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

2024-07-26

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精选8篇)

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 第1篇

17.孔子拜师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孔子和老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课件出示插图)孔子正在向一位老者屈身行礼,他在做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

二、质疑问难,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课题,师:孔子拜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最想了解哪些内容?

2、课件出示:孔子拜谁为师?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等等。师: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能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抓住重点,感悟文本。

(一)为什么拜师

1、师:孔子拜谁为师?(板书:老子)

2、师:孔子为什么拜师?答案在哪一自然段?请你读读相关语句。指名生读。

3、师:到底孔子是不是知识不渊博呢?你从课文哪里知道? 分别抓住“年轻、已经、远近闻名”见个词,通过朗读来理解孔子的知识渊博。

4、师:“远近闻名”是什么意思?

小结:虽然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却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所以要拜孔子为师。再读体会。

(二)怎样去拜师

1、师:孔子是怎样赶路?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释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课件出示曲阜到洛阳的地图。

3、同学们,从曲阜到洛阳相距上千里,想象一下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孔子又是怎样克服的?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孔子就靠这一双脚,坚强地走到了洛阳,这一路上

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

4、师:说说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

5、朗读提示:从曲阜到洛阳相距上千里,高山险峻、天寒地冻、狂风暴雨、病痛缠身,孔子——(生: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6、师:孔子和老子相见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情境呢?默读课文,要求用不同符号画出孔子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怎么说?

7、分角色朗读。

8、分角色表演,再现孔子当时是怎样做,怎样说的。

9、师:看到了他们见面的情景,听到了他们之间的对话,你们知道孔子拜师的真正原因了吗?(板书:学无止境)

10、师:“止境”是什么意思?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学习是()的。

11、师:正因为孔子渴求知识,不畏艰辛,老子才收下了这个徒弟,从此,学生——,老子——。齐读第三自然段。

12、师:正因为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一个诲人不倦,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师: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说说读后的感受。课件出示:我会写,孔子是一个()的人。老子是一个()的人。

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 第2篇

执教:郯城县第一实验小学 李冰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对孔子和老子有初步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谈话导入。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是?

2、汇报交流背景资料。

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查找资料,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交流。出示孔子简介。

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位流芳百世的圣人,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会有所启发。

3、板书课题,启发质疑。齐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快到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

(1)生自读学习。(2)全班交流。

预设一:这篇文章写了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3)教师总结:看来这篇文章一共有两个人物。但是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课文中出现了五个名字: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这是什么原因呢?

(4)讲解古代人名、字的区别。

大屏幕出示:古人在名、字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原则和习俗。名,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年举行冠礼,及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时取的,是人的正式称谓。不论尊卑,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自字相称。

难怪文中,孔子自称自己的名孔丘,而老子称呼孔子的字仲尼。这都是谦虚有礼的表现。

预设二:这篇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孔子为什么要拜师,然后写怎么去拜师,最后写见到老子拜师成功。

(5)教师总结学法: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把一件事情讲明白。我们也可以学习这种写法。

2、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呢?默读课文,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2)全班交流。

预设一: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预设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预设一:因为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预设二:因为孔子认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预设三:因为孔子认为老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学问渊博,跟着他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所以要去拜老子为师。

(4)教师设疑:孔子的知识真得还不够渊博吗?到文中找答案。预设一:不是。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要在三十岁的时候远离家乡去拜师求 学。从这里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二:好学。谦虚。

明明已经很有学问了,却仍然觉得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仍远离家乡拜师求学。你感受到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三:好学。谦虚。(5)教师板书:好学 谦虚 带着我们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再读。

3、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够让你感受到孔子的谦虚好学?快速找一找,画下来。

(1)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重点词语讲解:这里出现了两个四字成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给“宿”扩词:

预设:住宿、宿舍、留宿、宿营„„

“宿”的意思是“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就是?孔子一路上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联系上下文,想想“日夜兼程”的意思? 预设:孔子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你还知道哪些包含“兼”的词语? 预设: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 教师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而理解了重点词语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要学着用这种方法。

(4)出示地图,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没有马也没有车,只能凭借自己这双脚。

(5)创设情境想象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是多么辛苦的旅途啊!

