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2024-07-24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精选10篇)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1篇

编码:研究类型 基础研究 学科分类学生体质健康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提高抗挫折能力研究

按照心理学家的解释: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造成挫折的原因有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具体可分为需求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损失挫折等等。

在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中专有挫折理论,即研究挫折的内容、特点、形式、原因及解决挫折的方法等问题。该理论认为,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使人失望、痛苦、沮丧,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导致矛盾激化,甚至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失去对生活的追求,给群体和个人造成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教益,使人认识错误,接受教训,改弦易辙,或砥砺人的意志,使人更加成熟、坚强,在逆境中奋起。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挫折,善于转败为胜,并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从而成为乐观、坚强的人。从教育的视角看,挫折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甚至可以说,痛苦是快乐之门。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产生挫折感,只是程度不同、结果不同罢了。其中,比较常见的挫折,如学业失败、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恶化、班级地位偏低、个人形象受损等等。那么,该如何面对孩子受到的挫折呢?毫无疑问,父母与教师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但能否抗挫折的关键还是取决于学生本人。尽管许多中学生还是未成年人,但命运也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因此,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关键在于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自信,就是心理健康。而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运动能增进心理健康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的概念也由原来的“没有疾病、不虚弱”而转化为“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然而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环境又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甚至导致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体育运动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消灭文明力量的惯性影响,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自己擅长的项目,可以获得非常微妙的快感,满足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成就需要和尊重需要,使由于工作和劳动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疲劳等不良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与放松。

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提高人对同伴、对集体和社会的适应力。使人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胜任各种社会角色。在严寒、酷暑、高山、高空等环境条件下进行体育运动,还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体育锻炼对自我知觉和自信心的提高

自我知觉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的评价,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由于锻炼的内容、难度、达到的目的、与其他参加锻炼的个体的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有氧素质和应付应激的自我感觉能力有大幅度的提高,并能增加幸福感。

自信心是对自己成为胜任者能力的确信。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身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很好地胜任锻炼的内容,这有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三.体育锻炼促进心境的积极变化

由于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体是主动参与,并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因而个体的情绪状态通常是积极、稳定的,或是为了达到积极的状态,改善不稳定的状态而进行体育锻炼。这种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称之为心境,它与个体的健康状况、人际关系是否融洽等相关。改善恶劣的心境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需要,而体育活动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适当的方法。有研究表明,在所有的情绪状态下,成年女子在一天任何时候进行有氧体育锻炼对心境的改善都有显著的益处。另有研究表明,在平常的条件下,缓解的身体练习可以影响到心境的状态,并降低焦虑程度。

四.体育锻炼对体育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的改善

根据Ryan(1983)的调查1750名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身体活动作为治疗焦虑症的手段;80%的人认为身体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Lobitz等人的研究指出,进行7周的焦虑控制训练在降低焦虑状态方面与有氧条件性练习一样有效,但身体练习组比焦虑控制组在生理上显著获益,如收缩压和心率降低。Derger等人发现,许多人在游泳后紧张、抑郁、焦虑有很大程度的降低。North等人(1990)对抑郁病人的研究表明,借助于精神分析技术有目的地让病人进行身体练习,要比休闲活动对各种抑郁病人有更大的好处。

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五.体育活动有助于矫正某些心理缺陷

人的心理不是孤立的,心与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的心理与人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也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而体育这一这会活动则为人提供了一块珍贵的活动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的心理与身体、人的主体与周围环境、人与周围的人能够充分地交融在一起,从而促进主体对环境的适应、促进人际关系、使人达到身心平衡,获得身心健康。

六.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据国外报道,许多国家已将体育活动作为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一种手段。据基恩调查,在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医生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即宣泄疗法来治疗焦虑症,80%的医生认为体育活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目前对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活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的减缓和消除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临床研究表明,慢跑、散步等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治疗抑郁症和抗抑郁效果十分明显,能减轻症状,增强自信心。因为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消极情绪状态,而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积极情绪状态。因此,抑郁者参与运动显然能产生积极的效应。体育活动还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的机会,使遭受挫折后的冲动通过运动的以转移和升华,避免心理障碍的产生。

结论: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且能够积极的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因此我们说体育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1】汪继兵.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n].黄山学院学2006

【2】江宇.体育与人的心理健康[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

4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作者姓名:彭海英

单位:卢龙县卢龙镇中学;地址:秦皇岛市卢龙县邮编:066400

摘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关键词: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 提高抗挫折能力研究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2篇

程玉芝綦秦

高中学生正值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喜欢模仿和偶像崇拜。但由于他们对自身能力及认识水平上的缺乏,对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不能及时地调整和改变,容易产生挫折感。如果他们不能正确面对挫折,挑战挫折,不能在挫折中成长起来,就会悲观自杀,出现“身在而心死”现象。因此,选择运用适当的提高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心理研究方法,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迎战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和挑战并实现美好的人生目标,便是当务之急、当务之需。我们希望通过以下方法帮助高中学生具有抗挫折能力,以应未来之需。

