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2024-06-03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精选8篇)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1篇

煤矿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

各 种 制 度、岗 位 责 任 制

兴仁县佳顺煤矿

目 录

1、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2、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3、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

4、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5、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管理制度

6、地测防治水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7、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8、岗位责任制度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1、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2、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3、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4、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

5、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6、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7、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8、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9、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他开采地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10、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11、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12、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13、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14、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5、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地测安全办公会议制度

1、地测防治水部门安全办公会每周召开一次,时间为每周矿安全办公会结束后,如遇特殊情况次日补上。

2、安全办公会由部门负责人主持,全体成员参加。

3、安全办公会内容: ①传达矿安全办公会精神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指示要求。

②总结分析一周来部门安全生产情况,分析安全生产形势、找出存在问题,确定安全工作重点。

③研究确定下周安全工作重点及措施。④研究加强安全管理的制度及办法。⑤研究对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的奖励及对事故责任者和“三违”人员的处理意见。

地测资料技术报告等审批制度

1、测量成果必须有两人上计算、校对、保证资料准确无误。

2、地测资料提供完毕后,必须经编制,描图,审核〈技术负责人审核〉、队长签字后再经地测副总工程师及矿总工程师审阅同意后方能晒图使用。

3、凡地测队提交本矿使用的图纸、资料,必须经地测负责人审核同意,矿总 工程师批准后方能提供。

4、地测图纸资料必须设专人保管,建立借阅、转抄、复制登记。

5、各科摘引资料必须严格检查、校对后方可使用。

6、凡上报的地测资料,包括:图表文件等必须经队长审核同意后,报地测副总工程师及矿总工程师批准方可报出。

7、凡属交换性质的图件,需以旧换新,不交旧的,停发新的,特殊情况经队长同意后方可发放,为防止图纸外流,对丢失图纸者追究责任。

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制度

一、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是指矿管、气象等相关部门基于地质灾害发生和变化规律,结合地质背景和降水发展趋势等因素,建立预测模型,并通过会商、研判,做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分级预测,联合向社会公众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并要求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二、等级划分。按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分为五级,由低到高分别为:

1级(兰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小; 2级(绿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小; 3级(黄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较大; 4级(橙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 5级(红色),表示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等级确定。一般情况下,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测系统软件根据实时降雨、气象预测等相关因素进行预测。预测四级及以上时,应经国土部门和气象部门组织会商、尽量细化具体范围后发布,并根据气象临时预报信息,及时跟进调整。

四、发布方式。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采用手机短信发布;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通过广播、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电子终端显示屏、手机短信等多形式发布发送。

五、发布对象。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为一级、二级时,只对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发布;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达三级及以上时,除向社会发布外,还通过手机短信向特定对象发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防灾工作人员;地质灾害点防灾责任人和监测人员。

图纸审批、发放、回收、销毁管理制度

1、目的和适用范围

为规范管理我矿的矿图,本制度规定了我矿矿图、及外来图纸的存档、保管、复制、发放、回收、销毁及回收处理。本制度适用于对佳顺煤矿所有矿图的管理

2、职责生产技术科是矿图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图纸的编制、保管、发放、回收、销毁及归档管理。工作程序 3.1.图纸和技术文件的编制、审批、发放和管理 3.1.1.设计人员按设计程序完成对矿图的设计编制,经过各项目负责人审核签字,最后报公司总工程师、总经理审核批准后,交资料管理员进行统一管理,需下发的图纸由资料管理员发放,并做好发放记录。3.1.2.外来图纸经技术负责人审查后,由资料管理员进行统一管理,需下发的由资料管理员发放,并做好发放记录。发放的图纸应加盖项目负责人及日期章。3.1.3.矿图底图电子版,及时备份,如有丢失,应追究其遗失者责任。3.2.图纸的更改回收与销毁

3.2.1.矿图需更改时,应填写图样(文件)更改申请单,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更改。

3.2.2.对于过期的图纸,由生产技术科图纸保管员定期统一回收,统一销毁。3.3.资料管理员如对所保管图纸保管不善,如丢失或违犯本制度时,应提出批评,情节严惩时应给予经济处罚。

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保管、提供制度

为了满足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技术管理工作质量标准化,提高技术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制度,望单位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一、地测专业在建设和生产中收集的地质、测量及地面地灾资料及时整理成文字、台帐和图件,如发现资料存在问题或缺漏,要及时到现场核对修正补充。

二、凡在建设生产过程中遇到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复杂、水文问题难以判断时,总工程师亲自集中专业人员进行现场鉴定会审,如遇疑难问题科内难以处理时,及时请示矿总工程师组织有关技术人员集体会审,必要时请上级部门帮助研究。

三、地测工程师每周组织一次定期资料分析,对周内地测资料做出必要的评价,以便正确应用,对日常生产中急用的地测资料,及时分析会审,定下意见满足要求。

四、水平、采区和采掘工作面地测资料提供内容的几项规定:

(一)供水平设计的地测资料包括有水平位置范围、煤层分布情况、地质结构特征、水平地质情况、水平储量、煤层底板及围岩性质及其发育规律,井上、下关系、存在问题及建议按《矿井规程》中规定的附图,有关水文地质图纸,煤质资料储量计算图等。供采区设计地质资料除上述资料外,要加煤层顶、底板与临近采区的压茬塌陷关系。供采、掘工作面编制作业规程地质说明书内容包括文字说明、附图和合理开采的意见,对受水威胁的工作面按矿务局规定执行。

(二)资料提纲时间

1、回采地质说明书在回采巷道全部掘完5天内提供,掘进地质说明书在接通知后1个月提供,回采设计地测资料在接通知后1年提供,水平设计地测资料在接通知后三年提供。

2、向外提供地测资料审批手续,地测科向领导和外单位提供的地测资料由地测科科长或工程师审批字生效,未审批签字不准向外提供。地测图纸签字栏有关人员必须签字齐全方准向外提供,提供采掘地质说明书由地质工程师签意见,科长审核,矿总工程师批准。提供采区设计地质资料矿总工程师组织审查,矿务局地测处复批局总工程师批准。提供水平设计地测资料,矿务局总工程师组织审查,报省煤管局批准。

五、地测资料图件、台帐必须登记,专柜分类存放,建立索引目录,保管落实到人,每月清查一次,注意保密,严禁丢失。

六、本矿单位借阅地测资料必须资料管理人员办理登记手续,用完及时归还消帐,矿外单位借用地测资料一律用单位介绍信,经矿总工程师或矿长批准后方可借用。

七、复晒地测图纸发放、回收要编号登记,执行发放、回收签字手续。回收不用或报废图纸由地测科资料管理人员造册集中,经矿总工程师或矿长批准方可借用或销毁。

八、凡是上报图纸必须等级编号,执行收发人签字手续。

九、地测资料图件严禁接触火种和油污物,以免损坏。

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制度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和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

一、矿井隐蔽致灾地质因素普查范围;

1、地表防洪灾害的排查

(1)相关科室对矿内及矿区周边的地表径流,塌陷裂隙渗水情况、暴雨过后地表塌陷裂隙区积水情况巡查、井田范围内引水灌溉水渠沟进行详细排查、勘查并在详细的地图上绘出相关的位置。

