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024-05-31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精选8篇)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规划》)已经下发。《规划》要求,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大力推进实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区域与流域污染防治整体联动,海陆统筹深入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促进环保装备产业发展,推动主要污染物监测防治技术装备能力提升,加强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促进环境服务业发展,全面提升环保产业发展水平。到2020年,先进环保产业产值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下图为《规划》详解: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2篇

2014年8月19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三五”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工作在北京正式启动,科技部基础司、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以及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相关专家40余人参加会议。

为做好相关工作,基础司成立了调研工作组和专家组。在会议上介绍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三五”发展战略调研的安排及时间要求,朱星教授介绍了纳米研究战略调研情况及有关部署,与会专家针对研究工作方案和初步研究框架以及工作节点等内容进行了研讨。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三五”发展战略调研将面向国际重要科学前沿,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注重计划间的协调整合,突出国家前瞻性部署和重点任务,针对纳米研究、量子调控研究、蛋白质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干细胞研究和全球变化研究等六个前沿科学方向,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调研。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3篇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群众体育发展达到新水平。《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有效实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人民群众健身意识普遍增强,身体素质逐步提高。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

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项目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6年里约奥运会努力保持和巩固既有运动项目优势和成绩地位。2018年平昌冬奥会在保持水平的基础上,扩大参赛规模,成绩稳中有升,追求超越。2020年东京奥运会努力争取运动成绩领先地位。

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体育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1%,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4篇

一、“十二五”期间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产业持续较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至9月,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31.9亿元,2015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2,630亿元,产业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7.5%提升至2015年的10%左右,年均增速约17.7%,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海洋高新和新材料三大产业年均增速位居前列,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7%。南安、泉州、厦门等地已成为国内光伏产业集聚地,在节能环保领域,福建产业发展居全国中上游水平;在生物医药领域,农业生物育种技术与作物转基因技术跻身全国先进省份;在新能源领域,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新材料领域,电除尘产品技术水平居国际前列。

(二)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从产业构成来看,战略新兴产业地位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952.56亿元)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598.27亿元)在新兴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占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9.21%。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海洋高新产业增加值均保持大幅上升态势,分别从77.06亿元、71.55亿元、18.06亿元提高到311.50亿元、340.97亿元、67.65亿元(详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三)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成效,区域科技创新格局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为核心,创新型产业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节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涌现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医药等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福州、泉州、厦门、莆田、龙岩被列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试点)城市,福州、厦门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高新区成为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截至2015年,已有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高新区、3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2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1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四)创新平台建设增强。

福建“十二五”期间研发平台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海峡技术转移中心成为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形成常态化机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实效不断加强,福建省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海西分院、国家海岛研究中心等高端研发平台落户。截至2015年,拥有213家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其中国家级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7个(其中国家级7个),458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35家),167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备案136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37个(其中国家级4个,国家地方联合20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6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行业技术开发基地45个。

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十二五”时期福建省在科研方面的大力支持获得良好成效。在2015年的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福建7个设区市、66个县(市、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泉州、龙岩等31个市、县(区)被评为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县(区)。2014年,福建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355亿元,其中89.1%的投入由企业完成,截至2015年底,福建省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0件,居全国第10位,拥有创新型(试点)企业904家、高新技术企业2,035家,较2010年分别增加567家和828家;战略性新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9,447件、授权3,336件,比2010年分别增长262%和562%,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有28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2个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18个省级产业技术重大研发平台和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五)政策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自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的近期和长远期的战略目标开始,福建省相继出台了《福建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5年版)》、《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相关文件,提出了2015~2020年,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和措施,明确力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0个、培育形成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重要产业领域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等重大发展任务。

注:数据来源于《福建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二、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体制机制仍不完善。

