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2024-09-16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精选9篇)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第1篇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 淮安经济开发区

班级:食检112姓名:刘彩云学号:0102111219 摘要:城市经济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对区域经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作用力。城市经济开发区在提高地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以及规模、速度上都显示了强大的影响效应与辐射功能。创办城市经济开发区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战略举措。我国作出设立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开发区的战略选择,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国际资本,参与国际分工,引进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发展我国经济。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现状;发展;淮安;

一、开发区的含义

经济开发区,是指以较具经济实力的城市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海陆空交通枢纽)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一些特殊的经济政策,用减免关税,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等优惠方式,发展贸易和转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或技术,发展加工业或其他经济事业,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引进先进技术,达到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这种特定的经济区域,我们称之为城市经济开发区。

二、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现状及特点

中国加入WTO后,对于外商投资企业享有的超国民待遇,将按国民待遇原则进行调整,使内、外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发区税收优惠的区域性优势势必将逐步消失。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选择余地扩大,可以与开发区竞争外资的区域增多,外资在其它地区投资的门槛降低。这将使开发区目前享受的差别性经济政策的效应减弱。

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分布、区位特征具有明显的沿海倾向性和经济中心趋近性。从大的区位来考察,其分布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我国城市经济开发区约有80%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约占15%,西部地区仅占5%。从小的区位来讲,几乎所有的城市经济开发区都集中在交通便捷,自然条件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开发区集中在沿海并依托区域经济中心的特征,表明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推进和宏观经济水平的稳步上升。

三、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轨道,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从而推动经济特区在中国沿海的崛起。

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经济特区后指出:“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在邓小平讲话之后,经济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先后有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岛。这些地区的开放从相同角度上来说都积极吸收外国经济发展区的优势,并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开始不同程度地走上以发展现代工业、吸收利用外资、拓展外资出口为主的道路。

在20世纪90年代期间,国家又先后批准了温州、营口、威海、福清融侨、东山、哈尔滨、长春、沈阳、杭州、芜湖、武汉、重庆、萧山、昆山、惠州大亚湾、广州南沙、北京、乌鲁木齐等地区经济开发区的建立。

20~21世纪之交,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经济开发区开始由沿海沿江往内陆地区延伸发展。

四、淮安经济开发区介绍

淮安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行政管辖面积132平方公里,人口18万人。区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功能配套日渐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综合实力日益增强。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比利时、新加坡和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兴业。累计进区企业500余家,外资企200多家。

淮安经济开发区有:

1、富士康科技集团;

2、月台玻集团盐化工项目;

3、光远科技;

4、大通机电;

5、长青轻工制品;

6、国信电缆„„以及近几年兴建的涟水飞机场;家有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多年来,淮安利用其优越的投资坏境,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来淮投资建设。淮安经济开发区始终不渝的加大建设力度,硬环境达到了“九通一平”。

淮安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之间,是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以淮安为中心,100公里半径可辐射人口2000万,150公里半径可辐射人口3000万。公路、铁路、水路四通八达,适合于原材料和产品大进大出,能较快地向全国辐射延伸,具有广泛的商机和极大的市场空间。淮安经济开发区紧临淮安市主城区东侧,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淮安已形成以高等级公路和铁路为主骨架、水陆并举、内联外延、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成为国家级水陆交通枢纽。淮安素有“五水交汇,九省通衢”之称,京杭大运河港口年吞吐能力1300万吨。发达便捷的交通,不仅使淮安融入上海经济圈,而且拉近了与国内大都市以及毗邻空港、通商口岸的时空距离。这些优势更加增加了淮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潜力,有道是“想要口袋富,就得先修路”。淮安有着无与伦比的先天优势,再加上后天的开发,淮安经济开发区一直向着“崛起苏北、超越苏中、接近苏南”的目标而努力。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现代文明城市,著有“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之美称,非常适宜人居。人口的优势暨地理交通优势后再次推动了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金融、居住、商务、文体、休闲、娱乐、餐饮和购物场所迅猛发展,如雨后春笋般,大大加强了开发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发区紧紧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崛起苏北、超越苏中、接近苏南”的奋斗目标,真抓实干,奋力赶超,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

近几年,淮安市经济开发区取得的成效:

1、综合实力不断加强,坚持大投入大发展,年均经济指标增幅35%以上。

2、科学调整规划布局,围绕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现代化的新城区”的新定位和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总目标,借鉴苏南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合理规划经济开发区的布局,使之更加合理。

3、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投入22亿元于基础建设中,基本完成了开发

区及高教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新建道路45条,共计100公里;新建游园绿地l2个,营造绿化面积110万平方米;铺设雨水管道、污水管道105公里、自来水管道50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35余公里;新建4座污水提升泵站,建成了徐杨变电站、徐杨污水处理厂、海关通关点和保税仓库、创立了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利民建设。