(2)相关部门对周围的防洪排水沟每月至少2次全面的检查。及时清理防洪的排水沟,保证防洪排水沟的清洁。发现有循坏的及时处理。

(3)在雨季期间加强防洪排水沟的巡查,对井口较低的位置采取相应防排水措施。防止强降雨期,积水涌出井筒内,发生事故。

二、井下隐蔽致灾因素排查

1、采空区

(1)经常深入井下现场,负责每月对全矿井采空区监控检查。负责协调施工单位经常性的对矿山重点部位及井巷工程监督检测,协调本单位人员对重点的部位检测资料整理。圈定地表及井下采空区范围,并及时做好相关图件资料归档工作。(2)坚持对新旧采空区当前进行实测,并及时准确的绘制采空区实测图。对在实测或井下隐患排查过程中,对发生重大安全隐患,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时,应及时向组长和副组长汇报。

(3)根据采空区与我矿重点场所的影响关系,以及井巷工程、安全性,矿体的相互位置及影响程度,从技术上论证,确定我矿当前监测的重点。

(4)在采掘活动开始前确定矿区范围内,地表采空区、塌陷区,地表错动区关系及影向范围。

(5)编写地质预报时要结合相关资料,与矿山施工单位负责对矿山塌陷区,地表错动区进行监测预报。(6)推广应用在采空区监测地质灾害预报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负责研究采空区的变化。并对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给与技术的论证并采取相关的措施。(7)确定采空区影响的范围,圈定并标识通知相关人员,防止人员误入。(8)在回采过程中,对地表采空区塌陷范围进行现场观测,对塌陷情况并及时汇报总工程师。并制定采空区、塌陷区情况或者老顶空顶面积大未跨落情况的相关技术资料。

2、废弃老窑(井筒)井巷和封闭不良钻孔普查。

(1)对矿区内及周边的可能影响的本矿区的老窑及废弃丼巷进行摸底。并在本矿的相关资料图纸上绘制具体位置,并定期观测及排查。

(2)对井下已经采空的工作面的防火密闭墙进行观测并及时汇报出现的问题。(3)定期了解相邻矿井的回采情况。如有开采完毕的矿井,调查其废弃井巷是否对矿丼有影响。

(4)井筒、工业广场及附近汇水沟每年雨季前清理附近杂物,疏通排水通道。(5)在井下发现下矿水量变化时或降特大暴雨,地表水体变化等,特殊情况,要及时的对井筒周边水位进行测量。

(6)若矿井后期对丼田范围内废弃井筒进行充填,对井筒充填方案和回填工程监督。

(7)在周边矿井关闭后,在井筒没有回填前,要经常协助矿公司技术服务中心人员,采用电测法对井筒进行测量,密切关注水位变化。

三、在工作面采掘工程接近钻孔资料

(1)在工作面采掘工程接近钻孔之前,必须对钻孔资料进行查阅,全面了解钻孔的封闭情况,编制采掘工程进钻时钻孔设计方案。

(2)对设计的钻孔不详,模糊不清,必须以封闭不良钻孔对待,再设计中必须确定出来。要留足防隔水煤柱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3)在设计中明确告知施工单位,所要揭露的专控数量位置,以及钻孔的封闭数量,让施工单位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四、断层、裂隙、陷落柱、导水裂隙带等地质构造普查。

(1)建立年预报,月预报的地质构造预报,年初按预报采掘工程计划,对采掘工程可能遇到的断层、裂隙、陷落柱、导水裂隙带等,地质构造进行预报。对可能穿层巷道或过老空、老巷、断层等地质构造要提前通知各生产区队,并督促区队制定,落实安全技术措施。

(2)建立钻孔资料分析制度,根据钻探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可能存在的地质构造情况。

(3)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掘进巷道采用物探、化探等手段进行物探。保证前方探测距离30米。

(4)建立井下收集地质资料制度,根据煤、岩层性质,岩层走向、倾向、倾角、厚度等,地质层位的变化。遇到地质构造时,及时收集煤、岩层的厚度及底板岩性。

(5)定期对地质资料的分析,煤层底板等高线,掘进巷道岩层层位的变化,水文地质资料分析,巷道顶底板淋水情况,及水量变化情况。充水水源等资料分析,对钻探、断层、褶皱地带必须及时做好水文地质预报工作。

岗位责任制度

为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切实抓好我矿地质灾害防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规和规范性文本,以及“兴仁县国土资源局关于印发《开展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的通知”(仁国土通[2017] 129号文件精神,矿长职责:全面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处理灾害事故的全权指挥者,制定营并结合我矿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救遇难人员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总工程师职责:负责对易发、诱发地质灾害的范围、类型进行摸底调查,在发生灾害时担任技术指导和组织协调抢险救灾工作。

生产副矿长职责:负责组织抢险救灾人员的调派和在处理事故时,协助总指挥工作,负责所分管范围的事故处理工作及人员调配等。

安全副矿长职责:负责日常地质灾害的检查工作和发生灾害时人员的安保工作;根据批准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负责对救护工作和入井人员的控制,实行有效的安全监督。

机电副矿长职责:在处理事故时,协助总指挥工作,负责所分管范围的事故处理工作及事故区域所需的停送电指挥工作。

通风副矿长职责:按照指挥部命令,负责改变矿井通风系统,掌握主要通风机的工作状况,组织完成必要的通风工程,并执行有关的其它措施。

后勤副矿长:负责防灾物资储备、管理和发生灾害时的车辆调派和物资发放工作。各副总、调度主任职责:负责立即将人数情况报告兼职救护队和公司领导,及时传达指挥部的命令,召集有关人员到调度室待命。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监测小组(防治水中心)职责:负责配合领导组做好矿区范围内各类地质灾害(山体滑坡、道路塌陷、地表塌陷、泥石流、坝体垮塌、采空区裂缝等)的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对矿区重点监测任务要落实到人,实行定点、定人、定时监测,每次监测要认真做好记录,如出现异常现象,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上报监测结果,在无任何异常现象的情况下,进行日常记录,定期上报领导组。应急救援指挥部办公室(调度室)职责:⑴在接到报警信号时,保证迅速、准确地向报警人员询问事故现场的重要信息。⑵事故发生后负责通知指挥部成员和各专业行动组成员。⑶及时传达指挥部的命令。⑷掌握现场救援情况,并向指挥部报告。⑸做好详实记录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队队长(地测副总袁政)负责本矿地质灾害监测防治的责任人,主要负责全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各种制度,组织突发性地质灾害调查,确定应急治理方案,定期上报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资料等。地质灾害防治应急分队职责:按照指挥部命令,组织实施抗灾抢险、营救和保护群众、物资转移等抢险救援工作。

机运中心职责:负责供电系统的安全,做好供电设备的防灾、防雷、放风暴等工作。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负责调整矿井主要通风机运行状况,及掌握矿井的停、送电工作,并完成其它有关的任务。

生产技术科职责:负责准备好必需的图纸和资料,并根据指挥部的命令完成救灾的技术准备工作。

瓦斯防治中心、通风队职责:负责矿井各种气体、温度、风速、风量的检查,组织完成对通风设施破坏后的完善,抢救遇难人员的工作。信息处理科职责:负责保证各地点通讯畅通。检身房职责:负责根据灯牌号查清井下人。

