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024-07-19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选11篇)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1篇

浅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钟育芬)

面对着21世纪以来各种世俗文化的冲击,当前中学生自我观念的强化,外来文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上的模糊混乱,造成无纪律、无道德,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的现象。而作为担负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教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内心深处提高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是十分有必要而又刻不容缓的。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

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

精神中,不管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长征精神还是井冈山精神,不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抗洪精神,从古至今,无不都是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爱我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高昂的民族凝聚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其次,对于一些热切关注着的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利用,比如“9.7”钓鱼岛事件,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历史缘由加以说明,再加以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教育,以德引导,旁敲侧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分析钓鱼岛事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说要下一代记住历史,报仇国耻,而应该以此为动力,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由此不但有效地落实了教材和时政知识,更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保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当前的教学不再是教师长篇大论的“灌输式”教学了,取而代之的是还原课堂本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堂课学习的主角的创新性教学,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多媒体电子教学,比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岁月,可以通过《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给学生一个更加饱满的、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9·7”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在课堂上播放由中国感恩教育专家、著名演讲家一横老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公开发表的爱国演讲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但使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而此时再加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则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才是一堂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大实现。当然,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在《屈辱的岁月》一课完成后开展全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可以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演唱《爱我中华》等方式加以学习,使学生不但增强学习的乐趣,而且深切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小论文,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珍惜时光,热爱美好生活,让爱国主义永驻心田。

五、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最后的完善“爱国始自爱家乡”。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

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将使学生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把爱国人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伟大而又严峻的工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一位历史学科教师的责任。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2篇

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难以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学历史学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历史教学仅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首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历史学科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等特点,在道德情感领域的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感人、可信。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形象、具体、深动的人物事件去感染、熏陶人,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滋润和升华。本人任教以来多年担任毕业班的历史教学,在复习八年级近代史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这段中国屈辱史和抗争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自从1840年,英国使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封建腐朽落后的清政府国门后,我们泱泱中华竟然在未来百年里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凌与瓜分。但是我泱泱中华不乏爱国仁人志士:虎门销烟中林则徐果敢点燃了燃烧流入残害中华民族的那把大火;鸦片战争中舍身殉国保炮台的关天培;为求国家富强致力洋务运动、不畏年事已高西征新疆的左宗棠;因炮弹打光而驱舰撞向日舰吉野号的邓世昌„„ 我堂堂中华正处于腐朽黑暗的社会、正在遭受列强欺凌之际,不乏诞生一批批爱国的仁人志士。从这些历史教育素材中,教育学生:“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学生在现代社会里去体会、认识我们柔弱的过去,让学生们去感受我们当时清政府虽然是腐朽落后的社会,去认识依然不乏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主权不受侵犯而轰轰烈烈的拼搏;让学生知道并牢牢记住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历史,不忘国耻,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

其次,要切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发展阶段,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其生理和心理处于急剧变化的状态,表现为自我意识高涨,独立意识增强,而且具有反抗意识。因此,我们必须用和风细雨般的渗透,才能达到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要多运用直观教具,在讲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时,如果将彩陶、瓷器、地动仪、长城等模型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亲眼看到祖先的发明创造,会使学生产生非常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讲帝国主义侵略的暴行时,如果拿出实证,如将南京大屠杀、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要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如在复习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上使用表格列出《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让学生就课堂上将这些条约的签订使得当时的清政府丧失了国格,丧失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领事权、驻军权等等进行对比,使学生从中认识到“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从而达到复习以及将爱国主义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目的。

第三,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教育学生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兴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从林则徐、魏源向洋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农民自发的义和团运动,一直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落后挨打的状况,而只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才使中华民族扬眉吐气,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

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而初中社会学科的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在这个物质需求被充分扩大化的时代里,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行为习惯,自然地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寓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就在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谈谈几点意见。

