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目的的意义

2024-08-30

学校教育目的的意义(精选9篇)

学校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1篇

1、为了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有关中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充分与全面锻炼,培养教育和教学上的独立工作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2、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时间中向优秀教师学习,认识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树立和巩固忠诚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

3、可以通过实习,全面检查我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改进措施,以促进我们的教学能力。

4、还可以通过实习加强我校与实习中学联系,共同研究解决新时期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广现代化教育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推动我校和中等教育稳定发展!

学校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2篇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希望有所帮助!

家庭教育的目的家庭教育目的其实质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问题。它是家庭教育指导思想、方向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客观存在性。家庭教育目标指家庭教育活动而达到的最终结果。家庭是社会的一细胞,其命运与社会是密切相连的,因此,家庭教育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家庭教育目的必须与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充分考虑家庭成员的身心发展状况,遵循孩子发展的特点和可能,实施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社会需要的人才。

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是与家长或长辈的教子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认识到:在家庭环境中,家长不管自己的言行有无主观意识,客观上孩子都在接受着教育,并能够达到一定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逐步在被扬弃,一些新家庭教育理念在家庭教育这块领地得到了充盈发展,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家庭教育目的的重视。

家庭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制约,还要受到家庭的根本利益、家长的素质因素乃至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孩子健康地成长,家长必须抛弃无意识自然发展的家庭教育理念,树立起有意识、有目的`科学家庭教育新理念。

每个家庭的教育目的,又要依据这个家庭及其子女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家长要从自己家庭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总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家庭教育目标,以充分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在能量,使其得到最完善的发展。这是因为家庭教育目标的制定总要兼顾到家庭的利益、孩子的利益和前途。必须培养孩子具备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基础,明确家庭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所需合格人才。

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教育的意义就在于人、在于家庭、在于社会,在于其和谐发展。

有家庭就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人的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家庭教育的作用下度过来的,没有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没有现在的一切。现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被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社会的发展更加强化了三大教育的分工,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越来越社会化。

(1)培养孩子全面发展。国家建设要求各种各样的人才,需要具备思想道德水平、文化底蕴、精湛的专业技能和创造精神以及适应能力的人才,而人才的这些基本素质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作为基础的,这也正是和教育方针相一致的。然而,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等片面的教育导向。这种状况是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不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是不利的。只有在家庭教育中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才能使子女全面成长,才能使孩子立足于社会,利国利己。

(2)培养和增强孩子社会意识,帮助子女具备社会生存能力,适应社会生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特别要帮助孩子懂得社会、懂得生活,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能够独立的生活于社会的能力,既能在顺境中成长,又能与命运抗争,敢于在逆境中奋进。具备能以广阔的视野来认识和处理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能力,自幼培养子女具有开放意识,有意识进行国际化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子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森林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第3篇

1 森林调查的内容

森林调查被称作“森林资源清查”, 主要是针对林业占地面积以及分布地区情况、森林的储备的数量、质量和生长量、年砍伐数量、估计损失量等进行调查统计的调查系统。

目前, 我国对于森林的调查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1) 全国性森林调查, 一般简称为“一类调查”, 主要是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森林系统进行全面的、连续性的清查, 从而对全国范围内的森林资源的整体状态有一个宏观性的掌握; (2) 规划设计调查, 一般被称作“二类调查”, 主要是针对森林的规划与设计的编制而做出的调查研究; (3) 作业设计的调查, 一般简称为“三类调查”, 是针对林业的作业设计所做出的调查研究。

2 森林调查的方法

森林调查有多种多样的调查方法, 可以分为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化调查方法。在这些调查方法中, 又可以细分为抽样调查法、样地实测法等传统方法, 控制总体法、信息系统法、航空图片法等高科技手段的现代调查方法。

森林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一种, 除了受自身生长消失的规律之外, 还会受到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森林的资源清查, 可以对我国当前的森林的数量做到及时的了解, 掌握森林资源的生长消失的变化, 为研究影响森林发展的客观条件提供依据。我国已经有着50多年的森林调查历史, 经过50年的不断发展完善, 已经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调查体系为我国的森林调查工作提供服务。