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烈日当头照着,他——一遍一遍地擦干额头上的汗珠。

孔子也许从大雁南飞的秋季一直走到了寒风刺骨的严冬,北风呼呼地吹着,他——一遍一遍地裹紧身上已经单薄的衣裳。

渴了,他就用手捧溪水来喝;饿了,他就啃已经发霉了的干粮;累了,他就坐在路边休息一会;跌倒了,他就拍拍身上的泥土继续赶路。白天黑夜都是如此。

谁能试着读出孔子拜师求学路上的艰辛? 生单读。一起读。

同学们,拜师求学之路这样艰辛,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呢? 预设:好学。对知识的追求、渴望。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求学路上的艰辛? 预设:终于。用我们刚才学过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终于”的意思是?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经历这么多困难,终于走到了洛阳,终于成功抵达目的地。

让我们带着对孔子的敬仰再读这句话。

4、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感受孔子和老子的品行。读到这里,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已让我们敬仰万分。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以及第三段,边读边感受,从这里你又读出他们两人怎样的品行,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试着运用我们刚刚学过的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解决。

(1)生小组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非常懂礼貌、彬彬有礼 老师板书:有礼。从哪里看出孔子彬彬有礼?

预设一:动作上:上前行礼;面对夸奖再次行礼

预设二:对老子的称呼:请、老师、您、老聃先生,敬称,礼貌用语。

预设三:对自己的介绍:学生、孔丘。那老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预设: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诲人不倦、慈祥、爱护年轻人、谦虚、乐教、有礼 出示:老子背景知识介绍。板书:乐教

教师总结学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品行。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也提醒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3)重点词语讲解:

出示: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

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吗? 生谈理解。

迎候:在哪里等,对来的人很敬重,是等的人对客人说的。等候:不强调地点。这两个词语可以换位置吗? 生交流。

显然不能。孔子和老子都是非常懂礼貌的人,十分注意说话时的敬语。

(4)师生合作读: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好学的孔子,女生读乐教的老子,读出他们的谦虚有礼。

师生合作读。

因此,作者在最后这样说,齐读: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三、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论语》名言讲读:孔子的许多言行被他的弟子记录在《论语》 一书中。这本书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出示《论语》中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通“悦”)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通“智”)也。老师领读。

谁来谈一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正如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不是只有像老子那样学识渊博、年龄比我们大的人才能做我们的老师呢?

2、主题丛书阅读一:快速阅读语文主题丛书第一册第106页《孔子拜小孩为师》这篇文章,看一看孔子这次又是拜谁为师呢?记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把能够体现孔子品行的句子画下来。

(1)学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孔子这次是拜一个名叫向橐的七岁小孩为师。向橐只是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孔子为什么要拜向橐为师呢? 预设:因为向橐很聪明,说出了孔子没有想到的道理,让孔子很佩服,所以孔子拜向橐为师。

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孔子什么样的品行呢?说一说你找到的句子。

预设:谦虚:孔子想了想说:“好,我就叫你老师。”说着,走到 小孩面前,鞠躬施礼叫了一声“老师”。

孔子一听,恍然大悟,他既惭愧又敬佩,说:“我不如孺子矣。” “恍然大悟”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孔子原来没想明白,听了向橐的话,就突然明白了。“孺子”的意思?小孩。

(3)师总结:看来不止是德高望重的老子,孔子还虚心向年幼的孩子请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大圣人孔子都这么勤学好问,我们普通人又该怎样做呢?

生谈感受。

是呀,学无止境,我们也要谦虚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板书:学无止境。

主题丛书阅读二: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主题丛书第三册第2页《杨万里拜儿童为师》这篇文章,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了解人物品行的方法,看一看杨万里和文中的儿童又有怎样的品行呢?画一画相关的句子。

(1)生自读学习。(2)汇报交流。

预设一:杨万里虚心好学。

杨万里听了心悦诚服。

杨万里看了许久后,走上前去,说:“小哥,我拜你为师,你教给我诀窍,好吗?”

以后,杨万里常对朋友讲起这件事,说知识是无穷尽的,无论是谁都不能骄傲。

“心悦诚服”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杨万里觉得牧童的话很有道理,心里诚心诚意地认可赞同。小孩也是谦虚好学。

出示:虚竹: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有虚心

教师总结:正如儿童所说,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赐予我们智慧,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呀!真是学无止境!