一、历史学科的特性决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向

在近些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对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真实,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以八年级抗日战争的复习为例,在讲述长达八年的抗日历史中,从杨靖宇讲到张学良,从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南京大屠杀,从抗日义勇军到西安事变,从台儿庄战役到“密苏里”号,在这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难之时,在这保卫华夏、保卫炎黄子孙之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壮烈的历史事实,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在国与家的选择中,进一步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升华,真正领略到什么叫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打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在初中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涉及地理气候、世界史、中国古现代史、科学技术、市场经济、资源环境等内容,教学素材可谓丰富多样,而正是这些生动具体的教学内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立志报国”,知国、爱国、报国三者是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激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素材中,学生能学习到关于中国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介绍,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的体现,有英勇顽强的斗争历史,也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这都能在根本上使学生热血沸腾,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骨子里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直接的效果。

三、利用时代信息和热切关注的时事是对爱国主义最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我们传承着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中,不管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长征精神还是井冈山精神,不管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两弹一星”精神还是抗洪精神,从古至今,无不都是体现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爱国主义教育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如果说,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集中表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爱国主义则集中表现在“振兴中华”、“爱我中华”上。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取得的令世人瞩目、令国人欢欣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懂得我们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应当沿着怎样的道路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们高昂的民族凝聚力,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其次,对于一些热切关注着的时事政治,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以利用,比如“9.7”钓鱼岛事件,对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历史缘由加以说明,再加以对中国近现代史上遭受的屈辱历史教育,以德引导,旁敲侧击,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情感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当然,分析钓鱼岛事件,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并不是说要下一代记住历史,报仇国耻,而应该以此为动力,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由此不但有效地落实了教材和时政知识,更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多形式的教学手段是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保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当前的教学不再是教师长篇大论的“灌输式”教学了,取而代之的是还原课堂本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堂课学习的主角的创新性教学,由此也引发了教学手段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多媒体电子教学,比如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屈辱岁月,可以通过《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给学生一个更加饱满的、贴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9·7”钓鱼岛事件发生后,在课堂上播放由中国感恩教育专家、著名演讲家一横老师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公开发表的爱国演讲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分钟时间,但使学生的情绪空前高涨,而此时再加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则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升华,这才是一堂新形势下历史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最大实现。当然,除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在《屈辱的岁月》一课完成后开展全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可以通过朗诵《七子之歌》、演唱《爱我中华》等方式加以学习,使学生不但增强学习的乐趣,而且深切体会到爱国的重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写一些爱国主义题材的小论文,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历史,珍惜时光,热爱美好生活,让爱国主义永驻心田。

五、结合乡土和实践的教学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最后的完善

“爱国始自爱家乡”。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的材料, 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家乡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学生对本乡本土的历史人物、事迹、文物遗址多少有些了解。讲授历史时联系他们从小耳闻目睹的乡土历史, 将使学生倍感亲切, 产生自豪感和光荣感, 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乡土教材蕴含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思想教育的内容。为此, 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可以把爱国斗争讲近了, 把爱国人物讲亲了, 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和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 培养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而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伟大而又严峻的工程。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每一位历史学科教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 1994-09-06.

[2]廖日文.思想道德修养[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07:322-326.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4篇

一、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尧舜禹的禅让、夏商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汉一统、三国、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隋唐五代直至元宋明清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五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财富,四大发明,随处可见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思想,汉字的演变等等。中国的历史博大而又厚重,绵延五千而不绝,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通过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传统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运用对比的方法,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历史现象既是千差万别,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而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以不同的角度让学生鉴别历史的是非、善恶、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利用正反对比。

三、结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用名人事迹或历史事件培养创新意识及激发爱国情感

初中生的自主意识开始占优势,初中生观察人和事的自觉性逐步增强,对周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十分关注,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成人感”突出。应该让他们不仅仅局限课堂知识,而是深挖、升华课堂知识,把观察到的现象或学习到的知识与道德原理、爱国热情联系起来,使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历史人物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如,林则徐、邓世昌、关天培、孙中山等爱国英雄的壮举,徐骧的“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等。要充分利用历史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5篇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它也体现了中学历史学科教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深入性、发展性。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在这里“智”,不仅指知识能力,更指做人的准则、处事的经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可以利用丰富深邃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都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

