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处理方案

2024-09-14

21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处理方案(精选9篇)

21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处理方案 第1篇

河南荣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处理方案

东润玺城C-1建设项目1楼

#

质 量 问 题 整 改 处 理 方 案

编制(技术负责人)

审核

(项目经理)

审批(公司技术总工):

河南荣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2016年12月30日

河南荣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处理方案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处理方案

工程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的特点。因此,应加强质量风险分析,及早制定对策和措施,重视工程质量问题的防范和处理,避免已发生的质量问题进一步恶化和扩大。

一、工程质量问题成因

由于建筑工程工期较长,所用材料品种复杂;在施工过程中,受社会环境和自然条件方面异常因素的影响;使生产的工程质量问题表现形式千差万别,类型多种多样。这使得引起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也错综复杂,往往一项质量问题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虽然每次发生质量问题的类型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对质量问题排查与分析发现,目前本工程存在的质量问题主要表要在一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浇筑后存在涨模,墙体根部局部麻面;

(2)混凝土浇筑前垃圾清理不到位,造成浇筑后的梁底夹渣、顶板有锈迹;

(3)模板加固不到位,造成混凝土浇筑完成拆模后出现模板拼缝处错台;

(4)由于工人操作原因和管理不到位个别构造柱箍筋加密区,箍筋加密不够;

(5)个别外架拉接点不规范。

二、原因分析

由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众多,一个工程质量问题的实际发生,河南荣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处理方案

既可能因设计计算和施工图纸中存在错误,也可能因施工中出现不合格或质量问题,也可能因使用不当,或者由于设计、施工甚至使用、管理、社会体制等多种原因的复合作用。本工程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管理松懈和工人的不规范操作造成的,这些都是可以避免出现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会加强管理再次对工人进行技术交底。

三、处理整改方案

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方案是指技术处理方案,其目的是消除质量隐患,以达到建筑物的安全可靠和正常使用各项功能及寿命要求,并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其一般处理原则是:正确确定问题性质,是表面性还是实质性、是结构性还是一般性、是迫切性还是可缓性;正确确定处理范围,除直接发生部位,还应检查处理问题相邻影响作用范围的结构部位或构件。其处理基本要求是:满足设计要求和用户的期望;保证结构安全可靠,不留任何质量隐患;符合经济合理的原则。

3.1质量问题处理方案类型

(1)修补处理。这是最常用的一类处理方案。通常当工程的某个检验批、分项或分部的质量虽未达到规定的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存在一定缺陷,但通过修补或更换器具、设备后还可达到要求的标准,又不影响使用功能和外观要求,在此情况下,可以进行修补处理。属于修补处理这类具体方案很多,诸如结构补强、表面处理等,某些混凝土结构表面的蜂窝、麻面,经调查分析,可进行剔凿、抹灰等表面处理,一般不会影响其使用和外观。对较严重的问题,可能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必须按一定的技术方案进行加固补强处理,这

河南荣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处理方案

样往往会造成一些永久性缺陷,如改变结构外形尺寸,影响一些次要的使用功能等。

(2)返工处理。当工程质量未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存在着严重质量问题,对结构的使用和安全构成重大影响,且又无法通过修补处理的情况下,可对检验批、分项、分部甚至整个工程返工处理。对某些存在严重质量缺陷,且无法采用加固补强修补处理或修补处理费用比原工程造价还高的工程,应进行整体拆除,全面返工。

(3)不做处理。某些工程质量问题虽然不符合规定的要求和标准构成质量问题,但视其严重情况,经过分析、论证、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和设计等有关单位认可,对工程或结构使用及安全影响不大,也可不做专门处理。通常不用专门处理的情况有以下几种:

①不影响结构安全和正常使用。例如,有的建筑物出现放线定位偏差,且严重超过规范标准规定,若要纠正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若经过分析、论证其偏差不影响产生工艺和正常使用,在外观上也无明显影响,可不做处理。又如,某些隐蔽部位结构混凝土表面裂缝,经检查分析,属于表面养护不够的干缩微裂,不影响使用及外观,也可不做处理。

②质量问题,经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例如,混凝土表面轻微麻面,可通过后续的抹灰、喷涂或刷白等工序弥补,可不做专门处理。

③法定检测单位鉴定合格。例如,某检验批混凝土试块强度值不满足规范要求,强度不足,在法定检测单位,对混凝土实体采用非破损检验等方法测定其实际强度已达规范允许和设计要求值时,可不做

河南荣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处理方案

处理。对经检测未达要求值,但相差不多,经分析论证,只要使用前经再次检测达到设计强度,也可不做处理,但应严格控制施工荷载。

④出现的质量问题,经检测鉴定达不到设计要求,但经原设计单位核算,仍能满足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4)委托第三方机构重新检测

①对于本次工程中的事件及时通知监理及甲方,思想要明确,态度要端正,不抱侥幸心理,不隐瞒事实。

②及时委托第三方检测中心重新进行回弹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对结构处理,检测结果合格,可以判定砼结构合格,如果低于设计强度就请原设计单位进行核算目前的砼强度是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如果低于设计值尚能满足设计要求,该砼可以使用,如果核算后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就必须由设计单位出相应的补强措施或返工。

3.2检查验收

工程质量问题处理完成后,应严格按施工验收标准及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依据质量问题技术处理方案设计要求,通过实际量测,检查各种资料数据进行验收,并应办理交工验收文件。

质量问题处理方案应以原因分析为基础,如果某些问题一时认识不清,且一时不致产生严重恶化,可以继续进行调查、观测,以便掌握更充分的资料和数据,做进一步分析,找出起源点,方可确认处理方案,避免急于求成造成反复处理的不良后果。审核确认处理方案应牢记: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

河南荣帆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质量问题整改处理方案

行,经济合理原则。针对确认不需专门处理的质量问题,应能保证它不构成对工程安全的危害,且满足安全和使用要求。因此,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工程质量问题。

21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处理方案 第2篇

一、工程概况:

工程(监督编号:J2010),结构类型为钢筋砼框架结构,层数为地上:五层 地下:0层,总建筑面积12449.71平方米,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首层柱C25。

二、制定依据:

主要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 23-2001、《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03 2007及其它有关规定。

三、检测方法及数量

砼强度检验:

1、回弹法批量检测评定,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建总数的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件。

部位、数量:

2、钻芯法批量检测评定,抽检数量不宜少于15个芯样。

部位、数量:28栋首层柱B×3-4轴;33栋首层柱B×3-4轴

3、回弹钻芯综合法,回弹法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建总数的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件,钻取芯样数量不应少于6个。

