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说课稿

2024-06-02

认识小数说课稿(精选9篇)

认识小数说课稿 第1篇

0 . 0 1 米= 米=1厘米

0 . 0 3 米= 米=3厘米

0 . 1 8 米= 米=18厘米

好的板书是教案的浓缩,是整节课的精华。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本课的难点,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教学效果预测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平时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比起来,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课教学必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能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口语交际能力有限,在小组合作探讨中,可能会放不开,造成冷场。

认识小数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材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这部分内容结构如下:

常见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

认识小数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位小数的加法

一位小数的减法

二、说学习目标

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三、说学情

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是今后系统学习小数的基础。

四、说重难点:

认识小数的含义是本课的重点、难点。

突破方法:创设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学生自学————检测自学的效果 ————生生互教、师生互教————小结————当堂训练

教学环节如下:看一看———做一做———议一议———说一说———练一练

六、说教法: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会的不教,不会的先生生互教,学生不会的才教。

七、说学法:

具体方法不定,根据学习内容及学情,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进行紧张、高效的自学。有分析法、归纳法、类推法、比较法、逻辑推理等多中方法。

认识小数说课稿 第3篇

1.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教学的第一课时。

2. 教材编排的地位、特点和作用:“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它是研究曲线的开始, 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3.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圆, 知道组成圆的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 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 教学重、难点: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 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说教法

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 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 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步骤

在整个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赏圆→玩圆→用圆→知圆”四个环节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赏圆———揭示课题

(1) 师:在我们生活中, 有许多圆, 你能找出来吗?下面大家说一说从哪里能找到圆。

(2) 学生介绍生活中的圆 (注意圆和球的区别) 。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圆,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3) 师:有人说, 因为有了圆,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丽而神气。今天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揭示课题并板书:圆的认识。

2. 玩圆———发现新知

(1) 做车轮 (画圆)

师:要做车轮, 首先要做什么?

生:画圆。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 (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完后, 教师再归纳总结圆规的结构及用法。

(2) 安车轴 (认识圆心)

师:我们把安装车轴的地方看作一个点, 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

生:圆规画圆时, 针尖固定的一点。

师:不是用圆规画的圆, 怎样找车轴?

学生介绍方法。

师总结:圆中心的一点就是圆心。

(3) 装钢丝 (认识半经)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 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出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

(4) 认识直径

(1) 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 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 告诉学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并思考直径有什么特征。

(3) 归纳、总结直径的特征。

(5) 掌握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 知道了圆的各部分的名称, 那么你们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 (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 量一量, 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d=2r或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 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基础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用圆———巩固所学知识

举行趣味“套圈”比赛, 场地设计如下:

1.这样设计比赛场地公平吗?

2.请你设计并画出比赛场地示意图。

3.与同学合作, 将你设计的场地在草稿纸上画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 首尾呼应,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 又服务于现实生活。)

4. 知圆———拓展运用 (略)

四、说板书设计 (略)

认识小数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因为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按照十进制来计数,也就是数字所在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大小也不同。小数的数位是由小数点确定的,所以,小数点的移动必然引起小数每一位上的数值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复名数与小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这一小节教材内容的展开,注意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并通过已有的知识来引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这一规律。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特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知道其扩大、缩小及其倍数。

(3)培养学生类比推理和概括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概括、推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将知识的讲解与直观演示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表象出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此,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讲授法为主,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四、说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

复习提问(约5分钟)

1.在○里填上>、<或=符号。(板演)

0.36○0.3600.36○0.368 3.68○3.82424.3○2.432

2.口答下面各题。[与板演同时进行(下面要用到)。]

(1)0.1里有()个0.01?

(2)0.01里有( )个0.001?

(3)1里有( )个0.1?()个0.01?

