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行业的范文

2024-07-31

报道行业的范文(精选9篇)

报道行业的范文 第1篇

记汽车公司车队的“无痕迹服务”

“在一场球赛后没让观众记住名字的裁判,才是真正称职的裁判。南来北往的中外乘客,不会记住一个服务到位的出租车司机的名字,但会对那个国家和城市留下美好的印象,这就是对我们这个行业的最高褒奖。”

××,首推“无痕迹服务”的××出租车司机,面对记者的提问说出了这番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位全国劳模的背后,已崛起了一个全国服务行业的品牌,他所在的××首汽股份有限公司已成立了××车队、××班。

小事点点滴滴留心

“阿拉上海人。”得知记者来自《新民晚报》,在上海出生的××立马用一句挺刮的上海话表示欢迎,这是××拉近与陌生人距离的方式之一。正如同他主动问候上车乘客的第一句话“您好,咱去哪?”一个“咱”字拉近了与乘客的距离。把出租车方向盘已有了,××的许多工作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慢慢琢磨、领悟出来的。

1985年初,25岁的坦克兵××从部队复员,经考核成为首汽公司一名驾驶员。当时的出租车司机是一个令人眼馋的热门岗位,男青年谋职成功后连媳妇都好找。身高不足1.7米的××,面试时还多穿了两双厚线袜以增高,最终成了百里挑一的幸运儿。

驾驶员工作不轻松。在运营间隙,××阅读了大量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杂志。处处留心皆学问。第一次[本文自看到乘客晕车呕吐后,第二天他就在车上准备了塑料袋;突遭暴雨乘客下车被淋湿,他就想到了在车中备把雨伞;儿童上车爱抢前座,为防止意外磕碰,他耐心地将孩子哄到后座以便家长看管……。

乘客也是他的“师傅”。中国人民大学李春秋教授和××聊天时谈到,服务的最高境界是超前服务、无痕迹服务。真诚、自然地为乘客提供服务,让乘客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真诚,而出租车司机却可能得不到表扬,甚至连名字都不会让人记得,但乘客的心里却记住了这个国家、这个城市。为了达到李教授说的最高服务境界,他开始注意观察、总结、记录一些乘客的乘车习惯,以及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社会层次的乘客有特殊需求时的不同反应和语言暗示,在超前服务中的言行尽可能弱化“为您服务”的痕迹。

在××,乘出租车的外地游客不少,他买了介绍××周边景点、特色餐饮和购物指南的书籍放在车内明显位置;受过多年“外事纪律”熏陶的××养成了一个习惯,出车前不吃生葱、大蒜、臭豆腐等异味食品……××总结的许多无痕迹服务方法,如今已在××车队推行,而由高水平驾驶员组成的××班组还有不少绝活:起步不“闯”(××话:意思是猛),刹车不点头,拐弯不晃。特别是“一杯水”功夫更是了得,在整个运驶过程中,车上置放的水杯中不能晃出水来,刹车时乘客的头不会朝前一冲。

名片党徽佩戴胸前

“每辆出租车出一趟活儿,都是流动的广告,驾驶员素质高低、服务好坏直接影响着首都和祖国形象”,这是××车队驾驶员始终牢记的一句话。本网版权所有

一块长方形的红色塑料标牌,上书“首汽××车队”,安放于副驾驶座前位置,这是××车队的“名片”。××班有12名成员,个个都是首都出租车行业的“的士之星”,其中有8位是共产党员,他们的“名片”是胸前始终佩戴的党徽,这既给乘客安全感,也为自己接受社会监督加压。

××市民认可××车队成为×ד新名片”,缘于“非典”时期。成立才一年多的××车队碰上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出行者大量减少,驾驶员面临做一天亏一天的尴尬境地。出租车公司不少司机要求退车,还有的司机不愿载送上医院的乘客。××等优秀驾驶员向首汽全体出租车司机发出倡议:“恪守职业道德,坚持运营不停车”。他们呼吁同行,只要××大街上有出租车在跑,就能给广大市民增添信心,并告诉全世界:××没有倒下。在那些特别的日子里,“首汽”是在××大街上跑得最多的出租车品牌,××市民知道“首汽”司机不怕送客到医院。

从此,这支国内第一个以全国劳模名字命名的出租汽车车队声誉鹊起,首汽××车队成为“外国人看中国、外地人看××”的第一张名片。为了迎接××奥运会,××车队司机目前正加紧熟悉各个奥运场馆分布方位和行车路线,有的还加码学习外文,争为××城市形象增光添彩。

秘诀有理也让无理

2月5日,××所在的首汽三分公司八队被命名为××车队后,至今153名驾驶员没有接到一位乘客投诉。这有什么秘诀?有理让无理,这是××车队的工作信条。有些乘客不懂交通规则瞎指道,让司机违章超速、抢行超车、闯禁行线等,不依着他就声称要投诉。××车队司机碰上这些堵心事,不急不火耐心解释,实在说不清也不正面冲突,宁愿自己受委屈、吃点亏,也不激化矛盾。

上月,一位女士乘上徐永良师傅的出租车,到长安大戏院对面便要停车,

而××交通法规明确规定长安大街沿线不准上下乘客。徐师傅建议再开一段路,但女乘客认为他故意绕路而怒气冲天。受冤枉的徐师傅仍然笑着回应,“为了您的安全考虑我不能在此停车,我先把计价器按下,再到建国门立交桥调头把您送到长安大戏院门口。”那位女乘客反而不好意思了,一再向他道歉。本网版权所有

有容人之量,不怕遭遇乘客的暂时“无理”。××车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遇到不能停车的路段或单行线,驾驶员会主动立起空车牌,免收多出来的费用。有时哪怕乘客不听司机意见而造成多绕路,也会主动提出少付费,任何行车路程中的问题都会在互谅互让的氛围中解决。用真情构建和谐、用诚信打造文明、用温情感染乘客,擦亮了××车队的“金字招牌”。很多××市民一见到××车队牌号就报个目的地,之后自顾自在车上小憩,他们知道这些爱岗敬业的“的哥”是最可信的人。

更多乘客的温馨“回馈”带给车队驾驶员许多感动。节日里,乘客们会说一句“师傅,平安吉祥”;雨雪天,乘客们会多一声“慢点开”的贴心叮嘱;拥堵的路上,乘客们会安慰几句“不着急,没事”。今年一个酷热的夏日,有位乘客非要塞一瓶冰镇饮料给驾驶员。柴玉杰师傅把这瓶饮料摆在车里好几天,作为激励自己更好为乘客服务的动力。

劳模、党代表、服务明星,却不是车队队长、班长――

××干嘛不挂个一官半职?

