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1朝阳医院急诊科服务规范

2024-09-18

2341朝阳医院急诊科服务规范(精选6篇)

2341朝阳医院急诊科服务规范 第1篇

朝阳医院急诊科服务规范

一、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各值班人员热爱本职,坚守岗位,杜绝擅自离岗,准时交接班,不迟到,不早退。急诊绿色通道昼夜畅通,先抢救,后办手续;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不向患者出具假证明,假诊断书,隐瞒医疗缺陷和差错等弄虚作假行为。

二、认真执行各项制度,保持诊区安静和整洁,创造良好治疗环境,工作人员上岗时做到衣帽整洁,佩戴胸卡。工作时间不看非专业书籍,杂志,不扎堆聊天,不打私人电话,不玩电脑。工作一丝不苟,不怕脏,不怕累,不怕麻烦,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三、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不分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做到‘四个一样’(生人熟人一样,群众干部一样,院内院外一样,乡村城市一样),尊重患者选择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对病人语言文明,态度诚恳,举止稳重,仪态端庄,同情关心,做到“五心”(检查细心,治疗精心,解释耐心,听取意见虚心,让病人放心)。礼貌待人,文明待人,热情服务,态度和蔼,不推诿,训斥,刁难病人。执行首诊负责制,急诊病人5分钟接诊。

五、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卫生部提出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向社会作出的八项郑重承诺,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和医院的医德医风规章制度。

2341朝阳医院急诊科服务规范 第2篇

2011年10月16日11点30分,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科室有条不紊的秩序, 只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名老人边往抢救室跑边气喘吁吁地大声叫道:护士, 护士在哪?正在巡视病房的护士们立即迎了上去, 迅速把病人安置在监护床上。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 颜面青紫, 张口呼吸, 全身大汗淋漓, 躁动不安, 表情痛苦, 双眼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

吸氧, 输液, 导尿, 监护, 采血, 协助患者进行床头X线片检查, 配合医生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我们动作准确熟练, 分工明确有序, 又相互协作。当完成了这一系列紧张而繁琐的操作时, 患者病情却没有因为我们的劳累而缓解, 而是急剧恶化, 诊断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并发了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到了下午患者已经出现无尿、心衰、休克、深昏迷状态, 反复出现心跳骤停。

治疗似乎近乎绝望, 患者的家属们都嚎啕大哭, 已经准备好了后事, 从千里之外赶回来的儿子, 望着临走的父亲潸然泪下, 更是心乱如麻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护士长推开了主任的办公室问: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主任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死亡率是80%, 目前生命支持手段基本都用上了, 而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作血液净化 (CRRT) 治疗。现在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一个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在生命体征极不平稳的时候同时作CRRT治疗, 护理工作不能用很重要来形容, 而应该说是要求有很高的水平, 否则在这长达几十个小时时间的治疗过程中极容易因为护理和监护的疏忽造成患者的死亡;二是与家属谈话沟通问题, 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死亡极易造成家属的误解认为是我们技术原因造成的, 从而导致医疗纠纷。

然而, 科室的病例讨论会议非常热烈, 大家一致认为放弃治疗病人百分百的死亡, 如果做这项治疗可能还有那么1%的希望, 只要有希望, 我们就要付出100%的努力。别人不懂医疗的家庭都对病危的亲人想尽千方百计救治, 何况患者和儿子都是医疗系统的呢!作为医务人员看到自己主管治疗的病人死亡心里是最难受的, 何况去世的是一个曾经在医疗战线上做出贡献的前辈呢?我们心里更加难受啊!