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离不开良好的体制、机制、政策来支撑,当下制约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体制机制问题,需加快破除制度瓶颈。一是推动战略性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1]。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二是政策环境不占优势。国家和省激励科技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政策有些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培养、鼓励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仍不完善。三是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格局尚未形成,风险投资的投入、退出和担保体系不健全。在生物医药行业方面,企业密集反映新药和医疗服务准入问题突出,我国在基因检测等新型医疗手段方面具备较强技术实力,但目前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2],在一些省级招标中,医疗器械国内和进口分组招标,导致自主创新产品受到不公平待遇,现行医疗体制对其影响甚大,需要加快步伐继续深化改革。在高新技术行业方面,大数据和“互联网+”相关产业发展需要数据的开放共享,但目前数据“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尚未形成适应发展需要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缺失将严重影响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二)产业层次普遍偏低,传统行业倾向性强。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结构中传统行业比重偏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明显不足,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仅为10%左右,与江苏、广东、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差距明显。新型环保、新能源、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并未得到充分培育与开发,光伏产业因为产业配套不足也出现国内需求开发不足,比如我们能够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板,但要广泛安装使用还需要其他的配套设施,如智能电网、上网设备等。

新兴产业多处于产业链低端,比重偏高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大多数产品为中间产品,并非具有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比如智能装备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为其他产业发展所使用。软件也是中间产品,工业中使用的软件产品大部分是中间产品,这些产业的市场就取决于其他产业对这个产业的需求。换句话说,其他制造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要求有高端智能制造设备的时候,智能制造设备生产出来也没有市场。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中间产品的市场容量的扩大和其他产业成长状态相关,而其他产业成长状态和我们的消费水平相关。当我们的消费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等级的条件下,消费类产业总的来说对生产设备的要求就不会很高,对高端装备的要求就不会很多。

(三)核心技术积累薄弱,产业创新能力不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市场开拓风险高,产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基础之上,特别是必须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目前,福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部分产业存在“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的突出问题,福建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领先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竞争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基础研究薄弱是导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积累不足的主要问题。据统计,福建省“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分别位居全国第14和第21位,与发达地区还有差距[3]。

(四)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

从投资向度来看,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要是单向性的,而不是双向性的互投,主要是台资来闽投资,而福建向台湾的投资就很少。从交流与合作的分工模式来看,台湾来闽投资主要是利用福建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福建主要负责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中的“制造”环节。台湾负责相关的核心技术、资金与研发及其最终销售的环节,而福建主要负责需要大量劳动力的下游产业的生产环节。从合作与交流的技术含量来看,台商来闽投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都是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业占主导地位,而福建主要从事加工环节,以简单的加工装配、贴牌生产为主,处于价值链的最底端,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

三、“十三五”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环境。

政府政策支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一要建立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考核指标体系。二是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引导,重视战略性新兴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是解决市场准入难、政策歧视、融资难等瓶颈。三要建立领导协调机制,统筹研究制定政策,协调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平台、基地和同区的载体作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要加强立法,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五是加强人才激励政策。特别要加强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平台、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和高端人才库建设。

(二)推进自主创新,构建技术研发支撑平台。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是强化科技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方法是:一是以重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4]。二是促进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检测中心、大型仪器中心等向企业开放,加大对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力度。三是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启动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创新工程和专项攻关研发项目。总之,完善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同时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龙头作用,并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水平。

(三)完善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加强创新激励。

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发展起步期,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均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与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企业快速成长至关重要。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力求做到支持力度就高不就低,充分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建议在财税方面推出专项资金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及财政担保政策,并对处于不同产业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相应税收优惠[5]。在金融方面,不断优化融资环境,放宽银行机构对初创期、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信贷要求,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其融资渠道,解决其融资瓶颈。在创新方面,鼓励对技术加以改造创新、对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加以创新的科研人员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问,进一步调节激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建立有效的闽台产业分工与合作体系。

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与交流应该建立新的投资及产业分工模式。其投资应该是双向互动的,投资应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创造新的成长动能,台商来闽投资应该逐渐向科技含量高的领域转移,增强闽台区域整体竞争力而不再是闽台处于不平衡的两端。福建一是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接台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逐渐由低端协作配套向高端化开发性分工转变,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设计、研发、营销及产业链管理一体化发展,共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二是加强闽台技术创新合作。闽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作应从产品层面向技术层面延伸,逐渐向上游的技术研发渗透,促进相互技术的转移,共同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要逐渐形成自己的专利和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的竞争力。三是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配套设施建设。福建拥有基础研究的优势,而台湾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优势。闽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要多领域、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福建的基础研究与台湾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嫁接各类产业,分工合作,同时,加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延伸产业链,形成闽台两地产业互补型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联体系。