全国劳模、××市第九届党代表、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十大明星……翻开××的履历,发现各种荣誉称号数不胜数,但不见一个“官”的职位,哪怕是××车队队长、××班班长,也和××毫不沾边,××干嘛不当“官”?

甘做一个“标杆”

首汽三分公司党委书记陈一凡透露,其实以前公司曾有提拔××当车队长的意思。但××认为,他当“官”对车队建设的推动作用,有可能还不如自己当“标杆”对同行的促动作用大。

20初,公司在市政府统一安排下购进了一批使用天然气的索纳塔出租车。由于购置成本高,“车份”也较原来车型有所上涨,而且车身颜色为黑色。老百姓认不认这种车?活儿好不好拉?新车性能怎么样?“单气”车会不会给运营带来不便?许多问号,令大家不敢接车,随之而来的“非典”更使出租车经营陷入困境。这时在××的带动下,一批优秀司机主动站出来,向公司表示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说,××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

师傅当了班长

××班里有不少人都是为首汽工作将近30年的老师傅,他们经验更丰富也更适合管理。最后,××的师傅朱国志当上了××班的班长。朱国志师傅为人非常随和,他在首汽工作27年了,与班组成员都非常熟悉,每月8日和18日的例会,都会和大家共同探讨最近的安全行车注意事项。他告诉记者,××班有不少是复员转业军人,根子正作风好,因此整个团队一直很和睦。

徐永良师傅连续5年不曾有过违章记录,朱国志师傅还保持着车队150万公里安全行车无事故的最高纪录……××说,自己是在首汽老师傅们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周围许多非常优秀的同志都值得他学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他的一种幸福。

榜样力量无穷

××车队成立之初,××觉得压力很大,个人能百分百保证做好,可一百来号人的车队全都挂××的名,要是有谁一旦出了纰漏,不是让他担骂名吗?公司领导和车队老师傅们打消了他的顾虑:个人成绩的取得本身就离不开集体的帮助,成立××车队等于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促进的机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汽三分公司许多驾驶员都以走进××车队、××班为荣,处处以劳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经开过“黑车”司机的柴玉杰来自郊区密云县,进入××车队后化压力为动力,从以前的“游击队”转变成为素质过硬的“正规军”。××车队还成为××10万出租车司机的榜样,有人笑言这个品牌效应比××当上××出租车行业的“大官”还管用。

拾金不昧为何还要自责?

――××车队的更高服务标准

拾金不昧一直被认为是出租车司机的美德,但记者在采访××车队时,要“挖掘”有关拾金不昧的新闻素材还有点难度。难道××车队驾驶员碰不上“马大哈”乘客?其实答案很简单,超前服务和无痕迹服务,大大减少了拾金不昧的可能性。

好事已成往事

若问××印象最深的一件拾金不昧好事,得追溯到1988年。当时,两名游完故宫的老外,下车时把一个价值上万元人民币的佳能牌照相机遗落在后座上。直到××开车拐弯离开饭店,听到后座有东西滚动的声音回头看时,才发现照相机,他马上返回交还给失主,前后不过5分钟。一位老外追着和他握手道别时,往他手心里塞了30美元,被他婉言谢绝了。以后,××捡到的乘客失物都是不起眼的小物件,哪怕是月票夹他都设法及时交还失主。

失物及时归还

首汽车队最难统计的就是拾金不昧,因为很多驾驶员早就有这个习惯:能够设法归还失主的一定要亲手送达,而不会把失物上交给车队处理,因此不少拾金不昧的好事车队都不知道。

李顺国是××班的一名普通司机,几年前的一个深夜,他在收车打扫车厢时发现了一个小包,里面有合同书、现金等物。按照文件上的地址,他在凌晨1时多赶到失主住处送还失物,要不是十分感激的失主向车队反映,大家都不知道这事呢。

未尽提醒责任

超前服务,要求司机提醒乘客下车时带走身边物品。××车队司机现在都认同:乘客不慎在车上遗忘东西,是司机未尽提醒责任犯了小错,及时送还失物只能算作对自己工作疏忽的补救,不值得大张旗鼓表扬。

××班坦言,他们还没完全做到服务零失误。一次,有位乘客的手机掉落车座底下,听到手机铃响才找出失物的驾驶员马上联系到了失主。高东峰师傅却为此自责不已,他说,没注意到乘客下车时遗落手机,否则早提醒一声就不会给他添麻烦了。

一大早细细清洗爱车,是××每天出行前的“必修课”。

报道行业的范文 第2篇

银杏初中:张坤指导教师:杜旭霞

2000年3月6日,英国考文垂市21岁的青年霍金斯不幸遭遇车祸。临去世之前,他在一张纸条上写下了这样的遗言:“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请帮我捐献眼角膜,让我的眼睛能再次看到这个世界的阳光。”遵照儿子的遗愿,霍金斯的父亲巴鲁卡和母亲玛莎将霍金斯的眼角膜献给了一家器官移植机构。一个叫其瓦特的青年用霍金斯的眼角膜做了移植手术,他的眼睛恢复了健康。

其瓦特在给霍金斯的父母写感谢信时,说道:“谢谢你儿子的眼角膜让我重见光明,他是一个无私的青年,我一定会好好保护这两只眼睛,因为它们不是我的。”

爱是一粒燎原的火种。

只要点燃了它,它就会成为那粒从奥林匹克圣山之巅采集的圣火,从一个心灵传递到另一个心灵,如春风拂过大地,唤醒沉睡的良知,照亮灰暗心灵。

以评论思维写好行业报深度报道 第3篇

一、什么是评论思维

评论思维并不是说只有在评论上才会体现的思维方式, 而是内在的广泛体现于各类文章包括评论中的带有内在规律性的思维方式, 只是常见于评论写作中。其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辩证思维

