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杂文随笔范文

2024-08-03

气味杂文随笔范文(精选12篇)

气味杂文随笔 第1篇

气味杂文随笔

二十多年下来,提到“气味”一词,首先能想到的居然是一个场景。

低矮的平房,没有抹上水泥的墙壁是砖本身的红色,太阳从树顶绕过来,投射在墙上,映出一片艳色的红。门边的砖墙上还有我为了比个头而留下的白色粉笔痕迹,歪歪斜斜,粗粗细细的几道。房子旁边是一排白杨,抬头看时,被阳光照射到几乎透明的绿映在眼前。这是母亲工作的地方,屋里是她的小小的涂料配置室。

我在那间屋里闻过各种涂料的味道,捏过大大小小的砝码,也因为搞乱过母亲做好的记录而被结结实实丢出门外和那一排白杨对视。后来很多东西因为搬离那片厂房而模糊,而那间配置室里的.味道却一直难以磨灭。我喜欢涂料和颜料的味道,喜欢皮革的味道,甚至喜欢新买来的洗衣机滚筒里的味道。

好多人都对我这样的嗜好表示不解,呛鼻的味道有什么好,我也说不好,但就很贪恋那样的味道。后来闻得少了,自己也就遗忘了……

再然后,突然让我意识到,我还是贪恋那样的味道。

晨钟暮鼓,兢兢业业地陪伴着西部重镇,西安。600余年的时光让他们看尽时光,看尽变化。那年夏天,阳光甚好,我登上了钟楼鼓楼,突然有些许感叹,真就好似抓到了时光的衣角,楼下车辆川流不息,楼上雕梁画栋。

轻轻摸上朱红色的柱子,我似乎又闻到了颜料化开的味道,不呛,但却又似乎有点什么不甘,我猜大概是被禁锢的味道。他们是文物,要保护他们就需要动用科学的手段,动用不适于他们那个时代的事物。满眼的朱红,满鼻腔没有实体化的颜料味道,明明是自己的臆想,却真真切切读出了点什么意味。

再一次读出些许颜料化开的味道,是在上海。

那次的旅程紧紧凑凑,没有外滩,没有东方明珠,没有南京路,也没有老城里的弄堂。最后放不下上海博物馆,就一个人跑去了,临时起意的旅途,至于能看到什么展子真的是靠缘分。

“心灵的风景——奈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这是我遇到的展。一个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看这样的展的确有点挠头,但抱着陶冶性情的心态,还是一幅幅看了下来。

然而不懂艺术就是很困难,我喜欢有些画作强烈的颜色对比,喜欢有些画作清淡的色调,喜欢油画的浓墨重彩,但是细问其中的深刻含义,却是不知该怎么回答了。但是有一点我能确定,我闻到了那颜料化开的气味,不论是哪个时代,不论是哪个派别,我总能感受到其中蓬勃的力量。就像月光下努力破土的芽儿,静悄悄的,却又是充满生命力的,它在呐喊着自由。

颜料化开的味道,可能是小时候的记忆,可能是放不下的古城,也有可能是心底的某种呼喊。

气味杂文随笔 第2篇

他出生在一个阴森偏僻的院子,周岁时父亲才匆忙过来看了他一眼,眼神冷漠仿佛在看一份物件,他听见父亲和乳娘说了些什么,从此以后离开这个院子,又过了两年开始读书习字,学习御人之法。

然后方才得知,父亲的七个儿子死在了宫廷斗争中,唯一剩下的大儿子又是个双腿有恙的残废,连移动都成困难,自己不过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他懂得越多,便越发沉默。父亲有时会来看他,望着他沉默恭敬的侧脸,突然大笑起来,对他作出最恶毒也最诚实的诅咒:“你——总有一天也会死的!”

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接触与死有关的字眼,藏在幼时对父亲最原始的恐惧中,直到父亲的死亡,这股恐惧都未烟消云散。父亲死了,这个男人生的不明不白,死的也稀里糊涂,他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连太医都对此束手无措。临死前这个男人仿佛突发善心,赦免了所有被他打入大牢的太医,只将他叫到床前,望着他清冷瘦削的背影,不再如同先前那般神经质,就这么默默撒手人寰。

三日后,他举行登基大典。

那个院子中沉默的孩子终于登上了这个九五之尊的位置,但父亲的死在他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惊雷,他成了这世上最怕死的人。手握大权,他便开始肆无忌惮的去寻找一切避免死亡的东西,他遣人去东方寻找长生不老药,造仙殿供道人们炼制仙丹,他甚至派出一支队伍去遥远的西方寻找炼金的秘方,后来这支队伍再也没有回来。

他对国库的挥霍无度终于引来了朝中的不满之声,奏折一天多于一天,引经据典,费尽心思,从商纣,夏桀讲到嬴政,杨广,没有一封提到他的名讳,却封封都在劝诫他迷途知返。

三朝元老顶着花白的头发告诫他:“陛下,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他迷惘:“为何不能有什么千秋不朽?”

元老摇摇头:“有。刻印在史书上的文字千秋不朽,您的功绩能摆脱时间的桎梏,永不消亡。”

他从来不认为功过这种东西永远存在,他知道人们善于遗忘。儿时北方曾发旱灾,而父亲那时沉迷于宫闱之词,置流民的哭喊于不顾,后来某日突然想起,随意拨款前去赈灾。于是他曾经的所有荒淫无度都被遗忘,写下文章批判他的书生称赞他的功绩,灾区的人民更是对他感激涕零。而今多年过去,曾经是寻花问柳亦或是悲悯之举都不再有人提起。

可是他对“刻印”这个词产生了兴趣,他知道曾有人在石板上刻下史诗,如今仍被后代阅读。石板这种东西仿佛独立于时间之外,自成一套规则体系。

他想,他要把自己刻在石板上,他要活到千秋不朽。

他遣散了寻来的道人,不再去寻找长生的秘方。取而代之,他开始征召青壮年,他需要一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石板,他要这石板上接天下接地,以风为袍以云为冠,从此以后悠悠历史只余下他的这块石板,而他将在这块石板上不朽。