部位、数量:

四、抽检部位:抽检构件位置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共同确定,应随机抽取并使所选构件具有代表性。

五、拟委托检测单位名称:广东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

六、如本次检测结果仍然达不到设计要求,则按相应规定要求,各参建单位协商处理方案。

七、该《检测方案》应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备案,备案通过后,方可实施检测。如检测方法、数量、检测单位等变动,则需各方共同确认后重新备案通过后,方可实施检测。

建设单位项目意见:监理单位意见:

项目负责人签名:总监(代表)签名:

时间:(盖章)时间:(盖章)

设计单位意见:施工单位意见:

项目负责人签名:项目经理签名:

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处理程序 第3篇

工程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 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 但究其原因, 可归纳如下:

1.1 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 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 钻孔间距太大, 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 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 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 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 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 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 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1.2 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 结构构造不合理, 计算简图不正确, 计算荷载取值过小, 内力分析有误, 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 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 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1.3 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 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 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 混凝土配合比不准, 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 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 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 支承锚固长度不足, 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 钢筋漏放、错位, 板面开裂等, 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1.4 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 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 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 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 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1.5 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 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不熟悉图纸, 盲目施工, 图纸未经会审, 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 擅自修改设计。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 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 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 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 留排水孔, 致使土压力增大, 造成挡土墙倾覆。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 留直槎不加拉结条, 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 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 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 砖砌体包心砌筑, 上下通缝, 灰浆不均匀饱满, 游丁走缝, 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1.6 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 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 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 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 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 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1.7 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 施工中应特别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2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2.1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 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保证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 减少事故的损失;总结经验教训, 预防事故重复发生;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 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 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2.2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当事故发生后, 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 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 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 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 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 其内容包括: (1) 工程概况, 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 (2) 事故情况, 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 (3) 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 (4) 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 (5) 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6) 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 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 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 其原因错综复杂, 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 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 才能去伪存真, 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 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 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 做进一步调查分析, 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 不留隐患, 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 技术可行, 经济合理, 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 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 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 作出明确的结论。

2.3 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工程的质量问题, 并非都要处理, 即使有些质量缺陷, 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 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 经过分析、论证, 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 对质量问题的处理, 也要实事求是, 既不能掩饰, 也不能扩大,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不影响结构安全, 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 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 若要纠正, 困难较大, 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 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 可以不作处理。

检验中的质量问题, 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 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 而实际混凝土强度, 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 就可不作处理。

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 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 可不处理。例如, 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 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 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对出现的质量问题, 经复核验算, 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 可不作处理。例如, 结构断面被削弱后, 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 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 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2.4 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 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 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 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 还要通过实测、实量, 荷载试验, 取样试压, 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 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事故已排除, 可以继续施工;隐患已经消除, 结构安全可靠;经修补处理后, 完全满足使用要求;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但附有限制条件, 如限制使用荷载, 限制使用条件等;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对事故责任的结论等。

此外, 对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事故, 还应进一步提出观测检查的要求。

事故处理后, 还必须提交完整的事故处理报告, 其内容包括:事故调查的原始资料、测试数据, 事故的原因分析、论证;事故处理的依据;事故处理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检查验收记录;事故勿需处理的论证;以及事故处理结论等。

摘要: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具有多发性、可变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的特点。文章通过剖析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了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供同行参考!

水运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 第4篇

关键词:水运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

1、水运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常见的水运工程质量问题有很多,比如有水工结构的变形、错位、倾斜、开裂、倒塌、漏水、破坏、渗水、强度不足、刚度较差、断面尺寸有误差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1 不按建设程序施工

在没有进行调查分析和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就敲定施工方案;在没有弄清楚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情况下就急忙施工建设;施工前设计没完成,图纸没审核;设计被任意的修改,施工没有按照图纸要求;竣工后没有严格验收,没有进行试车运转,导致很多隐患没有排除,经常发生质量事故。

1.2地质勘察不认真

地质勘察工作不认真,提供的资料和勘查数据不准确;在进行地质勘察过程中,钻孔之间的距离比较大,难以全面勘测地基的真实情况;在地质勘察时,钻孔没有达到足够的深度,对地下软土层、孔洞、滑坡等地层构造没有完全探清;由于没有准确、详细的地质勘察报告,可能造成基础方案有错误,导致地基失稳、沉降不均匀,破坏上部结构。

1.3 地基没有加固处理

对不均匀地基,如软弱土、杂填土、冲填土、湿陷性黄土、岩层出露、膨胀土、土洞、溶岩等没有实施加固处理,均可能造成重大质量问题产生。需要依据不同地基的性质,依据施工要求标准,考虑采取科学的设计、防水、结构、地基处理等综合施工措施。

1.4 设计不精确

在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周全考虑,导致不合理的结构构造和不正确的计算简图,在荷载计算时,取值偏小,产生错误的内力分析,设置沉降缝和伸缩缝时不恰当,弯起钢筋与箍筋的设计难以满足荷载的要求标准,导致质量问题的产生。

1.5材料和制品质量较差

钢筋性能不合格,水泥过期、受潮结块、有害物含量超标、稳定性差,混凝土外加剂掺量不标准,配合比不合理,导致混凝土的密实性、强度、抗渗性不符合标准要求,造成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强度不够、渗漏、露筋等诸多质量问题;支承锚固的长度不够,预制构件的断面尺寸误差大,没有建立科学的预应力值,漏放钢筋,板面裂缝等,均可能导致工程出现断裂、垮塌等问题。

1.6 管理不科学

管理上存在问题,就会导致水运工程产生质量问题。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不依据图纸进行施工。比如,挡土墙的施工不依据图纸要求设置滤水层,不预留排水孔,导致土压力增大,影响挡土墙质量。二是不依据施工验收规范进行施工。比如,对模板进行加固时不规范;模板和浇筑混凝土不能密合、有过大的间隙等。三是不依据操作规程进行施工。四是缺乏业务知识,施工比较随意。如对混凝土进行割缝时,不能掌握准确的时间;新旧混凝土不能很好的进行接缝,都会影响工程质量。五是混乱的施工管理。

1.7 恶劣的自然条件

水运工程建设时间长,大多在露天环境中作业,很多程度上受自然条件所影响,大风、雷电、暴雨、日晒等都可能导致质量事故的产生,要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科学方法予以预防。

1.8 使用不合理的水工结构物

使用不合理的水工结构物会导致产生质量问题。比如没有经过校核和实际验算,就将大型船舶随意停靠在原来的泊位上,导致使用荷载大于设计的荷载;随意的开槽施工减少了承重结构的截面,容易导致质量问题产生。