就是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 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优势, 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看到机遇, 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一篇好的评论需要有辩证思维, 也就是说评论要让人信服, 不能剑走偏锋或走极端, 而是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某一件事情, 做到有理有据, 理性分析。

(二) 逻辑思维

就是说一个经得起推敲、耐读的评论存在一种内在的逻辑思路, 而不是“东一榔头, 西一棒”, 毫无章法。有些看起来无逻辑的评论, 其实文章内在总有一个逻辑的线在牵引。

(三) 观点思维

观点鲜明是评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好的评论观点简明扼要、简短有力, 会让人印象深刻。

(四) 互联网思维

用户至上是评论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主要包括用户至上、流量价值、讲求速度等思维。也就是说读者花费时间来读有价值的文章。因此, 评论要注重考虑读者的需求, 而不是自我封闭, 自说自话;要注重讲干活, 而不是说大堆的正确的废话。

(五) 故事思维

讲好故事, 具有可读性, 是一个好的评论应该具有的基本要素。在评论中引经据典, 往往更吸引人, 让人更信服。

二、报纸深度报道需要评论思维

行业报的深度报道要在众多的报纸中脱颖而出, 做好自己的拳头产品就要在专业上取胜, 在思想上扎根, 方能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 行业报的专业性需要评论思维

行业报靠专业的深度取胜, 但专业不等于深奥。深度报道体现专业性, 让外行需要互联网的用户思维, 就要知道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专业信息, 并且要找到合适的翻译语言, 把深奥的专业语言通俗易懂地传递出去。好的深度报道不仅在于客观、直接, 更在于润物细无声, 就是在读的过程中被文章的观点所同化, 虽然文章并没有表现出赤裸裸的灌输思想。那么, 行业报的深度报道要体现专业的深度, 达到专业的价值, 就要讲好专业故事、懂得读者需求, 提炼好观点, 也就是要具有评论思维。例如, 中国组织人事报是一张以组织人事为主体的专业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 专业性很强。要向基层党员干部与组织人事干部传播中央最新组织人事精神, 就要讲好组织人事故事, 了解基层需求。

(二) 深度报道的思想深度发展需要评论思维

深度报道靠思想取胜, 但是思想不是杂乱无章, 更不是天马行空, 也不是思想的深奥难懂。既要抓住读者的眼球, 更要抓住读者的心, 让其心甘情愿地愿意花费自己的流量, 花费时间精力去深读细读。这就需要文章观点新颖、突出、简洁有力, 需要文章内容逻辑思想严密, 故事情节有吸引力。这些都需要在深度报道中体现评论思维。

三、行业报深度报道中体现评论思维的途径

行业报的深度报道要体现评论思维, 就要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 把该说、想说的话说好, 让深度报道中的信息不衰减、不走样、不变味, 才能产生可信、可用、可亲的效果, 让读者爱读、能读。

(一) 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

深度报道是记者在基层实践中写出的深度报道。写好深度报道, 首先就要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 使记者既要有“评”的胆识和勇气, 更要有“论”的见识和智慧。

1. 培养观点提炼能力。在互联网时代, 读者很多时候只靠看标题来判断有没有价值, 决定要不要读下去。因此, 深度报道的标题很重要。首先要培养记者高度的论点概括提炼能力, 在写作中不断寻找合适的角度, 形成简洁鲜明有力量的“标题句”, 让人叫得响、记得住。

2. 提高思想深度。思想决定价值。在读者决定读下去后, 还要抓住读者的心。论点体现的是“思想含量”, 是记者的判断力;论证体现的是“技术含量”, 是记者的表达力。要培养记者善于运用、组织论据去说明和证实论点的能力, 不仅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而且要言之有序, 表达的观点要有可信的事实作为根据, 让人感觉言之有理, 心悦诚服。

3. 要多去基层体验, 培育大小皆宜的学识素养与思维。基层是最有创新力的地方, 也是富有思想营养的地方。接地气才有灵气, 才能真实感知生活的脉动、群众的心声, 才能胸中有大局、笔下出精品。作为记者, 就要勤走基层, 与基层群众交朋友, 既要放眼世界、着眼国家大局, 也要能立足群众身边的小事, 做到大小皆宜。一方面, 要记者能着眼于古今中外, 有历史的厚度、思想的深度, 要胸怀大局、着眼现实, 能针对国内外发生的与本行业有重大联系的事件进行评论。这就是所谓大。中国组织人事报为此建立了基层组织人事部门挂职锻炼、实行经常性走转改的制度, 让编辑记者常下基层, 了解基层。

(二) 在写作中体现评论思维

深度报道要体现评论思维, 需要在写作深度报道的全过程体现, 也就是说, 要把评论思维体现在策划选题、理性分析、报道方式等各个方面。

1. 策划选题, 具有评论思维。能否确定一个好的选题是一篇深度报道成败的关键。策划选题要从新闻事实的重大性、关注影响、传播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虑。因此, 在策划选题时, 要有一种评论思维, 就是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 看看此选题读者是否愿意花时间精力去阅读。也要从新闻价值出发, 看是否具有深度分析报道的价值, 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作为深度报道题材, 那些内容单一、背景简单、没有必要延伸和拓展的事实, 不宜作深度报道。只有在接天线与接地气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 才能实现深度报道的目的。

2. 理性思考分析, 需有评论思维。文以载道, 一篇好的报道必须要有灵魂、有思想。深度报道能否写出深度, 考验记者的分析思考能力。采写深度报道要求记者从宏观大局出发, 对新闻进行分析和梳理,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分析问题, 抓住问题本质, 提炼出能够给人以启迪的新思想、新观点。这首先要求他们改变思想方式与评论思维。与传统报道不同, 深度报道采用立体化的手法, 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 深入地剖析新闻事实, 突破客观报道平面化的思维惯性。

