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优秀教案

2024-07-04

隆中对优秀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优秀教案 第1篇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创意说明

变换角色,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虚拟对话,领略古人情怀。

教学目标

1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2感受诸葛亮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远见。

3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教学过程

一、歌词导入,营造气氛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英雄的诸葛亮成功预测了天下三分,并造就了刘备以一个极弱现实实现最终与曹魏、孙吴分庭抗礼的建国神话,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古今战略决策经典。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染)

2、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先和同桌交流,如果还解决不了,稍后全班交流。

3、交流不懂的字词句。(形式: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最后老师点评。)

4、老师提出重点字词,要求学生作答。(可以当堂提问,也可以出示幻灯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的文眼是哪句话?为什么?

2.趣味感知隆中方略。教师出示古三国军事地图,要求学生转变角色充当诸葛亮为台下的刘备(由同学们充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策略应对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全文的纲,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的。这样的句子是好找的,但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了,这时,老师应适时点拨。隆中对前,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徐庶却谓为信然,为文章的蓄势内容; 隆中对时,诸葛亮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畅达,从中可以想像到诸葛亮讲话时意气风发的神态,对策本身那不容置疑的力量更足以证明诸葛亮自比管、乐并非妄说,此段仍扣紧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句 ;隆中对后,关、张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情好日密却不悦,刘备便对他们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这一反一正,犹如高潮之后的余波,把诸葛亮的形象映衬得更加光彩夺目

2.学生对照地图解说的时候,要启发学生说出诸葛亮那种意气风发的神采,说出诸葛亮那种酣畅淋漓的气势,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和逻辑性。

( 四人小组在台下练习,然后派几个代表上台说,同学们结合课文点评代表们的优劣所在。)

四、品读课文,揣摩妙点

同学们精读课文,就文章的结构、条理、语言、详略、战略思想等方面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下品读仅供参考:

A.结构:蓄势--高潮--余波

B.条理:隆中对话的条理性,不可争、不可图--可争、可图--争与图的具体步骤和规划(按照这个条理指导背诵)

C.详略:隆中对话正面详写突出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侧面略写他人的评论、语言、行为烘托诸葛亮的形象。。

D.语言:(要引导学生品味言简而意丰的特点)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仅仅用22个字,就把诸葛亮的生活状况、思想状貌、体躯外貌以及生平抱负勾画出来。

2.再如诸葛亮对策后写刘备的反响,只用一个善字

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写了出来。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生动形象地道尽了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

E.思想: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两点是最可贵的,实事求是和强调人的因素。曹操的实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诸葛亮认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语气侧重在人谋的正确。这里,诸葛亮指出了人的因素所起的作用。

从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实际情况出发,诸葛亮制定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方案。在制定这一方案时,主要也是从人的因素来考虑的。

诸葛亮在分析曹操和孙权的情况以后指出:刘备只能在曹操、孙权的势力范围之外谋出路--首先夺荆州这个用武之国和沃野千里的益州。诸葛亮制定这一方案时,更充分地考虑到人的因素:荆州的刘表不能守益州的刘璋又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爱抚人民,有本领的人都不想为他出力而思得明君。这就提供了夺取荆、益的客观条件。

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只有人和,才能成就霸业,这样的思想表现了诸葛亮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五、虚拟对话,思接千载

由精通三国的同学演绎诸葛亮(也可把全班分成两组),同学们可根据课文提炼有趣话题,虚拟对话,古今碰撞,更深刻领会课文内容和古人情怀。

教师可提供以下话题:

1.在《隆中对》中,您很重视人的力量,为何在您去世后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局面?

2.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什么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

3.你说,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兵分两路,形成钳形之势,这种形势为何没出现?