2、水运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

2.1 分析处理的目的

对水运工程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目的是能够对质量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以便科学妥善的进行处理,确保施工条件正常;确保能够安全使用建筑物和构筑物,降低事故损失;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杜绝质量事故再发生;全面掌握工程各结构的工作实际情况,确保结构计算简图选择合理、构造设计科学,采取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和措施。

2.2不作处理论证的质量问题

有些质量问题不需要作处理,常见的有以下4种,一是对结构安全、使用要求和生产工艺不造成影响的质量事故。比如,构筑物在产生了错位问题,如果要是进行纠正,除了施工困难外还可能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对使用要求和工艺不带来影响,可不处理。二是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论证通过后可不处理。比如,试块混凝土强度不高,混凝土实际强度通过测试论证与要求相符,可不处理。三是有的较小的质量问题,在后续工序能够去除,可不处理。比如,混凝土墙有了小的麻面、蜂窝,可通在后续工序中通过抹灰等去除,就不需要对这些小的质量问题处理。四是经过验算复核的能够满足规划要求的质量问题,可不处理。

2.3对质量问题处理进行鉴定

质量事故处理的结论主要包括,一是已经排除了事故,施工可以继续进行;二是消除了安全隐患;三是通过修补后,使用要求可以完全满足;三是可以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但是有条件的限制;同时,质量事故的处理结论还包括对耐久性的影响,对建筑外观的影响;事故责任总结等。处理完事故后,必须有完整的处理报告,事故处理报告的主要内容有调查的原始资料、数据;发生的原因和论证;处理的依据、方案;处理方法和措施;验收检查结果;勿需处理的论证;处理结论等。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著重分析了水运工程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处理程序,提出了三步处理法,即:分析处理的目的、不作处理论证的质量问题和对质量问题处理进行鉴定,有效提高了水运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程序的有效性及可靠性,值得在实践工作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远思,胡龙武,何之鹏.深度探讨水运工程施工质量影响要素[J].科技资讯.2010(02)

[2] 赵国栋.浅析水运工程施工混凝土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中国水运.2007(07)

[3] 张冰鹤.关于加强水运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探讨[J].水运工程.2009(04)

处理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投诉的思考 第5篇

关键词:住宅工程,质量问题,原因分析,投诉处理

住宅工程质量, 不仅关系到群众百姓的安居乐业, 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 更是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近年来, 随着政府部门对工程质量的高度重视和建筑工艺技术的不断成熟完善, 住宅工程质量正逐年不断提高。但是,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 房价处于波动回落, 导致部分投资者将房屋质量问题作为导火线, 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甚至引起房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作为工程质量监管的部门, 也就承担了相应的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工作, 如何妥善处理好住宅工程质量问题的投诉, 维护好群众百姓的合法权益, 是当前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如何处理好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投诉提出了思考意见。

1 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的问题与原因

1.1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的基本问题

目前, 住宅工程质量投诉所反映的问题较多, 有些也比较复杂, 对于问题和责任的鉴定也比较困难。梳理近年来所受理的住宅工程质量投诉问题, 大致可分为在建工程质量投诉和既有住宅建筑质量投诉; 保修期内的工程质量投诉和超保修期的工程质量投诉;工程通病类的质量投诉和涉及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的质量投诉; 工程自身存在的质量问题和因业主暴力装修产生的质量问题; 同时, 按诉求目的还可分为解决质量问题的投诉和经济索赔类型的投诉。

1. 2 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的原因

1) 工程存在质量缺陷。住宅工程作为一个特殊的产品, 有别于一般的产品, 主要表现在建设资金庞大、生产周期长、施工工艺技术要求高、中间控制环节多、人工操作工序多、施工管理复杂等特点, 这些都导致工程质量缺陷在竣工前后或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 如墙体开裂、屋面渗漏水、房间的几何尺寸控制不严、粉刷层空鼓脱落等质量缺陷问题。

2) 使用者不参与生产阶段监督。住宅工程的使用者为小业主, 非生产阶段的建设单位, 这有别于一般的公建项目, 使用者和建设者主体基本上一致。由于小业主在住宅工程建设过程中没有参与监督, 对隐蔽工程中的质量问题无法了解, 对施工单位的质量问题整改程度也无法知道, 而一些隐蔽的工程质量问题在住户交房使用过程中才会逐步显现出来, 由此导致工程质量投诉的发生。

3) 质量问题无法彻底修复。尽管《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对住宅工程的保修期限和责任单位的保修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工程质量问题发生后, 责任单位也依照规定履行了保修义务。但是, 在实际维修过程中, 如房屋的渗漏水, 因无法准确找到渗漏点而导致不能彻底维修, 产生屡修屡渗的问题, 由此也造成了住户与保修责任单位之间产生矛盾, 使得工程质量投诉发生。

4) 房价下跌引起的房闹。部分购房者对住宅投资风险认识不足, 住宅工程不仅属于高消费商品, 同时还是高风险投资商品。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导致房价下跌, 这给高价位购房的业主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业主为了避免损失发生, 就以工程质量通病问题为理由进行投诉, 甚至房闹。

2 处理住宅工程质量投诉中存在的问题

2. 1 质量问题引起的经济纠纷没有赔偿标准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责任单位的保修范围、保修期限和保修义务, 也规定了在保修期限内因工程质量缺陷造成的经济损失, 受损者有权向建设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却没有对经济赔偿标准作出规定。而住宅工程质量投诉处理中, 往往是由于建设单位与投诉人之间在经济损失方面, 尤其是间接损失问题, 无法达成一致, 致使投诉受理机构对投诉问题难以协调处理。

2. 2 部分质量问题难以彻底修复

在处理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投诉过程中, 较多的争议点还有反复维修的问题, 投诉者对维修效果不满意致使再次投诉的事件时有发生, 部分问题责任单位也有发生工程质量问题已经维修而现已超过保修期拒绝履行维修的现象。同时, 法律法规对维修后的保修期没有明确规定, 易为住宅工程质量投诉处理带来争议。

2. 3 非商品房的产品三包法不适用性

如《浙江省实施 <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 办法》中明确规定在保修期限内, 发生规定部位严重质量问题, 或者规定部位发生质量问题经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消费者可以申请退房和经济赔偿。但是, 住宅工程中经济适用房、安置房等非商品住宅占了较大比例, 而此类住宅由于建安成本等原因, 往往工程质量比商品住宅相对差点, 工程质量缺陷也较为易发, 而在质量问题投诉处理中, 由于是非商品房, 其退房诉求无法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2. 4 对质量问题的责任认识存在误解