3. 让深度报道具有可读性需要评论思维。在互联网时代, 网民看新闻和网页都要支付流量费。如果用户不满意, 就会发牢骚, 因为花费了不该花的流量费。让读者入脑入心, 不是说漂亮的空话、靠浅薄的煽情和故作高深的抽象议论, 更不是靠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态度。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 网络言论“倒灌”“倒逼”官方话语, 深度报道就需善于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典型、通俗的语言循循善诱, 用读者容易接受的、带感情的话语与受众真诚交流。

摘要:深度报道作为纸媒的拳头产品, 需要在专业与思想上下功夫。要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就要适时借鉴各种思维方式, 如评论思维。评论思维包括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观点思维、互联网思维、故事思维等。要在深度报道中体现评论思维, 就要培养记者的评论思维方式, 在写作的全过程体现评论思维。

行业媒体融合报道做好“加减法” 第4篇

行业媒体唯有及早找准着力点推进供给侧改革,以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为切入点,既要打好行业报自身深度报道这张牌,又要开发新媒体平台,形成融合服务行业新模式和新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依靠单一媒介形态进行新闻生产、传播已不能适应社会和读者需求,因而各家行业媒体基本形成报纸、网站、微信、手机报、客户端等全媒体传播形态。原有报纸发行量递减,新媒体平台亟待开发,且行业媒体间竞争日趋激烈,现阶段到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期,作为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行业媒体,其原有的新闻产品和内容还能否满足读者需求?各行各业现在都在推行供给侧改革,行业媒体如何从供给、生产端入手,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找准结构性改革着力点,优化新闻信息产品的供给结构,提高新闻产品质量和传播效率,以激发行业媒体持续发展新动力呢?

我们必须看到,近年来,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以及读者的需求都在发生变化。

当前,各行各业已趋于完全市场化,行业媒体定位也要与时俱进予以调整。行业媒体虽然为某个行业服务,但行业不是孤立存在的,有其上下游产业链,作为行业媒体,近年来已树立服务大行业、大产业的理念,打破行业局限。以笔者所在的《中华合作时报》为例,涉农行业媒体要研究大农业,如近年来土地流转政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等,都关乎到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涉农组织和企业服务方向、内容、模式的转变。为此,涉农行业媒体不能只关注行业这个点,而是要关注、研究农业产业链条,要关注大农业,研究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农业等。财经类行业报也是同样的道理,既要研究行业和其上下游产业链,也要研究宏观经济,把脉行业发展方向,引领行业发展。

与此同时,企业需求呈现多元化,在行业媒体刊登广告、报道宣传的需求在逐步弱化,行业媒体亟待开发多元化产品。

在新形势下,行业媒体仅靠传统媒体运营方式和新闻传播形态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和企业以及读者的需求,亟待推行供给侧改革。作为涉农行业媒体的《中华合作时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今年年初,报社提出要做好媒体供给侧改革,要求树立精品意识,找准着力点,通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多平台做深做透各个涉农产业,为“三农”提供全媒体服务新模式,逐步形成媒体融合服务新优势,激发新的发展动力。

着力点一:树立团队精品意识,提升纸媒报道质量

目前,行业媒体已基本形成全媒体传播形态,但是,报纸仍是行业媒体赖以生存的支柱平台,新媒体还仅仅是一个辅助传播的平台。因而,现阶段提升行业报报道质量至关重要,这是行业媒体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点。

其一,新闻策划是提升深度报道质量的关键。好的策划和好点子关键是要抓住行业热点,把握行业脉搏,找准企业需求,通俗地说也就是能否抓住行业和企业的“痛点”,能否“点”到企业心里。这就需要行业媒体要有一支创新意识、新闻意识较强的采编团队,形成良好的选题策划机制,激励采编人员人人想选题,定期碰选题,并由牵头人做好统筹、组织、审稿等,以团队为主体精心打磨好作品、好稿件。

其二,深度报道既要深入行业问题,又要跳出行业看问题。一些记者时常采写的报道不温不火,没有高度和深度,读者看后总感觉“不解渴”或“隔靴搔痒”,关键原因在于记者只钻进去了,却没有跳出来看问题,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上,而没有通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就拿行业会议报道来说,各个行业会议和活动较多,对于行业报来说如何做好这方面的报道至关重要。每个会议信息量很大,从何角度报道,突出哪一主题,直接关乎报道质量和影响力。因而,记者既要深入了解会议内容,抓住现象和每一个细节,又要跳出会议,多听“会外音”,站在行业角度去理性分析会议内容,通过分析一些现象抓住本质,做深做透做实,做到报道新颖、视角独特。

其三,采取“活动+选题”形式做深度报道,突出“人物+观点”。为了深入研究、探讨行业热点、难点问题,中华合作时报社每年联合科研院所、协会、企业联合举办20多个活动,会后推出深度报道,图文并茂,突出人物观点,深受业内好评,并逐步形成了一种报道风格。

其四,采取“综述+评论”或“综述+记者手记”的方式。深度报道也不能一味板着面孔,长篇大论,报道形式需要创新。近年来,《中华合作时报》多次尝试采取这一方式,有意培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把采访的感受、建议及影响力通过评论或记者手记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活跃了版面,报道也有了深度和高度。

着力点二:新媒体拼“专业”,需强化“两专”记者培养

行业媒体开发新媒体平台,需要一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两专”采编团队,尤其需要“两专”记者,应及早强化培训,这是行业媒体供给侧改革的一个关键点。

行业媒体要拼“专业”,一方面,从行业角度来说要专业,不说外行话,就必须通过“点面结合”培养一支专家型采编队伍。首先,行业媒体记者要逐步树立调查研究行业的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其次,行业媒体记者要各有侧重分析研究行业各个板块,如农资有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农药等品种,《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农资周刊》将各个品种分别固定由专人负责分析研究,并设立钾肥观察家,有意识培养专家型记者。同时,针对某一方面或某一话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定期推出行业发展报告,有意识让记者研究、分析行业问题。另一方面,从新闻角度来说也要专业。一要有新闻敏感,二要抓主题,三要有前瞻性。