四、以点带面,开展综合性学习。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有伟大的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我们有精美的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我们有古老的民族艺术,如戏剧、国画;我们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闹花灯„„我们准备开展“传统文化知多少”这一综合性学习,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课下请同学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想你喜欢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展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17.孔子拜师 孔子

老子 好学

乐教

谦虚有礼

学无止境

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 第3篇

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 笔者尝试着就“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 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番探究, 希望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一、以拜师为主线, 求学之路无止境

《孔子拜师》从题目入手, 先要解决“拜”字, 拜师是全文的主线。第一步, 我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们弄懂它的音形义。平时的学习中, 有少部分学生老是将“拜”字右边少写一横, 读音和意思学生似乎都知道, 就是错在形上。究其原因, 其实学生还是对“拜”的意思不明白。“拜”字是会意字, 古文“拜” (拜) 字是双手下加“一” (表示地面) 。会意为磕头时双手按地。后来文字在书写时演变, 将“一”并入右边的“手”。本义是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学生明白了“拜”的字理, 自然就不会再写错了。第二步, “拜”是一种表示恭敬的礼节, 拜师前后这条贯穿全文的主线 (课文中有三个“拜”字) 就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要知道孔子为什么要拜老子为师呢?然后孔子是如何恭敬地去向老子拜师的?最后师生之间又是如何教学相长的?

课文开篇第一段, 学生很容易找出孔子向老子拜师的愿望和原因:“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尽管此时三十岁的孔子既年轻, 又“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还是决意去千里之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

接下来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 探寻孔子拜师之路历尽的艰辛。学生自读课文之后, 很快能画出描写孔子旅途之苦的几个重要词语:“相距上千里” (表明路途之遥) , “风餐露宿” (表明途中之艰) , “日夜兼程” (表明求知之切) ;“终于”, 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 仍凭着毅力和信心, 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短短的一句话, 把孔子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句体会孔子的心理和情感, 并通过恰当的语气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这样, 一个“谦虚好学、志向坚定”的孔子形象就初步建立在同学们的脑海之中了。

二、识字析词品句, 初探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我们再细细品味三个“拜”字:1.“……去洛阳大思想家老子为师。”2.“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访的老师吧!”3.“学生孔丘, 特地来见老师, 请收下我这个学生。”前面对“拜”用的是字理识字, 现在就用字理析词对“拜访”和“拜见”进行对比分析。“拜访”是敬辞, “访问”的意思。“拜见”是“拜会, 会见”的意思, 是从客人方面说的。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 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这三个句子, 细细地品味, 学生们再次深深感受到了孔子的谦虚好学、谦逊有礼。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促进了对人文性的理解和深化, 人文性通过字词句的工具性得以展现。

同样的例子, 可以再次引导学生们对“迎”和“等”两个词的字理析词:1.“听说你要来, 我就在这儿迎。”2.“多谢老师等。”虽然“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 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 “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 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在这里, 如果换成“等候”, 就不能充分体现出老子的美德。“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 “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 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教学时, 还可以重点抓住孔子和老子的言行, 通过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读的方式, 体会二人在言行中表现出的谦虚、礼貌的品行。孔子的彬彬有礼, 老子爱护晚辈, 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再次感染了学生, 此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师长、同学和朋友如何言行礼让, 自然是水到渠成, 润物无声。

三、询名问姓, 再探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孔子和老子的言行, 在初次见面时还是重在对话。询名问姓就很有讲究:1.“老人家, 您就是老聃先生吧?”2“学生孔丘, 特地来拜见老师, 请……”3.“你就是仲尼啊, 听说……”这也体现出他们之间的谦逊有礼。中华民族的姓氏有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 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的姓氏至今逾24000个, 姓氏文化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 姓氏、姓名学问大着呢!就孔子而言, “孔子”是后人对“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尊称。学生们不明白的是:他知道自己的姓名“孔丘”, 而老子却称呼他为“仲尼”?要让学生知晓姓氏文化, 寻根问祖的话, 就要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我鼓励学生去收集一些孔子、老子的生平介绍以及中华姓氏、名、字、号等方面的知识。很快学生在这个方面就有了重大收获:孔子, 名丘, 字仲尼。老子, 关于他的生平, 史料记载不多, 先秦古籍如《庄子·天下》, 称老子为老聃, 以老为姓, 以聃为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阳。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姓李, 名耳, 字聃。”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 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姓作为“远禽兽, 别婚姻”的符号, 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 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纽带。中华万姓同根, 根在伏羲氏, 而羲皇故都淮阳, 正是中华姓氏最初的发源之地。名, 是婴儿出生后由父亲取的。字, 是男子20岁成年举行冠礼, 及女子15岁举行笄礼时取的, 是人的正式称谓。号, 是有一定名望和文化的人, 为表示自己的思想志趣而取的。古人在名、字、号的使用上, 有一定的原则和习俗。不论尊卑, 自称通常用名, 不能用字, 以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 而以字相称。

所以, 他俩分别尊称对方为“老聃”“仲尼”, 而孔子自称“孔丘”就是谦称了。

培养学生收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主动获取知识, 增进对人物的了解, 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这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的又一尝试。