四、“十三五”期间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展望

目前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趋势,总体形势向好,产业稳步发展,从表2可预计到2020年福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将保持增长态势,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增加值分别为1,910亿元和1,42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80亿元和700亿元,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的主导产业;新能源产业、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海洋高新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5,850亿元,年均增长17.5%。如该产业能保持稳步增长,未来10年将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

摘要:“十二五”时期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三五”时期是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文分析“十二五”时期福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并指出福建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面临相关体制变革、产业层次升级、技术研发引进和闽台产业合作等重大挑战。最后提出“十三五”期间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和趋势。

关键词:“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1]李宪建.“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思考---以福建省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41~44

[2]郭秀颖,惠晓峰.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21~225

[3]林民书,刘名远.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困境与策略选择---以海西经济区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1~136

[4]王小明.地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与策略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11:39~43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五”期间 安徽省

一、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1]。具有未来发展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可能,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美欧等发达国家大力实施再工业化、工业4.0等重大战略,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我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十二五”以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

在“十三五”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将促使新业态、新领域和新模式爆发式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一直高速发展,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2]。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增长动力弱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方式都将发生巨大转变。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0年的2498亿元增加到2015的8921.5亿元,年均增长2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约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逐年上升,2014年已达22.47%,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图1)。

2、重点领域优势显著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重点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公共安全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两大产业产值超过两千亿元,节能环保、生物产业两大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表1)。部分重点领域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拉动工业增长和实现转型升级的的重要动力。

安徽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量子通信、智能语音、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中药等领域逐步形成较强竞争优势。新型显示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中国平板显示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形成涵盖设计、微机电系统制造、封装测试以及专用设备、材料等环节的产业链。量子通信领域建成全球首个规模化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合肥智能语音产业基地占有国内主流语音市场70%份额[3]。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实力;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和研发技术实力居全国前列,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21%左右[4]。现代中药产业全国前列,基础雄厚。

2、产业集聚效果凸显

近年来,安徽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成功获批建设合芜蚌新型显示、芜马合机器人产业两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打造合肥新型显示等1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从区域上看,合芜蚌继续发挥领头羊作用。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总和占全省的55.24%。皖江地区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总产值占全省的76.50%(图2)。部分后发地区“异军突起”,在细分产业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如宿州云计算技术、云服务产业;阜阳的生物医药,淮北的装备制造、铝基材料产业,亳州的现代中药已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总体竞争力不强

一是产业规模小。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三是领军企业少,产业链延伸不长。四是大项目较少,产业集聚不明显。

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些领域在技术上虽然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水平,但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与长三角其他发达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主要创新与科技指标均有一定差距。

3、体制机制不完善

安徽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配套服务和激励政策措施不到位。省级层面虽然对新兴产业发展制定了总体导向和政策,但在实践中有的难以落实,造成配套服务和激励政策不到位。二是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金融与科技创新融合力度不强。科技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投资规模小,天使投资缺失,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从而导致创新的资金支持只能更多地依赖于政府,很多有市场潜力的新兴创新成果由于没有得到资金支持而无法产业化。

三、“十三五”加快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十三五期间,需要深入分析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各地区产业发展阶段与特点,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依托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谋划全省产业集聚布局。引导各类要素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集聚区汇集,积极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汇集上下游配套产业,催生全省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经济增长核心,促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突破和发展。鼓励创建“垂直整合”和“立体构建”产业发展模式,引进项目、技术和承接产能转移的同时,整合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链,建立研发中心、结算中心、客服中心和集散中心等,同步营造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全产业链的高端整合及一体化、本地化发展。

(二)促进地区错位发展

安徽省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不同,所选择的创新和发展模式也应不同[5]。后发地区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如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往往缺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能力和高端人才支撑。需要创新发展路径,依托区域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发展模式。在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可采取“引进龙头企业—产业配套”发展模式,引进掌握世界先进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跨越式发展。在产业基础更薄弱的区域采用“引进先进技术—孵化壮大”发展模式,引进一批拥有原创先进核心技术中小创新企业,帮助企业实现先进核心技术快速孵化、产业壮大,最终实现围绕核心技术的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集聚发展[6]。

