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2024-07-25

亲近自然走进生活(精选10篇)

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第1篇

走进小珠山,亲近大自然

小珠山位于波光粼粼的胶州湾西岸,屹立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这里景色秀丽宜人、山清水秀、是个值得人们去游玩的地方。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小珠山,我们沿着宽敞的水泥路一直向上走,我和妈妈说:“妈妈,这条路怎么这么长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完呀,好累呀。”妈妈说:“不管路有多长,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就一定会爬上去的。”“嗯。”

我们在上山顶的路上,路过了狐仙洞,外面竖着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狐仙洞又名仙人洞、石崖洞,是天然石洞。因其好像两间石屋,当地人把它叫做“石屋洞”。相传石屋洞里有神仙,逢年过节就有人到石屋洞烧香磕头,祈求神仙保佑。我好奇的跑进狐仙洞,爸爸绘声绘色的对我说:“相传,在很久以前,洞中住着一只修行千年的狐狸精,它神出鬼没,变化莫测,专门吸取过往客人的精血。周围的老百姓十分害怕。一天,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出了一只勇猛无比的神雕,飞临此地为民除害。谁知黑雕见三十里桃花洞山清水秀,便在狐仙洞对面的石台上筑起了雕窝,在沟内安了家。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气,御史派遣二郎神下凡收服。正在饮酒的二郎神丝毫不敢怠慢,立即骑马寻至三十里桃花洞天麻腾空一跃,在两侧山崖踏开了东西马道,至今两侧山上仍然保留着两个豁口。二郎神瞅准后,捻弓搭箭朝大雕射去,但是,因醉眼惺忪,箭射偏了。事态附近有一个大窟窿,就是当年二郎神射雕时留下的箭眼。”“哦,是吗?”“传说总归是传说,谁也不知道这是真是假。”我们进去烧了香,祈求神仙能保佑我们一家人的平安。

从狐仙洞出来,我们又要向菩提寺出发了,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谈笑风生,到菩提寺可真是不容易呀,我们走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路,终于来到了菩提寺,我有气无力的喊了一声:“啊,我们终于到了。” 菩提寺的大门是由四根石柱子支撑起来的,大门前还有四座威风凛凛的石狮子,进入菩提寺,里面是一座座以红色和黄色为主的房子,我进入了观音殿,一座千手观音,千手观音总共有四面,有2400只手,他神态安详,让我一点也不害怕。可进入另一个宫殿,里面的彩塑就没有这么慈祥了。里面全都是神态各异的彩塑,有呲牙咧嘴的,有神态慈祥的,有紧闭双眼的,还有愁眉苦脸的……看着这些彩塑,仿佛他们都在看着我,吓得我赶紧拉着爸爸妈妈跑了出去。在菩提寺的院子里,有一个特别大的香炉,有好多人把点燃的香插在里面。

今天,我来到这让我陶醉的小珠山,我希望大家都能保护森林,保护动物,让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

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第2篇

游江汉大堤

六年级 郑嫣红

阳春三月,春意盎然,大自然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春游——游江汉大堤,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我们都无比的兴奋。你瞧,同学们得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欢声笑语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哦,出发喽!

坐在车上,同学们就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此时的我们,人在车上,心早已飞到了大堤上。“看,那就是江汉大堤。”我们顺着那个同学手指的方向望去。哇!大堤像一条绿色的巨龙横卧在蓝天下。

车停了,我们迫不及待地下了车,向大堤飞奔而去……太美了!同学们无不被这优美的景色所吸引:野草覆盖着整个大堤,到处翠色欲流,放眼望去,那远处的翠色就像流到了天上。踩在青青的草地上面,就像踩在软绵绵的地毯上,舒服极了。看,那金黄色的野菊花,就像天上的星星随意的洒落在绿绿的草地上,还引来了纷飞的蜜蜂和舞动的蝴蝶,给大堤增添了勃勃生机。一棵棵翠绿的水杉树整齐的排列在大堤两旁,就像是守卫大堤的士兵,庄严威武。清风徐来,整个大堤弥散着沁人心脾的气息,令人神清气爽。远处的油菜地里,盛开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就像金色的海洋。这金色的海洋与那湛蓝的天空,雄伟的大堤,翠绿的草地构成了一副美丽的风景画。

欣赏完这“风景画”,我们也该放风筝了。同学们拿起事先买好了的风筝,迎着春风放了起来。风筝各形各色,有黑色的燕子,有灰白的老鹰~~~同学们跑着,笑着,顿时大堤上沸腾了起来。而老师们拿着相机“偷拍”起了同学们放风筝得样子,但是同学们毫不知情,还是玩得不亦乐乎。后来,老师打开相机给我们看,一个个的“丑态”惹得我们捧腹大笑。

玩累了,就躺在大堤上,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春天的声音,和她说说悄悄话,告诉她我们的快乐~~~