历史教学,尤其是讲述祖国的历史,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是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是历史教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个问题涉及面很广,本人仅就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作如下阐述:

第一,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中华民族向来以刻苦耐劳、富有智慧,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著称于世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几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是我们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内容。在世界史的教学中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揭露资本主义的血腥发家史,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以及讲述各国人民爱国主义斗争的事迹等。再如在讲授《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要让学生见贤思齐,深刻体会并学习张骞的忠贞爱国,不辱使命,坚持不懈的精神。教师应该时刻把“给青少年播下爱国主义种子”作为己任,并作统筹安排,通盘考虑,根据各个时期教材内容制定施教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进行和落实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任务。

第二,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避免片面性和绝对化。历史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我们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地要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发挥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善于吸收外国科学技术文化等等之间的关系。防止不切实际的夸大成就,一味拔高或举此抑彼,还应避免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片面性、绝对化。对历史功臣要歌颂、赞扬,对历史罪人也要无情地揭露。从侵略与反侵略,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是与非,功与过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明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和爱憎分明的感情。第三,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中特别要突出搞好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教育,理想、纪律教育,历史责任感的教育。此外还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班级的思想动向而有所选择和侧重。

第四,既要明“理”,又要激“情”。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思想觉悟,也是一种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告诉学生爱国主义的道理,又要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因此,教师必须对爱国事件、爱国人物的英雄业绩补充一些具体生动的材料。如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邓世昌率官兵勇撞敌舰与舰同沉的悲壮情景;李大钊在绞刑架下的“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共产主义„„”这最后一次的演说;林祥谦在军阀的淫威下,被连砍数刀仍高呼“头可断,工不可开”的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教材。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第6篇

——谈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方城县一初中 金玲军

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历史课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有:首先应该系统地开发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的思想政治素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纯的历史知识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三,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通过学习历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

主题词 历史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课是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展望未来,把众多纷繁复杂的过去通过师生的互动展现出来,在参与和体会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美好,鞭挞丑恶,其道德功能是不可言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历史教育最重要的、本质的功能。因此中学历史教育过程除了要完成 “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的社会功能外,也需要和其他学科一样注重进行思想政治渗透,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思想政治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就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复兴梦,是13亿中华儿女的强国富民梦。历史就是一本书,就是一个美好世界,书之韵味,且为读之。阅读历史这本书,等于在历史里走了一回。认识中国梦,先潜心读历史书,就会从其历史中找到中国梦的注脚。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好题材。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应该系统地开发中国史和世界史中的思想政治素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初中的历史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素材,但在以往的教师对思想政治素材的使用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历史课教学思想政治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应该对历史教材中的思想政治素材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合理运用历史教材中的素材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民族危难史教育、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各民族团结统一教育等。

中国的古代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国古代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科学技术、绚丽的文化等都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习、收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方面的世界之最,如粟、水稻、大豆、大麻、苎麻、桑、茶和漆等是中国最早种植的;隋朝的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有“瓷器之国”的称誉,还有著名的“四大发明” 等等。引导学生收集、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史学、诗歌、宗教、书法、绘画和雕塑等文化艺术方面辉煌灿烂的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学生在学习或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我国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从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抗争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两条线索结合在一起。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走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国土沦丧、主权瓜分。中国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屈辱中,反映这一段历史的电影、电视、文字材料较多,形象、生动。我们可以经常设置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中国的这段屈辱史,产生气愤、痛恨的心情,并在这种情绪中思考、探究中国被动挨打的原因,理解中国生产力的落后是导致被侵略、掠夺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进一步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身的发展。

中国近代史还是一部抗争史,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林则徐、关天培、陈化成等民族英雄为抗击外来侵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无不激起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思想感情。对于这些材料,教材中较简单、扼要,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要求学生收集这些方面的具体材料,精心准备,然后举行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讲中受到爱国主义熏陶。

在利用好中国史思想政治素材的同时,我们还应合理开发世界历史的思想政治素材。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只是世界的一个部分。世界的文明也是相通的,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子时代”,这些文明发展的结果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永无止境。