(三)大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

省、市财政联动整合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创新型企业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以及新产品应用示范等。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对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给予政策扶持。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组织建立以企业为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加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定期梳理发布创新技术需求,并协调、组织团队进行技术攻关。积极引进国际创新资源,支持企业并购国际上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积极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整合省内各类创新服务资源,构筑完善的服务网络,构建科技企业和技术成果数据库,建立“线下+线上”科技服务模式,通过网上共享推介和线下洽谈对接,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四)大力培育创新载体

一是围绕安徽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省级公共创新平台,鼓励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提高已有创新平台质量。创新平台建设采用申报遴选制。从已有创新平台中,择优扶持省级创新平台申请国家级创新平台。开展创新平台年度考核。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创新载体,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引导创业咖啡、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创新创业组织发展,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不断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引导资本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

一是整合优化各类财政科技资金,以股权投资、后补助等方式,遴选资助一批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以及新产品应用示范等。二是利用财政补助机制激励引导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根据企业研发投入情况和研发产出情况对企业进行普惠性财政补助,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与风险。三是设立或参股民间投资机构建立创新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创业型基金,建立多种类型、相互补充的风险资金供给格局,满足不同阶段创新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四是设立专门的创新风险补偿基金,给予天使投资失败的项目适度补偿。五是推广科技创新券试点经验,优先向研发投入增长迅速的中小微企业发放创新券。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券向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购买技术和服务。

(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

一是赋予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二是将合芜蚌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推广到全省,鼓励实施股权和期权等激励政策。三是对引进的领军创新人才,所在地政府在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以及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优化人才环境,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四是采用柔性引才方式,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设立科技创业岗,让科技人员专职从事科技创业、成果转化等活动。允许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休学在本省从事科技创业。

(七)加强产业发展统筹协调

一是强化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在政策措施制定、重大项目与专项资金安排、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建议各市也要建立或完善相应机构,省市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编制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深入细致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国内外发展趋势,制定并适时更新《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三是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关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绩效评价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健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及各项统计制度建设,形成完善的统计网络和统计监测制度。建立完善对创新平台的年度考核制度和申报遴选制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Z]. 国发[2010]32号

[2]綦成元.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思路的初步考虑[J]. 中国经贸导刊,2015(12):49—51

[3]郑莉.新兴产业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N].安徽日报,2015—11—24(1)

[4]刘晓林.2015新能源汽车销量排行榜公布[N].经济观察报,2016—1—25

[5]陶爱萍,张丹丹,陶丽平.安徽省自主创新模式的选择——基于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2—17

[6]蒋旭东,张贝尔,孙京禄.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对策[J].安徽科技,2014(7):9—10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6篇

[迎接新挑战消化老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正经历着向新常态转变的重大机遇期, 普遍式增长的结束, 直接导致了外部投资拉动式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而以消费服务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有效建立;互联网、3D打印、智能制造等技术的颠覆性创新, 直接催动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同时, 也极大地颠覆了行业边界, 跨界整合不断涌现, 产业格局不断刷新;随着投资体制变革、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 客户的范畴不断广义化, 随之而来的是客户需求的巨大变化……凡此种种, 既是企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与动力, 也是颠覆者面临的机遇。

在过去的发展中, 企业普遍关注增长速度、规模扩张,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走出了一条“铺摊子式”的发展道路, 但对发展质量、内部能力建设方面的关注往往不够;只关注前端市场的开发, 而缺乏后端有效的资源整合, 寄希望于以发展解决遗留问题, 但却往往“按下葫芦又起瓢”。

如何把握新趋势、新机遇, 切实解决好历史问题, 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应对“十三五”的重要战略命题。面对来自经济社会变革、技术颠覆革新、产业革命转型叠加影响带来的挑战, 企业要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寻找并构建蓝海市场或动态适应都有极大的困难。可能的较优选择是通过系统变革,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组织保持对市场变化的灵活性与足够应对力。

[着力于系统变革落脚于竞争力打造]

主推上下齐动, 凝聚创新智慧

过去, 企业战略规划的推进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工作方式, 带来了重理念引导、轻实施举措、内部共识不足影响协同推进等问题。应对日趋复杂的商业生态环境, 更需要营造万众创新的氛围, 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推进思考与研讨, 充分发挥顶层的战略视野、中坚层的创新动力等优势与作用, 最大程度地整合、凝聚创新力量, 为明晰企业战略发展奠定基础。