4、城市化进程加快,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在原来22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实施“退二进三”,着力招引培育现代服务业,以三产促二产,聚人气增财气。

5、重大招商有所突破,坚持把招商作为开发区的生命线和第一抓手,变粗放招商为集约招商,变全民招商为专业招商,变单一招商为产业链招商,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做到外资和民资一齐抓,工业和服务业一齐抓,IT产业和传统产业一齐抓。

6、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富民优先,高度重视民生,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

虽然淮安经济开发区现在只是省级开发区,但是它一直在努力,努力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那意味着更加多的机遇,能够更好的建设淮安,间接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开发区能否兴旺,招商引资是关键。招商引资要拿出‘拼命三郎’的精神,全身心地扎进去。爱拼才会赢。”“要招就招有影响的大项目,招惊天动地的大项目。招一个,带一批。围绕产业链招商,主攻世界500强、国内行业20强企业,主攻‘国字头’、‘中字号’大型企业,主攻亿元以上,尤其是超10亿元大项目,力争在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招商、外资招商上取得新突破。” 淮安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毅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淮安经济开发区的招商重点。

1、招商引资

2、一切围绕项目干

3、一切围绕企业转

4、赢在执行力就是凭借着这四条原则,淮安经济开发区在有条不紊的发展经济,逐渐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为了最初的目标,淮安经济开发区根据“十一五”的指导思想,结合自身特点创造性的制定了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原则。实践证明,这些原则不仅实用而且效果非常之明显。

五、小结

辉煌只属于过去,发展须着眼明天。开发区总体上呈现出更加健康喜人的发展态势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重大任务。经济开发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集约利用、对外开放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区域和载体,承担着更加重要和艰巨的任务。

指导老师:顾习龙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第2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战略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是在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社会背景下,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各种正确合理科学的发展计划、目标、方法,以及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的手段和方法。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1.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是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的客观存在要求农村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依据农村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结构和经营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识的改观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的客观需要

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依据科学合理的发展册落的引导和支持。农村作为我国落后地区,以政府为主体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短期不得改变。政府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策略制定的主体单位,必须依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生活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发展策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政府管理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

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水、电、通讯网络是农村农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之一,是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目前我国大量农村自来水网络不健全,生活用水质量低,电力低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民获取信息的手段单一。目前我国正逐步进入后工业时代,即以信息为支撑的信息经济时代,水、电、通讯网络的不健全降低了人们生活的质量,减少农民获取经济和社会信息的渠道,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2农村经济发展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生产经营模式的落后。主要在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生产力的落后

生产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关系的保证。目前我国大量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处于以牛、耕、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原始农业时代,属于典型的自家经营、自主消费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生产技术含量低,劳动者素质低。

2)农业结构单一

我国农村土地作为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主要生产方式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没有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没有形成种植多样化、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作物品种单一,质量低。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

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

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

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才无法引入,内部市场无法与外界市场相接合和经济形式和市场动态的掌控和了解,阻碍农村资源开发、农村市场健全和农村经济发展。

2.3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完善的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制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和政策前提。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尚不健全和完善,存在严重的政策制度缺陷。

1)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力度低,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很大弊端。如:医疗保障制度中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门槛费”问题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加重农民的后顾之忧,无法调动农民自主投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基层干部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在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干部管理呈现反金字塔形,呈头重脚轻之势,造成基层管理力度下降,基层干部素质降低,社会基层腐败现象严重。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呈现疲惫状态,需要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运用于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目前我国农村的部分地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措施

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过程。

3.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我国新的投资领域。

1)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

农村道路交通建设要求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提高农村道路交通质量,提高农村道路利用率,加宽路面,加大硬化力度和保养力度。同时,加强道路“乡乡通”“村村通”建设,打造乡村、城镇立体化交通网络。

2)健全农村水、电、通讯网络建设

坚强农村自来水网络化建设,控制水价,实行“谁安装谁受益”原则,提高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质量;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控制电价,提高电量,促进农村工程开发;完善农村通讯网络,普及电脑技术等,促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对称度。

3.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

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乡一产,一乡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

3)规范农村市场

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健全农村市场,实行供、产、销一体化结构,同时加强与各个农村、市场的联系,形成乡乡、乡镇、城乡一体化市场体系。

4)加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农村资源丰富,具有强大的资源开发潜力。科学合理的大力开发农村资源有利于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资源开发应该以可以持续发展观和生态保护为依据,提高

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的价值,运用循环经济理念,使资源开发和资源环境问题相协调。

5)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

促进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要求扩大乡镇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促进生产产品多样化,扩展乡镇企业产品销售市场。引进先进生产机器和技术,提高管理者才能,引入资本投入,进行加工、深加工,增加产品负加值,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形成科学合理的供、产、销产业化链条。

6)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身的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资源开发力度,逐步打入外部市场,共同竞争。