森林是国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对森林进行调查的宏观目的是为了向国家对于资源的管理与合理调配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依据。以各地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等为单位划分, 为了对森林的持续经营发展提供规划设计, 从而开展了森林的规划设计调查。其主要工作是对森林资源所包含的物种、数量、分布以及森林资源的质量进行调查, 从而对所调查的分布区域中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作出客观的反映, 可以使该区域的森林资源与经营状况得到综合的分析, 从而为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与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调查后根据结果建立或更新森林资源档案, 管理者可以根据每年的调查结果对于采伐森林的限额进行制定。因此, 森林的规划设计调查是林业工程进行规划与设计、森林资源的持续发展建设的基础, 为森林的科学持续的发展经营提供重要依据。

3 森林调查的意义

经过森林调查, 可以掌握森林资源的现状, 根据森林资源的多样性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如何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经营利用, 缓解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 使森林资源为国民经济更好的服务是我们进行森林调查的最终意义。

3.1 天然林的持续经营

天然林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我们在做出调查后, 可以根据调查的结果人工促进森林的更新, 如果森林中存在灌木或者乔木等具备更新潜力的植物时可以采用封山育林的手段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 尽量避免原始森林受到破坏;对于低效林的改造以及天然次生林的抚育工作要重视, 在低效林中对于生长比较好的树木要尽量保护, 增加树木的质量与生长速度;在对于可采伐的树木时也要综合考虑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树木采伐时, 要尽量避免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 对于水资源、森林植被要尽量保护, 防止因树木的砍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在采伐树木时, 还要注意对珍稀物种的保存, 合理的对砍伐树种进行搭配。

3.2 人工培育林的持续经营

由于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天然林资源的快速减少, 人工培育林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我们应该对人工培育林进行大力的发展。在人工林的规划中, 可以将不同物种的树木结合起来, 使得人工林也具有物种的多样性和多层性, 形成合理的树林结构;在进行种植时应当选择品质优良的苗树进行种植, 这样可以培育出质量高的树木;建立一种稳定的、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破坏, 对树林进行科学的管理;为了持续发展人工林的经济, 应当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出合理的采伐强度和采伐方式, 从而保持森林的生态系统不受破坏, 随时根据调查结果对人工林的培育进行调整, 从而达到人工林的持续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 森林调查对于我们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我们应当重视森林调查这项工作。

摘要:森林属于可再生性资源的一种, 除了受自身生长消失的规律之外, 还会受到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通过运用森林调查的手段, 可以对森林资源的情况做到及时的了解, 以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森林调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森林调查,方法,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2000中国林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圆林业出版社, 2001

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第4篇

[关键词] 艺术教育高校艺术教育审美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生活中越来越难以离开的是科学所带给人民的便利,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年代,在科学发达的同时,艺术教育也相应的飞速发展,结果是艺术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前进。以日本为例,尖端的科技无疑受惠于艺术的国民化教育。在工业发展的早期,日本的产品粗糙而廉价,后来的工艺提高是日本产品占据了世界市场的重要因素。这仅是科学和艺术联姻的一个结果。在国民素质教育上,日本同样是坚决执行艺术国民化教育。日本民众对艺术的普遍关注和热爱,有展览举办时,会有很多的民众到展览馆参观。而且,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和对艺术的热爱使我感慨很多。在国内时,一般的展览尤其是油画的展览的观众寥寥无几,所有的也是圈内的人士,老百姓一般对油画的知识少的可怜。另外,对一些工业产品的包装标志的等知识,大部分的人更是所知无几,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同样在于成教化,助人伦。

艺术可以使人优雅从容。这点在具有古老艺术传统的欧洲社会,体现的更加明显。我们的很多社会政策要求民众保护环境,厉行节约,其目的是建设一个和谐幽雅的社会。但是要是民众粗俗不化,你的政策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我们都知道蔡元培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他是“教育救国论”的倡导者。他于“而立之年”主动放弃清朝翰林院编修的高位,回到浙江和上海创办新式学堂走“教育救国之路”。其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路就是蔡元培首倡。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在谈论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谈论艺术教育的功能和意义,回头看看蔡元培对现代教育的精练全面的概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融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为一体,以健全人格、发展共和为宗旨。

蔡元培把艺术教育的意义概括为几个方面:一、艺术与生活:二、艺术与科学三、艺术与民众。

关于艺术与生活。他说:“所以,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和感情的调和”。

关于艺术与科学,他说:“治科学之外要兼治美术,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有了意义,有了价值。就是在治科学时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呢!”