1.正确认识挫折存在的普遍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论我们是否欢迎,挫折都会来,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出现的情境。因为生活就是由怒、喜、思、悲、恐所构成的。古今中外的很多伟人都是在挫折中磨砺出来的,如,武则天、邓小平、哥白尼、林肯、乔布斯等。只有确定了正确的挫折观,树立坚定的目标,培养乐观精神,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并且敢于直面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不灰心、不气馁、坚持不懈,才能把挫折当做成功的起点和向上的动力,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

2.正确认识挫折存在的两重性

挫折具有两重性。它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不仅使人痛苦不安,也使人得到磨砺考验。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比如,歌德、贝多芬曾想自杀过。但他们通过斗争,最终都坚定地走向了真理。只有正确认识挫折存在的双重性,学会接纳与超越,才能转危为安,从中增长知识和才干,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挫折向积极方向转化。在遇到挫折时,我们只有能够适当的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正确评价和正视所遇到的挫折,才能摆脱挫折的困境。比如,他人的嫉妒及恶语中伤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同时,也帮助我们认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使我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所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的确,如果我们以愉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生活就会对我们笑,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愉快。

3.正确认识挫折存在的必然性

挫折是人生必然的生命历程。挫折对人的刺激常常比较强烈,直接影响着心理和生理活动,会给人以深刻和印象,尤其使人产生了强烈情绪反应的挫折,更会使人感到时时被它所影响而不能释怀。然而,挫折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应当面对它,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已经过去,那就应当丢开它,不要老是把它保留在记忆里,更不要时时盯住它不放。痛苦的感受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脱身,它就越使你越陷越深,直至不能自拔。比如高考失利,终日以泪洗面,以至抑郁颓废。但是,如果若无其事,心安理得,也并非好心态。要知道有人中榜就必然有人落榜的道理。如果心愿未了,就鼓起勇气,再战考场;如果有其他出路,也可变通发展,只要适合就好。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4.预防挫折,学会接纳并战胜挫折。

首先,要确定好目标,并对在目标的实现中可能会遇到的挫折有所预测,对可能的成功与失败作出正确的评估,检查其途径、方法是否合适,并灵活掌控,及时调整,确保目标的实现。其次,学会不断发现并记录自己的优点,肯定自己的优势,激励并强化成就感和喜悦感。第三,改变挫折情境或暂时离开挫折情境,以避免不必要的挫折感和紧张、焦虑情绪的发生。第四,向亲人或朋友倾诉或通过快跑、唱歌、大喊等方式把烦闷的情绪宣泄出去。第五,通过班会、主题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展开主题辩论,探索抗击挫折的方法。第六,活动磨炼法。通过组织文体竞赛、智力竞赛、情商竞赛、逆境商竞赛、军训及社会实践等多项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竞争意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心。第七,榜样学习法。用古今中外仁人志士的百折不挠、英勇顽强的事迹来感染和激励学生。第八,通过心理讲座及心理咨询,让学生正确认识意识挫折存在的普遍性、两重性和必然性,共同探讨出预防及应对挫折的方法。第九,学科渗透法。比如通过理科教学,使学生学会面对难题时,养成不畏惧困难,独立思考,勇于钻研的良好习惯;通过读文史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自古英雄多磨难”的道理。第十,家长应该正视高中生的教育和沟通,加强对孩子心灵的了解,帮助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从古至今一直激励着无数人积极向上的斗志,它揭示了人才成长的一个规律:经受住大挫折的人才会有大作为。我们希望高中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磨练性情,珍视生命的存在价值,果敢顽强,像雄鹰一样翱翔在广褒的天宇!

作者简介:程玉芝 女 硕士学位 全国三八红旗手 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 催眠治疗师 英国催眠治疗师协会会员、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会员 全国优秀心理工作者提名奖。中教高级英语教师 自创“程氏英语教学法".全国百名德育科研型名教师 全国中小学外语教师园丁奖 吉林省优秀教师 吉林省教育科研型名师 吉林省学科带头人 吉林省师德标兵 松原市专家型教师。2008年6月—7月作为志愿者参加5.12灾后重建工作,赴四川省彭州、绵竹等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地址:吉林省扶余县第一中学教务处 邮编:131200 手机:***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3篇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因素造成的学生心理挫折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的特点, 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阻碍性问题, 例如学习压力、经济压力、社会伦理道德、学习环境适应能力等等。社会因素属于人为因素, 所以社会因素的诱发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也是最常见、直观的因素。社会因素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生心理意识。由此看见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

2、个体方面的原因

顾名思义, 个体因素引起的挫折, 其源头是学生自身的原因, 具有明了的主观性。此类挫折的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抱负、知识水平、隐忍力、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心理承受力与认知水平。不难看出, 个体因素引起的挫折因人而异, 其表现形式与程度随着学生自身的特征差异不同。而且挫折影响程度随着学生适应能力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在中职学校中, 某些学生因其自身性格迥异, 具有自私自负的心理, 其心胸狭隘, 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导致他们处于相对孤立的环境中。长期以往, 此类学生更易对学校、老师、其他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更加影响与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易产生挫折感。人际关系引发的挫折具有独立性, 其单单反映了学生心理相容能力较差, 同时也是学生最易克服与修正的挫折。二、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及其途径。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意义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考验, 通过长期的、有目的性的、持之以恒的体育运动教学, 必定会培养学生具备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以及合理有效地应对挫折的心理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每个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都要经受挫折的考验, 这种经历挫折的过程也是通过挫折积累相应经验的过程;当经验的积累达到一定厚度时, 便会促进其学习产生质的飞跃。而挫折教育正是促进经验积累的过程, 再此过程中, 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的提升, 对挫折的恐惧日渐消失, 学习的态度以及动机得到有效的端正, 意志品质得到充分的历练, 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发展。而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承担挫折的过程, 是对其今后的发展积累经验、完善心理的过程。一个人在社会上难免要遇到各种挫折, 但只有正确地面对才能有所作为。因此,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 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三、中职体育教学中开展挫折教育的途径