着眼客户需求, 推动业务创新

赢得客户才能赢得未来。经济驱动转型、投资体制变化以及技术颠覆创新等因素, 都要求企业不断扩大并突破对市场、客户的界定与认识, 更加关注对客户的细分需求与综合需求的系统挖掘, 更加需要从客户视角去思考价值创造的起点、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与客户的关系等问题。

面对日益加快、加剧的市场需求变化, 在客户需求和价值创造方面, 企业不仅要关注“碗里的”, 还要关注“锅里的”“田里的”……今时今日, 商业世界瞬息万变, 竞争格局不断变化, 既需要提升服务效率与价值, 继续打造利基市场的主导地位, 也需要结合对市场需求的前瞻判断, 创造新市场, 以形成兼顾短期利益与长期战略利益的业务组合。

立足资源整合, 策划系统变革

如果说业务创新是变革转型的起点, 那么, 服务于业务价值实现的资源整合将是一切变革转型工作的基石。面对市场一体化深度发展所带来的“资源集中地”与“市场集中地”之间的矛盾, 面对传统业务效率提升与新旧业务无缝对接集成所带来的双重挑战, 面对内外部资源价值诉求多元化以及无边界资源整合的压力, 系统解决支撑企业业务发展的资源整合效率与效果成为了关键的战略问题。

适应多重背景叠加下的资源整合需求难度极大, 是一个系统性课题, 涉及体制、组织模式、管理机制、资源配置等多方面问题, 同时, 又面临来自既有利益格局的阻碍。要提升资源整合集成的效率效果, 需面对以下几个核心问题:需要哪些资源?资源从哪里来?资源如何优化配置?资源如何有效激励?

需要哪些资源?首先, 要转变“资源观”。资源不仅仅包括有形的人、财、物等, 也涉及无形的品牌、管理等要素;其次, 对所需资源的判断要建立在创新业务模式的深入解构基础上。

资源从哪里来?在市场化不断深化、互联互通技术发展的背景下, 企业需要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 拓展联盟、合作关系, 无边界拓展资源整合的范围。

资源如何优化配置?核心是要树立“专业化”的前提导向, 而化解消除内部隐形壁垒是优化配置的关键。企业在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工作中, 要兼顾资源使用效率与效果之间的关系、短期市场需求与长期业务及市场培育的关系、业务发展与人才发展之间的关系。

资源如何有效激励?应对资源类型多元化、价值诉求多元化的要求, 企业战略核心是要处理好人力资源、资本、技术资源间的关系, 并充分尊重人才日益多元化的价值诉求, 兼顾短期与长期、物质与精神、成长与发展的协调。

[培养核心能力驾驭系统变革]

中国经济社会进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企业要应对接下来的创新发展与历史问题, 面临诸多头绪。尽管局部突破模式在短期内能产生明显效果, 也能解决一些紧迫问题, 但从长远来看, 也容易产生各局部之间的不均衡。当前企业发展中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已经难以绕开, 需要站在全新的时空观中研究, 关注系统性改革与突破, 才能真正建立核心竞争力, 勇立时代潮头。为此, 企业组织需要考虑三项核心能力的建设。

一是策划能力。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创新要求, 把握本质, 确立方向, 厘清逻辑, 构建路径与规则, 协调资源推进执行, 均需策划能力一以贯之, 由表入里、由里及表地“抽丝剥茧”。

二是灰度管理能力。未来的变革转型应该说方向清晰, 但也面临着来自既有利益格局、思维行为惯性的影响, 可能存在波浪式振动, 这不是“是”与“非”的选择, 而是需要在“黑”与“白”之间寻找平衡, 在混沌中找到方向, 驾驭内外部矛盾关系。这需要学习和掌握“灰度”的驾驭能力, 使变革转型能够螺旋推进。

三是塑造情怀的能力。传统上依靠制度化、流程化的科学管理模式, 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复杂市场、复杂价值诉求下的企业管理, 制度仅是解决了底限管理, 难以真正发挥激励前行的目的, 更需要企业, 特别是企业家在变革转型中塑造情怀, 打造梦想, 激发活力, 才能引领企业迈向更远的道路。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7篇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报请国务院批准,4月1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今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这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解读了规划编制工作的热点问题。