总务科、工会、地面后勤部门:负责保证遇难人员妥善安置,保证救灾人员生活供给,组织对地质灾害发生后的人员转移等抗灾抢险的工作。

供应部门职责:做好抢险救灾的物资筹备、贮存;及时准备好必要的抢险器材和车辆,并根据指挥部的命令,迅速发放。

保卫部门职责:维护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协调做好受灾群众往安全地点转移,同时确保转移途中和安置后的人员安全。

劳资部门职责:负责抗灾抢险资金的调配落实等工作。

综掘、采煤队、辅助运输队:负责救护器材及时运送到事故地点,满足救灾需要。通风队、管路队负责井下各种管路的联接,保证畅通无阻。安监站:对各地点实行监督和把关,保证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责任追究:对于值班人员玩忽职守,对地质灾害灾情隐瞒不报或拖延时间上报、漏报、瞒报、错报紧急信息情况的,在查明情况、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2篇

淖尔壕煤矿地测站 二〇一七年一月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和《煤矿地质工作规定》等相关规定,切实做好矿井地质防治水等相关工作,明确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等工作,结合淖尔壕煤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淖尔壕煤矿。

第二章 实施办法

第三条 矿井地质工作是指在原勘探报告的基础上,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闭坑为止的全部地质工作。矿井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煤矿地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技术管理。

第四条 按照《煤矿地质工作规程》,矿井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相关地质报告、图件和台账。报告、图件和台账都应数字化、信息化,内容真实可靠,每年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图件的比例尺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原则。

第五条 矿井地质类型每5年应重新确定。当矿井发生影响地质类型划分的突水和煤与瓦斯突出等地质条件变化时,矿井应在1年内重新进行地质类型划分。

第六条 矿井应设立地测部门,配备所需的地质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仪器设备,建立健全煤矿地质工作规章制度。第七条 矿井地质工作应当坚持“综合勘查、科学分析、预测预报、保障安全”的原则。

第八条 对重大技术问题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报请总工程师批准。

第九条 矿井应建立地质资料档案室,并由专人负责管理;资料要齐全、完整,分类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第十条 矿井应组织或安排地质技术人员介绍继续教育或业务培训,每3年至少进行1次。

第十一条 研究矿井地层、地质构造、煤层、煤质、瓦斯、水文地质和其他开采地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开展地质类型划分。

第十二条 查明影响矿井安全生产的各种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做好相应的预测预报工作。

第十三条 进行地质补充调查与勘探、地质观测、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提供矿井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安全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

第十四条 估算和核实矿井煤炭资源/储量以及矿井瓦斯(煤气层)资源/储量,掌握资源/储量动态,为合理安排生产提供可靠依据。

第十五条 调查、研究矿井含煤地层中共(伴)生矿产的赋存情况和开采利用价值。

第十六条 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进前宜采用“瞬变电发勘探”、“地面直流电法”等技术手段,对工作面范围内的老窑采空区、陷落柱、断层带等进行物探,尽量查明地质构造情况,以便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第十七条 矿井应积极采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认真开展煤矿地质研究,不断提高煤矿地质工作的技术水平。

第三章 附

第十八条 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本办法解释权归淖尔壕煤矿地测站。

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第3篇

1 常见的边坡地质灾害

1.1 滑坡灾害防治。

以往发生滑坡地质灾害的时候经常会采用地表排水和填土反压的方式进行防治, 但是这类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只能暂时控制滑坡的发生, 在环境不断变化和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滑坡地质灾害还是有再次发生的可能。而且采用这类方法进行滑坡防治发生复活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可以达到30%。针对于这些防治的缺点, 在进行防治方法改善的时候主要通过重视支挡作用的方法来进行滑坡地质灾害防治, 这种防治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不仅仅自身布置非常灵活, 而且操作也很便利。当然在实施支挡防治措施的时候还可以与传统的地表排水和填土反压的方式, 从根本的角度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且在我国现在发行的关于地质灾害防治报告上也清楚指出支挡施工对整个工程的重要性, 这就清楚说明在现在社会上实行的支挡综合技术手段对防治边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2 崩塌、落石灾害防治。

在对边坡施工中产生的崩塌和落石的现象进行防治, 传统的方法主要采取加固边坡和危石的方法, 并在其中配合相应的拦截技术, 这对减少落石和崩坍的发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施工现场周围环境进行全面考虑, 对于在公路附近的边坡就不能采用爆破清除的方法进行施工,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原有的技术手段进行合理的改变, 主要改变在于采用预应力锚索的方式进行危石清除。

2 高陡边坡开挖支护和边坡防护

2.1 边坡开挖支护技术。

当受环境、安全、经济等限制, 不能采用放坡开挖时, 需采取边坡开挖支护技术。边坡开挖支护技术以城市建筑深基坑支护应用最为广泛, 主要有三类:钻挖孔护坡桩及桩间挡土结构 (锚杆喷混凝土、高压旋喷注浆等) 、地下连续墙、土钉墙以及人工降水等。某市铁路百色至板桃段破碎软质岩路堑, 一挖就垮, 后来采用自上而下分层开挖分层及时加固 (如土钉墙, 自上而下, 按3~4m一层开挖, 第一层开挖后立即施作土钉加固, 再进行下一层开挖) 和锚固桩坡脚预加固 (在路堑边坡处先施工锚固桩, 再开挖桩前路堑土体) 方法, 取得成功。针对边坡岩土性质, 可采用喷混凝土、锚杆挂网喷混凝土做临时支护, 也可永临结合, 采用自上而下施工的土钉墙分层加固法、锚固桩预加固后再开挖施作挡土墙的先桩后墙法, 实践证明, 上述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2 边坡防护。

边坡防护技术有植草、砌石、喷混凝土、锚杆挂网喷混凝土等, 对破碎软质岩高陡边坡, 常采用长锚杆挂网喷混凝土或与预应力锚索联合使用。

3 结论

通过对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研究分析发现, 其发育特征还与所在地区地质环境密切相关, 存在一定的地域性, 因此在对其制定防治措施的时候还需要对当地地质环境和国内外前沿防治技术有一定了解, 这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 为我省边坡施工的质量和安全性起到合理的保障作用。

摘要:随着黑龙江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类工程活动持续加剧, 对地质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愈发突出。尤其在大小兴安岭和东南部山地地区, 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变, 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极易引发和持续加剧, 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文主要针对省内典型崩塌、滑坡等边坡灾害进行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提出适合的工程、生物防治措施, 从而达到减少边坡地质灾害大幅度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边坡,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山西天镇县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J].华北国土资源, 2013 (05) .

[2]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6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J].台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 (05) .