由于住宅工程在建过程中,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参与了监督, 投诉人就产生了“房屋质量有问题, 是如何通过竣工验收”的质问, 而没有认识到房屋竣工验收是由建设单位组织, 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参与验收的过程, 建设单位应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由于投诉人的误解,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工程质量投诉处理中往往比较被动, 无法有效发挥协调作用。

2. 5 对责任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不够

对于住宅工程投诉人,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规定在保修期限内, 因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缺陷造成的经济损失, 受损者可以向建设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这明确解决住宅工程质量缺陷的第一责任单位是建设单位。同时, 在解决住宅工程质量缺陷的过程中, 由于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了工程质量保证金或质量保修金, 其基本上会按照保修约定履行保修责任。然而,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中仅仅规定了对施工单位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保修义务的行政处罚, 却没有规定对建设单位的行政措施。因此建设单位对投诉人的合理诉求推诿、久拖不决, 不愿或不主动履行保修义务, 也是造成工程质量投诉难以处理的原因之一。

3 处理住宅工程质量投诉的措施

3. 1 进一步落实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积极开展住建部“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 全面落实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 明确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等五方主体项目负责人在工程设计使用年限内, 承担相应的质量终身责任。通过强化五方主体的质量意识, 做好工程实体质量常见问题治理, 切实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减少工程质量投诉发生。同时, 通过强化五方主体质量责任, 明确工程质量投诉问题处理的责任主体, 推进质量投诉的有效化解, 维护好群众百姓的合法权益。

3. 2 建立工程质量投诉层级处理机制

在处理质量投诉过程中, 积极推行建设单位一级直接处理、物业管理二级协调处理、质量监督机构三级督促处理、司法仲裁四级责令处理的多级投诉处理机制, 倡导问题投诉解决在建设单位直接处理或物业管理协调处理层级的原则, 充分发挥工程质量保修书的约定作用, 将工程质量投诉解决在初始阶段。

3. 3 完善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政策规定

加强对拒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质量保修义务的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行政处罚力度, 明确建设单位为解决住宅工程质量缺陷的第一责任单位, 由其负责牵头做好质量投诉的处理工作。积极推行住宅工程质量投诉不良行为公示制度, 以此敦促住宅工程质量责任主体重视投诉人对工程质量的投诉问题, 增强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强制力。同时, 将非商品住宅工程统一纳入产品三包范围, 为房屋建筑工程的“包修、包换、包退”提供法律文件支持, 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4 推行工程质量问题鉴定和评估机制

工程质量问题的责任和经济损失往往是投诉处理中争议焦点和处理关键点, 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科学公正的鉴定评估是处理好工程质量投诉的基础。对于工程质量问题的责任, 应由工程原设计单位或受争议双方委托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问题责任鉴定; 同时, 对质量缺陷引起投诉人的经济损失, 应由经济评估中介机构进行定量评估作为经济损失的赔偿标准。

4 结语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处理好住宅工程质量问题投诉是执政为民的具体表现,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为此,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以维护群众百姓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 切实强化工程质量责任主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 提高住宅工程质量水平, 从源头上避免质量问题投诉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80号,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Z].2000.

[2]建监[1997]60号, 建设工程质量投诉处理暂行规定[Z].1997.

[3]建市[2014]130号, 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方案[Z].2014.

[4]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办法 (修正) [Z].2001.

21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处理方案 第6篇

【关键词】PHC管桩;缺陷;原因分析;处理

0.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由12幢高层住宅组成,总建筑面积112433m2;其中地下室为1层、地下建筑面积11000m2,地下室上部由5幢18~24层高层住宅楼组成(见图1)。桩基础采用PHC锤击管桩,桩型Φ500-125-A,桩长40~50m,设计桩端持力层第⑦层中砂,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4400kN,基坑挖深-3.8~-5.0m左右;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支护影响深度范围内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图1 地下室平面布置图

1.事故情况

1.1施工单位采取在基坑内布置塔吊方式,于2011年3月桩基施工完成后,先行安排挖掘机械开挖位于3#楼西侧3m处的塔吊基础基坑土方。同时,制定了塔吊基坑土方开挖及临时支护方案,方案要求采取放坡开挖和木桩支护相结合(见图2)。在基坑开挖后当晚,四周土体向塔吊基坑蠕动滑移即发生基坑四周土方向基坑中心塌方。

图2 塔吊基坑开挖示意图

1.2 2011年3月底,在3#楼地下室基坑土方开挖后,桩基经低应变检测,发现部分基桩桩身质量存在明显缺陷,其检测结果Ⅲ类桩11根、Ⅳ类桩9根,大部分桩缺陷深度在距桩顶7~11m处分布,个别分布在3~5m处,且处在第③层淤泥层中;部分基桩经桩偏位和倾斜度实测超过设计允许范围。

2.事故原因分析

2.1塔吊基坑土方的塌方

因为塔吊基坑土方的塌方造成邻近的土体(淤泥)受压力差的影响产生水平位移,过大的水平力超过了基桩的抗侧能力,从而引起桩身弯曲、倾斜甚至位移(折断)。

2.2施工工序不合理

根据基坑土方开挖方案设计要求,基坑应分层、分段开挖,但现场实际没有按设计方案制定的分层开挖,实际一次开挖深度超过1m,局部甚至一次性开挖到基坑底面标高;使基坑受力工况与方案设计时的差异较大。

2.3开挖机械操作不当

2.3.1开挖机械运走时没有按照确定的开挖路线、顺序行走,没有有效保护工程桩,产生碰桩,且因挖土过快、超挖和高差过大,使桩身受到的侧压力增大。

2.3.2开挖消防电梯井、集水井时未待其边坡加固处理就行开挖,也易造成边坡失稳。

2.3.3堆土区距边坡过近,且盘运时周边堆土没有及时运走;由于机械挖土、运输机械行走的振动也易造成土体扰动、边坡失稳。

2.4排水措施设置不规范

在土方开挖期间遇到雨天,由于排水措施未按方案要求设置,上层滞水未能及时排出,基坑地基浸水,造成淤泥层抗剪强度降低。

2.5施工节奏安排不科学

现场在锤击打桩完毕后紧接着就开挖基坑,而基坑开挖范围和深度内的土体为第③淤泥层,属于高压缩性软弱土层,极易引起桩身位移或倾斜。在锤击法打桩的挤土和动力波的作用下,原本处于静平衡状态的地基土遭到破坏,其抗剪强度明显降低,再加上开挖时的应力释放和挖土高差、形成侧向推力,土体产生一定的水平位移,也会造成桩的位移和倾斜。