1、创设适宜的挫折情境

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 设置强度适中、富有弹性、灵活多变的挫折情境。让学生们在模拟的挫折情景中, 积极地调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达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跨越挫折鸿沟的教育目标。具体而言, 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因材施教, 避免“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模式, 设计富有弹性的课堂教学。在教法设计上, 应突出体育课堂的灵活性、丰富性, 避免千篇一律, 并以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强度等实际情况为中心,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此外, 教师在挫折情境的创设上, 要坚持适中原则。从而避免因体育活动的挫折度过大, 而对学生们的身体损伤造成一定的损伤, 打击了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积极性等问题。或因强度过小而导致学生不屑于参加体育活动, 而无法发挥挫折教育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由此可见, 适度的挫折情景, 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为学生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空间。

2、加强学生有效转换挫折的能力

教师应在充分综合分析学生在体育课上, 遇到挫折时的表现, 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挫折观、成就观。从而激励学生们以良好的心态迎难而上, 走出挫折的困境。与此同时, 教师们可以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 向学生们讲解自己经历的挫折和困难, 增加学生们的信心从而促使其克服紧张情绪, 冷静行事, 进而克服挫折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种不断的磨练和引导中, 培养学生们迎难而上, 将挫折的阻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从而促进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挫折不仅会给学生们带来负面的心理负担, 阻碍学生们前进的步伐, 更有甚者会因长期压抑的心理状态, 而引起身心病变。因此, 在学生们遇到挫折时, 教师应积极地加以疏通引导, 帮助学生们确立正确的挫折观, 提高学生们的抗打击能力, 从而使学生们越挫越勇, 积极进取。

4、加强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

体育是集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活动。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 会激发学生们奋发拼搏的斗志, 从而让学生们在不断地赶超他人的过程中, 实现自身发展的飞跃。常言道:“胜败乃是兵家常事”, 我们应该注重竞争的全过程而不是追求的竞争结果。这种良好的心态不仅可以消除学生们遭遇失败时的消极心理, 还可以促进学生们以一种平和、进取的心态去参与今后激烈的社会竞争, 而不是在患得患失中, 致使错失发展机遇。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项目, 在提高比赛的对抗性和难度的同时, 引导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挫折观, 增强学生们面对挫折的勇气。当前, 中职学生遇到挫折出现的消极应对、有意逃避、自暴自弃等现象, 在高职体育教育中也不胜枚举。因此,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挫折教育是体育教学的新课题。同时, 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摘要:本文分析了抗挫折心理教育在中职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并且根据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对策, 主要目的在于如何加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中职体育,抗挫折能力,途径,研究

参考文献

[1]夏时江:《适时进行“挫折教育”》,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4) 。

[2]王少滨、茹光波:《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江西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1 (01) 。

[3]王道茂:《试论青少年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4) 。

[4]朱海燕:《运用“三步教学法”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网络科技时代》, 2007 (04) 。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体育竞赛;中学生;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适应挫折、应对挫折时的能力。中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对挫折的调控能力较差,容易在面对困境时一蹶不振,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体育竞赛是一项兼具娱乐性和竞争性的运动项目,具备运动强度大、难度高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和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探讨在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福州格致中学鼓山校区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本校学生中抽取受测者参与调查问卷测试。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8份。问卷题目的得分高低直接反映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情况。为了分析参与体育竞赛对于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本研究将参与测试的学生进行筛选,依据问卷得分高低将学生分为三组。首先将问卷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序,然后将前27%命名为高分组,后27%命名为低分组,中间的46%为中等组。三个层次的得分反映了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水平的高低顺序。高分组为参与水平一、中等组为参与水平二、低分组为参与水平三。三组参与测试者的分布情况见表1。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和分析了大量有关体育竞赛、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逆商培养等的论文及专著,为完成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为达到研究目的,本研究主要采用了中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情况调查问卷和中学生抗挫折能力测试问卷。其中中学生参与体育竞赛情况调查问卷统计学生在过去一学年参与体育竞赛的次数和频率,体育竞赛持续的时间。中学生抗挫折能力测试问卷测试学生的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焦虑状况及自信心,根据被测试学生参与竞赛的情况,分析体育竞赛对于增强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3)数理统计法:根据调查问卷,利用计算机数据分析工具对统计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比较三组参与水平的学生在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焦虑状况及自信心方面的表现,研究体育竞赛对于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影响。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对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测试从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焦虑状况及自信心六个方面进行考察。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体育竞赛与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呈现正相关关系。综合表1、表2可以看出,体育竞赛参与水平越高的学生,在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自信心等方面的得分普遍高于参与水平低的学生,而体育竞赛参与水平低的学生在焦虑状况测试项的得分普遍高于体育竞赛参与水平高的学生。具体得分情况见表2。