四、综合性学习, 三探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前面, 我们师生一起感知了孔子的决意拜师, 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 师生见面了, 故事当然还没有完。而孔子的认真求学:“从此, 孔子每天老师。”老子的认真教学:“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给他。”各只有短短的一句话, 却把孔子和老子一个虚心求教, 一个诲人不倦的高尚品行展现在师生面前。课后, 我安排了选做题, 列举了几句孔子的传诵最广的名言。这几句名言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作了精辟的论述, 和本课孔子拜师求学的内容紧密相关, 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累古典文化的精髓。我们完全有条件安排学生继续搜集、背诵一些孔子的名句。结合课后的选做题、资料袋、综合性学习, 我想再来一次专题的综合性学习。我校“汉字文化教育”不光包括字理识字、析词, 还有经典诵读。前面, 我鼓励学生找资料了解姓名字号, 现在我就再鼓励学生从我们的校本教材——《经典诵读教材》中的《论语》里面去找找孔子的名言。选做题中的四句孔子名言还不足以体现孔子的学习态度 (老子的教学态度) , 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收集, 在《论语》中我们找出很多句孔子的名言, 学生们认为与“诲人不倦”最相匹配的就是“学而不厌”, 这不正是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所极力提倡的吗?“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 “诲人不倦”的教育态度正是他一生的追求和实践, 也是他对三千弟子的谆谆教诲和期望!同学们都希望向人民教育出版社提出小学语文实验稿再版的时候能把“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收录到书中去, 而且要放在另四句话的前面。这样的综合学习, 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 兴趣更高热情更足, 掌握的知识就更多更深更广了。

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 第4篇

【关键词】《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课文中的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和“目”;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青蛙“冬眠”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内容是识字、写字和理解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冬天到了,夜里,小雪花乘着风做的船飘落下来。当我们早晨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会看到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子上也白了。学生欣赏雪景的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出示课件)/师:雪景真美啊!有四只小动物也被吸引来了,他们还在雪地上画起了漂亮的图画。那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画的是什么吗?/生:想。/师:咱们今天就学习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咱们赶快听听课文里是怎么讲的吧!(课件放读课文)/生:认真听。

(二)读文感知,认读生字

师:请小朋友自己试着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生字用铅笔圈出来。/生:读课文,圈出生字。/师:那你们遇到这些不认识的生字,用什么方法认识他们呢?/生:问老师、问同桌、看拼音、听别人读。/师:识记字的方法很多,赶快用你喜欢的方法记记你圈出来的字吧!(开放学习方式,尊重学生自我选择)/生:识记生字。/师:下面同学们跟老师一起读这些生字。(出示课件:带拼音生字)

师教学生认读生字,学生进行组词。并认识“虫”字旁,教师提醒学生青蛙是益虫,可以捉田里的害虫,我们要保护它。“眼目”旁,我们睡觉时要闭上眼睛,所以叫它“眼目”旁。

师:如果没有拼音的帮助,你们还认识吗?请同学们开火车读。小火车开到哪?(出示课件:去掉拼音生字)/生:小火车开到这。/生:开火车读。/师:下面我们做一个抢读生字的游戏,看谁认识的生字最多。(出示课件)/生:抢读生字。/师:今天呀老师也要送给每个小组的同学一份礼物,但是你们要想得到它,必须要读出上边的生字。你们想得到这份礼物吗?(激发学生的兴趣)(出示课件)/生:想。/生:每组派一名同学领取,其他同学进行跟读。/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生字带进课文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认识) (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三)课文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1.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师:谁想大声地带领大家来读。/生:带领小朋友读课文。(配乐朗读)

生自读课文,师指名读课文。

师:下面同桌互读课文,一个同学读,一个同学听,读得好的地方你就夸夸他,他不会的地方你就帮帮他。

同桌互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2.看一看,说一说。理解课文第四句。

师:雪地里来了几位小画家,他们是谁?/生:雪地里来了四位小画家,他们是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课件出示小动物图片)/师: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为什么不说“一个”小画家呢?(出示课件: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生:“一个”指的是一只,而“一群”指的是许多只。雪地里来了四只小画家,所以要说一群小画家。/师:那他们都画的是什么呢?请你们从课文里找出来读一读。/生: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师:那你们想不想说给大家听?(出示小动物画画图片)/生:主动到白板前说给大家听。(小鸡画竹叶,生跟读/小狗画梅花,生跟读/小鸭画枫叶,生跟读/小马画月牙)生跟读)

