过现象实际考查实数的大小比较:正方形的对角线长度和剪裁线长度的比较。这个题虽然做对了,但绕的太远,耽误时间较长。

其次考查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强调通性通法。试卷上的第25题要求学生们具备对综合题的拆分能力,要能看到有图形在里面。如求△PAB 的PB 边(解三角形),也有等腰直角△PBQ, 当然可以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也可以用上“一线三等角”这个模型。这种对综合图形的分析能力是研究复杂图形的重要方法,可谓在许多题中都是通用的。同时第(3)问重点考查了图形操作中的分类讨论思想及方程思想。纵观整张试卷还涉及到了常用的思想和方法,有转化、数形结合、归纳、数学直观想象、推理等,突出了河北中考对能力的全面考查。再次命题创新灵巧 重视思维能力 突出数学本质。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及数学计算和数学建模。试卷的第26题是非常有生活背景的一个题目,题目给出实际问题中的一个表格。里面的数量及其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本题也考查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提炼出数学概念,建立函数模型: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并运用这两个函数的性质,然后再通过计算才能达到问题解决。这样的题目非常好的体现了中考为高中选拔优秀学生的目的。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能仅满足于做对题目的答案,更应深刻思

考解题方法的本质,形成知识迁移能力;要学会举一反三,观察条件的变化对题目的影响;要培养综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形成良好的科学观。最后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内容。中考题的价值,除了评定初三学生的学习成果,更指引着未来考生的复习方向。如第24题的第2问和第3问就是来自我们教学或学生作业的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平时学习中的任何一个问题。

中考真题的命题特征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多的思考和备考建议。从今年的中考试卷看,更多的知识是来自于新课,要扎扎实实完成新授课的教学,决不能只靠初三一年的磨练就指着出好成绩,这毕竟是考查三年甚至九年的知识底蕴,数学尤其是思维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思维训练是长时间达成的。因此,在日常的复习中,我们要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而不能把数学学成“死记硬背”。企图依赖生硬记忆解题步骤做题,不是正确的学习途径。只有深刻挖掘自己解题背后的思维内涵,才能不断训练自己更好地把握数学本质,学好数学。

总体来说,这是一份兼顾基础与创新,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考查的试卷,难度、区分度合理,对后续学生的复习有指导意义。

上一篇:商贸公司人事管理制度下一篇:六型机关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