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科技文明的奇葩,这些都是人类的骄傲,历史上的“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的发展进步,理解是科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引导同学们对比同一时期中外的社会状况,理解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从而树立发展中国科技,振兴中华的决心。

第二,进一步深化历史教育的思想政治功能,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帮助学生完成从单纯的历史知识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历史也是教人做人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渐体验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如果引入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人物、道德活动和道德精神,就能使思想政治过程中知、情、意、信、行丰富饱满。历史知识生动真实,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立志仿效的对象,中国历史上,关天培、邓世昌、黄继光等勇赴国难、守土保国、甘洒热血的英雄气概;李大钊、吉鸿昌等严守纪律、威武不屈、慷慨成仁的革命精神;马本斋率众抗日、拒寇诱降,其母支持亲子抗日,绝食而死的感人事迹,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并深刻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这种道德情感必然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历史与思想政治的关系是:历史知识→道德认知→历史范例→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

在利用历史名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历史名人事迹的认同及对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的认识,我们不妨引入一些典型的反面人物,同先进的历史人物事迹做对比,这样反而能起到弘扬正气,反对邪恶的目的。历史教材中,例举了许多危害一时,为后人所不齿的反面人物。如善于拍马屁,装孝心、暗藏夺权野心的安禄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先投降女真贵族,后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的秦桧;“贪污之王”和坤;贪于权势,对内镇压太平天国、维新志士、义和团,对外一昧卖国的慈禧等等。将这些人物的丑恶言行尽量地揭露出来,使学生不仅对他们产生了憎恨感,也使学生在批判中辨明了是非,弘扬了正气。

第三,以课堂教育为基础,引导中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能给人以启示的作用,启发中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进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评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什么司马迁不畏权贵倾注全部心血写成《史记》,李时珍用毕生的精力写成《本草纲目》,孙中山百折不挠从事民主革命?他们追求的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历史舞台上众多的圣哲、先贤、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们对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人们追求青史留名,《左传》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为历代所推崇。通过讲解,让中学生认识到如果不追求人生的意义,只随波逐流,那么人的一生只是扮演了一个泡沫的角色;如果只是吃喝玩乐,那么生命只是一短暂的年华,很快付诸东流,毫无意义。只有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奋发进取,为人类作出贡献,才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了这种思想境界,就确立了中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

最后,通过学习历史,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增强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是历史教育最突出的思想政治功能。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课有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内容,拂尘览史,光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令人骄傲与自豪。这种自豪感能产生强大的心灵震撼,催促人们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能产生强大的民族亲合力与凝聚力,使我们伟大的民族蒸蒸日上。因此,学习中国历史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发达作出贡献。“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树立的关键时刻,而历史正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学习世界历史能够让学生了解世界的过去,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了解中国受到列强的凌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7篇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我们,要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学生掌握了它,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应着重以下几点:

一、在讲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同时,要着重阐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改变,决定着社会政治制度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变。我国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归根结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以此启发学生积极投入四化建设,全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推动我们的社会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同时还要阐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历史上的统治阶级进行的一些改革,虽然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但由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作了某些调整,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西汉、唐朝、明朝初期,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都曾调整过统治政策,从而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今天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与历史上剥削阶级的改革有本质的区别,但其目的也是为了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加适应,从而为生产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加速四化建设步伐。通过这样的`历史教学就会提高学生投身当前改革的自觉性。