科主任、护士长跟患者家属及兄长多次交流了意见, 告知了患者目前的病情, 治疗方案及可采用的方法及风险等详细情况, 家属及兄长都认为没有希望了, 主动要求放弃治疗准备后事。这时责任护士曹艳坚信患者还有希望, 她说只要有一种方法就有一丝希望, 坚决不能放弃!她在鼓励同事的同时多次找到了患者儿子沟通, 她说:“以前我们不是治好了那么多患者吗?可目前有这样一个可以用的方法怎么就不去努力呢?毕竟他是你的父亲。”终于患者的儿子懂得我们医护人员的苦口婆心都是为了他的父亲好, 他决定继续抢救他的父亲, 听从医护人员的抢救方案。

接下来的时间, 进行了三次长达73小时的持续血液滤过, 一直没有间断的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在此期间, 雍明、曹艳、何飞飞、钟红一直担任特护护士一步都不敢离开, 生怕有什么疏忽造成了患者的意外。10月18日21时36分患者突然出现烦躁不安, 自行欲拔出气管导管未成功, 但血压、心率迅速下降, 意识突然丧失, 瞳孔散大, 护士们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 给予肾上腺素推注, 多巴胺升压等抢救, 1小时后患者心率逐渐恢复, 两天后患者终于清醒了, 但是因为气管插管的问题, 患者极度不舒服, 又无法表达, 治疗非常的不配合, 给护理工作带来了空前的难度, 但我们总是耐心地跟患者交流, 不厌其烦地跟患者问这问那, 直到患者点头才肯罢休, 就连患者本人都非常的感动。因为我们的耐心细致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 治疗开始出现了转归, 10月22日, 患者尿量增加, 两天来每天尿量高达1万多毫升, 给护理工作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每次复查肾功能逐步恢复, 血氧饱和度逐渐恢复正常时候, 我们都觉得不那么累了, 心中充满了成就感。10月25日, 给病人行气管切开术, 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 气管切开后, 因为患者咳嗽, 好多次痰液溅到了护士的脸上、身上, 大家都全然不知。10月27日9:00患者脱离呼吸机, 持续低流量吸氧, 脱机后患者又出现了腹泻, 每天20次左右, 因为患者久病, 原来来看他的亲戚朋友都各自上班了, 家里仅有的一个儿子, 为了他大笔的医药费用开支不得不上班挣钱, 还有一个常年多病精神异常的老婆生活都很难自理, 老人根本没有人照顾, 护理上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都需要我们护理人员代劳。护士们每天要给他无数次的更换床单, 无数次地为他擦洗身子, 大便恶臭, 好多次让护士不停地呕吐, 甚至下班后也很难吃进饮食, 但是大家都在坚持。每天给老人喂饭喂汤、穿衣、洗脸、洗身、做功能锻炼等, 虽然很累很脏很辛苦, 但每一个动作我们总是体贴着老人:当老人口渴了, 我们会给他递去温水;当老人饿了, 我们就将准备好的饭和汤用微波炉热好;当老人要小便了, 我们要给他脱裤子、递尿盘, 给他接尿, 倒尿、当老人全身睡酸痛了我们就给他叩叩背, 揉揉肩, 揉揉腿;后来老人病情好转, 需要功能锻炼时, 要将老人抱到轮椅上, 因为老人体重太重, 每次锻炼完我们都累得直不起腰……。开始, 因为气管切开无法说话, 老人总是感激得泪流满面, 终于有一天老人用微弱的声音对我们说:“女儿, 你比我亲女儿还亲啊……”说着老人又流下了激动的泪。那一刻, 我们所有的人都感觉无比的欣慰, 我们拯救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了什么是人间真情。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 镇巴县急诊科像这样感动的案例举不胜举。

8月份科室刚开始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时候, 为病人洗头、洗脚、剪指甲等基础护理, 一些年轻护士怕脏怕累、不愿意去做。这时护士长杜培翠总是第一个出来。记得当时收治了一个年迈的、浑身散发着难闻臭味的五保户病人, 她为此病人擦身、洗脚、剪指甲等, 做完这些, 病人含着热泪, 感动地对她说:“这么多年, 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从那以后, 所有护士都向她学习, 开始自觉地为病人做生活护理, 全方位地为病人做好身心护理, 改变大多数护士固有的观念和模式。在护士长的影响下, 整个病房病人护理措施落实得非常到位, 走进每间病房, 可以感觉空气新鲜、物品放置有序, 床单平整、清洁, 病人卧位舒适、头发整洁、皮肤清洁。病房陪人减少, 病房安静整洁了, 护士责任心、安全意识增强了, 主动服务意识强了, 在病人身边护理的时间长了, 护患沟通多了, 呼叫器呼叫声少了, 病人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明显提高了。