3.事故补强技术措施

根据3#楼PHC管桩的缺陷均位于第③层淤泥层且离散性较大,有浅部缺陷、有深部缺陷。经设计单位认真结合实际情况,对低应变检测结果为Ⅲ类、Ⅳ类及斜率大于1%的桩,分别采取补桩法与填芯法相结合的处理方案。

3.1对于Ⅳ类桩及倾斜度过大的采取锤击补桩方式(见图3)。针对局部出现异常偏位及倾斜的桩进行补桩,共补桩22根,桩尖持力层为⑤中砂,桩长25~27m,最后连续锤击3阵,每阵10击平均贯入度小于50mm。

3.2对于Ⅲ类桩则采取桩芯增设钢筋混凝土并注浆加固。

图3 3#桩基(局部)补强图

3.2.1沿桩身扫孔孔深范围内高压灌浆填芯,桩身内埋设注浆管,然后填细粒径碎石,高压注浆后将管桩空心部分填实,混凝土强度达到C35以上。

3.2.2加设6Φ18主筋、8@150钢筋笼;钢筋笼应伸至桩身缺陷或管桩最下一个接头位置下5m,且不小于35m,向上应伸至桩顶上700mm,桩顶与承台的连接仍同原设计;同时预埋二根DN15注浆管。

3.3加强检测验证

3.3.1要求对于注浆加固补强、补桩的基桩应全部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检测结果应达到Ⅱ类桩以上要求。 3.3.2同时经注浆补强的基桩应选取3根桩做高应变法检测以判定基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3.4在后期的主体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沉降和倾斜观测,尤其注意倾斜观测,倾斜观测点的设置很关键,要选取稳定的参照点。

4.补桩和补强后的检测结果

4.1补桩加强的工程桩和经过填芯注浆补强的桩,于补强28d后对其进行低应变法检测,其检测结果为桩身质量完整性全部达到Ⅰ、Ⅱ类桩要求;其中Ⅰ类桩达82.5%,Ⅱ类桩达17.5%。

4.2选取经过填芯注浆补强的3根桩基进行高应变法检测,其实测结果表明经过补强后的基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均满足设计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取值且桩身完整。

4.3在后期的主体施工过程中进行沉降和倾斜观测,观测结果均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无异常情况。说明本工程对出现的异常桩采用的补桩法与填芯法相结合的方案是有效的。

5.结束语

本工程出现异常桩后,施工现场指挥到位,迅速采取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工艺调整。防止扩大桩的位移和断桩的产生,及时有效的避免了事故扩大,将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杜强.PHC管桩施工工艺[J].山西建筑.2010(1).

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及质量问题处理 第7篇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加快施工速度,高质量完成建设项目的使用功能是现代建筑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建筑施工中,实施科学而有效的技术管理,不仅是设计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共同要求,也是为达到建设设计指标,满足建设单位的需要。本人结合当前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及施工质量问题处理做一浅析。

1 重视施工技术管理

1.1 图纸会审工作

在建筑施工中,施工的依据是图纸,所以图纸会审尤为重要。由设计单位介绍工程项目设计意图,设计特点及施工要求。

施工单位把图纸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把施工中可能出现难点提出来,在施工中使用的材料采购及使用困难提出来。施工单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审查图纸,经设计、施工、建设三方协商,达到共识。即对施工过程有利,达到设计及质量要求,还不能出现浪费,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形成会审记录,纳入工程技术档案,并做为施工中的重要技术资料及依据。

1.2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指导施工全过程,是施工过程中的指导文件。

1.2.1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按合同要求严格遵守工程竣工及交付使用期限。做好人工、材料、设备综合平衡,严格施工,技术、质量、安全。执行规范操作规程。确保工程质量。

1.2.2 施工顺序组织,采用流水作业科学安排施工进度,先地下后地上,先土建后设备安装,先结构后装修,组织施工计划。

1.2.3 施工机械: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技术性能好和经济适用型,既能满足现场施工,又经济合理,做到物尽其用。

1.2.4 技术措施:为了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必须确定科学的技术保障措施,即质量、安全、降低成本和季节性措施。

1.2.5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是施工项目中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主要工程应相应提出具体的施工方案及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1.2.6 施工进度安排:施工进度安排直接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的支付期限和经济效果,特别是对于各项目之间的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就材料供应、劳动力使用、机械使用安排具体汁划,以达到经济有效。

1.3 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是根据工程特点及所采用的技术措施施工方法,质量标准、工序搭接、安全措施等,分类别项地向有关人员交待清楚,使参加项目施工的有关人员熟悉工程特点,了解设计意图,明确技术、质量要求和施工技术关键,做到心中有底,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以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1.4 工程质量

施工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竣工,周期较长,为了工程工序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对每一道工序实施跟踪检查,落实具体技术措施,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1.4.1 加强领导,必须把工程质量安全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坚决不允许抢进度或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领导必须抓好这项工作。

1.4.2 要有专职人员负责,从工程开始到竣工,有始有终。

1.4.3 要有具体可行措施,检查不是目的,目的是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及安全,因此只有具体措施分能达到最终目的。

2 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2.1 明确技术管理的职责,注重技术提升

2.1.1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还需根据工程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的使用。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人来完成;反应迟钝、应变能力差的人,不能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某些要求万无一失的工序和操作,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控制人的思想活动,稳定人的情绪;对具有危险源的现场作业,应控制人的错误行为,严禁吸烟、打赌、嬉戏、误判断、误动作等。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1.2 发扬技术民主, 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 开展全员TQC活动, 通过PDCA循环, 解决技术瓶颈。

2.1.3 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2.2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贯彻好各项技术管理制度是搞好技术管理工作的核心, 是科学地组织企业各项技术工作的保证。

技术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1) 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

(2)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

(3) 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

(4) 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

(5) 施工质量管理制度;

(6) 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

(7) 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

(8) 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

(9) 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

(10) 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2.3 不断加强时技术工作的管理,技术管理工作需持之以恒, 因此, 要不断地加强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 充分发挥好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才干和作用。

工作重点: (1) 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规程、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2) 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建制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达到肯定成绩,以利再战的目的。 (3) 实行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积极性。