朝中的不满之声愈发强烈,可他不在乎。那位历经风浪的三朝元老看他的眼神越来越失望,最后引咎辞官,听说携妻带子去了某处隐居,余生山清水秀不理世事。

他见过悲天悯人的书生写下一篇篇平民的艰苦,见过画师陛下麻木的难民,见过百官劝谏的千姿百态,他知道这个世界上发生着交换孩子以获口粮这类有违伦理之事,这个国家已经孱弱不堪外强中干,但是对于消亡的恐惧使他几近疯魔。他撕碎了所有呕心沥血的文字,贬谪了所有忠言逆耳的臣子,于是渐渐他身边只剩下了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他能与武帝玄宗相提并论,哪怕皇城之外还是白骨累累颠沛流离。

那些无法入眠的夜里,他去看未完成的石板,已初见他幻想中巍峨壮丽的样子。乌鸦隐在月色中,停在石板上,他同这只鸟遥遥相望,心想好吧,你同我一起千秋不朽了。

乌鸦大概并不想千秋不朽,它又飞向了望不见人的夜空。

父亲忌日那天,兵变了。

他那双腿有恙的大哥,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同将军密谋在了一起。他心系苍生的好兄长。十岁时偶然遇见,遥遥一瞥便得知若不是双腿残疾,此人也绝非池中之物。后来接触变多了,却始终不像平常人家兄弟般亲昵,谈论的话题永远是父皇如何,母后如何,百官如何,国事如何。直到登基前一夜,他那兄长找到他,终于把压抑多年的隐秘嫉妒说出口,只望他从此以后做个励精图治,慈悲为怀的皇帝,眼中的情怀他那时不懂,现在依然不懂。他听了无悲也无喜,只随口应和两句打发走了他双腿残疾的兄长。

将军是父亲在时提拔上来的,朝堂上从来不发表意见,在他疯狂的执政时期也只是默默隐在角落,任各路人马争执不休,苦心婆口。久而久之,边境无事,他就将这个沉默寡言的武将忘掉了。

说来可笑,这两个被他遗忘的人,将他逼到了大殿之中,将要使他被遗忘了。

他听着宫墙外的刀剑相鸣声。

侍女侍卫们被他遣散逃命去了,他看腻了宫中浮雕上那只张牙舞爪的龙,索性下了王座,走到了空荡荡的大殿外。大势已定,旧朝馋臣四散求生,他一个人站在那座已初见雏形的石板前,品尝出一点孤家寡人的味道。

他想到了死,想到了他那也许今天到来的死亡,想到了他许久不见的父亲的面孔。他最后一次见这个男人的时候,这个男人因病痛而瘦骨嶙峋,从床榻上伸出的手满是褶皱,竟像是老人的手了,这是男人第二次给他带来直面死亡的恐惧。从他幼时起他就太容易被这个男人引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甚至死前都没有被放过。他沉默的看着那个人死,看着有时那个冷漠而神经质的男人渐渐没了呼吸,没了温度。后来他亲自为男人下葬,服丧期打开雕花的棺材,将那个熟悉的人千刀万剐。

他听到了大门打开的声音,他看到了他坐着的兄长以及旁边执剑而立的将军,门后人声鼎沸的军队和白骨累累的血海。对面像是在说什么,但他听不见,他望向那块石板,他看到千年之后它还活着,络绎不绝的人们参观着这个未完成的壮举,它将永远活下去,哪怕无数浩劫后最后一个人孤独的死去,它也将活着。

他微笑着置若罔闻,旁若无人的走向这块石板。叛军中有人放箭,箭雨飞向他的后背,血如山间瀑布流下,但他没有在意。他只是走,不停地走,此时的他不是那个偏僻院落的无助皇子,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乖戾帝王,他是没了形体,没了声音,没了听觉的行走本身,他的世界只剩下那块并不遥远的石板,那是他一生的归宿。

终于,他倒在了他日思夜想的石板旁。

《夏衍杂文随笔集》后记 第3篇

一九二○年到日本,先是为了考官费,后来是功课忙,有一段时间没有动笔,后来读了郁达夫、陶晶孙的短篇,忽动写小说之念,一口气写了五篇,陆续寄给上海创造社办的刊物,结果是有的批上“不用”两个字,有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一篇篇地全退回来了。这件事打消了我写小说的念头。此后十二、三年中一直从事翻译,一以练笔,二以糊口。一九三○年加入了“左联”,“左联”机关刊物要我写文章,也只写了一些《欧洲文艺动态》、《高尔基新作简介》之类的东西,在“一二·八”抗战时期写过一、两篇类似报告文学的速写。一九三二年到明星影片公司,五十年代出的《中国电影发展史》里说我写过几个电影剧本。其实,这些所谓“剧本”,都是电影公司老板和导演提出一个故事,在编辑会议上讨论,然后写成梗概,再由这部影片的导演和我商量,替他出点点子,增改一些情节,然后由我给他们写出一个类似电影文学剧本的草稿。因此,那些影片里面虽然有我的想法、设计,乃至台词等等在内,但实质上说,这些都不能算是我的“创作”。我专心地写杂文、随笔,是在一九三三年,搞影评运动的时候开始的,但写的数量也不多。