3.填空。2×()=20130÷()=13 2×()=2001300÷( )=13第一组题复习的目的主要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小数的大小没有变化和两个小数的数字虽然相同,但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位有了变化,小数大小也有了变化。第二组题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的知识。第三、四组题复习整数部分中的扩大与缩小等知识。

第二环节:

传授新知(约15分钟)

1.导入新课。(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兴趣,通过设疑,导入新课。)

(1)板演题中的(2)(3)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为什么每组数字相同,排列顺序也相同,而组成的小数的大小不同呢?

(3)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呢?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2.板书课题。

3.教学例1。(通过讲、扶、放形式教学。)

(1)边观察投影,边提问,边板书。根据0.004米=4毫米......①0.04米=40毫米②0.4米=400毫米 ③4米=4000毫米

a.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教”)以①式为标准,0.004米到0.04米,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来的数字4所在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数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板书)

b.引导学生观察:(体现“扶”)①式到③式,师按上述方法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规律。

c.继续观察:(体现“放”)①式到④式,独立回答上述问题。并练习概括。

d.通过上述的比较,你發现什么规律?可以试着说一说。后师板书。如果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五位......原来的数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e.对比规律,同桌相互说一说。

(2)根据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己出声想。问题是以③为标准,同②①及原式比较投影出思考题。(同前面的“教”。)并完成61页下面的规律填写,并指名口述,齐读。

(3)指导看书。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知识体系。

(4)小结。(体现教知识、规律,学法指导)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四个算式,总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方向有两种:一是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以①式为标准向下观察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另一种是同学们自己学会的,就是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校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像今天这样,多观察,多比较,从中悟出其规律。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约18分钟)

1.将规律变成填空题,巩固理解规律。

2.加深认识,运用规律。练习十第12题。

3.用手势表示“扩大”、或“缩小”。5.26→0.526→52.6→0.0526→526。

4.看谁最快。

6.83()100倍→6839.41( )10倍→0.941

42.5扩大()倍→4250 7.48缩小()倍→0.748

52.3()倍→5.23376()( )倍→0.376

认识小数说课稿 第5篇

8.1文具店(认识小数)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小 数中的第一节内容《文具店》。属于学生初步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理念、说预期效果等六个 方面来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小数的意义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内容,本课教材从学生已 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基础为背景开始,来认读小数、写小数,从而理解小 数的意义。《文具店》是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本小节是初步认识小 数。日常生活中的“元、角、分”,是小数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 现实模型。所谓初步认识小数,就是主要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结合购物情景 来应用小数。教科书选择学生熟悉的“文具店”情景,利用学生对商品标价的已 有了解和实际经验,从辨认文具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学生在与同伴的 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明确表示商品单价的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元角分 的背景下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与它所表示的实际量的单位之间的联系, 体会小数的特征,并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货币单位:元 角、分来转换,与小数进行互化,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减轻了学生认 知的难度,这也为学生四年级学习小数乘除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经验。(二)教学目标

1.结合“文具店”的具体情境,借助“元、角、分”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学会认、读、写的简单的小数

2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的币值用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也能把以元为单位的 小数改写成几元角几分的形式。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教学难点

1.小数的读法。

2建立“元、角、分”与小数之间的联系。

二、说学情

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学生在商品的价签上都看到过小数,并不陌

生。但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与整数相比,理解小数的意义并不容易。学生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小数,但对小数的读法、写法及如何将几元、几角、几分 改写成小数还有些难度,对于小数的含义还不够清晰。学生通过“买文具”这 活动,结合购物的情境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 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每个文具标价牌上的小数所表示 的意义,即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 1.情境发现教学法。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的具 体情境,激活学生先前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比 较今天所学的数和以前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从而认识小数。2.启发诱导教学法。

本节课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情境为主线”的原则,主要采 用启发诱导,引导学生从元角分的知识中,探索小数的意义,亲历知识的观察 发现、应用的过程 3.自主探索教学法。

教师让学生探索小数的读法,写法,经历读写小数的过程,把小数与价钱紧 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从而理解小数的意义。(二)说学法

1.自主观察探究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自己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才

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探索元角分和小数之间的关 系,明白了小数可以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元角分可以用小数表示 2.比较迁移法