护理工作是平凡而又琐碎的。记得在2012年9月的一天晚上, 正巧护士长杜培翠值夜班, 忽然送来了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 因突发“脑出血”被抬入病房, 当时老人已陷入昏迷状态, 脸上和衣服上都是呕吐物, 大小便失禁, 亲人还未赶到。看到此景, 她立刻投入急救中, 赶紧把老人的头偏向一侧, 擦去脸上的脏物, 清除口腔的分泌物, 立即从吸氧、静脉输液到留置导尿, 动作轻柔, 技术娴熟, 观察生命体征、病人的病情变化, 不停地穿梭在老人与护士站之间。遗憾的是老人由于病情过重, 天亮时经抢救无效死亡。这时老人的老伴赶来, 由于处于极度悲伤中, 无法处理后事, 怎么办?看着无助的老人躺在那, 不行, 她对自己说:“死的人也是有尊严的。”于是她开始为老人擦身, 洗脸, 整理遗容, 与医生一起帮助老人穿戴整齐。事后老人的女儿专程来感谢说:“你替我们尽了孝道, 是我们的大恩人。”

2341朝阳医院急诊科服务规范 第3篇

【关键词】 急诊科;护理;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61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910-01

在当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和患者对于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急诊科的护理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医院的整体工作质量,而能否提高护理的管理水平则对护理质量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1]。本文就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各项护理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案,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1 常见问题

1.1 护理人员流动性过大,从而提高了护理管理的难度 随着职业自由化程度的提升,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流动性随之提高,从而使得急诊科的护士日趋年轻化,合同用工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而新近的护理人员通常都具有基础学历较低、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工作质量的提升[2]。此外,由于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较大,人员离职率长期居高不下。介于人员流动性过大,使得护士长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重复的培训、教育,从而加大了工作负担,阻碍了护理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并直接影响了及时处理并解决临床出现的问题,最终导致了护理管理工作质量下降,护理人员无法尽其职能,即使发现错误也不能予以及时的纠正,从而增大了今后工作的困难程度,进而引起工作忙乱、效率严重低下、员工过于疲惫等。加之医院往往对护士人员及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护士的人员编制偏少、待遇偏低。缺乏合理的监督奖惩机制,从而抑制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也阻碍了护士个人潜能的发挥。

1.2 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不足,无法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 病人往往具有多元化,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由于不同的病人具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学历程度和不同的社会地位,对于其所患疾病也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加以了解,其维权意识也得到了日益的提升[3]。介于上述情况,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也必须随之而提高。但是护士不可能对每一名患者的背景、教育情况等都进行了解,加之护士本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不足,从而阻碍了护患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也成为了诸多医患纠纷的导火线。

2 解决方案

2.1 建立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 由护士长作为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的第一责任人[4]。当日当班护士的工作业绩由当日组长负责考核。组长应对夜间工作量进行督查和记录,以每个人的工作总量折算出相应的分值。以周为单位,对近期重点进行抽查,并对抽查结果进行记录,并在月底公示,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总,每年进行一次总结,并将其结果作为年度评优的重要依据,若员工工作表现突出则应予以嘉奖。从而有效激发护理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来,彻底扭转过去大锅饭、干好干坏一样的状况,从根本上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医护工作的整体工作成效。只有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医院才能够留得住护理人才,才能为护士在医院中拓展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当中,要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共同提高护士的满意度。同时也要倡导护士职业生涯规划,让护士了解医院情况,信奉医院文化,提高护士对医院的感情,以实现护士和医院的良性互动发展。

2.2 加强培训工作,完善培训体系 由于急诊科会涉及多个领域,同时也是病危重患者最为集中、抢救任务最为紧迫、急救患者最多的科室,因此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当中,对于急诊科护士的要求最为严格,不但要求其具有过硬的急救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应变能力以及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外,还要求急诊科护士能够不断提升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5]。因此,必须要对急诊科护士的各项培训进行完善,尤其是给予新进护士进行体系完善、目标明确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护士长和老护士也应该接受相应的在职培训,从而提升急救護理的能力和素养。