参考文献:[1]史晋川、金祥荣、赵伟、罗卫东等:《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

[2]金祥荣、朱希伟:“专业化产业区的起源与演化——一个历史与理论视角的考察”,载《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3]青木昌彦等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

[4]基思·格里芬:《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倪吉祥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第3篇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从国际看,全球气候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形势产生重要影响,世界经济市场更加复杂多变,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本文将从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等三方面分析“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以期为中国经济环境的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2.全国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用经济增长来衡量,而经济增长的定义为: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均产出量的增加和实际生产能力的增加,一般由剔除价格因素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1980-2011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图中的实际GDP是按照1978年人民币不变价计算,而GDP增长率是按照实际GDP进行计算。由图可知:近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呈现指数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高增长时期,GDP总量由1990年的18667.8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472881.6亿元,比上年增长9.3%;近30年来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0.03%,GDP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较大波动,1992-1999年从14.24%下降到了原来的近二分之一7.63%,而在2000-2007年由8.42%反弹至14.17%,自2008年之后保持9%-10%的稳定增速。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图中可分析: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增长率峰值曾高达14.2%,但由于总体实力仍然较弱,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欠发达仍然是我国的基本省情。2011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到2009年已达12.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经济增长贡献国,但目前人均GDP仅为5414美元,世界排名第89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2年4月公布的数据),属于中下等水平。而且在2011年的GDP组成中,第一产业的贡献率为10%,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46.6%(其中工业展39.9%,建筑业占6.8%),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43.4%,这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一般为70%的标准相比,我国仍在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应持续进行。

3.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对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伴随着东部地区临海经济区规划、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的实施,四大区域的经济社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如图2和图3所示。由图可知:2011年,华东地区GDP产值达到190550.3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36%;中南地区次之,GDP产值为133686.7亿元,占全国的26%;华北位居第三,GDP产值为77672.4亿元,占全国的15%;而东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占比较小,都在10%以下,三各地区GDP总值为119531.7亿元,占全国的23%。这说明各地区由于受到区域经济自然基础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仍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区域人均GDP、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和产业结构等方面。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可知:从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来看,总体上东部地区高于中、西和东北地区;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我国工业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很高,表现在东部地区工业化率高于其他地区,中部水平与东北地区相近,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率最低;从城市化水平看,我国整体处于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但东部和东北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程度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低,而第二产业各地区都在50%左右,第三产业东部地区最高,其他区域比重近似,说明区域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4.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1)经济增长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平稳增长,未来中国还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十二五”规划提出五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7%;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经济增长率目标是8%。从2011年实际情况看,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2%,其拉动增长的因素仍然很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23.8%,扣除物价因素,增长率达到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达到17.1%,扣除物价因素,增长率达到11.6%。

2012年增长也将保持较快速度。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许多项目将进入实际投资阶段,加上保障房建设力度不减,投资增长仍将处于高位。即使采取不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严格的节能减排政策,严格治理各种不规范的信贷和资金流出,中国经济都将保持8.5%以上的增长速度,如果考虑到政府换届因素,增长速度可能接近9%。总起来看,“十二五”中国经济增长率肯定高于7%,实际可能达到9%左右。

(2)结构变化

未来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取得明显成效。首先,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消费率将从2010年的接近47%提高到2015年的5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以年均15%(名义)以上的速度增长,2015年的总额比2010年增长1倍以上。2015年商品进口规模将达到3.2万亿美元,中国将成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大市场。

其次,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按照“十二五”规划要求,到2015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要提高4个百分点,从2010年的43%提高到7%。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将得到控制、改造、提高;高附加值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将得到更快发展,从而使工业结构更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的治理。现代化农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强化,基本食品自给制度得到巩固。

再次,城乡结构优化。城镇化继续推进,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未来4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以年均8%以上速度继续增进。目前,中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已到1.6亿,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随着城镇化的继续推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现象将持续下去,收入差距有望缩小。

第四,区域结构优化。随着土地、劳动力要素价格的上升,逐渐改变了中国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出现了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使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投资增长速度加快。2011年前三季度东部投资增速22.3%,中部29.9%,西部增长29.5%。从而使中西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区域经济结构有望改善。

(3)新优势形成

当前在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原有的要素禀赋优势进一步弱化:土地资源更加紧缺、价格更加昂贵;劳动力成本进一步上升。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中国工资将以年均17%的速度增长,加之人民币持续升值,再考虑美国工人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到2015年,中国制造业的净劳动力成本将与美国的水平相当。但中国将在扩大开放中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中国新的竞争优势也在形成。这些优势包括:中国的市场优势(生产和消费大国)、产业配套的优势(国际性的产业链已经形成)、中国工人素质的优势(劳动力成本将提高)、中西部正在延续东部的比较优势(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金融体系稳定和外汇储备的优势以及我国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高等优势。

(4)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将成为企业与地区经济的普遍特征。首先,企业将通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实现自己的转型升级。这种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可以是产品的质量提升,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的升级目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是品牌、研发能力、物流以及供应链中的某一环节,甚至是供应链的管理,企业可以使自己转型为服务型制造企业。其次,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沿海发达地区向服务经济转型成为普遍趋势;中西部将沿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轨道继续发展,从而使第二产业得到提升,在此基础上使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城市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城市经济转型升级[J].江南论坛,2012(02):33—36.