一九三五年,一连串的党组织遭到破坏的事件,迫使我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是名符其实地足,不出户,也不能和外面通消息,于是,只能看些旧书、笔记……作为消遣。日子久了,忽然又发生了利用这个机会写点东西的念头。我在这个时期内写了两个多幕剧和初步整理了《包身工》的材料。一九三五年到一九三六年,是一个时局变化最激烈的时期,当我重新和文艺界接触的时候,主要的工作已经不是文艺运动,而是救亡运动了。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就用各种化名在许多报刊上写鼓吹团结抗战的文章。这些都只能说是政论,或者时评,数目虽然相当多,但没有一篇是自己觉得满意的。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了,我奉命办《救亡日报》,从此当了十二年的新闻记者。这段时期也写过几个剧本,但多半是在办报和统战工作的业余时间搞的“自留地”。在这十二年内,按写的东西的种类来排,最多的是社论、每周时事述评,这一类文章占了我毕生写作的最大部分;其次是偶有所感而写的杂文、散文、随笔;再其次才是话剧(这一段时间没有写过电影剧本)。在桂林办《救亡日报》时期,我每天写一篇一千字左右的社论(除因病有几次由廖沫沙同志代笔外),有时还得写一些新闻报道和补白。最近粗粗估计了一下,在这十二年中,我大概写过四、五百万字。就形式说,除诗之外,什么东西都写,但说实话,什么也没有写好。文章写多了,常常自己也觉得腻,但回头看一看,自己觉得可安慰的一是在吃大锅饭和不拿稿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偷懒;二是写下来的东西里也有一些在当时或事后还可以使敌人受到一点伤害。我平生最怕被人叫作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写这些文字根本就没有保留的意思,印在报上或杂志上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很快地忘掉了。在抗日战争中和抗战胜利后,几位好心的朋友曾给我编印了五本杂文、随笔集子,这就是:《此时此地集》、《长途》、《边鼓集》、《劫余随笔》、《蜗楼随笔》。解放以后,我担任了行政工作,写作的时间就少了。但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一旦养成了之后,要戒掉也是很困难的。因此,《新民晚报》在上海复刊的时候,我还应赵超构同志之约,化名给他每天写几百字的短文,大约持续了半年以上。此后,就是写应景文章和在文艺界集会上讲话的文稿。尽管这样,我在这一时期写的杂文也引起过两次不小的波澜。一次是一九五六年写的《废名论存疑》,另一次是一九六二年写的《从点戏谈起》,这些事现在想来都很滑稽,但是,就拿《从点戏谈起》这篇不满一千字的文章来说吧,当时就有人说,这是讽刺某某人,批评某某人,或者是某某人授意写的。从这件事看,我以为某些神经衰弱的人拿起镜子来照一照自己,可能都会有一点阿Q的影子吧。

这次应三联书店之约,重新编印了一部我的杂文随笔选。这本书是我所写的杂文随笔之类的文章的选集,包括前面说过的五本小册子和解放后出版的《杂文与政论》的大部分作品。从时间上说,这里收集的是抗战前后直到现在的文章。时过境迁,有些文章已经失去了它的作用,还有不少是过年过节应报刊编者要求而写的应景文章,这些东西都删去了。大凡我自己还有一点印象的文章,都收进去了。这样编集,内容必然很杂,除了战争时期的随笔、杂感之外,数量较多的是我自己写的剧本的序文、后记和有关戏剧运动的文章。由于整个集子大体上是按照几本小册子的出版顺序和文章发表的年代编排的,所以体例上显得不很统一,特别显眼的是《长途》、《走险记》、《广州在轰炸中》这些介于新闻报道和速写之间的文章,很难排在适当的地位。其中也有一些“遵命文学”,《论<十五贯>的改编》就是周恩来同志看了《十五贯》之后指定要我在两天之内赶写出来供座谈会讨论的。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文章,当然在行家看来是浅陋的。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除明显的误植和为了欺蒙审查官而有意用的曲笔之外,我都没有改动。时间差不多过了半个世纪,世界起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在颠沛中也获得了一些长进,但墨写的字是刀也砍不掉的。我以为还是一仍其旧为好。这样做也另有一层意思,就是留下这些记录,让现在的读者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我们这些人在蒋管区的遭遇。

从抗战开始,我一天不写东西的日子几乎是没有的,但这里有个很大的例外,那就是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八年五月之间的十五年,我完全搁了笔,理由就不必在这里细说了。

由于我年来视力衰退,此书的收集、编排、校勘等工作,得到了范用、魏绍昌、常君实、黄会林等同志的帮助,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感谢的是我的老战友廖沫沙同志,带病给我写了那篇认真的但也使我感到惭愧的序言。

随笔日记杂文随笔 第4篇

一觉睡到12点。迷迷糊糊,现在跟陈建去琥珀市场看看那边怎么样。他激情满满,一早想钱的事情。这次和他去市场看看他是如何销售别人的。学习他的说话和销售技巧。他说话的方式,和语气是值得我学习。还有他销售时候的自信和洒脱。心态看得开。那天和他出去玩手机丢了无所谓第二天就买了个新的。他说丢就丢了呗,

过去了。今天天气不错,不冷,穿个短袖没一点关系。值得说一点的是,他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有主见。。那么多年了总觉得自己没有主见,自己想法也不够。这一点真的值得我学习。

刚刚看了这边的市场,在里面逛了好几圈。又长见识了,一个普通石头1400。收货还是不小,他和人家做生意的说话方式,这里汇集各种和陈建一样的寻宝者,通过赚供货商和买家的差价。他说昨天前天一天赚了5000。

这样小小一块石头1400也是很贵了。他在供货商买完之后自己拿去小工厂去加工。自己和供销商谈低价格。供销商和客户没有联系。报价就是由我朋友了,他说今天目标600。刚刚不到一个小时他轻松赚600。亲眼所见。客户很相信他,信任和时间很重要。刚刚看到他同事过来了,公司规定一人至少一万的股份。昨天是五万,今天老板降了四万,真实验证了那句话风险和收益正正比,现在我坐在大堂等他

大堂

这些天上班累本想好好休息去宿舍睡觉,14天睡眠没满8个小时,其实也还好。相比在北京比起来至少不用熬夜。除了上班就是睡觉了,刚刚他把我叫过来地方找不到了,我把他带过来。语气高兴的和我说又赚了200。说实话我在这市场呆了一下午累。对石头不感兴趣。兴趣还是很重要,今年做了健身房顾问、卖车是真心不感兴趣、卖房一礼拜。最后发现还是喜欢餐饮,那天看着客户吃自己做的沙拉别提多开心。和之前不一样服务员。说俩句好话哄客人开心办卡。

现在过来这边加工厂加工料子,师傅们很用心把一块不均匀的石头弄成圆形。

这是加工初,加工后石头很光滑。买家那么做比买成品比起来省不少钱。这个销售交易流程就是:客户让我朋友去市场买初石头,我朋友相当于中介代购赚客户的差价。代购也赚钱,买家也觉得自己赚钱了,经销商也赚钱了。这三方面的顺序循环让三方都觉得自己赚了。颠覆了我对生意的了解和认识。今天一天陪他跑了一天市场,比待在宿舍强,学到了东西。了解到了交易市场的大概运行流程。我相信大部分的交易市场流程都大同小异。刚刚结束完加工。现在和他们一起去吃饭,他们都喝酒,我不喝酒也没办法了。