六、背读课文,积累语言

根据隆中对策的思路,进行背诵。

隆中对优秀教案 第2篇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学会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教学重点:

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在三国历史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示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在人们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满怀报国之情的英雄人物,更是我们崇拜的智慧之神。今天,让我们走近诸葛亮,一睹其风采。

二、作者介绍,解题

1、陈寿(233—297),西晋史学家。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宦官黄皓专政时期,大臣都趋附他,陈寿却敢于反抗,因而多次遭到谴黜。入晋后,张华爱其才,举为孝廉,除著作郎,出补阳平令。主要著作有《三国志》《古国志》《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公元207 年,刘备屡败,只好投靠刘表,寄居新野,势单力孤。渴求贤者辅佐其成就大业,于是三顾茅庐。

背景材料: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 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

1、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 [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 [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 [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 [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二)、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认为 谓为信然

对··说 谓先主日

停止 然志犹未已

通“以”自董卓已来

已经 已历三世 信

确实 谓为信然

诚信 信义著于四海

同“伸”,伸张 欲信大义于天下

这样 谓为信然

但是 然志犹未已

因此 遂用猖獗

利用 贤能为之用

运用 此用武之国

2、词性活用

箪 用革 名词作状语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壶 用水壶 名词作状语

3、通假字

信,通“伸”伸张 欲伸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 自董卓已来

5.句式

(1)判断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2)省略句。君与俱来。(3)倒装句。时人莫之许也

第二课时

五、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

一、(第1段)诸葛亮年轻时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

二、(第2段)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三、(第3、4、5段)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

四、(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诸葛亮的身份及才干和抱负。身份——躬耕陇亩(身世平凡,乃一介布衣)才干及抱负——“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表现了他有远大抱负)

可见他是一个隐居的有才干的人,为下文做铺垫。

七、师生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内容

1.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又从侧面烘托了他的才干。

八、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1这一部分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刘备三顾问计,诸葛亮倾心对策

2.“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求贤若渴。3.刘备问计的语言有何特点?

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4.读第四段,说说隆中对策可分为几层? 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

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

3.归纳战略方针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5.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6.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7.曹操,孙权不可争,不可图。那么对刘备来说,可争,可图的是哪里呢? 荆州和益州

8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必要性

刘表无能,又有可能性

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9.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益州的有利条件是: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必要性

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又有可能性,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10.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1)怎样准备? ①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 内政上革新政治。

(2)如何行动? ①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3)最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小结: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一部分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九。分析第四部分。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十.重点探究

1.试分析诸葛亮和刘备人物形象 诸葛亮:

从诸葛亮的“对”,也就是诸葛亮的一番答话,即诸葛亮为刘备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和对战略战策的精心谋划可以看出,诸葛亮胸怀大志,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目光长远,运筹帷幄,是一个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和政治才能的政治家。刘备:

忧国忧民,求贤若渴,礼贤下士。2,。本文的写作特色:

(1)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隆中对优秀教案 第3篇

东汉末年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经过一段时间混战,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后来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接着又想乘胜南下。当时的刘备虽贵为“汉室之胄”, 但在军阀混战中却一直依附于别人, 可谓是寄人篱下, 又思贤若渴, 想请人帮助他来打天下。后来在徐庶的引荐下, 刘备三顾茅庐, 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形势, 并讲了自己要恢复汉室的雄心壮志。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说:“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 挟天子而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抗争;孙权据有江东, 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这段分析相当精辟, 既充分显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也给刘备出了一个实现其雄心壮志的策略, 这就是所谓的“隆中对策”。

“隆中对策”可以概括为十六个字:“夺取荆州, 内修政理, 外联孙权, 北抗曹操。”即要统一天下, 就应走鼎足三分, 联孙抗曹的道路。他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 这一政策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为纲领。隆中对策使刘备在军事上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 所以说它是一条正确的军事路线, 同时他也是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在它的指导下, 诸葛亮又辅佐刘备逐步建立了蜀汉政权, 到公元229年, 魏、蜀、吴三国的“鼎足之形成矣”, 使得刘备能够独霸一方。他担任了蜀国丞相后, 依法治理蜀地, 又“南抚夷越”, 安定了南中, 不但缓和了蜀国的阶级矛盾, 而且还促进了南中地区的开发。这也为后来的出师北伐, 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虽然诸葛亮的北伐并未取得成功。

