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生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探究

2024-06-23

理化生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探究(精选3篇)

理化生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探究 第1篇

理化生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探究

汤池镇中心学校

理化生组 2011年12月

理化生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探究

在前一阶段的教学实践中,理化生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通过不断的钻研教材,努力学习教学理论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促进者、知识的管理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导演”就要将要教学的内容编成形散神不散的学习。以活为主线,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形成较强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建立了适合本组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

“三段”是指: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上教学环节,课后作业。“五环”是指:自主学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生合作、解读教材;当堂反馈;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一、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自学的充分能够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而“自主学习”部分,教师要精心设计,应依据学习目标和教材来确定,此环节既要突出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就能回答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又要避免难题、偏题、怪题的出现。通过本组成员讨论,我们认为这部分学习可由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多种题型组成。

一是“引导”。设计一些自学问题或学案来引导自学,自学问题或学案设计的科学性,就在于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和方法。按自学问题或学案的引导去学,学生的学习有了极为实用的“导航仪”。有了自学探究的路径。跟着自学问题或学案走,就可以学会学习,走向教材的深处去探究知识。

二是“逼迫”。一指老师少讲,不包办代替,逼学生自学自悟自得;二指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对学习效果的检查和检测,逼迫学生认真自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就只能听知识,教师少将甚至不讲,自然逼得学生自己去学,自己思考研究,形成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自学能力,而在学案训练的过程中,特别关注着“学法”和习题问题的解法,练题得法,得法再练,使学生进一步丰富了经验,提高了能力。而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和自学的能力,就有兴趣和热情去自学探究,这就是“逼”的意义之一。逼着学生动起来,教师最拿手的法宝是检查和检测。检查学生的教材是否有圈点批注,可看出学生自学的迹象。检测自学的效果,自然暴露学生是

否自学和自学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并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办法,在全班师生的注目下,成败事关面子和自尊,也是在逼学生认真去学去练。老师在讲评中比较,在比较中讲评,都在改变着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知道要自己学习、要认真学习,这就是“逼”的意义之二。

三是“激励”。是指对学生艰难自学过程的些许进步和独特创意,随时随机给以鼓励和肯定。教师热情鼓励是学生自学探究的动力之源。教师少讲或不讲,学生要独立自学。犹如婴儿断奶,何其痛苦!在学生的痛苦前行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分进步,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暖心的话,都会产生神奇的效果。激励教育是教育艺术,也是塑造人的灵魂,弘扬人的个性的最科学的方法。学案导学的课堂永远需要激励喝彩声,为学生喝彩就是为学生加油,有了激励教育的课堂,才会有学生生动活泼,热火朝天的学习。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本组通过实践认为课堂导入应具有下列特点:(1)突出主题:彰显本节课主要任务;(2)内容新颖:使学生感到好奇;(3)形式简单:单刀直入,不浪费时间;(4)贴近生活:学生容易接受。

三、师生合作、解读教材。这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难驾驭的部分,此部分设计的问题应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探究的问题要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才能完成,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深入各小组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状态,遇到讨论激烈而无效或缺少参与意识的小组,教师要以一个组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去,实行“走动式”管理,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为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性的引导,让学生的活动不至于走向“偏失”,使讨论更有价值。

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作专

门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利于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四、当堂反馈。“当堂反馈”要围绕学生学习目标精选习题,并且习题要有梯度,不能与自学导学和学习研讨题目重复。要让学生当堂即能完成,我们认为此部分设计组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基础知识练习,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点,变式训练,形成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的高低,参与课堂展示人次的多少是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积极参与课堂展示既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在交流展示环节中,可用以下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1)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学生在课堂中展示往往有很大的顾虑:怕出错,怕同学、老师笑话,不敢参与。针对这种情况,应在班内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给学生这样一个印象:只要你敢参与,哪怕是你讲错了,就凭你参与课堂的勇敢精神,其他同学也为你喝彩!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打消顾虑,敢于展示自己的才能。

(2)培养参与积极分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教师要先培养一批积极分子,给其他同学一个榜样带动作用。老师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让这些同学组成课堂展示的排头兵,其他同学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不免跃跃欲试。

(3)组织评选“课堂参与积极小组”活动。在此项活动中,给各个小组制定统一的评比标准,根据各组参与人次的多少、参与积极性的高低、参与质量的好坏评选积极小组。此项活动可以用于一节课的学习小组评比,也可以用于一周的学习小组评比。总之,通过树立榜样、表扬积极、鞭策落后、搞好小组评价等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

在课堂展示环节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放到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舞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参与和展示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和成功的快乐。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活动,重视对所学知识发现过程的经历与体验。