2.3 建立健全急救护理制度 护理人员在进行急救时能够开展高效、合理的护理工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急救护理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合理有效的护理制度也决定着急救护理人员在进行合理分工、急救护理等工作的有效性。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时,应对人员的分工保持严谨性和灵活性,从而保证可以有效应对各类突发情况,保证工作的衔接性,达到急救的要求。

2.4 提升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 由于急救护理工作的强度大、节奏快且时间没有规律,从而使得护士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对护士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护士长一方面应关注护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还要对护士的心理波动、心理素质的提升多加训练。

2.5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为服务性行业,医院的服务中心是患者。因此,无论是哪个部门、何种岗位,各级人员都应对病人予以同情和理解,用热情、周到的服务为患者解决难题。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又是有效控制医疗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方式[7]。护士既要努力和病人构建良好的沟通,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还应和同事、领导之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确保急救工作可以顺利、有效地进行。护理管理人员则应合理使用各自的权利对工作安排进行合理化调整、优化人际关系[8]。各级人员都应有一颗容纳的心,能够包容和自身性格存在差异的人,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为同事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终达到各级人员都能够在团队中找到各自的位置,拥有高度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为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品质的提升而努力。

3 讨论

在各项工作中,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释放和发挥,其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因此,各级护理人员不论是重大抢救还是日常工作,都要做到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协同作战,在平凡的岗位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从而提升急诊科的抢救成功率。更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防止护患矛盾,有效控制医疗纠纷,提升病人对于医院的满意度。作为医院的窗口,急诊科以及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代表着整个医院的形象,对急诊科各级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及培训,为其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一方面符合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精神,另一方面也为提升护理质量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育存.急诊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0):107.

[2] 尹冬梅,温冬娣,黄榕贞.急诊科护理文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9):95-96.

[3] 陈毓霞,金晔,张玉勤.急诊科护理带教工作的难点与改进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9):7268-7269.

[4] 洁陈.急诊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2(4).

[5] 黎东眉.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隐患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4):277-278.

[6] 邱立新.急诊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9):7128.

[7] 孙艳华,徐艳花,司马海娟.急诊科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4):364.

2341朝阳医院急诊科服务规范 第4篇

一、效率——急診科品質的核心

近年來,急診科成爲我國許多城市綜合醫院中發展最快的部門之一。一方面,隨着社會對城市急救體系的要求越來越高,急診科依托醫院的有效資源逐漸嚮成爲區域内急救中心的方嚮發展,院内急救、院内監護的患者數量明顯增加,急救的功能大大增强。另一方面,隨着社會老齡化的加劇,老年患者的比例越來越高,對急診科的使用也越來越頻繁,科室設置更加全面,急診功能也相應提高。

面對急劇增長的急診服務需求,急診衛生資源却相對不足。資源的利用效率是衡量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指標,因而提高急診科的服務效率成爲醫護人員及醫院建設者的首要任務。

與醫院内其他部門相較而言,急診科最根本的特點就是“急”,作爲醫院最緊張、最繁忙科室,需要隨時面對危急重患者并提供救護。如何保證最危急重患者得到及時搶救,一般患者得到有效處置治療?如何避免高負荷、高强度的工作忙中出錯?確保高效成爲急診科設計的關鍵。“快速、暢通、規範、高效”是急診服務的目標,急診科各功能區域的合理設置、急診急救流程的規範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條件。

功能完善的急診科應包括五個區域(表1)。

二、設計——實現效率的手段

2007年啓用的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是國内最大的急診科之一,位于新建的門急診樓地下一層,分爲醫療區與工作人員生活區。以急救車道爲界,東側均爲醫療區,區域比較集中,2008年全年急診量達16.19萬人次,平均每天接診急診患者近450人。本文基于北京朝陽醫院的實際調研結果,以循證設計理念爲基礎,分析其急診科設計對于醫療效率的影响。

1. 急救入口

爲了使急救車方便到達,急救入口特别設計有急救車專用坡道,與門急診樓地下車庫坡道綜合考慮,設計爲兩車道,左車道爲住院樓地下車庫坡道,右車道爲急救車道,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圖1)。車道出口處有3個急救車專用停車位,使急救車不必非停放于地下二層停車庫,提高出車效率,節約時間(圖2)。