关于艺术和民众的关系,他说的更加深刻:“时全民抗战期间,有些人以为无鉴赏艺术之余地,而鄙人则以为美术乃抗战之必须品。抗战所需要的乃是人人有清醒的头脑,又有坚强的意志,为养成这种宁静和坚强的精神,固然有专门的机关从事训练,而鄙人以为推广美育,也是养成这种精神之一法!”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在以后的教育推广中蔡元培都在提倡科学的同时,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有力手段。把艺术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现在教育救国已经有了更新的含义,我们的教育在培养科学人才的同时应该提倡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的审美水平,在艺术的领域包括音乐美术方面。艺术教育在很多人眼里不过是一种实现道德教育的手段,但是艺术教育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仅从教育上来说。他也不是单纯的形式。艺术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他的功能是其他所不能代替的,艺术教育在技术之外于思想层次的诸如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激发创作冲动和想象力,增加高尚的文化修养、追求超越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是别的学科所难以替代的。

今天,社会的发展日益“现代化”,这“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就是全面发展。恩格斯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是指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具体指人的智力、体力、思想道德、情操、意志、审美等。就是说,对人的教育,既要有认识能力的内容,又要有社会功利的内容,还要有情感的内容。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教育的具体内容也是如此。现在我国把每年的正月十五晚,定为科学家和艺术家聚会日,1994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国际《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这说明。国家、人民重视科学与艺术的“嫁接”。并期盼结出丰硕果实。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把他们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培养目标。由于“认真学习艺术和人文学科会促使科学进步。因为科学家会通过学习艺术而获得发展”(美国科学基金会认为),所以,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之于学校,尤其是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并非是可有可无的。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认识文明和走向文明的重要途径

所谓认识文明是对人类已有文明的了解,人类对古老文明都是通过艺术来认识的。世界通过青铜器和陶器认识了我国的古代文明:通过湖北出土的“曾候乙”墓中的编钟了解到当时中国的音乐艺术的发展和铸造技术的文明程度:通过金字塔认识了古埃及的文明:通过巴台农神殿和荷马史诗认识了古希腊的文明,通过佛教认识了古印度的文明。如果对这样高超的人类文明成就一点都不知道、不理解,就无异于文化上的文言。孔子曾把音乐教育看作是培养人达到最高境界“仁”的最重要手段,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此,可以毫不忌讳地说,人类文明的质量可以通过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建筑以及文学作品来衡量,必须使后一代的受教育者认识并理解文明的最深刻的作品,因为对过去文明的理解、认识,直接影响着对自身的理解,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新的文明。所以,理解、认识以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的自己,理解和创造未来的文明。

(二)启动思维、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

一个受教育者若能象真正的艺术家那样,用钢琴弹出乐曲,奏出旋律,在白纸上作画、用胶片摄影,不仅能使他掌握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他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积极的影响。当他运用这些技巧来直接创作或二度创作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感情和心灵的体验。如歌咏比赛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一是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整体意识,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二是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思想的体验和表现,有助于情操意志的陶冶。

艺术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如果说艺术创作是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语言、声音、色

彩、线条等等表现出来,那么艺术鉴赏就是用联想,将语言、声音、色彩、线条等等,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正是在同艺术家的相互交流中(包括艺术家的作品的交流),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白居易的《琵琶行》是写他欣赏音乐时的心理活动,可以这么说,完全是白居易的联想、想象在起作用。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的变化,白居易一会儿联想到急雨。一会儿联想到私语,一会儿联想到莺语,一会儿联想到泉声,即使在音乐暂时休止的时候,也没有停止他的联想,他觉得另有一种幽愁暗恨,胜过有声之时。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同样。这想象的“产物”更能激发人的想象。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又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无论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所以,创作、欣赏的体验过程本身就是积极地参与创造世界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可以起着充当自由、文明、想象和理解的工具的作用。