通过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体育竞赛参与水平与学生的意志力、情绪控制能力、自信心等呈现正相关关系,与心理焦虑状况呈现负相关关系。参与水平一的学生在意志力、情绪稳定情况、自我控制能力、精神面貌、自信心等测试项的平均分数为4.36,参与水平二的学生为3.64,参与水平三的学生为3.04;而参与水平一的学生在心理焦虑测试中的平均得分为3.2,参与水平二和三分别为3.4和4.2。因此,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竞赛参与程度和范围,在竞技运动中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实践证明,体育竞赛作为一种强度大、要求高的运动项目,能够让学生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遭受挫折,并不断地战胜挫折,从而磨练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体育竞赛中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控制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自信心。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參与体育竞赛的程度和范围,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融入抗挫折教育,对于培养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建议

(1)在体育竞赛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育竞赛作为竞技运动项目,在此过程中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方面要教会学生正确看待竞赛过程中的胜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或调整训练方式、训练难度等途径重拾信心。

(2)在体育竞赛中加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控制能力。教师一方面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分析比赛中遇到的困难,比赛输赢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放松心情,享受比赛的过程。

(3)在体育竞赛中结合突发情境训练应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竞赛中的焦虑心情。教会学生在突发状况中从容应对是体育训练中的必要内容。教师应训练学生克服焦虑的心情,从容思考对策,通过综合运用平时的训练技巧去应对比赛。

参考文献:

张敏.农村初级中学体育竞赛改革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9.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5篇

江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09化学教育一班段韦华

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今后几十年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大学生不仅要拥有较多的专业知识、强健的体魄,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就可能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甚至会形成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所以如何教育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压力和挫折时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常见挫折心理类型及其产生原因、大学生对抗挫折态度和增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对策这三部分内容将有关学者的文献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归纳。

抗挫折心理能力是人格结构中的重要因素,是指人们适应挫折、抵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也叫挫折承受力或耐受能力。由于社会高度信息化、独生子女校园主体化、就业体制转变等因素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也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已成为影响其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更好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探讨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状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大学生人格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常见挫折心理类型及其产生原因

1、大学生常见的挫折心理类型

由中国地质大学的三名教授共同完成的,以北京市大学生为对象,用他们设计的挫折感量表进行了抽样调查。得到了如下的结论:(1)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感受到的挫折来自于我们所熟悉的日常学习、人际交往、生活与爱情四个方面;(2)在北京市的大学生中,感觉有强烈的挫折感的学生人数约占27.56%,受挫折感困扰而处于心理亚健康的人数约占31.35%;(3)在日常学习、人际交往、生活与爱情这四种挫折感中,大学生心理挫折感的根源主要是人际交往。

2、大学生常见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般研究者都将挫折心理产生的原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从空间维度来讲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与生活环境(包括地域环境、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班级环境和寝室环境)有很大关系。如在不和谐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轻松、融洽的寝室氛围会缓解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等等。主观方面,包括生理因素、动机冲突、个性品质。如生理方面的不足或者缺陷很容易使人产生自卑心理;同时想要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产生的时间、精力方面的冲突会给人带来较大压力;一般来说个性内向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应对挫折心理的态度

由安阳师范学院教师完成的,以河南省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4860人为被试,用他们自编的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问卷进行整体取样调查。其抗挫折心理能力不同水平的分布情况如下:处于较弱及其以下水平的占总人数的6.64%;处于中等水平的占总体的43.16%;处于较强及以上水平者占总体的50.20%。上述结果说明,目前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较强,总体情况良好。但是抗挫折心理能力较弱及以下水平者占总体的6.64%,值得引起人们的警惕。此外,从其抗挫力各因子的得分来看,积极抗挫(M=4.7219)均分最高,抗挫特质(M=3.8065)、消极抗挫(M=3.7529)依次排在后面,说明大学生群体在应对挫折时主要以积极抗挫为主。

三、增强大学生抗挫心理能力的对策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应对挫折时会选择积极抗挫,但也有少部分学生选择消极抗挫。由于当代大学生面对更多的外部诱惑、更大的学业、就业压力,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学者提出的增强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对策。(1)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正确对待抗挫折教育。大学生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成功与失败、要确立科学实际的奋斗目标、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更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2)从学校角度来看:学校积极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领导部门,对大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3)从学校角度来看: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就业压力是当代大学生要面对的最主要压力,高校为毕业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的压力,防止心理问题产生。(4)从

学生活动角度来说:学生可以自主组织心理社团活动,如心理沙龙(大家一起敞开心扉,面对面真实地说出自己对人生、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方面遇到的问题的见解)、心理征文(组织心理剧、编写心理故事、观看心理电影等)。(5)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高校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家长要采用民主、宽严相济等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社会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挫折教育的文化氛围;政府要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竞争秩序,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四、结语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其中有些成果也已经应用到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当中。相信目前已经出现的有关大学生挫折心理研究的理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参考文献: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6篇