这个地方在深圳宝安郊区,现在天气还是不冷,这个饭局只认识他一个人,天色已晚。

随笔起跑线的杂文随笔 第5篇

不在意时光的走,也不在意雨雪的停。因为岁月不能阻止,因为心跳与脉搏无法控制。

今天是6月,又是一年高考季。朋友圈一直转发这样一句话:“每年高考都下雨,有人说那是考试的眼泪,有人说那是父母的汗滴,有人说那是恩师的教诲。让我说这是老天在眷顾莘莘学子们,龙行有雨,虎行生风,今日鲤鱼一跃便成龙,大鹏展翅震长空。金榜题名,梦想高飞。”高考是莘莘学子苦读寒窗改变命运,相对而言比较公平的竞争平台。因为这个考试制度的存在,令无数家长们对于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趋之若鹜。《起跑线》这部来自印度的电影,又一次诠释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的共性,不能输在起跑线。拉吉与米塔属于印度的中产阶段,是一家服装店的老板。但是为了给女儿皮娅提供一个更好的读书环境,决定举家搬迁。电影中,印度的私立学校比公办学校教师队伍、教学范围等各方面更胜一筹,于是夫妻俩为了皮娅能够入围当地前五所重点私立学校各种折腾。

拉吉与米塔开始学习英语,米塔甚至更改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俩人各种金钱、学习的努力与花费,却仍然没有能女儿皮娅入围任何一所私立学校。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这是女主米塔最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几乎贯穿于整部电影。也是这部电影的源头,电影中的米塔与拉吉前只是印度普通阶层的一份子,通过自己对时尚的敏嗅度,开始了自己财富的积累与身份的变迁。但,她们依然难融入到上层社会。高档小区开PATY,米塔没有办法参加起因每个paty都是按照孩子就读的学校来分组,而自己的女儿没有一所学校录取。小区的孩子也没有几个跟皮娅玩,因为皮娅不会说英语,英语成为一种身份象征。

学校不要皮娅,也许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学校不想招收服装店老板的孩子。

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可以通过假装成穷人就能通过私立小学的审核。夫妻俩为了皮娅,放弃豪宅,举家搬迁到贫民区,开始尝试过自己穷困潦倒生活。为了通过学校的复审,拉吉去工厂做工。米塔开始如同普通农户一般接水、买米,学会粗鲁与人交流,而这些是她们曾不齿的,而如今做这些都只是为了皮娅能入学那所私立学校。他们在穷人区遇见了普拉卡,这位善良、淳朴、助人的劳工帮助了拉吉。普拉卡为了帮助拉吉的手更符合穷人的样子,教他做工、带他挤公交车、把自己的薪水暂借与拉吉。为了给拉吉女儿凑齐学费,不惜以身试险制造了交通事故来获取赔偿。这是靠运气的事,那我们的运气是不是很差?当普拉卡什的儿子抽签没有抽到名额,最后只能去公立学校的时候,天真的孩子问了这句话。在他们看来,他们只是运气很差,而不是这个社会的不公,当父亲的普拉卡什也不想给孩子灌输这个社会本就不公平的现实,反而让孩子觉得并非自己不好,而是自己的运气太差。听完这一席话,内心百感交集。婴儿呱呱坠地,原来从他们出生那一刻起,有一些东西就注定了,有一些人那么努力,可是依然生活的如此辛苦。有一些人特别的善良,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政客偷窃穷人的粮食,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富人偷窃穷人孩子上学的权利。当普拉卡什知道拉吉假冒穷人并且让自己的女儿去了私立学校,而自己的儿子失去了名额后,普拉卡什痛心疾首的.说了这句话。这句话很催人泪下,道尽了现实的无奈。穷人努力勤苦劳作,希望自己能够活的更好一点、穷人努力争取社会限有的资源希望孩子能摆脱自己同样的命运。在她们满怀对于这个社会美好的憧憬时,富人出现了,富人轻而易举的掠夺了她们的资源。这个场景在那年热播剧《虎猫虎爸》也出现过,家长会为了送孩子们读书,拼命的利用自己手上的人脉资源。

这就是影片中有名的私立学校的校长,一个在电视台前面大放厥词自己曾经是女仆的孩子,因为读书的机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因此每年会拿出25%的名额提供给穷人的孩子,免费给他们提供学费,但是需要交纳二万三的活动经费。当拉吉要把自己女儿的学位让给普拉卡儿子时,校长居然说了一句:“那我怎么从中受益。”就这么简短的一句话,击溃了拉吉的内心,这与他内心中的那份理念与信念背道而驰。校长的一言一行,我想起了这些年,师德沦陷、丧失。关于这样的新闻比比皆是。前几日朋友圈刷爆了关于赣州四中校长跳楼的事件,我们都怀念那时简单、纯净的师生情谊。师生如父母、如朋友、如长者。是物欲、情欲、权欲使得师德每况愈下,还是社会的土壤不良风气不断滋长。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爱国守法、教育育人、终身学习,这是写入中国教师法大纲的标准,师生关系的冲突也越来越建立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中。是什么让一个从女仆家的佣人享受过特殊待遇的孩子,从怀着一颗对于社会感恩的心变成了一个利益熏心的商人,把教育事业当作了投资与交易。。。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这份拷问不仅来自与社会,还有每一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让我们为这些公立学校的孩子们鼓掌影片的最后,私立学校的家长会上,拉吉带着公立学校的孩子们登台演出,孩子用他们的努力和天赋向大家展现了他们的实力,当拉吉上台前说让我们给这些私立学校的精英孩子们鼓掌的时候,家长们很配合的鼓掌。 而当拉吉说给公立的孩子们鼓掌的时候,一时间鸦雀无声。这就是这个社会对贫富和阶级的看法。拉吉说:“平常我说印地语,我妻子说英语,她就做在下面。我们有奢华的座驾、宽敞的豪宅,可我们说不好英文。别人嘲笑我们,我自己并不在乎。可是我的老婆在乎。她绞尽脑汁想改变我的习性让我看起来更加儒雅、博学,可我不行。千万不要让我拼博学这个单词,因为我真的拼不出来。在如今这个时代,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而非人品。我们曾经以为这所学习能让她变成博学,于是各种折腾。我们曾经假扮成穷人入住在XX市,于是又偷又骗不堪的手段,我们居然成功了通过了审查,窃取了她们的权利。知道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让我女儿与他们一起学习,她们穿着肮脏的破衣服、偷窃东西,满嘴脏话、教我的孩子打架,可是刚才孩子证明了如果她们能如愿进入这所学校,那她们未来都能不可限量。进这所学校不是你们在培养她们,是她们在满足你们。在没有电视、玩具的环境下的乐趣,我女儿在这里没有学会,少即多、分享就是美德,而真正学会却在巴拉巴,我女儿是跟那个孩子学会的。可她们进不了这所学校,为什么?因为有我们公立的虚伪的家长、还有那这样的校长,随时偷走她们这样的机会,她不仅仅是个校长,还是个生意人,已经失去了她的本质,沦为一桩生意。可我不会教育我的孩子剥夺孩子的教育的权利。”虽然影片的结尾虽然觉得拉吉讲的有道理,但没人为他鼓掌,更没有人愿意站起来响应他。