(三)能更有效地进行非语言的交流

人类之间的交流方式是多样的,仅语言就有上百种,可以通过文学等语言形式,也可以通过非语言进行交流。列宁说过,“不论走到何方,单凭国际歌那熟悉的曲调就可以找到自己的朋友。”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达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德国音乐家德尔松)所以,音符具有语言的功能,因为曲调感是人的天性。著名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可以称作是人类的万能语言,人类的感情用这种语言能够向任何心灵说话和被一切人理解。同样,造型艺术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罗丹说过:“一位由于热情和理智而闻名的伟大的雕像,不应该是他的肉体的再现。而应该是一种结构。结构的线条应该表达出这位伟大的灵魂……”所以,尽管他的巴尔扎克雕像结构单纯,线条简练。可是雕塑语汇却显得更深刻,通过人物带有倦态的表情,蓬松的头发。仰首凝视的神态,表现出巴尔扎克蔑视权贵,傲然独立的全部性格,非常集中地再现了这位伟人的内心世界。可见,除文学语言之外,也可以通过音乐及舞蹈、绘画等造型艺术进行非语言形式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交流。在今天,一些语言和非语言结合在一起。更易于人们之间的交流,如话剧、歌曲、电视、电影等。尤其是电视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人们理解这种非语言的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音乐应成为国民的必修课。”我国从先秦时代就已对付艺术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并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术教育思想和艺术理论。《尚书·尧兴》上就记载有据说是舜的话:“奎,命汝曲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这可以看出奴隶主是很重视用艺术教育子弟的。再如《乐论》、《画论》等,甚至把风、雅、颂全部配置了曲谱。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乐被列到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加强非语言的交流。古人早已认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日本的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我不以培养演出家为主要目的,我要培养孩子们有优美的心灵,敏锐的感觉和高尚的能力,使他们都成为优秀的公民。”由此可见,对受教育者加强非语言内容的教育,是有助于思维的全面发展的。正如语言的知识与技巧对走上社会是必不可缺少的一样,非语言交流的知识与技巧也同样重要。

(四)不会审美就不会生活

不会审美就不会生活。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就不能欣赏美,不懂美的规律也就不能进行批判、进行创造。不知美也就影响对丑的认识,反过来。知道了什么是美的。还愁分不清丑的东西吗?让青年学生接触大量的(严肃、通俗)艺术作品,使学生从中判断艺术作品的优劣,并作出理智的选择。而他们的这些选择,反过来一定会影响艺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在今天青年人欣赏艺术的王国里,涌动着通俗歌曲的大潮,如有正确的导向,使青年人能够掌握一定的审美知识,并进行鉴赏,其意义远非今日青年人对艺术的理解。一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二是通过这样的欣赏,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三是对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社会良好风尚的培养。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对当代优秀艺术的鉴赏。意味着更新的文明的诞生。

同样,艺术教育对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心理也有影响。如在商品的选择上。在发达国家,家庭首先购买的是汽车、洋房和钢琴,而在我们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钢琴可谓是个很高的消费品,可在我国众多的钢琴持有者中,大多数却是收入不高的知识分子家庭(近几年面在扩大)。这种消费倾向反映出一个问题:知识阶层受教育的层次高。接受艺术教育的质量比常人要高。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影响也较深刻。在其他商品的选择上。也表现出这种影响。今天人们购买产品既注重质量又注重外形设计。换句话说。要注重使用价值,也要注意欣赏价值。撒切尔夫人说:“设计是英国工业的命脉。”消费者购物讲究物品的两个价值:使用与欣赏。这对生产部门来说。就要促使他在追求高质量的同时,必须注重外观,否则产品将败北。因为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导致人们的消费心理的变化。事实上,生产者对消费心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消费质量。日本的汽车、家电在全世界的市场上畅销,原因之一是日本人对消费者所需产品在造型设计艺术上的爱好有较深入的了解,能投其所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追求使用之外的“使用”(欣赏)。这不能说不是美化生活,美化人的本质力量,走向新的文明的一个具体的表现。

(五)有助于思想灵魂的求真向善

“我已接触到了苦难俄罗斯人民的灵魂深处。”这是托尔斯泰在听了柴柯夫斯基的弦乐器重奏“如歌的行板”之后,潸然泪下所说。恩格斯在听完“贝五”交响曲之后说:“这里有完全痛苦的绝望,有悲歌似的忧伤和温暖的申述,又有坚强有力而又充满青春气息对自由的欢乐,这是真正的交响乐!”通过聆听,仿佛身临其境,在这欣赏的过程中,不仅有强烈的感情冲动。而且还包括了认识和理解。伦理判断与理性的丰富内涵。再如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画中通过小伙子拉卡尔,突出表现了这个有反抗情绪的人物。整个画面行列表现了沉重的劳动和纤夫不甘心忍受奴隶般生活的愤懑情绪,同时也表达了画家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剥削阶级的愤怒抗议、对我们欣赏者来说,这幅画似乎可以听到那低沉压抑的“伏尔加船夫曲”……这聆听一感受——理解的过程,起到了“悲剧能净化人的心灵”(亚里士多德)的作用。可以这样说,艺术还是一门学会真诚的功课。她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