隆中对策对刘备复兴汉室的霸业的实现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它也显示了诸葛亮年少时就过着流寓生活, 又目睹了军阀混战的祸国殃民和国家的四分五裂、疮痍满目的景象, 因而忧心时事, 把拯救天下作为己任, 逐步形成了一套思君报国的政治思想。他在隆中隐居时, 曾与许多智士名流交流, 纵谈天下大事, 并日夜苦读, 揣摩兵法, 增长才干, 为拯救天下作准备, 于是才有了产生隆中对策的可能。他不辞危难辅佐刘备, 一方面报答知遇之恩, 一方面为实现自己拯救天下的远大志向, 说明了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

盛世收藏“隆中对” 第4篇

进入21世纪,国际各市场板块包括艺术品市场均出现全球化趋势,中国艺术品市场在此趋势下获得巨大发展并表现出新的特点,仅从北京艺术品市场观察就可发现规模化的特点,这也体现在市场领域的各个方面,例如北京画廊和文物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并非一枝独秀,也未形成规模性发展,在广州、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区都存在与北京旗鼓相当的一系列画廊和其他艺术机构,但自2000年之后,中国的画廊市场已经以北京为主导,北京的画廊也从单体机构发展为团块化、公司化的画廊聚集区,这比单体画廊更能形成产业性互补和群体发展优势,另外北京文物市场(例如古玩城)同样出现了规模化特点;在拍卖市场领域,北京也引领全国实现了市场的规模性增长。

截至200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份额已名列全球第三,2009年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更从7.4%上升到14.4%,中国购买力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而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艺术品市场和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很大影响,这也为中国艺术品市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2009年中国市场迅速出现了V型复苏,但是良好的发展机遇并不代表能最终达到目标,中国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同样面临东亚、中东等其他新兴市场的竞争,中国要密切关注同样是新兴市场的其他国家在发展中的不同机遇、不同条件以及不同优势,如何发挥中国的优势是在新兴市场竞争之中获得发展空间并达到最大发展目标所必须考虑的,在这方面中国从业者需要忧患意识,而不是沾沾自喜。

中国未来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规模整合能量,也需要优化市场结构并出台配套政策。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实力较强,而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却相对薄弱,艺术博览会事业还处在发展之中,市场结构优化成为中国接下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突破方向;艺术品市场发展也需要政府机构以及政策的强力支持,国外政府在通过激励性政策比如免税和减税来刺激购买力和人们的责任感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而中国在历年的很多会议中都会提到这个问题,博览会、拍卖行和其他艺术行业也都涉及到海关税收等问题,但这种调节能力不是一个论坛或者一个专家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政府的整体性协调,在具体定位和策略方面,政府既要有宏观视野也要有细节性把握,艺术品市场发展需要从国家文化与产业战略的角度进行规划,由此类政策措施为中国艺术品市场造就一个切实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机遇。

中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一二级市场体系,同时也建立了较为系统的艺术品市场价格评估体系,但市场的有序发展仍是函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国艺术品市场在2003年突然出现井喷行情,以当代艺术为代表的中国艺术成为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新兴力量,在持续18个月的市场上升趋势中,当代艺术品平均单价增长184%,在国际艺术品市场销售总额并没有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总销售额度上涨191%,但当时的艺术品市场最重要的关键词是“投资”。被称之为“艺术世界”的系统在西方当代艺术中是成熟完善的体系,而在中国却不够健全,自90年代以来艺术生态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当前艺术品市场的混乱,其中涉及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是艺术评估体制不健全,价格成为衡量艺术的标准;第二是艺术品市场操作及法制不规范,市场做局和炒作现象严重,而一二级市场角色互换,假画赝品频出的状况也仍然无法杜绝。