学生在学习中,从元角分的知识迁移到认小数,读小数,写小数,在比较中 学习了各种小数的读法,和书写的不同。

四、说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

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创设元角分这个情境入手 各种活动都围绕这一主题情境展开,整节课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强调了学 生的自主探索,各个环节充分给了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初识小数。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四、思维拓展,能力提升。

五、数学资料,知识升华。

六、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课件出示“阳光文具店”的购物小票,谈话导入,大家看一 看这些数我们学过吗?比较今天所学的数和以前所学的数有什么不同?这些数 是什么数,应该怎么读它又表示什么意思?从而认识小数。引出课题。(板书课题:文具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笑笑购买文具的情景导入新课,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 的氛围中开始新的学习,初步感知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拉近新知与学生的距离。)第二环节:探索新知,初识小数

活动一:初识小数。在独立思考、交流碰撞中,能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表示 几元几角几分。

活动二:互帮互学,学习小数的读法。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知道小数 和小数点,能正确的读出小数。

活动三:探索交流,学习小数的写法。在独立思考,反馈交流中,能把几元 几角几分的人民币改写成小数(设计意图:由于有小数和元角分一一对应的学习经验,我放手让学生合作 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结合元角分 的知识,体会小数与元角分之间的练习。)第三环节:巩固练习,内化新知。完成书上练一练一和练一练二。

2.以“购物小票”上的这些小数练习读法,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几元几角几 分之间的互化。

(设计意图:1.进一步巩固理解小数表示的含义;2.巩固学生对小数读法和 写法的的理解;3.检查所有学生的掌握程度。)第四环节:思维拓展,能力提升。走进数的世界,在生活中寻找小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就在我们身边,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用处特别广泛)第五环节:数学资料,知识升华。了解小数的历史

第六环节: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学生学习了这节课,认识了小数,知道了怎么读小数和怎么写小数,还知道

了我们身边有许多关于小数的数学信息。通过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反思学习活动, 以及学习的内容。

五、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主要有三点 1推行素质教育,提倡自主探究学习2以学生为主,引导他们主动学习

3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应用多媒体,实行高效课堂。

六、说预期效果

小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第6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关于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输的认识部分。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进一步学习小数的意义,沟通分数和小数联系的重要基础,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从分数与小数表示的意义来看,分数与小数实质上属于同一个意义(即平均分)之下的两种不同表示方式,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比较抽象、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本节课的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认、读、写小数。

2、能结合生活实际以米为单位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3、培养主动探索意识和迁移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另外,本节课需要准备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纸条等。

二、关于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采取了两段式教学。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但还是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所以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我选择了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小数的含义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有探究的价值,我选择的是探究式学习方法。

三、下面我说一说我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预设:逛过)买完东西,付过钱之后,收银员都会给你一张购物小票,不知道你是否仔细观察过,这上面还有数学知识呢。老师这里也有一张购物小票(请看大屏幕)请仔细观察上面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发现与整数比,小数多了一个点,师总结出像2.50、3.6、12.56„„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明确这中间的点叫小数点,要写在整数部分的右下角。小数点的作用可大了,它把小数分为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由此可以轻轻松松地引领学生走进小数,初步感受小数的模型。

二、自主学习

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是比较简单的,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没必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于是我适时地采用启发法、尝试法等,让学生讨论交流,再辅以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出示情境图,请学生流利的读出情境图里的内容?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基本能够正确读出小数。但对于0.55误读作零点五十五要进行的订正。(师板书:0.55读作零点五十五)在充分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预设:左边直接读,点,右边是几读几,学生说的可能不是很完美,但只要意思正确就要给予表扬,并引导学生有序表达。)

最后总结出:在读小数时,小数点左边的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数是小数部分,要按照顺序像读电话号码那样一位一位的把数字读出来。

出示情境图,师示范写一个小数,并让学生动手写,使学生明确写小数和读小数的顺序一样,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注意小数点要写成实心小圆点,不能写成顿号、竖线,而且要写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

同桌合作,互相考一考对方,一个同学说一个小数,另一个同学写。我则巡视指导,检查学生读写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这样每个学生在开口读,动手写的过程中把知识落实到位。但此处要注意时间,把更多时间留下面小数含义这部分内容上。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一位、两位小数的含义时,我采用了“学案导学”这种教学方式。

1.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出示情境图(1)踢脚线的宽度是0.1米。0.1米有多长?0.4米、0.5米和0.7米呢?