中小学国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第5篇

1、道德教育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国学经典中蕴涵的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提升孩子们的素养。

2、人格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中国古代哲学家、文化人讲涵詠,讲六艺之学,讲礼、乐、射、御、书、数,讲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讲人的品味,人的意境。人活着,要活得有尊严,有格调,有价值,有意义。要读书,要静坐,要修养自己。要养气,养心,养性、养情,养才。靠什么养?在古代是靠人文的“六艺”之学之教,靠四书五经。

3、智力教育

儿童背一点蒙学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千家诗》等,背一点《论语》《孟子》《老子》,背一点古代诗词等,很有好处。适当背诵一点古代经典,对开发智力很有好处。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4、国民教育

国语、国文、国学的教育是国本,不可动摇。中国的教育,一定要以母语与本土文化为主导和主要内容。中国之为中国,中国文化之为中国文化,一定有自己内在性的东西,有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常道。这是不可动摇的。

学校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6篇

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目的是多样的,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大课题。实证研究表明,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和提高学校绩效之间有着显著的因果关系。

由于学校发展计划已不是外在强加的革新活动,所以应当考虑如何在利用发展计划控制学校和赋权于学校之间保持良好的平衡,也应当考虑发展和责任之间潜在的冲突和压力。当然,督促学校实施发展计划作为管理策略和提高学校绩效水平的目的是学校发展计划永恒的主题。

具体说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的目的意义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通过参与式方法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使学校和教师共同参与发现学校面临的问题、困难、原因和需求,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学校的现状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二)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鼓励学校和教师承担起改善学校教育的责任,充分挖掘各种资源,把积极争取外部支持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目的。

(三)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调动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增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提高其参与的能力,在学校与教师之间建立互动、互助、互利的有效机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四)通过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计划,提高社区成员对教育的认识,在当地形成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适龄儿童,特别是女童和少数民族儿童入学。

学校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7篇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怎样从严治党?集中一定时间内,对领导干部和党员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进行全面整顿,纠正各种不良作风和现象,是我们从严治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好方法。1942年到1945年初,毛泽东倡导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风,提高了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在全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统一。延安整风是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和伟大创举。群众路线是我党对马列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创造性运用。表述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两个一切”是党的工作路线和组织路线,是一条生命线,是党的宗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是强调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党的力量源泉,这是党的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党中央在18大后半年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党的现状进行清醒分析后,狠抓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

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先,应当明确它的背景和必要性。

它的背景有两点,一是实践背景,一是理论背景。

理论背景是指党的18大,关于党的建设理论有了新进步。

一是明确党建目标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毛泽东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革命党”;邓小平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懂建设的党”;江泽民时代讲: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政党。18大讲:我们要建设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二是形成了党建主线。要围绕“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

三是丰富了党建内容。毛泽东讲:思想、组织、作风三大建设; 邓小平讲: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外,还要抓制度建设、反腐败建设。

四是对党建新形势作出科学分析。新世纪、新阶段,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冲击“四大考验”; 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因此,党的建设必须增强忧患、创新、宗旨、使命“四个意识”。

五是安排部署今后党建工作:从理想信念、党群关系、党内民主、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党管人才、基层组织创新、反腐败、严格党的纪律等八个方面,强调了当前及今后 5年的党建工作重心。

这样,18大报告在“ 党建目标、党建主线、党建内容、党建新形势、党建新任务”等五个方面有了新的进步,为我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于实践背景,是指我党的现状。一方面,我党是执政党,有8200多万党员,党的知识化、年轻化、革命化水平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党的建设,还存在不足,消极腐败问题,仍然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三大问题之一,反腐败斗争仍未有穷期。脱离群众的问题,也很突出。所以,必须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习近平讲了三点:第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18大明确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需要凝聚全党、全民的智慧、力量,艰苦奋斗,努力拼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第二,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第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强调,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

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及意义 第8篇

保护性耕作技术最主要、最直接的效益是节约成本。它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 采取少耕或免耕的方法, 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 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 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此项技术包括4项主要内容:1.免耕播种施肥技术;2.秸秆残茬与表土处理技术;3.杂草及病虫害控制技术;4.深松技术。它取消了铧式犁翻耕, 采用机械化复式作业, 一季就可减少作业工序2~3道, 降低作业成本20%左右, 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效益;实现了作物稳产增产, 促进了农民增收。因此, 合理建设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核心示范区, 实施联合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新技术这一举措势在必行。