现在的市场是作为投资市场还是收藏市场?什么样的市场才是良性市场?值得业内人士思考。因此2010年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转折之年,我们需要自觉构建更为合理、完善的以收藏为核心的市场系统。在此有三方面要做:第一是建立完善的价值评估系统,也就是以学术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第二是构建以公共收藏为核心的收藏标准系统,博物馆的公共收藏标准体系是完善市场的重要保障,如果博物馆中没有标准的收藏,就无法引导整体市场从而导致混乱;第三建立完善的一二级市场交易系统。值得注意的是构建以收藏为核心的艺术品市场体系并不排斥文物艺术品的投资作用,这在西方金融资本收藏中也可看到先例。

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任务要去做。首先是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史的梳理、研究与系统收藏,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至今没有一个美术馆包括中国美术馆在内,对20世纪中国艺术品进行系统收藏,这对艺术品市场发展极为不利;第二要促进国有博物馆的当代艺术收藏;第三要有计划的推进中国艺术走出去战略,系统宣传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确定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第四要尽快出台鼓励美术博物馆的捐赠免税政策;第五应尽快筹建国有世界艺术博物馆,在当前背景下,中国应该把视野放在全球化的框架内,特别要关注亚洲国家的文物艺术品的收藏。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规划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是艺术品能不能成为投资资产,第二是中国的艺术品能不能成为投资资产。首先艺术品作为一种投资资产类别也必须具有稳定的需求基础,现在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中国公民财富的飞速成长,为艺术品提供了稳定的需求基础;其次,根据经济学“需求稳定增长但供给有限将导致价格上升”的基本原理,艺术品的供给也具有有限性特点;随着中国对艺术品收藏感兴趣的人群不断增加,中国艺术品成为投资资产也就成为必然。

如果要对艺术品进行投资也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艺术品市场在过去100至200年中的走势到底是怎样的,影响艺术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艺术品投资回报到底好不好?与黄金、股票、美国国债相比或者其他国家的国债相比,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到底是否吸引人,风险有多大?买家到拍卖行拍卖艺术品,举牌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策略才不至于举牌的价格过高?这些问题都需要一个科学的价格分析依据。

通过分析1960年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梅摩艺术综合指数以及标普500的蓝筹股指数可以看到,两项指数的长期走势基本相同,这说明美国蓝筹股指数很大程度上代表美国财富的增长状况,财富增长和艺术品价格走势一致则意味着财富效应对艺术品市场产生了有效的推动;根据梅摩指数对1955年至2004年艺术品的年投资回报率的分析,在过去50年中年投资回报率用美元计算为每年10%,而标普500的回报率为每年10.4%,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和蓝筹股的投资回报相当,而和十年前的国债相比艺术品投资回报

更高,和黄金投资相比回报高出一倍。因此,将外汇储备的1%至5%用来投资国外艺术品也是值得政府而不仅仅是个人去考虑的计划。

另外,通过对苏富比、佳士得从1937年开始关于中国瓷器杂项的拍卖纪录整理,可以发现有1400对中国瓷器杂项方面的重复拍卖数据。其中有这几点可以留意,第一是1985年至2010年艺术品的年投资回报率为8.4%,而美股投资回报为9%,但是从2000年至2010年的年投资回报率上升12.5%,此间美国股票为每年-0.7%的投资回报。从投资角度来讲,中国艺术品投资回报在过去的25年中是相当不错的,但风险也同样存在,比如亚洲金融危机导致艺术品市场指数暴跌,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也使指数大跌,但是从2008年到2010年艺术品市场指数则大涨225%,其中的重要现象是中国买家到纽约和伦敦市场上购买众多的中国文物和艺术品。因此,中国艺术品从长远角度来讲具有很高投资价值,但也应该注意“艺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评估以及制定国家艺术品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当前中国应该注意的问题,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评定是两套不同的指标,需要两套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当前用艺术品价格评估体系预测艺术品价值的做法是错位的。艺术品的理论价值认定是相对稳定的体系,而用指数分析的方式认定艺术品交易价格却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方法,因为艺术品产生的交易价格既受基础价值的影响,又受价格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人类精神需求的周期性变化也是影响艺术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另外如果宣传推介投入充分,定价也相对高涨;产品品牌、艺术品品牌、企业家品牌、企业品牌、经营者品牌、藏家品牌、流通企业品牌、拍卖行品牌等等这些外来因素对艺术品价格也产生很大影响,品牌的时令性、周期变动性对价格影响很大,甚至会构成价格权重50%以上;而买卖双方的心态博弈,也使得艺术品交易价格经常有奇迹发生。价格预期与价值评估是当前艺术品投资公认的世界难题,鉴于交易价格投机的不确定性,相对盲目价值投资法则是比较合理的方式,如果价格曲线总体向上,相对盲目的基础价格投资比精确计算的价格投机更加科学。