师:那0.1米到底有多长呢?引导学生借助1米长的纸条来研究,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先让学生把1分米用米做单位来表示,(师出示纸条)老师这有一张纸条,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它有多长?生先估,师再说出这是1米长的纸条,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分米、10厘米),追问1分米用米做单位怎是几分之几米?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因此能够想到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也就是米。师及时补充:(板书=

还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让学生说说0.1米表示什么意思?(预设:生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这样的1份是

生2:0.1米就是)

师:0.4米呢?0.5米,0.7米?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单的第一题。小组交流,指名字板演(预设板书:4分米=5分米=

0.4米 0.5米

7分米=

=0.7米

师:像0.1、0.4、0.5、0.6„„这样的小数是一位小数,一位小数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分数呢?(分母是10的分数,也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采取先扶后放的方法,借助直观的米尺上再现分数的含义,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分米,以米为单位用分数表示是成0.1米,0.1米=,也可以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生先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在小组内说一说。在学生汇报后,我点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通过长度单位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学生知道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初步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意义。为学生学习两位小数的含义做好迁移。】

2、认识两位小数

课件出示:电视柜的高度为0.55米,0.55米有多长? 师:要想知道0.55米有多长,要先知道0.0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把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1厘米)

师追问: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及时补充:小数0.01米表示。(板书1厘米==)师: 0.26米呢? 0.49米、0.55米呢?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单的第二题。

(板书:26厘米 =

49厘米 =

=0.26米

= 0.49米

55厘米 = 米 = 0.55米

师:像0.01、0.26、0.49、0.55„„这样的小数是两位小数,同学们请仔细观察,两位小数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分数呢?(分母是100的分数,也就是百分之几的分数)

【设计意图:学生前面学习了一位小数的意义,这里通过迁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通过经历“比较——分析——发现”的过程,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流,思维的碰撞,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

四、巩固新知

自主练习1:(大屏幕)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或100份,涂色部分,你想到了哪个分数?哪个小数?空白部分呢?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看图填写分数、小数的题目,目的是通过格子图建立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巩固对小数的认识,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十分之几都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几都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为下一学段学习小数的意义奠定基础】

自主练习2:

观察表格(大屏幕),然后写成以“元”做单位的小数,使学生认识并初步理解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小数,进一步强化了小数的认识,巩固小数的意义。】

五、拓展《小数的起源》,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他们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预设:小数的读、写、一位小数可以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一百分之几)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0.55读作:零点五五 写作:2.5 =

1厘米=

=

4分米=5分米=

0.4米 26厘米 = 0.5米 49厘米 =

=0.26米 = 0.49米

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认识小数》优秀说课稿 第7篇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系统的学习小数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第一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从测量长度的实际问题引入,第二个例题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从文具用品的价格引入,每一个例题的呈现都是从具体的生活情境出发,从而使学生更生动更具体也更自然的学习数学。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我把本节课的目标定为:

1、认知目标:

联系小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会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2、能力目标:

在理解小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的发展,感受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商品的价格标签。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概念中较抽象,难理解的内容。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学生虽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过长度单位、货币单位之间的进率,但理解小数的含义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同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小数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属于小数的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数的含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立足发展说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法、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生生互动法、讲练结合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以教材定教法,以教法定学法”的策略告诉我们,学法和教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他们内在的潜力,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钱学森曾经说过:科学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果说数学教学的科学性是刚性的话,那么人文性就是它的柔性。人文精神需要的是渗透,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落地无痕”。为了使数学教学脱去僵硬的外衣,显露出生机,洋溢着情趣,充满着智慧,在教学中我营造的是一种平和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把数学教学定位在有意和无意之间。