3.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话。

师:下面请大家跟我学,因为小鸡的脚印像竹叶,所以小鸡画竹叶。请大家跟我读。(出示课件)/生:读句子。

生主动到白板前说句子:因为小狗画梅花,所以小狗花梅花/因为小鸭画枫叶,所以小鸭画枫叶/因为小马画月牙,所以小马画月牙。(课文说谁画什么,其实这是作者运用了比喻句,设计谁的脚印像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再次掌握比喻句,会运用比喻句,同时还问学生除了课文讲的这些动物的脚印分别是这样,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脚印也像它们的脚印,激发学生收集课外知识的兴趣。)

游戏连一连。

师:有位小朋友找不到这些小动物的脚印了,你们能帮帮他 吗?(课件出示课本练习题:找小脚)(生进行连线)

4.指导朗读第四句:(1)用赞美语气读一读;(2)指名读;(3)齐读。课件出示“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师提问:很奇怪,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那这些小动物是用什么画画的呀?(脚丫、小蹄子)我们在画画的时候铅笔和彩笔是不可缺少的材料,而这些小画家真伟大,几步就成一幅画,多了不起呀!我真为他们感到自豪,哪位小朋友能用自豪的语气来读一读。(生读)

5.指导朗读第五、六句。

(1)指导学生轻声朗读。

师:这么盛大的聚会谁没有参加呀?/生:青蛙。/师:那他去哪了呢?/生:他在洞里睡着了。/师:那咱们一起把他叫醒吧。/生:青蛙,青蛙……/师:青蛙怎么还不醒呀?/生:因为青蛙在冬眠。/师:是的,因为青蛙不适应冬天的环境,所以他要冬眠,等到了春天,他出来了要捉田里的害虫,保护庄稼。生齐读“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2)帮助学生了解“冬眠”。(知识小链接:还有哪些动物也有这种习性?)生回答。

(3)指导学生快乐地读。(师生问答读)生背诵课文。

(四)学生谈收获

师: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那你有哪些收获呢?/生:我认识了许多生字……

(五)作业超市

(课件出示)。

(六)拓展延伸

师:明天就是圣诞节了,让咱们唱起来跳起来,迎接圣诞节吧!

学生随着音乐给儿歌配动作《雪地里的小画家》(视频音乐)

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 第5篇

这篇课文是介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我们现在有多少的教育思想乃至生活理念都是来自孔子的。要让学生了解孔子拜师的事情,也要补充关于孔子的生平的,关于孔子的《论语》的。课文简短通俗,有几个词语,如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及止境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要在课堂教学时有机渗透。文章的重点内容“孔子诚心拜师”很突出,线索也很分明;而蕴涵着的老子热心收徒的线索也比较清晰。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孔子了解甚少,必须在上课前介绍关于孔子的一些资料,尤其是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激发他们学习孔子精神的热情。课后也抄写一些孔子的语录给学生背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但是还有一些孩子没有形成,所以,像划句子这样简单的学习能力,还需要对学生巡视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3、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过程,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咱们班听课,你们的心情怎样?这让我想起了孔子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希望你们能用你们积极认真的学习状态来欢迎所有听课的老师和领导们。好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齐读)《孔子拜师》。

3.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孔子和老子那令后人敬佩的品行。

二、品读课文,感受拜师诚恳虚心。

(一)、体会拜师的诚恳。

1、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特别让你觉得孔子拜师诚恳的句子。

2、反馈指导。

(1)重点句中品诚恳。

A、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我们先读这一句,哪些词语让你特别感动,用小圆圈画出来

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我们在读一个词语的时候要眼前出现画面,这样才把词语读活了。再读这个句子,读出表现远的画面。

生读句子

B、当你读到风餐露宿和日夜兼程这两个词语时,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先说两个。

出示:孔子顶着炎炎烈日,冒着狂风暴雨。饿了就,渴了就(),累了就()。

生发挥想象。

C、就这样,上千里的路都是孔子用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几个月后,最后——生接读(终于走到洛阳)

一心拜名师,哪怕千里路遥遥,再读。

(2)、两人对话中显诚恳

过渡:凭着求学的信念,凭着坚强的毅力,孔子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洛阳,在这里,他见到了一心要拜访的大思想家,那位身穿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的七十多岁的`老人老子。

A、初次见面,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后边的内容,用“——”画一画孔子说的话,看能体会到孔子的什么品行。

B、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抽一名学生读出本自然段中孔子的话。出示:

“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

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C、师:千里迢迢,终于见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思想家,孔子的言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品行呢?