研究报告

课题批准号

2015—GHYB—159

课 题 名 称

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课 题 类 别 一般课题

课题负责人

陶 杰

所 在 单 位

平顶山市湛河区曹镇乡焦庄小学

日 期 2016年3月29日

《提高小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参研教师共6人,参研班级共4个班。通过专门课程教育,学科渗透,活动结合以及“班队活动”、“知心信箱”、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有效途径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总结出了学科中渗透抗挫折教育的经验;探索出了各种活动中渗透抗挫折教育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很难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大事小事都进行代办,使得儿童很难有机会体验到生活中的辛劳和疾苦。一旦让他们独立生活,就会暴露出抗挫折能力十分薄弱的缺点,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学校教育一直没有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使得儿童表现为意志薄弱,自理能力、挫折耐受力都很缺乏。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抗挫折教育。

二、实验目标

1、认知目标:

(1)让学生能正确认识挫折与失败。

(2)让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别人。

2、行为目标

(1)能在学习、生活中承受起挫折与失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2)在交际、活动、生活中能谦让、忍耐、包容,学会克制,调适自

王晓、侯丽珍分别执教主题活动《情绪低落有妙计》,《直面挫折,健康成长》、《正视挫折》,开展“自我教育模式”的研讨,研讨如何结合自我教育内容,创造性地增加抗挫教育内容,使抗挫的能力得以强化。

②进行“挫折教育”学科渗透调研。挫折教育应渗透各门学科之中,这对小学生养成抗挫的心理素质极为重要。我们要求每位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找准结合点加强“抗挫教育”。

③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研究。我们在实验之初,我们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的培训。其反响大,效果好。

④把“抗挫”教育与学校各种活动紧密结合。在少先队活动中体现挫折教育。少先队大队部每期要求各中队必须开展“抗挫教育”的主题班队活动两次以上,利用假日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各年级学生自己动手办“抗挫折”小报80多张,出版”抗挫折”黑板报15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都是主角,他们踊跃的参与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感染,受到触动,真正让挫折教育的内涵融入到了教育的主题之中。

⑤在给学生的操行评语中关注“抗挫”。几年来,我们在给学生写评语方面进行了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对话式给学生写评语,从而显得更亲近、热情,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体现教师的关切和爱意。

⑥成立了家长学校。以家长学校为纽带,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的情感交流。学校、教师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与家庭配合,采用家访和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教有,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实验班儿童压力与抗挫能力低下分析

根据调查和座谈,我们发现:压力来源于生活和学习的占82%,压力来源于家庭和自己期望的分别占86%,压力来自于学习成绩的占74%,高年级紧张的学习生活感觉有时不适应占82%。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自己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占56%,遇到不顺心的事向家长和老师倾诉占26%,向朋友倾诉的占70%。

这些说明:

1、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习压力大,这恰恰是学生最易受挫折的一个方面,学习好坏考验着学生的心里承受能力。

2、孩子在学习中缺少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不能得到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和安慰,成长的烦恼不能及时得到疏通,长期压抑在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心中,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3、学生缺乏社会锻炼教育,孩子的独立能力差,缺乏基本的沟通能力,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内向、敏感、脆弱、自悲,往往出现种种不良倾向,制约着一些学生性格的发展,也是造成学生抗挫折能力弱的因素之一。

(三)挫折教育方法的探索

第一,专门的挫折教育课程和具体的学科渗透同时并重,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德育功能,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利用专门挫折教育课程,扎实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性地补充与挫折教育的有关内容,使挫折教育在专门课程中得以强化。

笫二,挫折教育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通过实验我

学生把心里话讲出来,教给学生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从而让教师发现和矫正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大大增强。

第三,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体现抗挫折教育,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课题组特别注重积极向上的抗挫折教育文化建设,向学校建议利用板报、墙报、手抄报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收到较好效果。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英雄人物的事迹图片以及身边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有我国的张海迪,英国的霍金等;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第四、召开家长会,培训家长,与家长协同,引导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⑴要合理期望,正确引导。⑵家长要树立榜样,陪学生多读励志故事。⑶家庭氛围要平等尊重、民主和谐。⑷家长要正视挫折,从容镇定、忌空洞说教。⑸设臵交往情境,做孩子最好的倾诉对象和引导者。⑹有意识的为孩子创设困境,为孩子提供锻炼机会。以此打开学生抗挫折教育的新局面,不断推动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五、认识和思考

(一)抗挫折教育必须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

抗挫折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但与目前学校教育面临的各种压力相比,似乎又是一项软任务。而且心理辅导工作成效的评价又不能以学校常用的量化标准去衡量,这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抗挫折教育必须激发全校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心理教育实验的实施者和执行者,没有教师的全身心投入,领导的决策无法贯彻,教育科研的设想无法变为现实。

作为抗挫折教育的主要对象,学生的主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开展本课题的实验中,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接受教育和帮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进行自我完善,最终实现“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的教育效果。

(三)抗挫折教育必须建立起立体网络

l、抗挫折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充分借助德育工作这个载体依托来实施抗挫折教育,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2、抗挫折教育与学科教学结合。各学科教师学习和运用教育心理理论驾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自己的教学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富有实效。

3、抗挫折教育与各种活动结合。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抗击挫折教育,特别是将抗击挫折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4、抗挫折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