[3]黄将.靖西:全面落实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J].南方国土资源, 2015 (08) .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4篇

关键词:城郊煤矿;水文地质;防治水技术;地质特征

城郊煤矿位于河南省永城市境内,隶属于永煤集团,现有三对投产的大型矿井, 城郊煤矿建立于1999年12月29日,直至2003年10月11日竣工,并经经国家发改委验收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240万吨/年,当年投产,当年达产。2009年核定矿井生产能力为500万吨/年。井田位于永城隐伏背斜西翼中段,南北长约12km,东西宽约11km,勘探面积约103km2。地质储量75078万吨,保有储量75078万吨,其中可采储量40229万吨,设计服务年限118.2年。为防止煤矿突水淹井事故发生,尽量避免经济损失,解析城郊煤矿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而对城郊煤矿水文地质条件进行系统了解,做好对防治水的管理工作。

1.城郊煤矿水文地质条件

1.1矿井的地层简介

城郊井田位于北北东向的永城隐伏背斜的西翼中段,北北东向断层构造居主导地位,其次是近东西向构造,局部发育有北西向构造。矿井地层根本构造同区域地层相差无几,根据钻孔揭露自下而上可分为:中奥陶统,中、上石炭统,二叠系和新生界。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为上石炭统太原组,下二叠统山系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含煤情况差别较大

1.2矿井水文地质类型

城郊煤矿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主要含水层为顶底板砂岩水,由于砂岩含水层富水性不均一,主要以消耗静储量为主,补给条件一般。矿井周边无小窑及其他老空积水区,矿井内工作面回采结束后存在少量老空积水区,这样可以减少对矿井的威胁程度,但因为矿井采掘活动面积大,顶底板砂岩水及老空水占矿井正常涌水量比重较大,实测矿井正常涌水量在576m3/h左右,根据矿井实际揭露水文地质情况结合《煤矿防治水规定》相关规定,经永城煤电公司批复,城郊煤矿水文地质类型为中等类型。

1.3矿井岩浆岩组成结构

井田内岩浆岩活动频繁,精查时共有69个钻孔(占钻孔总数的20%),穿见82层次岩浆岩。主要集中分布在31勘探线以北,F14断层以东与陈四楼井田比邻处,侵入煤组影响煤层者为较薄的岩脉(岩席)。钻孔穿见厚度多在3m之内,仅在001孔见到43.24m厚的钠长石化花(斑)岗岩侵入在O2灰岩中,在3409孔K6砂岩以上地层中见到辉绿岩,厚度达25.45m。

2.城郊煤矿水文地质特征

主要依据相关的勘察结果及生产期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城郊煤矿水文地質特征为:

2.1岩溶水分布具有不均匀性

由于从岩溶水的补给区一直到排泄区域,岩溶的发育强度也在不断改变,逐渐的由弱到强,这样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岩溶发育的不均匀,导致岩溶的含水层含水性也有不均匀情况出现,并且会出现东强西弱的特点。比如说,为了可以快速疏放煤层底板太原组岩溶水,在一井二水平暗主副斜井西泄水巷布置了泄水孔,只有少部分的泄水孔泄水速度比较大,其余泄水量接近为零。

2.2岩溶水受到构造的管控

矿井的大断层管控着整个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同时也是岩溶水进入矿区的主要通道。小断层生长的区域岩溶含水层的水容量比较多,这样就会致使地板突水的概率大大提升。除此之外,小断层同时也是每层地板岩溶水的输水通道。

2.3岩溶水可以从底板天然裂隙和采动裂隙进入矿井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是矿井主要充水水源,但由于井田范围内砂岩具有富水性弱,渗透性差,易于疏干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城郊煤矿近几年实际揭露水文地质资料分析,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多为滴水形式出现,并且水量相对比较少,疏干期大约在五个月左右。由于隔水层的岩性特征,在隔水层中有着很多的小断层和裂隙,如果在采动破坏的原因下,就会形成很多的采动裂隙,从而形成导水通道,这样岩溶水就可以通过通道进入矿井中。除此之外,白云岩岩溶水和灰岩岩溶水的关联性非常强,这样通常可以看作为相同的含水层。

3.城郊煤矿防治水方案

在煤矿防治水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防治水规定》留足防隔水煤柱,煤层露头25m范围内严禁采动,防止表土层水直接向采面补给,掘进期间如顶板淋水较大,需施工顶板放水孔。防治水时,要严格按照公司防治水管理规定的要求,采区工作面掘进期间排水设施紧跟迎头,并具备不小于180m3/h的排水能力,回采期间排水设施随工作面推进即时前移,并具备不小于300m3/h的排水能力,这样可以保证工作面掘进、底板改造工程施工以及其他施工安全、稳定的进行。

煤层露头区和灰岩都是矿井水的关键补给来源,基于此,我们制订了泄水降压同注浆堵水相结合的防治水方法。实施防治水过程中不但要增加泄水力度,还要在矿井周围的岩溶水补给区域中应用地面三维地震、探钻等方法来对地下水补给通道进行勘察,勘察完成后用地面注浆的办法堵住地表水对岩溶水的补给,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泄水降压的效果,从而减少了排水的成本。

4.总结

通过对矿井水文地质概况和生产实际的了解,我矿防治水部门对矿井防排水系统进行了完善,矿井周围及各采区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留设防隔水煤柱,并加强水害预测预报,实施底板注浆改造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板岩溶水突水淹井事故的发生,促进了煤炭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军,翟加文,潘国营.朝川矿水文地质特点与防治水对策[J].煤矿安全,2006(05).

[2]陈新明.大埋深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工作面防治水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04).

[3]李松营.新安煤田小浪底水库下采煤地表水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08).

[4]李世卿.立足本安 防治水患 全面提升煤矿防治水技术和管理水平[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3(11).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第5篇

晏鄂川教授

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1)位移监测(2)应力应变监测(3)地下水动态监测(4)地表水动态监测(5)地声监测(6)放射元素监测(7)环境因素监测(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主要有简易监测(皮尺、钢尺等)、仪器仪表监测(绝对位移监测、一、简易监测(手动测试)

1、主要方法

(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用钢尺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沉等变形;

(2)在裂缝、滑带以及建筑物上设置骑缝式标志,如贴水泥砂浆片、(3)在平斜硐及采空区顶板设置重锤,量测硐顶的相对位移和沉降。

2、特点(1)简便易行,投入快,成本低,便于群测群防;(2)操作简单,直观性强;

(3)精度稍差,观测时劳动强度大。

二、绝对位移监测

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

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

(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

(2)技术成熟、精度高;

(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影响;

(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3、常用监测仪器

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

墩标。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岩);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变形)观和测监点测主网要通布过置的在滑滑坡坡体主地轴面观拉测伸断、面

压线(或利用主勘探线的过渡地段。

(二)GPS测量法

1、特点

(1)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

(2)观测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可进行全天侯监测;

(3)可同时进行平面位移与垂直位移监测;

(4)可长期连续监测,不会漏掉重大的变形信息;

(5)自从动数化据。采集、数据处理到分析、管理的全过程易

(6)需如要果大监量测的点G数PS量多、且要全部进行长期自动化监备、微机等安装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监测房内,安全难以得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三维位移监测。

(三)近景摄影测量法

1、工作原理

同时对滑坡区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象对,利用立体坐标通常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仪量测象片上各观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方法。在相对精求。即适合于危岩体临空陡壁裂缝变

化或滑坡地表位移

2、特点

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

(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时比较分析;

(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

(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

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三、相对位移监测

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的监测。

按所采用的仪表可分为机械式传动仪表观测法(简称机测法)和电子仪表观测法(简称电测法)两类。

(一)机测法

游标卡尺(包括数显卡尺)、收敛计等仪表人工到实地直是在斜坡变形部位埋设测座,采用百分表、千分表、接观测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原理、结构简单,安装测试简便,投入快;

(2)成本相对较低;

(3)观测成果资料直观、可靠度高。

(二)电测法

电测法往往采用二次仪表观测,即将传感器(探头)埋设于崩滑灾害体变形部位,使用能将传感器电信号转换成人们所感知(或熟识)信息的电子仪表(如频率计之类)观测。

特点:

(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

(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

(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四、地面倾斜监测法

1、工作原理

主要用于监测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将移动式倾斜仪定期巡回放置于固定专用测点的盘座上,按预定的几个方向各自180°往复测量,为判断测点三维合成位移变形方向及趋势提供直接信息。

2、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切层滑坡等;

对于顺层滑动不宜采用。

深部位移监测

一、钻孔测斜法

钻孔测斜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内目标深度岩(土)体横向位移矢量的一种原位测试监测手段。

测斜仪类型包括:滑动电阻式、滑动电阻片式、钢弦式、伺服加速度计式和电解式。目前以伺服加速度计式应用较广。

垂向滑动式钻孔测斜仪

工作原理示意图

深部位移监测

仪器设备

根据安装方式和使用特点,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

根据组成探头传感器的个数,可分为单轴式和双轴式。

若按仪器测量方向不同,则可分为垂向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水平测斜仪(测量垂向位移)和斜向测斜仪(测量斜面的法向位移)。目前,在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垂向测斜仪。

适用条件

由于钻孔倾斜仪安装施工成本大,为一次性隐蔽工程,且量程有限,适用于崩滑体蠕滑和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一般不用该方法。深部位移监测

应用技术要求

(1)头测分斜为管固和定接式头和:伸测缩斜式管,材固料定有式铝接合头金适和PVC塑料两种;(沉降)较小的岩(土)体,伸缩式接头适用于轴向位移测斜管。

(2)滑测坡斜等管位与移孔变壁形间相填对料较:大注者浆,和可填用沙砂。充当填土处质理((或一堆边积填砂,一边注水,以保证填砂密实)。

(3)测扭。

(4)过测3斜仪本身固有精度:伺7服.5加mm速/3度0式m。测斜仪,在孔斜

(5)型测,量以间0.距5m:最目为前常主见要。有0.28m、0.5m、1m三种常见基准确确定其范围,应使用较小的间距;对于孔深较大且目量,可加大测试间距为2倍(或4倍)基距。深部位移监测

二、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

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岩土体单向或三向位移变化的一种原位测试手段,利用钻孔位移计定期逐段测量钻孔的三向位移信息,从而获得岩体内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以水平孔多点位移 计最为常用。应力监测

一、岩土体压力计(压力盒)

主要有振弦式、液压式和电阻应变计式,以振弦式最为常见。

应用技术要求

(1)压力盒的量程:压力盒的量程有限,选择量程时,应充分估算预承压大小,同时应考虑滑坡体整体应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埋设部位的应力状态影响;根据经验,量程应选为估算预承压的两倍或 更高。

(2)压力盒的安装:压力盒的安装属一次性隐蔽工程,安装质量的好坏同其运行寿命和测量精度密切相关。首先确认压力盒的承压面,其次要保证安装部位平整并与应力方向垂直;特殊环境下,须

考虑压力盒具有耐腐蚀能力。

二、锚索(杆)测力计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应变式等类型,以振弦式应用较广。

应用技术要求

(1)测力计的安装:严格保证锚垫板的厚度(刚度)和尺寸(保证测力部分完全承压于锚垫板上),锚索测力计承压面与孔轴线垂直,误差应﹤5°,并严格对中;小量程测力计本身和其附件应具

有一定的偏载适应能力。

(2)量程的选择:锚固工程施工时,锚索(杆)的锁定预应力值一般均小于预应力设计值,故测力计的量程与锚索(杆)的应力设计值保持一致即可。

(3)温度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监测运行期环境温度变化,应进行定量的温度校正予以消除。

1、工作原理

在滑坡体治理过程中,埋入式应变计主要用于测试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变信息。当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力产生应变时,应变计会随之产生应变变形,从而可测得混凝土结构应变信息。

2、仪器设备

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式和光纤式传感器。

3、应用技术要求

(1)应变计的尺寸:应变计的长度和直径之比要满足一定条件,通常L/R采用15~25范围。

(2)应变计的安装:应变计的轴向要对准拟测变形方向。

地下水(动态)监测

1、工作原理

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2、应用技术要求

(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钻孔中直接安装。在钻孔中直接安装时,传感器周围使用细砂或其它透水材料充填;对于多深度监测,各深度部位之间使用隔水材料隔离止水。

(2)由于其传感器安装为隐蔽工程,除要求监测设备具有较高的精度、较大的量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及耐腐蚀性。

(3)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水文年。

声发射监测

1、工作原理

(1),岩声石发破射裂监产测生适的用声于发岩射质信斜号坡比处观于测剧到滑位临移崩信阶息段超的前短,临前兆性监测。

(2)在勘查阶段,一般可不采用。

一、放射性监测(氡气测量法)

1、基本原理

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产生的氡等射气,其穿透能力比较弱,但是当它们遇到断层及构造裂隙带时,氡射气就会沿裂隙上升到地表并在土壤中富集,氡射气的富集不受地表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当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时,氡(Rn)的浓度维持一稳定的低水平;当岩土体滑动时,岩(土)中的氡迅速释放,其浓度急剧增大,且随滑坡体的规模大小和变形速度而异。利用测氡技术方法,测量氡异常

变化,就能发现和查明这些地质灾害,达到预报的目的。

2、适用范围

由于氡主要吸附于含有机质的黏土物质中,所以氡气测量法适用于较为破碎、裂缝或裂隙较发育的土质滑坡和泥质页岩滑坡的监测。

3、取样方式

一般采用抽气、取土样和静态埋置取样等,以静态埋置取样常见,该方式为原位测试,一般取样时间较长。

二、环境因素监测

主要是滑坡所处环境的气温及降水量的监测。特别是受水动力诱发的滑坡,降雨量是监测工作的重要参数。

1、降雨量监测设备有机械式和电动自记式两大类。

监测内容有:年均、月均、日均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小时降水量等。

2、岩土体温度监测

常用埋入式温度计,测定岩土体温度。

三、地震监测、人类工程活动监测

用于监测人工开挖、爆破及诱发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治理施工)等破坏性因素的监测。宏观地质观测法

所谓宏观地质观测法,是用常规地质调查方法,对崩塌、滑坡的宏观变形迹象和与其有关的各种异常现象进行定期的观测、记录,以便随时掌握崩塌、滑坡的变形动态及发展趋势,达到科学预报的目的。

1、宏观变形形迹

崩滑体后缘产生弧形拉张裂缝、后缘崩塌掉块并突然出现陷落带、陷落坑;房屋变形,树木歪斜呈马刀树醉汉林;前缘斜坡隆起且开始出现岩(土)体挤(剪)出,同时测量其前缘变形量呈直线急剧上升时,往往是大崩滑启动破坏的前兆。

2、地声异常

3、动物行为异常

4、地下水宏观异变

出现新泉或泉流量剧增,水变浑,或水温上升,或喷射出地表。

前言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我国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泥石流的发生几乎都与降雨密切相关,其监测方法分为直接监测和诱发因素监测两类。

1、泥位监测

常用监测仪器为超声泥位计和泥位高度检知线。

2、倾斜监测

即倾斜仪棒法,倾斜仪棒是一根长2m的钢棒,悬挂在一条跨越泥石流的电缆上,其工作原理为:泥石流运动对钢棒产生牵引,如果在20秒钟内钢棒从垂直位置连续倾斜超过20°,水银开关闭合发出警 报。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3、流速监测