[2]蒋长流.多维视角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2(12):49-56.

[3]王建.未来三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田.宏观经济,2010:7—14.

[4]林毅夫展望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J].中国流通经济,2012(06):4-7.

[5]廖华.中国能源经济发展阶段及中长期节能潜力[J].科技与社会,2012(02):214-218.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策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现状;相关对策

自2013年以来,全球的经济正在艰难的复苏当中,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困难。我国国内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且变化较大,各个地区以及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党中央的各项部署,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增长量,经济发展在平稳中不断前进。

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积极方面

1、经济的增长总体呈现出平稳的趋势,各个指标的变化在合理的区间内

。经济发展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不断创新,积极拓宽思路,主要致力于增长稳定、调整结构、促进改革、统筹发展,不断增加经济的增长,促进就业,保证各项指标都在年度预期的合理范围之内。

(1)经济运行平稳

2013年上半年我国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7%,我国经济的增加速度连续5个季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增长。在2013年全年当中,我国的消费、工业等都出现了回升。内需的增加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增加的最主要的动力,而消费是内需增长的主导。我们在外部条件不是很稳定的大环境下,保持了国内消费的相对稳定,这说明在目前我国的内需对经济的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拉动作用,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还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2)经济总量同比上升

我国的经济占全球经济的10%,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如今,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逐渐退却之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断低迷,甚至出现衰退的迹象,虽然它们中有的保持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增长率,但是它们的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地下降。

2、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工作正在不断地积极推进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国正处进入小康社会前的决胜时期,我国的经济也处在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不断地调整甚至是处于下降趋势,但是从其本质上来讲,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经济的增长的新的动力来自于消费的不断扩张,我国经济的要想更好地发展要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的创新、管理水平的创新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而这就要在未来的一个阶段我国的经济目标是培育出具有高附加值以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创造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

。目前,在我国虽然经济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地发展,但是还存在东西部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度外向,基础设施以及工业基础都相对要好,大部分的国内一线城市都聚集在东部沿海的地区。

2、中国的外需增长不多

。2012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形式的不断影响下,由于欧美债务危机的不断恶化,海外整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还有一些其它的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外需呈现出萎缩的趋势。2013年,虽然出口有所增长,但是外需的影响如果不断扩大,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外需的变化主要是受制于他人,需要我们不断地对外来变化的风险进行评估。为了改变经济被动的局面,有待于我们不断从其他方面进行弥补。

3、人口老龄化导致人民未富先老

。根据数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3.5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是1.9亿人,占13.7%, 65岁及以上人口是1.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1%,这个指标与上年相比提高了0.25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的相关标准,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超过7%就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到老龄化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下降,在经济社会当中,活力不断降低,而养老医疗等费用却在不断地上升。

4、人力资源结构存在问题

。在我国,虽然目前的劳动力供求总量基本保持平衡,但是人力资源的结构存在这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目前我国低端劳动力处于供不应求的阶段,存在着用工难、农民工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高端的劳动力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很多毕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就业难的问题。

5、人均的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在我国经济发展当中,如果从人均的国民总收入来看,我国的居民平均总收入相对偏低,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当中,我国人均收入排名位于100名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一直被列入低收入的国家当中。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从中低收入国家列入到中上等收入的国家,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趋势来看,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放缓阶段,人均收入提高较难,需要不断地去提高产业的竞争力,以此来提高国民收入总量。

6、投资区域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经济总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从短期来看,还是面臨着相对不稳定、不平衡的风险,我们所说的短期风险,从国内来看主要是指房地产的泡沫、银行的坏账以及融资平台等问题。从国外来看主要是指在国际当中大宗商品的价格大幅度波动(比如粮食)以及国际的短期资本大面积的进入到我国。此外,当前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产能过剩不断加剧,也导致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三、我国经济发展相应对策

1、逐步实现产业转移,不断平衡东西部地区经济

。为了不断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使东西地区经济发展均衡,我国正在逐渐实现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逐步转移,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东部地区要不断地对经济发展进行盘整,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在提升技术管理水平、提高附加值方面做好功课。同时国家要靠投资不断进行拉动,使西部地区承接起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开辟经济发展的新天地。

2、扩大内需,弥补外需萎缩

。在外需逐渐萎缩的大环境下,要想使我国经济稳健发展,必然需要我们从刺激国内需求入手,由于消费的波动性一般都是比较平稳的,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财政的政策措施来鼓励国内的消费者进行消费。