“嘟——”一声哨响,要集合了,我们该回去了。春风吹动着小草,小草摇晃着手臂和我们道别,相约下次再见。我们依依不舍地上了车,大堤又恢复了平静~~~

走进春天,情系曹禺

五年级魏文俊

今天上午,我们学校组织我们去春游。在走之前,老师给我们分组准备进行“风筝比赛”。出发之后,从车里往外看,油菜花遍地都是,金灿灿的一片,令人爽心悦目。

到了曹禺公园,等待已久的讲解员来给我们带路。到了曹禺陈列馆后,映入眼帘的是曹禺先生的剧照,各种各样的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使我在话剧的世界里遨游。接着我们全体同学照了一张大合影,作为留念。

参观了曹禺陈列馆之后,我们又去了梅苑那里参观了曹禺祖居,那里是正宗的微派建筑,让人感受到了“古房子”的魅力,在里面行走仿佛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转眼就到了中午,我们乘着校车来到了大堤。这时我们也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还好,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午餐。填饱了“五脏庙”后,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风筝比赛”。我和杨磊是一组,但我们两个都是新手。风筝很“滑头”,一会儿上,一会儿下,有时还在空中打转转,就是不安分。真是“不放不知道,一放吓一跳”。后来得到了老师的指点,我们才逐渐掌握了放风筝的诀窍。风筝也开始听话了。“哈哈,飞上去了,飞上去了~~~”,我们兴奋的大喊着~~~

“嘟——”集合的哨声响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

今天虽然很累,但是玩得很开心,真是愉快的一天啊!

踏访春天

三年级 冯桂潇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今天早晨,我们踏着愉快的脚步去公园里春游。

刚来到公园,春天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绿茵茵的小草青翠欲滴,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各种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路旁的柳树吐出了鹅黄色的嫩芽。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往前走,我们来到了曹禺纪念馆。一位解说员带我们进去参观曹禺爷爷的作品,我既高兴又激动,心想里面一定很壮观吧!我左顾右盼,被这一幕幕景观深深吸引住了。听了解说员的介绍,我对曹禺爷爷更加钦佩了。这时已是中午了,该是离开的时候了,我真不想离开。可是~~~唉,还是选择跟着老师走吧!

下午,我们来到了大堤上,那里的景色真美,同学们都拿出自己的风筝开始放了起来,我们拼命地在大堤上奔跑,只见风筝迎风飞舞。我也跟随着同学们一起跑着、叫着。在春风的吹拂下,风筝越飞越高了。我抬头一看,哇,天空中好多好多的风筝在飞舞,原来都是我们学校的学生放上去的。我也拼命地跑着,不一会儿,我也把风筝放上去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跑得有些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躺在堤上的草地上,温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怎一个爽字了得。我被这春的气息深深地沉醉了。

都玩了一天了,该踏上回家的路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堤。

郊外的春天真美啊,我爱你!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看望你们的。

走进春天

七年级 游雨钢

春天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季节,她不像夏天炎热逼人,而是气温适宜;不像秋天草木枯黄,而是勃勃生机,一片绿意;也不像冬天天寒地冻。我喜欢春的遐想,更喜欢春天的故事。

中午的时候,我们就乘校车到了绿草片片的大堤,那里就是一个草的王国。在那里,我们走出了学习生活的单调,进入春的多姿多彩。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自在的奔跑,可以放放风筝,可以在草地上打滚,可以追赶打闹,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躺在草地上,和风荡漾,大地上五颜六色,好像一副秀美的织锦,蜿蜒向远方舒展~~~ 我倾听到春天那轻轻的脚步在我们身边徘徊,小燕子掠过蓝天,潺潺流水捎来了春天的讯息。树木像约好了似地齐齐长出了新芽;小草也不甘寂寞,把土坡涂得嫩绿嫩绿的~~~

但是,最显眼的还是那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像一个个羞涩的小姑娘,你遮着我,我遮着你;又像是活泼调皮的小男孩,你推着我,我挤着你,好不热闹!

春天是五颜六色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

我已经走进了春天~~~

观曹禺文化馆有感

八年级别致

“所谓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这是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得一句话,每一个天才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而在我们潜江,也诞生了一个睿智的天才。他1910年9月24日出生,后凭着自己的才华考进“清华园”,最终成为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

他是谁?他就是名震中外的——曹禺!他一生对戏剧情有独钟,青年时代广泛听戏,中年时更是亲自表演戏剧。曹禺的创作水准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都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境界。尤其是被誉为“四大名剧”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其艺术功力所达到的境界,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他所达到的境界,身为一个潜江人,我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我们应该以曹禺为荣,学习他挑战极限、善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成为新一代的文化人。对一名学者来讲,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曹禺先生的一生,每天都在学习,可见一个文学家对学习是多么的痴迷啊!