最后拉吉做了一件他认为正确的事情,把女儿退学,去读公立学校。最后她夫妻俩也明白,无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对孩子而言,接受正确的教育才是对她真正的好。

遗愿清单杂文随笔 第6篇

我看过这部影片,此刻在医院愈发感慨,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到?我默默的拿起手机,在备忘录里写下了自己的清单:环球旅行,去西藏,有自己的事业,富足的人生,健康的身体,写一本自己的小说……

因为这个清单,我突然觉得每一天都充盈着新的希望——我有那么多未竟的愿望,有那么多盛世光景没去看遍,那么多心潮澎湃没去亲自体验,怎能不加倍努力,以求早点实现一条条“遗愿”?

我也终于知道,改变我们的不仅是“遗愿清单”,而是我们知道自己终将死去,于是才决定用尽全部力气,更美好以及更盛大地活着。人生再苦再短,可于你我而言,每天都当盛装以待。

择偶与异性气味 第7篇

有人观察过男性气味对女性的生理影响,哪怕是高墙阻隔,只要有男性通过,那异性气味就会扩散到女性中去而引起兴奋。异性气味还是一种未婚女性的调经剂。男性的汗液有一种叫雄甾酮的气味,年轻的女性对这种气味特别敏感,尤其在排卵期,她们简直把它当香水,久闻不厌。而女性的气味同样有神奇的作用。在宇宙飞行中,50%的宇航员会出现种种宇宙病,如头痛、恶心、浑身不适等。后来医生建议每次飞行时有一位女性陪同,结果有女性参加的飞行中,男宇航员就不再出现不适的感觉。

不少男人使用昂贵的刮胡水、或是除臭剂,希望可以增添男性魅力,吸引女性的注意。不过根据美国芝加哥大学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这些方式都不敌基因味道的威力。有些男性能够在求偶竞赛中击败对手,是因为他们散发出的气味,正好是女性在生物学因素驱使下所偏好的。

闲说龙杂文随笔 第8篇

说起龙,说实在是的,谁也没有见过真龙,都是人们臆想中的吉祥物,中国腾飞的龙图腾。就目前的中国第一龙,陈列在河南濮阳博物馆,距今5000多年,都还是鱼鳞一样的贝壳拼凑一起的。中国的恐龙,倒是有十六个恐龙之乡,龙的种类也繁多,有:青鸟龙、华阳龙、中华鸟龙、巨盗龙、小盗龙、永川龙,好像只有永川龙体现最大,最凶猛,是食人的龙。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天意,在丁酉年里也就是鸡年里,云阳新津发现恐龙化石。在山海经里鸡就是传说中凤,龙凤呈祥嘛!讨得了一个好吉言。云阳发现恐龙化石时,一时云阳人都沸腾了好一阵子。也不知道即将出土的云阳恐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龙,我倒是希望它是一个长满羽翼一样会飞的小盗龙,模样不是很凶猛。

说起龙的凶猛,我不由得想起二十几年前做的一个梦,一条龙,凶神恶煞一路追赶着我,要吃人的样子,梦里急得我大汗淋漓。无独有偶,记得我还很小的时候,启蒙不久的秋天。那天我刚好路过池塘,一眼就瞧见那蛇的样子,有点像书上所描写,头顶鸡冠,肚子下面还有脚,全是赤红,只不过没有细长的尾巴,尾巴和身子几乎一样粗细。我赶紧跑回家喊大人也来瞧,结果,等我再跑来的时候,它已经不见了。当时大人责怪我,说是,神灵一样的生物,普通人是不容易瞧见的,责备我是打胡乱说,从此一病半年之久,还真的差点要了我的命。

我不知道,当时是真的看花了眼,还是这世上真有这样的生物存在。不过,当我第二遇见的时候,我已经读初中了。那天早上,我坐在池塘边上那大石头上读书,池塘里的满是莲芙蓉花,早上的花朵都是带着露珠的。特别的好看,这样的氛围里读书,肯定是要跑神的。我又一次看见红蛇在池塘里的游,我心一颤。这次没再跑,而是大着胆子,对着它大喊“黄帝”,说来也怪,喊了“黄帝”,它游走了,也真的没有生病,我隐隐高兴,下次再遇见,我就喊它“皇帝”。因此,正是因为这两次经历,也是特别关注龙的传说,凡事一切与龙有关的,都是特别的感兴趣。就前五六年,在腾讯新闻看到一则新闻,说某个地方也发现满身是鱼鳞身子像蛇的生物,科学家再次证明只有湿地才会出现这种生物。

夜莺杂文随笔 第9篇

它为皇帝献唱如同它给渔夫献唱没什么两样。所以爱上它的皇帝成了一个悲伤的人儿。

他认为他拥有的最伟大的帝国,还有那座树叶间穿行着宝船的宫殿,配得上这只神奇的鸟儿。可是遗憾的是最伟大的帝国,最神奇的花园生不出一双配得上鸟儿的翅膀。

夜莺展翅高飞之时,皇帝认为自己失去了爱情。如果他只是一个渔夫,或者是个乞丐,他的痛苦就少了许多。贫穷割得断欲望,不奢望才撵得断痛苦。但是谁叫他是拥有伟大帝国的皇帝呢?