如果有艺术品投资的价值评估作为基础,国家艺术品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就可以做更大的设想。在当前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相对稳定的艺术理论体系为艺术品投资奠定了基础之后,是不是将目光转向古代艺术作品才能找到投资?实则不然,寻找未来的潜力市场也是选择之一,如今的中国更应该关心新艺术人才在什么地方,中国今天能够找到多少艺术人才?为新人展示其艺术的舞台有多少?将高水平的原创推向成功的道路是宽阔还是狭窄的?这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体制培养艺术新人。鉴于对综合国力提升的长期预期,以及强国代表性艺术家及其作品持续升值的规律,加强艺术品投资培训与经纪人培养,普及艺术品投资知识,建立艺术品投资教育基地应成为中国当前需首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将艺术品投资视为繁荣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国策,那就需要推出国家艺术品投资中长期发展规划,尤其是鼓励国产艺术品的价值发现与整体价值提升,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使艺术品生产与艺术市场走上长期、健康和快速发展的轨道,这样我们就有可能看到一个文化创意的中国,投资者将会获得丰富多彩的投资机会。

前不久,台湾阿拉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会议的与会者荣幸受邀参观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但导游是世界著名电脑公司广达电子的董事长林百里先生,林百里跟任何人初次见面给的不是广达电脑董事长的名片,而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召集人的名片,这说明台湾对文化的重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收藏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目前中国收藏家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在中国内地当前焦虑浮躁的时代任何东西都可能会被炒作,但缺少真正对社会有责任心的收藏家,他们应该成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

通过对艺术家及其家属比如吴冠中、齐白石家族捐赠给公共美术馆的作品数量统计可以发现,前十位艺术家的捐赠作品按照当前估价基本都已超过十亿人民币,看到这个数字之后,相信所有企业家都会为之汗颜。目前关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在公众中已经越来越清晰,真正有社会责任的首先是艺术家们,因为很多艺术家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为公共美术事业捐献出他们的作品,比如刚过世的吴冠中先生把3D0多幅作品捐给各类公共美术机构,而他仍然住在三房两厅的房子中。

隆中对教案1 第5篇

隆中对

《三国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和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2、分析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形式推断和战略方针。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突出重点裁剪材料的笔法

2、领会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的妙处 德育目标

感受诸葛亮的才能和人格魅力,增强学生博学善思、胸怀天下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概括诸葛亮对天下形式的分析和提出的策略方针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和叙事的精妙之处 教学方法

问答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

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能讲一个三国的故事吗?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赵子龙单骑救主、桃园三结义„„学生讲几个故事后,老师讲解与本文情节有关的故事情节“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那么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给刘备出谋划策的呢?请看23课。(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解题)

二、文学常识

陈寿,晋朝安汉人,史学家。《三国志》记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历史,它是史传作品,尊重历史,不重视情节的渲染;而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小说,为吸引读者,有许多文学加工,文学性很强。

三、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

3、个别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指错评价。

4、齐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

学生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并全出文中重点字词句。有疑问的地方与同学合作讨论解决。学生展示,老师归纳总结。