而今的我们每天都得过且过,根本就没有用心去学习科学文化,既浪费了青春,也辜负了我们潜江人的名号,使曹禺的精神得不到发扬。

在曹禺文化馆的所见所闻,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在心底种下了奋发向上的种子。它将在我的心田发芽,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我相信,只要我勤奋努力地学习,终将会有所成就。当然,光凭嘴说是没有用的,我一定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第3篇

你看你看/那不是一颗/有好多好多呢 !

哦, 一群纯洁的小天使/在阳光下/尽情地舞蹈/唱出最纯真的歌谣……

哦, 可爱的小露珠/为什么你那么快乐? /难道/你不知道/你的生命会转瞬即逝?

小露珠欢快地笑了:/因为/这个清晨/有了我们才更美好! ”

当这首清丽的小诗作为卷首语映入你的眼帘,你是否相信这是一名偏远民族地区孩子的作品?你是否相信就在两年前他还对阅读索然无味,对作文望而却步?

他的故事就发生在偏远民族地区中学孩子们的中间。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文化层次较低,一部分家长在外地打工, 常年不回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缺乏沟通。同时受条件的限制,孩子们不爱读书,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低, 作文只会三言两语。作为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鼓励孩子们爱上写作, 我决定在指导孩子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我手写我心”, 切实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上狠下工夫, 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实验。在此,谈谈我的收获和体会。

我首先鼓励他们写真实的生活。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独特的。也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孩子们以自己天真的眼光观察生活, 以自己幼稚的心灵感受生活, 写出的文章千姿百态、天真动人,不断出现优秀作品。我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佳作打印出来,结集成册,制作成班级刊物。这些作品是孩子们心灵的结晶,如清晨的露珠般稚嫩而晶莹,我格外珍爱它,就给它取名《小露珠》。我让孩子们把《小露珠》带回家和家长一起传阅。家长们看到别的孩子文章写得这么好, 自然引发了他们指导孩子写作的强烈欲望。教师指导作文往往共性较多,要想写出独特的文章,往往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因此,我鼓励家长们指导孩子写作, 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 从层次条理到文章立意,家长们指导得异常出色。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文章广为流传,写好的愿望更足了,家长不给指导还不愿意呢。如此等等,教师只须拿着激励的法宝在前引领,家长和孩子们便“不待扬鞭自奋蹄”了!

现在, 孩子们已经九年级,《小露珠》共出了十几期了 ,共收集了200多篇作品。现在,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个人文集。每本文集都有一个生动的名字:《小荷才露尖尖角》《小雨点》《小蜜蜂》《和梦想一起飞翔》……每本文集都制作精美,彩色的封面,每篇文章配了相应的插图, 有的是自己旅游的照片, 每一个小小的文集就是一个美好的小天地, 一个精彩的小舞台。这里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生活的朵朵浪花在这里依次浮现。走进文集,你就走进了每个孩子的世界, 走进了他们的心灵和情感。

初中一年级末, 我组织了一次作文展览会, 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加。展览会上,孩子们骄傲地朗读自己的作文, 展示自己的文集, 教师与家长共同交流作文的指导方法。家长们内心也是激情澎湃,或自豪,或羡慕,或滔滔地讲解,或谦恭地学习,收益颇丰。

五彩缤纷的生活是个大舞台, 它为大山的孩子们自主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孩子们要想写出真实生动、富有情趣的文章,必须不断地深入生活, 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我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潜入书海 ,在阅读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年多坚持不懈的课外阅读很见成效,大部分同学课外阅读总量已达几十万字。在每天的“读书记录卡”中,孩子们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有时摘抄好词佳句, 有时记录科学知识,有时谈谈心得体会......孩子们在书海中徜徉, 如蜜蜂嬉戏于花丛之中,采集到甘甜的蜂蜜,应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 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添彩。

2.拥抱自然 ,在观察中积累。秋去冬来,寒来暑往,云蒸霞蔚,鸟语花香,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大自然如此多姿多彩, 一定要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 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我曾带孩子们去春游、秋游,曾带他们去挖野菜、捡落叶,曾带他们去赏白云、采野花......此时,把习作方法悄悄渗透在观察中。毋庸置疑,我们的收获颇丰,有精彩的文章,还有无尽的欢乐!

走进生活 亲近数学 第4篇

一、运用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你会发现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

二、运用故事情境

教学中,单纯的知识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根据教材中的插图,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编制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每个学生都能扮演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教学“0的认识”这一节课时,在巩固新知课本16页第1题时,我给学生讲“小猴摘桃”的故事。这样,学生的练习就是在故事中参加各个活动,在活动中学到知识。

三、运用游戏情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的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节课上,为了巩固认币,我设计了一个拿币的游戏。屏幕上有5件商品,分别是5角、1元、2元、1元5角、3元7角。请学生分别拿出买每件东西要付的人民币。有的学生竟然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找零来解决。“老师,我用两个2元买3元7角的小熊,你要找我3角。”听了学生不同的付钱方式,我激动不已,深深地被学生的聪明所感动。真切地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运用实践情境

学生的第一发展水平和第二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注意适时、适度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结尾我设计了“小小超市”模拟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由下位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然后小组内交流汇报。在活动中,我真切的感受到此时的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顾客”们在购物时文明,在付钱时排队。“收银员”礼貌的“欢迎光临”,一丝不苟的工作神情。全班交流时,“收银员”谈自己的职责;“顾客”提醒大家要用钱卫生,并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在活动中,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同时也切身体验到人民币在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五、运用问题情境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亲近自然,体验生活 第5篇

——学生通过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校本教材,感受成长的经历,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们,倘若不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又怎么能够热爱家乡呢?