一、“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于“十三五”规划背后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作为我这个做规划的人而言,参与过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等多个规划的制定,我觉得这个五年规划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家都知道“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集体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这个五年规划必须要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思路和考虑。第二,“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实际上第一个百年目标一个重要的规划,第一个百年讲起来应该是到2021年,但是我们这个是到2020年,这五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编得好不好,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四,“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徐林指出,“十三五”规划大的环境和体制背景也在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了新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特别是要更好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规划的编制来落实这一点。再就是在国际环境上,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美国主导的TPP、TTIP这样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的地缘政治也非常复杂。这种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体制环境的变化,都对我们“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要能够更好地体现方方面面的新要求,我认为,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

徐林认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是很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效率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关系到整个发展的整体质量。但是,企业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市场就比较广泛,企业就可以在整个市场中去分得自己应该分得的一部分利益。所以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更好地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在它的决策中起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作用。当然,我们“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规划,它是体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方面,在这样一种规划的大的方向指引下,企业可以在“十三五”规划的描述中去发掘自己的机会。

三、京津冀规划正和国务院及三地政府完善

徐林称,京津冀的规划是发改委的地区司做。据我了解的情况,他们目前正在和京津冀的三地政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我想应该会按期出台。

徐林表示,“十三五”规划里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过去经历了最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是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开发;后来又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要求,又分别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们国家区域发展的差距已在呈现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人均GDP来衡量的相对的差距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体会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仅靠区域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就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内,来更好地通过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政府区域规划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

徐林认为,目前这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十三五”面临一个怎么更好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任务。特别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考虑在“十三五”规划里面可能要更好地考虑怎么能够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更好地发挥带动全国转型升级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目前有更好的经济基础,GDP总量占全国的总量接近57%,东部地区每年产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70%多,东部地区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再加上东部地区在开放、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也有更好的基础。

“我觉得可能‘十三五规划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坚持原有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基础上,可能也要更好地考虑要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因为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在我看来,就不会有全国的转型升级,所以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考虑。”徐林说。

四、“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对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是否会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方面“放水”、“放宽”的提问,徐林说:首先我要斩钉截铁地回答你,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放水”。记得总书记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他说“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觉得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活的质量,关注他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为了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性事件,这说明老百姓对这块的诉求是越来越高了。既然老百姓有越来越高的诉求,作为“十三五”规划不可能不响应百姓的诉求。所以,“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本刊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就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报请国务院批准,4月1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今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这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解读了规划编制工作的热点问题。

一、“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于“十三五”规划背后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作为我这个做规划的人而言,参与过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等多个规划的制定,我觉得这个五年规划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家都知道“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集体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这个五年规划必须要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思路和考虑。第二,“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实际上第一个百年目标一个重要的规划,第一个百年讲起来应该是到2021年,但是我们这个是到2020年,这五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编得好不好,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四,“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徐林指出,“十三五”规划大的环境和体制背景也在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了新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特别是要更好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规划的编制来落实这一点。再就是在国际环境上,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美国主导的TPP、TTIP这样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的地缘政治也非常复杂。这种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体制环境的变化,都对我们“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要能够更好地体现方方面面的新要求,我认为,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

徐林认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是很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效率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关系到整个发展的整体质量。但是,企业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市场就比较广泛,企业就可以在整个市场中去分得自己应该分得的一部分利益。所以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更好地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在它的决策中起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作用。当然,我们“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规划,它是体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方面,在这样一种规划的大的方向指引下,企业可以在“十三五”规划的描述中去发掘自己的机会。

三、京津冀规划正和国务院及三地政府完善

徐林称,京津冀的规划是发改委的地区司做。据我了解的情况,他们目前正在和京津冀的三地政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我想应该会按期出台。

徐林表示,“十三五”规划里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过去经历了最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是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开发;后来又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要求,又分别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们国家区域发展的差距已在呈现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人均GDP来衡量的相对的差距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体会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仅靠区域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就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内,来更好地通过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政府区域规划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