他可以为自己造一只鸟儿。它有蓝色琉璃做的身体,金色的珍珠做的喙,黄金雕的羽毛,蛋白石是它的眼睛,那里面流动着宇宙般的色彩。

最聪明的工匠给了它一颗会唱歌的心。

当第一道发条给予它生命时,它在象牙做的鸟笼里展开翅膀,唱出了它的歌。听到的人会说那是人造的奇迹,就像伟大的雕像,雄伟的围墙一样的奇迹。这只珠光宝气的鸟儿每天在皇帝的身边歌唱,要说跟原先的鸟儿有什么不同,你只能说它是人造的,它的歌声很美,充满了人工智慧的美。

有些人说它缺乏感情,那歌声里没有晨间的露珠,没有橙花下的心碎,没有太阳,没有月亮。啊,这些听者都是对的,这只鸟儿歪着脑袋想。他们只是忽略了一个事实,机械做的鸟儿,没见过月亮也没见过太阳,自然不能歌颂它们。

但是它知道如何唱歌,而且它要为皇帝陛下唱歌。在这点上,归根结底,它和真实的夜莺是相似的,它们都对自己真实,它们的歌声都是各自真实的反应。毫无疑问,这只被机械赋予智慧的鸟儿,从智慧里生出了一些新的东西。然而,这也许比那个长着翅膀的真鸟儿更让人难以琢磨。

因为,即使每天听着它美妙的歌,皇帝还是病倒了。他被病魔或者相思打倒了。

躺在黄金做的龙床上,他觉得自己快死了。他不想再去调好那只机械的鸟儿。他甚至觉得它的存在是他对自己犯下的一次侮辱。原本不可代替的,他违背了天意妄想用人工去替代它。天命不可违,即使他是天子也要时刻对上天抱有敬意。这是他小时候老皇帝对他的告诫。他在死床上忏悔自己没有遵守父亲的教诲,为飞走的爱情和虚妄的补救而哭泣,一点没有念起那补救也曾带给他的快乐,而没有快乐的回忆让他死得更快。

大臣们议论他撑不过这个夜晚,仆人们放下床幔,熄灭了灯火,让他一个人在黑暗中去面对死亡,直到一个最美丽的歌声又在他窗边响起。这次它不是唱给皇帝也不是唱给渔夫,而是唱给死亡。死亡听到它的歌声怀念起他最爱的花园,便急忙起身回去了。死亡一转身,爱情就让他活了过来。

皇帝睁开眼睛看到了他的小夜莺,他第一次坦诚的作为个人,而非皇帝,述说了他的心意,他的请求。小夜莺心中生出了怜悯,或者爱情。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它本身就充满慈悲和爱心。它答应皇帝还回他身边,倾听他的述说和心意。

捕风杂文随笔 第10篇

你是我洋洋洒洒的战俘。

我经你准许,深谙如何缴获连贯而恒常的风,而不被投入新月的每颗露水折射或察觉;你补齐余下漏开塌在鼻尖的许多缕,抖落浑身扑棱的等候烧着的火花,说与我同谋。我推空打乱了风向划一的次序,你怨道又将有一颗落难的星星忽暗地掉在某条河堵塞的下游,作为稀释的积雪落脚。

作为低迷和不合格的捕手,或许我只够仰望你用风载动剔除一切哀鸣的浮桥,涂遍毫无减损的蜜的神殿。

你俯身将降到零度的风放归,向它潜入时溢出的光泽翘首做深拥的姿势。然后闭眼许愿,“这是新生的原点”。

对,新生,闪烁如初生的乳糖。

你扑灭腾腾而汹涌的沥青,“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后沉船,如仓皇而不留余地的远行。

我揣着与我相告名姓的、汪灰色的枯枝来告别。它是火候不足的先知,第一次不逢时地说我比白砂糖澄明。

那我偏要张灯结彩,阻山滞河。

正在叙事的风果然停下,从你的布局转为空昧的错序。

尴尬的气味 第11篇

放屁关乎健康

1000年后的11世纪,在那不勒斯海湾附近开办萨勒诺学校的四位医生提出了一则放屁健康规范。之前,他们已对所谓“抑制气流”的不良影响有了数年临床实践经验。在这则规范中,四位医生说明,“忍屁不放的人有得水肿、痉挛、眩晕以及疝气的危险。这些可悲的病症大多时候只是出于一念之差。”法国散文作家蒙田在他的《论想像力》(1595年)中哀叹自己的便秘,他悲叹道:“要是不看那些历史书,我一辈子也不会知道啊,仅仅因为拒放一个屁,我们的肚子就非常可能把我们都送到最残酷的死亡之门前。皇帝克劳迪亚斯赐予了我们在任何场合都能放屁的自由,要是他也赐予我们在任何场合都能放屁的能力该多好啊。”1556年,英国诗人及剧作家约翰·海伍德也写下诗篇:“吹出何种风,会令人不快?想到放出的屁,吹风人松了口气。”最后,《乌托邦》的作者托马斯·莫尔爵士,这位永垂不朽的伟人,将所有这些评述都汇入诗行。他于1518年写了一首讽刺诗,《放屁论》,并在其中巧妙地谈及了政治:“体内的气,憋在你腹中太久,会要你的命;另一方面,它又能救你,要是你放得及时。如果体内之气既能救你又能毁你,那么,它岂不是和大权在握的国王一样强大么?”然而,在莫尔自己的例子中,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国王亨利八世接下来砍了他的头。