2. 急診入口

急診科位于地下一層,急診患者可以選擇門診樓南側的急診專用電梯或樓梯兩種方式到達(圖3)。電梯直達急診科;樓梯距離急診入口很近,雖是室外樓梯但有雨篷,方便患者就診(圖4)。

3. 功能區域布局

急診科設置于一個樓層,大大减少了患者往返不同樓層的周折,設置有搶救區、診療區、功能檢查區、EICU區和輸液留觀區(圖5),分區明確,功能完善。

如圖5所示,急救患者區(搶救區、EICU區)位于北側,急診患者區(診療區、輸液留觀區)位于南側,急診、急救相對分開;功能檢查區位于五個區域的中部,距離急診患者、急救患者均很近;搶救區與EICU區鄰近,急救流綫清晰、流暢,房間的布局按照换床—搶救—復蘇—監護的急救醫療流程設計;診療區與輸液留觀區鄰近,方便急診患者從診室前往輸液區輸液。

4. 患者分級管理

在診療時患者將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分爲A、B、C三個層級: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患者和需即刻搶救的患者爲A級;生命體徵不穩定而需要監測和幹預的患者爲B級;一般急診患者爲C級。對不同級别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診療方法,實行不同的診療流程,有助于急診科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A級患者直接送入搶救室搶救,實行先搶救後診斷的原則。B級患者在診療時實行優先原則,以維持生命體徵穩定與明確診斷爲先。對于C級患者,首先辨明有無潜在的威脅生命的因素存在,然後作出相應處理。以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爲例,患者進入急診大廳後,分診臺的護士會對患者進行簡單詢問,如有發熱癥狀,會對其進行體温測試,患者憑分診單辦理相應挂號手續,隨後持分診單前往相應内科診室,由醫師依患者病情作出診斷。

5. 分診臺

預診、分診是急診的前哨,在就診前由護士進行分診可大大减少患者盲目找大夫或錯誤挂號所浪費的時間。分診已成爲現代急診科流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驟。分診臺護士是急診患者入院最先接觸的專業人士,應由具有豐富急診科工作經驗、熟知醫院各科布局的護士擔任,通過測量患者的生命體徵基本判斷患者是否屬于急危重病癥,完成分診。分診的主要作用包括:判明患者危重程度和性質,危急時先通知醫師搶救;根據患者病狀判斷可提供診斷的科室,并指導其挂號;呼叫急診科未設置的科室的醫師參加急救。

朝陽醫院共設置了兩處分診臺(圖6),分别位于急救入口處(分診1)和急診診區(分診2),均是人流集中的區域(圖7)。急救車隨車護士不一定了解醫院科室分布,分診1的主要作用是當急救患者到達時幫助其换床(圖8),并護送患者去往搶救室或一般患者就診區。分診2的主要作用是幫助急診患者去往不同科室,聯系可移動的板式病床或(6椅。兩個分診臺的功能明確,提高了急診/急救患者的就診效率。

6. 標識系統

急診科地面畫有不同顔色的導嚮帶,以方便引導不同層級的患者快速到達目的地。沿紅色導嚮帶,患者不必挂號,直達急診極危重搶救區——搶救室、復蘇室等;沿橘色導嚮帶,可到達次緊急區域——EICU病房、留觀室等;沿藍色導嚮帶,可到達普通急診區域—化驗室、藥房、收費處等。在其他醫院我們常看到以平面圖形式標示的導嚮牌,但急診患者多爲老年人,看圖識路頗耗費時間,指示效果并不理想。而地面導嚮帶的設置指嚮性好,也更容易理解,提高了診療效率(圖9)。

三、量化數據——體現效率的依據

我們采用跟踪法檢驗醫院急診科流程是否合理。具體措施是陪同觀察急診患者各項醫療活動,從患者到達急診科開始,記録其各項醫療活動的内容和耗費時間,進而分析醫院在流程規劃、功能布局、管理方式、工作效率等方面的優缺點,通過對北京地區的朝陽醫院、友誼醫院、地壇醫院、解放軍總醫院的對比研究得出一些普遍適用的評估標準。