徐林认为,目前这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十三五”面临一个怎么更好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任务。特别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考虑在“十三五”规划里面可能要更好地考虑怎么能够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更好地发挥带动全国转型升级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目前有更好的经济基础,GDP总量占全国的总量接近57%,东部地区每年产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70%多,东部地区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再加上东部地区在开放、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也有更好的基础。

“我觉得可能‘十三五规划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坚持原有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基础上,可能也要更好地考虑要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因为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在我看来,就不会有全国的转型升级,所以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考虑。”徐林说。

四、“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对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时候是否会在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方面“放水”、“放宽”的提问,徐林说:首先我要斩钉截铁地回答你,我们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放水”。记得总书记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他说“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我觉得现在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因为收入水平提高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生活的质量,关注他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各地越来越多地出现一些为了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性事件,这说明老百姓对这块的诉求是越来越高了。既然老百姓有越来越高的诉求,作为“十三五”规划不可能不响应百姓的诉求。所以,“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本刊讯】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就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举行新闻发布会。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前所未有。“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确保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所以说“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编制好“十三五”规划的意义非常重大、影响深远。报请国务院批准,4月17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了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徐绍史主任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对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今年的重点任务进行了周密的部署,这标志着“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解读了规划编制工作的热点问题。

一、“十三五”规划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对于“十三五”规划背后的重要意义,怎么说都不过分,作为我这个做规划的人而言,参与过国家“八五”计划、“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等多个规划的制定,我觉得这个五年规划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大家都知道“十三五”规划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集体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所以这个五年规划必须要体现新的领导集体对未来发展的一些重要的思路和考虑。第二,“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实际上第一个百年目标一个重要的规划,第一个百年讲起来应该是到2021年,但是我们这个是到2020年,这五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第三,“十三五”规划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这个五年规划编得好不好,对是不是能够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四,“十三五”规划如果做得好,如果我们的发展比较顺利,我们就有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

徐林指出,“十三五”规划大的环境和体制背景也在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提出了新的体制改革的目标,特别是要更好地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通过规划的编制来落实这一点。再就是在国际环境上,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在发生一些变化,美国主导的TPP、TTIP这样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也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的地缘政治也非常复杂。这种大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体制环境的变化,都对我们“十三五”规划编制提出了新要求。所以,“十三五”规划要能够更好地体现方方面面的新要求,我认为,确实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

徐林认为,企业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主体,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是很重要的参与主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的效率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整个宏观经济、关系到整个发展的整体质量。但是,企业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受益,因为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市场就比较广泛,企业就可以在整个市场中去分得自己应该分得的一部分利益。所以我们在“十三五”规划中会特别重视更好地发挥企业的作用,因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活力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我们就是要更好地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在它的决策中起更加直接、更加自主的作用。当然,我们“十三五”规划是一个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的规划,它是体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一个方面,在这样一种规划的大的方向指引下,企业可以在“十三五”规划的描述中去发掘自己的机会。

三、京津冀规划正和国务院及三地政府完善

徐林称,京津冀的规划是发改委的地区司做。据我了解的情况,他们目前正在和京津冀的三地政府和国务院其他部门一起完善规划文本,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我想应该会按期出台。

徐林表示,“十三五”规划里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要研究区域发展的重点,包括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是这么认为的,因为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过去经历了最早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所以是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开发;后来又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要求,又分别推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一系列的区域规划和政策。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应该说我们国家区域发展的差距已在呈现缩小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用人均GDP来衡量的相对的差距已经呈现缩小的趋势,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进展。但是我们也体会到,区域的协调发展不能仅靠区域规划和政策来推动,我们可能更多的需要通过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就是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内,来更好地通过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这样的基础上,然后再通过政府区域规划和政策的作用建立一个协调发展的机制。

徐林认为,目前这样一种协调发展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所以“十三五”面临一个怎么更好地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任务。特别是我们也注意到,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目前东部沿海地区转型升级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考虑在“十三五”规划里面可能要更好地考虑怎么能够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转型升级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更好地发挥带动全国转型升级的作用。因为,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目前有更好的经济基础,GDP总量占全国的总量接近57%,东部地区每年产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70%多,东部地区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高出近十个百分点,再加上东部地区在开放、在市场化改革方面也有更好的基础。