3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处理

3.1 质量事故发生的应急补救措施

工程质量往往由于露天作业多,自然条件(地质、水文、气象、地形等)多变;材料品种、规格不同,材性各异,交叉施工,现场配合复杂;工艺要求不同,技术标准不一等情况出现裂缝,有的是细微裂缝,也有的可能发展为构件断裂,有的局部沉降,变形,可能致使房屋大而积裂缝或倒塌,为此在处理质量问题前,应及时会集有关人员:设计、建设、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性进行分析,论证,作出判断,找出原因,对那些随着时间温度、湿度、荷载条件变化的变形、裂缝认真观测记录,寻找变化规律及可能产生的恶果。对那些表面的质量问题,要查明问题的性质是否会转化,对那些可能发展成为构件断裂,或导致房屋倒塌的恶性事故,要及时采取应急补救措施。

3.1.1 对较大的质量事故,应设警戒区或封闭现场,在认定不可倒塌或进行保护后,方可进人现场。

3.1.2 对要求拆除的质量事故应考虑对相邻区域结构的影响,以免进一步扩大,应制定可靠的安全措施和拆除方案。

3.1.3 凡是影响结构安全的,应对处理阶段结构强度,刚性和稳定性进行验算,提出可靠防护措施,在处理中严密监视结构的稳定性。

3.1.4 在不卸荷条件下进行结构加固时,注意加固方法和施工荷载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3.2 处置质量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3.2.1 处理应达到不留隐患,安全可靠,满足使用施工要求。

3.2.2 正确确定处理范围,除了直接处理事故发生的部位外,还应检查相邻区对整个结构的影响,正确确定处理范围。

3.2.3 选择处理时间及施工方法制定措施及方案,发生问题后应及时分析原因,但并非所有质量问题处理的越早越好,如裂缝、沉降、变形出现时,就应对地基及基础进行充分了解,若未稳定就匆忙处理,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会发生重复处理,处理方法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等因素,经比较分析择优选定。

3.2.4 加强事故处理检查验收工作,从施工准备到竣工,均应根据有关规范的规定和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3.3 处理质量问题所需资料

3.3.1 与质量事故有关的施工图。

3.3.2 与施工有关的资料,如:材料试化验报告,施工记录,试块强度试验报告。

3.3.3 质量问题分析报告,事故情况、出现事故的时间、地点、事故的描述、事故观测记录、事故发展变化规律、事故性质,区分属于结构问题,还是一般性缺陷,是表面性,还是实质性的,是否需及时处理,还是采取防护性措施。

3.3.4 事故原因:如结构裂缝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还是温度变形?是因施工振动,还是由于结构本身承载能力不足所造成?

3.4 质量问题处理方案应根据质量问题的

特点,综合考虑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生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等因素,经分析比较,择优选定。

常用的处理方案有封闭保护、防渗堵漏,复位纠编,结构卸荷,加固补强,限制使用,拆除重建等。在确定处理方案时,必须掌握事故的情况和变化规律,如裂缝、沉降,变形尚未稳定就匆忙处理,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常会进行重复处理。处理质量问题方案确定后,还要对方案进行设计,提出施工要求,以便付诸实施,完成事故处理工作。

4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市民对建筑工程技术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方法是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保证

摘要:本文结合工作管理经验, 对如何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以供各同行参考, 并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为现代建筑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21工程实体质量问题处理方案 第8篇

【关键词】质量问题 处理措施

本文是本人通过从事公路工程的实际过程中,对存在的工程质量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类,对产生原因进行了概要分析,并且针对质量问题发生后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浅述。

一、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一)工程质量缺陷

工程质量缺陷主要是指工程达不到技术标准允许的技术指标的现象。

(二)工程质量通病

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各类影响工程结构的使用功能和外形敏感的常见质量损伤,犹如“多发病”一样,为此称作质量通病。

(三)工程质量事故

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交付使用后,对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和外形观感影响较大损失较大的质量损伤,分为四类:

(1)造成经济损失达到较大的金额;

(2)有时造成人员伤亡;

(3)后果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4)无法降级使用,难以修复时,必须推倒重建;

二、工程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公路工程施工的特殊性,具有材料品种多、受社会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特点。这使得工程质量问题的成因也错综复杂,往往一项质量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虽然每次发生质量问题的类型各不相同,但是通过对大量质量问题调查与分析发现,其发生的原因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

(1)违背建设程序。建设程序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及其客观规律的反愚蠢,不按建设程序办事,如未搞清楚地质情况就仓促开工,边设计、边施工,无图施工,不经竣工验收就交付使用等,常是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

(2)不遵守法律法规。如无证设计,无证施工,越级设计,超级施工,工程招、投标中的不公平竞争,超常的低价中标,非法分包,转包、挂靠,擅自修改设计等行为。

(3)地质勘察阶段失真。例如,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或勘探时钻孔深度、间距、范围不符合规定要求,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不能全面反映实际的地基情况等,从而使得地下情况不清,或对基岩起伏、土层分布误判,或未查清地下软土层、墓穴、孔洞等,它们均会导致采用不恰当或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或墙体开裂、破坏,或引发建筑物倾斜、倒塌等质量事故。

(4)设计马虎。例如,盲目套用图纸,采用不正确的结构方案,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或变形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以及计算错误等,都是引发质量问题的原因。

(5)施工与管理马虎。例如,不按图纸施工或未经设计单位同意擅自修改设计,将铰接做成刚接,将简支梁做成连续梁,导致结构破坏。

(6)原材料、制品及设备未经检验合格就使用。例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良会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骨料中活性氧化硅会致碱骨料反应,使混凝土产生裂缝等。

(7)自然环境因素。空气温度、湿度、暴雨、大风、洪水、雷电、日晒和浪潮等均可能成为质量问题的诱因。

(8)对市政设施使用不当也易造成质量问题。

三、工程质量问题分析的目的

(1)防止事故恶化。例如施工中发现现浇结构的混凝土强度不足,就应引起重视,如尚未拆模,则应考虑何时可拆模,拆模时应采取何种补救措施和安全措施,以防止发生结构倒塌。如已拆模,则应考虑控制施工荷载量,或如支撑,防止结构严重开裂或倒塌,同时及早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2)排除工程上存在的隐患。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分析。对于及时排除工程上的隐患,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例如在砌体工程施工中,若发现砂浆强度不足、砂浆饱满度很低、砌筑方法不当等类似的问题,应重新进行周密的分析和必要的计算,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及时排除这些隐患,确保工程质量和工程结构的安全。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再次发生,在以往发生过事故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例如,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内承重砖柱毁坏、悬挑结构倒塌事故,经常发生。