在跟踪研究當中,我們選取了一位急性胸痛患者進行跟踪,胸痛是急診部内較爲常見的病狀,尤其以老年人居多。引起胸痛的原因也多種多樣,需要做化驗、影像診斷等以便確診,對急診部各部門均有涉及,具有代表性。

通過圖表分析(表2,圖10)可以發現急診部搶救效率是很高的,在42分鐘之内已經完成了手術前的診斷與準備。第一,患者從分診到做完心電圖再到進入搶救室共花費時間7分鐘,得益于分診臺的合理設置以及診區内獨立設置的心電圖室。第二,患者始終在同一樓層上移動,免去了等電梯或走樓梯的麻煩,花費在移動上的時間一共3分鐘,得益于急診部同一平面的設計。第三,搶救室與急診影像科臨近布置,影像科人員可以快速地使用床旁影像設備對病人進行檢查,免去了醫護人員往返于影像科與搶救室之間的麻煩。第四,EICU設置在靠近搶救室與蘇醒室的位置,患者做完手術後可快速地進入EICU進行監護,對患者的監護没有中斷,避免了危險情况的發生。

在跟踪觀察過程中我們還發現,患者無法自己完成整個過程,需要家屬拿藥、聯系護士申請病床、攙扶患者走動,這往往需要2~3位家屬陪同。

結語

2008年啓用的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是國内最大的急診科,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急診急救效率的提高,但隨着新急診科的啓用,急診人數大量增加,近幾年保持在20萬人次/年,平均每天接收急診患者近550人(最多時突破700人),相當于五、六家一級醫院每日門診量的總和,而且均是急重癥病人(表3);平均每日要接診120和999救護車送來的危重患者超過30人。在如此大的就診量的壓力下,急診科雖然保持良好的就診秩序,急診效率較其他醫院要高,但仍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第一:應在大廳等位置設置能够有效將病人和家屬分流的裝置,適度限制病人家屬進入急診急救區域的人數;第二:急診科是優先救治急危重病人的,并不是按照先到先就診的原則,所以應設置人流過大時的預警提示裝置,提前告知普通急診患者需要等候的時間,以便患者選擇去往其他醫院就診。第三,主要功能房間(如蘇醒室、EICU、留觀室、輸液室等)均爲黑房間,這些房間均爲患者及醫護人員集中且停留時間較長的區域,却没有設置自然采光和通風,使用感受比較差,應在外墻處設置部分采光井,盡量解决采光通風問題。

本文貫徹循證設計的主要思想,首先對朝陽醫院急診患者進行了跟踪研究,記録患者每個醫療行爲所花費的時間,掌握第一手的資料;其次對數據進行整理,將急診科的服務效率定量分析;最終得出影响急診科服務效率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龙妹.优化急诊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11)

[2]晁军,谢辉.英国医院建筑的循证设计初探.城市建筑,2008(7)

[3]钟若冰,张靖,廖菁.医院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1)

[4]吕坤政,刘兴柱.医院效率测量方法.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99(1)

加强基层医院急诊科建设 第5篇

目前县级综合医院急诊科急诊模式为通科通治的综合模式, 基本上均为支援型或依赖型。以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病痛、安全后送为目标, 承担着院前急救和院内接诊抢救分流任务, 除有一定数量的观察床外, 有些医院依自身能力选择性收治部分住院患者。由于学科定位模糊, 缺少技术施展平台, 急诊医师队伍不稳定, 流动性大, 医学生也大多不愿投身急诊工作, 再加上各医院对急诊科重视支持程度差异, 使同级医院急诊科建设水平参差不一, 发展缓慢。而各临床医学专科的运转规律均是门诊为前沿, 病房是基础, 急诊医学的运转特点也应是接诊为前沿, 急诊ICU病房为学科基地。急诊ICU成为急诊后移次级抢救室, 作为急诊临床科研基地, 它不仅是急诊科接诊的减压器, 也是急诊医疗队伍稳定的基石[1]。此种模式符合EMSS, 对于急诊量大的三级医院和少部分二级医院是良好的运行模式, 对于急诊量小的大多数二级医院, 人员和设备投入均存在困难, 此类医院大多尚无中心ICU, 可考虑急诊ICU与医院中心ICU一体化, 优点为: (1) 入口为急诊科急危重症伤病员和各专科危重患者, 解决了患者来源, 节省了投入资金; (2) 完善了EMSS服务链, 有利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 提高了成功率; (3) 急诊队伍有了临床技术实践平台, 有利于急诊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急诊医学的发展; (4) 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 (5) 健康性价比最大。王庚状提出急诊科与ICU共同发展的思路[2], 以解决综合ICU患者入出口瓶颈问题, 管理上可将急诊科与ICU统一为急救监护科, 人员设备可相互支援, 取长补短, 急诊医护人员酌情与ICU人员调配轮换使用, 对县级综合医院可作借鉴。