通过以上四结合,建立起抗挫折教育的立体交叉网,共同形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充分发挥各种教育途径相结合而带来的整体育人效应。

(四)抗挫折教育必须要适度,并贯穿于学生生活的全过程、各层面。

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第7篇

内容摘要:为使小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也为了使他们在今后充满强烈竞争的社会生活中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从“帮助学生对挫折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利用榜样教育;挖掘教材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挫折教育;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开展心理咨询”等方面谈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关键词:挫折 心理健康 榜样教育 教育资源 家校 竞赛活动 心理咨询

如今在报纸上、电视上、网络各大论坛中,一则则小学生自杀的新闻不时地刺痛我们的眼睛。这些孩子,正是充满蓬勃朝气的年龄,原本该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然而他们生活条件优越,依赖性较强,心理素质普遍较差,遇到挫折往往会不知所措,有的表现出紧张、痛苦、一蹶不振,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学习效率降低,影响自身的成长。严重的还会失去心理平衡,引起身心疾病,导致行为失常,甚至在绝望中轻生。于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关于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是当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正确认识挫折,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挫折的两重性,挫折既会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作用,失败与成功尤如孪生兄弟,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最后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失败和挫折并不是坏事。它能给人以打击,甚至使人丧志和沉沦,但更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及奋起的勇气。大凡有成就之人都经历艰险和磨难,而在逆境中崛起。挫折和失败打破人们主观的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的幻想,教育学生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用理智的态度面对现实,使学生懂得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所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激发迎接挑战和战胜挫折的内在动力。陶行曾经说过创造的人生“是患难与欢乐所织成”,并告诫学生要懂得“失败为成功之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想要退缩时,教师要适时鼓励孩子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去面对挫折。当学生因目标过高而产生挫折感甚至引起心理障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降低自己的愿望与要求,学会放弃,树立正确的挫折观。例如在这个学期里,我任教的班级里有名学生,成绩一向很好,平时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可有一次考试成绩却较差,她从此一蹶不振,连上课都常常走神。这时我就抓住这件事,利用课前五分钟讲了《无腿小鸭》的故事,使学生们明白:失败是正常的,只有经过失败,人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吃一堑长一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次就成功,都可能经过长期的失败才取得成功的。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挫折耐力就会渐次提高,从而做到宠辱不惊,成败安然,将胜利、失败都化为零的起点。

二、利用榜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对于以模仿为天性的小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如能适时向学生提供模仿的勇于战胜挫折的榜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上进心战胜困难。榜样主要有以下三类:中外著名的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全国著名的同龄人中的英雄模范;学生身边战胜挫折的同学榜样。如学生因患病对学习、生活感到灰心,教师可以举出榜样让他们学习。故事主人公对待困难的积极精神,乐观态度以及两相对比激起的上进心会不知不觉影响学生,使他们今后遇到挫折就有方法对待。如张海迪桑兰身残志坚犹自奋斗不息,歌星刘若英成名前曾在某著名音乐人的制作室被判为:“你的嗓音和你的相貌同样不漂亮,我看你很难在歌坛有所发展。”但她没选择离开,默默留下,端茶倒水,替歌手拿演出服。别人问她为什么,她郑重地说:“因为这是离我梦想最近的地方。”一直的不放弃一直的努力终于让她站上了梦想的舞台。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女子足球世界杯金靴奖得主孙雯,她最初也是个被拒之门外失败者,可是她也选择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默默努力,最终一鸣惊人。她们用事实告诉我们:经历挫折犹自站在成功的边上储蓄能量积累智慧,终有一天迎来成功。他们用事实证明: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经历挫折不断成长的过程。

三、挖掘教材教育资源,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与情感的文章构成的,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味生活。数百篇课文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认知心理的教育,也渗透着抗挫折教育的丰富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有序的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深深地蕴藏在课文中,蕴藏在字里行间;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因素综合且并存的。教师要正确处理和利用好语文教材中的抗挫折资源来为学校抗挫折教育服务。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有意识提出的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坚韧不拔意志的磨炼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质,进行抗挫折教育渗透。例如,讲述患小儿麻痹症的英子在同学们的鼓励下勇敢踏上讲台的《掌声》。又如介绍左腿截肢的博莱克凭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坚强自信地与儿童队员们一起出现在波兰国庆检阅的赛场上的《检阅》等课文,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的好教材。

四、家校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所以可以采取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学校可通过家长座谈会、家长培训班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使家长明白挫折是磨练意志,提高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利器。家长端正了挫折观点后,要积极配合教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遇到困难要有意识锻炼子女,甚至有意识地给子女制造一些“挫折”,不断地磨练他们。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五、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教师积极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训练机会,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抗挫折能力。比赛中就会有输赢,就会有人失败。在组织这些活动的时候,先让学生明确比赛总有胜负,竞争就会有输赢。当比赛输掉以后,对于学生需要积极的引导,帮助寻找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下次再接再厉。新课程所提倡的激励性的评价在这里就派上用场了,但是绝不能所有的事情都采取激励性的评价。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所有评价都是肯定,这不见的是好事情。对了得到的是表扬,错了得到的也是表扬,学生听到的都是好话,用得多了也就没有是非之分了。