3、进一步完善社会保证体系

。不断扩大我国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积,提高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尤其对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的财政补贴要到位,确保保障性的安居工程不断推进。

4、促进就业形式在总体上稳定

。制定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从国家到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采用各种措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稳定就业形式,不断强化就业服务。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就业容量较大的服务行业,以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率的提高。此外,要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上出现的问题,保持就业形式以及劳动关系的稳定发展。

5、充分发挥出政府的作用

。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大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出政府的作用,不断地激发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活力。政府工作要致力于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与节奏,不断稳定市场经济,增强市场的信心,要能够立足现在,做好继续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地依靠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以此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

总之,我国的经济总体上呈稳定发展的上升趋势,虽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信我们在不断地摸索中一定能够更好地前行,本文只是针对经济发展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讨,还需在日后不断进行研究。(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 叶彩园、邓光明.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J]. 冶金财会. 2009(08)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第5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经济发展战略 土地流转制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科学合理

目录

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20 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9 6结束语................................................21 参考文献................................................22

1.1经济主体趋向多元化

大部分的生产资料掌握在农户手里,一些农户开始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经营权,农户开始以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出现,并具有独立财产权和经营权;对于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主要由集体控制并拥有,企业的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活动主要由集体来决定,国家对其的控制变得越来越弱;此外,农村还出现了很多私人企业和“三资”企业,它们为了实现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对行使商品生产经营者的主权有很高的要求。

1.2农村经济成份与产业结构逐渐转向多元和复合

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改革下,农村经济原有的自给经济逐渐转变为商品经济,农村经济原有的单一经济形式已逐渐转变为多种经济形式,单一的经济结构也变成了一体化经营的复合经济结构,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1.3农村经济关系开始走向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指令性特点逐渐消失,农村里面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逐步市场化,完全由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价值规律来自由调节,由市场去优化配置农业各种资源。2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

经济发展战略的引导地区或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2.1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业,支持农民进城打工;增加了农业收入,加大了工业对农业的支援;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等等。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调整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实行了“两减免、三补贴”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免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实行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农民从中直接受惠451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在国家支农政策及粮食市场回升等其它有利因素的推动下,2011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1亿斤,比2010年增加了493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77元,比2003年增长率1177元。同时,自20005年以来,我国在政策和财政上每年都在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经济水平有效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稳步上升,实际增长幅度连续每年超过8%,是20多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次。此外,全国范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约有8.15亿农民参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得到全面推行,4284万贫困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尽管我国农村发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4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据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数达到5700万。自2005年国家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以来,虽然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以6%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但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增长,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支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实惠。此外,虽然近5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很快,但速度仍然落后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加大,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快于城镇,但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巨大。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的缺陷难以克服,城乡管理体制之间尚存巨大鸿沟,以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4.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开发的基本物质保证,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1)道路交通的不完善

道路交通是打开农村对外开放大门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广大地区道路建设十分落后,道路承载量低、质量低,宽度不够,无法承载大刑载重车辆,交通网络结构单一,乡村公路质量低,甚至有的地方还未实现乡村交通网。2)水、电、通讯网络不健全

3)农村市场不规范

农村市场的健全繁荣程度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量农村市场不健全,市场场所不健全,市场管理交易不规范,市场小。商品流通量低。农村市场网络化程度低,农产品流通市场量小。同时,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仍不健全。4)农村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作为我国资源的宝库,具有强大的潜在资源优势。目前我国广大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浪费,无法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实现资源的经济价值。如: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农村基本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开发粒度仍不大。5)乡镇企业发展缓慢

乡镇企业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十分缓慢,没有实现自身主力军的作用。经营管理及生产模式落后,科学含量低,从事简单的农产品加工、销售。无法带动农村形成产地—市场加工—销售一体化农产品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低。6)农村经济发展的对外开放程度低

农村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低,是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外部资金无法进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

1区激励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力度低,调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程度低,没有取得较高的成就。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

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是政策引导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保证,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基层管理者管理能力、转变农村落后观念的保证。目前我国农村关大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民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引导,造成农村劳动者素质低,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4.6劳动力过剩,农民综合素质低

当前,劳动力就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近几年由于城市下岗人数增多,企业发展不景气,以及经济危机等原因,加上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输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难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回流开始上升。同时,乡镇企业发展落后,也难以充分吸收回乡劳动力。因此,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仍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层次普遍较低。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在全国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约有文盲2亿多,占总人口的18%,其中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小学程度以下的占有51.68%。较低的文化水平也使得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同时,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转变,要求不断促进农村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对外开放型发展。1)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生产能力,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实行小机械生活蚕经营模式,摆脱以牛、犁、锄为主要生产工具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转向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从而形成现代农业的生产关系。