三、情境互动说流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3分钟

(2)联系实际,探究新知;25分钟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

(4)引导学生总结。3分钟

第一版块: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发现,我们教科书的价格都是以小数的形式呈现的。因此,完全可以把数学课本的价格作为本课课题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猜一猜,再看一看的形式,引出生活中的小数,揭示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

第二板块: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分了三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首先情境引入:小明搬新家,要买一张新书桌,接到**的任务,和朋友小红一起到超市里去挑选,测量并记录下书桌面的长和宽。这时,课件出示:测量结果书桌面的长5分米,宽4分米。通过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5分米和4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分别是几分之几米”的问题上来,让学生通过自主交流,得出结论:5分米就是10分之5米,4分米就是10分之4米。这时,教师明确的告诉学生:10分之5米还可以写成另外的形式——0.5米,教学读数时,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读,有困难教师再做指导。“那么,10分之4米你能用小数表示吗?”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先说一说,再读一读。在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在教学时做到了有扶有放,收放自如,达到认知的迁移的目的。然后插入“想想做做”里的第一个习题。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加深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建立起关于小数的数感。

第二步骤是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这里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课件出示:小明和小红挑选好书桌后,在超市里买了一些文具,分别是:铅笔3角,学生尺7角,圆珠笔1元2角,笔记本3元5角。先提出问题:这些钱数也可以用小数表示吗?这样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促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投入到数学活动中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对比分析,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最后达成共识:3角就是0.3元;7角就是0.7元;1元2角就是1.2元;3元5角就是3.5元。

这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的交锋,思维的共享,达到了学习互补的目的。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

第三步骤是认识自然数和整数

我设计让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然后给出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区分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小数,并指出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简单数学概念的能力,这样的设计既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又可以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人翁精神。

第三板块: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练习,要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为了使课内的练习起到促进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的时候注意了以下两点:一是练习的形式多样,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一个练习:抢答

抢答1:实物投影出示商店里各种物品的价格标签,让学生说出小数。

抢答2:出示一组分数,说出小数。这里故意出示一个分母不是10的分数,引起学生的讨论交流,明确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个练习:看图先写出分数,再写出小数。

第三个练习: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果。

第四板块:引导学生总结

《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第8篇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 (下册) 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 能认、读、写一位小数, 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知道整数和自然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活动, 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 学会讨论交流, 与人合作, 培养自主探究与发现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法和学法

教法:创设学习情境、引导探究活动, 加强个别指导、辅助媒体演示等。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去商店买过东西吗?这里有一些商品的价格, 认识它们吗?谁能读一读? (课件出示)

铅笔牛奶削笔刀剪刀电饭锅

0.5元9.8元10元12.3元289元

师:给标价牌上的数分类, 想想为什么这么分?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类, 交流)

师:认识这些有小圆点的数吗?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数? (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三年级的学生, 已经储备了整数和分数的相关知识, 积累了有关小数的生活经验, 这些都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和可持续利用的资源, 所以我选择学生接触最多最熟悉的商品的价格引入学习, 符合学情, 体现“数学源于生活”的理念,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 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等活动, 发现身边事物中的数学问题, 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探究, 认识小数

1. 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 直观感知, 初步认识

课件演示例1情境:小明最近搬了新家, 他想购买一张书桌和一些文具用品。一天, 他和好朋友来到商场, 挑中了这张书桌, 合不合适呢?小明拿尺量了一下, 桌面的长是5分米, 宽是4分米。

师:5分米和4分米满1米了吗?用分数怎样表示?你还能怎样表示?讲解:5分米, 用小数表示, 是0.5米。 (板书等式:5分米)

师:这里的0.5米表示什么?帮助学生理解米是0.5米, 0.5米表示米。

学习0.5的读写。介绍小数点并规范小数点的书写。

师:同样, 米用小数怎样表示?理解0.4米的含义。 (板书等式)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借助十等分的米尺图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小数。

师:仔细观察这些等式中的分数和小数, 比一比, 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 得出:十分之几米是零点几米, 零点几米表示十分之几米。

(2) 迁移类推, 丰富认识

师:十分之几米是零点几米, 那么十分之几元呢?