综合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结果,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至少有3个方面好处:

1 农民可直接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1.1 减少作业工序, 降低农业成本。从目前的现实情况看, 每667 m2可节省农机作业费20~40元。

1.2 由于具有明显的节水抗旱作用, 减少浇水次数

或浇水量, 每667 m2节省水费开支5~30元 (各地浇水费用不等) 。

1.3 减轻劳动强度, 降低用工投入。

1.4 实行免耕播种大大减少了从收到播的农时, 增

加作物生长期积温, 可提高复种指数或选用生产潜力大、生育期较长的品种, 可较大幅度提高全年产量, 增加收入。小麦增产增收10~30元/667 m2。

2 保护并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1 集聚雨雪, 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减少蒸发、节省灌溉水;保护和节省了水资源。

2.2 减少机械耕作对土壤的破坏, 抑制风蚀、水蚀, 减轻土壤流失, 保护了土地资源。

2.3 化肥集中深施, 充分利用肥料资源。

2.4 秸秆残茬还田, 有效地保护和增强了土壤生物

和微生物群落, 提高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培肥地力, 减少化肥用量, 还可持续高产。

3 保护环境

3.1 以最少的土壤耕作工序完成播种施肥和秸秆残茬的覆盖、还田, 保护土壤, 减轻和抑制沙尘暴。

3.2 可以根治焚烧秸秆, 避免了对大气的污染。

3.3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使地越种越肥, 可逐步减少

化肥用量, 提高农作物产品品质, 可减轻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从总体上说, 不管是一年一熟还是一年两熟地区, 保护性耕作的生产过程大致为:上一季作物收获后, 秸秆覆盖在地表, 不翻耕土壤, 根据需要, 只进行必要的耙地、深松等少耕作业, 种床部分采用铁茬播或旋耕播种的方式进行表土处理。在播种下一季作物之间, 根据地表杂草情况, 可以选择喷施除草剂除草, 然后播种下一季作物。具体来说, 对于多数一年两熟地区, 小麦收获后, 秸秆覆盖地表, 采用专用免耕播种机在秸秆覆盖地直接免耕播种玉米, 然后, 喷洒一次除草剂;玉米收获后, 秸秆覆盖地表, 经过粉碎后, 采用专用小麦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小麦。

学校教育目的的意义 第9篇

摘 要:发展军事职业教育不仅符合贯彻科技强军、人才强军战略和提高军事人才军事职业能力与现代化水平的客观形势要求,也反映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人类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这一点尤其在教育目的理论中深刻体现出来。

关键词:教育目的;军事职业教育;军事人才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2014年,四总部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军事职业教育成为我军军事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对于深入贯彻科技强军、人才强军战略,提高军事人才的军事职业能力和现代化水平,军事职业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发展军事职业教育不仅符合上述客观形势的要求,也反映了教育作为一种重要人类活动本身的内在要求,这一点尤其在教育目的理论中深刻体现出来。

一、教育目的理论概览及其根本取向

教育目的是“人们关于教育对象应有教养的预想”,任何一种类型或层次的教育,都要或明或暗地规定、设想教育对象所要达到的规格和要求,也即拥有其教育目的。古今中外关于教育目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论述,如个人和人格取向的教育目的理论认为,教育在于使受教育者顺应本性的自然发展,注重完整人格的陶冶,使人天赋的内在力量得到充分的表现,在身心、知能、道德、审美等各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他们的学说都深刻地指出,教育不可以偏离人的内在、全面和均衡的发展需要。文化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目的是实现客观文化价值在个体的内化,并进而实现文化的传递和创新。其中20世纪的永恒主义教育学说认为教育“是要引起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教育要传达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经典的知识和价值由于其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理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最重要内容。生活和道德取向的教育理论,如19世纪的斯宾塞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阶段,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赫尔巴特则认为,教育应“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他们的观点为后来职业教育的兴起以及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强调,提供了理论依据。至于社会和政治取向教育目的理论,很多思想家都认为教育应当服务于社会乃至政治的需要,而且传统习惯和官方意向也大都倾向于这一点。如我国著名典籍《学记》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宋代朱熹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己伦焉”,表面上看是一种道德取向的教育目的,其实是放置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系列中,最终服务于政治和社会。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坚决否定“人本位”的教育目的取向,因为“我们必须献身于某一项特定而有限的任务”,所以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着教育功能的发挥,“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一类教育目的理论,合理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状况对教育活动的限定和要求,为防止教育目的过于偏向“个人”一端起到了平衡作用。