许多人类学家相信,人类文明之所以能够起源,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就失掉对性、暴力以及领地标记气味的极度敏感。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将嗅觉排在五感之末。视觉使人联想清明和先见。触觉常用魔法或黄金形容,谓之轻、谓之柔、谓之微妙。味觉可能意味着雅致。如果事情不妙我们如同闻到了耗子味,腐败而臭气熏天;如果是靠不住的事,还一点儿用不着鼻子,一吸以表嗤之以鼻;卑鄙家伙就是发恶臭的人……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口语中不胜枚举。可能我们闻道之初是在中世纪,正好抬起鼻子就撞上了一堆恶臭,当时哲学家终日被粪堆、横流的阴沟、臭水洼包围,于是便认定了人类嗅觉是粗鄙的东西,因为它不能增进人类的智慧,或给我们带来世界的美。我们的鼻子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儿,只能是就致命的空气对我们警而告知,这些空气遭到败坏,每隔几年就会给人类带来一次疾病和瘟疫。到19世纪末,以法国为中心的一整派学科人物开始担心起“气”对健康的影响;一位医学观察者布瓦埃·德·索瓦热曾于1746年写道:“牛肚子里散发出的那种恶臭气如果人们吸入,那人就会患上疝气,接着还会呕吐,甚至得痢疾。”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早在一个世纪前就已提到过这个问题,在《列西达斯》(1637年)中,他写道:“饥饿的绵羊抬头望,但无人将它们喂养。可是,由于它们呼吸的风和那恶臭的雾,体内的腐败和污秽就开始传染、蔓延。”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花着大量时间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植香除臭(科学家证明,人的鼻子可以察觉出大约1万种臭味)。我们保持水的流动以防止死水发臭。我们每年花掉数十亿美元,把自己的身体弄得到处都是香皂、除臭剂、香水、古龙水、滑石粉、须后水以及冲洗液的香味,竭力使自己闻起来像其他什么东西而不再是原来的自己。我们不给自己的车、房子、办公室通风时,便用化学药品仿制的松针、柠檬、海风来为他们弄上香味。虽然我们制造着空前数量的个人垃圾和臭气,但我们的隐秘排泄系统会将它们统统排掉,以便清洁或倾卸到远离我们敏感的鼻孔的地方。

难怪屁成了这么个令人生厌的不速之客。

但在过去十年中,放屁在美国和英国,在某种程度上已逐渐变得正大光明。我们已公开承认,屁是有趣的。儿童书中已开始讨论“我们放过的气”,贺卡上人们对屁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以屁制造幽默,电视和电影的喜剧片更是例行公事般把屁当作笑料。

屁的成分

好吧,以下有点儿专业化了,但我只会说一遍,因此注点意,看仔细了。和喷气发动机将煤油燃料转化成喷薄而出的一声巨响一样,你创生一个屁,同样也是将结肠内之气从一个小孔里排出。这个小孔外覆盖脂肪皱褶——直肠黏膜的棕色部分,气体排出时这些覆盖物便会振动,通常还会造成肉质的喧响。

大多数的屁是由大肠杆菌和你肠内的其他细菌创造的。平均算来,一个屁大约由59%的氮、21%的氢、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以及4%的氧气组成——所有这些气体都是无味的。但其中还有不足1%的微量的其他化学组成——比如氨和粪臭素,这些化学物会散发出令人难以忍受的刺激性气味,一亿份空气中只要有一份此类气体,人们就能闻出;如果五角大楼能将这些化学物浓缩成一种气体化合物,那么,我们甚至可以不需要核武器,就能造成大规模杀伤了。通常,屁里面总会混有硫化氢,它们大多来自黏液,使屁带上一种臭鸡蛋的气味。

屁从肛门里放出时,温度都是98.6华氏度,这和你自己或者你排的粪一样。

如果你是个大男人,饮食健康,那么你每天会排出体内四分之一的气体,分派开来大概是平均每天10?觸15个屁,大小不等。1976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过一位明尼苏达州的病人,在五年时间内,他平均每天放了34个屁。有一次,仅四小时,他就连放了70个屁。他保持的最高纪录是每天141个屁。

有些人一提到屁就皱鼻子,却没想到放屁也是万万不可或缺的。倘若没有屁,我们的朋友啊,你就将生活在一屎漫天的世界里了。荷兰的两位科学家曾于1994年向世人宣布,为了你的身体健康,不管你愿意与否,你每天都得放大约15个屁。

屁的危害

牛肚里长着无以计数的食纤维素微生物,由于它排出的气体,世界上12亿牛群每年放出的屁中所含的甲烷达到了1亿吨。这样多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势必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项数据来自于《你能为拯救地球做的50件小事》一书的编辑。而一贯主张“大幅减少”世界牛群数量的加利福尼亚州组织“拯救地球”,则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数据——5亿吨。其他信息来源给出的数据相对降低,但也在3860万吨到8500万吨之间,仍是不可小视。

但请稍等!科罗拉多州的博耳德全国大气研究中心曾于1982年11月5日在科学期刊上报告说,实际上微小的白蚁才是最大的污染者,它们不但在啃食木料建筑、森林以及其他植物的过程中每年向大气层排出1.5亿吨的甲烷,并且它们排出的二氧化碳也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吸烟者排出的总和。这是不是令人难以置信?

说桥杂文随笔 第12篇

桥不仅可以行人载物,还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上古时代,面对难以逾越的大水,人们幻想过“疏川奠岳,济巨海,鼋鼍以为梁。”桥还是一夫当关的关卡,演出过无数英雄却敌的壮举;也不乏尾生抱柱之类的浪漫寓言。甚至还可以连接现实与虚幻,所以天上有鹊桥,阴间有奈何桥……

杜甫说:“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交通便利的大桥边,往往会成为集市,古代苏州的枫桥、景德镇的“浮梁”,都因桥而成市。《秦州记》载:“枹罕(临夏)有河,夹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佛(炽磐)于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成。”飞桥之製出现于东晋义熙年,西秦所建的这座桥,与后世的飞桥结构是否相同已无从了解。苏东坡说:“弯弯飞桥出,敛敛半月彀。”这种桥的实例就表现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闹市中心虹桥一带的繁华。《宋史》记载:苏东坡的老上级陈希亮,在宿州做知县时,汴河上的桥被大水冲毁,陈希亮“始作飞桥,无柱,以便往来,诏赐缣以褒之,仍下其法,自畿邑至于泗州,皆为飞桥。”不过宋朝最早造这种虹桥的是夏竦。《渑水燕谈录》记载他在明道年间任青州太守时,州桥常被大水冲垮,夏竦发现了一个有智思的牢城废卒,用他的方法:“垒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到了庆历年间,陈希亮“乃命法青州所作飞桥,至今沿汴皆飞桥,为往来之利,俗曰‘虹桥’。”对照《清明上河图》发现:其结构与流传下来的“筷桥”游戏是一样的。陈希亮对于虹桥有推广之功,更难得是作为高官的夏竦,能采用区区一个牢城废卒的方案。