2)实行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造

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改变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结构单一现状,因地制宜的实行立体农业改造,形成农、林、牧、副、渔业一体化农业。以“一乡一产,一乡一特色”为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分布布局。如:林业开发依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实行,原始林、薪碳林、果林、经济林、用材林等相间的立体林业结构。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经济作物区等相间的立体化农村经济发展结构等。3)规范农村市场

规范农村市场要求政府加大市场管理,逐步健全农村市场管理制度,确定农村市场场所,规范市场交易活动、管理市场秩序,完善农村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繁荣。规范农村市场要求不断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三大方面。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提高企业家素质、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要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就要加强学习、拓展思路、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提高企业素质,必须走内涵发展道路,把企业的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的轨道上来,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6)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一方面加大财政对农机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另一方面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2)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3)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大基层农技所的设备、技术投入,配备更多更好的农技推广人员,重点做好对农户、农业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7)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农村市场的封闭性是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打开农村市场,实行“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打开农村市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和人才,引进大量的外部投资和科学发展和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建设,并逐步树立自

7位,加强宏观调控,努力适时增加银行信贷的有效投入,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银行自身效益的关系,把二者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其次要努力盘活信贷存量、优化信贷总量增量。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其根本不是继续贷与不贷或贷多贷少的问题,而是如何按照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等法规努力做好银行信贷工作的问题。所以,按照央行的指导意见适时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努力盘活现有银行信贷资产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还是对银行自身业务经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5.6 有效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经济.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及时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就是政府自身制度创新的问题。如果政府能够根据外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变化而及时进行自身制度创新,调整职能,转变职能,就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因此,政府应尊重和维护市场的效率,转变观念,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对农户、乡镇企业等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多给予(提供优质服务)、少索取(减少乱收费),为有效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与群众的关系提供条件。5.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要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发展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决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要坚持环

9参考文献

【1】石一话,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N];国际金融报;2000年 【2】徐琴,中国农村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陈延良,农村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第6篇

2011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态势相当稳定,各月均在略高于绿灯区的位置。虽然经济中出现了对增长不利的因素,但经济增速仍稳定在较快的水平。尽管经济增长在二季度出现走弱现象,但没有担忧经济衰退风险的必要,下半年经济仍可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速不会比上半年更差,主要依据是:

①从走势看,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

②汽车市场最低迷的阶段已经过去;

③货币供应量M1增长很快,财政支出更是增速惊人,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是扩张性的,对经济快速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④过高的通货膨胀和严重负利率将会对经济增长形成强劲推动。需要关注的主要不利因素是外部需求有下滑的风险,但下滑的幅度不会太大,影响也将比较有限。

而未来的政策走向有两大看点,将对后续的反弹行情产生不同的影响。第一,随着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对于宏观调控放松的预期将增强。但考虑到通胀形势并不稳定,信贷政策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结构性调整的机会更大,也预示着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更大。

第二,十二五规划的陆续推出,对股市产生直接影响。十二五时期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加大力度的时期,将在政策规划中充分体现出来,即新兴产业和产业升级将受到政策面最大的支持,而高能耗、低产出、过度竞争的传统模式将受到政策的极大限制。政策面的冷暖分明将造成市场不同行业冰火两重天的走势分化。

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第7篇

毛颖洁

(云南财经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云南 昆明)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本文旨在分析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

[提纲]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2、经济全球化

3、区域经济集团化

(二)经济发展的方式

1、中国经济增长实效及其比较

2、目前的增长方式能够维持多久

3、经济发展方式与市场本质

4、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研行

二、对策

(一)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二)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三)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三、建议

(一)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三)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五)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六)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七)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关键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

一、状况

(一)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1)生产和资本国际化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第8篇

按经济发展水平, 如果不考虑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以及我国台湾地区, 余下的31个省区市结合地理位置因素大体可以分成东、中、西部三个大的区域, 并习惯上认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部, 中部又高于西部。一直以来, 我国各省之间由于历史累积、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政策倾斜等方面存在差异, 造成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 对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层次的分析显得犹为重要, 以便准确识别区域经济的现状、变化, 从而因地制宜, 制订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的数据, 本文以农林渔牧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年均总值为对象, 利用聚类分析功能进行经济区划分。

二、聚类分析

1. 原理。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某种性质的对象归于同一类, 而不同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此, 首先需要刻画各个变量之间或者各个样本点之间的相似性。

聚类分析包含的内容很广泛, 有系统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动态聚类法、分裂法、最优分割法、模糊聚类法等多种方法。其中系统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广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或指标各自看成一类, 然后根据样品或指标的亲疏程度, 将亲疏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然后考虑合并后的类与其它类之间的亲疏程度, 再进行合并。重复这一过程, 直至将所有的样品或指标合并为一类。衡量亲疏程度的指标有两种:距离和相似系数。定义样本点之间的距离可以采用欧氏距离、明考夫斯基距离、马氏距离、兰氏距离等侧度, 定义个变量之间的相似系数则多采用样本相关系数、夹角余弦等侧度。