从事急诊医学专业的人员, 应具备一专多能。“多能”要求急诊专业人员的能力必须全面, 不仅能准确识别重要器官的功能状况, 也要具备“急救”方面的“多能”, 对各脏器功能支持的基本手段, 各脏器功能不全的药物治疗必须掌握。“一专”则是急诊医学专业人员的特长, 除中毒和心肺脑复苏外, 依据所在地区疾病特点及专业人员兴趣, 每个人有专业特长, 科室形成专业特色, 如创伤救治、心脑血管病救治等。马遂教授在2008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上的急诊工作“上善若水, 敢于拿和善于拿”, 值得思考和研究。

基层急诊专业人员的培养, 卫生部《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规定[3], 在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地区, 急诊医师应当经过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在不具备条件的基层医院, 应让急诊医师在急诊科及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到心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麻醉科、骨创伤科等科室完成急诊急救基础理论、急救技能技术及临床处置急危重患者能力的学习和培训, 培养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有选择性地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业进修学习, 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总之, 基层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和发展, 需要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 一个合理的急诊科建设模式将有利于急诊医疗队伍的稳定和急诊医学的发展。探索合理的急诊科建设模式,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急诊专业队伍, 不仅需要急诊专业人员的努力, 更期待国家管理层出台适合中国国情的急诊科建设规范, 以避免由于医院领导认知和行政干预等不同对急诊医学发展的消极作用, 促进急诊医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英平, 石汉文, 佟飞, 等.急诊模式与急诊医学的稳定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9, 29 (8) :755.

[2]王庚状.急诊科与ICU共同发展的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9, 29 (3) :278-279.

基层医院急诊科急救药械的管理 第6篇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县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急诊科肩负着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任务, 院前急救器械主要有HFS3100B呼吸机2台、出诊箱5个、救护车8辆。每个出诊箱内装有各系统抢救用药24种, 物品配备有输液用物、气管插管用物、外伤包扎用物等37种, 共计100余件, 每辆救护车上均配有吸痰机、多功能监护仪、骨折固定用物、液体等20种, 共计30余件, 院内急救仪器主要有呼吸机、洗胃机、除颤机、心电图机、吸痰机、监护仪等和其他常用抢救物品及备用急救车。

2 管理模式的改变

2.1 物品的管理

新的管理模式为全体人员参与, 责任到人, 把原来科室的二级质量控制改为三级质量控制。二级质量控制:主要由当班护士检查, 护士长或科室质量控制人员不定期检查。三级质量控制:当班护士检查, 责任护士对自己分管的物品每月检查2次, 护士长及科室质量控制成员每月不定期检查1次。

2.2 仪器的管理

把原来固定在仪器架上的仪器放到仪器车上并固定放置, 标识醒目。

2.3 抢救车的管理把原来开放式管理改为用封条管理。

3 管理方法

3.1 出诊箱及救护车的管理

3.1.1 物品的管理

建立账卡和交接班制度, 1名护士负责管理1个出诊箱或2辆救护车, 定期检查物品的质量、有效期等, 保证物品的有效期在3个月以上, 对快过期的物品如因特殊情况无法及时更换, 则做好记录并及时提醒护士长。为了方便护士记忆, 出诊箱或救护车的药品、物品统一固定整齐放置, 并在每支针剂外粘贴透明胶, 起到有效保护针剂文字清晰的作用, 防止因护士每班清点查看反复拿放药品而导致针剂的字迹被抹去或变得模糊不清。