着力点三:调整产品结构,以融合做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抢新闻成常态,纸媒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其传播速度慢的短板日益凸显,行业报也不例外,且媒体间竞争加剧,而媒体与企业、机构、协会间也逐步形成竞合关系。但行业媒体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的出现使行业媒体有了更多为行业服务的手段和平台,虽然行业报发行量在递减,然而其传播范围却更广泛了,微信、网站、报纸的读者因年龄、工作岗位、阅读习惯的不同而不同,互为补充,且能实现多次传播。

其一,行业媒体平台多了,报道内容就要重新布局。一些短平快的消息及市场动态等适合快速传播的,可以通过微信传播,报纸主打深度报道,而网站容量较大,除了及时更新专有栏目板块,微信和报纸的内容还可以通过网站实现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行业媒体影响力。

其二,采取“消息+深度报道”相结合的互动形式。新媒体快速发展给行业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拼速度、质量还拼传播范围。在互联网环境下,行业媒体也要改变报道节奏,除了做好深度报道,还要树立抢新闻的意识,采取“消息+深度报道”相结合的互动形式。

其三,行业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也要注重选题策划。其运行也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与行业报、网站、客户端互动,形成融合服务新模式。

着力点四:发挥媒体优势,开拓创新服务产品

随着各个行业完全市场化,企业间竞争加剧,企业市场意识在加强,为行业媒体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如近年来,为了开拓市场、精耕细作市场,一些涉农企业除了常规宣传、报道外,还急需营销培训、营销策划、咨询、影视制作、会议组织、主持、数据分析报告等更加落地的服务产品,真正对接终端,这也是行业媒体亟待开发的智力产品。首先行业媒体要发挥了解、熟悉行业优势,有意培养一支复合型人才团队。其次,整合多方资源,为企业提供套餐式服务方案。

通讯报道范文 第5篇

汤老师的“植树问题”这一课,众所周之难度极大,首先选取这一课就需要足够的勇气,但是我们的汤老师不愧是老教师,上得是如此的淡定、自如。从课开始的简单直接的导入到学生自主模拟种树,无不显示课堂的生动形象。从学生的反馈语言:“第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第二颗数对应第二个间隔…...也就是一共有这样的3份还多一棵树。”我们知道老师平时非常注重学生的课堂语言的精炼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其次,汤老师的课中除了渗透一一对应思想还非常注重我们新课标中提出的“建模”,课中汤老师解决完楼梯问题和车站问题后并不是匆匆结束而是通过与植树问题的对比来建立植树问题的模型,指出这些都属于植树问题。最后当我们以为结束时,汤老师又出示了在圆形溜冰场上插旗的拓展练习,简单的对一端种与环形植树做好沟通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高老师的课堂相信许多老师,尤其是新老师可以说是仰慕已久,今天我们终于一睹高老师的课堂风采。高老师的课堂,正如高老师的做事风格一样可以用“高效”来形容。整堂课从点、线、面、体自然引入,引发学生对平面图形知识的回顾,通过老师与同学的沟通交流中逐渐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然后,高老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回忆基本图形的面积公式,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回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转化的”学习方法。最后通过星级挑战来做有梯度的练习,学生兴趣也很高。听完高老师的这堂课,我们的第一感觉是这么大的容量却能如此轻松的上完;第二感觉,就是高老师的课堂语言魅力,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很能调动课堂的氛围和学生的积极性。第三,这堂复习课中,怎样理、怎样沟通、怎样练都是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的。

在课后的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我们的课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总之,感谢我们的汤老师和高老师为年轻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经验。

社团节,我们社团的同学们拿着七巧板准备着为同学们们展示七巧板的魅力!

医院竞聘报道范文 第6篇

本次竞聘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评委会由主席亲自带领公司相关领导担任。竞聘过程首先由竞聘人作竞聘报告演讲,阐明自己对竞聘岗位的认识和自己工作思路和设想,然后是评委和职工代表提问,评委点评。

竞聘者xxx同志在演讲中突出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对医院处境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阐述了“夯实基础、突出特色”的办院理念,重点强调医院今后要走多方合作、民主管理的路子,服务群众,再创辉煌。其他竞聘者也就医院痼疾进行了分析,对医院人才培养、科室建设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医院长足发展建言献策,突出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

乡镇人物采访报道范文 第7篇

刚开始因为小组分工并不完善,大家对于采访对象的挑选更偏向于自己的片面理解。我也就找到了某位男教师开始了采访,结果就是采访十分顺利,老师十分配合,但写出来的稿子没什么新意。而小组其他成员的稿子内容则更加吸引人。有人选择了有3个孩子的南区水果店老板,有人则选择了离家在外与父母妻儿相隔千里的学校保安。对于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显然他们的更具有代表性与“新意”,而我的选择出发点停留在了任务的完成度上而非质量之上。青年教师也许更适合采访,他们的语言能力会使采访更顺利,但在这个选题之下,显然其他的选择更能表现主题使选题的新意体现出来。

所以对于今后的采访,挑选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人物才能更好地将主题体现。采访也不能一味求稳,追求一些新意或许才能获得更好的内容。

采访的背景准备

完成一次好的人物采访,我认为不仅要对采访的对象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整个话题的背景也应该要有相当完备的背景知识。不然或许就会遭遇我所遇到过的尴尬。

学期后半段有幸来到解放日报体育部做关于世界杯的专题报道。我主要负责电话采访一些足球教练纪录他们对于某一场比赛的看法。我自以为对采访对象十分了解(大多为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知名教练与体育评论员),但实际采访中却是漏洞百出。

首先,语言上遭遇了危机。由于一些主教练来自上海讲着一口地道的上海方言,对于我来说理解起来就成了大问题。即使后来用普通话对话也时常在一些关键语句上因为口音问题而不能正确理解意思。记得一次采访一位沪上著名教练,因为前期没有心理准备,电话采访时才发现采访对象的语调“惊人”的低。低沉的语调使很多话变得含糊不清,那次的采访最终也因此失败。

除了采访对象的准备外,背景知识的准备也必须充足。还是在实习期间,一次采访圈外人士预测比赛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由于前一场比赛我自己也没有看,而采访对象对于足球也不够专业,就出现了采访过程两个人无话可说的境地。