二、要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都迫使统治阶级作某些让步,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前进。1840年后,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扑后继的英勇斗争,才迫使帝国主义列强放弃瓜分、灭亡中国的企图。通过这些历史事实,就可以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从而坚定不移地相信、依靠群众,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三、在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还要正确阐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要求,比一般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做得好些,影响大些。如果离开历史发展的要求,任何人都不可能表现出重大的历史作用,甚至会走向反面。因此在讲历史人物时,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不能离开当时的社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人物的历史作用和成败兴衰的原因。例如,讲秦始皇统一六国时,首先应当指出,当时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已经出现了统一的趋势,统一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其次是由于秦国的强大超过了其他六国;三是由于秦始皇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充分发挥了他个人的作用,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措施。由此说明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六 国,是由于他的统一行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人民愿望。他统一六国后,本想长治久安,想一世、二世乃至万世地统治下去,但由于他暴虐百姓。违背人民意愿,结果不过两世就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再如刘邦、项羽,他们顺应历史潮流,举义兵,诛暴秦,推翻了秦的暴政。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由于他违背历史发展趋势,实行分封制,再加上地刚愎自用,结果被顺应历史潮流、实行约法三章、善于用人的刘邦所击败。“刘邦建汉后,由于汉初统治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实行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但到了西汉未年由于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阻碍社会前进,使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潮的灭亡。像这样的事例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袁世凯,他利用资产阶级的软弱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8篇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为什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培养呢?在日常教学中又如何把爱国主义贯穿到课堂中呢?

1.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知道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众所周知,我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同古埃及、印度、巴比伦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然而,中国文明又带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文明此起彼伏,一个高峰接着另一个高峰,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停止,中华文明仍在前进不止。早在四千年之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文字记载,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历史教学中,在向学生进行祖国悠久历史和辉煌灿烂文化的传统教学中,使学生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特别是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繁荣又为科学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保证,让学生树立了坚定的信念:坚信我国的“四化”一定能够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甚至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再现我国几千年前的辉煌。

2. 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常说胸无大志无以成就事业,历史上的许多成就一番事业的名人都是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正如古人所说“人无志而不立”。这样的例子在历史教学中不胜枚举。

早在西汉时期,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班超放弃宫廷的安逸生活毅然弃笔从戎,功在边疆的远大志向至今仍为人所传诵;东晋时期的祖逖留下了“闻鸡起舞”的美名,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时期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树立了“精忠报国”的志向,他建立和领导的岳家军让敌人闻风丧胆,其英雄事迹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名将而名留青史。

到了近代,为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展示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农民阶级的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天国”理想;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理想社会使国人为之奋斗,从而有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

到了现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为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和平、民主、面貌焕然一新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实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的愿望。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对这些英雄人物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的讲述,一方面让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另一方面教育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荣革命传统,让他们时时刻刻有振兴中华人人有责的观念。

3.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树立维护和实现国家统一的意识。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的融合、祖国的统一,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古至今,我国各族人民都为此进行着不懈的努力,艰苦卓绝的斗争。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统一一直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秦朝建立以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大约要占三分之二左右,而且愈到后期统一的时间越长,分裂的时间越短,而国家的统一对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则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近代,中国曾饱受外来侵略,猖狂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妄图把中国四分五裂,如果没有维护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团结,近代的中国就会完全陷入帝国主义的魔爪之中。正是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这种维护统一的强烈愿望,从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妄图瓜分中国的美梦。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伟大的爱国者,其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历经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新中国。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平定了达赖叛国集团,为维护祖国统一取得了又一个重大胜利。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早在三国时期大将卫温就曾率船队到过那里,元朝时期曾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那里,清政府为加强对那里的管辖还设立了台湾府。现在,台湾问题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为实现祖国的统一,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目前“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直至今日,我党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立场,一再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教材中的这些素材,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还可以充分帮助学生树立起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科;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刻的感情。”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今天物质需求被扩大化的时代里,重视对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行为习惯,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人生观形成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结合自己的教学积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意识,提高道德素质,谈几点看法。

一、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有明确的方向(方向性)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历史学科在思想品德教育上有鲜明的特点、真实性和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以七年级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复习为例,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卫青、霍去病到戚继光、郑成功,在这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一幅幅壮美的历史画卷。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的四大发明、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从而强化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充分利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多样性)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综合性,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等内容,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含,正是这些具体生动实在的内容,激活了学生心中的爱国火花,也正是“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而知国、爱国、报国是有机统一的。只有知国才能唤起爱国之心,重树报国之志。在初中教学内容中,既有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体现,又有坚强不屈的斗争历史,更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这些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激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内心深处产生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三、时代信息和时事热点是爱国主义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性)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我们在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中,不管是戚继光抗击倭寇,实现了其“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志向,还是林则徐虎门销烟,践行了“苟利国家生死以,豈因祸福避趋之”的抱负,从古到今,都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情感。一个没有自信的民族,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说,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拯救中华”上,那么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教育则表现为“振兴中华”上。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必须结合史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自觉地树立起刻苦学习、立志报国的志向。