D、让学生谈体会。指导结合具体词语说,板书。

(引导体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板书“学无止境”,实际上,学无止境这个词就是孔子说的。你知道什么叫做学无止境吗?能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吗?正因为学无止境,所以孔子才不远千里前来拜访(板书)老子,正因为学无止境,孔子三十岁了还要日夜兼程地赶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E、你对哪句话体会更深刻,就起来读给大家听。相机指导。

F、面对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当时已经赫赫有名的大思想家老子是怎么说的?

出示老子的话:

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师:谁来读老子的话?从老子的话中,你能体会到老子的什么品行?

抽说。哪个词最能表现老子的谦和有礼?“迎候”的意思是什么?(板书:迎候)是的,一个鼎鼎大名的思想家,对一个来向自己讨教的三十来岁的年轻人说“迎候”,这是多么的谦逊、大度、有礼。相机指导“迎候”和“等候”区别。

师:有学问的人就是不一样,说话彬彬有礼。我们一起来用心读一下他们的话。

G、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对话,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谦逊有礼。(出示整段对话)师:一个谦虚好学、尊敬老师,一个博学多才而又谦和大度,这一老一少的话多有意思,想读好这段对话。你可以自由请人和你对话。

师:体会得太好了,你们同桌也学他们的样读读吧。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孔子说的话,一组读老子说的话,师读叙述语。

H、同学们看,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就生动地刻画了两位大师的美好品行。

3.孔子和老子是这样说的,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请读第三段。

出示:从此,孔子每天……传授给他。

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老师听到你们把每天,随时,毫无保留这几个词读得很重,为什么?

(2)正因为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行,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佩服,崇拜。在我国,说起孔子家喻户晓,在外国他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

三、升华情感

课件展示有关纪念孔子的社会活动。看完之后你有没有对孔子和老子说的呢?

出示:我想对孔子说:()

我想对老子说:()

四、总结课文,子曰登场,运用拓展。

孔子拜师已成为一段佳话,传为美谈,孔子以老子为榜样,成为比老子更有名的大思想家,他的话语被弟子编在一起,就是我们熟悉的《论语》。

出示:子曰:温故而知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齐读。

17、《孔子拜师》教学反思 第6篇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研读课文学习时,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 “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学生理解词语中各字意思的基础上,再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不足: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学生逐句找出写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特别时在处理孔子与老子的对话时,我把它们割裂了开来,并没有进行朗读对话,孔子的语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语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实他们的话时相互的,从一个人的语言中不仅看出某个人的品行,还可以看出另一个人的品行,有种侧面衬托的作用,而我在处理这部分教学时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使体会显得单

一、显得孤立,没有了整体感。

三上第17课孔子拜师 第7篇

师:翻开课本66页,请大家一起把第五组的单元学习目标读一遍。想想看,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 生:齐读。

师:读完过后,你们知道了它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了吗?

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大思想家,了解神话故事……等。

师: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生活中,这些传统文化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现在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古人。(板书:孔子)我们今天要了解他的一件什么事呢? 生:孔子拜师。(板书:孔子拜师)

师:相信大家都回家预习过了,你们知道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不知道

师:大家回家预习得很不认真,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生齐读)补充孔子生平。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你们能从课题中想到什么吗? 生:齐读课题《孔子拜师》 问:孔子为什么拜师? 孔子是怎样拜师的?

孔子拜的是谁为师?(生齐答:老子)(一生问:老子是人吗?)

师:老子是人吗?(生齐答是!)那么谁能告诉她老子是什么样的人吗? 生:(不知道)师介绍老子生平

师:同学们的这些疑问提得很好,抓住了文章的主题,那么我们现在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在我们学习过这篇文章过后,你们自然就明白了这些问题了。首先,请同学们自读一边课文,并勾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

生:(自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了,生字词语勾画出来了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生字卡片,再看一下老师小黑板上的字词,我请两个小组的同学,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其他的同学认真听听,他们有读错的吗?

请了三个小组的同学依次读。当读到杨雪霞同学的时候,由于她的声音太小,我便鼓励她,胆子要大点,把声音放开,没有人会笑她,读第二遍时,声音大了一点,我就马上表扬她有进步。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继续引导她,便让她坐下,其他同学继续。师:读完了,他们有哪些读错了吗?我们一起来给他们指出来。生:尘、兼、境等几个字读错了。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指出了容易读错的几个字了,相信大家一定都能读准字音了,但是让它们回到课文中,你们还能不能读准呢?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互相读读看。同桌的同学互相听听看,还有没有读不准的,相互指出来,看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流利。(生分四人小组读课文)

师:你们自己都读完了,那么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读书的情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我抽几个小组的同学起来读一读,每个小组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听听,他们哪个小组读得最好。(抽了5个小组读课文)

师:你们每个小组都读得不错,其他同学来说说看,他们哪些读得好的,又有哪些读得不好的?