农村学校与自然更贴近,孩子们可以与大自然零距离地接触,这种体会是城市孩子无法体会到的。上学路上鸟儿唧唧喳喳,地里庄稼长势喜人,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村边的小溪蜿蜒曲折,泥土气息弥漫校园。这些都是农村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关键在于开发和利用。学校的周围是成片的花椒林,后面的鹰山漫山遍野都是板栗和金银花,西边是果园„„如何嫁接果树、金银花,怎样防止水土流失,怎样养好猪和羊,追溯民风习俗的嬗变,绘制乡土地图;在安全教育方面,如“爬树不安全”、“靠近产仔的狗不安全”、“从石坎上往下跳不安全”、“打蜂窝不安全”、“走在牛、马后面不安全”、“下大雨从跨方的地方过不安全”、“在施工路段玩耍不安全”;在生活经验方面,如“赌博”、“酗酒”、误入传销、封建传统、迷信、盲目外出、打工遇意外伤害„„诸如种种问题和现象,这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课题取之不尽,这是农村课程改革的优势。农村学校教育融入农村生产与生活当中。大部分的农村孩子在学习之余,是家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在这里,“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得到了一定的还原。农村孩子将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从而得到鲜活而生动的体验,而这正是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天然方法。

通过参观、访问、调查、搜集、讨论和游戏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该校就从农村的风土人情入手,把家乡的地貌、物产、气候、人情等等汇集成册,让学生对家乡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发动学生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不断加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门类齐全、人手一册的校本教材。

在根雕原材料的采集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发现在灵山秀水之中,蕴藏了许多形状优美、造型奇特的石头,捧着灵通的石头,学生们爱不释手,为自己的发现而欣喜若狂。老师发现学生们对这些奇型异状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爱好,于是,引导学生成立了《奇石搜集与审美》课程研究小组。《奇石搜集与审美》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奇石搜集与审美》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对于奇石搜集与审美的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奇石搜集与审美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所以我们说,基础教育阶段的审美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于是,学校在低年级课程注重亲近自然,了解实践技能,在课程编写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高年级则选奇石爱好者组成课程研究小组,然后对试验班级的学生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奇石搜集作品内容的优劣、情感的健康与否,具有鉴别的本领,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和以后的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让学生对奇石搜集与审美知识的了解,如奇石的分类、奇石的类型、奇石鉴赏、收藏与鉴识、奇石配座、文化追溯等。进行试验的准备。在掌握了一定的奇石搜集与审美知识的基础后,学校组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展开想象,联系自然景观、现实生活、历史故事、作品及影视人物、并善于从平凡中找非凡,给自己搜集的每一块奇石配上生动的名字。目前学生能对一些简单的奇石赋予画龙点睛的、具有艺术色彩的名字,并作出自己合理的解读。全校师生一起走进奇石、欣赏奇石、热爱奇石、亲近自然、感受美妙、体验生活。

老师们把奇石搜集与审美搬进课堂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实现了“尚美启智,创新发展”。奇石爱好者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利用学到的奇石搜集与审美的知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到野外搜集了3000余件奇石作品,搜集奇石的过程让使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美,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点亮了孩子们的艺术慧眼,提高了审美能力。在长期的摸索中形成了一定的经验,编写了《奇石搜集与审美》读本。2011年2月,他们投资建起了“奇石苑”,师生们搜集的《中国石》《人杰地灵》《智慧帽》《伟人像》《和平鸽》《桃园结义》《大闹天宫》等3000余件奇石作品错落有致的摆放在展台上。小桥流水,鱼戏花间,柳丝飘舞,奇石吟唱,是“奇石苑”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是师生学习工作之余欣赏的最爱。2011年4月学校的《奇石搜集与审美》课题研究参加了枣庄市举办的“小哥白尼”杯技与创新实践大赛获一等奖,得到市局领导的高度赞扬。

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七年级作文 第6篇

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作文一】

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粮满足我们物质上的需求。而大自然却将此包罗。感悟自然将使我们受益无穷。 ------题记

我曾游览过三峡,被那雄伟壮丽所感动。我也去过西湖,被其静谧所打动。

那是一天晚上,微风习习凉爽至极,坐在岸边,凝神远眺。风阵阵很吹来,湖水泛起阵阵微波。皓月当空,投下那柔美的月光,将她的倩影留在水中,不清晰,唯见一片金黄……多静啊,唯见草木的枝叶微微作响;惟有蟋蟀轻声弹唱;多妙啊,静谧的湖,皎洁的月,蟋蟀的唱,令忘情的我陶醉,交融着,感染着惊叹着……