生:十分之几元是零点几元。师: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举例, 说理由, 师生共同验证。师: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也就是零点几元。

(3) 数形结合, 加深认识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理解题意并提问:这里有3个正方形, 每个

正方形都被平均分成了10份, 你能先写出分数, 再写出小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交流)

变式练习 (指着第一个正方形) :我在这个正方形中还发现了一个小数, 知道是多少吗? (0.7) 0.7表示哪一部分?为什么空白部分是0.7?另两个正方形里的空白部分分别是多少?如果要表示出0.2, 应该涂几份?

师: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和小数, 有什么发现?

组织讨论交流, 揭示:十分之几是零点几, 零点几表示十分之几。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 小数的含义是抽象的, 需要大量现实素材的体验, 积累起丰富的感性认识, 并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才能逐步感悟, 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为此, 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帮助学生加深体验, 使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由感性向理性递层攀升。第一环节先通过计量长度沟通整数、十进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初步体会小数的来源和含义, 完成“十分之几米”到“零点几米”的认知过渡。第二环节话锋一转, 抛出问题———“十分之几米是零点几米, 那么十分之几元呢”, 引发学生思考, 开展举例验证等活动, 感悟“十分之几元是零点几元”, 丰富学生的认知, 同时为下面认识几点几作铺垫。第三环节利用习题中的十进分数方块图, 练习分数与小数的意义转换, 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每个环节都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学习与人交流合作, 学习与人分享思想, 学习质疑反思调整, 学习比较归纳概括……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2. 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课件演示例2情境:小明选定书桌后, 来到了文具柜台, 看到售货员阿姨正在给商品标价, 大家想看看吗?如果请你帮忙, 你会把圆珠笔和笔记本的价格用小数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尝试, 四人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从“先分后合”的角度感悟1.2元和3.5元的含义。

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问:为什么0.8元的小数点左边是0, 而1.7元的小数点左边是1呢?

思考:把几元几角写成小数时, 可以怎样想?小结:几角是零点几元, 几元几角就是几点几元。

出示课始的标价牌“剪刀12.3元”, 问:12.3元是几元几角?为什么这里的“3”表示3角?

练习“想想做做”第4题。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对商品的价格和人民币的使用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 又有例1“几角是零点几元”的知识铺垫, 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理解几点几元的含义, 所以教学中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 小组交流。接着通过研究0.8和1.7整数部分的不同和12.3十分位上数的含义, 加深学生对一位小数含义的理解。

3. 认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1) 自学课本, 知道自然数和整数, 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 检查自学。

(1) 指出课始标价牌上的数, 哪些是自然数, 哪些是整数。

(2) 辨析。

最小的自然数是0。 ()

整数包括自然数。 ()

(3) 写一个小数, 并与同桌说说这个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提高, 拓展应用

1. 填空。

(1) 小数部分是9, 整数部分是3的小数是 () 。

(2) 6角用小数表示是 () 元。13元5角用小数表示是 () 元。

(3) 2.4元= () 元 () 角

(4) 0.7米= () 分米

(5) 8厘米用小数表示是 () 分米。

2. 认识数轴上的小数。 (分步动态演示“想想做做”第5题)

(1) 出示一条数轴, 问:这上面的0、1、2、3等是什么数?在0与1、1与2、2与3之间会有怎样的数?

(2) 动态等分, 问:每两个整数之间平均分成10份, 每一小格用小数表示是多少?为什么?像0.5、0.9这样的小数在什么范围内?1.2呢?在数轴上指出这三个数的位置。1.2比哪些数大呢?