(生纷纷指出错误)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读得根本就听不清楚。师:好。希望你们下去过后认真读一读,多记多写。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读了这一段,我们看到了,人们对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十分佩服,对他们的品行也十分敬重,人们为什么会敬重他们的品行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品行的词句来。生:(默读课文)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毫无保留、风尘仆仆等一些词语能表现他们的那种高尚品行。(下课铃响)

第17课 一箭三星与泾渭分明 第8篇

“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展开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记叙文里面总是追求一波三折和引人入胜的效果,但是在议论里面不仅要体现出结构的完整,还要体现论述的严密性。议论文的结构相比记叙文来说,比较固定,变化少,一般是按照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的顺序进行。在行文中,往往是总—分—总结构、总—分结构、对比结构等。

【样题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年伊始,各媒体纷纷盘点近一年网络流行语,“有钱就是任性”高居榜首。这句话当初一经传播,网友们便掀起了一波造句热潮:“有貌就是任性”,“有才就是任性”,“有闲就是任性”……这些流行语反映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社会心理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

本题的话题对象是“任性”,人性的表现就是:有钱就是任性、有貌就是任性、有才就是任性、有闲就是任性等,是人们对生活现状的调侃,也是人们对生活现状的无奈。写作时最多的立意可能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但也可以把“任性”解读为一种正能量,当然这种正能量不能是有钱、有閑、有貌,而是有德。

结构安排可以利用材料所给的角度,设计成并列式结构:

中心论点:人不可任性

分论点一:有钱不可任性;

分论点二:有貌不可任性;

分论点三:有才不可任性。

总结:做人要低调,要做有德之人。

其实每一种任性的表现也可以做文章的论点,如“有钱不可任性”,先从正面论证有钱不任性的必要性,再从反面论述有钱任性对自身的危害,最后总结全文。后面的几种表现也可以用同样的格式设计机构。

【高分捷径】

1. 并列式结构。

先提出总论,然后从几个方面分别对总论点加以论述,即论述的主体部分是由对并列的几个分论点的阐述组成的。并列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主体部分的每段开头(有时放在各段的结尾处,有时分论点不明确提出来),以显示层次。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这样分析更加全面,结构会更加清晰。如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一文,大致结构就是总—分—总结构。文章开始先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用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具体阐释“骨气”的含意。

附:并列式结构习作一例

劝友

躺在床上,我百无聊赖地摆弄着手机,一句“有钱就是任性”映入了我的眼帘。看着这句话和网友们的造句,我的冷笑渐渐地变成了冷汗。出于对朋友的关心,我拨通了你的电话:“怎么着都不能任性啊。”

你很有钱,家里的车不需要为限行担心,总有可轮换的,我见过最差的貌似标志是四个圈。虽然现在你并不像新闻中的那些人一样任性,但我不得不表达自己的担忧。上次,我看见你把一摞百元大钞拍向柜台,然后拿回了一小盒印着日文的卡。虽说这只是浪费钱,但真正的任性往往从此开始。西晋时的石崇可是真富豪,皇上只有一株珊瑚树他有好几株,而且更为精美。但他任性了,目中无人,拉党结派,还得罪了国舅。他与人比富的时候甚至用蜡烛当柴烧。最终惹怒晋武帝,被满门抄斩。这样的大富豪一任性都有这么严重的后果,所以,兄弟,任性真的要不得。若是有钱而且理之有道,不是更好的吗?

你很有貌,只要是人群的地方,都能看见你张扬四顾的样子,其实靠一张青春脸吃饭的你,很心虚,心虚到唯恐大家看不到你,忽视你的存在。君不见当年的潘安人在何处?某过气的明星人近花甲,每天还打扮得花枝招展,可是谁还会在意那种金玉其外的美呢?人造的美不会给人好感,只能给人不可名状的厌恶。从青春到老年,本来是自然规律,失去了年轻的脸庞,人还有青春的精神。

你有很有才,成绩出色,多才多艺,但你似乎有些骄傲了,时不时流露出一些无心之言夸耀自己。但,殊不知日后的任性往往由此而来。某歌唱家的儿子也可谓有才了。书法音乐都造谐颇深,但他任性地有点过火,刚打完人没几天便又干丑事。若不是以为自己十分厉害,他又怎会嚣张到喊“后座有枪”?他的任性来源于他的自负,他的任性气倒了他的父亲,总有高手隐藏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所以,即使自己再强大,也不可以自负,不可以任性。