重点字词句:

1、通假字

自董卓已来

欲信大义于天下

2、古今异义

猖獗

抑亦

可以

3、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然志犹未已

已拥万之众 谓先主曰

自董卓已来 因屏人曰

君谓计将安出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

4、词类活用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箪食壶浆

5、重点句子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五、当堂检测

给学生3-5分钟时间快速记忆重点字词句,然后当堂提问

六、课堂小结

隆中对教案 第6篇

《隆中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3、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能力目标:

、朗读文言课文。

2、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诸葛亮的卓越才能,理解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德育目标:

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难点:理解内容,把握诸葛亮隆中对策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决策的科学预见性,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分析:

三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诸葛亮。《隆中对》即是以历史的方式客观记录刘玄德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出山相助这段历史佳话。做为二十四史中最著名的前四史之一的《三国志》,既继承了前人对历史的客观、忠实的记录的特点,又表现了纪传文学以简笔勾画人物性格的写作风格。课文节选的《隆中对》片断更是集中表现了诸葛亮高超的分析能力和卓越的政治远见。学习这篇,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把智、诚做为我们后人终身追求的典范。

学生分析:

本届学生文言知识较为薄弱,文言词语积累较少,有必要拓宽学生知识容量及增加学习的深度。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对三国时期的人物,特别是诸葛亮,有浓厚的兴趣,诸葛亮的传奇色彩更吸引学生,课堂可拓阔他们的视野,指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教学设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阅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对”的有关知识,了解三国文化。

2、朗读文言课文。

3、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了解大义。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介绍“对”的有关知识及三国文化。

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来了解他。

讲授正课:

(一)、解题:

.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要求学生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划分朗读节奏。(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4、齐读课文。

(三)、新课讲授:

疏通文意。、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躬]亲自。[陇亩]田地。[好]喜欢。[每]常常。[时]当时。[莫之许]就是“莫许之”。许,承认。[友善]友好。[信然]确实这样。

2、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屯】驻军防守。[器]器重、重视。【谓……曰】对……说。[与俱来]与(之)俱来。俱。一起。[就见]到那里拜访。就,接近,趋向。[屈致]委屈(他)召他来。致,招致,引来。[枉]委屈。[驾]车马,借车马指刘备。[顾]拜访。

3、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由是]因此。[遂]于是,就。[诣]去,到。这里是拜访的意思。[凡]总共。.[乃见]才见到。[因]于是。[屏]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汉室]指汉朝。[倾颓]崩溃、衰败。[奸臣]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窃命]盗用皇帝的命令。[孤]古代王侯的自称。这里是刘备自称。[度德量力]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人[信]通“伸”,伸张。[遂]就。[用]因此。[猖獗]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已]停止,罢休。[计]计策。[安]疑问代词,怎么。

4、请学生翻译第4段到完,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已来]已,通“以”[不可胜数]数也数不清。胜,尽。[众寡]人少。意思是兵力薄弱。[非临…,抑亦]不仅……而且[谋]筹划(得当)[挟]挟持,控制。[令]号令。[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争锋]争强,争胜。[国险而民附]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援]外援。[囹]谋取。[利]物资。[尽]全部取得[此用武之国]这是用兵之地。意思是兵家必争之地。[殆]大概。[资]资助,给予。[险塞]地势险要。[天府之土]指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因]依靠。[成]成就,创建。[暗弱]昏庸懦弱。[殷]兴旺富裕。[存恤]爱抚、爱惜。[胃]后代。[信义]诚信仁义。[著]显明。[总揽]广泛地罗致。揽,这里有招致的意思。[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戎]古时对我国西部各族的称呼。[夷越]这里泛指我国南部各族。[修]治理。[政理]政治。[身]亲自。[箪食壶浆]用箪(盛着)粮食,用壶(装着)酒水。“箪”和“壶”是形容词作状语,表工具。箪,用箪。壶,用水壶。[诚如是]确实像这样。[日]一天天。