六、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室工作,配备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进行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要给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 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除心理咨询外,学校还可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重要条件。因此,应重视培养他们的承受挫折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善于抓住生活中各种教育机会,有意识地加强挫折教育,使我国孩子成为素质好、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

参考文献

1、卢文学、姜红娟主编 《21世纪创新学生健康情商》上

2、宋宁、陈世锦等主编 《儿童心理解读》

3、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8篇

一、体育教学渗透拓展训练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拓展训练可以将参与训练的人员进行分组, 通过组间分割, 使每一组组员形成小组观念, 进而培养他们的小组集体意识。随后, 通过相同的训练项目, 让每个小组组员充分展示自我。随着社会的发展, 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越来越离不开团队的合作, 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能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敞开心扉, 与团队中的每一人都能相互关爱、相互信任, 最终共同努力, 共同奋斗, 共同进步。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拓展训练,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软实力”, 如团队合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软实力”, 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学生能够在一些危急的情况下, 消除恐惧心理, 不断地挑战自我, 战胜自我。对于大学生而言, 由于他们还没有步入社会, 也没有经历过多的坎坷, 对于“困难”“危机”的防范意识不强, 一旦受到沉重的打击或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些学生就会一蹶不振, 意志消沉, 甚至自甘堕落。而对他们进行攀岩、蹦极等探险项目的拓展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的胆识, 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困难出现时不会畏惧, 不会退缩, 而是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二、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拓展训练的策略

1.加强师资培训, 树立拓展训练观念

作为一种新的体育训练方式, 拓展训练的应用尚未完善, 教师在进行拓展训练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不够规范。为此, 应该加强师资培训, 帮助体育教师树立拓展训练观念, 让体育教师真正重视拓展训练, 并且能够主动探索实施训练的方式。除此之外, 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议, 为体育教师创造交流和沟通的机会, 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 让他们能够学习到其他教师教学中的优势, 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最终取长补短, 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 完善自身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 只有帮助体育教师正确认识和看待拓展训练, 才能使他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进而找到最有效的方法, 发挥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最大价值。

2.结合实际条件, 设定拓展训练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条件, 制订合理的拓展训练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 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这个目标。例如, 在开展“高空抓杠”这一拓展训练项目时, 为了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这种训练项目, 教师可以从“杠的高度”“抓杠时间”入手, 降低训练标准, 先进行“低空抓杠”或者“短时间抓杠”练习, 当学生逐渐适应后, 再逐步提升“杠”的高度, 延长“抓杠”时间。这样给学生一个过渡时间, 通过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训练内容, 训练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3.进一步优化拓展训练

校方或者教师可以将拓展训练有机地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定期组织球类比赛、环保活动、文艺汇演等, 进而使学生增加锻炼机会, 学生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其口才、胆识和身体素质都会得到锻炼。这时, 教师可以让他们针对自己的表现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 并分享给其他学生, 以提高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进而锻炼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要想利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教师就必须正确地看待拓展训练, 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结合实际条件, 设定拓展训练教学目标;最后再不断优化拓展训练项目, 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桂云.体育教学渗透拓展训练对培养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1) :161-163.

体育运动提高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研究 第9篇

一、强化技能,完善训练方法

体育是一门艺术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相融合的学科,它既含有一般学科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又讲究技术、方法与训练技巧,同时还需要学生在实践训练、自主参与的过程中,感悟体育精神、体验体育魅力、强化体育技术、提升体育素养。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首先需要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性别等特点与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体育技能、体育方法、体育安全事项的教学,引导学生扎实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例如:篮球投篮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个子较小,需要引导他们扎实掌握投篮的基本技术,并加强对自身身体素质的提升,基于此逐步实施投篮教学。移动、转身、跨步、抢位、滑步、交叉步等技术动作都有统一的标准,教师要结合示范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篮球技术与方法,奠定抗挫折能力的基础。在强化了篮球技能以后,逐步引导学生展开个人投篮姿势比拼、小组投篮竞赛等活动,以技能训练和竞赛活动,来强化其身体素质与能力,并引导他们展开抗挫折过程的训练。

二、有效激励,培养意志品质

有效激励是激发学生抗挫折意识与潜力的关键。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起着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合理的技术引导、方法指导与活动组织,以及科学、综合与有效的激励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克服困难与战胜自我,强化自身身体素质,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有效激励方式有言语激励、眼神激励、奖励激励。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部分人害怕体育活动与竞赛,或者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有畏难心理,对该部分学生要实施合理激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提升抗挫折能力。

例如:实施“炸碉堡”体育游戏活动。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代表敌方与我方,我方目的是炸碉堡并夺得红旗,敌方目的是守住碉堡和红旗。其中有很多障碍,如“小河、森林、小山、沙漠”等,我方需要翻山越岭、趟水过河,不断地跨越、跳过、奔跑,并且需要防止敌方用沙包砸到我方成员。一部分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面对障碍产生畏难情绪,想要放弃。此时,教师给予有效的言语激励和动作激励:“加油,和其他队员一起继续前进!”“你能战胜自我!”……并且鼓励其他队员协助他们不断克服困难,一起获得最后的胜利。对于获胜方,给予小红花与口头奖励,激励他们下次表现得更优秀。通过有效激励,帮助了学生克服困难,再接再厉,并培养了其坚强的意志品质与抵抗挫折的勇气与决心。