2. 指标体系。

进行经济区域划分, 应考虑的指标因素是很多的。既要以经济因素为主, 又要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既要有影响经济发展的指标, 又要有经济现象引起的指标;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现状, 又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参考有关资料, 给出了31个省市进行经济区划分的指标。各省市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

3. 聚类过程。

常用的聚类方法主要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和离差平方和法。其中离差平方和法是Ward根据方差分析的原理得到的, 如果分类比较合理, 则同类样品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小, 类与类之间的离差平方和较大。假设类Gp与类Gq和成新类Gr, 则Gr与任一类Gi的距离递推公式为式中Dip, Diq, Dpq分别为Gi, Gp, Gq之间的距离。利用离差平方和分类的效果比较好, 它要求样品之间的距离必须是欧氏距离。

本文基于离差平方和法主要介绍分层聚类分析, 就是通过对变量的测量, 将比较接近的个案找出来归为一类, 进一步再将比较接近的类合并成新的类, 逐层合并直到最后合并成一类。分层聚类产生的结果不在聚类的开始, 也不在聚类的最终, 而是在其过程中。研究者将根据聚类过程适当截取聚类结论。聚类过程用树状图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

图1清晰地表示了聚类的全过程。它将实际距离按比例调整到0-25的范围内, 用逐级连线的方式连结性质相近的个案或新类, 直至并为一类。在该图上部的距离标尺上根据需要粗分或细分选定一个划分类的距离值, 然后垂直标尺划线, 该垂线将与水平连线相交, 则相交的交点数即为分类的类别数, 相交水平连线所对应的个案聚成一类。例如, 选标尺值为5, 则所有个案分为4类;若选标尺值为10或15, 则聚为两类。实际的聚类情况如图1中所示。

三、结论

据前所述, 可以把这些省市分为以下四类情况, 如表2所示。

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2008年地区经济状况的分析, 利用聚类功能进行经济区域划分, 将这31个样本数据分作四类, 分类结果如表2所示。对该分类结果作如下总结:

经济发达地区 (1类) :这类地区毫无疑问包括京、津、沪。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直辖市, 国家政策的扶持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北京和上海是全国最大的两个城市, 其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天津经济虽然发展较慢一些, 但是由于濒海, 进出口贸易和工业相当发达, 且人口相较其余两个城市少, 因此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很高的。

经济较发达地区 (3类) :这类地区包括江、浙、粤、鲁。江、浙、粤三省历来就是经济强省, 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山东省靠海的城市多港口多, 属于工、农业大省, 尽管人口多, 但其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 可以和其余三省归为一类。

经济中等发达地区 (2类) :包括东北三省 (黑、吉、辽) 、中部大部分地区 (冀、豫、晋、内蒙古、鄂) 以及一个沿海省市 (闽) 。福建省本来属于东部省市, 但由于福建山区多, 工业和农业都不发达, 尽管厦门、福州这类城市经济发展迅猛, 但就全省经济发展状况而言与上面二类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东北三省属于老工业基地、农业大省, 经济发展水平较平均。因此可以和几个中部省市归为一类。

经济欠发达地区 (4类) :包括西部所有省市 (渝、川、黔、滇、藏、陕、甘、宁、青、新) 和中部部分省市 (皖、赣、湘、桂、琼) 。这部分地区基本都是工业欠发达地区, 且多为高山、丘陵地貌, 农业经济水平也较低, 因此可以归为一类。尽管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已经实施多年, 这部分地区的经济水平要想赶上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中、东部地区仍然是很困难的。国家的农业政策对该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有一定帮助, 但仍需较长时间才能收效明显。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发现传统意义上将我国按区域 (东、中、西) 的方式划分为三大经济区的分法不能完全体现各地实际的经济状况, 且不能反映各地实际的发展水平, 也不能有助于国家制定倾向性的相关政策。本文根据2008年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经济收入水平, 依托数理统计工具, 将我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分为四个区。各区经济形势和实际经济水平区分明显, 这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认识, 同时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韩喜汶.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J].商业环境, 2008 (8)

[2].余建英, 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 第9篇

关键词:市场结构;集中度;集约型经济

一、集中度的含义

集中度是衡量市场结构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可以分为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卖方集中度,它是指卖方企业在特定产业或市场上所占市场份额的高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产业市场上的企业规模结构及产业内生产集中状况,集中度的衡量指标有集中率,Ⅲ指数,基尼系数等;集中率指的是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销售额或产值、利润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美国学者贝恩就根据前4位和前8位集中率(CR4和CR8)指标,将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分为高度寡占型、高度集中寡占型、中(上)集中寡占型、中(下)集中寡占型、低集中寡占型、原子型6种类型。