(4)减少工程质量事故的损失。在整个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事故,对出现的这些质量事故,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将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才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因此,对质量事故及时地进行分析,可以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恶化,及时地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并迅速排除质量隐患,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促进工程交工验收的顺利进行。对施工中发生的质量问题,若能正确分析其原因和危害,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使有关各方认识一致,可避免到交工验收时,产生各种不必要的麻烦而导致延误工程的验收。

四、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

质量事故是指违反质量管理制度和不按规定要求而造成的质量失控事件。工程质量事故发生后,在相关负责人的领导下,可参照下列要求处理。

(1)发生工序质量事故后,将事故现场情况调查清楚,正确记入事故记录本,以查明原因,分析责任,总结经验教训。

(2)重大质量事故以书面材料报送省主管部门,工序质量事故由责任者所属部门填写“质量事故报告单”送化验室,由化验室主任签署意见后,上报公司处理。

(3)对事故的责任者,责令其写出书面检查以作处理,对严重失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不良影响者,公司有权追究其责任,并根据情节和态度给予行政处分。对及时排除、解决质量事故的有功人员应给予表扬或奖励。

(4)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未遂质量事故 ,应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分析研究,查明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即对质“三不”放过的原则:

1)不查出质量事故原因不放过;

2)不查出质量事故的责任不放过;

3)不落实改进措施不放过,同时组织有关职工进行大讨论,查找隐患,落实措施,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体质量控制 第9篇

1 钢筋工程质量控制

钢筋的质量控制应从钢筋原材料、钢筋加工、钢筋连接、钢筋安装等几个方面进行。

1) 钢筋原材料:钢筋原材料的规格、型号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及规范规定, 特别是抗震结构应满足GB50204-2002 (2010年版) 的要求:强屈比、超屈比、最大力下总伸长率。如有不同直径或不同强度等级的钢筋代换, 必须办理工程设计变更。

2) 钢筋加工:钢筋加工是钢筋保护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首要因素, 只有按设计要求保护层厚度进行计算的箍筋、负弯矩筋及各种受力主筋 (梁、板、墙、柱筋) 的下料长度, 并按规定的加工半径 (详参第四版《建筑施工手册》9-4-4-1钢筋弯钩和弯折的有关规定) 进行弯曲成型 (有些钢筋不需要弯曲加工) 的钢筋, 才有可能保证成型混凝土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值得注意一点, 新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格和构造详图》 (11G101-1) 与 (03G101-1) 的区别之一是前者重新明确钢筋保护层, 由后者要求的以“受力钢筋外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改为“最外层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的距离”。

3) 钢筋连接:钢筋连接是钢筋加工成果的延续和检验, 是钢筋安装的前提, 可分为焊接连接和机械连接;还有最简单的绑扎连接, 按规定的混凝土强度及钢筋级别进行操作即可 (详见11G101-1) 。焊接一般可分为电阻点焊、电弧焊、电渣压力焊、气压焊、预埋件埋弧压力焊、闪光对焊等几类;机械连接可分为锥螺纹套筒连接、直螺纹套筒连接、套筒挤压连接等几类。各类型的接头应由取得上岗证的操作员按操作规程的要求进行操作, 基本能满足要求, 除外观检验外, 只进行复验即可, 必要时可进行型式检验以确定接头性能等级或工艺是否合理、材料是否合格。以上三种连接方式均需考虑接头率的限制。

4) 钢筋安装:钢筋安装是钢筋保护层厚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最重要的工序。通过钢筋的加工、连接两道工序最终为钢筋安装做准备, 通过对加工、连接成型的钢筋的组合安装、绑扎就位, 最终完成钢筋工程。

重点控制:

(1) 柱的筋要绑扎到箍筋角部并全扣绑扎, 墙筋要根据抗震等级要求甩好高低错槎, 拉钩绑扎到位并按要求保证挂钩的弯钩角度, 用做控制剪力墙水平筋间距的“梯子筋”应考虑兼做控制保护层厚度的定位筋, 详见图1 (梯子筋的横筋两侧应蘸防锈漆, 防止墙面返锈) 。当墙 (柱) 筋基础生根时, 除在基础锚固段按相关要求加设水平筋外, 在基础上层钢筋网应根据墙 (柱) 定位, 另加设一道水平筋, 并将墙 (柱) 筋与之固定, 以确保墙柱筋的位置, 不至影响基础上层的墙 (柱) 筋保护层厚度不足;除墙体附加梯子筋外, 柱筋和墙筋还需要绑扎垫层以保证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 垫块可用同墙 (柱)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砂浆垫块, 也可采用塑料垫块, 垫块的数量应每平方米不少于3个, 柱表面应适当加密。

(2) 板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相对容易, 板筋底筋主要通过加设垫块即可满足要求, 垫块的材质同墙柱筋, 间距1.5m。板筋的上层筋及负弯距钢筋是板筋保护层控制的重点, 应用钢筋马凳 (也有用混凝土或塑料垫块的) 把上层筋架起, 马凳沿同一方向应通长设置, 另一方向应视板上层筋的直径 (即钢筋网片刚度) 大小, 在0.6-1.0m适当间距布设, 另外, 负弯矩钢筋应与支座处梁或墙筋绑扎牢固防止弯钩翻转, 必要时进行点焊, 钢筋马凳的尺寸见图2, 马凳高度h=板厚—上层钢筋直径 (钢筋是多层时应将钢筋直径累加) —钢筋保护层, 马凳的脚部应蘸防锈漆, 防止顶板返锈。

(3) 梁筋的保护层有多种方法进行保证, 如加设垫块等, 我个人倾向于采用钢筋马凳 (大样参见图2, 横筋及支架尺寸、直径适当调整) , 马凳的高度h=梁高—马凳上的钢筋直径累加 (包括主筋、箍筋) —钢筋保护层厚度;当梁上平标高与楼板等高时, 可将马凳架在板底模上, 马凳高度h=板厚—马凳上的钢筋直径累加 (包括主筋、箍筋) —保护层厚度;当板面有不同标高时, 可将马凳脚一侧加高, 使马凳上筋保持水平, 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将多余部分切除。另外应强调一点, 梁、板钢筋保护层的保证还需成品保护, 特别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保护, 浇筑人员应在专用马道上进行浇筑, 如有踩踏及时进行复位, 确保钢筋位置正确。

2 模板工程质量控制

模板是混凝土结构构件成型的重要工具, 是混凝土结构钢筋保护层是否正确的基本保证, 应满足GB50204-2002 (2010年版) 的相关要求。

除规范要求外, 模板工程的过程应从安装和拆除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 模板安装:一般常用模板工程, 使用酚醛清水模板配以木方形成组合模板、大型定型钢模板, 个别地下结构也有采用小型组合定型钢模板的, 模板工程一般分为墙柱模板 (侧模) 和梁板模板 (顶模) 。