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那繁弦急管、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走进自然,反朴归真,竟发现自然如此美妙神奇而又美丽多娇。

自然之美,才是天然的美,才是真正的最美。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蜘蛛结网……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深蕴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带着一颗感悟的心,放下一切杂念,怀着一份淳朴,带着一份纯真,去走进自然,感悟自然吧!你会发现,自然中的一切竟如此美好,如此美丽,如此神奇。

学会感悟自然,学会热爱自然,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美好!走进自然,融入自然,我们就会更加热爱自然。

来吧,去体验、感悟自然吧!

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作文二】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品味,对不同季节的欣赏,可以揭示一个人的性格。

春天的一切似乎都是美好的。喜欢春天的人一定是充满朝气的。他们乐观、开朗,正像春天孕育希望一样,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喜欢春天的人必是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人,他们能发现快乐,愿意寻找快乐之源。正如春天的温暖,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会温和的对待他人。

喜欢夏天的人是热情的。在夏天,万物都已生长到最茂盛的时刻,我们的视觉不再单一,而是变得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喜欢夏天的人心胸开阔,敢爱敢恨,做事很有激情。有广泛的兴趣,愿意交朋友,喜欢表达和展示自己。他们身上总带着用不完的活力,就像喜欢春天的人善于发现快乐,喜欢夏天的人则善于传递快乐。然而有时,他们面对困难也会选择逃避。

秋天则是一个有点复杂的季节。它含蓄而深邃。喜欢秋天的人必定经历过一番酸甜苦辣,有对人生很深刻的理解。他们是很有潜力的,是成熟的。他们善于思考,能发现秋天悲壮的美。感情很丰富,很独立。而且像秋天一样有奉献精神。他们等待着成功的喜悦,注重结果。

冬天似乎很少有人会喜欢,因为它的寒冷。喜欢冬天的人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极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是很有智慧的。他们追求一种浪漫和与众不同,善于挖掘事物内在的美,而且有一颗童心,有点天真。他们追求完美,可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畏艰难险阻,但却只追求一种简单。

走过四季,会发现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神韵。不管我们善于发现哪种美,都可以收获一个美丽的人生。

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作文三】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孕育了天地万物,并赋予她们美貌。可惜我不是谢灵韫,面对青山绿水却无法用诗篇吟颂。我只能用我心灵的相机照下这绚丽奇葩,来感受自然的妩媚。

镜头一:在泥泞的小径上,那树坚固稳定地立在那里。它俯下身,以根须拥抱泥土。昂起头,用枝叶扶摸蓝天。一生的追求,在叶脉里血般流淌。暖风的喧闹里有喜悦的朗笑,狂雨的轻述中有感伤的哭泣。快乐与痛苦是他丰润的养分,养芸芸众生。叶为事业,花是情感,秋果就是它对世界的微笑了。

镜头二:那是棵普通的植物,但它的根却开出了玫瑰;丑陋的躯体拥有美丽的灵魂;平凡的民众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就是对美的.追求。它创造了美而甘愿丑陋,它的美是“丑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源。

镜头三:它是沧海中的一族,。它从高处发源,慢慢形成了一脉永不回顾的流泉。它曾遇到过山岩的前阻,但它起伏推逼,奋勇向前。它曾遇到过心魂惊骇的暴风雨,但它用它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在眼光普照下欢快的奔流,你说那是一种匆忙的奔赴---沿着生命必经的里程,奔向返朴归真的海。

镜头四:云的美是一种变幻莫测的美。白云千载空悠悠,它俯视历历晴川,不为世俗所羁绊。这种与孤鹜比肩齐飞,拥有以天为盖以地为庐的洒脱的自由,难到不美吗?

让生活走进自然初中作文 第7篇

“让生活走进自然”是青岛世园会的主题,它显现出青岛人对现代生态文明的追求、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世园会是青岛人走进自然,连接世界与友人共同寻梦的地方。

一座美丽的城市总有绚丽多彩的梦想,一座知名的城市必然有卓群靓丽的地方。

青岛是美丽的,她的美缘于自然的造化,气候宜人,风光秀丽,山海城浑然一体,青岛的美还在于她不断的升华、成长,因为她有追求、有创新、有梦想。

青岛人的梦想是什么呢,“宜居、幸福”。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这也是青岛市提出的发展目标,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无疑会给青岛人的梦想载上腾飞的翅膀。

美丽的自然,让人产生联想和灵感,青岛曾让许多文人墨客叹为观止,留恋往返。三十年代康有为赞叹青岛“碧海青天,不寒不暑; 绿树红瓦,可舟可车”,于是“碧海蓝天,绿树红瓦”成为青岛至今的最佳象征,诗人闻一多把青岛比作“人间仙境”,“当春天/街市上和山野间密集的树叶/遮蔽着岛上所有的住屋/向着大海碧绿的波浪岛上起伏的青梢也是一片海浪/浪下有似海底下神人所住的仙宫。”