从总体上讲,一个国家的产业集中程度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由于制造业发展水平低,企业规模小,产业组织分散,大企业数量少而使产业集中度较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大规模生产体系的采用,大企业因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而获得了迅速发展,由此导致产业集中程度日趋提高。然后,当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工业化达到相当的水平,产业集中程度将逐步趋于稳定,并在随后的阶段缓慢下降。对于产业集中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这种变动关系,可以称之为倒“U”型假说。当然,这只是集中度长期发展的趋势,在短期会有一些波动。在1980到1995年这十几年期间我国工业行业的集中度总体是在下降的,虽然这期间有些行业的集中度是上升的,但其上升的平均水平没有下降行业的平均水平大,造成了集中度总体的下降。这种集中度不断下降的过程,被称之为逆集中化过程。1995年之后,一些行业的集中度有所上升,一些行业的集中度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我国的市场集中度是比较低的。

二、我国经济转型环境下集中度过低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逆集中化过程,是经济转型的结果和副产物,正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出现的分散化过程一样。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不是因为其市场竞争能力强、生产效率高,而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扶持并形成的较大生产规模。所以,这种高的集中度是虚的,企业并没有达到它现有规模的实力。改革开放后,竞争激烈,一些企业禁不住优胜劣汰的考验,市场份额急剧下降,造成了集中度的下降,其主要原因有:

(一)从供求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基本上所有企业都处于卖方市场之中。在这种供小于求的经济环境中,许多商品价格一般定得较高,利润较大。这导致了各产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总量的扩张,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然而原有的主导企业出于受体制和自身实力的限制,并没有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储备来适应这种规模扩张。结果,企业数目众多,大中型企业比重减少,导致集中度下降。目前,我国企业的销售规模还较小,大企业经济实力较弱,工业集中程度较低。

(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导致了企业间分工合作不多,缺乏紧密的有机生产联系,专业化水平低,企业生产效率低,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些产品生命周期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其零部件专业化协作、工艺专业化协作和技术专业化协作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要素生产率。

(三)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的不完善。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优胜劣汰”、“自由进出”。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政府部门对企业进入设置了一些的障碍,如审批制、定点、许可证、专营等,但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进入总的来讲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一旦企业进入某一领域,要退出就比较困难了;特别是国有企业的退出,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至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如下岗工人不好安置,银行和地方政府不希望企业破产,企业并购面临诸多困难等等。所以,在企业大量进入而又难以退出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集中度的下降。

(四)企业缺乏自我扩张的动机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以国有和集体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企业改制转型有了很大改变,但总体上看,至今仍有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一些国有和集体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长远发展方面的考虑,缺乏自我扩张的动机,企业增长的动力不足。特别是,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主要依靠新建和技术改造。一般企业扩大规模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内部资金积累,进行增量投资,二是通过企业兼并,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资本集中。相比之下,企业兼并可以借助原有企业的资源和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和占领市场,所以是更快捷和有效的途径。而我国企业并购的困难无疑就限制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国外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依靠企业间的并购。

三、对提高我国行业集中度的建议

由于各行业特点具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提高我国行业集中度的问题,应区别对待。集中度也并不是愈高愈好,,过高的集中度会带来寡头甚至垄断,而垄断又会造成的社会福利的损失,所以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行业,提高市场集中度才真正具有意义。在许多制造业行业中,一般都要求企业达到最小有效经济规模。如果生产集中度过低,达不到最小有效经济规模,将使企业处于规模不经济的状态。从而不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目前、我国制造业中大部分企业都达不到最小有效经济规模的要求。我国产业组织的分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一是企业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缺乏竞争力;二是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大量的小型企业多是一些全能企业。

所以,市场结构应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所谓主导企业,是指市场份额较大,具有一定市场实力或市场支配力的大企业,它们对市场定价、产品质量和标准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大、中规模的主导企业因市场势力较强,通常就成为企业间组织的核心层,而一些小企业围绕这一核心层,形成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政府政策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一是扶持大企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的集中程度、以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另外是实行反垄断政策,防止经济力量过分集中。

因此,针对我国行业集中度较低的情况,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自身的实力,使企业能适应市场机制,在自身真正做强之后,扩大企业规模,多培育出可以和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企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要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并辅之以行政与法律的手段,扶持那些具有竞争力的优强企业的发展,以提高行业的集中程度,防止过度竞争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要尽快完善法律规章制度,反对各种形式的垄断,包括行政性垄断和经济性垄断,防止经济力量过分集中。

(四)合理利用“进入壁垒”,为经济集约型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某些部门、行业制定合理进入壁垒,可以弥补市场的失灵,避免竞争过度,扩大企业规模。如今在我国存在“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壁垒,这种人为地设置进入障碍,会造成市场分割、地方割据,不利于区域间经济的合作发展。为此,国家要大力培育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

上一篇:大班美术活动 五彩脸谱下一篇:公共管理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