教育目的的根本取向其实在于人的发展。之所以不同理论给出了不同取向,正是因为人的发展对教育活动提出了多方面的不同要求。

(一)个体人格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基础要求

个人和人格取向的教育目的学说,正确指出了教育必须要首先注重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发展。所谓人格,即人的规格,教育学上可视为方方面面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任何类型和层次的教育,都不可放弃人格的协调全面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尤其重视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即使职业教育也不可能完全无视人格基础和发展潜力而片面追求职业技能,只不过可以通过建立工作技能“附着点”的方式,实现个体人格的拓展和深化。

(二)社会化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社会化程度即社会适应能力的逐步提高。文化、价值、生活、道德、政治等,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存在物,它们所代表的教育目的取向都是不同程度的社会化取向。所以强调人的发展,绝不能忽略社会内容,反而要强调社会要求。反过来讲,教育诉诸社会要求,却并不排斥个人发展。

(三)人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要求

人的发展呈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可能更多地适用于某个或某些教育目的取向。在特定的初始阶段,出于构造基础和拓展潜能的要求,人格全面发展的取向占主导地位;然后为了适应社会分工和治理的要求,社会化某一方面(如特定的技能要求)的取向就更重要;再后,指向专业精深的教育目的就应该与通用的取向融合,谋求人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职业发展实现人的发展

社会存在建立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现代社会更是如此。因此,人的发展与特定的职业发展相脱离是不可想象的。这样,教育一旦进入职业准备和职业发展阶段,就应该把人的发展与职业发展统筹结合起来考虑,通过职业发展来促进人的发展,在人的持续发展中实现职业生涯的进步。

二、人的发展在军事领域的表现形式——军事人才成长

教育目的理论对教育基本价值取向的研究论述,具有从宏观上匡正和规范教育活动的作用,能确保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行为符合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使教育活动相关人“形成自觉运用教育目的指导教育行为的意识”。教育目的的根本取向是人的发展,而军事人才成长既是人的发展的一个形式或表现,也与教育活动密切相关,因此要全面考察军事人才成长,就需要放在人的发展的总体背景下进行。

(一)军事人才成长路线要与人的发展路线重合

许多学者对人一生的发展作了研究,提出了观点多样的生命历程理论,指明了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一般来讲,人在青年期和成年期要经历一个先是获得较全面的知识积累、然后在专业上趋于成熟、最后实现充分专业化的过程。军人的职业成长主要发生在这个阶段,为此,其成长路线的设计应充分尊重这一时期的特点,使人的一般发展路线在军事人才成长中得到体现。当然,军人职业自有其特殊性,其成长要反映出他对不断上升的战争行动等级和复杂性的理解、把握和参与能力。而实际上,这种能力恰恰也是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持续整合相关知识、能力的具体表现。

(二)军事人才的培养教育要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美国国会军事教育专门委员会报告曾指出,“战略家成长的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因素——天资、阅历和教育”。军人的成长发展一方面要在实践中进行,还要有赖于恰当的专门教育。首先,这种教育设置的时机要适应人在军事职业发展中的阶段特点,使教育行为发生在成长提高的关键时期。其次,内容上也要符合不同阶段的需要,兼顾当下实际能力的生成和今后发展潜力的建构。最后,教育也要适当超出形成单纯职业能力的需要,为军人作为人的终生和谐发展提供充足的能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军事职业发展和教育促进军人作为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通过职业发展来实现,职业发展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如美军的研究生教育有三个目的:一是满足军官受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二是提高军官岗位任职能力;三是满足终身职业发展需要;四是作为军队保留人才的手段。这种思路体现了在军事教育体系中对人的发展的较为充分的考虑,没有把眼光片面集中在职业本位,展现了较好的教育目的自觉意识。

三、军事职业教育与军事人才成长的实现

“人是战争的最终决胜因素”,这句话不仅说明要把军事人才培养放在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还说明军事人才培养归根结底是促进和保证人(军人)的发展。军事职业教育作为以提高现代军事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在职培养新机制,按照终身教育理念推动军人全员全时全域学习,具有完善军事教育体系格局、促进军事人才全面持续成长的重大意义。