三、鼓励创新,促进探索实践

小学体育教师在对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发展方向,科学选择教学项目、方法与策略,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实践探究。在抗挫折培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挖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实践应用。

例如:在小学体育健美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班级健美操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音乐的美与体育的刚两者完美融合为目的,小组自主创编健美操舞步、表演方式。在不断尝试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些困难与挫折摆在只有健美操基础技能的小学生面前,可能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此时,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创新、实践与合作,不断挖掘学生潜力,让其在探究实践中抗挫折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

小学体育教学,需要认真分析小学生的认知基础、身体与心理特点,结合新课改理念,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探索出科学的小学体育抗挫折教学策略。在体育活动实践、体验与感悟过程中,强化小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同时,还需要重视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基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针对性地展开个性化抗挫折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强化技能、有效激励、鼓励创新等方法,逐步培养小学生抗挫折意识,提升抗挫折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第10篇

初中学生产生挫折心理,一是由于学生个体思想需要和内部动机无法实现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如理想挫折、情感挫折、追求挫折等;二是由家庭、学校、社会乃至自然等方面的客观因素造成的,如交往挫折、学习挫折、健康挫折等。特别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多变迁、高竞争、广信息、新变化,虽然给学生的心理成熟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因素,但同时也使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对挫折的适应能力,让学生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自信精神,是适应现代生活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体会,供各位同行探讨:

一、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俗话说就是“碰钉子”。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 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的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才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耐挫折能力。正如《真心英雄》这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由此可见,要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信任自己,就是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信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自信是一个生命的灵魂,是一种无敌的精神力量。而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心理品质。剖析自信,就是指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理想,从而树立远大志向;相信自己能取得成功,从而培养踏实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从而保持乐观的情绪;相信自己可以改正错误,从而具有进取的精神。有了自信才能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勇于拚搏,才能不骄、不躁、不馁。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自信和勤奋是人取得好成绩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学生长大成才的重要心理品质,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需要人们具有这两个重要因素。个人的成长也需要这种自信。在社会激烈竞争中,具有这种自信就更为重要。

可见充满自信的心理是做人与成才的基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从小就打好这一 基础。教师保护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师怎样保护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信心呢?在教学工作中,我认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既然自信是人的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未来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教师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保护自信,培养自信的实践中,又要十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优势、劣势、兴趣、爱好选择适合学生情况的教育方法。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就是尊重学生要以鼓励为主。人,只有当他正确认识自己,才会虚心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这样做学生才会把握不断进取的主动权,产生自信的内驱力。

三、再次要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提高性格耐受力 一个学生如果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坚韧不拔的意志、矢志不移的恒心和乐观自信的精神,那么他的抗挫折的能力就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就强。像张海迪、桑兰,因为她们都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所以能够身残志更坚。从这个角度上讲,培养一个学生具有积极健全的心理比锻炼他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更重。

所谓耐受力是指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源于个体的心理韧性。所谓心理韧性是指个体认准一个目标并长期坚持向这一 目标努力。在此过程中,做事不虎头蛇尾,不半途而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某一 学生心理耐受力的高低可关系到他将来的成就与发展,某一 民族学生心理耐受力的强弱则可关系到一个民族未来的兴衰。那么学生心理的耐受力是从哪里获得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即只能从挫折中来,在挫折的磨炼中造就学生坚强的性格,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耐受力。有人曾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他们中间有50%以上的人都有过坎坷不幸的童年。爱迪生曾经说过:“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仍不会有任何改变,而终于克服障碍以达到期望的目的。”

四、最后要给予学生抗挫折能力发展的氛围和机会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学生所遭受的挫折应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是自然来临的,而不是教师预设故意施加的。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挫折的数量和强度。一定数量和一定强度的挫折能使学生增加知识才干,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毅力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超出一定数量、突破一定强度的挫折,教师就要积极介入,因势利导,以增强受挫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恰当地把握挫折教育的适度性。挫折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耐受性来说,决不是越难越好,也不是越“苦”越锻炼人。教师和家长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设置不同难度的挫折项目,使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的心理耐受力,又不超过每个学生心理的承受度。同时,挫折的实施还应有一个内在的程序如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在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前提下,设置挫折的程度和频率。

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某些艰苦的项目,亲身经受挫折的考验。比如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可以推出“中国青年共青团行动——生存与发展行动计划”,把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共青团的主要任务。倡导学生不要做“笼中鸟”,而要学做翱翔蓝天的雄鹰;不要做“温室的花朵”,而要学做野外的松柏。这样,以吃“苦”为核心内容的各种夏令营就会应运而生。这些方式有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但是更持久的、有效的方式应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教师有意识地提醒做父母的让孩子品尝一点家庭生活的忧愁。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令父母忧愁的事:柴米油盐的艰难,事业上的烦恼等等。让孩子懂得人生的路是坎坷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的挫折也是可以战胜的。把学习中的挫折看成是一 个个堡垒,攻破它们,品尝胜利的快乐。

上一篇:听示范课体会下一篇:苹果手机网络营销方案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