两次失败的经验也提醒我做好采访前背景了解的重要性。对于采访对象,适当了解他的身份有助于更顺利的进行采访;对于采访选题的背景,完备地做好先前功课才能在采访中更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

采访稿的撰写

刚开始接触采访稿的撰写,我也犯下了不少毛病。由于不能熟练地掌握采访稿,我的第一篇采访稿被小组成员批为过于客观,缺乏适当的文学性修饰。当然,对于一篇采访稿尊重采访者话语的客观性是最重要的,但是将话语转变为文字又不能少了文学的修饰,不然采访稿就会显得索然无味缺乏可读性。

而实习时,我的一篇采访稿也被老师批评了。由于我对于采访对象的话题有着自己很多的见解,于是在文章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我的意见倾向。这也就造成了一些话语方式与采访对象身份不符的现象。

在采访稿的撰写之中,如何将事实的客观性与文字的文学性更好地结合显然是我需要不断加强的地方。从采访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受访者的意图,而在文字上则需要部分润色,这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也需要不断的实践作为基础吧。

采访的策略选择

对于不同的采访对象我认为应该是选择不同的采访策略。策略的内涵即是选择不同的话语方式、不同的语言氛围以及不同的话语量。比如采访“下层”受访人时,我大都会比较主动,尽量将语言氛围变得轻松使受访者能够较为自然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在采访中我也会适当的掌握主动权,通过引导的方式帮助受访者整理自己的思路与看法。

而对于“中高层”受访者,我一般不会过于主动,而是将采访的掌控权交予对方,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表达展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两种不同的策略,也是基于两类受访者不同的社会身份、教育水平等因素。相对而言,“中下层”受访者可能受到文化水平的影响相对怯于表达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同时表达中也可能会因多种因素造成表意不清等问题;而“中上层”受访者相对文化水平较高,对于特定问题相对有更多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仍然选择给予对方过多的引导势必将使受访者感到唠叨琐碎。

所以在这样的考虑下,针对不同的受访者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既能使采访顺利的进行也能建立更好的互动环境。

这个学期开始全面的接触采访与写作,实地采访与电话采访都做了不少,但是我感觉还是远远不够。实习期间指导老师也告诉我,采访只有做了多了才能有感觉,文字、语言上面才能有进步。或许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反复强调的实践的重要性的很好体现吧。

同时,在采访中我也发现自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可能会因对方身份的不同而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对于普通的农民工或许我更能放得开,而面对著名运动员或者知名教授则会显得拘谨。起初,我也是总因为紧张而使采访不那么顺利,但随着采访次数增加自己也变得自信,并且能够做到与受访者一定量的有效互动,不再只是那个被动的记录者,开始成为了互动者。而这样自信的由来,既来自战胜自我胆怯心理的一次次实践,也源于对受访者、采访背景的充分准备。

在采访的实践中我也发现了信息提取方面急需提高。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受访者特别健谈,于是便需要将他的大篇幅内容微缩到小篇幅;有时候则会遇到受访者迟迟不能点到问题的内核而游离与提问之外。第一个问题考验的是自己的文字压缩能力,第二个问题则考验的是记者的提问技巧。在采访中,我也发现,问题的设计往往赶不上实际中的变化,所以在提问过程中设计问题显得尤为关键。而设计的串联点就是和受访者的良性互动,通过互动将自己的观点传递,同时将自己的疑问抛出将受访者引入自己的设计之中。这样,才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采访内容。

这学期的采访与写作课使我受益良多,汲取了许多采访的理论知识。而实践中,一次次的采访经历则让我明白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重要性。既不能脱离理论而自成一套也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而无视实践中的变化。

食堂工作报道[范文模版] 第8篇

(通讯员:王立祥)

本网讯

8月31日下午两点,江南镇完小2018年秋季食品安全培训会议正在进行,总务主任王均安同志组织学习了《食品工作人员一日常规》等制度,并就上学期食堂工作存在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要求。

报道行业的范文 第9篇

文学院11级广电班 马永红4号

无论是后续性报道、连续性报道,还是深度报道等,它们都属于新闻。只是使用不同角度和形式对新闻进行解剖或报道的几种不同形式而已。

一. 后续性报道的含义及分类:

(1)定义:关于后续报道各个新闻学专著里对它的关注比较少很少有专章论述。对于其定义这里不妨列举一二。后续报道就是跟踪报道它是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一步追踪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者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进行的持续报道。

首先,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则作了如下定义“对事件性新闻所作的进一步报道。它近似连续报道但又不仅仅限于反映事件最新发展的连续报道常常还须回答新闻五要素中的‘为什么’。

其次,一件受人关注的新闻播发后受众还想进一步了解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如发生的原因、背景、影响、结局等这就需要做后续报道。后续报道常见于突发性事件的解释性报道和评议性报道。采写后续报道应注意挖掘新的线索不断给受众以新的信息”。(2)后续报道的分类:

后续报道的分类: 根据《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定义可知后续报道基本上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背景说明式的。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解释说明让受众更好地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一类是结局式的对事件处理的结果或是发生的新情况新动态进行报道。还有一类是评价式的。南方报业网上的“深评浅议”即属于此类。3.与连续报道的差别 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黄匡宇《电视新闻学》③。而后续报道更关注的是事件的进展情况比较往纵深的方向发展。连续报道中各个独立报道因素既可以独立为体彼此又环环相连丝丝紧扣承上启下互为因果形成一脉相承的完整体系。④具有时效性、连续性、完整性、递进性、密集性、广博性等特点。后续报道是对一个已播发过的事件的进一步报道没有前一步的报道就没有后续报道之说。前面的报道是基础。