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论证等活动(1)重视对所学知识发生发现过程的培养。

才能真正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是成果展示的前提。

(2)善于利用典型习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材中有很多习题都具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它们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规律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习题,挫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给他们展示的舞台,就会得到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3)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培养学生自信心,成就感。

在课堂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先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的嘴巴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多给他们创造机会,给他们重复的机会,给他们再次检验纠正的机会,要尽可能地多给他们展示交流的时间。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我,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还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暴露出的问题做好点评,老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有针对性,要对学生展示的结果加以提升。正如魏书生所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教师在整个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展示中,要让自己时而是一个组织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评价者、时而是一个聆听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五、“总结反思,巩固升华”

主要是对照学习目标,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自由评价,教师可以在学生既有的知识能力上做些提升题,使学生从题目中感受到挑战和激励,适度作业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通过作业我们主要是想让学生对于新学的知识既能熟练应用。

巩固提升是在学生经过“预习、检测”、“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等环节后,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的一个环节。当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提升“的习题后,小组长要赶快检查并记分,组长要把本组的得分填入黑板上各组的记分处。组长检查出组员的问题时,组员要马上纠正,教师可抽每组中、差学生到黑板前完成。若有共性问题,组长要带领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总结,直至得出正确答案为止。若小组也解决不了的话,可以求教老师或其他小组帮忙完成,从而使“巩固提升”完成得实实在在。

“适度作业”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通过作业我们主要是想想让学生对于新学的知识、技能熟练运用。

至于教材中的作业,主要应该在课前的预习时间,通过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内容,初步探索教材中的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分类,没有安排到学案中的,要求学生完成;难度大的习题,可以放在课堂交流展示环节中完成。

对于“三段五环”的教学模式,我们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在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的前提下,我们还将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让学生真正得到实惠。

在前一段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遇到的问题是课前的工作比较多。学生的预习达不到预定的效果,在上课后还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这就容易导致中间过程时间很紧。他们没有形成认真预习的习惯,大部分还存在着应付了事,马马虎虎看一下书,了事,甚至不看,急于做课后的作业。在很多人的观念中,还是觉得课后的是作业,课前的不算是作业,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导致预习的程度也不同,很难规定他们做多少。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模式,应该是一种变式,需要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特点,去探索,去体验,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使教学真正做到:教是具有创造性的、启发式的教;学是积极的、主动式的学;过程是心灵相通、情景交融、师生互长、平等和谐的交流式的过程;发展是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整体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被教材和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才能在提升学生知识总量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材。

理化生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探究 第2篇

一、师引生入

教师通过导入、展标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强调“引”的入境, “展”的到位, 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1.“引”的入境。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要重视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 不要把他们看成是等着装东西的空容器。教师对新授课的导入, 多半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相同或不同为契合点, 这样更易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在导入时要尽可能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 让原有知识和新知识共同建构知识体系。

如, 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时, 可从学生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社戏》导入;教学选修的《项羽之死》时, 可由必修学过的《鸿门宴》的项羽的人物性格来导入等等。

2.“展”的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 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 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 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同时要注意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考虑。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展”是用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不同于教案中的教学目标, “展”的对象是学生, 所以要以学生的学为切入点。

此为教学实施中的“引”, 重点是“展标引入”环节的落实, 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条件, 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学习热情, 体现的是师生互动。

二、师放生动

“师放”指教师适当地放手, 充分扮演好教师的主导角色;“生动”指学生针对文本的相关内容与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 学生与文本、学案的互动贯穿其中。

1.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自主学习) 。

课前的预习, 生字、词的学习, 课上对文本主要内容的把握与概括, 是学生与文本直接互动完成的。

如《记念刘和珍君》一课的读课文、理思路, 由题目主体导入, 以“记念”为中心,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写作缘起、写作目的、刘和珍的生平、刘和珍的遇害经过、惨案的教训、惨案的意义。这是学生与文本充分互动、自主总结概括出来的。

2.学生与导学案的互动 (互动合作) 。

教师在导学案中会设置一些让学生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 又对文本理解有极大推动作用的问题, 来引发学生的讨论、探究, 以此为契机, 在小组合作交流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如, 《小狗包弟》一课, 巴金先生是通过一只狗的命运表现自己的忏悔, 所以将“包弟是一只什么样的狗”呈现在导学案中, 这是一个极具冒险和挑战性的问题, 但能激发学生反复阅读, 反复思考, 使他们交流讨论, 从而加强对文本的理解, 提高阅读能力。

3.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当一个答疑者的角色, 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的不同问题予以解答, 但要明确一点, 教师要以主导的角色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尽量围绕展标的内容展开, 否则漫无目的地学, 学生难以实现学习目标, 教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此为教学实施的“放”, 重点是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两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但教师的“放”是有的放矢的, 学生的“动”是在教师主导的前提下。