水面浮标测速法。

4、地声监测

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摩擦、撞击沟床和岸壁而产生振动,并沿沟床方向传递,称之为泥石流地声。其信号的强度与泥石流规模成正比。利用泥石流地声的这些特点,即可通过信号接收与转换,对泥石流 实施报警。

5、降雨量监测

6、孔隙水压力监测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目前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监测手段主要有:水准测量、地下水动态监测、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合成雷达孔径测量(InSAR)和激光雷达系统(LIDAR)测量等。

1、水准测量方法

GPS未出现以前,地面沉降监测最常见的方法主要是经纬

仪、水准仪以及光电测距仪。

2、地下水动态监测方法

3、基岩标和分层标监测方法

4、GPS技术方法

5、InSAR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 第6篇

摘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的安全技术。首先介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工艺的基本内容,并对其安全技术内容进行了概括。然后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抗滑桩施工效果,保证地质灾害处理效果。

关键词:地质灾害;抗滑桩施工;施工工艺;安全技术

在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是重点内容。但在实际上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施工过程中,会面临诸多不安全因素,不仅影响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的开展,还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产生影响。也有学者指出,在众多的地质灾害施工中,抗滑桩安全施工超过50%。由此可见,重视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问题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1抗滑桩施工工艺与安全技术分析

1.1抗滑桩施工工艺分析在当前工程项目施工中,抗滑桩是治理滑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山区、水利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项目中,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在应用抗滑桩施工工艺过程中,相关单位首先要做好滑体评价工作,并根椐评价结果选择相适应的施工方案,并且能在施工前、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以保证施工效果。一般情况下,抗滑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1.2抗滑桩施工安全施工工艺研究从当前常见的抗滑桩施工技术来看,其主要可分为外部环境的施工安全技术和施工过程安全技术两种形式。

1.2.1外部环境的安全施工技术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充分了解设计图纸内容,同时,专业技术人员应对施工区域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好以下安全措施:

①测量定位结束后,在滑坡体上建立施工监测网,定期测量滑坡体资料。一旦出现降雨、暴风、大雪等恶劣天气,需要提高监测频率。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上报,并做好预防措施。

②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与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办公区要远离滑坡体。当出现恶劣自然天气时,需要及时停工并撤离施工区。

③为保证施工过程中滑坡体的稳定性,需要根据滑坡性质确定抗滑桩开挖流程。如果岩质滑坡较为稳定,可以采用两序开挖的方法;而如果土质滑坡不稳定,则可以采用多序开挖方法。

1.2.2施工过程的安全技术措施

1.2.2.1高处坠落、触电等的安全防范措施

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机械伤害等事故的安全防范措施有以下几种:

①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坚持按图施工。施工场地平整完后要按设计要求做好桩锁口,锁口高于地面0.3~0.5m。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紧靠陡峭后缘的孔口,在浇筑过程中必须对靠山壁一侧加固,防止施工过程中发生坍塌。当锁口达到设计强度的70%时,搭设提升架,场要内要设置满足施工的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浸入孔内。

②当挖孔深度超过2.0m时,井壁要设置人员上、下的爬梯,配防坠器;当孔深度达到10m以上时,需要每隔10m搭设一个供作业人员上下过程中休息的平台。在提升渣土的过程中,开挖人员不得在渣桶正下方作业,装运人员注意保证吊桶平衡,渣桶内的土渣不得冒装。

③在抗滑桩锁口上搭设的提升架下部设置安全防护栏杆,其高度为1.0~1.2m。在搭建安全防护栏杆时,要在人员上下的爬梯位置处设人员进出井通道,防护栏杆搭设完成经验收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步作业。

④人工挖孔提升系统所用的机械设备、配件必须满足生产需要,必须采购国家标件。

⑤人工挖孔照明可采用井外照明――用400W的射灯向井内提供照明。

1.2.2.2爆破安全措施

一般在抗滑桩开挖施工中,经常会发现坚硬岩石。如果发现水磨钻无法达到既定的施工效果,则需要采取爆破的方式处理。在爆破施工中,需要聘请专业人员施工,并向当地公安单位申请、报案后才能施工。为保证爆破施工安全,在施工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在购买、运输、储存爆炸物时,需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操作;

②需要对操作区的管线、主要设备等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因爆炸过程中产生冲击而造成破坏;

③爆破工程由项目部统一安排,在爆破过程中所有作业的桩井必须停工,人员出井;

④在爆破之前,于爆破便捷位置设置警戒牌,告知周围人员爆破的时间,确保相关人员有足够的时间撤离危险区。

2抗滑桩安全施工的实例分析

渝某区县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在该地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库区蓄水不断升上,导致出现地质灾害的概率升高,对当地居民安全与工程项目开展产生重大影响。针对这一现象,该工程项目将抗滑桩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施工安全措施及控制该工程项目

在抗滑桩技术应用前,充分考虑到了滑坡体的不安全特征,将尺寸为2m×3m的抗滑桩布置在滑坡体前缘,避免了大量的挖孔作业。人工挖孔桩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核心工程,也是该工程项目施工控制的重点。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2点:

①在抗滑桩锁口的施工过程中,应搭设防雨棚,避免因下雨影响孔内施工作业。

②由于该工程项目位于山区,在成孔过程中经常遇到坚硬岩石,因此,相关单位应根据岩石的硬度制订爆破方案。该项目主要采用小药量、多炮眼的方法爆破,对于其“爆破安全技术规程”要求,在此不再赘述。在成孔施工中,会出现大量的渣土。如果不及时清理,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还会留下潜在安全隐患,易发生次生灾害。因此在该工程项目中,预留了孔口设置提升架,通过提升架及时处理渣土,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另外,工程管理人员考虑到提升架质量也会影响施工安全,因此在每天施工作业前,对提升架的固定螺丝、钢丝绳磨损度等进行检查,杜绝安全事件发生。

2.2灌注砼

由于在灌注抗滑桩桩芯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混凝土,考虑到当地交通条件相对恶劣,因此在灌注砼过程中要详细分析机动车制动系统,保证系统运行能力;要注意对驾驶人员的教育,避免出现疲劳驾驶情况;检查路面信息,保证砼运输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抗滑桩施工安全技术的相关内容,并从多个角度对安全技术的具体操作进行了分析。总体而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安全技术的内容有很多,在操作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正确认识到施工安全技术的操作方法与适用性,能根据具体的工程项目要求做好技术优化控制,为获得更好的施工效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长宝,张永双,周能娟,等.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运行效果评价:以汶川震区平武县魏坝滑坡为例[J].现代地质,(02):419-428.

[2]李艳霞.抗滑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244.