另外,对于一些热点时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以便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例如,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菲律宾觊觎仁爱礁事件,对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加以说明,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史实,近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知识,关注了时事热点,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诱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绪,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四、多种教学手段并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目标性)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的教学不再是“满堂灌”的模式,而是还原课堂本身,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因此教学手段随之发生了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有多媒体教学,例如,对中国近现代史艰辛岁月的学习,就让学生观看《甲午风云》《南京大屠杀》等影视资料,直观生动形象地给予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教师适时点拨,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强化。

五、利用乡土教材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性)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而乡土历史是祖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教育生动、形象、具体的材料。家乡是一块滚烫的热土,是一片深情的土地,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学生肯定对家乡的历史人物、文物遗址有些了解。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教师再补充一些乡土历史,学生会倍感亲近,产生无比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乡土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乡土历史,以便更好地、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其次,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工矿企业、建筑工程实地考察,让学生亲眼目睹家乡的变化,进而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实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时祖国的花朵在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加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之才,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每位历史教师的责任。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10篇

【摘 要】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要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和途径素质教育的深层建构就是变“教书”为“铸魂”,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江泽民在致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的一封信中,强调了学习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全党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对中国历史的学习,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这正是历史教学应把握好的主题思想。中学历史教学就是“以史明志,启智育人”。历史课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就是进行道德和情操的陶冶。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汲取历史智慧,认同民族文化,具备开放的世界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本文就如何加强历史课堂爱国主义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1.传授国情知识,增强爱国情怀

国情教育是历史教学赋予的社会功能之一,早在1914年李大钊就明确指出:“言国情者,必与历史并举,抑知国情与历史本质无殊,所异者,时间之今昔耳,昔日之国情,即今日之历史,来日之历史,尤今日之国情。”这种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贯通性,说明了对国情的认识过程也就是对历史的认识和反思过程。历史教育应着重认识时代,认识时代的需要,认识时代的任务,要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时代,理解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理解现在时代需要什么,个人应在这个时代发挥什么作用。只有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这种认识就是历史感,就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因此,我在讲“古史演进”时从“我们身边的历史文化遗存”切入。向学生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线索,探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和特点。在“中国近代史”部分,设计“危机”与“探索”两块。以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为主线,阐述了中华民族屈辱不沉沦,抗争谋生存,探索求发展的大量史事。比如,分析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和层次有几个不同的阶段。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以曾国潘、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坚船利炮”学习西方物质文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国家政治制度改革。前者主张君主立宪,后者提倡民主共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扬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通过这一联系对比,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取舍的过程,只有到了“五四”运动后,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真理。实现了思想上的又一飞跃。通过对“五四”运动中学生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迸发出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革命献身精神的讲述,教育学生继承“五四”精神。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新民主义革命和迈向社会义义现代化奋斗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感受历史名言,树立爱国之心

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历史课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有“以史为鉴、厚今薄古”的立意以及富有感染力的课堂语言和周密的课堂设计。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爱国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千古传诵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名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之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岳飞的“精忠报国”。再如:奋战十年荡平倭寇的戚继光、打败殖民者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抗击沙俄收复新疆“遍插槐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左宗棠;“我自横刀向天笑”变法英雄谭嗣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不屈不挠的革命先驱孙中山;“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日将领吉鸿昌等。这一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感情地朗读。能燃烧起学生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联想。教师用深厚的史学积淀,用精湛的教学艺术,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课堂上引起师生共鸣,产生情感交融,才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了解社会实情,参与报国之行