三、师收生续

针对课堂上学生讨论或反馈练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予以收束总结。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在《生动收束余味犹存》一文中提出“赠言式收束”“语用式收束”“悬念式收束”“评说式收束”, 都是平时教学中可能用到的好方法。

1.学生展示交流, 教师点拨。

在《声声慢》一课, 学生经过对“景物描写不同、酒的滋味不同”两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得出:从艳丽的“藕花”与“憔悴损, 无人堪摘”的“黄花”的对比中, 读出了凄凉;从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中读出了由年少时的“甜酒”到此时已是“苦酒”。

此时教师应从诗歌鉴赏的多重角度进行总结, 如知人论世、意象挖掘、表达技巧的把握等, 使学生有一个鉴赏的脉络。

2.学生课堂巩固, 教师收束。

《劝学》一课, 在做巩固练习时, 发现学生将这一课的“定语后置”和前一课的“宾语前置”混淆了, 所以在小结时又另外列举了实例“句读之不知” (《师说》) 、“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等, 从语法角度进一步区分, 使学生透彻领悟。

语文学科作为体现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学科之一, 也要注重立德树人, 所以在教授选修的《无题》时, 我带领学生领悟了革命烈士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 再结合我们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让学生写一段“宣誓词”, 因为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去“一二九师”纪念馆缅怀先烈。学生热情很高, 不但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而且使他们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坚决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教师布置作业, 学生延续学习。

作业的布置在紧密结合课堂内容的同时, 可进行分层布置,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收不同的学习任务, 以使作业成为巩固、延续学习的有效方法。这也是符合前面提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 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 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这一要求。

此为教学实施的“收”, 这其中始终贯穿着师生互动, 在课堂巩固练习中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也有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收”指教师对学生呈现出来的多角度的、丰富性的内容进行收束总结, 贵在归纳系统, 针对语文学习的现实意义和素养提升予以指导, 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延续性的拓展。

理化生组三段五环教学模式探究 第3篇

摘 要 为了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以及挖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将“三段式”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到技巧啦啦操训练中。对“三段式”教学方法的使用手段进行反复的实验,从而形成全面有效的教学模式,为我国的啦啦操教学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技巧啦啦操 “三段式”教学方法

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大前提下,不断改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将“三段式”教学方法引入到技巧啦啦操的教学中,通过反复的教学实验,找到合理的教学实施手段。从而最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三段式”教学方法的概述

(一)教学内容

包括三个教学阶段分别是:注入式阶段教学、启发式阶段引导、自主学习阶段内容拓展。

(二)教学原则

1.将学生“主体性”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体育运动又是主体能动性学习的项目,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2.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形成创新意识的思维

将创新思维的原则运用到整個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主动创新思维为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对创新思维的计划性训练使其养成习惯,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三段式”教学方法的具体教学运用

(一)第一阶段:注入式阶段教学

1.教学实施

此阶段主要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通过对基础内容的讲解示范,使学生从初步的模仿练习,通过反复训练后,掌握其动作技术要领,从而形成自主的练习巩固过程。例如:技巧啦啦操中的多底座肩位托举。教师将底座,后点,尖子的主要技术要领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从视觉、感官上初步了解。通过反复的训练将其基本掌握。

2.教学手段

激情讲解法、准确示范法、规范带领法、完整教学法、分解教学法、重复练习法等教学方法

3.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完成教学任务,使其初步掌握技术要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提供基础条件。

(二)第二阶段:启发式阶段引导

1.教学实施

在初步掌握了基础技术要领后分组练习,教师要求在技术动作正确的前提下,改变其组成结构,形成新的动作组合。引导学生不断制定新的目标,给予学生思考动机,探索技术动作的变换可能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教学手段

制定目标法、创新提示法、自主思维法、小组竞赛法、兴趣培养法、个性化培养法等一系列能促使学生不断思维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目的

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列为首要任务,通过制定新目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第三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内容拓展

1.教学实施

主要是将社会上最新的体育技术要领,与所学以及所创造的基础动作相结合,找到它们的异同点进行拓展式的针对性学习,使其成为最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容。

2.教学手段

合理引导法、个性化培养法、市场需求法等适合学生个性学习,满足职业需求,养成终身锻炼习惯的教学方法。

3.教学目的

将社会上与专项动作相关的最新内容放入学习任务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引导,满足个人不同的发展需要。

三、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第一阶段的注入式阶段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时间不宜过长。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思维,就得在教学实施前给予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三)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在了解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要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以及积累丰富的资源储备。

参考文献:

[1] 洪涛,张英.高校健美操教学“创新式”教法培养学生体育创新能力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4):526-538.

上一篇:检验科消防演练方案下一篇:祝老师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