地质灾害防治制度 第7篇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2012年4月 山西晋煤集团沁水胡底煤业有限公司

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特制订本管理制度:

第一条 成立领导机构

(一)成立领导组

长:董事长

总经理

党总支书记 常务副组长:总工程师 副

长:其他副总经理

领导组下设地质灾害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办公室主任由生产技术部部长担任,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日常管理工作。

办公室成员:生产技术部

计划财务部

安全监察部

物资供应部

项目管理部

调度室

行政办公室

党总支办公室以上单位行政正职

(二)领导组职责:

1、对本矿的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负责;

2、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3、处理因采矿引起地质灾害的纠纷工作;

4、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1、生产技术部:负责牵头组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责组织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2、项目管理部:负责牵头开展地质灾害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牵头处理因采矿引起的纠纷工作。

3、调度室:负责接受传递隐患,协调有关各部门的工作。

4、其它部室:负责按照职责分工及领导组的分配,配合有关工作。第二条: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1、地质隐患排查时间规定:

矿建基建期:每月对全矿区巡查一次

矿井生产期:每月10月至第二年5月每月(非汛期)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汛期(每年6月至9月)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每周对回采的地面区进行巡查一次。

2、基建期每月由生产技术部组织项目管理部、党总支办公室等有关单位进行矿区范围内的巡查,重点可能因采矿塌陷引起的区域进行调查和监测。

3、矿井开始生产时,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拍照留存,以便对比和观测。

4、工作面开始回采后,进行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学校、工程建设区、学校、公路等进行巡查。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5、对于采矿造成的以下区域划定为地质隐患3级以上危险区:(1)造成裂缝并可能塌落的建筑;

(2)造成可能威胁行人、行车、建设区安全的滑坡及滑坡区;(3)造成公路塌陷断落段等 第三条 地质灾害隐患预防制度

1、发现地质隐患后,按照生产技术部划定的3级以上危险区,由项目管理部牵头要书面通知业主,设置警示标志,不得随意进入危险区。

2、回采后对于3级以上危险区的地面建筑,造成可能威胁行人、行车、建设区安全的滑坡及滑坡威胁区,项目管理部要书面通知业主避灾明白卡,注明危险区范围、可能出现的隐患等。

3、对于可能威胁他人安全的3级以上地质灾害危险区,项目管理部要书面在危险区边缘显著的位置,设置避险明白卡,注明危险区域、可能出现的隐患及引起的后果。

4、项目管理部要根据情况在各村设置业余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有关基本知识,辅助日常的监测。

第四条 地质灾害隐患值班报告制度

1、矿值班长为矿当日的地质灾害隐患接受、协调处理值班长。矿值班调度员为地质灾害隐患值班员,实行24小时值班。

2、值班期间,调度员接到矿区任何地方的地质灾害汇报(出现建筑裂缝、地表崩塌滑坡等),要及时通知生产技术部部长并同时汇报董事长、总经理、党总支书记,由生产技术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核查情况。12小时内向有关部门汇报。

3、生产技术部根据核查的情况,确定是否可能立即发生险情,对于可能立即发生险情的地区,由调度室协调,项目管理部要立即通知危险区的所有人员撤离险区,妥善安置,并同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汇报。

4、对于日常的巡查及监测,生产技术部汛期每周将新增隐患、原地质灾害隐患的变化、危险区的警示标志情况、受危险区的人群掌握避险情况等进行总结,书面汇报董事长、总经理、党总支书记,并发放至项目管理部。项目管理部要根据情况组织制定防治措施,并将情况上报至上级有关部门。

第五条

地质灾害治理

1、对于因采矿引起的可能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地质灾害,由项目管理部负责牵头,协调进行立即治理,不得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

2、矿井生产后,项目管理部要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按照边生产、边治理的原则,组织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并按规定向国土部门进行上报。

山西晋煤集团沁水胡底煤业有限公司

2012年4月15日

山西晋煤集团沁水胡底煤业有限公司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2012年4月 1预案编制目的

胡底井田地处太行山南段,地貌区划属剥蚀山地,山顶起伏平缓并有黄土覆盖。区内近南北走向的沟谷较多,纵穿井田东部,主要山脉亦呈近南北向展布。地面最高标高+932.6m,最低标高+670m(胡底河河床)。地势北部及东部较高,南部及西部较低。根据中国地震局GB18306—2001图A1《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本区地震烈度区为六度区。

为了确保我矿对因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工作及时有序、高效地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结合本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望各单位遵照执行。2适用范围

本预案是山西晋煤集团沁水胡底煤业有限公司在因采矿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预报发布或发生后,实施应急指挥和应急行动的总方案,适用于山西晋煤集团沁水胡底煤业有限公司。

3、应急机构及职责 3.1指挥部人员组成

总 指 挥:董事长

总经理

党总支书记 副总指挥:其他副总经理

指挥部下设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矿调度室,下设四个组。办公室主任由调度室主任担任,在总指挥的领导下负责应急救援指挥工作。

办公室成员:生产技术部

计划财务部

安全监察部

机电管理部

调度室

物资供应部

项目管理部

行政办公室 党总支办公室

后勤管理部

机电队以上单位行政正职

3.2各组职责 3.2.1现场指挥组

组长:总工程师

成员:各部室部长。

主要职责:

①负责指挥现场救援救治队伍;

②组织调配救援的人员、物资;

③协助总指挥研究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3.2.2抢险救灾组

组长:生产副总经理

成员:生产技术部部长、机电管理部部长、安全监察部部长、项目管理部部长、机电队队长。

主要职责:

①组织现场救援队伍,指挥现场救护工作;

②快速制定救护行动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

③组织指挥救灾物资及伤员转送;

④对灾害进行评估及预测。

成立地面抢险队,队长:生产副总经理

队员:调度室、后勤管理部部、物资供应部、矿机电队职工等50人组成。职责:对矿区地质灾害危险区遇险群众进行救援

3.2.3物资供应组

组长:后勤副总经理

副组长:后勤部、物资供应部、计划财务部、机电管理部负责人。

成员:后勤部、物资供应部等单位有关人员组成。

主要职责:①负责抢险救灾中物资和设备的及时供应;②承办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2.4善后处理组。

组长:外协副总经理

成员: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等单位相关人员。

主要职责:

①负责事故中遇险人员的妥善安置;

②负责事故伤亡人员亲属的安抚接待、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③承办指挥部党政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工作。

4.预防和预警机制 4.1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级别,根据《国土资源部与中国气象局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协议》分为5级。1级:可能性很小;2级:可能性较小;3级:可能性较大;4级:可能性大;5级可能性很大 4.2 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编制矿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各村尽可能设立兼职观测员,建立矿区地质灾害群测网络。4.3 预防预警行动

4.3.1编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依据采掘计划,编制地质灾害防治防治方案。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要标明主要的采掘区域,矿区内可能发生灾害点的分布。说明主要灾害点的威胁对象和范围,明确重点防范期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4.3.2地质灾害险情巡查

4.3.2.1矿建基建期:每月对全矿区巡查一次

矿井生产期:每月10月至第二年5月每月(非汛期)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汛期(每年6月至9月)对全矿区巡查一次,每周对回采的地面区进行巡查一次。

4.3.2.2基建期每月由生产技术部组织项目管理部、党总支办公室等有关单位进行矿区范围内的巡查,重点可能因采矿塌陷引起的区域进行调查和监测。

4.3.2.3矿井开始生产时,对开采区地面的地貌、建筑、公路等拍照留存,以便对比和观测。

4.3.2.4工作面开始回采后,进行重点对开采影响区范围内的村庄、学校、工程建设区、学校、公路等进行巡查。对采矿塌陷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拍照、观测。

4.3.2.5对于采矿造成的以下区域划定为地质隐患3级以上危险区,进行重点观测:

(1)造成裂缝并可能塌落的建筑;