我认为,后续报道存在的必要性在于新闻报道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在这当中后续报道是一个不起眼的没有太多人关注的领域。和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连续报道等相比后续报道处于一个不尴不尬的境地。但这并不意味着后续报道不重要它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1.媒体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媒体是社会的前沿哨兵它们要及时了解社会事情的进展促进事件的合理迅速解决帮助建立一个更为民主的社会。对一些发生过的重大事件当受众想了解其最新进展或是最后结果的话就需要媒体的报道。而对于媒体曾经报道过的事情其现在情况如何相关当事人有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受众也不得而知。此时媒体便可进行跟踪报道对那些已经解决了的事或有了改进的人或事进行表扬对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任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的行为须进行再度曝光敦促有关部门注意。对这些事件的后续报道体现了媒体对公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显示媒体的报道能力和总体报道水平是打造媒体的公信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再有影响的媒体在抢新闻时也不可能永远走在别人的前头若是没有抢得先机也可以通过挖掘新情况在后续报道中胜出。另一方面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被公众信任的程度。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广泛注意可以促进一些久拖不决的事的解决。自此可以树立受众对媒体的信任打造出媒体的公信力。2008年10月23号的《南方周末》上有记者赵凌的一篇文章“追踪受辱救助站五年之后”这是对其在2004年7月1号的报道“受辱救助站之后”的追踪报道。在一个事件时隔了四年之后还能对其进行关注这表明了该报及其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当事人负责对受众负责。受众在无形中对媒体的信任感就会增强。

3.增强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一种方法。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对事件进行后续报道就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时刻对事件的进展保持关注不能报道过后就置之不理。记者要有责任感要对关注事件的民众负责给受众提供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对报道过的事件负责把事件的最新情况公之于众。有着这样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新闻从业人员就要自觉地关注事件的进展对事件进行追踪报道。从传媒素养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媒介素养的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4.满足受众需要的缘故。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已进入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受众一方面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以保障自己在信息时代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太多的信息往往也让人们手足无措无从选择对新闻的认知与接受也出现了阻滞状态。这种阻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新闻太多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的信息人们无法消化。还有一个是人们没有足够多的时间、精力或者兴趣保持对某个事件的全程关注因此对某些重要新闻无法全面跟踪其进展。这时新闻媒体就应该主动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对相关事件进行追踪报道。后续报道从不同角度解读新闻,对近期的重大性新闻进行多角度解析,让受众对整个事件进行全面的理解。使报道的新闻最大限度的接近事实本身,我认为它的报道属于新闻。

在新闻业的现实情况 :1.从量上来说各大媒体中的后续报道数量都不多。做得稍多的也就只有寥寥几个。电视节目中以《焦点访谈》为做得比较好的。《焦点访谈》早期的节目时主持人经常会在节目中提到上期说的某件事已经解决了某个人受到了惩罚等等。平面媒体中《南方周末》也时不时有后续报道。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的新闻都是对当下或新近发生的事件的即时报道。对已经发生过的事进行后续追踪报道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事件报道过后就没有了下文有始无终。2.从质量上来说很多媒体上的后续报道只看表层没有去挖掘事件的深层原因与本质没有进一步朝前发展没有新的突破点与新方向。目前的后续报道在报道内容、时机、方法、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以三鹿奶粉事件为例对于奶粉行业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这样关乎人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媒体的后续报道关注的是某个奶粉是否安全企业的反应官员的回应后期的赔偿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也都是很重要的人们需要了解这样的信息。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媒体几乎都避而不谈那就是那些已被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将如何处理。那些奶粉到底流向了哪里还会不会又通过某种渠道回到了市场中呢对这些问题媒体都保持了沉默。

媒体上后续报道缺少的原因:1.经济利益的考量 新闻业竞争激烈;2.新闻业自身的特点: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3.社会整体风气的浸染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们也愈加的健忘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事关注眼前的利益。媒体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的瞭望者记者则是公共利益的守望者事实真相的记录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记者要理清思绪抓住事实的重点告知人们真相。新闻业不是司法机关无法对事实进行审判新闻业也不是行政机关无法对相关人员进行裁决执行。媒体在重大社会事实上起到的是一个告知的作用。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应有意识地对发生过的事进行追踪报道提醒人们关注那些需要继续关注的事监督政府部门是否作为好人好事是否得到了相应的回报违法违纪行为是否受到惩治等等。后续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对后续报道的重视有益无害。各个新闻媒体应自觉地加大后续报道的量提高后续报道的质多深究事件的深层原因使后续报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纸质媒体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下要想站稳脚跟就要发挥纸质媒体的特长向深度报道发展更多关注后续报道。

二.连续报道含义和特点:

含义:指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地进行报道,使读者、听众、观众对这个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活动从头到尾有个全面的、完整的了解。一般地说,凡是报道的事件没有结果,都应进行连续报道。这类报道多用于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正在发展中、群众又很关心的事物。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事态所做的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在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中,连续报道的题材通常是重大的新闻事件,它往往追踪事件的最新动向进行深入、详尽的报道。

特点:1.时新性。连续报道是在事态进展过程中的报道,时间跨度小,应是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进展中的事态的连续报道,在时效上要力争做到最新报道,讲求时新性。2.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播出的连续和内容的连续。连续报道的根本特点不在于报道次数的连续,而在于报道对象事态本身的连续性,在于各次报道之间的有机联系,在于内容上承上启下的连续和衔接。连续报道对正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事件进行追踪报道,每条新闻都有内容上的同一性和由此而产生的时间上的连续性。连续报道的连续性与新闻事态的空间、时间都是紧密不可分的。3.完整性。连续报道从事态的产生一直追踪报道到事态的结束,从总体结构上它具有完整性,而这一结构上的完整性又是通过对新闻事态发展过程中的多次及时传播而最终完成的。4.递进性。连续报道从报道层次来看是逐渐递进的,它以事物发生发展为依据层层递进地报道事件的全过程。不论是事件性连续报道还是非事件性连续报道,各报道都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递进,最终完成整个报道。5.广博性。连续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事件或问题进行的多次报道,在信息传达上比单条新闻具有更多的容量,因此其信息量更广博。6.显著性。由于连续报道对同一新闻事件做多次报道和多单元的集合,在传播效果上容易造成一定的声势,因此连续报道在一定时间内容易引起观众注意。

7、未知性。连续报道是与事件发展同步的,在最后结果出来之前,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具有未知性质。如申奥报道、入世报道等。