3.1.2 物品检查

每天由出诊1班的护士负责出诊箱物品的检查, 要求检查药品名称、质量、有效期及检查麻醉咽喉镜是否可用, 其他物品则检查数量即可。救护车物品的检查则由出诊2班的护士负责, 主要检查各机的运转情况、物品是否备齐、各种液体的质量及有效期, 发现问题时及时维修与更换。

3.1.3 物品的清洁

为了确保出诊箱及救护车内的物品清洁无尘, 护士每天用95%乙醇擦拭物品表面。过去用消毒水擦拭在潮湿天气时物品表面及箱内经常有霉点, 影响物品的质量及不符合无菌要求, 改用95%乙醇擦拭物品后箱内再也没有发现有霉点现象。为防止消毒液溢出箱内在消毒液内放适量消毒棉球。

3.1.4 用后物品药品的补充

为了使物品处于应急备用状态, 用后物品回科室后及时补充, 实行“谁用谁补”的原则。所补充的物品、药品均经2人核对名称、质量、有效期后再放入固定的位置。有效期必须保证在3个月以上, 如遇到特殊情况不能及时补充时则写字条粘贴于该出诊箱或救护车上, 并进行口头交班, 然后告知护士长及时解决。

3.2 抢救室物品的管理

3.2.1 仪器的管理

抢救室的仪器全部放在购买或自行定做的仪器车上, 所有仪器专人管理, 靠墙固定放置, 并在墙壁贴上醒目的名称、标志。每台仪器上均挂有该仪器使用的操作规程、注意事项、仪器的型号、厂家等资料, 仪器车抽屉放置该仪器操作所需要的物品。要求班班检查仪器的运转情况, 每周星期一为仪器充电1h, 仪器不用时用布遮盖防尘。为了方便抢救病人还特制了一辆气管插管与吸痰组合专用车, 存放气管插管和吸痰所有用物。

3.2.2 抢救车的管理

定位放置, 专人管理。急救药品按药物有效期先后顺序整齐摆放在原装药盒内, 并在药盒上标上编号及用“→”标示使用顺序, 用后在交班簿记录时间、名称、剂量、数量, 班内补充齐全, 经双人核对无误后封存, 双方在封条签名并填写封存日期, 护士交接班只要查看封条的完整性。按急救物品管理考核评分标准封存抢救车管理要求[2], 主管护士每周检查1次使用情况及封条, 如果未使用则不用开封检查, 如果有使用则开封检查后再封存, 护士长与主管护士每个月开封检查1次。

4 效果

4.1 确保急救药械完好率100%

物品的管理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后, 全体人员参与, 责任到人, 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解决了急救物品繁多、管理困难的难题。人人对自己分管的物品心中有数, 对物品的有效期了如指掌, 对快到期的物品会主动更换或告诉当班的护士及护士长协助更换, 没有发生物品过期的现象。在针剂外粘贴透明胶后再没有发生针剂字迹不清的现象。由于做到人人参与, 人人有责, 形成一种完整的制度和良好的习惯, 确保了急救药械完好率达100%。

4.2 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仪器车后抢救室内物品、仪器一目了然, 在抢救病人时医护人员随手拉起仪器车到病人身边, 就能从车上拿出对应的物品进行操作, 减少了寻物及反复取物的时间[3]。我们出诊带上一个配备齐全的出诊箱和一个氧气袋就像一个移动的“抢救室”[4], 可满足基层出诊抢救病人的需要, 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4.3 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抢救车实行封条管理后护士平时交接班时只需查看封条的完整性, 减少了检查、核对的次数, 避免了班班交接检查物品耗时长、易流于形式的缺点, 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羊木英.急诊室抢救药品的管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26) :335.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临床护理质量评价及检查标准 (试行) [S].2008:28-29.

[3]李凤连.物品车与仪器车在急诊抢救室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3A) :651-652.

上一篇:垃圾食品与健康食品下一篇:走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