(2)造成可能威胁行人、行车、建设区安全的滑坡及滑坡区;(3)造成公路塌陷断落段等

4.3.2.6项目管理部要根据情况在各村设置业余地质灾害监测员,培训有关基本知识,辅助日常的监测。4.3.3 “防灾明白卡”发放

4.3.3.1回采后对于3级以上危险区的地面建筑,造成可能威胁行人、行车、建设区安全的滑坡及滑坡威胁区,项目管理部要书面通知业主避灾明白卡,注明危险区范围、可能出现的隐患等。

4.3.3.2对于可能威胁他人安全的3级以上地质灾害危险区,项目管理部要书面在危险区边缘显著的位置,设置避险明白卡,注明危险区域、可能出现的隐患及引起的后果。4.4地质灾害速报制度 4.4.1速报时限要求

矿调度员接到矿区任何地方的地质灾害汇报(出现建筑裂缝、地表崩塌滑坡等),要及时通知生产技术部部长并同时汇报董事长、总经理、党总支书记,由生产技术部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核查情况。如发生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12小时内经指挥部同意由调度室向有关部门汇报。4.4.2速报的内容

灾害速报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出现的地点、时间、地质灾害类型、灾害体的规模、可能的引发因素和发展趋势等。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速报内容还要包括伤亡和失踪的人数、已经采取的救援措施等。5 应急响应

5.1发生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较大级突发性地质灾害,极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时,应及时启动预案。

5.2启动本预案由指挥部根据灾情和险情确定,指挥长正式签署启动命令。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5.3地质灾害预警信号

采用电话、派人通知等形式通知至受灾地区的人员。5.4应急处置

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具体指挥、协调、组织

矿成立由机电队组成的救灾小分队,及时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加强监测,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避免抢险救灾可能造成的二次人员伤亡。6.应急保障

6.1应急队伍、物质、装备保障

矿成立由机电队组成的应急小分队,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防治与救灾演练,提高应急防治与救灾能力。

矿物资供应部应储备用于灾民安置、交通通讯等必要的抢险救灾专用物资,保证抢险救灾物资供应;

行政办公室设值班车辆,配备专用越野车辆等。6.2应急技术保障

矿总工程师组织生产技术部等每半年开展地质灾害趋势预测,研究。总结因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发生规律。7.附则

浅析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第8篇

一、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

(一) 自然因素

1) 地形地貌。我国地质地貌较为复杂, 高原、丘陵以及山地通常被地面切割破碎, 造成地形陡峭, 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地质灾害, 对于平原地带, 也会由于不正当的人为活动而发生地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2) 地层岩性。从岩性上讲, 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各种岩系的发育也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沉积岩中的碳酸盐岩层组成的边坡较陡, 容易造成崩塌的地质灾害[1]。

3) 气候因素。地质灾害的发生跟气候因素也是息息相关, 其中降水、风暴、气温等气候条件均能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尤其是降水方面, 其强度、大小、时间长短都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 一般容易引发泥石流, 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

4) 其他因素。对于其他的自然因素, 如地震、地下水、植被等都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关系, 牵一发而动全身, 也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二) 人为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口呈递增式发展, 人口越来越多, 种植面积也就越来越大, 建筑群体也是在不断加大, 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需要不断的去砍伐森林, 污染水源, 各种环境问题也就随之而来, 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到来。

二、地质灾害的类型

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 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 在重力作用下, 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 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2]。滑坡分为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以及巨型滑坡四种体积的滑坡, 其危害很大, 尤其对于乡村的危害更甚, 轻则毁坏农田、房屋、牲畜, 重则将给整个村庄淹没。

2) 崩塌。崩塌就是俗称的塌方, 是指那些在陡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而崩落下来, 滚动后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按照规模的大小, 分为巨型崩塌、大型崩塌、中型崩塌和小型崩塌。地震、降水、地表冲刷等因素都能造成崩塌, 一旦发生崩塌, 会造成公路、铁路的掩埋现象, 危害不容小觑。

3) 泥石流。泥石流主要是由于暴雨、以及上游的冰雪消融形成的带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间歇性洪流, 按照规模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巨型泥石流。泥石流突发性较强, 而且来势凶猛, 从开始到结束也就历时几个小时, 但是其破坏的程度却是无法估量, 一旦发生泥石流, 周边的村庄、公路、房屋、农田将无一幸免, 全部淹没在它的泥石中。

三、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 加强地质灾害的勘查。针对我国的地质地貌问题, 要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 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发育情况、以及危险程度等, 为建设全国地质灾害的预警系统打好基础。

2) 保护和治理区域地质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要跟人类活动和谐发展, 还要根据其地域条件, 科学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 适合放牧的地方放牧, 适合种田的种田, 在城镇和沿海地区, 尤其还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3]。

3) 建立完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灾情检测预警系统。要想更好的防范地质灾害, 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为预测地质灾害以及评估灾害灾情等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 还要完善灾情的检测预警系统, 扩大覆盖率, 提高其性能。这样, 才能保证灾难来临的时候, 人们可以提前逃离到安全地带, 更好的避免了损失伤亡。

4) 健全减灾法规, 完善灾害管理体制。法制建设是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手段, 针对当前实际, 要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防治等方面法律法规, 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 杜绝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现象的发生[4]。

(二) 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建议

1) 滑坡的防御建议。对于滑坡的预防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支挡措施和排水措施来尽量阻挡滑坡造成的损害, 避免由于河水冲刷、以及地下水的活动造成的滑坡灾害, 尽量不要在滑坡体的前缘部分进行深挖方作业, 如果挖掘太深, 也容易造成地下水的活动, 后果不堪设想。

2) 崩塌的防御建议。对于存在崩塌隐患的地区要进行及时处理, 尤其对于陡坡的治理更要注重, 尽量消除崩塌威胁。当然, 由于坡度、陡度都有所不同,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在具体勘查中灵活掌握, 具体分析。

3) 泥石流的防御建议。由于泥石流发生的时间短, 速度快, 相关部门可以再泥石流通过的沟谷地带以及坡脚地带种植固土草木的措施, 这样一方面可以过滤一些泥土和岩石, 还可以减少其发生的速度, 让人们有时间可以逃离危险地带。还要通过预留一定的泄洪通道, 并保持其畅通, 减少其他施工设施对泄洪通道的影响等措施来减少泥石流的方式概率, 在评估区域如果要进行桥梁的墩台施工的, 就一定要通过增大桥梁的跨度等办法确保桥面的足够安全。

4) 不稳定斜坡的防治措施和建议。对于那些坡度较陡的地段、沟谷, 工程在建设中应尽量避免直接在陡坡上建造公路、高架桥等项目, 如果实在是避免不了就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 控制好人工边坡开挖的深度, 设置安全坡比和坡型, 对较为完整或者新鲜岩面的坡面进加固, 以确保斜坡的稳定。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地质灾害是毁灭性极强的自然灾害, 会对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产生严重的伤害。本文在分析了地质灾害产生的因素和地质灾害的类型的基础上, 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 以期能够更好的降低地质灾害再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屈秋楠.浅谈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及技术建议[J].贵州地质工程勘察院, 2012.

[2]钟永辉.论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及主要类型[J].科技资讯, 2011.

[3]李迎新.地质灾害分类与防治[J].西部探矿工程, 2010.

上一篇:感恩主题班会方案下一篇:区局机关党委书记党建工作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