放下电话,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或许,我能劝得了你一个,可劝不了社会上千千万万的人。人们的价值观似乎有些扭曲了。真希望有一天“任性”一词能消失在我们的口语中,而以“内涵”“素养”等取而代之。

本文从有钱、有貌、有才三个方面批判了有些人的错误行为和思想,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又用第二人称的口吻,娓娓道来,使读者易于接受其中道理。

2. 对比式结构(对照式结构)。

提出论点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任何一个分论点,既可以从正面论述,又可以从反面论述,把两方面结合起来,说理透彻,正误取舍,如泾渭分明。有的论点可以侧重正面论述,有的论点需要侧重反面论述。例如,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附:对比式结构习作一例

拥有不是错,任性才是错

世界上才华横溢的人无数。世界上美若天仙的人无数。有些才华横溢生活圆满堪称人生赢家,有些才华横溢家缠万贯却锒铛入狱,他们就是太任性。

网络红人郭美美在网上肆意炫富,如今终于因从事赌博等不良交易而被刑事拘留,这实在让太多人拍手称快。仔细观察郭美美这个人美貌、身材、钱样样均得。但我们不能因为人家漂亮有钱而痛批她。可惜的是,她的钱来得太任性,她故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炫起富来永无止境。究竟她的钱、貌是用来干什么的?她的任性给她带来的除了一时光彩,还有过度放纵后的入狱生活,她的任性给她带来了一时星光和永远的悲伤。

她拥有的钱、貌不管是否来历正当,终究是她自己的,所以她拥有的这些没有错,错就错在她根本不懂得珍惜。

比尔·盖茨的女儿身上没有一件奢侈品,但她却才华横溢成绩非凡。王思聪身家过亿,他毕业于伦敦大学。他们都有钱,有才华甚至有權。但他们却为人低调,将自己拥有的良好资源化为了使他们更加成功的桥梁。他们的成功来源于崇高的价值追求,来源于不骄不傲,来源于不任性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他们珍惜拥有的,并将其转化为更高的价值。

所以我们来反观郭美美,或者说她这一类人自己拥有的毫不珍惜,甚至毫无颜面的去炫耀、卖弄。人这一生会拥有很多,一段成功的爱情或友谊,是内心的依靠而不是外在的展示;一个成功的成绩,是内在过程中脚踏实地不是一次成功后的大肆宣扬。他们仔细维护并珍惜着自己来之不易的美好。他们不让任性去打破这段美好。这才实在是明白人的选择。

当今社会有太多人拥有却不知珍惜。挥霍着他们自己辛苦得到的。让汗水转化为泪水。社会上这样的人越多就为社会埋下祸患。所以当今舆论媒体,更应该去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导向。别让更多的人去任性去挥霍。

拥有不是错,任性才是错。

本文用对比式结构论证“人可以拥有,但不能任性”的道理,泾渭分明,是是非非,读者很容易从中做出正确选择。

【写作误区】

1. 分论点之间的概念重叠。

使用“总—分—总”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楚,且有气势。主体部分一分为三,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中心论点的内涵。但容易使人产生懒惰的思考习惯,凡动笔作文,必套用格式。造成分论点的内涵交叉或重复。如有考生把“学会宽容”定为中心论点,分论点有“宽容他人/宽容自己/宽容所有的人”。人可以分为“他人和自己”,别的没有第三类人,所以分论点一、二已经包含了“所有人”,再来第三个分论点显然就是凑合,造成与前边的分论点重合的情况。再说“宽容”只能是对别人,不能对自己,对自己宽容就是“掩盖错误、放纵自己”,所以此观点不成立。

2. 对比论证的反面事例易凑合。

使用对照式结构,能够把道理论述得一清二楚,但在实际写作者,常常遇到的问题是没有正好形成对比关系的反面材料,有人就胡编乱造,生硬地套用格式。

所以,使用什么样的格式,要根据自己掌握的素材来确定,不能照猫画虎,削足适履。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在拼搏中追寻理想,使其生命迸发出一派奔放的红色;有的人在平淡中坚守志趣,使其生命绽放出一抹清新的蓝色;有的人,以其崇高的精神而使其生命呈现出一片圣洁的白色;有的人,以其无悔的付出而使其生命幻化出一种厚重的紫色……

你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有怎样的色彩?你的生命有着怎样的色彩?请以“生命的色彩”为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上一篇:印度药品中英文对照下一篇:成长路上的阳光七年级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