课堂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社会实践也是学生了解国情知识的重要环节。必须引入时代活水,灌溉学生心田,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探究意识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结合乡土史教材、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行一家一店、一村一校一厂的社会调查,谈改革开放,农村巨变,发家兴业,说新旧对比,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和文物,请革命前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让学生饮水思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长知识、明道理、懂世事、变感情。让学生明白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不辜负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代青少年应付诸什么行动等。

4.创新教学手段,激发爱国热情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为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奠定了课堂情感基调,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借助媒体达到快速直观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倡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上网搜集相关史料信息,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获取知识,利用网络媒体教师自主设计专题学习网页。如“我阅读—我欣赏—我探究—我思考”在网页上展示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找出相关的史料,让学生欣赏拓展视野。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带领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到拓展性学习再到探究性学习,形成有序的学习链接,例如我教八年级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制作课件先将视频画面中: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卢淀桥、爬雪山、过草地等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看,再将红军长征路线图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填出沿途经过的省份。让学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通过画面的演示再现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敢于牺牲,前赴后继的悲壮史诗,从而认识到革命历程的艰险,产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和崇敬之情。教学中只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媒体制作课件等,就能顺利地突破难点,让课堂拓展升华,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得到热情高涨。“感人心焉,莫先乎于情”只有以情感人,触景生情,才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受到深刻的启迪。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认同,产生强烈的爱国激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完善自我,大胆探索创新,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历史教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文选》 2006.8人民出版社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11篇

(邢台县马河中学 河北 邢台 054000)

语文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可见,在一个的成长过程中,情感对人们的行为的养成是起着巨大的作用的。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根据几年的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创设情境,披情入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

(1)巧设导语。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导语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就是以导语切入的效果。如教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我设置的导语是:我们曾学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生回忆背诵)领略到了北国的冬景,江南的冬景是什么样子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说是:落叶飘零;天气寒冷;空气干燥;江河凝滞。江南的冬景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开篇导语定下了饱含深情的基调,以唤起学生深情的回忆,打下了阅读课文的感情基础。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声音、画面、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我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利用课件给学生播放了《安塞腰鼓》的音像片段:“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在厚实的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雄浑的鼓声!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生命和力量是如此的伟大、激昂、粗犷、不受羁绊。然后播放充满激情的录音,让学生再次感受、体会文章所描写的场面和感情。这样营造一个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披情入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学作品是借文学语言形象地反映生活的艺术,它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人的。因此,讲解课文要让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使视觉所形成的兴奋状态逐步扩大,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2.让学生读出感情,释放感情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多种风格,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如读《观沧海》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读出曹操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读《春》时,却要用轻缓、抒情的语调,读出春天万物复苏,大地回春的景象,从朗读中重现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画面,体验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另外,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还要注意语气、节奏、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老师应该恰当地给予点拔。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文章所传达出来的一情一意,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优化教学效果。

3.生发情感,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朴素的语言,从微小的细节,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表达了父子深情。结合本篇课文,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写出亲情作文。有个学生从自己的爷爷为乞丐端饭、穿鞋等细节描写中,表达了对爷爷的敬佩之情,并以《天堂里的笑声》为这篇作文命名,写出爷爷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关注弱势群体,创建和谐社会,谈出了切身感受,体现出情感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对于相近的课文,应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陆游的《游山西村》同样是对友情的赞美,都描绘了美妙的田园风光。但在语言风格上,孟浩然的诗自然朴实,陆游的诗于平易处见工整,富有哲理色彩。教师也可以试着写一些古诗新诗,启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与灵感。

4.互动共鸣,传递深情 师生课堂互动,是教改实验中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只有互动,才能产生共鸣;只有互动,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层层蓄势,气象恢弘。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志。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轮读课文、课堂讨论、师生分别写读后感等多种方式,增强互动,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初一语文课本中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了对祖国领土沉沦的悲情,可以结合咏唱纪念“9.18”等抗日救亡歌曲,加深学生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但情感的布施从来就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更为注重的是方法和分寸”。情感的表达,不但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更可以用写作的方法倾诉在作文中。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开启学生情感的喷发点,极力吸引学生去体会心灵的自由、思想的快乐和创造的渴望。

上一篇:收银员日常规章制度下一篇:一班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