才女苏雪林则把青岛比喻为悠然出尘的“海的女儿”,“青岛的海可爱,就因为她的绿,绿得那么娇艳,又那么庄严;那么灵幻,又那么深沉,我现在才认识海的女儿真相,她果然是个悠然出尘、仪态万方的美人。”

文人笔下的青岛,大都有一种小家碧玉的情怀,因为那时的青岛确实很小,最早的时候只是一个小渔村,青岛从建市至今不过120多年的时间,但在旧中国的40多年历史中,青岛却遭受了近30年的德、日侵略,饱受了殖民主义的蹂躏。

从另一个角度看,青岛虽小,但她却是为数不多的.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之一,她与一些从农耕文明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城市有所不同,她有比其他城市多的移民,更多的包容。

以前青岛的知名度并不高,别说在国外即使在国内一些地方的人也知者甚少。八十年代我到西北出差,那儿的人问我:青岛是一座城市吗,什么样子?九十年代我到澳洲学习,那儿的人问我:青岛在中国的什么地方,是座城市吗?我这个自以为家乡挺有名的青岛人很纳闷,怎么连青岛都不知道?当我说起青岛啤酒时,他们知道了,噢,那是生产青岛啤酒的地方!有时品牌比城市更出名。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青岛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承办奥帆赛开始,青岛很快走进了世界的视野,引起了世人的注目,青岛成了一座人们向往宜居的大城市。

一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应”宜居幸福“,这是当今世界赋予国际城市的新内涵。幸福是一种心态,而宜居则需要一个优美的环境,文明的生态。我们期盼着青岛世园会能成为岛城生态文明的样板。

亲近自然,我们的心声 第8篇

课程是什么?课程是所有理念、梦想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课程就是孩子教育经历中的全部, 包括理想、信念、计划、资源、行动、反思以及建构的经验。我心中的课程应该是朝向幸福完整的, 使当下的孩子学习不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 而应是享受幸福的生活;我心中的理想课程应该是全面系统的, 以学科课程为本位, 以其他的适宜孩子当下成长的开发课程作为补充, 使学科课程与开发课程形成互补, 适宜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朝向孩子未来的幸福成长努力践行。

下面就以自然课程为例, 讲述我的实践故事。

一、缘起

记得在学校读书时的一次春游, 几位女同学曾玩笑似的把小麦说成了韭菜, 当其他同学提出异议时, 还义愤填膺。在“走进自然”实践活动中, 一位学生把花生当成了杂草而拔掉;在采摘蚕豆比赛中, 一位同学因为不认识蚕豆而痛哭不已……出生在农村的我, 面对这样种种“奇观”时, 总是耐心地解释, 各种作物的名称和生长特点, 心中也曾无数次为他们的“无知”感到羞愧。

去年在各种媒体上曾广泛传播着这样一则新闻, “由上海绿洲生态保护交流中心发布的《城市中的孩子与自然亲密度调研报告》显示, 12.4%的孩子具有‘自然缺失症’倾向。”这就意味着有许多的孩子认不清花草树木, 不愿意走出房间, 融入自然之中。《报告》显示, 我国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 40.8%的孩子每周花在上网、玩电子游戏、看电视上的时间超过6小时, 其中, 4.7%的孩子一有时间就上网玩游戏, 有网瘾迹象。根据国家规定, 小学阶段, 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而实际情况却与这一最低标准相去甚远, 导致孩子与自然疏远。这不禁让教育者们静下心来思考, 在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怎样才能填补孩子们“自然教育”这一缺失呢?

二、措施

首先我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课文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知识教育, 鼓励孩子们亲近自然, 感悟生活, 学会发现。如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 我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孩子们相继认识了倭瓜、蝴蝶等动植物, 接着我引导孩子们想象文中的“我”在祖父爱的教育下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其次, 我结合实际, 抓住机会, 积极带领孩子们走进自然, 走入社会, 积极参与各项综合实践活动, 使孩子们在活动中锻炼意志, 提高综合能力。春天, 我们走进校园, 探寻春天的脚步, 观察花草树木的日新月异;“学雷锋, 美丽校园”活动, 我们一起捡起一片片垃圾, 享受劳动的快乐;清明节, 我们一起去扫墓, 感悟生命的真谛;秋天, 我们来到了田野, 帮助农民伯伯收割稻子, 体验收获的喜悦;冬天, 我们在校园里举办“堆雪人、掷雪球”比赛, 那一阵阵清脆悦耳的笑声, 响彻校园内外……