桥的形式多种多样,建造方法也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独创性魅力。“闽中桥梁甲天下”,最著名的是蔡襄主持造的洛阳桥,采用了渔民“种蛎固基”的独特方法,成为生物工程学的范例。

喜欢桥的穿越性格,欣赏其多样性的创造之美。历年来多次流连徜徉于历史上著名的安济桥、灞桥、万年桥、宝带桥、卢沟桥、八字桥、铁索桥、泰顺廊桥……以及现代的一些中外名桥,也爱走过乡间的独木桥、栈桥、摇晃的竹桥、无栏的小石桥……

无论是辉煌的都市,还是淳朴的乡野,徜徉于桥上,寓目两边争奇斗胜的高楼广厦、市井人流匆忙的脚步、田野花朝的飞禽犬吠、蓼汀柳岸的橹声船歌……细细品味,用桥的穿越阻碍的特点,都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情趣,文化的感悟;甚至可以从表层的有形美中,追求到隐藏在深层次的无形之美。

从安徽和州的白渡桥故地经过,看见那里原来的旧石桥仍在。中国各地有不少“白渡”,或者“白渡桥”、“白桥”。“白桥”是“白渡桥”的简称,和州白渡桥是其源。上海不仅有外白渡桥,还有老白渡。梅州也有老白渡,其他如重庆綦江有白渡;浙江金华市金东有白渡;山东省商河县白桥;四川苍溪也有白桥……现在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其中除了少数与当地有关外,都是为了纪念白居易的。民国和州学者张铁安,有一篇《重建白渡桥碑记》的文章,其中说白渡桥是:“唐廷缔迹,白傅留踪”。说的就是白居易与刘禹锡的故事。唐长庆四年春,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白居易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刘禹锡会意,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所以“为黎民计,此处当架一座桥。”刘禹锡当了和州地方官,便将渡口命名为“白渡”,而诗中的虹桥也不断出现了,最著名的有《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各地虹桥、飞虹桥、外虹桥、北虹桥……就不一而足了。只是在和州白渡架起白渡桥,也已经是宋朝的事了。“刘白友情传世代,和州此后益名知”,不仅和州,其他地方为了纪念刘白二人,也往往把便利民众的桥,称作了白渡桥,或者间称白桥。白居易还有一首《南浦别》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所以“南浦”代表了离别的伤感;“白渡”则代表了友谊和为民,代表了造桥修路,便利大众的传统,“白渡”也是无需花钱的。这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深入人心的,以致各行各业的切口里也有反映,比如《切口?造酱匠》:红泥,酱滓也;粒子则为黄豆;白渡为麦饼,取其形状与桥板相似。

很多人都人为:上海的外白渡桥,是因为在摆渡口的外侧,所以是外摆渡桥之讹,以前这里是没有桥的。但1862年日本贸易考察船“千岁丸”到上海后,随船的高杉晋作等人留下了记载。他的《游清五录》说这座桥:“名为新大桥,七年前因为古桥老化腐朽,即将倒塌,中国人没有能力再建,所以英国人修建了此桥。”也就是说,在英国人威尔斯建桥以前,原本就有桥,所以威尔斯桥为“新大桥”。有新就有旧,这时离造新桥才七年,其传闻应该不谬。他还说:“上海新大桥,中央分为两部分,用铁链拉起板子,让大船通过,此板用一次英国人要收取一银元”。这和现在还能看到的照片是相符的,其他如纳富介次郎的《上海杂记》;峰洁的《上海见闻》也都提到:“新大桥为英国人所建。”1855年开建的这座桥,最早的英文名称为苏州河桥(soochowbridge),官方文件中到1863年才见到“威尔斯桥(willsbridge)”。中国人都称之为“大桥”、“新大桥”。除了船只经过要付钱,桥上经过的华人也要被收钱,所以《春申浦竹枝词》说:“大桥一座作洪波,幸免行人唤渡河。两文钱交方过去,济人原自为钱多。”

在华人的反对和抗议声中,1872年,破败的威尔斯桥被租界当局收购、拆除,又造起新桥,名为“花园桥(gardenbridge)”,不再收费。但上海人仍然叫它“大桥”,1876年的《沪游杂记》中,有个手绘地图,就是称“大桥”的。那么“新大桥”之前的桥难道就叫大桥吗?1883年出版的《淞南梦影录》中记:“东洋茶社者,彼中之行乐地也。昔年惟三盛楼一家,远在白大桥北。”1901年的地图上也是“白大桥”。这就是老桥名的复活,其来源仍然是“白渡桥”,也就是大白桥,之前更老的白渡就成了“老白渡”。1907年才有了现在的铁桥,英文名沿用“花园桥(gardenbridge)”,中文则称“外白渡桥”。1917年的《上海英租界分图》上,把该桥标著“外摆渡桥”,但是北岸的有轨电车的站名还是“外白大桥”。上海方言中“白大桥”与“白渡桥”发音是一样的,前面加了个“外”字,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外洋人的外,也可以理解外外摆渡的外,也可以理解为外于老白渡的外。旧《上海志》把黄浦江陆家浜以西称“里黄浦”,以东称“外黄浦”,外白渡桥地处外黄浦滩,加个外字是很自然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气味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幼儿园小班教案《气味》06-07

闲谈杂文随笔06-07

机缘杂文随笔06-16

偶遇杂文随笔06-24

咸鱼杂文随笔06-26

麻花杂文随笔07-13

鲸鱼杂文随笔07-14

惊雷杂文随笔07-22

反省杂文随笔08-20

晨曲杂文随笔08-24

上一篇:乡镇成人学校工作总结下一篇:科室感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