连续报道属于新闻的原因在于:注重时新性,报道的时间都是“今天”、“刚刚”,即每条新闻都是时间上的最新报道,而系列报道的时效所注重的是时宜性,即新闻是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报道,系列报道在采制时也要选好新闻由头,寻找恰当的新闻根据,通过它反映事实的最本质特点。

连续报道中的每条新闻都围绕同一新闻事件展开,报道要反映事件从发生到结果的流程,要不断地反映事件发展的进程及在社会上所产生的反响。虽然连续报道在事态的变化过程中有时也会从不同角度来拓宽题材,但是其总体结构仍然是按照事态发展的次序排列的,每条新闻之间存在着事态发展的连续性,甚至是因果关系。事件追踪报道的特点决定了连续报道的结构是有序的,各报道之间的次序不能任意变动。记者、编辑在采摄新闻时无法预知事件的进展,第一个报道开始后下面各条新闻的报道内容要随事态进展而定。连续报道结构上的有序性由新闻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定,不以记者、编辑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三.深度报道含义及理解:

深度报道的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

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

含义: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最接近它的本质:“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换言之,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于是,深度报道便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种种特殊本质:

首先,从报道的起因上看,客观报道要求新闻工作者关注一个个具体的、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并以报道“事件”为本,因此,一个为社会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是客观报道赖以产生的前提。

其次,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从报道的时效上看,客观报道讲求的是打新闻的“第一落点”,是一种先发制人式的时效竞争;深度报道则是在不失时效的大前提下讲求打新闻的“第二落点”,是一种后发制人式的质量竞争。对于深度报道的发展颇多建树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发行人亨利·鲁斯曾把客观报道称做“快新闻”,而把深度报道称做“慢新闻”。他认为,“快新闻”是一种对于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迅即而简要的报道,而“慢新闻”则是一种需要在新闻里面发现问题的报道,这种报道一般需要用相对较多的时间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以便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分析它的前因后果,预测它的可能发展和社会影响。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种种不同,深度报道之于新闻工作者,才有了不同于客观报道的特殊要求──统摄性思维与结构化演绎。即用统摄性思维来把握事实,用结构化的方法来演绎事实。其操作的要点大致有五:

补充历史性的事实。即“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提供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用来解释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交代与它有关的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助于受众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把握事态发展的基本走向。

展示环境性的事实。即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去考察和对比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展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不但有助于人们在一种“情景化的状态”中更为客观地了解事物的由来与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更为真切、生动地把握“这一个”新闻事实。

提供简历性的事实。即为新闻中出现的人物提供必要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以及趣闻佚事的简介,以增强人物的立体感。

引用数据性的事实。数据往往是关于某类事物总体结构及状态的描述和抽象,为主要新闻事实加入相关的数据性的事实,有助于受众对有关事物的宏观的、总体的了解和把握。

搜集反映性的事实。即有选择地报道外界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议论、意见、态度或评价等等。尤其是在新闻工作者自己对事态的真相尚未清晰地把握之时,兼收并蓄,多反映些各方的不同意见和看法,一则较为“保险”,二则有助于开阔人们的思维空间。这种手法常常用于对一些突发性的政治事件、军事新闻以及复杂的经济现象和科技发现的报道。

聚焦法:一种特别适合深度报道的结构方式。

客观报道的常规叙述方式是“倒金字塔”式结构,这种结构方式虽然有诸多优点和好处(比如它能突出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方便编辑的剪裁,等等),但它却难以成为深度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因为深度报道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的是受众的整体性接受和认知,而“倒金字塔”式结构则容易造成人们信息接受过程的中断,不利于保证传播过程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深度报道常常是一种基于社会宏观或中观层面的结构式展现,因此,报道内容容易远离人们的直接兴趣。如何更好地、更为有效地进行深度报道呢?在深度报道的实践中,人们创制出了一种特别适合于深度报道的新的新闻报道的叙述结构方式:聚焦法。

聚焦法的基本结构模式是:

导语: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白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受传兴趣。美国《华尔街日报》素以采用聚焦法进行深度报道而闻名,这个报社流传着一句写作箴言是:“一千万人的死亡只是一项统计数字,而一个人的死亡却是一场悲剧。”一般来说,对绝大多数受众而言,失业率、经济问题、国防预算、国际冲突等等,只是一些复杂难懂而又与自己无关的问题。但如果传播者能从某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最富情感冲击力的“白描”入手,比如,从集中描写一个失业工人全家的生活窘境入手,再谈失业率问题以及它可能引起的社会冲突和社会后果,人们就有可能在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中跟随传播者进入相应的主题,实现信息的从理智到情感的多通道交流。

过渡到主题。首先,设法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宏观或中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然后,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发展主题。即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关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

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在“倒金字塔”结构中是无所谓结尾的──编辑甚至可以自下而上把任何一段作为新闻的结尾。但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深度报道:一种结构化的新闻操作方式。它在新闻报道方面优先于前两种报道,趣味性、故事性很强。它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见形式。“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新闻调查》探询事实真相。”———《新闻调查》的片头较为准确地概括了深度报道类节目的定位及属性。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含义:《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电视深度报道是一种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主题,紧扣一个焦点,综合运用镜头、细节、声音等电视符号,整合新闻信息资源,进行高密集度和强渗透力的信息传播,体现“包容量大、形式手法丰富、主题鲜明”等特点的新闻报道方式。与信息类新闻报道相比,电视深度报道有非常鲜明的特征,即理性思辨、对新闻事件的整合强化、过程性、表现手法多样化。电视深度报道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使观众对于整个事件有一个全面深刻地认识。

电视深度报道的分类:一是独立的深度报道,即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二是组合深度报道,即整合报道、系列报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报道行业的范文】相关文章:

简单的活动报道范文06-19

新闻报道的体裁范文06-28

阅兵的新闻报道范文06-28

到福利院的报道范文06-15

获奖报道范文06-12

通讯报道范文07-20

生产报道范文07-20

工人 报道 范文07-29

后续报道范文09-01

报道培训范文05-17

上一篇: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下一篇:班歌比赛