此外, 我还经常把这样的机会纳入到学习评价之中, 谁学习进步了, 谁表现突出了, 就成为“班级假日小队”的成员了。在一个个周末, 孩子们或来到我的家中, 帮我一起买菜做饭;或来到河边, 挖知了洞, 做游戏;或我们一起来到体育馆, 进行足球比赛等等, 一项小小的激励措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热爱自然、亲近自然, 在自然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寻找到属于他们的幸福童年, 享受无以复制的六年快乐时光。

三、成效

在一次“享受完美童年”清明郊游活动中, 孩子们伫立在革命烈士碑前, 饱含着深厚的哀悼之情, 表达着对烈士的敬意;参观严氏小姐之墓之前, 孩子们轮流给大家讲述着这位“贞洁”典型的故事, 有的还凭借自己对家乡的了解为学生讲述这里曾经发生的奇闻轶事;在“翻越”大女山爬山比赛中, 孩子们以昂扬的斗志率先占领了制高点;捡松果竞技中, 孩子们分工明确, 组织有序, 手、衣服、书包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第一组获得了冠军;在后来的活动中, 我们不仅玩起了水井打水的游戏, 考察了黑石嘴火山岩, 还走进原始森林, 欣赏黄金沟的美景, 游览了月亮泉, 在孩子们的一声声报数声中我们踏上了返回的旅程。

回想一路历程, 我用以下词语进行了概括:1.阳光。无论何时何地, 面对何种困难, 孩子们都是以乐观的心态面对, 在《冰凌花》歌声的陪伴下, 一路阳光, 彰显了“克难求进”的本色。2.团结。去之前, 我希望孩子们要发扬“两种精神” (团结精神, 团队精神) , 做到“三个不准” (不准乱说, 不准多动, 不准乱做) , 这成为整个活动的行动指南, 成为每一个孩子的自律规范。一路上, 我们无论是在车上的小组节目表演, 还是在筋疲力尽之际的爬山比赛等, 都发挥了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合作精神, 使得每一个人尽享团队的利益。3.坚韧。从沿路三十多里的山路来说, 就是一个成人都难以支撑, 孩子们虽然休息时丑态百出, 但前进时咬牙坚持的劲头充分体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

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 第9篇

数学与生活、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 项城市第一实验小学 田荣霞

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第一要素,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问

学生有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能不能提出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想束缚,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发问的“安全感”,从而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稀奇古怪,都不能批评、讽刺、指责,而应加以引导、鼓励;对于有创见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只有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学生才能敢于提出问题。

如在学习“年、月、日”时,同学们正在讨论如何记忆一年内每月的天数。这时有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我:“为什么不把一年365天平均分摊到12个月份里去?如果分不均匀,可以把多的或少的尾数放在1月份或12月份中。因此,能不能考虑修改一下历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教室里立即变得鸦雀无声,课也没法往下进行。我因势利导,引导同学们探讨这个问题。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兴趣小组,并让这位提出问题的同学任组长,课下继续研究。这次活动开展得非常好,同学们兴趣高涨,有的查阅资料,有的请教专家,问题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以上事例说明,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被激活,才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树立敢问的信心。

二、精心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知识发生强烈冲突,从而诱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开始先让学生做“拍手游戏”。我要求学生拍手的次数是我的一半,我拍四下,学生拍两下;我拍两下,学生拍一下。当我拍一下时,学生就不知道怎么拍了,有的就轻轻拍了一下。这时我让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思想很活跃,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的问题是:能拍吗?用什么数来表示?这种数怎么写?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问题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懂得真正的科学发现和创新,往往是从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开始的。教学时我就经常用名人成功的例子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教育。如同学们都十分了解并非常敬佩的科学家爱迪生,他小时候数学学得很不好,考试的时候甚至不及格。但后来他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就是因为他善于发现问题,能想他人所不能想,问他人所不能问,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培养问题意识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之一。

同时,教师还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享受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如学习“分数应用题”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老人病了,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有17头牛分给你们兄弟三个,老大分1/2,老二分1/3,老三分1/9。”说完就死了。这时同学们感到很茫然,不知道怎么分。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同时暗示同学们,老师可以借你们一头牛,但分完后要还给老师。通过讨论及老师的提示,终于解决了问题。学生依靠小组的集体智慧,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亲近自然走进生活 第10篇

——我读《每个孩子都爱学》

缘起:暑期两个月,正是阅读的黄金时段。和孩子约定,暑期比比谁书看得多一些。于是,有空便整理一下有些杂乱的书房,翻一翻书柜上的书。《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跃入眼帘,便打开翻阅起来。书中鲜活的案例在眼前闪跃,不知不觉被这些用心、优秀的老师吸引。其中一位来自湖南的谭彬彬老师,讲述了他“自留地“里的幸福。在他的讲述中,我看到了他最喜欢的这本书《每个孩子都爱学》。满怀好奇,便找到这本书阅读起来。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有人这样评价: 两个常春藤名校毕业生,一个关于促进教育公平的精彩故事!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推崇的教改样板,备受比尔·盖茨赞誉的教育创新典范!“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Program)是美国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项目。《每个孩子都爱学》的作者杰伊·马修斯将KIPP学校创办人与学生们起起伏伏的经历清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了让人对教育充满希望。这本书究竟写了什么?