(3) 想:在2和3之间有着怎样的小数?说明:确实, 除了二点几这样的小数部分只有一位的小数, 还有二点几几, 二点几几几等, 以后我们会专门研究这样的小数。问:3的后面有怎样的数?

(4) 练习用小数表示数轴上的点并交流反馈。

3. 用2、3、0这三个数字和小数点组成一位小数, 看看你能写几个, 并试着比较它们的大小。

4. 了解小数产生发展的历史, 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5. 出示几组数据, 阅读感受小数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左右》说课稿 第9篇

本节课,我选取人教版第二册《左右》一课,在这一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大部分智障学生缺少方位概念、不能正确辨别左右及无法分清镜面条件下的左右这一共性特点,进行改进,我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数学相结合,设计了校本教材《认识左右》。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为15岁左右,智商在50至70之间,大多缺少方位概念,无法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方位,他们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较差,却又活泼好动,不能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力。因此,我将教学内容转化成律动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天性,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分辨,掌握了关于镜面对称条件下的左右。

三、设计理念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經验,引导他们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运用体验法施教,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体验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和技能,使这个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

我通过学生对左右的掌握情况设立了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分辨左右;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

2.过程与方法:注重体验过程,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生活能力,完成有效的知识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镜面对称条件下左右的位置关系。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由三部分组成,完成初评;突破难点;强化巩固。

第一部分:律动导入,完成初评

此环节以律动音乐《幸福拍手歌》导入,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关于左右的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我要观察学生对左右的感知情况,测评出完全掌握的有多少,偶尔需协调的有多少,不能掌握的有多少,并在以下教学中给予指导支持。

第二部分:实际应用,突破难点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辨,以便更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个环节:实物演示,认识左右

活动1.说出名字

按照初次测评的结果分组坐,并进一步强化,低能力组的学生,说出自己的左边、右边同学的名字。高能力的学生帮助补充完成。

活动2.观察积木

我拿出多种颜色的积木摆放好,让学生观察从左往右数第二块积木是什么颜色,顺势说出,为什么我看到的和你们看到的不一样呢?此时请一名学生到前面站到我的位置观察并说出结果。从而引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左右的位置是发生相反变化的,这时交代这种现象,在数学中我们叫镜面对称现象。

活动3.分析照片

我出示一张多人合影的照片,让学生找出在我的左边是谁?那么在实际拍照时我的左边又是谁呢?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

第二个环节:运用所学,理解镜面

因为我发现生活中出现最多的是在学习团体操及律动舞蹈时,做镜面运动,学生分辨不清。虽然我们的左右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当我们改变方向的时候,左右两边的位置是发生变化的。我们应该根据方向的变化认清左右两边。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活动。

活动1.同桌互做

为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我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拍手歌引入教学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亲自体验虽然彼此伸出的同一侧的手,但却是相互交叉才能配合完成。为下一步学习镜面动作打下基础。

活动2.观看录像

第一步采用直观观看的方法,让学生看相同方向下的动作,请高、低能力组的学生各一名,跟随录像做动作。然后全班同做。第二步,再次观看录像,说说不同方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此时引导说出与录像中的人是相反动作的,并让全班同学试着跟做,我进一步指导纠正镜面条件下的对称动作。

活动3.镜面动作

我采用分组式教学,高能力组的学生动作难度加深,做镜面条件下的动作,强化辨别左右。低能力组的学生由辅助教师带领继续学习镜面条件下辨别左右。

第三部分:强化巩固

练习题1:

“请学生说说教室的窗户在你的哪边?那么你想想窗户在老师的哪边?”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练习题2:

通过课件,找出正确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镜面对称下的左右。

最后,在我的引领示范下做镜面动作,与学生共同跳一段律动舞蹈,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同时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及掌握情况。

七、作业布置

我依据学生的能力设计分层式作业,强化巩固完成。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想,当然可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学生并未完全理解掌握等现象。那我会在施教过程中适时调整,借用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大型团体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别镜面条件下的左右位置。

上一篇:读书报告之《新教育之梦》下一篇:乙炔氧气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