词语积累:见练习册P100页

作业:1.完成练习册P102页2.3.4

2.复习并默记<词语积累>内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锐利的战略眼光。

3、认识、了解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第一智者的生平经历及主要功绩,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内容:

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

讲授正课:、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所有的人物名字。

明确:亮、管仲、乐毅、崔州平、徐庶元直、先主(刘备)、董卓、曹操、袁绍、孙权、高祖、刘邦、刘表、刘璋、张鲁、关羽、张飞

2、如此众多的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的身份、地位是怎样?请同学们分成四人小组,探讨这个问题,记得提供原文根据。

明确:诸葛亮:隐居隆中,种田人。(“亮躬耕陇亩”)

管仲、乐毅:春秋战国有名的将相,辅佐国君成霸业,诸葛亮自比二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崔州平、徐庶元直:是诸葛亮的朋友(“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先主(刘备):是帝室的后代,其父中山靖王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以光复汉室为由屯兵新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什么?请在原文中找答案。(“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董卓:杀死东汉少帝刘辩,独掌大权,导致天下大乱。(“自董卓以来……不可胜数)

曹操:开始没有名声,兵力也弱,现在有百万军队,挟持皇帝号令诸侯。(“曹操比于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

袁绍:汉末冀州牧,几十万军队与几万人作战,大败(老师补充官渡之战)。

孙权:继承父兄之业占据江东,是江东之主。(“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高祖: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刘表:荆州牧

刘璋:益州牧,昏庸懦弱。(“刘璋暗弱”)

张鲁:占据汉中,在益州的北面,国富民强却不知爱惜。(“张鲁在北,……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关羽、张飞:师补充:是刘备的手下。(“关羽、张飞等不悦……羽、飞乃止”)

3、人物的身份、地位现在都清楚了,问问学生,对于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刘备来说,哪些人特别重要?

明确:曹操和孙权、刘表、刘璋、张鲁

4、学生交流所找的地名,根据课文,分析当时情形。(这部分以学生分组讨论为主,需要老师的引导)

明确:博陵、颖川、新野、江东、荆州、南海、吴公、巴蜀、益州

⑴、博陵、颖川:分别是崔州平徐庶的家乡。提一下即可,古人常将家乡缀在人名前面。

⑵、新野:刘备屯兵之所。为什么刘备会屯兵这里?他怎么会见到诸葛亮?用文中话回答,并解释清楚。(这个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⑶、江东:孙权占据的地方。

⑷、荆州:北面靠着汉水、沔水;东面与吴会相连,西面与巴郡蜀郡相通,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北据汉、沔……此用武之国)

⑸、益州、地势险要,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

5、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曹操:今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任用贤能可援不可图

刘表:据荆州用武之国,却不能守。

刘璋:据益州险塞,暗弱

张鲁:在益州之北,民殷国富却不知存恤。

6、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7、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明确: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其主不能守”。又论述了占据益州的必要性,“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细细体味,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从各个方面描写刻画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开头一段写诸葛亮,从正面写他的非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则从侧面来写。刘诸问答从正面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形象,充分表现诸葛亮的天才预见,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张不悦、刘鱼水相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照应,使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堂总结:

本文自始至终围绕着隆中对策这个中心,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事议论,层次极为清晰,结构十分谨严,语言概括精练,人物形象丰满,五百余字的篇幅,内蕴极丰,言简意赅,是史传中的精品。让我们悉心品味《隆中对》,汲取史学文学精华;用心解读诸葛亮,树远大志向,成有用之才。

作业布置:、研讨与练习一、三

2、完成练习册P102页5.6.7.8.9.10.12

3、、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对文中涉及的人物进行了解。

板书设计:

曹:不可争

明察天下形势

孙:不可图

隆中刘

荆益二州:可争、可图

三步走战略:

教学反思:

《隆中对》词句的检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上一篇:公示范本下一篇:英语人物描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