“我觉得可能‘十三五规划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坚持原有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的基础上,可能也要更好地考虑要发挥东部沿海地区的作用。因为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转型升级,在我看来,就不会有全国的转型升级,所以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初步的考虑。”徐林说。

四、“十三五”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建设方面的力度,只会进一步加大,不可能弱化,更不可能“放水”

一图看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第8篇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企业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 掌握一批具有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 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平台, 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大幅提升,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 有利于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新业态的市场准入条件, 以及财税激励、投融资机制、技术标准、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环境显著改善。

国际分工地位稳步提高。涌现一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开展高层次分工合作的国际化企业,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 在部分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 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引领作用的骨干企业, 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 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增加就业等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到2020年, 力争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部分产业和关键技术跻身国际先进水平, 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先导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 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 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 创新产业组织模式, 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 培育新兴服务业态,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实施宽带中国工程, 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 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 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家庭信息网络,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 普及信息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 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 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 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 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有序发展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 (TFT-LCD) 、等离子显示 (PDP) 面板产业, 完善产业链。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 (OLED) 、三维立体 (3D) 、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发光二极管 (LED) 、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材料, 提高LED、OLED照明的经济性。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 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 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

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 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 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 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 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 提升文化创意产业,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三、重大工程

1.宽带中国工程

加快推进宽带光纤接入网络建设, 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网络全面、深度覆盖, 开展TD—LTE规模商用示范;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 建立新型网络体系架构及配套技术试验床, 形成完备的互联网技术标准, 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全面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组织关键技术、装备、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到2015年, 宽带接入能力显著提高, 95%的行政村具备宽带接入能力, 相关装备和智能终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县级 (含) 以上城市有线电视实现数字化, 80%实现双向化, 并基本完成数字地面电视覆盖。

2.高性能集成电路工程

围绕重点整机系统应用需求, 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核心技术, 大力支持移动互联、模数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传感器等芯片的设计, 形成系统方案解决能力。加快先进生产线和特色生产线工艺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充, 提高先进封装工艺和测试水平。进一步完善产业链, 增强关键设备、仪器和材料的开发能力, 支持大生产线规模应用。强化国产芯片和软件的集成应用。加快提升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水平和能力。到2015年, 集成电路设计业产值国内市场比重由5%提高到15%。

3.新型平板显示工程

开展TFT-LCD显示面板关键技术和新工艺开发, 实施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产业化项目。突破PDP高光效技术、高清晰度技术以及超薄技术, 完善配套产业链。开展高迁移率TFT驱动基板技术开发, 攻克OLED有机成膜、器件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 加强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国产化配套。开展3D显示、电子纸、激光显示等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到2015年, 新型平板显示面板满足国内彩电整机需求量的80%以上, 提高关键材料和核心生产设备本地化配套率。

4.物联网和云计算工程

构建物联网基础和共性标准体系, 突破低成本、低功耗、高可靠性传感器技术, 组织新型RFID、智能仪表、微纳器件、核心芯片、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在典型领域开展基于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物联网示范应用, 培育和壮大物联网新兴服务业, 加强物联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整合现有各类计算资源, 推动各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突破虚拟化、云计算应用支撑平台、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 大力加强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应用软件的开发, 推进高性能服务器、海量数据存储、智能终端等设备产业化, 加强对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统筹部署和创新发展, 构建云计算标准体系, 支持建设一批绿色云计算服务中心、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 促进软件即服务 (SaaS) 、平台即服务 (P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 等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到2015年, 初步形成符合国情的应用模式、标准规范和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

5.信息惠民工程

推进普遍服务, 完善信息惠民基础条件;建立多层次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传输网络和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安全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安全实时监控、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 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推进远程医疗, 推广医疗信息管理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推进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应用, 逐步实现“人手一卡”和“一卡通”;支持一批城市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 支持应用新信息技术和服务模式, 在海铁公水联运、智能电网、安全生产监管、林业生态监测、环境污染监控、食品安全监管、药品药械监管、智能交通、货物快递追踪、危险品管理、城市公共管理等领域开展新型信息服务。加快研发适应三网融合业务要求的数字家庭智能终端和新型消费电子产品, 开展数字家庭多业务应用示范。扩大信息服务在城乡及各领域的覆盖和应用。

上一篇:农村老人去世追悼词参考下一篇:《木兰诗》导学案(七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