模板安装过程中重点之一是保证结构尺寸和轴线位置, 可采用定位筋和内支撑来实现, 定位筋的尺寸应比结构尺寸略小2-3mm, 间距为1.2-1.5m一道, 最大不大于2m, 采取可靠措施保证其位置的准确性, 必要时可在浇筑顶板混凝土时进行插筋, 用以焊接定位钢筋;内支撑的材质有预制细石混凝土、塑料管、短钢筋等, 根据穿墙栓紧固力的大小进行选择, 间距和尺寸同定位钢筋。只有做好上述工作, 再配合牢靠的模板支撑系统, 才能确保混凝土构件的结构尺寸并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 (前提是钢筋工程符合要求) 。

梁、板的模板支设的重点是竖向支撑体系和标高, 规范中提到的“模板及其支架应具有牢靠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 能可靠地承受浇筑混凝土的重量、侧压力和施工荷载”即主要指竖向支撑体系, 充分说明了竖向支撑体系的重要性, 可以说, 没有牢靠的竖向支撑体系就没有顶板和梁的施工安全和质量安全可言, 所以, 梁板模板支撑的重点控制之一是依据经过计算的模板支撑方案, 检查竖向支撑体系是否符合要求, 另外, 梁、板、底模的竖向标高, 也是保证混凝土结构构件尺寸的关键, 是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根本保障之一。

2) 模板的拆除:模板的拆除要求规范中明确过, 但如何才能做好控制和落实呢。首先说侧模, 强度达到1MPa时方可拆除侧模 (冬季施工需另行计算) , 一般根据混凝土强度增长曲线, 在室外气温20℃时24小时后即可拆模;其次, 梁板底模的拆除, 除满足同条件同强度外, 还应考虑施工荷载的传递, 在本层梁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前, 不得拆除下层梁板的底模, 防止下层梁板过载而出现裂缝而导致结构构件破坏 (条件允许时应等到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时拆模) 。

3 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如果说混凝土结构的钢筋是骨架, 那么混凝土就是当之无愧的肉,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整体结构的好坏, 关乎到钢筋本身的安全, 钢筋一旦锈蚀结构构件就将面临彻底破坏, 所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整个结构构件重要的保障, 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更是重中之重, 当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也不能忽视, 它是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基本保证, 而混凝土顶板裂缝虽不是结构检验的必查项目, 但因其使用功能影响非常大, 在这里也进行一下分析。

混凝土施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拌制;运输与浇筑;养护与拆模。混凝土施工技术已经经过百年的发展, 原材料的选择、配合比的设计、拌制三个过程相对而言, 技术成熟, 受外界影响较小, 运输与浇筑、养护与拆模受施工条件及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是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及裂缝、结构构件尺寸偏差 (钢筋保护层) 的重要因素。

混凝土的运输, 一般分为水平运输和垂直运输, 水平运输一般又分为人力手推车、机动翻斗车和混凝土搅拌输送车, 随着建筑工程工业化发展, 人力、手推车和机动翻斗车已基本退出施工现场, 只有个别小型建筑工程仍在使用, 混凝土搅拌输送车成为主力军, 除个别路途较远和交通拥堵外, 基本可以保证让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质量不受影响, 略有影响可通过外加剂等措施进行处理;垂直运输也由原来的塔吊、升降机等转变为汽车输送泵和移动式地泵为主要垂直运输设备, 输送混凝土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机械设备的技术参数和运行状态, 因此, 做好施工现场施工机具的选择和维护, 选择远近合适、质量可靠的商品混凝土公司就可保证混凝土的运输过程无忧。

混凝土的浇筑过程是混凝土施工的重要环节, 是人工或机械振捣使混凝土成型的过程, 是混凝土质量缺陷形成最多的阶段, 如:漏振、蜂窝、孔洞、麻面、裂缝、强度不足等。但混凝土浇筑阶段一般受人为影响较大, 如有完备的管理体系、熟练的操作工人, 上述问题基本都能从一定程度上避免。首先, 墙柱的混凝土振捣, 混凝土浇筑前应在墙柱根部的水平施工缝处铺设同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 然后分层装料, 分层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着重提二点, 一是真正做到快插慢拔, 别漏振也不要过振, 二是不得直接振捣钢筋防止其移位, 其余按操作规程施工即可, 振捣器选型, 根据施工现场情况进行选择;其次, 是顶、梁、板的混凝土的振捣, 一般整体浇筑时, 在墙柱混凝土初凝前浇筑顶梁板混凝土即可, 如顶梁板单独浇筑时, 需将墙柱顶部浮浆剔除, 再按水平施工缝处理即可, 振捣时, 需用插入式振捣器与平板式振捣器配合, 梁用插入式振捣器, 板用平板式振捣器, 根据梁截面大小必要时进行复振, 振捣完成后, 板面找平时拉线找平, 要进行两遍搓麻, 两遍的时间间隔应为1小时, 并且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 为取得更好效果, 应在第二遍搓麻后覆盖不透水的塑料薄膜进行养护, 切记, 在混凝土终凝前不得上人进行踩踏, 以免影响混凝土强度及表面平整, 着重强调一点, 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中, 必须搭设专用马道, 禁止踩踏负弯矩筋等板上层钢筋、梁筋, 确保钢筋不位移, 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

混凝土养护一般在混凝土终凝后12小时内进行, 如采用不透水薄膜覆盖养护时 (即在第二遍搓麻完成时开始的) , 可适当推迟首次养护时间, 但要确保覆盖严密, 无外露面, 一般混凝土结构构件养护时间不少于7昼夜, 抗渗混凝土结构构件养护不少于14个昼夜 (冬季施工养护方法和养护时间根据养护条件确定) , 墙柱的养护一般在拆除侧模后立即进行, 多以涂刷养护液为养护方法, 而梁板等多以洒水养护为主, 应注意, 洒水的频率随大气温度变化而适当增减, 且选择适当的时间段, 避免与其它工序作业相冲突。另外, 需强调一点, 切不可为抢进度而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强度之前上人、上料, 防止混凝土过载而形成裂缝等缺陷。

4 结语

上述做法落实到实处, 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的强度及顶板裂缝等工程实体质量, 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样会给企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结构实体检验:内容应包括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保护层厚度以及工程合同约定的项目;必要时可检验其他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010年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5-11、47.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格和构造详图》 (11G101-1)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1.53-55.

上一篇:交往式自我介绍下一篇:“黄埔精神”的现代意义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