芬博格和莱文,两位踌躇满志到贫困社区“支教”的美国名校毕业生,在课堂上遭遇了令人痛苦的挫败。他们拜两位名师为师——其中一位便是创造了“56号教室的奇迹”的雷夫·艾斯奎斯。虽然教学技能突飞猛进,但他们希望把学生带得更远,于是创办了与美国公立学校迥异的KIPP(KnowledgeIs PowerProgram)学校。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KIPP发展成为有100多所学校的全美最有前途的新型公立学校群网,被誉为奥巴马的“卓越实验室”,成为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本书的目录吸引眼球:

在第一季篇章中的其中放学不回家、迈克尔的烟雾信号;第二季中的冰激凌和菠菜、为克林顿总统演唱、来自“床垫麦克”的钱;第三季中去犹他州远足、操场上的课堂、“伏击”教育局长、椅子飞了起来 第四季中的心太大等咋一看,就有了阅读下去的念想。书中印象深刻的章节: 在《克林顿总统演唱》一节中,我读到了走进自然、体验生活的妙处。富有责任心和睿智的的芬博格和莱文老师带领孩子们远足。虽然远足中,颇有几分惊险。但两位老师仍把远足当做开启学生社会经验与思维灵性的途径,坚信孩子们会收获到课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

“他们发现了一个当地的打折超市,于是在那里买了大量的塑料三明治袋、棕色纸袋、面包、花生酱、果冻、苹果和小袋薯片。每天晚上,各房间的人轮流为全班制作袋装午餐……三明治生产线摇滚前行。”这样的场面像是在工厂里,而不是在星级酒店里,更不像是一群孩子们要做的事情。可是,在芬博格和莱文的团队里,这成为一次历练,帮助孩子找到为团队服务的幸福感,劳动教育、协作教育,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体现。

对布雷耶法官的提问更是出人意料。名叫鲁本.加西亚的小男孩文布雷耶问道:“1969年,当最高法院就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进行表决时,你在吗?”“如果你在,你会怎样投票?”这是一个关系到人身保护法以及《人权法案》的问题,于是,上演了一幕微型的法律讲座。芬博格和莱文就是这样,随时随地都在试着抓住一些教育机会,帮助孩子不断拓宽自己的求知视界。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充满了求知的欲望,收获满满:

孩子们形成了规则意识。第一次坐地铁,那些程序会让人手忙脚乱;第一次坐飞机,那些规则会让人畏手畏脚;第一次在大型的餐厅就餐,那些礼仪会让学生不适应……不过这都是学习的机会啊,在一次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是学生可以获得提高的时候。对待规则的态度,可以是遵守,也可以是质疑,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经验和知识与遇到的规则进行印证,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学习过程。

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还为孩子们为人与人的沟通创造了绝好的机会。从疯狂的教室,到一个尚有陌生感的城市——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提供慰藉的方式。议论那些新的所见,提问内心的迷惑,谈笑之间,孩子们之间的伙伴关系会得到强化。好的关系会成就好的教育,不仅仅适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更适用于孩子们之间。写到这里,便不由提到暑期女儿的杭州之行。8月15日前,女儿花了3天左右的时间做好游玩杭州的功课。做攻略期间,我把去青海的出团手册拿给她。女儿对照手册,一边思考,一边查阅;先了解景点,后根据位置等定好路线,在时间和景点确定的情况下,查阅火车车票和住宿的宾馆,估算了去杭州的费用。又一一联系小伙伴,才买好车票。在火车站,女儿感叹,原来出去玩要做这么多事啊!(期间,大人也提供些帮助)8月15日,女儿和另外三个小伙伴在知秋爸爸的护送下踏上了杭州的旅程(女儿笑称:爸爸是熟悉的陌生人,只负责安全。其他事项我们自己做主)。3天的游玩,整体还是比较顺利。旅行中,女儿和同伴们懂得看地图,学会怎么乘坐地铁,懂得游玩景点的规则,学会留心和规划时间…但也出现了一些插曲:女儿取寄存的物品时,不小心锁了门,东西被锁在柜子里。怎么办?知秋和伙伴们一起,开始找周围的服务人员询问。服务人员没有钥匙,却告知可以去找总服务台的xx人帮忙,于是四处寻找总服务台。好不容易找到地方,却没有人。当时,女儿的眼泪就下来了,嘴里喊着:我的钱袋子还在柜子里,怎么办?最后,爸爸终于出马,找到服务人员拿回了袋子。这件意外之事和其他趣事、难忘的事都详细地留在了在女儿的文章里,在女儿的笔尖下跳跃流动。书本上的文字哪会有这般神奇?哪会带给女儿如此鲜活生动的感受呢?

上一篇:女朋友感人生日祝福语下一篇:情感价值目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