(一)军事职业教育在层级式军事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融合作用

军事教育必须服务于战争需要,因此构建军事教育体系的关键外部制约因素是作战力量使用的要求,或者说特定战争行动等级的要求。由于战争的三个主要级别是战术、战役和战略,军事人才培养也就相应地设置三个等级,分别是按兵种设置、学习战术的初级军事教育,按军种设置、学习战役的中级军事教育和各军种联合设置、学习战略的高级军事教育。这种军事教育体系构架的设计是促进作为军官的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从战术到战役再到战略,这是一个军官在其职业生涯中取得专业成熟和精深的必然路径。这样的军事教育体系与作战、服役经历一起,为军人职业发展提供了系统化的上升通道,我军已有的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共同构成的军队院校体系正是按这样的理念设计的。然而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及部队的岗位实践虽然各自在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都难以有效贯通和统领军事人才职业生涯发展各阶段的所有教育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应做的并不是重构原有教育体系,而是补充和添加,使各层级的进校培训通过在职的远程教育学习相互连接起来,融合成为整体,成为一个覆盖军人职业生涯全程、与军人成长路径并行不断线的终身教育体系,而这正是军事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所在。这既是对军人个人发展负责,也是对确保军队在特定行动等级上有效形成战斗力负责,是用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体现了教育目的的根本取向。

(二)军事职业教育灵活适应军事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军事人才成长发展的阶段特点,一方面与其在成长路线上所处的位置、及其在军队任职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有关;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人在追求专业精深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共性特征。以军官为例,任命前的生长军官要接受基本的高等教育,通过宽口径的通识性培养,形成基本的学习、思维、创新能力和军事素养,为军官职业和整个人生的发展打下知识能力基础。其后,为适应初级任职的要求,获得职业发展良好起点,初级任职教育注重特定岗位的针对性,助其形成任职初期迅速上手的能力。经过一段时期实践,军官对部队的工作环境、管理制度、作战训练有了深刻全面的了解,产生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思考,随后的中、高级任职教育就要同时兼顾高一级的岗位指向性、军事学科学术性和相关外围学科广泛而深刻的理解,使军官的实际工作经验结构化、体系化,促使其思维向战役和战略层面跃升。

可以说,上述思路在军事教育体系设计中得到了广泛遵循,具有理论上无可置疑的科学性;然而实践中其问题则在于,各层级体制化教育培训对军事人才成长阶段特点的判断是总体性、一般化的,很难全面考量并尊重军事人才个体成长的特殊性与个别需求,那么这种军事教育对人才成长阶段特点的适应就很可能是比较“僵硬”的。而军事职业教育作为对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的补充,以自主学习、远程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主,将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既符合教育体系构架对军事人才成长特点的整体判断,又灵活适应军人个体和具体工作对学习教育提出的独特要求,从而实现军事教育体系的整体“柔韧性”,把教育目的和人的发展取向进一步充分体现了出来。

(三)军事职业教育有助于促进军事人才战略思维的形成

“职业军事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激发战略思维的形成”。这句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军事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以培养战略思维为核心的;二是军官任命前的高等教育和任命后的初、中级职业军事教育,尽管不以战略思维的形成为重点,但也要兼顾战略思维潜能的培养。战略是战争行动的最高等级,也是一种思想,是立足国家安全和军事发展的高度来理解和执行军事使命的能力。在我军新型的管理指挥体制下,具有战略思维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愈加重要。为了达到培养各级军事人才战略思维的目标,军事教育各层级都应当具有更强的拓展性和丰富性,但限于时间、内容弹性等客观条件,一般难以做到。而军事职业教育正由于其灵活性,在各个阶段把恰当的战略思维内容充实进去却是可能也可行的。而且也正是通过军事职业教育把战略思维贯穿到军事人才培养全程,军事教育体系才从完整意义上构成了一种对人的发展的促进。因为从人的发展角度看,战略是一种把尽可能全面的相关要素整合进思维过程的宽广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发展最终能够达到的高度。包括军事教育在内的任何教育活动,要避免人的片面、单向度发展,尽管有专业化的重点,也要提供受教育者适当的知识视野和背景。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美]赫钦斯.普通教育[G]//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郑金洲.教育通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法]涂尔干.教育及其性质与作用[G]//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普通论与专业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6]熊川武等.实践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7]美国第100界国会军事教育专门委员会报告.总参军训和兵种部编译,2008.

[8]马立峰,卢伟.全军军事教育及研究生教育理论骨干集训材料汇编[C].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上一篇:强调句和定语从句区别下一篇:扩面专项行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